建立双赢的职业发展体系

2024-05-23

建立双赢的职业发展体系(通用9篇)

篇1:建立双赢的职业发展体系

职业发展来自规划,职业发展体系有助于实现员工和企业的双赢,一般来说,建立适合的职业发展体系可分三步进行。首先,搭建职业生涯发展路径。其次,编制能力和认证条件。第三,建立评估和认证的管理机制和流程,形成职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搭建职业发展路径

要搭建职业发展路径,首先要对公司现有的岗位进行盘点,将相似岗位归纳合并在一起,形成不同的岗位族群和序列,绘制岗位图谱。

划分岗位族群主要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价值链分析法,即按照企业业务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有机联系的链条。如企业可按照研发、采购、制造、销售和售后服务形成不同的岗位族群。第二种方法是根据各个岗位的职位特征合并族群,如人力资源可以是一个族群,其中的学习发展、薪酬福利、招聘、员工关系等形成不同的序列。

其次,在序列内部分成多种不同的层级,具体分级可按照族群和序列所拥有的员工数量等来确定,最终设计岗位路径。岗位路径的关键是形成专业/技术路径。

从目前来看,大多数企业的管理序列比较完备,均由“员工—主管—经理—总监—总经理”组成。但是,由于这些岗位人员需求有限,所以多数人没有机会晋升到总经理岗位。因此,在岗位路径图设计出来以后,除了现有的管理序列,可让员工选择技术族群内的管理序列或技术族群内的专业序列。前者指见习/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总工程师—首席技术官,后者指见习/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资深工程师—首席工程师序列。这样,员工就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职业发展路径。

编制能力模型和认证条件

能力模型显示了不同层级在知识、技能等方面的要求。能力模型一般包括领导力、序列专业能力、族群通用能力和员工核心能力四大内容。其中,领导力主要适用于管理人才和高潜力人才;专业能力分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两个方面的内容,反映了不同层级对技能和知识的要求,与岗位族群、序列和工作角色直接相关;族群通用能力是该族群所应具备的软能力,例如沟通协调、项目管理、团队合作等,具备这些能力,员工才能获得进一步的发展,为组织的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和影响力;员工核心能力则适用于公司所有员工,反映企业核心价值观,

另外,每项能力又可分成不同的层次。例如,企业可将每项能力划分为指导下应用、独立应用、熟练应用和精通/权威四层。层次不同,能力的表现各不相同。

在编制了能力模型后,以能力为核心,设置认证条件。对职业路径的各个层级,企业可以从能力、经验、专业成就、对内回报和绩效贡献等方面,针对不同的层级设置不同的认证条件。员工可以对照这些条件,发现差距,有针对性地提高。

除此以外,企业也可以考核员工其他方面的能力作认证。如员工的工作经验和项目成果、专业成就、对内回报等。其中,项目成果可以从员工获得的专利、行业标准、大学合作、出版物/文献等方面来衡量;对内回报则是指员工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公司内部进行分享,指导/带徒弟、辅导同事等的绩效贡献。

企业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和岗位族群等具体情况设置认证条件,并随时进行调整。例如,对各级销售人员来说,虽然无法考查专利、行业标准等“专业成就”方面的能力,但可以考核他们对销售流程的改善、销售模式的创新等。

企业建立职业发展体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员工在组织内部实现职业发展,因此,针对不同的认证条件和要求,企业要提供发展方法,方便员工找到差距,找到学习提高的途径,从而弥补差距。

职业认证 实现良性循环

要实现职业发展的良性循环,职业认证是最重要的一步。企业一般可从组织、标准和流程三个方面来分析认证,确保认证评估的公平性。

首先,在认证的组织上,由项目管理办公室负责认证工作的统筹和安排,制定规则,确保公平。认证的层级不同,认证的机构和组成人员也会不同。层级高的,需要组成认证委员会。认证委员会成员多来自外单位,甚至是行业专家。层级低的,可以由本部门负责组建认证小组,由经理和资深员工担任评委。

其次,在考虑认证标准时,要参考能力模型中规定的认证条件。认证委员会和认证小组需要熟悉评估标准,并对评估意见达成统一。

第三,完善认证流程。这包括认证准备、认证启动、申诉和复核几个方面。整个认证流程的设计以实用、便于操作为准,以保证公平和效率。

认证结束后,企业要将结果向员工及其直接主管进行反馈,并对顺利通过认证员工的薪酬福利、对内职位或者岗位进行调整。未能通过认证的,则要说明理由,指出存在的差距,提出发展建议。

目前,多数企业已有岗位描述、能力模型、职业规划和培训体系,但是,由于各个体系相互独立,未能实现员工职业发展的良性循环。因此,搭建职业生涯发展路径,编制能力和认证条件,建立评估和认证的管理机制和流程,将有助于企业建立体系化的职业发展路径,发挥培训的战略作用。

篇2:建立双赢的职业发展体系

想象一下,自己和家人、朋友或同事共搭一条小船,在渡河的过程中,大家突然爆发激烈的冲突。你为了强化自己的观点,于是,拿起放在船上的一把猎枪,朝船底开了一枪。

或许,一刹那之间大家突然安静了,对方也听到了你的观点,但是,船已经渐渐往下沉。你的家人、伙伴即将随着船被淹没,此时,你仍然会为自己的“胜利”庆贺,直到灭顶为止吗?

当你和一群人建立关系时,就选择成为团队中的一分子,正如在球赛中,除非自己团队的成员能赢,否则你也无法赢。所以,为了你自己,你必须在冲突中确定他们也会赢,否则最后的结局一定是双输。

建立双赢的人际关系:成为输家时的反思

我们未必永远都是输家,成与败只是一种暂时的结果。胜不骄、败不馁,重要的是,自己能否坚持“双赢的信念”。

公共关系专家亨利·罗杰斯(Henry Rogers)说:“你在赢时所失去的,可能比输时失去的更多。”因此,为了维系人际关系的和谐,有时做一点牺牲或让步是有必要的。面临失败时,可以自己反思以下的问题 :

如果我赢了,得到什么?又会失去什么?

如果我输了,得到什么?又会失去什么?

双方所争执的问题,和彼此的关系比较起来,哪一个更重要?

反思上述的问题,就不会在输赢之间执着,并且学习用原谅、饶恕的心,接纳他人的过错。

建立双赢的人际关系步骤

在一艘船底破损即将要沉没的船上,并不会把人一个个抛到海中以减轻船的重量,因为这样做于事无补,所有人最终都要灭顶 ;相反的,船上的人会同心努力把船底的洞口堵住。要能达成此种齐心解决问题的双赢目标,过程中可依循以下步骤:

步骤一:了解对方的需要,寻求彼此最大的交集点。

步骤二:透过祷告来寻求神的心意。

步骤三:发挥创意,列出所有可能的双赢方法。

步骤四:选择一个最佳的双赢方法。

篇3:建立双赢的职业发展体系

环境科技创新是实现环保跨越式发展的根本出路, 本文就提升长吉图开放合作区环保领域科技创新能力, 推进合作区环保技术产业发展, 促进合作区环境质量的提升和经济腾飞谈一些看法。

1 吉林省及长吉图地区的环境保护现状

下面分别从废水、废气、固体废物这三个方面来介绍一下2008年吉林省及长吉图地区的环保现状。 (注:以下数据图摘自吉林省环境保护厅发布的《吉林省2008年环境状况公报》[1])

1.1 废水

从2008年度吉林省各地区废水排放分布图中, 可以看出废水排放总量:长春市、吉林市和延边州最大, 占据吉林省前三位;工业废水排放量:吉林市最大;生活污水排放量:长春市最大。

从吉林省各地区工业废水中COD的排放总量看, 延边州最高, 排放总量大于4万吨/年;长春市、吉林市也均较高。

从吉林省各地区工业废水中氨氮的排放总量看, 除了通化市以外, 长春市、吉林市和延边州最高, 排放总量均大于400吨/年。

由此可见, 长吉图水污染防治的工作还非常艰巨。

1.2 废气

2008年, 全省城市降水pH年均值在4.43~7.64之间。出现酸性降水的城市集中在图们市和珲春市。吉林市和敦化市也出现了少量的酸性降水。 从2008年度吉林省各地区工业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看, 长春市、吉林市二氧化硫排放量均很高, 均大于5万吨/年。

1.3 固体废物

从2008年度吉林省各地区工业固体废物分布图中, 可以看出, 吉林市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最大, 大于900万吨/年;延边州:大于500万吨/年;长春:大于300万吨/年, 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均较高。

综上所述, 多年来, 吉林省虽然对加强环境保护、控制环境污染、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高度重视, 做了大量的工作, 取得了一些成效, 但是目前的环境状况还是不容乐观, 环境形势还依然严峻, 尤其是长吉图地区环境保护方面更是面临巨大的挑战。

2 环保的几项重点工作与环保科技发展密切相关

2.1 总量减排

国家“十一五”规划把主要污染物削减10%作为约束性指标, 传统的污染治理模式已经难以满足总量减排目标的要求。有些企业苦于找不到好的治理技术, 无法落实减排措施。因此总量减排需要依靠科技进步, 切实提高环境保护的科技含量, 需要环保科技创新和环保产业发展。

2.2 以饮水安全和重点流域治理为重点, 加强水污染防治

喝上干净的水, 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环境权益;污染防治是重中之重, 保障饮水安全是重中之重的首要任务。长吉图合作区需要加大松花江、图们江、牡丹江等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 从而确保流域安全。“十一五”期间, 吉林省要在松花江流域建设30个污水处理厂、9个区域污染治理项目和47个工业污染治理项目。省内松花江沿岸污染严重且难以治理和不能达标排放的化工企业要逐步搬迁, 从根本上解除污染的威胁。可见污染防治的任务最为繁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是加快推动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技术跟不上, 难以摆脱“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的困境。加强污染防治、治理重点流域和水源地, 都需要环保科技的发展。

2.3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强化生态保护

通过保护和治理生态, 扩大环境容量, 消化、吸纳一些污染物, 这将使生态保护的领域进一步拓展, 实力进一步壮大。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综合利用和土地复垦、建立完善的农业生态系统、建立生态保育工程、防治土地荒漠化等生态保护方面均需要环保科技的发展。

3 环保科技的重要性

3.1 中国确定将能源环保技术列为科技发展战略的第一重点

根据最新的科技发展规划, 中国未来将在六大领域大力支持自主创新, 推动科技进步, 其中能源、水资源和环保技术是第一重点。面对能源、资源和环境方面的紧迫问题, 中国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开源节流、保护环境, 实现从资源消耗型向资源节约型转变, 从忽视环境的增长向环境友好型的增长转变。

3.2 环境科技是环保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环境科技在环保工作中起着先导性、支撑性和保障性的重要作用。大力发展环境科学技术, 以技术创新促进环境问题的解决;强化环保科技创新, 以绿色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是实施科技兴环保战略, 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4 加快长吉图开放合作区环保科技发展的几点建议

4.1 建立环保科技合作和服务的平台

4.1.1 建立环保科技信息交流平台

通过开通“长吉图环保科技信息网”或在“长吉图科技信息网”中开设环保技术栏目, 建立环保科技信息交流平台。

4.1.2 建立环保产业科技服务平台

整合三地环境科技资源, 实现环保科技资源共享;提升合作区域的环境科技创新能力;推进环保技术产业的发展;共同推进环境战略研究, 为“长吉图开放合作区”提供强有力的环境科技支撑。

4.1.3 健全环保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加强“长吉图开放合作区”产、学、研的环保技术合作。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 鼓励企业与环保科研部门联合共建工程实验室、共性技术研发和工程化平台;鼓励外资企业在“长吉图开放合作区”设立环保技术研发中心, 为各类企业的环保事业提供社会化、市场化服务。

4.2 引导企业开展环保科技自主创新

在污染治理与技术创新方面, 企业是污染防治的主体、研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的主体和成果应用的主体。企业要主动承担起节能减排的主体责任, 加大污染治理投入, 参与开发应用污染治理技术, 推行清洁生产, 探索发展循环经济, 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引导企业有针对性地进行污染防治技术和装备的研发, 开展环保科技自主创新, 全面提升污染防治水平, 真正将科技兴环保战略落到实处。

4.3 加强环保领域的国际合作

在国际合作中, 环境保护是最活跃的领域之一。利用地处朝鲜、韩国、日本、蒙古和俄罗斯东西伯利亚构成的东北亚区域中心位置, 加强环保领域的国际合作。日本、韩国在废水、废气、固体废物处理方面均拥有先进的技术。

加强国际环境合作, 对于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具有重要意义。需要进一步加强国际环境履约;推进国际环境经济技术合作;防范环境风险;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加快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淘汰进程;积极参与区域性的深度环境科技合作;积极引进国外环境保护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并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自主创新, 扩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环境科技成果。

4.4 建立完善环保科学技术创新体系

4.4.1 要加大环保科技推广示范力度

组织环境保护重大科学研究和技术工程示范, 创建一批环保产业化示范基地和产业园区, 努力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环保科技企业。要有针对性地遴选先进成熟的环境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 在环境治理工程中推广示范,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努力提高工程科技水平和建设质量。

加强环保科技成果推广和环保科普工作, 鼓励环保科研院所、企业、各类高校和环境科学学会、环保产业协会等, 参与科技推广和成果转化, 广泛开展环境科技成果推广活动。要通过各种途径建设地方环保科普基地, 推广环境科技、提高公民环保素质。

4.4.2 力争在环保关键技术、共性技术方面早日取得突破

我们要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 选择一些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关系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安全的关键领域, 集中力量率先突破。重点研发:区域水污染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企业水污染治理与资源化关键技术 (例如:高浓度难降解工业废水处理技术、污水回用技术) ;区域大气污染成因与综合治理技术 (例如:火电厂脱硫脱硝成套技术、高效除尘与细微粉尘控制技术) ;城市污水处理及中水回用技术;大型垃圾焚烧及烟气处理技术;危险废物处理技术 (例如:废旧汽车及电子垃圾资源化利用与无害化处理技术) ;垃圾发电和生活废弃物综合处理技术;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技术;清洁燃料技术;生态保护及修复技术;环境监测新技术等等。

4.4.3 加大新能源等环保高端技术的研发力度

推进能源结构多元化, 加强生物质能、太阳能、氢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 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生物质能具有可再生性、可储藏性和可替代性、资源丰富、二氧化碳零排放等优良特性, 发展生物质能源有助于缓解能源消费压力。吉林省是农业大省, 应重点发展生物质能, 建设生物质能发电示范工程。农作物秸秆作为生物质能源材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科技进步和农业结构调整有利于为生物质能源的发展提供更多原材料, 有利于促进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

4.5 加大环境科技投入力度

科技投资是战略性投资, 建议长吉图开放合作区各级环保部门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增加环境科技投入, 主动争取财政、发展改革委、科技部门对科学研究、高技术开发和推广示范等方面的支持;引导企业加大环保科技投入, 鼓励企业为公益性环保科研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同时, 还要积极拓展外资投入渠道。

4.6 加强创新型环保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着力培养一批环保科技创新能力强的高水平学科带头人, 形成一支高素质的创新团队, 建立最广泛的环境保护“统一战线”。要逐步形成以环保部门直属的环保研究院所为主体, 以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为紧密层, 主动联合高校及地方环保骨干院所, 构建较为完善的环保系统科研体系。对于从事环境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的科研机构, 要加快建立适应环保工作需要的现代院所管理模式。同时要发挥各类环保产业协会、环境科学学会的作用。

5 展望

环境科技创新是实现环保跨越式发展的根本出路, 体现了以污染治理化解环境压力、以资源节约优化经济发展、以环境友好促进社会和谐的总体思路。我们相信, 随着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的加快, 环境质量会不断改善。通过建立长吉图环保技术合作, 一定会促使环境科技创新的不断推进, 环保产业快速发展, 开创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双赢的新局面。我们相信, 长吉图开发合作区正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生态文明建设迈出新的步伐。

摘要:本文首先分别从废水、废气、固体废物这三个方面介绍了2008年吉林省及长吉图地区的环保现状。接着阐述了总量减排、水污染防治重点, 生态保护等几项环保重点工作与环保科技发展的密切关系, 进而论述了环保科技的重要性。重点提出了建立环保科技合作和服务平台;引导企业开展环保科技自主创新;加强环保领域的国际合作;建立完善环保科学技术创新体系;加大环境科技投入力度;加强创新型环保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从而加快长吉图开放合作区环保科技发展的六点建议。最后对通过建立长吉图环保技术合作, 开创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双赢新局面的美好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长吉图,环保科技,环保产业,技术合作

参考文献

篇4:建立双赢的职业发展体系

【关键词】 高职院校;企业;人才需求;校企合作

一、企业发展的内在需求为校企合作创造了契机

现在,教育界已普遍认识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深化改革、办出特色、提高质量的必然方向;合作对象企业是以赢利为目的的,如果合作对企业发展并无太大裨益和现实意义,不能从合作中发现经济价值,企业就不会表现出积极性,这也成为合作深入开展的瓶颈。如何准确地寻找合作的契合点,激发企业积极性,实现利益均衡、双赢互利是合作成功的关键之一。

1.成长型企业的高速发展,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进入21世纪以来,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当代成长型企业,无论是在量的扩张,还是在质的提高上,都显现出异乎寻常的生机与活力,其产值节节攀升、利税不断增加,对地方经济贡献率日益提高,对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影响和作用愈发突出,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根据英国专家彭罗斯企业成长理论,中国企业评价协会推出了“成长型企业”概念,提出重点支持成长型企业发展的战略。“成长型企业”是指“在较长的时期内,具有持续挖掘未利用资源能力,不同程度地呈现整体扩张态势,未来发展预期良好的企业”。政府部门之所以要组织评估、评选并重点支持成长型企业,是因为它们不但能够产生重要的社会效益,同时也创造着巨大的经济效益。

成长型企业不断吸收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自动化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实施体制创新、战略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体现出产业的先进性、技术的先进性及管理的先进性;在较长时期内呈现良好的增长态势,持续不断地创造利税、提供就业岗位,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并且极有希望创造或形成国际品牌。

河南成长型企业从小到大、不断拓展发展空间,成为拉动河南GDP增长的重要力量。2005年,成长型企业对全省生产总值的增长贡献率高达37.4%,其经济总量已占全省总量的35%以上。全省规模以上成长型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近300亿元,实现产值1700亿元,销售产值1500余亿元,分别增长25.12%,30.15%和30.41%;实现利税总额135亿元,利润总额79亿,分别增长19.91%和21.07%。河南省成长型企业集群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新的成长型产业集群不断涌现。要实现在中原崛起战略、经济腾飞,成长型企业作用不可低估。

2.成长型企业呼唤高技能人才

成长型企业之所以具有高成长性,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与时代同步,强调以人为本,将人作为经营管理和生产制造过程的中心,进而使经营管理的优越性和生产制造技术的先进性得以最大发挥。在实践中,成长型企业认识到: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本应当具有高素质——不仅要拥有经营、决策、研发的人才队伍,且应当拥有一支强大的高技能人才队伍。高技能人才“高”在有较强的实践能力,“高”在能够手脑并用,“高”在新型高等教育的层面和由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打造的崭新立足点,“高”在良好的职业素质和敬业精神。没有高技能人才,再好的技术发明也无法转化成产品,再先进的机器也无法发挥效用,再先进的科技成果也无法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处于成长和上升中的成长型企业迫切需要教育为之提供大量的高知识、高技术的产品与服务,迫切需要教育为之输送一大批高技能创新型人才,迫切需要把科技成果转化到实际工作中产生经济效益,从而保持更好、更快的发展。这种需求催化了成长型企业对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更为校企合作提供了切实可靠的依据。

面对当前成长型企业异军突起的态势和迫切的人才需求,高职院校和高职教育工作者首先需要提高认识、拓宽思路,看到成长型企业为经济建设做出的积极贡献,进一步认识到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的光荣职责。进而深入研究分析成长型企业,把握其特点,了解其需求,与其积极开展深层次合作,共同挑起培育人才的重担,努力把高职院校建成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推动器和成长型企业的人才摇篮。

二、积极开辟合作途径,实现优势互补、双赢互利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最直接的动力在于期望通过参与高职教育获得优质的、极具企业自身特色的人力资源,希望通过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增强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力,促进企业持续成长和发展。高校应根据其需求提供服务、深化合作:一方面大力实施教育教学改革,优化育人质量,为企业培养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同时要积极实现科技向生产力转化,并为企业提供多层次的科技服务,有力地促进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1.以企业的发展方向为依据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共同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人才

育人始终是学校的第一要务,专业建设的水平、课程改革的质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决定了高职院校育人工程的成败。对于企业来说,育人质量与今后企业的产品质量密切相关,直接影响到企业今后继续保持高速成长的进程,培养出合格适用的人才就意味着能够不断创造企业财富、不断实现新的跨越。企业对合作体现出高度的积极性,并主动、直接地参与教学、参与管理、参与教材编写。

必须按照企业经济发展的要求、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合理制定人才规划,共建一批企业急需的专业,形成同区域经济及社会发展高度适应、同企业成长性高度适应的特色专业群;同时积极地与合作企业共同开发课程,根据企业提出的新的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 (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将企业最新科技成果纳入到教学中,有力地促进课程的开发,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有机地运用到与成长型企业的新型合作中,将优化教育质量落到实处。

近年来,濮阳职业技术学院与中原油田、中原乙烯、百姓商贸集团等企业深入开展融入式合作,依据企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需求及其发展趋势,不断促进学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校企共同树立质量第一的意识,实施动态培养,积极开发建设石油化工、市场营销等专业。双方共同编写特色教材,令课程内容更具先进性、应用性和针对性。教学融“教、学、做”为一体,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确保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确保了教学的质量,加快了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步伐。

2.开展深层次合作,拓展高职教育功能,为企业培训高水平人才

要想保持高速成长,企业人力资源整体水平需要不断提高。为促进企业的快速稳定发展,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清华大学联合国内外大专院校,推出中国创新成长型企业培训体系建设(“521”工程)。这一举措给我们的校企合作提供了新的方向、新的范本和新的思路。在把主要培养目标确定为全日制学生同时,高职院校应当主动承担起为企业培训的任务,把职业培训这块蛋糕做大做好。

高职院校可以利用师资优势,为企业长期提供全面培训,一方面不断提高企业家们的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改善企业的领导结构,提升企业的活力;另一方面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改善管理人员的结构,使其懂得用科学管理来促进企业发展;同时培养一批创新能力强的专业技术人员和营销人员,使他们成为企业创新和拓展市场的排头兵,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已被百姓商贸集团、桃园健民有限公司等有远见的企业确定为自己的培训中心,充分发挥出学校在人力资源开发发展战略中的作用,成为企业培训的依托。学院帮助企业逐渐建立从低到高的梯级培训模式,并且形成培训制度,培养出一大批符合企业要求的高技能人才,取得良好的收效。

3.加强科研服务,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换

企业的成长和发展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撑,而学校是高水平科技人才聚集之地,具有科研优势、智力优势和人才优势。成长型企业与高校合作,能借助于高职院校的优质资源得到更好的科学技术支持,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目前高职院校科研的重点应放在应用技术的开发和对企业的技术服务上。高职院校要积极参与企业技术攻关、产品研发,开展科技服务活动,帮助企业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具体技术问题;可鼓励教师结合教学和生产实际开展科研活动,寻找课题,承接项目。

对于已完成、或已鉴定的成果,学校与合作企业进行进一步合作,实施成果转化和成果开发,进入市场,充分发挥其价值。有条件的院校,还可与企业合作成立联合研发中心,共同承担课题、共同研发产品。这样的双向交流,将工程技术人员与教师的优势结合起来,必将形成强大的生产力,最大程度地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4.用政策制度保障合作的长期开展

学校与企业合作不仅是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生产实践的合作,也是一种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合作行为,应当有相应的政策、法规来调节和推动,并提供必要的保障。高职院校与企业要长期合作,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校企双方建立各种政策和制度等对合作予以保障。在高职院校内部,不妨建立相关基础文件、建立校企双方的管理协调机构,使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直接为企业服务的新思路上升为一种制度固定下来。我们也期待着政府部门和全社会把长效的法律和制度保障落到实处,以促进校企合作的持久健康发展。

三、与企业开展深层次合作,有利于加快教育教学改革,全面优化教育质量

1.有利于高职院校把握经济领域最新动态,使教学更贴近生产经营实践

高职院校要想跟得上时代的步伐、使高等职业教育产品适销对路、保持人才培养的先进性,就必须掌握相关领域中的先进思想理念与先进技术,创造条件与当今先进技术发展进程形成同步,使教育产品适应企业的需求。综观企业,其高速成长无不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先进技术为支撑、以科学管理为保障。它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最鲜活的教材”,值得我们主动与之融合。

新的理念经过高职院校与企业的紧密合作而走向实践,校企双方高层的沟通因校企合作而更加深入,相关产业的发展动向和对人才的要求被及时地传递到学校,学校根据这些信息及时地进行教学改革,使教学更准确地反映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以促进科技向生产力转化。

2.有利于优化毕业生就业质量

高职教育是就业教育,学生就业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就业质量是衡量办学质量的重要尺度,我们不能光注重就业率,或简单地将学生“推向市场”一走了之,而要充分为学生着想,帮助学生创造良好的就业机会。企业能够为毕业生提供施展才干的广阔空间,免去后顾之忧,积极投身工作,在为企业做出贡献的同时实现个人可持续发展、体现个人价值。就这一点而言,企业是学生就业良好的选择,有利于学校提高学生整体就业质量。

3.有利于为企业输送德才兼备、勇于创新的高素质人才

从保持高速成长的目标出发,企业特别需要员工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强烈的责任意识、高度的执行能力和鲜明创新精神。缺乏职业道德,企业内部就会必然出现混乱;缺乏职业素养,企业的生产管理水平就得不到有效提升;缺乏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企业的创新和发展前景则不复存在。企业总是将道德水平、敬业精神、责任感和创新精神作为任用、选拔员工的先决条件。立德树人,进行职业道德素质、创新精神培养应当成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要务。企业和高职院校深入合作、相互融合、共同育人,能够把职业道德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使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和创新精神通过我们的合作培养得到强化。

在与企业深层合作过程中,学生都要进入合作企业生产服务第一线顶岗实习,学生从中可以切身感受企业科学而严格的管理理念、严格的生产纪律和技术要求,感受企业的勃勃生机,体验劳动的艰辛和成功的快乐,这对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及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和坚定乐观的生活态度都有极大的帮助。尽管现阶段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是不断膨胀和变化的,尽管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都没有完全定型,校企相互融合,共同营造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长并脱颖而出的环境。让企业未来的员工在培养阶段就具备基本的职业素养,将有助于他们适应企业鲜明的成长性;有助于他们面对外部的变化游刃有余;有助于他们在企业与学校的深度融合中从“学校人”顺利转变为“企业人”。而拥有了这样高素质的员工,企业的不断成长才会成为恒久的主题。

教育工作者还应当看到,高职院校与企业密切合作、互为依托,不仅能促进学校教育理念更新、促进学生就业、促进素质教育开展,还能够加强人才交流、优化双师结构、加快生产型实训基地的建设。还可帮助成长型企业实现人力资源优化、在更广阔的舞台上进一步展示形象、扩大影响、创造著名品牌,促进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断提升竞争优势。所以我们应牢固树立与企业合作、为企业服务的意识,确立高职院校建设发展的新思路。

与时俱进是时代的主题,高等职业教育也不例外。要想与时代同步、保持人才培养的先进性,学校的观念更新,办学观念和教育思想应当不断地创新、不断地突破,总结校企合作比较成功的经验,积极探索适应市场要求的、适应高职发展趋势的办学新思路。

“依靠教育培训、提高能力建设”已成为企业的理念,重视人才培养、支持教育培训是企业成熟的重要标志。与企业合作、为企业服务,找到了当前校企合作的契合点、它符合教育规律、适应市场规律,能够使地方经济发展与高等职业教育有机结合、有效支撑、互相促进。只要树立新理念、探索校企合作新思路,真正做到为地方经济服务,为企业输送人才,就能使高等职业教育真正成为企业蒸蒸日上的坚实后盾,有力促进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在合作与服务中获得自身的突破、发展和飞跃。

参考文献

[1]徐建平.与成长型企业深入合作 拓展高职教育新思路.2008(3)

篇5:建立双赢的职业发展体系

1、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学生的学科学习目标和基础性发展目标。基础性发展目标如:学生的道德品质、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个性与情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等。多维评价标准,一是针对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优势,可以多造几把评价的“尺子”,“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是新课程评价的重要理念。二是将学业成绩的单维评价标准转变为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多维评价。三是评价要体现差异性,尊重学生个性。

2、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的评价

①总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总结性评价可以反映学生一定阶段实践学习目标的结果,凸显评判功能。实践中我们更应加强过程性评价,开发多种评价方式,如:日常表现性评价、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等,鼓励学生的过程性成长,并作为升学考核真实的依据,打破“一考定乾坤”的“残酷”的评价方法。

②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量化评价更多地表现为数字,在特定环境下容易导致分数崇拜。我们倡导打破将考试作为唯一评价手段的垄断,要求采用开放的、质性的评价方法,如:评语、行为观察、学习日记、情境测验、成长记录等。

③正式评价与非正式评价相结合。正式评价具有明确的评价目的、内容、标准,突出评价结论。实践中往往并非十分严格的依据科学的程序实施评价活动,而需采取灵活多样的非正式评价方式,如:课堂教

学中或渗透在师生交往活动中的评价,观察、讨论等学习活动中的评价等。④统一性评价与差异性评价相结合。统一性评价的典型方式是考试,它能有效地考查师生能否达成教学目标,具有比较鉴别、改进教学的功能。但学生发展的程度、层次、领域等会有所不同,这就需要运用差异性评价,努力开发具有不同标准、不同要求、不同形式、甚至不同范畴的评价内容。

⑤考试评价与其他评价方法相结合。考试评价因其有效的鉴别与评判功能,仍将是一种有效的评价方式。但必须认识到它不是评价的唯一手段,它需要与其它评价方法如:质性评价等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全面描述学生的发展状况。实践中我们应根据考试的目的、性质、对象等选择灵活多样的测试方式,如:“二次”评价、分层设考、小组合作考试、辩论、答辩、产品制作、论文撰写等,加强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应改变过分注重分数、简单地以考试结果对学生进行分类的做法,对考试结果做质的分析、说明和建议,形成激励性的改进意见和建议。关于中考改革,我们认为学业终结性考试与升学考试要分开进行,毕业考试权可下放到各校;一中的招生采用考试评价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各校先依据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上报推荐材料,然后由招生办和一中采取灵活方式考核录取。

3、建立学生发展性评价组织与管理机制

①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发挥学生作为主体的积极作用,激发学生不断积累促进自我发展的相关资料,如:心路历程的述白、行为表现的

自我感悟、学习成绩、成果或作品等。

②重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评,包括日常的口头评述和终结性的文字评述,互评要客观、公正、赋予鼓励性。

③建立学生成长信息网。资料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教师和同伴的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考试与测验的信息、成绩与作品集、获奖情况、进步材料等。

④学校、教师需要和学生一起对收集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对学生发展的成就、潜能和不足进行描绘,对学生考试结果等做出分析、说明和建议,形成分析报告。

(二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1、教师评价指标体系。教师的职业道德、对学生的了解与尊重、教学实施与设计、资料与反思等。一方面以学生全面发展状况来评价教师工作业绩,另一方面

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与需要,建立教师校本培训、专业化成长、教学与研究等方面机制作为评价教师的依据。

2、多渠道信息反馈的教师评价制度。一方面重视教师自评与反思,要求教师制订自我发展计划,并定期总结。另一方面学生、家长、教师及学校共同参与的教师评价,加强对教师工作的管理与监督。第三,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网上信息库,可随时对教师工作进行评估与监控,并通过各级骨干教师、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的评选及职称评定激励教师的专业发展。

3、“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将课堂教学评价的关注点转向学生课堂的行为表现、情绪体验、过程参与、学习效果、合

篇6:建立双赢的职业发展体系

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汇报

---积极发挥工会职能作用

建立和谐双赢劳动关系

(2015年1月8日)

一、公司基本情况:

我公司始建于2004年,总占地面积1370亩,现有员工507人,其中工会会员为507人,公司现已形成集饲料加工、有机杏鲍菇种植、牛肉杏鲍菇深加工、黑牛繁育养殖、屠宰排酸、精细分割、冷链物流、销售、质量追溯、沼气发电、有机肥、农业观光旅游、进出口贸易为一体的完整的循环产业链。被评为国家“863”项目科技示范基地、国家农业开发重点项目、国家肉牛产业技术示范基地、国家肉牛标准化规模示范场、山东省五大振兴规划重点项目、“菜篮子工程”示范单位、山东省肉牛科技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公司于2009年在天津股权交易所挂牌,成为高青县第一家进入资本市场运营的企业。2014年公司规模已达到总资产7.3亿元,净资产近4亿元。实现销售额3.64亿元,利润总额3800多万元。

二、依法建立健全企业工会组织

公司切实把加强企业科学化管理作为首要任务来抓,严格按照《工会法》、《工会章程》等法律法规和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工会工作实际和企业发展形势,将一些专业特长突出、组织协

调能力强的优秀人才吸收到工会组织中来,增强了班子活力,提高组织战斗力。在工会组织建设工作中,我们同时注重和加强班子成员的年轻化、专业化、科学化配备,拓宽选举方式,采取工会小组通过个人自荐和小组推荐产生若干人选,从侯选人中通过差额选举,产生公司工会委员会,同时为更好的保障女职工权益成立了女工委员会。健全的工会组织其充分的代表职工的心声,推动了工会工作的高效开展,以此带动了公司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坚持民主管理、厂务公开,让职工为企业建言献策。公司按期召开职代会,向职工汇报和公示企业有关经营管理情况、职工社会保险费缴纳情况、企业制定规章制度情况以及履行集体合同等情况的报告。依照法律、法规规定,审议集体合同草案、工资集体协议草案以及劳动安全卫生措施计划。公司还专门设立企务公开领导小组,对企业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劳动安全卫生及一些重大事项进行公开并进行监督。通过以上方式,使普通职工能够了解公司的发展状况,积极的为企业发展建言献策,也调动了职工工作的积极性。

四、强化工资协商制度,保证职工合法权益。

公司严格按照《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工会法》、《工资集体协商试行办法》等有关规定,与职工确立劳动关系,即按规定签订劳动合同、工资集体合同,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采取岗位工资及绩效考核的工资管理办法,建立科学的绩

效考核办法,保证劳动工资待遇公平合理。每年就企业职工工资问题进行平等协商,达成一致意见,形成公司工资集体合同草案。然后经公司工会召开职代会通过后实施。

五、督促改善职工工作环境,确保职工劳动安全。我公司工会组织在2014中重点做的工作是改善职工的工作环境,像对部分高噪音、高粉尘、低温等工作环境中职工,我们督促企业为该工段职工加强劳保用品的发放和配备,例如口罩、耳塞、手套等劳保用品,并建立合理的更换和发放制度,定期请专业机构的工作场所进行安全及职业健康检查,确保达标生产,降低安全事故及职业病危害。定期组织公司职工进行健康查体,特别对女职工进行重点安全教育防护及健康查体,确保全体职工的权益得到切实保障。通过以上措施使我公司先后通过淄博市安全标准化及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的达标验收。

多年来,我们充分发挥工会职能,为企业发展建功立业,做出了一定成绩。未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0事故0伤亡,职工轻伤负伤率控制在5‰以内。按时发放职工工资,未发生群访及上访事件。按时为职工缴纳各项社会保险,为职工提供多项福利待遇。良好工作环境和和谐的劳动关系,充分调动了职工的劳动积极性,进而产生了企业增效、个人增收的双赢局面,使工会组织切实为企业创建和谐劳动关系和双赢局面发挥应有作用。

篇7:建立双赢的职业发展体系

--课程主讲 曹渊勇先生

课程描述

当大量新员工进入企业时,如何让他们能够尽快上手?当现有人员素质不能满足企业发展需求时,如何才能迅速提高他们的能力?企业在员工培训上投入甚多却收效甚微的原因在哪里?如何从战略的高度对员工

进行职业发展指导与规划?

培训就是生产力,学习就是竞争力。对培训总监、HR总监来说,如何真正让培训转化为现实的工作能力,继而提升个人与公司的整体业绩,才是最应关注的核心问题。实践证明,培训效果的不尽人意,根源于人才培养体系的缺失与培训目标的模糊。因此,建立起科学适用的人才培养体系是解决“培训难、难培训”的关键。本课程针对中国企业在人才培养与培训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系统讲授了培训需求分析、培训课题开发、课程设计、培训计划制定、培训组织、效果评估与改善、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知识,将帮助企业培训经理及主

管全面掌握培训体系建设的知识与技能。

参加对象

总经理、副总经理等企业高管、培训总监、HR总监、HR经理、培训经理、主管等

课程收获

1、掌握培训需求分析的技能,快速发现企业潜在而紧迫的培训需求。

2、掌握培训课题开发、课程设计的技巧,拟定科学实用的培训规划。

3、了解培训过程中需重点解决的问题,成功组织培训并进行效果评估。

4、有效设计、部署、实施针对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及发展战略体系。

5、提高培训投入的产出效率,在有限资源下提高企业学习质量和效率。

6、形成企业能力素质的快速“复制”能力,迅速提高员工整体素质水平。

7、进行高效的人才管理,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主办单位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 管理@人杂志

时间地点及费用

开始时间:2006-5-26--结束时间:2006-5-27

费用:2500元/人(含培训费、资料费、午餐费、茶点费和证书费等)

举办地点:中国 上海

课程内容

第一单元 你了解培训吗

1、企业应高度重视员工培训

2、员工培训是什么

3、培训的分类

4、企业员工培训的原则

5、培训的形式

6、发展过程中的员工培训

第二单元 培训与开发系统

1、企业培训工作的系统性

2、培训项目的程序设计

3、员工培训与开发信息系统

第三单元 培训需求分析与计划制定

1、企业培训计划

2、培训需求的含义及作用

3、培训需求确立的依据

4、培训需求分析

5、培训需求分析的方法

6、设计并使用绩效关系图

7、培训需求调查工作的实施程序

第四单元 培训过程的组织

1、我们要培训什么

2、培训方式及培训技术

3、培训方法的选择

第五单元 培训课程设计

1、“培训课程设计”的含义

2、培训课程设计的基本要素

3、培训课程设计的基本程序

4、充分利用培训资源

5、培训课程目标的设定

6、培训课程教材的设计

7、培训课程实施的设计

8、培训课程评价设计

9、培训员的选择与开发

第六单元 培训效果评估与改善

1、培训评估的必要性

2、培训评估的对象与内容

3、培训评估的形式

4、培训评估的程序与方法

5、案例:某公司有关启用电脑化培训的投资回报

第七单元 管理人员的开发

1、一个典型的管理者开发案例

2、管理人员开发的重要性

3、管理人员素质和能力的开发

4、管理人员培训开发的主要类型

第八单元 培训体系与职业生涯规划体系的对接

1、职业生涯与职业生涯发展

2、职业生涯管理系统

3、企业职业生涯管理中的角色

4、培训与发展挂钩的一些具体实例

报名方式

联系单位:

联系人:

联系电话:

图文传真:

电子信箱: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 管理@人杂志 许艳 021-58360751 *** 021-58360755 yxu_sh@chinahrd.net

备 注

讲师介绍:曹渊勇先生(原朗讯人力资源总监)

人力资源专家,美国工商管理硕士、教育学硕士,原朗讯中国人力资源总监,现任吉百利CHO。曹渊勇先生先后在朗讯中国与吉百利中国担任人力资源总监一职达十二年之久,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与丰富的实战经验,擅长主讲绩效管理、招聘选拔、团队建设等人力资源模块的内容。曹先生所授课程均为朗讯与吉百利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经验的精髓,并针对中国企业实际进行了系统的内化与移植,使之更适合国内企业人力

资源管理现状。

曹渊勇先生为中人网2005年独家签约讲师,累计为数十家国内知名企业提供过咨询与服务,以其内容的丰富性、形式的生动性、经验的先进性、所授内容的可操作性深受企业的好评与青睐。据统计,曹渊勇先

篇8:旅游伦理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1 加强旅游伦理建设的必要性

1.1 旅游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与旅游伦理息息相关

根据2009年春节黄金周期间全国假日办总值班室受理的69件投诉情况来看, 大多数投诉者反映旅游服务人员态度差, 旅游行程中降低住宿、交通工具和餐饮等服务标准, 餐饮和住宿等卫生状况差, 硬件设施不足, 合同履行不力等, 老年游客对旅行社出境游加收团款、在国内景区不能完全享受优惠门票的问题投诉增多, 这些表面上都是各种各样的硬件和软件问题, 但根本上说明旅游企业和服务人员的旅游伦理问题, 旅行社为了自身的利益不按合同标准或与游客约定的内容来服务, 景点的购票说明无明显告示使老年人和军人等得不到应有的优惠说明没有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服务人员态度差是职业道德的问题。

1.2 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积极引导良好旅游伦理建设

全国旅游系统正在开展“诚信旅游活动”, 绝大部分省市都制定了本地的“诚信旅游工作实施方案”, 并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诚信旅游活动, 如“全国模范导游员”文花枝在赴陕西延安旅游途中发生的交通事故中, 让施救人员先救游客, 自己却因耽误最佳救治时机而导致左腿高位截肢, 她在生死关头把生的希望让给游客, 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这种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 为其他旅游从业人员树立了榜样, 是良好的旅游伦理建设的实践者。

加强旅游伦理建设是旅游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 是解决当前暴露的一系列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 是旅游法律法规制定的必要补充, 法律法规是从法律效力上对旅游业相关活动的硬性要求, 而旅游伦理是从道德和精神层面上对人的旅游活动进行感化和约束, 从某种意义上说, 是旅游业健康发展所追求的目标之一。

2 建立良好的旅游伦理体系

良好的旅游伦理体系主要包括旅游企业 (景区、旅行社、饭店、其他与旅游有关的企业) 、旅游者、政府、旅游行业协会等其他组织, 以及全民旅游教育等, 各主体之间以及主体内部都有自己的道德规范, 如企业与企业之间, 政府与旅游者之间等, 只有将这些方面的统筹处理好, 才能营造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内部和外部环境。

2.1 旅游企业

员工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旅游企业管理者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从企业个体以及社会整体的角度衡量决策和行为的对与错, 形成企业良好的道德标准, 并有效地建立和保持企业的价值观, 塑造企业文化。旅游企业的不同, 具体的伦理观念也有不同, 旅游企业伦理道德的基本要求是承担社会责任和依法纳税;基本保证是公平竞争和诚实守信;关键是顾客至上, 企业要崇尚高尚伦理, 把企业制定的行为规范和规则标准化为员工的自觉行为, 企业的伦理道德观才能得以贯彻。

2.2 景区

旅游景区的开发、评估和规划中应尊重自然规律, 不能急功近利, 过度开发, 应保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不能因为短期的经济利益破坏生态环境, 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是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景点的设计应顺应自然, 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尊重生态多样性, 保护当地特色文化, 树立科学的生态伦理观。鼓励和支持东道区居民参与和景区相关的决策, 分享旅游发展带来的收益, 如果景区的开发需要上游居民付出代价, 还应相应的给予生态补偿。景区管理应充分以游客的利益为出发点, 主要体现在解说系统的设计和旅游个性化服务等方面。制定文明游览公约, 引导游客增强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 进行文明游览。

随着旅行社数量的增多, 旅行社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有些旅行社采取降价竞争手段, 以致出现零团费或负团费的现象, 低廉的价格使旅行社经营环境更艰难, 服务水平下降降低了游客的满意度, 长此以往使旅行社陷入恶性竞争和恶性循环。旅行社之间应公平合理竞争, 互相尊重, 引导竞争向提高质量和提高服务水平等方面努力。旅行社自身应诚信经营, 充分考虑游客的利益, 提供真实透明的信息, 合理安排旅游线路和项目, 提高车队和导游的服务水平, 按质按量完成合同的约定内容。

饭店从业人员要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坚持“顾客至上”的服务理念, 营造温馨如家的氛围, 饭店管理人员要爱护员工, 体会一线员工的辛苦并实行人性化管理, 给员工和客人提供良好的服务。饭店之间应建立互惠互利的关系, 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 努力提高服务水平, 避免陷入削价竞争, 使游客真正感受到物有所值或物超所值, 饭店的软硬件设施应根据客人的需要建设, 建设节约型绿色饭店, 引导客人进行绿色消费。

旅游者的伦理教育主要包括进行社会公德教育, 例如在旅游地等公共场所, 要相互尊重和关心、互相帮助、诚实守信、文明礼貌、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物等;进行生态伦理教育, 例如宣传尊重自然、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规范, 并内化为旅游者的行为准则, 进行交往伦理教育, 使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尊重异类文化, 努力营造相互尊重和相互信任的氛围, 建立平等互助的新型人际关系等, 旅游者是旅游活动参与的主体, 只有旅游者的素质提高了, 旅游才能够更加有序、健康和文明。

道德既是社会调控的重要方式, 也是个人自我完善的精神力量。在旅游者道德建设过程中, 如何很好地发挥旅游道德的认识功能和调节功能以及教育、导向、辩护、激励功能, 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 在旅游者道德建设的初始阶段, 重要途径有三个方面:

a.强化社会公德意识, 提高国民道德素养

社会公德是指人们在日常公共生活中所形成的和应当遵守的起码的行为准则, 旅游者道德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就是旅游者公德, 遵纪守法、相互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诚实守信、文明礼貌、遵守公共秩序等等社会公德是旅游者道德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在旅游实践中我们都能观察和感受到, 整体上, 来自文明程度较高的国家和地区的旅游者, 往往能比较自觉地遵守旅游道德规范。今年是贯彻落实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第八年, 随着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加强, 国民道德素质将有很大的提高, 这也将为造就文明旅游者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例如:黑龙江黑河县有座“将军坟”, 因为属于‘帝王将相’, 也遭到严重的破坏。

b.加强社会舆论监督, 倡导文明旅游

个体道德的形成和发展渐次经历他律、自律和他律与自律统一共三个阶段, 他律是旅游者道德建设的起始阶段, 社会舆论的广泛性和外在强制性对旅游者道德建设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 每年的“旅游黄金周”都成为各种媒体关注的焦点, 但遗憾的是, 很少有媒体涉及旅游者道德问题。对旅游者行为缺少道德评价, 更多的是关于旅游者权利的辩护, 缺少关于旅游者义务和责任的宣讲, 通过媒介倡导文明旅游、谴责不道德旅游行为, 让旅游者和潜在的旅游者熟知什么样的旅游行为是“对的”, 什么样的旅游行为“不对”, 这是旅游者道德“他律”的基础, 也是旅游者道德内化到自律阶段的前提。

c.从教育着手, 纳入学校道德教育体系

青少年既是当代旅游的重要群体, 也是未来的旅游主力军。通过学校教育向学生灌输旅游道德知识, 在旅游活动中培养旅游道德意识, 是旅游者道德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摘要:本文从旅游伦理的内涵出发, 论述了加强旅游伦理建设的必要性及如何建立良好的旅游伦理体系。

篇9:终身学习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一、终身学习体系的基本特征

终身学习包含三个最基本的理念:一是从过去重视“教”转变为更加重视“学”,“受教育者”的概念逐步转变为“学习者”,学习者的主动性得到重视;二是学习不仅仅是青少年的任务,而是从学龄前到退休后人的整个生命周期的行为;三是学习不仅仅指在正规教育(Formal Education)的学校中的学习,还有职场和社区提供的各种非正规教育(Non-formal Education)以及在家庭生活环境中的不正式教育(Informal Education),是一种综合的理念。概括而言,终身学习体系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一是终身性,包含人的一生所有形式的正规和非正规学习;二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将关注点从注重正规教育体制转向满足学习者的实际需求,激发学习动力,能够自行安排和掌握学习;三是灵活实用性,可满足多种教育目标,诸如个人发展、增进知识以及在经济、社会和

文化方面要实现的目标等;四是学习途径多样化,教育和培训机构多样化。

二、国际组织推进终身学习的举措

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1996年,教科文组织二十一世纪教育委员会发布的题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明确提出建立学习型社会。2006年,设在德国汉堡的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研究所正式更名为终身学习研究所。该研究所致力于促进终身学习政策和实践,关注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特别是边缘化弱势群体的扫盲、非正规教育和其他学习机会。教科文组织认为,发展中国家在推进终身学习体系方面进展不大,对终身学习体系的理解也存在很大差异。因此,教科文组织近两年将在发展中国家开展建立终身学习体系的能力建设活动,包括编制相关指导性材料;开发设计发展中国家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能力建设项目;在2009年举办4期能力建设培训班;拟于2010年组织召开关于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国际会议。

2.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经合组织于1996年提出了全民终身学习的目标,这对该组织成员国的教育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其近年的发展动向包括:一是不断增加各个年龄阶段的学习机会,特别是扩大儿童早期教育和面向成人的教育机会,同时保障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使各个社会阶层都能享有同等的学习机会;二是让每个人都获得基本的持续学习能力,并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激发每个人不断学习的兴趣;三是承认各种形式的学习成果,建立完善的文凭认证体系,在各种教育形式之间建立起沟通桥梁,同时为学习者的持续学习和就业提供信息和指导;四是增加教育资源,优化资源配置;五是促进政策上的协调,把教育部门、学习者以及家庭、社区和各有关部门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

根据经合组织2001年所做的测评,该组织成员国在实行终身学习方面的情况分为四类:①北欧各国做得比较好;②加拿大、捷克、德国、荷兰和新西兰做得也不错,但仍存在一些差距;③澳大利亚、瑞士、英国和美国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在基础学习方面;④爱尔兰、匈牙利、葡萄牙和波兰的情况最差。经合组织依据测评结果对其成员国提出以下政策导向性建议:①增加学习机会,提高学习质量,促进学习方面的公平;②保证全民掌握基本技能;③承认所有形式的学习,而不仅仅是正规学习;④动员资源,从所有部门、学习环境和整个生命周期着眼考虑资源分配问题;⑤确保各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协调。

3. 欧洲联盟

欧盟自2000年以来制定了一系列推进终身学习的文件。2002年6月,欧盟理事会通过了《关于终身学习的决议案》,明确提出终身学习应该覆盖学龄前到退休后的各个年龄阶段,要求各成员国制定和实施促进终身学习的具体政策。2006年底,欧盟理事会和欧洲议会通过建议案,明确提出了每一个欧洲人在知识社会与知识经济中获得成功所必须掌握的八大关键能力,使终身学习有了更为具体的目标。这八大关键能力包括:①母语沟通能力,即能用口头和书面形式理解和表达概念、思想、感觉、事实和观点,并通过适当的和创造性的方式在各种社会和文化环境中进行互动;②外语沟通能力,这除了与母语沟通能力有相似之处外,强调不同文化间的调和与理解;③数学能力和科学技术的基本能力,即能够开发和运用数学的思维方法来解决日常环境中的问题,掌握和实际运用科技知识和方法;④信息技术能力,即能掌握和选择运用现代信息和通讯技术的基础能力;⑤学会学习,即具有根据个人的需要以及对学习方法和机遇的利用,不断追求上进和安排个人学习的能力;⑥社会责任和公民能力,即具有人际交往、跨文化交往能力,能够积极和建设性地参与社会和工作生活,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具有良好的公民能力,特别是掌握相关的知识和理念,能够积极和民主地参与政治生活;⑦开拓和创业意识,即有能力把思想转化为行动,包括具有创造性和冒险精神,并能抓住机遇,进行项目的计划和管理,使其实现预期的目标;⑧文化意识和表达,即能欣赏通过创造性的方式表达出来的观念、经验和情感,包括音乐、表演艺术、文学和视觉艺术。

这八个方面相互关联,所强调的共同之处在于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开拓进取精神和创造性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008年,欧洲议会还专门通过了题为《活到老学到老》的成人教育决议案,提出创设足够的学习项目,增加成人学习机会,特别是增加政府的资源投入。

三、亚洲国家推进终身学习的措施

在亚洲,韩国和泰国在推进终身学习方面采取了切实的措施。韩国于1997年制定了《终身教育法》,并在2007年予以修订;2002~2006年实施了第一个国家终身学习推进计划,2008~2012年实施第二个国家终身学习推进计划。到目前为止,韩国已经建成了国家、道(市)和地区三级推进终身学习的组织管理体系,建立了国家和道(市)终身学习节。2001年以来,经过评估,全国已有76个道(市)和地区成为终身学习城市;全国74%的居民社区建立了居民自治学习中心。1997年以来建立并不断完善的学分认证和学分银行体系,在认可和记载学习成果、促进学习者获得学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泰国一直重视非正规教育和无一定形式教育。2008年3月,泰国颁布了《非正规教育和无一定形式教育促进法》,旨在提高国民素质,包括国民的知识、能力、道德观念、核心价值和社会常识,帮助国民了解生活中的快速变化并获得相应的知识和能力。国家和各省都建立了推进和支持终身学习的协调委员会,教育部建立了非正规教育和无一定形式教育办公室。

四、国际组织对在中国

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看法和建议

许多发达国家都把建立终身学习体系作为在全球竞争中保持优势的一项基本国策。对中国来说,知识革命、国际竞争、快速的经济发展以及人们更加多样化和更高的生活需求,都对教育和学习给予了巨大的推动。要满足对技能和高素质人才不断增长的需求,也需要研究如何根据国情构建一个有效的终身学习体系。世界银行的相关资料表明,中国目前还面临着以下一些问题和挑战,建立有效的终身学习体系任重而道远:①全球经济的巨大竞争压力;②人口规模大,学前至高等教育人口近2.6亿,7.5亿劳动力需要不断提高技能;③学历低,完成学业的平均年限为7年(经合组织国家为12年);④地区间、特别是沿海省份与西部省份在收入和教育方面存在巨大差异;⑤正在向市场经济转型,需要向在校学生和劳动者提供各种新技能;⑥经济结构在变革,大量农民工和下岗工人需要接受培训和再培训;⑦教育和培训体系松散,缺乏部门间协调,以至造成资源浪费和重叠:⑧政府财政紧张,应鼓励私营部门更多地参与教育和培训并提供更多资金投入。

因此,有关国际组织的专家建议,中国在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过程中,需要研究解决以下诸方面的问题。

第一,终身学习体系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涉及诸多利益相关方。政府在建立和管理终身学习体系方面所起的作用,需从教育和培训的主要提供者转变为该体系的设计者和协调者,主要职能包括立法、制定规则和标准;保证质量和公平;财政投入;提供有关教育和培训机构的质量信息等。

第二,为此,设立一个高级别的领导机构至关重要,其主要职能包括:协调各种教育机构、私营企业、非政府组织和地方社区设立的终身学习单位,促进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合作,以便更好地利用资源;制定关于终身学习的法律,使终身学习活动受到法律的保护得从有序进行;建立学习文凭认证中心,对学习和培训结果进行评估和发放相关证书等。

第三,为了推进建立终身学习体系,需要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公共教育经费重点用于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中对私营部门没有太大吸引力的学科和基础研究。对于像职业高等教育和企业定向培训这些个人回报率高的教育和培训,则由受益者担负更多的费用。应鼓励个人和私营部门对私立高等教育和市场需要的专门培训和再培训给予更多的投入。还可借鉴经合组织国家所采取的一些措施,诸如削减教学和人事经费;加强和完善助学贷款体制;更广泛地利用私营部门;更好地利用信息和通信技术,许多国家都认为这是促进更多的人参与终身学习同时将费用减少到担负得起的水平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第四,在继续增进人们接受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和培训机会的同时,需注重质量,提高效率,增进公平。需对各种国际质量保障体系加以研究,以确立符合本国国情的此类体系。可参加相关的国际测评,利用基准指标与其他国家进行比较,并监督和改进自己的工作。还应加强教育和培训与劳动力市场的联系,实行一些激励性政策(诸如公共机构与私营机构之间公平竞争),建立有效的评估体系和教育管理信息体系。

第五,鉴于中国幅员广阔,地域分散,有必要进一步挖掘远程教育的潜力,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发展远程教育和网络学习,作为促进建立有效的终身学习体系的一个主要手段。

五、在中国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步骤

国际组织的专家认为,虽然中国在建立终身学习体系方面面临巨大挑战,但在汲取其他国家的经验和利用新教学技术、新信息技术和新的教育和培训提供者的潜力方面存在着很大的机遇。他们建议,在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初期阶段可采取以下步骤:①首先在一些地区开展试点项目,测试各种途径和方法,获取经验;②建立监测和评估体系,利用各种终身学习的试点项目和计划实施反馈的情况,改进相关计划的设计并予以推广;③学习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尤其是在管理、私营部门的参与、远程教育、信息服务、文凭资格认证、筹资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并根据本国国情灵活地加以采用;④建立不断调整和改进的机制。几乎所有国家,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力求使本国的教育和培训更加适应和满足当今和未来的需求。这需要一个灵活健全的体制框架,及时反映不断变化的社会和经济需求,并对现有的计划和实施手段加以完善。教育和培训机构需具有自主权,对旨在满足学习者的需求而进行的变革和改进承担责任。

上一篇:大班音乐教案《威尼斯音乐钟》下一篇:游泳场所稽查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