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地大理的经典散文

2024-04-15

福地大理的经典散文(共11篇)

篇1:福地大理的经典散文

福地大理的经典散文

走进大理市区中心,“大理风光、世界共享”电子屏幕里的标语格外引人注目。看到蔚蓝天空白云跑、绿荫街道游人逛、清澈河水鱼儿游,感受到大理宛如一幅人与自然情景交融的浪漫画卷。

大理是一处人间福地。天公偏爱给了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独特而温和的气候,由于温湿度适宜,日照长,大理四季如歌,鲜花长开常艳,水果四季长盛。大理每个山头绿树成荫,每株松杉好像一名绿衣“卫士”,把整个城市围得严严实实的,没有了飓风威吓,没有了沙尘飞扬,没有了泥石流灾害,诚然是绿衣“卫士”的友爱庇护和虔诚回报。因土壤酸碱度适中,生长在那沟沟叉叉肤色如金的砂糖桔,在大江南北水果市场有了一席之地。

大理早被国家地理旅行列入一生必去99个地方之一,那里景区密布,景点精致,一步一景。在名闻遐迩的蝴蝶泉,泉涌蝶舞千年,古树参天,遮天蔽日,泉水潺潺,涓涓长流,一株古木倒立在泉池中央,如神龙有腾空之势。大理人以泉为荣耀,三五成群的白族姑娘和小伙子沐浴着明媚的阳光,穿着彩色的衣裳,打着艳丽的包头,在蝴蝶泉边唱着、跳着、弹着,伴随着远方游客翩翩起舞,恰似那四季生长在泉边最美的蝴蝶,泉边一片祥和,一派生机。大理古城旧址古色古香,商铺如林,人头攒动,留连忘返,行走在油光可鉴的石阶上,才悟出南来北往游客之多,古城人气之旺。崇圣寺三塔肝胆相照,千年不分不离,日月共相依,风雨长相守,爱不变,情不移,成为人们祈福平安神圣之地,寺院祈福的.钟声在广袤空间久远回荡。那高原碧绿如玉的洱海,风情万种,亦被称之为母亲河,这里天也蓝,水也蓝,水天一色,浑然一体。河风徐来,碧波荡漾,神清气爽,心旷神怡。一河静水,像一块磅礴的翡翠闪烁着美丽的光泽。洱海游人如潮,游船如织,招揽了天下多少游客?导游豪气地说大理人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大理生态资源正在向经济资源转型,南来北往的游客多了,不少老外也冲着绿水青山而来大饱眼福,我们导游工作整日负荷,工作生活节奏又快又累,导游工作虽累,还是笑迎天下客。在苍山号游轮上,歌舞升平,游船定时为旅客编排了节目演出,白族舞蹈、服饰表演、茶艺表演,让游人或多或少了解些白族文化生活风俗,白族“三道茶”,一苦、二甜、三回味,寓意做人先苦后甜,凡事要多多思考的哲理。苦凉清香为趣,茶香味甜,回味无穷。轻歌慢舞,游人赏心悦目,劳顿皆忘。在洱海遨游,船在河中游,人在画中行,恰如一幅行云流水的山水画,气势如虹。看那烟波浩渺的秀美河山,水面没有一点飘浮物,洱海母液没有被油渍杂质玷污。畅游在宽阔河面上,很难遇到划船撒网捕鱼的渔夫,只有满目波涛,满面春风,保护洱海、保护母亲河,是大理人保护生态环境、崇尚节约资源的最好诠释。

大理是一处人间宝地,以石闻名于世,玉石、理石品类繁多,人们常年生活在宝藏上,多惬意、多自豪。长年沐浴着宝气灵光,尽情地吸取着宝石散发的微量元素,难怪大理白族这么多俊男靓女,姑娘们的皮肤白皙、粉嫩、白里透红,连小伙子的肤色很白、很灵。大理有一怪,石头当画卖,这秀石高雅、富丽。当我们步入理石工艺品展厅时,好像走进了一座活石画都,工艺石画晶莹剔透,那秀石纹理特富灵性,如花草、绿荫、云霞、河川、形态各异,是珍藏在大理千万年前的活化石,奇石别有洞天,让游人大开眼界。工艺品师傅们介绍说:这理石不需雕琢、素描,锯开石料就是一幅栩栩如生的天然山水画,大理之石是个巨大的活财柜,招揽了天下多少人气和财气,天生就是为大理人创造财富的。

导游说大理石材十年采一回,我们为之感叹不已,我们为大理政府的施政举措翘起大拇指,他们实现了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是对“大理资源、世界共享”最好的佐证。在大理市场也有寸石寸金之说,可谓点石成金。看看那琳琅满目的理石艺术画,神态逼真的吉祥物,像模像样,有梭有角,古色的牙签筒、方圆各异的笔架、油光可鉴的手球,都是从理石边角余料所取,对所有边角余料不丢不弃,物尽所用。全社会倡导石材产业持续产业问题,可否有必要仿效大理模式,倡导石材走精细化经营之道,致力把石材产业链做大做强,对保护石材资源持续发展是一个很好的借鉴和启示。

篇2:福地大理的经典散文

我们心中的那块宝地,是村里的一孔废弃的砖窑。听母亲说那孔砖窑原先是用来烧制土砖的,属于大队,公有

砖窑就坐落在一望无垠的庄稼地正中,左右两边延伸着两道高高的堤坝。如果说砖窑是一只手表钟面的话,两道高堤坝就是两根抻开的长长的表带了。长表带的下沿是一条小小的沟渠,不到两米宽。窑的正前方有好大的一块敞阳的空地,平坦,绿草如茵

我们喜欢那两道高堤坝。因为那里总能让一群永远在馋着嘴的孩子找到宝藏

堤坝较宽阔,是运输通道。农忙或者收割季节,它的身上总有几条深深的车辙,像一道道刻骨的伤疤又或者只是较深刻的皱纹。这些并不是我们的关注点,我们最留意的是堤坡上的庄稼。勤劳的庄稼人是不会放过一丁点可以播种的土地的,坡沿当然就不会空着。因为地势较高,所以这里大多被种上蔬菜或者豆类作物,还有诱人的红薯

一年四季,我们的小脚都会乐此不疲地丈量那块地盘。我们把牛扔在砖窑前面的那块草地上,自己到坡沿下“谋食”。有时是几个豌豆荚,有时是一个红萝卜,有时会顺着红薯藤刨出几个嫩红嫩红的小红薯。庄稼人的孩子更懂得心疼庄稼人的艰辛,当然不会大面积的去损害什么,只是小小的窃取,打打牙祭

“福地”的深秋是最有趣的,我们可以野炊

家里的牛这个时候都关在了牛栏里,由父母每天投给它们成捆的稻草解决一日三餐,我们放大假了。我们跑到堤坝上,就着坡沿边别人挖红薯留下的锹印,用粗粗的树枝当铁锹,“挖”得尘土飞扬。挖洞的是一拨人,捡树枝搂稻草的是一拨人,沿着堤坡淘宝的又是一拨人。挖洞容易,拾柴也容易,淘宝还是不困难。我们来之前有几个伙伴会自带一点食材(瞒着大人从家里偷拿出来的)――一小把枯豌豆或者枯黄豆。火烧起来了,有了差不多一小堆火灰,有人就会往里面丢豆子。豆子要炸得响必须得好一会儿,结果常常会等不得,过早地从火灰里扒出豆子来,夹生的。好几个人会在舌头卷里“刺溜刺溜”几个回合,咬碎了最后吐出,也有人就着夹生吃的。我带的干“游鼓条”(小刁子鱼)最受欢迎。那是外婆让小姨送过来的。据母亲说小姨最爱生吃这种鱼,我不敢,怕腥。我们把它用树枝夹着在火里烤,不一会儿就会糊尾巴。他们都会抢着吃,撕咬得津津有味,我不爱这些。我的最爱是鹅米豆。鹅米豆就是我们淘的宝。

堤坡上有人家搭的鹅米豆架,藤子早就枯萎了,但用力扯它并不容易断。藤上有遗留的鹅米豆,豆荚皱巴巴的.,像老婆婆干瘪得塌陷了的脸颊,里面的豆子却鼓胀着,是饱满圆实的黑粒。那时常常读到作文里有描写眼睛说“黑葡萄一样”,我想说眼睛更像黑鹅米豆。鹅米豆扔到火灰里,不一会儿就炸裂了。用树枝做成长筷子把它拈出来,放到嘴巴里,香香的,脆脆的,好吃

深秋的季节里,堤坡下的小沟也瘦了,极瘦的。曾经丰腴的水面好些地方会瘦成一个一个的小水洼。小水洼的表面并没有水,只有一层一层的枯黄的秋草相互攀扯着,织出几层密网。经验老道的小子们三下五下把密网撕出几个大口,就能看见浑浊的浅水里有鱼儿蹿动。伸手一掏,成捧的鲫鱼泛出银色的背脊。我们会把小鲫鱼放在火上烧烤,这种烧烤纯粹好玩。小鲫鱼从活蹦乱跳到“刺刺”冒烟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这个过程很没意思,所以并没有人去前赴后继跟风“烤鱼”玩,他们大多是把鲫鱼兜回家,当作餐桌上的佳肴。很多时候小水洼里会摸出黑鱼,大的也有近两斤重,但这种情形较少,多是半斤大小的,一个磨盘大小的水洼里可以掏出好几条来。这是令人兴奋的收获

再好玩的游戏在孩子眼里总有过头的时候,野炊也不例外。野炊的兴头过去了之后,我们会去“打匍匍”

砖窑的窑跟处有许多小小的贝壳,或白或灰或者灰白交错。它们比擦脸的蛤蜊油壳略小,也略薄。捡两片起来,背对背的敲击,声音清脆。也不知什么原因,我们村子的其他地方并不能看到这些小贝壳,独独这里有。因而只有这里才有这独特的乐趣

“打匍匍”是我们独创的游戏,玩法和叫法都属原创。我们把一扇小小的贝壳扣在地面,拿另一扇贝壳瞄准目标用猛力掷出,敲击在倒扣的隆起贝壳面上,使之四仰八叉翻面朝天就算赢。这种玩法实际和拍画片相仿,只是使用的材质不同,但我们依然会玩得乐不思蜀。有玩不尽兴的还会捡拾一大把的贝壳回家了明天继续,毕竟砖窑离村子有好大的一段距离,是野外,不就便

于我,窑顶才是真正的宝地

寒意料峭的初春,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各家各户下饭的菜大多是早前就准备好的腌萝卜,腌咸菜,腌缸豆或者豆豉之类,完全看不到一点绿叶蔬菜的影子。我提着圆竹篓对母亲说:“我去挑点地米菜回来!”母亲说:“挑地米菜还早呢,得过段日子!”但我很自信地说:“有!”我知道哪里有,窑顶有啊!这是我的秘密

我也不知道是哪回发现窑顶有地米菜的,而且还知道这里的地米菜比别处都长得早些。为什么这里野菜的生命力会比别处更旺盛呢?我有时候会想,是不是砖窑的肌肤里蕴藏了过去积年的热气,所以显得格外温暖?又或者是因为它失去了为村人添砖加瓦的能力,所以就想着要用另一种方式作奉献?

倒春寒是比冬天的冷还要寒几分的。之所以有这种感觉,很可能是人们本来享受到了春阳的暖意,结果大自然又来一场劈头盖脸的冷造成了感官上的落差所致。都说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嘛!走在通往砖窑的田间小路上,虽有割面的春风拂过耳门,但我并不觉得冷,我的心是热乎乎的,因为那里藏着一碗油绿绿的地米菜,它将会被端端正正地放在餐桌,彰显我的功劳

站在窑顶上,远眺田野,除了麦苗与油菜,野草尖尖的绿却很难见到。草还是黄的,并没有“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景致。窑顶却是铺展的绿,柔柔的,舒服着人的眼,熨帖着人的心。地米菜紧巴巴地贴着窑顶,一丛一丛簇生着,把密密麻麻的草芽挤开去。我手里的刀片薄而锋利,它贴着地面探近地米菜的根,很细微的一声“哧”之后,就能拎起一棵鲜嫩的地米菜。甩甩它身上带出的土粒,看看它不宽的叶片上画出的波浪线,欣喜地放进圆竹篓

记忆里好像母亲做好的地米菜大人们并没怎么下筷子。那时候隔壁香婶子的两个女娃娃经常会端着饭碗来串门,我常常会揪心地看着母亲把我的劳动果实一箸一箸地夹进她们的碗里。母亲还会一边夹一边问:“还要吗?还要吗??”

篇3:写景散文欣赏:福地寻梦

巍巍秦岭,八百里南山,地形险阻,山高水长,千峰碧屏,深谷幽雅,沿途的蒿草过人,树林遮天蔽日,青苔处处,溪水潺潺、鸟语花香,一派原生态的壮美景象,素有“仙都”、“洞天之冠”和“天下第一福地”的美称。那挺拔高大的身躯昂扬挺立,那高高隆起的脊梁如同中国龙脉,展示出东方大国的腾飞形象。我们行进于林间的羊肠小道,穿行于青石水流之上,令人流连忘返,惬意非常,真的能领略到唐代诗人李白“出门见南山、引领意无限”的动态美感。

作为中国南北的自然分界线,由于气候的立体差异,使植物的分布形成相应的垂直带谱,终南山从下到上依次形成四大景观林带,犹如四道彩虹萦绕山水间,而且界线清晰,层次分明,色调鲜明。你看,山脚下的落叶栎林树干通直,枝条广展,树冠雄伟,浓荫如盖,叶色橙褐,蔚为壮观;越过落叶栎林的桦木林仿佛是一群单腿站着的仙鹤,伴着俄罗斯民歌《白桦林》优美而又哀婉的旋律,轻歌曼舞,万种风情;山腰上的针叶林带立木端直,明暗交错,阴阳自然有序,饱经风霜中透着坚毅;山顶上或缓坡地带上的高寒草甸生长密集,像绿色的植毡守望着蓝天白云,护佑着千里秀峰翠峦。

漫步被称为“秦岭明珠”的天池边,徜徉太乙河岸畔,终南山孕育的细流飞泉一路歌唱汇聚于此,湖光山色,碧水清波尽收眼底。天池是堰塞湖形成的湖泊,烟波浩淼,云蒸霞蔚,巨石与湖光相映成趣,碧峰与绿水倒影无限风光,奇石与异洞堪称鬼斧神工,安然而自豪地做着自己的陶渊明。太乙河从秦岭山中流出并横穿太乙镇,虽然没有波涛汹涌的惊奇但却有潺潺流水的温柔,像从深山里走出来的美丽少女,清澈明亮,温文尔雅,楚楚动人。这山,这湖,这河,分明就是一幅千秋珍藏的、“泾渭分明”的水墨画。

听朋友介绍,近几年来,周至县为保护好老祖宗留下的风水宝地,投入巨资描绘芬芳、透澈、干净的“周至蓝”,将“既要金山银山、更要青山绿水”的决策转化为全民行动,在福地造福现在和将来。置身于氤氲优美的环境,我深深地呼吸一下天然氧吧的新鲜空气,目睹眼前的青山绿水,也许这就是我寻觅到的第一个梦。

日出东方,紫气东来。走进古楼观,踏着卵石路凹凸的韵律,我登上仰慕已久的、老子当年讲授《道德经》的地方——说经台,台上建有老子祠,祠内有《德经》碑,响石等古迹。说经台的右边就是888米高的炼丹炉,相传老子当年曾在此炼丹。山门外有上善池、石龙吐水,终年不竭。说经台四周被古银杏、侧柏、榔榆、等古树环抱,竹林幽篁,古木参天,观内幽深清净,石碑林立,诗词歌赋多为重量级墨客骚人所为。向南远眺,一尊巨大的老子金像屹立于林海之上,沐浴秋阳,熠熠生辉。导游告诉我们,这里占地1.18万平方米,现有殿堂146间,碑石170余通,名人诗词字画150余篇(幅)。此时此刻,我怀着崇敬的心情追寻老子讲授万经之王的点点滴滴,仿佛看到当年老子激扬经典、思如泉源、妙语如珠的卓越演讲和万众凝神的场景。老子论道万物,问道天下,以道问道,一言一语无不闪耀着哲学的光芒。我想,这大概是中国人顺应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梦想在国学里的最早表达吧。

遥望华夏财神赵公明故里集贤镇赵大村财神庙时,迎面一尊雄伟、洁白、高大的财神塑像吸引我的眼球。传说,财神年少时,以担柴卖草为生,常扶贫济困,除瘟剪疟,曾入黑水峪擒黑虎为民除害,又从戎护稷官至元帅大夫,后“上帝嘉其功”,差福、禄、寿三神点化,食桃为仙。从塑像形象上看,财神一手执银鞭,一手持元宝,岿然站立,威严从容,满身正气,一副百姓爱戴的模样。我心里老想,财神为什么“一手执银鞭?一手持元宝”?猛然间,我恍然大悟,福地的财富是纯洁干净的,神圣而有价值的,财神能给人带来财运和福气,左手上的元宝是专给勤劳勇敢、善良朴实的人准备的,而右手上的银鞭则是用来惩治不劳而获、强夺豪取、肆意侵占、贪污腐败的,可能中国人梦想中奉供的财神一开始就具有双重性格,凝聚虔诚的智慧和正义的力量。

“渭上秋雨过,北风何骚骚……中庭井栏上,一架猕猴桃。”这一次我来得真巧,漫山遍野的猕猴桃树叶子绿意盎然,有巴掌大小,枝头上挂满成熟的果子,毛茸茸的一簇簇地挤在一起,有的被套上纸袋子,估计是防止被太阳暴晒影响品相。听说,周至县是“中国猕猴桃之乡”,鲜果产量占全国的60%以上,由此被称之为“金周至”。我行走于猕猴桃林间,和果农一起分享丰收的喜悦,品尝幸福的甜美。猕猴桃额物语很有意思,代表喜欢你,要你不要那么的着急,慢慢的来,表现出你的优点来吸引它。其实这喜欢就是一种对幸福的向往和追求,难怪它受到20多个国家消费者的青睐,还登上神舟火箭遨游太空呢!

当地的果农称猕猴桃为“福果”,说是福地的灵山灵水赐予他们这种草莓、香蕉、凤梨三味合一的奇异果,是上苍对他们辛勤劳作的一种回报,一种永恒的祝福。也许近水楼台先得月,这里的老百姓普通而又质朴,能够读懂老子的“道”,尊重和敬畏“道”,在“道”里筑梦圆梦,挥洒芬芳的汗水,在猕猴桃的大业上创造出惊天动地的“中国之最”。

福地多梦,梦圆福地。洞天福地梦境高远,山水之灵在于造福。南山一游,我似乎追寻到与福同根同缘的、梦的另一种境界……

作者:倪邦瑞

篇4:大理的阳光散文

头顶天空蓝成一片,昨晚一夜风,刮走了所有的乌云。刮剩下的,是满地的阳光。没有乌云的阳光,透亮;没有乌云的心情,澄澈。石板铺砌的小路,在阳光中铮铮发亮,干净得像精心打磨的一句长而有韵致的诗。沿着诗句行走的感觉,就是走入大理的感觉。走到深处,就走入了古老的城廓,那是一本装订得整整齐齐的诗集。

诗集的封面,自然就是古老的城门。城门上嵌着诗集的名字:大理。

城墙上的酸浆草,是封面上最醒目的装饰。这是一种历经千年而不衰的植物。它们在阳光下生长着,即使道旁的梧桐树因冬季的来临而脱完了树叶,即使所有的花木都在风中瑟缩发抖,它们却不衰、不萎,不荒、不乱,从容而自信,这种叫不出学名的酸浆草,不计较身处的地位,不计较个人的得失,在阳光中欣欣然有生意,紫红的颜色中透出一种高贵的气质。这是阳光下的植物,这样的植物只属于阳光充沛的大理。它们的存在,让我想到了周围千千万万衣着朴素但神情满足的大理人。

大理有句民歌:“海东姑娘进城来,领褂红了一条街。”海东姑娘指的是洱海东岸的白族姑娘。过去,她们到大理古城,都要坐船来,夜里上船清晨到。一到古城,如果阳光正好,一群群海东姑娘在大街小巷行走,那是非常壮观的景象。她们的红领褂,在大理的阳光下红得像火。她们脸上的笑容,开朗得就像大理的阳光——大理的阳光,决定了白族姑娘的气质,她们的性格像阳光一样的明朗。她们就像城墙上、石壁垣上的酸浆草,身份卑微但却高贵。所有的目光都因为她们的出现而亮了起来,很多相机对准了她们。看一看这样的白族姑娘,心里的阴影就会消失,汩汩流淌的血液里残留的宿夜的阴暗思想和冰冷忧虑,都会像残雪一样融化。

即使在冬季,只要在避风的地方,大理的阳光是温暖的,墙角里蹲满晒太阳的老人。在大理,说起这种寒冷状态下的晒太阳,不叫晒,而叫烤——烤太阳。当熟人从老人的身边经过,他们总会招呼:“来,来,来,烤太阳来。”好像围着的是一塘火;而到了夏天,在有风的旷野里,阳光则是凉凉的,无数的裙子和T恤,在被风拂动的阳光里裸露出诱人的肌肤。在这样的旷野里停留或行走,是一次灵与肉的阳光之旅。

在大理,冰冷的石头也因了阳光而发出温暖的微笑。石筑的城,石砌的墙,石铺的路,石垒的塔,组合成一座阳光四射的古城。用大理石制作的工艺品,摆断一条街,各种各样的色彩和画图,反射着太阳的光辉。街道两旁的小店里,有各种各样大理出产的扎染布,蓝色的扎染布,蓝得眩目,像头顶的天空。我经常在阳光铺满大理的时候,到大理一条知名度很高的小街随意走走。在那里,经常看到在街边眯着双眼微笑着晒太阳的`人,他们大多是到大理的游客,有金发碧眼的外国游人,有厌倦了都市生活的国内隐居者。他们坐在古城的茶店或食摊前,摊开双腿,摆出了最适宜晒太阳的姿式。

这条街的名字叫“洋人街”,它聚集了全世界的人在这里晒太阳。

这就是大理的阳光,它不仅照一个地方,还照全世界。来自北京的朋友S,感动于大理人的微笑,对我说:大理是富足的,正如它的阳光。金钱,只能藏在保险柜里,讳莫如深,微笑,却可以随身带着,表示心灵的富足。在大理的阳光下,脸上露着微笑的人,都是自己的国王。

每从外地归来,大理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始终是它的蓝天,和蓝天下灿烂的阳光。在大理,一路上都少不了阳光的伴随。沿着小巷顺着阳光径直走下去,就会走出城门,走进田野。田野里,有无数阳光在流动,它们来自浸透着阳光的苍山,从身边流过,潺潺流向洱海,洱海也汇聚了阳光。如果是在阳春三月,刺花白了的时候,阳光中会飞舞起千千万万的金龟子(一种本地人叫的“丁丁虫”),它们的翅膀上闪着金色的阳光。凝然不动的阳光因此而变得生动。苍山有雪,阳光一片白;油菜花开,阳光一片黄。大理的阳光,也会在五彩的石头下变成蓝色、灰色、青色……

我常常痴迷于这样的阳光。整天整天在田野间漫步,在苍山上独行,在洱海里击水。有时,干脆就在软软的茅草坡上躺一个下午,在浸透茅草香味的阳光里,什么也不想,呆到太阳落山;或者,爽性就在洱海边的滩涂地呆一个白天,在被习习海风吹得发凉的阳光中任思绪纷飞,任身上的皮肤在阳光中变得发红。

在苍山,我曾遇到一位来自广州的叫穆紫的小女子,身着一袭彩衣,在阳光中行走,脸上是阳光般的微笑。她说,看好大理,就是看好这里的阳光。

在大理的阳光下,有很多让人眼花缭乱的节日。如果不期而遇一年一度的“绕三灵”,那就遇上一个比阳光还炽热的节日。农历四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是大理的阳光最明媚最温暖的日子,洱海周围上百个村寨的男女老少,各村为一队,由两位共挟一枝杨柳、戴墨眼镜的年长男子领头,从各自的村落出发,先逛佛都崇圣寺,再到神都圣源寺,止于仙都金走寺,一路载歌载舞,历时三天,行程30多公里,行进的过程,就是在大理的阳光下沿着田野、溪流漫步行走的过程。

篇5:大理的雪优美散文

在大理,论雪,具体地说是苍山的雪。虽然苍山顶峰终年积雪,但要看到白雪皑皑,只有冬春才行。作为大理人,常常因上苍赠予如此美景而高兴不已。

白雪皑皑之时,站在苍山之巅,放眼望去,整个山巅成了一片冰雕雪塑的世界;山腰的云雾轻柔飘逸,山脚的坝子里古城、村庄、田园,加上蓝蓝的洱海,及海上若隐若现的游船,整个实景在云雾的浮动中形成一个个流动的幻灯片,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在眼前就这样一一展出,似画非画,又远胜于画。山野陡坡、寒林枯草都裹上了厚厚的棉被……一个平和恬静的雪的序曲,就这样让我历经浮沉的`心灵,去轻轻叩击这美丽的家园。

在我看来,雪,不管哪里的雪,都应该是给人以深沉的意境,能引人深思,或启迪人生,或感伤情调。比起那些给人们带来灾难的雪,大理的雪,给我良多慰藉,留下幽思的意蕴萦绕心头,令我痴醉。因而我对大理的雪,就怀有无限的偏爱。这种感觉,让生命有归宿感,就像飘零的落叶对根的皈依。如果说苍山是温馨的家园,那么,苍山的雪就是家门口的路灯,照亮远归路上每一个坑坑洼洼。

雪里留下一个个深深的脚印,一曲曲吱吱小调,心中涌满了无限的惬意。是的,这里是大理,是大理的雪,是让我魂系梦绕的苍山雪。因而,我对大理,就格外的依恋。大理的雪对我,就更像是一个心灵的磁场,有着永恒的吸引力。

篇6:遥想大理的风华雪月散文

苍山脚下的蝴蝶泉,也曾有过与《梁山伯祝英台》异曲同工之妙的“化蝶”故事。据传,有一个白族青年霞郎(呵呵,我也是醉了,竟与我同名)射中一头小鹿,小鹿逃到水潭边被白族少女雯姑救了,霞郎看到雯姑的举动深受感动,便与雯姑一起帮小鹿治伤。两人因而产生爱慕之情,站在泉边以对唱山歌互诉哀肠。然而不幸的是,美丽的雯姑不久被当地的虞王看中了,要纳雯姑为妾。雯姑不从,虞王便带人到雯姑家抢亲。被雯姑救治的小鹿,急忙奔跑到霞郎处,带着霞郎一起用计救出雯姑,可虞王派兵一路追杀,霞郎与雯姑跑到蝴蝶泉边走投无路,只好双双跳入泉中,小鹿见主人跳下去,也一同跳下。就在这时,电闪雷鸣,虞王派出的追兵被雷打风吹,死伤无数,只好就此作罢。霞郎与雯姑双双殉情后,据说泉中飞出三只蝴蝶,一对大蝴蝶,加一只小蝴蝶,他们被人们称之为霞郎、雯姑和小鹿的化身。这段迷人的爱情故事,至今仍在大理白族人之间传唱。

然而,更让我感兴趣地则是金庸在《天龙八部》中关于大理国段正淳的故事。段正淳的多情堪称情史之绝唱。历史上,段正淳曾是南诏大理国第十五代皇帝。而在金庸笔下,段正淳的风华雪月事,曾让无数痴男怨女引为佳话。段正淳一生有一妻五情人。妻子刀白风,对他爱恨交加,情人阮星竹、秦红棉、甘宝宝、李青萝、马夫人争风吃醋,相互嫉恨,乃至不惜大打出手。然而有趣的是,段正淳这个情种竟在众情交织,众恨交加之中,让一个又一个多情的女人欲罢不能。虽然最后以悲剧结束,然而他对每个女人的爱,却让每个对他怨恨交加的女人竟在最后时刻冰释前嫌,让这场旷日持久的怨妇之争出现一个奇妙的结局。从婚姻的角度讲,段正淳是不道德的。而从爱情的角度讲,段正淳也是不忠诚的。但从段正淳的感情生活上讲,其实他对他所爱的女人又是真诚的。他是一个情感世界的矛盾统一体。他的故事之所以让很多人引起共鸣,也许是暗含了无数痴男的梦想,也许是牵动了无数怨女的情怀。

大理的这些风花雪月事,俱往矣。今天我来到大理古城,导游向我介绍另一番大理的“风花雪月”,不禁让我捧腹大笑。原来,所谓大理的“风花雪月”竟然指的是“上关风、下关花、苍山雪、洱海月”。所谓下关风,指大理的下关有一个山口,长年四季风吹不止,世所罕见。所谓上关花,指大理上关地处一片开阔的草原,春夏秋冬皆姹紫嫣红,鲜花遍野。所谓苍山雪,指苍山之巅,四季萦云载雪的奇观。所谓洱海月,指透明的洱海与金色的月亮相互辉映所产生的迷幻景象。虽然大理旅游界总结的现代“风花雪月”也值得一赞,但真正关心大理往昔风花雪月故事的游客,听到这番介绍,也只能莞尔一笑。

实际上,有不少痴男怨女都带着对爱情的渴望来到大理古城。漫步在复兴路、洋人街等处,沿街别具风情的咖啡馆、画廊、茶室、音乐屋等店铺比肩而设,不少外地来的青年男女坐在里面喝茶,品茗,消闲度日。他们不为别的,也许只是为了希望在这里能等待一场浪漫的“邂逅”。

遥想大理古国,还有很多让人迷思的地方。远在唐朝以前,大理的洱海地区出现不少的部落,后来经过相互兼并,形成“六诏”。到唐王朝时,为了打击和消除吐蕃在洱海地区的势力,扶持南诏王皮罗阁建立起地方政权南诏。直到宋朝段氏建国,才称之为大理国。今天的大理,在历史上有很长一段时间是云贵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令人遗憾的是,唐朝之前的“六诏”部落,我们现在已经很难窥见它的历史风貌。即使是唐王朝一手扶持的南诏国,也难以找到它留下的历史痕迹。现在的大理古城,其实是在明朝兴建的。虽然历经沧桑,但仍然保存完好。

寒风料峭的夜晚,我走在灯火通明大理古街上,心中突然想起那首悠怨的《小河淌水》:

月亮出来亮汪汪,亮汪汪,想起我的阿哥哎在深山;

篇7:大理散文随笔

世界这么大,人生这么短,还不去看看纯粹就是浪费生命。

现代化的交通,缩短了长沙到昆明的距离。20xx年7月15日我与英子怀着对彩云之南的遐想,轻装简从,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从家出发,4个多小时后,就下榻于昆明的酒店了。

7月16日清晨,我不由得早起,外面的世界,哇塞,清、凉、蓝、爽!这个时令来云南,我庆幸选择了雨天。昨晚外面淅淅沥沥地下着雨,我原本担心第二天会因为天气影响参观的心情,会到处像家乡一样烟雾迷蒙。可能是因为空气的质量太好,可能因为云南的雨天有她固有的秀美柔和,清晨之时,已只有些许雨丝飘忽。微风扑面,颇有吹面不寒杨柳风的快感。

天空虽然暂时还没湛蓝,但还是比较高远。只见近处的苍山绿波流淌,白云在山间游荡,犹如不断地在为苍山更新围脖。

大理古城就是依托苍山,前朝洱海,静静地躺在那里几千年的一个华夏边陲古镇。

今天我终于可以去亲手揭开她的盖头,一睹她神秘的芳容。

据说,大理有四大美景,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风花雪月这个成语就由此得来。

下关风,特点在于其风的神秘与强劲。人迎风而行,风吹帽落于前。说白了,与其特有的地势相关:下关位于苍山和哀牢山之间长的山谷出口,连绵百里的苍山挡住了大气环流,冬春盛行的平直西风气流和夏秋印度洋、孟加拉湾的季风便通过这山谷进入下关,形成了冬春季节苍洱之间强劲的西风和夏秋之交的西南风。执英子之手,徜徉于古城街道,虽是酷暑,却不由得产生“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的心旷神怡。这应该是得益于昆明四季如春与这里特有的地势相结合吧。

上关花,上关是一片开阔的草原,鲜花铺地,姹紫嫣红,人称“上关花”。上关花名称的得来是由于古时上关有一棵叫“朝株花”的奇花,它花大如莲,开12瓣,闰年13瓣,香闻十里,果实可作朝株。大理气候温和湿润,“冬止于凉,夏止于温”,最宜于花木生长,“家家流水,户户茶花”早已传为佳话。街道两旁各色鲜花竞相开放,争奇斗艳。人游花海,脚步古城,花随流水转,铺面古香藏。

苍山雪在苍山横亘大理境内,山顶白雪皑皑,银妆素裹,人称“苍山雪”。苍山十九峰,每峰海拔都在3500米以上,最高的马龙峰达4122米,由于海拔较高,在峰顶异常严寒,终年白雪皑皑,在阳光下晶莹洁白,蔚为壮观。“阴岩犹太古雪,白石一化三千秋”苍山雪景的宏博壮丽,堪与阿尔卑斯山媲美。在古城,这个时节可看不到,不过看到山间白云萦绕,来去悠然,不由得想起晏几道的诗句,如果在月光下,应是“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此时的心境,却与杜甫的“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颇为吻合。看到白云倏忽,亦时而勃起汉高祖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的豪情。

洱海月,洱海有月的晚上,天上一个月亮白晃晃,水中一个月亮金灿灿,这就是“洱海月”的奇景。

行走古城稍微久一点,不免有点失落。现代的浮华已经淹没了古城原汁原味的风采。城里因为游人的涌入,已经不再是淳朴的民风,物欲横流的时代,到处闪烁着盯着你口袋的金灿灿的眼光。本地的少数民族也已经开始汉化,连他们自己可能也不习惯穿着他们独有的民族服饰。他们在这里也不可能用他们独特的语言,因为,这里已经是一个商业化的都市,保持民族特色,可能就意味着他们失去生存的空间。

大理的万种风情已不在古城:尽管流檐古朴,尽管城堡依然。物是人非的遗憾是无论花多少钱买多少纪念品换不回来的。

大理的吸引力在乡间,在田野上,在大山深处……

大理的风韵更在厨房,在节日里,在历经沧桑的民间……

舌尖上的大理!

有白族三道茶:苦茶——甜茶——回味茶。预示人先要创业,必先尝苦,然后可以苦尽甘来,最后得到启示,凡事要善于回味,总结经验教训,切记人生本来就应该先苦后甜。

风花雪月般的美食,首推“大理砂锅鱼”,以本地祥云生产的大砂锅,煮捕于洱海的鱼,上席时以菜叶铺垫的大盘衬垫,锅中沸滚,飘红映绿,色彩绚丽,清香扑鼻。趁热食用,鱼肉滋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

二推“弥渡卷蹄”,它以新鲜猪腿为主料,胡椒粉、草果粉、八角粉、茴香粉、红米、白酒、食盐等为配料,先腌后煮,精制而成,可用绵纸严密包裹好,悬挂起来,随吃随取,一次吃不完,可将其余部分重新包好悬挂,十月余色味不变。令人想到朵朵金花俏丽的小脸蛋,不禁赞叹大理山美、水美、人美、情更美了。

三推“木瓜鸡”,四推“邓川乳扇”,五推“喜洲粑粑”,六推“鹤庆猪肝炸”。

服饰上的大理!

整个云南有53个民族,大理基本上都有,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服饰。特别是每个民族的节日来临,他们都穿上节日的盛装,载歌载舞,可以说大理就是一个服饰文化之乡。

来大理,我跟随旅游团的方式错了。以后有机会再来,就一定要亲自走进普通的老百姓家中,去看看他们独具特色的庭院,感受千古的人文;去和他们说说话,尽管听不懂,我也可以体会他们原本的直率纯真;去喝喝他们的茶,品味其中做人的底蕴;去看看小桥、流水、人家,领略古道、西风、瘦马在这里的自然上演。

篇8:大理散文随笔

这种难忘连同感动,似乎与一切细节无关,那是一种关乎整体的、本原的、真实的深度难忘。

在莽莽苍苍的云贵高原上,在雄奇峻美的苍山、洱海之间,竟深藏着这么一块充满绿色、流水和美的辽阔大地,若非在六月天抬头明明看到皑皑的苍山积雪,提醒我应是到了高原地带,你一定会误以为是到了祖国江南的某个水乡。这样一片神奇的地方,你如果没有身临其境,那是无论如何也想像不出来的。千里迢迢慕名从潇湘大地来到大理,我是被深深吸引住了的,我的灵魂是震颤了的,是惊异,是兴奋,是长时间的激动和夜不成寐。

我真弄不清大自然为什么会对大理是如此地青睐。

有南北向的苍山和洱海作天然屏障,这里成了祖国西南的世外桃源。绵延四十八公里、平均海拔达三千多米的苍山,那是大理人民高高挺起的脊梁,不论遇到什么,从来就没有弯曲过;与苍山平行、方圆二百五十多平方公里的高原淡水湖——洱海,烟波浩淼,鱼虾成群,湖水像血液一样滋养着大理人民健康的躯体,永远也没有干涸的季节。这里的人们热爱洱海,就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着她。因为他们深知,没有洱海,就没有大理,就没有大理的一切。把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连贯起来阅读欣赏大理的自然景观,人们习惯地称之为“风花雪月”。这不含任何低俗趣味的大理风景特色,给人以美的巨大视觉冲击力,更给人一片无限遐思的空间。特殊的地形地势,构成大理独特的气候特征:冬天不冷,夏天不热。在这里,现代科技进步的重要电器成果——空调是没有市场的,它们只能委屈地逡巡在现代文明的铿锵步履中,徒享无边的落寞和凄凉。但这不是文明的悲哀,敢于力拒空调于千里之外的大理人们,并非自闭和保守,而完全受惠于上天对他们的恩赐与关怀。这种关怀,充满人性,充满和谐与美好。

历经数千年的风雨洗磨,大理给人却没有丝毫的沧桑感觉。行走在被称为大理古城的麻石长街上,我全然没有本应弥漫脑际的旷古意味。建筑当然是古老的,商业当然是繁荣的,但一切都那么自然,那么恬静,那么顺理成章,我一点也感受不到刻意与做作。她的大气和浩荡,令我们许多小如巴掌的地域经典黯然失色。这些建筑和商业的存在,完全是大理人日常生活的需要,不可能因为现实开发者的功利而一蹴而就,是一代代生生不息的大理人用勤劳与智慧经年累月创造的生活区间。几天来信马由缰的粗浅探寻告诉我,大理的生机与活力源自她永不凋零的富庶与繁华。走在大理的乡间,我惊讶地发现这儿竟是一片青一色的黑土。在我贫乏的农业和地理知识中,我知道,黑土地是肥沃的代名词。这不,在六月的大理,站在原野的任何一处地方举目而望,扑入眼帘的无不都是一派盎然的生机,勃勃升腾,无边无际。玉米、烟草、水稻和各类蔬菜,还有一些我叫不出名称的作物,密密匝匝地拥挤在黑土地上,挺拔而多姿;向四周尽情舒展的叶片,碧绿得直让你的双眼发麻发花,抬头仰望,丰收的结语已分明写满了田园的天空。

美好的事物总少不了文化的映照和传承。

位于苍山脚下的崇圣寺三塔,在地震带上曾历经数次地震,至今安如磐石,巍然耸立了千余年,无可争议地成了大理最重要的文化标志。据导游说,有次地震让其中的千寻塔倾斜而龟裂,但另次地震又悄悄地让它愈合而重新挺立,一点伤痕也没留下。这段几近传奇的历史,与其说是宝塔演绎了一出经受大自然严峻考验的佳话,毋宁说是古南诏人高超的建筑艺术征服了大自然而令她羞愧难当地交出了一份体面的检讨。这个占地达千亩的文化源头,依山势梯级布局,视野极其辽阔,古木参天,寺庙庄严,香烛氤氲中的禅意幽幽,宗教和哲学的光芒飞越崇山峻岭,远涉重洋,成为东南亚诸多国家人心中朝觐的圣地。古老而年轻的崇圣寺三塔见证了南诏、大理国的兴衰成败,见证了大理的过去与现在,也必将见证大理的遥远未来。幽深的文化渊薮,让冥思苦想的金庸先生菩提顿悟,那个人见人爱的孩子——《天龙八部》惊动星斗般地这里华贵诞生,激起无数人心潮翻滚,无不时时惦记故事中的大理和大理横空出世的英雄。激情澎湃的文化血液,注定能撬动大自然的每一个细胞,注定让金花丛中的蝴蝶在那一汪汩汩流淌的清泉边翩翩起舞。纯天然的舞蹈,让远方的人们心旌摇荡,哪怕远在天涯海角,都要不辞疲惫地前来看看蝴蝶的英姿。被誉为大理四绝的“风花雪月”,既是一种自然景观,更是一种文化生态。这充满神奇神秘神圣的自然与文化的外形,不仅让大理名扬天下,而且以一种独有的文化脉络植入大理的肌体和灵魂,永远跳动,永不阑珊。

篇9:大理散文随笔

大理古城曾是唐朝的南诏国和宋朝的大理国都城,唐朝虽强盛但与南诏国屡有战争,而且败绩居多,不知有多少中原将士血洒苍山洱海,因此有传说唐代为渡洱海伐南诏国有在西安操练水军之说。宋朝特别是南宋,偏居今江浙两湖之间,加上北方金辽的战争与封锁,不得不大力发展经贸通商,和大理国交往甚佳彼此以理相待。南宋王朝用瓷器丝绸下南洋通欧美构建海上“丝绸之路”,以黔川滇茶叶过大理国越横断山脉至青海西藏走出“茶马古道”,而这两条贸易通道则成为南宋政权维系150年的生命线,因此元朝忽必烈才欲吞南宋先灭掉大理国。

洱海是高原湖泊,周围又有群山阻隔,大量生腾的水气遇高山寒气成雾,阳光下便常似祥云缭绕,因此有说云南之称始于汉武帝,今距大理古城东南数十里处也还有祥云县之称谓。汉武帝时统辖云贵川25县的叫益州郡,三国时属蜀国管辖,因此才有褚葛亮平叛七擒七縱孟获之说。正因为西南民族众多且民风骠悍地形地貌植被又极其诡异险峻,褚葛亮才以攻心为上,这也使得至今西南许多少数民族还在奉供褚葛亮的牌位,自然这也与明清六百年的汉族统治有关。

今日的大理古城是明朝按唐宋时期的格局重建的,包括曾经的将帅府衙,我们也只能是坐电瓶车走马观花的浏览,若细觅精彩非一两日可行。几条石板路顺山势而成,苍山溪水则急流四溅,两边唐宋风格犹存古色古韵,颇似天津的文化街老城厢。导游讲两边店铺装饰物品虽多当地风格土特产,但经商者汉人居多,白族百姓大多以出租房产为生且相当富裕。

篇10:喜欢大理散文

一直刻骨铭心的喜欢苍山洱海,喜欢大理。纯洁美丽的白族姑娘金花的大理,跳优美孔雀舞的白族女子杨丽萍的大理,一直迷得我神魂颠倒,迷得我心疼,也叫无数外省人有了神秘美丽的云南印象。

很遗憾,此生既不能生在大理,又不能活在大理。我喜欢看大理三塔的倒景,喜欢看大理古城、古城墙的古朴,喜欢旷世兰花大理大雪素一般美丽的白族金花,喜欢白族小伙子“阿鹏”一般雄健挺拔的苍山,喜欢大理风花雪月的美丽浪漫。

就常跟大理文友们说,大理的兄弟们是很有福的,生在美丽的大理,活在美丽的大理,睡在美丽的大理,走在美丽的大理,梦在美丽的大理,醒在美丽的大理。

大理自古美女才子多,山清水秀的大理,很养人,才子佳人自古以来很不少。细雨绵绵的日子,走近垂柳丝像秀发一般披垂的温柔洱海边,说不定就逢着了一位阿诗玛那样的大理彝族美女;阳光灿烂的春季,走进苍山,说不定就遇到了一位杨丽萍那样有才、山茶花和绿孔雀那般美丽的白族姑娘;收割的季节,走进大理的村落,也许就会结识一位晓雪那样的高大英俊的白族诗人才子。

大理这个高原水乡,很独特,独特在她很有高原纯洁淡水湖的温柔、水韵和灵性,又同时很有高耸雄峻挺拔的苍山的阳刚大气。

我的遗憾,本来是有可能补足的,不能出生在大理,起码还有机会活在大理,可是,她没有给我机会。她是我的大学同学,一个典型的大理美女,小巧玲珑、小鸟依人的样子,水灵灵的,皮肤细腻腻白嫩嫩的。看见她纯洁幽深的眼睛,就像看到了遥远神秘的大理,看见了令无数人向往的大理蝴蝶泉,看到了遥远的滇西高原浩渺无垠的淡水天然湖洱海,那么纯净,那么无暇,那么像一个幽深迷人的美梦。

她不能算是我的情人,那时侯只是我暗恋她,是单恋。那时候我胆子很小,单独遇到女生,都会脸红心跳。而她那时候也同样羞涩腼腆,胆小内向,也或者有些心高气傲,有些冷酷。我悄悄给她写过情书,先是上课前后偷偷放进她的书包里,后来又偷偷通过邮局邮寄给她。我那时候虽然已经是十九岁的小伙子,但是确实胆小羞涩,见到女生就两腿发抖。但是,我又确实被她大理洱海、大理秀丽苍山一般美丽的模样迷住了。但是,她没有给我机会,没有理我。

我遗憾至今,总恨她,为什么不理我,不然当年我就跟着去大理教书了,那样我就可以每天活在美丽的大理,睡在美丽的大理,走在美丽的大理,梦在美丽的大理,醒在美丽的大理了。

她不给我机会,我就找不到去大理的理由,找不到去大理的借口。

楚雄与大理,其实是一衣带水的邻居。楚大高速公路,去大理不到二百公里,时间只需花两个多小时。楚雄是彝族自治州,大理也有大量彝族同胞,楚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过彝族传统节日火把节,大理彝族也过火把节,只是晚一天,农历六月二十五日。

就一直很想去大理洱海边住几天,就那么样像阿鹏一样,赤着脚,在洱海边拾取高原淡水湖里的海螺,就那样吹一吹洱海的风,就那样沐浴洱海的月,还可以老夫聊发少年狂,做个白日梦,黑日梦,梦见我的那一个大理姑娘,金花一般在洱海边的.一棵古柳树下等着我约会。而且,那时候,梦里的我才二十出头,那么年轻,那么充满希望和梦想。

其实,我是去过大理的,两次,当然,没有年轻美丽的大理姑娘、白族姑娘在洱海边等我,鼓得眼睛生疼,还是不见年轻美丽的金花,不见我的大理姑娘。我很惆怅,惆怅翻腾摇荡的洱海水,惆怅冷冷冰冰的洱海月,惆怅呼啦呼啦的下关风,惆怅冷冷漠漠的上关花。戏称的“阿鹏”倒是有好几个,是几位白族文友,坐在阳光灿烂风景优美的洱海边,陪我吃大理的美酒,洱海的水草水菜,还有一道特色菜“洱海螺丝黄”,而我全然吃不出滋味。“阿鹏”们,还热情地给我唱白族民歌,大理民歌,整得我更加刻骨铭心的喜欢大理,爱大理,心里也更加遗憾,更加痛,我既不能生在大理,又不能活在大理,而我的“阿鹏”文友们,我的大理姑娘,却可以每天活在大理,在洱海边晨跑晨练,在洱海里洗澡畅游,在洱海边夜游散步,在洱海边笑语欢歌。

大理国权臣、宰相高量成,辞官退隐后,久居楚雄紫溪山中,栽种山茶花,他对楚雄,对紫溪山情有独钟。而我世居楚雄,定居紫溪山下,却只钟情大理,钟情大理的苍山,大理的洱海,大理的孔雀舞,大理的蝴蝶泉。

很多姑娘说,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天涯何处无芳草,我告诉她们,很遗憾,我只喜欢大理美女,大理姑娘,洱海,苍山,蝴蝶泉,叫我无法移情别恋。

篇11:大理一场青春落幕的旅行散文

抵达大理之前,随性游览了滇池,这里就此按下不写。到达大理,已经是出发第二天的早晨,随意吃过一些食物便急忙忙的赶往了已经预定好的客栈。客栈的老板是个客气的中年人,穿着阿鹏哥独有的服饰。因为经济原因,我住的客栈在大理古城的外面。步行去大理古城,大约五分钟的时间。

收拾完行李,背着准备好的单反,带着一腔的愿景,闯进了大理的古城。站在高大的城门前,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然后心里面默默念了一句:大理,我来了。然后大踏步的走进了古城。

大理古城,一座没有特点的古城。它和所有我见识过的古城一样,散发着商业气息的恶臭。鼎沸的人声、拥挤的人流与那古朴的小楼、生机勃勃的树木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旅行的人们就像无头的蝼蚁在古城内四处闲逛,随着人潮的起伏,我感受到不是《还珠格格》里描绘的人间天堂的气息,而是压抑在生活里的无奈与心酸。沿着古城的小道闲逛了一阵,买了一些当地特色的食物囫囵吞下,我就走进了古城里的酒吧。

一个人,坐在鲜花拥簇的椅子上,细细的品了一杯鸡尾酒。酒精沿着我的神经一路杀到了脑袋里,微醺的状态里,我木然的看着熙攘的人群。大理啊,大理。你究竟经历怎样的变迁,才没有了人间天堂的样子。喧嚣嘈杂的酒吧里,一群一群的少男少女们奋力地摇晃着自己的身体,仿佛只要摇动的足够用力,就可以将身体里的那些肮脏的情绪甩出去。

我喝完酒,回到了客栈里。手里面的相机连开机都没开机,我不知道自己该拍下什么东西来纪念自己这一趟苦旅。客栈的老板见我没精神,对我说道:“去古城了吧。”我点点头,问道:“你怎么知道。”“看你失望的表情就知道了。大理古城早就没了原来的样子,太多太多的游客带着希望来,带着失望回去。你如果想感受下大理,那你不妨骑着电动车饶一下洱海,说不定还能感受一下大理难得的惬意。”

第二天,我向老板借了辆电动车杀向了洱海才村码头。宽阔的柏油马路,金黄的油菜花,和煦的阳光,轻柔的晨风,质朴的渔村人,碧绿的洱海,一切仿佛又回到了十年前。站在洱海边极目远望,远处的蓝天白云倒映在水面上,天和水面在目光尽头汇聚成了一条线,好不漂亮。阳光肆意的洒在湖水上,伴随着微风,让整个湖面变得波光粼粼个。湖岸边,几艘小船摇曳在水面上,好似树叶。清脆敞亮的渔歌,混带着水鸟的叫声,内心的疲惫一扫而空。这才是我心心念念的大理呀!如此安宁,如此自然,如此简单。那些压在心头的事情伴随着呼吸一点点消散在湖风之中,整个人顿时清朗了起来。

一座城池,两种生活,仿佛上苍刻意的安排。灯红酒绿也是它,宁静安适亦是它。就好像有人故意在此做了一个实验,将人从骨子里分开了。

我退了原本的客栈,搬到了才村码头。在哪里呆了最后的三天,踏上了回去的火车。

大理,或许它已经没有人间天堂的外衣,但它依然拥有着属于它自己的味道。那种混合着城市的喧嚣与乡下的宁静,让人不由自主的爱上它,喜欢它。也让每一个踏足这里的人,明白了自己内心的选择。一如们踏上青春这条路时候那样。

上一篇:莽山简介下一篇:美术单元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