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故事表演剧本

2024-04-19

亲子故事表演剧本(精选8篇)

篇1:亲子故事表演剧本

《爱心树》剧本

旁白:从前有一棵树,他喜欢上一个男孩儿。

男孩儿每天会跑到树下,采集树叶,给自己做王冠,想象自己是森林之王。他也常常爬上树干,在树枝上荡秋千,吃树上的结的苹果。同大树捉迷藏。累了的时候,就在树荫里睡觉。

小男孩非常爱这棵树……非常非常爱它。大树很快乐。

但是时光流逝,孩子逐渐长大,他离开了大树,大树常常感到孤寂。有一天男孩来到树下。

大树:来吧,孩子,爬上我身上来,在树枝上荡秋千,吃几个苹果,再到阴凉里玩一会儿。你会很快活的。

孩子:我已经大了,不爱爬树玩了,我想买好玩的东西。我想要钱。你能给我一点儿钱吗? 大树:很抱歉,我没有钱。我只有树叶和苹果。孩子,把我的苹果拿去卖掉,你就会有钱,就会快活了。”

旁白:于是,男孩爬上大树,摘下树上的苹果,把他们拿走了。

大树很快乐。

很久很久,孩子没有再来看望大树……大树很难过。后来有一天,孩子又来了。大树高兴地摇晃着肢体。

大树:来吧,孩子,爬上我的树干上,在树枝上荡秋千,你会很快活的!孩子:我很忙,没有时间爬树了,我需要一幢房子保暖。你能给我一幢房子吗?

大树:我没有房子,森林就是我的房子。但是你可以砍下我的树枝砍下来,拿去盖房,你就会快活了。”

旁白:于是那个男孩儿把大树的树枝都砍下来,把它们拿走,盖了一幢房子。

大树很快乐。男孩又有很长时间没有来看望大树了。当他终于又回来的时侯,大树非常快乐,高兴得几乎说不出话来。

大树:来吧,孩子,来和我玩玩吧!(声音暗哑)

孩子:我年纪大了,心情也不好,不玩了。我要一条船,离开这里。你可以给我一条船吗?“

大树:把我的树干砍断,用它做船吧。这样你就可以航行到远处去……你就会快活了。旁白:于是孩子把树干砍断,做了一条船,驶走了。

大树很快乐…… 但是心坎里却有些…… 又过了很久,那孩在又来了。

大树:非常抱歉,孩子,我没有什么可以给你的了,我没有苹果了!” 孩子:我牙齿已经老化,咬不动果子了。大树:我没有枝条了,你没法在上面荡秋千了。” 孩子:我太老了,不能再荡秋千了。

大树:我也没有树干,不能让你爬上去玩了。” 孩子:我四肢无力,爬也爬不动了。

大树:真是抱歉,(叹了叹口气)我希望还能给你些什么,但是我什么都没有了,我现在只是个老树墩。真是抱歉……

孩子:我现在要的不多,只想找个安静的地方坐坐,我太累了。”

大树:那好吧!(一边说,一边努力挺直身子)你看,我这个老树墩,正好适合坐在上面休息。来吧,孩子,坐下吧,坐在我身上休息吧。旁白:于是孩子坐下了。

大树很快乐,真的很快乐……

举报

篇2:亲子故事表演剧本

一、闻鸡起舞 旁白:《闻鸡起舞》

西晋的名将祖狄在年轻的时候就立志报效国家,他每天读书习武,从不浪费时间。一天早晨,天还没亮,祖狄就被鸡叫声吵醒了。

场景1:天微亮,一只骄傲的大公鸡慢慢的抬起了头,缓慢的将身体抬了起来。一条腿(夸张)的从鸡窝里迈了出来(动作慢而夸张)另一只腿也跨出了鸡窝。慢慢地慢慢的伸展看了翅膀(动作夸张、缓慢),大公鸡慢慢昂起了头,抬起了下额。高高挺起了胸膛,喳喳着翅膀,在场地内精神的渡来渡去。

加上配音数来宝:我公鸡喔喔起得早、舒展羽毛我伸伸腰、一日之计在于晨、清清喉咙我来歌唱、喔喔喔 喔喔喔(公鸡边打鸣边伸长了脖子左面叫三下右面叫三下)。

旁白:他立刻起身,穿衣、习舞,由于祖狄的勤奋,后来他当上了奋威将军,为国家立下了许多的大功。

场景2:相公侧窝躺在床上睡觉,忽听得鸡叫三声,腾的从床上坐了起来,(“这公鸡的叫声是在催促我早早起来,练舞呀!)立刻下床、穿衣、洗脸(配京剧:《卖水》),抄起宝剑前往园内开始练箭(配《精忠报国》片段)。

二、刻舟求剑

场景1:两位相公相约出游、踏青,两人手持折扇一摇三摆,左看看、右瞧瞧,忽然见前面有条河挡住了去路。正在范畴之时,忽然间得远方漂来一架小舟,渔夫朝两位相公摆手示意并招呼道:“两位公子,可问是否打船地否?本船乃花冠2010年最新配置,安装了倒船雷达和GPS定位系统,每公里起步价8元”。两位公子坐上了船,一位公子说:“我们要报销的”。

船在河中行驶着,突然公子的宝剑掉到了河里,他高声叫船夫停下船,船夫着急的向水里张望,另一位公子则不着急的摇了摇头、摆摆手说;“没关系、没关系”,然后用超大的锔子锯船在船上做记号。(配音乐《就算了吧 》)

旁白:船到江心时一个不小心,他把心爱的宝剑掉到了水里。好心的船夫愿意帮他捞箭,可是这个楚国人不慌不忙,把掉剑的位置刻在船身上,说:“不用了,等船靠岸后再说吧!”船靠岸后,他才请船夫从他刻了记号的船边下水,替他打捞宝剑。但是船一直在走,而宝剑掉到了水中就不会再移动。就算船夫潜水的本领再高,又怎么能找到根本不在船下的剑呢?

三、狐假虎威 场景1:两位公子继续前进,一位公子对另一位公子说:“仁兄”“贤弟”(两人互做抱拳鞠躬状)前面一片百亩森林,让我们一起去探个虚实。(配音乐〈敢问路在何方〉)

旁白:在茂密的大森林里,老虎是最凶猛的动物,大家都叫它森林之王。它每天要吃掉好多的小动物。一天,它碰到了一只狐狸,狐狸刚要溜走,就被老虎捉住了。

场景2:老虎昂首挺胸的在森林里巡视,(音乐〈两只老虎〉+舞蹈)远处妞妞的走来了一只狐狸(狐狸的快板:我的名字叫狐狸、美丽动人有诡计、花言巧语是长相、老虎前面我神奇)。

狐狸见到了老虎马上殷勤的跑了过去和老虎打招呼“虎哥、虎哥,好久不见都想死我了”,狐狸依偎在老虎身边,暧昧的给老虎整理毛皮,给老虎择虱子,对老虎说:“虎哥你是森林之王——”,没等狐狸说完,老虎一把把狐狸抓住,狐狸挣扎了几下,见无法逃脱就转了下眼珠,旁白:狡猾的狐狸看见自己无法逃脱,就耍了个花招。它对老虎说:“你怎么敢吃我?我是天帝派来管理所有动物的,你要是吃了我,天地会惩罚你的。要是不信,你就跟在我后面走一趟,看看是不是所有的动物都害怕我。”老虎听完狐狸的话,有点相信了,决定跟着狐狸去看看。

场景3:狡猾的对老虎说:“你怎么敢吃我?我是天帝派来管理所有动物的,你要是吃了我,天地会惩罚你的。要是不信,你就跟在我后面走一趟,看看是不是所有的动物都害怕我。”老虎听完了狐狸的话,摸了摸脑袋,傻胡胡的跟着狐狸身后走。狐狸偷偷的笑着。

旁白:森林里的动物们,看见一只狐狸走过来,后面还跟着一只张牙舞爪的大老虎,都吓得要命。老虎一看,不知道动物们怕得是它自己,以为真是被狐狸吓跑的,就相信了狐狸的话。它怕狐狸惩罚自己,也慌忙逃走了。

场景4:

小猪出场(〈猪之歌〉片段)边唱边做动作。小猫出场(〈波思猫〉片段)

小动物见到了老虎各个吓得瑟瑟发抖,做惊恐状。老虎一脸的警鄂(用手放在嘴角做警鄂不解状)狐狸得意洋洋(用眼左右环顾)。小猪赶紧跪安,猫连连作揖。老虎见状“敖”的一声逃走了。

四、望梅止渴

旁白: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打仗,天气炎热得出奇,热得透不过气,士兵纷纷晕倒,(做晕倒状),曹操见状十分心急。

场景:一队人马从远处走来,曹操骑着高头大马,士兵们东倒西歪的走着,不时倒下。曹操见状双手拖须摇头状“哇哇哇呀,这可如何是好呀?”他叫来了向导,坐在马上俯身问:“这附近可有泉水?”向导弯腰抱拳道:“在山的那一边,要走很远才能到”。曹操骑在马上歪着脑袋想了想,(食指在脑旁做缠绕状)。他用鞭子拍马屁股,跑马步到前面,挥鞭指向前面,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杨梅树林,树上长满了又大又好吃的杨梅,我们快点赶路吧”。士兵们一听马上从地上起来,跟着曹操退场了。(配音乐〈划大船〉片段)

旁白:眼下一滴水都没有,大家快渴死了怎么办呢?他立刻叫来了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有没有水呀?”向导摇头。曹操想了一个好主义,对士兵说:“前面有一大片杨梅树林,树上长满了又大又好吃的杨梅,我们快点赶路吧,绕过这座山就到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嘴里已经吃上了杨梅,好象不那么渴了,走路都有劲了。

五、画蛇添足

旁白:古时候,楚国有一家人,祭祀了祖宗后,便将祭祀用的一壶酒,赏给手下的人喝,参加的人很多,可是这壶酒不够喝,于是大家想出了一个办法:每个人在地上画一条蛇,谁画得快又像谁就喝这壶酒。大家点头称赞。

场景:一群用人丛拥着一个手里抱着酒的仆人,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挣抢着要喝酒,一个人说:“别吵了,别吵了,我们比赛画蛇,谁画得快又像谁就喝这壶酒。”大家点头称赞。

旁白:有个人画得很快,一转眼就画好了,他端起了酒壶要要喝酒,但是他回头看看别人,还都没有画好,心想:他们画地真慢,想再显示一下自己的本领,于是,有画了起来。他给蛇添了四只脚。

场景:每个人都用树枝在地上画着,一个人最先画好,他抬起头,瞧瞧这、瞧瞧那,路出得意的样子,走到别人面前指指点点,其他人表示不愿理睬他,用手哄他走,这个人回到原地围着自己画的蛇转了一圈,忽然拍拍头做恍然大悟装,急忙给蛇添了脚。这时旁边的一个人画好了蛇,一把把酒壶抢了过去,做哈哈大笑状,你见过蛇吗?蛇可是没有脚的,哈哈,仰头喝起了酒。

旁白:这个人得意洋洋地说:“你们画得好慢呀,我再给蛇添几只脚。”就在这时,有个人一把把酒壶从他手里抢了过来,说:“你见过蛇吗?蛇是没有脚的?第一个画好蛇的人不是你,而是我了,那个人咕咚鼓动的把酒喝了下去。”

篇3:亲子故事表演剧本

《大学语文》教学地位曾经到了边缘化,近几年在有识之士的不断呼吁下,作为母语教育的大学语文教学逐渐重视。“在培养大学生谋生本领、专业情感、科学精神、思想方法、沟通能力、合作能力、人脉资源、健体能力及培养现代文化人格之前,大学生首先必须具备说和写的能力,必须能够用口语语言和文字语言准确、简练、流畅、清晰、充分、周密地表达自己要表达的一切”[1]。作为一门通识课,这是大学语文的天职与使命。

《大学语文》有两个教学方向:一种是沿袭中学语文的篇目式教学的路子(国文),以文学作品为主,很少顾及写作;另一种采用应用文写作教学,很少或完全不用精读的范文。两种模式都有弊端。

随着中学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素质教育深入发展,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语言文字能力得到了提高。若大学继续采用篇目式教学,名家名篇都已做了介绍,部分学生通过课外读物自学,大学里再进行篇目式讲析,容易理解成一般赏析课,学生认为可上可不上,不加重视。第二条路,虽然培养了一定的应用写作能力,但其他能力,例如:阅读、演说等能力得不到提高。比如,部分学生回答问题就表现出手足无措,面红耳赤,声音颤抖,细若游丝,结结巴巴,甚至语无伦次等。

我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目标定在:诵读(阅读名篇)、演说(职场沟通交流能力)和财经应用文写作能力,注重培养三方面能力。

近几年,我校在教学模式上推行合作性教学改革方案。概括地说,合作性的教就是基于问题或项目进行的教学方式,要求由主讲教师与几名指导教师组成团队分工合作,进行课程教学、主持小班讨论,注重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目的是训练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自学习惯[2]。

合作性学是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培养自主意识、自主能力和自主习惯,充分发言和表现自己,从而强化学生的进取意识和竞争意识,使学生成为一个具有主体性人格的人。

在推进合作性学习的背景下,大学语文教学组尝试开展“重温经典,演绎剧本”的合作性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重温经典,展示文学素养及表演才华的舞台,让学生在演绎、欣赏文学剧的同时,关注社会、发现生活、体悟人生,培养诵读与演说能力,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二、学生“读—思—编—演”

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注重字词知识教学和内容理解,教师讲,学生听,老师累,学生烦,效率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如何让学生领悟课文,获得知识,教师必须摆脱纯知识教学的束缚,以导学、精讲为主,让学生自学,深入课文,理解作品。对于语文教学中的经典篇目,可以开展演绎剧本的合作性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对作品的阅读与理解。

当然演绎文学剧本是合作性教学实践,不同于艺术院校表演系的表演,是专业的艺术表演。

文学剧的特点是以对话为主要表现手段,可以当做文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即“情境设置”。具体做法如下:

先给学生明确任务,剧本要求:剧目可以取自于语文教材中和篇目,也可适当“放大”,如投射到历史题材,或关照现实生活,或从其他文学体式改编均可;选材的主题要思想正确,内容健康向上,趣味纯正;以话剧为主,独幕剧、多幕剧也可;要求戏剧结构合理、冲突集中,人物性格鲜明,有幕场,适于演出。

小组内部需对编剧、导演、主角、配角、服装(大学社团借)、道具(自制)、音控(配乐)等各项环节进行合理分配。要求做到:声音响亮,吐字清晰;感情投入,表情生动;动作合理,表现到位;时间控制合理,服装、道具、音乐运用恰当等。

其实,现在许多学生有智能手机,拍摄或配音等多媒体的技术应用较频繁。学生对此活动是较感兴趣的。

接下来是学生参与的一系列环节活动,具体如下:

读:按选材找到相关文本,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作品阅读。学习小组是由学生自主选择的合作伙伴,我们经过实践,建议演绎剧本的小组6至10人为宜,如果少于6人学生就会觉得任务重,角色难以分工完成,如果超过10人,个别学生事不关己,浑水摸鱼,搭便车,不亲历演绎,没有达到合作教学目的。当然选择小组的同时,教师要综合考虑小组成员之间性格和知识能力的互补。在“读”的环节中,学习成员间要求互相提出问题,其他成员回答,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思:这是文本的深层阅读,需要“潜心会本文”,“钻进去”,“披文以入情”,反思、追问、存疑、释惑,甚至要与篇目中的角色同喜怒哀乐,产生情感共鸣。要思考这篇文本通过怎样的故事情节,描写了什么典型人物形象,什么样的人物人性和人物命运,这里需要读者对人性和人生命运的理性思考。总之,要求各小组学生以文本细读作支撑,和文本“交谈”,提高对作品的理解能力。语文阅读不只是课文重点语句的认读,经典名篇的阅读更重要的是人文熏陶。

编:从文本中“跳出来”,改编文学剧,这一环节需要教师加强指导。指导学生的“编”,既可以忠实课文中的人物和情节,又可以根据主题需要和表演需要增添人物,增删情节,如续编故事等。鼓励各小组不拘泥于课本,展开想象,大胆创新,大胆构思。指导学生文学剧对话不只是规范化的文学语言,还可以通俗易懂,以更好地反映现实生活,便于观众接受。如果经改编的剧本能传达出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那便是一种超越书本的创造活动。

演:小组学生排练自己改编的剧目,人人参与,人人体验,群策群力。从设计PPT中的背景,从亲手制作道具,从借适合职业的服装到主次要演员安排等,在“演”的实践中,小组成员互相切磋、互挑毛病、互相鼓励、设计装扮、互相促进。同学们通过一次次排练和演出,加深了对原作的认识,更深刻地诠释了篇目。“演”的环节有助于激发学生参与课堂,表现自我热情,有助于理解文本主旨,培养学生知人论世的能力。

三、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的多层面评价

在教师点评之前,我们的做法是先学生自评、小组互评。

1. 学生自评

学生自评要求注重以下环节:

尊重他人:是否认真聆听他人阐述,理性、客观地对待不同意见,是否认知并感谢他人的贡献。

交流技巧:是否向组内成员阐述自己的见解,找出自己和他人有误解的地方,并尝试解决。

责任完成:是否积极查找相关学习资源,对资源进行鉴别与评价,是否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小组指定的任务,是否对自己和团体学习结果负责。

自我认知:是否发现自己的优、缺点,如何弥补缺点与不足的方法,面对他人公正的负面评价而不过度自卫或责怪他人,对合理的建议能加以评论,是否每次有进步等。

2. 小组互评

按参与分担任务的贡献度加以评价,指标主要是考查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是否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愿望,注重合作学习,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体会,展示自己的风采。在团队中是否经常与同学讨论,并认真听取别人意见等。

3. 教师点评

教师在安排学生汇演或在课堂上交流后,要对学生的表演进行现场点评与总结。

量化的指标:可以结合剧本方面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结构、戏剧语言方面评级,并结合舞台方面的吐词是否清晰、表现是否生动、时间控制、服装和道具的配合等环节进行考评。

此外,根据学生个体专题、小组的不同表现设立精神层面奖。例如:最佳表演奖、最新创意奖、同心协力奖等。要充分肯定学生出色的表演,并以此为契机开展文学诵读的美育活动。

四、借用MOODLE平台加以传播交流,强化文学美术活动的影响

许多学校有MOODLE等平台辅助课堂教学。当学生的文学话剧表演环节完成后,把他们的表演照片、视频花絮等上传到MOODLE平台上,这项活动最受学生喜爱,学生非常关注自己的“舞台形象”,其他班的学生也会来“围观”,以此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提升他们的学习热情。

“重温经典,演绎剧本”,学生参加文学剧的演出,由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参与者,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深入把握文学剧中的人物性格。通过学习任务的分工合作,融洽学生之间的关系,增强小组团队的凝聚力。

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再加上观众又是“自家人”(参加演出的是自己熟悉的同学),台上演得认真,台下看得投入,语文课堂上不时传来欢声笑语,这种合作性教学方式有助于发掘学生的表演才能和参与意识,能加强学生的情感教育,不但能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而且能提高大学生的审美素质和欣赏高雅艺术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白延庆.大学语文教程:中国当代文学选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12.

篇4:没有剧本?那来一场即兴表演吧

在北京东城区的方家胡同,每月某个周六晚,都会有一支名为人民即兴公社的本土即兴表演工作坊在这里大显神通,并让每个观看者捧腹而归。因为即兴戏剧很讲究沟通与合作,所以现在工作坊创办人胡韵已经将她的即兴表演运用到了公司培训及拓展训练上。无剧本、团队合作、心理治疗、自我发现、喜剧、正能量……都是关于即兴戏剧的关键词,它与普通戏剧最大的不同,除了观众的直接参与和互动,还有它是一场完全无计划的表演。

什么是即兴戏剧?

胡歆:即兴戏剧是没有剧本的表演。我们平时看的话剧都有本子,演员需要背台词。而即兴戏剧所有的主题都来自观众。比如观众这次来看表演,他出一个题:我想看“叫蓝色大海”。那演员现在就要开始马上自编自导自演,有时也许只是演一个道具。即兴戏剧是跟观众互动很强的一个表演形式。

即兴戏剧怎么玩?

胡歆:形式其实很多,但共同点就是都由观众出题。比如命题小品。它由观众来指定演员的身份、背景、所见所想。比如观众说演员甲正在一个森林里,他看见了黄飞鸿;或者观众决定演员当前所在的场景是学校,人物角色分别是保安、小区住户和情侣。那游戏开始后,演员就要根据被设置的条件开始表演,并且要注意在想象自己角色的剧情时,需要考虑到其他演员如何接演。

另一种形式是命题台词,由观众写一些句子分配给演员,每个演员拿到的可能是一句口号或某段广告语,然后根据拿到的命题演出一个完整的故事。

有时我们会请观众只给动作命题。比如请三个观众上台随便摆三个动作,然后由三个演员从这三个动作开始一段故事。无论动作有多离奇,演员都得通过自己的想象力、经验和现场发挥的能力,去现场合作完成这个小品。演到一半时,主持人还可能会斩断情节,并叫上出题的三个观众,请他们再给出三个动作,作为故事接下来情节的起点。

总之不论遇到多奇怪的命题,演员都要随机应变地去完成。所以它就是一个脑筋急转弯,考的是表演能力和现场合作能力。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想法,却不能商量。

即兴戏剧是一门表演专业吗?

胡歆:其实在中国的戏剧学院就有一门课叫即兴技术,这门课的目的是训练演员在突然忘词时如何即兴发挥,但因为中国院校比较保守,所以它并没有被拓展开。在国外,即兴戏剧大概50多年前就已发展起来,尤其是在美国。

玩即兴戏剧有什么技巧吗?

胡歆:它有一个中心思想叫:“yes and”。“yes”的意思是,比如你提议今天去吃火锅,我就要说“好”,这就是“yes”,接下来我要往后加“and”。比如“我知道哪家火锅特别好吃,还有什么特色”。然后下面的对话重复这样的“yes”和“and”。

这个中心思想能让人发现的问题是,我们在与人沟通时,往往不喜欢对别人说“yes”,所以“yes”是教会你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先肯定别人的态度,再给出自己的提议。在这样的基础上合作才能很好地继续。

当你站在别人的立场的时候你有可能会想得比他更远。而我在最开始接触即兴戏居时,就发现自己是一个不喜欢“yes”的人,别人跟我提什么意见我都觉得了肯定是来找岔的。

你是如何喜欢上即兴戏剧的?

胡歆:我在法国斯特拉斯堡留学,当时我学法语,老师用即兴戏剧教我们口语和当地文化。那时我发现即兴戏剧除了打开我语言和表演的能力外,还打开了我个性方面的自我意识。我发现了自己未被发觉的一面,因为整个即兴的过程类似自我对话,它能让你跳出来看自己。这让我成长了很多。它带给人的不止是艺术,还有一种治愈的能力。

亚洲人往往都过于谦虚内敛,大家通常都不喜欢张扬,所以很多人在刚开始玩即兴戏剧的时候,都很约束和不信任自己。我在给企业以即兴表演来培训的时候我就发现他们连做热身动作都扭捏不已,但多参与几次游戏后他就会知道,其实你做什么动作都没关系,唯一不接纳你的人只有自己。不过与此相反的,是那些自信心过强的表演狂,他们总滔滔不绝,不给别人表现机会。还有一些总想独揽全局的人,他们总想“帮助”别人处理所有事情,结果则是让身边的人都失去了成长的机会。这些在玩游戏的过程中都会暴露出来,每个人都会有所领悟。所以即兴戏剧能让人在交往中学会平衡。

所以即兴戏剧还被用于心理治疗吗?

胡歆:是的。因为是即兴发挥,你可能在上台的时候都不知道自己要干嘛,不知道要说出什么台词,也不知道会做出什么动作,而一旦表达出,往往便是你潜意识的东西。它能激发出你的灵感,也能让人回到最初的本我状态。所以我们其实都是把即兴戏剧看作是玩游戏,因为人只有在回到游戏状态时才能打开自我。

现在即兴戏剧已经有了心理剧的分支。虽然我跟心理学一点关系没有,但最后也发现这很类似一个自我成长的团体,有着神奇的治疗能力。而且因为这些游戏都是喜剧式的,你看别人表演时很开心,就会想尝试,这种突破会让你产生潜移默化的改变。

篇5:儿童亲子故事表演文字稿本

这是航海史上一个非常壮烈的死里求生的故事。那是198月8日,沙克尔顿率领皇家南极探险队共28人乘“坚忍”号驶离了苏格兰的普利茅斯港。

一路向南驶去,探险队最后一个停泊港是南乔治亚岛,这是不列颠帝国在亚南极区的一个荒凉前哨,只有少量的挪威捕鲸人住在那儿。离开南乔治亚岛后,“坚忍”号扬帆驶向威德尔海,这是毗邻南极洲的、有大量流冰群出没的危险海域。在6个多星期里,“坚忍”号闯过1000多英里的漂着冰群的海路,距最后目的地还剩大约100英里路程的时候,大片流冰群包围了船,急剧下降的温度使海水迅速结冰,“坚忍”号被卡住了。

对沙克尔顿来说,这个打击是致命的。船上的每个人都知道,最终结局无非是二者必居其一:要么坚持到春天到来,待浮冰自行融解,使他们得以脱身;要么是浮冰所产生的挤压力决定船的命运,极大的可能是船会像蛋壳—样被碾碎。

沙克尔顿和船员不得不弃船搬到浮冰上,在等待了10个月后,“坚忍”号最终还是于1911月沉入了茫茫大诲中。此时,沙克尔顿只有一个愿望:把全体船员一个不少的活着带回去。

登上无人岛

在随后的5个月里,他们登上了一块巨大的浮冰,这块浮冰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的碎裂,井慢慢的变小了。到194月份,浮冰彻底碎裂了,沙克尔顿知道,等待已久的化冻时刻已经来临。4月9日,他命令3艘来自“坚忍号”的救生船下水。28个人带着基本口粮和露营设备挤上了小船。气温降至零下10度。海浪倾泻在毫无遮掩的小船上,他们连防水服装也没有,每个人都冻得发抖。

夜以继日,时而穿过漂着流冰群的危险海域,时而穿过大洋上的惊涛骇浪。他们的船艰难地向Elephant岛前进。

这是连续七昼夜未能合眼的可怕的冒险航行。直到4月15日,救生船终于在Elephant岛陡峭的悬崖下起伏颠簸,接着就开始了登陆。可是他们很快就发现,在这个被上帝遗弃的、风雪横扫的荒岛上根本无法生存。

沙克尔顿明白,外面的世界绝不会来到这座孤岛。惟—可行的办法,当然也是很可怕的办法,是由他带上最大的救生船“凯尔德”号,以及几名精干船员,划过南大西洋上800英里长的—段世界上最危险的海路,前往南乔治亚岛上的捕鲸站去求救。

“凯尔德”号是—艘225英尺长的小木船。沙克尔顿选了5个最牢靠的人:沃斯利,他将担任领航员,在困难条件下,他的领航技术已经帮了沙克尔顿的大忙;两名爱尔兰水手卡锡和克林;还有克尼斯和文森特。

重回南乔治亚岛

从出发后的第二天起,“凯尔德”号便陷入了困境。在连续17天的航行中,有10天碰上8至10级的大风。冰冷的海浪把人浇得透湿,在帆布搭的船舱里,船员躺在又湿又烂的驯鹿皮睡袋中,舱内漆黑狭小的空间给人以被活埋在里头的感觉。几天过后,文森特便垮了下来,而克尼靳的情况也不妙。所有6个人都发现,他们的双脚一直以来都是湿的,已经冻得发白,开始肿胀,表皮已失去知觉。但是“凯尔德”号仍然固执地、机械地穿过一切狂风激浪,并始终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5月7日临近黄昏时,这是第14天,一大片海藻从船旁漂过。他们兴奋地朝东偏东北方向彻夜划行,到第15天午后云雾散时,卡锡嚷起来,他看见了陆地。

篇6:幼儿园亲子表演故事

棒骨的家离学校很远,他走到一条小河边,就一屁股坐在地上看小河流水,看着看着睡着了。

棒骨做了一个梦,他梦见自己在河边玩,忽然听到远处叮当叮当敲东西的声音,他走过去一看是一位老爷爷。棒骨奇怪地问:“老爷爷,你在做什么?”老爷爷看看棒骨说:“我在做面具。”“有什么用?”棒骨歪着头边看边问,老爷爷指着面具说:“谁戴上它谁就变成牛。”棒骨心想:“变成牛可好了,我家的牛天天喂它,在家躺着睡大觉,还不用读书,我还不如变成牛呢?”想到这里棒骨说:“老爷爷给我戴上吧!我愿变成牛。”“你不后悔吗?”“不后悔,我求你了!”“过来吧!”老人说着把面具给棒骨戴在头上。棒骨在地上打了个滚,真的变成了一头牛。

棒骨的爸爸下地回来看见这头“牛”就说:“这不是我家的牛吗?怎么会在这里?”说着牵着“牛”回家去了。来到牛棚门口“牛”怎么也不进去,跑到棒骨屋里去了,爸爸把它牵回来拴在牛棚里。牛变成的棒骨从牛棚里跑出来说:“爸爸我上学去了。”爸爸高兴的说:“这孩子真乖。”第二天棒骨的爸爸牵着“牛”下地去了,“牛”说什么也不走,爸爸就用鞭子打它,边打边说:“今天这‘牛’怎么了?”

“牛”两行泪水往下流心想:爸爸别打我了,我是棒骨呀,可爸爸怎么知道呢?爸爸生气的说:“这牛又不好喂,又不干活,明天把它卖了吧?”妈妈皱皱眉头说:“也只好这样了。”

天亮了,棒骨的爸爸牵着“牛”走在山路上,“牛”又哭了,爸爸我是棒骨哇!是你的亲生儿子,不要把我卖给别人,不要哇……爸爸象没事的一样,边走边用树枝抽着“牛”向集市走去。刚到集市,买牛的商贩就围上来问:“你的牛卖多少钱?”“二十两银子就卖。”“就给你二十两吧!”爸爸接过银子回头就走,“牛”紧跟在爸爸后面,商贩连忙拉住牛的缰绳。“牛”低下头用两只角对着商贩就拱,商贩摔到了,“牛”顺着山路向前跑去,几个商贩边跑边喊:“快抓住它……棒骨突然被吓醒了,拼命地向家跑去。

篇7:英语话剧表演剧本

They have been married for two years.He loves literature, and often posts his work on the net, but nobody ever reads them.He is also into photography, and he handle their wedding photos.He loves her very much.Likewise with her.She has a quick temper, and always bullies him.He is a gentleman, and always gives in to her.Today, she’s being “wilful” again.Her : “Why can’t you be the photographer for my friend’s wedding? She promised she’d pay.” Him : “I don’t have time that day.”

Her :“Humph!”

Him : “Huh?”

Her : “Don’t have time? Write less of those novels,and you will have all the time you need.” Him : “I...someone will definitely recognize my work some day.”

Her : “Humph!I don’t care, you’ll have to do it for her.!”

Him : “No.”

Her : “Just this once?”

Him : “No.”

Negotiation’s broken.So, she gave the final warning: “Give me a Yes within three days, or else...”

First day.She “withheld” the kitchen, bathroom, computer, refrigerator, television, hi-fi...Except the double-bed, to show her “benevolence”.Of course, she has to sleep on it too.He didn’t mind, as he still has some cash in his pockets.Second day.She conducted a raid and removed everything from his pockets and warned, “Seek any external help, and you bear the consequences.” He’s nervous now.Night.On the bed.He begs for mercy, hoping that she’ll end this state.She doesn’t give a damn.No way am I giving in, whatever he says.Until he agrees.Third day.Night.On the Bed.He’s lying on the bed, looking to one side.She’s lying on the bed, looking to the other side.Him : “We need to talk.”

Her : “Unless it’s about!the wedding, forget it.”

Him : “It’s something very important.”

She remains silent.Him :“Let’s get a divorce.”

She did not believe her ears.Him : “I got to know a girl.”

She’s totally angry, and wanted to hit him.But she held it down, wanting to let him finish.But her eyes already felt wet.He took a photo out from his chest.Probably from his undershirt pocket,that’s the only place she didn’t go through yesterday.How careless!

Him : “She’s a nice girl.”

Her tears fell.Him : “She has a good personality too.”

She’s heartbroken, because he puts a photo of some other girl “close to his heart”.Him : “She says that she’ll support me fully in my pursue for literature after we got married.” She’s very jealous, because she said the same thing in the past.Him : “She loves me truly.”

She wishes to sit up and scream at him: “Don’t I?”

Him :!“So, I think she won’t force me to do something that I don’t want to do.”

She’s thinking, but the rage won’t subside.Him : “Want to take a look at the photo I took for her?”

Her : “.....!”

篇8:亲子故事表演剧本

关键词:戏剧翻译,《推销员之死》,表演

Death of a Salesman (1949) 作为美国现代悲剧作家阿瑟·米勒的成名作, 在美国上演取得骄人成绩后, 在1983年被搬上了中国的舞台, 并对中国话剧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现在, 在国内能看到的有三种译本, 包括:1971年姚克的译本, 1980年陈良廷的译本和1983年英若诚的译本。姚克先生是我国近代著名翻译家和剧作家, 由他率先将Death of a Salesman译入中国。姚译本忠实原著, 琅琅上口, 但由于姚先生在译本中使用了许多非常地道的北京话, 北京以外地区的读者理解有困难, 因此读者范围相对有限。本文要进行比较的对象是, 国内研究Death of a Salesman的学者较多采用的陈良廷译本 (以下简称“陈译本”) 以及为搬上话剧舞台而“量身订做”的英若诚译本 (以下简称“英译本”) 。笔者将在从戏剧翻译的特点出发, 剖析两种译本的区别。

一、戏剧翻译的特点

(一) 戏剧语言的特殊性

一部戏剧作品既可以被视为文学作品, 同时又是舞台艺术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刘金龙、高莉敏, 2010:96) 。因而一部戏剧既要关心其作为书面文本的效果, 又要考虑其作为舞台剧本的效果。但笔者认为, 戏剧被创作出来, 最大的目的是为了他日搬上舞台以表演的形式呈现给观众, 因此相对而论, 大部分剧作家更看重的是未来观剧的观众而非单单通过阅读剧本获得感受的读者。试想, 历史上哪部名留青史的戏剧作品不是通过演出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呢?戏剧的这种特殊性必然导致了其语言的特殊性。

“戏剧语言既不同于小说、散文语言, 又不同于一般诗歌语言。比之于前者, 它更像诗, 即使是用散文写成的剧, 它的语言也应该是诗化、充满着诗意的;比之于后者, 它又更具有小说的描绘性、通俗性、口语化、个性化。它是兼有二者特点而又与二者都不相同的第三种文学语言”。 (汪榕培、王宏, 2009:142) 即便单单从阅读感受而论, 戏剧与小说就有着明显的不同, 读完一部小说, 读者往往在脑海中构筑成了一个丰富而又独特的世界, 作家在创作时也十分留心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而读过戏剧剧本过后, 读者往往会有“不完全、不彻底”之感, 甚至某些地方“不知所云”。究其原因, 是因为“戏剧文本在阅读时是不完全的, 还未得到完整展开, 因为只有在表演时, 文本的潜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Bassnet, 1991:120) 。这便是戏剧剧本区别于其他文学文本的特殊之处。剧作家在创作时就是抱着他日上演的目的, 使用了一种与其他文本不同的语言习惯和结构, 既要做到给表演者以提示又要有发挥的空间。

(二) 戏剧翻译的特殊性

基于戏剧语言的以上特殊性, 无论是戏剧创作还是戏剧翻译都有不同于处理其他文学文本的特殊之处。英国翻译理论家苏珊·巴斯奈特 (Susan Bassnett) 在《仍陷于迷宫中——对翻译与戏剧的再思考》一文中首次正式提出戏剧翻译的“可表演性 (Performability) ”。 (Bassnet&Lefevere, 2001) 根据可表演性原则, 话剧译本不能只是好的文学读本, 更应该是舞台表演易于操作的蓝本。为了能够译出这样的译本, 译者不仅要处理其与作品和读者之间的关系, 也要面对与未来观看此剧的观众的关系。对于这种关系, 王卫平和乌兰在《试论英若诚译<推销员之死>的艺术成就》一文中, 创造性地用一个模型进行阐释:

D=director导演S=spoken language口语

A=audience戏剧观众R=reader读者

T=translator译者P=playwright/author作者

W=written exit书面语1=原语2=目的语

从上图可以看出, 剧作者P的原作W1可以直接由本国语言的读者R1阅读, 也可以导演为口头形式S1的戏剧, 操原语的观众或者听众A1可以直接享受舞台上的戏剧。但要将戏剧传达给操目的语的读者R2, 必须由译者将原作W1翻译为目的语的译本W2;操目的语的导演或译者将译本W2改编为口语形式的目的语剧本S2, 再由演职员演绎为目的语的戏剧, 最后戏剧S2才传达给目的语的观众A2 (王卫平、乌兰, 2005:64-67) 。经过这样几番“接力”, 最后呈现的戏剧作品在目的语国家上演时要做到与原语国家上演的效果一致的确是非常困难的。译者在翻译戏剧作品的过程中, 倾注的经历不见得会比剧作家在创作时耗费的少, 像玛丽安 (Maryann) 在谈到戏剧翻译时曾说“译者必须置身于剧中, 犹如亲临其境, 亲历其事, 亲睹其人, 亲道其语, 亲领其甘, 亲受其祸, 亲享其福, 亲得其乐, 亲感其悲” (转引自汪榕培、王宏, 2009:147) 。

二、两种译本的比较

1978年米勒首次访华, 当年的《外国话剧资料》杂志的第1期刊登了梅少武所写的长文《阿瑟·密勒 (米勒, 引者注) 的六个剧本》, 同期刊登了陈良廷译的《推销员之死》的剧本 (熊婷婷, 2007:56-60) 。1983年, 阿瑟·米勒第二次访问中国, 赶在他来之前, 英若诚用六个星期的时间重新赶译了该剧的舞台剧本。当时, 已经有了姚译本和陈译本, 为什么他都没有采用呢?对此, 英先生坦言, “现在的译本不适合演出”。他希望达到这样一种效果, “语言节奏上保持米勒的风格, 但是意思上又设法寻找晓畅、活泼、上口的北京话, 力图在风格传递上保持原作神韵、在语言表现上又增加民族乡土味儿” (吴戈, 2006:7) 。以下我们不妨从译文的增补、删节和口语化的角度, 通过具体例子来看英先生的译本是否达到了他期盼的效果, 而陈先生的译本又有何不同。

(一) 译文的增补和删节

例1.LINDA:Well, you’ll just have to take a rest, Willy, you can’t continue this way.

WILLY:I just got back from Florida. (Miller, 1994:6)

林达:得了, 你非歇会儿不可。威利, 你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威利:我刚从佛罗里达回来。 (陈良廷, 1980:13)

林达:哎呀, 威利, 你就是该休息一阵子啦, 再这样干下去不行。

威利:我刚从佛罗里达休养回来。 (英若诚, 1999:17)

陈译本遵循了原文, 直译成“我刚从佛罗里达回来”, 这也遵循了米勒要给读者留下理解空间的初衷, 而英译本增加了“休养”二字。对于原语观众来说, 佛罗里达州是很熟悉的疗养胜地, 很容易理解威利为什么这样回答林达叫他歇一阵子的要求。但对80年代的大部分中国观众来说, 可能难以理解, 所以加上“休养”使意思明确。

例2.There’s little attachment on the end of it.I knew right away.And sure enough, on the bottom of the water heater there’s a new nipple on the gas pipe. (Miller, 1994:42)

在橡皮管的一头有个小附件。我马上就明白了。果然, 在烧水的煤气找底肚上有个新的小喷头接在煤气管上。 (陈良廷, 1980:63)

管子的一头安着个接头儿。我一看就明白。他打算用煤气自杀。 (英若诚, 1999:78)

此处是林达向儿子描述威利如何有自杀的打算。英译本删减了部分台词, 主要是考虑观众的接受程度;陈译本则完整地译出了原作, 但这段用作舞台表演, 显得有些拗口, 观众也不容易听懂。

例3:How can I insult him in that way? (Miller, 1994:42)

我怎能那样侮辱他呢? (陈良廷, 1980:63)

我要是当面说, 他的脸往哪放呢? (英若诚, 1999:78)

此处是儿子问林达为什么不直接把煤气管子拆了以阻止威利时林达的回答。英译本采用了增词法, 加上原句没有的“当面”, 强调了林达矛盾的情绪, 也更符合我们中国人的表达习惯。

(二) 从译文的口语化角度

两种译本的语言风格也有较大的不同。英译本“北京味儿”较重, 在当年《推销员之死》演出的中文剧本的封页上, 英先生曾这样写道:“至于《推销员之死》, 因为原剧用的是四十年代末纽约的中下层社会的语言, 其中不乏某些土语, 因此译文中也大胆地用了不少相应的北京土话。这样做是否得当, 自然还需要观众的批准。” (英若诚, 1999:1) 据说, 米勒在导演该剧时就要求说, 要把它演得美国味十足, 办法就是把它演得中国味十足。可见他对英若诚的这种译法也是很赞成的。而陈译本更多地遵循原作, 努力向读者展示著者所表达的意思。从翻译策略角度来看, 也可以发现英译本多用归化, 陈译本多用异化。从下面的例子中我们就可看出区别。

例4.You are counting your chickens again. (Miller, 1994:44)

你蛋还没孵, 就在数鸡啦。 (陈良廷, 1980:65)

又是八字没有一撇, 就想发财。 (英若诚, 1999:80)

此处是威利讽刺儿子太异想天开。英语原句出自谚语“Don’t count chickens before they’re hatched”。陈良廷先生采取直译, 是典型的异化;而英先生恐怕是担心观众一时不习惯这种类比而改成了我们更为熟悉的“八字没有一撇”。笔者认为, 这两种译法都是非常恰当的, 陈译法保留了原文的“精髓”, 而英译法则是为适应戏剧表演时“瞬时性” (一句台词观众只有机会听一次) 的特点。

例5:Maybe it was the coffee. (Miller, 1994:5)

也许是咖啡作怪。 (陈良廷, 1980:7)

说不定就是那杯咖啡闹的。 (英若诚, 1999:14) 例6.And then all of a sudden I’m goin’off the

road! (Miller, 1994:6)

不料一下子我竟离开了车道。 (陈良廷, 1980:8)

车子老往轱辘外面甩。 (英若诚, 1999:15)

例7:I’m fat.I’m very—foolish to look at, Linda.I didn’t tell you, but Christmas time I happened to be calling on F.H.Stewarts, and a salesman I know, as I was going in to see the buyer I heard him say something about—walrus.And I—I cracked him right across the face.I won’t take that.I simply will not take that.But they do laugh at me.I know that. (Miller, 1994:24)

我胖了。看上去我真是——一副蠢相, 林达。我没告诉过你, 圣诞节那会儿我凑巧上斯图尔特公司去, 我刚进去看个买主, 碰到认识的一个推销员, 听到他说什么——矮胖子。我啊——啪的打了他一耳光。我咽不了这口气。我就是不肯咽这口气。可是他们当真在笑我。这点我知道。 (陈良廷, 1980:38)

我太胖。相貌太蠢。我没你跟说, 林达。圣诞节那会儿我去见F.H.斯图尔特, 正好有一个我认识的推销员也在。我一进门儿的时候他们正拿我开心呢, 说我是大狗熊, 我当时就给他一嘴巴。我不吃这个, 我说什么也不吃这个。 (英若诚, 1999:45)

以上几个例子当中, 英先生使用的语言像“闹的”“往轱辘外面甩”“给他一嘴巴”“我不吃这个”等, 都带有明显的“京腔”。笔者认为, 最精彩的例子应该属下面一句:

例8.There was a man started with the clothes on his back and ended up with diamond mines! (Miller, 1994:27)

他一个人光带着随身衣服出去闯天下, 结果开到了钻石矿! (陈良廷, 1980:43)

你看看人家, 俩肩膀扛一个脑袋, 最后是几个钻石矿到手啦! (英若诚, 1999:52)

三、结语

英译本对话剧《推销员之死》在中国的成功上演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与英先生本人丰富的话剧翻译、表演经验密不可分;而陈良廷先生作为我国优秀翻译家, 其译作更贴近原文, 作为文学研究对象价值很高。两种译本各有千秋, 为广大后人研究《推销员之死》一剧、一书, 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素材。

参考文献

[1]Bassnet, Susan.Translation Studies.London:Methuen, 1980rev, 120.

[2]Bassnett, Susan&Andre Lefevere.ConstructingCultures: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Shanghai:Shanghai Foreign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3]Miller, Arthur.Death of a Salesman.New York:VikingPress.1949, 2nd Version.

[4]陈良廷.阿瑟.密勒剧作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0.

[5]刘金龙, 高莉敏.戏剧翻译的文化之维[J].中外戏剧视线, 2010 (4) :95-99.

[6]汪榕培, 王宏.中国典籍英译[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9.

[7]王卫平, 乌兰.试论英若诚译《推销员之死》的艺术成就[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2005 (2) :64-67.

[8]吴戈.英若诚、阿瑟.米勒——中美戏剧交流的两个“推销员”[J].中外戏剧交流, 2006 (7) :56.

[9]熊婷婷.从功能派角度看话剧翻译兼评推销员之死的两个译本[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 2007 (1) :56-60.

上一篇:中医科室出科总结下一篇:滴答雨教学反思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