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理文化

2024-04-16

云南大理文化(精选6篇)

篇1:云南大理文化

云南大理张家花园建筑民俗文化浅析

(课堂发言提纲

谷凤娟)

建筑,是人类创造的最伟大的奇迹和最古老的艺术之一。中国建筑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建筑首先属于物质文化,各种建筑形态,异彩纷呈,各美其美。同时建筑更是有内涵的,承载的是精神文化。蕴含着民族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艺术灵感。德国哲学家谢林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对建筑民俗文化的研究是多维度多视角的。比较研究,历史分析研究,现代阐释研究、民族民系研究等。笔者将通过对云南大理张家花园的建筑民俗文化进行浅析,从一个侧面来了解一点建筑民俗文化的辉煌灿烂。正像有人说过,一滴水能折射出大海的光芒。

一、选址布局 1.选址注重风水

白族人民在民居选址上是很讲究风水的。张家花园的选址,以厚重的大理历史文化为依托,背靠苍山圣应峰,符合“形势宗”相形法,并以“理气宗”相宅定大门方位,尊重自然,顺应自然,面临碧波万倾的洱海母亲湖,南面与号称“妙香古国第一寺”的观音塘相邻,北面连着尚存大量元明建筑的古村落。

我们通常认为好的风水是坐北朝南,因为山南水北为阳。而张家花园由于顺应其独特的地势而坐西朝东。1.适应苍山山脉南北走向的地形。2.遵从风水观念,认为“正房靠山,才坐得起人家”。“居山水间者为上” 3.适应风向。大理的风向常年多为南偏西和西风,风多力大。

从大理人民在选择和应用风水选址上,反映了建筑是天人合一的艺术,体现了人们的生存智慧。“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长期影响着人们的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造成了中华民族崇尚自然的风尚。阴阳风水观念便从这里引申出来,是古人理想环境观的总结和发展。风水又称堪舆,堪,天道;舆,地道。堪舆,天地之道。

风水学说,是为选择建筑地点而对地形、地貌、景观、气候、生 态等环境要素进行综合评价的原则。讲究藏风,纳气,得水。风水理论可以看成传统民居建筑文化中生态审美意识和环境优选方法。风水的第一要求就是安全第一,就是避免风雨之灾。后来,加上信仰,变得抽象,是朴素的环境观和俗信的融合。民居重视选址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合用、安全、舒适的需要,还在于如何发挥建筑群纵横铺设的灵活性而因山就势,嵌合于局部的山水地貌,协调于总体的自然环境,体现和谐于自然的环境审美意识和生态文明意识。

2.建筑布局井然有序

张家花园从建筑的布局上来说,它依据白族“天人合一”的居住理念,成功地营造出一所苍山洱海间风花雪月的大花园。“避着风,护着花,背着雪,映着月”,巧妙地找到人类在大自然中理想的栖居位置。

张家花园采用四合院建筑实体及其空间构造的建筑空间,表达天地合德,天人合一。东西走向的中轴线起着整个宅院的中枢神经作用厅堂、正屋在中轴线上。(北京元大都就建在北京中轴线上)。加上左右对称,使整个空间序位主次分明,井井有条,合中有分,分中有合。增强家族凝聚力,同时也体现了长幼有序,内外有别。建筑就像社会的框架,用物质的形式把家族成员的社会关系凝结为一张纲目分明的网,家族中的每个成员,都很清楚自己在家族中的位置,因为房屋的位置已清楚地把他的位序标示出来了。

张家花园的建筑结构,通称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三开间两层房屋称为一坊,由一坊正房、两坊厢房和照壁组成,称为三坊一照壁。由一坊正房、两坊厢房和倒座组成的四合院,除中间庭院大天井外,四角还有四个小天井,称为四合五天井。走马转角楼把各个空间联合起来。

建材使用亲木恋土。中国建筑自古以土、木为材,在文化观念与审美意识上,又是与远古农业文明相联系的,对大地、树木永存生命之气的钟爱与执着。农业是以生物体的自然生长为基础的经济活动过程,它对人们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由此强化了人们的生命意识。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张家花园采用土木结构,既有中国传统建筑这种共性,还有其特殊的原因。大理地处高原峡谷区,地震多发,采用木结构承重,适应风力大,多地震的自然条件。遇到地震时,房屋突然受到猛烈的冲击,由于木结构各个构件之间都由榫卯联结,这种软性联结,富有韧性,能够消减地震的能量,而至于发生断裂,可以有效地抵抗地震灾害。

二、白族人关于家的概念

从民俗的意义来看,在重视血缘亲情的中国,家是一个特别富有感情色彩的地方。白族人始终认为家庭住宅(常被简称为“家宅”)是家庭成员的身心和灵魂的栖居之所,是漫漫人生之旅的起始和终结的地方。它既是新生儿诞生之地,也是人生终结后灵魂的安息之处;又是人生之旅的重要驿站,成年男女的婚嫁、给老人祈福拜寿、待客交友社交活动等一系列的隆重礼仪都在这里举行;它也是人界与神界日常沟通的桥头堡,对天地的祭拜、对祖先的缅怀、家宅平安的祈祷等诸多祭祀活动都在此操办。就连房屋本身似乎也有生命有灵魂。从竖柱上梁开始便有一系列的祭祀礼仪,比如要给梁柱披红挂彩,丢撒包子、钱币以向五方神灵秉报新房的诞生。房屋落成周年后还要大操大办演奏音乐、唱大本曲“做房生日”等等,一切都显得非常神圣。(大本曲又称本子曲,是白族特有的一种民间说唱曲艺,是在民歌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广泛流行于洱海周围白族地区。大本曲的演唱形式为坐唱表演,大本曲能演唱具有各种不同人物、情节为内容的长篇故事,唱词全用白族语,中间的夹白和韵诗多用汉语。是宝贵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

百忍家风 清河世家

白族张姓的由来与云南历史上曾经辉煌的“白子国”分不开,远在公元225年(蜀汉建兴三年)诸葛亮南征至洱海边的白崖,亲自封任白子国第十七代主龙祜那为建宁酋长,赐姓张。白族有了汉姓,而张姓也就成了白族历史上最早的贵族。河北清河是张姓的发祥地,汉高祖刘邦在今河北设过清河郡,郡主即为张姓;唐代张公艺家九代为官,其“一百个忍”的治家之道传为千古佳话。白族张姓人家所在照壁、门头题写的:“清河世家”、“百忍家风”是姓氏和发样地的称谓,也是 張家的座佑铭。

三、建造背景、概况

张家花园是是大理历史以来最大的白族民居文化建筑。白族是一个在苍山洱海之间由游牧民转向农耕的民族。大理南部惯把大的民居建筑称花园,如赵家花园,杨家花园,是雅称。就像山西的乔家大院。

大理张家花园由园主张建春先生于2000年开建,2008年8月8日竣工,可以说是一个民间奥运工程,由园主自行精心设计投资7千万建成,占地8亩,集中了上百位民间的能工巧匠,历时八年而风雨无阻,处处尽心尽力雕琢。张家花园源于传统,高于传统,是新的民居典范。她的功能定位以旅游为主,传承大理文化为命题,是典型的文化民居。

张家花园由六个大院、三座后花园,160间房屋,24处庭院,16道门户组成,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形理风水格局,组合成三横三纵的大型白族民居“六合同春”又称“鹿鹤同春”。整个建筑群由五个三坊一照壁,一个四合五天井构成走马串角楼的民居格局。

“鹿鹤同春”是 “六合同春”的谐音。“六合”,是指“天地四方”(天地和东西南北),亦泛指天下。“六合同春”便是天下皆春,万物欣欣向荣。民间运用谐音的手法,以“鹿”取“陆”之音;“鹤”取“合”之音。“春”的寓意则取花卉、松树等。这些形象,组合起来构成“六合同春”吉祥图案。“鹿鹤同春”和“六合同春”都是大理白族人内心向往的吉祥图腾与偶数顺意的文化组合,鹿与鹤是福寿康宁的象征,而四与六是白族人民的吉祥偶数。鹿鹤同春白族民居是白族人民的千年梦想,历史上由于种种原因,(有地无钱,有钱无地,或钱和地都有但无文化,三者具备而不是升平盛世),终究没有建成他们理想的“六合同春”。张家花园实现了完全意义上的“六合同春”,在白族建筑史上写下大理白族民居新的里程碑。

四、建筑单元 1.宅门。宅门可表现房主的社会地位,财富,权势。门户。门风、门第、门庭。门当户对,名门望族。门里门外两重天。门是内外空间分隔的标志。门是空间转换和心里转换的媒介。门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平常百姓是柴门,小扣柴扉久不开。富贵人家,宅门厚重,高大的门,散发出一种无形的威严感。《红楼梦》里刘姥姥进荣国府,就是在大门前站了好一阵,不敢进门,后来溜到角门进去了。

2.照壁

照壁是白族民居和风花雪月的艺术化身,白族民居建筑艺术中重要的建筑文化内涵,发挥着庭院内部的采光功能,彰显主人文化涵养和精神追求,苍洱之间白族民居的照壁光彩夺目。张家花园中六方照壁都是精美的建筑艺术,“瑞接三坊”院内的照壁,白色为基调的墙面把明媚的阳光、祥和的紫气、苍山的端雪、南现的彩云投射到西堂屋、北厢房,楼上楼下日出日落都给整个宅院溢满吉祥的瑞色。以斗拱支撑的飞檐翘角犹如金鹏展翅;彩绘花框中诗词谚语,彩色浮雕灰塑“风花雪月”、“玉洱银苍”、“渔樵耕读”、“琴棋书画”等赋予了整个院落浓厚的文化气息;外壁中心题书的“百忍家风”为家族姓氏名片,白族张姓的文称;内壁中圆月般的大理石既是对祥光瑞色的概括又寄托着主人迎祥纳福的心愿。整座照壁将白族照壁文化的重要内涵显示无遗。采光是白族建筑艺术的组成部分,大理人对民居自然采光情有独钟。

细节装饰

民间住宅的装饰,题材广泛,多种多样。其功能,一是增强建筑的美感,加深建筑的个性特征。二是民居建筑中的装饰图案是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吉祥符号,具有广泛的通识性,表达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平安吉祥的向往。三是沿用当地喜闻乐见、流行广泛的内容和图案,地域特色鲜明。生动活泼的题材和精湛传神的表现手法,增添了民居的精神审美情趣,使建筑艺术、装饰艺术和文学艺术达到完美统一。

木雕、石雕、彩绘、雕塑自古以来都是白族建筑艺术的装饰要素,是白族能工巧匠传统的绝活,白族建筑从来十分强调建筑的文化内 涵,善于将悠久的历史传统、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家庭教养、主人的心性志趣等表现在建筑的装饰当中。门窗的木雕历来是白族雕刻艺术中的精华。张家花园的门窗木雕更突破了传统的“春夏秋冬”、“松竹梅兰”等象征图案,而赋予了更为具体的道德修养教化内容。如雕刻治家格言、民间谚语、“张家姓氏记”、“张氏家训”、“茶花记”等,集中彰显了张氏家族的历史渊源及其心性志趣。建筑物立面不仅内涵丰富,而且地面装饰也赋予石刻文化内容。大理石汉白玉雕刻是白族民居的传统做法,被称为“脚下的艺术”,在该院内刻画了以“白子国”王家铺设的大理石御道石刻。选用了深受白族人民喜爱的粱祝“十八相送”题材,对客人的到来起到迎来送往的文化寄托。“走马串阁楼”两边的装饰,均是唐诗、宋词、元曲的精美书法,石刻了大理五大神话故事:鸡足山,蝴蝶泉,石宝山,天宝战争,孔雀胆。为了渲染居所的文化氛围,门联题傍是必不可少的,大理人文化修养之精深还在于为了有别寺庙木刻悬挂楹联的庄严肃穆,而采取了仿红纸质地书制的门窗对联,突出其家居的温馨气氛。其内容则更体现了花园居所主人闲适恬淡的情怀:令人一唱三叹的联语表现着白族人民高尚的审美境界。

东阳木雕的活泼,大理剑川木雕的奔放。雕刻玲珑剔透,精巧细腻。线条、雕刻呈现出一种内在的生气、情感、灵魂、风骨和精神。大理石院中央 有一个圆 太极 流水

六院一园:

“瑞接三坊”院 是白族建筑中应用最广泛的三坊一照壁。西坊是园主本人起居的住所,又称“寿堂”,北坊是晚辈的居室,南坊是客房或书房。白族婚丧嫁娶等活动都设在西坊中堂。西房对面是照壁。

“四合惠风”院 白族民居常用的主题建筑“四合五天井”。按照“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风水格局,由四坊四阁构成一大院四小院,体现四水归堂,追求“藏风聚气,显得庄严肃穆。“四合五天井”是白族民居中 6 的高规格布局,多由长辈老人居住。

“西洋红院” 世界文化的民居溶炉,是白族人民自古以来形成的开放、包容的民族心理和千余年来不断地与外部世界频繁交往的历史见证。自庄跻(战国楚国)开滇把优秀的中原文化带入大理;唐代南诏国以来印度僧侣、波斯商人的文化溶合;大理国时期周边的十六国君频繁的外交,公元十世纪大理便已成为当时世界十四个大城市之一。历史的沉积再加上近现代白族商人把商铺开到香港以及国外的缅甸、印度、新加坡,频繁的商业往来不断地将外域文化输入。善于吸纳和包容的白族人早就或多或少地把西方文化融入自己的本土文化之中。表现在建筑文化上就是土木建筑中石材的大量应用、三角形尖顶门窗以及波斯伊斯兰风格的图案和西洋画风的彩绘等等早已在20世纪的白族传统民居建筑中时有所见。中西合壁变得天衣无缝,古今艺术浑然融为一体。

“鹿鹤同春”院 是整个建筑的中心枢纽。通过遮风蔽雨的抄手游廊将三纵三横的六个院落巧妙地连为一体。院中特别的鹿鹤同春石牌坊,缘于坊下现出的一块巨石,酷似观音负石所致,为民俗中吉象,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成为园中天作之合,石牌坊上镌刻着“鹿鹤同春”的匾额。它既是张家花园的标识,也隐喻着对大理历史上六诏合一。

彩云南院 云南的得名源自汉武帝梦见彩云南现从而动议经营云南的传说。“彩云南现”常被白族人作为对风水的赞美而题写在照壁之上。本院以洱海南部巍山的建筑风格为特色,象征南诏的发祥之地。

海棠春院 戏台与民居相溶之所。能歌善舞是白族人的天性。一年到头数不清的节会活动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如三弦伴奏的大本曲、白族调、唢呐伴奏的吹吹腔,还有霸王鞭、八角鼓、双飞燕等等姿态万千的民间舞蹈等都成为白族群众不可缺少的文化活动内容。有民谚称“三月初三开曲头,一唱唱到九月九”,也即是说每年海棠花、梨花盛开的季节便是歌舞活动揭开序幕之时,“海棠春院”即因此而得名。

后花园 后花园是整个建筑的园林建筑。园内有楼、台、亭、阁、水、榭,形成一座别具匠心的古典式园林。富有山水情趣,怡情养性,闲适恬淡。园中有十九株山茶花,是花园的镇园之宝。茶花为大理特色 花卉,是白族人心目中称为“富贵之花”。白族传统民居自古有着“家家流水,户户养花”的习俗。国际茶花协会主席戴维斯先生称张家花园为:东方最具特色的茶花民居。白族尤其喜爱茶花。“云南茶花甲天下,大理茶花冠云南”。文化名人郭沫若曾有诗道:“世人都道牡丹好,我道牡丹不及茶。”大理作为茶花簇拥之城,而享誉四海。

结语:

越是民族的建筑,就越具有生命力和发展力,大理需要审视自已的建筑历史,大理民居特色是一种苍山洱海沉积的文化,它缘于自已的文化而高于历史文化。

篇2:云南大理文化

摘要:今天的中国在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面临着社会转型和文化变迁,地处西南边疆的云南也不例外。这种变化尤其体现在物质和精神文化等方面。本文对大理剑川县和鹤庆县白族居民的语言、建筑、服饰、宗教信仰、传统节日进行了实地调查,并对其进行了客观论述,总结分析了白族人社会文化变迁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现代化 文化变迁 大理白族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2-0013-02

一、选题的缘由及意义

文化变迁是传统文化在新形势下得以保留和发展的重要途径。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产生和滋养文化的大环境在发生变化,传统文化本身要存在和发展就必须适应这种社会变迁。变迁并不是传统文化及其内涵的全部丧失,而是传统因素和现代因素互渗、整合和文化重构,传统因素在社会生活的不同层面上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面对现代化进程,传统文化变迁往往会呈现出一种被动的状况,甚至会朝着消极方向发展,因此,面对现代化的进程,我们要引导传统文化以积极主动态势参与到变迁中来,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

我们以在大理的剑川县和鹤庆县的调查资料和对当地人民的访谈为基础,分析大理地区现代化背景下白族文化的变迁。关注大理白族文化在社会文化变迁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对我们了解西南少数民族文化变迁是有积极意义的。

二、研究背景及现状

(一)研究背景

文化变迁是指由于族群社会内部的发展或由不同族群之间的接触而引起的一个族群文化的改变。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及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如迁徙、与其他民族的接触、政治制度的改变等),村民们的生计方式随之发生变化,从而形成了不一样的生活状态与方式。现代化进程必然会引起民族文化的变迁。

(二)研究现状

目前关于白族社会文化的变迁相关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方面:

①对大理白族地区婚丧习俗变迁方面的研究。②对西南山地典型古城人居环境方面的研究。③关于白族服饰文化变迁以及对白族服饰文化特色及其意蕴和白族服饰制作工艺的研究。④关于云南大理白族手工艺品传统文化的变迁方面的研究。

在现代化背景下,云南大理的传统文化在物质、精神等层次上都经历了和正在经历着不同程度的社会变迁。本项目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做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尝试,主要探讨现代化背景下白族社会文化变迁的状况,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白族社会文化变迁中存在的问题,希望通过研究可以得到一些新的启示。

三、研究方法

本选题运用民族学、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在文献整理和实地调查基础上,运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法和访谈法,对大理地区白族文化的变迁进行分析,了解现代化进程产生的社会影响,对白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提出建议。

四、物质文化变迁的现象分析

(一)服饰的变化

不同地区的白族有着不同的服饰。鹤庆县白族服饰的基本色调是红色和黑色,宽松大方是基本款式。建国后,人民生活不断改善,服装也逐步改变。剑川县白族男子服饰各乡稍有差异,区别不大。1950年以前头戴线织套头,上身穿大襟短衫,套穿毛蓝、黑、白等色??襟汗褡数件,腰系布带或丝带,小腹前裹肚兜,外罩羊皮褂或鹿皮褂,下身穿毛蓝火黑色宽口长裤。1950年以后,服饰变化不大,布料质量却有很大提高,毛呢和仿毛类衣料大量进入中老年服饰,青年人开始追逐流行款式。随着现代化不断深入,两个地方的绝大多数人穿着基本和其他民族无异。

(二)建筑格局的变化

白族人把民居建造看成人生中一件大事,是造福子孙的万代根基。白族建筑历史悠久,“一正一耳、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和一进几院”是白族建筑中较为典型的。1980年后,国民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建筑从材料到结构布局发生明显变化。在剑川县几乎随处可见现代化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平房或楼房,这些新建房屋,不再是传统建筑而是富丽堂皇的新式住宅,但也保留着一些当地的特色,如用木雕装饰,壁画,在院中设池塘、假山等。在鹤庆县,房屋的形式大多为“三坊一照壁”或“四合五天井”布局。经济的发展也影响着当地建筑格局的变化,但与剑川县相比较而言,鹤庆县的建筑保留更完好一些,走在街道上,可从建筑了解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通过对两个地方的建筑格局、形式进行对比,说明政府对传统建筑的保留有着重要作用。

五、精神文化的变化

(一)本民族语言的变迁

大理地区白族居民比较多,但也有许多其他民族的居民,他们的语言很容易受到外来强势文化的影响。白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是没有自己的文字。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就只能通过口耳相传来传承本民族语言,但口耳相传有很大风险性,会使自己民族的语言逐渐淡化,从而导致白族传统的语言逐渐被人们遗忘,甚至消失。我们进行调研的两个地方就有很大的差别,剑川白族占比达到8984%,其中有95%以上的人口都讲白族话,有些老人甚至都不会讲汉语,小孩只有上幼儿园才会有老师教他们讲普通话;但他们现在所讲的白族语言随着现代化的发展渐趋汉化。鹤庆县白族人口有164448人,占总人口的5909%,鹤庆地区少数民族种类较多,所以被潜移默化的程度较大,在鹤庆县只有比较年长的人才会讲白族话。这一变化说明随着现代化发展人们对本民族语言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充分。

(二)原始宗教信仰的改变

古代白族自然崇拜范围甚广,包括天地、水火、动物、植物,尤以动植物为普遍。剑川佛教以密宗为主、禅宗次之,《新纂云南通志?宗教考》说:“滇之佛教,传闻于汉晋,兴隆于唐宋、昌于元,盛于明,而衰落于清。”剑川白族祖先崇拜主要表现为:视坟山为神圣不可侵犯之地;把丧葬看作人生仪礼中庄严的大事,丧葬仪式隆重,民间有“顶棺执葬”传统习惯;1950年以后提倡厚养薄葬,努力简化丧葬仪式等。鹤庆地区对丧葬也较为重视。建国后,提倡简朴,实行丧葬改革。近年来,封建陈规陋习又沉渣泛起。两个地方宗教信仰区别不大,现在人们大多信仰佛教;白族原始崇拜历史久远,但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进步,许多崇拜已经消失。

(三)节日文化的改变

节日文化作为维系民族团结的纽带,承载着民族共同的文化心理感受,承担着发扬传统文化的重任。剑川民族节日主要有:娃娃街、青姑娘节、梨花节、古城隍庙会、尝新节等。①而鹤庆当地的白族和汉族的传统节日大体接近。建国后,各种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庙会逐渐消失,但为活跃城乡经济,促进物资交流,当地政府利用传统会期,组织物资交流会,如正月天子庙物资交流会等。以这些节日和婚丧大事作为载体,使当地的许多文化得以广泛流传并延续下来,例如:鹤庆的洞经音乐,剑川的木雕。现代化不断加速的过程中,各民族间交流逐渐增多,随着白族与其他民族联姻现象的增多和各地白族居民住所的分散,白族传统节日则有逐渐淡化之势。

六、结语

任何民族的文化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都会历经很大的变迁,这既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大理地区的白族文化的变迁根据以上描述可发现:

(1)变迁活动的发生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的完全消失,而只是现代文化元素融入到传统文化中,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文化,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人们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2)在大理地区白族传统文化发展与变迁过程中,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都有所改变。现代物质与精神文明的侵入,引发了传统文化及其内涵发生变化。

(3)在白族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当地政府发挥着重大作用。

七、对社会文化变迁的因素分析

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口流动加速以及各民族间交往日益密切,各民族间文化相互影响,使大理地区传统的白族文化融入了现代主流社会文化成分,同时也吸收了其他民族的文化。对大理地区社会文化变迁的影响因素分析概括为以下几点:

⑴受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使得人们之间的交流和联系日益频繁、便捷。大理地区白族社会文化变迁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较深,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打破了大理白族传统的社会文化习俗,从各方面影响着大理白族的社会文化。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也使得白族居民的生活也有了很大改善。

⑵受主流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大理境内主要居住的是白族,但也有许多其他民族,近年来,当地白族居民离开自己的居住地到其他地方打工的人逐渐增多,人口大量流动至其他城市并渗透到各行各业,白族居民已开始慢慢地接受和适应当前的主流文化及其他民族的文化。在调查中发现白族社会文化受附近汉族文化的影响较深,从语言、服饰、民居建筑、婚丧习俗、宗教和传统节日等方面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⑶受其本身优越的地理位置影响。大理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丰富的旅游资源,并及时得到了开发,推动了大理的经济发展,也提升了大理和大理白族的知名度;但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大理境内有许多白族人到旅游景点经商,思想文化和生活习惯等方面都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旅游业的发展为大理的经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同时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造成了一定的威胁。

参考文献:

①鹤庆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鹤庆文化艺术志[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5:167.参考文献:

篇3:云南大理文化

一、云南大理白族绘画文化遗产的价值

云南大理白族绘画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产物, 除了其本身的审美属性之外, 毋庸置疑的还包含着文化属性。反映云南白族文化的云南大理白族绘画文化遗产, 担负着传承白族文化、反映地域特色、进行道德教化等文化属性与社会责任。

1. 云南大理白族绘画文化遗产是白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运用绘画作品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文化行为。云南大理白族绘画文化遗产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和艺术家的思想道德、情感, 同时也是某一时代云南大理白族文化的反映, 所以通过绘画作品, 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时代、不同群体的文化。云南大理白族绘画文化遗产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 是云南大理白族文化的组成成分, 绘画文化遗产创作必定肩负着文化传承的重任。通过绘画文化遗产创作, 了解云南大理白族社会各个不同时期、不同社会产生的各种信仰、理想、价值取向和审美趣味, 这些也是云南大理白族文化及文化传承的重要内容。因此, 云南大理白族绘画文化遗产保护对白族文化的传承、白族社会的发展和个体民族性格的形成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

2. 云南大理白族绘画文化遗产是了解云南大理白族文化和地域特色的主要方式。

云南大理白族绘画文化遗产用直观的视觉艺术展示大理白族的人物、风景以及生活, 反映其政治、经济、文化、习俗等情况, 通过观看这些绘画文化遗产可以让观者认识到白族历史文化的各个方面, 感叹其悠久、多彩、浓厚, 达到宣传、传播, 进而使人们爱上白族文化的效果。云南大理白族在历史的长河中, 留下了独特的绘画文化遗产, 在图腾、壁画、画卷、民居彩绘和纹身等方面, 都有自己鲜明的特征。一幅好的云南大理白族绘画文化遗产, 必然成为外界了解白族文化和地域特色的重要方式, 更是促进白族地区和谐发展的重要文化窗口。

3. 云南大理白族绘画文化遗产是进行道德教化的有效方式。

白族传统文化涵盖着深厚的民族道德理念、道德观念, 以及系统的道德准则, 云南大理白族绘画文化遗产将道德理念以绘画的形式展现出来, 使人们更易理解、吸收, 教化人们的价值理念、思想道德等。在云南大理白族绘画文化遗产中, 宣扬传统道德、文化的题材占很大的比重。它往往把民间传说、历史典故、小说或戏曲人物等作为表现主题。云南大理白族绘画文化遗产的造型规律、单纯的风格、朴实天真的品质等等方面启发、影响着多少白族艺术家, 云南大理白族绘画文化遗产所承载的文化、道德、社会内涵为社会学家深入探讨民族文化、历史和社会风俗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4. 云南大理白族绘画文化遗产具有一定的宗教价值。

白族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族群间有着不同的宗教信仰, 云南大理白族绘画文化遗产上也体现了这一点。《张胜温图卷》出现在大理佛教兴盛时期, 当时大理地区与中原地区交流较多, 因此, 画卷中既有南诏佛教的造像, 也有中原流行的佛教形象, 例如净土宗的佛教人物造像。而画卷中密宗的造像形象丰富, 典型的如大日如来像、大黑天神像、明王像、金刚天王像等等。对研究白族宗教、历史皆有着巨大的价值。

5. 云南大理白族绘画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著名的《张胜温图卷》、《南诏画传》具有卓越而独特的审美价值, 南诏时期, 白族学习中原汉族的制画技术, 运用于这两部经典画作中, 无论从绘画技巧、画面布局, 还是从卷轴画的制作精美程度上来看, 其水平都与当时中原画在伯仲之间。再加上这两幅画卷表现了白族当时的文化、宗教情况, 其内容与中原画作有非常大的区别, 十分独特, 因此, 这两个古画卷尤为宝贵。如《张胜温图卷》与《南诏画传》, 还有许多云南大理白族绘画文化遗产具有自身独特的审美价值。

二、云南大理白族绘画文化遗产的流失现状调查与分析

1. 云南大理白族绘画文化遗产自然损毁流失现状。

具有珍贵价值的云南大理白族绘画文化遗产在漫长的岁月中由于多种自然侵袭逐渐损毁, 这种流失在没有人为保护的情况下是不可逆转的。纸质的云南大理白族画卷文化遗产载体脆弱, 最容易遭到损坏, 纸的组成成分使得画卷文化遗产很难抵抗周围环境因素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损毁, 这些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光、热、水、空气中的其他物质等。云南大理白族壁画文化遗产的损毁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凸显, 其自然损毁流失主要来自于三点:其一, 绘画材料的异变;其二, 附着材料的变迁;其三, 外部环境条件的摧残。这三点原因带来的云南大理白族壁画文化遗产自然损毁流失包括:壁画褪、变色、染色、腐烂、变形、粉碎、脱落等。兴教寺建于明永乐十三年 (1415) , 原大殿四壁内外上均绘有金碧辉煌的壁画, 500多年来一直保存完好, 1966年10月才开始遭到大规模破坏。该寺的浩劫是自然损毁与人为损毁双重的产物:除柱子外下半部墙壁差不多全被捣毁, 残留下的几铺不是被石灰浆乱七八糟刷过, 就是鼠粪和蛛网挂于大字报残片之间。抬头仰望5、6米高处遗留下的古墙, 透过灰尘遗迹, 大致能看到一些壁画的痕迹。后经细心清理, 残存壁画计有:《太子游园苑》、《东方阿逛佛》、《佛母像》、《罗迎大佛母》、《炽盛金轮佛》、《毗卢遮那佛》等10余幅, 共百余平方米。

2. 云南大理白族绘画文化遗产人为损毁流失现状。

调查显示, 人为破坏是云南大理白族绘画文化遗产损毁流失的主要原因。首先, 历史因素对云南大理白族绘画文化遗产造成人为损坏。对云南大理白族绘画文化遗产保护影响最深的单位之一是大理州档案馆, 建国初, 大理档案工作由中共大理地委办公室秘书科负责, 没有建立档案管理机构, 收集、整理、立卷归档工作不能正常开展, 积存下大量零散档案。1962年3月, 中共大理地委撤销已有的州档案馆, 仅保留地委办公室档案科, 人员精简下放。1966年5月, 文化大革命爆发, 中央办公厅发布《关于揭发档案工作中反党反社会主义黑线的通知》, 大理州档案工作受到严重挫折, 州档案科名存实亡, 人员下放或调走, 库房被查封。文革时期, 大理的档案事业蒙受了不可弥补的损失, 其中, 受历史原因影响极深的当属云南大理白族绘画文化遗产, 白族地区的绘画文化遗产有极高的价值, 但由于对其保护不够重视, 且绘画易遭破坏, 导致该地区绘画文化遗产消失极快。目前, 由于经济的进步, 拥有独特文化的大理地区旅游产业兴盛起来, 大批游客光顾为白族绘画文化遗产带来了潜在破坏, 如损坏、污染、倒卖等。另外,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 云南大理白族绘画文化遗产的开发同样给其保护造成了一定影响。仔细分析可知, 云南大理白族绘画文化遗产遭受破坏原因可以归纳为两条:保护不到位和开发过度, 其中开发过度尤为严重。市场经济大潮中, 文化遗产开发所带来的经济利益成了开发过度而造成云南大理白族绘画文化遗产的大量遭受破坏的直接诱因。

3. 云南大理白族绘画文化遗产的传承性流失现状。

云南大理白族纹身文化遗产是一种亟待保存和研究的物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传承性流失的状况, 抢救已刻不容缓。具有史料价值、美术价值、社会价值和科学价值的云南大理白族的纹身文化遗产, 属于将要消失的文化。现在, 云南大理白族纹身文化在迅速消退。有纹身的白族老人由于离世而渐渐减少, 年轻的白族人, 很少愿意继续传承自己民族的纹身文化。白族的纹身文化虽仍有延续, 但纹刺者的数量和纹身的部位都大为缩减, 花纹图案也日益简化。到大理城市街道随机抽问一些白族人, 他们中的少数认为白族并没有纹身的传统。因此, 笔者认为在那些年事已高的纹身者去世之前, 对传统纹身进行全面的调查和影像拍摄等保存工作, 显然是迫在眉睫的任务了。

民族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在经济发展、社会变迁、民族文化生态环境变迁背景下, 保护包括云南大理白族绘画文化遗产在内的云南民族文化遗产, 促进云南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需要图、情、档界、文化界以及全社会各界的重视、全民的共同参与, 总结教训, 吸取经验, 应用包括现代化技术在内的各种适用、有效的手段、方式进行。

摘要:云南大理白族绘画文化遗产是白族文化的载体, 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宗教、民族、地域研究价值, 独特的审美价值和现实民族道德教化价值, 探讨其价值属性, 调查与分析其流失现状, 对于明确云南大理白族绘画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促进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云南大理,白族,绘画文化遗产,价值与现状

参考文献

[1]赵寅松.白族文化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2.

[2]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文化研究所.大理丛书·考古文物篇[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2009.

[3]云南省编辑组.白族社会历史调查[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9.

[4]汤海涛.对云南少数民族美术功能的认识[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2005 (9) .

[5]李公.略论《张胜温画卷》的民族宗教艺术价值[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2000 (7) .

[6]王蕙.管窥大理白族阿吒力佛教乐舞的文化与传承[J].音乐时空, 2014 (1) .

[7]陈兆复.古代白族人民杰出的艺术创造[N].中央民族学院学报, 1978 (4) .

[8]钱钰.大理白族地区传统建筑彩绘亟待保护[J].小城镇建设, 2008 (8) .

[9]尚绍华.倾听白族乡村用色彩发出的声音[J].人民政协报, 2014 (5) .

篇4:云南大理文化

关键词 大理白族 民俗节日 传统体育 文化特征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色彩。白族的传统体育活动主要存在其民俗传统节日中;且内容丰富,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出白族的社会历史、民俗文化和宗教信仰。

云南大理白族的发展是中国白族文化发展的缩影,根据2000年中国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公布的数据,全国有白族1858063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105644人),其中滇西大理白族自治州就占总人口的60%以上,是其主要聚居地区[1]。对云南大理白族民俗节日中传统体育文化的研究,能揭示传统体育活动与民俗节日的关系和文化内涵,有利于对白族民俗节日进行保护和开发。

一、大理白族民俗节日中传统体育活动开展情况调查

(一)“绕三灵”中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

每年农历四月二十三至二十五日,大理、洱源、宾川、巍山的白族,男女老少,身着盛装,从四面八方成群结队地来到苍山洱海之间,参加狂欢节日“绕三灵”。白族“绕三灵”又称“绕山林”、“绕桑林”、“祈雨会”,意思是游逛山林或园林,“三灵”指的是“佛都”崇圣寺、“神都”圣源寺、“仙都”金奎寺,相传“绕三灵”起源于南诏国[2]。

在“绕三灵”过程中始终贯穿“霸王鞭舞”这项最具白族特色的传统体育活动。活动中女性使用霸王鞭,男性则用八角鼓,男女人数均为偶数。活动行进过程中,队形可随意变化,人们有时单个表演,有时男女对舞或集体表演,还有的人则边唱边舞。活动时舞姿既柔和轻盈又刚劲有力,带有鲜明的节奏感,能表达欢快的情感。表演中夹有屈膝和双方仰俯屈伸、辗转反侧,按各种规律在肩、胸、腿、脚上进行敲击,节奏鲜明而欢快,节拍由慢到快,形成高潮,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使“绕三灵”形成热烈、欢快的气氛。

(二)“三月街”中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

“三月街”也称“观音街”,是白族的盛大节日;是白族传统民间物资交流和文化娱乐活动的盛会。赛马是“三月街”期间最吸引人的一项传统体育活动。“赛马会”为期4天,比赛形式分为速度赛马、走马和马术表演,近年来,大理政府以“大理三月街赛马会”为品牌,邀请国内外马术高手参加,力求将“三月街”赛马办成闻名国内外的民族体育项目,使其成为大理旅游业的一个新亮点。2009年“三月街”民族节的赛马会上,不但开展了白族原有的赛马项目,还增设了民族组速度赛马比赛。由此,三月街赛马活动项目与“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中的项目相同。

(三)“耍海会”中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

“耍海会”又叫“捞尸会”,每年农历八月初八,大理洱海沿岸白族人民要在洱海东岸的洱海神祠(龙王庙)祭拜斩蟒英雄段赤诚。在“耍海会”中除举行“耍海”、“对歌”活动外,还要举办规模盛大的龙舟比赛。龙舟赛一般以村为单位,在赛前参赛的各村都要在舷上画有黄龙、黑龙或青龙图来装饰龙船,龙船挂着用彩绸扎成的绣球花,船的四周插着各色彩旗,吊着响铃,十分漂亮。白族的龙舟赛在当地有很深厚的群众基础,“耍海会”这一天白族人民为了祭祀“本主”,都会自发的来到洱海边,进行烧香、“耍海”和观看龙舟比赛。使得整个赛龙船场面,别具一格,引人入胜。

(四)“火把节”中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

“火把节”是白族古老的宗教祭祀活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节日当天,白族人民聚集在一起祭祖,通过竖火把、点火把、拜火把、打歌、耍火把等活动祈求早日生育、祛病消灾,预祝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同时,“耍火把”是白族火把节中一种特殊的娱乐祭祀活动。人们会手持“小火把”在田间、旷野、自家院子里奔跑玩耍,一般由“照穗”、绕火把、跳火把等活动组成,一直以来“耍火把”在白族火把节中都有广泛的开展。

(五)“谢水节”中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

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日,白族人民都要举行“谢水节”。“谢水节”又叫“送龙船”,节日这天白族人民要举行传统的祭龙王、送龙船、舞龙等活动。舞龙是“谢水节”中最重要的传统体育活动,白族舞龙又叫“耍龙”,顾名思义就是娱乐玩耍的意思,它是白族一种传统的祭祀仪式,现在在春节和各种喜庆节日中也会举行舞龙,而以“谢水节”求雨仪式中的舞龙最为隆重,规模也最大。

二、白族民俗节日中传统体育的文化特征

(一)宗教性

民族体育文化以一种依附的、不独立的状态存在于宗教活动、生产劳动等社会活动之中,民族体育文化的价值也不能够明显地呈现出来,而是依赖其他文化形态表现出来,如祭祀、娱神中的舞蹈和竞赛活动,没有宗教文化显然就失去了文化存在的载体和基础[4]。白族民俗节日中的传统体育与宗教祭祀活动密切相关,从这些传统体育的起源和开展情况来看,它们大都起源于宗教祭祀仪式,并体现出严肃的宗教特性。

首先,体现“本主崇拜”。本主是白族“本境福主”的简称,白族认为本主是村社的保护神。人们认为“本主”保佑风调雨顺,以白族人民通过在“绕三灵”中开展“霸王鞭舞”,来“娱神”祭祀,祈求“本主”赐予全村风调雨顺、人寿年丰,表达白族人民对“本主”极高的崇拜之情。

其次,体现了“图腾崇拜”。大理白族地区主要以龙为对象的图腾崇拜,《九隆神话》是云南最古老的关于龙的神话之一,也是现知云南古老神话最早见于文献记录者之一。白族人很早认为自己是龙的后代,以龙作为自己的图腾崇拜。

最后,体现了“自然崇拜”。白族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民族,在远古时期,生产力极为低下,先民与自然界的抗争能力有限,各种自然灾害,瘟疫、疾病等给白族先民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人们无力控制和应对这些自然现象,于是就归咎于自然神秘力量,就产生了崇拜自然的观念。在白族的火把节看到,白族人通过在“大火把”中举行“打歌”活动来祈求生育;在“小火把”中通过“耍火把”活动来祈求祛病消灾、人畜平安;通过用火把“照穗”来驱赶虫害,以祈求来年的粮食丰收,这些现象表明白族人强烈的对火的崇拜。大理白族民居的特点是“家家门前有流水”,可以看出白族人民对水的喜爱之情。从白族“谢水节”中舞龙运动的开展情况我们可以看出,白族人民对水有极高的崇拜之情,白族龙文化是白族水文化的另一种展现。

(二)具有独特的民俗性

白族民俗节日所进行的传统体育活动是不同的,传统体育活动在对应的民俗节日中举行。如赛马活动在“三月街”;赛龙舟在“耍海会”中举行。白族的“打歌”、“耍火把”在“火把节”中举行。由此可见这些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带有明显的民俗性和独特的民俗指向性。

(三)娱乐性

史料记载,民族娱乐先于民族体育,从白族民俗节日中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看白族传统体育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原始的祭祀活动中这种娱乐性体现在“娱神”上,就是通过传统体育活动使白族人民所崇拜的“本主”开心,就因这目的形成了白族传统体育特有的娱乐性。从白族民俗节日中传统体育活动开展情况看:“绕三灵”中的“霸王鞭舞”、“火把节”中的“打歌”,“谢水节”中的“舞龙”等这些传统体育活动都带有明显的娱乐性,参加者、观众都被活动浓浓的娱乐气氛所感染。人们用自己身体的语言表达出内心激情而达娱乐消遣之目的。由此白族民俗节日与传统体育活动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相互交融、相互促进,逐渐形成今天看到的这技巧性和艺术性相互交织的传统体育运动项目。

三、结语

传统节日是白族民俗中的重要内容,也是白族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传统节日有的源自古代的民俗习惯,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有的来自宗教,充满神秘色彩;有的源于重大历史事件,有纪念价值;有的出自对英雄的崇敬和缅怀,独具特色的传统体育活动可表达民族感情,有民俗节日这块沃土将会传承下去,同时继承其文化内涵、精神信仰和寄托。因此国家应科学的保护和开发民俗节日,促进民俗节日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5:云南大理之行作文

记得在云南的第一天我们就在大理,只是我们还没有在大理游览它的自然风光。我们到达大理的时候也在6点多,天还是那么蓝,根本没有要黑的意愿。这次我们来到大理,为的只有一个——大理古城。

大理古城里面都是土生土长的白族人,不像大研古城的纳西族人把店铺都租给了外地人。虽说如此,但白族人的算盘却打得更精。在大理购物要比在大研古城危险,因为白族人做生意十分狡猾,他们甚至会拿垃圾废物做为原料生产。

大理古城与大研古城不同的地方有很多,其中再明显不过的一个是道路,一个是城墙。大研古城是没有城墙的,它的道路五花八门,很容易迷路,必须记得“顺水进城,逆水出城”,“每一条道路都通向四方街”才能很轻松地出入。而大理古城的道路都是笔直的,从哪里来就从哪里去,十分简单。

篇6:云南大理写景作文

我们驾车来到洱海西岸,放眼望去,洱海一眼望不到边,却又平静得像一面镜子。天的蓝,云的白,山的青,树的绿,仿佛给洱海套上了一件五彩的衬衣。蓝天衬着绿树,蓝得更加可爱,绿得更加苍翠欲滴;白云衬着青山,白得更加纯洁,青得更显郁郁葱葱。整个洱海就像一幅艳丽的油彩画。

正当我陶醉在这幅画中,一群鸭子悠闲地映入了我们的眼帘,划破了湖面的平静。“扑嗵”“扑嗵”,我循声望去,一群小朋友跳入水中,他们互相追逐打闹,拍打着水花,你拍到我头上,我打到你脸上,还不时地发出“咯咯咯”地笑声。

关于洱海还有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河宫里的七公主向往人间生活,私自来到洱海边与渔民段岸黑成婚。七公主有一面宝镜能照亮海底,她为了渔民能够多打鱼,就把自己的宝镜放入洱海中。宝镜从此变成洱海河,世世代代放着金色的光芒。

除了绮丽的风光,美丽的传说,洱海还是大理渔民世世代代维持生计的母亲湖,就像当地居民所说:“洱海清,大理兴”。大理市民一直保护着这片美丽而又神圣的母亲湖——洱海。

★ 云南之旅初中作文

★ 游大理作文300字

★ 大理一日游五年级作文

★ 云南大理双廊社区自然人文景观分类及特征初步研究

★ 大理洱海导游词

★ 多彩云南作文

★ 五彩云南作文

★ 写大理古城的作文

★ 大理洱海游记作文高中

上一篇:《穷人》 (第一课时)教学实录与评析下一篇:房屋维修改造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