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a版石榴又红了

2024-05-18

语文a版石榴又红了(共3篇)

篇1:语文a版石榴又红了

五年级语文上册《石榴又红了》的教案及资料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郑振铎,学习作者是如何把人物的形象刻画得细致而饱满的。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通过自读、自我检测,深入理解文本,体会文中所流露出来的深刻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郑振铎敬佩和赞叹之情。

(2)体会做着爱戴、思念父亲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品读句子,体会作者是怎么把人物形象刻画得细致而饱满的。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音乐资料

教学过程:

一、课前选读

1.见ppt课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关注借物抒情的文章,第 1 页 以提示新课)

2.师:今天我们学习的第14课,和《酸枣情》一样。都是借物抒情的文章。作者借得什么物?抒发得怎样的情呢?我们带着问题学习新课吧!

二、自渎课文,掌握生字,整体把握课文。

1.出示自读提纲:见pps

2.开火车说积累的好词,好句。

3.同桌互相交流,大声地读出来,要互相正音,补充词语库。

4.教师检查:见pps指名学生读字词。中间出示郑振铎资料,介绍郑振铎先生生平(见pps连接)

三、深入学习

1.出示课文的阅读提示,指导学生分析阅读提示。阅读提示中其实是隐含着我们阅读课文的精髓问题。我们不但不能忽视阅读提示,而且还要认真地分析其给我们带来的信息。(见pps,两张幻灯片出示了不同的阅读提示。相比之下,后一张幻灯片红字部分其实是完善了阅读提示的内容)要求学生边读边画,根据提示学生展开自读。

2.指名反馈问题。

*文章围绕“石榴”来讲故事,线索清晰;讲了哪几个故事?

第一件事情在石榴上刻上所有孩子的名字,待石榴成熟

第 2 页 再分给孩子们。

第二件事情和一个南方的小姑娘打赌石榴能否在盆里开花结果。

第三件事情最后一次石榴节前父亲临别的嘱托。

板书

*通过一些具体的事情来塑造“父亲”的形象,父亲的形象是什么样子的呢?哪些词句使父亲的形象更加细致而饱满呢?找1-2句做批注。

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学生自己认定“石榴”这条主线,感知作者是怎么表达了对父亲深切地怀念之情。在字里行间找到体现父亲形象的字、词、句,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点点滴滴,更要学会作者借物抒情的手法。

学生的不同感知侧面,会找到不同的句子,但学生一般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句子表达出自己的看法。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3.伴着音乐导入最后一部分的教学,pps最后一张整个环节到下课再音乐中进行。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父亲,就是这样一位充满慈爱,童心未泯的父亲,就是这样一位热爱生命,懂得生活的父亲却永远离开了我们。1958年10月18日率领中国文化代表团出国访问的途中因飞机失事永远的离开了我们。/消息传来,大家望着那红的似火的果实,望着那不

第 3 页 久前被父亲刻上名字的一个个血红的石榴,依然不能相信这个噩耗,依然盼着父亲的归来。/孩子们仿佛听到…生读,看到…生读。

那红的似火的果实谁也没有去摘,谁也不忍去摘,任它…生读。这是为什么呢?生结合课文分析。

而此时,郑尔康先生望着临院的石榴,就会想到旧居,想到父亲,想到父亲的音容笑貌。父亲的影响早已深深的刻入了每个孩子的心中。因此,每当石榴树上又挂满了小红灯笼的时候,曾经得到过他关爱的人们就会更加怀念起郑振铎先生来。正如作者所说的…生配乐齐读我思念他们,思念旧居的…作者连用三个思念,又是为什么呢?

关于父亲的种种往事,像放电影似的一幕幕在眼前映过。作者通过石榴这条主线,把父亲的形象刻画得淋漓精致。

4.结合课文简介借物抒情,布置小小习作。

5.布置作业

板书 * 石榴又红了

刻名字,分石榴

围绕石榴写了三件事 和小姑娘们打赌 思念父亲

离别时的嘱咐

【备课参考】

郑振铎简介

第 4 页

郑振铎(1898-1958),笔名西谛,是我国“五四”时期涌现的著名作家,文学家和翻译家。也是我国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的倡导者。他原籍福建长乐,1898年12月19日出生于浙江省永嘉县。1917年夏,他考进了北京铁路管理学院。1919年“五四”运动中,成为该校学生代表和福建学生联合会的代表,从此积极从事革命活动。毕业后任商务印书馆编辑。1921年与沈雁冰等组织文学研究会。1923年主编《小说月报》。他还先后参与编辑了《闽潮》,《新社会》,《文学旬刊》等刊物。1931年后、历任燕京大学、复旦大学教授,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致力学术研究,并主编《世界文库》。抗日战争期间留居上海,坚持进步文化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文物局长、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文学研究所所长、文化部副部长、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民间文艺研究理事会副主席等职。1958年出国访问途中因飞机失事逝世。主要著作有《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俗文学史》、《中国文学研究》、《俄国文学史略》、《近百年古城古墓发掘史》等。译著有《新月集》、《飞鸟集》等。另有《郑振铎文集》。郑振铎一生不仅著述丰富,他发表的大量译作、译论在中国翻译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1.郑振铎的主要译作及其影响

郑振铎的一生没有离开过翻译,成果颇丰,对我国文学

第 5 页 与翻译做出了很大贡献。他掌握的外语,主要是英语,因而从事的翻译都是从英文转译的。他一生翻译的作品可以分为三类,下面我们分类讨论他的作品。

(一)、郑振铎译介的俄国文学。郑振铎最早在二十年代开始翻译俄国小说,根据不完全的统计,1920年到1923年间,郑振铎所推荐、翻译的以托尔斯泰,屠格涅夫,果戈里。契可夫,高尔基等为代表的俄国著名的作家作品、论文及“序文”,论著等,共二十多篇(部)。由他与人合译的,《俄国戏曲集》(共学社丛书之一,商务印书馆1921年出版),在“五四”时期的读者中颇具有影响。而由他翻译的《灰色马》(《小说月报》)连载)等,则反映俄国社会革命和人民的思想倾向,引起读者的注目。他积极介绍十月革命前的俄国进步文学,为我国的新文学思想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郑振铎翻译的印度文学。郑振铎主要是翻译泰戈尔的诗歌以及印度古代寓言。一九二二年十月,郑振铎翻译出版了泰戈尔的《飞鸟集》,翌年九月又出版了他翻译的《新月集》。我国比较有系统地大量翻译泰戈尔的诗歌是从二十年代开始的,郑振铎是最主要的译者。冰心读了郑振铎译的《飞鸟集》后,评价道:“觉得那小诗非常自由,就学了那种自由的写法,随时把自己的感想和回忆,三言两语写下来。”郑振铎的这些译作,对于我国新文学建设和中外文学交流,都是有重要意义的。二十年代我国诗坛上小诗和散

第 6 页 文诗的流行,与郑振铎翻译的泰戈尔的诗很有关系。一九二五年八月,郑振铎出版了《印度寓言》一书,共收他的译作五十五篇。他的译作受到了中国读者的欢迎。印度学者海曼歌·比斯瓦斯在一九五八年《悼念郑振绎》一文中指出:“他可能是第一个把印度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介绍给中国读者的人,他同样是当前中印文化交流的先驱。”对他在印度文学翻译方面的贡献作了高度的评价。

(三)、郑振铎译介的希腊和罗马文学。郑振铎也很早就对希腊、罗马文学有所介绍了。一九二九年,出版了《恋爱的故事》。后来,又译述《希腊罗马神话传说中的英雄传说》,一九三五年以《希腊神话》为书名出版,篇幅为前一本书的三、四倍。解放后,他在《希腊神话》再版本中,还运用了马克思在《政治经济批判导言》中关于古代神话的著名论述来分析希腊神话,给予永久吸引力,赋予这两本译著以新的意义。

(四)、郑振铎翻译的其他作品。除了上述主要三大类翻译作品外,郑振铎另外还翻译过美国欧·亨利的短篇小说,德国莱辛的寓言,丹麦的民歌,高加索民间故事,以及欧洲童话《列那狐的历史》等等。体裁广泛。

总之,郑振铎的翻译活动既有全译,也有选译、节译、译述等等,对中国的新文学的发展无疑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2、郑振铎的翻译观

第 7 页

在翻译理论方面,郑振铎的贡献主要是他在二十年代的翻译理论建树和一生对翻译的提倡建议之功。作为一名诗人、散文家和知名学者,他对我国当时的文化思想状况有着敏锐的洞察力。他的翻译见解,经受了历史的检验,至今仍有强大的生命力。下面,我们介绍一下他关于翻译的一些主要见解。

(一)、“文学是绝对能够翻译的”

新文化运动开展以来,随着人们对文学的认识的提高,有些人对译作是否能保持原著的思想,艺术风格表示怀疑,甚至有些人认为文学作品是绝对不可译的。尤其是诗歌翻译,他们认为是绝对不可能的。对于这个问题,郑振铎认为,“文学不可译”的观点本质上是狭隘的文学观念的产物,如果否认了翻译的可能性,实际上就否认了文学的国际交流,否认了世界文学的意义。郑振铎在《译学的三个问题》中提出,“文学书是绝对能译的,不惟其所含有的思想能够完全的由原文移到译里面,就是原文的艺术之美也可以充分的移植于译文中”。他还认为文学的“风格”就是文学的“表达”,而“表达”可以把人类思想具有共通的东西“移植”成文字。这种对于文学可译性的论述,消除了某些译者和读者的疑虑,在当时,对我国翻译事业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二)、翻译不仅是“媒婆”而且是“奶娘”

郑振铎认为翻译最好有两种功能:

(一)、能改变中国文

第 8 页 化传统。

(二)、能引导中国人和现代的人生问题与现代思想相接触。他认为,“翻译一个文学作品就如同创造一个文学作品一样”。他在《俄国文学史中的翻译家》一文中提出,“翻译家的责任非常重要,无论在那一国的文学史上,没有不受别国文学影响的痕迹。而负这种介绍责任的,却是翻译家。”在他发表的《处女与媒婆》、《翻译与创作》、《盲目的翻译家》等文中,反对盲目的翻译,认为只有有选择的翻译才能使我们的创作丰富而有力。他反对把翻译与创作对立起来,认为翻译的作用不仅是“媒婆”而且类似于“奶娘”,“创作决不是闭了门去读《西游记》、《红楼梦》以及诸子百家文集”,而是“开了几扇明窗,引进户外的日光和清气和一切美丽的景色”。郑振铎关于翻译的目的和功能的论述,对于端正我国现代翻译的方向,无疑起了作用。这种精神对于我国当前翻译界也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三)、翻译的三原则

郑振铎重视翻译的质量,在关于翻译的艺术、方法和原则上,他首次向国内翻译工作者介绍了英国翻译学家泰特勒(A.F.Tytler)《论翻译的原则》一书,及其中的三原则:

一、译文必须能完全传达原文的意思。

二、译作的风格和态度必须与原作的性质一样。

三、译文必须包含原文所有的流利。关于第一条原则,他认为是翻译的第一要义,但他反对“死的,绝对的直译”。至于第二条原则,他认为应该在“忠

第 9 页 实”(信)的前提下,把原文的风格与态度重新表现在译文里。对于第三条原则,郑振铎认为,“良好的译者应贵得于中道,忠实而不失于流利,流利而不流于放纵”。他对于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的看法可以归纳为,一、翻译必须讲求“忠实”。

二、强调贵得“中道”,防止走入“死译”与“放纵”两个极端。(郑振铎《译学书三个问题》,1921)

关于严复的“信、雅、达”三字理论,他认为“直译”的文章只要不是“不通”的中文,仍然是“达”的。假如将原文割裂以牵就译文方面的流行,虽“雅”却不足道矣。所以译文是以“信”为第一要义,但要努力使其不至于看不懂。(郑振铎,《世界文库》编例,1935)。他的这些翻译论述是十分精当的,在当时也是具有开拓性的。

(四)、对近代翻译史的评述

我国的外国文学翻译史严格地说是从十九世纪后半叶开始的。郑振铎认为,这一时期的翻译具有很大的气魄,但终归于失败。原因有五点:

一、内容上妥协于中国读者的口味和伦理观。

二、简单地利用外国作品作为改革的工具。

三、消遣性的侦探言情小说译的很多。

四、缺乏正确的文学常识。

五、不忠实于原著。但是,他仍然充分肯定其影响。认为最显著的有两个方面:一是影响于后来的创作。二是影响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他认为清末翻译与“五四”翻译的本质差别在于前者是“无意识的介绍”,而后者则是“有意识的介绍”。

第 10 页 郑振铎的这些论述,为中国近代文学翻译史定下了框架和基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语言的“欧化”问题

二十年代,随着外国文学翻译的日益增多,语言“欧化”问题被提到文艺理论的议事日程上来,郑振铎在《文艺丛谈》、《语体欧化之我观》等文章中,提出赞成语文体“欧化”,并提出“欧化”是为求文学艺术精进的一种方法。但他反对简单的模仿,认为“欧化”要保有一个度,既“虽不象中国人向来所写的语文体,却也非中国人所看不懂的”。郑振铎关于语言“欧化”的论述,在当时是有一定的影响的,对于今天的文学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总之,郑振铎在二、三十年代在翻译方面作过一系列比较系统,完整的论述。有一些重要的问题是有他首次提出的,具有开拓,启蒙的意义。他的论述不仅在当时起了良好作用,而且受到了历史的检验,至今仍有强大的生命力。他不失为我国现代一位重要的翻译理论家,他的理论是我国翻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3、郑振铎的翻译特色

综观郑振铎一生的许多翻译作品,我们可以发现这样的一些特点:

(一)、他的翻译体裁广泛,内容丰富,作了多方面的实践。他翻译了不少的作品,体裁涉及诗歌、小说、儿童文

第 11 页 学、散文等。而且多有探索和创新。他是较早介绍俄国文学、印度文学、希腊和罗马文学的,具有开风气和补空白的意义。但因种种原因,他没有译出具有里程碑式的世界名著,这不能说是一种遗憾。

(二)、他的译作鲜明地反映了个人风格,也发挥了社会功能。他的大多数作品,都是“有所为”,都是反映和改造人生而译。但是由于工作和斗争的紧张与急迫,时他未及仔细修饰文字,过于直露或粗糙,使得作品的审美价值不及认识价值。但他却是不乏一些艺术性和思想性达到完美结合的作品,如他所译的泰戈尔的诗集等。

(三)、他翻译的作品显示了他的学识。郑振铎不仅是一名作家也是一名学者。“五四”以后的新旧学者都很佩服他的学问。他的作品文字上平易,风格上朴素,但并不浅薄,反映了较深的功底。可以说是学者化的作家了。郁达夫说,学者一般是不大会创作的,但郑振铎的作品“却也富有着细腻的风光”。

4、结语

郑振铎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翻译家,他为我国译介了许多重要的外国文学作品,其中许多作品具有开拓性和启蒙性。他也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翻译理论,为我国翻译理论增添了许多宝贵的财富。他在文学翻译方面贡献是不仅不可忽视的。

第 12 页

参考书目

徐酉翔,1986,《中国现代作家评传》,山东教育出版社

陈福康,1988,《回忆郑振铎》,学林出版社

陈福康,1985,《郑振铎年谱》,书目文献出版社

《郑振铎文集》,1988,人民文学出版社

《中国现代作家选集-郑振铎》,1992,人民文学出版社

《翻译研究论文集》,1984,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翻译论集》,1984,商务印书馆

第 13 页

篇2:语文a版石榴又红了

随着郑尔康为父亲写的散文诗伴乐读在教室回荡,我的心情也难以平静。听众的心情也难以平静。爱物犹在,斯人已去。课成功了,除了在设计上匠心独运,尤其感觉多媒体信息技术可谓是不可多得的辅助教学手段。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欲望,启迪思维空间,提高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使这堂阅读教学大放异彩!

在以往的教学中,用言语表达教学内容,其形式比较平淡,较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创设一个富有情趣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形成主动参与的心理愿望,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前提。上课伊始,我出示了又红又大的石榴图片,勾起了学生对石榴的喜爱,激发了学生兴趣。随着对文本深入学习,酷爱石榴的父亲不幸遇难,作者是何等悲痛啊!学生怎样理解这种情感,我再次出示石榴图片,并配以悲凉的箫曲,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一下子明白了,红得似血的石榴实际上是作者的心在滴血啊!学生进行了声情并茂的朗读。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让枯燥的文字变成生动形象的图画,给学生特别是理解能力相对较差的小学生以直观的印象,帮助他们理解较难的课文片段,把抽象的语文变为生活的语文,使我的教学达到了一种新的境界。

在备课时,我被郑振铎的事迹深深感动,对于他的生平,我曾设想在课堂交流,但较耗费时间,后来,我将他的个人简介在课件中设置一个页面,在孩子们学习了三件充满情韵的往事后呈现,孩子们从课件中了解郑振铎的生平,才华,遇难过程,这是文本中没有的,但是是了解文中的父亲,理解作者的情感必不可少的。因此,在教学中我就凭借了信息技术无比强大的功能,跨越时间和空间,带领学生在课堂内外任意浏览、获取知识,加深对文本内容的了解。

在课的结尾,我设置了这样一个情节:

同学们,打开你们的记忆大门,看看这些似曾相识的画面,(课件、配乐)﹍﹍

总结:孩子们,郑尔康的父亲就这样永远地离开了,留给他的只是那无尽的哀思。那么,同学们,我们的父亲都健在,他们每天都呵护着我们成长。爱我们的父亲吧,我们的爱会温暖父亲的一生。

篇3:教学设计石榴又红了

作者:聂菊英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认识“俞、振、铎、侍8个字,掌握会写字”榴、郑、振、篱等字,自主积累词句。

2、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无限怀念。

3、了解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无限怀念。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图片(成熟了的石榴)

|师:这是什么?(板书:石榴)看老师板书,说说这些石榴的颜色(生答)再说说它的形状?(生答)(板书:红了)你们喜欢这些石吗?(喜欢)看到这些小红灯笼似的石榴你们会想到什么?(生答)

2、师 :这些石榴多可爱呀!作者一看到火红的石榴会情不自禁的想起谁?(父亲)他父亲是谁呢?课前同学们已经收集了资料,对他有父亲有了一定的了解,谁来说一说。(生说后出示郑振铎的资料)

3、这就是赌物思人,我们来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初读课文

1、每当看到石榴,关于父亲的种种往事就像放电影似的一幕幕在眼前映过。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一些什么事?从这些事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灯片出示问题)2、生读课文。

3、师 :读了课文你一定对郑振铎先生又有了更深的了解。文中回忆了父亲的哪几件事?(生答)板书:爱好园艺

过石榴节 老少打赌

意外去世

4、师:通过对这些事情的回忆,你觉得郑振铎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生答:爱生活,爱孩子,真诚...)

三、分析课文(根据学生的回答讲解)

1、师:就是这样的个真诚在趣的老人,作者对他充满了无尽的怀念,第当看到石榴就会想起他,想起父亲的园子评剧国学们到文中去找一找,哪些句子写了父亲的园子。(生答)——出示句子,齐读句子。

2、从句子中的哪些词语感受到父亲是爱好园艺的的(栽满,三季有花,四时常青)

3、在父亲的生活中侍弄这些花草树木都充满了无限的乐趣,这是怎样的一位老人呀!(板书|爱生活)

4、在这三季有花,四时常青的园子里,也许他特别喜爱那几株石榴树。石榴开花结果后父亲要做一什什么事呢?(生答)在石榴上

刻名字是用来做什么?(生答:过石榴节)他们是怎样过石榴节的?(生答)出示句子

(课件出示:大约总是挑个星期天吧,父亲把所在的孩子都叫来,院子里小桌上摆满了各色的糖果和一个个咧天嘴在笑的红石榴。他和孩子们一起唱啊,跳哇,做各种好玩儿的游戏,或是大家坐在他的四周,听他讲迷人的童话最后他把石榴按照上面的名字分给大家)生齐读这些句子。

4、过石榴节有哪些活动?(生答)石榴节里有香甜的糖果,诱人的石榴,迷人的童话,慈祥的老公公,这样的石榴节孩子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快乐)请你带着快乐的心情读一读这些句子。

5、多么快乐的石榴节呀!孩子们喜不喜欢?(喜欢))文中的哪个词语写出了你的这种心情?(眼巴巴)眼巴巴是什么意思?(生答)能用眼巴巴说一句话吗?

6、这位老公公花那么多的心思给自家的、亲友家的、邻居家的孩子过石榴节,给孩子们带来那么多的快乐。这是怎样的一位老公公呀!(板书:爱孩子)

7、这真是充满乐趣,如诗般情韵的往事呀!他不但是一位慈祥的老人,有时还是一位老顽童呢?

5、请同学们快速看 “父亲和小姑娘打赌”的这一部分,你觉得文中哪些句子最有意思。

7、课件出示:父亲和小姑娘打赌的一组对话。(父亲听了,满怀兴致地同小姑娘打赌说:“要是公公盆里的石榴不结果,公公请客吃糖”小女孩终于信服了这位可亲的老公公,高高兴兴地跑着跳着回家去跟爸爸妈妈说:“公公打赌赢了,可是还是给了我好多糖果,他比我还高兴呢?”)

教师引读:这一老一少多么有意思的打赌呀,真是如烟的往事呀!(生读)这真是和诗一般情韵的往事呀!(生读)这真是让人难以忘怀的往事呀!(生读)

师:这样的打赌你们喜不喜欢(喜欢)这样的石榴节你们还想不想过?(想)

8、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父亲;就是这样一位充满慈爱、童心未泯的父亲;就是这样一位热爱生命、懂得生活的父亲。却因一场空难永远离开了我们。虽然他为最后一次的石榴节做好的准备,可他再也没在回来。留下的是血红的石榴和那孩子般天真的笑声。

9、最后一次石榴节孩子群众意见是怎样过的呢?(出示句子)

10、如果我是文中的孩子,望着这血红的石榴会说些什么,想引起什么?(生说)

引读:孩子们想听那迷人的童话,可是再也听不到了。大家只能(读)

孩子们想吃那香甜的糖果,可再也吃不到了。大家只能(读)

孩子们想和老公公过石榴节,可他再也不能再回来了,大家只能(读)

1、石榴落了又红,红了又落,如今石榴又红了(板书;又)而父亲不在,睹物思人。无限伤悲。(出示结尾的句子)

12、文章的的开头也有一个表达式同样情感的句子(出示句子)齐读句子。

13、文章表达同样情感的句子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出现,这种写法叫首尾呼应。

四、总结拓展。

红红的石榴勾起了一串串如诗般情韵的往事,这就是睹物思人。有时一张贺卡是一段浓浓的情,一首歌是一个美好的祝愿,请拿起你的笔写你身边物里包含着的故事吧!

板书:石榴又红了 爱好园艺

爱生活

过石榴节气

怀念 老小打赌

爱孩子 意外去世

教学设计《石榴又红了》

上一篇:信托资金借款合同样本下一篇:大学注音和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