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理白族范文

2022-06-04

第一篇:云南大理白族范文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管理条例

【发布单位】82310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1998-07-31 【生效日期】1998-07-3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管理条例

(1988年3月19日大理白族自治州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1988年12月1日云南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批准,1998年7月4日大理白族自治州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修订,1998年7月31日云南省第九届人民代表

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批准)

第一条 第一条 为加强对洱海资源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开发利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自治州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及有关法律的规定,结合洱海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第二条 洱海是受人工控制的多功能的高原淡水湖泊,是国家级大理风景名胜区和苍洱自然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洱海管理必须坚持保护第一,统一管理,科学规划,永续利用的原则,实现资源、生态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第三条 第三条 洱海1974.00米(海防高程,下同)界桩范围内的湖区、西洱河节制闸至天生桥一级电站取水口的河道及引洱入宾老青山输水隧道为洱海管理区域;1974.00米界桩以外径流区为洱海保护范围。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好洱海的义务,在洱海管理区域和保护范围内进行相关活动,必须遵守本条例。

第四条 第四条 洱海水位为:

正常蓄水位1974.00米;

最低运行水位1971.00米;

防洪水位1974.20米;

洱海及入湖河流的水质保护按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Ⅱ类标准执行。

第五条 第五条 洱海管理局是自治州人民政府统一管理洱海的专门机构,归口水行政主管部门。其主要职责是:

(一)宣传、贯彻、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和本条例;

(二)组织有关部门制定洱海管理和建设的中长期规划,报经州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三)统一管理洱海出水口节制闸及引洱入宾节制闸,制定水量调度运行和水量分配计划,报州人民政府批准后,按计划调控水位;

(四)会同有关部门监督、检查、落实洱海生态环境保护和水污染的防治措施,会同有关县市政府做好入湖河道和西洱河天生桥一级电站取水口至漾濞江汇水口洱海泄洪河道的保护工作;

(五)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协调对洱海的科学研究及科研成果的推广使用;

(六)在洱海管理区域内综合行使水政、渔政、航务、自然环境保护等行政处罚权。

第六条 第六条 洱海保护范围内的保护、治理工作,由大理市、洱源县人民政府及沿湖各乡镇人民政府按属地负责。

洱海管理区域内的社会治安工作,由自治州公安局洱海公安分局负责;对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件,依法移送当地司法机关处理。

州级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分工,与洱海管理局相互协作,共同做好洱海管理区域内保护、治理工作,并会同大理市、洱源县人民政府及沿湖各乡镇人民政府做好洱海保护范围内的保护、治理工作。

第七条 第七条 在洱海管理区域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侵占滩地建房、围湖造田、围建鱼塘;

(二)从事网箱、围网养殖活动;

(三)使用燃油机动船捕捞,在湖岸使用动力设施捕捞作业;

(四)捕捞大理裂腹鱼(弓鱼)、洱海鲤等珍稀鱼类,猎捕野生水禽、候鸟、蛙类等栖息动物;

(五)炸鱼、毒鱼、电力捕鱼和使用岸滩小拉网等有害渔具和捕捞方法捕鱼;

(六)进行抛洒骨灰等殡葬活动;

(七)未经洱海管理局批准采捞水草;

(八)其它破坏洱海资源的活动。

第八条 第八条 禁止向洱海及入湖河道排放超过规定标准的废液废水,倾倒掩埋土、石、尾矿、垃圾、废渣和动物死尸。禁止在界桩外1000米及入湖河道两侧100米内掩埋有毒物质。

在洱海入湖河口由洱海管理局会同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设置污水、污物处理设施。

第九条 第九条 禁止侵占和破坏洱海保护范围内和西洱河的河道、河堤、河滩及其设施。

第十条 第十条 禁止在洱海岛屿和景点开山炸石、砍伐树木、违章建筑。在保护范围内的沿湖地区采石,须经所在地矿管部门审核,并报县(市)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一条 第十一条 禁止在洱海管理区域和保护范围内生产、销售、使用含磷洗涤用品。

第十二条 第十二条 禁止在洱海保护范围内新建化工、冶金、制浆、制革、电镀等有严重污染的建设项目。现已建成的必须限期治理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达不到的,由县(市)以上人民政府责令其关、停、并、转、迁。

第十三条 第十三条 在洱海保护范围内禁止乱砍滥伐、毁林开荒;禁止砍伐和破坏河道保护堤林和环湖林带,严防山林火灾。

对点苍山、罗坪山、马鞍山、后山等水源保护区实行封山育林。对水土流失面积和宜林荒山荒地,有关县、市、乡、镇人民政府应加强治理、绿化。

第十四条 第十四条 凡在洱海管理区域内的开发建设项目,须经洱海管理局审核,报州人民政府批准后方可实施。洱海环湖公路临湖一侧内,未经自治州人民政府批准不得兴建任何建筑物。

第十五条 第十五条 在界桩内5米,界桩外15米的岸滩,营造洱海环湖林带,由洱海管理局会同大理市、洱源县人民政府及所属有关部门和沿湖乡镇组织营造管护。

第十六条 第十六条 在洱海保护范围内加快生态农业建设,科学施用化肥,安全使用农药,推广综合防治和生物防治措施,防止农业氮、磷及农药残毒对洱海水体的污染。

第十七条 第十七条 在洱海保护范围内进行生产活动和建设项目造成水污染和水土流失的单位和个人,必须负责治理或承担治理费用。

第十八条 第十八条 洱海实行取水许可制度。坚持计划用水、节约用水,保护城乡生活用水,优先安排农业用水,合理分配工业用水和发电用水。

第十九条 第十九条 实行封湖禁渔制度,保护渔业资源的自然增殖。对亲体、幼鱼及大理裂腹鱼(弓鱼)等产卵繁殖、索饵栖息的主要水域实行长年封禁。封湖、开湖日期及封禁界线由洱海管理局公告。

第二十条 第二十条 洱海渔业生产实行捕捞许可制度。坚持捕大留小,作业丝网网目不得小于7厘米,银鱼拖网网底网目不得小于0.6厘米,虾拖网网底网目不得小于0.8厘米。

禁止制作、销售、使用不合格的渔具。

第二十一条 第二十一条 洱海渔业实行人工放流,科学发展大水面渔业养殖。凡在洱海从事生物引种驯化的物种繁殖,必须通过科学论证,经洱海管理局同有关部门审定批准后方可进行。

第二十二条 第二十二条 洱海船舶实行集中审批,总量控制。船舶的新增、改造、更新必须经州人民政府审批同意,并向有关部门办理有关证照,方可入湖营运作业。

在环湖公路建成开通后,有计划地取消机动货运船只的动力设施,严格控制机动旅游船只数量。

船舶垃圾和废油、残油必须回收到岸,实行集中处理,禁止排入洱海。

第二十三条 第二十三条 在洱海岛屿和沿湖村庄、集镇开展旅游业,必须按本条例规定和大理风景名胜区规划、苍洱自然保护区规划及村镇规划实施。

凡在洱海岛屿和沿湖从事宾馆、饭店等服务业的单位和个人,必须对其产生的污水作净化处理,达标排放。

第二十四条 第二十四条 凡利用洱海资源的单位和个人,必须按规定缴纳有关规费:

(一)向洱海取水的,缴纳水费;

(二)从事渔业捕捞的,缴纳渔业资源增殖保护费;

(三)经批准在洱海管理区域内从事养殖和种植水生动、植物的,缴纳水面使用费;进行采砂的,缴纳采砂管理费;

(四)在洱海管理区域内从事旅游经营的,缴纳风景名胜资源保护费;

(五)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当缴纳的其它规费。

第二十五条 第二十五条 洱海的规费使用范围为:

(一)洱海环境保护,进行工程治理和生物治理;

(二)水源涵养林的营造和保护;

(三)发展水产事业,人工放流增殖渔业资源;

(四)资源航道、码头和导航设施;

(五)科学研究和技术培训;

(六)洱海管理经费以及奖励经费;

(七)经州人民政府批准用于洱海保护治理的其他经费。

规费实行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和挪用,财政、审计部门应严格监督。

第二十六条 第二十六条 对实施本条例有下列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由有关县(市)人民政府、州级有关部门和洱海管理局评定,报请自治州人民政府予以表彰奖励:

(一)防治水污染成绩显著的;

(二)营造水源林、保护森林植被、防治水土流失成绩显著的;

(三)计划用水、节约用水成绩显著的;

(四)保护界桩、水工程设施、航道航标,水文、测量、环境监测等方面成绩显著的;

(五)保护增殖水产资源,发展渔业生产成绩显著的;

(六)对保护治理、开发利用洱海提出合理化建议或者进行科学研究成绩显著的;

(七)依法管理洱海和在治安管理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

(八)检举、揭发、控告违法行为有功的;

(九)外引内联资金、技术,加快洱海建设成绩显著的。

第二十七条 第二十七条 在洱海管理区域内违反本条例的行政违法行为,法律、法规、规章有明确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没有处罚规定的,适用本条例。

在洱海管理区域内的行政处罚,由洱海管理局和州级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分工实施;在洱海保护范围内的行政处罚,由辖区行政主管部门实施。

第二十八条 第二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在洱海管理区域内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洱海管理局给予处罚:

(一)使用网箱、围网养殖的,没收网具及其设施,情节严重的并处10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

(二)使用燃油机动船舶捕捞的、未经自治州人民政府批准擅自入湖的船舶,没收船舶,情节严重的并处3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三)在湖岸使用动力设施捕捞作业的,没收动力设施,情节严重的并处10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罚款;

(四)进行抛洒骨灰等殡葬活动的,处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

(五)未经批准采捞水草的,处以警告,情节严重的并处5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九条 第二十九条 在洱海管理区域和保护范围内生产含磷洗涤用品的,没收产品,并处10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

在洱海管理区域内销售、使用含磷洗涤用品的,给以警告并处200元以上300元以下罚款;在洱海保护范围内销售含磷洗涤用品的给予警告并处10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

管理区域内的行政处罚由洱海管理局实施,保护范围内的行政处罚由辖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实施。

第三十条 第三十条 未经自治州人民政府批准擅自在洱海环湖公路临湖一侧兴建建筑物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拆除违章建筑,采取补救措施,并处2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罚款。属洱海管理区域由洱海管理局实施,属保护范围由辖区土地管理部门实施。

第三十一条 第三十一条 洱海管理行政执法人员在查处行政违法案件中,有权对书证、物证采取扣押、登记保存等措施。

第三十二条 第三十二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依法申请复议、申请行政赔偿或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对行政处罚决定逾期不申请复议或不提起诉讼,又拒不执行的,由作出行政处罚的行政机关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第三十三条 第三十三条 行政执法人员具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其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索贿受贿,徇私枉法的;

(二)玩忽职守,对应当予以制止和处罚的违法行为不予制止、处罚,造成不良后果的;

(三)实施行政处罚违反法定程序、擅自改变处罚规定和决定、进行处罚不使用法定部门制发的单据、截留私分罚没收入的;

(四)其他应当给予处分的行政违法行为。

第三十四条 第三十四条 自治州人民政府的法制、监察部门应受理有关申诉、检举和控告,加强对洱海执法机关及其执法人员执法活动的监督检查。

第三十五条 第三十五条 洱海保护范围内海西海、茈碧湖、西湖的保护治理参照本条例执行。

第三十六条 第三十六条 本条例由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解释。

本条例需要作出具体实施办法的,由自治州人民政府制定。

第三十七条 第三十七条 本条例由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通过,报经云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颁布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关于云南大理白族传统社会文化变迁的调查研究

摘要:今天的中国在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面临着社会转型和文化变迁,地处西南边疆的云南也不例外。这种变化尤其体现在物质和精神文化等方面。本文对大理剑川县和鹤庆县白族居民的语言、建筑、服饰、宗教信仰、传统节日进行了实地调查,并对其进行了客观论述,总结分析了白族人社会文化变迁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现代化 文化变迁 大理白族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2-0013-02

一、选题的缘由及意义

文化变迁是传统文化在新形势下得以保留和发展的重要途径。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产生和滋养文化的大环境在发生变化,传统文化本身要存在和发展就必须适应这种社会变迁。变迁并不是传统文化及其内涵的全部丧失,而是传统因素和现代因素互渗、整合和文化重构,传统因素在社会生活的不同层面上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面对现代化进程,传统文化变迁往往会呈现出一种被动的状况,甚至会朝着消极方向发展,因此,面对现代化的进程,我们要引导传统文化以积极主动态势参与到变迁中来,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

我们以在大理的剑川县和鹤庆县的调查资料和对当地人民的访谈为基础,分析大理地区现代化背景下白族文化的变迁。关注大理白族文化在社会文化变迁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对我们了解西南少数民族文化变迁是有积极意义的。

二、 研究背景及现状

(一)研究背景

文化变迁是指由于族群社会内部的发展或由不同族群之间的接触而引起的一个族群文化的改变。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及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如迁徙、与其他民族的接触、政治制度的改变等),村民们的生计方式随之发生变化,从而形成了不一样的生活状态与方式。现代化进程必然会引起民族文化的变迁。

(二)研究现状

目前关于白族社会文化的变迁相关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方面:

①对大理白族地区婚丧习俗变迁方面的研究。②对西南山地典型古城人居环境方面的研究。③关于白族服饰文化变迁以及对白族服饰文化特色及其意蕴和白族服饰制作工艺的研究。④关于云南大理白族手工艺品传统文化的变迁方面的研究。

在现代化背景下,云南大理的传统文化在物质、精神等层次上都经历了和正在经历着不同程度的社会变迁。本项目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做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尝试,主要探讨现代化背景下白族社会文化变迁的状况,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白族社会文化变迁中存在的问题,希望通过研究可以得到一些新的启示。

三、研究方法

本选题运用民族学、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在文献整理和实地调查基础上,运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法和访谈法,对大理地区白族文化的变迁进行分析,了解现代化进程产生的社会影响,对白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提出建议。

四、物质文化变迁的现象分析

(一)服饰的变化

不同地区的白族有着不同的服饰。鹤庆县白族服饰的基本色调是红色和黑色,宽松大方是基本款式。建国后,人民生活不断改善,服装也逐步改变。剑川县白族男子服饰各乡稍有差异,区别不大。1950年以前头戴线织套头,上身穿大襟短衫,套穿毛蓝、黑、白等色??襟汗褡数件,腰系布带或丝带,小腹前裹肚兜,外罩羊皮褂或鹿皮褂,下身穿毛蓝火黑色宽口长裤。1950年以后,服饰变化不大,布料质量却有很大提高,毛呢和仿毛类衣料大量进入中老年服饰,青年人开始追逐流行款式。随着现代化不断深入,两个地方的绝大多数人穿着基本和其他民族无异。

(二)建筑格局的变化

白族人把民居建造看成人生中一件大事,是造福子孙的万代根基。白族建筑历史悠久,“一正一耳、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和一进几院”是白族建筑中较为典型的。1980年后,国民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建筑从材料到结构布局发生明显变化。在剑川县几乎随处可见现代化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平房或楼房,这些新建房屋,不再是传统建筑而是富丽堂皇的新式住宅,但也保留着一些当地的特色,如用木雕装饰,壁画,在院中设池塘、假山等。在鹤庆县,房屋的形式大多为“三坊一照壁”或“四合五天井”布局。经济的发展也影响着当地建筑格局的变化,但与剑川县相比较而言,鹤庆县的建筑保留更完好一些,走在街道上,可从建筑了解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通过对两个地方的建筑格局、形式进行对比,说明政府对传统建筑的保留有着重要作用。

五、精神文化的变化

(一)本民族语言的变迁

大理地区白族居民比较多,但也有许多其他民族的居民,他们的语言很容易受到外来强势文化的影响。白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是没有自己的文字。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就只能通过口耳相传来传承本民族语言,但口耳相传有很大风险性,会使自己民族的语言逐渐淡化,从而导致白族传统的语言逐渐被人们遗忘,甚至消失。我们进行调研的两个地方就有很大的差别,剑川白族占比达到8984%,其中有95%以上的人口都讲白族话,有些老人甚至都不会讲汉语,小孩只有上幼儿园才会有老师教他们讲普通话;但他们现在所讲的白族语言随着现代化的发展渐趋汉化。鹤庆县白族人口有164448人,占总人口的5909%,鹤庆地区少数民族种类较多,所以被潜移默化的程度较大,在鹤庆县只有比较年长的人才会讲白族话。这一变化说明随着现代化发展人们对本民族语言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充分。

(二)原始宗教信仰的改变

古代白族自然崇拜范围甚广,包括天地、水火、动物、植物,尤以动植物为普遍。剑川佛教以密宗为主、禅宗次之,《新纂云南通志?宗教考》说:“滇之佛教,传闻于汉晋,兴隆于唐宋、昌于元,盛于明,而衰落于清。”剑川白族祖先崇拜主要表现为:视坟山为神圣不可侵犯之地;把丧葬看作人生仪礼中庄严的大事,丧葬仪式隆重,民间有“顶棺执葬”传统习惯;1950年以后提倡厚养薄葬,努力简化丧葬仪式等。鹤庆地区对丧葬也较为重视。建国后,提倡简朴,实行丧葬改革。近年来,封建陈规陋习又沉渣泛起。两个地方宗教信仰区别不大,现在人们大多信仰佛教;白族原始崇拜历史久远,但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进步,许多崇拜已经消失。

(三)节日文化的改变

节日文化作为维系民族团结的纽带,承载着民族共同的文化心理感受,承担着发扬传统文化的重任。剑川民族节日主要有:娃娃街、青姑娘节、梨花节、古城隍庙会、尝新节等。①而鹤庆当地的白族和汉族的传统节日大体接近。建国后,各种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庙会逐渐消失,但为活跃城乡经济,促进物资交流,当地政府利用传统会期,组织物资交流会,如正月天子庙物资交流会等。以这些节日和婚丧大事作为载体,使当地的许多文化得以广泛流传并延续下来,例如:鹤庆的洞经音乐,剑川的木雕。现代化不断加速的过程中,各民族间交流逐渐增多,随着白族与其他民族联姻现象的增多和各地白族居民住所的分散,白族传统节日则有逐渐淡化之势。

六、 结语

任何民族的文化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都会历经很大的变迁,这既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大理地区的白族文化的变迁根据以上描述可发现:

(1) 变迁活动的发生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的完全消失,而只是现代文化元素融入到传统文化中,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文化,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人们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2) 在大理地区白族传统文化发展与变迁过程中,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都有所改变。现代物质与精神文明的侵入,引发了传统文化及其内涵发生变化。

(3) 在白族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当地政府发挥着重大作用。

七、对社会文化变迁的因素分析

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口流动加速以及各民族间交往日益密切,各民族间文化相互影响,使大理地区传统的白族文化融入了现代主流社会文化成分,同时也吸收了其他民族的文化。对大理地区社会文化变迁的影响因素分析概括为以下几点:

⑴受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使得人们之间的交流和联系日益频繁、便捷。大理地区白族社会文化变迁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较深,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打破了大理白族传统的社会文化习俗,从各方面影响着大理白族的社会文化。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也使得白族居民的生活也有了很大改善 。

⑵受主流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大理境内主要居住的是白族,但也有许多其他民族,近年来,当地白族居民离开自己的居住地到其他地方打工的人逐渐增多,人口大量流动至其他城市并渗透到各行各业,白族居民已开始慢慢地接受和适应当前的主流文化及其他民族的文化。在调查中发现白族社会文化受附近汉族文化的影响较深,从语言、服饰、民居建筑、婚丧习俗、宗教和传统节日等方面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⑶受其本身优越的地理位置影响。大理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丰富的旅游资源,并及时得到了开发,推动了大理的经济发展,也提升了大理和大理白族的知名度;但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大理境内有许多白族人到旅游景点经商,思想文化和生活习惯等方面都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旅游业的发展为大理的经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同时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造成了一定的威胁。

参考文献:

①鹤庆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鹤庆文化艺术志[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5:167.

参考文献:

[1]赵孟雄.白族服饰的地方文化特色及文化意蕴[J].思想战线,2010(S1).

[2]金少萍.近现代云南白族地区服饰习尚的变迁[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

[3]费孝通.中华民族的研究新探索[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4]樊泳湄、谭?沁.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变迁研究――以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新华村白族手工艺品为例[J].学术探究,2011.

[5] 罗文海.云南大理白族本主文化建筑的形式与理念[D].昆明理工大学,2004.

[6]和少英.逝者的庆典――云南民族丧葬[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0.

[7]杨阳.中国少数民族服?赏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8]鹤庆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鹤庆文化艺术志[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5.

[9](清)鄂尔泰.云南通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

[10]云南省剑川县志编纂委员会.剑川县志[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

[11]方国瑜.新纂云南通志?宗教考[M].

责任编辑:于蕾

第三篇: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管理条例(2004年修订)(1988年3月19日大%E7

【发布单位】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2004-03-26 【生效日期】2004-03-26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国务院法制办公室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管理条例(2004年修订)

(1988年3月19日大理白族自治州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1988年12月1日云南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批准;1998年7月4日大理白族自治州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修订,1998年7月31日云南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批准;2004年1月15日大理白族自治州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修正,2004年3月26日云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批准)

第一条第一条 为加强对洱海资源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开发利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自治州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及有关法律的规定,结合洱海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第二条 洱海是受人工控制的多功能的高原淡水湖泊,是国家级大理风景名胜区和苍洱自然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洱海管理必须坚持保护第一,统一管理,科学规划,永续利用的原则,实现资源、生态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第三条第三条 洱海1966.00米(85高程,下同)界桩范围内的湖区、西洱河节制闸至天生桥一级电站取水口的河道及引洱入宾老青山输水隧道为洱海管理区域;洱海1966.00米界桩以外径流区为洱海保护范围。

第四条第四条 洱海最低运行水位为1964.30米,最高运行水位为1966.00米。

洱海特殊年份的水位确需调整的,由大理市人民政府提出方案,报自治州人民政府提请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

洱海及入湖河流的水质保护按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Ⅱ类标准执行。

第五条第五条 自治州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洱海保护治理工作的领导。

大理市人民政府负责洱海管理区域及辖区洱海保护范围内的保护治理工作。

洱源县人民政府负责辖区洱海保护范围内的保护治理工作。

自治州及大理市、洱源县的环保、水利、林业、计划、国土、工商、交通等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履行其保护治理洱海的职责,并加强对洱海管理局的业务指导,相互协作,共同做好洱海的保护治理工作。

大理市公安局洱海公安分局负责洱海管理区域内的社会治安工作。

第六条第六条 洱海管理局是大理市人民政府管理洱海的专门机构,其主要职责是:

(一)宣传、贯彻、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和本条例;

(二)拟定洱海保护管理的中长期规划,经市人民政府审查后,报自治州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三)统一管理洱海出水口节制闸及引洱入宾节制闸,拟定水量调度运行和水量分配计划方案,经市人民政府审查后,报自治州人民政府批准,按批准计划调控水位;

(四)参与有关部门监督、检查、落实洱海生态环境保护和水污染的防治措施;

(五)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协调对洱海的科学研究及科研成果的推广使用;

(六)相对行使洱海管理区域内和环湖林带的水政、渔政、自然环境保护、林政等行政处罚权。

第七条第七条 在洱海管理区域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侵占滩地建房、围湖造田、围建鱼塘;

(二)从事网箱、围网养殖活动;

(三)使用燃油机动船捕捞,在湖岸使用动力设施捕捞作业;

(四)捕捞大理裂腹鱼(弓鱼)、洱海鲤等珍稀鱼类,猎捕野生水禽、候鸟、蛙类等栖息动物;

(五)炸鱼、毒鱼、电力捕鱼和使用岸滩小拉网、“迷魂阵”、虾笼等有害渔具和捕捞方法捕鱼;

(六)未经洱海管理局批准采捞水草;

(七)其他破坏洱海资源的活动。

第八条第八条 禁止向洱海及入湖河道排放超过规定标准的废液、废水,倾倒、掩埋土、石、尾矿、垃圾、废渣和动物死尸。禁止在界桩外1000米及入湖河道两侧100米内掩埋有毒物质。

对洱海水源的罗时江、永安江、弥苴河、波罗江等洱海的主要入湖河道,有关县(市)、乡(镇)人民政府应加强保护治理。

在洱海入湖河口由洱海管理局会同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设置污水、污物处理设施。

第九条第九条 禁止侵占和破坏洱海保护范围内和西洱河的河道、河堤、河滩及其设施。

第十条第十条 禁止在洱海岛屿和景点开山炸石、砍伐树木、违章建筑。在保护范围内的沿湖地区采石,须经所在地矿管部门审核,并报县(市)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禁止在洱海管理区域和保护范围内生产、销售、使用含磷洗涤用品。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禁止在洱海保护范围内新建化工、冶金、制浆、制革、电镀等有严重污染的建设项目。现已建成的必须限期治理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达不到的,由县(市)以上人民政府责令其关、停、并、转、迁。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在洱海保护范围内禁止乱砍滥伐、毁林开荒;禁止砍伐和破坏河道护堤林和环湖林带,严防山林火灾。

在洱海保护范围内实行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对水土流失地段和宜林荒山荒地,有关县(市)、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治理、绿化。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凡在洱海管理区域内的开发建设项目,须经洱海管理局审核,并由市人民政府报自治州人民政府批准后方可实施。洱海环湖公路临湖一侧内,未经自治州人民政府批准不得兴建任何建筑。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加强洱海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建设,在界桩内5米、界桩外15米的岸滩营造洱海环湖林带,由洱海管理局组织营造、管护。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在洱海保护范围内加快生态农业建设,科学施用化肥,安全使用农药。严禁销售、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高毒残留农药,控制使用化肥。推广综合防治和生物防治措施,减少农业氮、磷及农药残毒对洱海水体的污染。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在洱海保护范围内进行生产活动和建设项目造成水污染和水土流失的单位和个人,必须负责治理或承担治理费用。

在洱海保护范围内的乡(镇)、村,由当地人民政府、村民(居民)委员会统一建设生活废弃物的处理设施;一切单位和个人都必须按照环保、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倾倒垃圾;垃圾清运实行有偿服务。具体办法由大理市、洱源县人民政府制定。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洱海实行取水许可制度。坚持计划用水、节约用水,保证城乡生活用水,优先安排农业用水,合理分配工业用水和发电用水。

第十九条第十九条 实行封湖禁渔制度,保护渔业资源的自然增殖。对亲体、幼鱼及大理裂腹鱼(弓鱼)等产卵繁殖、索饵栖息的主要水域实行长年封禁。封湖、开湖日期及封禁界线由洱海管理局公告。

第二十条第二十条 洱海渔业生产实行捕捞许可制度。坚持捕大留小,作业丝网网目不得小于7厘米,银鱼拖网网底网目不得小于0.6厘米,虾拖网网底网目不得小于0.8厘米。

禁止制作、销售、使用不合格的渔具。

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一条 洱海渔业实行人工放流,科学发展大水面渔业养殖。凡在洱海从事生物引种驯化的物种繁殖,必须通过科学论证,经洱海管理局同有关部门审定批准后方可进行。

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二条 洱海船舶实行集中审批,总量控制。船舶的新增、改造、更新必须经自治州人民政府审批同意,并向有关部门办理有关证照,方可入湖营运作业。

在环湖公路建成开通后,有计划地取消机动货运船只的动力设施,严格控制机动旅游船只数量。

船舶垃圾和废油、残油必须回收到岸,实行集中处理,禁止排入洱海。

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三条 在洱海岛屿和沿湖村庄、集镇开展旅游业,必须按本条例规定和大理风景名胜区规划、苍洱自然保护区规划及村镇规划实施。

凡在洱海岛屿和沿湖从事宾馆、饭店等服务业的单位和个人,必须对其产生的污水作净化处理,达标排放。

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四条 凡利用洱海资源的单位和个人,必须按规定缴纳有关规费:

(一)向洱海取水的,缴纳水费;

(二)从事渔业捕捞的,缴纳渔业资源增殖保护费;

(三)经批准在洱海管理区域内从事养殖和种植水生动、植物的,缴纳水面使用费;

(四)在洱海管理区域内从事旅游经营的,缴纳风景名胜资源保护费;

(五)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当缴纳的其他规费。

第二十五条第二十五条 洱海的规费使用范围为:

(一)洱海环境保护,进行工程治理和生物治理;

(二)水源涵养林的营造和保护;

(三)发展水产事业,人工放流增殖渔业资源;

(四)养护航道、码头和导航设施;

(五)科学研究和技术培训;

(六)洱海管理经费以及奖励经费;

(七)经自治州人民政府批准用于洱海保护治理的其他经费。

规费实行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和挪用,财政、审计部门应严格监督。

第二十六条第二十六条 对实施本条例有下列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由有关县(市)人民政府、州级有关部门和洱海管理局评定,报请自治州人民政府予以表彰奖励:

(一)防治水污染成绩显著的;

(二)营造水源林、保护森林植被、防治水土流失成绩显著的;

(三)计划用水、节约用水成绩显著的;

(四)保护界桩、水工程设施、航道航标,水文、测量、环境监测等方面成绩显著的;

(五)保护增殖水产资源,发展渔业生产成绩显著的;

(六)对保护治理、开发利用洱海提出合理化建议或者进行科学研究成绩显著的;

(七)依法管理洱海和在治安管理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

(八)检举、揭发、控告违法行为有功的;

(九)外引内联资金、技术,加快洱海建设成绩显著的。

第二十七条第二十七条 对洱海管理区域和洱海保护范围内违反本条例的行为,本条例有明确处罚规定的,适用本条例;本条例未作处罚规定的,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在洱海管理区域内的行政处罚,由洱海管理局和自治州、市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分工实施;在洱海保护范围内的行政处罚,由辖区行政主管部门实施。罚没收入上缴同级财政,专项用于洱海的保护治理。

第二十八条第二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在洱海管理区域内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洱海管理局给予处罚:

(一)使用网箱、围网养殖的,没收网具及其设施,情节严重的并处10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

(二)使用燃油机动船舶捕捞、无证造船或者无证入湖的,没收船舶,情节严重的并处3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三)在湖岸使用动力设施捕捞作业的,没收动力设施,情节严重的并处10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罚款;

(四)捕捞大理裂腹鱼(弓鱼)、洱海鲤等珍稀鱼类,猎捕野生水禽、候鸟、蛙类等栖息的动物,炸鱼、毒鱼、电力捕鱼和使用岸滩小拉网、“迷魂阵”、虾笼等有害渔具和捕捞方法捕鱼的,没收工具,并处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五)未经批准采捞水草,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并处5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

(六)向洱海排放超过规定标准的废液、废水,倾倒土、石、尾矿、垃圾、废渣和动物尸体的,责令纠正违法行为,并处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5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罚款;

(七)擅自砍伐、破坏护堤林和环湖林带林木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赔偿损失,没收工具和砍伐的林木,并处每棵100元罚款。

第二十九条第二十九条 向洱海保护范围内的河流排放超过规定标准的废液、废水,倾倒土、石、尾矿、垃圾、废渣和动物尸体的;在界桩外1000米和入湖河道两侧100米内掩埋有毒物质的,由当地环保行政主管部门责令纠正违法行为,可以并处2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5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条第三十条 在洱海管理区域和保护范围内生产含磷洗涤用品的,没收实物及生产设施设备,并处5000元以上50000元以下罚款;批发含磷洗涤用品的,没收实物,并处5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罚款;零售含磷洗涤用品的,没收实物,并处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在洱海管理区域内使用含磷洗涤用品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实物,并处50元以上300元以下罚款;在洱海保护范围内使用含磷洗涤用品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实物,可以对个人并处20元以上50元以下罚款,对宾馆、饭店等单位并处5000元以上50000元以下罚款。

管理区域内的行政处罚由洱海管理局实施,保护范围内的行政处罚由辖区内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实施。

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一条 未经自治州人民政府批准擅自在洱海环湖公路临湖一侧兴建建筑物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拆除违章建筑,采取补救措施,并处2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罚款。属洱海管理区域由洱海管理局实施,属保护范围由辖区土地管理部门实施。

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二条 洱海管理行政执法人员在查处行政违法案件中,有权对书证、物证采取扣押、登记保存等措施。

第三十三条第三十三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依法申请复议、申请行政赔偿或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对行政处罚决定逾期不申请复议或不提起诉讼,又拒不执行的,由作出行政处罚的行政机关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第三十四条第三十四条 行政执法人员具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其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索贿受贿,徇私枉法的;

(二)玩忽职守,对应当予以制止和处罚的违法行为不予制止、处罚,造成不良后果的;

(三)实施行政处罚违反法定程序、擅自改变处罚规定和决定、进行处罚不使用法定部门制发的单据、截留私分罚没收入的;

(四)其他应当给予处分的行政违法行为。

第三十五条第三十五条 自治州及大理市、洱源县人民政府的法制、监察部门应受理有关申诉、检举和控告,加强对洱海执法机关及其执法人员执法活动的监督检查。

第三十六条第三十六条 洱海保护范围内海西海、茈碧湖、西湖的保护治理参照本条例执行。

第三十七条第三十七条 本条例由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解释。

本条例需要作出具体实施办法的,由自治州人民政府制定。

第三十八条第三十八条 本条例由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通过,报经云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颁布施行。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管理条例修正案

(2004年1月15日大理白族自治州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 2004年3月26日云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批准 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一、第三条第一款修改为:“洱海1966.00米(85高程,下同)界桩范围内的湖区、西洱河节制闸至天生桥一级电站取水口的河道及引洱入宾老青山输水隧道为洱海管理区域;洱海1966.00米界桩以外径流区为洱海保护范围。”

二、第四条第一款、第二款、第三款合并作为第一款,修改为:“洱海最低运行水位为1964.30米,最高运行水位为1966.00米。”

增加一款作为第二款:“洱海特殊年份的水位确需调整的,由大理市人民政府提出方案,报自治州人民政府提请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

原第四款改为第三款。

三、第六条改为第五条,修改为:“自治州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洱海保护治理工作的领导。”

“大理市人民政府负责洱海管理区域及辖区洱海保护范围内的保护治理工作。”

“洱源县人民政府负责辖区洱海保护范围内的保护治理工作。”

“自治州及大理市、洱源县的环保、水利、林业、计划、国土、工商、交通等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履行其保护治理洱海的职责,加强对洱海管理局的业务指导,相互协作,共同做好洱海的保护治理工作。”

“大理市公安局洱海公安分局负责洱海管理区域内的社会治安工作。”

四、第五条改为第六条,修改为:“洱海管理局是大理市人民政府管理洱海的专门机构”,其主要职责是:

(一)宣传、贯彻、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和本条例;

(二)拟定洱海保护管理的中长期规划,经市人民政府审查后,报自治州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三)统一管理洱海出水口节制闸及引洱入宾节制闸,拟定水量调度运行和水量分配计划方案,经市人民政府审查后,报自治州人民政府批准,按批准计划调控水位;

(四)参与有关部门监督、检查、落实洱海生态环境保护和水污染的防治措施;

(五)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协调对洱海的科学研究及科研成果的推广使用;

(六)相对行使洱海管理区域内和环湖林带的水政、渔政、自然环境保护、林政等行政处罚权。

五、第七条第

(五)项修改为:“炸鱼、毒鱼、电力捕鱼和使用岸滩小拉网、“迷魂阵”、虾笼等有害渔具和捕捞方法捕鱼;”。

原第

(六)项删去,原第

(七)项改为第

(六)项,原第

(八)项改为第

(七)项。

六、第八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二款:“对洱海水源的罗时江、永安江、弥苴河、波罗江等洱海的主要入湖河道,有关县(市)、乡(镇)人民政府应加强保护治理。”

原第二款改为第三款,内容不变。

七、第十三条第二款修改为:“在洱海保护范围内实行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对水土流失地段和宜林荒山荒地,有关县(市)、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治理、绿化。”

八、第十五条修改为:“加强洱海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建设,在界桩内5米、界桩外15米的岸滩营造洱海环湖林带,由洱海管理局组织营造、管护。”

九、第十七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二款:“在洱海保护范围内的乡(镇)、村,由当地人民政府、村民(居民)委员会统一建设生活废弃物的处理设施;一切单位和个人都必须按照环保、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倾倒垃圾;垃圾清运实行有偿服务。具体办法由大理市、洱源县人民政府制定。”

十、第二十四条第

(三)项删去“进行采砂的,缴纳采砂管理费”一句,其他内容不变。

一、第二十七条第一款修改为“对洱海管理区域和洱海保护范围内违反本条例的行为,本条例有明确处罚规定的,适用本条例;本条例未作处罚规定的,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第二十八条增加一项作为第

(四)项:“捕捞大理裂腹鱼(弓鱼)、洱海鲤等珍稀鱼类,猎捕野生水禽、候鸟、蛙类等栖息动物,炸鱼、毒鱼、电力捕鱼和使用岸滩小拉网、“迷魂阵”、虾笼等有害渔具和捕捞方法捕鱼的,没收工具,并处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原第

(四)项删去。增加两项作为第

(六)项和第

(七)项,内容分别为:

(六)向洱海排放超过规定标准的废液、废水,倾倒土、石、尾矿、垃圾、废渣和动物尸体的,责令纠正违法行为,并处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5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罚款;

(七)擅自砍伐、破坏护堤林和环湖林带林木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赔偿损失,没收工具和砍伐的林木,并处每株100元罚款。

三、增加一条作为第二十九条:“向洱海保护范围内的河流排放超过规定标准的废液、废水,倾倒土、石、尾矿、垃圾、废渣和动物尸体的;在界桩外1000米和入湖河道两侧100米内掩埋有毒物质的,由当地环保行政主管部门责令纠正违法行为,可以并处2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5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罚款。”

四、第二十九条改为第三十条,第一款修改为:“在洱海管理区域和保护范围内生产含磷洗涤用品的,没收实物及生产设施设备,并处5000元以上50000元以下罚款;批发含磷洗涤用品的,没收实物,并处5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罚款;零售含磷洗涤用品的,没收实物,并处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第二款修改为:“在洱海管理区域内使用含磷洗涤用品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实物,并处50元以上300元以下罚款;在洱海保护范围内使用含磷洗涤用品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实物,可以对个人并处20元以上50元以下罚款,对宾馆、饭店等单位并处5000元以上50000元以下罚款。”

本修正案由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通过,报云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公布施行。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管理条例》根据本修正案作相应修改和文字校正,并对条款顺序作相应调整,重新公布。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文件

大政办发〔2006〕81号

印发大理白族自治州劳动教养管理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方案的通知

各县市人民政府,州级国家行政机关各委办局(司行社区):

《大理白族自治州劳动教养管理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方案》已经州党政机构改革领导组审核,州人民政府批准,现予印发。 二○○六年八月三十一日

大理白族自治州劳动教养管理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方案

根据《中共大理州委对大理州劳动教养管理所机构升格有关问题的批复》(大复〔2006〕22号),州委批准大理州劳动教养管理所升格为正县级机构,升格后,隶属关系、人员编制不变。大理白族自治州劳动教养管理所(以下简称劳教所)为大理白族自治州司法局所属机构,是国家治安行政处罚的执行机关。

一、 主要职责

1、依法收容劳动教养人员,确保收容执行工作的合法性。

2、依法教育挽救劳教人员,教育内容和手段符合法律要求。

3、依法管理劳教人员的各项事务,规范劳动教养管理工作。

4、依法组织劳教人员生产劳动,使劳动教养工作充分体现劳动教养的教育目的。

5、依法管理劳动教养场所的行政事务,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规范和约束行政行为。

6、依法管理教育劳教人民警察,做到从严治警、依法治警、从优待警,自觉接受检察机关和社会的监督。

7、依法保护劳动教养人员的合法权益,认真贯彻劳动教养工作方针、政策,体现文明执法、文明管理、人性化管理。

8、依法做好劳动教养人员回归社会后的安置、帮教的衔接工作,促进社会稳定。

二、内设机构

根据以上职责,大理州劳动教养管理所内设机构为7个科室(处),3个大队和9个中队,即:办公室、政治处、管理科(含警戒护卫队)、教育科、生产经营科、生活卫生科(含卫生所)、财务科、第一劳教大队(下设3个中队),第二劳教大队(下设3个中队),第三劳教大队(下设3个中队)。

(一)办公室(人员编制7名、正科1名、副科2名)

协助所领导做好全所行政工作,收集各方面的情况和信息,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报、信息互通,协调科室(处)、大队之间的关系,做好行政管理基础工作和后勤保障工作,保证劳教所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政治处(人员编制5名、正科2名含纪检专干1名)

做好全所的党建工作,加强和改善党对劳教所的领导,加强党组织建设,巩固党的战斗堡垒;开展好全所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好干警录用、教育管理、考核奖惩、选拔任用推荐、调动等工作;做好干警工资福利、警衔管理工作;做好工、青、妇和计划生育工作。

(三)管理科(含警戒护卫队)(人员编制13名、正科2名含警戒护卫队队长1名、副科1名)

负责组织劳动教养执行工作,办理劳动教养执行的有关手续,审查大队上报的报告和报批材料,制定全所劳动教养执行和劳动教养管理方面的计划和方案,向所领导报送有关报告 1

和材料,受所领导的委托代表劳动教养管理所与劳动教养管理委员会和公、检、法、司机关联系业务。

警戒护卫队在分管所领导的统一指挥下,维护劳动教养场所的安全,防止外部人员的袭击和捣乱,及时制止劳教人员聚众闹事、逃跑,负责护送成批劳教人员的转移工作。

(四)教育科(人员编制3名、正科1名、副科1名)

负责组织对劳动教养人员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教育、劳动技术教育(三课教育)和各种辅助教育,具体制定全所劳动教养人员的教育计划并组织实施,做好师资配备、教学设备的购置工作,做好对劳动教养人员教育工作检查、考核、评审、总结工作,组织协调社会力量做好对劳动教养人员的帮教工作。

(五)生产经营科(人员编制6名、正科1名、副科 2名)

负责劳动教养场所生产经营,根据劳动教养的性质和劳动教养工作的方针、政策以及市场经济的规律,提出本所生产经营方向、对象、规模等方面的可行性报告,制定并组织实施生产计划,解决生产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协调好产、供、销关系。

(六)财务科(人员编制4名、正科1名、副科1名)

负责劳教所经费预算编制、经费预算的执行和决算工作,做好行政经费、生产经费、基建经费的管理和统筹安排,建立财务制度,进行分类建帐,严格执行专款专用,遵守财经纪律,做好增收节支工作,接受审计和监督等。

(七)生活卫生科(含卫生所)(人员编制6名、正科2名含卫生所所长1名)

负责劳动教养人员生活卫生管理工作,做好劳动教养人员的衣、食、住、行等后勤保障工作。

卫生所负责劳动教养人员疾病的预防控制与治疗,防止所内各种疾病的流行,保障劳教人员的身体健康,使教育改造工作顺利进行。

(八)第一劳教大队、第二劳教大队、第三劳教大队各20名(人员编制60名、正科6名、副科9名)

具体负责劳动教养人员强制教育挽救工作,执行全所统一计划,依法做好劳动教养人员的管理教育工作,组织好劳动教养人员的生产劳动,做好与各职能部门的协调工作。

三、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

大理州劳教所人员编制为110名,其中:所长1名,政委1名,均为正县级;副所长2名,纪委书记1名,政治处主任1名,为副县级;科、处、室及大队领导正科级领导职数16名(含纪检专干、卫生所所长、政治处副主任);科、处、室副职及中队长共16名,按副科级配备。

非领导职务的职数,按《国家公务员制度实施方案》的规定执行。

第五篇:大理白族自治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大理白族自治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

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第一条 根据《大理白族自治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及有关法律法规,制订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条例》所称的“育龄流动人口”是指进入、离开本州或者在本州内异地从业、居住、生活的年满15周岁不满49周岁的流动人口。

第三条 辖区内育龄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经费按现居住地户籍人口的计划生育人均投入比例纳入同级财政预算。

州、县(市)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设置专门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工作机构,专职工作人员不少于2人,可配备事业编制人员,行使行政职能;乡(镇)人民政府根据实际需要配备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专职管理员;流动人口较多的居民(社区)委员会、村民委员会配备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员,其报酬按村(居)民委员会计划生育宣传员的标准兑现。 第四条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上级政府分别与下级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签订《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书》,并进行考核和奖惩。

第五条 流动人口在本州申请办理有关行政许可证、营业执照时,相关部门应当查验《流动人口婚育证明》(以下简称《婚育证明》),填报《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情况通报表》(以下简称《通报表》)。

公安部门应当参与、配合整治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非医学需要的选择性别人工终止妊娠专项活动以及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组织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稽查。对破坏计划生育工作、伤害计划生育工作人员等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协助、配合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对流动人口中违反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的个体工商户依法进行处罚。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应当对劳务输出人员进行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培训,并督促其在外出前办理《婚育证明》,外出后向户籍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寄回《流动人口避孕节育情况报告单》(以下简称《报告单》)。 建设部门应当配合人口计生部门组织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稽查。

税务部门应当协助人口计划生育部门查实违法生育人员的经营收入、纳税税额,并提供有关原始资料和书面证明。

卫生部门应当参与整治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非医学需要的选择性别人工终止妊娠专项活动。推行孕妇住院分娩查验制度,督促医疗保健机构坚持对孕妇查验《生育证》、《生育服务证》、《婚育证明》或《流动人口生育联系卡》。

教育部门在办理流动人口子女入学、入园时,应当查验《婚育证明》。

其他部门应当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

第六条 流动人口中的民工和临时工的计划生育工作,由用工单位和施工单位负责管理。用工单位和施工单位在签订雇工、施工合同时,必须把遵守计划生育规定作为合同内容之一,并定期检查执行情况。 第七条 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本州公民,外出前应当到户籍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办理国家统一格式的《婚育证明》:

(一)离开户籍所在县(市)级行政区域到其他地区暂住的;

(二)拟异地居住30日以上的;

(三)年龄在15周岁至49周岁之间的;

(四)异地从业、居住、生活的。

第八条 下列人员不需要办理《婚育证明》:

(一)探亲、访友、就医、上学、出差、进修、培训、参会、旅游、治病或过境的;

(二)现役军人;

(三)妻子户籍所在地在现居住地的男性;

(四)丈夫户籍所在地在现居住地,夫妻中一方已落实了长效避孕节育措施且在现居住地的女性。

第九条 申领《婚育证明》,应向发证机关提交下列证明材料:

(一)本人的《居民身份证》;

(二)村(居)民委员会或者所在单位出具的婚育情况证明;

(三)本人近期一寸正面免冠照片两张;

(四)与户籍地乡镇人民政府签订的《计划生育合同》;

(五)已生育子女的,还应当提交由施术单位或者计划生育部门出具的避孕情况证明;

(六)违法生育的,还应当提交处理执行情况证明。 第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发证机关应当暂缓办理或者不予办理《婚育证明》,并说明理由:

(一)申请人未按第九条规定提供有关证明材料的;

(二)申请人计划外生育又拒绝执行对其处理决定的;

(三)申请人弄虚作假、隐瞒婚育真实情况的;

(四)申请人违法怀孕未终止妊娠的;

(五)申请人应当落实避孕节育措施而未落实的。 第十一条 现居住地乡(镇)人民政府在查验《婚育证明》时,对未持有《婚育证明》的,应当出具《限期补办通知书》,要求其在30日内补办。在限期补办期间,现居住地的乡(镇)人民政府可为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流动人口办理有效期为3个月的临时《婚育证明》:

(一)经核实婚姻、生育信息完整、准确的;

(二)在现居住地依法办理暂住登记或居民登记1年以上,并具有稳定职业和住所的;

(三)已采取绝育措施的;

(四)因到本州经商、投资、兴办企业,未能及时办理《婚育证明》的。

现居住地为流动人口办理临时《婚育证明》,应该加盖临时婚育证明专用章。临时《婚育证明》在本州范围和规定期限内有效。

第十二条 《婚育证明》的有效使用期限为3年。流动人口应当在《婚育证明》的有效使用期限截止前,到本人户籍所在地的发证机关换领新的《婚育证明》。

乡(镇)人民政府为流动人口办理《婚育证明》或临时《婚育证明》不得收取任何费用。 第十三条 《婚育证明》、临时《婚育证明》与身份证同时使用有效。

第十四条 流动人口应当在到达现居住地15日内,到当地乡(镇)人民政府交验《婚育证明》,接受当地计划生育部门的管理,凭证享受计划生育部门提供的服务。

乡(镇)人民政府查验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应当将查验结果在“查验记录栏”予以记录并盖验证章,并对其中的已婚育龄人员进行登记。

第十五条 流动人口中的已婚育龄妇女应当每6个月向户籍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寄回《报告单》。

《报告单》由现居住县(市)、乡(镇)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出具,加盖县(市)人口计生部门或乡(镇)计生办印章后,在现居住地及户籍地有效。

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为流动人口出具《报告单》不得收取任何费用。

第十六条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实行通报联系制度。相关部门在为流动人口办理行政许可证、营业执照、结婚登记、住院分娩时,职业介绍机构和用人单位在介绍、招用育龄流动人口时,房主或出租人在向流动人口提供出租房时,应当查验《婚育证明》,填报《通报表》。

《通报表》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向流动人口现居住地乡(镇)人民政府或县(市)人口计生部门报送,本实施细则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十七条 医疗、保健机构接受育龄妇女产前检查、分娩时,对本地居民应查验其身份证,对流动人口应查验其《生育证》、《生育服务证》、《婚育证明》或《联系卡》,对不持有上述证件之一的,填报《通报表》,并立即向流动人口现居住地乡(镇)人民政府或县(市)人口计生部门报送。

第十八条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实行合同管理制度。育龄流动人口应当与现居住地、户籍地的乡(镇)人民政府签订流入、流出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合同;职业介绍机构、用工单位或者向育龄流动人口出租、出借房屋的出租人或房主,应当与当地乡(镇)人民政府签订协助管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合同。

第十九条 流动人口夫妻拟生育第一个子女,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并提供由户籍所在地村(居)民委员会、乡(镇)人民政府认可的婚育情况证明的,可向现居住地乡(镇)人民政府申请办理《生育证》:

(一)男方为现居住地的户籍人口,女方因婚姻事实迁入现居住地的;

(二)夫妻双方在现居住地共同居住1年以上,有稳定的职业和住所,具有常住倾向的。

现居住地乡(镇)人民政府在为流动人口办理《生育证》前,应向其户籍地所在地乡(镇)或街道计划生育工作机构核实有关情况;办理《生育证》后,应及时向其户籍所在地乡(镇)或街道计划生育工作机构通报有关情况。

第二十条 实行计划生育的已婚育龄流动人口夫妻,享受以下国家规定的计划生育免费技术服务项目:

(一)孕情、环情监测;

(二)放置、取出宫内节育器及技术常规规定的各项医学检查;

(三)人工终止妊娠术及技术常规规定的各项医学检查;

(四)输卵管结扎术、输精管结扎术及技术常规规定的各项医学检查;

(五)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诊治。 第二十一条 县(市)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应当保证育龄流动人口的避孕药具供应,定期向居民(社区)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提供免费的避孕药具。

第二十二条 州、县(市)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指导、督促、帮助居民(社区)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建立育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统计台账。

州、县(市)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台账管理纳入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内容。

第二十三条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实行举报奖励制度,举报流动人口违反其户籍所在地计划生育法规规定可生育子女数怀孕的,奖励400元;举报流动人口违反其户籍所在地计划生育法规规定可生育子女数生育的,奖励300元。

多个公民举报同一违法行为的,对首个举报人进行奖励,对其他举报人进行表扬。

举报奖励经费由县(市)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从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经费中列支,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第二十四条 对违反《条例》规定所收取的罚金收入全额上缴县级国库,主要用于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 第二十五条 州内流动人口计划外生育的,分别纳入其户籍所在地和现居住地的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

第二十六条 发证机关工作人员循私舞弊,滥用职权,擅自收取费用,或者有其他不按照规定程序、条件和时限办理《婚育证明》、临时《婚育证明》、《生育证》的,由主管部门责令其改正,并可给予行政处分。

第二十七条 对不属于计划生育行政部门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有《条例》第二十三条第一款第

(二)项规定行为的,同级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可以向有关部门提出处理建议,有关部门应当及时予以处理。

对有《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行为的有关部门和单位,同级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可以向州、县(市)人民政府提出处理建议。

对因违反《条例》规定受处理的单位或者个人,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应当对其提出一票否决的建议。

第二十八条 本实施细则第三条、第二十条、第二十三条所涉及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员报酬、技术服务项目费用、奖励经费由州、县财政列入预算。 第二十九条 本实施细则由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负责解释。

第三十条 本实施细则自2009年6月1日起施行。

上一篇:岳麓书院文化范文下一篇:以立德树人为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