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经济体系

2024-05-09

现代化经济体系(精选6篇)

篇1:现代化经济体系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抓住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提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及与之适应的经济政策框架,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

从发展阶段来看,我国发展阶段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发展质量取代发展速度成为未来发展的第一要务。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对此,要坚持质量第一,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

经济效益成为未来发展的主要导向。经济增长是速度、质量和效益的统一。未来在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的同时,要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是经济结构不合理,导致产能过剩、行业效率低下和运转不灵,特别是经济发展未能有效地惠及民生。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就是要整治生态环境不放松,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补齐民生短板。要推动效率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科技创新驱动成为未来增长的主要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巨大成就,主要原因就在于我国充分发挥了传统要素的比较优势。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劳动力、土地、资源能源等传统生产要素在供给量、价格等方面的资源红利优势日趋弱化。以劳动力成本为例,2006—2015年,我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工资总额在10年间增长了3.6倍,制造业平均工资已处于相对较高水平。因此,进入发展新阶段要把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主动力,从依靠要素、投资拉动为主转向依靠创新驱动为主,推动经济发展动力变革,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来看,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从需求方来看,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的持续推进,我国消费需求步入快速发展的新车道。2016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4.6%,在消费规模快速扩张的同时,消费升级步伐加快,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消费层次正由温饱型向全面小康型转变。人们的物质文化层面的需求开始分化、升级,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

从供给方来看,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一些事关民生消费的中高端领域有效供给不足,造成消费外流问题严重,国内消费潜力难以充分释放,已经成为居民消费升级的主要制约因素。因此,要从供需两端发力解决供求错配问题,特别是加快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在这种国际分工模式下,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生产力水平获得了明显提高,但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也一直难以解决。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一方面,民众不再单纯追求廉价消费品数量的增长,而更重视产品的质量、科技和设计内涵;另一方面,民众对闲暇时间、宜居生活和环境质量的要求也显著提高。此外,由于过去的增长模式不够平衡,一些落后区域的居民未能充分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他们的需求正是下一步经济发展模式转变所需要解决的。因此,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深刻变化所产生的必然变迁。

另外,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全球竞争已由价值链份额创新竞争阶段进入价值链升级竞争阶段,由过去的实物资本竞争转变为知识资本竞争。因此,顺应和引领新一轮经济全球化和产业革命趋势,要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从而实现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转变。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改革发展工作时强调,工业是我们的立国之本,要大力发扬自力更生精神,研发生产我们自己的品牌产品,形成我们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总书记考察工作时强调,我国是个大国,必须发展实体经济,不断推进工业现代化、提高制造业水平,不能脱实向虚。更好地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迫切需要的是创新驱动。

一是理念创新。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深刻认识新发展理念对引领实体经济发展的地位和作用,从新发展理念中找到实体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二是模式创新。推动发展模式和发展动力转换,培育实体经济新的发展动力,推动实体经济发展从传统成本红利向人才、产业、技术和制度红利转变,推动实体经济发展模式向创新、绿色、生态方向转变,实现新旧模式和增长动能的转换和衔接。

三是制度创新。从制度层面发力,形成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制度安排,依托自贸试验区、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等开放平台和载体的先行先试措施,倒逼工商登记制度、贸易监管制度、投资管理制度、金融开放创新制度和事中事后监管制度改革,不断提高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营造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

四是技术创新。紧紧依靠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来提升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效益,既要发展高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更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发展,以网络化、数字化、绿色化、智能化制造为抓手,加快形成一批实体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新业态。完成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一任务,首先要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攻坚战,突出抓好三方面工作:

要从生产端入手,有效化解过剩产能,促进产业优化重组,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壮大新动能,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要着力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提升大企业素质,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优化企业结构;要适应经济发展转型的需要,增强劳动力、金融、技术等关键要素的供给能力,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同时,还要着力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加大环境治理力度,筑牢生态安全屏障,补齐民生领域、生态文明建设等突出短板。

从短期看,近期的重点是要抓好钢铁、煤炭等行业的去产能工作,推进僵尸企业市场出清。要切实降低实体企业成本,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和水平,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要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的机遇,加强创新,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加快新动能成长壮大。从长期看,振兴实体经济的根本途径在于改革,关键靠创新,要建立健全市场化法制化去产能的长效机制,推进金融、劳动力市场、能源电力等领域市场化改革,加大人力资本的投入,加快服务业开放,完善新兴产业准入监管机制,以改革创新重塑我国实体经济竞争优势。

要以完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和加快以“放管服”为核心内容的政府职能转变三个方面作为深化改革的突破口: 通过完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形成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的市场环境,建立起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通过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使国有资本功能放大、保值增值并提高竞争力,形成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竞争优势;同时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通过“放管服”改革营造公平便利的市场环境,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对于坚定创新自信,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您有哪些对策和建议?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一项具有长期性的艰巨任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

首先,要切实认识到创新在我国未来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汇聚全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强大合力。要切实认识到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下的问题和形势,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才能有力推动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跃进,提升经济质量;才能更多培育面向全球的竞争新优势,拓展发展空间;才能有效克服资源环境制约,增强发展可持续性。要不断增强公众的创新意识,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目标、方向和步骤上统一行动,形成全社会“共同想招、一起发力”格局,凝聚创新型国家建设合力。其次,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推动由“管理创新”向“引导创新”“服务创新”转变。要进一步简政放权,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扶持我国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要建立和完善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体系,在配套政策制定中更加考虑企业的需求,激励企业的自主创新。同时要营造良好的法律和社会环境,保护知识产权,维护创新者利益,保护创新的积极性。

再次,要扩大科技创新领域国际合作。要抓住全球创新资源加快流动和重组的机遇期,将开放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动力。注重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和地区科技交流合作,加大利用全球科技资源力度。要进一步加大高水平人才和技术的引进力度,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同时要支持企业和科研机构在海外建立研发机构,获取先进创新资源。

最后,要因地制宜,促进区域创新的协调发展,提高国家整体创新能力。需要看到我国东中西部区域间创新能力的差异。东部地区要发挥先导作用,追赶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在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等创新领域建设方面发挥引领作用。中、西部要通过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方式,在引进的基础上,加强消化吸收再创新,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一是把教育现代化摆在优先位置,完善创新体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现代大学制度、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市场准入、技术标准等软环境建设,着力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二是要着力加强基础研究,实施一批关系国家全局和长远的重大科技项 当前,国家对科技创新的投入非常大,为建成创新型国家,除了保持高投入外,还要推进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打通科技创新的多个环节。在基础科研领域,国家需要改进高校相关考核机制,助推产学研结合与基础科研成果转化;在市场主体技术创新方面,国家既要做好中小企业的公共服务,激发新兴企业的创新活力,又要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企业研发合作机制,解决企业共性技术研发的投入问题。此外,国家还需要及时应用科技创新研发成果,反哺产业发展和政府治理。比如通过信息技术提升金融效率、利用“互联网+”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利用大数据改善城市规划和社会治理等。

篇2:现代化经济体系

大家好,今天由我来给大家解读十九大报告的第五部分——“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一部分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是经济建设发展的总体战略部署。十九大报告在这一部分还提出了一个新概念——“现代化经济体系”。那么,如何理解这一新概念的内涵,怎么把握它的重点?我今天的讲座就围绕此主题展开,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第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十九大至二十大的重大战略目标;第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总要求(基本任务);第三,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三个支柱;第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六个重点,这是今天讲座的重点部分。

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十九大至二十大的重大战略目标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关于经济建设的一个重大战略目标。那么,为什么要提出这个战略目标?

(一)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内在要求

我国经济从数量追赶转向质量追赶。党的十八大提出“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一重大变化,更为突出地要求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把“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放在最核心的位置。如果不重视经济发展质量、不提升质量,产能过剩就无法得到有效化解,对外贸易优势有可能会慢慢丧失,经济竞争力也有可能会迅速下降。可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内在要求。

(二)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迫切需要

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党的十九大之后,我们还将加大工作力度,取得更大的进展。也就是说,要进一步推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就必须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是攻关期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

以上两点,就可以说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由何提出。

(三)什么是现代化经济体系

要领会“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一新概念,首先要理解什么是现代化。现代化,是我们的一个奋斗目标。近代以来,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实现现代化。现代化的重中之重是经济现代化。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提出“四个现代化”,即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2012年,十八大报告提出“新四化”,即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这是推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非常重要的因素。

对于实现现代化,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一个重大的战略目标,到本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也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个新目标。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这五个词体现的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富强强调经济建设,民主强调政治建设、文明强调文化建设、和谐强调社会建设、美丽强调生态文明建设。这一目标描绘了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新图景。那么,要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就要“分两步走”,第一步是从2020年到2035年,第二步是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也就是前15年和后15年。另外,十九大报告指出,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也就是说,到2020年,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总之,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对即将实现的现代化提出的要求,它源于我们对现代化的追求。

那么,什么是现代化经济体系?它由三个部分构成:一是动力体系,就是发展要有动力,要有新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重视新旧动能的转换,推动增长动力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加快转向创新驱动。现代化经济体系由新旧动能的转换、创新驱动力的形成建立现代动力体系。二是产业体系,就是要有产业支撑。三是经济体制,就是要有体制支撑。上述就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本概念。

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总要求

按照十九大报告第五部分内容,我们做一个总结和梳理。

(一)动力体系

十九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这一要求自“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之后更为明确。“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就是必须通过改革才能形成现代动力体系。“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这又是一个新提法,我称为“三大变革”。其中“质量变革”,意味着不但要把质量放在首位,还要让质量发生根本性变化。总之,以“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为原则和要求,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成“三大变革”,进而完成动力转化,形成现代动力体系。而形成现代动力体系最终要实现的目标,就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这是人类社会共同的标准。创新、科技进步是衡量世界各国先进程度、现代化程度的标准。而劳动、资本、土地三要素之外的一个要素就是科技进步,就是全要素生产率。简单地说,一个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在达到现代化水平后,其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要超过60%-80%。这时就可以说,这个国家建立了现代经济发展的动力体系。因此,现代动力体系的形成,最终是要让全要素生产率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

(二)产业体系

过去,我们将产业分为一次产业、二次产业、三次产业。如果产业达到了现代化的水平,也就是实现了现代化的农业、工业、服务业,其特征是质量效益都比较高,技术进步率也比较高,这样的产业体系就叫做现代产业体系。目前,我们的现代产业体系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不够强,实体经济不被重视,金融领域热衷于泡沫经济。为此,党的十九大提出,要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三)经济体制

从微观到宏观的角度,我们将现代经济制度分为现代产业制度、现代产权制度、现代财政制度、现代金融制度。十九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这就要求我们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2015年12月,习近平同志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2016经济工作重点围绕实施五大政策支柱,即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十九大报告对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提出了具体要求,明确提出宏观调控有度,我认为这是一个新的说法,值得我们研究。这要求我们探索宏观调控要怎么做才能有效有力,以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宏观调控不是万能的,更不是什么都要管,而是有选择地、有重点地开展,而且要精准有效。

三、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三个支柱

十九大报告的第五部分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应该说这部分在报告中的份量还是比较重的。报告细化到了六大主要任务: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这体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五方面也是我们在工作中要不断深化贯彻的。

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三个支柱是什么?一是通过改革和创新形成新动能;二是解决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高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三是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现代化经济体系包括三个部分:动力体系、产业体系、经济体制。实际上,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三大支柱与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三个部分是有很大关系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也就是说,我国的发展已经到了比较高的水平,生产力也有了很大提升。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主要解决的就是结构性问题。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支柱也要有问题导向。改革和创新是培育动力源的两个关键,因此我们要深化改革、促进创新,这样才能有新的动力。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

(一)从改革创新入手,培育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新动能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瞄准国际标准提高水平。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

(二)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提高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

我们讲,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体现在“三农”问题上,也就是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也是十九大报告中的一个新提法。二是体现在区域性问题上。有些地区在经济发展上还存在缺少活力、效率低的情况,有些地区的产业发展及其他各方面发展也不是特别充分。这些都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都是我们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三)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要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六大重点

学习十九大报告第五部分的内容,我强烈地感受到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六大主要任务就是强国之道。

(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这是发展和改革的一个重要切入点。之所以说这个工作非常重要,是因为它是培养动力的需要。动力的发展需要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完善、发展也必须要改革。

那么,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攻方向是什么?是质量效益的问题——质量效益不高。以前,我们的增长主要是靠要素投入和投资驱动,现在要开始改变这种面貌。所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攻方向是要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为了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这些年,我国形成了一定的质量优势,但还要巩固增强,要形成我们自己的质量优势。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也是围绕产业体系的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形成来展开的。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第一项工作是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中国的很多工业品在世界都名列前茅——中国的钢铁产量世界第一,把另外九个排在前十名的国家远远地抛在后面;中国的水泥产量占全世界的50%左右,煤炭产量也接近50%。所以说“大”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现在我们要变成强国。

要想变成强国,具体要怎么做?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时代,除了政治特征、经济特征外,还有环境的变化。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是战略机遇期,正好迎头赶上第三次产业革命——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这样的新经济,所以发展得非常迅速,而且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所以我们要通过新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全面提升产业水平。十八大之后,我们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未来要继续把这个工作做得深入,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新动能从何而来?从新经济而来,从实体经济和传统产业的融合上来,形成新的产业、新的消费热点。这就是未来中国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第二项工作是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瞄准国际标准提高水平。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这里所说的全球产业链中高端不仅是指工业,产业链的概念是包括工业、制造业、服务业等在内的,所以“全球产业链中高端”包含了制造、加工、创新和服务等内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第三项工作就是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强国的重要基础。中国为发展中国家怎么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可以这样说,基础设施建设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重大战略的成功,世界各国都可以借鉴中国的经验。现在,中国也是很有优势的,中国的许多基础设施建设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包括高铁、高速公路等,无论是总量还是质量,都排在世界前列。基础设施的优势我们要保持,并且要继续加强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当然,我们也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比如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在基础设施上表现得十分明显,农村的基础设施、中西部的基础设施都还存在不足,也就是不充分。基础设施建设是“传统+新兴”——传统的基础设施有公路、铁路、港口、机场等,而新兴基础设施更要重视,像信息网络、物流的发展等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这也是存在投资潜力的原因。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第四项工作是坚持“三去一降一补”。“三去一降一补”的最终目的是存量和增量并重,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实现供需动态平衡。也就是说,我们需要的平衡是动态的、长期的平衡,不能形成大量的产能过剩、价格下跌、企业效益滑坡。通过“三去一降一补”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长期制约发展的结构性矛盾基本化解了,让市场规律正常地、有效地起作用。这样一来,经济就有了可持续增长的基础。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第五项工作是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这几年我们简政放权,进行商事制度改革,降低企业创业成本,使新的企业、新的市场主体大量涌现——从开始时每天1万家增加到1.2万家,后来又增加到1.5万家,到2017年达到了每天1.6万家,这既体现了市场的活力,也体现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第六项工作是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我们的劳动者大军不能再是低层次的产业工人。现在,我国每年有700多万的高校毕业生,这样的人力资源数量简直不得了。如果我们把劳动者大军都变成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人才,这对经济增长实现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对创新驱动,都是非常重要的贡献。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的“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意味着就业水平、就业质量、人才水平在明显提高。

(二)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早在2007年的《国家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十一五”规划》中就提出,将创新型国家作为总体目标。创新要靠科技。即使是在改革开放前,我们都在追求科技上的进步,那么在建设现代化的今天,我们更要把创新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这是十九大报告里的原话。那么,我们要做哪些工作呢?

第一,要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创新有三个来源: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在新时代,我们要特别重视原始创新。我们的科学家一定要搞原创,前沿性的、原创性的成果要成批量地出现。在科技领域,现在的中国和十年前、十五年前的差距是很大的。

第二,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应用技术最终要为我们所用,要发挥经济效益。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这些提法中,有些是以前就讲过的,有些是十九大的新提法。从这些提法中也能看出,我们的目标是全面的而不是单向的,我们要在整体上强起来。如何建设一个强国?其中一点就是要有过硬的技术,只有应用技术达到很高的水平,才能实现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目标。这是现实的要求。

第三,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在战略科技方面,我们要站在前面。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是以前就提过的,这个要求是一贯的。从创新体系建设上来讲,如果是基础性、原创性研究,它的基础可能是国家;如果是一般应用型的创新体系,它主要依靠的就是企业,所以要特别支持中小企业的创新,这个思想也是一贯的。

第四,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以前,我们对知识产权的重视不够,现在则是主动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这对我们自身也是非常有利的。知识产权保护得好,创新才能具有强大的基础和强大的动力。十九大报告提出,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不仅要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还要强化知识产权创造和强化知识产权运用。这是对知识产权制度的完善,也是我国建立创新型国家的关键一环。要实现强国目标,技术水平要不断提高,知识产权制度也要不断完善,这是现在非常紧迫的任务。第五,要注重对人才的培养。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六个重要任务,最终都落在人才上面。十九大报告提出,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我认为,培养造就战略科技人才是非常关键的。我们要实现强国目标,推动创新驱动,就要更加注重人才的培养。

(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我认为这是具有特别的意味的。提到乡村振兴,要特别注意“振兴”两个字。我认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我国一些乡村地区还是非常明显的。这也是我们现在面临的一大难题。当前,一些农村的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但从实际上看,我国乡村是有文化、有发展基础的。十九大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个提法就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也是十九大报告在经济发展方面的一个亮点。在乡村振兴方面,我们的发展思路已经越来越清晰了,发展重点也越来越突出和全面。我们并不是仅从某一个方面来发展乡村,而是要全面、系统地振兴乡村,这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各级政府都要高度重视乡村振兴。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第二,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过去我们强调农业现代化,现在提出农村现代化,这就是一个社会概念了。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也就是“双现代化”。我认为,农业农村现代化要比农业现代化更加宽广,当然农业作为产业也有它的重点。那么,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总要求是什么?就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也就是说,要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以上这些方面都要达标。

第三,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这些也是我们以前一直在做的事情。报告还提出,要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

第四,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农民的财产保护和权益保护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么这方面的问题肯定会通过改革给予解决的。

第五,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不管经济怎样发达,如果粮食安全有问题,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就会出现问题。粮食安全是一个基础。十九大报告提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认为,第一,要保持粮食自给自足的能力,粮食自给率要非常高。第二,要保持耕地的能力,在实施耕地“休养生息”的同时,耕地能力只能提高不能降低。粮食安全问题永远是一个重要方面。

第六,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现在看来,在农业方面,不管是在政策上还是在制度上,都在不断地向现代化水平迈进。

第七,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我国过去十多年来特别是过去五年来非常重视的一项工作。三个产业的融合发展也能够创造很多就业机会、发展机会和财富增长的机会。当然,促进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也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方向。

第八,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主要包括以上这些内容。我认为,这些内容已经非常丰富了,如果能把这些工作做好,农村就一定会有更好的发展。

(四)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基本的大结构还是按照十八大或者是更早一些说法。但是,我们过去把城镇化单列出来或者把城镇化作为城乡一体化的重点,而十九大则是把城镇化作为一个区域问题纳入这个部分,在结构上稍微做了一个调整。

第一,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不平衡和不充分在区域发展上反映比较突出,也是中国结构性矛盾较集中的问题,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一个长期发展战略,这次在十九大报告中更加系统化。在表述上也有新变化,过去是讲“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和东部率先”的“四大板块”以及老少边穷地区,现在在顺序上作出了调整——老少边穷、西部、东北、中部、东部,重心更偏向于老少边穷、西部、东北,中部和东部的顺序靠后,因为它们发展相对比较好一些。由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所以我们要在平衡充分上作文章。

第二,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去这个部分也是放在城镇化部分,现在放在区域发展部分,我觉得合情合理。因为城市也是一个区域问题。第三,三大区域发展的重点,即: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过去,区域发展“三大战略”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一带一路”建设。由于“一带一路”是一个跨国倡议,所以十九大在国内区域发展补充了“支持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这使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地位又一次变得比较突出。这也是我国产业结构矛盾在区域上的一个反映。三大区域的发展重点是,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支持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

第四,加快边疆发展,确保边疆巩固、边境安全。

第五,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海洋强国被再次提出来。我们的经济发展主要是围绕强国之路来展开。坚持陆海统筹,加强建设海洋强国,“一带一路”是重点。

(五)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这个部分的内容很丰富,我列了八条,其中蕴含着新意。

第一,提出总体要求,即: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我的理解是落实三中全会提出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的作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有效作用,这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是一致的。第二,要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深化国企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十九大还对国企尤其是央企提出了具体要求: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第三,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十八大期间,简政放权特别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改革等,现在已经见效了。同时,十九大还提出,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打破行政性垄断,防止市场垄断。这两句话是很有新意的,明确提出要打破行政性垄断。简政放权,实际上就是要打破行政性垄断,这恐怕是下一步我们的一个工作重点。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放宽服务业准入限制,完善市场监管体制,这是对过去工作作的总结,我们要继续做好这个方面的工作。

第四,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健全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以宏观调控、国家发展规划作为战略导向,分为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经济政策。财政和货币政策是总量政策,产业和区域政策是结构性政策。当然,财政政策也可以是结构性政策。结构性调控是中国经济的一个特色。从经济理论或世界发达国家的实践来看,总量调控和一般性调控,都被认为是很重要的方面。由于中国还面临许多结构性难题,所以要实行结构性改革和结构性调控。十八大以来,在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在十九大体现出结构性特点,主要是解决了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第五,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第六,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

第七,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这里与三中全会不同的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对现代财政制度提出了基本要求;十九大对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财权事权对应提出了具体要求——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全面实施绩效管理,这也是报告的一个新意之处。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健全地方税体系。

第八,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这个部分有很多值得我们探索和研究空间。关于货币政策十九大报告的新提法是: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

(六)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在过去五年中,我们在这方面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特别是围绕“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未来的前景非常广阔。中国要想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要形成全面开放的新格局,形成我国国际竞争的新优势。这也是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点内容。

第一,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这是让世界吃“定心丸”,我们对国际社会做了一个进一步的承诺。第二,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这是一个新的说法。我们的西面开放不平衡、不充分,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以“一带一路”为重点,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第三,拓展对外贸易,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推进贸易强国建设。我们长期保持出口第一大国的地位。我们要推进贸易强国而不是贸易大国。这又是一个高目标。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这是我们对全球化的追求,也是对全球化的重要支持。中国是WTO协定坚定的支持者,我们在这个方面有巨大的利益,同时也有重大的义务。我们在这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符合世界发展的共同利益。

第四,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全球化中有区域化问题,我们要优化区域开放格局,加大西部开发力度。

第五,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我们要在放权上加码。“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是一个全新的说法。这是一个新的动向。

第六,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形成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生产、服务网络,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在新时代新的开放格局下我们要面向全球,形成全球竞争的新优势,开放格局是中国国际化战略的重要部分。

篇3:现代企业经济管理体系分析

1.1 企业的最高管理者的职能

企业的最高管理者应向企业员工宣传有关经济法律、法规和企业经济规章制度的重要性, 制定经济管理方针和经济目标, 确保经济管理所需资源的获得, 进行经济管理体系策划, 在对经济管理体系策划进行变更和实施时, 应保持经济管理体系的完整性。最高管理者应确保经济管理方针与企业的宗旨相适应, 包括满足经济管理要求和持续改进经济管理体系的有效性。企业最高管理者应以增强顾客和相关方满意度为目的, 确保顾客及相关方的要求得到确认并予以满足。企业的最高管理者应确保企业内经济管理者的职责、权限得到规定和确认。在企业内建立沟通过程并确保对经济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进行沟通。

1.2 经济管理体系代表的设置和职能

企业最高管理者应指定经济管理体系代表, 并授予一定的职责和权限, 确保经济管理体系所需的过程得到建立、实施和保持, 向最高管理者报告经济管理体系的业绩和改进的需求, 确保在整个组织内提高满足顾客和相关方及企业规定要求的意识。

2 目标实现的策划

经济目标实现的策划包括:①项目 (产品) 经济目标实现的策划。项目 (产品) 经济目标实现的策划应包括如下内容:项目 (产品) 的经济目标和需求, 确定过程、文件和资源的需求, 经济目标实现所需的验证、确认、监视、检验和复核的活动, 为实现过程及其结果, 满足经济目标的要求提供证据、记录。②与顾客 (相关方) 有关要求的确定。包括顾客规定的要求, 如计量方法, 付款方式, 社会行业惯例, 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企业自己确定的附加要求。③与顾客 (相关方) 要求的评审。企业应对顾客 (相关方) 的经济要求 (如接受订单, 提交标书) 进行评审, 以便确定顾客 (相关方) 的经济要求得到确认, 与以前表述不一致的合同或订单的要求予以解决, 企业应有能力满足规定的要求。④与顾客 (相关方) 的沟通。企业在履约过程中应对顾客及相关方的有效沟通进行安排, 以便明确双方合同规定的经济管理信息, 问询, 合同或订单的变更和更改, 顾客和相关方的反馈, 如顾客抱怨等。

3 内部审核

企业应按策划的时间间隔进行内部审核, 以便确保经济管理体系符合策划的要求并得到有效实施与保持。企业应对内部审核人员的组成、资格, 审核的方法、范围、时间做出策划。内审的记录要保存。负责受审区域的管理者应确保及时采取措施, 以消除所发现的不合格元素及其原因, 跟踪活动应包括对所采取措施的验证和验证结果的报告。

4 计量装置的控制

应对经济管理过程中使用的计量、核算设备工具进行有效控制。应对国家有规定的计量器具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 保证其处于良好状态并防止搬运、使用和储存期间的损坏、失准。对经济管理过程中使用的计算机软件应进行确认, 必要时要再确认。

5 材料采购过程的经济控制

5.1 采购过程

企业应确保采购活动符合经济管理的要求, 对采购方式、采购程序及供方的履约能力要做评价。制定相应的评价准则, 做好并保存评价记录。

5.2 采购信息

在采购前要对供方的有关经济信息进行搜集分析, 包括供方的履约能力、信用状况、经济实力、经济管理状况、计量方式、运输手段等。

5.3 采购产品的验收

企业应确保采购产品的验收, 确保采购产品的数量、质量符合合同的约定。

6 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的经济控制

6.1 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的经济核算

确定其方法、程序、人员、设备及审核活动是否符合项目 (产品) 经济策划的要求。

6.2 对特殊过程的确认

企业在为生产和服务提供经济活动过程管理时, 应对那些以前没有经验可循的新的产品、方法、工艺流程、设备的经济管理活动进行专题策划, 并进行确认和再确认。

6.3 产品物资防护

企业应对生产的半成品和成品, 采购的材料、物资提供合适的场所使之在储存、搬运、使用过程始终处于良好状态, 符合企业经济管理的要求, 避免产品因丢失、霉变、挥发带来的损失。

7 企业经济管理体系必须遵守法律和法规

当前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逐步确立,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所以作为市场经济“细胞”的企业, 其经济管理体系, 首先, 必须遵守国家有关的经济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法》等;其次, 必须遵守企业自己制定的有关经济活动的规章制度, 如《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以履行合同的约定为前提。

总之, 只有用科学的经济管理体系去管理企业的经济活动, 认真研究企业经济管理体系中组织机构的设置和职能、经济管理体系文件、资源管理、内部审核、持续改进等方面的内容, 才能保证企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使企业的利润保持稳定的实现。当然, 以上只是笔者根据自己经济管理的实践, 结合管理的系统方法和过程方法对企业的经济管理提出的一些看法, 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摘要:本文论述了在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中引入经济管理体系, 对企业经济管理体系内容进行了探究, 以期对企业利润的稳定实现有所帮助。

关键词:企业,经济管理体系,分析研究

参考文献

[1]丁锋.知识经济时代的我国企业经济管理[J].地质技术经济管理, 2007 (5) .

[2]丁瑞华.企业应对全球化的战略性思维[J].经济工作导刊, 2002 (22) .

篇4:建立真正的现代经济体系

中国奇迹的背后

但毫不讳言,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东亚模式固有的弊端完全凸显,加之我国原有的体制弊端,使得各种矛盾突出,经济发展不稳定、不协调、不平衡和不可持续的问题已经颇为严峻:一是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增长;二是消费过低;三是技术创新不足;四是服务业严重落后。加之中国城镇化步伐缓慢,使得中国经济在规模做大的同时,本质上仍然属于传统经济。农业人口特别是贫困人口仍然占很大比重,制造业要么以重工业为主,要么以出口创汇为目的的廉价消费品为主,基本没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

从经济发展的阶段来看,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模式仍然停留在尚未完全完成工业化的阶段。由于缺乏现代要素,整个经济体的含金量不高,从而导致经济的“净利润”低,如果不寻找新的驱动战略和新路径,经济发展很可能陡然减速,这对于正面临“中等收入陷阱”考验的中国,无疑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摸到最重要的石头

事实上,对于中国而言,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就是尽快告别前工业化时代,进入真正以现代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现代经济发展阶段。而所谓现代经济体系,从全球的指标来看,不外乎如下四个命题:第一,厘清市场和政府的边界,实现各个市场主体平等参与市场的机会,完成从“身份到契约”的跨越;第二,真正完成城镇化的步伐,城镇人口的比例应该占全部人口的65%左右;第三,现代服务业必须与现代工业同步发展,服务业在三大产业中的比重应该在60%以上;第四,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不是依靠高投入,科技创新和技术创新应该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其实,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建立真正的现代经济体系也做了明确的回应。比如,在市场与政府的关系上,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提出要“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在未来的增长驱动力上,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提出要“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要求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这种将创新驱动提升至经济发展全局和核心位置的力度,是前所未有的,这清晰地表明与过去的投资驱动告别的勇气和决心。在现代产业体系上,提出“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强化需求导向,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等,这些都是建立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说中国的经济改革一直在摸石头,那么,建立真正的现代经济体系,无疑是30多年来摸到的最重要的石头。

责任编辑:孙春艳

篇5:现代化经济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鲜明提出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思想,并且就为什么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什么样的现代化经济体系以及怎样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等基本问题进行了深刻阐述,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境界,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崭新范本。

为什么要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之所以这样讲,一方面是因为社会主要矛盾变化需要。要“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传统追求速度和规模为重点的经济体系无法满足,需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来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以及发展质量不高的问题。另一方面是为了顺应世界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的大趋势,应对欧美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快工业化”的双重压力,进而提高中国实体经济和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需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现代化经济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如果把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特征具体化,现代化经济体系应该符合九个方面要求:一是“创新驱动发展”。创新驱动发展,既是中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更是实施新“两步走”发展战略,成功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二是“协调平衡发展”。通过“补短板”,做加法,来进一步发挥和释放“长板”优势。三是“绿色低碳发展”。既要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价值引领和“硬约束”,又要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商机和发展动力,进而“推动自然资本大量增值,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四是“开放共赢发展”的经济体系。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的开放经济体系,是内外联动,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的经济体系。五是共享共富发展。一方面要着眼于实现“共建共享”的产业体系和就业机制,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蛋糕”做大;另一方面要着力于“共同富裕”,把不断做大的“蛋糕”分好,让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达到充分体现,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六是“劳资包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体系区别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体系的主要特征应该主要体现在“劳资包容发展”上。七是“虚实共生发展”的经济体系。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既要重视“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融合,又要重视“互联网+制造业”“互联网+实体经济”以及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共享经济。八是“公私混合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充分反映基本经济制度这个“两个毫不动摇”的要求,充分发挥多元包容、混合一体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制度优势”。九是“两手互济发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进而做到“市场机制有效,宏观调控有度”,“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辩证统一。

篇6:现代化经济体系

1, 前言

一直以来,现代企业生产管理与生产活动中除了企业自身条件限制之外,也要受到市场运行环境的影响。事实上,要实现现代企业取得较好经济效益与持续发展,还必须要具有科学的经济管理体系。但是如何才能构建出现代企业科学的经济管理体系模式,是相关人士一直研究的重要课题。在这种形势下,探究现代企业经济管理体系模式就具有现实意义。

上一篇:深圳随迁入户需核实的计划生育材料下一篇:关于感恩老师的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