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幼儿数学

2024-04-16

幼儿幼儿数学(精选6篇)

篇1:幼儿幼儿数学

幼儿数学教育论文幼儿园大班数学论文幼儿园数学教学论文:

浅析幼儿园大班数学教育活动设计的有效性

教学设计是运用现代学习论与教学心理学、传播学、教学媒体论等相关的理论与技术,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设计设计解决方法、试行解决方法、评价试行结果并在评价基础上改进设计的一个系统过程 [1]P7。教学设计的结果是形成教学系统实施方案,是教与学的桥梁。幼儿园大班数学教育活动也是一个教与学的过程,但与其他阶段教育对象相比幼儿园阶段的儿童在生理和心理上有其重大的差异性,因此对其教育通常是通过游戏等活动方式来实现。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是指为促进幼儿数概念和数认知能力的发展,为实现数学教育的目标任务而设定的要求儿童通过教学去获得有关数的知识、技能和经验,以及在形成一定的良好的学习态度、价值观、行为方式,以保证儿童身心全面发展教学过程。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设计是指教师为促进儿童数概念而有计划、有目的的展开的一项创造性工作,是教师教学组织行为的一种预先筹划,基本过程包括对活动目标的设定、对学习对象学习需要的分析、对学习情境的设计、对活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学习过程的活动安排和调整以及对学习对象行为的预测和评估等环节[2]P268。教学设计是为教学服务的,它是介于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或中间环节, 起到了沟通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作用,在其指导下的教学活动效果会更明显, 教学质量会更高。活动设计的有效性是指活动设计中各个活动环节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可接受性,能很好地促进教育活动目标的实现。教学的每个环节的正确把握和处理都与教育活动设计的有效性密切相关。

一、学习者分析与教育活动设计的有效性

幼儿是学习的主体,教育活动前对学习者进行全面、详细、认真、透彻地分析,是教师主体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也是我们制定教育教育目标、选择教育活动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学习情境布置、教学评价设计等一切相关活动的客观依据。大班儿童在5~6岁,根据发展心理学研究结果这时一般儿童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时期,但逻辑思维还有很大的局限性。具体表现在:第一,逻辑思维的发展依赖于动作。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起源于动作,抽象水平的逻辑思维能力来自对动作水平进行具有逻辑意义的概括和内化,帮幼儿的逻辑思维是依赖于动作的;第二,这时的儿童思维发展依赖于具体事物。所以,这个年龄段儿童在其学习数学时也表会表现出这种过渡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外部动作到内部动作、从同化到顺应、从不不自觉到自觉、从自我中心到社会化。这些都是我们进行有效的进行教育活动设计的不可缺少的依据。

作为教师,在活动设计之前,除了了解上述一般儿童数学思维特点外还必须对幼儿的已知的数学内容和和幼儿一般特点分析。奥苏贝尔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3]P221。对幼儿已知的相关内容的了解有助于帮助儿童确立学习的心向,为新知识建构提供一种脚手架,是通往学习目的的一座桥梁。如果不了解儿童已有的知识,就没有搭起这座桥的基。所以有必要掌握大多数儿童在数学知识和技能方面的一般发展水平和本班每个儿童的数学认知技能方面发展水平,特别是有长处或发展特别不足的儿童的水平。另外还要了解每个儿童情感态度水平。这样才能在考虑活动设计的目标和选择内容、范围时做到有的放矢,实现不同起点发展性原则,并且可以给学生充分发表个人见解、学生之间交流留有广阔的余地。如在为大班儿童设计3个相关数列4道题的活动时,可以根据不同的活动内容,提供辨数的操作材料(圈出3个可以编4道题的数);提供补数的操作材料(给两个或一个有数字套环补一个或二个有数字的套环);提供改数的操作材料(给3只蝴蝶的身上数字也去一个,成为可以

编4道的3个数);提供选数的操作材料(选择写有数字的3朵花,把可以编4道题的插入花瓶中)。这样体现不同难度的操作活动设计,才能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都能在数学活动中真正得到发展。

二、教育活动目标设定与教育活动设计的有效性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可以分解为数学教学目标、年龄阶段目标和数学教育活动目标

三个不的层次[4]P17。这里我们讨论的只是教育活动目标,教育活动目标是指本次活动中所应追求的主要目标也就是儿童学习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后获得有关数的知识、技能和经验,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良好的学习态度、价值观、行为方式。在数学教育活动设计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必须着眼于儿童的发展,以儿童已有发展水平出发,最终促进儿童达到新的发展水平。应根据具体活动内容、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注意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地提出目标,体现从具体到抽象、从直接经验到间接经验。

第二,目标的内容一般应包括认知、情感与态度以及操作技能三方面。

第三,在表述数学教育活动的目标时,既要做到具有可操作性、精确性、具体性又要给儿童发表自己的见解留有余地。既要给儿童指明将要作业的情境、儿童将要处理的问题、儿童将要从事的活动任务,但又不指定儿童将要从中学到什么。意在成为一个主题,为绕这一主题儿童可以扩展和拓深那些技能与理解,并使其具有个人特点。如给儿童摆放10个大小(或颜色)不同的两类球,要求儿童按大小(或颜色)特征进行分类。这样表述既有利于幼儿知识技能和观察力、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对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又便于教师在活动中准确把握教学效果。

总之,具体数学教育活动各种目标的设计要结合活动具体内容、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经验和需要等来确定。最终使幼儿在活动中获得有关数学知识与技能,实现儿童需要,又体验到数学的重要与趣味,同时又有利于情感态度的培养。

三、选择、组织数学教育活动内容与教育活动设计的有效性

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内容是指为促进幼儿数概念和数认知能力的发展,为实现数学教育的目标任务而定的要求儿童通过学习去获得的有关数的知识、技能和经验以及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态度、价值观、行为方式[2]P269。

在教育活动内容选择的时要遵循的原则和要求:“(一)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二)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三)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6]P9”另外,在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时在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基础上,将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

在选择具体内容时,首先,要尊循幼儿不同程度上渐进式地接触和掌握数学学科基本结构,围绕基本结构不断拓展和加深内容,进而促进幼儿对数学学科的有意义理解。其次,要以儿童的生活经验为逻辑起点,整合式编排活动内容,既符合幼儿的兴趣和现有经验,又有助于形成符合教育目标的新经验;既体现内容的丰富性、时代性,又注重幼儿学习的必要性、妥当性以与小学教育衔接。

四、教育活动情境设计对教育活动设计的有效性

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殊性——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和数学这门课本身具有的强逻辑性、抽象性、概括性较难理解决定了幼儿园教育数学活动不能只以解说方式进行教学而是应该进行具有情境性直观性的游戏化情境化的教学方式。因此,幼儿园要创设与幼儿的教育和发展相适应的和谐宽松环境,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引导幼儿个性的健康发展。学习情境设计作用也不亚于教学过程。学习情境的设计从某种角度上说就是教学活动媒体的组织与设计。教学媒体从广义上说指包括教学活动的一切内容、手段和方法:教科书、实物、标本、模型、黑板、教师的语言、动作、表情、以及实验、实习、参观、幻灯、投影、电影、录象、计算机等[5]P139。从这里可以看出教学媒体既包括物理方面又包括心理方面。在具体活动的媒体设计时第一,应该根据幼儿身心水平、教育活动目标选择适合于幼儿身心发展和教育活动目标实现的媒体,并且注意经济实惠和多种媒体的综合利用,尽量达到物尽其用。第二,应该特别注意媒体呈现的时间顺序。第三,在国际化的今天很多幼儿进行了浸入的第二语言教学,根据心理学及现实经验,数学教育活动最好不用第二语言而用国语。第四,要注重偶发事件的利有。第五,教师的言行举止也是教育活动氛围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该给儿童以一种亲切感。

总之,在数学教育活动媒体的设计应给儿童心理提供一种宽松的、和谐的、安全和自由的、亲切的、可以放松地表达、发问,不压抑、不急燥、不忧虑、不紧张氛围。物理环境方面就创设一个有利于幼儿自主开展活动时间和空间,使环境成为课程的组成部分。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提供适宜的材料,注重材料的丰富性和功能性,有助于幼儿自由选择、探索、发现[4]P15。充分考虑这些有利于设计有效性的实现。

五、教育活动步骤设计与教育活动设计的有效性

教育活动步骤是教育活动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体现一堂课上一系例相对系统的行为在时间空间上的总体规划,包括前对幼儿组织、引导;内容讲解的时间、方式;幼儿学习活动的安排以及根据具体活动需要安排媒体(即教具与学具)呈现的时间、地方、方式等等。例如在上“6”的组成时可以分六个环节。第一环节:幼儿活动的组织引导(2~3分钟)。在这步又可以分为两小步,第一步将幼儿的注意力引导到活动中来,安顿好幼儿心理准备后可以采取对原有相关知识的复习进行,如给幼儿显示一张标有“6”的卡片让孩子认读,并让他们说出“6”可以代表什么即举出生活中的“6”的含义如6个人、6朵花、6颗糖等,使关于6的认识得到回忆巩固。第二步给幼儿表述清楚这个活动的情境、任务。第二环节:让幼儿操作(5~7分钟)。皮亚杰说过儿童对数学知识的认知是建立在动作的基础上的。所以上幼儿在操作的基础上对6的组合得到感性认识是学习此任务的最好方式。例如可以让幼儿在做玩撒雪花的活动完成。具体操作是:第一步给每个儿童6个正反两面各涂有黄绿两的花瓣模型、一张标有如下(见下面)的纸张并交代操作活动的要求:让幼儿在随机撒花瓣时得出不同黄绿两数量的组合分别记录在左边的代表黄绿花瓣的图形下面。第三个环节:相邻幼儿交流比较各自得出的组合情况(2分钟)。第四个环节(5~10分钟):老师让幼儿说出6个花瓣与“6”的关系并让他们说出得到的黄绿两色花瓣随机的组合数,同时让两个幼儿到黑板上记录,一个人得出的红绿花瓣数目不同组合(因为有可能每个都能撒出6的全部组合来)另外一个将抽象的数字写入6的组分号下面。第五个环节:让幼儿自己安排总结(3分钟)。第六个环节:用找朋友方式进行练习(2分钟)。将不同种类的组合随机分发给个幼儿(根据班级人数多少确定组合种类多少,每类两张),要求每个幼儿能找出自己的同伴。如给一幼儿一张标有2的花朵卡片,让他找出另一张标有4的花朵卡片。总之,活动过程设计要根据具体的的教学目标、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使其既符合儿童掌握知识的规律即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又能将活动的重点内容安排在儿童精力最旺盛的时候,这样教学设计有效性才能更好的发挥。最后还要注意,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活动内容与步骤,或增或减或换。

六、数学教育活动评价与教育活动设计的有效性

对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进行评价 ,可以了解数学教育活动的目标、计划、内容、过程、方法以及环境、设备、材料等是否适合幼儿的发展水平,是否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可以了解幼儿是否达到了预定的数学教育目标;可以了解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的过程、方法等存在的问题;还可利用反馈机制 ,使幼儿看到自己已有的进步 ,影响到幼儿的自我评价 ,从而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活动动机和参与活动的兴趣和信心 ,激励幼儿继续学习。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的评价有着它自身的一个体系,它包括以下内容:第一,评价主体如:教师、幼儿、幼儿同伴甚至家长或其他人员。第二,评价的内容如: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第三,评价的方式方法如:可以根据教学目标的达成情、编测题测评、直接提问看幼儿的答题速度、灵活度等、观察作业或者幼儿作品及行为、学习热情的改变情况等进行评价。通过数学教育活动评价可以及时了解教育教学效果,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每一次教育活动的评价既是本次活动的总结又是下一阶段教育活动设计的基础。

总之 ,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设计中的每一个因素 ,对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设计的有效性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努力提高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设计的有效性,对提高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的有效性、最大限度地发展幼儿的潜能 ,发展和丰富幼儿数学教育的理论 ,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意义。

篇2:幼儿幼儿数学

数学具有抽象性、概括性、逻辑性的特点,根据幼儿的思维特点,幼儿园数学教育应注重启蒙性、生活化,让孩子在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有趣,而为孩子顺利进入小学学习数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1.在日常生活中学习数学

儿童是在各种各样的活动过程中了解周围世界的,他们很早就开始按大小、颜色、形状、空间位置和其他特征来区分物体,认识周围世界的基本结构与秩序。日常生活中包含了大量学习数学的机会,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教育资源,引导幼儿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懂得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例如:孩子们发现车胎是圆的,很多房子的屋顶是斜的。幼儿园的玩具形状、颜色、大小不同,动物园里的各种动物有多有少。上下楼梯时数一数阶梯,进餐时将碗和勺一一对应,整理玩具时可按形状、颜色分类,散步时可说说花草的数目、形状、颜色,户外活动时可说说自己所在的位置,等等,幼儿在轻松自然的生活情景中获得了数学知识和经验,增强了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2.在游戏中积累数学经验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活泼的游戏紧密结合起来,能够使幼儿自发地应用数学,获得有益的经验。如,积木游戏包括空间关系、几何形体、测量等数学知识,同时又与分类、排序、数量的比较等相联系。幼儿在搭建的过程中,在游戏体验中能获得数、形的经验和知识。玩沙玩水游戏是幼儿十分喜爱的游戏。幼儿通过用各种形状的容器盛装沙和水,感知容量守恒。沙子和水混合后还可垒成多种立体模型,使幼儿感受不同的空间形式。在各种角色游戏中,更有大量学习数学的机会。如在商店游戏中,幼儿可以将商品分类摆放,并在买卖过程中学习数的加减运算。其他如抢椅子游戏、扑克牌游戏等,可使幼儿比较10以内数的多少、大小,学习数的组成、加减和序数等知识。在游戏中,幼儿能伴随愉快的情绪体验获得数、形的经验和知识,形成初步的数概念。

3.在各类教育活动中渗透数学教育内容 各领域教育内容虽然研究对象不同,但都包含着一定的关于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内容。因此,教师在完成各领域教育任务的同时,应有意识地渗透有关数学教育内容。例如,在绘画、泥工活动中,幼儿可以获得有关空间、形状、对称意识以及体积、重量等感性经验。在体育活动中,幼儿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形成空间方位意识。在科学教育中,幼儿可以自然地运用测量、数数等方法发现物体之间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提高数学应用意识,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艺术欣赏活动中,我们可以让孩子欣赏自然界中蕴含数学美的物体,如花朵、蝴蝶、贝壳、蜂房、该类植物的叶子、向日葵花盘等,使幼儿感受排列形式上的秩序美与和谐美,感受数学魅力。

4.学习用简单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篇3:幼儿幼儿数学

幼儿歌曲是专为3岁至6、7岁学龄前儿童所演唱的歌曲。即由幼儿演唱、主要唱给幼儿听的歌曲, 是以幼儿生活为题材、反映幼儿思想感情、体现幼儿心理与审美特点的歌曲。含有数学性知识的幼儿歌曲是指在歌词里含有数学知识的歌曲, 如:“数字歌”“十个小矮人”“数字儿歌”“小鸭子过桥”“长和短”“五只小青蛙”和“五只小鸭”等。

人只有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习, 才会思维活跃、感知敏锐、记忆牢固、想象丰富, 学习的注意力集中持久, 学习的效率也比较高。将幼儿歌曲运用到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中, 不仅能为幼儿学习数学知识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情景支架, 使单一枯燥的数学教学变得情景化、故事化, 也使幼儿在欣赏美妙音乐的同时, 无意中就学习了抽象的数学知识。

在为幼儿选择含有数学知识的幼儿歌曲时, 不仅要看歌曲里是否含有数学知识, 还要看这些数学知识是否符合幼儿在数学和音乐领域的最近发展区。

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可以采取多种形式, 如:可以采用歌曲辅助数学教学活动 (数学为主, 歌曲为辅) ;也可以采用歌曲教学活动和数学教学活动结合 (两者并重) 等。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可以运用多种教学策略, 如:可以借助游戏、文学 (故事) 、表演、欣赏、律动、美术、多媒体 (Flash) 等多种方式来激发幼儿的兴趣, 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下面通过一些幼儿歌曲实例对如何选择含有数学知识的幼儿歌曲和如何组织其教学活动加以详细阐述。

谱例1:小班《小金鱼》

一般来讲, 3岁~4岁幼儿的音域在d1-a1之间, 但偶尔有个别音会超出这个范围。如《小金鱼》这首幼儿歌曲的音域在c1-a1之间, 虽然出现了c1, 但这首歌曲是建立在幼儿熟悉的c调基础上, 在c调的基础上唱c1对于幼儿来说难度不算太大, 而且这首歌的乐句短小, 很适合小班幼儿演唱。

《小金鱼》讲的是一条鱼、两条鱼、三条鱼的故事, 里面包含着1、2、3的点数, 也包含着3的实际生活意义 (理解3的含义) 。

鉴于《小金鱼》既符合小班幼儿音乐领域的教育目标, 又符合小班幼儿数学领域的教育目标, 我们可以采用歌唱活动和数学活动并重的方式来组织教学活动。

小金鱼是幼儿熟悉、喜欢和乐于饲养的小动物。我们可以从日常生活中幼儿对于小金鱼的经验来开展活动, 然后通过观察班级饲养角里的小金鱼, 引入唱歌活动, 通过对歌曲里歌词的学习继而进入数学活动。当然, 歌唱活动和数学活动并非是割裂开的, 也可以同时进行。如, 在唱歌过程中, 可以提前准备三个小鱼缸, 一个鱼缸里放一条小金鱼, 另一个鱼缸里放两条小金鱼, 第三个鱼缸里放三条小金鱼, 这样不仅有利于幼儿理解歌词的内容, 也无意间让幼儿学习了数学领域点数等关键经验。

谱例2:中班《小猪数数》

从幼儿音域的发展情况来看, 《小猪数数》是适合大班演唱的歌曲, 但其歌曲中所包含的数学知识是属于中班幼儿6的点数的关键经验, 考虑到这种情况, 可以将这首歌曲在中班组织音乐欣赏活动, 将音乐欣赏活动与数学活动结合;当然也可以采取歌曲辅助数学活动的形式, 以数学活动为主, 歌曲穿插在导入、过渡、结束等教学活动环节中。同样歌曲的呈现方式可以采用播放音乐、播放Flash、讲故事等多种形式。

比如, 在网上可以搜到很多很美的幼儿歌曲的Flash。下面这些图片是我从《小猪数数》Flash里截取的, 我们可以利用这些图片给小朋友讲述歌曲里发生的故事, 讲故事的活动就这样悄然拉开了帷幕。讲完故事之后可以让幼儿分组进行表演, 在表演的过程中, 幼儿无意间就学习了6的点数和理解了数字6的意义。

谱例3:大班《凑数歌》

从幼儿音域的发展情况来看, 《凑数歌》是适合大班幼儿演唱的歌曲, 歌曲中所包含的数学知识也恰恰是大班数学关键经验———10的组成。因为这首幼儿歌曲不仅适合大班的歌唱活动, 还适合大班的数学活动, 所以组织活动时, 完全可以采用歌唱活动和数学活动并重的形式。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可以让幼儿玩音乐游戏, 也可以看动画Flash, 还可以让幼儿编故事等。现以《凑数歌》的音乐游戏为例加以介绍。

玩法 (一) :将全班小朋友分成两组, 每组推选一人代表本组用猜拳的方法决出胜负, 胜的一方当鸭, 负的一方当鹅。也可由各组的排头当代表。此歌中鸭鹅的总数为10, 鸭鹅的数应分别为1和9, 2和8……

游戏开始, 鸭方代表先唱出鸭的数字, 紧接着鹅方代表唱出与之相加为10的那个数。如4只鸭子, 6只鹅。第[5]-[6]小节 (前奏不计算在内) 鸭鹅各按数字顺序走出, 边唱边摇摇摆摆地走。第[7]-[12]小节, 鸭鹅对唱, 第[13]-[16]小节鸭边唱边做上坡状, 第[17]-[20]小节, 鹅边唱边作下河状。

玩过游戏的小朋友到本组的末尾。游戏重新开始, 再用猜拳决出胜负, 分出鸭鹅, 交换数字继续游戏。

玩法 (二) :游戏开始与玩法 (一) 相同, 小朋友坐在座位上, 鸭方代表唱出数字时, 同时用手指指示出数字, 鹅方小朋友也同时用手指指出数字。鹅方小朋友及时地用歌声和手指数字来对应。第[7]-[12]小节鸭鹅对唱, 第[13]-[16]小节鸭方以手势做出“上了坡”, 第[17]-[20]小节鹅方以手势做出“小了河”。这样全班小朋友可同时参加游戏活动。 (李晋媛编游戏)

含有数学知识的幼儿歌曲还有很多, 如《量词歌》《几何形体歌》《几只小鸭几只鸟》《打电话》和《九只小蝴蝶》等等, 只要我们有善于发现的眼睛, 就会发现很多潜在的教育资源。

参考文献

[1]黄瑾.学前儿童音乐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2]王懿颖.学前儿童音乐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

篇4:激发幼儿兴趣,让幼儿爱上数学

关键词:教学;兴趣;激发

长期以来,人们一谈到数学,总是以枯燥、艰涩、抽象、深奥来形容,无形中也深深影响着幼儿对数学的学习与掌握。教师对于如何上好数学活动总是有着这样那样的疑惑。特别现在教育部又下发了有关纠正幼儿园小学化教学的文件,老师对于数学这一门学科更是有所顾忌。在我看来,其实我们只要正确对待数学活动,不要出现刻意的反复练习、计算等一系列活动,正常按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下简称《纲要》)教学,适当进行一些是可以的。其实这样的文件更体现了教育部门对于我们幼儿园教学的重视,我们更应该上好数学活动。那么如何上好数学活动呢?法宝只有一个,那就是——“兴趣”。

幼儿正处于逻辑思维萌芽及发展的重要时期,这是数学概念初步形成的重要阶段。《纲要》指出,要让幼儿在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作为幼儿教师,我们有责任帮助幼儿认识事物的数量属性,让他们从具体的现象和事物中获得对事物之间关系的认识。在这么多年数学活动的实践中,我体会到,从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出发,运用生动有趣的学习形式,有利于培养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运用教学手段激发幼儿兴趣

1.教学要联系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数学是鲜活的,是具体的,贴近幼儿的,非常适合孩子的学习特点,所以幼儿学数学的主要源泉在生活中。罗杰斯认为:幼儿对于不熟悉、不需要的内容,学习的依赖性、被动性会非常大。只有当幼儿感觉到学习内容是他所熟悉的,才会全心投入。

2.教学要创设环境

《纲要》中提到:“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一个好情境的创设比教师生动的讲述更能引起幼儿的兴趣与感知。例如:在大班教学活动“5的分成”中,我布置了一个糖果店,里面有草莓糖、巧克力、棒棒糖、牛奶糖、QQ糖等等。让幼儿去买糖,怎样买5颗糖,而且要买两种不同的糖。逼真的环境让幼儿身临其境,玩得不亦乐乎。在玩后请孩子来讲一讲买了哪两种糖,它们分别有几颗。这样达成的效果远比枯燥的分成要来得好,而且幼儿也更感兴趣。由此可见,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创设一个适合的情境,对激发幼儿的兴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3.教学要融入游戏

《纲要》指出:“寓教育于游戏之中。”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也是幼儿数学教育的有利手段。利用游戏形式进行抽象的数学知识的学习,能够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思维的积极性,使幼儿在愉快的情绪中轻轻松松、饶有趣味地学习数学。对于大班幼儿来说,他们虽然有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能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发展,但“玩”还是他们最感兴趣的。所以,我们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还是需要从幼儿感兴趣的方面着手。常言道:兴趣是第一位教师,兴趣在幼儿的学习活动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这方面我深有体会。在刚工作的那几年,我总感觉上数学活动很吃力,往往很卖力地告诉幼儿怎样怎样,然后问孩子懂了没有。孩子们一派认真地说“懂了”,可是一到练习时就一个个说:“老师,我不会!”那种挫败感真的很沉重。我一次次地反思,我想到了杜威的“做中学”理念。我发现每次上科学活动的时候,幼儿的兴趣总是很高,他们在实验的过程中总是能很好、很快地发现秘密。我就在想,数学同样属于科学,那我们是不是也可以把科学活动的一些探索、操作加入到数学活动中来呢?答案是肯定的。例如:在进行“8的加法”活动中,我把班级的创造性游戏搬了进来。一开始就说:今天我们的嘟嘟停车场只能停8辆车,现在已经停了3辆了,那么还可以停几辆呢?请你们把小车停进来吧!教师给每位幼儿准备一份停车图和若干辆小汽车(画好的),请幼儿根据要求把自己认为可以开进停车场的车子放进停车图中,从幼儿动手的过程中,孩子很容易就能了解还可以开进5辆小汽车。明白3+5=8……在活动中,孩子们非常投入,很认真地把小汽车一辆一辆地放进停车格里。并且上课的纪律也好了很多,那些上课常讲话的孩子都非常专注。孩子们在游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活动内容。

4.教学要添加科技手段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产生和发展,运用多媒体教学已逐步被视为幼儿园的一种教学形式。它所表达的内容是直观生动的、富于动态感和交互性的,十分符合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及学习主动性,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利用多媒体产生的这种教学效果,不但让幼儿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更可以让幼儿在鼓励的氛围中增添自信心。

二、操作材料激发幼儿兴趣

皮亚杰认为幼儿是在操作中认知的,提供给幼儿暗含教育价值的操作材料,能够让幼儿在操作中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获取知识。教师在制作准备操作材料时,既要考虑材料的丰富性和趣味性,更要考虑材料的层次性,即材料是否能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促使每个幼儿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1.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

数学活动中操作材料的投放丰富程度直接关系到幼儿活动的质量,对于操作材料的投放,我们的方式往往都是单一的,没有新意,因此也让幼儿觉得很厌倦,没有兴趣。例如,在数学活动“认识长方形”中,我为幼儿提供了多种操作材料:(1)游戏棒,用来拼搭长方形,帮助幼儿体验长方形的外部特征,知道长方形的多样性。(2)数字连连看,让幼儿根据数字一一相连,感知变长方形的途径。(3)多种几何图形组成的形象,如房子、小动物等,让幼儿找一找其中的长方形,帮助幼儿感知长方形的多样性。以上材料各不相同,操作方法和作用也不同,但目标是相同的,这样不但体现了操作材料的丰富性,也引起了幼儿学习的兴趣。

2.数学操作材料的趣味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的探索活动常常发端于对探索对象的兴趣,这种兴趣越浓,幼儿探索活动就越持久。因此,我们要让幼儿喜欢上操作材料,操作材料就需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来设计制作,使其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例如幼儿玩“智力摸奖箱”做加减法的过程就充满趣味性,因为自己摸出的数字各不相同,所以幼儿就能饶有兴趣地做自己摸出的题。又如,为了增强加减法练习的趣味性,我根据幼儿喜爱拼板游戏的特点,设计了难度不同的智力拼板,使不同水平的幼儿在玩耍中得到了发展,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

3.数学操作材料的层次性

《纲要》中明确指出:“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获得满足和成功。”幼儿存在个体差异,操作材料应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操作需要。教师可按幼儿的发展水平提供多种具有不同功能、不同难度的材料,允许他们从不同的起点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发展速度选择,逐步达到发展目标。让每位幼儿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操作材料,量力而行,从而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和独立性。例如数学活动“拼板”,目的是让孩子根据图示用各种形状的图形进行拼板。教师可以在每组放置难易程度不同的图示,让孩子自己根据情况选择想拼的图案。这样既能很好地上好数学活动,又能保护不同孩子的自尊心与自信心!

总之,兴趣是幼儿求知的动力和基础,数学知识的无穷性、数学推理对思维的挑战性及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都对幼儿有巨大的吸引力。在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中,只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适宜的操作材料才能培养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幼儿的整体素质,才能真正做到“玩中乐,乐中学”,才能让幼儿真正爱上数学活动。

篇5:幼儿幼儿数学

一、通过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进行幼儿数学教育。根据幼儿期思维发展的特点,小班幼儿处于思维发展的感 觉运动水平,中、大班幼儿处于感觉运动阶段向具体形象阶段发展的思维水平,因此幼儿很难掌握抽象的数学 概念。由此,教师最好让幼儿通过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进行数学学习。一个精心安排的环境能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发展他们的数学概念。

例如,教师安排了能为幼儿提供分类学习的环境。在一个架子上,教师摆放了各种不同大小、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积塑片,让幼儿进行分类;在另一个柜子上,教师摆放了各种交通工具的卡片,让幼儿根据名称(车、船、飞机、火车)分类。

二、通过游戏进行幼儿数学教育。游戏是幼儿期最基本、最主要的活动。在游戏中,幼儿可获得数学知识,并有机会自由地表现自己,表达自己的感受。

例如,在娃娃家中,妈妈将餐具(勺、碗、筷子等)一一发给孩子们。在这个简单的游戏中,幼 儿发展了一一对应的概念。

三、通过操作进行数学教育。只有在幼儿参与了大量的活动,使用了大量的材料,并经常讨论他们的观察 和发现,幼儿才有可能掌握概念。

例如,当儿童通过大量的操作,发现1是所有一样东西所表示的集合时,并能用语言清晰地表示所有 一样东西的集合时,幼儿才真正掌握了1这个数的含义。

四、通过各种活动进行数学教育。儿童学习的方式和各自的爱好是不同的,教师应该设计各种活动,提供 不同选择的机会,以满足不同儿童的各种需要。

例如,在进行分类的活动时,教师可提供各种不同颜色小型积塑片、各种不同的积木、各种学习用具、各 种餐具,以满足不同儿童的探索需要。

五、通过激发幼儿的思维来进行数学教育。灌输式的教学是一种不经儿童思考的教学,在这种教学情境下,幼儿不可能积极、主动地学习,不可能真正掌握数学知识,发展逻辑思维。因此,教师应该提倡启发式的教 学,鼓励儿童通过操作,进行探索。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设置各种问题情境,让幼儿进行思考,自己得出答案。

例如,教师可设置如何知道谁是最高的这个问题情境,让幼儿进行思考。当幼儿运用了挨个比较和测 量的方法比较出全班最高的小朋友后,教师又引导幼儿思考:怎样才能找出全幼儿园最高的小朋友,怎样才能 找出全中国最高的小朋友,怎样才能找出全世界最高的小朋友,从而引导幼儿了解测量单位是怎么来的。

六、通过激发幼儿的情感来进行数学教育。幼儿的情感极大地影响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应该通过提供幼儿 可接受的、鼓励的、刺激的、可欣赏的环境,以此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使他们确信自己是有能力学好 数学的,培养他们对数学的积极态度。[!--empirenews.page--] 例如,这只杯子装得水多,还是这只碗装得水多?的问题引发了幼儿的兴趣,通过讨论得出答案后,又使他们确信数学是有趣的,他们喜欢数学,也能学好数学。

七、通过语言进行数学教育。数学概念的内化和语言技能的发展是儿童智力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二者相 互作用,相互促进。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采用生动、简洁、正确的语言表达,同时也给幼儿用语言表达自己对数 学概念的理解的机会。

例如,当教师以生动、形象的语言配合具体的实物让幼儿知道什么是三角形以后,启发幼儿用三角形有 三条边,三个角这样的语言来表达三角形的基本特征。

八、通过讨论进行数学教育。幼儿通过操作,通过自己的探索,对数学中的某个问题有了一定的感受,急 于想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应该为幼儿提供机会,让他们有自由表达的机会,并和同伴一起讨论他们的发现和问题。

例如,当幼儿用小石头进行8的分解以后,教师就让幼儿分几个小组讨论,让每个幼儿都能表达自己的感受,并能从同伴的想法中受到启发。

篇6:幼儿幼儿数学

培训名称:幼儿园数学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 培训内容:

一、数学知识的特点:

1、数学是抽象的科学。为什说抽象?数字5可以代表5个球、5朵花5支笔等等,反映所有数量是5的属性。这就是数学的抽象性。

2、数学的逻辑性。例如:对5支铅笔质疑知识的获得不是直接感知,而是一系列的动作协调获得。首先手口对应。其次是序的协调,幼儿口中的数是有序的,而点物的动作也是连续而有序的,不能遗漏、不能重复。最后,合起来才得到总数5支铅笔。

3、精确性是第三特点。如果说数学是语言,那么数学一定是精确的语言。用数量化的手段描述客观事物,更多的是逻辑性、精确性。例如:第一排的第二个幼儿、给我拿2张纸。

4、应用性。现实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具有数量、形状、大小,都可以用数学工具来描述。生活中数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如:钟表、红绿灯、温度计等。

二、幼儿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

1、幼儿学习数学开始于动作

自“皮亚杰:抽象的思维源于动作”后,这一观点被大家认可。如:幼儿借助点数才能正确计数。熟练以后才能做到心中默数,因此给幼儿摆弄实物的操作机会,既符合幼儿的心里需要,又有助于他们学习。

2、幼儿数学知识的内化需要借助表象

幼儿对数学的理解开始于外部动作,但变成头脑中抽象的数学概念,还得有内化的过程,即在头脑中重建事物之间的关系。但也不能表象无限夸大,(只让幼儿看图片、看实物让表象印在头脑中)应在操作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观察变化,渐渐转化为头脑中的表象。这样不仅帮助幼儿在头脑中重建事物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幼儿抽象能力的发展。

3、幼儿对数学的理解应建立在多样化的经验和体验基础上

幼儿在概念形成的过程中具体经验越丰富,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就越概括。因此要给幼儿提供丰富多样的经验。如:认识3的含义时,不仅让幼儿点数各种各样的3的物体,还应让幼儿听3次声音取出3个物体和从箱子里拿出3个乒乓球等让幼儿理解他们都可以用3表示。这样3的抽象意义就有所理解。

4、幼儿抽象数学知识的获得需要符号和语言的关键作用

把头脑中的具体经验变成概念化的知识,需要符号和语言参与。如运算符合。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幼儿在数学活动中用语言表达其操作过程,能提高对自己动作的意识程度,从而有助于动作内化。

5、幼儿数学知识的巩固有赖于练习和应用的活动。

幼儿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因此要借助不断的练习应用才能使知识得到巩固。

三、数学教育的意义:

1、帮助幼儿认识世界

2、促进幼儿思维发展。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3、促进幼儿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的形成

幼儿园数学活动中概念理解

一、集合:

(一)集合的基础知识:

1、集合概念:具有某种属性的一些确定的对象所组成的整体。集合中的每一个确定的、具有共同属性的对象就是这个集合的元素。

2、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文氏图表示法(又叫韦恩图)就是一条封闭的曲线,它直观、形象的帮助幼儿感知理解集合,在学前数学教育中广泛应用。

3、子集:集合中的一部分元素组成另一个集合,这个组成的集合就是原来集合的子集。集和子集存在包含关系:新建幼儿园的小朋友和新建幼儿园的女孩

(二)教育内容:

1、体验事物的共同属性。

2、掌握求同和分类的技能

3、初步形成集合的概念

4、对两个集合元素进行比较,体验集与子集的关系

(三)幼儿感知集合的教育包括:

分类、比较:把具有相同特点的进行分组。常见的分类形式:

1、按物体的一个特征分类;按名称、按外部特征、按数量、按用途。

2、按物体的二个特征分类;(小的圆形)

3、多角度分类;(一个事物可以划分到不同的类别中去)

4、层级分类按物体的某种特征,多级次的将物体连续分类 分类活动的指导:

1、根据幼儿的数学能力发展水平和思维发展水平确定分类的活动内容。不同的年龄班采取的分类方式不同,如:多角度分类对幼儿思维灵活性要求高。层级分类需要幼儿有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

2、根据活动内容提供合适的操作材料。考虑到:方便、难度适宜、数量适当。

3、分类活动前,教师要选引导幼儿观察材料、明确分类标准。年龄小的幼儿可有教师提出标准(师:请小朋友把红色的图形放在圆圈里),对中大班幼儿可由幼儿自己确定分类标准(师:看看这些图形有什么不同?你能把它们分一分吗?)。

4、分类活动前,教师组织幼儿讨论分类结果。(师:(你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要把它们放一起? 让幼儿语言表述分类。)比较:用一一对应的方法里发现两组物体的多少或一样多。比较的组织与指导:

1、提供两组物体,引导幼儿用重叠对应和并放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或一样多。选体验一样多,在体验不一样多的关系。

2、要求幼儿用语言表述多少或一样多的数量关系。启发幼儿要使不以言的东西一样多,去了“增加”的办法,还有“去掉”的办法。

二、数概念

1、计数:(数数)内容方面:手口一致点数——并说出总数——按数取物。动作方面:手的动作和语言的动作。动作发展过程:从动作水平上点数——目测或听觉的点数,有声的点数——无声的默数

2、数守恒:幼儿对数的认识不受物体大小、形状、排列形式的改变而改变。幼儿很认为5只大球比5只小球多。

3、数序:指每一个自然数在数列中的的顺序。

4、数的组成:包括:分解和组合两部分,故称数的分合。指的是一个数(总数)分成几个部分数,几个部分数合成一个数(总数)。幼儿学习数的组成通常是分成两部分数,理解总数和部分数之间的关系。

5、数的运算:

①运算发展水平的三种水平:动作水平的加减、表象水平的加减、概念水平的加减。

动作水平的加减: 以实物或图片等直观材料为工具。如:教师口述:草地上有2只兔子(呈现教具),又跑来了2只(呈现教具)草地上共有几只?幼儿凭借观察,用计数的方法算出来。

表象水平的加减:依靠头脑中的呈现的物体表象进行加减运算。如:幼儿只听教师口述回答问题(教师并不出示实物卡)。

概念水平的加减:直接运用那个的数概念进行加减。如:口述或呈现加减式2+3=,这种是最高水平的加减运算。

②幼儿学习加减运算的特点:减法要难于加法。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理解掌握应用题比算式容易。

三、量:

1、定义:物体和现象所具有的可以定性区别或测定的属性叫量。如:长度、体积、重量、时间、温度等。

2、量的计量:就是把要测定的量同一个作为标准的同类量进行比较。用了作为计量标准的量叫计量单位。如米、千克。在幼儿园只涉及到直接计量,在幼儿阶段主要让幼儿学习自然测量,即用自然物为量具,如:小棒、手指、瓶子等。

3、内容:比较大小、长短、粗细、高矮、厚薄、轻重的活动;排序;量的守恒;自然测量 排序:常见的排序形式:

①按物体的量的差异排序(大小、长短、高矮、粗细、厚薄、宽窄)②按数量的多少、数字的大小排序 ③按一定的规则排列物体。指导要求:

①提供合适的操作材料,考虑到幼儿年龄特点(小班具体形象)②让幼儿明确排序的标准(可以老师提出,也可以幼儿看标识)③排序要由易到难。(按图上的规律排——发现规律接着排——自己创造规律排;有简单的ABAB,ABCABC——ABABB,ABCABBCC)

④重视引导幼儿感知序列中的互逆、双重、传递等逻辑关系。

量的守恒:(包括感知物体的长度、面积、容积等方面的守恒)自然测量。

四、空间和几何形体

平面图形:圆形、正方形、三角行、梯形 立体图形:球体、圆柱体

能说出他们的特征,并区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

五、时间和空间

1、区分上下、左右、前后等空间方位

2、区分早晨、晚上、白天、黑夜、昨天、今天、明天、指导星期,认识时钟。

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的方法

(一)操作法:指幼儿动手操作学具,进行探索获得数学经验、知识、技能的方法。

注意:

1、操作材料要充足,做的人手一套;

2、有明确的操作要求,操作程序和方法,小班在教师的应当下操作,中大班应让幼儿主动探索,教师可用启发性的语言提出操作要求;

3、给幼儿充足操作时间;观察幼儿操作过程并指导;

4、鼓励幼儿在操作中动手动口(教师随时问一问你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这样做?;讨论操作结果)

(二)游戏法:是幼儿学习数学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几种常用的游戏法:

1、操作性数学游戏。如:为小动物吃饼干(图形分类);

2、情节性数学游戏。如:钓鱼(练习10以内的加减)、3、竞赛性数学游戏如:夺红旗、比一比(按数取物、10以内的加减);

4、运动性数学游戏。如:小动物找家(练习对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的认识);

5、运用各种感官的数学游戏。如:摸箱子(击鼓传花的形式,说:我摸到一个@@形状的什么)

注意:

1、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编游戏;

2、游戏要紧扣教学内容,规则和玩法不要过于复杂和新奇,通过游戏达到学习数学的目的;

3、要突出数、量、形达到好的教育效果。

(三)寻找法:让幼儿在周围环境和事物中寻找数、量、形及其关系,或在直接感知的基础上按数、量、形要求寻找相应事物的一种方法。分三种形式:

1、在未经准备的环境中寻找。如:在教室里找一找什么是圆柱体?在同伴身上找一找什么东西有2个?

2、在布置好的环境中寻找。如:出示挂图认识方位:找一找小猫在哪?

3、运用记忆表象寻找(一般运用中大班)。如:想一想你见过的东西什么是圆形的?

(四)比较法:通过两个(或两组)以上物体的比较,找出物体数、量、形等方面的相同于不同的一种方法。比较是思维的一个过程,比较中能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如:学习几何图形时,进行图形与图形的比较,让幼儿发现图形的不同特征;感知量的时候,通过比较找出量的差异。

注意:

1、比较前应让幼儿仔细观察,正确的比较方法:如:一端对齐,重叠。

2、在比较时,提出启发性问题,引导幼儿积极思考。

3、有意识的知道幼儿理解对应(配对)的含义并掌握正确的对应技能。

(五)讨论法:是让幼儿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通过师生、同伴间的交流,探讨性的主动学习数学的方法。讨论法不仅幼儿思维的发展,更重要的是通过讨论促进幼儿间的相互交流、达到相互启发、共同学习的目的。注意:

1、以操作体验和丰富的生活经验为讨论的依据。

2、注重讨论的过程。注意倾听幼儿意见、关注幼儿的经验和感受,理解幼儿的思维方式和过程。

(六)演示、讲解法:教师演示教具,把抽象的数、量、形等知识、技能和规则呈现出来的一种教学方法。如:认识时钟、书写数字、认识符号。注意:

1、演示与讲解相结合。

2、演示虽有直观性,但幼儿必须在操作中理解数学关系、建立相应的认知结构。所以,演示、讲解法只能是一种辅助方法使用。

教学方法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数学教育的本质:让幼儿在自身的活动中、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中、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建构数学概念。如果没有这样的思想,即使运用了操作法,可能也会变成被动操作。应根据教育内容、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综合运用多种教育方法,使幼儿重复感知和理解数学知识,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数学活动学具

在数学活动中,通常把幼儿使用的材料称为学具。学具是实施数学活动目标与内容的媒体,是帮助幼儿学习数学及诱发幼儿主动探索学习的工具。

一、学具在幼儿数学学习中的作用

1、符合幼儿学习数学的特点

2、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3、促进幼儿多种能力的发展

4、满足了发展水平不同的幼儿需要

二、数学活动常用的学具种类

1、盒类 如:分类盒、组成盒、几何形体镶嵌盒

2、板类 如:排序板、分类板、3、物类 如:长方体、正方体、花片、贝壳穿珠、积木

4、卡片类 如:数字卡、点子卡、排序卡、试题卡

5、图标类 如:挂图、年历表

6、标记类 如:符号

三、选制数学学具的要求

1、紧扣数学知识的本质特点,很好的体现教育内容,造型简洁,突出数、量、形的信息。设计让幼儿点数的花,背景要简单,不要也行。这样幼儿的注意力更能集中在多花的数量的感知上。

2、考虑不同年龄幼儿的认知特点和教育的不同阶段。小班幼儿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应多使用实物、玩具等直观形象的学具,学具要大一些。中大班幼儿多用一些图片和卡片以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学习知识的初期要选用实物学具,然后过渡到图片、抽象符合类学具。

3、便于幼儿观察和操作。如:让幼儿串珠进行排序时,要选孔大的珠子、稍硬的绳子幼儿才好穿。

4、充分挖掘学具的多种用途,提高学具的使用价值。一物多用

四、数学角操作材料的特点

1、操作性。具体讲学具有多种玩法,能拼、移动、组合。

2、趣味性。如长短不一的小棒幼儿兴趣不大,换成高矮不等的小树让幼儿载小树,兴趣就高了。

3、结实耐用。使用频率高,因此要结实利于幼儿重复利于。操作卡最好过塑,布制品也比较适合。

对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的思考

一、幼儿园数学教育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一)教案书写不规范。不要把每一句话都写上,重点导语。

(二)教学活动目标单一

(三)忽视幼儿的思维特点

幼儿期思维发展和趋势是从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发展,抽象逻辑思维尚处于萌芽状态。幼儿学习数学,主要通过四个阶段,即实物操作——语言表达——图像把握——符号把握,从而建立数学的知识结构。每一次数学活动都必须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逐步过渡,而且必须经过长期训练才能达到目标,不是通过一两次活动就能完成的。有的教师不考虑幼儿的思维特点,忽视幼儿的学习规律。例如,教幼儿学习7的加减时,教师直接出现分合号7-2-5,请幼儿看分合式列出算式,即2+ 5=7、5+2=7、7-2=5、7-5=2。教师设计的活动是跳跃式的,跳过实物操作的环节,直接进入图像把握和符号把握这两个环节。然而,数理逻辑顺序的建构决不是这么简单就能完成的,幼儿阶段的思维特点决定了这样的教学是不合适的。

(四)数学概念模糊 数学教学是具有高度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的教学活动,它要求教师准确把握数学概念的属性,并能用幼儿容易理解的数学语言来表达。这对幼儿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是极为重要的。但是,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概念表述不清和理解错误的情况。例如在教中班幼儿按两个特征进行分类时,先按一个特征分一次,再按另一个特征分一次,活动就结束了。其实,这一活动还应该有一次对同一批物体按两个特征进行分类的活动环节。

(五)教师的语言不严谨

教师的语言表达对幼儿正确理解数学概念及有关知识是相当重要的。然而,有的教师对数学语言的规范性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教学中,语话不作推敲、颠三倒

四、前后矛盾等缺乏逻辑性、表达不明确的现象随处可见。如:在要求幼儿拿出与卡片上一样多的小动物放在盒子里时,教师说:“你的卡片上有几只小动物,你就从盘子里拿几只小动物放在盒子里。”“一样多” 这个词是幼儿容易理解的数学语言,教师不去运用,而使用了较繁琐的语言。

(六)忽视评价的教育作用

教师对幼儿的评价,应该是科学的、合理的评价,是能激发幼儿自信心,保护幼儿的自尊心,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促进幼儿发展的。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有的教师没有考虑到幼儿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而往往采用统一的标准去要求和评价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有的教师的评价语言很贫乏,在一次活动中不断出现“不错”、“很好”、“真会动脑筋”等词语。这样的评价缺乏针对性,不能对幼儿进行有目的的指导。操作活动结束时,有的教师往往注意对操作材料的收拾整理,而对幼儿在教学过程中的活动状况不作任何评价,幼儿渴望得到评价的心理需要也得不到满足。

(七)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的脱节

从优质课活动中了解到几年来教育观念的确有了很大转变;但是,在具体的幼儿数学教育活动中,仍然存在着教育观念到教育行为的距离,表现在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组织过程中,很多教师并未真正做到让幼儿主动活动,仍然只注重教师讲解演示。幼儿坐着听讲 ,教师问幼儿答、教师总结、幼儿模仿、幼儿记忆结果的课堂教学形式,根本不能体现幼儿是学习的主体、幼儿在学习中主动学习的新的教育观念。

(八)择优选用“小班化”教学

有的老师为了使教学观摩活动课顺利进行,常从全班幼儿中挑选20余名 “听话”幼儿进行活动。这样做,虽然整个教学过程井然有序,效果也比较好,但这种以牺牲其他幼儿学习机会为代价的做法,不利于和谐师幼关系的建立。其实调皮的孩子思维活跃,常能发表一些出人意料的精彩见解,教师若能把握时机,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就能对这些孩子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有效性教学的实施

(一)选择适宜的活动内容

活动内容是实现目标的载体,幼儿园教育的内容应是广泛的、启蒙的,注重幼儿的经验,发展幼儿的知识、技能、情感等。选择幼儿生活中常见的、符合幼儿的兴趣、认知经验、发展需要、年龄特征的内容。对所选择的内容要进行准确地分析与把握,找准幼儿的关注点、兴趣点,幼儿已有经验、需要提升的新经验,核心经验,充分发掘它的教育价值,进行合理运用。

(二)确立恰当的活动目标

教学活动目标的确立既要对幼儿具有挑战性、有一定的难度,又要有层次性,体现对幼儿个体差异的关注,有助于幼儿原有经验的概括、提升和拓展。注重幼儿的体验、发现、感受、尝试、兴趣,突出情感、态度、习惯、个性等方面的价值取向,将情感目标放在首位。

目标表述要要从幼儿的角度出发,清晰、具体、明确,有利于在活动开展中层层落实,在活动过程中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及时调整和生成,才能更好地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

(三)准确把握活动的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是教学活动达成的核心目标,是活动中要重点解决的问题。重点的准确把握是教学活动成功的关键,需要根据幼儿的实际发展需要,精心分析和确立。难点是对幼儿有一定的挑战性,有一定难度,但通过材料的支持、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问题的设计、互动的引发等多种途径能够达成的目标,要基于对幼儿“最近发展区”的准确了解。活动设计、实施要紧紧围绕重点进行,有对难点的突破,才能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实现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四)精心设计活动过程

设计是有效性的关键,一个好的活动方案是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最基本条件。幼儿的经验水平是活动设计的基础,作为教师要心中有幼儿。活动设计要紧紧围绕目标的落实,重点的解决、难点的突破,力求要有独特的视角,有创意。由易到难层层递进,遵循时间分配合理、密度适中等原则,突出幼儿活动的主体性,使幼儿在活动中主动愉快地学习。

(五)有效地组织、实施教学活动

1.精心做好活动的准备工作

活动的准备是活动顺利开展的保障,要根据活动的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准备:①充分的经验准备。要准确找到幼儿的原有经验点、核心经验点,并通过图书、音像、参观、实践等多种途径丰富幼儿活动需要的相关经验,做好充分的经验准备。②丰富的物质材料准备。物质材料是活动的工具,适宜的物质材料可激发幼儿活动的动机,引发幼儿主动学习、有效互动。材料要多样化,充足有效,体现出适宜性、开放性、层次性、典型性的特点。

2.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手段

教学方法、手段为实现目标服务,能有效地支持幼儿活动,是教学活动有效性的保障。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选择探究式、发现式、体验式、合作式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游戏的作用,激发幼儿主动探索、自主活动,凸显幼儿自己体验、探索发现与合作交流,追求幼儿愉快地学习、快乐地发展。

教学情境的设置是一种能促使教学活动获得最佳效果的方法,要真不要假,要灵活运用问题情境、文学情境、游戏情境等多种方式。

现代化教学媒体、手段的运用将直接影响教育效果,通过恰当地运用现代化教学媒体、手段,能引发幼儿的有效学习。

3.巧妙地运用提问、有效地引发互动

适宜的提问有助于激发幼儿学习中的主体性,激活幼儿的思维,引起过程中的多元互动,帮助幼儿自我建构,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问题的设计要体现“开放式”“推进式”的特点,要给予幼儿思考的空间,关注想象,能引导推理、联系,引起幼儿的反问和追问,有助于幼儿产生认知冲突,引发思考、探究。教师要善于捕捉幼儿有价值的问题,抓住关键问题,采用追问、反问、抛问等方式提问,并要有应答的智慧和能力,掌握一定的应答技巧,善于接住幼儿抛过来的球,给予机智的应答,有效地互动促进幼儿活动中的发展。

4.充分发挥活动评价、反思的作用

活动评价为促进幼儿和教师的持续发展、为活动的不断调整改进提供了可靠的信息依据。应让幼儿成为评价的主体,通过自评、同伴互评,提高活动的投入程度和自我调节能力。要深入了解幼儿的真实想法,及时调整活动行为和策略,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活动反思是对活动价值进行客观地判断,诊断、发现活动设计、实施中的不足,及时反馈调整,积累活动的经验,进一步提高活动的效果,促进专业成长的过程。通过有效地反思,能不断提高教师设计、组织、实施活动的水平,保障教学活动有效性目标的实现。

在评价时,要重视幼儿参与活动的态度,重视幼儿的探索过程。对积极参与活动的幼儿要进行鼓励,对采用不同于别人的方式进行尝试的幼儿要表扬。教师可利用非言语信息对幼儿作出评价,如点头、微笑等,还可以把幼儿在活动中的行为表现记录下来,与幼儿一起分析,一起评价。总之,恰当的评价能激发幼儿再参与的愿望,促进活动的开展。

教育活动的有效性是教育价值的体现,是教师要努力追求的目标,作为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和研究,善于总结反思,不断吸取经验、教训,通过多种途径,培养自己准确评价、把握教学活动的能力,才能有效地组织、实施教学活动,不断提高教学活动开展的有效性。共勉:

我们——要勤于学,善于思,得于法!

要以常态的教育实践为基础,以教师实施《纲要》的能力为核心,以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为根本,建立园本教研制度,促进园所文化变革。

让我们行动起来,在行动中思考,在思考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

上一篇:车队隐患排查治理方案下一篇:母爱叙事作文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