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沟通研究

2024-05-03

亲子沟通研究(精选七篇)

亲子沟通研究 篇1

最近几年, 电视银屏上明星亲子节目大受追捧, 很多明星都和自己的宝贝齐上阵, 吸引了无数观众的目光。前人从传媒的角度对这类亲子节目的风靡进行了深刻的分析, 单文婷指出, 这些节目让明星的儿女做主角, 挖掘了明星不为人所知的亲情一面, 满足了观众的窥私欲望和情感欲望。庄序芃指出, 真人秀节目采用的拍摄手段多数是纪录片式的24小时拍摄, 这样的拍摄手段, 充分利用了摄像机敏锐的眼光及时抓取了一些细节, 捕捉到了明星子女间动作, 眼神, 交流的信息。也有一些学者从教育的视角对此类节目进行了揣摩, 李妍指出, 成年人通过这档节目, 开始重新审视自身的责任, 这样一个重新发现的过程, 有惊喜, 有欢笑, 有逃避, 使父母子女之间感觉到了心灵的靠近。

纵观前人研究, 鲜有文章从亲子沟通的角度探究节目中的亲子关系, 其实此类节目中呈现了大量的亲子沟通场面, 方式各异, 能给家长们很好的启示, 本文从这个角度出发, 以最近很受欢迎的一档亲子节目“爸爸回来了”为例, 进行分析。

2. 对亲子间沟通方式的分析

“爸爸回来了”是浙江卫视推出的一档综艺节目, 节目要求父亲们单独照顾他们的孩子, 和孩子相处48小时, 希望通过这段时间的相处, 加深父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节目还原了明星亲子平日的沟通方式, 展示了很真实的亲子交流场面, 通过观察大致可以根据明星父亲的沟通方式将他们分为3类:权威型, 放纵型和民主型。

2.1 权威型。

郑钧是权威型父亲的代表人物, 节目伊始, 在教儿子学骑自行车的时候, 儿子Jagger就说“我好怕你啊, 我不想和你在一起”, 从中可以看出郑钧平日对儿子的教育肯定非常严格, 而他严格的要求让孩子十分害怕。节目中, 他与儿子沟通时很多时候是采用命令要求, 或者是威吓的方法, 这种过于支配性的教育方式, 容易让孩子形成消极, 被动, 依赖, 懦弱的人格特征。过分严厉的教育, 也可能会使孩子产生躲避, 回避的想法, 从而避免亲子沟通, 在孩子遇见困难的时候更可能会向他信任的其他人去寻求精神上的支持与帮助而非去向本应该最亲密的父母去寻求安慰。

2.2 民主型。

纵观两季节目, 李小鹏应该是属于民主型的父亲, 大多数时候他会支持女儿, 帮助女儿完成自己想做的事情, 当然他也有严厉的时候, 当女儿执意玩手机时, 他会很严肃地带女儿去面壁。对于惩罚, 不同的家长可能有不同的观点, 有些家长可能会认为惩罚儿童会伤害儿童, 而有些家长则认为惩罚会有助于儿童改变不良的行为习惯, 惩罚能够帮助孩子形成是非观念, 明白什么事情是错误的, 不应该做的, 这会有助于培养儿童的责任感, 为儿童将来走上社会, 适应社会做好准备。但是, 惩罚要有度, 并且应该与儿童的行为相一致, 要让儿童明白受到惩罚的原因, 只有这样, 惩罚才会起到它应有的作用, 并且不会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此外, 奥莉只有两岁半, 她能听懂成人的很多语言, 但是却不能完全依靠语言表达出自己的需求, 因此, 很多时候, 她会使用表情和肢体语言与父亲进行沟通。当想要喝果汁的时候, 她会双手合十, 做出祈求状, 喝完果汁, 她还会反复眨巴着自己的嘴巴, 表示果汁很美味, 当需要买喜爱的饼干时, 她会手指着饼干, 用充满乞求的眼光注视着爸爸。这些肢体语言是成人肢体动作的一些模仿, 对于幼儿期的儿童来说,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他们的模板, 他们会用他们的眼睛, 耳朵注视着爸爸妈妈, 因此, 此时父母尤其要做好榜样作用。

2.3 放纵型。

杜江的儿子“嗯哼”现在1岁半, 这么小的小孩, 还不会用语言表达自己, 这时父母可以从孩子的哭泣或笑脸中得知他们满足或是不快。此时, 父母对于孩子讯息的悉心捕获就显得尤为重要。杜江能够很好地捕捉孩子的诉求, 几乎满足儿子任何的需要, 但是爱也要有个限度, 太多就成了放纵, 成了溺爱, 就好像是一堵围墙, 使孩子难以知道其实挫折和坎坷也是人生必经的。节目中有个片段, 儿子因为不愿意坐在安全座椅上就不停哭闹, 杜江看了不忍心, 毅然抱着儿子, 走回了家。很明显, 这种方式已经属于溺爱了, 他尽自己最大的可能满足孩子的要求, 但很少对孩子提要求。这种让孩子随心所欲的教育方式会让孩子变得任性、冲动。

结语

研究显示, 良好的亲子沟通与青少年的学业成就, 自尊和心理健康呈正相关, 与青少年的孤独, 抑郁呈负相关。可见, 亲子之间的沟通, 对于孩子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 这一点应该被给予足够的重视。“爸爸回来了”此类的亲子节目在丰富和娱乐了我们生活的同时, 我们也应该从更深层次的视角去分析这类节目所带给我们的启示与感悟:如何做好称职的父母, 如何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去进一步思考。

摘要:亲子节目近年来吸引了无数人的眼光, 此类节目的火爆有其必然的原因, 诸多学者从传媒, 教育, 摄影等方面对此类节目进行了研究。但其实, 节目中的亲子沟通模式也是很值得研究讨论的, 因此本文将从这一角度, 以节目“爸爸回来了”中的亲子沟通为例, 进行分析。

关键词:亲子沟通,亲子节目,教育

参考文献

[1]徐宛芝.亲子节目, 应先尊重孩子[J].光明日报, 2013-12-11:B05版.

[2]庄序芃.浅析亲子互动真人秀节目[J].东南传播, 2008 (11) :10-11.

[3]李妍.《爸爸去哪儿》背后的教育困惑[J].光明日报, 2013-11-4:002版.

[4]房超, 方晓义.父母-青少年亲子沟通的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 2003 (1) :66-73.

[5]单文婷.“爸爸”火了≠亲子户外真人秀节目的春天到了[J].视听界, 2013 (6) :16-17.

关于亲子沟通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篇2

随着中小学生时期的个体独立自主意识的发展,他们在心理和行为上对父母的脱离感增强,越来越不满意父母的管束,而这时父母如果没有意识到子女心理上的变化,没有及时调整与子女的沟通方式,就会不可避免地导致亲子沟通障碍和冲突的发生。亲子沟通状况的不尽如人意和冲突的普发性提示我们应该加强对中小学生期亲子沟通的研究,探寻有效亲子沟通的实现途径。而我们对中小学生和父母之间沟通的研究,可以为父母提供有效的理论和现实依据,使父母和中小学生学会互相沟通,这样才有利于家庭教育的效果,有利于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从父母的角度构建良好的亲子沟通

(一)、亲子沟通是父母给予中小学生心理支持的重要途径。

亲子沟通能在父母与孩子之间搭建一座桥梁,使他们相互了解,相互尊重。能使父母和孩子之间形成融洽、轻松、和谐的亲子关系,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总之父母能否和孩子进行良好、有效的沟通,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二)、亲子沟通可以让家长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构建良好的亲子沟通虽是父母占主导,但主要目的是让中小学生在相互沟通中受到教育,帮助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因此,中小学生要学会孩子与人沟通,要养成与人沟通的习惯。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双方沟通、理解、谅解的结果,也是亲子双方沟通能力的体现,与亲子关系密切联系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都需要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这样就更加需要以亲子沟通作为基础,从而让孩子能够与外界更好的沟通和交流。

改善亲子沟通的对策及建议

(一)、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加强亲子之间的沟通,形成密切的亲子关系。

父母可以花多一点时间来了解孩子、关心孩子。如每周约定固定的时间,来相互交流、增进了解,是非常有益的,在定时沟通中能达到情感的交流。因此父母无论工作多忙,也应该想办法抽出一点时间,与孩子交谈,促进双方的了解。另外父母和子女的沟通不一定非要选择大块的时间,可以选择工作生活的间隙轻松交流。我们的研究表明,大多数的家长喜欢在吃饭的时候跟孩子进行沟通,这也未尝不是一个好办法。选择一些愉快的话题,与孩子交谈些彼此生活上的经验。陪孩子一起看电视的时候,与孩子讨论节目内容,引导孩子表达他们的想法。工作忙碌时,给孩子打个电话,给予亲切的叮咛与关怀。总之父母应利用生活中和孩子方方面面的接触,找准时间言传身教,保证亲子沟通的时间。

(二)、父母与孩子相互了解并融入对方的生活。

父母与孩子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群体,父母主要的生活范围是工作和家庭,而孩子主要的生活范围是学校和家庭,两者之间很难做到了解彼此的生活。这就需要父母与孩子能够互相了解对方的生活,并能融入进去。比如,在假期或者工作清闲的时候,父母可以带着孩子去到他们的工作场所,让孩子能够体验他们的工作方式,了解他们维持家庭的艰辛。同时,在学校时,学校可以组织一些可以让家长与孩子一起参与其中的活动,培养家长与孩子的感情。另外,父母也可以主动带孩子参加一些像“家庭夏令营”之类的家庭团体活动。

(三)、家庭氛围对中小学生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深远。

亲子沟通研究 篇3

关键词:亲子沟通;留守儿童;安全感

一、问题的提出

留守儿童问题在改革开放之初就开始出现。随着改革进程的推进,留守儿童数量不断增加,教育问题日益严重,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十六届五中全会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这其中包括了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构筑新设施、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等的丰富内涵。离开了农民,新农村就无从谈起,提高农民素质,造就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所谓培育新农民,就是要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纪、讲文明”的新型农民,今天的留守儿童是明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关注留守儿童的今天就是关注新农村建设的未来。

安全感是在儿童社会化的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化研究理论认为,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最持久、最核心的一种家庭关系。这种关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儿童与父母的相互作用和情感关系将会影响到儿童将来对社会关系的期望与反应,良好的亲子关系能为儿童的顺利社会化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提供心理上的安全感和抚慰感。因为父母常年在外,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相对疏远,亲子关系发生了消极变化,这无疑会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

二、概念的界定

第一,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本文界定的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或经商而留守在家,由祖父母或其他亲人代为抚养的小于16岁的孩子。本文调查的留守儿童主要处于8岁-16岁的年龄阶段。

第二,亲子沟通。亲子沟通指的是父母与子女彼此之间相互分享情感、交流意见及表达需求的行为。亲子沟通的质量、状况、方式将会影响到儿童自我概念的建立道德判断的形成,以及儿童的学业成绩、心理问题。亲子沟通技巧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开放式沟通:亲子之间积极正向的沟通技巧,例如,倾听、尊重、同理、支持等。二是问题式沟通:亲子之间不能分享彼此的情感,多运用副向的沟通技巧,例如,批评、束缚、不支持对方的沟通方式。研究表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良好沟通有利于孩子心理发展的需要及良性亲子互动模式的建立,在亲子沟通中得到父母支持的孩子有更好的自我认同感及心理安全感,而与父母沟通不良的孩子更容易各种情绪和行为问题。

第三,安全感。安全感(Security)作为一个心理学概念,最早见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研究。安全感是对可能出现的对身体或心理的危险或风险的预感,以及个体在应对处置时的有力/无力感.主要表现为确定感和可控制感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以湖南岳阳、娄底、郴州、湘西四地的农村留守儿童为研究样本,共发放问卷480份,回收有效问卷456份,其中男孩260人,占57%,女孩196人,占43%;初中生214人,占47%,小学生242人,占53%,单亲家庭占8%,双亲家庭占92%;32.6%的留守儿童与母亲生活在一起,15.3%的留守儿童与父亲生活在一起,48.7%的留守儿童与祖辈生活,3.4%的留守儿童寄养在亲朋家中;父母外出务工时间“一年以内”的有79人占17.3%,“两年至三年”的有73人,占16.1%,“三年以上”的有304人,66.6%。

本研究采用的问卷是自编一般情况问卷和马斯洛的安全感一不安全感问卷(S-1),自编问卷用以了解留守儿童亲子沟通的方式、频率、内容,以及包括性别、年龄、留守时间、留守类型等基本资料;安全感一不安全感问卷(S-I)包括三个维度,每个维度包括25个项目,共75个项目,大约10分钟完成。量表采用三级评分,即“是”、“否”、“不清楚”。对结果数据运行用SPSSl3.0统计软件包进行相关统计分析。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调查发现,留守儿童的安全感在性别这一变量上差异没有达到统计学显著水平(P=0.334),表现为男孩和女孩的安全感水平没有显著性差异;从年龄来看,小学生安全感稍差,初中生较好,但是差异不显著;留守儿童安全感在留守时间这一变量上差异没有达到统计学显著水平(P=0.941),表现为留守儿童的安全感水平和留守时间长短没有显著性差异;留守儿童的留守方式这一变晕上差异达到统计学显著水平(P=0.005),与母亲(父亲)生活在一起的留守儿童安全感水平最高,其次是和祖辈生活,被寄养在亲朋家的留守儿童安全感水平最低。

那么,亲子沟通对留守儿童的安全感的影响情况如何呢?结果如下。

我们将亲子沟通频率与留守儿童的安全感交互分类,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留守儿童的安全感在亲子沟通频率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亲子沟通越频繁,留守儿童的安全感就越好。“经常”进行亲子沟通的留守儿童有足够的安全感,“偶尔”进行亲子沟通得到双亲关注少的孩子的安全感明显的要差,,“很少”进行亲子沟通的留守儿童则有一部分有严重的不安全感,这显然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在“有严重不安全”这一项,“经常”进行亲子沟通的留守儿童比例为7.14%,“偶尔”进行亲子沟通的留守儿童比例为33.26%,“很少”进行亲子沟通的留守儿童比例为18.17%。

我们将亲子沟通方式与留守儿童的安全感交互分类,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的数据显示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感在亲子沟通方式上存在显著性的差别(P<0.05),正面积极的亲子沟通有利于留守儿童安全感的发展。开放式的亲子沟通方式中,有56.7%的留守儿童有正常的安全感,而在问题式沟通方式中,“有正常安全感”的留守儿童只有15.1%。“有严重不安全感”的留守儿童在问题式亲子沟通方式中的比例占18%。積极有效的亲子沟通,可以达到彼此理解的效果,有利于建立融洽和谐的亲子关系,有利于儿童心理健康及安全感的发展。亲子沟通不畅导致父母和孩子之间不能相互理解和信赖,因而会给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障碍。

五、对策思考

马斯洛认为,安全感是决定心理健康的最重要的因素,可以被看作是心理健康的同义词。有了安全感才能有自信,有自尊,才能与他人建立信任的人际关系,即基本人际信任,才能积极地发掘自身的潜力,才能有人性及价值的较充分的实现。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个体的安全感是这样产生的:父母(尤其母亲)是儿童成长过程中重要的客体,在孩子幼小的时候,如果能够给与孩子足够的爱,持续的、稳定的、持之以恒、前后一致的、合理的爱,孩子就会体验的安全感,并延伸出对与他人及世界的信任,并且感觉到自尊、自信以及对现实和未来的确定感和可控制感。

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社会群体的存在,其亲子之间的沟通更多地具有时间上的长期间断性、空间上的远距离性、沟通的非面对面性等特点,父母无法给子足够的爱,持续的、稳定的、持之以恒、合理的爱,是造成农村留守儿童安全感发展障碍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一,父母正确认识角色规范。父母作为承担子女养育责任的社会成员,除了保证孩子所需的物质条件之外,还要给与孩子教育、亲情与心理上的安全感。留守儿童父母更多地考虑到孩子物质上的满足,而对孩子的精神需求则重视不够。父母要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增进亲子沟通与交流、促进亲子之间的理解与信任。良好的亲子沟通是一种无法代替的教育资源,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是将来他们踏入社会,影响其终身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父母可以通过打电话、写信等方式经常与子女进行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倾听子女的心声,询问他们的学习情况,积极鼓励他们的点滴进步,真正关心子女的成长,使他们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

第二,改变家长外出的方式。我们从调查中发现,如果父母双双外出,则对子女的行为发展影响较大,但是如果父母由一方在家,则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在各方面都相对要小一些。因此,我们建议,父母外出务工时,最好留一个在家监护孩子的学习与生活情况,保持家庭教育与影响的存在与完整。而且,有研究表明,留守儿童在小学阶段母亲最好不要外出,在初中阶段父亲最好不要外出。如果一定要外出,就要加强亲子沟通。

第三,强化社会支持。良好的亲子关系状况是儿童成长的关键因素之一,但是留守儿童家庭亲子之间的互动几乎成了一种次级群体的交往模式,而且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又不能很好地起到监护的作用,这时社会支持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因此建立一个以基层政府、学校、社区、家庭、邻里为中心的留守儿童的监护体系,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社会支持因素,各方面形成合力,才能帮助他们成为健康的人。

參考文献:

1、卢会醒,张晓雪.中学单亲家庭子女安全感相关问题的研究[J].时代教育,2008(7).

2、李骊.友谊质量、师生关系对初中农村儿童心理安全感的影响[J].文教资料,2008(5).

3、曹中平,杨元花.亲子分离对留守儿童安全感发展的影响研究[J].教育测量与评价,2008(7).

4、房超,方晓义.父母-青少年亲子沟通的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3(1).

5、雷雳等.亲子关系与亲子沟通[J].教育研究,2001(6).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课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亲子关系对农村留守儿童社会行为影响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课题编号(09C1074)。

在亲子沟通中探索家庭指导模式 篇4

一、幼儿家庭亲子沟通存在的问题

幼儿的家庭沟通氛围还不够,家长的教育理念与行为影响了教育在家庭中所起的作用。有些家长望子成龙,但在与孩子沟通中,缺少方式方法,往往适得其反;有些家长文化程度高,教育子女的办法多,但由于自身工作忙,孩子都是由老人照看,几乎没有时间与孩子沟通、学习和游戏。这是现代家庭亲子沟通存在的普遍现象。幼儿园作为幼儿教育的专门机构,在家园合力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性功能。从现有的各种资料来看,目前人们已经开始注重家庭沟通、家庭学习,但还未形成一种良好的亲子沟通的家庭教育指导模式。为此,我们一直在探索构建以亲子沟通为载体的幼教家庭指导模式,以此提高幼儿园指导家庭教育的水平和家长的家教水平,使以亲子沟通为载体的家庭教育指导更科学化,更有实效。

二、构建“家庭亲子沟通”指导模式的重要意义

所谓亲子沟通的家庭教育指导模式,是挑战传统的家庭教育模式,挑战传统的亲子关系的新观念。在家教指导中突出家长的主体地位,创设开放的、多元化及个性化相结合的指导内容和组织形式,使家长积极参与其中,以达到多方互动、共同提高的效果。这对幼儿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的成长乃至性格和谐的培养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对幼儿的认知构成、高尚情趣和思想道德的形成起到奠基作用。

三、探索构建家庭亲子沟通指导模式的途径和方法

基于家庭是塑造孩子健康人格的第一环境,家庭的沟通是健康的家庭形态和理想的教育模式的认识,我园着手开展了一系列构建以亲子沟通为载体的家庭教育指导的活动。

1. 开设家长讲座,提高家长对亲子沟通的认识。

因为家长的受教育水平不同,教育观念不同,导致也形成家庭沟通的不同模式和类型。如在开学初,我们举办了“新生入园准备什么”、“亲子沟通中的艺术”、“赏识教育”等讲座,这些讲座的内容紧紧联系了现实,富有实用性和指导性,符合家长望子女成才的心理需求,因此受到家长的普遍欢迎。

2. 把家长请进园参与各类活动,为家庭沟通提供现实依据和家庭教育的素材。

在家长半日开放活动中,家长们和孩子开始忙忙碌碌地精心制作《小鸟的家》。他们将各种环保材料进行着有机的组合,在热闹、温馨的氛围中,一个个极富创意、造型独特的鸟窝呈现在大家的面前:有毛线织的、有牛奶箱做的公寓式、有鞋盒做的半开放式……一个个美丽的名字、一个个智慧的碰撞、一个个亲情的演绎……使整个活动意义深远。家长和孩子们沉浸在活动之中,留恋着活动中的喜悦和感动。与此同时,我们也会组织家长参与教育活动,畅通家园沟通的渠道邀请家长来园当“老师”。在家长这个群体中,他们从事着不同的职业、工种,有着不同文化背景。我班依依的爸爸是个医生,我们请他来园当了一回“爸爸老师”,现场给小朋友讲述如何预防感冒、咳嗽等,孩子们在活动中感到非常新鲜,学习兴趣也随之增强了。这种活动大大丰富了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内容。

在活动中,家长不仅耳闻目睹自己孩子在幼儿园里各方面表现,而且学到适时的教育引导方法,了解教育的内容和层次性特点,从各方面认识孩子的长处和不足,为家庭沟通提供现实依据和家庭教育的素材。实践证明,这些活动获得了促进家庭沟通的明显效果。

3. 建立幼儿园网站,让家教指导的沟通主阵地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与发展。

幼儿园网站是一个家教知识、教育资讯、教子经验交流的平台,建立起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帮助家长提高家教水平。我们制作了各班的班级主页,鼓励家长关注班级主页,关注孩子的学习与生活,经常与家长进行网上沟通与交流。网络的指导形式使他们方便又及时地获得家教的信息和指导,以便更好地取得家园一致教育,形成家园合力。由此,我园的亲子沟通家教指导模式已形成多元化格局。

每个孩子都是一张白纸,有效沟通能恰当地传递父母对孩子的那份真挚的爱,让白纸上呈现五彩缤纷的图画;而无效沟通不但是亲子关系发展的障碍,对孩子来说更是一种伤害,白纸上呈现的一切都会让父母后悔莫及。以亲子沟通为载体的家庭教育指导模式的探究已经成为家教工作的一个部分。为了孩子的明天,让我们共同学习探索更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导模式。

参考文献

[1]雷雳, 王争艳, 刘红云, 张雷.初中生的亲子沟通及其与家庭环境系统和社会适应关系的研究[J].应用心理学, 2002.01.

[2]胡悦.亲子沟通与青少年健康成长[D].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7.

[3]杨晓莉, 邹泓.青少年亲子沟通的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5.01.

亲子沟通 篇5

临睡前,卓卓躺在床上,心思重重,好几次欲言又止。终于,还是开口了,却是眼里带着泪。

“妈妈,在你心里,我是个好孩子吗?”

“当然。”

“可我怎么觉得,你不喜欢我,甚至讨厌我。”

我轻轻搂住了她:“怎么会呢?”

她静静地任我抱着,看着我的眼睛:“那你为什么总是抱怨我?”

“我有吗?”

卓卓点了点头:“嗯,就拿今天来说。早上,你抱怨我起床太晚;我起床后,你又抱怨我动作磨磨蹭蹭;我还没吃完早饭,你就开始抱怨我做作业不主动;中午吃饭时,我没胃口,你又抱怨我连吃饭都要让你操心;好容易做完作业,我想玩会儿,你又说我只惦着玩儿;到了晚上该睡觉了,你又抱怨我太懒了,也不知道洗洗自己的脏袜子,不看会儿书,总之,你就是看我不顺眼…..”

我愣住了――没有人会喜欢被人抱怨。而我,竟然把抱怨经常挂在嘴边还浑然不觉。

看着孩子的眼睛,我无语.....

卓卓睡着了,而我翻来覆去毫无睡意。细细想来,抱怨的话我总是随口即出,诸如:怎么才考了这么几分,班里可是有人考100分的;这道题我讲了好几遍呢,你怎么还不懂?到底有没有在听;说你多少遍了,怎么不长记性,丢三拉四的毛病啥时能改;你真让我失望;计算题总是出错,真是的…..等等。如果没有她今晚的话点醒了我,我可能还会重蹈覆辙抱怨,抱怨,像个喋喋不休的老太婆……更可怕的是,我竟然习惯了用这种语气同孩子说话,哪里顾及到了她的感受?

其实,经常抱怨带给孩子的只有负面影响。比如:

(1)自卑感。因为缺乏自信,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做什么事情都会畏缩不前,父母变本加厉地抱怨,形成恶性循环;

(2)逆反心理。因为对家长抱怨的不满,故意做出错误的事情报复;

(3)软抵抗。既然“我”在你眼里那么差劲儿,“我”就这个样子算了,你能拿“我”如何;

(4)亲子关系紧张。试想,父母总是抱怨孩子,孩子耳边抱怨声不断,心情肯定好不到哪里去,时间长了,对父母也就有了怨恨,甚至对家也有了怨恨;

(5)生活消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因为经常生活在抱怨的环境中,遇点困难,不是寻求解决的方法,而是怨声载道,小小年纪就缺乏生活的热情。

亲子沟通之我见 篇6

如果在孩子入睡前我们能一起坐下来清理一天的“垃圾”,不让忧愁过夜,这是不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呢?记得有一位教育家说过:“父母教育孩子的最基本的形式,就是与孩子谈话。我深信世界上好的教育,是在和父母的谈话中不知不觉地获得的。”如何做有效的沟通,是我们需要学习与探讨的。

常听不少父母抱怨:现在的孩子真是很不象话,好好地同他讲道理,他却不以为然,道理比你还多,有时还把我们父母的话看成是没有意义的唠叨,总之一个字——烦!父母为孩子烦,孩子嫌父母烦。这样,父母和孩子能坐下来交流才怪!

也许孩子不是一点问题没有,但更多的问题可能出在父母身上。父母内心的担忧语气的急促,使谈话变得不讲究方法和效果而只有情绪的宣泄,如此,便容易使听者产生排斥、逆反心理,沟通被迫受阻。

尊重和信任是沟通的前提,交流只能在这一基础上进行和完成。这一基础意味着沟通双方是平等的,代表着彼此是可以相互接纳的。

一、学会倾听,且允许孩子发脾气

学会倾听,这是沟通的第一步。假如孩子正为某事在气头上要允许他发脾气。父母不妨先坐好,安静地等待孩子,安静地看着孩子,不去打断他的话,全神贯注地倾听,不左顾右盼,停下手边的工作,这等于告诉孩子:你是被我们在意的,我们在认真地听在注意你所说的感觉或问题。

二、真诚地作出反应,表达父母的真实感受

真诚地作出反应,而不是敷衍,真实地表达父母的感受,而非得只有训导。

孩子往往是非常敏感的,父母在与孩子的交流中语调暗含着一种态度,它同谈话的内容同样重要,从接受者的角度看甚至还比内容更重要。想一想我们是用怎样的语调来同自己的朋友交谈的,我们对孩子又是怎样说话的,是否居高临下了,生气时是否对孩子叫喊了,渐渐地那叫喊的音量是否变成了你说话时的“正常声音”了?另外“身体语言”不可忽视,据美国人类学家得出的结论是:在所有的影响力中,语言占7%,音调占23%,表情及肢体动作各占35%,可见其作为沟通工具的作用。

三、选择恰当的谈话时机,有冲突时也要避免伤害孩子的自尊

一天中什么时机是适合谈话的呢?生理规律告诉我们,下午5点-7点是生理活动最低点,迫切需要补充营养,恢复体力。所以,孩子放学回家刚放下书包时是不易谈严肃的话题的,因为一天下来的疲劳使人难以集中注意力,也不好控制自己的情绪。晚饭过后,心情逐渐开朗,这是比较好的时机,找到孩子的兴奋点,父母便可润物细无声地转达其观点了。冲突也许在所难免,原则是避免伤害孩子的自尊。批评不是攻击,批评只对事不对人,用建设性的意见代替批评,将批评转化为希望,这才是批评的最终价值之所在。

四、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当孩子遇到问题时是需要父母帮助的,父母给出的指导要越具体越好,解决问题的途径最好和孩子一起讨论确定,在讨论的过程中有些细枝末节的小问题兴许就化解掉了。通过讨论方向会更明确,问题本身也会显得清晰、明朗,这都有助于问题的真正解决。

这里介绍几种简单的、可操作的沟通形式:

(1)定期家庭会议。家庭会议既可以是严肃的,也可以是游戏式的,它并不拘泥于形式和内容,只要是家庭内的事无论大小,都可以通過“会议”这一渠道来沟通来决定。关键是要全体参与,人人发表意见,因而它是平等的。为什么要定期呢?定期,容易渐渐成为家庭成员共有的习惯,成为家庭“惯例”。

(2)有一本专门的对话本。这是一种纸上的对话,旨在交换意见和感受。用“留言”的形式应该对年龄稍大点的孩子是较为合适的,可以接受的。对含蓄的中国父母来说,不易口头探讨的诸如青春期的生理保健等等,用文字说明更方便些。之所以要用专门的本子,是为了平时可以“回顾”,将来可以“回味”。

(3)书信、字条交流。现在还有多少人会用书信交流?书信交流的一大好处是避免了面对面交流的压力,更能够把握分寸,更理性。用书信交流一般可以做到心平气和,思路清晰,条例完整,在书写中,思想被触动也将触动对方,心灵被净化也将净化对方——这是多么大的财富啊!

亲子沟通问题之我见 篇7

第一,子女“独立意识”与父母“权威意识”的矛盾。青少年对自主和权力的要求明显增加,他们觉得自己已经长大成人,可以决定自己的事情,而父母忽视孩子自身的需求,包办一切。由于缺乏适当的沟通,子女的“独立”期望频频夭折,亲子间的矛盾也越来越大。

第二,孩子与父母间存在日益明显的代沟。缺乏代沟决定着价值观、审美观和健康观等观念的差异,决定着社会生活方式的差异。青少年的思维能力迅速发展,他们在很多方面会提出与父母不同的看法和主张,如果沟通不当,很容易引发矛盾。

第三,父母期望与子女实际能力的矛盾。父母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对孩子缺乏理解和尊重。“学而优则仕”的传统、“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种种补习班,使大部分父母期望自己的子女能够登上学校学习、社会生活的宝塔尖。而孩子因为个人能力、自身兴趣等因素影响,往往不能满足父母的期望。

我们分析了这一矛盾的成因:一方面,“00后”的父母一般是“70后”,“70后”的父母一般是“40后”。“70后”和“40后”都生于什么年代?我们都清楚,是一个缺衣少食、不敢奢谈教育的艰难年代。大部分“70后”在离乱之中出生,那时候能解决温饱便是大幸,基本不谈情绪、情感、沟通方式、教养、家风。孩子们从小就都听过父母说过这样的话:“想当年,我们小时候都没有鞋穿,每天先做饭再喂猪……”“我们小时候没有任何玩具,你看看你,就知道玩儿手机,你就不能先把手机放下吗?”“这次考试怎么样?竟然退步了!”生于困难年代的“70后”父母,都尽力给孩子们最好的衣食住行。可精神层面上呢?缺乏有效的沟通,造成一种总也解释不清的两难局面:和同学出去玩是贪玩,不和同学出去玩是不合群;好朋友成绩好的结果是“你看人家小明多厉害!你看你,多和人家学学!”好朋友成绩差的结果是“你看看你一天都跟什么人混在一起。成绩能好么?”另一方面,现在的家庭教育与过去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几十年前,只要把小孩子养大成人,就已经算是成功的教育。可是现在,我们已经解决了温饱的问题,我们的家庭教育应重视一点:怎样教育出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我们的教育的可怕之处在于,它是一个家庭关起门来的事情。父母没有参考系,只看别人家孩子好的一面,父母觉得给了孩子自己的一切,而孩子却觉得活在父母的束缚之中,这是代沟因素导致的,也是时代因素导致的。

养儿育女是非常漫长而劳累的过程,影视作品中小屁孩须臾成人,几十年光阴可以浓缩于一瞬,现实中却鲜有毕其功于一役的方法。孩子的成长就是一个远离父母的过程。昨天孩子会笑,今天孩子会哭,明天孩子会长大,孩子有一天会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在建立独立思想的路上,有时他会跟父母无法沟通,但总是会记得陪伴。陪伴是被爱的实证,被爱的人有一些特质,使得他们即使遇到风雨,也有恃无恐。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

最理想的亲子关系,是父母把孩子看成一个平等、独立的个体,愿意去和孩子沟通,愿意去尊重和理解孩子。亲子关系不再是名义上的父子或者母子关系,而是孩子把父母亲看成是知心朋友的关系。不再有以父母之名对孩子的压制,有的只是平等和尊重的交流。亲子关系是各个关系中重要的一环,其影响力不亚于其他关系,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所有人都应该谨慎对待。

上一篇:使用超焦距下一篇:加工参数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