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贪污罪的公共财物定性

2024-05-08

浅谈贪污罪的公共财物定性(精选5篇)

篇1:浅谈贪污罪的公共财物定性

文章标题:浅谈贪污罪的公共财物定性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刑法第382条规定贪污罪是:“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骗取、窃取或者以其它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但是,在司法实践中对“公共

财物”的概念认识不透、定性不准的问题时常发生。例如,2003年有一案例:某甲企业与乙单位共同承建某水电局的工程场地鉴定任务,合同价为47270元,其中明确35000元属于甲单位,12270元属于乙单位。工程完工后,为了方便起见,水电局将甲、乙两单位的上述款捆绑式的统一付给甲单位,然后由甲单位将此12270转付乙单位。但是后来乙单位的领款人高某在上缴乙单位时少了8456元,在侦查中高某声称这是由于甲单位负责人李某少付了此款,故此法院便以李某侵吞了公共财物为名,认定其贪污了此款。又如,某科技服务部的科技人员在完成了三项技术咨询服务任务后,为单位创收了8.1万元。由于上级有政策规定“其收入的50用于职工的奖金福利”,该服务部负责人便在政策规定的限度内为参与咨询服务的三位科技人员发放了20400元的劳务奖金。其中的13500元,由于担心发多了其他职工会有意见,从而采取了开具假发单的手段发放了这笔钱,法院便以“弄虚作假,非法占有公共财物”为名认定科技服务部领取这笔款的三位科技人员共同贪污。这是不对的!

司法实践中诸如此类的案例颇多,长期以来一直是人们争论的话题[1],不少人从语文的角度想当然地认识“公共财物”。事实上,对“公共财物”的正确认定是贪污案件中的疑点、焦点、难点问题。

二、贪污罪的有关法律规定

由于贪污罪主体形式的多样性,我国刑法分别对贪污罪做出了如下规定:

1、刑法第382条第1款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是贪污罪。

2、刑法第382条第2款规定:受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国有财物的,以贪污论。

3、刑法第271条第2款规定: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和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以及其他单位从事公务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的,依照刑法第382条、第383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4、刑法第394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在国内公务活动或者对外交往中接受礼物,依照国家规定应当交公而不交公,数额较大的,依照本法第382条、第383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5、刑法第183条第2款规定:国有保险公司工作人员和国有保险公司委派到非国有保险公司从事公务的人员有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故意编造未曾发生的保险事故进行虚假理赔,骗取保险金归自己所有的,依照本法第382条、第383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6、刑法第91条规定:本法所称公共财产,是指下列财产:

(1)国有财产;(2)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3)用于扶贫和其他公益事业的社会捐助或者专项基金的财产。

在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集体企业和人民团体管理、使用或者运输中的私人财产,以公共财产论。

7、刑法第92条规定:本法所称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是指下列财产:(1)、公民的合法收入、储蓄、房屋和其他生活资料;(2)依法归个人、家庭所有的生产资料;(3)个体户和私营企业的合法财产;(4)依法归个人所有的股份、股票、债券和其他财产。

8、司法解释,高检会[1994]26号《最高人民检察院、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关于办理科技活动中经济犯罪案件的意见》第4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集体经济组织工作人员或者其他经手、管理公共财物的人员,在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咨询等职务技术活动中,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属于单位的收入占为己有的,以贪污论处。

三、“公共财物”认定中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一)关于外单位财物不属于“公共财物”的问题

司法实践中人们对贪污罪侵犯的对象是否只能是本单位的财物的问题存在着两种观点[2];一种观点认为:贪污罪中被非法占有的必须是本单位的财物,占有外单位的财物不能认定为贪污罪;另一种观点认为:非法占有外单位的财物也应认定为贪污罪。我们认为,除共同贪污犯罪的情况外,贪污罪的行为人非法占有外单位的财物不构成贪污罪。因为,刑法271条第2款已经明确规定:“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的”,才为贪污罪。在382条没有明示“本单位”的概念是因为在382条之前的第271条第2款已经有明确规定,这是法律“要统一,不能抵触”的立法原则。实践中一些贪污犯罪形式上似乎是贪污外单位财物,而实际上还是贪污本单位

篇2:浅谈贪污罪的公共财物定性

-----------------

[案情]

2009年6月,湖南省沅陵县征地建设工业园。被告人宋某时任该县国土资源局建设用地股股长,负责工业园的拆迁补偿、算账统筹,该股拟定的补偿费结算清单是支付征地补偿的依据。凉水井镇干部黄某、村支书被告人李某等人负责协助征用砂子坳村土地的工作。黄某和李某以解决辛苦费为名,请宋某想办法。宋某遂虚列了一张共计10余万元的地上附着物补偿费明细表,谎称为砂子坳村弄点工作经费,交粟某呈报。之后,该县财政局国库股从该局工业园项目资金专户上拨付了包括宋某虚报的10余万元在内的征地补偿款给凉水井镇。村妇女主任杨某将10余万元取出后,按李某的安排交给黄某6万元,黄某送给宋某3万元,宋某分给粟某3000元,用4000元购买了一台办公电脑,余下的用于个人开支。李某和杨某等3人各分得1万元,余款作为村委会的经费。

[分歧]

本案在审理过程中,对宋某是国家工作人员、李某在协助人民政府从事土地征收补偿费用管理中具有准国家工作人员身份的认定、骗取的10万元为公共财物均没有异议,但对宋某等人骗取地上附着物补偿款予以私分的行为如何定性,存在很大分歧:

第一种意见认为,宋某等人骗取的地上附着物补偿款来源于县财政局,宋某对该款项没有主管、管理、经手的职权,宋某等人的行为符合诈骗罪虚构事实骗取他人财物的犯罪构成要件;

第二种意见认为,宋某、李某等人系国家工作人员或以国家工作人员论的人员,他们利用宋某职务上的便利,虚报、骗取地上附着物补偿款后予以私分的行为侵犯了公职人员的廉洁性和公共财物的所有权,构成贪污罪。

[评析]

笔者同意第二种意见。

本案的争议焦点是:刑法第三百八十二条第一款规定的贪污罪中的公共财物是否必须是行为人本单位财物?

刑法第三百八十二条第一款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是贪污罪。通常的观点认为,虽然该款没有明确规定贪污罪的对象必须是“本单位财物”,但是刑法第二百七十一条第二款规定: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和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以及其他单位从事公务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的按照贪污罪定罪处罚。两款既同是对贪污罪的规定,二者的犯罪对象也应当是相同的,因此,刑法第三百八十二条第一款中的“公共财物”应当是行为人主管、管理、经手的本单位公共财物。那么这两个条款中的“公共财物”与“本单位财物”这种用语上的差异能够被等同吗?

对刑法中互相关联的条文呈现的差异又该如何理解?笔者认为,必须对这些刑法条文进行系统解释,同时考虑立法目的,才能实现立法的真正意图。

首先,按照系统解释法的异词规则要求,如果立法者在同一法律的不同条文中使用了不同的词语,则应当理解为立法者的意图是赋予其不同的含义。按照这一规则,刑法第三百八十二条第一款中的“公共财物”与第二百七十一条第二款中的“本单位财物”是不能等同的。其次,从立法的目的考量,设置贪污罪是为了保护公共财物以及公职人员的廉洁性,且更侧重于后者,这也是1997年刑法将贪污罪从侵犯财产罪一章中独立出来的原因。刑法第二百七十一条是侵犯财产罪中关于职务侵占罪的规定,该罪要保护的是非国有单位的财产,而当国家工作人员采取侵犯职务廉洁性的手段侵占这种财产时,便有了刑法第二百七十一条第二款的内容,它是贪污罪的特别规定,该款中的“本单位财物”应当为刑法第三百八十二条第一款基本贪污罪中的“公共财物”所包含,而不是对“公共财物”范围的限定。那么何谓公共财物呢?刑法第九十一条规定:

(一)国有财产;

(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

(三)用于扶贫和其他公益事业的社会捐助或者专项基金的财产。在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集体企业和人民团体管理、使用或者运输中的私人财产,以公共财产论。这一条对“公共财产”范围的界定,当然适用于第三百八十二条第一款。

篇3:浅谈贪污罪的公共财物定性

抢劫是指行为人对公私财物的所有人、保管人、看护人或者持有人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 迫使其立即交出财物或者立即将财物抢走的行为。不仅侵犯他人财产而且侵犯他人的人身权利。这是抢劫区分于其他侵犯财产犯罪的重要标志, 也使抢劫成为侵犯财产犯罪众最为严重的犯罪。

盗窃是指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窃取他人占有的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或者多次窃取公私财物的行为。盗窃在任何国家都是发生率最高的犯罪, 可以被认为是侵犯财产犯罪中的第一大罪名。

二、暴力行为与秘密窃取行为的碰撞

新型的犯罪行为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层出不穷, 以上2种看书风马牛不相及的犯罪也经常出现碰撞和交叉, 如何区分特殊形态下的抢劫和盗窃也成为司法实践中急切需要解决的法律问题。例如行为人结伙在某地网吧内, 多次选择正在上网且将手机放在电脑桌面上的被害人, 以拍肩膀、扭头或抓头发等方式, 与被害人对话, 谎称来寻仇, 并在与被害人对话期间, 趁被害人不备由其同伙拿走被害人放置在桌面处等明显位置的手机, 再迅速逃离。这种以轻微暴力配合取得财物的行为如何定性?是不是只要行为人在作案过程中出现了暴力, 就应该定性为抢劫行为?对于该行为的定性目前存在着很大的争议, 由此可见, 在这个案例中, 抢劫和盗窃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碰撞, 只有对以上两个罪名的犯罪构成进行深入的分析吗, 才能对该行为做出正确的判断。

三、以轻微暴力配合取得财物的定性

对于上述争议, 笔者认为各行为人使用拍肩膀、扭头或抓头发等轻微暴力, 取得财物的行为更符合刑法关于盗窃罪的犯罪构成要件, 构成盗窃罪。

1、在主观构成要件上, 抢劫罪和盗窃罪都是要求故意且还要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此外抢劫的故意还包括行为人明知自己的抢劫行为和发生侵犯他人人身与财产的危害结果, 希望并且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案例中各行为人一直供述称只是具有盗窃的故意, 无抢劫意图, 其选择作案目标都是那些将手机暴露在外的被害人。而被害人的陈述则支持了行为人的这种供述, 所有的被害人都是将手机放置在桌面明显位置, 在行为人作案时, 都认为各行为人是找错人, 并感觉莫名其妙, 各被害人对其手机被取走均无当场认识, 也就是说, 各被害人都没有感受到自己的人身权利受到威胁。这里的不知反抗并非抢劫罪中丧失认知能力的“不知”反抗, 所以各行为人主观上不具有侵犯他人人身与财产的故意。

2、在客观构成要件上, 抢劫罪的客观构成要件, 是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其他方法, 强行取得公私财物。暴力、胁迫或其他方法, 是手段行为;强行取得公私财物, 是目的行为。该犯罪是典型的侵犯双重客体犯罪, 不仅侵犯他人财产权利, 而且侵犯他人人身权利。而盗窃罪的客观构成要件, 是窃取他人占有的财物, 数额较大, 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是侵犯他人财产权利的犯罪。案例中, 各行为人实施的拍肩膀、扭头或抓头发等轻微的暴力行为不能认定为抢劫罪中的使用暴力、胁迫或其他方法, 因为, 在抢劫罪犯罪构成中, 暴力是指对被害人不法行使有形力, 使其不能反抗的行为。胁迫, 是指以当场使用暴力相威胁, 使被害人产生恐惧的心理而不敢反抗的行为, 胁迫应达到足以抑制对方反抗的程度。其他方法, 是指除暴力、胁迫以外造成被害人不能反抗得的强制方法。劫取财物, 是指违反被害人的意志将财物转移给自己或者第三人占有。各行为人实施的轻微暴力行为远未达到被害人不能或不敢反抗的强制程度, 且被害人根本无反抗的意识。近一步来说, 行为人对他人财物的取得也并非抢劫犯罪中的强行取得。因为, 在抢劫犯罪构成中, 以暴力、胁迫或其他方法和抢夺公私财物, 这两个行为应当是连贯的, 行为人以暴力、胁迫等强制手段压制人害人的反抗, 与夺取财物之间必须存在因果关系。而本案中各行为人实施的拍肩膀、扭头或抓头发等行为是转移被害人注意力的手段, 目的是趁被害人不备取得被害人的手机, 本质是一种秘密窃取的行为。所以各行为人的上述行为所侵害的客体也仅是他人财产权利, 并不侵害他人的人身权利。

3、按刑法的基本原则分析, 根据刑法罪责相适应的基本原则, 刑罚要做到重罪重罚, 轻罪轻罚, 罚当其罪, 罪刑相称;在分析罪重罪轻和刑事责任大小时, 不仅要看犯罪的客观社会危害性, 而且要结合考虑行为人的主观恶性和人身危险性, 把握罪行和罪犯各方面因素综合体现的社会危害性程度, 从而确定其刑事责任程度, 适用相应轻重的刑罚。各行为人多次作案, 若按照抢劫罪论处, 其量刑都在有其徒刑十年以上, 其以抓头发、扭头等方式, 扰乱被害人, 在被害人无认识的情况下当场取得其财物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和对其的量刑存在明显的失衡。各行为人的主观恶性不深, 人身危险性不大, 社会危害性程度远未达到抢劫的社会危害性, 用抢劫的重罪去评价各行为人的行为是不妥当的。若按盗窃罪对各行为人定罪量刑, 根据量刑规则, 各行为人虽盗窃金额不大, 但次数已经达到多次, 盗窃手段上也因为使用了一定程度的暴力行为辅助, 可以认定为性质恶劣, 在量刑时可按最高的量刑幅度调节, 从而体现罪、责、刑相适应。

综上, 区分抢劫行为还是盗窃行为的关键并非仅仅是看行为过程中有无暴力, 更要看暴力行为的程度大小以及取得财物和暴力行为是否有因果关系。

摘要:抢劫犯罪是一种暴力犯罪, 其对公民个人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有着严重的危险, 暴力性是抢劫行为的一个明显的标志。盗窃犯罪作为一种侵财型犯罪, 是以秘密窃取财物为主要标志。这两种看似并无明显关联的犯罪, 在司法实践中也会有交叉与碰撞, 如何理解抢劫行为中的暴力和盗窃中的秘密窃取是区分二罪的关键。

篇4:浅谈贪污罪的公共财物定性

关键词:绑架;抢劫;索财型绑架;人质型绑架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完善,公民法律意识的提高,对法律制定的严谨性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在我国刑法中,有关绑架罪问题的理论研究总体上是比较深入的。本文笔者拟对绑架过程中夺取财物行为的定罪问题浅谈几点个人看法。

一、绑架罪的具体含义

我国《刑法》第239条规定:“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绑架他人的,或者绑架他人作为人质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情节较轻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犯前款罪,致使被绑架人死亡或者杀害被绑架人的,处死刑,并没收财产。以勒索财物为目的偷盗婴幼儿的,依照前两款的规定处罚。”该条规定了绑架罪的三种行为模式,即“绑架他人+勒索财物”、“绑架他人作为人质”和“偷盗婴幼儿+勒索财物”三种模式。由此,我们可以根据行为人犯罪的主观目的和行为表现形式将其分为两种类型:①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绑架他人,即勒索型绑架;②以绑架他人作为人质为目的绑架他人,即人质型绑架。

二、绑架过程中夺取被害人财物行为的分类及其定性

我国的绑架过程中夺取被害人财物的行为可分为勒索型绑架过程中夺取被害人财物的行为和人质型绑架过程中夺取被害人财物的行为。

(一)勒索型绑架过程中夺取被害人财物的行为

根据上述的阐释,对于绑架过程中夺取财物的行为判定,首先,其中有两个行为,一个是“绑架”,另一个是“夺取”或“劫取”;其次,符合两个罪名的构成要件,但应定一罪还是数罪?这还需要结合其所侵害的法益进行进一步认定。绑架行为侵犯的法益是人质的安全和自由,行为结构为:以向第三人提出不法要求为目的,实际控制人质一向第三人提出不法要求。由此我们可类比得出:在勒索型绑架过程中夺取财物的行为中绑架行为所侵犯的法益为被害人的人身安全和自由、还包括财产权利。同理,我们可以根据抢劫罪所侵犯的法益可知此处夺取行为所侵犯的法益也为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由此可见,两罪所侵犯的法益是相同的。但是在不同的情形下,所侵犯的法益也会发生变化,因此要根据不同种类进行定性。

1.行为人事先预谋绑架人质,勒索第三人财物,控制人质过程中,为了绑架勒索目的实现而当场夺取被害人财物

例1,A将B绑架到面包车上,要求其家人给赎金10万元人民币,在筹钱过程中,为防止B打电话报警或逃跑,将B身上的手机等通信设备和少量现金夺取。此处我们应只能以绑架罪定罪,手机和少量现金夺取的行为可以包含评价为绑架行为,因为此时行为人是为了保证勒索目的的最终实现,可以看做是绑架的一种手段,因此,对于为了绑架勒索目的的实现而夺取被害人财物的行为定罪为绑架罪一罪。

2.行为人事先预谋绑架人质,勒索第三人财物,控制人质过程中,纯粹为了取财而当场夺取被害人财物

例2,A将B绑架到面包车上,要求其家人给付赎金10万元人民币,在筹钱过程中,直接将B的手机、现金和信用卡等财物夺走。此种情形应数罪并罚。首先A将B绑架上车,已经是绑架罪既遂,随后实行劫取手机、现金和信用卡等财物属于新的暴力,侵犯了新的法益,符合另一罪行的构成要件,即抢劫罪。若只是定绑架罪一罪,就会对后续劫取被害人财物的行为没有进行处罚,显然是不合理的。因此,在这种情形下,应将其以绑架罪和抢劫罪数罪并罚。

3.行为人事先预谋绑架人质,勒索第三人财物,控制人质过程中,因第三人不知被绑架事实打款而让行为人当场夺取财物。对于该种情形又可以进行细化

(1)行为人让被绑架人告知其亲属自己被绑架的事实。

例3,A绑架B,然后逼迫B向妻子打电话,并且让B告知妻子自己被A绑架了。①B告知妻子自己被绑架事实。则A构成绑架罪。②B向妻子隐瞒了被绑架事实。A仍然构成绑架罪,因为A具备了绑架罪的客观行为,也具备了主观要素,而且此时绑架罪已经既遂。

(2)行為人让被绑架人向其亲属隐瞒被绑架的事实。

例4,A绑架B,然后逼迫B向妻子打电话,并且让B隐瞒自己被绑架的事实。①B隐瞒了被绑架的事实。A构成抢劫罪。因为A不具有利用第三人担忧的意思和向第三人勒索财物的目的,实质上属于两者间犯罪。②B告知了自己被绑架的事实,或者虽然隐瞒了但被妻子猜出来B被绑架了,妻子很担心。妻子按照B的要求打钱给B,B将钱给A。A构成抢劫罪。因为A仍然不具有利用第三人担忧的意思和向第三人勒索财物的目的,实质上属于两者间犯罪。当然了,如果妻子很担心联系了A,A让妻子给钱,则A便具有利用第三人妻子但有的意思和勒索的目的,就转化为绑架罪。

最高人民法院2005年6月8日《关于审理抢劫、抢夺刑事案件适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抢劫、抢夺意见》)中指出:“绑架过程中又当场劫取被害人随身携带财物的,同时触犯绑架罪和抢劫罪两罪名,应择一重罪定罪处罚。”然而,现实生活中的案件是复杂的,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认定为绑架罪或者抢劫罪,或者数罪并罚。应根据本文前面对绑架行为的分类进行分别定性。

(二)人质型绑架过程中夺取被害人财物的行为

如上所述,我们同样以构成要件为基础,结合法益侵害作为判断标准。人质型绑架过程中夺取被害人财物的情形同时符合了绑架罪和抢劫罪的构成要件。在人质型绑架中侵犯的法益仅仅是人质的安全和人身自由,没有财产权利。根据我们上面得出的结论,夺取财物侵犯的法益既包括人身权利,还包括财产权利。因此,此处两种行为符合两种构成要件,侵犯的是两种不同的法益,所以我们应将劫取财物的行为另行以抢劫罪定罪,实行数罪并罚,这样才能避免罪刑不相适应,可见针对人质型绑架过程中夺取被害人财物的行为将其以绑架罪和抢劫罪数罪并罚是合理的。

篇5:浅谈贪污罪的公共财物定性

2012年9月一天下午,犯罪嫌疑人郭某、赵某、钟某在犯罪嫌疑人李某家聊天时,李某跟他们讲原来在监狱服刑时,谢某打了他老婆和孩子,并叫他们帮他教训一下谢某,郭某等人均表示同意。当晚9时许,犯罪嫌疑人李某叫赵某、郭某、钟某到大余县南安镇南潭里那里等候要从此路过的谢某,当谢某骑摩托车回家路过此地时,李某等人把谢某从摩托车推下,并进行了殴打。这时,旁边住户出来讲不要在这里打架,然后李某等人骑摩托车搭着谢某来到康大高速公路南安镇建设村路段下,先对被害人进行了殴打,赵某和钟某则用透明胶带将谢某双手反绑起来,赵某问被害人谢某:“你说今天这个事怎么处理?”,谢某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提出可以将自己包里的钱都给他们,李某等人说要2万元,最后确定1万元。然后,犯罪嫌疑人李某一伙将谢某包里的1600元钱拿走,又押着被害人谢某回家拿了1000元,再将被害人谢某带到安康商贸城,逼被害人谢某写了一张欠7400元的欠条,才将被害人谢某放走。

二、分歧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本案从主观上看,犯罪嫌疑人李某等人是想去报复被害人谢某,从被害人谢某的陈述和犯罪嫌疑人李某的供述都可看出。开始犯罪嫌疑人李某他们是一直对被害人进行殴打,未提钱的事,反映出李某等人之前无非法占有被害人财物的目的。犯罪嫌疑人李某等人只是在被害人提出用钱解决后,才产生了敲诈被害人的主观意图。从客观上看,被害人谢某是在被打后,自己提出用钱来解决,还与犯罪嫌疑人讨价还价,最后确定是1万元,在得到2600元后,另写了张欠条,欠7400元。这说明犯罪嫌疑人在被害人提出用钱解决后,才有敲诈被害人的行为表现,故犯罪嫌疑人李某等人的行为构成敲诈勒索罪。

第二种意见认为,犯罪嫌疑人李某等人采取暴力的方法将被害人谢某挟持到野外,再取得钱财,实施的是绑架行为;现场的客观表现也反映出,犯罪嫌疑人李某等人已挟持被害人谢某离开家庭或所在处所,并对被害人进行了武力控制,尔后对被害人谢某进行了殴打,并用透明胶带将被害人谢某双手反绑起来,后取得钱财,这反映出犯罪嫌疑人李某等人的主观目的就是想通过控制被害人而勒索钱财。所以,犯罪嫌疑人李某等人的行为符合绑架罪的构成要件,应当定绑架罪。

第三种意见认为,客观上犯罪嫌疑人李某等人当场对被害人实施了殴打、捆绑等暴力行为;主观上,李某等人在现场实施暴力后产生了占有被害人财物的目的;在被害人不能反抗也不敢反抗的情况下当场夺取被害人的钱财。从此案的主客观方面分析,李某等人是一种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以暴力或以当场实施暴力相威胁,当场劫取他人财物的行为。因此,犯罪嫌疑人李某等人的行为应当定抢劫罪。

三、评析意见

笔者同意第三种意见,理由如下:

犯罪嫌疑人李某等人的行为不能认定为绑架罪。所谓绑架罪,是指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绑架他人或者绑架他人作为人质的行为。对行为人来说,绑架只是一种手段,其目的是以此向他人勒索财物,或提出其他不法要求。本罪在客观方面有两种表现,一是绑架他人之后,行为人以被绑架人作为人质,要求其亲属或其他利害关系人交付一定数额财物,赎回被绑架人;二是不以勒索财物为目的,行为人用绑架他人作为人质,向其亲属或其他有关人员提出其他不法要求,以获取其他不法利益。很显然,绑架罪牵涉到一个第三方(即被绑架人的亲属或其他有关人员)的问题,也就是说行为人通过绑架行为,控制被害人,并以此向第三方勒索财物或者提出不法要求。这个第三方可以是确定的,也可以是不确定的;勒索财物或者提出不法要求可以是行为人向第三方提出,也可以是行为人逼迫被害人向第三方提出的。针对本案,犯罪嫌疑人李某一伙在现场对被害人谢某进行了殴打后,当场将谢某包里的1600元钱拿走,又押着被害人谢某回家拿了1000元,再逼被害人谢某写了一张欠7400元的欠条,才将被害人放走,李某等人并无向第三方勒索财物或者向第三方提出不法要求的主观故意及客观表现,而是直接对被害人随身携带的财物进行夺取,并押被害人回家取钱。从逼迫被害人谢某写了一张欠7400元的欠条便放了被害人也可以反映出李某等人的主观目的不是绑架谢某作为人质,也不是想向第三方勒索财物。因些,犯罪嫌疑人李某等人的行为不符合绑架罪的构成要件。

那么本案应当定性为敲诈勒索罪,还是抢劫罪呢?

所谓敲诈勒索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以威胁或者要挟的方法,强索公私财物的行为。而抢劫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以暴力或以当场实施暴力相威胁,或以其他使被害人不能抗拒的方法,当场劫取公私财物的行为。本案中,犯罪嫌疑人李某一伙是自然人,侵犯了他人的财产权利和人身权利是可以确定的,并且主观上具有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这在主体、客体、主观方面均同时符合敲诈勒索罪和抢劫罪的构成要件。那么本案是定性为敲诈勒索罪还是抢劫罪的关键只能从客观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准确把握。

从敲诈勒索罪和抢劫罪的法律定义上可以看出,客观方面只要当场实施了暴力、夺取了财物就应定抢劫罪而不是敲诈勒索罪,这比较容易区分。但没有当场实施暴力而是采取威胁的方法夺取财物的情况下如何区分抢劫罪和敲诈勒索罪,就应当结合具体案情具体分析。抢劫罪与敲诈勒索罪的区别:(1)抢劫罪是行为人当着被害人的面发出威胁,而敲诈勒索罪则是可以当面,也可以不当面威胁,可以由自己发出,也可以由第三者转达威胁。(2)抢劫罪是以当场实现威胁的内容相恐吓,敲诈勒索罪则是可以当场实现或以日后实现威胁内容相恐吓。(3)抢劫罪是当场夺取财物或使被害人交付财物,而敲诈勒索罪则可以是使被害人当场也可以是日后交付财物。如果一个案件符合抢劫罪以上的三个特点,就应定性为抢劫罪。所以,区分此二罪主要体现在客观方面是否具有“当场”性。

分析本案,犯罪嫌疑人李某一伙将被害人谢某挟持到野外,当场对被害人谢某实施了打、绑、推等暴力手段,并在被害人谢某不能反抗也不敢反抗的情况下(因为犯罪嫌疑人李某等人一直在现场挟持控制着被害人,又是在野外无他人的这个特殊环境),当场拿走钱财。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是被害人先讲自己包内有钱,但这是被害人在人身受到伤害,极度恐惧中迫不得已才讲出,这不影响对犯罪嫌疑人李某一伙当场暴力及威胁、当场夺取钱财的抢劫事实的认定。同时,表现在客观上,如果被害人谢某不给钱,必将当场遭到李某等人的暴力侵害,案件中赵某对被害人说:“你说今天这个事怎么处理?”就明显带有要求被害人拿钱处理的意思表示。同时,犯罪嫌疑人李某一伙也确实在被害人不能反抗时当场夺走了被害人谢某包内的钱财,当场非法占有的目的很明显。另外,从犯罪嫌疑人李某一伙押着被害人回家拿钱这一事实也不难看出,犯罪嫌疑人李某一伙占有钱财具有当场性。此次作案,犯罪嫌疑人李某一伙还要求被害人写欠条索要其余7400元钱,表面上看有敲诈勒索的表象,但是我国刑法对这种竞合犯罪采取的是重罪吸收轻罪的原则只能定一罪,就本案的情节、后果而言,定抢劫罪相对于定敲诈勒索罪来说处刑明显更重,所以,依法应当选择处刑更重的抢劫罪吸收处刑更轻的敲诈勒索罪。综合上述,通过对本起案件的具体客观方面分析,犯罪嫌疑人李某等人的行为符合抢劫罪“当着被害人的面发出威胁;以当场实现威胁的内容相恐吓;当场夺取财物或使被害人交付财物”的客观特征。

上一篇:财务部门员工工作总结下一篇:创意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