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最后的姿势练习

2024-05-01

6最后的姿势练习(共8篇)

篇1:6最后的姿势练习

《最后的姿势》

一、教学目标

1.联系上下文推想“最后的姿势”的表达作用。

2.学习运用正面和侧面描写烘托细节,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体会表达效果。3.拓展阅读《口技》,找出正面和侧面细节描写。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运用正面和侧面描写烘托细节,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体会表达效果。难点:拓展阅读《口技》,找出正面和侧面细节描写。

三、前置学习活动

1.思考谭千秋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课文对谭老师的哪些描写令你感动或印象深刻,把自己的感受在课文上作批注。

2.搜集2008年抗震救灾的有关资料,尤其是像谭千秋老师这样抗震救灾的感人事迹,能生动地讲述其中的一件。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环节

一、整体感知——自主阅读,整体把握

(一)谈话导入,感知内容

1.震惊世界的5·12汶川大地震已经过去好几年了,然而大地震中涌现的许多感人事迹却未因时间的流逝而被人们淡忘,反而永远地留在了人们的记忆里,留在了人们的心坎里,留在了课本中,电影里??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谭千秋老师的事迹你们听说过吗?

2.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谭千秋老师的资料。

3.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以谭千秋老师的事迹编写的课文《最后的姿势》。(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你知道这是谁最后的姿势?这个姿势是怎样的?课文讲述的故事给你怎样的感觉?

(3)是呀!这是一个悲壮、令人感动的故事,请你带着这样的感情再读课题。

(二)浏览课文,找描写最后姿势的句子

1.要求:那课文中几次写到了谭老师最后的姿势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用笔把相关的句子划出来。2.交流。出示 :

过渡:课文中写到谭老师最后的姿势的地方一共有三处,今天我们就循着课题,围绕这最后的姿势来走近我们的谭千秋老师。

(三)深入理解,感受品质 聚焦第一次(最后的姿势)1.出示:(1)指名读。

(2)这句话中抓住了谭老师的哪几个动作,从他的这些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交流、相机提示:拉、撑、护,从这其中我们体会到了谭老师对学生的爱,动作的迅速。(4)指导读好句子。

2.过渡:那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做出这样的选择的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4-7自然段,边读边划出关键的词句,品读品读,细细地体会。(1)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作出这选择的呢?(情况十分危急,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2)出示:

①为什么这句话会让你感受到情况十分危急?

②看,这儿有三个感叹号,读得时候应该注意什么?指导朗读。③在这么危急的情况下,谭老师是怎么说的呢?(3)出示:

①从这儿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

②要地震了,谭老师的话应该读出怎样的感觉?很镇定的感觉,怎么来表达呢? 你还从哪儿感受到情况十分危急的?(情况越来越危急了!)(4)出示:

①你从这句话的哪些词语中感受到情况很危急的? ②“刺耳的吱吱声,尘埃腾空而起”说明了什么? ③指导读好句子。

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还有四位同学冲不出去了。(5)出示:

①这短短的几秒钟,根本容不得谭老师多作考虑,谭老师立即??,(引读句子。)②是啊,在危急关头,他选择了用自己的双臂守住孩子们的生命之门,他选择用“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姿势面对死亡。(再读句子)

(6)范读: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 ①一切到这儿似乎已经结束了,但事实上并没有结束,看,这儿有个省略号,请你想一想,这儿省略了什么?(省略了人们的惊慌逃逸,省略了谭老师对四位学生的鼓励,省略了人们的哀嚎??)②请同学们把自己此时的感受融入你的朗读中,齐读。

过渡:地震了,情况万分危急,作者通过对危急环境的描述,更加烘托了谭老师的光辉形象,让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谭老师情急下唯一想到的是他的学生。让我们拿起书,一起重回那危急的一幕。(7)齐读4—7自然段。聚焦第二次(最后的姿势)

过渡:课文中第二次出现对谭老师最后姿势的描述,出现在人们的话语里。1. 出示: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第八自然段,找一找,谭老师这最后的姿势给人怎样的感受?(震撼)

(2)这句话中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震撼的?请你自己读读,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

(3)引导学生谈体会: 抓住“死死地”谈:砖块掉下来了,砸得谭老师鲜血直流,但谭老师仍然: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楼板压下来了,谭老师后脑被砸得深凹下去,但是谭老师仍然: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鲜血喷涌,疼痛难忍,但谭老师: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

(4)你从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请你把你的感情融入你的朗读之中。(5)救援人员看到这一幕已是眼含热泪,他被深深地震撼了,谁再来读好这句话。

过渡:被深深震撼的还有谁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9、10自然段,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2.出示:

(1)你是从哪些词语上感受到震撼的?“飞身”、“扑”,这两个词语让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奋不顾身??)

(2)谭老师面对危险,将生死置之度外,他飞身一扑,用他的双臂为学生牢牢地守住了生命之门,怎能不让人震撼呢?(读好句子。)3.出示:

(1)你觉得老师说的话有没有道理?如果他不顾那四位离开教室,他??如果他要留在教室里,保护四位学生,他??这就叫生死攸关。

(2)是呀,他明知道留下来是死,但他还是果敢地留下来了,飞身扑去,怎能不让人震撼呢?指导读好句子。

(3)谭老师为什么会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挺身而出、舍生取义,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学生牢牢守护生命之门呢?导出第三自然段 4.出示:

(1)这就是谭老师的人生格言,你从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

(2)是呀,谭老师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所以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他?? 过渡:让我们一起再来看这句话 5.出示:(1)再读这句。

(2)现在你的眼里,这是一个怎样的姿势?

6.小结:同学们说得都很好,作者通过对救援人员、获救学生、老师的话得描述,通过侧面描写的方法,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到谭老师对学生的爱,不仅是挂在嘴上的,更多的是表现在行动里的。他最后的姿势,让我们深深地震撼。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一起读好第八到第十自然段。聚焦第三次(最后的姿势)

1.配乐引读十一自然段:“谭老师是一位特级教师,在学生眼里,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在教师眼里,谭老师是最爱孩子的,他在操场上看到一颗小石子都会

捡起来,生怕学生玩耍时受伤,然而,同学们再也听不到谭老师的声音了。讲台上再也见不到那个充满活力的身影了。”

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1)课文学到这儿,你心中是否和老师一样,涌起了千言万语,请你用:谭老师,我想对你说??写写你此刻的感受。

(2)交流、小结:谭老师这最后的姿势,不仅震撼了获救的四个学生,不仅震撼了在场所有的人,更深深地震撼了所有的中国人,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2.出示:

(1)这最后的姿势不仅仅只是对学生的爱,更重要的它表达的是一种精神,一种为人师应有的精神,那就是爱与责任(板书)。

(2)这最后的姿势将永远镌刻在四位学生的心中:齐读“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这最后的姿势像一座丰碑,永远地矗立在汶川大地震中,齐读“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这最后的姿势将永远矗立在所有中国人的心中,齐读“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3.难怪人们会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环节

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其实,在5.12中,在那灾难爆发的那一刻,不仅仅是谭千秋老师,还有很多很多的老师,他们都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学生的生存,他们都用自己最后的姿势震撼了所有的人,他们用生命铸就如天大爱,诠释了最高尚的师德灵魂,演绎了爱与责任最深刻的含义让我们一起满怀敬意、满怀感动,再一次读课题:最后的姿势。

(五)拓展阅读,读写训练

出示《口技》全文: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最后的姿势》教案14_最后的姿势课文 1.指一生朗读,其余学生边听边思考这个故事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 2.生默读课文,找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部分。

3.教师总结:本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读来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令人叹服。作者采用了正面和侧面描写的手法,向我们展示了距今已三百多年的一场口技。今天仍能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请大家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写作手法,课下写一段或一篇人物的文章。

(六)作业

搜集抗震救灾的动人事迹,讲给朋友、家长听,也可以开一个故事交流会。

六、板书设计 6 最后的姿势

张开双臂 护住学生——爱与责任英雄不死 精神千秋

篇2:6最后的姿势练习

一、形近字组词。

虚()感()覃()   墟()撼()潭()

二、照样子,写词语。

(1)含有“生”和“死”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形容情况紧急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表现人高贵品质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2)人们赞颂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按要求写句子。

1.谭老师讲课妙语连珠。谭老师很有幽默感。(用关联词语连成一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那短暂的几秒钟,容不了所有的学生都能跑出去。(换个说法,让表达的情感更加强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13日22点12分,当搜救人员从教学楼坍塌的废墟中搬走压在谭老师身上的最后一块水泥板时,所有抢险人员都被震撼了。“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的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眼含热泪,他说,谭老师誓死护卫学生的形象,让他永生难忘„„

1.用“_______”画出谭老师被发现后的姿态。

2.所有抢险队员都被震撼了,你看了之后,有什么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了这段话,你觉得谭千秋老师有怎么样的优秀的品质?

篇3:“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及简析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二单元第六课《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品读语言文字, 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 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2.能够体会环境及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 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直奔重点

1.《最后的姿势》讲的是谁?找出课文中描写谭千秋老师最后姿势的句子, 用______画出, 有感情地读一读。

2. 交流 (共三处)

3. 这个姿势概括一下就是——? (张开双臂, 护住学生)

二、紧扣重点, 品味文本

1. 出示最后的姿势第一处: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 双手撑在课桌上, 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指名读。

2. 语言文字要去细细品味, 这句话你会抓住哪些词品味呢?你又品到了什么呢?

3. 学生交流, 教师要求学生把品味到的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4. 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做出这样的选择的?

请用~~画出第一段中描写环境及地震场面的句子。读一读, 品一品, 这样的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呢? (推动情节发展, 烘托人物形象)

(1) 天空阴沉沉的。 (预示着地震的来临)

(2) 忽然, 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 (情况危急)

(3) 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 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 外面阵阵尘土腾空而起。 (情况越来越危急了)

(4) 地动山摇, 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 楼房塌陷了…… (暗示着谭老师牺牲了)

5. 生死攸关的一刻,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勇气像谭老师那样抉择。 (补充“范跑跑”事件) 你可以不高尚, 但不可以无耻。

6. 谭老师为什么能做出这样的选择呢?再读第一段, 去寻找背后的原因。 (平常、早早地、人生的价值……)

小结:这里的描写似乎与课文重点无关, 实际上为人物形象做了铺垫。

7.出示最后的姿势第二处描写:“我们发现他的时候, 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 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 血肉模糊, 身下死死地护住四个学生, 四个学生都还活着。”指名读。

8. 最让你感动的是哪个词?为什么?学生说后, 请他读出自己的感受。教师指导。

9. 这是谁说的?还写了哪些人的话?

1 0. 谁读学生的话?你想品一品哪个词?读出自己的感受。

1 1. 谁读老师的话?你想品一品哪个词?读出自己的感受。

1 2. 作者为什么选这三个人说的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第一段是正面描写, 这里是侧面烘托。)

1 3. 在学生眼里, 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 不仅妙语连珠, 而且很有幽默感。从教26年来, 他不仅教学成绩卓著, 被评为特级教师, 而且他非常爱学生, 在校园里看到一块石头都要捡起来, 生怕学生玩耍时受伤, 被同事誉为“最爱学生的人”。然而——— (学生读下去)

14.这是第三处描写最后的姿势。谭老师, 一位普通的老师, 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人们赞颂他:——— (学生读:英雄不死, 精神千秋!)

1 5.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16.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在全文的作用是什么? (总结全文, 点明中心)

三、拓展延伸, 升华中心

1. 张开双臂, 护住学生, 这是谭老师最后的姿势。但在5·12汶川大地震中, 还有很多老师, 尽管姿势不同, 但都用生命中的最后姿势守护着他们的学生。请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 完成下列句子填空。

______, _______, 这是______生命最后的姿势。

2. 老师诵读《我该想到》。

我该想到

刘肖

那四个娃儿真的都活了吗?老谭

老谭!你说句话啊

昨天晚上就听说

有个老师救了四个学生

我哪想到就是你呀

让我给你擦擦手吧

那上面有血

血迹已经开始发黑了

昨晚被运到操场时, 你的手还是软软的

才过了一夜, 咋就变得这么硬啊

……

3. 这是诗人刘肖以谭老师爱人的口吻写给谭老师的话。现在, 你有什么话想对谭老师说吗?请写下来, 也可以用诗歌的形式。

四、板书

最后的姿势

张开双臂 护住学生

恪尽职守 无私大爱

【设计简析】

1. 合理重组教材, 构建灵动的课堂

教学过程是一种有意义的建构过程, 是师生互动实现价值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充满了多元性、不可预测和不确定性, 它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 愿望生成与合作发展。因此, 新课程里提倡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这里是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根据学情和教材安排特点、顺序可做一定的取舍和调整, 不能把教学内容定得太窄、太死, 不能用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 包办学生的学习内容。

上课伊始, 我紧扣课题《最后的姿势》, 直奔重点, 请同学们画出课文中三处描写谭千秋老师最后姿势的句子, 读一读。然后, 从这三处入手, 展开教学。第一处在第一段, 这是全文的一个教学重点。我以“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做出这种选择的、谭老师为什么能这样选择”带动全段的教学, 干净利索, 思路清晰。第二处、第三处教学则相对简略。这样的重组不仅仅带给学生一种新鲜感, 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发现, 自我探究, 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2. 鼓励自读自悟, 培养生命的个体

“每个人都只能自己‘活’, 不能由别人代‘活’;每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全部历程都得自己走, 不能由别人代走。这是一个明白到不能再明白的事实, 是每一个活着的人都能体会到的朴素真理”, 同样, 学生的学习只能自己去学, 不能由别人代学, 这就彻底宣判了“灌输式”教学有违真理性。

我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 注重学生的自读自悟, 必要时做适当指导, 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潜能, 整个课堂活力四射。例如, 在理解“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 双手撑在课桌上, 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时, 我一改以往常规的教法, 说:“语言文字是要去品味的, 读了这句话, 你觉得哪个词值得你去品味呢?你又品出了什么呢?”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被激发出来, 他们抓住了“立即”“拉、撑、护”等词, 品得头头是道, 我只在关键处画龙点睛, 或只是锦上添花。尤其一个同学品到了“用自己的身体”这个词组, 说到“谭老师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护住四个学生”, 说实在话, 我备课时没备到这个词的, 所以这个时候我只有为他喝彩了。在学生说出自己的感悟后, 我又对学生说:“那就把你的感悟读出来。”学生仿佛一下子会读书了, 情感、逻辑重音把握得恰到好处。即使基础较差的, 你也只需稍稍提醒便可点石成金。学生在自读自悟的过程中提高和发展了语文素养, 学会了学习, 培养了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力, 这才是真正的学习目标呀!

3. 沟通课堂内外, 激发创造的活力

教学资源应该扩展、整合。建构主义认为, 学生学习的知识、获得的体验是在原有经验上的建构, 脱离了旧的“积累”, 学习就是一件困难极大的事情。因此, 教学资源要突破原来的教材、课堂设备的狭窄范围的限制, 把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纳入教学资源并加以整合。

这课教学要求学生搜集像谭千秋老师这样的英雄的动人事迹, 我在课堂上不是简单地处理, 而是用一道填空, 巧妙地让学生把搜集到的资料做了一次创造性再加工。

张开双臂, 护住学生, 成了谭千秋老师生命最后的姿势。

________, 成了_______生命最后的姿势。

学生的创造欲望被逐渐激发, 英雄的形象一一定格, 组成了一座巨大的群雕像, 给学生的心灵以深深的震憾, 语言文字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训练。课堂充满了创造的活力。

4. 创设合理氛围, 滋润自然的生命

提到课堂氛围, 我们马上会想到轻松愉快、生动活泼、民主、和谐、融洽等这一类词汇, 觉得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 学生的活力才能被激发。但我以为, 我们的每一篇课文也都是有个性的, 我们应该创设合理的课堂氛围, 才能滋润自然的生命, 而不至于扭曲。自然的生命才是真正的生命。所谓合理的氛围, 我认为是能顺应课文的特点创设与之相符合的课堂气氛。

我清楚地记得一位老师在执教《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使用的一个教学策略。在指导学生朗读时, 老师大概也是想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在一个学生读完之后, 她说:“来, 我们大家给这位同学的朗读打打分。”学生很踊跃, 纷纷打分, 课堂里欢声笑语。我如坐针毡。要知道, 这是一篇悲剧性童话, 充斥着悲美的情怀。被教者这样一搞, 学生的情感体验完全被打乱了。该笑的时候不笑, 该哭的时候不哭, 长此以往, 情感世界不是要扭曲了吗?

《最后的姿势》这篇课文是一场惊天动地的大悲剧里的一个悲壮的故事, 轻松愉快的氛围是无论如何都不合适的。所以, 从课的一开始, 我就是表情很凝重的。这种凝重当然很快传递给了学生。当我提到那个“范跑跑”时, 我是愤懑的, 学生也被感染了。最后, 当我哽咽着朗读诗人刘肖以谭老师爱人的口吻写给谭老师的诗时, 我看到有学生的眼里也闪烁着泪花。学生始终浸润在这种凝重而合理的氛围中, 情感投入, 感悟透彻, 课堂对话精彩纷呈。当我要求大家写“谭老师, 我想对您说……”, 学生的感情仿佛一下子找到了喷涌口, 洋洋洒洒, 连平时不会写的同学也文思如泉。

篇4:那些生命的最后姿势

这是一位人民教师生命的最后姿势。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7·1级强烈地震,当地孤儿院轰然坍塌。在孤儿院做义工的香港人黄福荣带着32人成功地跑到了空地上。但不幸的是,3名孤儿和1名老教师被埋在废墟之中,一块巨大的水泥天花板和地面形成三角形空间,四人头露在外面,一半身子却埋在里面。黄福荣随即折回,毅然钻进那个三角形空间,从后面将四人奋力往外推。当他刚把四人推出废墟得救后,余震又将另一半房屋震垮,黄福荣被压在沉重的水泥板下,英勇献身。

这是一位素昧平生的香港义工生命的最后姿势。

2010年10月下旬,“鲇鱼”台风袭击台湾,暴雨倾盆,造成苏花公路大面积塌方。台湾弘泰旅行社司机蔡智明,载着20多名大陆游客正好路经苏花公路。蔡智明听到轰隆隆的声音,马上停车,帮助游客以最快的速度下车。当他确认游客全部安全下车后,这位勇敢的司机却失去了最后的逃生机会,不幸被泥石流冲下山崖。

这是一位普通台湾司机生命的最后姿势。

日本“3·11”大地震及海啸夺去了数以万计的生命,但在灾情最严重的宫城县工作的20名中国女研修生却奇迹般地活了下来。是命运之神的垂青?是异于常人的机智?都不是。她们的幸运,是因为公司一位名叫佐藤充的日本人的舍身相救。

地震发生时,在佐藤水产株式会社工作的她们,逃到了宿舍附近一个地势较高处。歇息观望之际,佐藤充匆匆向她们跑来,带领她们跑到更高的神社避难。安顿好研修生后,佐藤充又跑回宿舍楼,焦急地寻找还处于险境中的妻女。但是,宿舍楼迅速被海啸吞没,妻女没有找到,佐藤充却被无情的海水卷走,再也没有回来。

牺牲前,佐藤充在地震和海啸中来回奔跑、营救他人的身姿,被研修生拍摄了下来。这是他留给人们的最后的影像,也是他人生的最后姿势。

面对大自然,有时人类显得十分脆弱,甚至脆弱得不堪一击。但人类与大自然最大的区别是人类拥有爱,一种充满人性温暖的爱,这种爱会驱使人们与无情的灾难进行殊死抗争,在危急关头互助互救,甚至不惜牺牲。也正是这种爱,让我们看到了心灵的美好、人性的美好、人生的美好,让我们对未来充满希望。

篇5:六语上6《最后的姿势》

6.《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二类字。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

4、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5.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老师忠于职守、舍己救人、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

6.能够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难点: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三、教学课时: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二类字。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

4、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环节

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导入新课

1、情景导入

师(出示PPT):同学们,还记得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我国发生过什么灾难吗?(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级地震)

师:我们一起去看看那一刻的情景。(播放PPT中图片并做简单的说明)

【设计意图:上课伊始,我先让学生欣赏一组汶川地震前后对比的图片,这一情景的再现,又把我和所有学生带回了去年的那次地震,这样的情感导入对学生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2、揭示课题 师:这场地震将一个个美丽的乡镇变成了废墟,使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面对死亡,却发生一个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其中的一个。(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主人公简介

这个故事讲的是谁的事迹?谭千秋(板书,齐读),放PPT,教师做谭千秋的简介。

(二)借助预习单,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识、写。

(1)出示预习单,组织学生看看写的是否正确、规范。要注意字型,注意笔画的穿插与避让。指导写“墟”、“谭”、“漱”、“吱”、“僻”、“撼”、“凹”、“感 ”、“诠”、“释”(2)学生练写自己学错的和不满意的生字。

2、检查对词语的识读和理解应用。

(出示词语:废墟、坍塌、震撼、诠释、生死攸关)(1)正确读词。

(2)学生用词语练习说话。

3、检查朗读。

(1)同桌为两人一组,每人读一段课文,做到把课文读正确、流利。(2)指名读课

4、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情?

在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

(2)读了课文,谭老师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沉着镇定、忠于职守、爱生如子、舍己为人

【设计意图:六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够自学课文,掌握课文内容,通过主要内容和人物性格的概括,这是对学生概括提取关键信息的一种能力的培养】 环节

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三)精读感悟,感受人物形象。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时间顺序)找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你能按时间顺序来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吗? 2.默读,分段,概括段意。第一段(1):5月12日,谭老师和平常一样,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

第二段(2-7):写了谭老师在地震来临时,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四个学生的感人经过。第三段(8-10):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第四段(11-12):人们对谭老师的深情赞颂。

3.请学生在课文中找出描写谭千秋姿势的语句。(分别让学生按照概括描写,细节描写和侧面描写找出相应的句子)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4.出示图片:最后的姿势(生齐读)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I.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老师忠于职守、舍己救人、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

2.能够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环节

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三)精读感悟,感受人物形象。浏览课文,找描写谭老师姿势的句子。

1、过渡:那课文中有几处地方写到了谭老师的姿势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用笔把相关的句子划出来。【设计意图:通过品读重点语句,在学生的头脑里构建一个“灾难的无情图”,体会灾难的无情与谭老师的大爱大情,让学生对谭老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2、交流。(共3处)第一处

1、出示: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1)过渡:首先,我们来看第一处描写谭老师姿势的句子。请同学们细细品读,思考这句话中抓住了谭老师的()进行细节描写?这句话写了谭老师的哪几个动作?从他的这些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此环节中,教 师引导学生抓住字眼、词眼来谈自己对人物的理解,在学生个性化的思维活动中,紧扣文本谈理解、说感受,让学生对人物精神世界的体悟更有依据,更实在。】 交流、相机提示:

拉:(是怎样拉的?“立即”说明反映的速度之快,当机立断,他将学生的生命安全时刻放在第一位。换成“领”好不好?)

撑(为什么要撑?谭老师可不可以和学生一样躲在课桌底下?)从力度上突出谭老师使出全身的劲头,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张开一把保护学生的保护伞,减轻碎裂的砖块、坍塌的水泥板直接重重地砸向课桌造成的严重恶果。

护:(护可以组什么词?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保护学生,谭老师全然不顾自己的生命。(2)师小结:“拉、撑、护”这三个动词,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谭老师撑起钢铁般的脊梁,誓死护卫身下学生。那张开的双臂是坚定的责任,是无声的大爱。(3)指名读好句子。

谁来有感情的读好这句话?(相机点评)(4)齐读这句话

2、过渡: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做出这样的壮举的呢?

3、交流(情况万分危急)

4、你还知道哪些词语表示情况万分危急?

5、课文是怎样描写地震来临时那万分危急的情景的?请同学们自读课文4-7自然段,划出相关句子。

6、出示:

(1)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为什么这句话会让你感受到情况十分危急?

指导朗读:情况十分危急该怎么读?要地震了,多危险呀!读得急促、有力。看,这儿有三个感叹号,读得时候应该注意什么?(2)第五自然段(情况越来越危急了!)

你从这句话的哪些词语中感受到情况很危急的?(提示:“刺耳的吱吱声,尘埃腾空而起”说明了什么?)读好句子。

(3)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

塌陷:注意陷,说明倒塌的楼房已经陷到地底下了,楼房中的人几乎已没有生还的可能。

7、这三段话都描写了地震来临时地动山摇、房倒屋塌的恐怖情景,将这三段话连起来读读,你有什么更深的感受?

地震越来越强烈,情况越来越危险。

8、你能将情况越来越危险的情景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 指名朗读

9、尽管课文用了三段文字描写地震时的情景,但事实上这一切只经过了短短几秒钟。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唯一想到的就是尽最大的努力保护学生。(播放视频)

10、过渡:这场突如其来的8.0级大地震,将川西北一个个美丽的城镇乡村瞬间变成废墟,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大地颤抖,山河移位,西南处,国有殇。(图片)

11、小结:地震了,情况万分危急,作者抓住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进行正面描写,展现了谭老师奋不顾身、舍己救人的光辉形象;作者通过对危急环境的描述,采用侧面烘托的方法,让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谭老师的临危不惧、恪尽职守。让我们拿起书,一起重回那危急的一幕。

12、齐读4—7自然段。第二处

1、师述:13日22点12分,当人们从废墟中搬走压在谭老师身上的最后一块水泥板时,在场的人都被震撼了。出示:“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指名读第二处描写谭老师姿势的句子)

看到这样一幅画面,在场的人都被——?(震撼)

2、这段话中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震撼?请自由读读,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设计意图:让学生以描写人物言行的语言文字为切入口,在对细节的品读中悟情品文,理解谭老师一言一行的内在含义,体会环境及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从而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从谭老师的动作看,第二处和第一处姿势有什么不同?)“趴”与“撑”比较:毕竟是血肉之躯,在碎裂的砖块、水泥板的重压下,谭老师已经快顶不住了,被压趴下了,但仍双臂张开,保护学生。

“死死地”。想象:砖块掉下来了,砸得谭老师鲜血直流,但谭老师仍然: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楼板压下来了,谭老师后脑被砸得深凹下去,但是谭老师仍然: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鲜血喷涌,疼痛难忍,但谭老师仍然: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你从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相机板书:恪尽职守、舍己救人、大爱无私)你把震撼的画面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指名朗读)

过渡:救援人员看到这一幕已是眼含热泪,他被深深地震撼了。

3、被深深震撼的还有谁呢?获救的学生、一位老师

4、引读:“获救的学生这样回忆—— 出示:“地震时,眼看教室要倒,谭老师飞身扑到了我们的。”(注意:飞身)

5、引读:一位老师说:——“如果要快速逃离现场,论条件,老师离门口最近,最有可能离开。但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

理解“生死攸关“:如果他不顾那四位离开教室,他„„如果他要留在教室里,保护四位学生,他„„这就叫生死攸关。

谭老师为什么会在生死攸关的时刻舍生取义、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呢?

6、英雄不是偶然诞生的,谭老师平时的言行就暗含英雄的特质。伟大源于平凡,平凡孕育伟大。平时谭老师总是在课堂上这样教育学生,齐读——人生的价值是什么?„„这就是谭老师的人生格言。谭老师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所以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他毅然选择了舍己救人。

7、小结:作者引用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一位老师的话,通过侧面描写的方法,烘托了谭老师的光辉形象,让我们更深刻地了体会到谭老师的舍生取义是一种本能,这种本能源自谭老师对学生们父亲般的无私大爱,他的姿势,让我们深深地震撼。第三处

1、引读十一自然段,谭老师是一位特级教师,在学生眼里——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在教师眼里,谭老师是最爱孩子的,他在操场上看到一颗小石子都会捡起来,生怕学生玩耍时受伤,然而,同学们再也听不到谭老师的声音了。讲台上再也见不到那个充满活力的身影了。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为了大家能更好的理解这句话,老师设置了一道小练习,看谁做的又快又好。拿出练习纸,一起来试试吧。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是建立在学生认真完成“前置性作业”的基础上的。所谓“前置性作业”就是在课前布置学生查阅资料,认真阅读。阅读时,要求学生关注人们对这些人物的赞美和评价。这种将第二天学习的内容提前学习、准备,顺应了“先学后教”的理念,转移了教学着力点,改变以前步步为营的教学状态,真正做到了“以生为本”。这样的教学起于文本,但不止于文本,它顺应了语文学习的规律。】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是谭老师牺牲时的自然姿势,但正是这一姿势挽救了四个学 生的生命。这是一个________的姿势,是一个_________的姿势,是一个_____的姿势,也是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这个姿势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学生练习(2)教师小结

【设计意图:学习这一部分,我着重引导学生深入品读地震中谭老师动作、语言以及地震后人物的语言,抓住这“最后的姿势”,反复反复地出示,反复反复地读悟,进而给学生留下了强烈的悲壮的直观印象。学生深入地理解,深情地朗读应该是被谭老师精神所打动的很好印证。】

环节

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四)谭老师走了,他走得那么匆忙,又是那么从容。在生死攸关的一刻,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人们,什么是师爱,师爱就是危险面前的义无反顾;什么是教师的责任,教师的责任就是灾难面前的毫不犹豫。谭千秋,一位普通的教师,用51岁的宝贵生命——引读。谭老师牺牲了,但他将永远活在人们心中,他的精神将永载史册。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出示: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3、课文学到这儿,你心中是否涌起了千言万语,请你用:谭老师,我想对你说„„为开头写写你此刻的感受。(1)音乐中学生练写(2)交流、评价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应该是触动学生心灵,升华学生情感点睛之笔。学生把自己发自肺腑的语言,凝聚成对谭老师的怀念、崇敬和赞美。也就是说,学生不仅感悟了文本,并且洗涤了自己的灵魂。而且通过音乐的渲染,让学生在这种悲伤的基调中写话,情感进一步升华。】

(五)总结

谭老师不是天使,但他选择做一个天使。他张开的双臂仿佛天使的翅膀,将孩子们紧紧护佑在身下。当孩子们最终被救援人员安然救出时,我们仿佛看到他在天国深情地微笑。同学们,让我们永远记住谭老师吧,记住那天使般的双翼吧。(让我们全体起立,饱含深情地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设计意图:通过师生之间的读悟,“最后的姿势”已经深深地印刻在每一位学生的心里。此环节通过通过送别场景的再现,音乐的渲染、声泪俱下的朗读、谭老师最后的姿势定格,学生在感知、感受、感悟、感动中走向对生命价值的尊重和敬仰。谭千秋老师精神永存!】

(六)板书设计:

最后的姿势 张开双臂 护住学生

恪尽职守 正面描写

舍己救人 侧面烘托

无私大爱 教后反思:

篇6:6最后的姿势练习

课时任务:

1.检查预习情况,读通通顺课文。

2.结合“坍塌”、“震撼”理解课文4-8小节,结合语言文字感受危急关头那“最后的姿势”。

一、导入新课

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每个中国人都难以忘却。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侵袭了巴蜀大地。这是一场相当于400多颗原子弹能量的汶川地震,我国严重受灾地区达10万平方公里。数以万计的同胞顷刻间面临着生与死的抉择。今天,我们一起认识灾难中的一位老师,他的名字叫——谭千秋。(指读)

二、交流预习情况

昨天,同学们已经利用学案预习了第六课,咱们先交流一下,谁来读读词语? 1.洗漱吱吱声废墟摇晃坍塌震撼深凹诠释

2.在这些生字中,你觉得哪些生字的字形要提醒大家注意? 漱(右边不是反文旁)释(左下部分是“米”字)凹(写一个)3.请同学读读这篇课文。

4.再次读完文章,你能用这三个词语概括主要内容吗?

三、结合词义讲读课文

(一)坍塌

1.理解词义板:坍塌

2.课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坍塌的情景?请你快速浏览4-7小节并勾画下来。出示:

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

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坍塌了。

这些都是地震时的环境描写,这样的环境描写是一个整体,把这三段话连起来读读,你感受到了什么? 3.我们不愿触碰那些画面,记忆却已刻骨铭心。(播放视频)大灾无情,让我们一起再读读这段描写。

4.在教学楼即将坍塌这生死攸关的瞬间,谭老师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

出示: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你感受到了什么? 谭老师又是怎么做的 出示:

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小声读读这段话,哪个词语你最有感触? 他用双手撑起的是什么?

撑起了存活的希望,撑起了避难的港湾,撑起了爱的大伞,撑起了对责任的担当。5.齐读

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瞬间,谭老师选择了生命中最后的姿势:张开双臂,护住学生!

过渡:刚才,我们循着坍塌走进了惊心动魄的一刻,走进了最后的姿势。2008年5月12日那一天,山崩地裂,家园变色;2008年5月13日那一晚,凄风苦雨,震撼人心。

(二)震撼

1.人们被什么震撼了?你能在文章第8小节找到描述的画面吗?

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画面中哪些词语让你触目惊心?放开声音读读看。面对灾难,面对死神,谭老师在用血肉之躯与之抗衡)齐读

小结:此情此景,怎能不震撼着每个人的内心。然而,更震撼人心的,还有废墟下谭老师的声声鼓励,那成了人们记忆深处的绝响。2.人物对话补充

不知过了多久,同学们听到了谭老师的声音:“不要哭,不要喊,要坚强,要保存体力!”听了谭老师的鼓励,学生们不再哭喊了。

“不要害怕,一定要冷静,沉住气等待救援。坚持,只要坚持就有希望!”谭老师鼓励着学生们,但不久大家发现他的声音越来越微弱。原来,谭老师的右臂被一块水泥板砸得血肉模糊,后脑也被重重地击中。谭千秋的血一滴一滴落在学生身上,几个孩子吓哭了:“谭老师,您受伤了吧?”为了安慰学生,谭老师说:“没事,只是手被划了,没关系。记住,你们一定要互相鼓励,一定要坚持!永远不要放弃!” 就这样,谭老师每隔一段时间,便鼓励学生坚持下去,不要放弃。直到…… 是什么,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 谭老师的身体,谭老师的爱与责任 是他鼓励学生们燃起生活的勇气 对孩子的爱已经融进了他的血液里 3.让我们再读读这段话。齐读

爱与责任筑就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张开双臂,护住学生!

四、设疑

篇7:6最后的姿势练习

练习目的:

掌握总账中对其他系统自动转来凭证的处理与总账的最后结账

练习要求:

1)其他系统转来凭证的处理

2)总账的最后结账

实训准备:

引入上次333账套的备份数据

练习资料:

一、工资系统转来凭证的处理(主要是1月份的操作,2月份直接“月末处理”)

1,出纳签字

2,帐套主管审核

3,会计记账

二、固定资产系统转来凭证的处理(由于有两个月的业务,所以分两个月依次进行)

1,出纳签字

2,帐套主管审核

3,会计记账

三、总账的最后结账(1、2月份依次进行)

篇8:6最后的姿势练习

关键词:教学设计,切入口,纲举目张,升华主题

在阅读教学中, 语文老师很容易陷入繁琐的训练中, 一问一答, 不停地追问, 深的、浅的、有思考价值的、没思考价值的问题充斥着整个课堂, 喋喋不休, 让学生感到精神紧张而身心疲惫, 久而久之, 便对阅读失去了兴趣。老师们对此亦是烦恼。怎样解决这一问题?我觉得应该深入钻研教材, 找到上阅读课的切入点, 牵一发而动全身, 体现阅读教学的整体性、层次性。按照这样的理念, 我设计了《最后的姿势》一文第二课时的教学流程:

板块一:找准总的切入口, 整体感知人物形象。

1. 揭题, 板书:最后的姿势。同学们,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最后的姿势》, 大家齐读课题。

2. 听写词语。谭千秋地震坍塌废墟震撼生死攸关誓死护卫诠释

3.用上听写的词语概括主要内容。课文主要讲谭千秋老师在地震来临时, 誓死护卫学生的事迹。在生死攸关的一刻, 他用自己宝贵的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

4.从课题切入, 整体感知。 (1) 课题“最后的姿势”是讲谭千秋老师怎样的姿势, 课文哪一句概括描写的? (板书:“张开双臂, 护住学生, 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这是本节课的切入口) (2) 这个姿势震撼着你我, 同学们, 你们从中感受到谭千秋老师的高大形象了吗? (舍己为人、热爱学生、忠于职守……)

板块二:纲举目张, 从不同角度切入, 品析人物形象

1.学习正面描写的语句, 体会其作用。 (1) 提出自学要求:将直接描写谭千秋老师的语句画下来, 想一想, 你从这些语句中体会到什么。 (2) 学生自主学习。 (3) 出示写谭千秋老师的语句, 品析人物形象:Ⅰ.他意识到情况不妙, 来不及多想, 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 什么也不要拿!快……”Ⅱ.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 双手撑在课桌上, 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学生。Ⅲ.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 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 血肉模糊, 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A.让学生自由品析, 老师在学生理解不到位的时候加以点拨即可。B.引导学生认知:这些描写主人公谭老师的句子在写作方法上称之为“正面描写”, 其作用是突出谭老师恪尽职守、誓死护卫学生的高大形象。 (4) 指导朗读, 在读中再次品味文本表达的思想感情。 (5) 小结:谭千秋老师他以“生命中最后的姿势”挽救了四个年轻的生命, 他诠释了生命的真正意义。这怎能不让我们敬佩? (老师指着板书) 请同学们用敬佩的语气读“张开双臂, 护住学生, 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2.学习环境描写的语句, 体会其作用。 (1) 提出自学要求:画出环境描写的句子, 想一想你从这些语句中体会到什么。 (2) 学生自主学习。 (3) 指名读环境描写的语句, 品析其表达作用。A.学生谈谈读了这些环境描写的句子的感受。说说三个“!”和一个“……”的表达作用。B.侧重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为什么要进行环境描写, 有何用意。如果不写环境, 可不可以? (4) 指导学生读环境描写的句子, 读出地震来临时的危急与险恶。 (5) 小结:地震是可怕而无情, 然而, 愈是可怕, 愈能体现谭老师那伟大的精神———牺牲自己, 保护学生;愈是无情, 愈能反衬谭老师心中的大爱。让我们再以崇高的敬意读 (老师指着板书) “张开双臂, 护住学生, 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3. 学习侧面描写的语句, 体会其作用。

(1) 提出自学要求:画出描写人们语言的句子, 想一想, 你从这些语句中体会到什么。在旁边加上批注。 (2) 学生自主学习。 (3) 指名读一读, 说一说自己的阅读感受。 (4) 老师引导学生认知:这些写别人表现的语句, 在写作上我们称之为“侧面描写”。其作用是让读者更全面地感知主人公的高大形象, 从侧面衬托主人公谭老师的精神。 (5) 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 读出救援人员的敬意、学生的感动、同事的怀念之情。 (6) 出示语句:“在学生眼里, 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 不仅妙语连珠, 而且很有幽默感。然而, 同学们再也听不到谭老师的声音了, 讲台上再也见不到那个充满活力的身影了”。 (指导学生理解:“然而”一词起到转折作用, 把人们从对往事的追忆中拉回令人悲痛的现实中;“再也听不到”“再也见不到”这两个词语, 表达了人们对谭老师的怀念与不舍。应该读得缓慢、低沉、深情。) (7) 小结:多好的一位老师啊!他幽默风趣, 他充满活力, 他把大爱无私地献给了学生, 他 (老师指着板书, 学生深情地读) “张开双臂, 护住学生, 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板块三:升华主题, 弘扬人物精神

1.出示最后一节, 理解“英雄不死, 精神千秋!”引导学生抓住“千秋”这个重点词理解 (“千秋”意思是说谭老师在生死攸关的时刻, 奋不顾身、恪尽职守、誓死保护学生的精神将永垂史册。其次也暗含了谭老师的名字, 一语双关)

上一篇:劳动关系管理(劳动法)课程实习报告下一篇:为真学而教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