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文人别号

2024-04-09

我国古代文人别号(共11篇)

篇1:我国古代文人别号

我国古代文人别号

五柳先生——晋·陶渊明

香山居士——唐·白居易

东坡居士——宋·苏轼

幽栖居士——宋·朱淑贞

山谷道人——宋·黄庭坚

白石道人——宋·姜夔

后山居士——宋·陈师道

易安居士——宋·李清照

衡山居士——明·文征明

温陵居士——明·李贽青莲居士——唐·李白 九华山人——唐·杜荀鹤 六一居士——宋·欧阳修 半山老人——宋·王安石 淮海居士——宋·秦观 石湖居士——宋·范成大 庐山居士——宋·张无平清真居士——宋·周邦彦 六如居士——明·唐寅 柳泉居士——清·蒲松龄

篇2:我国古代文人别号

称“子”的.

抱朴子:即葛洪,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

白云子:即司马承祯,唐朝人,道教上清派茅山宗第十二代宗师

阳明子:即王阳明,中国明朝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

重阳子:即王喆,又名王重阳,是中国道教分支全真道的始创人,后被尊为道教的北五祖之一

韩湘子:八仙之一

纯阳子:即吕洞宾,唐代道士,后道教奉为神仙,八仙之一

鬼谷子:名王诩,又名王禅。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谋略家,兵家、教育家

玄微子:即鬼谷子

广成子:古代传说中的仙人。 晋 葛洪 《神仙传·广成子》:“ 广成子 者,古之仙人也。”

天随子:即陆龟蒙,唐朝诗人

幽忧子:即卢照邻

知非子:即司空图,晚唐诗人、诗论家。字表圣,自号知非子,又号耐辱居士。

归来子:即晁补之,北宋文学家,苏门四学士之一

鹿菲子:即黄景仁

玄玄子:即张三丰,著名道士

三丰子:即张三丰

冲虚子:即伍守阳,中国道教名人,明朝著名内丹家

长梧子:古代的一个圣人

玄真子:即张志和,唐代道士、词人和诗人

东皋子:即王绩,唐朝诗人

扶摇子:即陈抟,人称“陈抟老祖”,五代宋初时期隐士、道教学者

丹阳子:马钰(道教长春七子之一)

长春子:丘处机(道教长春七子之一)

长真子:谭处端(道教长春七子之一)

玉阳子:王处一(道教长春七子之一)

太古子:郝大通(道教长春七子之一)

长生子: 刘处玄(道教长春七子之一)

昆阳子:即王常月,全真道龙门支派律宗的第七代律师,被誉为“中兴之祖”。

冲夷子:即陈通微,北京白云观第三代主持

栖真子:即施肩吾(唐朝),字希圣,号东斋。唐代著名诗人、道学家、民间开发澎湖第一人

华阳子:即施肩吾(宋朝),九江人,北宋道士

圆顿子:即陈撄宁,又号撄宁子,中国近代道教学者,居士

冲和子:即王文卿,北宋道士

悟元子:即刘一明,全真道龙门派第十一代宗师

碧虚子:即陈景元,北宋道士,道教重玄哲学流派的重要人物

鸿濛子:即张无梦,北宋道士

云牙子:即魏伯阳,东汉著名炼丹家,又号云霞子

原阳子:即赵宜真,元末明初道士

洞阳子:即刘道明,元代武当山道士

洞云子:即鲁洞云,元代武当派道士

云莱子:即叶云莱,元代武当派道士

全阳子:即萨守坚,宋代著名道士

镇元子:道教地仙之祖

冲虚子:即张正常,正一派第四十二代天师

黄冠子:即李淳风,唐朝著名道士,天文学家,袁天罡的弟子

龙阳子:即冷谦,明朝道士、音乐家

海琼子:即白玉蟾,道教金丹派南五祖之一

至游子:即曾慥,宋朝道教学者、诗人。北宋大臣曾公亮裔孙

无我子:即张静定,明朝著名道士,全真龙门派第五代律师

复阳子:即赵真嵩,明朝著名道士,全真龙门派第六代宗师

平阳子:即沈静圆,明朝著名道士,全真龙门派第五代宗师

规元子:即张礼矩,全真(华山派),大连龙潭山龙华宫道士,字心浴,自号华山道人,别号心浴师

栖云子:道士,全真(华山派)

正一子:正一派道士,本名沈海丰,万法宗坛天师派弟子道名沈罗丰。净明道二十五代弟子道名:沈静丰。道号:正一子,自号:真玄道人。

明真子:即钟演德

翠玄子:即石泰,全真派南五祖之一

海蟾子:即刘海蟾,是道教全真道尊为五祖之一

碧虚子:即陈景元,著名道教学者,道教隐宗妙真道宗师

翛然子:即张继先(公元1092--1127),北宋末著名道长,道教正一(天师)派第三十代天师

广微子:即张与材:(?-1316)道教正一派第三十八代天师

体玄子:即刘渊然,道教长春派创始人

承康子:即邵以正,别号止止道人,明朝初年著名道士刘渊然弟子

玉真子:刘玉(1257~1308)为元初净明道的革新者

幼伯子:《列仙传》中人物

崔文子:《列仙传》中人物

赤须子:《列仙传》中人物

惠车子:《列仙传》中人物

狐刚子:中国古代炼丹家,道教名人

真一子:即程秀川,唐末五代著名道士

任真子:即李荣,唐初著名道教学者

少谷子:即郑善夫,明代儒学家(阳明学)

华泉子:即边贡,明代著名诗人、文学家,弘治四杰之一,明代文学“前七子”之一

空同子:即李梦阳,明代文学家,明代文学“前七子”之一

川楼子:即吴国伦,明朝著名文学家,明代文学家,明代文学“后七子”之一

潜虚子:即陆西星,道教内丹东派开创者

维阳子:即詹太林,全真道龙门派第九代律师

青云子:即范太清 受元子:即刘理授

盼蟾子:即刘名瑞,道教南无派第二十代宗师

虚玄子:即孙碧云,道教名人

懒云子:即闵小艮,道教全真龙门派第十一代宗师

赤松子:神农时雨师 宁封子:黄帝时人

赤精子:颛顼时人

亢仓子:亦称亢桑子、庚桑子

青云子:小说《诛仙》中人物

玄寂子:1、即锦衣卫指挥使。2、《逆神》中人物

云中子:云中子是元始天尊门下,古代传说中的神仙。其在《封神演义》第五回登场

雷震子:《封神演义》的角色,是文王姬昌第一百子,也是阐教门人,云中子的弟子

无崖子:《天龙八部》中人物

逍遥子:小说中人物

飞鸿子:即枫舞蓝衫

凌霄子:女冠,全真龙门派玄裔弟子,汉服复兴者之一

绝尘子:即凌霄子

薇和子:道士,即阳光化蝶,汉服复兴者之一

玄清子:道士,即太古遗道,汉服复兴者之一,正一净明派静字辈,武当派14代玄裔弟子

苍鸿子:即玄·苍鸿,汉服复兴者之一,苍羽子的师兄,人称:大雁

苍羽子:即974788032,汉服复兴者之一,苍鸿子的师弟,人称:九哥

方城子:即燕山妫水,汉服复兴者之一

元静子:即简·琳琅,汉服复兴者之一

灵玉子:汉服复兴者之一

铃钰子:即 灵玉子

玉淸子:即一袭白衣避凡尘,汉服复兴者之一

袁柏子:汉服复兴者之一

扁舟子:即河田之玉,浙东人士,日月汉魂

龙毓子:即龙王毓君

鸿渊子:江山代有奴才出,汉服复兴者之一

镜林子:即№1夜幕雨林,汉服复兴者之一

天元子:即汉之纷云,延陵人士,日月汉魂,汉服复兴者之一

墨梅子:即紫墨月,汉服复兴者之一

白微子:即熏硫,汉服复兴者之一

夜明子:即白芋汤,汉服复兴者之一

樱草子:即扶淇,汉服复兴者之一

玹楽子:汉服复兴者之一

宁和子:即日月同耀中华天,日月汉魂,汉服复兴者之一

幻静子:即刘紫婧,号静萌,静一,道士,日月汉魂,汉服复兴者之一

晴明子:道士,长春人,又号草芯道人,汉服复兴者之一

紫霞子:道士,晴明子的师兄

闲云子:即飞羽流仙,汉服复兴者之一

玄仙子:女冠,汉服复兴者之一

道炁子:即木叶之岚,汉服复兴者之一

茫天子:道教信士,四川人,汉服复兴者之一

灵珠子:女冠 无尘子:女冠

善溪子:即陈景展,全真教龙门派第32代玄裔弟子,飘涯子弟子

飘涯子:即黄世真,全真教龙门派第31代玄裔弟子

宁静子:即葛月潭,清末民初道士

陵源子:即伍止渊,近代道教全真派道士

文素子:即闻理朴,温州平阳东岳观住持,台州黄岩大有宫(中国道教第二大洞天)住持

道全子:即洪百坚,道教正一天师清微派嗣法弟子,嗣汉天师府授职法师

震阳子:即曹信义,全真龙门派第25代玄裔弟子,中国道教协会理事会理事

米晶子:即张至顺,全真龙门派第21代玄裔弟子,海南省道教协会名誉会长

仙境子:即阮蓬志,全真武当蓬莱派第15代弟子

秉洁子:即李宗廉

清客子:即蒋宗翰,北京白云观第二十二代方丈

东樵子:即岳崇岱,沈阳太清宫方丈,第一届中国道教协会会长

凝樱子:即赵薇,女冠,道名赵至真。云南文山人

空林子:即林燕兰,文怀沙关门女弟子,著名诗人、作家

金溪子:即周崇甲,浙江天台人1967年出生,1985年学校毕业、同年应征服役上海武警部队,1995年皈道 霄真子:道号罗吟。女冠,字玉,号吟心,全真龙门玄裔弟子,又名萧玄子。拜闾山师父兼修闾山道法,号法吟

幽云子:祖姓林 师赐道名信玄 为全真邱祖龙门正宗25代玄裔弟子

天阳子:俗姓许,道名诚辉,全真龙门24代玄裔弟子;安徽寿县人,现为中国丹道网主编,陕西天竺山清修道长

慧玄子:道名王高瑞,全真龙门派第27代俗家弟子,

中和子:即黄信阳,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北京市道教协会会长,河北省道教协会会长。

清虚子:道名李嗣达,全真龙门28代玄裔弟子,大同青龙观皈依弟子,自由撰稿人,笔名李馫

云逸子:即徐北音,字子声,号云客,一号清风居士,又号广西山人,道号,平镜先生

德慧子:即郑圆明,女冠,全真龙门派武当宗第十九代玄裔弟子

玄贞子:即崔琬麟,风水养生专家

晨戌子:道士,四川人,出家在昆明

菩真子:道士

青阳子:道士

文道子:道士

鑫元子:道士

兴中子:道士

玄正子:道士

太朴子:道士,马兴丞

天机子 安弦子 青玄子 玄玑子 清阳子 顾云子 灵武子

天仙子 文慧子 玄青子 了真子 青峰子 禅灵子

篇3:浅议古代文学居士的别号

再说居士的由来。据说, 释迦牟尼在鹿野苑附近传教时, 婆罗奈城的一位长者——俱梨迦的儿子耶舍, 因厌倦奢侈豪华的生活, 深夜逃到鹿野苑, 请求释迦牟尼帮他解脱苦恼。释迦牟尼听到耶舍的苦恼与自己当太子的时候相似, 都是厌倦现在的生活, 就十分同情, 将他收为弟子。而这时, 耶舍的父亲——俱梨迦寻找儿子到了佛陀处, 佛陀向他讲了佛理:富贵并不可靠, 人生最宝贵的是觉悟。俱梨迦受了佛的启示, 也想出家, 但又恐家业又无人管理。佛陀教导说, 信仰佛法不必一定出家。于是便收俱梨迦为第一个在家的佛弟子, 称为优婆塞, 就是指居家修道的居士。

“居士”一词, 也非佛教的专有, 在中国的《礼记》中就已有了“居士锦带”一语, 那是指的为道为艺的处士, 含有隐士的意义。在《韩非子》一书中, 亦谓有任矞、华仕等居士, 皆指颇有道艺而不求仕宦之处士。我国与日本多不依经律所说之本意, 而泛称有道之处士为居士。唐宋时期, 佛教在我国盛行, 道教修行之人也自称居士, 对中上层知识分子影响很深, 所以许多人便喜欢以“某某居士”为号, 于是在别号“家族”中出现了数量庞大的“居士一族”, 其中以文学闻名于世的居士尤为显赫。

古代佞佛的文人雅士的别号固然五花八门, 令人眼花缭乱, 但归结起来, 会发现其取名有一些共同的倾向。不少别号由诗人居住地的地名而来, 如淮海居士——秦观 (北宋词人) 、石湖居士——范成大 (南宋诗人) 、于湖居士——张孝祥 (南宋词人) 、温陵居士——李贽 (明文学家) 等, 有的从诗人住地寺庙的名字而来, 如香山居士——白居易 (唐代大诗人) 、茶山居士——曾畿 (南宋诗人) 等, 也有的别号由诗人居住环境中某一景观而来, 如东坡居士——苏轼 (北宋文学家) 、随园居士——袁枚 (清文学家) 、遵岩居士——王慎中 (明散文家) 、柳泉居士——蒲松龄 (清文学家) 等, 也有直接取材于佛教的别号, 如青莲居士——李白 (唐代大诗人) 、清真居士——周邦彦 (北宋词人) 、无相居士——宋濂 (明画家) 等。

大多文学居士的别号大都是在中年后甚至晚年才取或改的, 这是跟他们人生的经历相吻合的, 一般文人雅士愈到晚年愈是虔心事佛, 一是因为已从仕途上退了下来, 而有宽裕时间学佛;二是大半辈子的人生阅历也使他们心灵圆熟, 自然投向博大的佛教, 诗佛王维的名句“一生几许伤心事, 不向空门何处销”所言正是。一般文学居士取别号的时候也比较简单、随意, 如上所述, 或以居住的地名, 或以住处景观, 或直接来自佛教, 但也有些别号比较特别, 颇有一番来历。如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本来自号“醉翁”, 晚年又改“六一居士”, 并为此特作《六一居士传》一文作解:“客有问曰:‘六一, 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 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 有琴一张, 有棋一局, 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 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 老于此五物之间, 是岂不为六一乎?’”又如明代画家、文学家唐寅自号“六如居士”, 就是出自《金刚经》中有名的偈语:“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再如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生逢乱世, 屡遭打击, 她盼望局势平稳、生活安定, 因而, 她为自己的住处题名为“易安室”, 并自号为“易安居士”。

篇4:古代文人食趣

清代名盛天下的书画大家郑板桥,以爱吃狗肉而遐迩闻名,他对狗肉偏爱到“宁可三日无饮,不可一日无此尤物”的地步。朋友中有谁家杀了狗,他即使手中的公务再急,也会推置一边不顾,赶去大啖一顿,一快朵颐。他在山东潍坊任县令时,就曾因赴狗肉宴,受到上司的责难。而一些喜爱他字画的新朋旧友,也投其所好,弄上一些狗肉邀他做客,然后向他索讨字画。据说此法百试百灵,凡请郑板桥吃狗肉者,向郑板讨字画无一落空。

范仲淹成名前非常贫困,他和一位姓刘的同窗寄寓于一处僧舍,无钱买酒买肉,日资仅够买“粟米两升”,于是,他们每天就用这两升粟米煮一罐粥,隔上一夜粥凝成块,再用刀一分为四,早晚各取两块,就着盐菜和醋汁食用,这样的穷中取乐生活,范仲淹整整过了3年。

由于文化修养使然,文人之食亦多富文化色彩,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幽默的笑话:宋代朱弁的《曲洧旧闻》中讲到苏东坡的一则故事:苏东坡对刘贡父讲起自己过去的事,说曾经“日享三白,食之甚美,不复信人间八珍也。”刘贡父不知道什么叫“三白”向苏东坡打听。苏东坡告诉他说:“一撮盐、一碟生萝卜、一碗饭,此三白也。”贡父听了哈哈大笑。过了些日子,刘贡父发贴子请苏东坡到他家吃“饭”,苏东坡不解什么叫“饭”,但他对人说:“贡父读书多,必有出处也。”欣然赴宴。等到了刘贡父家,见桌上所摆的,根本没有什么山珍海味,只有一碟盐、一碟萝卜、一碗饭。苏东坡这才记起自己对刘贡父说过的“日享三白”之语,忍不住哈哈大笑,欣然入席,食尽“饭”。临告辞时,他有邀刘贡父:“明日见过,当具毳饭俸侍。”刘贡父知道刚刚戏弄过苏东坡,苏东坡可能也会开玩笑报复自己,但他实在不明白“毳饭”所为何物,想看个究竟,第二天还是如约前往。谁知,届时苏东坡只是一味地同他谈话,并不提及吃饭之事。刘贡父饥肠辘辘,实在熬不住了,几次开口索饭,而苏东坡总是要他稍忍片刻。末了,刘贡父大声道:“饥不可忍矣!”而苏东坡这才不慌不忙地说:“盐也,萝卜也,饭也,非毳而何!”刘贡父大声说:我知道你要报复我,但是我怎么也想不到你会用这样的办法。苏东坡也哈哈大笑,这才让人送上酒食。原来,俗称无为:“有”,“有”、“毛”近音,苏东坡是以此同刘贡父开了文字游戏的笑话。

篇5:我国古代文人的进退观2

作者:钟建华

指导老师:肖东海

内容摘要:宋代文学家苏东坡对“人生”有着深刻的体味与感悟。青少年时他充满理想与抱负,经受“乌台诗案”的打击后,他重新对人生进行了深度的思考。特别是在被贬黄州后,从前建构的世界观被所经受的打击所解构,思想状态进入一种转型的时期。惠州儋州时,其思想得到了升华,人生也由此进入澄清明澈的境界。最终他智慧地从苦难中寻找到了美好。

关键词:初踏仕途乌台诗案黄州惠州、儋州

苏东坡是我国北宋时期的大文豪与名臣,他的一生融儒、释、道为一体,擅长诗、词、书、画,尤其是他的诗词开创了一种人生境界,留下了值得让人深入研究和品味的为官为人之道。他才华横溢,思维敏锐;他乐观自信,率真慷慨;他清高孤傲,谦虚谨慎;他热爱生命,关怀民众百姓。观其作品,可见其对人生的苦苦探寻,以及此后进入的澄清境界,无不与他的仕途经历息息相关。笔者以苏轼的经历为据,将苏轼的诗词分为四个时期去分析其思想的转变。

一、初踏仕途时期

苏东坡,名轼(公元1037 —1101 年),字子瞻,东坡居士为他的号。他生于山清水秀的眉州眉山之地,自小和大自然有着亲密的接触,大自然的灵秀隽永,给了东坡为文的“灵气”。他堪称为文学天才,加之他从小就受到了很好的文学启蒙,六岁便入私塾,母亲程氏出自名门大家,知书达理,深明大义,苏东坡八到十岁间由母亲管教,她教儿子读《后汉书·范滂传》,以古代志士范滂为榜样,勉励儿子砥砺名节。这其中,对东坡影响最大的应是作为古文名家的父亲苏洵,他对轼及轼弟辙都予以悉心指导。这种文化氛围的耳濡目染,使东坡早慧,自小就以“文”闻名,21 岁出蜀进京,此时,他的学识修养已相当成熟。22 岁中进士,26 岁又中至科优入三等。苏轼由于要应进士科考的原因,诗词创作较晚,一直到嘉佑四年,兄弟二人一举成名,名动京师。在为母亲守丧之后,返回京师的水路上,父子三人诗酒唱和,结集为《南行集》,标志了苏轼诗词创作的发轫,直至熙宁二年王安石变法,都可划入这段时期的范畴。在这一时期,苏轼涉世未深,诗的写作也限于江山景物,文物古迹,在凤翔时期,则写作了大量的人文题材的作品,如题画,题书画等。南行的舟船在苏轼《初发嘉州》的诗中启航,苏轼的诗歌创作的航船也随之启 1

动。故乡飘已远,往意浩无边,锦水细不见,蛮江清可怜。奔腾过佛脚,旷荡造平川„„

初入仕途的苏轼少年得志,诗歌创作进入第一个活跃期。代表作《和子由渑池怀旧》诗云: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怀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1

苏轼借此诗感慨人生如鸿飞,短暂不定,聚散无常。由此诗可见,年轻的苏轼已经思考人生,并体验到人生无常。由此可见,随缘自造可能成为其人生哲学。

如果说《和子由渑池怀旧》一诗尚有可能仅是苏轼有感而发,不谋而合,并未体味到人生无常、随缘自安的人生态度,那么同期他写下《凤翔八观》之四《维摩像唐杨惠之塑在天柱寺》。则可确定苏轼确实在内心种下乐观、洒脱、自在、自为的处世原则。诗中有云:

今观古塑维摩像,病骨磊嵬如枯龟。

乃知至人外生死,此身变化浮云随。○2

苏轼将维摩诘誉为“外生死”,“浮云随”的至人,可见他对这种随缘而安、自由洒脱的居士风范的向往。

二、州守时期

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当苏轼兄弟重返京师时,整个国家都卷入了王安石变法的浪潮之中。苏轼被任为杭州通判,转任密州、徐州、湖州之后,直至乌台诗案。此十年时光,可以称为苏轼生平及创作的第二个时期。

此时期,苏轼在政治上较为激进,在创作方面,除了歌咏湖光山色的作品之外,也写作了大量抨击新法之作,在艺术水平方面由发轫期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诗人以西湖风光,江浙山水为中心主题,写下了大量传世佳作,如“欲把西湖比西子”等,已具有大家风范。

另外,苏轼有大量感叹人生虚幻、无常的诗句。如:

百年兴废更堪哀,悬知草莽化池台。○3

三过门间老病死,一弹指倾去来今。○4

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5

虽然苏轼有上述长叹“人生如梦”的作品,但并非完全的消极,相反,苏轼在感受过去如梦如烟的同时,依然对眼前和未来充满着生的热情和欢悦。如《行香子》:

一叶舟轻,双浆鸿惊。水天清,形湛波平。鱼翻藻鉴,鹭点烟汀。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算当年,虚老严陵。君臣一梦,今古空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6

该词作于1073年,通判杭州时。一方面,作者发出“君臣一梦,今古空名”的感叹;另一方面,此梦并不是带来灰色的颓唐。而是“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面前的景色依然是绿色的,欢欣的。粗看起来,“如梦”和欢欣是矛盾的,但正是因为苏轼能感受到“人生如梦”,才能以欢欣的态度对待沉浮人生,并体味到此中的勃然生机,这一“矛盾”是他能乐观、洒脱的原因之一。

如果说《行香子》中的乐观、洒脱仅是机缘巧合的话,那么可以说《书双竹湛师房二首》更显现出他的平常心,他对简朴生活的向往。诗云:

我本江湖一钓舟,意嫌高居冷飕飕。

羡师此室才方丈,一柱清香尽日留。

暮鼓朝钟自击撞,闭门孤枕对残红。

白灰旋拨通红火,卧听萧萧雨打窗。○7

此诗作于熙宁六年(1073年)。苏轼将自己的仕途比作“高屋”,正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高处不胜寒”一样,是“冷飕飕”的,听着“暮鼓朝钟”和“萧萧雨打窗”,看着“白灰”、“红火”,让本欲作“江湖一钓舟”的苏轼羡慕,感慨不已。他对这种幽冷清静、简朴淡雅的生活的向往。

然而,苏轼并非脱离政治,流连于山水,流连于感慨的诗人,而是一位忧国忧民的政治家。“民本”思想是其政治思想的基础,这样,就势必与王安石加强皇权、增加中央府军(以对国民加重赋敛为主要手段)为根本方针的变法发生冲突。这样,在他歌咏西湖风光的诗句中,就时时透露出他对社会的深沉思考和对人生的哲理性思辨。

三、黄州贬谪时期

“黄州”对苏东坡一生有着特殊的意义,黄州之遇和黄州之思也构成了他生命的底色。元丰三年(1079年)发生 “ 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是东坡精神最痛苦的时期。从前建构的世界观被所经受的打击所解构,思想状态进入一种转型的时期,这种转型时期的状态是“迷茫”的,同时掺杂着孤独与无助。先前,东坡性格开朗,广交朋友,常以文会友,但此时朋友们也纷纷离去,避而远之了。东坡在给李端叔的一封信中写到:“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转引余秋雨《东坡突围》)心灵的极痛苦、极压仰使他想到用“死”去解脱。在给弟辙的一首诗中写道:“是处青山可埋骨,他时夜雨独伤神。”(《予以事系御吏台狱,狱吏稍见侵,自度不能堪,死狱中,不得一别子由,故作二诗,授狱卒梁成以遗子由二首》之一)痛苦的精神挣扎之后他并没

有选择用死逃避人生所应承担的苦难,最终他选择了生,像一个勇敢的斗士一样坚持不懈地追寻着理想。他对人生、对世界重新进行了思考,这种深刻的思考使他不再虚妄不安,他愈益平和起来,心愈平静,人也愈清明。可谓“死去活来”之境,伟大的都是死去活来的,不死去若干回就没有精神生命的升华。

当世界对他不公正时,他并没有摆出“愤世嫉俗”、“常与俗人别”的姿态,他没有停滞于苦难而满心抱怨与愤怒地看待这个世界。他依然热爱生活,这不是简单地、情绪化地热爱生活,而是对生活进行了文化化、审美化后超越了苦难,依然保持“爱”这一美好的感情去面对世界。如《惠崇春江晓景二首》之一: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8

正是他这种内在热情的折射,他欣喜地观察着初春到时大自然精妙的变化。在坚持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的同时,又从苦难中修炼出一种超越、洒脱、旷达的人生态度,《定**》便是词人这种人生态度的投影: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 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照斜阳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来也无晴。○9

在黄州东坡安抚着破碎的身心,修复着受伤的心灵,最后达到了一种心境空明的境界。他“使心灵从冻结的现实中通透,从现实荣辱中跃现。”(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诚如诗人荷尔德林所言:“充满劳绩,但仍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傅道彬《文学是什么》)

黄州也是苏东坡创作的一个高峰。他的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都是在这里完成,“按照中国的标准说,到了这一时期,他的诗才达到完全成熟的地步。这时愤怒与苛酷的火气已无,只剩下安详平和与顺时知命的心境。甚至他对大自然之美的喜悦与生活的乐事的享受,也比以前更洒脱而不执着。”(林语堂《苏东坡传》)

元丰五年,东坡又到赤壁,年近半百的他伫立于矶头,面对东去的大江想到自己的功业未成,不禁仰俯古今,慨然而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 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 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 江月。○10

“在山巅水涯的贬所,他冷峻地思考着人生的意义。面对时空的无限,他不能不感到个人的渺小与无奈。于是乎,在追仰前代英雄豪杰的同时,词人深深地感悟到了人生的虚幻和某种意义上的荒诞。”(张晶《心灵的歌吟》)他以空与静来观照万物纷繁冗沓和万物之动,从而提升出会玄天成的艺术境界。那种恬静美好是世人无法企及的。

在《前赤壁赋》中他写道:“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东坡在这里仰望星空皓月,凝视天地万物之美,心物合一,超越了个体之“小我”,过滤隔障了内心的糟粕与渣滓,而体悟到了生命的真意,从悲观失望中解脱了出来。对宇宙对人生都保持了一种旷达乐观的态度。这种态度也反映在词中自然风物的高旷脱俗的境界上。在《记承天寺夜游》中也写道:“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如吾两人耳。”此景虽在眼前,而非至闲至静则不能到,此味不可及。虽身处贬所,却消除了火焰冰结,超乎尘俗之上。

当生活境遇、人生道路遭遇坎坷时,一个文人才会真正的深刻与成熟。东坡在黄州成熟了,这是他人生最苦难的时期,同时黄州也是他全新思想孕育之地。当看清楚了人生苦乐,天地宇宙万象时,终于悟到了超然物表,随遇而安的人生哲学。他在《超然台记》中言:“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认为“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是人生痛苦的根源,并由此看到人生的指南:“予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在精神的徬徨之后他智慧地发现“此心安处是吾乡”。并形成了他安和处世、放达乐观的“坡仙性格”。

到黄州,东坡思想大的转变之一便是对思想境界的开拓,由士大夫的单极的价值观念——“仕”、“兼济天下”,转而与“自然”对话,与“天地”对话。按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的境界说,苏东坡在黄州从功利境界、道德境界上升到了天地境界。

四、惠州、儋州时期

在黄州对人生的深度思考使东坡思想更加通达,胸怀更加浩然。他了解了命运,且能勇敢地承担命运。他对未来可能产生的不幸有心理准备,因此在二度被贬时,他依然坦荡从容,以随缘自适的态度对待顺逆荣枯,心灵有着深度的安足。他说:“吾生本无待,俯仰了此生。念念自成劫,尘尘名有际。下观生物息,相吹等蚊蚋。”(《迁居》)苏轼的这种人生态度据《纵笔》可见一斑:

白发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

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1

1惠州儋州时,其思想更趋老成,那时的苏东坡与黎族人同群而居,息息相处,他把贬所看作出生的故乡或名城显邦的风景胜地。他有言:“譬如原是惠州秀才,累举不第,有何不可!”(《与程正辅提刑》)并从优美的海南大自然中体味人生妙境:“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人生也由此进入澄清朗澈的境界。

通过古代文人的作品我们可以透视到古代文人的心路历程和生活画卷,也不难感受到他们的人生多是呈悲剧色彩,如屈原、李白、杜甫等。但苏东坡的人生终归是喜剧的,尽管这其中经历了穷达多变。他没有理由认为自己是不幸的,苦难成了他人生的艺术化,他仍保持着高贵的心态去热爱生活。暮年的东坡仍然是一个快乐的老人,因为在人生的苦难之后,他看到的依然是世界美好可亲之处,仍能保持愉悦的心境,这也是东坡给后人的启示。

注释:

(1)《苏东坡全集》(上),北京燕山出版社 ,1988年10月,38页。

(2)《苏东坡全集》(上),北京燕山出版社,1988年10月,45页。

(3)《苏东坡全集》(上),北京燕山出版社,1988年10月,78页。

(4)《苏东坡全集》(上),北京燕山出版社,1988年10月,101页

(5)《苏轼诗词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119页

(6)《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

(7)《苏东坡全集》(上),北京燕山出版社,1988年10月,95页。

(8)《小学生必备古诗词精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

(9)《东坡乐府》,古典文学出版社,1979年4月,32页。

(10)《东坡乐府》,古典文学出版社,1979年4月,8页。

篇6:古代文人笔记趣事

内容大都是历史事件评论、历史人物评论,史料、典章、物产考察以及王朝废兴、人物轶事、制度沿革的记述,天文、历算、星相的记载等,有去伪存真的考订,更有入情入理的分析。这些古代的史料笔记都很有趣,如北宋李昉等编著的《太平广记》、南宋洪迈《容斋随笔》、清人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等。此类书内容与文笔俱佳,读之可使人“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

县令因怕老婆而丢官

唐代笔记小说《朝野佥载》记载:太宗贞观年间,桂阳县令阮嵩的妻子阎氏是个超级醋坛子。阮嵩在外面和客人喝酒,叫了几个妓女唱歌逗乐。阎氏听说后,提着刀找了过去。客人一看,跑得精光,阮嵩躲到床底下,妓女们夺路逃散。州长官崔邈听说后,在给阮嵩作政绩考核时写下评语说:“老婆刚强,丈夫柔弱,连老婆都管不好,如何治理一县的百姓呢?老婆这么无礼,丈夫的才能在哪儿呢?评为下。”吏部见了评语,就免了阮嵩的官。

黩货无厌的地方官

唐五代时期孙光宪的笔记小说《北梦琐言》记载了这样一则趣事:简州刺史安重霸,贪得无厌。在百姓中,有一位年轻的油商,姓邓,善于下棋,他的经济实力比较雄厚。安重霸将他找来一起下棋,但只让他站着下棋,不许他坐下。邓油商每布下一子后,安重霸立即使他退到西北窗下站着,等待自己盘算好棋路,才布子,一整天不过只布下十几个子罢了。邓油商又累又饿,几乎到了不能承受的程度。第二天,安重霸又派人召见邓油商继续下棋。有人劝告邓油商说:“这个刺史喜爱受贿,他找你本来不是为了弈棋啊!你怎么不向他献上贿赂而求得脱身呢?”邓油商认为那人的话是对的,献给安重霸成色中等的金子十锭,这才得以免去站着弈棋之苦。

猴子与皇帝

宋人江休复在其笔记《醴泉笔录》中讲了这么一个故事,唐末昭宗李晔作为傀儡皇帝,时时得看大军阀朱温的眼色行事,于是昭宗就以豢养猴子聊以度日。也许是因为昭宗身边都是朱温耳目,少有亲信,可怜的昭宗皇帝就把一只最喜欢的猴子当做心腹看待,给它穿上最鲜艳的衣服,甚至给这只猴子加官晋爵,并赐其封号为“孙供奉”。

后来朱温看到时机成熟了,就杀害了唐昭宗和他的儿子哀帝李柷,自己做了皇帝,即后梁太祖。朱温在接见前唐臣子们以示尊荣时,竟然将此猴也当做贵宾牵引到自己身旁安位落座,这只颇通人性的猴子瞧见经常坐在龙椅上的主子爷换了别人,立刻就从座位上弹起,悲愤地扑向朱温,以剥夺其身上的龙袍,朱温大惊失色之下将此猴斩首示众。可叹唐昭宗李晔手下的多少文臣武将,气节不如这只猴。

“司马从一”之讹

宋代陆游的《老学庵笔记》记载了这样一则趣事:绍圣、元符年间,有个叫马从一的人,主管归德府的水运公署。正巧转运使到归德府来,就随着众人去拜见。转运使一看到他就很生气,立即大声呵斥他说:“听说你不尽职守,本来就想查办你,你还不马上走?怎么还敢来见我!”马从一听了惶恐不安,自我陈述说是湖南人,为了供养父母而不得不到职,滥取俸禄,不停地求饶。转运使听他说话是南方口音,于是就稍稍息怒说:“湖南也有司马氏的族人吗?”马从一回答道:“我姓马,主管排岸司的工作。”于是转运使微笑着说:“既然这样,那么你好好尽你的职守就可以了。”原来一开始,转运使误把马从一当做司马光的族人了,所以想加害于他。此后,马从一先生再写名帖时,就把“司”去掉,只写“南京排岸马从一”而已。传这件事的人,亦都觉得这事好笑。

惧内都统

明朝浮白斋主人的笔记《雅谑》中有一篇《惧内都统》说:王铎任充诸道行营都统去抗击黄巢起义军。有一天,下属来报告,说你老婆从京城赶来了,王铎吓得没了主意:“巢贼从南而来,夫人从北而来,我该怎么办啊?”他的幕僚开玩笑说:“不如投降黄巢算了。”大家都笑了,王铎也跟着笑了。

靠弹弓“玩”出皇位

清人李岳瑞的笔记《春冰室野乘》上卷里说,道光八岁的时候,就跟着爷爷乾隆帝去木兰围场打猎。一行人走到张家湾的时候,乾隆帝命令各王比试射箭,小道光则待在旁边观看。等各王射完后,他也跃跃欲试,拿了把特制的小弓箭射了几下,结果还真射中了二箭。乾隆帝看后大乐,抚摸着小道光的头说:“你若能连中三矢,我就赏给你黄马褂穿。”

小道光随后再接再厉,还真就射中了第三箭,于是他便跪上前讨赏。乾隆帝问他想要什么,小道光既不说话也不起来。乾隆帝大笑,说:“好了,我知道了。”于是命侍臣立刻取黄马褂来。手下的人看只有成人的黄马褂,仓促间找不到小号的,只好给他一件大的黄马褂套上。由于衣服实在太长太大,小道光穿上后都没法走路,最后只好由侍卫抱了回去。

清人笔记《南亭笔记》里也说,道光最爱玩弹弓,练就了一手百步穿杨的技术,常常把皇城的麻雀射得鸡飞狗跳,无处安身。一天晚上,天理会林清率领会党起义,并一度杀进宫门!当时道光正在上书房读书,听到外面喧闹,便出门查看,看到会党入侵,便用随身带的弹弓连发连射,无不应弦而倒。随后,道光转回到乾清宫,忽然看见一人立在殿脊上,正在手挥令旗,号召同党进攻。道光正想用弹弓射,却发现没“子弹”了。于是他解下衣服上的金纽扣射去,结果一下击中此人的眼睛,导致其惨叫一声,落地摔死。

篇7:古代文人趣闻故事

孟子非常孝顺,忙跪下来问:“您为什么要这样?”孟母告诉他:“读书求学不是一两天的事,就像我织布,必须从一根根线开始,然后一寸一寸地才能织成一匹布,而布只有织成一匹了,才有用,才可以做衣服。

读书也是这个道理,如果不能持之以恒,像你这样半途而废、浅尝辄止,以后怎能成才呢?”若是现在的孩子,可能不懂反省自己,一句话就扔给母亲:“这是你自己的事。”

篇8:古代文人养生有术

一、睡眠法:南宋大诗人陆游,享年八十五岁,一生为后世留下九千余首诗篇。其养生方法是注重睡眠,他晚间读书,一般以二更鼓尽(晚十点左右)为限度。睡眠是消除生理疲劳和精神疲劳的最好方法。经常熬夜,必然头昏脑涨,不仅妨碍记忆、思维能力,而且影响人的寿命。

二、静坐法:北宋才华横溢的文学家苏轼推崇静坐养生法。他曾在广东儋县建“一息轩”,并题诗:“无事此静坐,一日是两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静坐法要求坐姿端正,两目微闭,全身放松呼吸,宁神静志,意守丹田。每次静坐时间可在十五分钟至半小时,是持续用脑过程中一种良好的休息方法。

三、散步法:散步是一种轻微活动,对长期伏案工作的脑力劳动者尤为适合。古人强调每次进餐后不宜马上坐下工作或上床就寝。如南朝齐梁的思想家、医学家陶弘景就说过:“饮食不可坐与卧,欲得行步务作以散之。”散步时应徐步缓行,年老体弱者还不妨带一根拐杖,必要时可驻足而歇息。

四、沐浴法:定期沐浴更衣不仅是良好的卫生习惯,也有助于保持头脑清醒,身心舒畅,消除疲劳。宋代文人沈存中说过:“衣服勤洗浣,以香沾之,身数沐浴……则神安道胜也。”《礼记·内则》也提出“三日具沐,五日具浴”的要求。

五、闲赏法:看书、作文之余,栽花种草,饲鸟齐鱼,在环境幽雅、空气清新中,能陶冶情趣,协调生活节奏。明代诗人、戏曲家高濂曾著《燕闲清赏笺》,把鉴赏清玩作为文人养生的一项重要内容。

六、吟诗法:陆游有诗云:“儿扶一老候溪边,来告头风久来痊,不用更求芎芷汤,吾诗读罢自醒然。”吟诵一首好的诗词,不仅给人的听觉器官以美的享受,而且通过人的思想感情,产生心理效应。这种作用,或荡涤肺腑,或激励志操,或悦性怡情,或宁神志痛,对身心健康十分有益。

七、逸游法:苏轼说过,“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祖国地域辽阔,山河秀丽,古人早就有“春日踏青远足,秋日登高望远”之说。投身自然,探奇揽胜,陶醉于江河湖泊之中,能令人心旷神怡,疲惫、闷郁便自然消失。

篇9:行走在古代文人之间作文

历史的长河隔开了古人与今人的生活时空,古代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画卷,所展示的思想情怀,今人往往难以

走进古典,我们看到了仰天大笑的豪者,采菊东篱的闲者,独钓寒江的适者,感慨流水的智者,感叹命运的明者……

古代文学,处处体现着古人超凡的智慧与哲学思想。

诗歌发展到唐宋时期,更是进入巅峰状态,达到精美绝伦的境地。现在的小说和诗已经丝毫没有了文字的美感,见不到唐诗的豪放与宋词的婉约,有的只是俗气的故事和词藻的堆砌。

很怀念唐诗宋词的年代,那时文字像初春江南雨

篇10:古代文人中秋的诗词歌赋

中华五千年文明,诞生了无数的文人骚客,给我们留下大量作品,诗词歌赋浩如烟海。而今我们翻阅这些优美篇章,仍会惊叹不已。单单一个中秋节,不知道吸引了多少诗人,让他们为之畅想,为之忧愁,为之癫狂……从他们的诗词中,我们至今尚能一窥古代中秋佳节的风俗,还有他们当时的心境。

古代诗词中关于中秋节的内容有很多很多,但广为传诵、最为广大世人所熟知的,当属唐朝诗人张九龄的《望月怀远》和宋代词人苏轼的《水调歌头》。

张九龄,字子寿,韶州曲江人。唐玄宗时,当过中书侍郎等大官,是个很有才华的人。他一生写下不少诗歌,但最为著名和广为流传的就是这首《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另一首家喻户晓关于中秋节的诗词,就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是词人在一个中秋节之夜,思念一个名叫“子由”的人而写的。那天他喝醉了,不能自已,感怀身世,狂放问天,想及亲友,发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吟啸。这一声长啸,成为后世亲友之间忆念、共勉的永恒绝唱。

古人对于中秋的重视,仅次于春节,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更远胜过年。因为在这个晚上,仰望天上的月亮,无限感慨涌上心头,于是想及关于它的传说和故事。早在唐朝,就已经有了月亮上银蟾玉兔的传说。白居易在《中秋月》一诗中说道:“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宋代词人辛弃疾在《满江红中秋》一诗中也说:“著意登楼瞻玉兔,何人张幕遮银阙?”唐代诗人皮日休在《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中,就认为月亮上是有嫦娥居住的:“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高高在上的那轮明月,成为诗人浪漫、遐想的最好事物。

在很多古人关于中秋的诗词中,不仅仅只是怀念亲人、感怀身世,充盈着惆怅和低沉。也还有很多关于中秋风俗、地域风情、生活饮食等方面的描述。苏东坡在《八月十五日观潮》一诗中,记录了宋代在中秋到来的时候,杭州人携家带口前往钱塘江口观潮的风俗和盛况。古时湖北、湖南洞庭湖一带,中秋节期间,渔民还有月夜对歌的习惯。诗人查慎行在《中秋夜洞庭湖对月歌》一诗中,描写了中秋渔民对歌的景况:“人间此境知难必,快意翻从偶然得。遥闻渔父唱歌来,始觉中秋是今夕。”清代诗人钱沣,还详尽记录了湖南长沙民间过中秋的热闹情景:“五十二年秋八月,十五夕月升湘江。长沙万户设庶品,礼夜明神伸厚虹。瓜鲜藕洁枣栗实,就中饼味尤无双。造作古籍未传法,后来递上谁能降。三材取具油糖面,磊落芳洁堆瓦缸。水溲成模入火炙,铁炉扬炭时铮从。和酥馅果更奇绝,列肆错杂鱼豆桩。是夕人家无老少,邀神福惠同纷咙。已号中庭净扫地,旋呼动舍高拓墙……”民间过节之热闹场面,跃然纸上。

有趣的.是,还有个叫袁景澜的诗人,专门为中秋的月饼写了一首《咏月饼诗》。诗中道:“形殊寒具制,名从食单核。巧出饼师心,貌得婵娟月。入厨光夺霜,蒸釜气流液。揉搓细面尘,点缀胭脂迹。戚里相馈遗,节物无容忽……”这应该是对制作月饼最为详细的诗歌了。

宋代著名书法大家米芾,也写过一首关于中秋节的诗《中秋登楼望月》:“目穷准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也曾写过一首关于中秋节的诗。他在《天竺中秋》中这样写道:“一夜桂花何处落,月中空有轴帘声。”

篇11:我国古代文人别号

古代风流文人“猎艳”的四大经典故事

“风流”二字大概相当于如今所说的浪漫,令人十分向往,因而古代便有了风流倜傥、风流千古这些耀眼炫目的说法。可见古人对风流之事十分推重和赞赏。然而,古人把“韩寿偷香,相如窃玉,张敞画眉,沈约瘦腰”合称为古代“四大风流”,今天看来这“四大风流”却不怎么风光!

如果说“张敞画眉”有点闺房偷乐的意思,“沈约瘦腰”有点文人张狂的意思,那么“韩寿偷香,相如窃玉”就有些不堪了。因为被古人称之为的这两大风流如今被人合成了一句成语,那就是“偷香窃玉”。可见,这古代男人们自我标榜的“四大风流”并不是什么好事。那么,何谓古代“四大风流”?这古代“四大风流”究竟典出何处呢?

一、首先说说第一大风流“韩寿偷香”。

这韩寿乃西晋时期一名美男子。据有关史料记载,韩寿,字德真,南阳堵阳人,晋书说他“美姿貌,善容止。”韩寿如花似玉的美貌,不知道令当时多少闺中少女、椒房少妇痴迷的而不能自拔。

韩寿不仅年轻貌美,而且擅长词曲。当时他的拿手曲目《偷香》就曾风行一时。这首词曲说的是他自己有一次到西晋权臣贾充府上拜会,不想被贾府的小女儿贾午看中。贾午春心荡漾了几天后,让奴婢叫他半夜翻墙入内幽会。二人云雨一番又缠绵一番之后,贾午还将从她父亲那儿偷来一种西域出产的奇香赠送给了这名美男子。

韩寿和贾午的这段爱情故事后来被明代陆采作过《怀香记》,许多文人将“韩寿偷香”作为典故使用。后来慢慢的“偷香”便成了男女暗中调情的意思。

其实,贾午并不是什么美女,她的姐姐贾南风是历史上有名的丑女,作为妹妹的贾午又能漂亮到哪里去?后来贾充得知女儿与韩寿偷情而又怀孕后,看到生米煮成熟饭,只好“遂以女妻寿。”不久,韩寿就平步青云了,从贾充手下的司空掾一直做到散骑常侍、河南尹。

唐朝著名诗人李商隐有诗曰“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前半句说的就是韩寿与贾午偷情的故事。而北宋一代名臣欧阳修的一首《望江南》则将韩寿“爱偷香”故事说得更为淋漓尽致。其词曰:“江南蝶,斜日一双双。身似何郎全傅粉,心如韩寿爱偷香。天赋与轻狂。微雨后,薄翅腻烟光。才伴游蜂来小院,又随飞絮过东墙。长是为花忙。”

二、其次说说第二大风流“相如窃玉”。

这里所说的“相如”就是司马相如。此人字长卿,四川南充蓬安人,西汉著名文学家。司马相如善鼓琴,其所用琴名为“绿绮”,就是传说中最优秀的琴之一。

司马相如少时好读书、击剑,被汉景帝封为“武骑常侍”,但这并非其初衷,故借病辞官,投奔临邛县令王吉。临邛县有一富豪卓王孙,其女卓文君容貌秀丽,风姿绰约,素爱音乐又善于击鼓弹琴,而且很有文才,但不幸丈夫先死,成望门新寡。

司马相如早巳听说卓王孙有—位才貌双全的女儿,他趁一次作客卓家的机会,借琴表达自己对卓文君的爱慕之情,他弹琴唱道,“凤兮凤兮归故乡,游遨四海求其凰,有一艳女在此堂,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由交接为鸳鸯。”这种在今天看来也是直率、大胆、热烈的措辞,自然使得在帘后倾听的卓文君怦然心动,并且在与司马相如会面之后一见倾心,双双约定私奔。当夜,卓文君收拾细软走出家门,与早已等在门外的司马相如会合,从而完成了两人生命中最辉煌的得终身大事。

卓文君也不愧是一个奇女子,与司马相如回成都之后,面对家徒四壁的境地,便落落大方地在临邛老家开酒肆,自己当垆卖酒,终于使得只要面子不认亲的父亲承认了他们的爱情。后人则根据他二人的爱情故事,谱得琴曲《凤求凰》流传至今。唐代著名诗人张祜则有《司马相如琴歌》一首,曰: “凤兮凤兮非无凰,山重水阔不可量。梧桐结阴在朝阳,濯羽弱水鸣高翔。”

这个故事虽然有些老套,情节也颇为简单,就是青年文人司马相如看上了年轻貌美多才多金的小寡妇卓文君,然后与之私奔,司马相如不得志,卓文君养之;司马相如成名后,欲抛弃糟糠之妻,终究没好意思下手。但是当初的卓文君毕竟是一块美玉,那么司马相如偷偷与之携手私奔,便无异于“窃玉”之举。因此后人便把私奔暗指 “窃玉”,于是,“相如窃玉”就成了千古流传的一句著名成语典故。

三、然后说说第三大风流“张敞画眉”。

张敞画眉源出《汉书·张敞传》:京兆尹张敞“常为妇画眉,长安中传张京兆画眉妩。有司以奏敞,上问之,对曰:‘臣闻闺房之内,夫妇之私,有过于画眉者’。上爱其能,弗备责也”。意思就是说,汉武帝时,出任京兆尹张敞是当时的才子。他和夫人感情很好,因为夫人幼时受伤,眉角有了缺点,所以他每天要替他的太太画眉后,才去上朝,于是有人把这事告诉汉武帝。一次,汉武帝在朝廷中当着很多大臣对张敞问起这件事。张敞就说是夫妻之间,在闺房之中,还有比画眉更过头的玩乐事情,你只要问我国家大事做好没有,我替夫人画不画眉,你管它干什么?

后来,人们遂用“张敞画眉”来形容多情丈夫和闺房之乐。用此典故的作品很多,反映于诗作中的,如唐初四杰之一骆宾王的“不能京兆画蛾眉。翻向成都骋驺引”、南宋著名诗人范成大的“只烦将到妆台下,试比何如京兆画”和明朝著名戏剧家孔尚任的“天子多情爱沈郎,当年也是画眉张”等都是历史上难得一见的名句。于是,“张敞画眉”的典故便引领了后来的时尚,形成了历史上的画眉之风。唐朝著名诗人王昌龄诗中写的“闺中少女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说的是浓妆艳抹;另一位唐代著名诗人张祜诗中写的“却嫌胭脂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则说的明显是轻妆淡抹了。还有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诗中写的“小头鞋履窄衣裳,青黛点眉眉细长”,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诗中写的“洗妆拭面着冠帔,白咽红颊长眉青”,真可谓芸芸诗句,不一而足。“张敞画眉”对于后世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四、最后说说第四大风流“沈约瘦腰”。

沈约,字休文,南朝吴兴武康人,也就是今天的浙江德清县西人,先后在宋、齐、梁三朝做官,旧史一般称他是梁朝人。沈约出身于门阀士族家庭,历史上有所谓“江东之豪,莫强周、沈”的说法,足见其家族社会地位的显赫。沈约从少年时代起就很用功读书,白天读的书,夜间一定要温习。他母亲担心他的身体支持不了这样刻苦的学习,常常减少他的灯油,早早撤去供他取暖的火。青年时期的沈约,已经“博通群籍”,写得一手好文章,并且对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从二十几岁的时候起,用了整整二十年时间,终于写成一部晋史。可惜,这部晋史没有能够流传下来。

沈约虽然文名大噪,但在政治上却没有突出建树。公元502年,萧衍逼迫齐和帝禅位,改国号为梁,萧衍即位,是为梁武帝。沈约在灭齐的行动中立下汗马功劳,被任命为尚书仆射,受到梁武帝的宠信。沈约才情雄厚,却恃才旷放,在一次与梁武帝的诗文比赛中落败,沈约事后狡辩说故意让梁武帝,结果引得梁武帝异常震怒,本欲治其重罪,幸亏得沈约好友徐勉的上书劝谏,虽然使得沈约幸免牢狱之灾,但是从此他便难以在政治上施展才能。更为不幸的是,他的另一好友张稷因为酒后失言得罪梁武帝被外放至死,梁武帝问沈约对自己处理张稷一事的看法,沈约很不以为然,遭到梁武帝的痛责。经过如此这般地再三惊吓,沈约终于病倒了,日益憔悴,腰围速减。公元513年,这位诗坛的一代宗师忧惧辞世。沈约死后被武帝谥为“隐”,世称沈隐侯。

上一篇:水-以水为话题的作文500字下一篇:公司简介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