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2024-04-15

2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通用9篇)

篇1:2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备课教案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页例1例2,不进位加法。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通过实际操作、自主探究、小组协作等手段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对学生进行公德教育。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计算方法,能运用多种方法正确计算。

四、教学准备:课件,小棒

五、教学法: 教法:谈话法

学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二年级同学来参观博物馆啦!出示图。每个班级都由2名老师带队。四个班级的中队长都站在本班队伍的最前面,打着自己班级的班牌:二(1)班35人,二(2)班32人,二(3)班37人,二(4)班34人。同学们站得整整齐齐,正等待尽管呢……仔细观察,画面里蕴涵着好多数学问题呢,让我们一起去探索吧!出示并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

1、二(1)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小组合作,也可以请小棒来帮忙。学生汇报:

(1)理解题意并列式。

求总数要用加法计算,列式为:35+2=(2)用口算。

先把两个数个位上的数相加,所得的数再与30相加,即5+2=7,7+30=37,所以35+2=37。(3)摆小棒计算。

3捆=30根

5根+2根=7根

7根+30根=37根

所以35+2=37(4)用竖式计算

先从个位加起,5+2=7,写在得数的个位上。十位上的3直接落下来,写在得数的十位上。

2、二(1)和二(2)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需要什么信息?如何计算?

(1)理解题意并列示:35+32=(2)口算。30+30=60,5+2=7,60+7=67,所以35+32=67。(3)借助摆小棒计算。

(4)用竖式计算。先从个位加起,5+2=7,7写在得数的个位上。再算十位上3+3=6,结果写在得数的十位上。归纳总结: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方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七、课堂练习:

1、计算下面各题。

54+4= 21+7= 24+3= 46+3= 62+17= 35+24= 13+84= 44+40= 作业:教科书第15页第1,2题 教学设计:

列式为:35+2=37

先从个位加起,5+2=7,写在得数的个位上。十位上的3直接落下来,写在得数的十位上。

+

教学反思:

一、教学内容:教材第14页例3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掌握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

过程与方法目标: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加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力点: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的良好品质。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加法。教学难点: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

四、教学准备:课件,小棒

五、教学法: 教法:引导法 学法:尝试法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8+5=

9+6=

7+5=

3+3+1=

5+6=

7+8=

8+8=

4+2+1=

(二)出示卡片(计算题)

一、创设情境:

二、自主探究:

1、出示35+37=

(学生试算。交流算法。)

2、摆小棒:小组说摆法。问:怎么多了一捆?捆好的一捆放在哪?单根还剩几根?整捆的有几捆?合起来是多少?(学生自由回答)

3、怎样列竖式?要注意什么?从哪一位加起?5+7超过了10怎么办?师:我们一般在十位的右下角写上一个小小的“1”字表示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在加十位时不要忘记加上这个1,也可以从这个1加起。

4、比较36+21与35+37有什么不同?

5、计算46+24,试算,可以借助于小棒。个位的0可不可以不写,为什么?

6、小组合作讨论: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你认为还应该提醒同学们什么问题?

三、拓展运用:

1、“做一做”,自己动手解决问题。

2、猜一猜十位上是几。8

7

7

+ 3 9

+ 4

+5 3

+3 6

3、数学医院: 9

1 5

+ 4 4

+3 9

+ 3 5 3 0 0 说明理由。第三题个位和十位上的“0”是怎么得来的?

七、作业:第14页“做一做”。

第15页练习二,第11题。教学设计:

35+37=72(人)

十 个

+ 3

教学反思

2、两位数减两位数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8页例1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能正确的笔算。

2、鼓励学生进行算法探索,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德育点:

1、结合情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培养学生仔细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能正确的笔算。

四、教学准备:课件,小棒。

五、教学法: 教法:尝试法 学法:合作交流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谁知道2008年的奥运会在哪举办?师:我国北京在全世界申办2008奥运会的4个有名的城市中以绝对优势取得了成功,这不仅仅是申办成功,而且向全世界证明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所以全国亿万人民都为此欢呼。你收集了哪些有关北京申奥的信息?

二、自主探究:

1、出示票数统计图,观察图,问:北京赢了?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学情预测:北京和多伦多一共得多少票?北京和巴黎一共得多少票?北京和伊斯坦布尔一共得多少票?多伦多和巴黎一共得多少票?多伦多、巴黎和伊斯坦布尔一共得多少票?…

北京比多伦多多得多少票?巴黎比北京少得多少票?….学生列式,可以用笔算加法解决。学生计算。问: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

2、师:56-22该怎样解决呢?

A、可以口算,50-20=30,6-2=4,30+4=34。B、可以像加法一样笔算。

该怎样列竖式呢?小组合作完成。互相交流算法。

3、你认为笔算减法应该注意什么?

七、课堂练习:

1、解决刚才没有解决完的问题。

2、完成19页“做一做”第1题。小组内交流算法。3、48-18= 35-31=

强调笔算35-31时,十位怎样算?“0”用不用写?为什么?

4、树上有35个桃子,被小猴摘了以后还剩12个,小猴摘了几个?

八、作业:教科书第20页第4,5题。板书设计:56-22=34

- 2 2

教学反思: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8页例2例3。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在实际情况中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

2、使学生理解笔算减法的算理,并能正确笔算。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操作、实践、解决问题、合作交流的能力。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新知,通过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审题、仔细计算的学习习惯和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合作精 神。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个位不够减怎么办。会正确计算。

四、教具准备:课件,小棒。

五、教学法: 教法:谈话法 学法:动手操作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计算:43-23= 89-62= 59-5= 92-71=

2、昨天我们交流了有关北京申奥的信息,我们知道了北京以绝对的优势胜出了。在昨天的学习中,我们知道北京以34票的优势胜出多伦多。那么从票数上,你还想了解什么? 学生发言,选出“北京比巴黎多多少票?”让学解决。

二、自主探究:

1、学生列式。该怎样计算呢?从哪一位减起?个位上6减8不够减,怎么办?拿出小棒摆一摆。学情预测:

(1)先拿出1捆拆开,从中拿出8根,再拿出1捆。(2)先拿出1捆,再拿出1捆拆开,去掉8根。(3)先拿出2捆,再从2捆中拿出2根。

(4)先拿1捆拆开与2根合在一起,再从中拿出8根,再拿出1捆。

你发现了什么?(要拆开1捆)从几里拿走了8?

2、你能试着列竖式吗?

你认为个位不够减时怎么办?十位还剩几?

教师教写竖式的方法,说明退位点的用途,不要忘了减去退位的1。

3、比较56-22与56-28在计算上有什么不同?

4、你认为笔算两位数减法要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如果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当10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减。问:从十位减起方便吗?

5、试练:67-39= 35-8= 81-56= 50-24= 问:50-24十位退1后个位上要算几减几?十位再算几减几? 课堂练习:

1、你自己出两道今天学的这样的题。自己解决,小组内互相交换检查。

2、做练习三第7题。

七、作业:教材第21页第6,7,8题。

教学设计: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如果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当10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减。教学反思: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3页例4

二、教学目标:

还是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学会用加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会分析“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结合教材培养学生讲卫生的习惯和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会分析“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

教学难点:使学生学会用加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四、教学准备:课件

五、教学法: 教法:引导法 学法:合作交流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航空小学正在进行“全校卫生评比”活动。清晨,几个同学就集中在评比板前,为二年级粘贴小红旗。

评比表的下半部分被遮住了,你能根据表中的信息求出二(2)班得多少面红旗?

(二)自主探究:

1、找一找表中有哪些信息?求二(2)班的多少面,需要什么信息?该怎样列式?为什么用减法?借助小棒摆一摆。

2、你能说出别的班得多少面红旗吗?

小组合作,利用图中的信息,提出问题,进行解决。(1)三(1)班比二(1)班少2面,二(1)班得16面。(2)三(1)班比二(2)班多1面,二(2)班得13面。(3)四(1)班比三(1)班多2面,三(1)班得14面。(4)四(1)班比二(2)班多3面,二(2)班得13面。(5)三(2)班比二(1)班少1面,二(1)班得16面。… 学生交流,说一说为什么。

3、从评比表中你知道了什么?(哪个班得的多,哪个班得的少,……)

(三)课堂练习:

1、做“做一做”。

你从图中得到了什么信息?

优惠是什么意思?换句话怎样说?(每个球比原来的钱少8元。)你能提出什么问题?(1)现在足球多少元?(2)优惠后篮球多少元?(3)优惠后排球多少元? 学生自己解决。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1)买一个足球和一个篮球现在要多少钱?(2)足球比排球贵多少元?…… 请同学们列式计算。

2、课本24页第2题,独立完成。

七、作业

教学设计:

一班得了12面小红旗,二班比一班多得了3面。二班得了多少面?

教学反思:

12+3=15(面)答:二班得了15面。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7页。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和简便写法,进一步巩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2、能灵活、正确的计算连加、连减的题目。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正确计算的能力和迁移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和简便写法。教学难点:能灵活、正确的计算连加、连减的题目,提高计算能力。

四、教学准备:课件

五、教学法: 教法:引导法 学法:独立思考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今年农场的西瓜丰收了,202班的同学去帮助收西瓜,他们分小组进行比赛,下面是他们比赛的统计,你们看到这些数据能提出什么问题? 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 28个34个23个

(二)自主探究:

1、小组合作交流,提问题列算式。学情预测:

第一组和第二组一共摘了多少个?28+34 第二组和第三组一共摘了多少个?34+23 第一组和第三组一共摘了多少个?28+23 第一组比第二组少摘了多少个?34-28 第二组比第三组多摘了多少个?34-23 三组一共摘了多少个?28+34+23 学生会做得让学生练习,说算法。摘出:28+34+23

2、小组讨论:怎样计算?

汇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如何计算?学情预测: 2 8

2

+ 3 4

+ 2 3 2

5 + 3

8 4 3 5

+ 2

这两种写法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第二个简便?

3、我们一共摘了85个西瓜,叔叔用拖拉机运走了40个,小明用推车运作了26个,还剩多少个? 学生列式,并试算。

学情预测:85-40-26 40+26=66 85-66=19 在计算时,能够口算得可以口算,不能口算的进行笔算。

(三)拓展运用: 1、46+25+17

75-28-19 注意书写格式。2、54+20+16

90-58-24 能口算的不必列竖式。

七、作业

板书设计:28+34+23=85 8

2

+ 3 4

+ 2 3

+ 3

2

5

+ 2 教学反思: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8页。例3,例4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理解加减混合的含义,掌握运算顺序。

2、使学生掌握加减混合竖式的写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力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类推能力。德育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加减混合的含义,掌握运算顺序。教学难点: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四、教学准备:课件

五、教学法: 教法:谈话法 学法:尝试法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25+28+36= 78-59-11= 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怎样笔算?

2、小华有4支铅笔,他又买了3支,后来用去了5支,他还有多少只?

小青有6支铅笔,用了4之后,他又买了2支,他现在有多少支铅笔?

学生列式后,说明这是加减混合运算。问:怎样计算?

(二)自主探究:

出示主体图,学生说图意。提醒学生看清题中的信息。小组讨论,列出算式。学情预测:67-25+28= 67+28-25 如何计算。先算什么? 学情预测:(1)分着列竖式。(2)简便写法。

在用简便写法时要注意:不够减时,要退位;相加满10,要进位。

做一做:

56+24-30=80 78-24+39=93

指名板演:

+ 2

- 2

0

+ 3 第一题为什么只写一个竖式?

(三)拓展运用:

1、笔算下面各题。

45+35-48 24+15-29 65-43+19 54-28+19

2、比一比看谁先得到小红旗。+43-54 +48-39

二、出示例4 我们家今年分了大庆区的房子,我们要搬新家了。妈妈要去商店去买一些日常用品。出示暖壶、烧水壶、茶杯。你能猜一猜的它们的价钱吗?学生猜完后,再出示价格。热水瓶28元 烧水壶43元 茶杯24元

(一)自主探究:

妈妈带了100元钱去买这三样东西,够吗?

小组合作交流,估算一下100元钱够不够。你用的什么方法? 学情预测:(1)热水瓶的价格大约是30元,烧水壶的价格大约是40元,茶杯的价格大约是20元,这三样加起来大约是90元,因此,100元够了。30+40+20=90(元)90<100(2)买热水瓶后大约剩70元,买烧水壶后大约还剩30元,买茶杯够了。100-30-40=30(元)30>24(3)买热水瓶和烧水壶大约花去70元,还剩30元,买茶杯够了。30+40=70(元)100-70=30(元)30>24

(二)拓展运用:

1、二年级参加学校的运动会,一班39人,二班42人。二年级大约有多少人参加学校运动会?学校准备了62个座位够吗?

2、做练习六第1题。这些算式的估算结果大都和80比较接近,要判断其精确的结果是否比80大,并不需要计算出精确的结果,只要大致估计就可以了。如:31+52中两个加数十位上的数相加得8,不管个位上是几,其和都超过80,38+39中两个加数十位上的数相加得6,不管个位上是几,其和都比80小。

开放题:我们班有45人,大家要去公园划船,大船每条租金51元,限乘40人。中船每条租金38元,限乘25人。小船每条租金17元,限乘8人。应该怎样租船?请你设计一个乘船方案,再预算一下大约要花多少钱?哪一种方案较为经济合理?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感想? 教学反思:用旧知引新知。学生收获颇多。

七、作业:

教学设计:热水瓶的价格大约是30元,烧水壶的价格大约是40元,茶杯的价格大约是20元,这三样加起来大约是90元,因此,100元够了。30+40+20=90(元)90<100 教学反思:

篇2:2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二)学习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巩固1~9的乘法口诀,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2、能够运用口诀进行乘法计算,并能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3、能够运用口诀解决乘法问题,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的愉悦。

学习重点:能够运用口诀进行乘法计算,并能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学习难点:能够运用口诀解决乘法问题,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的愉悦。学习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学习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导学案:

一、谈话导入

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有关于6~9的乘法口诀,并用这些知识解决了很多的实际生活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做一些综合练习。

1、连一连。

根据乘法算式进行计算,然后连线。价格。

让学生观察题目,看是否明白题目意思,如果不明白,教师再进行讲解,让学生明白意思之后再做题。

3、根据图形列算式。

关键是看清楚图中画的小朋友的个数,并且明白这样的小组有几个。

4、完成表。

根据小九九完成这个表格,小九九是基础。学生有可能不明白题目要求,教师可以进行讲解,并做例子。

5、计算。

二、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三、布置作业。提前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1-9的乘法口诀

篇3:2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是九年义务教育北师大版数学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是本章重点内容之一, 也是历年中考必考内容, 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线、三角形及简单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等平面几何知识, 并且具备初步的观察、操作等活动经验基础上讲授的。它是平行四边形性质的继续, 又是后面学习菱形、矩形、正方形等知识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条件, 能根据判别条件进行实际应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条件的探索过程, 在有关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 使学生逐步掌握说理的基本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及丰富的想象力, 发展学生有条理的思考, 体验到探究的甘苦, 更能领会到成功的喜悦。体验数学活动来源于生活更能服务于生活,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

难点: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的灵活应用。

四、教材处理

(1) 学生状况分析及对策。根据初三学生年龄的特点, 学生年龄比较小, 逻辑思维能力较差, 归纳推理能力较低, 灵活运用知识能力也较差, 针对这种情况我采取因材施教的原则, 通过判别方法的推理, 培养学生合情推理意识, 通过练习强化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2)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为了完成本节的教学目标, 突出重点、分散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 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了重新组织和安排, 创设更为有效探索活动和更为合理的探索顺序。

五、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交流获得知识, 形成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思维情境,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的方针, 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 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使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融为一体。

六、教学手段

自制课件利用多媒体教学。

七、教学设计

(一) 说设计理念

想改变教学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 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让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 为学生敢创新、能创新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二) 说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

(1) 让同学们一起来看生活中美丽的图案 (大屏幕演示) 。

设计意图:从实际问题引入新课,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2) 复习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和性质。

设计意图:一方面巩固学生旧知, 另一方面使学生知道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既是性质又是判别方法, 从而引进新课。

2. 讲授新课

(1) 动手实践:让学生每人拿出两根牙签或火柴 (长短不定) , 自制平行四边形框架。

设计意图: (1) 让学生在摆拼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中,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并培养动手实践能力。 (2) 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并满足他们的好胜心。 (3) 同时组织组与组之间的评比, 培养竞争意识, 然后由学生代表发言, 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 从而总结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

(2) 教师演示钉制平行四边形这一过程。

方法一:将两根木棒AC, BD的中点重叠, 并钉子固定, 则四边形ABCD就是平行四边形。

方法二:将两根同样长的木条AB, CD平行放置, 再用木条AD, BC加固, 得到四边形ABCD就是平行四边形。

设计意图:便于学生发现和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常用判别条件, 并利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条件解决问题。

(1) 实际生活:有一块平行四边形的玻璃片, 李大爷不小心碰碎了一部分, 同学们想想看, 有没有办法把原来的平行四边形重新画出来?

(2) 通过活动, 让学生进一步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熟悉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并学以致用, 确保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让学生体验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 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

(3) 例题精析。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的活动, 解决问题。通过探索式证明法, 开拓学生的思路,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 随堂练习

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 AC, BD相交于点O, 点E, F在对角线AC上, 且OE=OF。

(1) OA与OC, OB与OD是否相等? (2) 四边形BFDE是平行四边形吗?

设计了习题组有层次的教学, 在探索活动中鼓励学生力求寻找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为了进一步巩固重点、突出难点。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知道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教学思想方法, 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得到恰当的巩固和提高。

(四) 小结

(1) 谈谈你今天的收获;

(2) 平行四边形判别的条件。

(五) 布置作业

(1) 课本P104习题1, 2, 3; (2) 《资源与评价》P70。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八、评价分析

本节课教学过程通过问题设置, 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通过对平行四边形判别方法的讨论发现新知, 归纳总结得出结论。通过强化练习, 巩固新知, 通过小结归纳总结新知。

本节内容逻辑性较强, 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 学生在说理上存在一定困难是正常的。但在问题讨论、引导发现、巩固训练的过程中, 师生的信息交流畅通, 反馈评价及时, 学生与学生积极交流讨论思维活跃, 教学活动始终处于期盼控制中。

九、教后要进行教学反思, 使自己不断成长与进步。我说课结束, 谢谢各位评委!

篇4: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期中自测题

1.1米=( )厘米 700厘米=( )米

2.一个三角板上有( )个角,其中直角有( )个。

3.2+2+2+2=( )*祝ā。? 6+6=( )*祝ā。?

4.课桌高70( ),一根跳绳长约2( ),语文书的长度大约是23( ),一条跑道长400( ),爸爸身高1( )75( ),一支铅笔长18( )。

5.每朵花上有( )个花瓣,一共有( )个花瓣。

6.正方体有( )个面,每个面上有( )个直角。所以一个正方体的表面一共有( )个直角。

7.数学课本的封面有( )个角,它们都是( )角。

8.要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 )上的( )角去比一比。

9.右图一共有( )个角。

二、我能比。(8分)

96-988 33+1565 4823+22

8+3240 60-1535 1443-29

300厘米3米 100厘米5米+50厘米

三、我会判。(10分)

1.一座楼高20厘米。 ( )

2.两个因数都是6,积是12。 ( )

3.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无关。 ( )

4. 5+5=5*? ( )

5.计算6*?要用的口诀是“四六二十四”。

( )

四、我会算。(17分)

1.我能快速算。

60-20= 74-9= 80+20-70=

36+5= 89+10= 56-9+40=

95-70= 94-40= 35+50-25=

2.我能细心算。

36+27+19= 74-39-26=

41-27+38= 64-27+38=

五、我能行。(8分)

1.我会画。

(1)画一条2厘米长的线段。

(2)画一个钝角。

(3)画一个直角。

2.我会量各边的长度是多少。

六、我能解。(32分)

1.衣服原价80元,现价65元。这套衣服便宜了多少元?

2.小丽有故事书36本,小明比小丽多12本,小明有故事书多少本?他们两人一共有多少本?

3.小华走一步大约40厘米,她从教室门口到花坛走了5步 。教室门口到花坛有多少厘米?等于多少米?

4. 如下图,林林跳了25下,比方方多跳17下,红红比林林多跳了19下。算一算,红红跳了多少下?三人一共跳了多少下?

方方 红红 林林

5. 成人票价:5元

学生票价:3元。

他们买门票一共要花多少元?

6.按要求将下面的正方形剪去一个角,该怎样剪?请画出来。

篇5:2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教学内容:

教材第54~55页。

教学目的:

通过对常用尺的认识以及一系列的测量活动,使学生加深对米和厘米的认识,初步感知长方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空间观念和探索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准备:

学生尺一把、一张长方形纸、一把常见的其他形式的尺。

教学过程:

一、认识各种各样的尺。

1.请学生介绍一下课前准备的尺。

2.着重介绍学生尺、米尺和卷尺。

二、认识自己身上的尺。

1.提问:如果要量一量一乍有多长,你觉得用什么尺量?一步呢?一庹呢?

2.学生分组合作测量,再汇报测量结果。

3.介绍:根据所测量的一乍、一庹、一步的长度,我们可以利用它们来老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

三、用学生尺量。

1.用学生尺量一量一张长方形纸。

(1)学生量一量,并填在书上。在量时先找到什么?(0刻度)

(2)反馈测量的数据

(3)组织讨论:通过测量你发现了什么?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

(4)小结。

2.这张长方形纸任意折一次,再打开,用学生尺量一量折痕大约有多少厘米?学生量好,汇报各自测量的结果。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怎样折?折痕最长?大约多少厘米?你用什么尺量的?

3.想一想,这么一张长方形纸,如果用米尺或卷尺来量方便吗?为什么?

说明:根据所要测量的物体的大小,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

四、想办法量。

1.学校的篮球场很大,如果要测量出它的长,你觉得用哪种尺量比较好?为什么?

2.如果给你一根3米长的绳子,你会用绳子量篮球场的长度吗?

小组讨论:具体的方案。按方案到球场去测量。

想一想如何能在球架下面量出球架的高?

篇6:2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和操作活动,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尺判断直角和画直 角。

2、经历折一折、画一画等过程,丰富学生对直角的直观认识,培养初步的 空间观念。

3、通过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动手操 作能力及合作意识。

4、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 系,感受数学美。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直角。

教学难点:学会用三角尺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谁能在老师身边找一找角。生:找角,并说出找到的角。师:像刚才这些角叫直角。接下来按照我们提前分好的组在我们的校园中找一找直角? 生:找直角。(分5小组在校园里找直角。)

(设计意图:学生亲自从生活中感知直角,体会直角就在我们身边,建立直角的模型。)

二、新授

生分组汇报。师展示出几个位置不同的直角。师:下面为了方便大家观察,我将这些物品隐去。

师:我们从生活中找到的这些直角,到底是不是直角呢?我们可以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来验证。

1、介绍三角板上的直角

师:出示三角板,问:三角板上有几个角?有直角吗?谁能指一指?有几个直角? 生:三角板上有三个角,有一个直角,生指。

师:拿出自己的三角板,找到上面的直角,摸一摸这个直角的顶点和边。生摸。(介绍自己三角尺上的直角)

师:那我们用这个直角来验证我们找的直角是不是直角? 生:用三角尺去验证。

2、折直角 学生用一张不规则的纸动手折一个直角。过程:(1)学生动手折,怎么判断它是不是直角呢?(预设)生:我们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师边操作边讲方法:

先将三角板上的直角的顶点和角的顶点重合,再将三角板上的一条直角边和 角的一条边重合,看三角板上另一条直角边是否和角的另一条边重合,如果 重合,这个角就是直角,如果没有重合,这个角就不是直角。

(3)用所讲的方法判断自己折的角,先把方法说给同桌听,然后找学生上台边 演示边说,同时说出自己是如何折的。

3、画直角(1)多媒体演示(动画视频)

画法:先画一个点,从点开始画一条直直的线,再把三角板上直角的顶点和

画的点重合,一条直角边和所画的线重合,沿着另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直直的线,然后标出直角符号。

生画直角(不会画的同学,会画的学生黑板上演示)师:你能画出不同形态的直角吗? 全班交流展示。

师:在我们的身边再找一找。(可以带上三角尺)

三、巩固练习

1、教科书40页做一做

2、练习八第6、7题。

3、你能画一个开口向下的直角吗?

四、小结

今天你的收获是什么?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和操作活动,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尺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2、经历折一折、画一画等过程,丰富学生对直角的直观认识,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3、通过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意识。

4、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感受数学美。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直角。

教学难点:学会用三角尺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本节课让学生从生活中直观认识直角,从物体中、建筑物、图形等中抽象出直角,体会直角就在我们身边。为了防止学生对直角形成片面的认识,课件有意识的呈现四个不同放置方式的直角,让学生对变式的比较重体会直角的基本特征。

随后的“试一试”中,我让学生按照要求把一张不规则的纸通过折,折出一个直角,并将折出的直角进行比较。一方面让学生通过操作加深对直角的体会,另一方面也使学生通过比较认识到直角都是一样大的,并为学生自主掌握判断直角的方法提供了机会。在学生画直角中,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式,通过视频教学画角,改变了教师直接演示画直角,把课堂交给学生。本节课我试讲了3次。第一次试讲直接让学生在操场上找,范围有点大,组织起来不方便。于是经过组内商量,让孩子们分组找,刚开始分了8个组。但在试讲中发现汇报时间过于长,于是改为5个组。第一次试讲没有加视频,老师带着画,讲完以后组内继续商量怎样置换,怎样围绕这学期的动感数学去设计课型,于是让孩子视频教学,试讲的时候在视频这一段教学,学生精神注意力很集中。

本节课的创新点:我尝试让学生开阔一些视野,不局限于教室上课,让学生在操场上学习数学知识,感受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把课堂还给孩子,孩子自己汇报,自己折角,自己教自己画角,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式。

但是,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希望各位老师给我提出忠恳性的意见。组评:

一、设计意图

本节课我们主要从生活、活动、置换、解决问题四方面来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首先,直角比较容易找到“生活原型”,学生身边常见的一些平面图形中都存在直角,我们设计了在校园中分组找直角活动,初步体会直角的大小是一定的;其次,在借助三角尺上的直角,说明判断一个角是否是直角的方法和如何利用三角尺画一个标准的直角两个教学环节中,我们采用老师和学生置换的教学方法,以学生做老师,为大家讲解方法;最后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利用已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如:判断教科书封面上的角是不是直角,数图形中直角的个数,画开口向上的直角。

二、研课的过程与困惑

本课试讲三次,第一次在二(6)班,设计到前操场找角,队形列为wifi造型,学生好展示,便于学生听清楚。课后队形改为直角,呼应课题,后发现可操作性较差,队形不易控制。此环节设计虽然不成功,但也找到了去实际生活中找角的闪光点,在把孩子们带队回班的过程中,孩子们到处找直角,“墙面瓷砖上有直角,扶梯上有直角,门上有直角„„”孩子们学习兴趣高涨,边指边说,都有了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课后组内4位教师一起商讨,最终此环节改为指向性较明确一些的分组去找角,在老师提出活动要求后,全班同学分为5组,分别到升旗台,楼梯里教学楼正面、北面找直角。

经过两次试讲,学生的学习活动落在生活中,也有充分的活动时间,但仍有不尽人意之处,老师在课上讲的有些多,组内4位教师各抒己见,宋晓明老师想到一些画角等有固定方法的知识为什么不能让孩子来试着讲一讲呢?这一大胆的想法得到组内教师的认可,接下来课下大量时间对孩子进行培训辅导,最终在画直角,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两个环节采用了置换,生当小老师,最终的学习效果非常好,孩子们听得认真,学的扎实。

三、得与失 师:

(一)教师结合生活情境与实际操作活动设计教学过程,使学生充分认识角。呈现学生非常熟悉的校园生活情境,并从实物中抽象出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抽象过程,感受数学知识的现实性,教会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问题,进而激发起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

(一)注意对操作活动给予必要的方法指导,在画角、折角判断直角 等操作活动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有序、规范的指导,规范活动的过程和方法,并紧扣角的构成---一个顶点,两条边来进行。不论活动简单或复杂,教师都做到指导学生有序规范地进行,这对于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大有益处。

规范语言,指导学生操作时,老师的语言再规范一些,提出问题和要求时语言简练。

生:说到得失,判断一节课是否是一节成功课的标准,不能只看教师的教学活动,更应该考虑学生学习后的得与失。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儿童的智力活动是与他对周围物体的作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儿童的理解来自他们作用于物体的活动。本节课学生在校园中找直角,画直角,判断直角等操作活动,对于抽象的数学知识,有了感性的经验,获得了直接的体验,提升他们对角的认识。

学生的交流和讨论活动,活动的目标,不仅仅只停留在操作本身,而是学生对活动的过程进行反思。通过交流、研讨。帮助学生理解操作的内涵。如:在用三角尺判断直角,以及用三角尺画直角的操作下活动中,学生思考为什么这样量(画)直角?学生体会:“直角的大小是固定不变的”。专家评: 本节课设计的很新颖,有两个亮点:一是放手让学生从生活中找直角,而是把画直角的方法以视频的形式呈现出来。板书的设计只有课题,没有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应该设计好板书。画直角比较难,让学生多演示。课评:

左红霞老师:

1、学生亲自从具体实物中抽象出直角,很直观,找到的角到底是不是直角?认识完直角以后再去验证这些角是不是直角。

2、画角的方法学生教学生很新颖,让学生做小老师。但是个别学生不会画,需要板书演示一遍画直角。

陈惠老师;学生的活动探究,画直角时,老师带着学生。让学生去演示学生更感兴趣。张芳老师:当学生出现开口向上的直角,学生产生了质疑,认为不是直角,教师应该抓住这个好的素材,为后面的画开口向上、向下奠定基础。张迎新老师:敢于放手,活动很多,折一折,画一画。

王校长:孩子学习数学的素养,传递给孩子一种信心和意识,是科学性、严谨性。数学是有方法的,有模型的。生活中感知的直觉是直角。课堂上动起来了,突出合作学习,设计和理念注重互助。从课题中看:认:知识、生活直观,找一找校园中你认为的直角。建筑上有角、图形上有角、物品上有角,总结出来为以后学生在找的时候指明方向。抽象出有代表性的角,到底是不是直角,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可以比一比(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量一量(介绍量角器)。回来验证课件中到底是不是直角。折角在验证,不会说的学生帮助说一说。互助合作没有使用。难点画直角。不明白开口向上

篇7:2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索、实践“10的乘法”的形成过程,理解10的乘法含义,培养他们的探究和推算能力。

2.熟练计算10的乘法,牢固掌握:一个数与10相乘,积就是在这个数的末尾添一个0。

3.学会计算“乘加”与“乘减”的式题。

4.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10的乘法意义,熟练进行10的乘法运算。

【教学难点】

理解10的乘法意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练习纸、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铺垫基础

1.读读、写写

10+10+10+10+10=(),乘法算式是:

3个10也可以说()是()的()倍。

2.找规律填数5、10、()、20、()10、20、()、40、50、()

二、自主探究,初步感知

1.看数射线,填一填(看媒体)

(1)小兔子一次跳几格?

(2)几个几?跳到几?

(3)试一试:画弧线、写出几个几,填数。

2.摆牙签,说一说(看实物投影)

(1)10根一捆,摆1捆,可以说:1个10或10的1倍

1×10=10

10×1=10

……

师:一捆也不放,可以怎样表示?

(2)同桌试一试,说一说。

(3)填一填。

3.观察等式,议一议

(1)看一看:观察左边一列算式有什么特点?右边一列算式有这样的特点吗?

(2)比一比:观察左右两边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板书:交换因数,结果相同。(读一读)

(3)想一想:一个数与10相乘,在算法上有什么特点?你用什么方法记住10的乘法?

口答:12×10=?

4.练一练,算一算

卡片抢答:

4×10=

10×6=

2×10=

10×10=

0×10=

10×3=

7×10=

10×9

=

三、实践体验,自建模型

1.看图编题,算一算

(1)从图上你看到什么信息?编一道数学题?

可能有两种情况:

求一共有几支?

分颜色,求各种颜色的笔各有几支?

(2)渗透验证的思想:蓝笔+红笔+黄笔+绿笔=一共=10×10

2.独立解题

(1)加强审题指导:有什么已经知道的条件?求什么?读题。

(2)加强解题的格式指导:单位名称、答句。

四、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看谁算得又快又对。

2.先读再算。

(1)怎样计算:

8×10+7=()

8×10-7=()

读一读:8乘10再加7,8乘10再减7,也可以读:8个10多7,8个10少7。

(2)算一算

3.结合实际情况运用。

师:结合我们班的实际情况老师编了一道题,谁会解?

二(3)班有四组学生,其中3组,每组10人,还有一组有8人,一共有几人?

列式:3×10+8=38(人)

答:一共有38人。

4.动脑筋:谁可以结合今天学习的知识,算一算:

8×5=?,16×5=?

2×5,4×5,6×5,8×5,16×5

五、归纳总结,梳理知识

篇8:2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教学目标:

(1) 通过“猜想——实践——验证”, 经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探索过程, 初步感受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2) 在活动交流中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学会用数学眼光分析、观察生活中的问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摸球盒、转盘

教学设计:

一、故事引入, 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故事:《生死签》

很久以前, 有一个犯人被带到国王面前处死。这个国王喜欢抽签, 而且盒子里只有两张签, 一张是“生”, 一张是“死”, 抽到“生”就可以获救, 抽到“死”就会被杀死。请问, 如果这个犯人只抽一张结果会是什么?一定吗?

但是陷害这个犯人的官员故意把盒子里的两张签都写上了“死”字, 请问, 这时犯人只抽一张签结果会是什么?一定吗?他会抽到“生”签吗?一定抽不到也就是不可能会抽到。

通过故事,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初步了解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板书:可能性

可能 (不一定) 一定不可能

二、合作探究, 亲身体验

老师这节课为大家安排了一个摸球游戏, 让同学们共同学习和探索可能性的知识。

(1) 介绍学具, 将学生分成5个小组, 每个小组依次分得一个纸箱 (每个纸箱放置球的情况如下:球的大小和轻重一样, 第一个纸箱全部放白球, 第二个纸箱全部放黄球, 第三个纸箱放3个白球、5个黄球, 第四个纸箱放3个黄球、5个白球。第五个纸箱不放黑球) 。

(2) 介绍摸球规则:每个小组共摸球20次, 每次摸出1个球, 记录下其颜色后, 放回纸箱后, 再进行第二轮摸球。

(3) 操作体验, 小组合作进行摸球游戏并记录摸球情况。

设计意图:亲身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一定的,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并初步感受摸球可能性的大小与球数量的联系。

(4) 汇报各组的摸球情况:第一组摸到的球全部是白球;第二组摸到的全是黄球;第三组摸到黄球的次数多;第四组摸到白球的次数多;第五组没有摸到黑球。

(5) 质疑:为什么每组摸球的情况不一样呢?

(6)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猜想。

(7) 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结果:第一个纸箱放的全是白球, 所以一定摸到白球;第二个纸箱放的全是黄球, 所以一定摸到黄球;第三、四个纸箱放有2种球, 所以可能摸到黄球, 也可能摸到白球;第五个纸箱没有放黑球, 所以不可能摸到黑球。

三、验证猜想, 异中求同

(1) 让各个小组打开纸箱, 看看纸箱放球情况是否符合同学们刚才的猜想。

(2) 延伸:如果第五组的同学一定要摸到黑球, 该怎么办?

如果要让摸到黑球和白球的可能性一样大, 怎么办?

设计意图:异中求同, 验证摸球可能性的大小与球数量的直接关系, 培养学生的放射性思维。

四、实际应用

(1) 试一试:1) 先让学生按题中要求进行摸球游戏活动, 然后思考题出的问题, 小组内交流。接着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2) 让学生再次经历“猜想——实践——验证”的探索过程, 进一步感受到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联系生活实际, 说说街头转奖的骗局) 。

(课本85页练一练)

(2) 分析从下面四个箱子里, 分别摸一个球, 结果是哪个?连一连。

【出示课件】学生在分析的时候可能很容易找到“一定是白球”“一定不是白球”这两个该连接的盒子, 但是对于“很可能是白球”“白球的可能性很小”会有一些争议。这里需要通过演示活动来帮助学生辨别“很可能”与“可能性很小”两者表达事情发生的程度大小。

(3) 问题:下面三个地方的冬天下雪吗?请用“一定”“很少”“不可能”说一说。

【出示课件】首先可以和学生说明:北方地区冬天比较寒冷 (冬天会下雪) , 内陆地区, 如江西省的冬天怎样? (学生回答) , 南方沿海如广西、海南等地属于亚热带气候, 冬天不太冷, 不会下雪;让学生说一说“武汉”“海南”和“哈尔滨”在中国地图上的位置, 查一下这几个地方的气候特点以及各季的平均气温, 然后让学生分析“下雪”时气温的特点。再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 判断各地下雪的可能性。

(4) 说一说活动。用“一定”“不可能”“可能”说说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进一步感受到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五、全课小结

篇9:让二年级上册数学课堂丰富多彩

一、分析总策略

根据课标,教师选择了符合自身实际的教学思路,把注重夯实基础,培养基本技能和突出创新意识,侧重师生互动融合在一起,让教学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每节课的设计都充分围绕师生互动进行,让学生在学中理解,在课堂交流中培养思考能力。

我在每一课中回顾教学——分析得失——查找原因——寻求对策——以利后行,在反思中记录教师教学过程中心得体会,不断更新教学方法,。

二、逐单元回顾教学得失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可以用夸张和对比,加深学生的记录。如学生用尺子量厘米和米,让学生用想象与夸张进行对比:如一个人有76米高吗?想象一下三层楼才24米,孩子意识到自己错了,马上改过来,并且在以后的练习中都自己先想像一下再填空,有的比一比量一量再填空。长度单位强调:硬币曲别针每组4样,每次总有个别学生不带学具,这也是个问题,处理练习时学生估测有一定难度,尺子上刻度找1厘米,有刻度12到刻度13,有刻度17到刻度18,了解米尺,直观感受米尺的长度就是1米。教材中认识线段,要记住线段的特征是直直的,有两个端点的平面图形,通过量画线段了解线段的直和有两个端点,还可用颜色表示,是线段就红色,不是线段就是绿色打X,让学生看得更清楚。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先让学生通过摆小棒等实践活动,获得对计算方法的直观理解,再让学生把学具操作中感受运用于探索笔算方法,从而帮助学生分别完成从口算到笔算,从不进位、不退位向进位退位的算法发展,教学求比一个数少几的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操作和讨论,包括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思考方法的迁移,知道用减法解决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通过学生摆一摆,说一说,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体会到进位加和退位减的方法,在交流中总结出进位加和退位减的规律。

在教笔算中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数位对齐,从个位加减起,学生是学习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引导者与合作者,让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通过趣味运动会、掷球游戏、跑步接力赛、口算比赛、填数游戏、奖励水果等活动设计借助美丽画面的呈现,吸引了学生参与,使他们兴趣盎然,从易到难的由浅入深,在设计中发展了思维情感态度,渗透保护大自然的品德教育,把问题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里中体现解题多样化、口算、摆小棒、笔算均可,通过学生自己讲解,互相质问教师引导到改正展示都水到渠成,学生不仅学会了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方法,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一举两得。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有一定的学习基础,我创设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留给学生主动提问,主动分析,畅所欲言的空间,目的是培养学生从小具有多种选择,择优而用的科学研究态度,同时也照顾到下游学生有限的解题能力,为他们能顺利解题提供一定的帮助。在练习课中采用系列游戏活动,如:小医生门诊,快乐加油站,夺红旗等既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又培养他们认真检查,做题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不仅会判断、改错,而且还要说出对的理由和错的原因。只有准确表达出观点才算是真正理解了算理,也就是会说重于会做。

在批阅中,订正单纯计算题同位互批,有错的让错的学生改正过来,还要说出计算过程,也是让其他同学有了一次巩固学习的机会,一举两得。

在应用问题中,学生经历、体验、探索,不仅用脑去学习,而且调动多种感官去体验和感受,教师一没“牵牛”二没“放羊”学生开放性问题创新能力得到有效保证。

应用题的改革大致有两点:1、情景的设计给学生一个多彩而丰富的空间,让学生自己搜集整理信息,并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然后制订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将答案回到实际情景中进行检验。2、对传统应用题进行改造,有的题将原条件进行变动,然后研究结论会有什么变化,有的题原来就多种解,现在不仅仅满足于解题,而且要引导学生用画图和列的方法系统地找出各种解,让学生体验到学数学不是在记数学,背数学、练数学、考数学,而是在做数学,以环保贯穿始终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同时懂得如何珍爱生命,热爱大自然,保护好地球环境,计算中避免三个数三叠进行连加法连减的竖式加强计算时细心和计算后检查,及时提问,巩固练习,加大训练力度,最大的问题是个别学生解题速度太慢,与计算速度快的学生差距越来越大,教师要让学生在练习中注重题目及时纠错练习。

在加减法估算中,掌握整十估算,让学生利用自己思维策略进行,在整理和复习中总结出笔算加减法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是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不同点笔算加法(进位、不进位),个位满10向十位进1,笔算减法(不退位、退位)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当10,总结出先加个,再加十,先算第一位,再算第二位,个加个,再加十,同学自己发明口诀并找喜欢口诀、说,授人鱼不如授之以渔。

我长高了这一课,让学生从猜测到动手测量要特别关注和引导。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要让学生知道角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在教学中帮助学生认识角和直角,创设情境,交警叔叔指挥交通用实物红领巾三角板纸扇时钟演示,感受角,探索角的大小与边的关系,画角从方格图中的顶点画角并做上标记,画直角的练习让学生要画直线和尖角,不要画弯角,选定一个顶点,先画条边,另外那条边与之垂直画出来的直角才有作用。在方格中角最好标上字母让学生好辨认。

第4单元表内乘法(一)这一单元有2-6的乘法口诀,我让学生每天背组口诀,然后进行练习。口诀中按5、2、3、4的规律进行归纳,最后编6的口诀由学生自编,让学生首先是练习熟记口诀,让学生选好练习形式,激发学生练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有较多的练习机会,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为学生创设发展数学问题的情境,同时组织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情境,同时组织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口诀从一开始,我就每天教学生在练习本上写一排口诀如第一天1的口诀,第二天2的口诀,第三天3的口诀,等以此类推,但在后面考试和练习中发现有的学生口诀是一半语文字,一半数学字,有的口诀是省掉部分字如:一一得一,写成一得一,二五一十写成二五十,五五二十五写成五五二五等,要找出部分错题,反复纠正,让学生印象深刻,在乘法初步认识中,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根据课标提出新的数学理念,对教材资源做了适当的补充与调整,在教学中从连加引入乘法,教无定法,让学生感知过程,感受乘法中的因数、因数积与加法中加数、加数、和、及减法中被减数、减数、差的名称区别了解名称的区别与算式不同后在读作写作和表示的意思再进行区别使学生分清加、减、乘突破学生对乘法意义理解的难点,个别学生出现了3+5=15的错误,也因此而纠正过来,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系列探究活动,让学生间接经历一次知识再创造过程。让学生感受到思维的灵活性,给学生更多鼓励,欣赏学生成果,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我也意识到关注弱势群体不够,在热闹的不举手自发喊出答案的背后,又隐藏许多被遗忘的角落,总有一部分学生成为观众和听众,可想而知,久而久之形成差生是必然的。因此我设计有层次性和开改性活动,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事可做,有事可想,都有收获,都有体验,如做一做布置完,在检查同时布置练习题,检查到一半时评讲练习题,再布置指导丛书相关练习题,再继续检查,使学生没有空闲,在教跳格子,数轴图时,要圈出数字再打箭号比较好。学生有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放松让学生用自己尝试解决问题,一旦获得成功,将会更有信心,他们也才更加有动力。

教学中采取生活探究——应用,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给学生宽广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发现每句口诀的含义,并在乘加、乘减中让学生列多样的解题方法,如玉米图三又可列乘加又可列乘减如:4×3-2=10

上一篇:2017年城市公共智慧停车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下一篇:三篇考研英语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