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教学反思

2024-04-26

《石榴》教学反思(精选12篇)

篇1:《石榴》教学反思

今天我上了《石榴》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读通全文,并能理解第一、二自然段。我觉得自己前面的教学任务基本是完成了,但是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我没能把握好“整体感知”,把课文的词句割裂开来,而使学生丧失了体味美的机会。课文写夏天的石榴园,主要是描绘了石榴花的颜色、形态之美,教学时应该在让学生感受到美的基础上,再去体味词句。而我在教学时先让学生找到词句,再去体会其中蕴涵的美。

由这节课我想到:理解与运用语言的能力,往往是一个潜移默化的积淀过程。我们要把语文课上到学生的心里,不要为了传授知识而传授知识,让学生成为课堂的局外人。语文的教学应以语感的培养为中心,强调老师和课文对学生的熏染、陶冶、感化,讲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课文的涵泳、体验、感悟。我们要树立“语感中心论”。王尚文认为:“语感中心论”是以优秀的言语作品吸引学生,点燃学生的感知、想象、情感、思维,广化、深化、美化、敏化学生的语感,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听说读写实践,走进生活,走进作者。“语感中心论”以人为中心,以人为目的,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主体意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追求学生一听就清、一说就顺、一写就通、一读就懂的境界。“语感中心论”认为学生与课文之间是一种“对话”的关系,课文的意义不是由老师提取出来教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去发现、去创造。这种发现和创造谁也不能取代,只有靠学生自身的阅读实践。老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阅读的愿望和激情,要洞察学生在同化、顺应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要不断地诱发学生走进课文,与课文畅谈,在课文中涵泳、体验,从而让学生与课文产生共鸣。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加强语感教学,转变语文教学的重心:由注重语文知识的传授,转变到注重语文能力的培养;由注重对课文的思想内容的理解,转变到对语言材料的感受领悟;由注重篇章结构的详尽剖析,转变到对语言的阅读品味;由单纯重视语文表达,转变到同时重视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应用语文的能力。

篇2:《石榴》教学反思

《石榴》教学反思

上会中心小学

邓芳

《 石榴》是苏教版第五册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作者以季节变化为线索,描写了石榴抽枝长叶、开花、结果的情景。最后一个自然段具体描写了石榴子儿的样子、颜色与滋味,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之情。在教学时,我努力运用直观效应,引导学生用眼、用口等形式去理解词语,感悟课文内容,从而更好地进行朗读与说写训练。

本节课,主要研读课文三四两段,重点体会拟人的手法的好处以及品尝一种水果后进行仿写。课堂上,我从复习课文脉络入手,石榴叶——石榴花——石榴果,然后明确本课将主要学习石榴果。首先,石榴果实从生到熟,外皮颜色发生了逐步的变化。我采用了让学生找一找、画一画的方法,找出颜色变化的词语,再点出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最后指导朗读和小结。然后着重学习作者描写熟透了的石榴的形态的两句话。这一段话写得特别精彩,既形象又生动,因为作者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熟透了的石榴看作了一群石榴娃娃,成熟的石榴裂开了皮,写成了石榴娃娃笑得咧开了嘴,笑破了肚皮。这一环节主要通过了比较句子和朗读课文,让学生体会拟人的写法的好处,感受石榴的可爱。接着引导学生学习第四节,了解石榴子儿的形、色、味的特点。在理解“玛瑙般的子儿”时,我向学生介绍了玛瑙,对照图片让学生体会石榴子儿的形状特点。在理解“一颗颗紧偎在一起”时,通过观察图片、举例子理解“紧偎”,通过这段学习,理清段落顺序,先写作者看到的形状、颜色,再写品尝到的味道,为接下来的仿写一种水果作准备。最后,指导学生仿写,这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我以“桔子”为例进行指导,逐步展开,先让学生观察外形,主要从颜色和形状上说,紧接着剥开外皮,观察果肉,也从颜色和形状上说,同时指导学生用上比喻和拟人。最后让学生掰下一片尝尝,说说味道。通过具体的指导,大部分学生能很快完成。

反思自己一节课的教学,有些地方是值得重新商榷的。

其一:在学习拟人句时,主要是通过比较句子进行的,但是在出示句子时,由于我先出示了一句学生自创的简短的话,然后出示书中的话,本想后出示的句子是着重强调的一句,但学生却不这么认为,或许是因为学生的认知顺序,觉得老师先出示的句子是老师喜欢的句子,所以孩子说第一句好。因此事与愿违,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篇3:《石榴》教学反思

记得我第一次吃石榴的时候也闹出了笑话:那是70年代末期, 我的堂叔去县城, 回来带了几个石榴, 正巧碰上了我, 就给了我一个, 我接过来一口咬了下去, 又苦又涩, 连声说:“生的, 没熟, 不能吃!”堂叔大笑说:“错了, 先把皮掰开, 吃里面的籽儿。”学生为什么感觉这篇文章难懂, 不好理解呢?我想应该和我一样:没见过, 不知怎么吃。故不知如何下手。

从多年的教学实践看, 学生的疑惑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比喻的生涩, 二是描写的奇崛。

比喻的生涩。一代文化大师郭沫若先生, 一生建树众多, 贡献卓越, 其富赡的才情表现在其所涉足的所有方面, 仅以其文学创作而论, 诗歌、戏剧、散文, 无不出类拔萃。尤其是他对古文字和金石方面的研究, 更是令人敬佩。也正是他的博学, 随手写下众多妙句却使人感到十分生涩。例如:“单瓣的花虽没有双瓣的豪华, 但它却更有一段妙幻的演艺, 红玛瑙的花瓶儿由希腊式的安普刺变为中国式的金盅, 殷、周时代古味盎然的一种青铜器。博古家所命名的各种锈彩, 它都是具备着的。”这个句子, 作者运用比喻、对比的修辞手法描写石榴的花, 但喻体却是“希腊式的安普刺”“中国式的金盅”。对此作者仅简单注释是“殷、周时代古味盎然的一种青铜器”, 这对于初中生来说, 和没有注释是没有区别的。因为, 他们根本并不知道这种“安普刺”“青铜器”是什么样儿的。这样, 由这个比喻所要写出的石榴花的妙处自然也就没法品味了。

一般来说, 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是想让本来深奥的东西变得通俗、易懂。刘勰《文心雕龙·章句》中所言:“或喻于声, 或方于貌, 或拟于心, 或譬于事”。以“声”“貌”“心”“事”等作喻体, 就是想把人们不熟悉的本体变成熟悉的喻体, 人们在品味作者想象或联想的奇特之中感觉到语言的绝妙, 从而较好地了解所描写事物的特性, 达到较高的艺术效果。例如, 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中有这样的句子:“李梅亭多喝了几杯酒, 人全活过来了, 适才不过是立春里的爬虫, 现在竟是端午左右的爬虫了。”此句作者用两个时节的“爬虫”作喻, 写出李梅亭醉酒前和醉酒后的不同形态, 突出一个“活”字。这里的“爬虫”就很好理解, 因为大家都经常见到。

那么, 我们再回过头看郭沫若先生的比喻。以“金盅”作喻, 见过“金盅”的人自然能感觉其比喻的巧妙, 没有见过“金盅”的人, 只能剩下一脸的迷茫啦!这样, 就造成本体和喻体的无法对接, 增加了理解的难度。

描写的奇崛。如果说对“金盅”的没法理解是学生知识问题, 那么, 对“石榴有梅树的枝干, 有杨柳的叶片, 奇崛而不枯瘠, 清新而不柔媚, 这风度实兼备了梅柳之长, 而舍去了梅柳之短。”这类句子的品味则让教师讲解感觉十分奇崛。

这个句子作者运用对比手法, 但对比之后却不说到底是什么样的, 让学生自己去想。这种手法的运用郭沫若在散文诗《白鹭》一文也出现过:“那雪白的蓑毛, 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 那铁色的长喙, 那青色的脚, 增之一分则嫌长, 减之一分则嫌短, 素之一忽则嫌白, 黛之一忽则嫌黑。”同样, 学生读后到底也不知道白鹭的具体形状。由此, 让人联想到先秦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东家之子, 增之一分则太长, 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 施朱则太赤。”莫非, 作者是仿其道而写吗?然而, 宋玉在虚晃一枪之后, 还有实质的描写:“眉如翠羽, 肌如白雪;腰如束素, 齿如含贝;嫣然一笑, 惑阳城, 迷下蔡。”也许, 郭老太看重这些90后的学生了, 认为他们有超常的想象力, 再往具体里写, 反会被他们笑为迂腐。其实, 不然!

那么, 如何解决这两个问题?是我们教师授课时要做的工作。不然, 我们的授课就是无效的, 学生读完后, 仍然感觉“石榴”的生涩、奇崛。具体做法如下:

以看代说, 掰出石榴的深度。每讲到这两处, 我都会把相关的图画陈列在学生面前, 让学生看图读文, 品味作者写作的妙处。

关于“金盅”的描写, 我选择四副图画作对比:

通过这四副图片的观察, 学生自然会明白:郭老这句博喻, 说的不是一种情况, 而是石榴的渐变过程, 他是把石榴的变化过程用几个喻体杂糅在一起了。如果, 我们对照图片, 再去读文字, 其中的妙处自然晓得了:图 (二) 是初成石榴, 和图 (四) 的金盅很是相似;图 (一) 是成长时期的石榴, 不就是图 (三) 的形状吗?如果条件允许, 用动画把石榴的变化过程影映出来, 效果更好。而“由希腊式的安普刺变为中国式的金盅”写的就是图 (二) 变成图 (一) 的过程。这样, 我们把四副图片放在一起进行比较, 再去看那文字的描写, 那生涩的石榴也就变得很有深度了。原来, 这些盛酒的家伙也是运用仿生学啊!

以写代说, 掰出“石榴”的高度。每当讲到:“石榴有梅树的枝干, 有杨柳的叶片, 奇崛而不枯瘠, 清新而不柔媚, 这风度实兼备了梅柳之长, 而舍去了梅柳之短。”我都会让学生拿起笔, 对照图片把心中的石榴, 用平实的语言写出, 效果甚好。仅举几例:

生1:石榴兼有梅和杨柳的长处:有杨柳的叶片但要小一点, 有梅的枝干但要更瘦一点。

生2:石榴的叶子和杨柳的叶子外形很相似, 但不像杨柳那样招摇、柔媚;石榴的枝干和梅的枝干外形很相似, 但没有梅那样奇崛、枯瘠。

生3:石榴的枝干叶片奇崛、清新, 表现了它枝干刚劲硬挺、树叶繁茂清新而有生气的特点。

这样, 学生通过具体的观察和描写, 再去品味郭老的描写, 在对比之下, 便能感受到郭老的高明之处, 也对石榴有了深入的了解。以“我手写我心”, 缩短了与名人间的时空界限, 贴近了与名人间的关系, 增强了学习文学作品的信心。这样, 就掰出了文本阅读的高度。

以“补”代说, 掰出“石榴”的浓度。题目是《石榴》, 但文字却以描写枝、叶较多, 真的要写那让人垂涎欲滴的石榴了, 作者却又是用几个很概括的词语一带而过, 让人感觉很是不过瘾。为了解决这种阅读的意犹未尽, 我会让学生放开手脚, 写出自己心中的石榴。示例如下:

生1:熟透了的石榴, 有时会炸开了皮, 就像小孩子张大了嘴, 露出了整齐的牙齿。

生2:那石榴个个都长得裂开了缝, 露出像牙齿似的石榴籽儿, 顶端几片叶子全拢在一起, 像蝴蝶结似的, 使它更加美丽。

生3:石榴熟透了, 它们一个个绽开娃娃般可爱的圆脸和笑口, 争相向人们报告着成熟的喜讯。

学生观察角度并不同, 想象力不同, 写出的石榴也不一样。通过具体的描写, 学生明白了郭老的“破口大笑起来, 露出一口皓齿”的“留白”之处。这样, 在学生面前呈现的就是让人垂涎欲滴的鲜活石榴。这样的“石榴”就有了深度, 有了高度, 有了浓度。

总之, 文学作品的教学是语文教学中难度最大的一种教学实践。要想达到有效教学的目标, 只按文本的文字去解说, 肯定是不行的。教学无定法, 教学相长, 对于那些学生读起来有困难的文学作品, 我们不防多动点心思, 多采用点手段, 我们的教学有效性就回显示出来了。

参考文献

[1]黄修己, 《中国文学简史》,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84年版

[2]宋玉, 《登徒子好色赋》

[3]郭沫若, 《白鹭》

篇4:《石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1.上节课,同学们通读了课文,对石榴的叶子、花朵和果实有了初步的了解。现在,老师想检查一下你们的学习情况。你能准确地认读以下的词语吗?(出示:郁郁葱葱 热闹 红白相间 晶莹透亮 清爽无比)你们可以自己先轻声读一读。

2. 老师把这几组词语放在一起,你有什么发现吗?(引导学生根据词语,简要描绘石榴的叶子、花朵与果实)

【点评】在导入环节,借助词语复习引导学生观察石榴的不同部分,发现词语的排列规律,并借助词语简单描绘各部分的特征,看似普通的设计,却包含了培养学生抓关键词语的读书习惯。

二、 精读课文

1. 读一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看看作者是如何表现石榴花开得热闹的。

2. 组织学生交流,哪一个词语或句子让你感受到了花的热闹。

(1) 从“花越开越密,越开越盛,不久便挂满了枝头”这句话中的“满”字能看出石榴花很多,“满”字说明枝头上花很密,不留缝隙。

(2) 从“密”和“盛”感受到花多,只有花长得茂盛、长得多才会一朵挨着一朵,密密麻麻。

(3) 这么多的石榴花,这么热闹的情景,谁愿意读读这段话。

(4) 像小喇叭一样的石榴花,正鼓着劲儿在吹呢,怎样就是鼓着劲儿地吹呀?自己试着表演一下。

(5) 想象着画面,再来读这段话。

(6) 你们读得真美,我仿佛看到了一簇簇石榴花竞相开放,仿佛听到了喇叭声此起彼伏,还有那郁郁葱葱的叶子也在使劲地长呀长呀,能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个场面吗?(热闹)

(7) 的确是“热闹”,咱们一起来读,感受石榴园里的热闹。

(8) 生齐读第2自然段。

(9) 当我们把词语、句子想象成一幅幅画面的时候,书就会读得有滋有味。

【点评】从语言文字中体会石榴花的多,感受石榴花挂满枝头的美,让学生从言与意之间走一个来回,同时辅以模仿性的动作,可以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再通过朗读加深感悟,同时也相机渗透读书与想象、思考相结合的技巧。

3. 出示第3自然段,默读,想想石榴的热闹结束了吗?作者描写石榴的果实时,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到“热闹”了,请你把它们画下来。生交流,师出示:

“这些石榴娃娃急切地扒开绿黄色的叶子朝外张望,向人们报告着成熟的喜讯。”

“它的外皮先是青绿色,逐渐变得青中带黄,黄中带红,最后变成一半儿红,一半儿黄。”

“熟透了的石榴高兴地笑了,有的笑得咧开了嘴,有的甚至笑破了肚皮,露出了满满的子儿。”

(1) 出示:“石榴成长的过程中,先是____色,逐渐变得____,最后变成____。”说一说,这些表示颜色词语的位置可以调换吗?为什么?

(2) 想象着画面,把自己当成石榴娃娃,再读一读。

(3) 生再读第3自然段。

(4) 石榴娃娃急切地扒开叶子朝外张望,向人们报告着成熟的喜讯,它们还会怎样报告喜讯呢?试着模仿说一说。

•石榴娃娃兴奋地跳着舞向人们报告成熟的喜讯。

•石榴娃娃激动地挥舞着双臂向人们报告成熟的喜讯。

•石榴娃娃欢呼雀跃地向人们报告成熟的喜讯。

【点评】感受石榴果实的热闹,引导孩子注意颜色的变化,并利用课文中的拟人句,帮助学生模仿,从而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 老师想请大家尝尝这红白相间,晶莹透亮的石榴。边剥边留意,你看到了什么?再读读第4自然段,看看你读懂了哪些词?(红白相间、紧偎等)

【点评】通过看、尝的环节,调动学生多感官深切感受石榴的果实,同时渗透作者的写作方法,为仿写埋下伏笔。

三、 指导仿写

请拿出你自己准备的水果,看一看颜色、形状,摸一摸,说一说,自己再尝尝什么滋味。最后把你看到的,摸到的,尝到的连起来写一段话。

篇5:《石榴》教学反思小结

作者描写熟透了的石榴的形态,这一段话写得特别精彩,既形象又生动,因为作者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熟透了的石榴看作了一群石榴娃娃,成熟的石榴裂开了皮,写成了石榴娃娃笑得咧开了嘴,笑破了肚皮。让学生带者快乐的心情反复朗读,读出丰收的喜悦,读出石榴娃娃的调皮与欢乐,并让学生结合观察书上的插图,在朗读中了解石榴果实的外形特点,体会作者写法的精彩。

然后引导学生学习第四节,了解石榴子儿的形、色、味的特点。在理解“玛瑙般的子儿”时,我向学生介绍了玛瑙,对照图片让学生体会石榴子儿的形状特点。在理解“一颗颗紧偎在一起”时,通过观察图片、举例子理解“紧偎”,通过这段学习,理清段落顺序,先写作者看到的形状、颜色,再写品尝到的味道,为课后习题品尝一种水果奠定了写作基础。

教学这一课的时候我就考虑过课的类型,最后决定采用教师主讲,学生听、学的方法为主,考虑三年级语文基础知识比较贫乏,所以教师讲授的内容较多,我过于主导,让学生发挥的机会比较少,一篇课文可以有许多种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一个人的思维有限,一堂课上下来也发现了设计上有一些缺陷,而且学生不太敢回答问题,希望日后能更改善。

篇6:语文石榴教学反思

一、找准切入点,并以之作为教学主线贯穿教学始终。

文中“啊,充满着生活的温馨和诗一般情韵的往事啊!”是作者在回忆往事时发自内心的感叹,饱含了作者对美好往事的无限眷恋,对父亲深挚的思念,有幸福有伤感,快乐、惆怅、怀念交织其中,可以说是作者全部情感的凝集,是贯穿本文的情感主线。所以我把这个句子作为理解文本,感悟情感的切入点。第二课时新授伊始就把这个句子从文中摘出来,指导学生读句,理解“温馨”“情韵”二词的意思,意在让学生带着:那是些怎样充满生活的温馨和诗一般情韵的往事的思考,进入文本的学习。起到统领整个教学过程的作用。然后,在学完关于石榴节的回忆、父亲去世两个内容之后再分别呈现此句,以层层加深学生对文本情感的感悟,同时也是教学过程如一首诗歌,而这个句子就是这首诗歌中反复咏叹的中心句。

二、展开空白点,引领学生走入文本,走进人物的生活。

文章第二自然段,作者用简练的笔墨写了故居一年四季的景色 “旧居的院子不算大,却栽满了桃、李、杏、梅、……可说是三季有花,四时常青”如一幅写意画,极其概括,给人留下了自由而广阔的想象空间。这一段是郑振铎先生生活环境的描写,对于展示人物的精神风貌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这一段作者虽是略写,但在教学中却不可做简略的处理。所以在这一段的教学设计上我做了充分的铺展,抓住“栽满”“三季有花” “四时常青”,通过生动的语言描述,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领略小院一年四季的美景,把学生带入一个如诗如画的世外桃源,从而感悟主人悠然自得,丰富多彩的生活,热爱生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这样就把学生带进了小院主人的生活之中。

三、扣住细节刻画,贴近人物,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

篇7:《石榴》教学反思

一、朗读中感知

朗读训练是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和重要手段,我在教学这一课时,通过精当的提问,让学生读读悟悟,引导学生多读书,通过学生自读,指名读等,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感悟文章所描述的石榴的生长过程、特点和作者是怎样具体写石榴子的。

二、抓住关键词语,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教学中,根据教材的特点,我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品读感悟石榴的生长过程及特点,感悟文章的语言美。在教学“石榴果的颜色变化是有顺序的”这部分时,我先是让学生找出表示时间先后顺序的词,然后告诉大家用上 “先、逐渐、最后”这些表示先后顺序的词就能把石榴果的颜色变化写得更有条理,从而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精当。

三、恰当的运用多媒体课件

在教学中我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了石榴果的生长过程和石榴熟透的样子等图片。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感悟总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展现美丽的石榴生长的画面,以景激情,使学生对石榴产生美感,鼓励学生自主学,个体悟,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让学生对石榴有了更清晰、更形象的认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感悟书中的有关语句。

四、通过“看、尝、品、读”教学第四自然段并让学生仿写一种水果

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我采用“看、尝、品、读”的教学策略,先让学生出示课前带来的石榴,让学生把石榴剥开后观察石榴的样子、颜色、再尝尝味道,然后让学生自由读读第四自然段,找出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描写石榴子的样子、颜色、味道的,然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朗读。接着让学生观察自己喜欢的一种水果的样子、颜色、并亲自尝一尝水果的味道,让学生从水果的样子、颜色、味道介绍水果,学生有了这亲身的感受,结果大多学生写出来的话都不错。

篇8:《石榴》教学反思

一、感悟文本,以激情点燃学生情感和智慧的火花

阅读课上要使学生有感悟和体验,教师必须先对文本有充分的感受和体验;要使学生动情,教师必须先有心灵的震撼。在上课之前,教师首先要用心灵去感受文本、解读文本。课堂上,在精读课文二、三、四自然段时,我有意识地让同学们品读课文中用得好的词句,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

【片段一】

师:听,小鸟在叫,春天来了。请大家看看春天石榴树起了什么变化。(理解“抽出”的意思)

师:转眼间,春天过去,夏天来临了。让我们来读读课文,说说你看到了些什么。

生:看到石榴树的叶子。(板书:叶)

师:叶子怎么样?你是从哪儿读到的?(相机板书:嫩绿、郁郁葱葱。指导朗读。)

生:看到石榴树的花。

师:你看到了怎么样的石榴花?

生:火红的石榴花。

生:花的形状像小喇叭。

生:石榴花很可爱(活泼)。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并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个性化阅读、表现自我的机会。

【片段二】

师:树上开始开花啦!你能形容一下这些花的颜色吗?(指名交流)

师:(范读“花越开越密,越开越盛,不久便挂满了枝头”)谁来说说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

师:(多媒体出示开满了花的石榴树) 你们想的和这幅图一样吗?请你通过朗读把感受传递给大家。(指名读二、三句)

师:让我们走得再近一点去看! (出示两朵石榴花图)瞧,它们长得特别像什么?(生自由说) 小作者眼中的石榴花像什么呢?(指导朗读,读出花开得多、开得盛。)

师:(过渡)是啊,这石榴花太可爱了!作者也和你们一样,非常喜欢这盛开的石榴花。有一个词表达了作者对石榴花的感觉,请大家快速到课文第三节中去找一找。

师:(相机出示“热闹”)文中说石榴花开得热闹,你是怎么理解的?(生纷纷举手发言)

生:这个词用得不好。

生:我认为这个词没用错,它是讲花开得多。

生:对,花开得多,又鲜艳,好像很热闹。

生:“热闹”这个词把花争着开的情景写出来了。

师:同学们读书真细心!读书就得这样读,遇到问题,多读读,多体会。谁还想说说自己对“热闹”这个词的理解?

生:老师,这是把石榴花当作人来写的。很多花儿争着开,就像很多同学在一起,很热闹。

生:那些火红的石榴花还可能引来许多小蜜蜂嗡嗡地飞,那声音听起来很热闹。

生:课文里讲石榴高兴地笑了,笑得咧开了嘴,笑破了肚皮,露出了满满的子儿,有多热闹啊!

生:还有,“这些石榴娃娃急切地扒开绿黄色的叶子向外张望,向人们报告着成熟的喜讯”,也显示出了热闹。

师:同学们的精彩发言也像石榴花争着开一样,真热闹。现在大家该明白“热闹”这个词用得好不好了吧?

生:我明白了,“热闹”这个词不但没有用错,而且用得很好。

生:好在它写出了石榴花开得旺盛的样子。

师:好,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中有关的句子,体会体会。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我抓住有学生认为“这个词用得不好”这一契机,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边读边议,使学生逐渐悟出“热闹”这个词不但没有用错,而且用得很好。解决问题的过程既是一次生动的语言文字训练过程,又是一次学生充分体现自我的过程。

二、渗透写法,用教材为写作指导铺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并在课程的“总体目标与内容”中要求:“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阅读是内化的吸收,是对基础知识理解的过程;写作则是外化的表达,是对基础知识运用的过程。通过阅读记忆,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表达才具有心理前提。同时,阅读还能为作文提供范例,提供模仿运用的直观形式。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阅读是作文的基础,阅读好像蜜蜂采花,作文好像蜜蜂酿蜜。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只有智慧地把握两者结合的策略,才能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片段三】

师:石榴花谢了之后,树上结出了一个个小石榴,石榴一天天长大,一天天成熟。如果说石榴花美,那石榴果可就更有意思了!谁来读读它成熟的过程?

[出示看图填空:青绿色—(青中带黄)—(黄中带红)—(一半儿红,一半儿黄)]

师:可不可以把这几个词语调换一下顺序?

生:不可以。

师:为什么?

生:作者观察仔细,用词准确。

生:作者是按照事物的生长顺序来写的。

(师相机出示小卡片:仔细观察、按照顺序)

师:你们能不能试着用上“先……逐渐……最后……”说一句话?(生说)

师:成熟后的石榴是什么样的呢?读读书上的句子,说说你的感受。(生说)

师:你认为作者为什么能把这些石榴娃娃写得这么可爱呀?

生:因为作者喜欢石榴,把石榴娃娃当成了人来写,所以写得这么可爱,这么有趣。

师:现在,让我们把小动物也当成人来写,你也能写几句这么有趣的句子吗?

[出示填空:天空中的小鸟()。花丛中的小蝴蝶( )。]

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还应重视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妙处,揣摩表达的方法,及时利用文本的空白点穿插语用训练。从这层意义上来说,上述教学充满了“语文味”,进行了扎实的语言文字运用训练,无论是对连词和拟人句的品析,还是写法的迁移,都是必要和到位的。

【片段四】

(出示填空:石榴不仅叶子、花、果,里面的子儿也。)

师:你看,作者抓住了石榴的可爱、美的特点,按照顺序(指板书),写得多生动啊!我们在写一种事物的时候,也要学着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写。(板书:抓住特点)

在这种氛围里,每一个学生都打开了思维,同时吸收了文本写作的方法,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悟。

篇9:《石榴》教学反思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6课——《石榴》。(生齐读课题)

师:上节课,我们跟随小作者浏览了这驰名中外的石榴园,初读了课文,学习了生字词,并且精读了课文的第1~2自然段。告诉老师,学得怎样?

生:(很自信地)学得很好。

师:真自信,无论遇到什么事,都应该这样,要相信自己做得好。记住了吗?

生:记住了。

[点评]自信心对于一个人来说非常重要。学生有了自信心,不敢做的事敢做了,做不好的事做好了。《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如何养成?就要靠平时多多训练,多多培养。

师:现在老师想请三位同学上台来读课文第1~2自然段,想读的,自己上来吧。

(三位学生抢着跑上了讲台)

师:由于自信,这三位同学抢占了先机。谁读到什么地方,你们自己分配一下吧。分好了就开始读。

(三位同学相互协商,分配好自己读课文的哪部分内容后,读课文第1~2自然段)

[点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里教者有意识让三位学生自主上台,读两个自然段课文,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还提升了学生协调合作的能力。

师:课文读得确实不错。是的,石榴树的新枝抽出了,嫩绿的叶子长出了,火红的花儿开出了,很美,也很喜气!不过,如果你再接着往下读,相信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受,新的惊喜!

[点评]优美的点睛之语,能有效地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引领学生步入阅读的殿堂。

二、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

师:(课件出示第3自然段)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第3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呢?我该怎么读呢?就这么读一读,想一想,再读一读。(学生自由读,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读书、理解的情况)

[点评]学习要求简单、明了,学生易于接受,便于操作。

师:读好了吗?读懂了吗?

生:(自信地回答)读好了!读懂了!

师:对呀!学习中就要这么自信。如果老师再给你们时间,你们会争取读得更好吗?

生:会!

师:这就叫精益求精。难能可贵呀!这次读书哇,老师有一个小小的建议,你们可以重点读自己最感兴趣的一句话,待会儿准备和大家交流交流。好吗?

(学生读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教师巡视指导、点拨)

师:下面老师想请同学自己上台来按电脑按键,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句子读一读。你喜欢读第几句按一下相应键就可以了。

(学生按键盘上相应数字键,屏幕上就会出现第几句话。学生读的句子顺序不论)

[点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让学生自己按电脑键盘,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朗读,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充分尊重了学生。

(一学生自主选读第三句)

师:小作者看得多仔细,交代得多清楚。(教师引读这一句)

师:想看看这个变化过程吗?(投影映示石榴外皮颜色的变化过程,加上这句话的朗读配音)看清了石榴的颜色变化了吗?

生:看清了。

师:哪位同学愿意再来介绍一下石榴外皮颜色的变化过程。(投影映示石榴外皮颜色的变化过程,不加朗读配音)

(生看着投影,介绍石榴外皮颜色的变化过程)

[点评]适时的、恰到好处的多媒体课件,能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形象化,有助于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和理解。

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石榴颜色的变化。

(生齐读第三句)

(一学生自主选读第一句)

师:同学们,听出什么啦?

生:小石榴很多。

师:谁能让这棵树上的小石榴结得更多呢?

(请一生再读这一句)

师:“树上结出了一个个小石榴”(在“一个个”下加点),经他这么一强调,小石榴果然增加了许多!这就是朗读的魅力!读——

(生齐读第一句)

师:“热闹了好一阵的石榴花渐渐地谢了”,你还能感受到它的热闹吗?

生:不能。

师:对。那么“热闹”(加点)的时候是什么样儿的呢?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出示石榴花盛开的画面,并配上《喜洋洋》音乐)

师:感受到石榴花的热闹了吗?其实课文第2自然段中就有描写石榴花热闹的句子。谁来读?

(请学生读第2自然段中描写石榴花盛开的句子)

[点评]为学生创设一个理解词语的情境,或者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都不失是帮助学生感悟词语意思的好方法。

(一学生自主选读第二句,读得不太好)

师:听了你的朗读,老师觉得石榴的成长很容易嘛。请你再读读,一定会读好的。

(生再读第二句话)

师:这就对了,石榴的成长得有一个过程。

(生齐读第二句话)

(学生自主选读第四句)

师:“有的笑得咧开了嘴,有的甚至笑破了肚皮”,哪个笑得更开心?

生:“笑破了肚皮”更开心。

师:其实这句话里有一个词儿就强调了这个意思。知道吗?

生:甚至。

师:我们在读这句话时怎样才能表达出这个意思呢?

(一生朗读这句话)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

(一学生自主选读第五句)

师:听了你的朗读,老师感觉你介绍的不是石榴,而是——

生:娃娃。

生:小孩儿。

生:宝宝。

生:小姑娘。

师:是呀!在小作者的眼里,这满树的石榴,分明就是一群活泼可爱的娃娃。它们喜欢热闹,还会咧开嘴——

生:笑。

师:甚至笑破了——

生:肚皮。

师:它们还有什么地方像娃娃?

生:急切。

生:扒开。

生:张望。

生:报告。

师:经这么一写呀,这满树的石榴就活起来了,动起来了,笑起来了。让我们一起来读第五句,找找这种感觉。

[点评]修辞手法运用的好处,不应直白地告诉学生,而应通过反复朗读,巧妙引导,让学生去感悟、体会。这一教学环节正体现了这一教学思想。

(生齐读第3自然段)

师:同学们,石榴经过抽枝、长叶、开花、结果,现在已经成熟了,红黄相衬的皮长出了,晶莹透亮的子儿露出了。你们一定想尝了吧?

三、学习课文第4自然段

师:(出示第4自然段)请大家轻声读读这第4自然段,体会一下小作者和石榴零距离接触以后,看到的是什么?品出的是什么?

(生自由轻声读第4自然段)

师:(出示填空)“这时,你摘下一个石榴,剥开外皮,只见

般的子儿_____,______,______。取几粒放入口中嚼嚼______、______的,顿时感到______。”读了之后,谁愿意来填一填?(生口头填空)

师:(相机板书:玛瑙紧偎红

白相间晶莹透亮酸酸的甜津津清爽无比)

师:(再出示第4自然段)让我们一起再读、再体会。

(生齐读)

师:小作者看得非常清楚,品得也很真切,不过,这只是他的感受呀。现在老师发给每个小组一个石榴,大家可以看一看、摸一摸、尝一尝,然后用下面的句式说一说(出示句式)“石榴圆圆的,像______,它的外皮______,剥开外皮,只见

般的子儿。取几粒放入口中嚼嚼,______的,顿时感到______。”

[点评]学生通过自己亲眼看,亲手摸,亲口尝,所得到的体验一定是独特的,所说出的话也一定是与众不同的。

师:谁愿意来说说?

生:石榴圆圆的,像个小皮球,它的外皮黄中带红,剥开外皮,只见珍珠般的子儿一个个挤在一起。取几粒放入口中嚼嚼,酸酸的、甜甜的,顿时感到清爽了许多。

生:石榴圆圆的,像爸爸紧握的拳头,它的外皮红红的,剥开外皮,只见银珠般的子儿一个挨着一个。取几粒放入口中嚼嚼。哇,凉丝丝的,顿时感到舒服极了。

师:刚才读的是课文中的话,现在说的是自己的话。写作,其实就是用我自己的手,写我想说的话。

[点评]课堂教学无非是教学生一个学习的例子。这一环节由照原文填空,到通过板书理清介绍石榴的顺序,再到通过学生自己看、摸、尝后填空,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都为下面“说水果”作了铺垫,提供了范例。

师:同学们,驰名中外的石榴园,让我们流连忘返;红黄相衬的石榴果,让我们爱不释手;晶莹透亮的石榴子,让我们垂涎欲滴。其实,在我们这块美丽而富饶的中华园里,还有许多名声远播的美味水果,岭南的荔枝、烟台的苹果、海南的椰子、吐鲁番的葡萄,等等。课前,老师让你们每人准备一种水果,现在请拿出来吧。

(生纷纷拿出自己带来的水果)

师:请大家仿照第4自然段的写法,在小组内说说自己带来的水果。

(生说自己带来的水果)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水果介绍给大家?

(生上台介绍自己带来的水果,师生相机评议)

四、布置作业

师:请你把喜爱的水果画下来,并为它配一段解说词。

[总评]唐老师的这一节课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中所倡导的教育教学理念,关注了学生的发展,是一节适合学生成长的课。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学生的自信心得到培养。自信心对一个人的成长乃至一生的发展都非常重要。《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者在每一个环节都注重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复习回顾,让学生自信地回答;检查朗读,让学生自信地上台;介绍水果,让学生自信地去说,等等,无一不在留意着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2学生的主体性得以体现。本节课真正体现了人本思想,真正把学生看作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整节课,教者能够做到“充分尊重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感受、自主体悟。无论是复习巩固让学生自主上台读课文,还是学习新课中让学生自己操作电脑键盘,读感兴趣的句子,及学生亲口品尝水果,说独特感受等诸多环节,都充分体现着尊重学生,真正将学生看作是一个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3教育的和谐性得以呈现。教育教学活动应该在和谐的环境和氛围下进行,和谐的教育教学应该是踏雪无痕、润物无声的。本节课教者以尊重、信任学生为前提,并在每一个环节都着力落实这一思想,自始至终都能呈现出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而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在教师引领下学生主动学习、自我建构的历程,这又呈现了和谐的教学过程。

篇10:《石榴》教学反思

在反复研读文本的基础上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1、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怀念。

2、品读词句,感悟郑振铎先生热爱生活、充满情趣、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真诚、质朴、平易、童真的人品。

3、认识作者通过细节刻画,把人物描写得鲜活饱满的表现手法。

情感真挚浓郁,感人至深是本文的突出特点,所以在教学设计上我力求抓住文章的情感这条线,以情导读,在读中体会,感悟,使学生的情感与文本的情感相融,从而使学生受到熏染.为此在教学中我较好的体现了以下几点:

一、找准切入点,并以之作为教学主线贯穿教学始终。文中“啊,充满着生活的温馨和诗一般情韵的往事啊!”是作者在回忆往事时发自内心的感叹,饱含了作者对美好往事的无限眷恋,对父亲深挚的思念,有幸福有伤感,快乐、惆怅、怀念交织其中,可以说是作者全部情感的凝集,是贯穿本文的情感主线。所以我把这个句子作为理解文本,感悟情感的切入点。第二课时新授伊始就把这个句子从文中摘出来,指导学生读句,理解“温馨”“情韵”二词的意思,意在让学生带着:那是些怎样充满生活的温馨和诗一般情韵的往事的思考,进入文本的学习。起到统领整个教学过程的作用。然后,在学完关于石榴节的回忆、父亲去世两个内容之后再分别呈现此句,以层层加深学生对文本情感的感悟,同时也是教学过程如一首诗歌,而这个句子就是这首诗歌中反复咏叹的中心句。

二、展开空白点,引领学生走入文本,走进人物的生活。文章第二自然段,作者用简练的笔墨写了故居一年四季的景色 “旧居的院子不算大,却栽满了桃、李、杏、梅、……可说是三季有花,四时常青”如一幅写意画,极其概括,给人留下了自由而广阔的想象空间。这一段是郑振铎先生生活环境的描写,对于展示人物的精神风貌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这一段作者虽是略写,但在教学中却不可做简略的处理。所以在这一段的教学设计上我做了充分的铺展,抓住“栽满”“三季有花”“四时常青”,通过生动的语言描述,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领略小院一年四季的美景,把学生带入一个如诗如画的世外桃源,从而感悟主人悠然自得,丰富多彩的生活,热爱生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这样就把学生带进了小院主人的生活之中。

三、扣住细节刻画,贴近人物,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文章三、四自然段用细腻的笔墨描绘了人物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正如一幅工笔细描的人物画。语言朴实,生动,具有形象性,展示了人物平易、慈爱、童真的心灵,让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所以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上我采用让学生找句子,抓刻画人物的重点词语,尤其是描写人动作的词语,通过读,把语句化为形象的方法,感受人物的可亲、可爱、可敬,激发学生对人物的热爱之情。从而使下一教学环节—写出孩子们心里想说的话成为水到渠成,收到言由情发的效果。

当然这堂课在较好的体现了我的教学设计意图的前提之下,也存在许多不足:

一、对学生情绪把握不到位,致使不能根据学生的情绪即使调整教学节奏,师生配合不默契。

二、对学生朗读的指导还很欠缺,学生读得不充分,不能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

三、某些教学环节中的细节把握不准,不能捕捉教学中的积极因素,给予学生及时有效地反馈。

篇11:《石榴》教学反思

教学这篇课文,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注重识字 识字是一年级的教学重点。教学时,我首先范读课文,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接着,让学生自由读文,边读边圈出文中的生字,并借助拼音拼读生字。然后,让同桌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最后,开火车读生字,全班齐读生字。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巩固生字的读音。学生懂得生字的读音后,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如:熟字加熟字,熟字加一笔等方法,来记住这些生字。

二、注重写字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要让学生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在指导学生写字时,我先让他们仔细观察田字格里的范字,了解这些字的间架结构,看清它们的摆放位置,以利于学生把字写得端正、美观。然后再让学生描红,最后仿写。学生在写字时,我引导学生养成边写边对照的习惯,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篇12:《石榴》教学反思

于是,在我的指导下,学生细细地品读了课文,逐步了解了那里石榴树枝、叶、花、果的特点,感受到了这里的石榴园驰名中外的原因。

首先,阅读第二节,了解枝、叶、花的特点。让学生通过词语“郁郁葱葱”“火红”“花越开越密,越开越盛”“挂满”这些词语体会石榴树的叶子的葱翠、茂盛,花儿开得特别多,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感受石榴树的形态美、色彩美。同时通过描写花朵的形状“像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正鼓着劲儿在吹呢!”作者用了打比方的手法,写出了花朵的形状特点以及花朵开得热闹的特点,既形象又生动,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语言文字的美。

上一篇:派出所第三季度述廉报告下一篇:一伙人智慧张龄之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