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课文导读与分析

2024-04-12

《兰亭集序》课文导读与分析(精选12篇)

篇1:《兰亭集序》课文导读与分析

本文选自《晋书·王羲之传》。王羲之以书法家闻名古今,他的文名反被掩盖,本文既是佳篇,也是名帖,文章、书法相得益彰,辉映千秋,流传广远。

兰亭,为东晋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其地有湖,“湖南有天柱山,湖口有亭,号曰兰亭”(《水经注·浙江水》)。东晋建立后,南渡的中原土族在山水清丽的会稽广置园田别墅。风景幽绝的兰亭,就成为王羲之、谢安等名流宴集流连之地。穆帝永和九年(353),五十一岁的王羲之时任会稽内史(相当于郡太守)。三月三日,他邀集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余人聚于兰亭,作曲水流觞之饮。当时要求与会者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将各人名爵及诗作一一记录,并作序一篇,记述其事并抒写内心感触。此序即《兰亭集序》。

序这种文体,大多用以题赠,或作为著述的前言;本文却以饱含感情的笔触,记叙了兰亭周围的山水佳胜和宴会的盛况,抒发了对世事变幻,死生无常的感慨。文章反映了一般封建士大夫的人生观;但作者在慨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时,没有走向消极无为,而是在一定程度上批判了当时盛行的“一死生”、“齐彭殇”的老庄虚无主义哲学观点,于悲伤感慨中透露出对现实生活的流连珍惜。这种思想认识,在崇尚玄学、老庄思想的东晋时代,还是比较可贵的。

文章写得清新简朴,韵味悠长,具有独特的风格。篇首的叙事绘声绘色,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下文引出感慨和议论,低回曲折,寄托深远,表达得显而不露,深而不晦。文笔流畅,洒脱,运用了较多的骈句,却并不拘谨板滞。这是我国古代文学中一篇关于宴游的名作。

篇2:《兰亭集序》课文导读与分析

《桃花源记》的作者陶渊明,生活于晋宋交替的时代,也曾做过小官,但由于对统治阶级不满,辞官归隐。为了表示自己对平等、和平社会的向往,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虚构了一个“和平、宁静、人人平等、自食其力、没有人压迫人、人剥削人现象的理想社会──桃花源。”根据单元的教学重点,如何综合运用记叙和描写的表达方式,理清线索也是这课书的学习重点。

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叙述了渔人发现桃源,进入桃源的所见所闻,离开桃源又寻找桃源的经历。行文中悬念不断,“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初极狭,才通人”、“不足为外人道也”、“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使故事情节曲折回环,引人入胜。其中,对桃源中景、人、情的描写,是记叙的一个补充,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阅读本文,在体会作者对理想社会追求的同时,也应当了解作者消极遁世的思想,这是阅读的难点,要注意把握。

这篇课文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要全篇背诵。对于一些重点的文言实词,也要掌握,如:“具”、“寻”等。

篇3:《兰亭集序》课文导读与分析

这篇短文全文文字凝练、朴素,句法上以四字句为主。犹如四言诗。中间也配以散行,使文句在整饬中又多变化。其写景部分,形象鲜明、生动,声韵和谐。景物描写也很有特,点。写冬景和春景的两段,几乎全用四字短句,以极其简洁的语言,勾勒出冬末和仲春美妙的自然景色,如第二段,作者将山水、月色、林火、村落、犬吠、钟鸣等景物融为一体,写出了冬夜清幽寂静、寒意森森的迷人景色,其中有静态描写,有动态刻画,动静相间,充满诗情画意。

[教材分析]

本文篇幅短小,字词句疑难相对较少。根据本文内容和写法上的特点,可着重从其写景特点以及文中所包含的人生旨趣人手进行分析鉴赏,既可给学生以新鲜之感,又可培养他们对自然山水的审美鉴赏力,借鉴如何描摹自然美景的方法。

[教学目标]

1品味文中诗情画意的写景特征。

2鉴赏语言淡雅优美,富有情韵的特点。

3,感悟文中描绘的景物所含有的深趣。

[教学策略]

从课题人手,通过诵读、播放配乐朗诵,营造诗情画意的氛围,整体把握文意。再以裴迪为切入口:如果你是裴迪,你会应邀吗?最打动你的是什么?以此牵出文中的“景”、“情”、“理”来探究。最后通过比较阅读加深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山中”是什么山?王维为何在山中?裴迪是什么人?谁写给谁的书?

二、通过诵读,整体感知

1自由散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疏通文意。个别弄不懂的问题可小组讨论解决,如不能再问老师。

2请学生画出自己喜爱的句子,尝试美读。教师在语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重音轻音的运用、语音的延长、节奏缓急等方面,点拨和鼓励学生不断设计和尝试,加深对景物和--语言之美的体会。

3教师范读,学生对照自身不足。引导学生理解文意,体会写景中体现的作者内心的情感。

三、讨论探究

假如你是裴迪,你会应邀吗?王维此信最能打动你的是什么?

1学生可能绝大多数说应邀,两个理由:山中的美景、朋友的深情。(教师点拔,两人的情谊表现在哪些方面?他们深厚情意的基础是什么?当然在于两人有相投的志趣,对于自然美景的欣赏和领悟。文中裴迪“天机清妙”可找到显证。教师可适当介绍王维与裴迪的交往情况。可感知,裴迪应邀是因为山中有二人共赏的美景,二人从美景中能够领梧到共同的深趣。)

2可能会有学生说不应邀,因为他要忙于考试,他对官场还寄予希望,两人是有不同的。所以,裴迪也可能不来啊!(教师不限定答案,鼓励更开放性地理解。那么蓝田山一带有怎样的羌景?紧承着过渡到景物描写的品味。)

四、具体研读文中景物描写诗情画意及语盲筒约淡雅的特点

1朗读第二段中写景的句子:

(1)找出此段写了哪些景物,抓住修饰词,说说每个景物各有什么特点?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可发现景物前多用“清”、“寒”、“深”等词,营造了一种冷寂、清幽、空灵的意境。

请学生挑选一些字来谈谈感悟,如“疏钟”可以想见钟声清润悠扬,疏疏落落,隐隐约约而又清晰可辨,显出静中之动,有种缥缈韵味。

(2)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所表现的画面。总结作者在描写中运用的技法。

王维精通音乐,擅长绘画,他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他的文也有此特色。此景如一幅水墨山水画,着墨淡雅,用笔清疏。写景动静结合:有声与无声相应和。细致地表现了光色和音响变化,语言精美,音节舒缓,表现了山水的幽静和作者内心的静谧。

(3)这样的冬季月景你觉得优美吗?喜欢吗?

可能许多学生不喜欢,因为太冷寂、太凄清甚至有点寒意森森。也可能有人会说意境很优美,但让自己长居此地就不情愿了。

(4)为什么清幽寂静、寒意森森的冬夜在王维眼中却是优美动人的呢?

借此可适当介绍王维对佛教和禅学的极大崇拜,禅宗思想对其诗文感情格调的影响。他“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笔下冬日寒夜景物的清幽冷寂或许正是作者内心禅意的表现,也是作者静谧澄澈的心灵天地的折射。王维,字摩诘,名与字来源于佛经《维摩诘》。有人说王维心中有座“佛”,可见其晚年内心的平静和甘于寂寞。难怪有人称王维为“诗佛”。

2朗读第三段中写景的句子:

(1)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色彩明丽,生动活泼,富有朝气)让学生通过联想描绘文中所写景物,体会景物的意境。

(2)启发学生,从此段所写的事物(草、木、山、鱼、鸟等)联想毛泽东的同《沁园春·长沙》(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思考两段描写在意境上有什么不同。

毛泽东笔下是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万类霜天竞自由”。“万山”、“层林”意象阔大,“红遍”、“碧透”绚丽多彩,豪迈乐观。而王维笔下是一幅色彩明快而清新朗秀的春朝图。意象并不壮阔,色彩明丽却并不绚烂,再让学生通过炼字来加深理解,比如轻鲦“出”水的“出”,有轻柔之感,少力度;而“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的“击”、“翔”就显得刚劲有力的多。同样“露湿青皋”中用“湿”而不用“滴”和“坠”,声响更细小更轻微,甚至难以察觉。整幅画面生机盎然而又冲淡闲散。

(3)“然是中有深趣矣”的“深趣”该如何理解?请学生谈谈感悟。

①是对自然的观照,自然与心灵的和谐感应,天人合一:

作者对自然风光有着浓厚的兴趣,与自然万物有相敬相和的亲密关系,因而对佳山丽水有极强的领悟能力,能更细微地去领略和感知自然界的净美与和谐。春景中自然万物均生动活泼,自由舒展着自我,那份闲适使作者极想与其融为一体。欣赏美景,观照心灵,向外发现了山水的美,向内发现了自己的真性情。他希望能够物我相亲,与自然泯然无间、尽善尽美的和谐相处。

②是对人生的理解,对恬淡宁静、超尘脱俗人生境界的追求:

陶渊明《饮酒》中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写出了他归隐后乡居生活悠然自得的心境,从景物中领悟到返璞归真的真意。而王维在景物中何尝不是寄予了自己的一种人生理想呢?人本就应该生存在如此美景之中啊。

小结:虽是一封书信,作者却以诗人的语言、画家的构思写的如同一首赞美风光和表述友情的赞美诗。我们还隐约看见王维的静谧澄澈的心灵天地,感受到他对自然万物独特超群的的感悟能力和对超凡脱俗人生的追求。其清寂雅净的胸襟与闲静从容的心地,带给人恬淡和宁静的心境,是诗文之中的极品。

五、比较阅读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相同点:1声、色;动、静;2诗画结合;书画结合;3感情:闲居之乐,对友人的真切情谊。

不同点:诗:秋景;文:实写了冬景,拟写了春景。

篇4:课文《兰亭集序》说课稿

《兰亭集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序》、《临河序》、《禊序》和《禊贴》。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军政高官,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兰亭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对于生死无常的感慨。

一、说教材地位

《兰亭集序》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为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山水游记一般不只是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往往包含抒情或说理的成分,或表达物我两忘的喜忧,或抒发时不我待的忧思,或倾诉怀才不遇的愤懑。阅读这一类的文章,一要欣赏其中描绘的自然风光,二要联系作者身世和时代背景,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感情和旨趣。

二、说教法和学法

反复阅(诵)读体味法。在反复阅(诵)读中体会其中节奏、语气和韵味,养成良好的文言语感。同时培养学生对自然之美的感受能力。

关键语句切入解读文本法。文章阅读的最高功夫是把厚书读薄、把长文读短,抓关键语句是达到这一境界的最佳途径。为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着重抓文本中的关键性语句,使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方法落实,结论有据。

三、教学目标

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四、教学设想

《兰亭集序》通过对宴游之乐的渲染、铺垫来引发自己对人生哲理的探索,发表对人生忧乐和生死问题的看法。感情由“乐”到“痛”再到“悲”,线索十分明显。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睿智的先贤对人生的终极意义有过这样或那样的求索,但似乎都没有一个完美的答案。唯一相同的感受就是:人生永远面对变化,永远带着遗憾。这是一个问题,却永远无法解决。王羲之说:“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悲夫!”这是文章中最能打动读者、最能拨动人们心弦的一句话。关键的.问题是作者因何而“悲”,如何理解这个“悲”。

如果仅仅将这个“悲”理解为悲叹生命无常、人生短暂,那它就与前文的“痛”没有什么区别了;或者即使认识到和前文的“痛”相比,这个“悲”“有所超越”,“不是完全的悲痛而是一定程度的悲壮”,那也是失之肤浅的。

鉴于以上思考,我把挖掘“悲”字内涵的做为这届可的中心环节(主要体现在第六步“深深‘悲’叹为哪桩”环节)。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开始了关于生与死的思考;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死抉择中做出了响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南宋女词人李清照有诗曰:“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生死问题,历来是中外文学和哲学所关注的重要话题。一代书圣王羲之也为我们留下了他对人生哲理执著探索的踪迹。今天,我们一起来继续学习《兰亭集序》。

(二)、自读质疑。

提示学生: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们要反复阅读,读准字音,读通句意,读出感情,并争取读出心得。做到每一遍读书都有目的,每一遍读书都有收获。

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做好正音和词句疏通工作。

(三)总体感知:

快速浏览全文,试从每段中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字眼。

(乐——痛——悲)

乐因何而生?痛由何而来?悲缘何而发?

(四)、赏析暮春宴游“乐”。

人们都说《兰亭集序》是一篇美文。美是需要欣赏的,下面就请同学们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对它们进行赏析。

作者因何而乐? 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五)、乐极而“痛”因死生。

生活中常有这样一种现象:人快乐到极点时,常常会心情陡转直下,产生“痛(忧)从衷来”的感觉。作者在快乐的宴集上,感情产生了怎样的变化的? 由“信可乐”到“岂不痛”。

读第二小节,用文中原话回答作者“痛”从何来?

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人生短暂。

篇5:课文导读

《白兔和月亮》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不配拥有而拥有,就会生出无穷的得失之患。小白兔先前是心旷神怡地赏月,那是因为她与月亮之间是有着一定距离的;可是,一旦小白兔拥有月亮,她既是月亮的主人,同时,也成了月亮的奴隶,为自己所拥有的东西所奴役,月亮的阴晴圆缺,时时刻刻牵扯着她的心,“拥有”成为一种“负担”,一种“痛苦”。

《落难的王子》通过王子的遭遇这样一个极端的例子,揭示了厄运使脆弱的人能变得坚强起来的人生哲理。王子本来是一个极端脆弱的人,但在遭受了国破家亡,沦为奴隶,又成残废,行乞度日的厄运之后,感悟出了“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头上,谁都得受着,而且受得了”。这就告诉人们,既然厄运落到头上,那也不必倒下,应该顽强地挑战命运,坦然地面对厄运。

篇6:课文导读

第1段是引子,既表现了作者对屏风的感情,又点出屏风的特点:“似隔非隔、在空间上起着神秘作用”“功能与美感相结合”。文章开头说“‘屏’,我们一般都称‘屏风’,这是很有诗意的名词”,“诗意”一词,是作者对屏风的美好感觉与印象。这种感觉与印象,起初来源于古诗画,偏于感性;继之则产生于对屏风所作的研究工作中,添入了理性成分。

第2~3段介绍在室内、室外安置屏风的作用。课文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的种种好处:

1、避免从门外直接望到厅室;

2、屏风上面有书有画,是一种艺术点缀;

3、可以挡风;

4、空间仍然是流动的。对于室内安置屏风,文中只说“它与帷幕起着同一作用”,下文又说从前女子的房中,有了屏风,“可以缓冲一下视线”,其实我们不难体会到,放在室内和室外的屏风在材料和样式上会有所不同,但所起的作用应该是大同小异的。随后,文章由女子室内置屏,引出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将屏风分出不同类别。

第4段讲要发挥屏风在建筑美上应起的作用,需要注意很多方面:屏风的大小要因地制宜,它的造型、色彩及上面的绘画都不能马虎,它的设置要与整体相称,它的安放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等各方面都要做到得体,等等。

篇7:小学精读课文导读策略

【关键词】小学;精读;策略

精读课文,是教材的主体,指导学生学好精读课文,对学习略读课文、选读课有着引领、迁移作用。据统计小学一至六年级教材有精读课文255篇,占教材总数的61.44﹪,略读98篇,选读62篇。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对各学段的精读教学提出了具体要求,教学中如何实施有效的导读策略,是达到阅读目标、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精读课文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精读课文教学,要重视对文章的总体感受和文章精髓的把握,对语言的积累和写法的借鉴;要从整篇课文入手,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整体感知;要重视识字、写字,在低年级教学中落实课标提出的以识字写字为重点,中高年级也要把识字、写字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整体感知,要坚决摒弃对语言文字进行繁琐的内容分析。如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这篇课文,课文一开始,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闰土看瓜刺猹的场面,读了这段文字,少年闰土的形象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里。在朗读中,抓住对闰土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体会闰土的人物特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我”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初步认识鲁迅。在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联系全文,抓住少量重点、难点、精彩的句段,引导学生理解、揣摩、内化、吸收,在学习语言、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分析概括和品味积累的能力,是指导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要点。

二、读中学写 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对于一篇课文,只有整体把握是不够的。要在提高学生对课文的阅读理解能力方面下功夫,词汇积累、句意整合、归纳概括、情感体会、评价赏析、综合运用等方面分层训练,逐步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因此,阅读教学要在结合语言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逐渐发现、习得一些语言规律和表达方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要“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如二年级上册《清澈的湖水》,课文中两次写小洁“紧紧攥着纸面包”,指导学生在读中从这儿体会到什么?中年级要“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三年级上册《一次成功的实验》,通过阅读,理清文章主要内容:实验说明了合作才能成功,也赞扬有了危险先为别人着想的高尚品质。高年级能“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五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课后第2题:默读课文,想想课文的叙述顺序,并填空。接受任务——(诱敌上山)——(引上绝路)——(顶峰杀敌)——跳下悬崖。此题既理清了作者的表达顺序,又让学生学习了作者按照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同时,五壮士热爱祖国、仇恨敌人的思想感情得到升华。

精读课文教学要重视引导借鉴,从读学写,加强读写训练。由词句到语段到篇章,不仅要抓理解,更要抓表达。要引导学生发现课文表达的特点、闪光点,鼓励他们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迁移、运用。这是阅读教学的任务,也是阅读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精读课文引路 落实略读实践活动

在精读课文教学中要重视对语言的积累和写法的借鉴。通过对每篇精读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在略读课文实践中运用。四年级上册第四组精读课文《猫》和略读课文《母鸡》,都表达了作者老舍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但写法完全不同。通过学习《猫》,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了解课文,文章从哪几个方面具体表现猫的性格古怪,感受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学习作者用具体事例表现动物特点的描写方法。如写猫的性格古怪和淘气可爱,由两部分构成,并以“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为过渡句,将前后两部分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让学生略读《母鸡》这篇课文时,根据课前的阅读提示:“看看他写的母鸡又是怎样的;再比较一下,两篇文章的写法各有什么特点。”读后思考、讨论、交流,同样是写动物的文章在表达情感上的异同,体会作者对母亲的崇敬及赞颂。学生通过与《猫》进行比较阅读,一是感受作者在表现动物特点和表达情感上的方法;二是通过读《母鸡》这篇文章,体会作者对母亲的崇敬以及对母爱的赞颂;三是在写动物特点时,两篇文章作者善于用总分段式。写《猫》时,先写“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再具体写它的表现;写《母鸡》时,先写“我一向讨厌母鸡”,再写它令人生厌的三个方面;这种写法利于学生学习掌握,在习作时借鉴运用。

在精读课文教学中,只要从语言文字入手,把握文本内容,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的情感态度;关注语言形式,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指导学生在精读课文中掌握的学习方法,去自主学习略读课文、选读课文,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和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的有效导读。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崔峦.小学语文教学.崔峦老师谈课改[J].太原:山西教育报刊社,2004入年增刊

篇8:课文导读

这首诗是说,人生一定要有理想。诗人先总说理想的意义,然后分别从历史意义、人格意义和人生意义等角度赞美理想,最后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诗中运用了一连串形象的比喻,蕴含丰富的意义。

这首诗多的是“是字句”,多的是“使字句”,一连串的“理想是……”,一连串“理想使……”,大赞理想的意义。最后一节说“请乘理想之马,挥鞭从此起程”,希望人们树立远大理想,为理想而努力奋斗。总而言之,这首诗是说,人生一定要有理想。诗人从多种角度赞美理想,一连串形象的比喻,蕴含丰富的意义。

篇9:风筝课文鲁迅预习导读

在整个故事当中,至少有两点是发人深省的。其一,“我”对小兄弟粗暴的伤害,用鲁迅先生的原话叫“精神的虐杀”。一个纯洁无邪的孩子,他的正常天性,他的合理愿望,只因有悖于成年人的“信条”就被扼杀,这使人痛切地感受到一种悲剧的意味。在文中,“我”的沉重和悲哀被一再地强调,这不仅有力地表现出鲁迅先生一贯具有的自我批判意识和自我反省意识。更为重要的是,表达了作者对这种摧残人性的封建教育思想和伦理道德的否定和深恶痛绝。其二,当多年后“我”又面对小兄弟准备道歉时,他却表示已经忘却此事,“我”听后不仅没有解脱,心情反倒更加沉重。因为当年的虐杀者和被虐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支配,彼此都不以为有什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却已全然忘却,觉悟者永远无法补过,这是尤其悲哀的,使人不寒而栗。在篇末,作者写到:“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这里“肃杀的严冬”和开头“春日的温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抒发了作者对“春”的挚爱和对“冬”的憎恶。这里的“春”可以理解为美好的事物、幸福的生活,而“冬”则是黑暗的社会制度、压抑的民众生活的象征。

那么为什么“我”会发觉自己少年时对小兄弟的举动是粗暴的呢?是因为“我”后来阅读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从书中“我”知道了:“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由此,我们又可以悟出这样一个道理:中国人的思想行为需要用科学思想来指导,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做出逆情背理、愚昧落后的事情,只有科学思想,才能照亮中国人的行为。

篇10:《观舞记》课文导读设计

2、感悟文章优美的语言,提高学生欣赏文艺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3、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导读重点:

赏析优美生动的语言。

导读难点:

引导学生自主性学习。

导读方法:

品读感悟法

总体设想: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作者将自已的主观感情融于优美生动的描写之中。指导学习这样的文章要引导学生循其形、入其境,体其情,深入领会文章的意境美;深入文本,发挥想像,换位思考,通晓文章的情理,让学生受到情感美的熏陶;注重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强化鉴赏过程中的审美愉悦,强深对散文美的多方位认识。

媒体设计: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一课时

导读过程:

一、 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

同学们每年的春节晚会总少不了精彩的舞蹈,优美的旋律,婀娜的舞姿,妖媚的打扮,曾让多少人迷恋忘返啊!宋代词人晏几道就曾赞叹道:“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冰心奶奶也曾慨叹“只能用自己贫乏的文字来描写这惊人的艺术”,今天就让我们和着喜悦轻快的节拍,随冰心一起来用心感受舞蹈艺术的无群魅力。(多媒体出示课题材,播放印度舞蹈记录片配以简洁的文字说明。)

(解说:在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设想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语言和音像教学手段,创设一个与文章基调相一致的生活情境与情感基调,带学生置身于相应的教学情境之中,使学生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积极交融,产生强烈而深厚的情感反应,从而唤起学生的审美感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轻声的朗读课文,独立感受,发现美点,同时思考:

① 文章哪些段落是集中描写卡拉玛姐妹的舞蹈的?

(课文第16、17、18段)

②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由衷的赞叹感谢之情)

2、学生交流阅读感受。

请学生读出自己喜欢的词、句、段,并且说说它们美在哪里?

(解说:本文语言质朴、明朗而优美蕴含着深厚的感情,轻声朗读比大声朗读或默读更容易让学生入境,获得丰富的真实感受。故让学生自主初步感受文本,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交流阅读感受有利于构建一个生生互动的立体教学网络。)

三、品读课文,赏析揣摩。

引导重点品读精彩段落。

①品析最能表现印度舞蹈美的语句。

②学生闭目听同学配乐表演读,想像舞蹈情景。

③找同学口头描述想像的`情景。(多媒体配画面)

④齐读第18段。

(解说:扣住文中的重点语段,引导学生由感知美、感受美到鉴赏美表达美,整个过程始终将学生摆在主体地位,并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有得提升审判品味。)

四、再读课文,质疑探究。

1、 小组合作讨论:

①卡拉玛姐妹舞技精湛的原因是什么?

②作者的感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2、 质疑讨论。

找出疑难问题或值得探究的问题,小组讨论解决。

(解说:通过让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如:卡拉玛姐妹舞蹈技精湛的原因是什么?教师可引导学生从民族文化底蕴、教育与培养、刻苦训练、用心投入等方面思考。培养他们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 教师小结。

冰心真不愧的语言大师,她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把印度舞蹈写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舞美、情美、言美有机结合,汇成了一幅优美的画卷。我们每个人也应善于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

2、 欣赏舞蹈《天鹅湖》,说说观后感受。

(解说:充分利用现有影视资源,激活课堂,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在特定的艺术氛围中培养学生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

六、作业 布置,内化迁移。

1、 摘抄记录优美语句。

篇11:《兰亭集序》课文导读与分析

关键词:互文性 数字阅读 图书馆导读 超文本

中图分类号: G25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2)03-0030-05

Digital Reading and Library Review in the Light of Intertextuality Theory

Abstracts Digital reading is growing in popularity in network environment. Facing the dramatic changes of reading medium,reading patterns and methods, the libraries have to adjust the content and form of the traditional guide reading,and look for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y of library review. The theory of intertextuality was put forward by Julia Kristeva firstly, and its use in digital reading and guiding may be good for the study of the theory itself,and may also provide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the library review practice.

Key words Intertexuality; digital reading; library review; hypertext

网络环境下,数字化阅读日益普及。数字阅读不仅在互联网上,而且更多地出现在手机、移动阅读设备上。《中国第八次国民阅读调查》显示:国民2010接触数字化阅读的比率为32.8%,比2009年的24.6%增加了8.2个百分点。其中有32.4%的网民倾向“网络在线阅读”,20.2%的网民倾向“在手机上阅读”, 2.8%的网民习惯在“电子阅读器上阅读”。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新媒体,开始采用数字阅读的方式,这种新方式不仅是传统纸质阅读的有效补充,甚至在80后、90后中大有后来居上之势。从阅读内容的来源上讲,数字阅读的来源主要有两类:其一,网络作者原创的网络作品,如网络小说、博客等;其二,传统书籍的网络版,如超星、Apabi等所谓数字图书馆中的作品。目前国民阅读的趋势呈现出数字化、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特点,数字阅读的兴起已成不可逆转之势,给人们的阅读实践带来了深刻影响。

随着数字阅读、网络文学的快速发展,也慢慢显现出了一些问题。例如,数字阅读中普遍存在的浅阅读、片断阅读和娱乐阅读等现象。这说明网络阅读虽然是一个不可逆的趋势,但也需要有针对性的阅读指导和提升。本文所要探讨的正是图书馆如何面对数字阅读这一趋势,如何做好数字环境下的导读工作。面对网络环境下阅读载体、阅读方式和阅读行为发现的巨变,图书馆必须要调整传统导读的内容与形式,去寻找阅读理论和导读方式的创新和发展。本文认为由法国符号学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首先提出,经结构主义文学理论家罗兰·巴特拓展的“互文性”(Intertexuality)理论,十分契合目前的数字阅读环境。将“互文性”理论应用于数字阅读和导读研究中将有可能为图书馆的导读实践提供新的理论指导。

1 “互文性”概念辨析

“互文本”是20世纪70年代之后兴起的一种文本观念。这一概念由法国符号学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于1969年首先提出。认为: “每一个文本都是由对其他文本的援引而构成的镶嵌图案, 每一个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换。”[1]就是说任何一个文本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总是通过引用、改写或戏仿别人的文本,形成如同马赛克镶嵌一般的拼图。文本与文本之间满布着相互参照和关联关系。“互文性”理论关注的主要是文本间的相互关系模式,强调一个文本总是在过去的已有文本的背景中建立起来,同时自身也被后来的文本回应,重新强调,重新加工和不断改造着,一个有价值的文本似乎永远都不会有终点,从而形成了庞大的意义网络。因此,对于任一文本的阅读都是历时的,可以在多个相关文本之间穿插和跳跃。这一点对于阅读和阐释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作为一种新的文学观念和文学研究方法,“互文性”理论深深影响了读者理解和认识作品的方式,开始从单一文本拓展到与之相关的文本,去关注和审视作者的写作行为和文本的内在结构。比如在作品的写作过程中,是否存在着对于前人作品的明引、暗指、拼帖、改编、模拟等互文写作手法。“影响也逐渐延伸到阅读研究的领域。在这方面法国著名结构主义文学理论家罗兰·巴特产生的重要影响尤为明显。

罗兰·巴特对于“互文性”理论的贡献在于他将研究的边界延伸到了读者这一边,认为后人对前人的解读,反过来也构成且不断地构成前人文本的一部分,从而形成“立体书写”(sténographie)。换言之,普通的读者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基于自身阅历和阅读经验,通过自己的主观联想,使得原本由作者创作的一维作品,变成了由作者和他所借鉴、模仿和参考的他作者共同创作的二维作品,进而变成了由原作者、他作者以及读者共同构筑的三维作品[2]。

就“互文性”的概念本质而言, 克里斯多娃和巴特两人的理解不尽相同。虽然都强调文本之间的相互依赖性,但前者更强调文本中的词句、情节、人物形象等意义在文本之间的传递与延续;而巴特则更侧重于文本与读者之间的关系,认为是读者的阅赋予了作者的作品以新生。

“互文”这个概念对于中国人来说也并不陌生。在古典文献学中“互文”的意思是“参互成文,合而见义”,因此在中国的古诗文中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如《木兰辞》中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上下两句在用词上不同,但互相补充,彼此辉映,结合起来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意思,既丰富了诗句的含义,也避免了语句上的重复。这类修辞手法在古代诗文中颇为常见,如古诗十九首中“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杜甫的“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等等[3]。

比较西方和中国古代的“互文”概念,可以看出两者在涵义上有着非常大的差别。中国古代的互文概念侧重于同一文本,甚而至于就是同一语句之内的词语词之间的内在关联;而西方的互文概念更多关注的是不同文本之间的有机联系,以及文本与读者之间,乃至社会历史大语境之间可征实的语言关联以及不可征实的意蕴关联。

2 数字环境下的阅读形态

数字阅读与传统阅读就认知理解的过程而言,存在着相当的差别。最大的不同在于数字阅读的对象是数字化的文本,而数字化文本最突出的特点是可以随时超链接到相关的文本或主题上。比如在阅读某本小说的过程中,可以随时跳转到相关的读者评论、作者创作经验谈、作者的生平传记,甚至直接链接到改编的电影、电视等其他类型的文本上。因此,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可以以一种非线性的方式进行超文本(hypertext)阅读。从本质上说,超文本的阅读方式是数字阅读与传统阅读最大的差异[4]。

数字阅读的这种超文本阅读方式,对于读者的阅读可能产生深刻的影响。在传统纸质文本的阅读过程中,读者一般是被动的,是在作者的写作构思和意图引导下,去领略和接受作者的思想和表达,其整个阅读过程基本是线性的,由作者掌控和主导着的。而数字阅读则不然,阅读可以不再是循序的,读者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体会在文本内外自由出入,穿梭在文本的意义网络之间,调整、改变自己的阅读进程,关注的中心以及阅读的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读者与作者的关系,读者可以不再受制于作者的主观意图,而成为参与创作的另一方,这在某种意义上验证了巴特所说的“立体书写”,体现出了读者的主导性。

数字阅读的这一本质特点恰恰成为了文本间“互文性”的真实写照。事实上数字阅读的发展,可以说直观演示了克里斯蒂娃所说的“一切文本都是互文本”这个抽象命题和它所隐含的空间范式。由于网络的普及和技术的发展,过去仅仅停留在概念和理论形态上的文本的“互文性”,由于超文本技术的发展而得到了在现实世界中的真实呈现。

事实上,一个人在阅读或思考问题的过程中,从来就不是线性的,总是从一个概念或主题联想到另一个相关的概念或主题,人类的思维具有联想特征,也可以说人的思维方式是一种超链接的网状结构。而按超文本的非线性、网状方式组织起来的数字文本,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数字阅读,从某种程度上讲可能更符合人类的思维特点。

3 数字阅读中的“互文性”分析

法国学者洛朗·坚尼曾这么说过,“互文性”的特点在于“它引导我们了解一种新的阅读方式, 使得我们不再线性地阅读文本。”[5] 一个文本与另一个文本通过一个接点链接延展,不断扩展,逐渐成为一个庞大的文本网络,而每一个文本都是这个巨大的文本网络中的一点,或者一个链条。

由此可以发现在数字阅读中,一个文本的“互文性”可以体现在这样三个层面:

(1)同一文本内部的字词、语句间的关系。例如刘禹锡的《陋室铭》,诗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一句,上下句表达的同一涵义,但句中的“鸿儒”与“白丁”又有反差,从而产生了既同义又间离的关系;这一层面所体现出的“互文性”较为接近中国古代诗文中的“互文”用法,讲究的是词句之间的修辞;

(2)当前文本与其前文本(pretext)以及后文本(post text)之间的联系。例如李商隐著名的《锦瑟》,其中“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四句分别对应了历史上的著名典故:《庄子·齐物论》中的“庄周梦蝶”,《华阳国志》中“杜鹃啼血”,《博物志》中“鲛人泣珠”和《新唐书·狄仁杰传》中的“沧海遗珠”,以及《搜神记》“紫玉生烟”的故事。这五个典故即构成《锦瑟》一诗的前文本,而后世的元好问所作《论诗三十首》之十二: “望帝春心托杜鹃, 佳人锦瑟怨华年。诗家总爱西昆好, 独恨无人作郑笺。”无疑脱胎于李商隐,是《锦瑟》一诗的后文本。

在传统的纸本阅读中,只有当你了解并熟悉这些典故时,你才能很好理解这首诗的涵义;如果不知道,那么就很难真正了解诗作了。但是在数字阅读中,这个问题就变得容易解决了,读者可以借助搜索引擎,获得对于这些典故出处以及涵义的查询,从而在阅读原诗的同时,通过知识单元(典故)的检索和链接,跳跃阅读;目前,已经出现了一些动态生成文本链接锚点技术为古籍文本自动添加语词注释的数字文本,自动在读者阅读数字古籍文本的过程中提供语词注释。

(3)文本与其所在历史语境、社会语境之间的关联。任何一个作品的诞生都不可能完全脱离创作者所在历史和社会语境, 因此这种历史和社会语境同样是文本性的,可以被看作是更大范畴和意义上的文本。本文用以分析的文本是电影《桃姐》。

这个故事的一个重要的历史背景或者说历史语境文本是:20世纪上半叶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女佣群体。清末民初的珠江三角如顺德、佛山等地缫丝业发达,许多女工收入可观,经济独立,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自梳女群体。然而到了上个世纪30年代,传统蚕丝业衰落崩溃,农妇不得不来到城市谋生,最普遍从事的职业就是做女佣。其中从佛山涌入香港的女佣尤多,于是女佣这一行业成为香港最早的职业妇女。女佣的主要职责是为主家料理衣食,帮衬家事,从事各种家庭服务,并无严格的划分[6]。在影片中,桃姐的身份是台州孤儿,侍候Roger一家60年的老佣人。联系她的年纪和经历确实与那些一生未嫁,终身为佣的自梳女命运颇为相似。

《桃姐》的另一个重要的社会语境或曰社会文本是今天老年化的社会大背景。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日渐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如何老有所养?怎么对待空巢老人?老年生活如何保持尊严?所有这些社会问题构成了《桃姐》这部作品重要的相关社会文本。与此社会文本相关的他文本还可以找到不少,如马俪文导演的《我们俩》、美国影片《为黛西小姐开车》等。

此外,电影《桃姐》的两位主演叶德娴和刘德华在现实中的关系也构成理解这部作品的一个他文本。叶德娴与刘德华在现实世界中常在电影中合作饰演母子,彼此关照,配合默契,代表作是《法内情》。他们在现实中的关系与影片中桃姐与Roger的关系形成了有趣的“互文”,这一点无论是演员本身还是观众都意识到了,也可以说这是这部影片带给观众最好的礼物之一。

“互文性”意味着对于某一文本的阅读,可以在多个相关文本之间穿插和跳跃。这一点在传统阅读中较难实现,因为你不太可能停下手上正在阅读的文本,去借阅或找寻另一文本来帮助解决你在阅读中产生的新的兴趣冲动、疑惑或思考。而对于数字阅读来说,实现这一点就变得便捷多了,超文本把“互文性”的属性与特征具象化了,它真实体现了文本与前文本(pretext)、后文本(post text)之间的关系,甚至也打破了旧有的文本结构,模糊了不同介质和载体形式的文本之间的差异,比如小说与改编的电影、戏剧和电视剧。当读者面对电脑屏幕或iPad,所有这些文本形式都可以在读者的主观意愿下通过超文本实现交叉与融合。这正是数字阅读“互文性”的诡异与真实。

4 “互文性”在数字导读中的指导性

数字阅读在年轻一代中已经越来越普及。2011年全球最大的网络零售商亚马逊宣布其电子书销量已超过纸质书。国内的数字出版业也正如火如荼的发展壮大。目前盛大文学是占有市场份额最大的文学网站,其下有:起点中文网、红袖添香网、言情小说吧、晋江文学城、榕树下、小说阅读网、潇湘书院七大原创文学网站以及天方听书网和悦读网。云中书城是盛大文学的运营主体平台,凭借强大的内容与平台优势,引领数字阅读潮流。

如何认识与理解数字环境中文本变迁对阅读的影响,如何建立和发展网络环境下的阅读理论,以及如何利用网络技术和数字文本来拓展图书馆导读的理论与方法,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和解读经典,发展出有效的图书馆导读教育,所有这些问题目前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举例来说,在网络上阅读和在纸质的书本上阅读《红楼梦》,到底有什么不同?仅仅只是载体不同而已吗?对于读纸本《红楼梦》的读者的导读与数字阅读《红楼梦》的导读有区别吗?对于这样的问题,图书馆该如何回答呢?身处一个多元化阅读的时代,图书馆的导读工作应该如何应对?

通过上文对数字阅读中“互文性”的分析,本文认为数字导读应从图书馆目前仅仅关注作者与作品,提供导读书目,撰写书评等传统的导读和推荐方式,转向更为宽泛语境下的跨文本的“互文性”导读研究。通过阅读导航,建立数字阅读社区,倡导互文拓展阅读。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帮助和指导数字阅读的读者加强、加深对某一文本的解读和理解:

首先,帮助读者挖掘文本内部与外部间语言、人物、情节、主题以及结构上的互文性,帮助读者寻求和揭示文本间可征实的影响,寻找文本与文本间的多重联系。

例如《红楼梦》与《金瓶梅》,这两者在故事结构、小说主题内涵以及语言上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红楼梦》对《金瓶梅》有一定程度的借鉴、模仿和转换;而现代作家张恨水的《金粉世家》无疑又与《红楼梦》有着密切的关系,存在着对于《红楼梦》的模仿和学习,甚至小说的主题都有脱胎于《红楼梦》的明显痕迹。这三部名著横向之间的相互指涉无疑构成了“横向互文”。

而小说原著与以其为原型的电影、电视、戏曲等等的改编,如小说《西游记》与动画片《大闹天宫》、电影《大话西游》;话剧《雷雨》与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之间存在的是一种纵向文本之间的相互指涉,属于纵向互文。

通过对原文本的迁移和重构的路径分析,帮助读者加深对文本内涵的理解,发现文本与历史、社会文本之间的关联,进而把对于文本的解读放到恰当的历史社会语境中去。由此获得的阅读体验无疑比单一文本的阅读要深入和丰富许多。

同时,通过超文本技术,实现知识单元之间的链接。采用超链接等技术,在原文与相关文本之间进行链接,提供阅读导航,拓展阅读内容。例如对于《论语》这样的经典,可以利用动态生成文本链接锚点技术为文本添加语词注释,对书中的典故、特定的官职称谓、人名和历史地名以及疑难字词进行注释,从而为读者建立起基于超文本的立体阅读社区。

当然在数字导读过程中也需要考虑避免一些可能出现的问题:例如文本场景和节点的链接不能超过一定限度,否则会造成屏幕频繁的上下移动和页面跳转,反而会使读者的注意焦点频繁跳转,干扰到读者的阅读,造成读者阅读完整感的缺损,影响网络阅读的质量与效果。

5 结语

阅读从根本上讲,就是读者对于作品的阐释,数字阅读无疑给传统的图书馆阅读和导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与信息资源建设、数字图书馆、网络信息技术应用等热点研究相比,国内的阅读研究仍停留在社会呼吁和书目推荐导读的阶段。对于文本变迁对阅读的影响,以及如何建立和发展网络环境下的数字阅读理论,帮助读者解读经典,开展有效的数字导读等问题都没有深入涉及,有待进一步研究。

导读是一个综合性的教育过程,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如何仅仅停留在新书报道和推荐书目方面是远远不够的。本研究通过对数字阅读中的“互文性”的分析,揭示出数字文本中存在的横向或纵向的互文关系,相关的各种文本相互指涉,相互参照,也相互依赖,作品的内容也正是通过这种再现与交互得到延伸与丰富。提出将互文性理论应用于数字阅读和导读研究,既有可能验证并促进互文性理论的研究和发展,同时为图书馆的导读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二者交叉研究的前景十分广阔。

参考文献:

[1]冯寿农.文本·语言·主题[M ].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1:18.

[2]秦海鹰.互文性理论的缘起与流变[J].外国文学评论,2004,(3):19-30.

[3]董希文.互文观念视阈下的文学经典文本解读[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5):118-122.

[4]费多益. 超文本:文本的解构与重构[J].哲学动态, 2006,(3):43-47.

[5]洛朗·坚尼.形式的战略[A].蒂费纳·萨莫瓦约.邵炜泽.互文性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版社,2003:82.

[6]夏坤. 晚清广州女佣研究[D].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17-20.

篇12:西方思想经典导读部分课文翻译

伯里克利阵亡将士葬礼演说辞(修西得底斯)

请允许我这样说,我们的政治体制并没有照搬邻国的制度。与其说我们的制度模仿其他国家,不如说为其他国家提供了摹本。我们的宪政被称作民主制,因为权力不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而是掌握在全体人民手中。当解决私人间的争执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当一个人担任的公职比另一个人高时,并非考虑他是一个特权阶级的成员,而是他拥有的实际能力。任何人,只要有能力为国家效力,都不会因其贫穷而在政治上处于卑微的地位。而且,正如我们的政治生活是自由和开放的,我们的人与人相处的日常生活也是如此的。如果邻邦欣赏自己的方式,我们不会因之而恼火,我们也不会对之怒目相视,尽管这不会带来真正的伤害,但依然会伤害人民的感情。在我们的私人生活方面,我们是自由的和宽容的;但在公共事务上,我们遵循法律。因为我们对法律尊重有加。

我们服从于我们赋之以权威的那些人们,我们也服从法律本身,尤其是那些保护被压迫者的法律,还有那些不成文的法律,违反这些法律被公认为是羞耻的。

还有一点,在我们工作之余,我们能够享受各种娱乐来放松我们的精神。一年之中要定期举办各种各样的竞技和祭祀活动;在我们自己的家中,我们会找到美和美好的情趣,这使我们每天都感到愉悦,并驱散我们的烦恼。那么,我们城市的伟大使得全世界的好东西都流入我们的国家,以至于对我们来说,似乎享受外国货物如同享受本地产品那些自然。

另外,我们和我们的对手在对待军事安全的态度方面有着很大的不同。这里有些例证:我们的城市是向世界开放的,而且我们没有周期性地驱逐外邦人,以防止人们看到或发现我们赖以保持对敌人的军事优势的秘密。这是因为我们所依赖的不是秘密武器(隐秘的法宝),而是我们自身真正的勇气和忠诚。在我们的教育制度方面也有不同。斯巴达人,从其最早的孩童时代,就受到最刻苦的勇气方面的培训;我们在没有这些约束的状态下过我们的生活,但却和他们一样准备着面对同样的危险。有这方面的证据:当斯巴达人入侵我们的国土时,他们不是自己来,而是让他们的所有同盟者一道来;而当我们在海外发动一次进攻时,我们是靠自己的,而且尽管在外邦领土上作战,还能常常打败那些为自己的家灶和家园而战的人们。事实上,我们的敌人从未面对我们全部的力量,因为我们不得不把我们的注意力分散在我们的海军和我们派遣的军队在陆上所执行的诸多任务上。然而,如果我们的敌人和我们军队的一支分遣队作战并击败他们,他们就相信他们击败了我们的全部军队;如果他们输了,他们就声称,他们是被我们的全部力量所击溃的。我们带着放松的心态自愿地面对危险,而不是靠刻苦的训练,靠自然而然的勇气而非国家引导下产生出来的勇气来面对危险,这种方式,我认为,包含着某些优点。我们不必把我们的时间花在训练上以应付尚未发生的未来灾难,而当这些灾难果真降临时,我们所显示的勇气丝毫不亚于那些始终从事严格训练的人们。我认为这一点是我们的城市值得赞美之处。还有其他值得赞美的地方:

我们对美的事物的爱不会导致奢侈;我们对精神方面事物的爱也未使我们柔弱。我们认为财富应被适度地使用,而不应用来炫耀。至于贫穷,没有人为承认它而感到羞耻:真正的羞耻是不采取实际措施来摆脱贫穷。这里的每个人不只对他自己的事务感兴趣,也关注国家的事务:甚至那些绝大部分时间被自身事务缠身的人对一般的政治情况也非常消息灵通——这是我们的特色:我们不说,一个对政治不感兴趣的人是只关心自身事务的人;我们说,他根本就没有自己的事务。我们雅典人自己在政策上做出决定,或使这些决策付诸适当的讨论:因为我们并不认为语言和行动是对立的;最坏的事情莫过于在事情的各种结果被适当地讨论前就仓促行事。这是我们和其他民族的又一不同点。我们既能冒险,同时又能对各种危险做事前评估。其他的民族的勇敢是出于无知(匹夫之勇),而他们停下来思考时,他们就开始害怕了。但真正最堪称为勇敢的人是那些最充分了解生活中何为甜美,何为可怖,然后勇往直前直面即将降临之祸福的人。

此外,有关普遍的良好的情感的问题,我们和大多数其他民族之间也形成巨大反差。我们靠施惠他人而非受惠于他人来结交朋友。这使我们的友谊更牢固,因为我们靠持续地显示善意来使那些亏欠我们的人的感激保持下去:相反,受惠于我们的人的感情却缺乏同样的热情,因为他知道,当他回报我们的恩惠时,更像是还债而不是自发地馈赠给我们。在这方面我们是很独特的。当我们施惠于他人时,我们不是出于利益得失的权衡才这样做的:我们这样做并不后悔,而是因为我们慷慨大方。那么,将这一切考虑在内,我断言,我们的城市可以教化全希腊,而且我断言,依我的看法,我们公民中的每一个人,在其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能表明他自己是其自身的合法主宰和拥有者(他是独立自主的),而且以其非同一般的优雅风度和多才多艺来体现出这种自主性。为了表明这不是空虚的吹嘘,而是真实的可以感触的事实,你只要考虑一下我们的城市所拥有的实力,而这种实力是由那些我已经提到的卓越品质所赢得的。在我们所了解的国家中,雅典是唯一在其达到超乎想象的伟大时迎来了考验它的时刻。在雅典的情况下,也只有在雅典的情况下,没有入侵的敌人会因被雅典击溃而感到耻辱,没有属民会抱怨被不适合承担其职责的人民所统治。我们所留下的帝国标志和纪念物的确是巨大的。后世将和今世一样为我们感到惊叹。

申辩篇(柏拉图)

我去访问了一位具有极高智慧声誉的人,因为我想,只有在这里,我才有可能成功地对神谕作出反证,向神圣的权威指出:“你说我是最聪明的人,但这里有人比我更聪明。”我全面地考察了这个人——我在这里不提他的名字,在我考察他时,他是我们城邦的政治家之一。经过交谈,我的印象是,虽然在很多人看来,特别是他自己认为他聪明,但事实上他并不聪明。当我试图向他指出他只是自认为聪明而并非真正聪明时,他和在场的其他很多人都表现出了对我的憎恨。离开他后我反复思量,“我确实比这个人聪明。很可能我们谁都没有任何值得自夸的知识,但他对不知之物自认为有知,而我则非常自觉地意识到自己的无知。”无论如何,在这点上我比他聪明,起码我不以我所不知为知。此后,我去访问了一个在智慧方面声誉更高的人,我又得出了同样的印象,我也同样遭到他本人和其他很多人的憎恨„„当我遍访了政治家后,我又去访问诗人、戏剧家、抒情诗人和其他各种人,相信在他们那里可以暴露我自己的无知。我在他们那里列举我所想到的他们的最好的作品,紧紧围绕他们写作的目的提问题,希望能借此机会扩充自己的知识。尊敬的陪审员们,我不愿把事实真相告诉你们,可我又必须告诉你们事实的真相。毫不夸张地说,听了诗人们的回答,我感到,任何一个旁观者都能比诗的作者们更好地解释这些作品。这样,我很快就对诗人们也做出了评判:并不是聪明才智,而是本能和灵感,使他们创作出出了诗歌。说像你们所见到的,先知和预言家传达神谕时,一点儿都不知道他们所说的话的含义。在我看来,显然诗人们在写诗时也是这样。我还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他们是诗人,所以就自以为无所不知,而实际上他们对其他学科完全无知。这样,我怀着在离开政治家们时同样的优越感放弃了对诗人们的拜访。最后,我又去访问熟练的手艺人。我很清楚,我对技术一窍不通,因而我相信我能从他们身上得到给人以深刻印象的知识。对他们的访问的确没使我失望,他们懂得我所不懂的事,在这方面他们比我聪明。但是,尊敬的陪审员们,这些从事专门职业的人看来有着同诗人们同样的缺点,我是指他们自恃技术熟练,就声称他们完全通晓其他学科的知识,不管这些学科多么重要。我感到,他们的这一错误使他们的智慧黯然失色。于是,我使自己成为神谕的代言人,自问是保持我原来的样子,即没有像他们那样的智慧,也没有像他们那样的愚蠢好呢,还是像他们那样智慧和愚蠢同时具备的好?最后我自己回答:神谕说,我还是保持过去的样子好。

尊敬的陪审员们,我遵循神谕,对人们进行的调查的后果,引起了大量的对我的敌对情绪,一种既强烈又持久的敌对情绪,它导致了很多恶意的中伤,包括把我描述成为一个到处炫耀自己智慧的人。由于在某个特定的问题上,我成功地难住了一个自认为聪明的人,旁观者们就断定我对这个问题无所不通。但尊敬的陪审员们,事实完全不是这样,真正的智慧只属于神。他借助上述神谕启迪我们,人类的智慧没什么价值,或者根本没有价值。在我看来,神并不是认为苏格拉底最聪明,而只是以我的名字为例告诫我们,“你们当中像苏格拉底那样最聪明的人,他也意识到自己的智慧是微不足道的。”所以我至今仍遵循神的意旨,在本邦人和外邦人中搜寻和查找是否还有我认为有智慧的人。当我认为一个人并无智慧时,我就试图以证明他的无知来证实神谕。这一重任使我无暇顾及更多的国事和家事。事实上,为神效力使我一贫如洗。

使我不受欢迎还有这样一个原因,很多闲暇的富家子弟自愿追随我,因为他们乐于听我诘难他人。他们经常以我为榜样,去诘难他人。我想,他们由此发现了许多自以为有知识的人实际上几乎或根本什么都不知道。被他们所诘难的人因此迁怒于我,抱怨说,有一个名叫苏格拉底的令人讨厌的多管闲事的人,尽给青年人灌输有害的思想。但如果问他们苏格拉底到底干了什么,教了些什么,以导致青年人受害,他们就无言以对,不知道该怎样回答。他们不仅不承认自己的混乱,反而求助于攻击哲学家的陈词滥调,说什么哲学家晓谕学生天文地理,教唆学生亵渎神灵,善于诡辩。我想,他们极不愿意承认这一事实,即使他们被剥下了伪装有知的外衣。于是,出于妒忌,出于为他们名声的考虑,也由于他们精力充沛、人数众多,这些人长期以来喋喋不休地往你们耳朵里灌输他们对我的强烈谴责,提出貌似真实、精心策划的事例来反对我„„

但我确实知道,不论是神还是人,做坏事或者不服从上司都是邪恶和可耻的。证因为我知道有些事可能对人来说是一种幸运,所以,我从未感到畏惧和厌恶这类事更甚于畏惧和厌恶我们知其为罪恶的那些事。安尼图斯说过,我没有被传到法庭来则罢,既然被传到法庭来了,我就必须被处死,因为我一旦逃过此关,你们的下一代很快就会由于把苏格拉底的教诲扶助实践而变得到的败坏。假如你们不听安尼图斯的观点,你们会对我说:“苏格拉底,这次我们不按安尼图斯的意见办,把你放了;但有一个条件,就是你不能再把时间花在这种探寻上了,必须停止哲理研究。如果我们再发现你仍然从事这些活动,那就一定要处死你。”假如你们以此为条件释放我,我会回答说:“尊敬的陪审员们,我是深爱你们恩惠的忠实仆人,但我更应该听命于神,只要我有一口气,只要我还能活动,我就决不能终止追求哲理的实践。我不能不劝告你们,我必须向我所遇到的每个人阐明真理。”我将以我惯用的方式继续说,“我的好朋友,你是以智慧和力量著称于世的最伟大的雅典城邦的公民。而你只关注聚敛钱财、追逐名誉,而不关心真理和理智,不去完善自己的灵魂。你难道不为此而感到羞愧吗?”如果你们中有人对此表示异议,声称他关心真理、理智和灵魂,我是不会放过他的。我会继续询问和考察他。如果考察的结果表明,与他自己的宣言不同,他并没有真正去追求善,我就要向他证明,他忽略了最重要的事情,而把注意力放在琐碎的小事上。我要对我所遇到的每个人做这样的考察,不论是青年人或老年人、外邦人或本邦人;特别是对你们——我的同胞,我更要这样做,因为你们在血缘关系上与我最近。我向你们担保,这是神的旨意。我确信,对这个城市的人来说,再没有比我遵循神的旨意行事有更大的好处了。我所有的时间都用来试图说服你们、青年人和老年人,要首先和主要去关心你们心灵的最大幸福,而不要去关心肉体享受和财产。我要到处去宣称,“财富不能带来善,而善能带来财富和其他一切幸福。不论对个人还是对国家都是如此。”这就是我所信奉的信条。如果我以这一信条腐蚀了青年,那么这个信条看来是有害的;但如果有人说我所奉行的不是这一信条,那他一定是在胡说。所以,尊敬的陪审员们,不论你们是否乐于听安尼图斯的意见,是否准备释放我,要知道,我是不会改变我的行为的,即使我要为此去死多少次。

请安静,尊敬的陪审员们!请记住我的要求,不要打断我的话。而且,我相信听听我的话对你们有好处。我还有话要讲,这些如果我是在按神的旨意行事,而你们处死了我,你们所受到损失要比我所受的大。不论是墨勒图斯还是安尼图斯都丝毫不能伤害我,他们没有这个力量,因为我相信,神的法律决不允许一个好人被一个坏人所伤害。无疑我的原稿可以把我助于死地,或者放逐我或者剥夺我公民权,纵然他和其他人都认为这些对我是最大的灾难,我却不这么认为。我相信,像他这样试图把一个无罪的人助于死地,结果要比我坏得多。尊敬的陪审员们,由于这一原因,我根本不会像人们所设想的那样为自己辩护,我却要为你们辩护,使你们免于因要错判我而滥用神所给予的权力。如果哦你们处死了我,你们不易再找到一个人取代我的位置。尽管这种说法显得很可笑,但确是实情:神特意指派我到雅典城邦,这个城邦就像一匹巨大的纯种马,因为身体庞大而日趋懒惰,需要马氓的刺激。神派我到这个城市就是执行马氓一样的职责,于是,我整天到处不停、刺激、说服、谴责你们每一个。如果你们接受我的劝告,那么就不应伤害我的性命。但我预感到,在你们昏睡不醒之时,在烦恼中,你们会接受安尼图斯的劝说,一掌结束我的生命,然后,你们再继续沉睡,直到你们生命的结束„„

可能有人会说,“但是苏格拉底,在你离开我们之后,你可以别管闲事,度过余生。”我想在这个问题上你们很难理解我。如果我说我这样做会违背了神的旨意,这就是我不能不管闲事的原因,你们大概会以为我是在开玩笑。而如果我对你们说,一个人所能做的最高尚的事就是讨论善的问题和其他我所谈论过并以此检验过我自己和其他人的题目;不讨论这些,就是虚度时光,不以这些来检验生活,生活就没有价值,你们更不会相信。尊敬的陪审员们,虽然你们不容易相信这一点„„

尊敬的陪审员们,你们无疑会认为,我之所以被判刑是由于我的辩护不充分,如果我尽可能用言辞和行动打动陪审团以求获赦,也许不致被判死刑。但这种想法实属大谬不然。我不是因为没有尽力为自己辩护才被判有罪,而是因为我没有厚颜无耻地进行表演,没有以取悦你们的方式向你们谄媚。你们愿意听我哭泣哀号,愿意我去说些和做些我认为毫无价值、而你们习惯于从别人那里听到和看到的事。但我并不认为由于我出于危险中,就必须奴颜婢膝。我至今不悔我刚才的辩护方式。我宁愿死于这种不利的辩护方式,而不愿为保命而采取其他辩护方式„„

我想对赞同给我定罪的人做出预言。因为临死之时,是最能做出预言之时。告诉你们,刽子手们,我死之后,比你们杀死我更痛苦的惩罚将降临到你们呢身上。你们自信置我于死地,就能逃脱我对你们行为的谴责,但在我看来,结果恰恰相反。会有更多的人谴责你们,这些人现在为我所抑制,你们还不知道这一点。他们作为更年轻的一代,对你们将更严厉,会给你们增添更多的烦恼。如果你们指望以置人于死地的方法制止人们公开谴责你们生平的过失,那你们就太不理智了。以这种方式逃避对自己的谴责既不可能也不光彩。最好的和易行的办法不是堵住别人的嘴,而是尽可能去做一个善良的人。这是我对投票赞成判我有罪的人的最后告诫。第二章

罗马演说(阿里斯蒂德斯)

考虑到你的帝国幅员之辽阔,任何人都会惊讶不已:如此弹丸之地居然统治着全世界。然而,只要他目睹这座气势恢弘的城市,世间人迹所至之处之所以受制于此一都城,也就不足为怪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你的统治并不囿于固定的疆域,也没有任何人能够约束你的权力。„„在这里,一年四季,世间物产应有尽有,源源不竭。„„埃及、西西里以及非洲的开化地带都是你的农场;船舶往来,川流不息„„

你的帝国固然广袤无边,而更值得称道的不是它的疆域,而是它的稳固:这里没有任何叛逆的飞地。„„全世界同声祈祷:愿你的帝国万古长存。

派往各城市和民族区域的总督们治理着各自辖区的人民,但就其相互关系而言,他们不过是平等的臣民。总督与其辖区人民之间的首要区别在于:前者模范地履行臣民的职责。他们对统率天下的伟大君主[即罗马皇帝]无限崇拜,相信他比他们自己更了解他们的事务,因而他们对他的景仰之情决非人们对一个发号施令的主人的尊崇可以比拟。没有人会如此自命不凡,听到皇帝的名字居然能无动于衷;他定会肃然起敬,连声祈祷,一面祈求神灵保佑君主,一面祈求君主保佑自己。假如总督对其辖区官民申诉的合理性有任何的疑虑,他们便立刻向君主请示,然后像合唱团等待教练的指令一样等待他的批复。这样,君主便无须因事必躬亲而疲于四处奔波。通过信函,他足不出宫便可轻易治理天下;这些信函几乎朝发夕至,仿佛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但是,最引人注目、最可颂扬且举世无双的特性还要数你宽宏大量的公民观。你将所有的臣民(也就是全世界)分成两类:对于那些更有天资、更强健的,无论他们身在何处,你都授予公民身份,甚至视为同胞;其余的你便作为顺从的臣民加以统治。无论是海洋还是广袤的陆地,都不能构成公民身份的障碍;亚细亚与欧罗巴平等相待。英才俊士均可脱颖而出。„„在你的制度里,无论贫富,人人各安其分,各谋其利;舍此别无他途。你的国度政通人和,欣欣向荣。„„

可以说,你是天生的统治者。从前的帝王们不过是轮流交换着主仆的角色;作为统治者,他们徒有虚名,好似一场球赛中的选手更换着彼此的位置。„„你指点江山,架设桥梁,开山凿路,在荒野设立驿站,将安宁、优雅的生活方式传播四方。„„

愿天地间所有神灵保佑帝国和都城繁荣昌盛,万古长春,直到海枯石烂。愿吾皇子孙万代,永享国泰民安。

沉思录(马可·奥勒留)

卷二 一日之始就对自己说:我将遇见好管闲事的人、忘恩负义的人、傲慢的人、欺诈的人、嫉妒的人和孤僻的人。他们染有这些品性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但是,我,-作为知道善和恶的性质,知道前者是美后者是丑的人;作为知道做了错事的人们的本性是与我相似,我们不仅具有同样的血液和皮肤,而且分享同样的理智和同样的一分神性的人-决不可能被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损害,因为任何人都不可能把恶强加于我,我也不可能迁怒于这些与我同类的人,或者憎恨他们。因为,我们是天生要合作的,犹如手足,唇齿和眼睑。那么,相互反对就是违反本性了,就是自寻烦恼和自我排斥。

不论我是什么人,都只是一小小的肉体、呼吸和支配部分„„仿佛你现在濒临死亡、轻视这肉体吧;那只是血液、骨骼和一种网状组织,一种神经、静脉和动脉的结构。也看看呼吸,它是一种什么东西?空气,并不总是同样的空气,而是每一刻都在排出和再吸入的空气。那第三就是支配部分了:这样来考虑它,你是一个老人;不要再让这成为一个奴隶,不要再像线拉木偶一样做反社会的运动,不要再不满意你现在的命运,或者躲避将来„„

每时每刻都要坚定地思考,就像一个罗马人,像一个赋有完整而朴实的尊严,怀着友爱、自由和正义之情感去做手头要做的事情的人那样。你要摆脱所有别的思想。如果你做你生活中的每一个行为都仿佛它是最后的行为,排除对理性命令的各种冷漠态度和强烈厌恶,排除秘有虚伪、自爱和对给你的那一份的不满之情,你就将使自己得到解脱。你看到一个人只要把握多么少的东西就能过一种宁静的生活,就会像神的存在一样;因为就神灵来说,他们不会向注意这些事情的人要求更多的东西。卷三

假如你在人类生活中发现什么比正义、真理、节制和坚忍更好的东西,一句话,发现比你自己心灵的自足更好的东西-这种自足能使你在非你选择而分派给你的条件下,按照正确的理性行事,我说,如果你看到了比这更好的东西,就以全部身心转向它,享受那你认为是最好的东西的快乐吧„„

不要把任何这样的事情评价为是对你有利的:即那些使你不守诺言、丧失自尊、憎恨、多疑、苛责、虚伪和欲望一切需要墙和幕的东西的事情,因为那更喜欢他自己的理性、神灵并崇拜神灵的人,他不扮演悲剧的角色,不呻吟,不需要独入或很多伙伴,最重要的是,他将在生活中不受死的诱惑也不逃避死亡„„他在全部的生命中只关心这一点:即他的思想不要离开那属于一个理智的人、属于一个公民团体的人的一切„„

人们寻求隐退自身,他们隐居于乡村茅屋,山林海滨;你也倾向于渴望这些事情。但这完全是凡夫俗子的一个标记,因为无论什么时候你要退入自身你都可以这样做。因为一个人退到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如退入自己的心灵更为宁静和更少苦恼,特别是当他在心里有这种思想的时候,通过考虑它们,他马上进入了完全的宁静。我坚持认为:宁静不过是心灵的井然有序。那么你不断地使自己做这种隐退吧,更新你自己吧,让你的原则简单而又基本,这样,一旦你要诉诸它们,它们就足以完全地净化心灵,使你排除所有的不满而重返家园„„

如果我们的理智部分是共同的,就我们是理性的存在而言,那么,理性也是共同的,因此,那命令我们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理性就也是共同的;因此,就也有一个共同的;我们就都是同一类公民;就都是某种政治团体的成员;这世界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个国家。因为有什么人会说整个类是别的政治共同体的成员?正是从此,从这个共同的政治团体产生出我们真正的理智能力、推理能力和我们的法治能力,否则,它们是从哪里来的呢?因为,正像我身上属土的部分是从某种土给予我的,某种属水的部分是从另一种元素得来的,某种炎热如火的部分是从某一特殊源泉而来的(因为没有什么东西是来自无,也没有什么东西会复归于无),所以理性的部分也来自某种源泉„„ 卷五

早晨当你不情愿地起床时,让这一思想出现——我正起来去做一个人的工作。如果我是要去做我因此而存在,因此而被带入这一世界的工作,那么我有什么不满意呢?难道我是为了躲在温暖的被子里睡眠而生的吗?——但这是较愉快的。——那你的存在是为了获取快乐,而全然不是为了行动和尽力吗?你没有看到小小的植物、小鸟、蚂蚁、蜘蛛、蜜蜂都在一起工作,从而有条不紊地尽它们在宇宙中的职分吗?你不愿做一个人的工作,不赶快做那合乎你本性的事吗?——但休息也是必要的。——休息是必要的,但自然也为这确定了界限,她为吃喝规定了界限,但你还是越过了这些限制,超出了足够的范围;而你的行动却不是这样,在还没有做你能做的之前就停止了。

马太福音

第5章

1耶稣看见这许多的人,就上了山,既已坐下,门徒到他跟前来。他就开口教训他们说:

3虚心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4哀恸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安慰。5温柔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承受地土。6饥渴慕义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饱足。7怜恤人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蒙怜恤。8清心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见 神。

9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称为神的儿子。10为义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11人若因我辱骂你们,逼迫你们,捏造各样坏话毁谤你们,你们就有福了。应当欢喜快乐,因为你们在天上的赏赐是大的,在你们以前的先知,人也是这样逼迫他们。„„

17莫想我来要废掉律法和先知。我来不是要废掉,乃是要成全。我实在告诉你们,就是到天地都废去了,律法的一点一画也不能废去,都要成全。所以无论何人废掉这诫命中最小的一条,又教训人这样作,他在天国要称为最小的;但无论何人遵行这诫命,又教训人遵行,他在天国要称为大的。我告诉你们,你们的义若不胜于文士和法利赛人的义,断不能进天国。

21你们听见有吩咐古人的话,说“不可杀人”,又说“凡杀人的,难免受审判”。只是我告诉你们,凡向弟兄动怒的,难免受审判。〔有古卷在凡字下添无缘无故的五字〕凡骂弟兄是拉加的,难免公会的审断。凡骂弟兄是魔利的,难免地狱的火。所以你在祭坛上献礼物的时候,若想起弟兄向你怀怨,就把礼物留在坛前,先去同弟兄和好,然后来献礼物。你同告你的对头还在路上,就赶紧与他和息。恐怕他把你送给审判官,审判官交付衙役,你就下在监里了。我实在告诉你,若有一文钱没有还清,你断不能从那里出来。

27你们听见有话说:“不可奸淫”。只是我告诉你们,凡看见妇女就动淫念的,这人心里已经与他犯奸淫了。若是你的右眼叫你跌倒,就剜出来丢掉。宁可失去百体中的一体,不叫全身丢在地狱里。若是右手叫你跌倒,就砍下来丢掉。宁可失去百体中的一体,不叫全身下入地狱。

31又有话说,人若休妻,就当给他休书。只是我告诉你们,凡休妻的,若不是为淫乱的缘故,就是叫他作淫妇了。人若娶这被休的妇人,也是犯奸淫了。

33你们又听见有吩咐古人的话,说:“不可背誓,所起的誓,总要向主谨守”。只是我告诉你们,甚么誓都不可起,不可指着天起誓,因为天是神的座位。不可指着地起誓,因为地是他的脚凳。也不可指着耶路撒冷起誓,因为耶路撒冷是大君的京城。又不可指着你的头起誓,因为你不能使一根头发变黑变白了。你们的话,是,就说是。不是,就说不是。若再多说,就是出于那恶者。(或作是从恶里出来的)

38你们听见有话说:“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只是我告诉你们,不要与恶人作对。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有人想要告你,要拿你的里衣,连外衣也由他拿去。有人强逼你走一里路,你就同他走二里。有求你的,就给他。有向你借贷的,不可推辞。

43你们听见有话说:“当爱你的邻舍,恨你的仇敌”。只是我告诉你们,要爱你们的仇敌。为那逼迫你们的祷告。这样,就可以作你们天父的儿子。因为他叫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你们若单爱那爱你们的人,有甚么赏赐呢?就是税吏不也是这样行么?你们若单请你弟兄的安,比人有甚么长处呢?就是外邦人不也是这样行么? 所以你们要完全,像你们的天父完全一样。第6章

你们要小心,不可将善事行在人的面前,故意叫他们看见。若是这样,就不能得你们天父的赏赐了。

所以你施舍的时候,不可在你前面吹号,像那假冒为善的人在会堂里和街道上所行的、故意要得人的荣耀。我实在告诉你们,他们已经得了他们的赏赐。但你施舍的时候,不要叫左手知道右手所作的。要叫你施舍的事行在暗中,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报答你。第四章

神学大全(托马斯·阿奎那)

我解答如下:天主的存在可由「五路」来证明: 第一路也是较为明显的一路,是由「动或变动」方面进行。我们可以确定而且感觉也证实,在这个世界上有些东西是在动。但凡是动的,都是被他物所动或推动。而一个东西之动或被推动,以其针对动向之目的而言,系处于潜能状态中,而推动一东西,则是基于在现实状态中。因为推动无非就是把一个东西由潜能中引至现实中;而一个东西之由潜能中被引至现实中,非借助于已存在于现实中之物不可;例如在现实中的或实际的热的东西,比如说火,使在潜能中的或可能成为热的木材,变成在现实中的或实际热的东西,如此推动木材并使它有所改变。但同一个东西,却不能同时和在同一观点之下,既处于现实状态又处于潜能状态,而只能在不同的观点之下;因为那在现实状态中的热的东西,不可能同时也是在潜能状态中的热的东西,但可以是同时在潜能状态中的冷的东西。是以,同一个东西,在同一观点之下,并以同一方式,不可能同时既是推动者又是被推动者,换言之,不可能自己推动自己。是以,凡是动者或被动者,必定是被他物所动或推动。如果这个推动者也是被推动的话,那么他本身也必定是被另一物所推动;而这另一物亦复如此。但我们不能无限地如此推延下去;因为如此无限地推延下去,就没有第一个推动者,因此亦不会有其他推动者,因为如果第二个推动者不被第一个推动者所推动,本身亦不会推动,就像(打球的)棍棒,如果不被手所推动,就也不会推动(或打球)。所以,必须终结到某第一个推动者,而他却不为其他任何东西所推动。这就是大家所了解的天主。

第二路是由成因方面进行。在感觉可及的事物中,我们发现成因是具有顺序或层次的。可是却未曾发现,而且也不可能,有什么东西是自己的成因:因为如此则他就是先自己而存在了,这是不可能的。但成因不能无限地推延下去,因为在所有连锁的成因中,第一物为中间物之原因,中间物为最后一物之原因,无论中间物是多个或仅有一徊。可是,去掉原因,也就去掉了效果;所以,如果在这些成因之中没有第一物的话,也就不会有最后一物或中间物之存在。如果成因无限地推延下去的话,就不会有第一个成因;如此也就不会有最后的效果和中间的成因;而这却很明显地不是事实。所以,必须承认有一个第一成因,大家都称之为天主。

第三路是由可能存在物和必然存在物为出发点的,它的进行是这样的:我们发现在万物中有些是有可能存在,也有可能不存在;因为我们发现有些东西有生有灭,可见这些东西有可能存在也有可能不存在。凡是这样的东西就不可能常常存在,因为有可能不存在的东西,就有一个时期不存在。因此,如果所有的东西都有可能不存在的话,那么就有一个时期什么东西都不存在。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连现在就也没有什么东西存在了;因为不存在的东西,必须借助于已经存在的东西,才能开始存在。如果从未有过东西存在,那么就不会有东西开始存在,而且现在也不会有东西存在;但这显然不是真的。所以,不是所有的物都是可能存在的物,在万物中应该有一个必然存在的物;而凡是必然存在物,其(存在)必然性之原因,或者是来自别处,或者不是来自别处(而在于自己)。但这些其存在必然性男有原因的必然存在物,不可能无限地推延下去,就像在成因方面一样,如同前面已证明了的。所以,应该承认有一物,他本身就是必然存在的物,其存在必然性之原因不是来自别处,而且他是其他物之存在必然性的原因,大家都称说这一物就是天主。

第四路是取自在万物中所发现的等级次序。在万物中发现有些是更真的、更善的,和更高贵的(有更大、较大的真、善和高贵),有些则是不那么真、不那么善,和不那么高贵(有更小、较小的真、善和高贵)。在其他方面亦然。可是,针对不同事物的这种“更大、较大”和“更小、较小”的说法,系根据它们以不同的方式或距离,接近那相关之“最或至极”而说的,例如说“更热的”是说它更接近那“最热的”。所以,有一物是最真的、最善的,和最高贵的,因而也是最高的(存在)物,因为如《形上学》卷二第一章所说的,凡是最真者就是最高的(存在)物。但在一类物中之为最者或最高者,就是一切属于该类者的原因;比如说,火是热之最者,所以也就是所有热的东西的原因,如《形上学》向卷所说的。所以,也应该有一物是所有(存在)物之存在、善、以及一切完美的原因。(按:海、陆、空三军中,各级军官与其相关总司令以及三军统帅的关系,似可帮助说明筒中道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天主。

第五路是根据万物之治理。我们看到有些没有知觉的东西,即自然界的物体为了一个目的而行动,这可以由它们常常或几乎常常以同样的方式行动,以求达到最好效果之事实中看得很清楚。是以,它们之抵达目的,显然绝非偶然,而是基于有意的行动。可是,没有知觉的东西,除非是有知觉,有智力者在导引它们,是不会趋向目的的,就如箭必为射箭人所导引一样。所以,必定有一个有智力者,自然界的万物,都是在他的安排或治理下,趋向自己的目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天主。第五章

关于人的尊严的演说(皮科·德拉·米朗多拉)

(未搜到)„„最后,我似乎明白了为什么说人是凌驾于万物之上的幸运儿并因而值得无限赞美,明白了在这大千世界注定了属于他的地位——这地位不仅令野蛮人而且令尘世之外的星辰和神灵忌妒。这一点已超越信仰,妙不可言。难道不应当如此吗?正是在此意义上人被恰如其分地称呼和评价为世间奇迹和宇宙精华„„

„„上帝——我们的在天之父与至高无上的缔造者——按照他那神秘智慧的法则,已经建造了我们所目睹的这宇宙家园,这无比圣洁的神殿。他用神灵装点天界之上的区域;他用永恒的灵魂加速天球的运转;至于恶浊肮脏的下界,他便用形形色色的动物填满。但是,当这些都做完后,这位工匠一心希望有人来思索这伟业宏图,来爱慕其美妙,来赞叹其辽阔。因此,当大功告成之时,他终于想到要创造人。可是,在他的创作原型中没有可供他为自己塑造后代的模型,在他的宝库里也没有可供他馈赠给新生子的遗产,而普天之下也没有任何地方可供后者坐下来凝思这宇宙的奥秘。万事俱备,万物按高、中、低三层各就其位。然而,在其创造的最后阶段,我们在天之父的力量不可能衰竭不济。他的智慧不可能因缺乏咨议而陷于窘迫。他的仁爱也不可能使本要赞美上帝施予万物之神圣慷慨的人因其自身所受荣宠不及而心生怨尤。

最后,这位举世无双的工匠【上帝】决定,由于找不到任何恰当的东西给予人,那么人将同时拥有万物的特性。上帝于是把人视为特性待定的生命,把他安置在世界的中央,并对他指示如下:“亚当,我们既没有给你固定的住所,也没有给你独自拥有的形式,也没有给你任何特殊的功能,目的在于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愿望,根据自己的判断去获取和拥有你希望的任何住所、任何形式和任何功能。所有其它事物的特性都受到我们所制定的法则的限制与约束。而你将由自己来决定你的特性的边界,不受任何约束,按照你自己的自由意志——我们让你听从自由意志的支配。我们把你置于世界的中心,以便你从这里更容易观察这世上的一切。我们既未确定你属于天上,也未确定你属于地下,既未确定你终有一死,也未确定你永恒不灭,以便你凭着自由意志与高尚情操——就像你的造物主一样——随心所欲地塑造你自己的形象。你将有能力堕落为低级的生命形式,那将与禽兽无异。你将有能力凭借你心灵的判断力,再生为高级的形式,那将与神灵同在。”啊,至高无上的厚爱来自上帝,我们的在天之父!啊,无比崇高而又神奇的幸福归于人!受上帝的恩赐,他可以拥有他所选择的一切,成为他所愿意的一切。野兽来到世上便从母胎中带来它们将终身拥有的一切。精灵【天使】或自初生之时或随后便永远保持他们本来的形态。而当人诞生之时,我们的在天之父便赐予他各类种子和每一样生命的胚胎。每一个人无论培育什么种子,这种子都会成熟并在他身上结出果实。这种子如果是植物的,他便形同草木;如果是感性的,他便与禽兽无异;如果是理性的,他便会成长为天上的神灵;如果是智慧的,他便会成为天使和上帝之子。而如果他不满足于任何创造物的命运,复归于自身统一体的中心,其精神在上帝自在的幽暗中与凌驾万物的上帝融为一体,那么,他便会超越世间万物。

君主论(尼可罗·马基亚维利)

论君主应当怎样守信

任何人都认为,君主守信,立身行事,不使用诡计,而是一本正直,这是多么值得赞美呵!然而我们这个时代的经验表明:那些曾经建立丰功伟绩的君主们却不重视守信,而是懂得怎样运用诡计,使人们晕头转向,并且终于把那些一本信义的人们征服了。

因此,你必须懂得,世界上有两种斗争方法:一种方法是运用法律,另一种方法是运用武力。第一种方法是属于人类特有的,而第二种方法则是属于野兽的。但是,因为前者常常有所不足,所以必须诉诸后者。因此,君主必须懂得怎样善于使用野兽和人类所特有的斗争方法。关于这一点,古代的作家们早已谲秘地教给君主了。他们描写阿基里斯②和古代许多其他君主怎样被交给半人半马的怪物基罗尼③喂养,并且在它的训练下管教成人。这不外乎说,君主既然以半人半兽的怪物为师,他就必须知道:怎样运用人性和兽性,并且必须知道:如果只具有一种性质而缺乏另一种性质,不论哪一种性质都是不经用的。

①此章是在马基雅维里的名著中受到后世许多评论家最严厉非议的一章。②阿基里斯(Achille,即Achilles),传说是希腊英雄,从小就由半人半马的基罗尼教养,学会狩猎和作战的本领。

③原文(Chironecentauro),事见希腊神话。

君主既然必需懂得善于运用野兽的方法,他就应当同时效法狐狸与狮子。由于狮子不能够防止自己落入陷阱,而狐狸则不能够抵御豺狼。因此,君主必须是一头狐狸以便认识陷阱,同时又必须是一头狮子,以便使豺狼惊骇。然而那些单纯依靠狮子①的人们却不理解这点。所以,当遵守信义反而对自己不利的时候,或者原来使自己作出诺言的理由现在不复存在的时候,一位英明的统治者②绝不能够,也不应当遵守信义。假如人们全都是善良的话,这条箴言就不合适了。但是因为人们是恶劣的,而且对你并不是守信不渝的,因此你也同样地无需对他们守信。一位君主总是不乏正当的理由为其背信弃义涂脂抹粉。关于这一点,我能够提出近代无数的实例为证,它们表明:许多和约和许多诺言由于君主们没有信义而作废和无效;而深知怎样做狐狸的人却获得最大的成功。但是君主必须深知怎样掩饰这种兽性,并且必须做一个伟大的伪装者和假好人。人们是那样地单纯,并且那样地受着当前的需要所支配,因此要进行欺骗的人总可以找到某些上当受骗的人们。

①原文“...insullòne”,意谓“总是象狮子般行动,使用公开的暴力”。②此处马基雅维里改用“一位明智的统治者”(unosignoreprudente)。

在新近的那些事例当中有一件事,我不想保持沉默:亚历山大六世除了欺骗人们之外,既不曾作过任何其他事情,也从来不曾梦想过任何其他事情,但是他总是找到上当受骗的货色。因为世界上从来不曾有过一个人比他更加有力地作出保证,比他更加信誓旦旦地肯定某一件事情,而同时没有一个人比他更加随便地食言而肥的了。可是,他的欺骗总是称心如意地获得成功,因为他深刻地认识到人世的这一方面。

因此,对于一位君主说来,事实上没有必要具备我在上面列举的全部品质①,但是却很有必要显得具备这一切品质。我甚至敢说:如果具备这一切品质并且常常本着这些品质行事,那是有害的;可是如果显得具备这一切品质,那却是有益的。你要显得慈悲为怀、笃守信义、合乎人道,清廉正直,虔敬信神,并且还要这样去做,但是你同时要有精神准备作好安排:当你需要改弦易辙的时候,你要能够并且懂得怎样作一百八十度的转变。必须理解:一位君主,尤其是一位新的君主,不能够实践那些被认为是好人应作的所有事情,因为他要保持国家(stato),常常不得不背信弃义,不讲仁慈,悖乎人道,违反神道。因此,一位君主必须有一种精神准备,随时顺应命运的风向和事物的变幻情况而转变。然而,正如我在前面说过的②,如果可能的话,他还是不要背离善良之道,但是如果必需的话,他就要懂得怎样走上为非作恶之途。

①指第15章所称的良好品质。②指本书第15章第2段。

因此,一位君主应当十分注意,千万不要从自己的口中溜出一言半语不是洋溢着上述五种美德的说话,并且注意使那些看见君主和听到君主谈话的人都觉得君主是位非常慈悲为怀、笃守信义、讲究人道、虔敬信神的人。君主显得具有上述最后一种品质,尤其必要。人们进行判断,一般依靠眼睛更甚于依靠双手,因为每一个人都能够看到你,但是很少人能够接触你;每一个人都看到你的外表是怎样的,但很少人摸透你是怎样一个人,而且这些少数人是不敢反对多数人的意见的,因为后者受到国家最高权威的保护。对于不能够向法院提出控诉的一切人的行动,特别是君主的行动,人们就注意其结果。所以,一位君主如果能够征服并且保持那个国家的话,他所采取的手段总是被人们认为是光荣的,并且将受到每一个人的赞扬。因为群氓总是被外表和事物的结果所吸引,而这个世界里尽是群氓。当多数人能够站得住脚的时候,少数人是没有活动的余地的。当代的某一位君主①——我现在不便点名,——除了和平与信义之外,从来不宣扬其他事情,但是他对这两者的任何一者都是极端仇视的。然而假使他曾经遵守其中任何一者,那么,他的名望或者他的权力就不免三番五次被人攫取了。

①指西班牙的“天主教徒”费尔迪南多。他死于1516年1月23日,如果马基雅维里写作时点名,对于马基雅维里显然是不利的。

第七章

谈谈方法(笛卡尔)

第一部分

我自幼受书本教育。由于听信人家的话,认为读书可以得到明白可靠的知识,懂得一切有益人生的道理,所以我如饥似渴地学习。可是等到学完全部课程,按例毕业,取得学者资格的时候,我的看法就完全改变了。因为我发现自己陷干疑惑和谬误的重重包围,觉得努力求学并没有得到别的好处,只不过越来越发现自己无知。

可是我进的是欧洲最著名的学校①,如果天下有饱学之士的话,我想那里就该有。我把这所学校里别人所学的功课全部学完,甚至不以学校讲授的学问为满足,凡是大家认为十分希奇、十分古怪的学问②,只要捞得到讲它的书,我统统读了„„最后,我觉得我们这个时代人才辈出,俊杰如云,不亚于以往任何时代,这就使我可以自由地对所有的人作出我自己的判断,认为世界上根本没有一种学说真正可靠,像从前人们让我希望的那样„„

①法国西部安茹省拉弗莱什城的亨利四世公学,一所由国王设立、交耶稣会士办理的贵族学校。笛卡尔于1604 年人学,1616 年得硕士学位。

②指炼金术、占星术、手相术、土占术、通灵术、巫术之类。

我尊敬我们的神学,并且同别人一样要求升天。可是人家十分肯定地说:最无知的人也同最博学的人一样可以进天堂,指引人们升天的天启真理不是我们的智力所能理解的。我听了这些话,就不敢用我的软弱推理去窥测那些真理了。我想一定要有天赐的特殊帮助,而且是个超人,才能从事研究那些真理,得到成就。

关于哲学我只能说一句话:我看到它经过千百年来最杰出的能人钻研,却没有一点不在争论中,因而没有一点不是可疑的,所以我不敢希望自己在哲学上的遭遇比别人好;我考虑到对同一个问题可以有许多不同的看法,都有博学的人支持,而正确的看法却只能有一种,所以我把仅仅貌似真实的看法一律看成大概是虚假的„„

就是因为这个缘故,一到年龄容许我离开师长的管教,我就完全抛开了书本的研究。我下定决心,除了那种可以在自己心里或者在世界这本大书里找到的学问以外,不再研究别的学问。于是趁年纪还轻的时候就去游历,访问各国的宫廷和军队,与气质不同、身分不同的人交往,搜集各种经验,在碰到的各种局面里考验自己,随时随地用心思考面前的事物,以便从中取得教益。因为在我看来,普通人的推理所包含的真理要比读书人的推理所包含的多得多:普通人是对切身的事情进行推理,如果判断错了,它的结果马上就会来惩罚他;读书人是关在书房里对思辨的道理进行推理,思辨是不产生任何实效的,仅仅在他身上造成一种后果„„(就是思辨离常识越远)

„„我花了几年工夫像这样研究世界这本大书、努力取得若干经验之后,终于下定决心同时也研究我自己,集中精力来选择我应当遵循的道路。这样做,我觉得取得的成就比不出家门、不离书本大多了„„ 第二部分

„„说到我自己一向相信的那些意见,我却没有别的好办法,只有把它们一扫而空,然后才能换上好的,或者把原有的用理性校正后再收回来。我深信,用这种办法做人,得到的成就一定可观,大大超过死守旧有的基础、一味依赖年轻时并未查明是否真实就贸然听信的那些原则„„

„„我的打算只不过是力求改造我自己的思想,在完全属于我自己的基地上从事建筑„„单拿下决心把自己过去听信的意见统统抛弃这一点说,就不是人人都应当效法的榜样„„

至于我自己,如果我一直只有一位老师,或者根本不知道自古以来学者们的意见就是分歧的,那我就毫无疑问属于后一类。可是,我在学生时期就已经知道,我们能够想像得出来的任何一种意见,不管多么离奇古怪,多么难以置信,全都有某个哲学家说过。我在游历期间就已经认识到,与我们的意见针锋相对的人并不因此就全都是蛮子和野人,正好相反,有许多人运用理性的程度与我们相等,或者更高。我还考虑到,同一个人,具有着同样的心灵,自幼生长在法兰西人或日耳曼人当中,就变得大不相同;连衣服的样式也是这样,一种款式十年前时兴过,也许十年后还会时兴,我们现在看起来就觉得古里古怪,非常可笑。由此可见,我们所听信的大都是成规惯例,并不是什么确切的知识;有多数人赞成并不能证明就是什么深奥的真理,因为那种真理多半是一个人发现的,不是众人发现的。所以我挑不出那么一个人我认为他的意见比别人更可取,我感到莫奈何,只好自己来指导自己。

不过,我好像一个在黑暗中独自摸索前进的人似的,下决心慢慢地走,每一样东西都仔细摸它一摸,这样虽然进步不大,至少保得住不摔倒。我甚至于宁愿先付出充分的时间为自己所要从事的工作拟出草案,为认识自己力所能及的一切事物寻找可靠的方法,而不一开始就大刀阔斧把过去未经理性指引潜人我心的一切意见完全抛弃„„

„„我想到要去寻找另外一种方法,包含这三门学问的长处,而没有它们的短处。我知道,法令多如牛毛,每每执行不力;一个国家立法不多而雷厉风行,倒是道不拾遗。所以我相信,用不着制定大量规条构成一部逻辑,单是下列四条,只要我有坚定持久的信心,无论何时何地决不违犯,也就够了。

第一条是:凡是我没有明确地认识到的东西,我决不把它当成真的接受。也就是说,要小心避免轻率的判断和先人之见,除了清楚分明地呈现在我心里、使我根本无法怀疑的东西以外,不要多放一点别的东西到我的判断里。

第二条是:把我所审查的每一个难题按照可能和必要的程度分成若干部分,以便一一妥为解决。

第三条是:按次序进行我的思考,从最简单、最容易认识的对象开始,一点一点逐步上升,直到认识最复杂的对象;就连那些本来没有先后关系的东西,也给它们设定一个次序。

最后一条是:在任何情况之下,都要尽量全面地考察,尽量普遍地复查,做到确信毫无遗漏„„

这种方法最令我满意的地方还在于我确实感到,我按照这种方法在各方面运用我的理性,虽不敢说做到尽善尽美,至少可以说把我的能力发挥到了最大限度。此外我还感到,由于运用这种方法,我的心灵逐渐养成了过细的习惯,把对象了解得更清楚、更分明了„„ 第四部分

„„现在我的目的是专门寻求真理„„任何一种看法,只要我能够想像到有一点可疑之处,就应该把它当成绝对虚假的抛掉,看看这样清洗之后我心里是不是还剩下一点东西完全无可怀疑。因此,既然感官有时欺骗我们,我就宁愿认定任何东西都不是感官让我们想像的那个样子。既然有些人推理的时候出错,连最简单的几何学问题都要弄乱,作出似是而非的推论,而我自己也跟别人一样难免弄错,那我就把自己曾经用于证明的那些理由统统抛弃,认为都是假的。最后我还考虑到,我们醒时心里的各种思想在睡着时也照样可以跑到心里来,而那时却没有一样是真的。既然如此,我也就下决心认定:那些曾经跑到我们心里来的东西也统统跟梦里的幻影一样不是真的。可是我马上就注意到:既然我因此宁愿认为一切都是假的,那么,我那样想的时候,那个在想的我就必然应当是个东西。我发现,“我想,所以我是”。这条真理是十分确实、十分可靠的,怀疑派的任何一条最狂妄的假定都不能使它发生动摇,所以我毫不犹豫地予以采纳,作为我所寻求的那种哲学的第一条原理。第八章

何谓启蒙?(康德)

启蒙是人类从自我造成的不成熟状态中解脱出来。不成熟是指缺少他人的教导就没有能力运用自己的理智。这种不成熟状态之所以是自我造成的,其原因不在于缺少理智,而在于没有他人的教导就缺乏运用自己理智的决心和勇气。SapereAude![要勇于认知]“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格言。

人类中之所以还有如此众多的人,即使自然早已将他们从疏离的外在教导中解脱出来(因自然方式而成熟),却依然心甘情愿地终身安处于不成熟状态之中,其原因就在于懒惰和怯懦,这也是为什么另一些人能够轻而易举地把自己标举为他们的监护者。处于不成熟状态可真是轻松安逸。如果我有一本书来充作我自己的见解、有一位牧师来充作我自己的良心、有一名医生来替我自己决定合理的食饮,等等等等诸如此类的,那我又何必要自己劳心费神,那完全没有必要了。我无需思考,只需要有能力支付:其他人就会欣然应命帮我把那些伤脑筋的讨厌活儿全都包办了。仁慈慷慨地担负起治理民众之任的监护者们小心翼翼地看护着,以确保民众中的绝大部分人(其中包括全部的女性)视通往成熟之路为畏途,充满了风险,更别说困难重重了。

在首先使他们驯养的牲口缄默无声之后,在确信这些温顺的生灵们即使被撤去拴缚在身上的络辔也不会再挪移一步之时,一旦它们试图想要独自迈步,监护者们就会向它们指出种种的威胁。这危险现在看来实际上并没有那么严重,因为在跌倒几次之后,人最终一定能够学会自己走路;但诸如此类的示例却让人心生胆怯,通常就会把他们进一步尝试的所有企图全都吓退了。

因此,对于任何一个个体而言,要把自身从那种几乎已经变成他自己天性的不成熟状态中解脱出来是困难的。他甚至已经开始喜欢上这种状态了,并且在这个时候,的的确确无力运用他自己的理智,因为从未有人允许他去作过这样的尝试。条例和规程,这些基于他的自然禀赋的理性运用或更像是误用的机械刻板的工具,把他禁锢在永久的不成熟状态中。即使有谁抛开这些禁锢,那也不过是作了一次游移不定而又微乎其微的跳跃,因为他并不**惯于这样的自由行动。其结果是,仅有少数一些人能到达彼岸,通过陶冶他们自己的心智,把他们自己从不成熟状态中解救出来,从而踏上一条切实坚信的道路。

然而,如果公众要启蒙自己,那却更有可能;事实上,公众即使仅被赋予了自由,启蒙就几乎是无可避免的了。因为即使在那些根深节错的群氓监护者们中间,一些人也总是会自己独立进行思考的,一些人在他们自己摆脱了不成熟状态的羁绊后,将会传扬理性评估他们自身价值、并且理性评估每一个人受其天性召唤进行独立思考的那种精神。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如果原本被监护者束缚羁绊的公众是被一群未能经受启蒙思想洗礼的人煽动起来的,他们就可能会使用暴力强制把监护者们自己禁锢在羁绊中——种下偏见真是太有害了,因为它们最终会将复仇引向其始作俑者,亦或他们的后代。因此,公众只能通过缓慢渐进的方式经受启蒙洗礼。也许一场革命能够推翻个人专制、贪欲或权势欲的压迫,但革命永远无法带来思想方式的真正变革;相反,新的偏见,一如它们所取代的旧偏见,又将成为套在不进行独立思考的群氓身上的一条皮项圈„„

启蒙所需要的,不是别的,仅仅是自由;并且我们这里所讨论的自由也是所有形式中最不具有危害性的,亦即能够在一切事务上公开地运用理性的自由。但是,环顾周遭我听见的却是“不许争辩!”军官说:“不许争辩,只管操练!”税务官说:“不许争辩,只管纳税!”牧师说:“不许争辩,只管相信!”„„在这种种事例中,我们看见对自由的限制无所不在。然而,哪些限制阻碍了启蒙,哪些限制非但没有阻碍、实际上还推动了启蒙呢?我的回答是:公开地运用自己的理性必须享有永久的自由,仅此一点就能够在人类中间带来启蒙„„

我所说的私下运用理性,是指一个人在其社会身份或公职上受托时所运用的理性„„

如果现在被问及,“我们当前是否生活在一个启蒙后的时代?”回答是,“不是,但我们的的确确是生活在一个启蒙的时代。”目前的情形表明,要让全体民众无需外部教导就能够在宗教事务上自信地运用自己的理智,甚或说是将他们自己摆放到这样的一个位置中去,这一目标的实现也仍存在巨大的缺失。不过我们的确看见明白无误的征兆,人类朝向这一目标自由前行的道路已被开启,通向广泛意义上的启蒙的那些阻碍——那些从自我造成的不成熟状态中解脱出来的阻碍——正在逐渐减少。

理性时代(托马斯·潘恩)

我相信一个上帝,没有其它的;并且我希望在这一生之外还有幸福。

我相信人类是平等的;并且我相信宗教的职责在于做正义的事情,爱仁慈,和力图使我们的同胞得到幸福。

但是为了免除误会以为我在这些事情之外,还相信许多其他的东西,所以我在写这本书的中间要声明我所不相信的事情,以及我为什么不相信的理由。

我不相信犹太教会、罗马教会、希腊教会、土耳其教会、基督教和我所知道的任何教会所宣布的信条。我自己的头脑就是我自己的教会„„

当摩西告诉以色列儿女们说他从上帝的手里接到了两张十诫的表,他们没有一定要相信他的义务,因为除了他这样的说法以外,没有其他的根据;至于我除了某些历史家这样告诉我以外,也没有其它的根据。十诫本身并没有内在的证据来证明它们是属于神的;它们含有某些好的道德的教训,但这是任何合格的法律颁布者或立法者都订得出来的,不必依靠超自然的干预„„

当又有人告诉我说有一个女人叫做圣母玛利亚,据说她没有跟男子同居就生了一个孩子,她有一个未婚夫叫约瑟,而这些又据说是一个天使告诉他的。我有权利相信或不信相;这种情况,除语言以外,应该有更有力的证据,但是我们甚至连约瑟或玛利亚自己所写的东西也没有;只凭别人的报道说人们曾经这样说过——这是传闻的传闻,我是不准备把我的信仰寄托在这样的证据上面的。

虽然,我们不难了解说耶稣基督是上帝的儿子这样一个故事的意义。当耶稣出生的时候,异教的神话在世界上还相当流行,那样的神话可以期望人民会相信这样一个故事。一切生活在异教神话之下的非常的人,都会被人看作是他们的诸神中间某些神的儿子。所以在当时相信一个人是从天上降生下来,并不是一件新奇的事情;神和妇女交媾在当时是一种惯常的说法。据他们的传说,丘辟特曾有几百个妇女和他同居过;所以这一个故事一点也不新奇或猥亵;在一般所谓异教徒或神话学者当中,这一个故事是跟他们中间流行的意见相符合的,也惟有那些人才会相信它。犹太人严格地只相信一个上帝而不信其它,他们永远不相信异教的神话,也决不相信这个故事„„

这里所说的话,即使以最不敬的态度来说,也绝对不适用于耶稣基督的真正的品格。他是一个有德行而和蔼可亲的人物。他所宣传而实践的道德是最慈善的一种;虽然在他多年以前有孔子和某些希腊哲学家也曾宣传类似的道德体系;以后又有教友派和历代以来的许多好人,但是任何人没有胜过他„„

„„复活和升天,假定有过那样的事情,应该有公开而看得见的证据,象气球的上升或象中午的太阳一样,至少在全耶路撒冷都看得到。一件事情要使人人都相信,应该具有使大家普遍可以看到的证明和证据;这后半部分所描写的故事有了大家可以看到的证据,才可以前半部分得到承认,正因为后半部分从来没有提出证据,所以整个故事就站不住了。没有证明,只把一小撮的人,不超过八九个人,介绍出来作为全世界的代表,据说他们曾经看到过而要全世界其他的人都相信它。但是看起来多马对于复活并不相信;而且据他们说,他不是亲眼看到,亲身接触到就不会相信。所以我也不相信,其理由正和多马不相信的理由和任何人不相信的理由是一样的。

要把这件事来加以掩饰或伪装是没有用的。这个故事,关于超自然的部分,在它的面上到处都有欺骗和隐瞒的烙印。究竟谁是它的作者,我们现在无法知道,正象没有人可以向我们证明记载这种故事的书确实是由书中有他们名字的那些人写的一样;我们现在所有的关于这一件事的最好的存在着的证据就是犹太人。他们是当年据称复活与升天发生时生存着的人们的正式的子孙,而他们却说这不是真实的。

政府论(约翰·洛克)(2-6段)

这些就是社会授与他们的委托以及上帝和自然法对于各种政体下的每一国家的立法机关的权力所加的限制: 第一,它们应该以正式公布的既定的法律来进行统治,这些法律不论贫富,不论权贵和庄稼人都一视同仁,并不因特殊情况而有出入。

第二,这些法律除了为人民谋福利这一最终目的之外,不应再有其他目的。第三,未经人民自己或其代表同意,决不应该对人民的财产课税。这一点当然只与这样的政府有关,那里立法机关是经常存在的,或者至少是人民没有把立法权的任何部分留给他们定期选出的代表们。

第四,立法机关不应该也不能够把制定法律的权力让给任何其他人,或把它放在不是人民所安排的其他任何地方„„ 第九章

《抒情歌谣集》序言(威廉•华兹华斯)

这些诗的主要目的,是在选择日常生活里的事件和情节,自始至终竭力采用人们真正使用的语言来加以叙述或描写,同时在这些事件和情节上加上一种想象的光彩,使日常的东西在不平常的状态下呈现在心灵面前;最重要的是从这些事件和情节中真实地而非虚浮地探索我们的天性的根本规律——主要是关于我们在心情振奋的时候如何把各个观念联系起来的方式,这样就使这些事件和情节显得富有趣味。我通常都选择微贱的田园生活作题材,因为在这种生活里,人们心中主要的热情找着了更好的土壤,能够达到成熟境地,少受一些拘束,并且说出一种更纯朴和有力的语言;因为在这种生活里,我们的各种基本情感共同存在于一种更单纯的状态之下,因此能让我们更确切地对它们加以思考,更有力地把它们表达出来;因为田园生活的各种习俗是从这些基本情感萌芽的,并且由于田园工作的必要性,这些习俗更容易为人了解,更能持久;最后,因为在这种生活里,人们的热情是与自然地美丽而永久的形式合而为一的。我又采用这些人所使用的语言(实际上去掉了它的真正缺点,去掉了一切可能经常引起不快或反感的因素),因为这些人时时刻刻是与最好的外界东西相通的,而最好的语言本来就是从这些最好的外界东西得来的;因为他们在社会上处于那样的地位,他们的交际范围狭小而又没有变化,很少受到社会上虚荣心的影响,他们表达情感和思想都很单纯而不矫揉造作。因此,这样的语言从屡次的经验和正常的情感产生出来,比起一般诗人通常用来代替它的语言,是更永久、更富有哲学意味的。一般诗人认为自己愈是远离人们的同情,沉溺于武断和任性的表现方法,以满足自己所制造的反复无常的趣味和欲望,就愈能给自己和自己的艺术带来光荣„„

关于这些诗的题材和目的,我已说了这么多,现在我请求读者让我告诉他一些有关这些诗的风格的情形,免得他格外责备我不曾作我决不想作的事情。读者会看出,这本集子里很少把抽象观念比拟作人,这种用以增高风格而使之高于散文的拟人法,我完全加以摈弃。我的目的是摹仿,并且在可能范围内,采用人们常用的语言;拟人法的确不是这种语言的自然地或常有的部分。拟人法事实上只是偶尔由于热情的激发而产生的辞藻,我曾经把它当作这样的辞藻来使用;但是我反对把它当作某种风格的人为的手法,或者把它当作韵文作家按照某种特权所享有的一种自己的语言。我希望读者得到有血有肉的作品作为伴侣,使他相信我这样做,会使他感到兴趣。别的人走着不同的途径,也同样会使读者感到兴趣;我决不干涉他们的主张,但是我希望提出我自己的主张。在这本集子里,也很少看见通常所称为的诗的词汇;我费了很多力气避免这种词汇,正如普通作者费很多力气去制造这种词汇;我所以要这样做,理由已经在上面讲过了,因为我想使我的语言接近人们的语言,并且我要表达的愉快又与许多人认为是诗的正当目的的那种愉快十分不同。既然不能份外地仔细,我就无法让读者对于我所要创造的风格有着更确切的了解,我只能吿诉他我时常都是全神贯注地考察我的题材;所以,我希望这些诗里没有虚假的描写,而且我表现种种思想时所使用的语言,都分别适合于每一思想的重要性„„

诗人这个字眼是什么意思呢?诗人是什么呢?他是向谁讲话呢?我们从他那里得到什么语言呢?——诗人是以一个人的身份向人们讲话。他是一个人,比一般人具有更敏锐的感受性,具有更多的热枕和温情,他更了解人的本质,而且有着更开阔的灵魂;他喜欢自己的热情和意志,内在的活力使他比别人快乐得多;他高兴观察宇宙现象中的相似的热情和意志,并且习惯于在没有找到它们的地方自己去创造。除了这些特点以外,他还有一种气质,比别人更容易被不在眼前的事物所感动,仿佛这些事物都在他的面前似的;他有一种能力,能从自己心中唤起热情,这种热情与现实事件所激起的很不一样,但是(特别是在令人高兴和愉快的一般同情心范围内),比起别人只由于心灵活动而感到的热情,则更象现实事件所激起的热情。他由于经常这样实践,就获得一种能力,能更敏捷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特别是那样的一些思想和感情,它们的发生并非由于直接的外在刺激,而是出于他的选择,或者是他的心灵的构造„„

我曾经说过,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它起源于在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诗人沉思这种情感直到一种反应使平静逐渐消逝,就有一种与诗人所沉思的情感相似的情感逐渐发生,确实存在于诗人的心中。一篇成功的诗作一般都从这种情形开始,而且在相似的情形下向前展开;然而不管是什么一种情绪,不管这种情绪达到什么程度,它既然从各种原因产生,总带有各种的愉快;所以我们不管描写什么情绪,只要我们自愿地描写,我们的心灵总是在一种享受的状态中。

掀翻你的书桌(威廉•华兹华斯)

起来,快起来,我的朋友,甩开你的书本 不然你死定会眼昏,背驮

起来,快起来,我的朋友,舒展你的眉宇表情 为何要自讨这般劳苦和枯燥烦恼

山巅的太阳

亮闪闪的,光彩丰润 在无垠的绿色田野上

已经铺展他第一屡甜美金色霞光

书本!那是无聊而且无尽的烦恼 来吧,去倾听那林中的红雀唱歌 他的音乐多么美妙!为我的生活 从中我能听到更多的智慧

听啊!那画眉鸟儿唱得多么欢快!他,也,不是差劲的说教客: 来到万物的真实光彩中,让自然作你的老师。

她已准备好了丰富充盈的世界 来启发降恩于我们的心智 健康地呼吸采撷自发的智慧 兴致勃勃把真理探索

春日林中树木的搏动

会更多地教导你如何作一个人 道德罪恶和善良 比任何世上的智者

自然带来的歌谣如此甜美 我们那讨厌的所谓的知识

已经把万物美好的本态歪曲—-我们更是在分解中将他们谋杀。

够了,够了,那些科学和艺术 合上那些贫瘠的书页 来吧,带上一颗心

愿意观察和吸收的心。

浮士德(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

(高拱顶的哥特式房间,狭窄、拥挤,浮士德不安地坐在书桌旁的圈椅里)浮士德:如今,唉!哲学、法学和医学,遗憾还有神学,我全已努力钻研,可到头来我仍是个傻瓜,并未比当初聪明半点儿!枉称硕士甚至博士,转眼快到十年,牵着学生们的鼻子左右东西原地打转——最后却发觉一片茫然。我因此真叫忧心如焚,虽然比所有蠢货,比博士、硕士、作家、牧师都要聪明;虽然我没疑虑、内疚的困扰,地狱啊,魔鬼啊我全不担心然而欢乐也被完全剥夺,不敢自诩有任何真知,不敢将民众教育指引,或以青年的导师自居。我既无产业也无金钱,也没有荣耀没有盛名;这么活下去啊连狗也不肯!所以我才潜心魔法,尝试假神魔的力量和口舌,把一个个的奥秘探明;希望不用再流着臭汗,去强不知以为知地胡扯;还希望我能够发现世界核心的凝聚力,看清所有动力和种子,不再咬文嚼字胡扯淡。

朗朗的月光啊,但愿今夜你最后一次看见我的烦恼!多少回了,我通宵难眠,在书案旁迎接你的来到:于是忧郁的朋友你来将我的典籍和书签照耀。唉!真想披着你的银光,漫步在高高的山顶上,随精灵们绕着山洞飞旋;在洒满你幽辉的草地徜徉,扫净知识的雾障,沐浴你的清露,还我身心康健!

唉!难道我仍要困守牢狱?这该死的墙洞幽暗霉烂,透过它有色玻璃的阻隔,连日光月华也黯然惨然!一直到高高的拱顶底下,尘封虫蠹的书本堆积如山,四周围着烟火熏黄的纸罩,人陷入其中转身也艰难;周围散放着试管烧杯玻璃瓶,还塞满形形色色的仪器,它们全是老祖宗的遗产——这就是你的世界!这也能算世界!

谁想你竟然问,为什么你的心在胸中闷得可怕?为什么一种难言的痛楚会把你所有的生机扼杀?上帝创造生气勃勃的自然,原本为让人类生存其间;你却将它远离,来亲近烟雾、腐臭和死尸骨架。

走!快!快逃向广阔天地!这部神秘的著作,它出自诺查丹玛斯的手笔,难道它还不足以引导你?一旦你得到自然的指点,就会看清星辰的轨迹,顿时获得心灵的力量,把神灵间的对话洞悉。要想将这些个灵符弄懂,在此苦思全是枉费心机。身边漂浮的神灵啊,你们听到了就请回答我的问题!(翻开大书,看见大宇宙的符记)哈!才这么看上它一眼,我便突然觉得心旷神怡!年轻而神圣的生命的幸福感忽然沸腾激荡在我的血脉里。写下这灵符的莫非是位神灵?它平息了我胸怀中的躁动,使我可怜的心里充满欣喜,让我怀着神秘莫测的激情,去揭示周遭自然力的奥秘。我也是神吗?如此心明眼亮!符记的线条看得清清楚楚,突然悟出了造化的玄机。这下我才真懂了先哲之言:“神灵的世界本未关闭,只是你闭目塞听,心已死去!弟子啊,快振作,别懈怠,用红色朝霞将胸中尘埃荡涤!”宇宙万物交织成一个整体,相互依存,才富有活力!宇宙之力在不断消长,把黄金的吊桶相互传递!鼓动着散发福馨的灵翅,从天而降,渗透大地,有和谐的天籁响彻寰宇。

何等壮观啊!唉,也只壮观而已!无尽的自然啊,我从何处把握你?丰乳—众生之源,天地之根,我枯萎的心胸对你们无限渴慕,可你们在哪里?你们在哪里涌溢、滋养,却把焦渴的我抛弃? 第十章

共产党宣言(卡尔·马克思、费里德里希·恩格斯)

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自由民和奴隶、贵族和平民、领主和农奴、行会师傅和帮工,一句话,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始终处于相互对立的地位,进行不断的、有时隐蔽有时公开的斗争,而每一次斗争的结局都是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或者斗争的各阶级同归于尽。

在过去的各个历史时代,我们几乎到处都可以看到社会完全划分为各个不同的等级,看到社会地位分成多种多样的层次。在古罗马,有贵族、骑士、平民、奴隶,在中世纪,有封建主、臣仆、行会师傅、帮工、农奴,而且几乎在每一个阶级内部又有一些特殊的阶层。

从封建社会的灭亡中产生出来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并没有消灭阶级对立。它只是用新的阶级、新的压迫条件、新的斗争形式代替了旧的。

但是,我们的时代,资产阶级时代,却有一个特点:它使阶级对立简单化了。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

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般的关系都破坏了。它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尊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它把宗教虔诚、骑士热忱、小市民伤感这些情感的神圣发作,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它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用一种没有良心的贸易自由代替了无数特许的和自力挣得的自由。总而言之,它用公开的、无耻的、直接的、露骨的剥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盖着的剥削。

资产阶级抹去了一切向来受人尊崇和令人敬畏的职业的神圣光环。它把医生、律师、教士、诗人和学者变成了它出钱招雇的雇佣劳动者。

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

资产阶级揭示了,在中世纪深受反动派称许的那种人力的野蛮使用,是以极端怠惰作为相应补充的。它第一个证明了,人的活动能够取得什么样的成就。它创造了完全不同于埃及金字塔、罗马水道和哥特式教堂的奇迹;它完成了完全不同于民族大迁徙和十字军征讨的远征。

资产阶级除非对生产工具,从而对生产关系,从而对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进行革命,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反之,原封不动地保持旧的生产方式,却是过去的一切工业阶级生存的首要条件。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状况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一切固定的僵化的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素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一切等级的和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人们终于不得不用冷静的眼光来看他们的生活地位、他们的相互关系。

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

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使反动派大为惋惜的是,资产阶级挖掉了工业脚下的民族基础。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并且每天都还在被消灭。它们被新的工业排挤掉了,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旧的、靠本国产品来满足的需要,被新的、要靠极其遥远的国家和地带的产品来满足的需要所代替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

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文明,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资产阶级使农村屈服于城市的统治。它创立了巨大的城市,使城市人口比农村人口大大增加起来,因而使很大一部分居民脱离了农村生活的愚昧状态。正像它使农村从属于城市一样,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资产阶级日甚一日地消灭生产资料、财产和人口的分散状态。它使人口密集起来,使生产资料集中起来,使财产聚集在少数人的手里。由此必然产生的结果就是政治的集中。各自独立的、几乎只有同盟关系的、各有不同利益、不同法律、不同政府、不同关税的各个地区,现在已经结合为一个拥有统一的政府、统一的法律、统一的民族阶级利益和统一的关税的统一的民族。

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

由此可见,资产阶级赖以形成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是在封建社会里造成的。在这些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封建社会的生产和交换在其中进行的关系,封建的农业和工场手工业组织,一句话,封建的所有制关系,就不再适应已经发展的生产力了。这种关系已经在阻碍生产而不是促进生产了。它变成了束缚生产的桎梏。它必须被炸毁,它已经被炸毁了。

起而代之的是自由竞争以及与自由竞争相适应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资产阶级的经济统治和政治统治。

现在,我们眼前又进行着类似的运动。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这个曾经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在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几十年来的工业和商业的历史,只不过是现代生产力反抗现代生产关系、反抗作为资产阶级及其统治的存在条件的所有制关系的历史。只要指出在周期性的重复中越来越危及整个资产阶级社会生存的商业危机就够了。在商业危机期间,总是不仅有很大一部分制成的产品被毁灭掉,而且有很大一部分已经造成的生产力被毁灭掉。在危机期间,发生一种在过去一切时代看来都好像是荒唐现象的社会瘟疫,即生产过剩的瘟疫。社会突然发现自己回到了一时的野蛮状态;仿佛是一次饥荒、一场普遍的毁灭性战争,使社会失去了全部生活资料;仿佛是工业和商业全被毁灭了,——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社会上文明过度,生活资料太多,工业和商业太发达。社会所拥有的生产力已经不能再促进资产阶级文明和资产阶级所有制关系的发展;相反,生产力已经强大到这种关系所不能适应的地步,它已经受到这种关系的阻碍;而它一着手克服这种障碍,就使整个资产阶级社会陷入混乱,就使资产阶级所有制的存在受到威胁。资产阶级的关系已经太狭窄了,再容纳不了它本身所造成的财富了。——资产阶级用什么办法来克服这种危机呢?一方面不得不消灭大量生产力,另一方面夺取新的市场,更加彻底地利用旧的市场。这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办法呢?这不过是资产阶级准备更全面更猛烈的危机的办法,不过是使防止危机的手段越来越少的办法。

资产阶级用来推翻封建制度的武器,现在却对准资产阶级自己了。但是,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种武器的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

随着资产阶级即资本的发展,无产阶级即现代工人阶级也在同一程度上得到发展;现代的工人只有当他们找到工作的时候才能生存,而且只有当他们的劳动增殖资本的时候才能找到工作。这些不得不把自己零星出卖的工人,像其他任何货物一样,也是一种商品,所以他们同样地受到竞争的一切变化、市场的一切波动的影响。

由于推广机器和分工,无产者的劳动已经失去了任何独立的性质,因而对工人也失去了任何吸引力。工人变成了机器的单纯的附属品,要求他做的只是极其简单、极其单调和极容易学会的操作。因此,花在工人身上的费用,几乎只限于维持工人生活和延续工人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但是,商品的价格,从而劳动的价格,是同它的生产费用相等的。因此,劳动越使人感到厌恶,工资也就越少。不仅如此,机器越推广,分工越细致,劳动量出就越增加,这或者是由于工作时间的延长,或者是由于在一定时间内所要求的劳动的增加,机器运转的加速,等等。

„„

但是,随着工业的发展,无产阶级不仅人数增加了,而且它结合成更大的集体,它的力量日益增长,它越来越感觉到自己的力量。机器使劳动的差别越来越小,使工资几乎到处都降到同样低的水平,因而无产阶级内部的利益、生活状况也越来越趋于一致。资产者彼此间日益加剧的竞争以及由此引起的商业危机,使工人的工资越来越不稳定;机器的日益迅速的和继续不断的改良,使工人的整个生活地位越来越没有保障;单个工人和单个资产者之间的冲突越来越具有两个阶级的冲突的性质。工人开始成立反对资产者的同盟;他们联合起来保卫自己的工资。他们甚至建立了经常性的团体,以便为可能发生的反抗准备食品。有些地方,斗争爆发为起义。

„„

资产阶级生存和统治的根本条件,是财富在私人手里的积累,是资本的形成和增殖;资本的条件是雇佣劳动。雇佣劳动完全是建立在工人的自相竞争之上的。资产阶级无意中造成而又无力抵抗的工业进步,使工人通过结社而达到的革命联合代替了他们由于竞争而造成的分散状态。于是,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

因此,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

共产党人的最近目的是和其他一切无产阶级政党的最近目的一样的: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

„„

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但是,现代的资产阶级私有制是建立在阶级对立上面、建立在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的剥削上面的产品生产和占有的最后而又完备的表现。

从这个意义上说,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

从宗教的、哲学的和一切意识形态的观点对共产主义提出的种种责难,都不值得详细讨论了。

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这难道需要经过深思才能了解吗?

思想的历史除了证明精神生产随着物质生产的改造而改造,还证明了什么呢?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

当人们谈到使整个社会革命化的思想时,他们只是表明了一个事实:在旧社会内部已经形成了新社会的因素,旧思想的瓦解是同旧生活条件的瓦解步调一致的。

当古代世界走向灭亡的时候,古代的各种宗教就被基督教战胜了。当基督教思想在18世纪被启蒙思想击败的时候,封建社会正在同当时革命的资产阶级进行殊死的斗争。信仰自由和宗教自由的思想,不过表明竞争在信仰领域里占统治地位罢了。

“但是”,有人会说,“宗教的、道德的、哲学的、政治的、法的观念等等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固然是不断改变的,而宗教、道德、哲学、政治和法在这种变化中却始终保存着。”

“此外,还存在着一切社会状态所共有的永恒真理,如自由、正义等等。但是共产主义要废除永恒真理,它要废除宗教、道德,而不是加以革新,所以共产主义是同至今的全部历史发展相矛盾的。”

这种责难归结为什么呢?至今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在阶级对立中运动的,而这种对立在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形式。

但是,不管阶级对立具有什么样的形式,社会上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剥削却是过去各个世纪所共有的事实。因此,毫不奇怪,各个世纪的社会意识,尽管形形色色、千差万别,总是在某些共同的形式中运动的,这些形式,这些意识形式,只有当阶级对立完全消失的时候才会完全消失。

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

不过,我们还是把资产阶级对共产主义的种种责难撇开吧。前面我们已经看到,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

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

当阶级差别在发展进程中已经消失而全部生产集中在联合起来的个人的手里的时候,公共权力就失去政治性质。原来意义上的政治权力,是一个阶级用以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有组织的暴力。如果说无产阶级在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一定要联合为阶级,如果说它通过革命使自己成为统治阶级,并以统治阶级的资格用暴力消灭旧的生产关系,那么它在消灭这种生产关系的同时,也就消灭了阶级对立的存在条件,消灭阶级本身的存在条件,从而消灭了它自己这个阶级的统治。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

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老古玩店(查尔斯•狄更斯)第十三章

权力意志(弗里德里希·尼采)

〈752〉

民主政体,则体现了对一切伟人和精英的怀疑。因为它代表“人人平等”。“质而言之,我们大家都是自私的畜生和庸众。” 〈854〉

这个具有普遍选举权的时代,即任何人都有权批评任何人、任何事的时代,我认为当务之急乃是重建等级制。〈855〉

确定等级,强调等级,这指的仅仅是权力的数量,否则就什么也不是。〈858〉

与你身份相称的权力的份额,决定着等级的高下;剩下的都是孬种。〈862〉

需要有一种学说,它要坚强有力,足以达到驯化的目的。即强化强者,麻痹和摧毁厌世思想。

铲除衰退的种族。欧洲的衰落——取消被奴隶污染了的价值。——统治全球,作为创造更高级人类的手段。——消灭称之为“道德”的伪善(在这方面,基督教乃是真正的歇斯底里:奥古斯丁①,班扬②)——取消普遍选举权:即取消最低级天性借以为高级天性立法的体系。——消灭平庸及其影响。(片面的人,个人——各国人民;通过对立物的匹配,才能使天性充盈。为此,种族要混合。)新的勇气——不是先验的真理(这种真理专找信仰成瘾的人!),而是自由地从属于一种行时的统治思想,譬如,把时间当作空间的特性等等。

①圣·奥古斯丁(354—430)——罗马时代思想家,神学家,著有《忏悔录》、《论上帝之城》等。——译者

②约翰·班扬(628—688)——英国作家,由于浸礼会传教士的原因被囚禁,在狱中写下《从今世到来世的朝圣之行》(678)。——译者

〈870〉

一切弊病的根源:逆来顺受、贞洁、忘我和绝对服从。这些奴隶道德竟然取得了胜利。因此,统治的天性被斥之为:!”.伪善;2.味良心——创造性的天性自认为冒犯了上帝,惶惶然不可终日,被永恒的价值紧箍着„„

总而言之:最美好的东西被亵渎了,因为弱者,或称放肆的猪猡,给它们投上了一层陰影——最优秀的人湮没无闻了——而且他们也经常误解自身。〈874〉

统治者和统治阶级的堕落,这是历史上一切大**的起因!假如没有罗马的帝王们,没有罗马社会,基督教绝不至于盛行。

当劣等人怀疑是否有较高级的人存在时,危险就大了!那时,人们会最终发现连那些劣等的、低三下四的和精神空虚的人们都具有美德了,发现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这是迄今为止登峰造极的荒唐!因为较高级的人最终会用奴隶主张的美德标准衡量自己——并引以为自豪等等,认为应该抛弃他们身上的一切较高级的品质。〈997〉

我教导说:人有高低贵贱之分。也许,某个人能为人的这种生存辩护千年——即一方是丰满的、充盈的、伟大的完人,另一方是无数不完整的、不健全的人。〈998〉

最高级的人生活在统治者的彼岸,没有任何羁绊。因为,他们认为统治者乃是自己的工具。〈999〉

等级制:决定价值、指导千年意志的人是最高级的人,他的方法是引导人的最高本性。

文明及其不满(弗洛伊德)

第十四章

超现实主义宣的言(布勒东)

尤利西斯(詹姆斯·乔伊斯)

几点过一刻啦,可真不是个时候,我猜想在中国,人们这会儿准正在起来梳辫子哪,好开始当天的生活,喔,修女们快要敲晨祷钟啦没有人会进去吵醒她们:除非有个把修士去做夜课啦,要么就是隔壁人家的闹钟,就像鸡叫似的咔嗒咔嗒地响都快把自个儿的脑子震出来啦,看看能不能打个盹儿,一二三四五,他们设计的这些算是啥花儿啊,就像星星一样隆巴德街的墙纸可好看多啦,他给我的那条围裙上的花样儿就有点儿像,不过我只用过两回,最好把这灯弄低一些,再试着睡一下,好能早点儿起床,我要到兰贝斯去,它就在芬勒特旁边,叫他们送些花儿来,好把屋子点缀点缀,万一明天,我的意思是说今天,他把他带回家来呢不,不,星期五可是个不吉利的日子,头一桩,我先得把这屋子拾掇拾掇,我寻思灰尘准是在我睡觉的当儿,不知咋地就长出来啦,然后我们可以来点儿音乐抽抽香烟,我可以替他伴奏,我得先用牛奶把钢琴的键擦擦,我穿啥好呢,要不要戴一朵白玫瑰,要么就来点儿利普顿仙女蛋糕,我就爱闻阔气的大店铺的香味儿,每磅七便士半,不然就是另外那种樱桃馅挂着粉色糖霜的两磅十一便士,桌子当中间儿还得摆上一盆花草,在哪儿才能买到便宜的呢喔,前不久我在哪儿瞧见过,我真爱花儿呀,恨不得让这房子整个儿都漂在玫瑰花海上天上的造物主啊,啥也比不上大自然,蛮荒的山啦,大海啦,滚滚的波浪啦,再就是美丽的田野,一片片庄稼地里长着燕麦啦,小麦啦,各种各样的东西,一群群肥实的牛走来走去,看着心里好舒坦呀,河流湖泊鲜花啥样形状香味颜色的都有,连沟儿里都绽出了报春花和紫罗兰,这就是大自然至于那些人说啥天主不存在啦,甭瞧他们一肚子学问,还不配我用两个指头打个榧子哪,他们为啥不自个儿跑去创造点儿啥名堂出来呢,我常常问他这句话无神论者也罢,不论他们管自个儿叫啥名堂也罢,总得先把自个儿身上的污点洗净呀,等到他们快死啦,又该嚎陶大哭着去找神父啦,为啥呢为啥呢,因为他们做了亏心事,生怕下地狱啊。对啦,我把他们琢磨透啦谁是开天辟地第一个人呢,又是谁在啥都不存在以前,创造了万物呢,是谁呢哎,这他们也不晓得我也不晓得,这不就结了吗?他们倒不如试着去挡住太阳让它明儿个别升上来呢,他说过,太阳是为你照耀的,那天我们正躺在霍斯岬角的杜鹃花丛里,他穿的是一身灰色花呢衣裤,戴着那顶草帽,就在那天我使得他向我求婚。对啦,起先我把自个儿嘴里的香籽糕往他嘴里递送了一丁点儿,那是个闰年,跟今年一样。对啦,十六年过去啦,我的天哪,那么长长的一个吻,我差点儿都没气儿啦。对啦,他说我是山里的一朵花儿。对啦,我们都是花儿,女人的身子。对啦,这是他这辈子所说的一句真话还有那句今天太阳是为你照耀的。对啦这么一来我才喜欢上了他因为我看出他懂得要么就是感觉到了女人是啥,而且我晓得,我啥时候都能够随便摆布他,我就尽量教他快活,就一步步地引着他,直到他要我答应他,可我呢起先不肯答应,只是放眼望着大海和天空,我在想着那么多他所不知道的事儿,马尔维啦,斯坦厄普先生啦,赫斯特啦,爹爹啦,老格罗夫斯上尉啦,水手们在玩众鸟飞啦,我说弯腰啦,要么就是他们在码头上所说的洗碟子,还有总督府前的哨兵,白盔上镶着一道边儿,可怜的家伙都快给晒得熟透啦,西班牙姑娘们披着披肩,头上插着高高的梳子,正笑着再就是早晨的拍卖,希腊人啦,犹大人啦,阿拉伯人啦,鬼知道还有旁的啥人,反正都是从欧洲所有最边远的地方来的,再加上公爵街和家禽市场,统统都在拉比沙伦外面嘎嘎乱叫一头头可怜的驴净打瞌睡,差点儿滑跤,阴暗的台阶上,睡着一个个裹着大氅的模模糊糊的身影,还有运公牛的车子那好,大的轱辘,还有几千年的古堡。对啦,还有那些漂亮的摩尔人,全都像国王那样穿着一身白,缠着头巾,请你到他们那小小,店铺里去坐一坐,还有龙达,客栈那一扇扇古老的窗户,窗格后藏着一双明媚的流盼,好让她的情人亲那铁丝格子,还有夜里半掩着门的酒店啦,响板啦,那天晚上我们在阿尔赫,西拉斯误了那班轮渡,打更的拎着灯转悠,平安无事啊,哎唷,深处那可怕的急流,哦,大海有时候大海是深红色的就像火似的,还有那壮丽的落日,再就是阿拉梅达园里的无花果树。对啦,还有那一条条奇妙的小街,一座座桃红天蓝淡黄的房子,还有玫瑰园啦莱莉花啦天竺葵啦仙人掌啦,在直布罗陀作姑娘的时候我可是那儿的一朵山花儿。对啦,当时我在头发上插了朵玫瑰,像安达卢西亚姑娘们常做的那样,要么我就还是戴朵红玫瑰。好吧,在摩尔墙脚下他曾咋佯地亲我呀,于是我想,喔,他也不比旁的啥人差呀于是我递个眼色教他再向我求一回,于是他问我愿意吗?对啦,说声好吧我的山花,于是,我先伸出胳膊搂住他。对啦,并且把他往下拽,让他紧贴着我,这样他就能感触到我那对香气袭人的乳房啦。对啦,他那颗心啊如醉如狂,于是我说,好吧,我愿意,好吧。

基督再临(威廉·巴特勒·叶芝)

猎鹰绕着越来越大的圈子不停地盘旋 再也听不见放鹰人的呼唤; 万物分崩离析;中心难以为系; 世上只落下一盘散沙的无政府主义,血色迷糊的潮流奔腾汹涌,天真的仪典,亦忍为滔天血浪所湮没;至善者毫无信心,而至恶者 却躁动不止。

一准是某种启示已近在眼前; 一准是基督再临就在眼前。基督再临!话未出□,一个巨大的形象便出现在人们脑际 令我花了眼:在大漠沙海之中,一个獅身人面的形体 目光如烈日般茫然而无情。正缓慢地挪动腿脚,周围环绕着 —群义愤的沙漠鸟的影子。黑暗再度降临;不过现在我知道 过去两千年岩石般的沉睡

都被摇篮摇成了噩梦般的烦恼,何等粗野的畜牲,它的时辰巳至,慵懒地朝伯利恒走去投生。

既然情至上(爱德华•艾斯特林•卡明斯)

版本一:

版本二: 既然情至上

情感至上 谁对事物的形式

要总是留意规矩 小心翼翼

就永远不能够尽情地吻你 谁就永远不会用心吻你

做个十足的傻瓜吧 当春尚在人间

在春天的世界里 不妨做个完完全全的傻瓜

我热血沸腾 我的热血赞成:

吻比智慧来得更合时宜 相比智慧

女士,我对所有的鲜花起誓。别哭-亲吻是更好的结局

我费尽脑汁的表述都不及 女士,我以万花起誓。别哭

你睫毛闪动的灵语---我大脑的最佳状态,还不及

你眼睫忽闪的倾诉

我们天作之合

然后笑呀,你偎依在我的怀里 我们是天作之合:那就

因为生命会永远 笑吧,倒在我的怀抱

因生命不是一节段落

死亡也不是生命全部的释意

而对我,死亡亦非括弧 第十五章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让-保罗•萨特)

„„我们所说的存在先于本质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的意思是:人首先存在着,首先碰到各种际遇,首先活动于这世界——然后,开始限定了自己。若依存在主义者看来,一个人如果无法予以限定,那是因为人在开始的时候还没有成为什么。只是到了后来,他才成了某种东西,他才把自己创造成他所要成为的东西。因此,就无所谓人的天性,因为没有上帝来给予它一个概念。人赤裸裸地存在着,他之赤裸裸并不是他自己所想象的,而是他是他自己所意欲的——他跃进存在之后,他才意欲自己成为什么东西。人除了自我塑造之外,什么也不是。这是存在主义的第一个原则。也就是人们称它为主体性(subjectivity)并用这个字来谴责我们的。但是我们这样说的意思,还不是指人比一块石头或者一张桌子更为尊严?因为我们的意思是说,人是首先就自己存在了的——人在一切之前某种自行向未来推进并自觉正在这样推进的东西。人确实是一种具有主体生命的设计者,而不是青苔,兰花,或是花椰菜。在这个自我设计之先,无物存在。即使在睿智的上天也没有。人只有在他计划成为什么时才能获得存在,只是希望,还不够。因为“希望”或者“意愿”一词,通常是指一种在我们已塑造出我们自己之后所作的一种自觉决定。我们可以希望加入一个政党,写一本书,或是结婚——但是在这些情形下,通常所谓“我的意愿”可能是一种先验的表现以及更自发的决定。然而,假如存在先于本质是真实的话,人就要对他自己负责。因此,存在主义的第一个作用是它使每一个人主宰他自己,把他存在的责任全然放在他自己的肩膀上。由是,当我们说人对他的本质负责时,我们并不只是说他对他个人负责而已,而是对所有的人负责。“主体论”具有两种意义,而我们的反对者只是接触到其中的一个而已。主体论一方面是指个人主体的自由,另方面则指人是无法超越人类的主体性。后者才是存在主义比较深层的意义。当我们说一个人选择他自己的时候,我们的意思是指每一个人必须选择他自己。但是由此我们也意指选择他自己的时候,他也为所有的人作选择。因为实际上,在我们选择一个我们所想要做的人的时候,我们所作的种种努力,无非是在创造一个为我们认为当然的人的形象。我们在两者之中作选择时,同时也就是在肯定我们所选择的对象的价值,因为我们不能永远选择没有价值的。我们所选择的常常是较为有价值的,同时没有对我们更有价值的,除非对大家都更有价值。进言之,如果存在先于本质,而当我们存在的时候,我们也在创造我们的形象,则这个形象是适用于所有人类和我们所处的整个时代的。我们的责任因此较我们想象的更为重大,因为它关涉到人类全体。比如,假使我是一个工人,我可选择一个基督徒的工会,而不加入一个共党的工会。假如由于这个会员的资格,我要表示,为人处世最好是忍让为先,人的国度并不在这世界上,那么我并不是独自一个人归依于这个观点。忍让是我对每个人的意愿,结果,我的行动也就成为全人类的一种行为。或者,举一个较为私人性的例子,我决定结婚生子,纵然这个决定只是从我的情境,情爱,欲望中发展而出的,但在实行一夫一妻制上面,我就涉及到全人类,而不只我自己。所以,我对自己固然有责任,对别人也有责任。同时,我也塑造了某种我所希望的人的形象,我塑造我自己,我也塑造了别人„„

„„陀斯妥也夫斯基曾写道:“如果上帝不曾存在,任何事情都可被允许的。”而这正是存在主义的出发点。

假如存假如上帝不存在,任何事情确实都可被允许的,结果人就孤立无依了。因为他无法在他自身之内和自身之外发现可以依赖的东西。他随着发现,他是无理由可解释的。因为存在确是先于本质,我们就永远不能根据天赋和特殊的人性去解释自己的行为;换言之,没有什么决定论的存在——人是自由的,人就是自由。另一方面,假如上帝不存在,也就没有任何价值或命令给予我们以规范我们的行为。因此,在我们的前后都没有一个光辉的价值领域,都没有任何理由或借口。我们孑然孤立,没有任何理由可寻。这就是我所谓的人是被注定为自由的意义。说是被注定,乃由于人并不会创造自己,然而又是自由的,自从人被抛进这个世界,他就要对他所做的任何事情负责。存在主义者不相信热情的力量。他不同意一往向前的热情是决定性的引导人们于行动的一道急流,因而就可以把它作为人的一种托词。他认为一个人对于自己的热情也应该负责。存在主义者不认为一个人可以借发现什么预兆,去帮助他决定未来行动的方向。因为他认为一个人在选择的时候,就自行解释了这预兆。所以他认为每一个人,无须任何的支持或援助,人,是时时刻刻都注定要去创造自己的„„

„„在某种意义上,选择是可能的,但是不选择却是不可能的,我是总能够选择的,但是我必须懂得如果我不选择,那也仍旧是一种选择。这看上去好象只是形式主义,但在限制想入非非或者随心所欲上却非常重要。因为当我碰上一个真实的处境时——例如,我是一个有性能力的生物,能够与异性的生物发生关系并生育子女——我就不得不选择对它的态度,同时在任何一方面,我对这选择负有责任,在约束了我自己时,也就约束了全人类„„依照我们的观点,正好相反,人乃是在一个有组织的处境中发现了自己,在这处境中,他是自我含蕴的,他的选择包含了整个人类,同时他也不能避免选择,不论他是否必须保持独身,或者他必须结婚而不生子,或者他必须结婚同时生儿育女。在任何情况之下,不管他如何选择,在这种处境之下,他是不可能不负完全责任的。毫无疑问地,他并不根据任何预先建立的价值系统来选择,但是指责他放任是不公平的。我们宁愿说,道德的选择与一件艺术品的构成是可以相比拟的。

„„我之所以提到艺术品,只是作为一个比较而已。明白了这一点,当一个艺术家画一幅画时,会有人因为他没有根据先天建立的规则而责备他吗?会有人问他要画的是什么画呢?正如每个人都知道的,他不必画任何预先规定好的图画。艺术家之作画和此画之必须要画,都完全是他要这样做的。正如每个人都知道的,这并没有什么先天的美学价值,但在创造的过程中,在创造的意志和完成的艺术品之间,价值就会出现。没有人可以说出明天的绘画是什么样子,只有在画成之后,我们才能够评断它。这和道德又有何干?我们也是处在和这相似的创造处境中。我们从来不说一件艺术品是不负责任的。当我们谈论毕卡索的画时,我们知道得很清楚,这画是在他画这画的时候变成这样子的,而他的画就是他整个生命的一部分。

在道德的范畴内也是一样的。这一点在艺术和道德中是相通的,在这两者之中我们都和创造与发明有关。我们不能先验地决定什么是应该做的。由那位来找我的学生的例子中,你已清楚地看出来,不管他向哪一种伦理系统求助,康德学派的或者其他学派的,他都不能找到任何的指示。他不得不为自己发明的一套法律。当然我们不能说这个人在选择留下和他母亲相处时——就是接受了温情,个人的热爱,以及具体的仁爱为他道德的基础——造成了一个不负责任的选择。假使他选择到英国去的那种牺牲时,我们也不能这样说。人塑造他自己;他并不是已经被塑造好了的。他因他的道德选择而塑造自己,他不得不选择一个道德,这些都是环境给与他的压力。我们只能在发现人和他的行为关系时,才能为人下个界说。因此,指责我们的选择为不负责任的乃属荒谬„„

上一篇:八年级上册地理测试题下一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