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支持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产业发展面临困难及建议

2024-05-21

金融支持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产业发展面临困难及建议(精选8篇)

篇1:金融支持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产业发展面临困难及建议

金融支持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产业

发展面临困难及建议

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发展潜力大,是国家调整经济结构和繁荣文化市场的着力点。今年三月,中央宣传部、人民银行等部委下发了《中央宣传部、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银发[2010]94号)文件,为文化产业的振兴和发展带来了利好。AA州作为CC省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有着丰富的少数民族(主要以布依族、苗族为主)文化和民俗文化资源(见附件1),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前景可期,但当地文化产业起步较晚,呈现出散、小、乱的特点。在经济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金融如何支持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和振兴,促进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弘扬少数民族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金融支持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一)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金融需求情况 AA州属全国经济贫困落后地区,2009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0069美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20000美元。因此,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本地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指标其他省份相比有较大差距。经济发达地区文化产业对GDP贡献率在7%左右,据估计,AA州文化产业对GDP贡献率还不足1%,而民族文化产业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就更少,当前民族文化

产业发展处于全国落后水平。据工商部统计数据,全州有民族文化企业127家,最大一家注册资本300万元,最小一家注册资本仅5万元,全州民族文化企业具有散、弱、小等特点。究其原因:一是AA州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率较低,资源的认识不足,没有将其进行系统的引导和整合规划,一直停留在小规模、低层次上发展;二是企业对相关优惠、扶持政策缺乏了解,不积极主动争取政策扶持和帮助,难以发展壮大;三是每一个行业内部、行业与行业之间如何进行整合,集群式、产业链发展仍在摸索之中。据调查了解到,全州民族文化企业对金融需求较为强烈,亟需金融部门对其关注和支持。

(二)金融支持少数民族文化产业情况

据了解,AA州民族文化企业与辖内各金融机构业务往来较少,金融机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文化产业类企业贷款为零。在调查的7家企业中,仅有一家与农行有过贷款意向,但因公司规模、担保抵押物等难以达到银行贷款条件,未获得银行资金支持。

二、金融业支持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面临困难

(一)当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使金融机构对民族文化产业“不感冒”

1、民族文化企业缺乏有效担保物,经营管理水平相对落后

辖内民族文化企业多是由政府推动兴办或政府委托相关部门创建的企业,办公环境简陋,无固定资产,知识产权不明晰,商标市场影响力较小,在与银行合作时难以提供有效

担保物作为抵押融资。其次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经营水平低下,管理方式落后,产业市场影响力较小,发展前景难以被金融机构看好。

2、体制机制不健全制约民族文化企业发展

AA州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滞后,在体制机制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着民族文化企业发展:一是对文化体制改革中的政资、政事、政企分开认识有待深化;二是州县两级文化管理体制衔接不畅。上下工作有时对接不好,影响工作效率;三是社会文化市场主体还没有完全纳入政府文化管理的范围,对民营文化企业底数不清;四是吸引非公有制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和市场准入、财政支持、税收优惠、工商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支持机制不够健全。

(二)相关部门对支持民族文化产业的扶持、优惠政策宣传、落实难以到位

虽人民银行BB中心支行今年四月份就已将中宣部、人民银行等部委《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繁荣的指导意见》(贵银发[2010]66号)文件下发给了CC省各国有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但因多种原因,至今州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管理部门尚未接到该文件。因此,银行业金融机构相应的发展民族文化企业金融创新信贷产品就难以有效出台、实施。其次,因有关部门人员力量、经费问题等原因对民族文化产业的扶持优惠政策的宣传落实一时难以到位,民族文化企业对政策不了解、不掌握,处于自由发展的阶段,文产企业发展良莠不齐。

(三)金融机构支持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积极性不高

州辖内民族文化企业具有起点低、发展慢、规模小、盈利能力弱、等特点,属于典型弱势产业,银行业金融机构与其合作积极性较低,对企业发展、潜力缺乏了解,对产业发展前景不看好,缺乏有力的信贷支持信心。

(四)民族文化企业与银行合作陷于“两难”

据调查,全州大多数银行业金融机构均将民族文化企业划归中小企业一类统一授信管理,但民族文化企业由于起步晚、市场经营化程度不高,盈利能力较弱,多靠政府扶持勉强维持经营。因此民族文化企业对信用社高利率的信贷成本难以承受,不敢与其合作;国有商业银行利率虽较低,但企业又难以达到银行的信贷准入条件,企业与银行合作陷于“两难”境况。

三、促进金融支持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建议

(一)整合资源优势,打造、打响本地民族文化品牌 一是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做好引导和扶持。深入挖掘民族文化资源,可考虑建立AA州文化产业企业名录,筛选出一批具有本地特色、市场发展前景好的文产企业,作为重点扶持对象,由地方政府牵头,整合各方面的扶持政策、资金,形成合力,加强引导、扶持,逐步培育起一批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打响本地民族文化品牌。二是搭建企业、金融机构、担保公司等单位沟通交流的平台,促进金融机构与企业对接。企业应转变观念,化被动为主动,积极与金融机构进行有效的沟通,将企业的优质信息主动提交给金融机构,实现金融机构与民族文化企业高度合作。三是相关部门要加强政策的贯彻落实和宣传,充分发挥各项政策优势,增强企业信心,壮大企业发展。

(二)抓住机遇,加快企业自身发展

民族文化企业应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和“多彩CC”发展机遇,深入挖掘民族文化资源内涵,积极打造精品项目。首先,根据所在区域的资源优势和市场前景,精心打造优势特色民族文化品牌,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其次,充分利用好国家和自治区出台的各项优惠政策,积极向有关部门申请政策扶持和帮助,逐步壮大企业自身实力。未来文化产业与金融机构的深度合作需要文化产业不断提高自身营运能力和管理水平。

(三)创新金融服务方式,提高金融支持民族文化企业积极性

首先,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要按照《实施意见》要求加强对辖内金融机构货币信贷政策的指导,引导金融机构逐步增加对辖内民族文化产业的信贷资金投放规模,推动金融创新,促进金融机构建立和完善适合民族文化企业特点的评级和授信制度。其次,银行业金融机构要认真贯彻落实《实施意见》要求,结合本地文化产业发展实际,积极创新金融产品,改进服务方式,充分发挥信贷支持作用。根据企业的不同特点建立相应的授权授信制度,完善资金管理办法,增加信贷品种,拓展担保方式,扩大信贷投入。且针对文化企业特点创新信贷模式,转变以房产、机器设备为抵押的传统担保思路,积极试办知识产权、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版权等无形资产抵押贷款,企业联保互保贷款,企业专利权质押贷款等,并依据企业发展周期合理确定贷款期限,为民族

文化企业,融资扩大选择范围。

篇2:金融支持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产业发展面临困难及建议

支育辉

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方兴未艾,但是财政资金非常有限,因此,利用开发性金融支持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开发性金融可以为西部民族地区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特色优势产业、生态环境保护等等提供资金,把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十二五”规划提出,坚持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位置,给予特殊政策支持。西部民族地区要抓住这一重要战略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吸收国内外区域经济理论成果,借鉴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创新发展思维,促进经济发展。

开发性金融是以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为宗旨,以中长期投融资为手段,把国家信用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促进市场建设、制度建设、信用建设,为缓解经济社会发展瓶颈制约、维护国家金融稳定、增强经济竞争力而出现的一种金融形态和金融方法。开发性金融产生于一个半世纪以前,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需要开发性金融机构来实现政府的发展目标,完成单纯依靠市场和商业性金融无法办到的事情,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近些年来,国内各个地区为了发展经济,对资金需求量很大,而财政资金有限,资本市场又覆盖不了,开发性金融便进一步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开发性金融在支持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面的研究是一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课题。目前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高,市场经济发展还不完善,财政资金有限,区域经济发展方兴未艾。利用开发性金融支持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特别是对于促进西部开发、支持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缩小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扩大内部需求,使我国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和又好又快发展有着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30年来,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但随着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面临新的挑战,最主要的是在资源开发上缺少资金。由于这一地区经济相对落后,资金供给非常有限,资金需求量非常大,这就为开发性金融提供了用武之地。为进一步加快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和发展,利用开发性金融加快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有利于增强区域经济实力,形成支撑和带动西部地区加快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有利于深化体制机制创新,为统筹科技资源改革探索新路径、提供新经验;有利于构建开放合作的新格局,推动西部地区经济振兴;有利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建设关中—天水经济区和成渝经济区;有利于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承接东中部地区产业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通过运用开发性金融为西部民族地区基础设施提供资金,可为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开发西部自然资源服务。

开发性金融可为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发展提供资金。历史和现实都表明,西部民族地区要摆脱贫困,必须摆脱传统的依靠自然资源的发展模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走以人为本的发展道路。人力资源作为社会资源中最主要的资源,应成为西部民族地区发展的关键。通过开发性金融与西部民族地区区域经济相结合,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力度,采取特殊的政策和措施,依托重点产业、重点项目、重点学科和优势企事业单位聚集和培养高层次人才,促进区域内创新能力提升,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提升。推进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加快产学研一体化,统筹军民科技互动发展,促进科教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探索新路径。

开发性金融可为西部民族地区特色优势产业提供资金。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西部民族地区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是提升西部民族地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通过开发性金融与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相结合,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地域优势,加快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使之成为推动性产业、主导产业,从而形成增长极,辐射带动本区域内其他行业发展。使西部民族地区城镇群集聚发展,城乡统筹取得突破,城镇化率有所提高,使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带初步形成。变过去输血性扶贫为造血性扶贫,并把西部民族地区建成全国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战略高地,优化对外开放格局,创新区域合作机制,拓展对外开放空间,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开发性金融可为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资金。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并且日益恶化,严重影响了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及边疆地区的稳定。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和西部民族地区各级政府越来越深刻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高度重视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和资金投入,先后实施了多项重点工程。但是,从发展趋势看,对于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治理形势仍不可过于乐观,总体状况仍然是普遍脆弱、局部改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持续的巨大约束。通过运用开发性金融建设生态农业,改善区域内生态环境,促使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进一步好转,使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以达到民族团结,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

篇3:金融支持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产业发展面临困难及建议

首先, 金融制度创新是缓解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资金供求矛盾的需求。

依据金融发展理论, 资本在经济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 经济的发展必须以充足的资金作为保障。但是, 在民族地区, 由于自然、历史、政治、文化和政策倾向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 经济发展一直相对落后。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 基础设施和生产方式落后, 生产力低下, 人民生活水平仅刚刚越过温饱线。尽管农民的储蓄率并不低, 但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 积累率、投资率、发展速度都很低。农民人均收入扣除必要的生活开支后, 所剩不多, 更不用说积累资金用于扩大再生产。另一方面, 中国大部分民族地区开发程度轻, 自然资源丰富, 在自然禀赋方面具有典型的后发优势。随着西部大开发国策的确定, 许多民族地区政府力足当地资源优势, 确立了地方跨越式发展的思路, 加大了地区资源开发的力度, 区域经济资金需求快速上升。旺盛的资金需求同缓慢的资金积累之间形成了巨大的矛盾。

快速缓解这一矛盾的有效方法就是从地区外引入资金, 通过资金积聚的方式满足资金需求缺口。但是, 民族地区落后的金融行业无法从区外引入大量的资金。严峻的形势是, 邮政储蓄和部分商业银行机构通过吸收乡村存款, 资金逐级上存, 形成农村资金流失的“抽水机”效应, 使民族地区资金供求矛盾更加突出。

因此进行金融创新, 从区域外吸纳大量的低成本资金, 直接用于区域的经济发展, 这是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紧迫问题。

其次, 金融制度创新是民族地区优势产业发展开发和企业成长的需要。

依据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金融中介不仅作用于资金的流量, 更重要的是间接作用于资金存量的再分配。这个传递机制可简述为:金融机构→影响储蓄、投资→影响资金的流量结构→影响生产要素分配结构→影响资金存量结构→影响产业结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过程是依经济的商品化、货币化、信用化顺序进行的。经济金融化程度越高, 上述作用的传递过程越明显、越有效, 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越大。

在经济结构中, 主导产业的变化对经济结构的影响最明显。市场化运作的金融机构在主导产业选择和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各种渠道不仅为主导产业的形成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而且也为主导产业下的各种企业提供全面的服务支持。对于部分短期效益不明显, 商业性金融机构参与性不高, 但中长期对地区发展非常重要的特殊产业, 还可以通过政府建立公营金融机构, 直接扶植相关产业, 将其作为中长期发展的主导产业。

中国很多民族地区具备优良的地理位置, 丰富的自然资源, 大量廉价的劳动力, 凭借这些天然优势, 在特色农业、特色旅游、矿产资源开发、商贸物流等许多产业都有光明的发展前景。但是由于缺乏自有启动资金、缺少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缺失现代管理技术, 这些有光明前景的产业无法发展起来或者只能低水平地进行开发。除了资金缺少的负面影响, 当地企业在经营能力和管理能力方面的限制无疑是制约企业做大做强整个产业的重要原因。项目缺少开发资金, 通过市场融资是可以圆满解决的。但企业经营制度混乱, 管理能力低下, 经营能力差, 企业高层缺少发展的战略眼光, 这些企业发展软件的不足是很难简单依靠资金供给解决的。这一问题不解决将严重限制了当地企业在主导产业开发中的作用。

所以, 进行金融制度创新, 通过股权关系帮助企业实行现代经营管理制度、为企业发展提供政策导向, 促进企业的超常规发展是推动民族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

2金融制度创新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的建议

为了一次性地解决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资金供求矛盾和全面支持主导产业企业的快速发展, 本文建议由中央政府在某一民族地区试点, 组建一家综合经营性质的区域性政策性银行。该行实行以促进区域内特色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为政策目的, 以市场化经营为手段, 通过多样化的融资手段, 在区域内进行专业化的投资, 为区域的经济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和直接投资支持。该行的最大特点是具有政策性银行的融资手段, 为区域经济提供巨大的区外资金支持, 彻底解决区域经济发展的资金瓶颈, 同时兼具综合经营型银行直接投资企业的能力, 通过参股控股部分新兴企业, 支持和帮助这些企业快速成长为推动区域主导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 并通过资本市场实现初期投资的顺利退出。

由于具有了全能型商业银行和传统政策性银行的双重特性, 该行产生了两种新的特性。第一, 不同于全能型商业银行, 其全能经营范围受到政府的限制。尽管地方法律上认可该行可以同时从事银行、证券、保险三大业务, 在业务子行业的选择上不受限制。但是, 考虑到业务开展必须符合促进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需要, 同时避免同区内商业性金融机构展开不公平竞争, 该行在三大业务的具体选择上由理事会决定。理事会成员由投资方中央政府代表和自治地方代表共同组成, 确保在每个经济发展阶段在三大业务各子行业的选择上由政府决定。一般来说, 该行从事的业务中银行业务包括, 农业发展贷款, 基础设施建设贷款, 政策支持行业企业贷款, 被贷款客户存款及中间业务;不能包括普通储蓄业务。证券业务包括证券发行, 资产证券化, 实业投资基金, 不能包括证券经纪业务。保险业务包括农业保险和财产保险, 不能包括人寿保险业务。同时可以直接投资受政策支持行业的企业, 但参股企业上市后必须退出所有股权。其它业务由理事会视情况需要决定。同时该行的各种业务不能超出试点地区范围。

第二, 不同于传统的政策性银行, 其经营上, “适度盈利”原则代替“不盈利”原则。适度盈利原则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银行所有的业务必须保证适度的利润作为业绩审核标准。在具体经营中, 能够产生高盈利的项目, 引导当地商业性金融机构办理;盈利过低或亏损项目, 但对经济发展非常重要的项目, 引导当地政府或其它政策性机构办理。②银行每年产生盈利的大部分以捐款的形式支持当地教育和文化建设事业。通过捐款形式将适度盈利下的大部分利润无偿回馈社会, 实现政策性银行追求公共利益的根本宗旨。

3建议的可行性分析

首先, 该建议有利于中央政府支持和主导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少数民族有1亿多人口, 民族地区占国土面积的64%, 边疆地区大部分是民族地区;民族地区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全国85%以上;民族地区资源非常丰富, 水利资源蕴涵量占全国的66%, 石油基础储量占全国的22.05%, 天然气储备量占全国的41%, 煤炭储量占全国的36.0%。改革开放30年来, 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得到全面发展, 但是由于自身经济基础相对落后, 在总体水平上与其它地区仍然有较大差距。民族地区同其他地区日益扩大的经济发展水平对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因此, 全面推动民族地区的发展, 不仅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 而且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是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保障边疆安全的迫切需要, 是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必然要求。

给予民族地区优惠政策, 让民族地区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起来, 是中央政府支持民族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本文建议试点一家综合经营型政策银行, 总体上要求中央财政支付少, 但对于民族地区经济促进作用大, 而且便于中央政府直接调控地方经济发展。中央政府对于这种金融创新给予政策支持的可能性大。

其次, 该建议有利于民族地方政府发展当地经济。

在综合经营型政策银行创新中受益最大的就是试点的民族地方政府。首先, 该行的资本金是由中央财政支付, 地方政府不存在资金投入压力。其次, 该行作为政策性银行, 可在区外融资为区内增加了贷款资金, 有利于缓解区内资金需求缺口;对区内主导产业相关企业的直接投资和间接管理有利于主导产业的发展, 有利于区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再次, 地方政府可以通过该行实现部分区域经济发展政策。最后, 该行的业务弥补了区内现存金融机构的不足, 有利于区内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在该行试点中受益最大的地方政府全力配合该行的建立和发展是必然的选择。

最后, 民族地方法律制度有利于解决制度创新的法律问题。

试点银行建立的最大难题之一就是法律制度上的限制。我国《商业银行法》第43条规定:“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证券经营业务, 不得向非自用不动产投资或者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 但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这就确立了我国对商业银行经营的法定限制。除了在《商业银行法》第43条对商业银行的投资业务范围做出限制性规定外, 还在《商业银行法》第74条对商业银行违反第43条关于投资限制性规定的行为规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此外, 我国《证券法》第6条规定:“证券业、银行业、信托业、保险业分业经营、分业监管。证券公司与银行、信托、保险业务机构分别设立。”《保险法》第6条也规定:“经营商业保险业务必须是依照本法设立的保险公司。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经营商业保险业务。”但民族地区立法自治权有利于解决这种法律限制, 而且不会对现行监管法律造成严重打击。第一, 试点银行在性质上属于地方性的政策性银行。从立法本意上看, 当前《商业银行法》、《证券法》和《保险法》的立法对象是盈利性的金融企业而试点全能金融机构带有明显的公益性的特征。以《商业银行法》第43条规定为例, 法规最后就有“但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这种立法保留。《证券法》和《保险法》只需在修订中加入这种立法保留即可。整个法规修订成本非常低, 更重要的是这种修订并不会影响法规对其它金融机构的分业监管。第二, 对于政策性银行我国目前还没有完整的法律出台。未来在制定政策性银行法时可以将这种综合经营型的政策性银行制以法律的形式界定下来。这就使试点银行具备了国家法律上的认可。第三, 民族地方立法自治权为全能银行的创新提供了法律保障。试点地区可以通过单行条例为中央政府的特事特例提供了地方法律支持。在民族法律中单行条例是自治机关就民族自治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的专项自治立法, 它的制定和实施有较为严格的报批和备案程序。单行条例既可以根据民族自治地方民族和社会特点对国家的法律法规给予变通和补充, 又可以在国家没有立法的领域, 对自治地方出现的新的社会关系和新的情况以单行条例的形式加以规范。它的显著特点就体现在一个“单”字上, 体现在对一个特殊问题的解决上, 而且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试点民族地方出台混业经营的相关单行条例为试点全能银行的成立和运作提供了法律支持。

另一方面, 民族地区立法机关通过制定相关单行条例, 既配合了地方政府的工作, 又维护了立法机关立法自治权的优势, 最后还能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因此, 从地方法律维护全能银行的运作并不存在较大的阻力, 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摘要:民族地区资源丰富, 但经济发展缓慢, 关键原因在于缺少资金、管理人才。在民族地区金融创新需求分析的基础上, 建议由中央政府组建综合经营模式的区域性政策银行推动地区经济发展。最后对建议进行了可行性分析。

关键词:综合经营型银行,政策性银行,民族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白钦先, 王伟.各国开发性政策性金融体制比较[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5, (1) .

篇4:金融支持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产业发展面临困难及建议

关键词:民族地区 经济发展 金融支持

延边州作为吉林省唯一享受西部开发政策的少数民族地区,在国家政策、资金的大力支持下,总体上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但经济总体表现为发展不力,已经到了十分紧迫和危急的地步。如何及时调整有关经济、金融政策,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逐步缩小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之间的差距,对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金融现状

(一)经济发展速度缓慢,表现为经济发展不力。一是地区人均生产总值逐年下降。(1)同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相比,相差越来越大。1990年,人均GDP延边州2041元,高于全国、全省水平;2000年,延边州5829元,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1999元、与全省平均水平相差1183元;2010年,延边州24448元,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相差越来越大。(2)同省内各发达地区相比,已望尘莫及。1990年,人均GDP长春市和吉林市与延边州相差无几甚至不如延边州;2000年,延边州与长春市相差6552元、与吉林市平均水平相差3421元; 2010年,延边州已经是相差甚远。二是财政收入越来越匮乏。自2001年至2010年十年间,延边州财政收入总体逐年下降,同省内各发达地区相比,相差甚远。2001年,延边州财政收入为9.17亿元,与长春市相差27.09亿元、与吉林市相差4.85亿元;2010年,延边州财政收入为41.26亿元,与长春市相差139.54亿元、与吉林市相差98.28亿元。三是平均工资水平每况愈下。自2001年至2010年十年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均未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与省内部分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越拉越大。2001年,延边州平均工资水平为7955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低816元,与长春市相差3135元、与吉林市相差530元;2010年,延边州平均工资水平为23753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低5646元,与长春市相差11970元、与吉林市相差7239元。

(二)金融业发展滞后,导致金融抑制。一是延边州各项存款逐年大幅度上升。自2001年至2010年十年间,各项存款增幅除2007年以外,基本上都高于全省和省内部分发达地区。二是各项贷款增长缓慢,部分年份出现负增长,且占全省比重逐年下降。三是存贷差逐年增加,资金外流严重。十年间延边州存贷差逐年增加,尤其是自2008年至2010年三年间存贷比未超过50%,从资金流入地区逐步变成资金流出地区。可见,少数民族地区的金融发展总体滞后,经济的货币化不足,经济循环中信贷和货币化的程度过低。

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不力与金融抑制成因

(一)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可持续发展受阻。延边州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程度比较高,与国家的产业政策相矛盾,许多企业、产业是资源消耗型企业和产业,受行业政策的限制,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和银行业的信贷介入,从而导致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如医药行业虽然成为延边州优势产业,具有较高的经济地位,但还没有纳入国家重点支持的行业序列,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力度不大。

(二)工业发展相对滞后,经济效益低下。延边州工业起步较晚,基础相对薄弱,同其他地区的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且资金投入一直偏低,没能满足工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导致工业的发展相对滞后于全国及全省平均水平。其主要表现是工业规模偏小,产业关联度较低,运行质量不高,经济效益低下,未能形成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资源开发利用的层次较低。

(三)财源匮乏,自我调整乏力。财政收支不平衡现象比较严重,尤其是县级财政困难问题更为突出。其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实力较弱,总量相对偏低,税源基础薄弱,相当部分的企业经营不景气,亏损面大,包袱沉重,财政支出较大,地方收入增长远远低于财政支出的增长。

(四)少数民族优惠政策作用没有得到充分体现,适应市场能力较低。一是原有一些少数民族优惠政策没有根据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条件做出及时的调整和完善,与改革后出台的一些政策不配套,缺乏连续性,以致失去原有的效力,难以操作和落实。二是“等、靠”政策依赖思想仍比较严重,没有认清政策只是经济发展变化过程中的催化剂,而最根本的动力还是要靠自身,适应市场能力较低。

(五)货币政策“一刀切”、信贷权限的上收,导致金融功能弱化。货币政策全国“一刀切”,少数民族地区金融机构在资金管理方式、二级准备金要求、资金调拨、利率、专项资金、利润核算等方面没有享受优惠政策。相反,由于民族地区经济基础差,金融总量小,贷款风险大等原因,商业银行总行普遍采用贷款限额管理和授信额度管理,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限制。随着审贷分离、信贷权限上收,信贷业务准入门槛过高,延长了贷款时效,一些好的项目或企业未能及时得到金融支持。

(六)资金外流严重,加剧资金供求矛盾。市場导向型经济无疑提高了资源配置的效率。就全省而言,长春、吉林经济发展快,投资环境远优于延边州,资本的边际效率高于少数民族地区,投资风险整体上也低于延边州,而且分散风险的途径较多,少数民族地区资金通过各种途径向发达地区流动,形成了资金外流与区域经济的发展不相协调的状况。

(七)银行业组织结构不健全,发展不协调。延边州尚未建立一个健全的多元化、多层次、多功能和稳健有力的金融组织体系,结构性失衡问题比较突出。一是银行业组织结构不健全,发展不协调。国有商业银行信贷功能日益减退,政策性银行信贷业务发展缓慢,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发展趋缓,上市条件未成熟,村镇银行风险集中,地方性商业银行刚成立,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还未进入。二是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发展缓慢,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大多是全国性机构的分支机构,即使拥有少数地方性证券公司、投资公司、担保公司,但规模都很小,对当地经济的支持力度不够大,缺乏基金管理公司、产业投资基金等非银行业金融机构。

(八)中小企业规模小、经营状况不佳,融资困难。延边州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仍然突出,发展资金主要靠招商引资,而不是银行信贷。其主要原因:一是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仍然将大型企业作为贷款营销的主体和利润增长点,影响了中小企业贷款业务的发展。二是由于基层商业银行没有信贷审批自主权,开拓中小企业贷款业务积极性不高。三是中小企业经营状况不佳,很难寻找相应的符合条件的担保单位,无法在银行取得贷款。四是贷款利率不同程度上浮,中介服务成本过高,导致中小企业借款成本提高。五是中小企业规模小,抵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弱,缺乏现代管理制度,企业运行不规范,信用观念淡薄,信贷风险较大。

(九)社会信用环境差,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困难多。一是征信法规制度不健全,导致社会信用信息管理滞后。二是社会信用信息整合力不足,造成信息资源的浪费。三是信息征集困难,信息披露共享受阻。四是部分企业因信用等级低,得不到信贷资金支持。五是失信惩戒机制不够健全,信用缺失突出,债务拖欠、偷税漏税、逃废银行债务日趋严重。

三、支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金融政策建议

(一)实行区域性货币信贷政策,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信贷支持力度。中央银行要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作用,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适当给予倾斜性的货币信贷政策。一是适当降低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和国有商业银行级分行的二级准备金率,增加银行可用资金。二是对商业银行实行较为宽松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提高存贷款考核比例。三是针对少数民族地区调整和改造中的企业,制定更加灵活和有一定利益导向的区域性行业性优惠政策,减轻企业的债务负担。四是在呆帐核销政策上,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商业银行给予倾斜。五是建议国家民委和人民银行兼顾社会效益和银行效益,允许民贸贷款利率上浮,民贸企业按照贴息政策全部享受民贸贴息,真正实现“银企双赢”。

(二)改革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体制,消除商业银行发展的制度障碍。一是实行倾斜型信贷管理政策。国有商业银行总行在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分支行在企业信用评级、授权授信管理方面给予比较宽松的政策,增加贷款授权授信额度,适当放宽贷款审批条件,适当下放贷款审批权。二是区别对待,化解少数民族地区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各商业银行总行要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分支行的不良资产采取核销、拍卖和重组等方法,化解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提高其资产质量,国家给予适当的税收优惠政策,减轻少数民族地区金融机构的负担,、增强其支持地方发展力度。三是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有效遏制少数民族地区资金外流。

(三)优化少数民族地区金融体系,拓宽融资渠道。一是制定改善社会投资环境和金融外部环境等方面的政策,努力吸引全国或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设立分支机构,培育新的金融主体。二是加快对民营经济金融服务体系的建立,适当放宽少数民族地区中小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允许开办民营银行、中小企业银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金融机构良性发展。三是加大对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的扶持力度,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发挥农村信用社支农主力军的作用。四是增强政策性银行的支持力度,逐步扩大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范围,适当放宽贷款保证条件,适当降低新业务贷款准入门槛。五是加大金融开放的力度,加强与国际金融界的联系与合作,积极引进外资银行。六是积极发展金融租赁、信托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七是发展地区性资本市场,支持企业进行资本运作,鼓励企业向社会融资。

(四)适当放宽边境地区外汇管理政策,促进边境贸易发展。一是进一步开通中俄、中韩、中朝等边境地区银行与毗邻国家边境地区商业银行直接核算渠道,允许使用人民币现金结算,为边贸企业提供便捷的结算服务。二是实行灵活的出口售汇核销政策,放开边境地区以人民币或外币现钞进行出口核销的限额控制。三是适当增加边境地区商业银行的结售汇网点,允许中俄、中朝边境口岸地区银行加挂人民币兑换毗邻国家货币的汇价牌并自由浮动,引导外币现钞到银行结汇。四是取消外汇账户的最高金额限制,实行意愿结汇。五是是对民族地区与俄罗斯、韩国的经贸合作给予类似于“特区”的政策,鼓励建立中俄、中韩科技产业园区,吸引先进技术和人才。

(五)创建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提高中小企业素质,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一是要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尽快建立信用环境等级评定制度、失信惩戒制度和各类信用评级标准,规范中小企业经营中的信用行为,为金融机构运行创造良好的经济秩序,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二是努力提高中小企业素质。狠抓企业产业、产品结构的调整,因地制宜,找准优势资源和特色产业产品作为调整结构的突破口,着力发展以高新技术密集型、出口创汇外向型和以生产“精、尖、特、优”产品为特色的龙头企业。三是组建适应各类产业发展的股份制担保公司,包括以政府为主体的信用担保体系、商业性担保体系和中小企业互助型担保体系等,实行市场化运作,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

(六)积极创新贷款方式,大力支持“三农”经济发展。农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等涉农银行要秉承为“三农”服务的宗旨,立足延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支农服务的方法,创新贷款方式,开办土地承包经营权质押贷款、林权抵押贷款、粮食直补资金担保贷款等,突破农村有效抵押物不足的瓶颈,扩大对“三农”的信贷投放。

(七)金融与财政、政府与银行、银行与企业互动,实现信贷资金与财政资金有效介入。一是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财政资金要发挥主要作用,信贷资金适当支持,对于回报率高,回报速度快的基础设施建設,金融机构要积极介入。二是抓住国家全面实施《长吉图开发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机遇,积极争取国家有关行业支持和扶持政策,为银行业进一步支持地方产业提供宽松的政策条件和有力的政策依据。三是采取积极措施构建银企沟通交流平台,实行企业自荐、政府推荐、银行自选,使银行业真正找准信贷投入的突破口,确保企业的信贷投入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范才成、沈再新.金融服务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与矫正.《开发研究》.2008年第5期

2、沈德理.现阶段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共同点和不同点.人民网.2009年3月20日

3、陈连华.金融支农的瓶颈制约及解决途径.光明网.2011年9月20日

4、吴海鹰.中国西部经济与地区可持续发展[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

5、吉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吉林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规划

篇5:金融支持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产业发展面临困难及建议

目前众多学者公认宫颈癌有一个相对较长的癌前病变阶段, 通常由子宫颈不典型增生 (癌前病变) (轻-中-重) →原位癌→早期浸润癌→浸润癌的连续发展过程, 这个过程约为10年[3], 在此阶段的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是阻断宫颈癌发病的关键。在人类乳突病毒 (HPV) 疫苗未普遍应用的今天, 宫颈筛查仍是预防和控制宫颈癌的主要手段, 也是极大限度防治宫颈癌的最好途径。WHO提出全球妇女终生至少接受一次宫颈筛查, 以减少宫颈癌的发生率。筛查主要针对无症状但有患子宫颈癌风险的妇女, 由于宫颈癌筛查工作的开展, 使大城市宫颈癌发病率明显下降。理论上在筛查质量和覆盖率较高的地区, 子宫颈癌的发病率可降低90%, 如按照WHO为各国癌症控制所确定的原则运作, 至少可使发病率和病死率降低60%。我国宫颈癌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 在省、市或县的分布上均有明显的不均衡现象, 农村高于城市, 山区高于平原。据20世纪90年代死亡抽样调查结果显示, 甘肃、山西、陕西、湖南、新疆、内蒙等地区宫颈癌病死率超过5/10万以上, 形成一个自北向南的高病死率条形地带。近20年来, 城市宫颈癌病死率的下降幅度 (78%) 显著大于农村 (64%) 。近1/3的农村地区宫颈癌的病死率仍持续在高水平。地理分布反映了宫颈癌的发病率与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目前我省未有针对少数民族妇女宫颈癌的专项调查, 所以宫颈癌及癌前病变在少数民族的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尚不清楚。

1临床资料

笔者于2008年8月-2011年6月在石林、寻甸、禄劝3个自治县各取2个少数民族住宅村, 每个少数民族800人共2400人次, 进行宫颈癌流行病学问卷调查及肉眼醋酸法宫颈癌初筛, 筛出阳性病例189人次, 其中有176人次到我院再用HPV分型法进行筛查, 凡HPV阳性的妇女均行TCT检测, 必要时阴道镜下活检。176位少数民族妇女中HPV感染人次11例 (彝族5例、苗族4例、回族2例) , 感染率为6.25%, 感染型别以16型为主, 单一感染为主, HPV感染率低于我院同期机会性宫颈癌筛查的汉族妇女 (汉族妇女为16.7%) 。11例HPV阳性妇女检出宫颈病变5例, 未查到浸润癌病例, 宫颈病变的分布为彝族2例、苗族1例、回族2例, 其中高度病变2例 (彝族、苗族各1例) 、低度病变3例, 均在我院得到规范治疗[超高频电波刀 (LEEP手术) ]。

在筛查过程中深刻体会到对昆明地区少数民族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筛查的工作非常困难, 现具体总结如下。

2筛查面临的问题

2.1 资金困难

宫颈癌筛查包括计划性筛查和机会性筛查。计划性筛查为计划性地对目标人群进行最大范围筛查, 筛查覆盖面广, 但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机会性筛查属一种被动性筛查, 即将通常的医疗服务与宫颈癌筛查结合起来, 在患者就医过程中, 对有高危因素的人员进行筛查, 优点是经济、无需额外花费和患者顺应性好。云南省为经济文化欠发达地区, 而少数民族居住地更不发达。由于自然和历史原因, 特别是改革开放后,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上的差距逐步拉大。少数民族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GDP) 、人均工业总产值、人均储蓄、人均消费、人均收入等指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巴氏涂片是子宫癌筛查使用最广的一种手段, 但在我省广泛推行该技术仍较困难, 更不用说费用高的薄层液基细胞涂片检查及HPV-DNA检测。民族地区贫困人口较多, 全市一般贫困人口 (年收入667~924元) 有42.4万人, 而石林、禄劝、寻甸3个自治县有27万人, 占全市一般贫困人口总数的64%。在昆明经济不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 一些村寨人年均纯收入<300元, 部分患者生病后由于支付不起医药费, 无法到医院治疗, 导致病情加重, 甚至死亡。这在昆明少数民族地区较常见, 应引起重视和关注。

2.2 思想观念较陈旧, 低层次社会文化心理较突出

由于经济、文化及地理方面的原因, 各民族的妇女医疗卫生服务普及性较低, 虽曾患妇科炎症者占大多数, 但接受过妇科检查者仅占小部分;而部分少数民族妇女存在多孕早产情况, 且部分有不良生殖卫生习惯;一些民族中妇女婚前性行为也较普遍。鉴于目前HPV感染为宫颈癌及癌前病变发病的主要因素[4], 且HPV主要传播途径为性行为, 因而上述事实均使部分少数民族妇女成为宫颈癌高危人群的潜在因素。而当地妇女主动参加宫颈癌筛查的比例较低, 对宫颈癌筛查不够重视, 对其重要性认知不足, 缺乏宫颈癌筛查的相关知识。

2.3 少数民族村寨医疗预防保健设施、技术人员配置和运行状况不容乐观

在本课题少数民族村寨医疗卫生调查资料中可看到现代医疗资源在逐步积累, 于不同生存环境和经济状况的少数民族村寨中, 除个别少数民族村寨外, 几乎均能看见现代医疗的存在, 县、乡、村三级现代医疗保健网的建立, 在少数民族地区基本上形成以县医院为中心, 乡卫生院为枢纽, 村卫生所为基础的卫生防疫保健模式。但这一水平远滞后于全国整体发展水平, 少数民族村寨医疗卫生状况不容乐观。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卫生资源相对短缺, 不能充分满足少数民族村民就地医疗、预防保健需求。县、乡、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模式的建设, 就资源配置与健康需求的关系而言, 是一个倒置金字塔结构, 即人口占绝大多数, 健康状况较差, 卫生条件不好而地方病、传染病较多流行的村寨, 卫生资源配置越少, 卫生机构越不健全, 技术人员越为缺乏, 而政府的服务越不到位, 卫生与疾病的监管力度越低, 整个卫生资源系统的运行效率越低下。昆明地区少数民族村寨的现代医疗基础非常薄弱, 具体体现为村级卫生所医疗设备简陋, 药品种类不全和质量低, 医务人员专业素质偏低, 大多数乡村医师未接受正规医科专业技术教育, 主要通过一些短期培训来提高乡村医务人员医疗水平。目前中国一些少数民族村级医疗卫生人员的业务素质水平低, 难以保证基层卫生工作的质量[5]。

2.4 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落后的基础条件制约宫颈癌筛查工作的开展

昆明地区有3个民族自治县, 5个民族乡, 47个少数民族村委会, 2196个民族杂居村, 至2010年底, 全市少数民族人口81.57万人, 占全市总人口的15.2%。其中彝、回、白、苗、壮、傣、哈尼、傈僳、布依为9个世居少数民族, 呈现出分布广、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 交通和通讯等基础设施都比较落后, 集中进行计划性筛查的难度非常大。

3应对措施

公共卫生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国际、政府和民间共同努力承担起公共卫生任务。 (1) 政府应加大投入, 加快完善少数民族地区以合作医疗为主的保障制度。根据少数民族社区的特殊性如均地处边疆、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卫生设施基础差、技术资源紧缺、疾病与健康需求服务缺口大等实际情况, 建议国家加大对少数民族农村卫生资源的投入, 鼓励社会资源积极加入扶贫及救助患者的社会福利项目, 设立贫困农村社会医疗救助基金, 吸引社会资源参与农村健康保健福利事业。 (2) 加大对少数民族群众公共卫生的健康宣传, 改善少数民族生活和一些不良的卫生习惯, 加大对宫颈疾病筛查必要性的宣传。我院自开展宫颈癌和癌前病变筛查工作以来, 就自觉承担宫颈疾病筛查工作相关知识的健康宣教工作, 深入机关、厂矿及学校多次进行健康讲座, 针对少数民族村寨和基层医务人员进行更多的健康讲座和专业知识培训。 (3) 加快少数民族村寨医疗技术人员的培养途径主要有2条, 一是送出去学习;二是引进来。送出去学习, 这是一条较为行之有效的方法, 少数民族乡镇卫生院或村卫生所的医务人员专业素质整体偏低, 因此要不断将其医师和护士送去医学院或医疗技术水平较高的大医院进修或深造, 提高他们的卫生知识和业务素质[6]。我院宫颈疾病中心自成立以来, 已为基层培养了很多专业技术人员。

尽管目前开展上述工作困难重重, 我院仍希望通过本调查能让昆明地区少数民族宫颈癌和癌前病变筛查工作得到充分重视, 真正发挥临床与保健相结合的作用, 让广大少数民族地区妇女受益。

参考文献

[1]卞美璐, 刘树范.子宫颈疾病的诊治[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1:41.

[2]乐杰.妇产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318.

[3]魏丽惠.关于子宫颈癌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2011, 12 (1) :1-2.

[4]郎景和.子宫颈癌预防的现代策略[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7, 29 (5) :575-578.

[5]乔友林.宫颈癌预防研究的里程碑[J].基础医学与临床, 2006, 26 (12) :1293-1295.

篇6:金融支持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产业发展面临困难及建议

关键词:西部民族文化产业发展;金融支持

中国西部地区蕴藏丰富的文化资源,但这些资源的产品化开发和资本运营又很不够,通过对各少数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适度技术化、组织化,直至加以知识产权专属化、生产资源资本化,实现资源的有效保护和产品的自主开发,己成为中国文化产业,尤其是西部地区文化产业面向未来发展的紧迫任务,文化产业将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成为西部的投资热点,前景广一阔。[1]本文运用SPSS进行多元线性回归,研究西部地区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

西部地区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实证分析

(一)操作与分析

原始数据:样本区间设定为2011年,样本数据来源于《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12)、《中国文化产业年鉴》(2012)。

选取y(文化产业增加值)为因变量,x1(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x2(银行文化产业贷款余额)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

(1)对数据去自然对数,消除模型的异方差,便于分析变量之间的弹性关系。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多远线性回归。得到如下分析结果

模型汇总b

模型RR方调整R方标准估计的误差

更改统计量

R方更改F更改df1df2Sig.F更改Durbin Watson

1.997a.994.1098454.994619.77227.000

由上表R方0.994接近1说明模型整体的拟合优度较好,F值619.772对应p值为0说明F值在此水平上是显著的,因此可以说我们的分析整体上是统计上显著的。

由表2分析单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x1系数-011即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与文化产业增加值负相关明显与事实相悖;t值-0167<0在统计上是不显著的,且对应p值0872接近1不能拒绝原假设,也就是该模型得出结论是x1(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与y(文化产业增加值)线性无关,也是不合理的,因此考虑剔除x1。

(2)对剔除x1后的数据再做分析得到修正后的结果如下

R方0.994和修正前一致,F值1410.975> 619.772(修正前)说明修正后模型整体的拟合优度明显比之前的要好。

X2系数1.035,t值37.563>21.453(修正前)说明修正后t值的显著性更高。得到的回归方程:Y=4.629+1.035*x2也就是说x2(银行文化产业贷款余额)增加一个百分比相应的y(文化产业增加值)增加1.035个百分比。银行文化产业贷款余额对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影响是显著的。

(二)模型反映的问题

由以上分析结果我们知道银行文化产业贷款余额对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影响是正向且显著的。要想使文化产业获得更好的发展加大银行文化产业贷款力度是相当必要的。结合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金融支持的现状,相关的问题有:

1.少数民族文化企业筹融资渠道单一。[2]文化产业企业资金来源以自有为主,企业扩大投资也主要靠自身经营积累,外源性资金的获取渠道主要来自银行贷款,公司债、企业债及上市融资等多元化、多层次的筹融资渠道还远未建立。其次,中小文化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突出。[3]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限制条件多、发放资金少、成功概率小。再者,文化产业时效性高,商机转瞬即逝,银行贷款审批周期长、程序繁杂,等企业拿到贷款,社会风潮已发生变化,工艺产品不再流行,这也影响了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最后,因宏观政策准入等原因导致利用外资有限。由于文化产业的特殊性,目前国家在一些领域对外商投资的准入还有一定限制。

2.政府政策因素。[4]政府作为社会管理的主体,对经济社会中的每一个行业的发展都应起到推动与促进作用。虽然近年来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加大,出来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其中也有涉及到文化产业金融支持方面的政策。但这些政策多数为宏观指导意见,是从顶层进行设计,相关的细则并没有及时跟进或者完善,这就造成了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看似强大但可操作性不强的局面。[5]

(三)针对以上问题的对策

1.完善间接金融的支持机制,切实提高信贷服务的质量和水平。首先,要针对民族地区不同类型、不同规模文化企业的特点,创新开发和完善应收账款质押贷款、融资租赁贷款、专利权质押贷款等新型信贷产品,来解决文化企业发展的资金瓶颈。[6]其次,探索建立适合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多种贷款模式和风险分担机制。

2.健全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配套政策,搭建文化产业投融资服务平台。着眼未来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系统梳理在扶持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方面的相关政策,尤其是金融扶持政策,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应的配套机制,搭建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投融资服务平台。[7]通过政府设立文化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和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以财政注资引导、鼓励各种类型的资本依法参与企业运营,促進银行、政府、企业的有效对接。(作者单位:1.贵州城镇经济与发展研究院;2.贵州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帅.文化产业金融支持体系现状与对策研究——以山东省为例.(类别、年份、起止页码)山东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王妍.民族文化产业与民族地区经济增长关系研究.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中国人民银行丽江市中心支行课题组.金融支持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专题调研,2009,(10)

[4]梁振.西部地区民族文亿产业研究.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左莉,张巨勇,张晓庆,王颖.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孵化研究.2012年全国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暨科学技术学两委联合年会论文集

[6]张婉.论民族文化产业与民族地区经济增长.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篇7:金融支持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产业发展面临困难及建议

1.研究生学位授权和学科专业授权单位少。学位授权和学科专业授权是高等院校研究生招生的必要前提, 也是高等院校综合能力的体现。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以及经济的发展, 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学位授权和学科专业授权单位逐年增加, 而少数民族地区研究生学位授权和学科专业授权单位的数量明显少于全国总体水平。据统计, 全国民族院校博士授权单位9个, 硕士36个, 分别占全国高等学校博士、硕士授权单位的4.17%和8.57%, 明显低于非少数民族院校。学位授权单位少的重要原因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普遍落后于我国东部发达地区, 因此其高等学历授权方面的资质仍达不到要求或者符合学位授权的单位少。学科专业授权是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和增加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多样化、学科多样化的重要保障, 而目前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 拥有学科专业授权的单位仍普遍偏少, 导致很多学科尤其工科具有招生单位资格的较少。

2.研究生学科专业设置存在偏差。少数民族地区在研究生学科专业设置上主要以文科和农业学科为主, 缺少理工科和新兴学科。据统计, 少数民族地区历史、农学、医学、文学等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而工学、经济学、管理学等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一些新兴学科如能源的开发与利用、信息学、高分子技术等学科在少数民族地区明显缺乏, 而这些学科也正是少数民族要发展所需要的学科。学科专业设置上的偏差不利于整个少数民族地区科技的发展和学生整体的平衡发展, 也束缚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

3.研究生教育规模偏小。少数民族地区研究生教育规模偏小, 主要体现在博、硕士的招生数量上。据文献报道, 近十年, 少数民族地区在博士招生数量上, 不到全国博士招生的百分之一。近十年, 少数民族地区在硕士招生数量上, 仅占全国硕士招生的3%。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规模限制了少数民族地区高层次教育的发展, 也限制了少数民族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在地域方面, 我国少数民族地域宽广, 但科技、经济、教育并不发达, 研究生教育规模偏小也说明了在少数民族地区需要提升高层次的人才教育, 这样才能带动整个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4.研究生培养特色不突出。人才培养特色是民族院校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 更被认为是民族院校的“生命线”。少数民族院校想要在竞争的社会当中得以生存, 就需要依靠其“民族特色”。然而, 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 并没有将其特色明显地突显出来。导致少数民族研究生呈现两个特点:一方面, 少数民族研究生没有自己的特色专业和特色专业技能, 另一方面与其他非少数民族研究生相竞争处于劣势, 这种劣势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少数民族地区研究生从小学开始受到的教育及其质量明显低于非少数民族地区, 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地区研究生的整体素质, 包括普通话水平、英文水平、信息交流水平、科研水平等明显低于非少数民族地区。

5.师资力量、基础教育设施有待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在师资力量方面存在明显不足, 民族院校的硕士研究生导师和博士研究生导师在数量和综合能力方面都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 而不管是硕士还是博士, 其导师都在他们的学业上担任重要的角色。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水平的硕士和博士导师与非少数民族区域的硕士、博士导师还有较大的差距, 有待于进一步的提升。在基础教育设施方面, 少数民族地区的博士和硕士科研设施还较为落后, 而科研能力是研究生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 也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方向。例如, 在内蒙古医科大学, 在进行免疫学的研究过程中缺乏流式细胞仪、分选流式细胞仪等高档仪器设备, 限制了研究生的发展。

二、少数民族地区研究生教育与非少数民族地区研究生教育的共性和差异

1.共同点。 (1) 教育目标。少数民族地区如新疆、西藏、内蒙古等, 与东部发达地区如上海、广东、福建等相比, 其在研究生的教育目标上, 都是力求培养高层次人才, 带动国家科技、经济、教育的发展。研究生教育受到国家越来越多的重视, 并且也得到社会人士的广泛认可, 其树立的培养目标适应社会发展浪潮, 对于我国更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 在社会浪潮中博得一席之位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 在少数民族地区研究生的教育目标、培养目标都是与非少数民族地区一致的。 (2) 教学方法。少数民族地区与非少数民族地区的研究生教学方法是一致的, 都是采用导师责任制的教学方法。硕士研究生目前分为专业型和学术型, 专业型研究生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采用技术型培养方法和策略, 目的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层次技术型人才。学术型研究生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采用的是科研思维培养方法和策略, 侧重的是科研能力的培养。对于博士来讲, 主要是培养具有高端科研能力的人才。

2.差异。 (1) 生存手段。少数民族地区研究生教育与非少数民族地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差异之一就是生存手段的不同, 少数民族地区研究生教育主要依托民族特色, 民族特色有利于少数民族研究生脱颖而出, 增强其竞争能力。可以说民族特色是少数民族地区研究生的“生存手段”和“生命线”, 而对于非少数民族研究生教育来讲, 发展其竞争实力主要依靠各种高科技信息、知识和高端技能, 与整个社会进行竞争, 他们所承担的压力将大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研究生, 但一旦少数民族研究生没有突出其民族特色, 则其竞争力远远低于非少数民族地区研究生。 (2) 科研水平。少数民族地区研究生在科研水平方面与非少数民族地区有明显的差异, 差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个是科研内容, 少数民族地区研究生的研究内容都属于偏文科和农学, 而对于发展极为重要的工科、新兴学科则较少, 这些研究内容无法从根源上带动少数民族地区的科技水平。另一方面是科研质量, 少数民族地区研究生在研究方法、手段和思路方面明显落后于我国发达地区。科研水平是评价研究生实力的重要指标, 但也是少数民族研究生教育亟需提高的方面。 (3) 博硕士导师师资力量。导师的师资力量影响着研究生的教学水平, 关系到整个教育的质量。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 由于发展较为落后, 本土出来的研究生导师非常稀缺, 且由于地理位置和科技发展水平, 很少有其他城市的博硕士导师投身于西、北部少数民族地区。这造成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研究生教育当中的师资力量的落后, 从而影响整个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有些少数民族地区的院校虽然有研究生导师, 但是在整体综合能力方便落后于发达地区, 因此在对于学生的指导方面也是有限的。 (4) 培养方法。在培养方法方面, 少数民族地区研究生教育主要采用的是在职和全日制的结合, 并且在职占有一定的比重, 而非少数民族地区主要采用的是全日制研究生教育, 并且逐渐取消了在职研究生。在职研究生在培养方法上采用的自学、自考策略, 因此存在质量不过关的现象, 而全日制学生将更多的时间投身于科研、实践, 所以会较在职研究生不论是知识素养还是科研实践都有较高的造诣。 (5) 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上, 我国发达地区研究生教育内容较多, 学生不仅需要掌握本专业的技能还要熟悉相关领域的技能。例如在医学领域,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不仅要把自己的科研做好, 还需要学习统计学、文献检索、临床科研方法、英语等学科的知识, 而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学内容较少, 且偏于简单。

3.造成异同的可能原因。 (1) 民族差异。造成少数民族研究生教育与非少数民族地区研究生教育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民族的差异性, 以新疆、内蒙古、西藏三个地方为例, 三个省份都位于我国的西北部, 民族性格、民族发展背景与非少数民族地区不同, 因此对于研究生教育的理解也是不同的。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 与整个大民族相比, 那些少数民族地区具有较为特殊的文化背景, 这也是导致教育不同的重要原因。 (2) 社会发展背景。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较为落后, 不论是经济、科技、教育都较我国大部分非少数民族地区落后, 因此影响着研究生的教育水平。虽然近些年我国对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但仅仅依托国家的扶持是不够的, 必须依靠自身的能力来改变其发展状况。交通的不发达、信息的不通畅导致研究生无法第一时间获得国内外最新的研究进展, 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 影响着其科研水平和技术水平。 (3) 市场需求。少数民族地区和非少数民族地区的研究生教育异同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社会市场的选择, 包括人才市场和职业市场。虽然研究生属于高层次的人才, 但是目前我国研究生与年俱增, 因此不缺乏研究生, 而少数民族研究生的培养方法、培养目标和策略等都与市场需要相关, 市场需求影响着人才的需要和方向。如何能在具有竞争性的社会市场上谋生存, 正是我国少数民族研究生努力实践的重要课题。

三、改革方案及发展对策

1.增加少数民族学校学位授权和学科专业授权单位。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研究生教育首先要从政策入手, 针对目前我国少数民族研究生学位授权和学科专业授权较少的现状, 需要增加其授权单位, 从而提供更多的机会。增加少数民族学校学位、学科专业授权可以提供研究生更多的选择, 不仅是学校的选择权, 还有学科的选择权, 让更多的少数民族学生可以获得更高层次的教育并得到更好的发展。学科专业的增多还可以丰富学校的学科内容, 扩大学生就业面, 提高学校整体实力。

2.学科专业进行结构性调整。少数民族院校在研究生的学科专业方面也要进行结构性的调整, 增加工科类和新兴学科, 降低文科和农科类的比重。少数民族的发展需要科学技术, 而不能像传统少数民族那样, 只依托畜牧业、农业来带动经济的发展, 这在高科技、经济化的今天是行不通的。将学科专业进行结构性的调整, 才能有效地调整少数民族研究生的比例, 从而为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科技提供支撑和人才供给。

3.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 更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研究生教育, 需要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 首先是改革原有的教育理念, 将少数民族地区研究生教育定位于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目标上来, 只有从理念上进行改变才能真正得以施行。其次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拓展学生的视野。最后是改革原有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并且支持学生的合理想法, 让学生自由的发展。

4.提高师资力量, 增加基础设施投入。师资力量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好坏, 因此增加少数民族地区研究生教育水平, 需要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师资力量。可以投入较多的资金以引进高端的国内外人才, 从而为少数民族研究生教育提供更多的思路和科研方法。还可以对少数民族地区教师进行培训, 或者送出国, 学习更多的先进技术和理念。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在基础设施方面还较为落后, 因此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投入更多的资金用于购买先进的科研和教学设备, 这样才能让学生顺利地进行自己的实验。

5.与时俱进, 形成人才培养特色。人才的特色是少数民族地区研究生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也是其“生命线”, 只有少数民族地区不断挖掘和发展属于自己的特色, 才能在竞争的社会中得到发展和壮大, 否则其发展道路将越走越窄, 从而被社会所淘汰。为了不被社会淘汰, 少数民族地区研究生需要与时俱进地形成人才培养特色, 挖掘潜在的民族特色。如何挖掘并发展少数民族的特色, 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首先, 明确其民族特色, 少数民族是我国重要的组成部分, 其民族文化、民族艺术、民族科技在我国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例如新疆地区的民族舞蹈、西藏的人文风情等, 都具有重大的挖掘和传承价值, 而这些有价值的艺术或者科技需要高层次的研究生人才。其次, 传承民族特色, 少数民族研究生如何能够与非少数民族地区研究生竞争, 其重要方法就是具有民族特色, 而传承是最好的方法。例如, 蒙古族等少数民族地区具有自己的语言———蒙语, 并且很多当地的居民对普通话并不了解, 因此限制了他们与外界的交流, 而少数民族地区的研究生不仅会本族语言而且还会普通话和英语, 这将有利于他们将先进的技术和方法应用到当地居民和生产生活当中。最后, 与时俱进, 不断创造。传承民族特色不是一层不变的继承, 而是与时俱进的发展民族特色, 使民族特色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发展能力。

6.培养少数民族地区高层次骨干人才。少数民族地区的研究生教育需要突出重点, 在培养的过程中就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少数民族地区高层次骨干人才。通过这种针对性的培养, 可以让培养目标更明确, 同时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也能带动当地的经济和科技。少数民族地区科技、经济、教育等都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 需要高层次人才来撑起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等。

四、结语

少数民族地区研究生教育是国家政府和社会都较为关注的重要话题, 如何提高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研究生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当前少数民族地区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有研究生学位授权和学科专业授权单位少、研究生学科专业设置存在偏差、研究生教育规模偏小、研究生培养特色不突出以及师资力量、基础教育设施有待提高等。少数民族地区研究生教育与非少数民族地区研究生教育的共同点是教育目标和教学方法, 而差异主要是生存手段、科研水平、博硕士导师师资力量、培养方法以及教学内容等。造成这种异同的可能原因有民族差异、社会发展背景、市场需求等。因此笔者提出改革方案及发展对策, 包括增加少数民族学校学位授权和学科专业授权单位, 对学科专业进行结构性调整, 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 提高师资力量, 增加基础设施投入, 与时俱进, 形成人才培养特色以及培养少数民族地区高层次骨干人才等, 为发展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研究生教育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郑长德.2000年以来中国少数民族受教育程度变化的族际比较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4, (05) :176-185.

[2]赵海录, 佟晓露, 韩书贤.新疆少数民族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探析[J].医学与社会, 2015, (01) :91-93.

[3]姑扎丽努尔·托乎提, 王崟任.南疆高校少数民族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才智, 2010, (13) :221.

[4]许哲.内蒙古地区研究生教育质量影响因素分析[D].内蒙古大学, 2015.

[5]索斌.蒙汉硕士研究生心理压力特点及其压力管理策略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3.

篇8:金融支持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产业发展面临困难及建议

摘 要:西部民族地区落后的体育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薄弱环节,也是我国学校体育科学化、教育现代化的滞后因素。究其原因,主要受制于主管部门管理和引领不够,学校、社会各方面重视程度不够,鉴于此,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对策:转变观念,强化管理;加强经费投入,改善教学条件。

关键词:西部地区;农村;体育教师

一、农村学校体育教育发展的困难

农村小学体育落后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得不到足够的重视。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祖国创新性人才的培养,重视体育事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因为经济、环境等条件的限制,他们对体育知识的了解不够深刻,认为体育课不是一门升学必考的课程,学得好坏都是一个样。因此,上课时持“无所谓”态度,懒散,积极性不高。就目前制约农村体育教学的诸多问题作简要分析。

1.学校体育设施落后或不健全体育设施得不到有效的利用

农村学校的体育设施较落后,而且大多数学校没有专门的操场进行上课,“普九”活动使学校的硬软件按学生基本配齐,但是在建设过程中有占去了很多体育场地,原本孩子们应该在体育课上得到的激情与快乐要到哪里去寻找?这些问题的根源是农村学校对体育教学的忽视,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应该并重,在我们有些农村学校校长眼里仿佛只看到了“智育”。我们应该重视体育教学,把我们现有的体育设施利用起来,让孩子们的学习生活更有趣,让更多的孩子体验运动带给我们的快乐。

2.重智、轻体的观念在农村普遍存在,体育教师的地位低下,不受重视

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家庭、社会等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这种情况。对教师体育知识、体育教学方面的培训就很少。在这种情况下,随着体育教学的改革,教师自身又没有及时“充电”。体育教学的单一化、程式化、刻板化根本就无法实施素质教育。

二、农村学校体育教育发展困难的对策

以上问题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重视学生全方位的发展。重智育、轻体育的观念严重影响了农村体育教学的开展。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1.转变观念,强化管理,提高工作创新能力

学校体育的主管部门要彻底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强化管理,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了促进地方学校体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教育主管部门要克服人力、物力、财力的不足,尽可能地举行各级各类竞赛活动,推进各种体育运动项目的普及和开展,并且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项目。

2.加强经费投入,改善教学条件

(1)把体育教学经费拿入县、乡(镇)级财政预算,确保经费到位,尽管财政困难,但也不能穷了“学生的体育教育”;(2)有计划、有步骤地配套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施、教参以及部分现代化教学设备;(3)学校应给每一位体育教师配齐课标、教师用书、学生体育课本等教学用书,购置一些必要的教学参考书和教学器材,保证基本的体育教学条件。

上一篇:中国古代名人的介绍下一篇:消防急救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