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乘整数苏教版

2024-05-22

小数乘整数苏教版(共8篇)

篇1:小数乘整数苏教版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小数乘整数练习单

练一练:

再来练一练

根据148×23=3404,将正确结果与算式相连接34.04340.4340.434.0414.8×23148×0.23148×2.31.48×23 用竖式计算

0.68×9= 3.24×65=

小华看见远处打闪以后,经过 3秒听到雷声。已知雷声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每秒0.33千米,打闪的地方离小华有多远?(从打闪起到看见闪光的时间略去不算)

去农场要行200千米,汽车的油箱里有25千克汽油,每千克汽油可供汽车行使6.8千米。中途要加油吗?

拓展:()×()=4.8()里可以填哪些数? 看谁填得最多?

篇2:小数乘整数苏教版

教材分析:

本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加减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在生活中学生也积累了一些小数乘法的初步经验。它是在整数乘法意义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扩展,同时,它既是小数除法学习的基础,也是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学习的基础。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第55~56页例

1、“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第1~4题。

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地计算。

2.使学生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初步的抽象、概括以及合情推理能力,感受数学探索活动的乐趣。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小数乘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2.熟练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地计算。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复习整数乘法的意义及整数乘法中由因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

2.创设情境。

谈话:同学们,西瓜是营养丰富的水果,但在不同的季节,西瓜的单价也会发生明显变化。请大家观察这里的西瓜价格。

出示例l两幅情境图。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出示问题(l)和问题(2)。

引导:夏天买3千克西瓜要多少元可以怎样列式?(板书:0.8×3=)为什么这样列式?

冬天买3千克呢?(板书:2.35×3=)这个算式表示的什么意思?和我们以前学过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引入:以前我们学习的是两个整数相乘,是整数乘法。这两道算式里都有一个乘数是小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小数乘整数。(板书课题:小数乘整数)

二、自主参与

探索新知 1.学生探究0.8×3并交流想法。

引导:0.8×3表示什么意思?你能用已有的知识计算结果吗?和同桌交流:你是怎样算的?

结合交流集体讲评,引导理解不同算法(交流时出现几种理解几种):(1)用加法算:3个0.8相加。(2)换算成“角”算:0.8元是8角。

0.8 8×3-24(角)0.8 24角=2.4元 +0.8 2.4(3)联系小数的意义画图推算:0.8里面有(8)个0.1,3个0.8就是(24)个0.1,也就是2.4.(结合方法说明.用方格图表示出一共24个0.1即2.4的结果)

(4)用竖式笔算:

学生尝试计算,师展示两种写法: 0.8 0.8 ×3 ×3

2.4 2.4 交流:应该怎样列竖式?把0.8看作多少来计算的? 师强调看作整数乘,把末位对齐。2.尝试计算2.35×3的积。

引导:这里乘数有一位小数,积也是一位小数,它们之间是否存在某种联系呢?我们继续研究。现在请大家计算2.35×3,在课本上先用加法竖式计算得数是多少,再在乘法竖式上算一算、填一填,想想积有几位小数,算出得数。

学生计算,教师板书出竖式,并巡视、指导。交流:加法怎样算的?(在竖式上板书加的过程)得数是几?为什么是两位小数?

乘法怎样算的?(在竖式上板书乘的过程)得数应该是几位小数?(在积里点小数点)你是怎样想的呢?

说明:这里先按整数乘法计算,在积里点小数点时可以这样想:因为3个两位小数相加的和还是两位小数,所以2.35×3的积也是两位,是7.05;也可以这样想:2.35表示235个百分之一,按235×3得出705,表示有705个百分之一,所以积是7.05。

师:通过验证,我们初步确认: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位数和因数的小数位数相同。我们在后面学习小数乘法时,还要探讨“为什么相同”这个问题。现在,请大家同桌之间说一说:小数和整数相乘,应该怎样计算?

三、巩固深化,解决实际问题 1.做“练一练”第1题。

引导:大家先读一读“练一练”第1题,再来说说下面三题都先按哪道算式计算,再点小数点的。

让学生独立写出各题的积。交流结果,说说怎样想的。指出:这三道小数乘整数的题,都是按148×23算出得数3404,关键是看乘数有几位小数,就在积里点出小数点。

2.做“练一练”第2题。学生计算,两人板演。集体讲评,检查计算过程。提问:第二小题按整数算出的积是90,怎样点小数点的?这里有哪些题的积需要化简?

指出:像第二小题这样,整数相乘的积是90,点出两位小数时,要在整数部分添“0”;像第二、第四小题这样末尾是0能化简的,得数要化简。

3.做练习十第1题。让学生直接写出得数。

交流得数并呈现,选择2-3题(如0.4×3、2×0.07、6×1.5)说说怎样算的。

4.做练习十第4题。学生独立解答。

引导交流解答方法,说明结果,教师板书算式、得数,理解方法。

四、全课总结,完成作业 1.引导小结。

提问:本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认为小数乘整数时要注意什么?关键在哪里?还有哪些收获?

2.布置作业。完成练习十第2、3题。

四、总结全课

同学们,今天有什么收获?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你是怎么学会的?下次,去买东西,可要自己算一算哦!

教学反思: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购买西瓜”的情境,自然地引出了小数和整数相乘的学习内容。

篇3:小数乘整数苏教版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指出, 数学教学应结合教学内容, 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以问题情境为基础的数学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探索欲望。研究表明, 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他们的知识经验是在与客观世界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形成的。有意义的学习, 是儿童以一种积极的心态, 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认识新知, 同化新知, 建构其意义的过程。

根据数学课程新理念, 本课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 尝试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让学生感受到知识来源于生活, 从而主动利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推理、抽象、概括、合作和交流的过程中, 成为“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探索并初步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会用竖式进行计算。

2.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 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培养初步的抽象、概括以及合情推理能力, 感受数学探索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探究并学会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计算法则的算理。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1. 星期天, 妈妈到超市里购买了许多物品, 出示:

2. 看了这张表, 你想提出哪些问题?

购买每一种商品分别要花多少钱呢?你会列式吗?试试看。

(学生分别列出4个乘法算式。)

3. 谈话:这些乘法算式和我们以前学习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有一个因数是小数) 你会计算吗?

板书课题:小数乘整数

【设计意图:创设购物情境引入。小数乘法在购物中比较常见, 是学生熟悉的生活内容, 因此设计问题由学生自己主动提出, 通过对算式的观察, 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自然地引入课题。】

二、自主探索, 感悟方法

1. 引导学生计算妈妈购买4盒牛奶花了多少元?启发:2.4×4究竟等于多少呢?你能想办法试着自己算出来吗?

(学生独立尝试计算,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采用什么方法, 以便指导讲解。)

2. 全班交流: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算出的结果是多少?

(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计算方法。如学生讲到用竖式计算, 则进行重点评讲。)

板书:

讨论:谁能看着竖式说说用竖式计算“2.4×4”的过程?积里的小数点能不点吗?

比较:2.4是几位小数?积9.6呢?

3. 妈妈还购买了4千克香蕉, 要花多少钱呢?

提出要求:先列加法竖式计算, 再列乘法竖式计算。

(学生按要求独立计算。)

4. 全班交流:列出的加法算式是求几个2.16的和?列出的乘法算式又表示什么意思呢?

请学生说说用乘法竖式计算的过程。

(讲清2.16是几位小数, “2.16×4”的积是几位小数, 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5. 猜一猜:

如果用一个三位小数乘4, 积会是几位小数?如果是用一个四位小数乘4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解决新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向、有序的思考, 使学生在观察和比较中, 在对问题的分析、思考、解答中, 层层深入理解算理,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再次体验, 理解算理

1. 独立计算购买葡萄和面包的价钱:“6.88×3”“1.9×5”。

猜一猜每道题的积是几位小数, 然后用计算器算一算, 看结果与猜想的是否一样。

2. 观察、比较:今天学的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最大的区别是什么?积的小数位数与什么有关?有怎样的关系?

(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

3. 引导小结:计算小数乘整数时, 一般可以先按整数乘法计算, 再看因数有几位小数, 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 并点上小数点。

4. 看教科书第3页的内容。

看看书上是怎样计算小数乘整数的, 与我们的计算方法是不是一样的。

(独立看书思考后集体交流。)

5. 完成“做一做”。

(重点比较积和因数的小数位数的联系, 进一步体会和巩固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用感悟到的方法猜每道题的积的小数位数, 再用计算器计算进行验证, 体会探索的乐趣。通过与书本内容的比较,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学习兴趣。】

四、指导完成练习一

1. 完成第1题。

先说说每题的积是几位小数, 再分别计算。

指名板演, 集体订正。

小结:如果积是小数而且末尾有0, 一般要进行化简。

2. 完成第2题。

先独立完成, 再集体交流:各题的积是多少?积是几位小数?怎样确定积的小数位数?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层层递进, 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了解计算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既注重了计算技能的提高和良好习惯的培养, 又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

五、全课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认为计算小数乘整数的关键是什么?要特别注意什么问题?

篇4:“小数乘整数”的典型错误及对策

小数乘整数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教材说明指出:在具体情境中,小数乘整数很容易转化为整数乘法,联系整数乘、除法的意义也很容易理解小数乘整数以及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意义,因而这部分内容便于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计算方法。

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理解小数乘整数意义较为轻松,然而在探索计算方法时,却总会出现种种问题,从课堂教学实践来看,以三种现象最为突出。

1.写0.8乘3的竖式时,3与谁对齐?学生中通常有两种观念:一种认为3应该与0对齐;一种认为3可以与8对齐;

2.在引导学生计算出0.8×3=2.4和2.35×3=7.05后,引导学生观察积的小数点是怎么确定的。大多数学生认为积的小数点与小数因数的小数点对齐,这时许多教师无法给出正确的引导方式,只能空洞地说: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以后会进一步学习。

3. “练一练”的“3.7×5、0.18×5”与例题相似,学生能顺利完成,到“46×1.3”时,学生出现了以下几种做法:

经过了解发现,第①种做法的学生认为“试一试”中,要求用计算器计算,因此这里也用计算器计算;第②种做法的学生认为46×0.3=13.8,所以应该写13.8;第③种做法的学生注意了先按整数乘法计算出结果,所以就先列出整数乘法的算式,再写上积,确定小数点。

二、原因分析

1.“相同数位对齐”的负迁移

在学习小数乘法之前,学生学习了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已经形成了小数点对齐的定式思维,同时在学生以往所有的竖式中(加、减、乘、除)都一再强调“相同数位对齐”,这些知识使学生产生计算小数乘法时也应该小数点对齐的思维定式。同时在主题图的探究中,结合小数乘整数的意义,让学生在列出“0.8×3”后用“0.8+0.8+0.8=2.4”计算,再次强化了小数点对齐,因此学生在列“0.8×3”的竖式时,认为将3与0对齐很正常。

2.教材编排体系的不足

教材在编排小数乘整数时用了例题“0.8×3”和“2.35×3”,以及“试一试”中的三道题,通过对这些算式计算方法的探究、比较,使学生明确因数中的小数是几位小数,积也是几位小数。学生往往受小数加法的影响认为积的小数点与因数的小数点对齐,而且小数乘整数是符合积的小数点与小数因数的小数点对齐这一现象的。更为关键的是,当学生产生这种想法后,后续的学习中接触到因数中的小数是几位小数,积也是几位小数时,由于有了先入为主的概念,导致学生在学习小数乘小数时困难重重。教材编排的例题都是小数乘一位数,“试一试”中的小数乘两位数是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因此学生在用竖式计算小数乘两位数时无所适从,虽然教师讲了将小数乘法看成整数乘法计算,但是学生眼里明明看到的就是小数,他们很疑惑:为什么要看成整数?怎样看成整数?导致在独立列竖式计算小数乘两位数时错误百出。

3.教师处理教材的不当

教师在处理这部分教材时,往往过于强调列出竖式用加法算出结果,以及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导致学生思维不能集中到将0.8×3看成8×3来计算。因此学生在独立列竖式之前,他们一直没有明确小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列出各种各样的竖式也就不在意料之外了。

三、教学对策

1.淡化“相同数位对齐”的负迁移

从学生的已有知识来看,学生对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已经有了思维定式,特别是整数乘除法中也是一再强调相同数位对齐。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该尽量淡化“相同数位对齐”对这节课学习的影响,在学生探究0.8×3、2.35×3结果是多少时,当学生联系小数乘整数的意义提出用加法验证时,教师可以直接让学生口算,只列出横式而不出示竖式,尽量淡化相同数位对齐的思维定式。

2.减少观察竖式产生的错误感知

在教学中,当学生没有感知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时,应该回避竖式的写法,当学生通过加法得出0.8×3=2.4,2.35×3=7.05后,不要求学生列出竖式。在“试一试”的教学中,先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476×12、28×53、103×25,再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4.76×12、2.8×53、103×0.25,然后比较积的变化,这样学生对“将小数看成整数来计算,因数中的小数是几位小数,积也是几位小数”这两个小数乘法计算中的关键也就有了比较准确的理解,减少了其他错误思维定式的影响。

3.增加小数乘两位数的教学

在学生形成了正确的结论后,为了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小数乘法计算法则的理解,掌握小数乘整数的一般方法,教师可以在例题的基础上,适当补充练习。例如:冬冬小朋友买43千克大米要多少元(每千克2.35元)?通过对2.35×43的竖式写法的探究,既验证了前面学习中产生的对小数乘法计算法则的结论,同时也使学生真正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理解用竖式计算小数乘整数的方法。

(责编童夏)

endprint

一、小数乘整数的教学现状

小数乘整数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教材说明指出:在具体情境中,小数乘整数很容易转化为整数乘法,联系整数乘、除法的意义也很容易理解小数乘整数以及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意义,因而这部分内容便于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计算方法。

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理解小数乘整数意义较为轻松,然而在探索计算方法时,却总会出现种种问题,从课堂教学实践来看,以三种现象最为突出。

1.写0.8乘3的竖式时,3与谁对齐?学生中通常有两种观念:一种认为3应该与0对齐;一种认为3可以与8对齐;

2.在引导学生计算出0.8×3=2.4和2.35×3=7.05后,引导学生观察积的小数点是怎么确定的。大多数学生认为积的小数点与小数因数的小数点对齐,这时许多教师无法给出正确的引导方式,只能空洞地说: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以后会进一步学习。

3. “练一练”的“3.7×5、0.18×5”与例题相似,学生能顺利完成,到“46×1.3”时,学生出现了以下几种做法:

经过了解发现,第①种做法的学生认为“试一试”中,要求用计算器计算,因此这里也用计算器计算;第②种做法的学生认为46×0.3=13.8,所以应该写13.8;第③种做法的学生注意了先按整数乘法计算出结果,所以就先列出整数乘法的算式,再写上积,确定小数点。

二、原因分析

1.“相同数位对齐”的负迁移

在学习小数乘法之前,学生学习了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已经形成了小数点对齐的定式思维,同时在学生以往所有的竖式中(加、减、乘、除)都一再强调“相同数位对齐”,这些知识使学生产生计算小数乘法时也应该小数点对齐的思维定式。同时在主题图的探究中,结合小数乘整数的意义,让学生在列出“0.8×3”后用“0.8+0.8+0.8=2.4”计算,再次强化了小数点对齐,因此学生在列“0.8×3”的竖式时,认为将3与0对齐很正常。

2.教材编排体系的不足

教材在编排小数乘整数时用了例题“0.8×3”和“2.35×3”,以及“试一试”中的三道题,通过对这些算式计算方法的探究、比较,使学生明确因数中的小数是几位小数,积也是几位小数。学生往往受小数加法的影响认为积的小数点与因数的小数点对齐,而且小数乘整数是符合积的小数点与小数因数的小数点对齐这一现象的。更为关键的是,当学生产生这种想法后,后续的学习中接触到因数中的小数是几位小数,积也是几位小数时,由于有了先入为主的概念,导致学生在学习小数乘小数时困难重重。教材编排的例题都是小数乘一位数,“试一试”中的小数乘两位数是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因此学生在用竖式计算小数乘两位数时无所适从,虽然教师讲了将小数乘法看成整数乘法计算,但是学生眼里明明看到的就是小数,他们很疑惑:为什么要看成整数?怎样看成整数?导致在独立列竖式计算小数乘两位数时错误百出。

3.教师处理教材的不当

教师在处理这部分教材时,往往过于强调列出竖式用加法算出结果,以及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导致学生思维不能集中到将0.8×3看成8×3来计算。因此学生在独立列竖式之前,他们一直没有明确小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列出各种各样的竖式也就不在意料之外了。

三、教学对策

1.淡化“相同数位对齐”的负迁移

从学生的已有知识来看,学生对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已经有了思维定式,特别是整数乘除法中也是一再强调相同数位对齐。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该尽量淡化“相同数位对齐”对这节课学习的影响,在学生探究0.8×3、2.35×3结果是多少时,当学生联系小数乘整数的意义提出用加法验证时,教师可以直接让学生口算,只列出横式而不出示竖式,尽量淡化相同数位对齐的思维定式。

2.减少观察竖式产生的错误感知

在教学中,当学生没有感知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时,应该回避竖式的写法,当学生通过加法得出0.8×3=2.4,2.35×3=7.05后,不要求学生列出竖式。在“试一试”的教学中,先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476×12、28×53、103×25,再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4.76×12、2.8×53、103×0.25,然后比较积的变化,这样学生对“将小数看成整数来计算,因数中的小数是几位小数,积也是几位小数”这两个小数乘法计算中的关键也就有了比较准确的理解,减少了其他错误思维定式的影响。

3.增加小数乘两位数的教学

在学生形成了正确的结论后,为了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小数乘法计算法则的理解,掌握小数乘整数的一般方法,教师可以在例题的基础上,适当补充练习。例如:冬冬小朋友买43千克大米要多少元(每千克2.35元)?通过对2.35×43的竖式写法的探究,既验证了前面学习中产生的对小数乘法计算法则的结论,同时也使学生真正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理解用竖式计算小数乘整数的方法。

(责编童夏)

endprint

一、小数乘整数的教学现状

小数乘整数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教材说明指出:在具体情境中,小数乘整数很容易转化为整数乘法,联系整数乘、除法的意义也很容易理解小数乘整数以及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意义,因而这部分内容便于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计算方法。

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理解小数乘整数意义较为轻松,然而在探索计算方法时,却总会出现种种问题,从课堂教学实践来看,以三种现象最为突出。

1.写0.8乘3的竖式时,3与谁对齐?学生中通常有两种观念:一种认为3应该与0对齐;一种认为3可以与8对齐;

2.在引导学生计算出0.8×3=2.4和2.35×3=7.05后,引导学生观察积的小数点是怎么确定的。大多数学生认为积的小数点与小数因数的小数点对齐,这时许多教师无法给出正确的引导方式,只能空洞地说: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以后会进一步学习。

3. “练一练”的“3.7×5、0.18×5”与例题相似,学生能顺利完成,到“46×1.3”时,学生出现了以下几种做法:

经过了解发现,第①种做法的学生认为“试一试”中,要求用计算器计算,因此这里也用计算器计算;第②种做法的学生认为46×0.3=13.8,所以应该写13.8;第③种做法的学生注意了先按整数乘法计算出结果,所以就先列出整数乘法的算式,再写上积,确定小数点。

二、原因分析

1.“相同数位对齐”的负迁移

在学习小数乘法之前,学生学习了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已经形成了小数点对齐的定式思维,同时在学生以往所有的竖式中(加、减、乘、除)都一再强调“相同数位对齐”,这些知识使学生产生计算小数乘法时也应该小数点对齐的思维定式。同时在主题图的探究中,结合小数乘整数的意义,让学生在列出“0.8×3”后用“0.8+0.8+0.8=2.4”计算,再次强化了小数点对齐,因此学生在列“0.8×3”的竖式时,认为将3与0对齐很正常。

2.教材编排体系的不足

教材在编排小数乘整数时用了例题“0.8×3”和“2.35×3”,以及“试一试”中的三道题,通过对这些算式计算方法的探究、比较,使学生明确因数中的小数是几位小数,积也是几位小数。学生往往受小数加法的影响认为积的小数点与因数的小数点对齐,而且小数乘整数是符合积的小数点与小数因数的小数点对齐这一现象的。更为关键的是,当学生产生这种想法后,后续的学习中接触到因数中的小数是几位小数,积也是几位小数时,由于有了先入为主的概念,导致学生在学习小数乘小数时困难重重。教材编排的例题都是小数乘一位数,“试一试”中的小数乘两位数是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因此学生在用竖式计算小数乘两位数时无所适从,虽然教师讲了将小数乘法看成整数乘法计算,但是学生眼里明明看到的就是小数,他们很疑惑:为什么要看成整数?怎样看成整数?导致在独立列竖式计算小数乘两位数时错误百出。

3.教师处理教材的不当

教师在处理这部分教材时,往往过于强调列出竖式用加法算出结果,以及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导致学生思维不能集中到将0.8×3看成8×3来计算。因此学生在独立列竖式之前,他们一直没有明确小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列出各种各样的竖式也就不在意料之外了。

三、教学对策

1.淡化“相同数位对齐”的负迁移

从学生的已有知识来看,学生对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已经有了思维定式,特别是整数乘除法中也是一再强调相同数位对齐。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该尽量淡化“相同数位对齐”对这节课学习的影响,在学生探究0.8×3、2.35×3结果是多少时,当学生联系小数乘整数的意义提出用加法验证时,教师可以直接让学生口算,只列出横式而不出示竖式,尽量淡化相同数位对齐的思维定式。

2.减少观察竖式产生的错误感知

在教学中,当学生没有感知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时,应该回避竖式的写法,当学生通过加法得出0.8×3=2.4,2.35×3=7.05后,不要求学生列出竖式。在“试一试”的教学中,先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476×12、28×53、103×25,再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4.76×12、2.8×53、103×0.25,然后比较积的变化,这样学生对“将小数看成整数来计算,因数中的小数是几位小数,积也是几位小数”这两个小数乘法计算中的关键也就有了比较准确的理解,减少了其他错误思维定式的影响。

3.增加小数乘两位数的教学

在学生形成了正确的结论后,为了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小数乘法计算法则的理解,掌握小数乘整数的一般方法,教师可以在例题的基础上,适当补充练习。例如:冬冬小朋友买43千克大米要多少元(每千克2.35元)?通过对2.35×43的竖式写法的探究,既验证了前面学习中产生的对小数乘法计算法则的结论,同时也使学生真正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理解用竖式计算小数乘整数的方法。

(责编童夏)

篇5:小数乘整数苏教版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64~65页例

1、“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索并初步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会用竖式进行计算。

2、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初步的抽象、概括以及合理推理能力,感受数学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探索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确定积的小数位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同学们。吃过西瓜吗?你知道什么季节的西瓜贵?什么季节的西瓜便宜呢?为什么?

现在老师这里有这样的信息,你能帮助算一算:

夏天买3千克西瓜要多少元?

师:怎样列式?

(学生可能会列:①0.8+0.8+0.8 ②0.8×3,如果出现①,可以问“还可以怎样列?”,如果出现②,就问: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这个算式和以前学过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通过两个小练习,复习小数加法的计算法则,由于小数乘以整数是整数乘法意义的下位知识,所以,教师先让学生用原有的知识结构去同化、发现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意义相同,也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帮助学生体验乘法和加法意义的联系。

揭示课题并板书:小数乘整数。

二、组织探索计算方法

(一)师:你能把“0.8×3”的结果算出来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使用方法的情况。组织交流:你是怎样算的?结果是多少?

学生的算法可能有:

①0.8+0.8+0.8=2.4元,②0.8元=8角,8×3=24角=2.4元,③0.8×3=2.4

④竖式,但对位不准确。

交流时,可让学生板演或指名说,教师板书。①②教师让学生简单说说理由,③④先让学生说说做法,教师进行正确指导并板书正确做法。

提问:这个竖式和以前的竖式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说出因数和积中都有小数。)

(二)接着出示(2)冬天买3千克西瓜要多少钱?(先列加法竖式计算,再列乘法竖式计算。)

学生按要求独立进行计算。(做在书上。)

师生说说用加法怎样算。(注意对位。)

组织交流乘法算法:你是怎样算的?

组织小组交流:你从计算过程中发现了什么?(比较结果,比较对位,初步得出因数的小数有几位,积的小数也有几位。)

师:如果用一个三位小数乘3,积会是几位数?如果用一个四位小数去乘呢?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了解积的小数位数和因数有关。

三、猜猜算算,归纳计算方法

出示4.76×12、2.8×53、25×0.103。

1、先让学生猜一猜每道题的积是几位数,再用计算器算一算,看猜想的是否正确。

2、组织小组讨论:通过刚才的计算,你认为在计算小数乘整数时,可以怎样确定积的小数位数?(学生自主讨论。)

3、师生共同总结计算方法。(要求学生说出主要意思。)

[设计意图]在初步体验的基础上通过猜想和验证,自主得出计算的方法,要比传统的做法效果好得多。

四、巩固运用,完成“练一练”

1、指导完成第1题。

要求先说一说每题的积是几位小数,再让学生独立计算。

(如果有学生提出0.90末尾的0可以省略,教师及时进行指导。如果没有学生提出,教师直接引导。)

师小结化简问题。

2、指导完成第2题。

先让学生根据要求填一填。

全班交流并讨论:各题的积是多少?各有几位小数?你是怎样确定积的小数位数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各自的数学实际出发,通过语言交际总结方法,沟通了旧知与新知之间的内在联系,真正理解了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五、进行课堂练习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练习十一1~3题。

(教师重点分析2、3题。)

六、实践活动:争当超市大赢家

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长当主持兼营业员,其他组员拿着10元钱到组长那儿买东西,看谁买的东西最接近10元,花的时间最少。(根据实际时间机动安排。)

七、全课总结。

1、学习了什么?

2、通过学习,你能说说小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法有什么不同吗?

篇6: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苏教版)

25.5÷686÷16

(6)今天学习的小数除法与前面学的有什么不同?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怎么办?

(7)师生共同总结:“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可先组织学生讨论)

3.出示例3:

(1)由学生尝试到竖式完成,如遇到困难可以两人协商解决,教师巡视,发现学生问题。

(2)鼓励学生勇敢地摆出计算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篇7:小数乘整数苏教版

执教人:陈超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86-87页的例

1、“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十五第1-3题。[教材简析]

本课学习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其教学的生长点是整数乘法。然而,“按整数乘法相乘后怎样得到原来的积”,则需要经历一个严密的推理过程,教材安排两次探究活动:第一次在例1,思考虚线框里三个箭头以及上面的“×10”“÷100”的意思,扶着学生经历推理过程;第二次在“试一试”,让学生在三个箭头上面的括号里填数,并写出左边竖式的积,独立进行推理。在两次探究以后,比较各题中两个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发现“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这一规律,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得出在积里点小数点的操作方法。同时通过归纳推理的方式总结出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相应的式题。

2、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教学活动,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培养他们初步的推理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并能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并进行交流。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探究活动本身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 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

[教学难点] 理解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后,得到的积回归小数乘法积的推理过程。[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课件显示例1中标有长、宽数据的片面图。

师问:这是小明同学房间的平面图,从图中,你能搜集到哪些信息?

2、师:同学们提出了很多问题,现在我们先解决一个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小明的房间面积有多大? 你会列式吗? 出示算式:3.6×2.8= 师追问:你根据什么来列式的?

指导观察:“3.6×2.8”和以前学习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揭示课题并板书:小数乘小数 二.引导探究

1、尝试计算,引导推理(1)估一估,确定积的范围

先估计一下,“3.6×2.8”的积大约是多少? 学生估算:

方法一:4×3=12平方米,把3.6和2.8分别看成最为接近的整数,把两个数都看大了,准确得数比估计的数小,所以积小于12平方米。方法二:3×3=9平方米,把3.6和2.8分别看成比较接近的整数,把3.6看小,2.8看大,所以积在9平方米左右。

确定范围:通过刚才的估计,我们知道“3.6×2.8”的积应该小于12平方米或是9平方米左右,那么准确得数究竟是多少呢?我们可以用竖式来计算。(2)尝试计算 师板书: 3.6 × 2.8----------

提问:计算时“3.6×2.8”可以看作多少乘多少呢?学生独立尝试计算,小组相互交流。板书: 3.6 × 2.8---------2 8 8 7 2---------1 0 0 8 追问:按整数乘法计算的结果是多少?

×28)(361008与原来的积比较,是大了还是小了?说说你的想法。那么怎样才能得到原来的积呢?我们一起分析一下,看看按整数乘得的积与原来的积有什么关系。(3)分析原理

师问:你能看懂虚线框里的意思吗?说说你的理解。追问:第一个箭头,连同上面的“×10”表示什么意思? 第二个箭头,连同上面的“×10”又表示什么意思? 把两个因数都 “×10”,得到的积就等于原来的积乘多少? 最后一个箭头,连同上面的“÷100” 表示是什么意思呢?

小数点应该点在哪里呢?(10.08)教师点上“.”。

得出:两个因数都乘10后,得到的积就等于原来的积乘100,要求原来的积,就要把1008除以100还原成原来的积。师问:这里的计算结果与我们开始的估计是否一致呢?

2、独立推理,实现转化

(1)提出问题:刚才我们求出了小明房间的面积,阳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呢?

(2)交流推理过程:你是怎样得到1.15乘2.8的积的?追问:得到3220后为什么除以1000呢? 引导学生表达(结合分析图):把两个因数都看成整数,等于把一个因数乘100,另一个因数乘10,所以得到的积就等于原来的积乘1000。要求原来的积,就要用3220除以1000,从3220的右边起数出三位,点上小数点。

3.220可以化简吗?根据是什么?

3、专项对比,概括方法

师问:例题中的两个因数分别是几位小数?积是几位小数? “试一试”中的两个因数分别是几位小数?积是几位小数? 比较上面两题中两个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看看有什么联系? 归纳:小数与小数相乘时,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是多少,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4、练一练

(1)指导完成第1题。(2)指导完成第2题。

三、巩固练习

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五第1题,集体核对。

2、指导完成练习十五第2题。

(1)观察每题的计算过程,说说算得对不对。(2)学生发表意见,说说错误的原因。(3)学生订正。

(4)指导完成练习十五第3题。师:怎样列式计算呢? 估计一下得数大概是多少?

篇8:小数乘整数苏教版

关于渗透转化思想的教学,我认为要解决四个关键的问题:“为什么转化”“转化成什么最好”“怎样转化”“转化后怎样生成新知”。基于以上认识,我将“小数乘整数”的教学实录及设计意图与同行共同探讨。

一、创设情境,提出转化

情境导入:春天是放风筝的好季节,三位好朋友相约去公园放风筝,于是他们来到了风筝店。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插图,你从图中收集到哪些数学信息?

生:燕子风筝每只3.5元,猴子风筝每只7.8元,小鱼风筝每只6.4元,三角形风筝每只4.6元……

师:买3只燕子风筝需要多少钱?你会列式吗?

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3.5元×3=)

师:你是怎样想的?

生:单价×数量=总价。

师:观察这个算式,你发现不一样的地方了吗?猜猜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知识与什么有关?(板书:新知识)

生:其中一个因数是小数,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与小数的乘法有关。(板书:小数乘整数)

师:面对像“3.5元×3”这样的小数乘整数的新问题,你们准备怎么解决?

生1:用加法。

生1:换单位。

师:大家预想的办法都是用到了以前学过的方法来解决,这和数学家们的想法是一致的。其实数学家们在研究新知识时也常常会想:不能直接解决新问题的时候,能不能把新知识转化成以前的旧知识呢?再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找到解决新问题的方法。(板书:转化———旧知识)今天,我们就用转化的方法来学习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借助“放风筝,购风筝”的生活情境,将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算式发现新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交流学生预想的解决方案提出用转化的思想方法来解决问题,明确整节课的主体思想及探究模式。

二、交流对比,优化转化

师:下面大家就按照自己预想的方法,将3.5元×3转化为你会的方法计算出结果,看看有多少种不同的转化形式?

1. 学生独立计算。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每一位学生根据已有的计算经验和预想的方法,独立思考、计算3.5元×3的结果。

2. 交流、分享不同的计算方法。请学生进行板演并试着说出计算理由。

生1:

根据乘法的意义,将乘法转化成了小数加法来计算。生2:

将“元”转化成“角”利用元、角、分与小数之间的关系进行计算。

生3:我先把3.5元看成4元,

4元×3=12元,

5角×3=1元5角。

接下来,把多算的减去,即:12元-1元5角=10元5角。生4:

我先把3.5元看成35角,接下来用竖式进行计算:

3. 对比转化,优化形式。

师:大家都将小数乘法转化成了以前的知识,都解答正确了,在这么多的转化中,大家比较一下转化成哪种形式便于找到解决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师一一引导分析以上方法:第一种转化成加法,倒是简单,但是如果要加的个数很多就不方便了。第二种换成两种单位,要乘两次再相加,不方便。第三种用于估算或推算还比较恰当。第四种转化成35角×3,列竖式一次算出结果,再把结果换回元,比较方便。

师:我们从这四种转化形式的对比中发现第四种转化较方便,我们就重点研究一下是怎样转化的?转化的关键是什么?

引导学生经过分析、对比、讨论后,得出:算法4关键的一步是将小数3.5元转换成整数35角,也就是把小数乘整数(3.5元×3)换成整数乘整数(35角×3)来计算,再把积105角转换成10.5元。

师小结:刚才经历了两次转化:1.小数转化为整数角来乘。2.将乘积还原转化回元(小数)。

设计意图: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特别是购物的经验),得到多种转化形式,那么到底该转化成什么形式呢?老师组织学生对不同的转化形式进行对比分析,得到最好的转化形式,从而让学生真正经历用转化思想解决问题的思维历程。

三、感受两次转化,化后得新

1. 深入探究,拓展算法。

多媒体课件出示:0.72×5=_________。

师:上式中,0.72不是钱数,该怎样计算呢?

启发:能不能用上一题的转化思想,将新知识转化成以前学过的知识来解决呢?

生:可以将0.72转化成整数来计算,整数乘法是我们学过的。

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独立思考,尝试列出竖式,并说明怎样转化。

2. 纠错辨析。

师:图1错在哪?

生:数字对位出错,5要对着2。

师:对,我们已经将算式看成整数乘整数72×5,那么对位时就要将因数5对齐末尾的数字2。大家想想,他是与什么运算的对位混淆了?要怎么区分?

生:他是与小数加减法的对位法则弄混淆了,小数加减法要把相同数位对齐,小数乘法要转化成整数乘法,所以只要把末尾数字对齐。

师:以前的学习经验有的对我们解决新问题有很大的帮助,而有的又会跟我们的新知识混在一起,大家一定要想想它们各自的道理是什么,仔细辨别不要混淆。

3. 再次感受两次转化。

师:大家再分析一下第二位同学的做法,说说他是转化了几次?

引导分析和梳理:

第一次转化:将小数扩大转化成整数。

把0.72转化成整数72,即第一个因数扩大到它的100倍,第二个因数不变,按照整数乘法的计算法则进行计算,得到结果360。

第二次转化:将积缩小转化还原。

由于第一个因数0.72扩大到原来的100倍,积也扩大到了原来的100倍。这样,要还原到原来的积,就要根据积的变化规律把乘出来的积缩小到它的1100,即从积的右边起数出两位小数,点上小数点,也就是3.60,再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可以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0.72×5=3.6)

4. 推理归纳,形成新算法。

(1)回顾小结0.72×5的计算思路。生:把0.72想成72来乘,然后按照72×5的计算方法在横线下依次写出乘得的结果360,最后从积的右边数出两位小数,点上小数点,还原得到真正的计算结果。(依据学生回答,再次板书直接列竖式计算的过程。)

(2)质疑,明确转化的目的。师:我们刚才利用了积的变化规律,通过两次转化计算出来0.72×5的结果,那么今后做小数乘整数的计算都要像这样转化来转化去吗?能不能找到直接列式计算的方法?其实,我们用转化的方法来学习新知识,目的不是为了只是将一两道没学过的题目转化成旧知识来做,而是为了找到能直接解决这类新问题的共同办法。

(3)引导推理。小数因数扩大的倍数与积缩小的倍数一样,那么积的小数位数与因数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举例说明。

生1:例如0.72×5,0.72有两位小数,要扩大100倍转化成整数,积就要缩小100倍,变成两位小数。那么因数有两位小数,积就有两位小数。

生1:例如3.5×3,3.5有一位小数,要扩大10倍转化成整数,积就要缩小10倍变成一位小数,所以积的小数位数和因数的小数位数相同。

(4)归纳总结。下面我们就根据刚才的转化过程试着说说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生:列竖式时要先按照整数乘整数的对位方法对齐末尾的数字,再按照整数乘整数的方法进行计算,因数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要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借助单位换算的表象支撑中逐渐剥离,从积的变化规律这一核心要素出发,体会计算中的两次转化的道理,从而真正理解小数乘整数的本质,感悟算理。转化的精髓在于“转后化新”,应重在“化新”(内化归纳形成新知),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只关注“为什么转”“怎么转”的话题,而没有在“化新”上下功夫,草草了事,本课此环节的设计就从细微的对比推理中让学生真正内化形成了新的计算方法。

四、课后练习,巩固新知

1. 补充竖式。想一想:小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异同?

学生讨论后,总结出:(1)相同之处在于二者都是先按照整数乘整数进行计算;(2)不同之处在于小数乘整数的计算要经过两次“转化”;小数乘整数的积中,若小数末尾有0,这个0可以去掉,但整数乘整数的积中末尾的0是不能去掉的。

2. 你能把下面的竖式补充完整吗?

教师结合学生的发言,示范点小数点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强调:确定小数点位置时,因数中有几位小数,积中也应有几位小数;积的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

3. 列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0.86×7= 3.5×16= 12.5×42=

(学生板演,集体讲评。)

4. 先估计自己家到学校的距离,再计算:每天从家到学校往返要走多少千米?一周(按5天)要走多少千米?

设计意图:借助多层次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同时加深对积中小数点的认识,明确点小数点的方法及其原因。在练习中巩固知识,在交流探讨中拓宽思维、培养能力。

五、总结规律,明确算法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回顾今天的学习过程。想一想,你收获到什么?

上一篇:烟草许可证可以转让吗下一篇:森林公园的公益广告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