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下阕赏析

2024-05-12

声声慢下阕赏析(精选12篇)

篇1:声声慢下阕赏析

《声声慢·寻寻觅觅》是李清照南渡后独处异境,因为背井离乡,饱尝忧患,国破家亡有感而作。全词以冷清凄戚为基调,围绕一个“愁”展开。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声声慢下阕赏析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声声慢·寻寻觅觅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声声慢下阕赏析

下片由秋日高空转入自家庭院。园中开满了菊花,秋意正浓。这里“满地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而非残英满地。“憔悴损”是指自己因忧伤而憔悴瘦损,也不是指菊花枯萎凋谢。正由于自己无心看花,虽值菊堆满地,却不想去摘它赏它,这才是“如今有谁堪摘”的确解。然而人不摘花,花当自萎;及花已损,则欲摘已不堪摘了。

这里既写出了自己无心摘花的郁闷,又透露了惜花将谢的情怀,笔意比唐人杜秋娘所唱的“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要深远多了。

声声慢赏析

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这时期她的作品再没有当年那种清新可人,浅斟低唱,而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此词便是这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这首词起句便不寻常,一连用七组叠词。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在诗赋曲也绝无仅有。但好处不仅在此,这七组叠词还极富音乐美。宋词是用来演唱的,因此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造诣,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

心情不好,再加上这种乍暖还寒天气,词人连觉也睡不着了。词人就很自然想起亡夫来。端着一杯淡酒,而在这天暗云低,冷风正劲的时节,却突然听到孤雁的一声悲鸣,那种哀怨的声音直划破天际,也再次划破了词人未愈的伤口,头白鸳鸯失伴飞。

词人感叹:唉,雁儿,你叫得这样凄凉幽怨,难道你也像我一样,老年失偶了吗?人鬼殊途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一奇思妙想包含着无限无法诉说的哀愁。

这时看见那些菊花,才发觉花儿也已憔悴不堪,落红满地,再无当年那种“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词人想:以往丈夫在世时的日子多么美好,诗词唱和,整理古籍,可如今呢?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在受这无边无际的孤独的煎熬了。

好不容易等到了黄昏,却又下起雨来。急风骤雨,孤雁残菊梧桐,眼前的一切,使词人的哀怨重重叠叠,直至无以复加,不知怎样形容,也难以表达出来。于是词人再也不用什么对比,什么渲染,什么赋比兴了,直截了当地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简单直白,反而更觉神妙,更有韵味,更堪咀嚼。

篇2:声声慢下阕赏析

下片由秋日高空转入自家庭院。园中开满了菊花,秋意正浓。这里“满地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而非残英满地。“憔悴损”是指自己因忧伤而憔悴瘦损,也不是指菊花枯萎凋谢。正由于自己无心看花,虽值菊堆满地,却不想去摘它赏它,这才是“如今有谁堪摘”的确解。然而人不摘花,花当自萎;及花已损,则欲摘已不堪摘了。

这里既写出了自己无心摘花的郁闷,又透露了惜花将谢的情怀,笔意比唐人杜秋娘所唱的“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要深远多了。

篇3:《声声慢》译文之对比赏析

作为南宋前期婉约派代表人物, 李清照善于用白描的手法表现对周围事物的敏锐感触, 刻画细腻、微妙的心理活动, 表达丰富多样的感情体验, 塑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声声慢》为李清照晚年所作名篇, 时值外敌入侵, 伤国、悲夫、愁己之情抑郁于胸, 诗人借词抒怀, 通过对秋景的描绘, 抒发国破家亡、天涯沦落的悲苦, 具有时代色彩。全词一气贯注, 着意渲染愁情, 如泣如诉, 感人至深, 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愁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 缠绵哀婉, 极富艺术感染力。

将《声声慢》哀婉的韵律、独特的语言风格以及典型的文化意象等通过翻译在目的语读者面前再现颇为不易, 许多译者为此作出不懈尝试, 本文从中选取了几个有代表性的译本, 如林语堂、许渊冲、朱纯深、徐忠杰先生的译本, 从形式、韵律、语言、文化和风格五个方面对各译作进行对比赏析。

2 译作对比赏析

2.1 形式

《声声慢》词共两阙, 上阙10句, 下阙10句。句子长短交错, 长则七字, 短则三字, 时而舒缓时而短促。林语堂译本上阙13行, 下阙12行;许渊冲译本上阙16行, 下阙10行;朱纯深上阙11行, 下阙14行, 徐忠杰译本上下阙各10行。从行数对应来看, 徐译最好, 与原词基本保持一致;从长短句交错来看, 林译、许译和朱译都很好地体现了句子长短错落之美, 每行长则10个音节, 短则4个音节, 而徐译最长为12个音节, 短则10个音节, 且10音节居多, 稍显不足。四个译本均属以诗译诗, 与原文形式保持一致。

2.2 韵律

诗词中的韵律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中国的诗词讲求平仄协调、抑扬顿挫、对仗工整, 有尾韵、双声、叠韵等。英诗中没有平仄, 难以实现原文诗歌韵律的复制和再现, 然而英诗在节奏和音韵上自有其独特之处, 节奏有抑扬格, 音韵有头韵、尾韵、中间韵、元音韵、辅音韵、倒押韵等等。这就涉及到译者如何将原诗词的韵律进行转化和创作, 体现诗词的韵味。

《声声慢》押四平韵, 词中/i/音特别突出, 包含大量的舌音和齿音, 微妙地体现了词人愁肠百结、压抑悲苦的情感。

四种译文在韵律方面也各有特点。林译不拘泥于押韵, 但也注意音韵的和谐, 善用头韵、双声和拟声词, 并多以爆破音结尾, 读起来仍然颇具韵味;许译十分注重韵律的传达, 上阙押aabbccdeeffgghhi韵, 下阙押aabbccddee韵, 读起来朗朗上口, 并采用了英诗中典型的尾韵、头韵、双声等技法。此外, 上阙的尾韵/s/、/z/、/i/、/t/、/d/、/p/、/ai/、/t/、/s/、/d/, 下阙/z/、/au/、/n/、/z/、/f/, 从发音位置上看, /s/、/z/、/t/、/d/、/p/基本都集中在舌尖、齿尖与双唇, 为齿间音和双唇音;从发音方式上看, 多为摩擦音和爆破音, 声气出来不自由, 不能纵情奔放, 造成一种艰涩凄楚的感觉, 很好地体现了原词的情感, 与原词对应;朱译多用头韵、中间韵和尾韵, 读起来也富有韵味;徐译上下阙押韵十分工整, 分别押aabbccddee韵, 尾音多为/k/、/d/、/m/、/n/等音, 也较好地体现了原词的韵味。

2.3 语言

首先, 词牌名的翻译相当重要。对大多数词作来说, 词牌名与内容关系并不大, 词牌名在一般意义上是表明作者是依照哪种曲谱进行填词, “慢”有篇幅较长、语言节奏舒缓、韵脚间隔较大等特点, 但“声声慢”确属例外, 篇幅不长, 浅吟低唱, 词人以这样的声调来诉说自己内心的惆怅, 这一词牌名不仅关系着词的节奏, 而且还关系着词的内容, 此处的“慢”不是指调的长短, 而是指节奏的快慢。林语堂先生采取意译法将之译为“Forlorn”, 准确地传达了词人孤独无助、凄凉的心境, 但是却遗失了“声声慢”所含有的音韵美和文化内涵。此外, 值得商榷的一点是, 诗歌中弥漫的是一种低沉的情绪, 但作者并未指明这种情绪是孤独、焦虑或者忧郁, 如果在翻译中直白地指出是孤独, 就把空灵的意境写实了;许渊冲先生将其译为“Grief Beyond Belief Tune:Slow, Slow Song”, 与原词牌名相似, 且slow与“慢”直接对应, 为读者营造出一种忧郁感伤的意境, 以押头韵的方式, 较好地传达了原词牌名的音韵和内涵;朱纯深先生则采用意译加音译, 译为“What a Day—To the tune of Shengshengman”, 较好地抓住了原词的基调, 传达了“声声慢”这一词牌名背后的文化内涵, 但将其概括为“What a day”似乎又少了一份神韵和美感;徐忠杰先生直接用音译的方式将其译为“Shengshengman”, 可能是觉得这个词牌名无法用英文很好地传达, 但是这样译入语读者也许就无从领会其中的内涵了。

《声声慢》一词开篇七对叠字“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音律考究, 字数整齐, 用法大胆新奇, 在意境上营造了一个清冷异常的凄楚气氛。林语堂先生用双声法以十四个音节对此进行意译:So dim, so dark, /So dense, so dull/So damp, so dank, /so dead!全部用单音节词, 押头韵, 意思上层层递进, 生动再现了黄昏细雨、孤苦无依的境况, dim和dark暗指天色已晚, dense和dull仿佛使读者看到词人寻觅不得, 空洞失落的眼神, damp和dank直抵内心深处, 而dead一词深刻体现了词人绝望无助, 抑郁于胸的哀怨, 情景交融, 初步译出了词人孤寂、凄凉与痛苦的心境;许渊冲先生译文:I look for what I miss;/I know not what it is, /I feel so sad, so drear, /So lonely, without cheer.译文内容充实, 读起来极富英诗味道, 但也有值得商榷之处, 许渊冲先生增加了主语, 点明了词人所寻觅的是“what I miss”, 似乎少了几分原词空灵的意境, 而且节奏给人以轻快活泼之感, 与原作有异;朱纯深先生译文:Searching, seeking, endlessly./Alone, lonely, /Moody, gloomy, 用7个独立的单词将7对叠字所表达的复杂细腻的感情发展过程由表及里一层层深入, alone和lonely准确地体现了作者由外到内的凄凉愁绪, 极富艺术感染力;徐忠杰先生译文:I’ve a sense of something missing I must seek./Even about me looks dismal and bleak./Nothing that gives me pleasure, I can find.译文将词诗歌化, 反复用了/s/、/z/等音, 声气的阻塞对于原词那种艰涩苦楚的感觉有所体现, 但是句子偏长, 而且翻译得太实, 未能体现原词的意境, 有损诗味。其实, 已故的耶稣会唐石安神父 (Rev.John Turner, S.J.) 用双声叠韵法译出了神韵:I pine and peak/And questless seek/Groping and moping to linger and languish/Anon to wander and wonder, glare, stare and start/Flesh chilled/Ghost thrilled/With grim dart/And keen canker of rankling anguish首行用pine and peak, 使人联想到莎士比亚的peak and pine, 意思是日渐消瘦, 具有译入语应当具有的文学语言特色。

词中“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 点点滴滴”一句, 林语堂先生译文:And the drizzle on the kola nut/Keeps on droning:/Pit-a-pat, pit-a-pat!雨打梧桐,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是一个十分典型的文化意象, 后文会进一步阐述。“点点滴滴”四个字, 描绘出秋雨的淅沥绵密, 林先生此句译文非常好, 用“droning”描绘秋雨的低沉单调, 而用拟声词“Pit-a-pat, pit-a-pat!”非常形象地描摹了雨打梧桐的声音, 堪称佳译;许渊冲先生译文:On parasol-trees leaves a fine rain drizzles/As twilight grizzles许译以“drizzle”和“grizzle”押韵来传递原文“点点滴滴”的音韵美。不过说到生动传神, 还是林先生的译文略胜一筹;朱纯深译文:Dripping dropping into the oncoming night, /In the garden wutong trees stand blurred.“dripping dropping”同样用拟声词反映了秋雨单调低沉的节奏, 而“into the oncoming night”, 雨一直滴到即将到来的夜晚, 以时空交错来交代时间推移。透过细雨, 梧桐树则显得模糊了。画面感比较强烈;徐忠杰先生译文:Against the tung and plane trees, the wind rises high–/The drizzle becomes trickles, as even draws nigh.徐译也通过押韵体现了原词的音韵美, 但不是特别出彩。

最后一句“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次第”三字概括了上述各种情景, “怎一个愁字了得”体现了词人在国破家亡情形中是何等的孤寂与痛苦!林语堂先生译文:Is this the kind of mood and moment/To be expressed/By one word“sad”?用“the kind of mood and moment”来译“这次第”, 反映词人此时此刻的心情, 而且押头韵, 较好。但是用“sad”来译“愁”, 未能将其意味完全展现出来;许渊冲先生译文:Oh, what can I do with a grief/Beyond belief!对原文之意有一定转化, 用“a grief beyond belief”来体现作者深重的愁思较好;朱纯深先生译文:What a day, /How can you pack it away/In a single word/DISMAY?“What a day”与朱译文的标题相对应, 并且“DISMAY”用所有字母大写的方式对奠定全文基调的“愁”字加以突出。徐忠杰先生译文:How, in the word“Miserable”, Can onefind–/The total effects of all these on the mind!与林译相同, 徐译采取加引号的方式对“愁”字进行强调, 但是在选词 (miserable) 方面, 还是与原词存在一定差距。四种译文对于“愁”字的翻译各不相同, 这种中国古典诗词中经常描绘的情感很难用一个英文单词准确描摹, 难以具有译入语文学语言特色, 采取模糊处理凸显其意境会稍好。

2.4 文化意象

《声声慢》一词中有些充满中国文化含义的意象, 例如“雁”、“黄花”、“梧桐”等等。在翻译时如何体现其文化特色, 且与整首词保持和谐一致也非常重要。

群雁或孤鸿自古就是表达离愁别绪等抽象情感的载体。《声声慢》中, “雁”一方面表达了词人的思乡之情, 另一方面暗含鸿雁。在李清照的另一首词《一剪梅》中有“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夫妻通过大雁来传递相思之情, 而如今, 物是人非, 词人感慨万千。这在中国读者很容易理解, 但是英语文化中并无这一意象, 只是直译“雁”恐怕不能传达其文化内涵。无论是林语堂先生译的“geese”, 还是许渊冲先生以及徐忠杰先生译的“wild geese”都未能很好地传达这一充满文化含义的意象, 而且英文中的geese有“笨蛋、傻瓜”之意而“wild-goose chase”为“徒劳无功的搜寻”。相比之下, 朱纯深先生采用文内增译的方法较好地处理了这一问题。其译文用“a heart-rending line”放在“wild geese”之前, 意在暗指书信或诗的一行, 再转为雁阵的“一”线, 暗指雁过人去不见音信的孤独伤悲。

黄花此处指菊花, 菊花是孤高脱俗的文化象征, 《声声慢》一词中, 满地黄花堆积, 孤苦零落。林语堂先生的“fallen flowers”比较宽泛, 未对这一意象进行阐释, 许渊冲先生直接译为“yellow flowers”, 然而据有关学者考察, 译入语读者在看到“yellow flowers”联想到的多是“daffodils”、“sunflowers”或“buttercups”, 因而此译文并非特别贴切。朱纯深先生和徐忠杰先生译的都是“chrysanthemums”, 该词来源于希腊语“khrusanthemon”, 其中的“khrusos”为“gold”, 而“anthemon”意为“flower”, 恰好与原文的“黄花”相对应, 比较合适。

2.5 风格

《声声慢》语言平实、凝练, 不事雕琢, 但却极富感染力。整体而言, 以上译文的风格与原词比较接近, 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 力图通过一些小词再现原作的意境。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 徐忠杰先生译文篇幅过长, 音节过多, 常采用解释用法将原词含义直白化, 与原词含蓄、简约的风格略有偏差。

3 结论

中国古典诗词的翻译本身就很难, 而要用合适的形式很好地传达原作的韵律、语言、文化意象和风格更是不易。以上四种译文都有其可圈可点之处。林语堂先生用韵自然, 不拘泥于原文, 时有精炼妙笔;许渊冲先生在形式、音韵以及语意表达方面煞费苦心, 值得称道;朱纯深先生在文化意象的传达方面可谓传神, 力图捕捉其言外之旨、韵外之致。徐忠杰先生译文较好地体现了原作的音韵。当然, 四种译文也都有其值得商榷之处。如何能在形式、韵律、语言、文化意象和风格方面再现原作的神韵, 并非一日之功, 值得我们长期分析探索。

摘要:《声声慢》为李清照晚年所作名篇之一, 通过对秋景的描绘, 抒发词人国破家亡、天涯沦落的悲苦, 具有浓烈的时代色彩。全词一气贯注, 着意渲染愁情, 如泣如诉, 感人至深。本文选取四种有代表性的《声声慢》译文, 即林语堂、许渊冲、朱纯深、徐忠杰的译本, 从形式、韵律、语言、文化意象和风格五个方面进行对比赏析。

关键词:形式,韵律,语言,文化意象,风格,对比赏析

参考文献

[1]董晖.李清照《声声慢》英译文之比较研究[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3 (6) :20-22.

[2]顾正阳.古诗词曲英译中的流动美[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6.

[3]林语堂.林语堂论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3.

[4]许渊冲.唐宋词一百首[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1.

篇4:李清照《声声慢》赏析

【关键词】声声慢;婉约;宋代

一、导语

《声声慢》是被誉为“婉约词宗”的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一首佳作,在历代文人中颇受赞誉。作为一篇经典作品,被选入教材中也是非常自然的了。

二、李清照的《声声慢》赏析

现在仍以李清照的《声声慢》赏析为例,谈谈在中学课堂上对经典作品的解读。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在读词的开头“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一句的时候,嘴张不大,口腔呼出的气流也不顺畅。作者用气流的不畅来暗示内心的压抑。“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这里出现了一个“寒”字。“寒”在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天气寒,二是心里寒,而作者重在写心境。“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内心愁,所以想要借酒消愁。“淡酒”,并非酒淡,而是愁重。“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作词时正值秋日,北雁南飞。作者的家在北方而现在她却寄居南方,思乡之情溢于言表。李清照早年生活安定幸福,然而后半生却飘荡流离。国家动荡,家庭变故,丈夫赵明诚逝世,再嫁张汝舟,却又遇人不淑,还因此遭遇了一场牢狱之灾。与丈夫先前搜集的金石文物也遗失大半。这一系列的变故让她备感痛苦。在她的早期词《一剪梅》中曾經写道:“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寓鸿雁传书之意。也许就是这只大雁曾经捎回过丈夫的消息。而现在丈夫去世了,即使是风再轻,词人也觉得风急;即使是酒再烈,词人入口后也觉得寡淡无味。飞雁有家,而自己却没有家;飞雁有伴,而自己却形单影只。这难道还不悲吗?“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黄花”是菊花,作者在这里不直接说“菊花”,二者相比,显然有色彩上的强调——“黄色”。而作者也不说“红花”,因为红色太艳。黄花堆积,好似自身多舛的命运。“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守着窗儿”,家没了,爱人没了,还能守着什么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细雨”不大却密,便好似作者心中的愁;细雨打在梧桐叶上,点滴作响,更像是打在作者的心上,让寒意更重、让愁绪更浓。于是作者不由得发出一声感叹:“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淡酒”、“雁”、“黄花”、“守”、“细雨”等方面共同组成了作者的愁,而这些给人的整体感觉都是“寒”。那么这种“愁”源自哪里呢?“靖康之变”后,北宋灭亡,李清照夫妇也随难民流落江南,不久赵明诚逝世。这些都给李清照带来了巨大的悲痛。所以,她的“愁”集中体现在了两个方面——故国之思、孤寂之苦。

若是只讨论到这里,那么本堂课的教学便与以往没有多少不同,但是笔者希望在讲清楚“愁”后,再向前走一步,引导学生从质疑、探究中,探寻出更丰富的内涵。

词的开头是“寻寻觅觅”,作者在寻找什么?她想要寻找的难道是痛苦吗?我们总是有这样的习惯,总是希望忘却痛苦,而我们苦苦追寻的则是那些让我们感到快乐、幸福的东西。李清照也一样。她要寻找的不是痛苦,而是快乐。那么,哪些东西让她快乐呢?(少女时期的天真烂漫,少妇时期的幸福甜蜜)同时,她还要追寻未来的幸福。每当想起这些东西的时候,即使是周身寒冷,她的心底也会燃起一丝丝暖意。

现在,我们是否可以从刚才所分析的意象中找出些“暖”的东西来呢?

“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么压抑的话词人完全可以不说,但她还是坚持把它说出口,为什么,因为她不想放弃表达的权力。“乍暖还寒”,天气寒暖不定,喻指心境寒中有暖,寒在痛苦,暖在追求和向往。再来看“雁”,雁是候鸟,它总是有规律地飞来飞去,也许一路上也是艰险异常,但大雁从未因为害怕困难而停止飞翔。雁不仅仅是忧愁的意象,更是作者在困难面前不屈精神的写照。最后是“黄花”,“黄”是色彩,而且是暖色。尽管它已凋零满地,但就像在废墟里盛开着的鲜花一样,同样带给人新生的希望,带给人温暖。总之,词人是用一连串的意象表达了她复杂的情感特征。而这种情感集中表现在了两个字:一个是寒,一个是暖。“寒中有暖”,这既是作者的感受,也是这首词通过一系列个体意象所营造出来的独特意境。

在这首词中,李清照是悲愁的,但生活本来就不仅有一种色彩,于是,寒中带暖,悲愁中又孕育着希望。她越是悲,越是顽强地追求幸福和理想。

我们还要注意一点,作为一名女性作家,她耗尽一生苦苦追求的既不是建功立业,也不是名垂千古,而是幸福美满的家庭和忠贞的感情。她没有那些男性伟大作家,如辛弃疾“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激烈壮怀;也没有陆游“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的豪情壮志。她的追求看起来很有女性气息,甚至有些平凡,然而,对幸福和感情的追求又何尝不是每个女性共有的向往?那么,这种穿越时空的追求也就有了永恒的价值。她生在一千多年前的宋代,更永远活在中华文明的长河中。她属于历史,更属于永恒!

这首词一般人都认为是表现了故国之思和孤寂之苦,但是我们通过探究却理解到了更深一层的含义,那就是表达了作者坚韧不屈的精神。而这种坚韧不屈的精神对于学生在人生中面临困扰和挫折时的态度与选择也许会有所启迪。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在对经典作品的解析过程中,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教师必须牢牢把握一点,那就是中学课堂绝不是对学生过去所学的简单重复和对课本内容的再次罗列,而应该引导学生从更深层次上认识问题,形成对自身和周围环境的独特理解。

参考文献:

[1]何贤桂.蔡元培与中学精神.社会科学论坛,2004(2).

[2]马兆勤.高职实用语文.陕西:陕西师范中学出版社,2008.

篇5:声声慢下阕赏析

声声慢,声声慢姚勉,声声慢的意思,声声慢赏析 -诗词大全

声声慢

作者:姚勉  朝代:宋  体裁:词   江涵石瘦,雪压桥低,森森万木寒僵。不是争魁,百花谁敢先芳。冰姿皎然玉立,笑儿曹、粉面何郎。调羹鼎,只此花馀事,说甚宫妆。松竹岁寒三友,恨竹汗晋士,松鹎鼗省Q┢潜魂,回首世上无香。西湖有人觅句,但知渠、清浅黄昏。奇绝处,五更初、横月带霜。

篇6:声声慢下阕赏析

声声慢,声声慢曹组,声声慢的意思,声声慢赏析 -诗词大全

声声慢

作者:曹组  朝代:宋  体裁:词   重檐飞峻,丽彩横空,繁华壮观都城。云母屏开八面,人在青冥。凭栏瑞烟深处,望皇居、遥识蓬瀛。回环阁道,五花相斗,压尽旗亭。歌酒长春不夜,金翠照罗绮,笑语盈盈。陆海人山辐辏,万国欢声。登临四时总好,况花朝、月白风清。丰年乐,岁熙熙、且醉太平。

篇7:声声慢下阕赏析

声声慢,声声慢李演,声声慢的意思,声声慢赏析 -诗词大全

声声慢

作者:李演  朝代:宋  体裁:词   轻鞯绣谷。柔屐烟堤,六年遗赏新续。小舫重来,惟有寒沙鸥熟。徘徊旧情易冷,但溶溶、翠波如e。愁望远,甚云销月老,暮山自绿。剐θ松悲乐,且听我尊前,渔歌樵曲。旧阁尘封,长得树阴如屋。凄凉五桥归路,载寒秀、一枝疏玉。翠袖薄,晚无言、空倚修竹。

篇8:李清照名篇赏析———《声声慢》

这是向来为人所称道的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当作于赵明诚病故之后。

南渡以后, 李清照除和当时许多士大夫一样有着流亡经历之外, 还遭受了一连串特殊事故的打击:南渡不久, 丈夫赵明诚便与世长辞;后来她又被诬告通敌;在战乱和流离转徙中, 多年搜集来的金石字画也荡然无存;此后又一直过着孤苦无依的漂泊生活。残酷的现实、苦难的遭遇、悲惨的命运, 往往使她这老年孀妇陷入极度的愁苦之中。本词即是通过对秋日黄昏景色的感受, 以女性所特有的细腻感情, 悱恻动人的笔触, 抒发了词人历尽沧桑、饱经忧患的无限的哀愁。

为了表现自己深沉的惆怅与哀愁, 词一开头就用了七对叠字: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这七对十四字用得十分大胆新奇, 也用得十分工整得体, 它使形式和所要表达的内容巧妙地融合成了一个整体。不仅使词在声调上抑扬顿挫、和谐悦耳, 在意境上形成了一种清冷异常的凄楚气氛, 在程度上恰如其分地反映了作者情绪的发展, 而且在内容上层层深入地表达了一个孤独无依的孀妇寻求寄托和安慰而大失所望时的极端痛苦的心情。这里没有华丽的辞藻、高深的典故, 只用了浅近通俗的口语, 可是却写得字字有力、字字含情、字字传神, 的确堪称绝唱!

这七对词可分三层意思:“寻寻觅觅”, 词人在飘零转徙之中, 在暂得安身的寓所里, 四壁萧然, 阒寂无声, 秋日的黄昏渐渐降临, 一种空虚、孤寂、怅惘之情油然而生, 顿觉心中茫然若有所失, 极力想思索寻求点什么。寻觅什么呢?是那昔日京华元宵佳节的欢快场景?是与赵明诚诗词唱和的甜蜜的爱情生活?还是那十分珍爱的金石文物?但这所有的一切都已失去了, 都如过眼云烟一般一去不复返了。这四个字把词人在重重灾难的打击之下心神无主怅然若失, 极力寻求精神寄托的情态, 真切地反映了出来。本来想寻求慰藉, 但寻觅的结果, 却是大失所望, 一无所获, 于是更加感到“冷冷清清”。这一方面写出了秋日黄昏的景色和周围气氛的冷落、凄清;同时也反映了她感到孤寂落寞、凄然寡欢的神情。“凄凄惨惨戚戚”是紧接上两层, 写由于寻而未得和肃杀凄冷的残秋景色所引起的无限凄苦忧伤之情, 其句式显得十分急切迫促, 说明感情已经不可遏止, 所以直接倾泻而出。从茫然寻觅、到冷清失望、到直抒悲戚, 其感情一层深似一层, 而各层中每一词语的重叠, 更加深了词人悲戚的程度, 这就把她南渡以来在重重打击之下造成的精神创伤和凄苦愁闷的情态细致入微地展现了出来。

巧用叠字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这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手法。比如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第一首诗《关雎》的第一句“关关雎鸠”便用了叠字。以后在历代民歌和文人诗歌中叠字的运用也屡见不鲜, 但像李清照这样一开始就连用十四个叠字却是前所未有的, 这是词人在艺术上的大胆创新, 所以历来为评论家们所击节叹赏。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说:“起头连叠七字, 以一妇人, 乃能创意出奇如此。”张端义《贵耳集》称:“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本朝非无能词之士, 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后叠又云:‘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又使叠字, 俱无斧凿痕。”徐轨铁《词苑丛谈》也说:“首句连下十四个叠字, 真如大珠小珠落玉盘也。”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这几句的确是出奇制胜, 笔力过人。连续重叠, 却毫无晦涩之感, 反而显得十分妥贴自然, 流转如珠, 实在令人叹服。此后也有人专事重叠的, 如元人乔吉《天净沙》:“莺莺燕燕春春, 花花柳柳真真, 事事风风韵韵, 娇娇嫩嫩, 停停当当人人。”便是全篇均用重叠, 但这毫无真情实感, 纯属文字游戏, 比李清照这首词逊色多了。

在这十四个叠字总写了她的凄怆苦闷情怀之后, 下面便从各个角度来进一步抒写愁情:

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

长年的战乱, 不断的打击, 无尽的转徙, 已把词人折磨得病弱不堪了。又赶上这忽冷忽热、冷暖无常的恼人天气, 词人病弱之躯就更难调养了。这是在说气候异常, 身体难以适应, 也是直承前文在写愁情, 因为天气这般不如人意, 本来抑郁惨戚的心情自然更加凄苦难耐了。所以“最难将息”是语意双关的。

不仅天气十分恼人, 而且晚风也这般相欺:

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 晚来风急!

词人说, 这天气“乍暖还寒”、时风时雨, 到傍晚寒气便更重了, 我只好喝点酒以御御寒气, 可是那晚上刮来的急风, 劲吹不已、寒气袭人, 这三杯两盏淡薄的水酒, 又怎么敌得住呢?这是明写以酒御寒, 难敌风急;却暗寓着借酒浇愁, 愁情难解的哀伤。因为这秋日黄昏、风雨凄迷, 词人块然独处于空房之中, 自然孤寂难忍。怎么排遣?只好借助于酒, 可是又觉淡酒无力, 仍然愁情难遣, 这真是“举杯销愁愁更愁”了。说是“淡酒”, 其实并不一定真的那么“淡”, 只因这百结愁肠、酒不能解, 所以觉得酒力不济, 着一“淡”字, 更点出了词人愁情的深重。这也同前两句一样, 都是由景而情、景中有情、笔法含蓄、情在词外。

正在词人极力排解忧愁而又难以驱遣的时候, 一群过雁又扣动了她的心弦:

雁过也, 正伤心, 却是旧时相识。

暮色渐浓、长空雁过、凄唳长鸣, 词人翘首凝望。她望着望着, 忽然觉得那过雁也许就是“旧时相识”吧?于是更加感触万端, 格外伤情。这“正伤心”三字, 道尽了词人难言的酸楚:夏去秋来, 大雁南飞, 俗说鸿雁传书, 这雁从北方飞来, 词人多么盼望听到北方人民的新消息哟。正如她在《上枢密韩公工部尚书胡公》诗中说的:“不乞隋珠与和璧, 只乞乡关新信息。”但而今大雁又能带来什么?除了沦陷区人民惨遭涂炭的悲惨消息外, 还有什么呢?这是令人伤心之一。词人过去也往往借过雁抒写愁情, 如她在少妇时写的《一剪梅》中说:“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南渡前写的《念奴娇》中说:“征鸿过尽, 万千心事难寄。”但是在那些作品里, 词人看到过雁, 虽然也愁情满怀, 却总以鸿雁传书自慰, 似乎丈夫不久便会来信, 或早早归来, 心里总是充满着与丈夫团聚的希望和对幸福的爱情生活的向往;而今看见过雁, 还能期望什么呢?丈夫已经与世长辞, 不仅云中不能再寄锦书来, 而且今生今世也永远不能相见, 所以这时的愁肠与当年相比就不可同日而语了。当时只不过是短暂的生离之愁, 而今却是永久的死别之愁。这是使她正伤心之二。词人说“却是旧时相识”, 其实并不可能真的如此, 但这一笔却含意深永、伤痛尤深。因为这南征的大雁, 词人当年曾在北方和平环境中相见, 而今却在战乱中在异地他乡再见, 这自然会深深地触动词人对国事、家事以及个人身世的极度忧伤, 这是使她正伤心的又一层意思。

词人就这样一一道来, 娓娓动情。使我们不仅看到了她怎样被围困在愁城之中, 同时也深刻地揭示了女词人的、也是民族灾难中许多妇女的痛苦的心灵。

过片仍然紧承上文进一步抒写她的孤寂与愁苦, 只是视线由广阔的空间转向庭院景色, 由仰望长空过雁, 到俯视满地残花: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

词人是十分喜爱菊花的, 早年在《多丽》一词中她曾一再赞颂菊花, 并以菊花的孤高不凡自喻。但眼前的菊花却是落英满地, 被秋风秋雨摧残得枯槁、凋零了, 所以她说, 即使我非常喜爱菊花, 而今还有什么可摘的呢?这里是写景, 也是写人;是咏物, 也是抒情。词人看到这满地残花马上引起了自己无限的感伤与痛苦的回忆:自己当年也曾年少风流、才情横溢、踌躇满志;可是却变得“如今憔悴、风鬟雾鬓”了, 抱负、理想也如同泡影, 一个个相继破灭。这满地黄花的遭遇, 不正是自己眼前的惨痛遭遇吗?再说, 昔日与明诚共同赏菊, 明诚还能不时摘一朵可心的鲜花插在自己头上, 而今却是无花可摘无人相伴, 这怎不叫人百感交集、伤痛万分呢!

由于所见所感都是这样不顺心, 所以更感苦日难熬:

守着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

这两句语虽平淡, 却发人深思。黄昏尚且如此难熬, 那么漫长的夜晚又将怎样度过呢?真是凄苦万状、度日如年了。正如彭孙遹《金粟词话》所说的:“守着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皆用浅俗之语, 发清新之思, 词意并工, 闺情绝调。”“黑”字是个险韵, 异常难押, 而李清照却押得十分自然妥贴。这在宋词中除了辛稼轩《贺新郎》的“马上琵琶关塞黑”一句以外, 还没有人敢这样大胆用此险韵而又写得如此工整的。

正在词人因花及人、愁思不解, 独守寒窗、度日如年的时候, 那老天好像专与词人作对似的, 偏偏又下起了绵绵秋雨: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 点点滴滴。

这秋雨不断地、没完没了地打在梧桐叶上, 到黄昏仍然滴嗒有声。真是风萧萧、雨淋淋、花乱落、叶飘零、雨打梧桐一声声, “秋风秋雨愁煞人”了。这里暗用了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诗意来抒写自己的愁思, 并与上片“晚来风急”相呼应。这秋日黄昏的凄风苦雨, 一点点, 一滴滴!是打在梧桐叶上, 又何尝不是打在词人悲痛欲绝的心上呢!因为这时词人所感受到的不只是大自然的无情风雨, 更有那令人心碎的苦难的时代风雨呀!可真是:

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是全文的收束, “这次第”, 是指刚才所说的无限感触, 也指全词所写的种种不如意的景况引起的不尽愁情, 这的确不是一个“愁”字所包容得了的。这一笔既总括了全篇的内容, 也有力地点明了题意。用反诘语气来结束全篇更是发人深思、引人联想, 也更见词人愁情之多、忧患之深。

词人很善于用浅近贴切、清新自然的语言, 朴质不雕的白描手法, 以及情韵缠绵的笔触, 巧妙地把自然景物、生活细节与词人的感情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来写。这样既充分渲染了她所处的冷漠孤寂、哀愁满目的环境气氛, 同时也由内到外、由远到近、层层迭转、步步深入地刻画了词人复杂万端的内心世界, 从而使外在环境与内在感情融合交织在一起, 创造出形象生动、性格鲜明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来。

读罢这首词, 一个年老无依、凄苦难禁的女词人形象便会清晰地浮现在我们眼前, 甚至她那怅然若失的神情, 那跌宕起伏的心潮, 那抑郁难平的思绪, 我们都能深切地感受到, 真好像如临其境、如见其人一般。这都反映了词人独到的艺术功力。

本篇是“词家少有”的经心之作, 全词布局周密、结构严谨。全词通篇叙愁情:开头三句, 总写心情的愁闷忧伤。中间分六层来写牵动词人愁肠的景物和事情:“乍暖”两句, 说气候不佳, 难以养息之愁;“三杯”两句, 说秋风凄厉, 酒不能敌之愁;“雁过”三句, 说大雁南飞, 触动思乡怀旧之愁;“满地”三句, 写花残人衰, 因花及人之愁;“守着”两句, 写日月难熬, 度日如年之愁;“梧桐”两句, 说雨打桐叶, 触景伤怀之愁。最后两句, 总结上述六层并与起首三句相呼应, 极言其愁情的多与深, 真是愁肠百结、忧思难解, “怎一个愁字了得”呀!

篇9:李清照《声声慢》赏析

一.妙用叠词,彰显愁情音乐美

1.“寻寻觅觅”,叙写作者恍恍惚惚,若有所失的精神状态。她在寻觅些什么?是以往无忧无虑的少女生活吗?是过往与夫婿的甜蜜爱情吗?可这些如今都已经不复存在。两组叠词,简单的动作情态描写,却把外敌的侵扰,丈夫的亡故所带来的一切不幸,全部蕴藏其中了。

2.“冷冷清清”,叙写外在环境的寂寞冷清,是作者寻觅的结果。不但无所获,反被一种孤寂清冷的气氛萦绕。这四个叠词既写出了天气的凄冷,秋风萧瑟,又写出了自己的心情,独在异乡,举目无亲;身处陋室,寂寞寡居;展望未来,茫茫无知。所有这一切,怎能不使她产生“冷冷清清”的寂寞之感呢?

3.“凄凄惨惨戚戚”,三组叠词写出了内心的凄苦无告。词人年轻时也曾有过愁苦,但那些愁多为离别、相思之闲愁。但是现在,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这些“愁”已经不再是闲愁了,而是真正的哀愁,是真正的深哀巨痛,是时代苦难的哀歌。这些愁苦凝集心头,向谁去诉?

梁绍壬在《两般秋雨庵随笔》中言道:“李易安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连上十四叠字,则出奇制胜,真匪夷所思矣。”这是李清照的大胆创新,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是诗赋曲中也绝无仅有的。真可谓“前无古人”。七组十四个叠字,犹如信手拈来,看似平平淡淡,实则显示了作者高超的文字功底。宋词是用来演唱的,因此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造诣,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只觉齿舌音来回反复吟唱,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

二.意象叠加,彰显愁情蕴味美

诗词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直接的情感流露,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出一个或一群“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细读《声声慢》这首词,除开头和结尾几句之外,它几乎由密集的意象组成。如淡酒、秋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等。因此,在解读这首词时,我们似乎更应“看山不是山”,把词中意象放入作者所处的具体语境中去体会那深厚的蕴味。

1.过雁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李清照看到过雁而伤心也就不足为怪了。“却是旧时相识”,这正是伤心的由来。这过雁不正是从前经常为词人传递相思之情的那一群过雁吗?《一剪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旧日传情信使仍在,而秋娘与萧郎已死生相隔,人鬼殊途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一奇思妙想包含着多少无法诉说的哀愁啊!

2.黄花

菊花这一意象与作者的人格节操、志向追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屈原《离骚》云:“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陶潜《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菊花”正是这二人高情远志的象征,而李清照所钟情的正是屈原陶潜的高洁人格之美。李清照以菊花自喻,不愿做亡国之民,正表达了其坚贞高洁的品格。但同时“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此处的“黄花”却让她感到现实格外的凄凉与孤独。纵使满地黄花堆积,金黄灿烂,也只得由它去“憔悴损”,无人采摘;纵然摘得,也是“天上人间,无人堪寄”。所以,此处菊花之用,可谓一箭双雕,意味无穷。

3.酒

“酒”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有的意象。曹操“何以解忧,惟有杜康”,这种忧是作者未建功立业的苦痛;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酒消愁愁更愁”,是诗人满怀失意苦痛,无从解脱;白居易“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是与朋友离别之愁……可见,“酒”是“愁”的象征。

“酒”这一意象在李清照的作品中也出现的相当频繁。如“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如梦令》),酒力显得那么大,让作者浓浓地睡了好长时间都没有消下去。而此处“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淡酒”无力,怎么能抵挡住那一阵紧似一阵的急风,更何言消去心中的愁苦呢?这里真是酒淡吗?不是。酒性依旧是烈的,只是因为作者的愁太重了,酒入愁肠愁更愁,满心都是愁,致使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就觉得酒味淡了。“浓睡不消残酒”,这里的酒力之所以大,是因为作者此时没有什么切入肌骨的愁病,有的只是作为一个年青贵族女子的闲愁,闲愁不痛,所以才会有“浓睡不消残酒”之说。两相对比,一个“淡”字,表明作者晚年是何等的凄凉,心境是何等的凄苦。

4.梧桐细雨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的这几句黄昏秋雨的景物描写是传神之笔。梧桐一叶知秋,本身就是牵愁惹恨的事物,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再加上淋淋漓漓的凄苦的秋雨,“点点滴滴”无休止地敲打着作者痛楚的心,愁肠寸断之情可想而知。

所以,纵览全词,“大雁、黄花、梧桐、秋雨”等冷色的伤感的意象负载词人浓重的“愁”情,满含作者内心无法言尽的辛酸与悲凉,而词人内心这种悲凉感伤的基调同这些客观物象建立了联系,通过蕴意深厚的种种意象共同营造出一种悲怆凄凉,孤苦冷清的意境,从而表达出深沉凝重富有蕴味的愁情,令古今无数读者为之动容。

三.情意直抒,彰显愁情率真美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诗词最后以此句作结,率真性情在笔端表露无遗。此句是对前文的概括,“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雁过”、“满地黄花”等这些情景,浸满了作者凄苦的哀愁,然而哀愁又何止这些呢?词人痛,因为天上人间,各半;词人悲,因为美满姻缘,难全;词人伤,因为半壁江山,沦陷;词人恨,因为朝廷偏安一隅,用奸;词人苦,因为形影相吊,孀晚;词人愁,因为漫漫余生,难捱……这一切的一切,仅用一个愁字又如何概括得尽呢!?过雁、黄花、梧桐细雨……眼前这一切使词人的哀愁重重叠加,直至无以复加,不知怎样形容,也难以形容,于是词人再也不用什么铺垫、渲染、对比,而是直截了当地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率真直白,反而更觉神妙,更有韵味,更甚咀嚼。相形之下,就连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稍觉逊色了。

篇10:声声慢下阕赏析

声声慢,声声慢李曾伯,声声慢的意思,声声慢赏析 -诗词大全

声声慢

作者:李曾伯  朝代:宋  体裁:词   红绡剪就,绛蜡熔成,天然一种仙姿。竹外家风,凄凉俭薄为宜。东君苦怜消瘦,强教伊、傅粉匀脂。较量尽,胜夭桃轻俗,繁杏粗肥。好是新妆雅态,对疏蟾淡淡,薄雾霏霏。迥出红尘,轻盈玉骨冰肌。犹嫌污人颜色,谁云似、虢国娥眉。香韵别,怕满园、蜂蝶未知。

篇11:声声慢下阕赏析

声声慢,声声慢张枢密,声声慢的意思,声声慢赏析 -诗词大全

声声慢

作者:张枢密  朝代:宋  体裁:词   星冠懒带,鹤氅慵披,色心顿起兰房。离了三清归去,作个新郎。良宵自有佳景,更烧甚、清香德香。瑶台上,便玉皇亲诏,也则寻常。常观里、孤孤令令,争如赴鸳闱,夜夜成双。救苦天尊,你且远离他方。更深酒阑歌罢,玉人、云雨交相。问则甚,咱门这里拜章。

篇12:《声声慢》赏析

开篇的“寻寻觅觅”反映词人心中若有所失的精神状态。环境孤寂,心情空虚,无可排遣寄托,就像有什么东西丢掉了一样。这东西,可能是流亡以前的生活,可能是丈夫在世的爱情。这种心情,有点近似姜爱的所谓“人间别久不成悲”。这,就不能不使人产生一种“寻寻觅觅”的心思来。心中若有所失,要想抓住一点什么,结果却什么也得不到,所得到的仍只是空虚,这才如梦初醒,感到“冷冷清清”。此既明指环境,也暗指心情,或者说,由环境而感染到心倩,由外而内。接着“凄凄惨惨戚戚”,则纯属内心感觉的描绘。由冷清的环境过渡到惨戚的心灵。开头王句,由浅入深,文情并茂地描写出女主人公寂苦无告的凄凉心境。“乍暖”两句,本应说由于环境不佳,心情很坏,身体也就觉得难以适应。然而这里不说境之冷清,心之惨戚,而独归之于天气之“乍暖还寒”。接下来,说借酒浇愁,言谈酒不足以敌急风。其实,这仍是开头三句的延伸。所谓情在词外。“雁过也”三句,将上文含情未说之事略加点明。正是此时,一群征雁掠过高空,在急风、淡酒、愁绪难消的情景中,它们的摹然闯入,不是喜,却是“伤心”。“旧时相识”在异乡相逢,使得这种种情债汇集一起,就更增加了词人的天涯沦落之感。

过片直承上文。仰望则天空过雁,俯视则满地残花。菊花曾经开得极其茂盛,在枝头堆积起来,然而,现在却已憔摔了。在往年,一定要在它盛开时搞来戴在头上,而今,谁又有这种兴致呢?看到花的惟淬,想到了自己,正是愁上加愁。急风欺人,淡酒无用,雁逢旧识,菊惹新愁。“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孤孤单单地靠着窗儿,怎样才能挨到天黑呢?真是苦到了极点。黄昏尚且难熬,那么漫漫长夜又将如何度过呢?一紧接着,梧桐叶落,秋色愁人,细雨靡靡,更添愁绪。这里将凄凉的景色与痛苦的心情交融在一起了,使词的意境更为深远。

最后一句,总括上文,是说在“愁”之外另有一层深意:“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次第”三字极其有力,一笔收住,总括上述种种情景;“怎一个愁字了得”又放开一步,开拓出一种含蓄的境界,让人想象,发人深思。词人满纸呜咽,笔笔写愁这里除了悲欢离合、春忧秋愁一类私愁外,更有时代的、民族的、国家的“公”愁在。

上一篇:联盟商家合作协议书是什么样子的下一篇:我是一枝玫瑰花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