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数学教学反思-用乘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人教新课标

2024-05-16

三年级下数学教学反思-用乘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人教新课标(精选7篇)

篇1:三年级下数学教学反思-用乘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人教新课标

《用乘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xiaoxue.xuekeedu.com

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这部分知识学生第一次接触,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的,存在一定的难度.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解决一个中间问题,而对于要先解决的这个中间问题,很多学生根本不清楚自己要先知道什么?在备课过程中我把分析、解决问题定为此节课的难点。在上这节课内容的时候,先给学生一个铺垫,提醒他们"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你觉得你还要知道什么数据信息?"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去想我还想知道什么条件才能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掌握解决这样的问题的步骤.

在教学探究新知(例4的教学)的部分,我让学生思考:怎样帮助朋友解决"买5辆小汽车需要多少钱?"这个问题,你觉得还要知道什么条件才能算出来呢?从而帮助学生去思考要解决这个问题我还得知道什么,使学生理清解决这个问题的步骤.在主题图呈现的顺序上,我考虑了很多种呈现方式,先出示整副图;还是先出示问题,再出示条件。最终我决定先出示问题,先让学生思考现在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抛出问题,引发学生思维冲突。然后我再补充出示条件。问学生现在你们能帮他解决了吗?这个问题你是怎么想的?之后让学生思考和以前的题目有什么区别(需要两步来计算),为什么?因为其中一个信息没有直接告诉我们,需要我们自己列算式去计算.但在让学生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没有提出“要整体观看整幅图所给出的条件”的要求,从而使得学生在经历联系整幅图、理解题意的过程中没有注重审题。

在教学做一做及练习的时候让学生说了说,要解决题目提出的这个问题需要先解决哪个问题,然后再动笔计算,建构学生解决这样的问题的方法。由于做一做的类型和例题的类型有些不大一样,导致学生在刚学了新知转到做一做的变题练习时,有些措手不及,如果我能够在上了例题之后,先将书后的第一题(和例题题型一致)给孩子练习,效果应该会更好!尤其对一些后进生,才不至于产生混乱。在整个练习中,由于我在备这节课时把重点摆在让学生会分析题目上,忽视了对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整堂课都没有让学生自己审题,都一直“扶”着学生做。这点导致了学生在自己做练习时也忽视审题,找不到题目中的已给出的条件。所以他们自己做题时就无从下手。可见认真审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应该要给孩子安静的思考时间和分析问题的时间。在指导学生练习时,应该注重培养学

xiaoxue.xuekeedu.com

生整体看图、读图的审题习惯,独立思考、自主分析数量关系的习惯。

这节课讲下来,我认为值得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多加思考以及需要改进的的问题:

1、教学中应该如何把握“扶”、“放”的“度”。对于学生,我总是不放心让他们自己独立解决问题,习惯把题目中的难点告诉他们,引起他们的注意,避免出错。但这样一来,学生就失去了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从知识能力角度,学生没有真正的锻炼自己的解题能力。从学生内在需求的角度,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特点,他们需要在学习中通过被肯定来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感受数学的快乐,从而喜欢学数学,成为学习的主人。而这堂课没有使他们建立起自己独立解出题目的信心,学生没有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2、课堂中应该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注重呈现学生的错例分析,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会这样做,理由是什么?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交流等形式,找出错误原因,以及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学生提供选择的空间,引发主体探究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我这几个月的教学生活中深深地体验到作一名好教师太不容易了,我需要学习和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但我有信心、不畏惧,每天、每节课都要超越自己,追求完美。

篇2:三年级下数学教学反思-用乘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人教新课标

年级三主备人周晓炜备课时间年10月27日

周次 8 课次 24

授课课题 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基本内容 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的和要求 初步掌握只给出两个已知条件的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和解题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以及口头叙述的表述能力;培养良好学习情绪以及乐于动脑,积极思维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及难点 掌握两步计算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初步学会分析综合法分析两步应用题。

教学方法

及手段 与生活实际联系,增强学生的理解

学法指导 注重演算过程中的算理说明和习惯养成。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预习初步熟知课

计 一、初步感知

1、猜玩具个数

今天,李老师先和大家做个游戏。(出示两个盒子)这里有两个盒子,里面装着些动物玩具。红盒子里装着2个动物玩具,猜猜黄盒子里装了几个动物玩具?(指名猜)

只要老师送你们一句话,你们就能猜对了:黄盒子里装的个数是红盒子里的2倍。(再指名猜)你怎么想的?

两个盒子一共装了多少个?

2、验证

打开盒子验证玩具个数。

我们三(1)班的小朋友真聪明,李老师相信接下来大家的表现一定会更出色。

二、新授

1、出示情景图

玲玲妈妈带着玲玲去去买衣服。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指名说,齐读两个条件)

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吗?(指名提问,问到“上衣多少钱”时,请学生口头解答,老师板书出算式)。

2、教学例题(1)

(1)理解题意

妈妈想考考玲玲,问道:“买一套衣服要多少钱?”你能理解“一套衣服”的意思吗?(指名说)

(2)画线段图

今天老师还请来了一位数学小助手,它的名字叫线段图,听过吗?

我们先用一条线段表示裤子的价钱(画线段图),表示上衣价钱的线段画多长呢?(指名说,然后再画)

为什么画3份这样长?(指名说)

要求一套衣服一共要多少钱,也就是求裤子和衣服一共要多少,我们可以这样表示问题(画括号和问题)

你会解答吗?做在草稿本上

(3)解答

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列式的?(指名说,老师板书)

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比较,提示课题

这题和刚才那题比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这题要两步计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出示课题)

(5)第二种解法

要求“一共要多少元?”还能想出其他方法吗?(同桌讨论,再指名说,老师板书)

4从哪里来?懂的小朋友先和同桌说说。(指名说)

3、教学例题(2)

(1)理解题意

妈妈还想考考玲玲,她把问题改了改,谁来读读问题。(指名读)

(2)线段图

看线段图,问题还能这么表示吗?那怎么表示?你能指出是哪部分吗?

(3)解答

会解答吗?做在草稿本上。

指名板演。

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第二种解法

还有其他方法吗?(指名说)

2从哪里来?

(5)比较

这两道题在解答方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先同桌说,再指名说)

出示带子图,说说问题要求什么。

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说说你还能求什么。

三、练习

1、P49(1)

出示汽车图,独立解答。

集体订正。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2、P50(2)

出示情景图。(本子2元,水彩笔的价钱是本子的8倍,铅笔盒的价钱比本子贵16元)

3、编题练习

编一道今天学习的两步计算解决的应用题。可以用老师提供给你的条件,也可以根据平时买东西的经验,说个条件再编。

作业

板书设计

执行情况

与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教案

年级三主备人周晓炜备课时间2010年8月29日

周次 1 课次 2

授课课题 练习五(1)

教学

基本内容 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目的

和要求 通过练习,进一步弄清口算时进位加与不进位加、退位减与不退位减以及加与减在方法上的异同,进一步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

及难点 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方法及意义。

教学方法

及手段 通过练习,提高正确率和速度。

学法指导 说思路练习和笔算相结合。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预习练习题校对

计 一、导入课题

二、基本题练习

1、完成P51(1)

口算卡片出示。

指名口算。

先比较前两组每组上下两题的区别和联系。

再比较前两组每行左右两题的区别和联系。使学生明白加、减法在算法上的共同之处。

2、完成P51(2)

同桌两人合作练习。

一人操作,一人口算,再交换角色继续练习。

三、综合题练习

1、完成P51(3)

先明确题目要求,再交流估算方法。

在书本上用“○”圈出得数比50小的算式,用“□”圈出得数比50大的算式。

交流订正。

2、完成P51(4)

直接写得数。

注意速度。

3、完成P51(5)

要求提一个一步计算的问题。

指名提问,并口算出结果。

你还能提什么问题?

四、练习小结

作业 P51(5)

板书设计 练习5

执行情况

与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教案

年级三主备人周晓炜备课时间2010年10月27日

周次 8 课次 26

授课课题 练习五(2)

教学基本内容 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的和要求 着重练习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并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估计的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 进一步感受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明确思路。

教学方法

及手段 联系生活实际,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学法指导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预习

计 一、补条件,提问题

(1)大汽车有45辆,小汽车比大汽车多12辆。?

(2)白兔有15只,,白兔和灰兔一共有几只?

二、应用题练习

1、完成P51(6)

看图理解题意。

独立思考,完成在作业本上。

交流,说说你怎样想的。

2、完成P52(7)

看图理解题意。

独立思考,完成在作业本上。

交流,说说你怎样想的。

3、完成P52(8)

看图理解题意。

说说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组织提问。评评谁提的问题好。

4、完成P52(9)

看图理解题意。

选择你想购买的体育用品,再自己解答问题。

组织交流。

5、完成P52(10)

独立完成,交流估计方法。

集体订正。

三、讲解思考题

出示思考题。

组织分组讨论。

尝试写出相应的算式。

交流。

作业 P52(8)

P52(9)

板书设计

执行情况

与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教案

年级三主备人周晓炜备课时间2010年9月27日

周次 8 课次 28

授课课题 24时记时法

教学

基本内容 了解24时记时法,会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

教学目的

和要求 通过具体的生活情景,使学生了解24时记时法,会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

教学重点

及难点 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

教学方法

及手段 实物展示,联系生活

学法指导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预习课前认识钟表,日历

计 一、复习导入

1、猜谜语,复习旧知

谜底:钟

你们认识钟吗?那老师要考考你们。

(1)在钟面上拨出一个整点时刻。让学生说说是几点。

(2)请学生拨出起床的时间,并说一说。拨出吃午饭的时间,说一说。

(3)说说一日有多长。1日=24时

2、讲故事,激发学习兴趣

小明看节目预报知道星期六有《大风车》的节目,他急忙告诉了好朋友小红和小强,他打电话让他们星期六六点半准时收看中央台。可是星期六的早上小红和小强一早就等候在电视机旁,等了很久,还没看到《大风车》。这是怎么回事呢?

学生思考讨论,可以让学生拨出《大风车》播放的时间。

如果你是小明你会怎么说?

3、导入课题。

交通、邮电、广播等部门在工作中需要很强的时间观念。为了计算简便,不容易出错,都采用从0时到24时的记时法,通常叫做24时记时法。出示课题

二、新授

1、讲解0时到12时

24记时法是怎样记时的呢?现在我们看钟面。

春节是我们每个小朋友最喜爱的节日之一。那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除夕夜晚盼望以久的新年钟声是在什么时间敲响?请生在钟面上拨出这个时间。说明,这是旧的一天的结束,也是新的一天的开始。作为一日的开始,我们把这一时刻称为0时。(在线段图上写出)

24时记时法也就是从此时此刻开始计算一天的时间。

新的一天开始了,(继续拨时针)接下去是几时?夜静悄悄的,同学们这时都早已经进入了甜蜜的梦乡,在一步一步往下拨,让学生边看边说,2时、3时……6时。(在线段图上依次写出,其中板书2:00,其他让学生学写)天亮了,太阳公公也露出了笑脸,我们该起床了,7时,吃早饭了……中午11时30分,我们该吃饭了,中午12时。问:这个时候时针走了几圈?经过了几小时?

下面开始走第二圈,把时针指向下午1时的位置。问:钟面上现在表示的是几时?

用24时记时法,我们可以表示为13时。(在线段图上注出)

2、讲解12时到24时

再拨到下午2时,这时24记时法可以怎么表示呢?让学生说说。(线段图上写出)这一部分不急于给学生说时道理,而是让学生感知,自己感悟出记时的方法。

接着往下拨,指向2点30分,问:下午2点30分用24时记时法怎样表示?(板书14:30)

时钟在往下拨,到7点,让学生说怎样表示。这时,同学们结束了一天的学习,回到宿舍。时间一晃就到了20时,也就是我们说的晚上几点,这时我们该上床休息了。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又是午夜12点,夜深人静,一天又过去了。这个时候,我们称为晚上12点,用24时记时法是几时呢?

再仔细观察一下,24时又正好是第二天的几时?这时,一昼夜就结束了,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引导学生明确时针走了两圈,走了24小时。

在时间线段上找找普通记时法和24时时法的联系。

明确:在一日内,由于第一圈走了12小时,所以时针在走第二圈时,就把时针所指的钟表上的时刻分别加上12。

想一想,16:00是下午几时?18:30呢?同桌说说怎么想的。

3、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的联系

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24时记时法来记录时间。

把小明看的节目预报用普通记时法说一说。

4、交流,练习

出示情景图。

读出钟面上的时间。说说他们都在做什么。

试着用24时记时法表示出来。

交流订正。

三、练习

1、完成P54(1)

出示情景图。

说说银行储蓄业务上午几时几分开始营业,下午几时几分停止营业?

2、完成P54(2)

出示情景图。

说说这一路公共汽车最早是几时几分开出?最晚呢?

看火车票。弄清13:37开的意思,回答所提的的问题

3、完成P54(3)

看着钟面想一想,这时你可能在做什么?

4、完成P55(5)

5、完成P55(8)

四、课堂小结

P55(4)、P55(6)、P55(7)

读一读“你知道吗?”

作业

板书设计

执行情况

与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教案

年级三主备人周晓炜备课时间2010年9月27日

周次 9 课次 29

授课课题 简单的时间计算

教学基本内容 有关经过时间的简单计算。

教学目的和要求 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能够进行一些有关经过时间的简单计算。

教学重点及难点 计算从几时几十分到几时几十分经过了多少分钟的问题。

教学方法

及手段 节目预报表

学法指导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预习找寻节目预报表

计 一、复习24时记时法

出示节目预报:

节目预报

上午8时50分金色的童年

上午9时30分儿童英语

…………

下午2时六一剧场

下午4时美术星空

下午4时40分七巧板

…………

晚上6时30分大风车

晚上7时新闻联播

…………

你能用24时记时法播报节目吗?

同桌两人练习。

二、新授

1、教学整时的计算

出示节目预报表。

说说你喜欢看什么节目,各要多少时间。

思考“六一剧场”播放了多少时间。

指名说说怎么想的。

2、教学几时几分到几时几分的计算

思考“金色的童年”播放了多少时间。

出示时间线段图。

在时间线段图上找出8:50和9:30。

交流怎么想的。

有两种思路:

(1)先算从8时50分到9时是10分,再算从9时到9时30分是30分,一共播放了40分钟。

(2)先算从8时50分到9时50分是1小时,9时50分与9时30分比,超过了20分,所以一共播放了60分-20分=40分。

三、练习

1、完成P57(1)

读题,理解题意。

独立思考。交流怎样想的。

有两种思路:

(1)分别算出上午和下午各有多长时间,再加起来。12:00到13:30是1小时30分,15:40到17:00是1小时20分,合起来是2小时50分。

(2)先算12:00到17:00是5小时,再从5上时中减去不借书的一段时间13:30到15:40是2小时10分,所以是2小时50分。

2、完成P58(2)

看图理解题意。

先估计哪个商店的营业时间长,再计算实际营业的时间,验证自己的估计是否正确。

(1)百货商店:9:30到20:30是11小时。

(2)快餐店:6:00到9:00是3小时,中午11:00到1:00是2小时,下午5:00到8:00是3小时,合起来是8小时。

(3)超市:周一至周五8:00到22:00是14小时,周六至周日9:00到23:00也是14小时。

3、完成P58(4)

看图理解题意。

思考解决方法。

有两种方法:

(1)先算第一天的时间晚上8时到晚上12时是4小时,再算第二天的时间凌晨0时到清晨6时是6小时,合起来是10小时。

(2)也可以假设从第一天晚上8时睡到第二天早上8时,共睡了12小时,再减去2小时,是10小时。

看懂火车时刻表,弄清到达和出发的时刻,明确“运行”和“停靠”的含义,再计算经过时间。

4、完成P59(5)

P58(3)

读一读“你知道吗?”

作业

板书设计

执行情况

与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教案

年级三主备人周晓炜备课时间2010年10月29日

周次 9 课次 30

授课课题 周末一天的安排

教学

基本内容 体会24时记时法在生活里的应用

教学目的

和要求 体会24时记时法在生活里的应用,建立时间观念,会合理地安排作息时间,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及难点 结合实际,能进行一些有关经过时间的简单计算,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方法

及手段 www.xkb1.com

学法指导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预习

计 1、了解小华的作息时间表

出示小华的周末作息时间表:

6:30起床

6:40-7:00早锻炼

7:00-7:30吃早饭

7:30-8:10做家务

8:10-8:40做作业

8:40-10:00到新华书店购书

10:00-11:30看课外书

11:30-12:00吃午饭

12:00-13:10午睡

13:20-16:20参观动物园

16:20-18:00看电视

18:00-18:30吃晚饭

18:30-20:00制作航模

20:30睡觉

从这表中了解小华周末一天的生活,说说,自己从这张作息时间表中了解到哪些信息,能提出哪些问题,受到哪些启发。

2、解决教材中提出的几个问题。

(1)小华做家务用了多少时间?做作业用了多少时间?到新华书店购书呢?

(2)小华参观动物园的时间是从下午几时几分到几时几分?一共用了多少时间?制作航模呢?

(3)看了小华周末一天的安排,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制作一张时间安排表

联系自己的实际,说说自己哪些方面与小华的安排相近,自己还准备安排哪些活动,然后各自设计一张时间安排表,并在小组里相互交流,在交流中调整自己的活动,使活动安排得更合理、更有意义。

作业

板书设计

执行情况

与教学反思 www.xkb1.com

数学课程教案

年级三主备人周晓炜备课时间2010年9月27日

周次 9 课次 31

授课课题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学基本内容 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目的和要求 1、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感受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判断一个图形或物体的某一个面是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2、通过观察、测量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使学生掌握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特征。

难点:正方形和长方形特征的归纳总结。

教学方法

及手段 联系生活实际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发长自己的空间观念。

学法指导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预习

计 一、激趣导入

1、今天,老师准备了一些美丽的图片,请大家欣赏。(多媒体显示一组图画,都是由长方形和正方形组成的)

看了这些美丽的画片,你有什么感想?发现了什么?

2、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有哪些物体的面也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呢?

3、长方形和正方形中还藏着很多秘密。到底是哪些秘密呢?你们想知道吗?(揭题)

二、猜想验证,归纳发现

1、观察

拿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猜猜它们有什么特点呢?同桌交流。

你有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吗?同桌交流。

(1)拿出自己的学具,用自己的办法验证。

(2)把自己的猜想和验证向小组汇报。

2、操作验证

(1)对长方形的边你有什么发现?相机板书。

你是怎样证明的?(量、折、比等)

相机教学“对边”。

指一指长方形的对边在哪里,一个长方形有几组对边?

长的一条边,请你给它起个名字,你会叫它什么?短的一条边呢?

(2)对长方形的角你有什么发现?相机板书。

你是怎样证明的?(量、折等)

(3)正方形的边你发现了什么?相机板书。

怎样来证明?

正方形的边你会叫它什么?

(4)正方形的角你发现了什么?相机板书。

怎样来证明?

(1)通过刚才的活动,你对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3、反馈

4、归纳

练习:下面哪些图形是长方形或是正方形?哪些不是?为什么?

5、比较

长方形和正方形是好朋友,它们之间有干什么相同的地方?

三、练习

1、在钉子板上围出一个长方形,再把这个长方形变成一个正方形,再说说它们的特点。

2、在书上P64第7题的方格纸上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再说说小青菜提的问题。

3、完成书上P64第4题。

先自己拼一拼,再与同桌交流一下。

(1)用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

(2)用1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再拼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

4、思考:你能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折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吗?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新课标第一网

作业 完成练习四的第3、4、5题。

板书设计 板书: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图形边角

长方形

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正方形

每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执行情况

与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教案

年级三主备人周晓炜备课时间2010年9月27日

周次 9 课次 32

授课课题 认识周长

教学

基本内容 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指出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

教学目的

和要求 1、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指出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

2、使学生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及难点 认识周长的含义,并能指出并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

教学方法

及手段

学法指导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预习

计 一、复习

复习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

二、导入新课

1、初步认识周长

(出示课题)今天,我们要来研究周长。你能猜猜周长的含义吗?

学生回答。

拿出数学书,指一指数学书封面的周长在哪里。

指一指课桌面的周长在哪里。

出示游泳池的图片,你能指出游泳池的周长吗?

2、进一步理解周长的含义

(1)学具盒面的周长在哪里。你能知道它的周长有多长吗?想办法算一算。

交流算法。

(2)三角尺的周长在哪里,你能算一算吗?

(3)拿出一片树叶,你能指出树叶的周长在哪里吗?想办法算出树叶的周长。

学生交流算法。

先指出这些图形的周长,再实际量一量,算一算,然后交流是怎样计算的。

3、教学“试一试”

三、巩固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2题

沿着图形的边描出一周的边线,增强对周长的理解。

用不同的方法算出图形的周长。

然后交流算法。

2、做想想做做第4题

四、课堂小结

作业 完成P66第5题、第6题。

板书设计

执行情况

篇3:三年级下数学教学反思-用乘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人教新课标

一、在情境的动态呈现中孕伏数量关系

本内容是乘除两步计算类解决问题的内容。如下图所示,“主题图”由上下两幅情景图组成。上幅呈现的是一群学生在公园划船的情景,下幅呈现的是学生排队坐碰碰车的情景,上图隐含的问题是下图的条件,上图是用图意呈示信息,需要自己观察读懂,下图中呈示的人数是不完全的,需要联系上图来获得信息。这种上下图之间的关系需从两幅图中间的一个图标(箭头)来发现,而在这之前,解决问题例题中的情景图都只有一幅,图中的信息也是通过对话框+图画来表达与呈现的,所以,本例题在读图、释图和分析问题上增加了许多难度,基于对例题内容的理解与学生认知现状的分析,我进行了以下两次试教。

[试教一]两幅图一起整体呈现

课堂花絮:同时呈现两幅图,并要求学生搜集信息,学生在面对两幅图时,纷杂的信息冲击着他们的视觉,同时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所致,他们都想找到与众不同的信息,但又缺乏经验,不懂得此图是连续的,致使收集的信息纷繁复杂,提问题找不到点子。直接导致的后果则是学生在解决“需要乘多少辆碰碰车”时,总把下图中呈示的部分人数作为解题条件,根本不能联想到上图隐含的问题是下图的条件。教师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勉强让学生理解图意,也使下一环节的“自主探索”落了空。数量关系的分析更是极其牵强。

[试教二]由局部到整体

课堂花絮:出示上图,引导学生观察:小朋友们先来到了哪里?从这幅图中你知道了哪些关于小朋友玩游船的信息?根据这两个信息我们能解决一个什么数学问题?再出示下图以及“碰碰车游玩规则”的信息。

问题引导:

(1)坐完了游船,小朋友们又来到了哪里?从公告牌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2)看着碰碰车游玩规则,这些小朋友在考虑一个什么数学问题呢?(随机出现“这群学生与相关的问题”画面)

在反馈中出现了三种解决方法:

(1) 12÷3=4, 4×6=24; (2) 4×6÷3=8; (3) 24÷3=8。

针对三种解决的策略,学生分别解释了各自的算法,在争论中看懂了图中的含义,从而更好地理解了上下两幅图的意思,解决了问题。

新教材十分注重在情景中隐含“数量关系”,让学生在情景中感悟、体验,这种隐含增加了教学难度。第一次试教时一下子静态呈现两幅图让学生感知图画的意思时,大多数学生的感知肤浅片面,找信息没有了方向性,提问题也就漫无边际,学生对连续的两幅图的意思不够清楚,出现了负迁移,致使提问题的方向发生了偏差。而第二次试教时首先出示划船的情景,让学生观察:发现了什么信息?能解决什么数学问题?接着再出示坐碰碰车的情景图,让学生观察:发现了什么信息?碰到了什么问题?最后让学生整体感知两幅图,利用多媒体,生动有序地出示两幅图,较好地理解了画面的意思,知道了第一幅图隐含的问题是第二幅图所需的信息,充分体会到信息与信息、信息与问题之间的关系,直观地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了有序思路,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在信息的有效识别中理解数量关系

新课程解决问题不同于以往的应用题,呈现的信息是开放的,教材中的主题图往往包含很多的信息,有本质的,有非本质的,哪些信息是解决问题的有效信息,这就要看学生会不会识别,会不会有选择地获取信息。

为了进一步帮助学生构建“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结构,帮助学生理解该类问题解决时隐含的数量关系,当两幅主题图有序呈现后,出现了最终要解决的“我们这么多人,要坐几辆碰碰车”这一数学问题。面对该问题,因为已经有了前一层次的情境理解的铺垫,教师顺势引导学生从要解决的终端问题出发,根据图意主动思考:要解决这一数学问题必须知道哪些信息?学生通过思考发现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知道“我们一共有多少人”和“每辆碰碰车可以坐多少人”这两个信息。而“我们一共有多少人”这个信息在第一、第二幅图中都没有直接提供,因此再次引导学生观察第一幅图,让学生知道要解决“我们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可以从第一幅图中搜集“有6艘游船”“每辆游船上坐了4个人”这两个信息。只有解决了“我们一共有多少人”这个中间问题,才能解决终端问题。而在有效信息的选择与使用过程中,学生已在主动感知“信息”与“问题”的这种关联,体会到通常要解决一个问题需要寻找相关的信息。在整个思考过程中学生已经逐步构建起了“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结构特征,并逐步理解要解决两步计算问题,寻找中间问题是关键,而中间问题的解决又得依靠自我主动搜集相关有效信息。也正因为有了这样严密的思考和有序的语言表述,学生才会有针对性地去选择有效信息,避免了无效信息的干扰。而实际上整个分析过程已经在不知不觉地引导学生用综合法来分析、解决问题了。

从这个事例中不难发现,解决问题关注的是当学生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如何运用数学思想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策略。当教材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生动有趣的情境时,引导学生从问题解决的需要入手去主动搜寻有效信息,选择有用信息解决问题也就是对数量关系的分析过程。同时也是帮助学生进行推理和解决问题,在整个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主动构建模型,学生获得的不只是解题的技巧,更重要的是养成了主动进行思考的习惯,增强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三、在思维的有序表述中明晰数量关系

维果茨基认为,思维与语言的关系始终是一个过程,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虽然今天的解决问题教学与昔日的应用题教学从教材的呈现方式到教学目标,从教师的教学方式到学生的学习方式上都有了显著的变化,但这并不表示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停留于模糊的经验层面即可。在“解决问题”教学中,数量关系的阐述是要避免出现传统应用题教学中那种机械复述的程式化的行为,重要的是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让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和自身经验描述出思考过程,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使学生能够有理有据地思考问题。

承接着以上案例,当学生得出问题解决办法:4×6÷3=8或4×6=24, 24÷3=8时,应着重引导学生有条理地梳理自己的思维、清晰地表述思考过程。可以让学生运用“综合法”来分析解题方法,从要解决的“我们这么多人,要坐几辆碰碰车”这一终端问题入手,逐级向上寻找相关信息直至解决问题。也可以引导学生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运用“分析法”从有效信息入手,引导学生表述根据第一幅图中的“有6艘游船”和“每艘游船上坐了4个人”这两个信息来解决“我们一共有多少人”这个中间问题,再根据第二幅图的“每辆碰碰车可以坐多少人”解决终端问题,由上至下地解决问题。

学生在解题思路的有序分析中清晰了数量关系,这是一种具有较高思维含量的简单推理过程,从中也进一步体验乘除两步计算问题解决的结构特点,教师也可根据学生的口头表述,获取教学反馈信息,了解学生的思维现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对此类问题分析、思考的方法,从而真正培养学生“初步学会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学生持之以恒的积累所带来的恐怕也不单是解题技巧及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能“从数学的角度提出、思考问题”,帮助学生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思维水平的提升是不言而喻的。

篇4:三年级下数学教学反思-用乘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人教新课标

xiaoxue.xuekeedu.com

这一节课,我开始用生活当中最常见的情境引入,降低了学生认知的难度,让学生在模拟解决问题中感受验算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除法验算的兴趣:使学生知道学习除法验算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来导入新课。

教学例题4时,我先创设让同学帮老师购买笔记本的情境,引导学生列出100÷5=20(本),他算得对吗?你可以用什么方法说明他的计算是正确的?接着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活动概括出没有余数的除法验算的方法。教学时要求学生把例4这道题的竖式列出来,按照除法的法则一步一步地计算,在教学的过程中,对题中要求验算的除法算式做了统一的要求:在除法竖式的右边写出相应的乘法竖式.对于题中没要求的除法算式的验算,则想用什么方法就用什么方法.教到有余数的除法,100元可以买几本大的笔记本?100÷7 = 14……2,像这样有余数的除法该如何验算呢?给足学生探索思考的时间,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没有余数的除法验算。然后让学生通过探索、交流、汇报、质疑,明白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会用乘法验算除法。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出现了多种验算有余除法的方法,如1、14×7+2=100 2、100-2=14×7,3、100-2=98 14×7=98 98=98……学生在你一言我一语的交流过程中明确验算有余数的除法要用:商和除数相乘还要加上余数才等于被除数。这一结论的得出是学生自主探究的结果。在教学新课以后还应引导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的验算加以概括,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

教师指出:今后做除法题时,凡是题目要求验算的,要写出验算的竖式;没有要求验算的,也要用口算或在草纸上用笔算进行验算,养成验算的好习惯。

查看本站更多关于数

练习的设计,注意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应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练习时通过多层分散练习加深对除法验算方法的理解,并能灵活运用除法验算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学习除法的作用,在练习中感受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的验算和没有余数的除法验算,通过练习进一步比较得出有余数除法与没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让学生全面的掌握和运用除法的验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明确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激发学生

学好数学的欲望。

xiaoxue.xuekeedu.com

整节课,教师能够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对内容处理的经验来设计教学环节,处理教材层次清楚,解决问题策略多样性,通过各宗方法解决问题,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培养,教师提供了足够的空间来展示学生的个性,学生完全处于自主地学习过程中。

篇5:三年级下数学教学反思-用乘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人教新课标

当上完这节课以后,我陷入了沉思。通过课堂的反馈,我知道这一课时掌握了重点内容的只有半数学生。原因何在?我反思,失败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课前的口算设计不当,作为课前复习的内容,起不到引导进入本课重点的作用。所以第一环节复习应该稍微改一改,改成对一步除法或者乘法应用题的列式计算。2.在例题讲解完以后应该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口述藏起来的条件是什么,在这一环节应该多花时间让学生说,这样既可以让学生锻炼了口头表述能力也可以让学生清楚解题的思路。这也是为什么没有突破本课的重难点的关键所在。3.由于上一环节没有处理好,所以练习的设计在讲解的时候导致所花时间过长。

一、谈话引入.师:同学们,你们有朋友吗? 生:有。

师:我是你们的朋友吗?

生:是。

师:来!举举你的小手,我想知道有多少同学把我当朋友?

(观察场面)哇!这么多!我很荣幸成为你们的朋友。生:“陈老师,你有朋友吗?”

师:作为朋友就要真诚、坦率。我坦率地告诉你,我有很多朋友,你们在座的每一位老师和每一位同学都是我的朋友。因为我们是朋友,所以我还要告诉你一个秘密,我的朋友除了你们外,还有另外一位朋友,他今天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看看他在哪里? 生:学生左顾右盼,很好奇。

师:这位朋友的名字叫“数学”。可能有同学疑惑:“哇!数学也可以成为朋友啊?”可以的,我从小喜欢数学,所以数学一直一来都是我的朋友。你们喜欢他吗?(提高嗓门)生:喜欢。

师:那我就把他送给你们做新朋友好不好?

生:好。

师:如果你与数学真的交上了朋友,他会带给你很多的快乐!生活中有朋友且有好朋友,知识之间也有朋友和好朋友。

图形和变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能用更准确的、更具体的数学化语言描述生活中的角。

2.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的良好习惯。

教学方法:以智慧爷爷送礼物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分一分、比一比的方法认识锐角和钝角以及他们的判断方法,然后通过做角、找角、分角、画角、拼角等多种形式来进一步巩固学生对角的认识。

教学具准备:每组一盒画有大小不同的角的卡片、三角板、尺子、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同学们,智慧爷爷托老师带给大家一件礼物,想知道是什么吗?现在就在你们桌上的盒子里,赶快打开来看一看。不过在看之前智慧爷爷还有个小小的要求,就是看过之后各组要把盒子里的东西按一定的标准分一分,行吗?好,开始行动。

1.各小组倒出来后发现是相同的卡片上画着大小不同的角,然后以组试分。

2.小组派代表汇报分的结果。(一般会分成两类:直角和其他的角)

3.这些是直角,那么,那些是什么角,又有什么特点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角的皇宫,来研究有关角的问题。

二、认识锐角和钝角

1.引导学生用刚才分出的第二类角与直角比较,看哪些大一些,哪些小一点?

2.小组合作比较大小,然后交流比较方法和结果。

3.根据比较结果再次对盒子中的角进行分类,并且展示分的结果。

4.教师根据学生的分类结果给出各种角的名称(即锐角与钝角)以及判断标准。

5.鼓励学生说说教室里或生活中哪里还有锐角或钝角。

三、组织活动,巩固认角

1.做角: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活动方式做出不同的角巩固对三种角的认识。(如:采用折角、拼角或做活动角的方式进行练习。)

2.找角:引导学生从实物中找出角并分类放入相应的房子里。

师:直角、锐角、钝角都玩累想回家了,可找不到路,于是便找了一些地方藏起来休息,同学们,你愿意帮他们吗?

(多媒体课件出示事物图P39 1题图以及标有三种角的三所房子。引导学生从实物中找出角,然后利用动态效果从实物中抽取出学生说的角,分类把角送回家。)

四、画角

1.大家真是爱帮助人的好孩子,这些角为了感谢大家想为自己画一些像送给大家,你最希望得到什么样的画像呢?能试着把你希望得到的画像画出来吗?

2.学生独立尝试画出自己喜欢的角,并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来判断是哪一类角。

3.展示自己画的角并交流画角的方法。(教师对学生想出的多种合理方法要予以肯定和鼓励。)

五、拓展活动

同学们在研究角的过程中,三角板帮了我们的大忙,为了感谢三角板,我们来一起陪它做个游戏,轻松一下,好吗?

1.引导学生用三角板做拼摆图形的游戏。

2.各组交流拼出的是什么图形,在此图形中有几个角,分别是什么角,是由三角板上的哪些角组成?

六、总结。

信息窗1:去姥姥家1

[教学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

1、谈话:小朋友们,你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吗?(同位互相说一说)

2、今天我们来开展一次计算小能手比赛,好吗?谁能顺利过关,谁就成为我们班的计算小能手,你们有信心吗?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激起学生参与竞赛的兴趣。]

活动二:闯关活动 解决问题

(一)第一关:摘智慧果

1、谈话:老师手中有一棵智慧树,上面结满智慧果,智慧果下面有4道题(粘贴在黑板上)

288+139+547 604-417+135 502-136-7

教学反思

课标在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本课例试图以改变教与学的方式为突破口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情境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讨论,自主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应用概念,体验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有效地激发乐学的情感。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学生每人一组三角板。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我们先来猜一条谜语,看谁最聪明。

一物用途可真大,形似彩虹跨两岸。江河湖海有了它,行人车辆笑哈哈。引入斜拉桥的图片。

2.请同学们观察,有我们认识的图形吗?

3.该怎样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

4.在图片上找出其他的直角。

二、画画量量,探求新知。

1.在找直角的过程中,还发现其他的角了吗?

2.在题纸上找一找,画一画,量一量。

3.介绍锐角和钝角的概念。

4.板演:画锐角和钝角。

5.在生活中,在什么物体的面上见过这些角?

三、精练育能,内化新知。

1.小游戏。

按要求用自己喜欢的学具摆出钝角、锐角、直角。同桌同学互相判断。

2.连线。

把角和他们的名称连起来。

3.画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

4.游戏。

用三角板摆角。

(1)用两个三角板摆出一个锐角。

(2)用两个三角板摆出一个钝角。

(3)用三个三角板摆出一个锐角。

四、拓展延伸,深化理解

用三个三角板摆不了锐角,却可以摆出钝角,直角还有平角,在以后的数学课上,我们会进一步来研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8~3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学生对“角”“边”“顶点”“直角”的认识,熟悉比较角的大小。力求学生能够通过多种方法实现角的大小的比较。

2.新课的导入。在比较中提示一种角比直角大,还有一种角比直角小,从而揭示出锐角和钝角的概念。力求以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导思想。在运用板书画一画,学生读一读的方法加深对锐角和钝角的认识、理解。

3.实践练习,注重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从判断推理、寻找发现到小组合作的画一画、拼一拼、折一折的实践练习,在充分展示学生个体的优势的同时,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精神的培养。在合作的过程中考察学生任务、时间的合理统筹。

4.整个过程体现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究的乐趣。充分体现生活数学、快乐数学。教学重点:

1.认识锐角和钝角,并理解与直角的关系。

2.在认识理解的基础上,能够动手折叠或正确的画出锐角和钝角。3.围绕生活,通过比赛的方式,巩固理解锐角和钝角。教具准备:三角尺,纸张 学具准备:学生三角尺,纸张 教学过程:

一、引导入课,复习旧知。

1.复习内容。引导学生回忆关于角的知识。

出示角。根据图例回答这是一个(角)

角是怎么组成?请你在图上填出“边”“顶点”“边”

出示直角。这是一个什么?(直角)

除了这些,你还知道了哪些知识?小组讨论汇报 2.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两组:一组是移动后完全重合,即相等;一组是移动后不能完全重合,即不等。(第二组可请学生指出哪个角大,哪个角小)

3.比较锐角和钝角的大小(注意,此处不揭示出两个角的概念,只当作两个普通的角出现)。采用借助直角的方法完成比较。

二、自主探究,导入新知的学习。

1.出示上海杨浦大桥的情境图,请大家认真观察,在这幅图中,你们能找出角吗?指一指它在什么地方?

2.采用回忆的方式,进一步的加深对新知的认识理解。并进行板书。

①一个是锐角,一个是钝角。(板书“锐角”和“钝角”)

②说一说锐角与直角的关系。(在锐角的下方板书“比直角小”);在回忆钝角与直角的关系。(在钝角的下方板书“比直角大”)

③按照学过的方法请学生分别在“锐角”和“钝角”字样上方板演两个直角。

④根据概念用不同色彩的笔在一个直角上画出锐角,在另一个直角上画出钝角。以加深对锐角和钝角的理解。

⑤读一读,加深记忆。并在练习本上分别画一个锐角和钝角,教师巡视。⑥抢答。教师根据锐角和钝角概念的不同说法进行提问。活跃课堂气氛。

例:A、锐角比直角()B、比直角大的是()

三、巩固实践阶段,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相联系,实行小组活动教学,在合作中完成。1.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1)请大家用事先准备好的纸片折出一个直角。(2)请在大家再折出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

(3)请大家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出一个锐角、一个钝角和一个直角。

2.自由活动:找一找!

老师带我你们去小海龟的家。瞧!小海龟的家都是由我们学习过的图形组成的,有锐角,钝角,还有直角。小朋友们仔细看一看,哪些角是直角?哪些角是锐角?哪些角是钝角?并说出原因。

3.出示两道判断题:(课件板演比较的方法)

A、下面图形中哪些角是锐角? B、下面图形中哪些角是钝角? ②写有“最”的方形宝盒。出示两部分的内容。(课件板演)

A、用角描述图形。如:红领巾是有2个()和1个()组成的。

B、用同样的方法描述教室里的物品。如:黑板是有4个直角组成的。(小组自由发言,限制发言的时间为1分钟)

4.小组合作完成三部分内容,限制时间。关注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任务、时间的合理统筹。A、拼一拼。把小组内所有小朋友的三角尺集中在一起,拼出大小不相等的锐角和大小不等的钝角。

B、画一画。以固定点为顶点分别画一个锐角和钝角,C、折一折。用纸张折出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

四、总结,深化阶段。

①小组内讲解什么样的角是锐角?什么样的角是钝角?

②体会,在我们做早操时,经常有两臂的运动,想一想,两臂伸展到什么程度时是锐角,什么程度时是钝角,什么时候又是直角。

五、课堂练习

作业p39第1、2、3题,小组校对。

本学期我担任二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期末考试已接近,本学期的各项工作将画上句号。为了能从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中总结经验教训,也为了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有所提高,在此特将本学期的数学教学工作做一个全面、系统的回顾与总结。

一、对学生的分析。

本班学生数学总体水平一般,约有半数学生基础较好,约三分之一学生成绩很差,甚至有的学生连最简单的十以内的加减法正确计算都有困难,书写不认真,作业脏乱者有之。

二、具体工作。

(一)制定教学计划。

开学初,我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教材编写的特点,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计划。

(二)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二年级第一学期数学,在整个小学阶段占一定的重要位置。本学期数学教学的指导思想是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新课标的精神,落实对儿童少年的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判断、推理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等。着眼于发展学生数学能力, 通过让学生多了解数学知识的来源和用途,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着重抓好以下几点:

1、适度使用学具。

数学思维在小学阶段主要是抽象的逻辑思维,而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性为主。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及认识规律,实物学具对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有一定的作用。如我在教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因为这是新的运算知识,学生以前只学过加法和减法,乘法对他们来说是很难想出它的意义的。我使用学具教学,把学生从加法的意义上过渡到乘法的意义。但值得注意的是摆学具时也应有一定的技巧,如在摆花片的过程中,应按照从一般到特殊的规律,先摆出两堆不同数目的小棒,再摆两份数目相同的,最后摆很多份数都相同的,让学生觉得加法的累赘,再介绍乘法。这样学生就可以很容易知道乘法的意义,很乐意去学习乘法。可见,学具使用的恰到好处,有利于新知识的过渡、教学,也可以摆脱枯燥的学习气氛,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记忆力。

2、从现实生活出发,利用社会生活知识教学。

《新课标》中强调小学数学特别是低年级的数学应该生活化,如果我们能从他们的生活实际出发,把现实生活的问题联系到学习的知识来,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也可以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如有这样的一道应用题:小红做了23朵纸花,送给同学们18朵,还剩下多少朵?这道是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应用题,如果要二年级的学生做出来,有的同学们可以很快就可以做出来,但有一些同学连题意都不明白。这时,如果我们从实际的生活出发,具体地给出这道题的实际意思,根据结果和减法的意义,就可以很容易让学生明白这道题的意思,这样比较容易解决问题,因为本来他们就知道结果,只不过不会用数学知识来解答罢了。所以说,有一些应用题中,如果能从实际生活出发,先用学生的生活经历来解答,再用数学知识来解答,这样就可以使学生理解题意。也可以给学生带来学习的乐趣。

3、充分利用游戏、小组讨论。

二年级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不算多,接触社会的范围也比较窄。因此,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有多高”的活动形式。让学生通过测量自己的身高,加深对长度单位的理解。在举行这个活动的时候,同学自己互相量身高,互相看,多让他们参加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4、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班级是进行教育、教学的单位,只有营造一种活泼、和谐的班级氛围,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习的动力。根据低年级学生调皮好动、好胜心强,喜欢新鲜事物的年龄特点。我给学生提供各种条件:在班上组织灵活多样,富有情趣的课外活动,如表演、体育竞赛等活动,把数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还可以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责任感和义务感,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与自制力,这样有利于让学生自觉遵守学校的制度。通过实践,学生从中懂得凡事要多动脑筋,找窍门,体会手脑并用的益处。学生有了显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参与意识日益浓郁,自理自治能力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自理能力、交往能力和耐受挫折的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掘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5、利用社会环境提高数学实际运用能力。

学生的数学知识来源于社会生活,教学时结合社会生活中的有意义事物,组织数学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得到学习的成功体验。如在教学简单的统计知识后,我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统计知识,通过观察、计量、比较,从而收集到有意的信息和知识。如统计班内同学鞋号的大小,学生在收集、比较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加深了印象。

三、所取得的成绩。

1、圆满完成了开学初所制定的教学目标。

2、学生的数学能力有所提高。

3、学生的成绩较以前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四、存在问题。

1、虽然对学困生进行了辅导,但人多,时间少,成效不是特别明显。

2、个别学生各方面能力仍没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3、由于学困生较多,优秀学生的拔高训练较少。

由于本人从事低年级数学教学工作经验不足,存在不足之处,一切还在探索当中。走进新的时空隧道,我们不必为自己的成绩而喜悦,也不必为自己的失败而懊恼,因为数学教学,是日积月累,厚积薄发。展望未来,争取通过努力的耕耘使自己的教学水平迈上新的台阶。我们要思考的是学生的受益终生。就让我们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吧!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平均分》教学反思一 通过教学“认识平均分”这一课,我认识到自己在教学中还有很大的不足,如自己没有认真去钻研教材,导致课堂上没有很好地去把握学生,发挥学生的潜能。从表面上看,虽然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师生互动情况都较活跃,但是有很多问题在本节课都没有落到实处。下面我就本节课所出现的一些问题作认真反思。

首先,我给同学们创设“猴子分桃子”的问题情境时,大家在这一环节上都表现得很不错。先是让学生说图意,然后让学生用圆片代替桃子,每个学生都动手操作,解决问题,最后交流分的结果,感受答案的多样性。但是我在想,是不是缺乏了要求每人分到一样多这样的环节,其实在这一环节非常重要,它能让学生懂得对随意分和平均分的区别。接下来让学生给小猫分鱼时,虽然同学们都兴致勃勃地在进行一系列的操作活动,但是缺乏了让学生们交流分鱼的过程,所以从这一环节上就没有让学生的思维从操作水平向表象水平发展的过程。

在练习题上,特别是“分筷子、分铅笔”,我总是规定学生用统一的方法(画圈)去完成,没有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实可以放手让学生借助学具摆一摆,还可以通过连线的方式去完成,只要是他们喜欢的方法都可以。

通过分气球的活动,学生体会在每个人分到气球一样多的情况下,会有一个气球是剩余的。但是在最后做完了这道题时,我都没有问学生剩下的1个气球还能不能再分,很显然没有让学生感受到平均分时还有剩余的现象。

第33页最后一个题目对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挑战性,虽然大多数学生都知道飞走了一半后,还剩8只。但是学生对“一半”的意识弄懂了吗?这一环节其实应该让学生将16只蜜蜂用16根小棒代替,平均分成2份,知道其中的一份就是“一半”,飞走了一半,还剩另外一半,这不就让学生一目了然了吗?

本例题是用除法解决问题,主要目标是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看能分成几份”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

教学时,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1、联系实际激起学习的愿望。通过回忆“玩游戏”的情景,让学生观察主题图,在图中收集信息,启发提出用除法解决的问题。这是同学们生活中经常发生的,是符合现实生活的,使“每组有几人?”、“可以分成几组?”变成他们希望解决的问题。

2、探究性学习是当前倡导的主要活动方式。在实际教学时,我是这样一步步进行的:第一步,引导观察“同学们玩游戏”的情景,使学生发现问题;第二步,让学生从中找出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第三步,让学生用除法独立解决“每组有几人?”、“可以分成几组?”这两个问题;第四步,回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比较两题之间的关系,发现相同点与不同点。

篇6:三年级下数学教学反思-用乘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人教新课标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能用等式的性质解简易方程。

2、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列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会列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找题中的等量关系,并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1、解下列方程:

x+5.7=10          x-3.4=7.6          1.4x=5.6            x÷4=2.5

2、引入新课:前面我们学习了解简易方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列解简单的问题。(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探究例3:

1、电脑出示洪泽湖景色的图片,介绍洪泽湖,并播出一则有关洪泽湖大坝水位的新闻广播,引出并出示例3:“今天上午8时,洪泽湖蒋坝水位达14.14m,超过警戒水位0.64m”

2、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并提问:知道了今日水位14.14m,超过警戒水位0.64m,可以求什么问题? (警戒水位是多少米?)

3、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4、教师:同学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后反馈学生的解题方法。大多学生可能只想到算术解法。反馈学生的算术解法,并让学生口述出算术解法的数量关系式。

14.14-0.64=13.5(m)

5、引导学生列方程解决问题。

教师:根据前面分析得出的数量关系,你能列出方程解答吗?

6、学生尝试列方程解答后反馈学生的尝试完成情况,引导学生列出方程解答。

解:设警戒水位是x米。

警戒水位+超出水位=今日水位

x+0.64=14.14

x+0.64-0.64=14.14-0.64

x=13.5

答:警戒水位13.5米。

注意书写格式,并口头检验。

探究例4:(教学过程同例3基本相同,可更多地让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解决。)

1、引入新课:你知道一个滴水的水龙头每分钟浪费多少水吗?如果想要知道每分钟浪费的水,你能想到什么办法?课件介绍教材中一位少先队员的做法:拿桶接了一段时间,然后称出其一共接了多少质量的水。(引出例4)

2、分析题意后,让学生找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3、怎样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学生独立列方程解决问题并反馈交流订正。

解;设每分钟滴水量为X克。

每分钟滴的水×30=半小时滴的水

1.8kg=1800g

30x=1800

30x÷30=1800÷30

x=600

方法小结:

教师:列方程解决问题的特点是什么?

小结:用字母表示未知数,根据题目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出一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也就是方程),再解出来。

三、练习巩固:

1、完成课本第61页的做一做。

要求:学生独立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根据我比去年长高了8cm,找出题目的等量关系式,再根据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并解答。

解:设小明去年身高xcm。

去年身高十长高的部分=今年身高

x+8=152

x+8-8=152-8

x=144

答:小明去年身高144cm。

2、完成课本练习十一第63页第6题。

(1)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

(2)求出方程的解。

(3)教师讲评,重点讲解等量关系。

3、根据题意,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再列出方程(不用求出方程的解)。

(1)粮食仓库原有80吨大米,运走x吨,还剩下25吨。

(2)小华今年x岁,妈妈今年35岁,她们俩相差23岁。

(3)一个长方形的长是40厘米,宽是x,面积是120平方厘米。

(4)商场进行促销活动,一种录音机原价192,现价只需x元,原价是现价的1.5倍。

4、列方程,解决问题。

(1)学校买来20米长的布,准备做16件儿童表演服。每件儿童表演服用布多少米?

(2)王老师买奖品,其中有42棵练习本,是日记本的3倍。日记本有多少本?

四、全课小结:

教师:说说你今天有什么收获?怎样列方程解决问题?

小结:列方程解决,关键是要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式,根据等量关系式假设未知数为x,然后再列出方程解决问题。

板书设计:

列方程解加减乘除计算问题

例3:解:设警戒水位是x米。

警戒水位+超出水位=今日水位

x+0.64=14.14

x+0.64-0.64=14.14-0.64

x=13.5

答:警戒水位13.5米。

例4:解;设每分钟滴水量为X克。

每分钟滴的水×30=半小时滴的水

1.8kg=1800g

30x=1800

30x÷30=1800÷30

x=600

答:每分钟浪费600克水。

课后反思:

篇7:三年级下数学教学反思-用乘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人教新课标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4~46页,学习用乘除两步计算(先求一份量)解决问题。教学目标:

1.经历解决较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用画线段图、列表等方法整理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初步体会用画线段图、列表等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意识。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用列表和画线段图等方法整理相关信息,会根据整理的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教学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出示情境图。

师:这是小强和小丽在南瓜种植区买南瓜的情境。通过他们的交流,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预设:小强花18元买了3千克南瓜,小丽想买9千克南瓜。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预设:小丽买9千克南瓜需要多少钱?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效利用情境,树立问题意识,让学生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

活动二:合作交流,探究方法。1.整理信息。

师: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经常需要把一些信息,有意识地进行整理,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这些信息进行整理,让我们看得更加清楚一些吗?

(学生动手整理,教师进行巡视。)

【设计意图: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整理信息,实际上就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空间,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2.反馈交流。

展示交流整理信息的各种形式。根据学生生成合理安排交流次序,组织学生思考评价。预设:

(1)文字摘录信息。

“小强花了18元买了3千克南瓜,小丽买9千克需要多少钱?” 师:你们觉得用这种方法整理信息怎样?

(通过交流让学生体会到这种方法比较繁琐且不宜看出数量间的关系。)师: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2)列表格整理信息。

交流时,三种方法按由繁到简的顺序呈现。第一种方法虽繁琐但学生容易想到;第二种方法在第一种方法的基础上将多余的文字去掉,简洁一些;第三种方法抓住题中数量(千克数、钱数)之间的关系,呈现形式简洁清楚。

(让学生经过简化的过程,掌握列表格整理信息的方法。)师:这些都是用列表格的方法整理信息,你觉得怎么样? 学生评价交流。

引导学生进一步简化。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以将表格去掉,用箭头标示数量间的对应关系。3千克→18元 9千克→?元

【设计意图:交流时,从繁琐的文字记录开始,引导学生不断简化,逐渐过渡到列表格整理信息的方法,使学生体会到列表整理信息的简洁性和必要性。用箭头表示数量间对应关系是对列表法的进一步简化,数量关系更加明显,为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3)画线段图的方法整理信息。

预设:学生可能会想到画图的方法来整理信息,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图,并说明每一部分表

示什么,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画出规范的线段图。

先画一条线段表示买3千克的钱数,再画一条线段表示买9千克的钱数。在表示9千克钱数的时候,让学生交流一下,应该怎样画能表示出数量间的关系。可能会出现两种方法。

第①种方法是1个小格表示l千克的钱数,3个小格表示3千克的钱数,9个小格表示9千克的钱数。第②种方法是1小格表示3千克的钱数,因为9千克里面有3个3千克,所以用3个小格表示9千克的钱数。

【设计意图:线段图是解决问题的思维“工具”。但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让他们体会线段图产生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本环节给予学生“设计线段图的自主权”,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之前学过借用纸条分析数量关系),自由尝试,这样才能产生不同的线段图。不同的线段图源于学生对同一问题的不同思考。】

师小结:列表格、画线段图等都是很好的整理信息的方法,目的都是为了使我们理清数量关系。在解决问题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整理形式。

3.分析解答。

师:要求买9千克南瓜需要多少钱,你是怎么想的?先独立思考并列式计算。先同桌交流解题思路,再集体交流。

集体交流的时候,让学生结合线段图或表格讲清思路。预设:

(1)思路:先求买1千克南瓜需要多少钱,再求买9千克需要多少钱。算式:18÷3=6(元),6×9=54(元)

(2)思路:先求9千克里面有几个3千克,再求买9千克南瓜需要多少钱。算式:9÷3=3,18×3=54(千克)

学生交流思路和分步算式后,引导列出综合算式,并说说综合算式中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4.回顾反思。

引导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

师小结: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通常需要根据问题找到相关的条件,并且进行合理的简单整理,然后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正确的算式解答。这是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策略。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再次经历对整理信息、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更清晰地体会分析实际问题数量关系的基本策略,积累丰富的解决问题的经验,发展数学思考能力。】

活动三:巩固练习。1.教材45页第1题。

出示线段图,让学生仔细观察,说说每条线段表示什么,然后根据线段图表示的数量关系编一道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最后列式解答。

2.教材46页第2题。

出示情境图,让学生仔细观察,找出情境图中的信息,将条件和问题整理到表格中,说一说表格中的每个数据表示的含义,然后列式解答。

3.教材46页第4题。出示情境图。

师:仔细观察情境图,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整理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同桌相互交流整理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学生独立解答。4.教材46页第5题。学生独立解答,反馈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新颖和富有挑战性的问题,鼓励学生灵活整理信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避免机械地记忆和简单地模仿。】

活动四:反思提升。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围绕整理信息的策略谈自己的收获。

上一篇:互联网考试题题库下一篇:纪检监察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