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中班数学活动教案

2024-05-24

幼儿中班数学活动教案(通用12篇)

篇1:幼儿中班数学活动教案

教学目标:

1、巩固认识各种图形,并能按图形的大小、颜色特征进行分类。

2、引导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复习认识7以内的数量。

3、发展幼儿的利用图形拼图的能力,拓展幼儿的想象力,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教学准备:

幼儿人手一张图形。大小、颜色、形状、数字标记。

教学过程:

1、请幼儿自由选择图形,并描述图形的大小、颜色、形状。

例:我拿到的是大的红三角形、我拿到的是小的黄色的正方形等等。

2、找图形的特征,并进行分类。

教师出示大小,形状标记,请幼儿按标记进行分类。

3、游戏:“十个小矮人”

(1)幼儿手拉手围个大圆圈,边唱边走。

(2)唱完歌曲,教师说:“四个小矮人”幼儿自由组合,拿着各种图形进行拼图并学习用语言描述自己拼的是什么。

4、送图形朋友回家。

幼儿按颜色标记送图形回家。

篇2:幼儿中班数学活动教案

活动目的:

1、引导幼儿按一定的规律排序。

2、发展幼儿观察、推理能力。

3、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兴趣。

活动重点:

引导幼儿发现规律、掌握规律,学习按规律排序。

活动难点:

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兴趣。

活动准备:

1、教学课件。

2、颜色、大小不同的气球若干。

3、彩条等各种材料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利用各种材料进行有规律的布置环境,引起幼儿的兴趣,引导幼儿观察。

对幼儿进行提问:彩条气球是怎样排列的? 小结:气球的排列有两种规律,一种是按颜色,另一种是按大小。

二、基本部分

1、出示课件:

(1)通过乖乖熊去智慧宫,引起幼儿学习按规律排列的兴趣。(2)鱼缸中有按规律排列的颜色不同的小鱼,通过提问哪只小鱼站错队?激发幼儿认真仔细观察的兴趣,积极找出站错队的小鱼,从而让幼儿认识物体可以按颜色有规律的排列。

(3)墙上的小红花被气球挡住了,被挡住的小红花是什么样子的?让幼儿认识物体既可以按颜色来有规律的排列,又可以按数量有规律的排列。

(4)小老鼠面前的箱子里装的是什么水果?培养孩子的推理能力,从易到难,步步深入。

(5)小老鼠面前的箱子里装的是什么水果?同样的提问,内容难度加深一步,相同的颜色,数量也相同,让幼儿推理认识。

(6)小老鼠面前的箱子里装的是什么水果?难度进一步加深,相同的颜色,数量递增,让幼儿推理认识。

2、教师小结课件内容:我们认识到,物体可以按颜色来有规律的排列,也可以按大小、数量,还可以既有颜色又有数量的有规律排列。

3、游戏:组织幼儿按规律排队。目的:(1)动静交替。

(2)巩固复习按规律排序。(3)激发幼儿按规律排序的兴趣。

玩法:一男孩一女孩站队,两男孩两女孩站队。

4、幼儿操作:以月亮姐姐引出操作内容,月亮姐姐要去参加舞会,让小朋友打扮一下月亮姐姐,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利用老师准备的材料,有规律的帮月亮姐姐做项链做手链。

通过客串月亮姐姐,激发了幼儿动手操作的兴趣。

三、结束部分

1、小结幼儿操作结果,分别让幼儿说出自己是按什么规律帮月亮姐姐做的。

篇3:幼儿中班数学活动教案

一、中班低结构分类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低结构活动就是指活动中教师提供的学具、玩具等各种素材都是独立的、可拆分的, 可以供他人自由选择使用。中班的低结构分类活动中要求环境与材料要体现中班分类活动的目标, 同时要反映幼儿中班当前的兴趣点和探索点。让中班幼儿自主的探索, 是以幼儿自主选择为主的活动, 教师处于低控制状态。针对影响中班幼儿分类能力因素的分析及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我们梳理并实践验证以下指导策略。

1. 关注——丰富经验, 形成概念。

经验的丰富在于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 教师应抓住每个可以丰富幼儿经验的细节与机会。《纲要》指出:“4~5岁的幼儿活动好动, 能积极地运用感官。”幼儿的生活经验是影响幼儿分类能力的一个因素, 所以教师必须关注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经验积累, 这是幼儿进行分类活动的前提准备。如:在即将离园时, 可经常帮助引导幼儿指认各种事物的名称及功能, 让幼儿说说与生活相关事物的名称, 总结出其特点, 并根据日常生活经验说出其功能。例如教师可指着一张闹钟的图片, 引导幼儿:“这是什么?它有什么本领?”并与幼儿积极交流。通过与幼儿的互动帮助幼儿了解:“闹钟是用来叫我们起床的, 跟家里挂在墙上的挂钟和我们手上戴的手表不同, 但都是告诉我们时间用的。”通过这样的经验积累, 幼儿了解到更多的与生活相关的物品的总体“类概念”及在这一类所属的物品中各种物品的不同特征, 为观察分析分类材料中的不同特征奠定基础。

2. 引发——仔细观察, 暗示启发。

引发观察的引导策略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的启发幼儿运用多种感官, 感知客观世界的事物与现象, 使之获得具体的影响, 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概念的一种教育策略。《纲要》指出:“4~5岁的幼儿活泼好动, 能积极地运用感官。”引发观察的指导策略可以帮助幼儿运用多种感官直观、生动、具体地认识实物, 了解实物的不同特征, 提高幼儿感官的综合活动能力。在低结构活动中使用这样的引导策略对幼儿关注分类材料 (或具体实物) 中的不同特征有一定的帮助, 随着幼儿细致观察经验的积累, 也可以逐步提高其分类能力。如:在《小花伞》活动中, 幼儿对不同种类的花伞特征的观察停留于表面, 对花纹、伞柄的形状等特征还没有发现。教师可通过引导观察, 运用暗示启发的方法, 将观察的主动权交给幼儿, 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观察并分辨各种雨伞细微的不同特征, 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更关注事物的细微特征的观察习惯。

3. 比较——对比异同, 关注特征。

比较分析的引导策略主要是指教师引导幼儿对多种物体找出异同点, 并通过比较分析、判断和思考, 比较精确、细致、完整地认识事物的教育策略。在比较分析过程中引导幼儿发现物体间的不同点与相似点, 以便幼儿对事物进行比较与分析。比较、分析是幼儿形成分类标准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是比较复杂的认知过程。这种引导策略的使用, 对于事物理解能力逐渐增强、活泼好动, 愿意积极动用感官的中班幼儿而言是适宜的。在活动中当幼儿对分类的标准有些迷茫时, 可先引导幼儿了解一个事物的所有特征, 通过与他物的对比分析发现不同特征, 最终确定分类标准。如:在个别化学习活动材料《分发夹》中, 我为幼儿提供了很多不同形状、颜色、材质、大小等特征不同的发夹, 而材料的教育目标是引导幼儿学习用双因子的特征进行分类。我通过引导幼儿比较分析、对比异同, 使其关注了材料的特征, 逐渐掌握了分类的方法, 积累了分类的经验。

二、中班高结构分类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所谓的高结构数学分类活动是指那些“指向鲜明, 有具体教育目标, 活动内容有严密的流程, 教师作为组织者、协调者, 控制整个数学活动走向和流程的活动”。高结构分类活动是一种生命力强盛的教育形式, 可促使幼儿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增强, 同时也能提高教育的有效性, 促进幼儿综合发展。针对高结构集体活动的特点、幼儿分类能力的影响要素等, 我们发现较适合运用以下指导策略。

1. 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关注特征。

《纲要》指出:我们要让幼儿“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从而“帮助幼儿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的某些简单问题”。中班的数学分类活动也不例外, 教师要为幼儿创设热点或是幼儿感兴趣的情境, 引导幼儿更积极地参与到分类活动中。幼儿学习兴趣与学习愿望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发生的, 适宜的情景能够引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情境的创设激励幼儿参与活动, 尤其是比较内向的幼儿。同时有趣的情境可引导幼儿将自己变成情境中的一个角色, 努力地“完成任务”或热心帮忙。也就是说情境的创设对幼儿的心理有暗示的作用, 这同时对关注分类材料的特征也有一定的促动作用。如:在中班分类活动《小兔的冷饮店》中, 我首先为幼儿创设了参加森林运动会的情境进入。接着向他们出示了满头大汗的小兔子图片及请求将这些冷饮帮忙分在两个冰箱里的录音。孩子们为了帮助兔子老板解决“难题”, 在观察不同的冰淇淋过程中更加清晰地了解了各种冰淇淋的特征。借助情境的创设, 赋予幼儿在情景中的角色, 使他们在活动过程中得到心理上的满足, 并积极主动地关注材料的特征。

2.互动讨论——激励分享, 确定标准。

互动讨论是指通过幼儿、教师及师幼之间的多种互动, 在老师的激励与启发下大胆交流乐意分享自己的新发现、新探索, 在同伴互助、教师指导下引发对材料特征的关注。4~5岁的幼儿善于积极动用感官, 对事物的理解能力有所提高。但每个幼儿的分类发展水平有所不同, 这也影响着幼儿对材料分类标准的思考与理解。教师可为幼儿创造轻松的讨论环境, 引导他们间通过生生或师生互动的方式进行讨论与交流。当幼儿对分类的标准思考的有些偏差时会影响整个分类活动的进程, 而通过三者之间的讨论交流达到互助弥补, 通过建议、提示和部分介入等方式给予幼儿支持, 加速和推动幼儿的学习与探索的进程, 在互动中达到积累分类经验的目的。如:在中班分类活动《分小猪》中, 有的幼儿对于小猪的细节特征还是忽视的;有的幼儿对按照某一特征的是和否的命名存在问题。看到这样的情况, 我并没有立即给予幼儿正确的分类标准指导, 而是借助周围能力较强的幼儿善于观察与分析的优势通过讨论让他们能对小猪的不同特征产生共鸣, 对分类标准有进一步的思考。这样的互助讨论策略使教师在活动中更自然地因势利导, 充分体现了幼儿在分类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3. 记录整理——提炼梳理, 归类标准。

记录整理是指教师为幼儿提供记录的表格 (或其他的方式) , 让幼儿借助感官或一定的手段工具, 运用一定表征方法加以描绘和记述。数学与一般的社会和自然学习是不同的, 它并非建立在对于真实事物或现象的直接抽象之上, 而是一种抽象之上的抽象。4~5岁的幼儿只是相对前阶段的理解和记忆能力有明显的进步。中班幼儿的学习活动时间为20~25分钟, 所以在短时间让幼儿将新习得的经验进行内化还存在着一定难度, 更何况幼儿的分类能力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所以在高结构的集体分类活动中我们一般采用表格记录的策略, 引导幼儿自主将分类方法用简单的表征符号和数字进行记录。这样可以帮助为幼儿确定分类的标准, 并能提高幼儿的记忆及对分类材料的记录能力。

4. 分享交流——理解内化, 验证结果。

幼儿数学学习和探究总是需要教师的帮助指导和归纳提升的。对于幼儿来说, 新的经验的获得离不开对环境材料的感知和体验, 也离不开幼儿间的交流与分享。中班的分类活动中分享与交流是整个一个集体共同学习和反馈的环节。幼儿在分类能力提高的过程中既依赖于教师的支持与引导, 又离不开同伴的互助。交流分享式指导策略的运用可以促进幼儿对认知冲突的思考, 同时使幼儿在宽松的氛围中自主地进行交流、模仿与互动学习。在同伴间相互互动与交流的过程中, 教师与幼儿间通过积极互动与交流, 将整个活动中所出现的不同的分类方法加以归纳和总结, 以提高幼儿在本次分类活动中的分类能力, 为日后其他分类能力的发展积累经验。

经过一阶段初步的探索, 我们对中班幼儿分类能力的指导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同时也将梳理出来的指导策略在分类活动中积极地进行验证使用。随着实践的深入, 更多有效的指导策略等待我们在工作中逐步探索发现。

摘要:幼儿分类能力已经成为心理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 儿童的分类能力与儿童的基本生活技能有直接的关系。分类能力的发展是培养幼儿思维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的最佳方法之一。教师在组织幼儿分类活动中的角色是“支架者”和“提携者”, 所以对指导策略的运用都会对幼儿的分类能力产生重大的影响。在本研究实践中, 针对中班数学活动中影响幼儿分类能力的因素, 梳理验证低结构、高结构活动中促进幼儿分类能力发展的指导策略, 从而使教师优化数学活动中幼儿分类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提高过程中的指导和分析能力, 促进幼儿分类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中班幼儿,分类能力,指导策略

参考文献

[1]陈友庆, 阴国恩.儿童依“相似性”分类能力的发展及影响分类结果因素的实验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2.

[2]高荣生, 付佑全.学前儿童分类能力发展特点的实验研究.四川师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1984.

篇4:幼儿中班数学活动教案

一、设计数学教学活动的原则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有着它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在设计活动方案时需要教师系统地、有目的地进行组织和设计,在具体设计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在设计数学教学活动时首先要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和本班孩子的已有发展水平。幼儿园进行的一切教育活动都应该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已有水平。如果设计的活动高于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经验,那么这个活动很难“同化”到孩子的知识结构中;如果设计的教学活动低于孩子的年龄特点或者孩子已经掌握了这些知识,那么这个活动就是无效的。在设计数学教学活动时亦如此。

2、数学教学活动的设计应该是循序渐进的。数学是一门自成体系的学科。在活动设计前,教师首先要明确这个学年甚至是这个学期,幼儿需要掌握理解哪些数学概念。这些概念,哪些是比较容易让他们接受的,哪些是比较抽象比较难懂的。教师根据先易后难的顺序,根据正在进行的主题进行设计。

3、设计的数学教学活动是一种经验的学习,注重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知识本身。在设计活动的过程中,应该让孩子有机会自己探索,操作材料,在操作的过程中让他们学会思考,自己理解掌握数学知识。

因此,在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时,要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既要考虑到他们的即时需要、他们的兴趣点和发展的可能性,又要使他们在经过活动中的思考和探索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

二、数学教学活动的设计

明确了数学教学活动的设计原则,现在可以具体落实到活动方案了。一般在教学活动方案中会出现:活动目标,活动准备及活动过程。活动准备及活动过程中所需要的操作材料和幼儿的已有经验,在这里就不具体展开。

(一)教学活动目标的设计。

教学活动目标的确立可以明确活动的教育方向,引导活动过程的设计。在数学教学活动的目标设计上,我们可以从认知、情感与态度、操作技能目标等三个方面来制定。认知目标既数学方面的需要幼儿理解或掌握的目标;情感与态度的目标既孩子在活动中表现出的兴趣及爱思考会主动动脑筋解决问题的目标;操作技能的目标既在幼儿操作过程中对他们的要求,比如会摆弄材料等。在设计原则中已经提到,数学是自成体系的,因此,教师应该考虑孩子在数学方面的已有经验进行设计。比如在《我来做围巾》中,我们设计了目标1、探索用实物测量物体面积的方法。2、体验用数来解决问题的快乐。在小班我们的孩子已经认识了各种形状,并且知道一个正方形(手工纸)可以通过折叠变成两个长方形或者四个小正方形,但是用小的面积测量大的面积没有尝试过。考虑到幼儿有这个折叠手工纸的前期经验,因此设计的目标1,这是认知目标。对于目标2,让孩子们知道数学是能够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是情感目标。当然还有一些隐性目标,教师做到心中有数就可以了。

(二)活动过程的设计

教师是引领幼儿步入数学殿堂的引路人,教师设计的活动方案将直接影响幼儿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那么怎样的设计方案能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并且是行之有效的呢?

1、各个环节架构围绕目标,层层递进。

在设计活动环节时,老师心中要铭记这次活动的目标是什么,为了达成这个大目标,在活动中可以化成哪些小目标,这样每个环节围绕一个小目标进行,层层递进,一环扣一环,最终达成大目标。比如在“我来做围巾”中第一环节让幼儿说说见过的围巾及其形状,巩固了所学到的各种形状并激发了孩子的兴趣。在第二个环节中,我们设计了小熊开围巾店需要小朋友帮助的情景,让幼儿自己动手探索用实物测量面积的方法。通过第二环节,小朋友开始疑惑:同样面积的布为什么两个朋友量出来围巾的数量是不一样的。这样自然过渡到了第三个环节,让孩子们交流各自的测量方法,从中学习正确的测量方法,即角对角、边对边的剪裁才是最节省布料的方法。这个环节也是幼儿自我检验、自我纠错的过程。

在设计数学教学活动环节的时候,既要考虑到这些环节是否能达成活动目标,各环节的过渡是否自然,还要考虑到孩子在活动中获得的数学经验是否能迁移到生活中去。“数学基础知识来自于现实生活” ①所以在设计数学教学活动环节的时候也要考虑到孩子的知识迁移,看看他们是否会把这些经验迁移到生活中去。

2、设计的数学教学活动形式是孩子以游戏情境为主。心理学家指出探索、操作和活动是幼儿参与活动的内驱力。面对枯燥的数学知识,中班的孩子能一下子接受吗?答案是否定的。“学前儿童的数学教学计划,应给儿童提供机会让他们去探索、自由的操作,并由儿童来发现。” ②因此我们在确定了环节的架构后就要考虑每个环节中的设计各种情境,让幼儿游戏和操作。中班的孩子动手和整理能力还不是很强,我们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些简单、方便操作的材料,如:在“我来做围巾”中,先以小熊要送围巾给朋友,邀请孩子们一起来参与的情景吸引幼儿,再通过围巾模板,在“布料”上摆一摆,画一画,数一数。在操作过程中,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作品完成后,教师又引导孩子发现:同样的布做同样的围巾,怎么会做出来的围巾数量不同,逐步引导幼儿发现角对角,边对边的裁量方法最节约最科学。这样,在情境游戏中,幼儿自己动手探索,发现了其中的“秘密”。

当然,数学活动的目标可能在一个教学活动中100%的达成,我们也可以把这些目标延伸至日常活动中,让孩子在生活中加以巩固。

参考书目:

1、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编:《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

2、金浩主编:《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概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篇5:幼儿园中班数学活动教案

自本班的小朋友升入中班以来,我发现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小朋友之间的缺少交流,且互相合作的的意识也比较差。正巧最近我们正好进如“我们都是好朋友”的主题教学活动,为了增加幼儿间的互相关注,我将主题中的这节《我和朋友比高矮》的活动重新进行了设计,希望通过这节活动让小朋友知道高矮的概念以及探索进行两人、三人比高矮的方法外,最重要的就是在活动中创设比较多的机会让小朋友与同伴进行交往,合作,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与他人交往的技能,体验团结,合作的的快乐。

二活动的目标

1感知物体的高矮,学习正确的比高矮的方法。

2探索两个物体和三个物体比高矮的方法。

3通过与朋友之间比高矮,体验团结,合作的快乐。

4能积极主动的参与活动,感受活动带来的快乐。

三活动的准备教学课件,音乐磁带(高人走和矮人走,找朋友),幼儿操作材料

四活动的重点,难点幼儿通过游戏寻找三个物体比较高矮的方法。

五活动的过程1幼儿通过游戏,用自己的身体感知高矮的区别。(音乐游戏“高人走和矮人走)“天气渐渐的冷了,让我们先来做个热身运动,跟着音乐一起来走路,好吗?”

(幼儿学习高人走和矮人走,体验高矮)

2(教学课件)通过让幼儿比较课件上两个小朋友(男孩和女孩)的高矮,讨论正确比高矮的方法。

(1)(出示教学课件一,设置情境:男孩站在椅子上,女孩站在地面上比高矮)“现在有两个小朋友正在一起比高矮呢,你们愿不愿意帮他们比比看?”“他们两个谁高,谁矮?”“为什么?”

(2)(设置语言情境)“哦,原来男孩站在椅子上,他当然高了,但是女孩现在不服气了,她说呀,你有什么了不起不就是站在了椅子上吗,我也会站呀?”女孩站到了更高的桌子上。

(出示教学课件二)“你们说,象他们两个这样比来比去能比出高矮吗,为什么?”

“那怎样才能比出高矮呢?”

(3)幼儿讨论得出正确的比较高矮的方法。(出示教学课件三)“原来呀,要让他们站在同样高的地方才能真正的比出高矮。”

3音乐游戏:找朋友比高矮(幼儿跟着音乐找一个朋友比较高矮)

(1)“小朋友想不想也找一个自己的好朋友用正确的方法比比高矮呢?”

“有哪两个小朋友愿意先上来比一比?”“我们家帮助他们比比看,谁高谁矮?”

“XX小朋友,你是不是比他高?能把这句话说完整吗?(引导幼儿说出:我比你高和我比你矮的句子。)

(2)(出示教学课件四)“马上我们就跟着音乐一起来找一个好朋友比比高矮,当音乐停时,我们就说“比一比,谁是高来谁是矮”然后好朋友之间相互说一说谁高谁矮,好吗?”

(3)“刚才我们找了朋友比了高矮,但是朱老师发现有的好朋友之间意见不统一,谁有好办法,正确的比出两个人之间的高矮?

(4)幼儿讨论:两人必须站直了;我们可以先比一比肩膀,或者比一比鼻子。

(5)幼儿根据讨论经验再次与朋友比高矮。

4设置情境,学习3以内正确的排序方法。

(1)“刚才我们玩游戏高兴吗?(出示教学课件六)猴宝宝们看到我们小朋友玩的这么开心,他们也想来凑热闹。它们也想来比比谁高?谁矮?(出示教学课件七)三只猴比高矮。

(2)幼儿操作。介绍自己的经验。

(3)幼儿讨论三个物体如何比高矮:1、先找出最高的取出,在将剩下的两个比,找出最矮的,就能找出谁最高谁最矮;先找出最矮的取出,在将剩下的两个比,找出最高的,就能找出谁最高谁最矮。

(3)(出示教学课件八)幼儿用讨论出的好方法帮三个玉米宝宝比高矮。

5音乐游戏:三个朋友比高矮。

(1)“刚才我们学会了三个物体间的比高矮,朱老师发现你们真的非常棒,那我们这一次要请每三个小朋友组成一组比高矮,你们行不行呀?”。

幼儿游戏找朋友,音乐停每三人组成一组比高矮,并大声说出“谁最高,谁最矮”

幼儿操作活动:比较高矮(教学课件十二)“今天,我们学会了用正确的方法比较高矮,找到了三个物体比较高矮的方法,在游戏中我们还找到了许多新的朋友,你们高不高兴呀,老师这儿还有许多动物宝宝也想比比高矮,你们愿意帮忙吗?让我们一起来试试吧!(幼儿到区域中进行操作)

六活动的延伸区域活动:比较高矮活动的反思“我和朋友比高矮”是一个看似很普通的活动,两个物体间的比较对于中班幼儿较简单,但三个物体间的比较就比较难。在活动中我运用多媒体课件有趣而直观的形象让幼儿在一次次的操作中去发现、总结经验。最终找出答案。在活动中我注重小朋友合作意识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通过找朋友比高矮引导幼儿去关注自己的同伴,并大胆的用语言表达给对方。

活动点评:

篇6:幼儿园中班数学活动教案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让幼儿理解物体的位置、形状发生变化后,物体的长度不变。

2.能够用语言表述操作过程和结果。

感知长度守恒,对量的守恒感兴趣。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 教师两根不同颜色、长度相同的塑料管,两条一样长的铁线.

2.幼儿操作材料:每人2根不同颜色长度相同的塑料管,两条一样长的铁线。

正方形表格一张,小塑料管8根。

活动预设:

(一)尝试发现比较两根木棍,长短的方法。

1.出示平行放置的2根不同颜色的木棍,这两根木棍一样长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教师小结:小朋友,要想知道塑料管是不是一样长,不管你是横着放,还是竖着放,只要塑料管的一边对齐,然后进行比较,那它们一样长吗?对,它们是一样长的。2.教师改变木棍摆放位置,让幼儿说说、比较两根木棍是不是一样长?

教师小结:是的,一样长的塑料管,不管你怎么改变它的位置,斜着放,横着放,竖着放,交叉放,塑料管的长度都是不边的。

3.教师出示两根长度一样的铁线,改变铁线的形状,让幼儿观察比较两根铁线是不是一样长?并说说为什么?

教师小结:一样长的铁线,不管你怎么改变它的形状,它的长度是不会变的。

(四)游戏:走小路

提要求:

1.篮子里有红色的塑料管,也有蓝色的塑料管。请小朋友制定一条红色的路线,一条蓝色的路线。

2.这两条路线要一样长。

3.路线的塑料管的头尾要连接在一起。

教师小结:“只要数量相同、长度相同的塑料管,它们连起来的长度是一样长的。

老师知道小朋友还有很多的想法,想制定更多的路线,现在我们带着我们的教具回班上距续制定不一样的路线吧!

大班数学活动计划:分类(小熊和小精灵)

篇7: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活动

准备:

活动室一端距离墙壁约3米处放一棵“大树”,树上挂数卡若干,绕大树画一圆圈。

活动与指导:

1.根据场地和“树”的大小把幼儿分成1-2组,音乐响起,每组幼儿同时到树上摘数卡,音乐停止,幼儿停止摘数卡,马上回到圆圈外。

2.幼儿把摘下的数卡拿到自己的座位上,把每张数卡读一遍,然后把相同的数卡放在一起,教师让几个幼儿说出自己有哪几种数卡,每种卡的张数,哪种卡最少,哪种卡最多。其余幼儿讲给同桌的小朋友听,老师注意检查。

3.让幼儿将数卡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摆放。注意个别幼儿可能对间隔几个数的卡摆放不正确,要及时指导。

4.拿出自己最大的数卡,和同桌的小朋友比较,看谁摘到比较大的数卡。

篇8:幼儿中班数学活动教案

1. 幼儿游戏性表现在中班数学集体教学活动中高结构特点

现在大部分中班数学集体教学活动高结构化的特征, 所谓的高结构化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要的作用, 其主要特点就是以教学为主, 对教学目标的特化、儿童的接受以及教师的灌输进行了强调, 其目标就是想让儿童将知识和技能掌握住。而现在大部分中班数学集体教学活动都要求幼儿对某个数学技能进行掌握、对某个数学知识点进行理解。在教学活动的评价环节, 教师主要对幼儿是否已经将教学活动的内容掌握住进行考察。因此在高结构的课堂当中, 幼儿必须对教师的讲授和演示予以充分的关注, 同时还要努力地进行操作和练习, 这样才能够将技能和知识掌握住。幼儿的游戏性表现在这样的教学活动当中主要体现为表情专注积极, 而认知自发性的表现则较少的出现[1]。

2. 幼儿游戏性表现在中班数学集体教学活动中高控制特点

由于幼儿具有较短的注意力集中时间, 同时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的吸引, 因此教师在进行集体教学活动当中必须要针对幼儿进行一定程度的控制。高控制的特点在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主要可以分为两种, 也就是继续控制以及时间控制。

2.1 时间控制。

幼儿园中班数学集体教学活动通常会持续二十分钟左右, 教师需要在这二十分钟的有限的时间内将总结评价、操作练习、讲解演示以及导入等各个教学环节完成, 同时还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使全体幼儿有所收获, 因此必须要对时间进行有效的利用以及合理的分配。在这样的节奏下。很难使幼儿对材料进行充分以及自由的操作, 幼儿往往只能快速的针对教师的讲解内容作出反应, 并且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掌握练习及模仿, 这样就使得幼儿的游戏性在中班数学集体教学活动当中更多地体现出表情专注积极。

2.2 秩序控制。

要想保证幼儿的有效学习, 就必须要对其进行适当的秩序控制, 但是高度的控制差就会使幼儿出现缩手缩脚的现象。除此之外, 教师为了能够对秩序进行有效的控制, 对幼儿与同伴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并不鼓励, 在大部分情况下视之为破坏秩序, 这样就使中班数学集体教学活动中幼儿较少的表现出社会自发性。

3. 教师对幼儿数学学习的个体差异关注的缺失

3.1 对幼儿数学学习能力的差异较少关注。

几乎所有的幼儿都具备学习数学的潜力, 但是这种有较大的个体差异性存在于这种潜力当中。相关的研究表明, 在非正式数学知识和经验方面, 三四岁左右的幼儿就会表现出较大的个体差异。比如, 相对于五六岁的幼儿而言, 一些三四岁幼儿的数学概念往往比较高, 而且伴随着年龄的增长, 这种个性差异也会逐渐的加大。在书面符号表征能力、基数能力以及数数能力等各方面, 幼儿都具有显著的差异。在中班数学集体教学活动当中, 教师基本上要求所有的幼儿在同样的时间内对同样的内容进行学习, 而对幼儿数学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异却具有较少的关注。很少有教师会对差异化教学的方式进行实施, 一些幼儿可以将老师提出的问题轻松的解决掉, 而另外一些幼儿则无法掌握老师讲解的内容, 这样就很少会将认知自发性表现出来。

3.2 对幼儿认知风格的差异较少关注。

可以采用多纬度的方式针对幼儿的认知风格进行分析, 其中我们最熟悉的维度就是场依存性以及场独立性。大量的研究表明, 相对于场依存性的幼儿而言, 在概念和问题等很多方面场独立性幼儿都具有更加好的表现, 而且具有较高的操作水平。很多研究表明。社交互动在数学课当中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而且社交程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 正是社交活动能够使场独立性儿童能够取得较好的学习成绩。由于具有不同的认知风格, 所以幼儿的数学学习方式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很多教师没有充分的关注幼儿的认知风格差异, 这样在数学集体教学活动当中一些幼儿都没有得到适当的帮助和指导, 最终使幼儿的游戏表现受到极大的影响。

4. 幼儿数学学习中“操作练习”的作用的缺失

现在大部分的中班数学活动当中都存在着“操作练习”的环节, 在提供操作材料的时候教师也对材料的差异化、适宜性以及丰富性予以了充分的注意。教师在讲解演示新知识之后, 就会开始“操作练习”的环节, 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就是使幼儿对教师演示的方法进行模仿, 从而展开强化极限训练, 使幼儿能够对知识进行充分的掌握。然而这种操作基本上都属于验证性操作方式的性质, 几乎没有出现创作性操作以及探索性操作, 这样就将幼儿对问题的理解忽视了, 同时也忽视了幼儿的内在的逻辑能力, 最终导致幼儿数学学习中“操作练习”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

结语

要想使中班数学集体活动教学活动当中存在这些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 教师就必须要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立足于本次研究当中的问题, 教师应该将科学的幼儿数学学习观以及数学知识观树立起来, 从而将低控制、高结构的数学集体教学活动营造出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对幼儿学习的个性化以及差异进行充分的关注, 最终能够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9:幼儿中班社会活动实践

关键词:幼儿中班;活动实践;社会意义

此次活动时间是以花为主线从而开展一系列的情景,不仅起到了教育作用还有很大一部分的社会意义,这其中的教育目标很明显,让孩子主动参与进来,观察社会生活,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成长,懂得解决问题的方法,考虑问题更加全面。

一、活动主题:五颜六色的花

活动切入点:春天到来了,形态各异的花朵也渐渐绽放开来,五颜六色非常漂亮,教室前的花坛里冒出各种小野花,在风中微微摆动着身姿,每个季节都有花盛开,但是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在各种植物绿草的衬托下显得异常鲜活,而下课的时候就经常看到孩子们围在花坛边好奇地望着五颜六色的花,有的孩子大胆地用手去摸,有的拿起掉落的花放在手心舍不得扔掉,或者在上课的时候夹在书本里,有的女孩将花朵戴在头上,看到他们对花如此感兴趣,所以才有了这个活动,让孩子一起来研究花的

乐趣。

二、活动目的: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鼓励他们进行想象研究,产生创新意识

活动发展角度:提升了幼儿的各项能力,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可以说是在教导给孩子方法,让孩子一步一个脚印认真地完成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提升自我,展现社会

意义。

三、活动准备

1.颜色各异、不同种类的花朵若干。2.关于花朵的图片若干。

3.纸张、剪刀、水彩笔。4.关于花的影像两个。5.音乐《识花》。

四、活动过程

1.让幼儿观察花朵,从季节、气温、环境各种情况入手观察花的变化,有条件的话可以不局限在幼儿园内,可以去附近的地点观察,让孩子对不同颜色的花进行区分,可根据大小、种类以及颜色进行分类。

2.拿出各种花朵的图片,让孩子识别现实中的花与图片中的是否一样,如果不一样,有哪些不同,收集一些落花,欣赏他们的形状、颜色以及特征。

3.回去将收集来的花朵放于桌面,用纸笔将他们画下来,再用水彩笔上色,在这个过程中进行拓展,引导他们进行讨论,你还见过什么颜色、什么样的花,用语言描述出来,以问题“花为什么会有这么多颜色以及花为什么会枯萎”来吸引幼儿。

4.观看影像资料,教师解释为什么花有这么多颜色和花盛开枯萎的过程原因。

5.引导幼儿进行想象“花可以用来做什么”,让幼儿将自己认为的花的用途说出来并进行实验,让幼儿了解是否可以这样做。

6.鼓励幼儿利用手上收集来的花大胆地制作东西,想到什么就做什么,例如,笑脸、小船、花圈等,不断创造出新的作品。

7.手把手教幼儿怎么保存干花,在这之后给每个孩子发一张空白的纸,让他们利用这些花来制作一幅画,结束之后进行评选。

8.进行猜谜语的活动,让幼儿根据谜语来猜测是哪一种花,例如一朵花,像圆盘,绿裙子,黄衣裳,喜欢围着太阳转,光明使者就是它。答案:向日葵。

9.进行亲情活动,让幼儿将自己的作品保存起来,回家后送给自己的妈妈并将今天的过程说给父母听,最后对妈妈说一句最想说的话。

10.最后播放歌曲《识花》,让大家一起学习唱这首歌。

五、活动总结

对幼儿中班的孩子来说,活动实践的举办是很有意义的一项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享受这种乐趣,自己动手探索未知事物,和同学一起学习唱歌,这种经验是难能可贵的,实践的经验也影响着他们日后的学习,对社会的意义又了解深了一层。在这个过程中无疑幼师的教学水平也得到了提高,培养了幼师的心性,就目前来说,活动实践对幼儿社会意义来说是最好的选择,实践活动看似简单,但其实涉及的领域非常多,需要多方面的考虑以及細心的准备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赵爱玲.混龄教育对3岁幼儿社会行为的影响[D].浙江理工大学,2010.

篇10:幼儿中班数学活动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幼儿排除外部因素(颜色、大小、空间排列形式、空间距离)的干扰,并理解体验5以内数的守恒。

2、培养幼儿对数的兴趣,从而发展幼儿的思维想象能力。

3、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4、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让幼儿感知数的守恒。

教学难点:用不同的方法来验证数的守恒。

教学准备:

1、情景表演(数量相同,大小不同,引起2个小动物发生争吵)请中班幼儿来表演。

2、课件(制作大小不一,颜色不一,排列不一的花)

3、操作材料,用卡纸做的三角形(2个颜色,大小)

教学过程:

一、引题,运用情景表演

(请两个中班的小朋友来表演,表演叙述,出事两个小动物和两个箩筐,一个大一个小,都是小箩筐里的.东西多,接着就发生争执)

提问:小朋友你看他们怎么吵起来呢,让老师去看看,看看有什么要帮忙的?

(从中引入数的守恒,教师可小结虽然箩筐的大小不一,但里面装的东西的数量是不变的,是一样多的)

二、学习数的守恒

1、看课件

(1)、出示两幅颜色不同的花,让幼儿观察,说说什么不同?并数数数量是不是相同的。

小结:刚才的花啊,颜色不同,但是它的数量是相等的,都是5。

(2)、出示大小不同的两幅画,先让幼儿观察,提问:大的有几朵?小的有几朵?除了颜色一样以外还有哪里是一样的?

小结:一个大的和一个小的他们数量都是一样的,都是5,所以看东西的数量是不是一样多的,和大小没有关系。

(3)、出示四幅排列不同队行的图,让幼儿观察,他们哪里不同?哪里是一样的?

小结:虽然他们排队的方式是不同的,但是他们的数量还是一样的,都是5。

三、幼儿操作

(1)、老师告诉幼儿操作的方法,每个小朋友只能拿5个图形宝宝,组成不同形状的图形。

(2)、请每组推选一个好的,上来到投影前演示给小朋友看,让他自己说说。(自己的方案)

四、老师总结

篇11:幼儿中班数学活动教案

1、在游戏中感知影子的特点,知道影子是与实物外形一样的。

2、学习从上到下、从整体到细小的局部进行细致观察、比较观察,在此基础上判断并找出实物的影子。

3、培养幼儿细致的观察能力。

教学准备

1、投影仪;

2、幼儿人手一份操作卡(操作卡上的内容难度具有递进性),笔一支;

3、教师的教学范图两大张,分别张贴于黑板两面,纸棒子一根,两只具有细微区别的毛绒熊玩具,红笔或粉笔一支;

4、影子知识的准备。

教学过程

1、语言激趣导入,引出影子朋友。

师:小朋友,我很想和大家做朋友,你们愿意和我做朋友吗?(愿意!)和你们做朋友真高兴!今天我还带来我的一个好朋友。我的好朋友在哪里呢?(师稍作左盼右顾寻找状。)1、2、3我的好朋友请出来!(此时,投影光亮,师站在光下摆出个美丽姿态,墙上立刻呈现影子造型。)我的好朋友是谁呢?(你的影子。)对喽!我的好朋友就是我的影子(如图1)。

2、玩一玩,说一说,感知影子与实物的关系。

(1)在玩中感知实物外形不同,影子也不同。

师:谁愿意上来请出自己的影子朋友?(一次请四位幼儿上来,反复两次。)幼儿上来后,师念儿歌:1、2、3,影子朋友请出来!(当念到“请出来时”,打开投影灯光,墙上出现幼儿的影子。)

师:这是谁的影子朋友?你们怎么知道的?

幼:因为那个影子和他是一样的……交换玩一次后

师总结:原来影子朋友的形状和小朋友的样子是一样的;小朋友样子不同,影子朋友也就不一样(如图2)。

(2)在玩中观察影子的细微变化。

师:谁来了?(两只小熊。)仔细找一找!黄熊的影子朋友在哪里?白熊的影子朋友在哪里?你们怎么知道的?

幼:黄熊大一点点,白熊小一点点;黄熊头上有一朵小花,白熊没花;白熊拿了一只小杯子,黄熊没拿杯子……

师:小朋友的小眼睛真亮!我们找影子朋友的时候,可以先看看它们的整体形状,然后再从上到下看一看它们身上有什么地方不一样,这样你就可以找出谁是谁的影子朋友了(如图3)。

3、运用观察方法,共同寻找影子朋友。

(1)师:小朋友,有只小狐狸找不到它的影子朋友,真着急!想请小朋友来帮忙,你们愿意吗?(愿意!)你们看!(出现一只小狐狸和许多与其相似的影子。)请小朋友来仔细观察。

(2)稍等片刻后:“谁是小狐狸的影子朋友?”

师指着幼儿一致不同意的影子说:为什么它不是?(形状不一样:前腿往后……)并将此影子拿到旁边。

师指着幼儿一致认同的两个影子(略有差异),说:“小朋友说这个是它的影子朋友,这个也是它的影子朋友,那让我们先比较一下这两个影子(分别将两个影子放在小狐狸的下面以便幼儿比较观察),先来看一看它(指着不是的那个)是不是小狐狸的影子朋友?比较比较看,从头到尾仔细看。(幼儿说“不是”后)问:为什么不是小狐狸的朋友?

师:哦!小狐狸有长长胡须,而这个影子没有,所以不是它的朋友。那小狐狸的影子朋友就是谁呢?(幼儿齐指。)对,这才是它的影子朋友。(师用笔圈出来。)师:原来这两个影子只有胡须一点点不一样,还真难发现。看来我们观察时可要仔细(如图4)。

4、运用观察方法,幼儿独立操作思考。

(1)师:小朋友帮助了小狐狸,小狐狸真高兴!可是,这里还有很多东西也找不到它的影子朋友,也想请小朋友帮忙呢,你们愿意吗?(愿意。)

(2)提出操作要求。

篇12:幼儿中班数学活动教案

《小树叶找朋友》这个活动是主题活动《秋天的画报》的一个生成活动。秋天来了,孩子们被秋天的美景深深吸引着,小朋友们在这个美丽的季节渴望交到更多的朋友。这首诗歌充满儿童情趣、短小精悍,以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了秋天的美景,同时让幼儿学会了交朋友的技巧。诗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将秋天的情境作了巧妙的契合的联想,显得具体而又形象,与幼儿的想象紧紧相扣,丰富了幼儿的情感。

[目标预设]

1、喜欢朗诵诗歌,感受诗歌的优美意境和句式结构。

2、尝试仿编诗歌,体验朋友间友好交往的乐趣。

[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诗歌,感受诗歌的优美意境和句式结构。

难点:能够根据诗歌的结构特点,仿编诗歌,体验朋友间友好交往的乐趣。

[设计理念]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小树叶找朋友》这首诗歌有着鲜明的结构特点,拟人化富有人情味的语言风格给幼儿清楚明了的记忆和想象线索,便于幼儿理解和感受,能够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符合中班幼儿的学习特点,可以很好地为幼儿所接受。

[设计思路]

《纲要》指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要为幼儿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我们在贯彻、实施新纲要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幼儿探索学习、创造学习,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使幼儿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于是,我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设计了这节语言活动,把幼儿当作活动的主人,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启发幼儿创造,拓展幼儿想象,从而达到促进语言表达和语言运用能力发展的目的。我之所以选择这一内容的依据有以下几方面:(一)适合幼儿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二)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虽然《小树叶找朋友》只是一个诗歌,但是可以让孩子学习诗歌的同时,感受诗歌的优美意境和句式结构,从而体验朋友间友好交往的乐趣。(三)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

[教学过程]

1、导入,播放课件,带领幼儿分别参观秋天的菜园、果园、花园,了解秋天的植物,感受秋天的美丽。

“孩子们,这里是什么地方?”“你看到了什么?”

2、鼓励幼儿探讨友好交往的方法,为幼儿仿编诗歌埋下伏笔。

师:刚才我们小朋友看到了在菜园里看到了青菜宝宝;在果园里看到了苹果宝宝;在花园里看到了菊花宝宝,你们想和他们做好朋友吗?你想到哪里去找谁做好朋友呢?你见到他怎样表示友好呢?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幼:相互交流探讨。(幼:我想到菜园里和青菜交朋友,和他握握手;我想到果园里和苹果交朋友,和他抱一抱,说你好你好;我想到花园里和菊花交朋友,和他亲一亲……)

3、播放课件,幼儿学习诗歌。

(1)看课件,欣赏诗歌,感受诗歌的画面美和语言美。

(2)提问:诗歌的名字叫什么?小树叶飘到哪里?找谁做朋友了呢?小树叶和好朋友是怎么表示友好的?对它说了什么?(设置问题,使幼儿不断的思考,掌握诗歌的结构特点,学会念诗歌。可以让幼儿做一做动作:如抱一抱、握握手、亲一亲、拉拉手,引起幼儿情感的共鸣)

(3)师生完整朗诵。

鼓励幼儿用动作来表现诗歌。

4、幼儿仿编诗歌。

(1)引导幼儿相互讨论,仿编诗歌。

小树叶还会飘到哪里,和谁做朋友?是怎么做朋友的?

(2)幼儿仿编交流,(鼓励幼儿用诗歌的形式表达)。

小朋友们发挥想象力,根据诗歌的结构大胆仿编诗歌。

5、活动延伸:

带领幼儿(小树叶)到户外找朋友。

“小树叶们,今天我们学会了交朋友的好办法,交到了许多朋友,真开心!让我们一起到外面去找更多的朋友,好吗?”

附诗歌:小树叶

上一篇:社会实践结束的总结日记下一篇:大学国家励志奖学金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