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财政”面临的困境

2024-05-03

“土地财政”面临的困境(共7篇)

篇1:“土地财政”面临的困境

薛兆丰

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法律经济学研究中心联席主任

zjphhh03@gmail.com

与中国许多城市一样,杭州的财政收入,显著依赖土地出让金。据上周《经济观察报》报道,由于地产调控和经济增速放缓,杭州上半年的土地出让收入大减,预计无法完成财政收入的目标;若真如是,杭州就“可能率先成为首个无法完成财政预算目标的省会城市”。

记者说“可能率先”,用词严谨,因为可能有多个省会城市同时创此纪录。当然,不能完成任务本身并不重要。目标是可以调的,把新目标调低,明年又可以完成任务。倒是这从来没有哪个省会城市不能完成财政收入目标的传统,令人怀疑这些市政府并非始终“实事求是”。多一些城市不能完成财政收入目标,反而让人感觉更加真实。

这则消息真正令人担忧的地方在于,各级政府手头可以出让的土地越来越少,财政收入越发窘困,一些基层政府已经穷到了“年终要拿一块地卖了以后才能发工资”的地步;真的无地可卖,那政府会把手伸向何处?

我们知道,普通人有四种办法增加收入:挣钱、借钱、卖家当,不然就是抢钱抢物;而政府增加收入的方式也有四种:挣钱、借钱、卖家当,不然就是征税和印钱。让我们约略分析政府的这几种生财之道。

先谈挣钱。古今中外的经验告诉我们,政府不善于挣钱。尽管政府官员可以很聪明、政府可以拥有海量市场数据、政府也具备做事的权力和魄力,但致命之处是:政府官员不是公共资源的私有者,他们对资源利用的决策,只可能顾及任期之内的效果,不可能看到遥远的未来。

“争取和保住位置”是他们的目的,“做事”是他们的手段;而不是相反,他们不可能把“做事”当目的,而把“争取和保住位置”当手段。不是说政府官员中缺乏志向高远之人,而是说政治的现实约束,决定了官员必定“先占位置、始能做事”。

这任期的约束,使官员不可能像私有者那样,充分承担其经营决策的后果。换言之,官员经商与商人经商,目标并不一致。老百姓会以为,官员经商有好处,因为他们并非唯利是图,而是会顾及大众的利益。事实上,世上没有免费午餐,官员在经商过程中所做的任何商人不愿意做的“善事”,其实迟早都是老百姓自己付的账。

养老金是典型的例子。迷信的人说法是,将工作期间的部分收入交给政府,政府能使得这笔财富尽量保值增值,等退休后本息奉还让人们颐养天年。实际没有这回事。政府之所以暂时能够对目前已经退休的人士提供养老金,并不是因为它善于保值增值,而只是它目前还能从年轻的缴款人那里取得资金,用新钱还旧债。一旦人口结构逐渐改变,缴款的年轻人逐渐减少,取款的老人逐渐增加,养老金就难以为继。这是古今中外所有政府操办的养老保险的“总路线”。

再谈借钱。政府借钱就是发债。上世纪二战后,西方国家盛行凯恩斯经济学,信奉政府乱花钱有利于刺激经济的理财哲学:私人不愿意修的路,政府来修;私人不愿意建的厂,政府来建;私人不愿意设的岗位,政府来设;私人不愿意发的福利,政府来发„„问题是,尽管这些开支可以造就短暂的繁荣,可以缓解一时的痛苦,但这种做法不符合“量入为出”的基本理财原则。目前欧洲的债务危机,不仅印证了政府为了资助刺激经济计划而进行大量举债的倾向,也展现了这种做法的严重后果。

再谈印钱。政府印钱就是制造通货膨胀。这比举债和征税更诱人,因为既不需要说服债权人借钱,也不需要征得纳税人的同意,只需要开动印钞机,就能立即获取购买力,而要过至少一年半载,代价才会逐渐以通货膨胀的方式显露出来。到这个时候,各国政府又会寻找替罪羔羊,说是地产开发商推高了房价、说是投机者炒高了大蒜和绿豆的价格、说是阿拉伯的石油卡特尔制造了能源的高价„„各种价格管制和限购政策便应运而生。

中国目前也正经历通货膨胀,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过去十年来,为了维持人民币兑美元的较低汇率而被迫印钞。人民币汇率被人为压低,外汇于是涌入追逐廉价人民币,央行采取引发新钞的方式来应付外汇的兑换需求。其结果,一是巨额的外汇储备,二是巨额的人民币新增流量。要遏制这种“引入型通胀”,要么是让人民币汇率自由浮动,要么是动用举债而非印钞的办法来筹集应付兑换需求的人民币。不管出于何种目的,用印钱的方式来支撑财政开销或扶持特殊产业,是饮鸩止渴,绝不宜用。

再谈卖家当。政府手上有物业、有产业、还有土地。将国企私有化,往往是各国政府为了筹集资金,迫于无奈时采用的办法。如前所述,政府官员天然地不善于挣钱,将产业私有化是好事。所谓的“好”,有两个层面,一是国企落到了善用者的手里,浪费减少,资源升值;二是政府对原国企的扶持政策,也往往会随着私有化的过程而取消,这样被盘活的就不仅是国企本身,而是国企所在的整个行业。

政府出售土地,或在“土地所有权归国家”的名义下出让土地的使用权,与国企私有化一样,能极大地起到盘活土地资源的作用。问题是,许多人认为,地方政府卖土地,搞基建,会推高地价,从而盘剥和套牢了购房者。这是所谓“土地财政”,即政府通过卖地来增加收入的做法,受到大众诟病的原因。

我在这个专栏解释过,政府卖地必定增加土地供应,既然土地供应增加了,那卖地就不可能在边际上推高地价和房价。事实是,政府按规则卖地的做法,照亮了人们改善居住条件的前景,人们乐意在房地产业花更多钱。是增加的需求,先推高了房价,进而再推高了地价。这好比苹果公司革新了手机,激发了人们的物欲,从而推高了人们购买手机的总支出一样。要明白的是,在苹果公司推出手机以前,人们获得同类服务的价格,不是很低,而是无穷高;同样地,在政府卖地以前,老百姓享受今天的居住服务的价格,不是很低,而是无穷高。

问题不在政府卖地,而在政府获取土地的方式!过去政府通过“征地”或“转地”,免费或低价从农民手上获得大片土地,然后又以高价出让,作非公共用途的建设。与民争利,很不可取。

是的,过去的已经过去,我们应该往前看。往前看,再也不应该这样了。若非涉及纯粹的公共用途,那就应该让农民和开发商自己协商、自己立约、自己交割,而政府只是作个旁证,或收取合理的交易税,或收取开发成功后产生的商业增值税。若真的属于严格的“公共用途”,政府也应该给予充分的补偿。

有人问,政府若不通过征地的方式整理出大片空地,又怎能提高招商引资的吸引力,或从事重大项目的开发?答案是:政府要地,与私人企业要地一样,应该到土地市场上购买。这是说,即使认同政府有“征用(tak-ing)”的权力,也应该从“征地”这种“实物税”,向“征税”这种“货币税”过渡,而这是现代化政府的标志。

历史上,形形色色的“政府”,都有过各种征收“实物税”的尝试。这些“实物”,包括粮食、牲口、布匹、土地、劳动力。义务兵制度,也是一种实物税,其中的“实物”就是人力。政府征收实物税的实施成本高,因为人们会刻意保留良品而上缴次品,而政府的监督缴纳行为和考察实物质量的成本,就会扶摇直上。

文明而有效的做法,是改“实物税”为“货币税”。政府征收货币税,并没有否定其“征用”的权力,而只是改变了征用的方式。要知道,货币是最容易甄别其价值的物品,一元就是一元。政府不仅无需担心纳税人缴来的货币税掺假,而且能够凭着货币收入,在自由市场上购买官员们想要购买的物品。今天政府所用的办公楼、办公桌、汽车、宴席,都是用征来的货币税购买的。诸位不妨设想,要是这些物品,都改用“实物税”的方式征取,那将会出现何种混乱局面?

政府用远低于市场价格的代价,征用一片空地,用来招商引资,到底划算不划算?争论不会有结果,因为没有标准。与此对照,假如政府动用财政收入,以市场价格在市场上购买一块空地,用来招商引资,到底划算不划算?这种争论则很容易达成共识,因为可以在商言商、算一笔明白账。当然,让商人自己盘算购买土地是否合算,而政府则退出市场,袖手旁观,只收一点税,是最理想的制度安排。

杭州市“土地财政”面临的困境,让我们重新思考政府的生财之道。我的看法是,各级政府应该弃“实物税”而选“货币税”,从依靠“土地征转”转向依靠“货币税收”来支撑财政开销。至于税率,当然是越低越好,而真要做到低税率,就还得看我们在紧缩政府支出的问题上,取得多大的成功。

篇2:“土地财政”面临的困境

感激领导在工作上给予的厚望与重视;多谢领导在生活上及其他方面的关爱和照顾。

近些时日给领导添麻烦了。

在工作方面,服从领导和协会安排,及时完成任务安排,加强自身业务素质和基本技能锻炼,拓展视野和增加知识储备,和同事间融洽沟通和合作,在这些方面及其他方面我要更加进步,做出努力。

工作之余,除了娱乐,还广泛涉猎许多其他学科领域,学习经济、管理、英语、法律等。

鉴于目前所处的环境和认识的局限性,我自己亦很矛盾,甚至也不知道该怎么做出选择,也许直觉指引我应该去做些什么,或者是我归结的性格和目标吧。我本无意去诉求些什么;也想使自己更简单和快乐----这是我对生活的要求和奉行原则。

但是往往越想简单的事情看来似乎是很难达到目标期望值。

在和领导前些时日的谈话中指出是不是介意目前的待遇。我做了否认。谈话回头想想很多的事情也仅仅是整体的一部分、生活的一方面。收入也仅仅是改善生活和做出其他选择的一个方面。

在对待婚姻方面,我目前暂无计划。直观的感觉:我又不是王子为何每个遇到我的女孩都认为自己应该成为公主。结论一对比参照我的条件真的很一般般,更确切点是真的不咋地。在从仅有的一次经历中,面多女孩子很高的期望值现象时我还会有所归结为其他非个人原因,但是:点背,不能怪社会。现在的我出发点就都是自己为原点了,一切都是我个人的原因,尽管客观因素是存在影响的,我不做诉求,对社会再怎么样也没有实质意义-比如说:不是房价太高,是我挣得不够多。

有些时候别人问我怎么不找女朋友,为什么一直单身,我比较逃避这个问题。甚至问我喜欢女孩子不?我说当然喜欢,我又不是gay。又问我有喜欢的吗?我说有呀。那怎么不去追呢?我会说我就是不去追。---矛盾。那又为何呢?

抛开一些基本的,目前是我所处的很微妙的时期。09年下半年直至年底直觉是压力很大,具体也是放在我成长的环境中,因为家庭的因素我可以选择放弃的有很多:大学助学贷款是18000元,从毕业伊始我个人的学习和充电对冲收入为-8000元。但是我做了一个欠考虑甚至是非常错误的决定,我选择一毕业把助学贷款通过亲属借助形式偿还,不料亲属随后要求任务是一段时期还他,目前很被动的形式下,选择快速积累也是我亟需做到的,不经一事不长一智,也许我还是应该还国家的钱更好吧,不会遇到目前压力窘迫的情形。

掌控得了、驾驭得了,预期可以实现,我对待事情和婚姻持保守态度。和一个城市的女孩子结合,鉴于目前种种不利因素考虑我对此并不自信,认为它是我不可掌控和驾驭的,在合理的时限内对我的生活幸福指数是悲观的。当然我的认为和观念并不一定都是正确的。

对待家庭和亲人我尽量不折腾、不添乱,对他们倾入力所能及的更多的关爱。事业是我放在第一位考虑的,婚姻在合适的时机再说吧,不结婚也会是我的一种选择。

在处理事情方面我倾向划分为重要的事情和紧急的事情,做紧急的事情像是救火是马上要去做的;生涯的目标是重要的事情就需要慢慢抉择、规划。

职业生涯分为初赛、复赛、决赛三个阶段。初赛时努力和认真很快就能让一部分人脱颖而出,但只是阶段的胜利;然后是复赛,能参加复赛的都是赢得初赛的,每个人都有些能耐,在聪明才智上都不成问题,这个时候再想要胜出就不那么容易了,单靠一点点努力和认真还不够,要有很强的坚忍精神,要懂得靠团队的力量,要懂得收服人心,要有长远的眼光…… 赢得复赛就需要再努力提升知识、素养,不急不躁,跟随着自己的节拍,慢慢耗尽对手的耐心和体力。

最终的决赛就像武侠小说里写得那样,大家都是高手,只能等待对方犯错了,要想轻易击败对手是不可能的,除了使上浑身解数,还需要一点运气和时间。谁失误少谁就赢得了决赛。

困难都是暂时的,我正在努力地克服种种面临的困难。

鉴于我个人的奋斗目标,我还是希望出去闯闯,不管怎样,选择是无悔的,我认为我的能力使我值得为此付出,从而取得收获。

很幸运有领导如此赏识和厚爱,以及和协会一大家愉快工作的经历。祝愿协

会日益壮大,事业蒸蒸日上;祝福协会一大家工作顺利,阖家身体健康。

员工:

年月日

篇3:土地财政模式面临重要拐点分析

关键词:土地财政,基本途径,危害,新措施

随着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城市的规模扩大。而城市的快速扩张也带动了相关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的扩张都是以地方政府的政策为主导性的,而在这其中,“土地财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地方政府从土地中获得了土地出让收入和相关企业的所得税收入及利润。“土地财政”使地方政府获得资金推动城市建设的发展,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和公务人员收入,但是实施的城市扩张战略也给社会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危害。尤其是近两年,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依赖”的模式已经面临崩溃的边缘,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土地财政”模式正面临着重要的转折点。长久性的依赖“土地财政”只能出现更多的问题,会对社会和谐和稳定产生不利的影响,“土地财政”转型刻不容缓。

1 土地财政模式基本途径

1.1 地方政府通过土地出让取得大量收入

地方政府通过土地出让取得大量的土地出让金,这是我国“土地财政”模式的主要特点。按照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地方政府对具有商业价值的土地挂牌出让,进行招标、拍卖或挂牌等,通过相关拍卖程序进行竞争性招标,这样最大化的实现土地的价值,增加地方政府的土地收益。中标者再将土地进行商业开发,以获取更大的收益。

1.2 利用建筑业和房地产业的发展增加地方税收

根据我国有关的税务法律,其中涉及到建筑业和房地产业的法律就有十多个。随着近些年地方政府大力进行城市规模的扩大化,促进了建筑业和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也就给当地政府带来了大量可观的税务收入。而建筑业和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相关行业也给当地政府带来了大量的税金收入。此外,建筑业和房地产业为地方政府提供了大量的非税收入,这些都是非常复杂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透明度很低,很难统计。

1.3 通过扶持国有企业获取房地产各方利益

地方政府不直接介入土地的管理,而是在土地管理部门下设一个国有企业作为土地储备专门机构,并在政策上进行扶持,负责当地土地的开发与管理。对外这个国有企业是一个非营利性的组织,对内按照当地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指定的政策和要求进行管理。在土地市场上负责土地储备,充分参与土地的竞标管理。是地方政府进行营业性土地出让经营的重要载体。通过则个国有企业的管理,进行土地拍卖的时候,可以先不预付收购资金,而在中标后再行支付。通过国有企业的管理,加快当地的土地流通,使政府快速获得土地收益。

2 土地财政模式的危害

2.1 导致财政收入不可持续和不稳定

土地收益就是利用土地使用权获得的租金,是预支了土地未来几十年的收益。我国的很多地方政府负责人目光短浅,一切以政绩为中心,只看到出让土地带来的经济发展等优势,却没有去想预支土地收益会对今后财政收入产生的影响,导致地方财政收入注定没有可持续性。虽然近些年房地产市场火爆使当地政府从土地中获得了更多的收益,但是一旦房地产市场出现低迷,就会造成当地财政收入的不稳定。

2.2 导致地方政府发展规划不合理

很多地方政府近乎依赖性的把不可再生的土地资源作为地方财政的支撑点,不断提高土地出让的价格。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是以城市发展规划、房地产建筑和开发为中心点。那么,地方政府的发展规划就缺乏科学性、合理性。遇到经济出现不稳定,就会使政府的发展规划出现不断调整的局面。

2.3 导致其他行业衰落,容易诱发金融风险

“土地财政”模式,使房地产行业得到了迅速发展。虽然房地产发展带动了水泥、钢铁、玻璃和其他许多行业的发展,为就业做出了贡献。但是除了房地产行业,其他企业缺乏活力,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缺乏核心技术,很多企业不得不停产倒闭。而“土地财政”模式把地方政府、房地产企业和银行捆绑到了一起,一旦经济不景气,出现金融危机,必定会造成房地产泡沫,诱发金融风险。

2.4 加大贫富分化,对社会稳定和谐产生不利影响

“土地财政”的模式,造成了政府的土地出让价格不断增长,进而使房价一涨再涨。按照联合国人居署住房报告有关数据指出,房价收入比是用来衡量物价水平和需求的合理性,即合理的房价应为当地人均五年的收入总和。但是在我国大多数地区,不吃不喝十五年才能买上房子。造成问题的原因就是我国的房价过高,而造成房价过高的主要原因就是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模式推动的高地价。

3 土地财政模式新的工作措施

3.1“土地财政”应逐步摆脱土地所有权的束缚

首先,地方政府不能再参与土地出让的买卖。建立国有土地资源管理公司,对土地的出让等进行管理,地方政府只要做好土地微观规划管制与土地市场的宏观调控就可以。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地方政府在土地出让中各种腐败现象的存在,提高土地的使用性能,有效降低土地的出让价格,抑制房价的增长,维持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其次,对土地规划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土地的规划必须本着科学合理的使用原则进行规划,对土地的使用用途和使用年限要有明确的规定,对土地的征用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要求进行。

3.2 建立财政平衡体系,改革现有的中央和地方税制

首先,地方政府需要实现财政结构合理化,理顺财政分配结构,以确保财政收支平衡。其次地方政府要建立独立稳定的地方税务体系,促进地方经济的稳定发展。当前我国房产税的重点工作是进行多套房产的税务征收,增加房产税税收的基础,增强税收的征收力度。当然,对房产税的征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项长期的工作。短期内,地方政府还是要完善地方的营业税收。对于和土地有关的销售税、物业税、资源税、环境税等,国家必须进行税收改革,对税务的征收政策和征收力度进行调整。

3.3 建立健全土地受让金管理和储备制度

地方政府要建立健全土地受让金管理和储备制度,成立由地方土地储备机构、地方财政局、税务局及资产经营公司共同管理的一个部门。这个部门的职责就是确保土地受让金可以及时进入储备账户,并进行管理,其他部门不得另行设立账户或者小金库。对于土地受让金的储备管理,必须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度,要建立健全土地出让的绩效考核制度。

参考文献

[1]密婷.土地财政的成因与危害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1(13).

[2]简玉婷.地方政府“土地财政”形成机制与治理研究[J].中共中央党校,2011.

篇4:“土地财政”面临的困境

“三旧”改造旨在解决土地的供求矛盾,保障发展用地,对我国现阶段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拟从我国土地的二元所有制入手,在此背景下对“三旧”改造面临的困境进行研究,进而提出解决方案。

“三旧”改造是在土地供需矛盾日益尖锐的背景下,为促进城市功能提升和经济健康发展而采取的重要措施。所谓“三旧”,是指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目前,“三旧”改造在许多城市已经开展起来。然而,由于我国实行土地二元所有制,“三旧”改造正面临着土地权利变动混乱和拆迁改造补偿机制不平衡的双重困境。

一、何谓土地的二元所有制

根据《土地管理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土地所有权状态依据《宪法》及《土地管理法》规定,具体划分为“城市市区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属于集体所有。”

在“三旧”改造中,旧城的土地一般为国家所有,旧村的土地一般为集体所有,而旧厂的土地可能为国家所有,也可能为集体所有。根据土地所有者得不同,“三旧”涉及土地的改造流程及本质属性也可一分为二:对城市土地的改造,本质上属于城市拆迁的范畴,应按收回国有土地使用权房屋拆迁的流程进行;对农村集体所有土地的改造,本质上则属于征地的范畴,是征收集体所有土地的房屋拆迁,应先对其土地所有权进行征收,再对其上建筑进行拆迁。

二、“三旧”改造面临的双重困境

(一)困境一:土地权利变动混乱

“三旧”改造是一项涉及土地权利及其变动的重大工程,要顺利推进改造,首先必须理顺和界定其中复杂的土地权属关系。

无论是国有土地所有权,抑或是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其本质都是一种不动产物权,它们之间的关系也应当是平等的,不该有所偏颇。然而,现实法律的规定与实际操作却没有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公权侵犯私权,国有产权侵犯集体产权的现象时有发生。国有土地所有权与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区别不仅体现在其所有权主体的不同,更体现在其实质的差异上,这些差异导致我国土地二元所有制日益失衡,“三旧”改造中土地权利的变动也由此陷入了混乱。

1.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权能受限

根据《物权法》的规定,物权的所有人对自己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能。“与具有完全性和绝对性的国有土地所有权不同,集体土地所有权是不完全和相对的”,它只享有占有权、部分的使用权和收益权,而没有处分权。具体来说,在使用权方面,集体土地所有的土地只能用于农业生产、宅基地等与集体密切相关的建设;在处分权方面,集体土地使用权不能通过买卖、转让、馈赠等方式改变其所有权主体和性质,且不能对抗国家的征收行为;而集体土地对使用权和处分权的这种限制,也直接影响和制约了其收益权的完全性。

2.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缺位

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所有权的不同之处还表现在前者存在主体虚位的现象。根据《土地管理法》和《物权法》的规定,农村土地的所有权归农民集体所有:属村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由村集体经济组织代表集体行使所有权;属乡镇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由乡镇集体经济组织代表集体行使所有权;分别属于村内两个以上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由村内各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小组代表集体行使所有权。以上的规定看似合理,然而,纵观我国现行法律,其中却没有对“农民集体”的详细解释,这使得“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实际上成了一个抽象的概念。因其法律范围过于模糊,在实践中常常无法使人对其进行准确的界定。

由于所有权权能受限和主体缺位,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国有土地所有权在“三旧”改造实践中的地位是不平等的,一旦涉及巨大利益的分配,由此导致的冲突就会涌现出来。

首先,由于集体土地所有权行使主体的空壳化,在“三旧”改造中对集体土地行使所有权的大多是村民委员会,但村民委员会却并不能发挥一个恰当的权利人的作用。村民委员会作为一个基层社会组织,在国家不断加强对农村控制并将权力下放到农村的过程中一方面承载了这些权力,协助政府管理村务,其作为一种特殊的自治组织,虽不属于行政隶属关系的范围之列,但在是事实上却承担了我国政府“农村行政末梢”的功能;另一方面,在我国经济社会高度发展的背景下,村委会正逐步背离其作为我国农民集体利益代表者得角色,相反,其村级组织行政代理者的角色意识日益鲜明,出现了功能的异化与分解。它擅自介入农民、国家、市场三者之间的正常交易中,扰乱了原有的经济秩序。村干部在这种背景下独断专权,在包括“三旧”改造的集体土地支配上常常以“村庄代理人”的名义与政府和企业签订协议,侵蚀和出卖了农村土地原有使用者的合法权利。

同时,由于确权和登记制度存在缺陷,农村土地所有权主体的缺位还间接导致了土地权属界定不清晰。由于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概念被偷换,广大农民群体对集体土地产生疏离感,集体土地无法得到有效利用,非法用地现象正不断增加。在“三旧”改造中,以“旧村”为代表的集体土地多处在城市郊区甚至市中心地带,除了少量的农用地和一些村企业用地外,大部分为宅基地。由于产权不清和利益的驱动,拥有宅基地使用权的村民“因地制宜”,抢建空间最大化的违法建筑用于出租,“贴面楼”“握手楼”层出不穷。这些农村集体所属土地由于未能及时依法确认和登记,致使法律凭证缺失的,给补偿安置工作带来了困难,这也成为“三旧”改造中沉重的历史包袱。

(二)困境二:拆迁改造补偿机制不平衡

“三旧”改造中的拆迁补偿机制不平衡,主要是由于相关立法的不健全造成的。纵观我国近年来的立法,明确涉及国有土地上房屋拆迁的有很多,尤其是今年伊始起正式实施的《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从公共利益、取消强拆等多个方面对原有的《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作出了补充与改进,对“三旧”改造中国有土地上房屋拆迁无疑也具有极大的指导作用。反观集体土地上房屋拆迁与相应的补偿问题,迄今却仍无一个独立完整的国家级大法可以依据。在具体实践中,其应当适用《土地管理法》抑或是《条例》目前也无定论。拆迁改造补偿机制的不平衡,具体又可以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1.补偿标准不合理

“三旧”改造中,以“旧村”为代表的集体土地上房屋虽然与城市房屋相邻,但与后者相比,拆迁补偿的标准却明显偏低。依据《条例》,征收城市房屋价值的补偿,应当以市场为依据;而对于农村房屋的补偿标准却很不明确。《物权法》、《土地管理法》等现行土地征用政策虽然对作为农民生产资料的耕地有明确的测算标准,但对村集体建设用地和作为农民生活资料的宅基地及上建筑物却缺乏客观的界定。在实践中,农村房屋的补偿标准往往是以房屋的重置价格为依据,被视为耕地上的附着物进行补偿,与青苗属于同一性质。如此,集体土地上房屋的补偿标准势必低于同一拆迁地段的城市房屋,显失公平。

况且,对于以旧村村民为代表的集体土地上房屋被拆迁人来说,拆迁不仅意味着失去居住的房屋,而且意味着一并失去了赖以生活的土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土地作为农户维持生计和增加收入的职能逐步消弱,其作为保障和财富功能逐步强化。”从医疗成本的角度来说,在我国农村养老保险体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之时,土地保障了他们基本的医疗消费;从职业成本的角度上来说,有土地作为保障,农民可以选择范围广、风险高,收入也较高的工作来做,而一旦在拆迁改造中丧失土地,虽然暂时可能得到相应的补偿款,但因其教育水平较低,面对激烈的城市职业竞争往往会力不从心;而从生活成本的角度考虑,农民原本的食、宿、水电等都较为便宜,相比较而言,城市生活成本太高。总而言之,对于农村集体土地上房屋的被拆迁人来说,“三旧”改造将使其各项生活负担大大增加,因此相应的,其各项拆迁补偿的标准与城市居民相比也应相对提高,这否则难以做到实质上的公平。

2.争议解决救济机制不完善

目前,与城市房屋拆迁相比,集体土地上房屋拆迁的争议解决机制还很不完善,且主要表现在解决因无法达成拆迁补偿安置而产生的争议的司法救济渠道尚不畅通。根据《土地管理法》及《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的规定,在当事人对补偿标准发生争议时,由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协调;如协调不成,则依法作出行政裁决。如当事人对裁决不服,则可在接到裁决书之日起的六十日之内向当地人民政府或政府主管部门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是于三个月内向当地人民法院起诉。

这里的问题有二:第一,因补偿安置协议产生于国家征用集体土地的过程中,故在此期间拆迁当事人之间形成的是行政法律关系。在实践中,征地补偿费一般由原用地单位按照征地补偿方案支付给被征地的村组(或政府)。也就是说,征地补偿方案的签订双方一般为村组(或政府)及用地单位,而与征地补偿方案最密切相关的农民个人却并不是补偿安置方案的当事人。一旦其不同意土地被征,或者同意土地被征后对拆迁安置协议有异议,即不能行使诉权来寻求司法救济保证其自身权益。

第二,根据最高法院《关于当事人达不成拆迁补偿安置协议就补偿安置协议提起民事诉讼人民法院应否受理问题的批复》的规定,当事人无法达成拆迁补偿安置协议时必须先向有关部门申请裁决,如直接提起民事诉讼,则法院不予受理。也就是说,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的行政裁决是解决无法达成拆迁补偿安置协议的前置程序。在行政裁决的过程中,由批准征用土地的人民政府裁决,就难免出现其“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现象,很难做到公平公正。

三、解决困境的途径

(一)完善立法,根本解决改造困境

《物权法》规定,国家征收单位、个人的房屋必须依据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开展。但如前文所述,目前由于相关法律的缺失,对于集体土地上房屋的征收程序还很不完善。笔者认为,我国目前亟需用立法手段校正业已失衡的二元土地所有制上房屋拆迁,可以采取的方法包括制定一部能够全面规范国有土地及集体土地上房屋拆迁的法律,或者是一部能够与现有城市房屋拆迁相关法律合理衔接的、专门规范集体土地上房屋拆迁的法律。根据《立法法》第八条的规定,对非国有财产的征收只能制定法律,所以上文所称的这部法律只能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这部法律的出台,将不仅对“三旧”改造起到巨大的影响,解决其面临的困境,使“三旧”改造真正成为“绿色改造”“利民改造”,而且对其他集体土地上房屋拆迁也将产生积极的指导作用。

(二)设计合理的补偿机制

拆迁补偿问题如何处理是“三旧”改造中各方利益博弈的焦点。故此合理的补偿机制是“三旧”改造顺利进行的必要保证。在设计“三旧”改造拆迁补偿机制时,我们尤其应当注重集体土地上房屋拆迁补偿机制的完善。“合理的补偿机制应当以提高或回复失地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为目标。”在补偿机制中,一方面要考虑到土地的潜在收益和利用价值;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到把土地对农民承担的生产资料和社会保障的双重功能。这就要求政府给予原农民在户籍、社保、教育、行政管理、市政配套建设等方面与城市市民无异的待遇,建立和完善人员就业和社会保障体制,合理安排各项公用服务设施,以实现“三旧”改造中人居环境质量的改善与土地资源的集约合理利用。

(三)提高集体土地上房屋拆迁补偿标准

在关于集体土地房屋拆迁的专门立法出台之前,应依据现状,遵守《物权法》和《土地管理法》的规定,进行先征后拆,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将房屋才看成地上附着物进行补偿,以免减损其价值。在集体土地被征为国有后,集体土地上房屋就变成国有土地上房屋,此时即可按照《条例》的规定对其进行拆迁,并通过市场评估的方式来确定其补偿价格,需要注意的是,市场评估需要考虑原集体土地上房屋占用范围内土地无偿使用的性质(城市房屋占用范围内的土地多为有偿使用),以使“三旧”改造中国有、集体土地上的房屋都得到相对合理的补偿。

(四)完善争议解决机制,依法救济被侵害的权利

司法是社会矛盾的平衡器,“三旧”改造中争议的解决也离不开司法救济功能的完善。然而,如前文所述,集体土地上房屋拆迁至今仍缺乏法定的争议解决机制。由于政府在拆迁争议中地位的两面性,如果按照现有法律的的规定通过房屋拆迁管理部门裁决后者根据《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规定有批准征用土地的人民政府裁决,则第一会易引起裁决不公,第二也会使争议解决机制过于繁琐。笔者认为,由于集体拆迁当事人之间的关系属于行政法律关系,所以发生争议时只能通过行政诉讼解决。即如果拆迁人与被拆迁人达不成拆迁补偿安置时,只能通过司法裁决确定如何补偿安置;如果拆迁人与被拆迁人达成补偿安置协议因履行该协议发生纠纷,则按照行政合同纠纷处理。总之要保证“三旧”改造中集体土地上房屋被拆迁人权利救济渠道的畅通,使司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完善对被拆迁人权利的保护。

四、结语

“三旧”改造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我们一方面期待着这场破旧立新式的改革能够顺利进行;另一方面也为其面临的困境深感忧虑。今后,我们期待通过通过法制工作的进一步完善,解决好二元土地所有制背景下“三旧”改造中产生的各种矛盾,使我国的广大城市在新一轮的经济浪潮中焕发出新的光彩。

[1]范少虹.城中村改进中发力问题分析[J].时代法学,2010(4).

[2]陈剑波.农地制度:所有权问题还是委托—代理问题[J].经济研究,2006(7).

[3]郭矞.论城中村改造中土地权属变更法律制度的完善[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9(6).

篇5:高二生面临的三重困境

不得不说,上了高二成绩不升反降、学习状态每况愈下的学生也不在少数。这些同学往往面临着三重困境。

第一,状态时好时坏,大量精力用在和自制力的搏斗上,身心疲惫。

很多学生渡过高一开始的热情与决心期后,学习归于平淡,节奏又一次变得不紧不慢,于是手机和游戏再一次进入视野。高二上学期是学生玩手机的高发期,不少学生因此而错失很多宝贵的学习时间。但玩过后又觉得无聊,深感后悔,决心要发愤图强,然而热情难以保持,于是又一次拿起手机。

建议——自制力的背后是自我,拥有自制力就要战胜自我,不为放松和无所事事、不为制造负面情绪创造机会。比如你彻底的放下手机,就不会为玩与不玩而苦恼;比如你看淡结果而看重奋斗过程,自卑和迷茫也就不会袭来。

第二,弱科突破难见成效,学习失去应有的方向,为高考备考埋下隐患。

如果高一在探索甚至试错后度过的话,到了高二,几门课程孰优孰劣应是分明的,而关于各学科的学法也有一些心得。

最好的学习策略是,一切要从实际出发,从自己的学情出发,那么,请重视你的弱科。因为太多的学生经历说明,在高三突破弱科太难。因为真正的高三是用来全面提高的,而不是补弱补差的;而且当其他同学都在循序渐进地提高时,你却赶不上节奏,你成了一只掉队的孤雁,那你的备考会有多大的成效呢?

建议——关于弱科,久攻不下之时,更要坚持不松懈,因为那是黎明前的黑夜。从基础做起,在方法上调整,请坚信:再弱的弱科,坚持三个月必有进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小步常走,必达远方。

第三,学法粗放且任性,难以为高三备考储备能力素养,学习处于低水平重复。

学困生最大的问题是看上去都会,解答起来又做不到全对——学而不精,学而不通。这原本是在高一就要解决的问题,出现在高二只能导致考试时的各种失分,成绩因此处于起伏中。成绩要稳定,就要学得精,学得通。具体做法上,要对知识点吃透,彻底理解,搞清楚来龙去脉,绝不似是而非;做练习要先求精再求多,这个顺序不能换,一换会导致本末倒置。

建议——做了很多无用的题,刷题刷不出应有的分数,只因为出发点错误。好的出发点是培养能力,而非为做题而做题。高二生最好的学习方式是培养能力,概括能力、探究能力、灵活运用能力,这些能力是高考利器,是成就学霸的金牌素养。

高二怎么学才有效

就算错过了高一,也彷徨了一个假期,那么高二如果你也错过的话,你错过的将会是你的大学。但是,如果高二你全新开始,忘掉过去重拾信心,你的高中依然可以创造辉煌。

1.效率为先,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节奏。

高二了,加之科目的减少,对于学习节奏要有驾驭能力,让对时间的利用大到最大化。在此特别提醒几个关键点:晚上学习不易安排过难科目,不建议熬夜;早读不应局限于语文英语;日常性的学习任务必须要坚持;时间安排要及时调整,不可机械。

2.全面培养学习能力,目标指向高考。

所谓能力,指的是能够用来解决新问题的素养,包括理解、探究、概括、推断等,是高考必备的,也是区分学生水平高下的关键。

在所有能力中,思考分析能力最为重要,它对学生能否在高三实现更大进步起着决定性作用。拥有独立自主的思考分析能力,也就意味着学生是在实实在在的提高能力,深化对知识点的认识,于整合中把学习水平大幅提高。

培养能力,不是个很虚的问题,对此,建议同学们看看最新的考试说明,就会发现那里面有不同的难度要求,以及考查的是学生的那种能力。高二研究它,体现的是未雨绸缪的精神,正当时;如果到了高三再做,只能是为时已晚。

3.钻研难题的能力,舍得花时间去培养。

如果你是有志于考取重点大学的学生,在高二你需要好好研究些有难度的题目。它的意义在于,能很好的提升你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文科生,主要是对政史大题的研究分析;对于理科生,主要是对数理化大题要进行持续的研究。

如果你花一个小时去做一道数学大题,而最终没有做出来。你认为这样的做题是有意义的吗?我认为是有的,当然前提是这道题不至于太难太难,而是基本属于你的能力范围内的。因为这样一个看似无果而终的学习过程,其中包含着你大量的思考分析,这本身就是有效的能力提升。适当的练习一些这样的题目,对于提升能力非常有意义,当然能得出结果更好,得不出也不要气馁,因为它照样有收获。

4.弱科突破,高二必须要完成。

在突破弱科上,其实大多数学生都是失败的,究其原因,包括这些:坚持不下去,轻易选择放弃;方法不对,劳而无功;策略不当,没有做到分步走的方法。

那么,高二的弱科突破,就要做到:一定要坚持,满怀热情的坚持,用一年,而非一个月去获取期待的进步;方法要对,文理有别,针对性最重要;各个击破,把大目标瓦解成几个小目标,减轻压力,更有信心实现目标。

高二语文文言文中的异读

一、通假异读。

当甲词与乙词通假后,即读乙词的音。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通“悦”,就得读“yuè”音;再如“河曲智叟亡以应”中的“亡”,通“无”,就得读“wú”音,而不能读“wáng”音了。

二、破音异读。

前人又叫“读破”、“破音”。它是用改变字词的通常读音来表示不同词性和意义的一种读法。例如“沛公欲王关中”中的“王”,不读“wáng”音,而是读 “wàng”音,即由原来的名词转化为动词“称王、做王”;再如“此中人语云”中的“语”,不读“yǔ”音,而是读“yù”音,同样也是由原来的名词转化成了动词“告诉”。

三、古音异读。

篇6: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困境

效益:现实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困境 人力资源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使企业通过人力资源的创造性工作为企业带来利润。所谓利润,通俗地说是指公司、企业在一定期间生产经营活动的成果,即收入与费用相抵后的差额,它是反映经营成果的最终要素。而尽可能地获取利润或者尽可能地增值是企业作为商业性组织追求的目标。降低成本是获取或提高利润的一个有效方法。人力资源是价值创造的源泉,也是一项重大的成本。人力资源管理既要考虑如何以更低的成本来获取人力资源价值的最大化,同时又能兼顾人力资源对企业发展的持续性、战略性支撑作用。现实中,由于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以及如何用系统化的思维建立人力资源管理体系都不太淸楚,导致很多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过程中出现了急功近利的倾向,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结果往往治标不治本。企业对人力资源的投资收效甚微,有些企业己经开始质疑人力资源部门是否是企业的“战略伙伴”关系了。传统的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个过程当中,所有的业务流程都由自己控制,所有的价值活动都由自己执行,问题在于人力资源管理总是停留在事务处理层而,总是处于被动、滞后的局面,所谓的人力资源战略因为人力资源部门无法摆脱这些事务性的工作,很难把战略分解到可操作的层面,人力资源部门变成只有规划没有落实的尴尬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只有在传统事务服务与提供高附加价值的战略服务两种角色间都表现得很优秀,才能满足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需求,才能真正体现出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益。然而,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从效益/成本的角度来看,企业只有在适当的时候考虑把非核心业务分离出去,专心于核心业务,才能摆脱目前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困境。

——江苏联合人才

篇7:重庆大学面临的困境和出路

好啦好啦,你要的答案 @晋哥哥

各部分都有更新,有的地方更新内容比较多,建议全部„„从头开始看一遍„„板块分为三个,第一板块“困局”,讲的是重大存在的问题;第二板块“变局”,讲的是重大在面对困局时所努力做出的改变和进步,也打算重学校层面、教师层面和学生层面来讲;第三板块“大局”,是给重大的一些建议,有些事我觉得重大有必要做但是还没做的,所以想给出一些建议,这些建议都是一家之言,重点在抛砖引玉,就像这个知乎问答一样,依旧引出了很多好答案。而且我觉得,改变远比抱怨或者陈述更重要。所以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我觉得学生会和研究生会完全可以再集中收集一下大家那些理性有益的意见(如果可以的话最好能具体到执行层面),然后通过合理的途径传给学校方面的负责人,如果老师们觉得有些意见不错有可操作性大家再一起理性探讨一下,共同努力让母校变得更好,这样会不会更好一些?本人是重大本科09级学生,现在还在重大读研,经历过三任校长。这几年看到重大的政策和变化,所以也想说说自己的一些体会。关于重大的困境,我的感受还是很深刻的。先扯一个自己当年的例子,我刚进重大土木时,当年土木排名是全国第五,当年我们跟重师联谊的时候,对方听到我们是重大土木的都特别感兴趣,因为当时只有我们土木可以在找工作时顺便把女票的工作一起签了。到我大二的时候,土木降到第八,大家心想,好歹还是老八校,我们还能接受。但是大三时重大土木全国并列第十三,当时整个学院都炸开锅了,因为学院的好多人都觉得老八校的荣誉不在了,各种不满都来了。当然排名不是最重要的,主要是那份荣誉。其实也就那时候开始我还有周边一些小伙伴才真正去关注发现重大的一些问题。

言归正传,以下这些都是我自己的一些体会,不足之处敬请谅解。

一、困局

1、学校层面

(1)地理位置的限制 这种限制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城市的欠发达。即使重庆是直辖市,即使重庆有各种各样的好,即使重庆未来潜力再大,但就目前来说,甚至是未来5年10年来说,它就是比不过北上广江浙。优秀的人才都愿意往富裕发达的城市跑,科研能力强的人都愿意去城市好、资源多的高校去,这种马太效应会吸走西部地区的人才,并且使得很多新毕业的优秀人才也往北上广江浙去。二是城市的不够出名。就算重庆现在增速全国第一,就算重庆10年后GDP持平京沪,但城市知名度的增长还是会慢于经济的增长。这种出名不是大家知不知道这个城市,而是说外地人愿不愿意去了解、去生活到这个城市。除了重庆的火锅和GDP增速,那些从来没来过重庆的人又有多少想着了解重庆?甚至问他就业城市时要不是家要不是北上广,很少会第一个讲到重庆。这才是城市的正在知名度,它会慢于GDP的增长。就像我没来重庆之前对他几乎都是完全陌生的,甚至还觉得它很穷,但过来之后才发现其实根本不是这一回事。别忘了,08、09年已经是重庆比较知名的一个时期了。

三是城市资源的稀缺,北京的高校有紫光阁计划可以直接去中央部委实习,北京的高校也有很多机会直接去大型央企总部实习或者直接跟他们合作,上海也有很多大企业可以合作实习,但是重庆就缺,从城市资源上来说现在的重庆就是比不过北上,重庆资源少代表这重大获取外部优质资源所花费的成本得更高。(2)财政资金的限制

不知道大家看了最新的那个2014高校财富榜单没有,重大的决算是42.91亿,排在22位,看似跟重大的排名倒是很符合。但其实一点也不。我问了下其他单位的财务工作人员,决算是收入加上以往盈余的收入(这里存疑,其实我也不是很清楚,如果有懂的人还请指正一下)。仔细看这个表,把我们的决算减去收入,只有8.64亿,在前30名以理工科见长的学校中算非常少了。也就是说其实重大一直都是处于钱不够花的状态。这种不够花首先就体现在实验室的建设费用上。以我本科所在的土木学院为例,土木的风洞实验室预算只有4000万,计划明年开始修建。而同济在十几年前就有花费1亿多风洞实验室了,而在我入学前几年湖南大学都投资2亿建立风洞实验室了,也就是这个风洞实验室使得湖大土木那几年排名迅速上升。风洞实验室对土木工程来说非常重要,重大土木作为老八校,为什么现在没修,好不容易修了就只有4000万呢?其实还是因为钱不够。别说土木,其他学院也面临同样的困境。最近这几年的经费多不代表我们之前也是经费多,在更长的时期其实我们是资金受限的。(3)核心优秀实验室的不足

这里又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核心实验室不足,如上文所举的土木学院风洞实验室,我相信其他学院也面临同样的窘境。二是优秀的实验室不足,虽然对外来说,我们很多实验室都有,包括一些对科研教育比较核心的实验室,但也仅仅是有而已,其实验器材、人员素质(这个下文再慢慢介绍)、配套资金等都达不到它设计的样子或本该有的样子,如当年那个差点被摘牌的某国家重点实验室。(4)场地面积的限制

虽然重大总面积看上去不小,但去掉虎溪,老区能开拓的土地实在是不多了,这种情况下即使有钱去新修实验室,校园内也缺少足够的土地来进行开发。如果离学校隔得太远,那其实也不利于师生做实验。除非学校肯拆除学校内的一些住宅和滨江路边的旧房子,但那样成本真的会很高昂,能做到什么程度也真的不好说了。(5)基础学科的孱弱

正如 @江毓星 所说,重大是以工科见长的学校,工科想要在科研和企业应用上取得突破离不开基础学科的支持。举例来说,MIT的土木之所以拿到了全球第一,其数学系和计算机系(MIT的数学、计算机两大院系的恶心程度不用我再阐述了吧?)功不可没,因为工科很多的经验公式、分析模拟都需要良好的数学功底和计算机功底,有时候工科自身搞不定就需要拉数学系和计算机系的小伙伴来一起研(gao)究(ji)。同样啊,航空航天学院也需要物理系和化学系的支撑。但是我们在这方面就是渣啊。(6)部分学科的缺失

其实这里我就觉得重大唯一缺的只有医学,这个学科确实容易出文章,也有利于迅速提高排名(当然排名这东西都是给外头人看的,也不能小瞧它„„比方说我认识的一个中东来的博士就是谷歌出它在重大的这个专业是全国前列然后就过来了„„)不过貌似那个谁(S)谁(J)谁(D)有可能嫁过来,所以„„你懂得<( ̄ˇ ̄)/(7)学校导向错误

这种导向错误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重大的导向是就业为主,这点我非常不赞同。大学的目的应该是培养人才,只要人才够优秀,还怕找不到好工作?而重大现在是过于看重就业率和初次就业单位,尤其是在本科阶段讲就业讲的比较多。不是说不能讲就业,而是说重点应该关注把他们培养成一个什么样的人。如果一个学生能扎实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熟悉整个行业的形式、切实满足公司发展的需要(注意是发展,不是维持现状,后文讲到学生层面再说一下),那么用人单位绝对是会抢着要他的。二是重大不提倡精英意识。这个具体我想放到学生层面去讲。

三是重大却少的是情怀。这也是,放到学生层面来讲。学校层面我暂时想到这么多,至于其他的困局如教学、科研等我想放到教师篇和学生篇。同时困局完了之后我想写下变局和期盼两大块。

2、教师层面(1)科研态度的低下

这条当然是首要的了!重大有没有科研态度好、科研能力强的老师?有!但是数量太少!每个学院就那么几个!想想重大一个学院多少老师!

这种科研态度的低下反应在三个层面。

一是老师无心科研只想赚钱。据我观察至少一半的老师在科研上的态度简直是枉为人师,就想着挣钱去了!想挣钱别来大学当老师!当了大学老师就好好教学生好好做科研!!重大科研的越来越弱势最主要原因不是设备,不是城市本身,而是人的态度!就算设备不足、城市资源不多,但真要好好发挥利用起来也绝不会是这个样子!重大的很多老师都是把学生当做廉价劳动力,做的都是社会上很多中低端企业也做的事情,而不是帮企业社会解决未知的问题!就算很多老师打着解决问题进行创新的幌子,但其所作所在本质上依旧不是解决未知的问题,而是为自己圈钱。

二是老师科研看重表面文章。什么叫看重表面文章?就是很多老师(比例也不会少!)都在意我发了多少篇文章,参加了多少会,弄了多少项目资金,但却从来不关注自己文章的质量和影响因子。100篇灌水的SCI也比不过一篇高影响因子的SCI,我有个学长硕士期间发了8篇SCI,最后拿了重庆大学第一届学术之星的荣誉,但是他博士申请也就去了日本东北大学,用他的原话说“因为这几篇都是灌水的,看似多但其实没多少含金量”如果随便一篇SCI都那么厉害,那他为什么去不了ivy去不了G5去不了big ten呢?。至于EI我出去联合培养外面老师直接来了句EI没啥学术价值叫我别看了要看就看最顶级的SCI期刊和会议以及大牛写的书(也许是我的老师比较看重质量的结果但是他的学生随便一个硕士毕业论文都能发我这个领域的顶级SCI期刊或顶级SCI会议了„„我见过一个这边一个厉害的学长(土木 数学双学士„orz)从他的硕士毕业论文提取了2篇顶级SCI期刊 1篇顶级SCI会议然后直接去了MIT跟了他们土木的系主任„„orz)(当然EI这玩意还是得看具体学科,我这个方向EI没啥价值,但是在有些领域的EI期刊比水的SCI还厉害,所以各位辩证看就好)。但重大的很多老师却恰恰在意这个数量而不关注质量,这就会导致一种恶性循环,这种循环的结果就是,我们看上去发了很多SCI之类的,然而这并没有什么卵用,重大的学生在直接申请国外博士时几乎进不了顶级的学校,因为他们及其指导老师从未做出什么有影响力的成果来踏进那个顶级的学术圈,甚至有时候连第二梯队都艰难踏进。

三是对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忽视。硕士也好博士也好,进来首先是学生,要先把学生教懂给学生必要的学术基础训练,再去指导他们进行相关科研活动或者参与工程项目,但现实是好多(这个比例真不会少)老师都是直接丢个东西给学生,不关注学生的想法和教育,把学生当成廉价劳动力。学生当然也需要主动学习或者完成老师交代的学习任务,但重大经常出现的一个情况是,老师什么都不教就让学生自己折腾,这就导致学生的学术基础是非常差的,不懂学术论文写作格式(研究生院弄得那个SCI写作培训简直就是烂到家了„„还不如哥哥自己总结的„„)、不懂如何设计实验等。导师就应该是提供学术指导和培训科研基础的老师,而不是提供设备和场地的商人!

至于有人说很多学生以就业为导向,我觉得好多人都没弄清楚科研是什么。科研本身就是为了解决问题、探索未知,而不是paper和money。这是一种态度和方法,这种态度和方法拿到企业中一样有用,你现在都没这个态度以后工作就会有了?乃衣服。(2)交叉学科的忽视

重大对交叉学科的科研真的是少的不要不要的,而至于交叉学科的教学„„对不起我到现在都没看到„„现在交叉学科是最容易出科研成果的地方好么!!现在交叉学科是最容易出科研成果的地方好么!!现在交叉学科是最容易出科研成果的地方好么!!重要的事情说三遍!!重大的这些老师完全就是没意识!!习惯自己学院各自为战,一谈到钱就不想跟其他学院合作,这样还怎么出成果!!(3)视野狭隘

重大很多老师对钱和自己利益看得比较重,关注的圈子也往往就是国内这个小圈子。至于国际上哪些学校哪些老师哪些会议他们都做了什么等等,关注的实在太少了。就算有出去开会的,又有几个是国际上的顶级会议呢?为什么重大学生直接以重大的身份(指学术学习经历完全在重大,也没出去联合培养提前搞定老师什么的)直接申请国外顶尖大学的PhD(是PhD不是硕士,硕士是本硕博当中相对来说最容易录取的了)会那么难呢?因为我们几乎没有参与过最顶尖的会议啊,老师不出名学生也不被认可。而且老师也很少会告诉大家国际上最新的是什么样(有的所谓的新不是因为别人真的有多牛逼,而是因为我们见识的少,下面会逐条距离)。不知道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不愿意去渴求了解进步。人家就在那里,他不来找我们我们应该试着去找他们,向他们学习,找他们合作,这样才能进步。但现实就是,我们的老师很多都满足于现状,不愿意去看外面的世界。很多美国已经玩了很多年甚至都快要玩烂了的技术,我们的老师却觉得这些技术很先进。如果老师都变得井底之蛙,那么学生该怎么办?

(4)教学层面的落后 这种落后体现在八个方面。

一是知识陈旧。怎么个陈旧法呢?以我所在的建筑学部为例,建设领域信息化和智能化技术最近在中国特别火,而在国外则是从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进行相关研究,教学层面也是从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而我们呢?整个建筑学部就只有两个老师开了相关的课程,而且还都只是概念层面的讲解。这样学生出去又怎么能适应外部的迅猛变化? 二是教学方法的落后。我们的很多课程都是通过照本宣读 期末考试或论文的方式来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就会导致,平时好多不听课 期末突击考过,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考过就真的忘了,而且课堂知识也比较无聊。而美式教育常常使用的是期末趴的方式,一个班做出来的东西在教室或者公共空间展示,所有人都可以进去看去询问他们做的是什么,同时老师会请来其他不上课的老师和业界的同仁(都和这门课的知识相关)来一起给学生打分,这种模式跟业界的结合往往会更紧密一些,而不是靠期末突击就过了。

三是交叉学科教学应用的忽视。举个例子,holography(全息影像),我想各位重大的工科生在上大学物理实验的时候都做过这个实验,其原理也不难。这项技术用在建筑上可以更好地对建筑进行展示。但现在重大的现实是,整个建筑学部没有老师也没有课讲二者之间的结合及应用。而这项技术美国早就玩烂了,他们很多院校的土木本科都会做这个,中国我记得上交的上交-密歇根学院大一的学生做期末趴就会展示这个。而我们呢?如果永远都是那些陈旧的知识和陈旧的应用,这样下去学生思想也会变得陈旧。

四是对专业英语的忽视。这种忽视首先是在教材上。我本科期间就上了一门专业英语,然后知道了一些词,但是更多专业性的名词我是不知道的,甚至很多成绩顶尖的学生都不知道。而清华的经管和部分工科学院早就使用美式原版教材,甚至一些学院大三开始就是纯英文授课,这样学生在专业上跟国际接轨的程度将会远远超过我们,出国后他们也比我们能更早地适应专业学术上的教学及科研任务。哪怕重大觉得本科还是就业的人多,那么硕士呢?博士呢?不过话又说回来,重大又有几个非语言系的老师能进行全英文授课呢?不和国际上最先进的技术接轨,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当然就只能做中低端的事。

五是对编程的忽视。重大是有上C语言的课,然并卵。除去计算机、软件这种靠编程吃饭的学院,其他学院如建筑学部、经管学院、材料学院等等,编程水平普遍就是渣,C这种东西学了之后就忘了,后面也没有相关的课程需要用到,所以很多学生就自然而然放弃了。但是真到出国留学和进行科研创新的时候,编程就显得尤为重要,甚至自己开发一个小程序小插件就能发SCI了。我有个菊花大(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同学,她说在美国好多医生都会编程,搞不定的就自己编个程进行计算或者分析,而他这个学校的同学编程能力也普遍较强。重大在编程上的羸弱也是我们科研落后的重要成因之一。更可悲的是,没有老师意识到这点并想着去改变他。

六是浮躁慵懒。我之前去了台大土木系交流,他们有个老师开了一门机器人的课程(你没看错!就是机器人!土木的开机器人的课!!),他之所以开这么课是以为他觉得土木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候必然要依赖机器人,所以他就自己研究机器人方面,然后弄了三年这方面的研究才最终开了这门课,并且每年都还在根据同学们的意见来不断改进。反观我们的老师呢?看重短期内的文章数和项目资金,不着重长远的发展,不想着不断改进自己。我承认确实有很努力很创新的老师,但可惜,数量太少,而且更可惜的是好多都不在现任的领导职位,所以变革会慢得多。

七是对科技前沿及相关设备不敏感。美国土木工程有很多可视化方面的开发都是和IPAD、Iphone等进行结合,学校里本科生也有用leap motion来辅助工程建设和展示的,还有无人机、3D打印、水刀机等,这些都只是用在土木这一个专业上而已。但是我们呢?其他专业我暂不评论,就说我们这个号称土木老八校,建管排名全国第一的建筑学部又有几个老师在关注这些呢?(5)市场意识的缺失 这种缺失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在政策上。以我所在的建筑学部为例,整个国家都在大力推广建筑信息模型(BIM),这个势头从08年就已经开始有了,但是我们到现在却没有一个完善的教学培训体系,甚至连大纲和提案都没有,这种反应真的是太慢了。二是在校企上。这点我想了一下还是决定放到老师这个层面。校企这个东西首先得有人去做,学生也好老师也好都一样,但是重大这个环境下老师比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发展出一个校企。但可惜我们却没有,看看北大和清华,再看看我们。现在国家在鼓励大学生创业,但我们连一个较大规模的校企都没有,这又怎么能给学生以经验和资金上的指导和帮助呢?当然校企没有的原因有很多,我这里说的也不一定对,具体我想等后面说到学生层面的时候再补充来说明,届时大家可以将这两部分结合起来看。

三是在科研上。科研本来就应该是走在业界前面,在问题不那么糟糕时发现并替企业和社会解决。而重大„„各位研究生自己回答吧„„反正我在建筑学部是没啥感觉,我们做的事和社会上中低端企业做的没区别,纯粹廉价劳动力而已。我还是承认有优秀负责的老师,但是忒少了。

四是在教学上。我们的教学,尤其是本科生教学(研究生可以长期实习,而且我觉得研究生重点应该培养的是科研方面的能力和思想,这种能力和思想用到工作中一样有效),跟业界不能很好的同步,导致我们的学生出去工作后好多都得全部重学。而且重大往往存在一种现象,这种现象在我看来是代表了重大本科教育的缺陷,那就是学生干部找工作有优势。我在上文就说过,如果一个学生能扎实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熟悉整个行业的形式、切实满足公司发展的需要(注意是发展,不是维持现状,后文讲到学生层面再说一下),那么用人单位绝对是会抢着要他的,这跟你是不是学生干部没有一点关系。但现在的情况是,我们的好多学生都做不到这三点,在面试时不是靠着对专业的掌握和行业的认知来征服HR,反而需要依靠学生干部这种外部标签来帮自己找到好工作,这本身就说明我们的本科教育和对学生干部的培养机制有问题,因为只有内涵不够的情况下别人才会看到你的外部标签。但为什么企业会这么关注外部标签呢?因为这些学生都一样啊,没人做到这些啊,进来后都是小白一个,什么都得重头开始培训,相比之下还不如找个学生干部至少年会啥的还有人去弄balabala。等到什么时候找到好工作的都是凭着自己的真才实学而不是仅仅凭着学生干部的标签,那才说明我们的教育成功了。

3、学生层面(1)缺少指引

我从大二开始一直有带新生做事,虽然带的新生是越来越少但最近的也带到了14级,通过他们的描述和自己的观察,我觉得重大的很多学生层面的问题都是由于缺少指引所导致的。

这种缺少指引表现在2个方面。具体的解决办法我会在下文提出一些,还有一些放到建议那块去讲去了。

一是缺少优秀负责的人来指导。每年重大新生其实有很多好苗子,我们也有配班导师配班主任配引导人之类的,但是我们在执行上存在很多漏洞。有些配的指导人不怎么管他们,或者就是吃吃饭、说说选课、扯扯大道理、介绍一下进学生会进社团什么的,但在具体的执行层面、思想上等等却忽视了很多,而且由于一些指导人自身的原因实际跟学生见面聊天的机会也少,这些都远远不能给新生在追求卓越与优秀的意识与方法上的启蒙。而在选择班主任引导人之类的启蒙性角色上我有些一家之言

首先把关要严。有的班主任、引导人之类的在选拔上没有把关不够严格,有的老师或者研究生明明没有时间却担任了(有的是主动有的是被动)班主任,这样不好。在选择这类角色时应该充分考虑他们的充裕时间,并且考察他们对新生的指导计划。从这方面来说,我觉得我们好多学长学姐的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如渝跃团、优秀学生等,现在他们有在做一些,但是我觉得还可以再充分利用一下。指导的效果应该在平时的积累而不是一次两次的会议。

二要设立奖惩制度。现在的制度是只要选上了他就可以有证明或者写进简历,如果是学生的话他就可以拿这个去评优评干去申请奖学金什么的。但现实是,确实存在一些不负责任或者由于特殊情况无法履行责任的班主任或者引导人班导之类的。这种情况下应该有相应的措施,如果是特殊情况不能履行职责应该及时换人,如果是自己不负责不愿意指导新生就该有相应的惩罚措施(如评定奖学金评优评干时扣分或者黑名单等)。学校期间很多时候犯错成本很低,这是好事,但往往也会导致一些人习惯敷衍了事。可是社会不会管这些,社会上做错了事往往代价是很大的。

三要提前切入时间和增加指导时长。很多班主任或者引导人出现的时间太晚了,有些甚至是在军训后。如果班主任出现在百团大战后,孩子们会错失很多锻炼的机会(不过现在有SQIP项目弥补,建管也有推出类似的阳光计划,后面讲变局的时候会再提到)。而这种指导性的角色最好能持续1-2年,如果中间不得不间断也可以考虑更换人来接替。现在很多大二升大三的孩子都跑来问我考研保研的事,我觉得这些本来就应该是班主任或者指导人做的事,万一有人不认识学长学姐或者学长学姐不靠谱怎么办?

四要清晰指导的内容。对于班主任和引导人之类的虽然也有培训,但是我觉得这种培训的内容还可以再深化一点。这里就学校的培训内容补充一些我的看法,篇幅问题尽量精简,抛砖引玉。

a、对于本科新生入学的从军训时甚至报名时切入,同每个人(一定要每一个人)都一对一聊20-30分钟左右,尽量了解其家庭环境、人生定位、性格、优缺点、暂定的毕业去向等。建议尽量在军训前三天完成,这样在军训后有利于班干的选拔(第一届班干对于一个班级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就算没有也一定要培养出几个愿意主动领头的人,如我这届非常优秀的电气12班,下文再详细介绍)

b、聊完之后在军训期间应需教会他们的知道:信息获取的平台(如重大校团委、重大新闻网、民主湖论坛、国际处、学工部等等,让他们有机会知道在哪里可以查到他们想知道的出国、干部培训、奖学金的信息)、知识获取的途径(如万方、知网以及国际数据库的检索应用,coursera、重大图书馆购买的学习题库等方便自学的网站)、目标实现的途径(如保研可以有成绩保研、支教保研、竞赛保研、三个教授联名推荐保研,想自己组织活动除了学生会、社团外还有SQIP、自己拉赞助、找副书记辅导员沟通等等等等,当然还有其他方面事情)、承担责任的意识(首先就提现在对班干的竞选上,我带新生的时候倒是巴不得每一个新生都去竞选班干承担起对大家的责任。而且我觉得这种竞争和向上的状态对于新生来说这种鼓励我觉得是好事,等到他们大了之后明确自己的定位之后再学习放弃和舍得)、学以致用(其实大家学的东西不是没有用,而是要看怎么用。一切知识归根到底还是要运用到实践上去了,就看能不能用得好。我倒是觉得马原给了我很多启发,即使是结构力学这种恶心了我很久的课程我们土木的同学依旧能从中悟出人生哲理)

c、大一侧重于:积极主动(事情就在那里,人也就在那里,新生要学会主动去找他们,而且要想好说什么。具体我放在下面有点单独来讲)、提供资源(班主任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人之力,自己或者说学院应该在背后提供相应的人力支持,如找学霸来分享学习经验、找学生工作达人来指导锻炼新生在活动考虑、执行等方面的能力、找已经工作的人来提供实习岗位等)、执行细化(大一新生进来往往在锻炼能力时或学习时出现粗糙的问题,班主任可以在班会时集中纠正。常常有新生跑来问我要谁谁谁优秀学长学姐的电话,但是真正跟对方联系的时候却连自我介绍都不会做,这就是准备不足浪费机会。在班会时可以集中处理交流)、情怀与品性(这个需要很长时间来培养,后面我单独讲)、多彩体验(人生有很多种选择,很难跟一个大一大二的明确他到底要什么,而且有些事不经历他们是很难体会的,所以我觉得鼓励他们去多尝试一些,多犯一些错误,然后逐步发现自己到底要什么。更何况对一个本科生来说,他们现在所学的专业也不一定就是他们以后干的事情。当然最重要的是能告诉他们大学存在的各种可能并提供尝试的机会。至于挂科这玩意,我自己带学生也有大一挂科的,不过只要不是太过分挂太多我都不着急,有时候不来点刺激挫折他们也不一定就能转过弯来。他们到大二时候就真的自己认识到一些问题了,现在总体来说他们几个还不错,学院里也玩的挺high,还一起弄了一个叫换客的公众号给支持学校里的技能物资交换,看上去not bad。我不太关心他们大一大二是什么样子,我关心的是他们毕业时的状态和以后能走多远。)

d、大二应该针对性更强一些:科研的进阶(一年的学习确实能发现一些喜欢本专业并且又好学的好苗子,这时候应该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给他们,当然我们有SRTP、国创之类的,但是执行过程中不够完善,这个我下面单独说下)、关注本质(这个下文讲)、战略与视野(大二时候应该积极引导他们去想要做什么、为什么这么做、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等等。同时这个时候应该让他们学习至少四样学习之外的东西,那就是工业科技、金融经济以及国际政治 陶冶情操的兴趣,想要成为优秀卓越的人,就一定要学习文化课之外的东西,并了解这个国家的发展与势态。这方面相关的文章会对他们的成长会有一定的帮助,推荐金鸿评论、东方时事等,这些不错)、专业实践的进阶(如土木学院的暑期三下乡活动,将支教与危房改造加固结合在了一起,这种学习模式远比上课 考试要好得多;同理,电气也可以试试将学生活动与电网改造农村通电等结合起来,城环也可以试试将水环境保护同学生活动结合起来。或者是学下博士生社会实践服务团,将多个专业的人凑到一起来进行暑期实习)、专业基础实习(这个我觉得应该根据专业特点和个人的发展来,但应该侧重于对概念和流程的熟悉。我带13级建管娃娃们的时候都是让他们大一大二去工地实习,因为对建设行业来说工地始终都是基本功,不去不行,去了工地再去地产什么的实习。当然土木建管等学院也有生产实习,但我觉得可以再针对性一下,如大二实习去一般住宅的工地看看流程熟悉专业名词,大三去地标之类的学习下进阶的知识。)e、大三我倒是建议老师专门开一门课讲讲行业的现状,大一讲的话很多人不会有体会。这门课一定要系统,如这个行业的前世、今生、发展,而且应该也讲讲不同类型的单位的情况。虽然我们也有类似的学术或者专业讲座,但是往往比较零碎,难成体系。我在台大时每周都有seminar,会请学界、业界的人来讲,也有让学生自己做然后展示的(如holograph和使用电脑程序控制吊车等),主题是很早就定好了,包括哪几块、讲什么、讲到什么程度、为什么讲、讲完了之后会有什么效果也都想好了。我觉得我们也更需要一个成体系的东西。当然,同样需要成体系的也包括各学院学生会或者社团举行的讲座。

当然实际上不止这么多,我捡了几个主要的、比较好概括的来写了下。二是缺少专业基础训练的指导。这种专业指导的缺失不是说没有,而是说有待改进。重大也有SRTP,也有国创,但很可惜,很多都是老师本来就做好的,所以也不怎么关心学生到底有没有做、做的怎么样。至于实习也存在些问题。再看看研究生的状况,很多都是不停做项目。而重大很多本科生却不知道科研或者行业实践是什么样。如果没有班主任那为什么不能换个角度?研究生的项目或者横向课题有由一两个研究生带队,招本科生参与进来,更多了解社会实践与企业应用;科研部分让研究生跟少量本科生一起参与进来去弄,把SRTP的内容变成大家都没有做过的内容,而不是让几个本科生重复做老师已经做过的东西。这种模式我现在也在带着一些本科生尝试摸索,如我当时成立的BIM俱乐部,现在也在带领本科生参与到我们的实体项目中来,让他们更清楚行业的实际项目是如何运作的。至于科研方面我们也在尝试,不过估计要到9月下旬以后才会慢慢开展。同样的也包含在专业实践上,我觉得如果实习之前能有班主任什么告诉学生实习要知道哪些基本的东西以及还有哪些额外的需要他们自己体会的话,实习效果也会好得多。(2)对优秀的误解

重大有很多学生往往习惯把标签化的东西当成是优秀,如成绩好、做过多少活动、拿了多少奖、发明了多少专利、被媒体关注多少等等。但我觉得优不优秀应该关注的是本质而不是这种标签化的东西。

上一篇:五美少年标准下一篇:虎妈猫爸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