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的乐章初中作文

2024-04-26

色彩的乐章初中作文(精选8篇)

篇1:色彩的乐章初中作文

色彩的乐章初中优秀作文

大自然的万物皆有颜色。一种色彩,一种心情,一种心旷神怡的清新之美,一篇优美的色彩乐章。——题记

看,那绿意盎然的草地,那粉白可爱的小花,那蔚蓝广阔的大海,那大自然生机勃勃的一切。这是色彩的欢乐乐章。她在大自然无垠的土地上翩然奏响!

春天是生机的绿。

春天,百花争艳,百鸟争鸣。但是,春天并不只是“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的姹紫嫣红,绿,才是春天最率真的颜色。那冬天融化的涓涓细流,化作一汪碧水,奔腾进江河湖海。小草褪去了枯黄的外衣,裹上了一层新绿,那绿富有生机,耀眼如光。那溪边的柳树婀娜多姿,碧绿的枝条随春风轻轻摆动,摇曳春天最美的画面。春天是绿,生机的绿,耀眼的.绿。春天万物吟唱的,是清新,优美的自然乐章。

夏天是火热的红。

太阳从天边射下一束束炽热的阳光,照在田野,土地,楼房上,泛着微微的红光。“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雨淋湿了大地,却浇不熄夏日如火的热情。小朋友们脸颊上红通通的两朵红云证明着年轻的活力。运动的青年面色潮红,诠释了青春的朝气。他们是未来的希望。夏天是红,火热的红,朝气的红。夏日雨滴敲响的,是强烈,火热的前进乐章。

秋天是灿烂的金。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在不少人的眼里,秋天是一个悲伤的季节,冷风,枯树,浮云,一派秋凉。不过,我认为:秋天是灿烂丰收的节日!一望无际的麦浪在阳光下闪烁金色光芒,农民伯伯脸上掩不住的欢笑再麦田里回荡。那是满载的金色希望。秋天的灿烂光华,永远闪烁在劳动人民的心头,不会消失。秋天是金,灿烂的金,收获的金。那麦田里飘香的,是溢满欢笑的丰收乐章。

冬天是纯净的白。

冬雪,轻轻的飘,落在树梢上,地上,房屋上,给万物盖上了一层厚厚的白大衣。“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谢道蕴的这句诗是最好的诠释。冬天,动物们都回窝了,鸟儿也归巢了,天地间一片洁白寂静。冬天是白,宁静的白,纯净的白。荡漾在我们耳边的,是专属冬的静之乐章。

世界那么大,色彩无处不在。只要我们细心观察,用心体会,我们就会找到色彩最美的乐章。

嘘!你听!

那是喜鹊母子相惜相依的爱之乐章!那是莲花临水兀自开放的清雅乐章!那是生命之花绽放最美年华的生之乐章!

篇2:色彩的乐章初中作文

啪――!啪――!反复着澎湃的节奏,海是个奇特的演奏家,每天都为星星和月亮演奏催眠曲,直到他们闭上双眼进入甜美的梦乡。

海有时也是个吵人的闹钟,啪――!啪――!把太阳唤醒,让他为大地照耀。海在太阳的普照下波光粼粼,像钻石般的闪亮、耀眼!大海也是个厉害的歌唱家,千千万万朵浪花,日夜的拍打着沙滩、岩岸,啪――!啪――!一边拍打着节奏,一边引吭高歌,曲子的旋律永远悦耳动听。每天早晚各举办一场潮起、潮落的演唱会,对着海边嬉戏玩水的民众高歌,日日夜夜相同的曲调,却令人百听不厌,戏浪的人群个个听得如痴如醉!海是一位伟大的母亲,照顾海里的小鱼儿们,提供丰盛的美馔佳肴,提供最广阔浩瀚的家,让小鱼儿们有优渥的成长环境,海真是一位尽责的母亲。海更是一位器度非凡的大宰相,能够广纳百川,在潮来汐往中,告知我们时间的重要,流光将一去不返,我们要珍惜生命,搏击生命的浪花,创造不可一世的辉煌历史!

海是一面镜子,是一面千变万化的魔镜,在海面上我们可以窥测天气,欣赏天空中的景象,检查自己的服装仪容,我也可以透过魔境到海底世界一窥究竟,寻找传说中的`美人鱼。海像是一台天然冷气机,站在沿岸微微的海风吹来,身体的感觉彷佛是吃了一支入口即化的冰淇淋,顿时暑气全消!

篇3:初中合唱教学与训练的三个乐章

如果把合唱比做是一棵参天大树的话, 那么合唱基本功的训练就是这棵大树的根本, 声部和谐的训练就是大树繁茂的枝叶, 而要使这棵大树绽放绚烂花朵, 结出累累硕果, 又不可缺少恰当的艺术处理。三者互为表里, 就好比一首完整乐曲的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落实合唱基本功的训练

合唱是集体性的声音艺术, 但它首先是建立在每一个个体的演唱能力的基础之上的, 要使合唱盛开灿烂艺术之花, 就要夯实基础, 落实合唱基本功的训练。

合唱的基本训练包括呼吸、发声、音准、节奏、吐字、声音处理等多种内容的训练。这些基本功的训练相对来说比较单调乏味而且有一定的难度, 初中学生往往不能正确对待, 甚至应付了事, 使得合唱基本功的训练成为合唱训练的一块短板。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 增强训练的效果, 应遵循以下几点原则来训练。

1. 生活化。

音乐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无论是形式与内容, 音乐训练都应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做到取之于生活, 用之于歌唱。比如呼吸的训练。古人云, 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歌唱者悦耳的声音是建立在良好的气息运用基础上的, 而呼吸的训练往往令人感觉玄虚, 要让学生理解, 必须将复杂的方法简单化, 和他们的生活联系起来, 逐渐让他们感受到歌唱时的呼吸状态。除常用的“闻香法”以外, 还可以引导学生体会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呼吸方式, 比如让学生体会平时叹气、惊讶时的呼吸。叹气式的吸气有助于吸气肌肉群的放松, 而惊讶式吸气能锻炼呼吸器官的快速灵活性。

2.游戏化。唱歌本质上就是一种游戏, 在游戏中训练, 寓教于乐, 往往能收到很好的效果。进行节奏训练时, 可以用“火车接龙”的方式进行, 每个人想好三种食物名称, 分别是两个字、三个字和四个字, 用二拍子的节奏说出, 节奏型分别为:X X∣XX X∣XX XX∣。比如“面包汉堡包可口可乐”, 边说边打拍子。一个学生说完, 下一位学生接上。训练的拍子与节奏型可以从简到繁, 从易到难, 循序渐进。

3.多元化。多元化首先是指训练方法的多元化。在训练过程中, 不拘一格、大胆借鉴和使用其他学科的教学训练方法, 达到训练效果。其次是训练形式的多元化。分组训练, 分声部训练、小组竞赛形式、音乐会形式、创编情景形式等。再次是训练的内容的多元化。除了唱歌技巧的训练外, 还要进行合唱队形的训练、舞蹈动作训练、诗歌朗诵训练。通过这些多元化训练, 合唱基本功的训练变得内容饱满, 生动有趣, 同时又丰富合唱内涵, 扩展合唱视界。

在进行合唱基本功训练时, 要充分考虑到初中生变声期的特殊情况。在做具体训练时, 可先用轻声带假声, 再以假声找头声, 逐渐扩大共鸣腔, 逐步摆脱自然声的局限。这样既能有效克服喉音, 大声吼唱, 位置低, 声音“炸”、“虚”、“白”等毛病, 又能很好地保护学生的嗓子。

第二乐章:强化合唱声部和谐训练

合唱不等于齐唱, 合唱的魅力在于“合”, 在于声部的丰富与统一, 在于不同声部之间达到“和而不同”的境界。因此合唱的教学与训练的关键在于声部的训练与处理。

1. 合理配备各个声部。

初中生的合唱对分声部的演唱要求不要太高, 程度较低的班级能进行二声部的演唱就可以了, 程度较高的班级可以考虑进行三声部的训练。在合唱教学与训练中, 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选定难度适中的曲目;在选定曲目之后, 要合理地配备各个声部。合理配备各个声部, 要综合考虑男女声比例的平衡、各个声部队员素质的平衡、各个声部人数的平衡, 使各个声部力量均衡, 水平相当, 通过训练使各声部音色协调统一。

2. 强调和声声部的训练。

旋律是一首歌曲的框架, 也是一首歌曲的灵魂。在学唱一首歌曲时, 旋律声部会给学生深刻的印象, 这当然是无可厚非的。但对于合唱而言, 对旋律过于专注, 就会有先入为主的感觉, 在学唱和声声部时容易唱混, 从而给和声声部的训练带来人为的障碍。因此, 在合唱教学与训练中, 应重视和强调和声声部的训练。在我的教学实践中, 往往采取先和声后旋律的教学顺序, 对于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歌曲, 则直接教和声声部, 待和声声部唱熟唱准后, 直接与第一声部合起来。所以, 两个声部的教学最好不要平均用力, 而要有先后、主次的安排。这种安排是以有利于学生唱好合唱为前提的。

3. 协调声部间音色的统一。

各声部音色的统一往往是合唱成败的关键。合唱的音色统一要求每个演唱个体在保证自身音色统一的前提下, 与其他声部进行音色的协调。这就要求合唱的每一个个体不争先恐后, 也不急于表现, 喧宾夺主, 破坏音乐的整体效果。在训练中,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自己声部的音色特点, 如低声部的壮实有力, 中声部的浑厚结实, 高声部的明亮华丽, 以便于准确把握演唱的方法。其次, 要明确旋律声部与和声声部的特点, 使旋律声部与和声声部相辅相成, 表里配合。最后, 训练时, 要采用轻声听唱的方法。在演唱中, 既要互相倾听其他同学的声音, 倾听其他声部的声音, 更要倾听伴奏, 尽量把自己的声音和总的声音融合一起, 使合唱既有层次感, 又整齐统一。

第三乐章:注重合唱歌曲艺术处理

具备了歌曲演唱的基本功, 掌握了声部协调的技巧, 就好比有了良好的开端, 但要准确生动地表现歌曲, 提升合唱的表现力, 还需要注重对合唱歌曲的艺术处理。

1.歌曲的处理。 (1) 学会做歌曲的加减法, 就是把简单的歌曲复杂化, 复杂的歌曲简单化。比如单声部的歌曲, 可以增加一些声部的处理, 比如加入衬腔, 进行轮唱或者乃至改编成二声部合唱。比如在训练合唱《七彩阳光七彩梦》时, 加入一些和声和伴唱。而对一些复杂的大型的多声部合唱曲则根据学生的演唱水平适当删减, 使之适合初中生演唱。比如《在灿烂阳光下》是一首经典的大型合唱曲目, 对于初中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唱这首合唱曲时, 我把它进行了“减法处理”, 删减了一些较难掌握的声部, 改成二声部的合唱, 既保持了原歌曲的神韵, 又适应初中生的演唱水平。 (2) 敢于尝试, 勇于创新。对一些常规的曲目进行全新的创编。比如《大中国》是一首朗朗上口的独唱歌曲, 我把他编排成具有摇滚现代风格的合唱曲, 从节奏到咬字, 乃至一些旋律都按照摇滚的风格进行改编, 还加入rap。学生非常喜欢, 演唱的积极性大增。

2.情感的处理。情感是音乐的灵魂, 同时也是合唱的生命线。一首好的歌曲, 本身蕴含的情感需要演唱者用二度创作来加以演绎加以释放。因此, 在合唱教学训练中要引导学生激发自己的情感, 领悟歌曲的情感, 表达歌曲的情感, 从而感染听众, 达到最佳的艺术效果。教师首先要熟悉和分析作品。明确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形象, 领会作品的内涵和情感取向, 引导学生从音乐的角度和情感的角度很好地理解作品。其次, 要善于激发学生自身的情感, 与作品产生共鸣。引导学生通过音乐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 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与歌曲共鸣的相通点, 再回归歌曲, 用歌曲释放激情。最后, 要指导学生运用声音来表现情感。一首歌曲的情感的表现最终要落实在声音的处理。声音的轻重、缓急、快慢、清浊的变化, 就是情感的变化, 要指导学生正确地运用声音, 将歌曲的情感外化成声音的形象, 由此感染别人。

3. 综合手段的处理。

合唱需要声音的技巧, 同时也需要借助其他的艺术手段来丰富合唱的内涵, 升华音乐的效果。合唱中最常用到的综合手段包括:队形的变化、舞蹈动作、诗歌朗诵、伴奏乐器等。在合唱教学与训练中, 要大胆地为学生提供二度操作的机会和舞台。在排演《大中国》时, 由于对歌曲进行了现代摇滚风格的创编, 因此我激励学生大胆地运用各种艺术手段来优化合唱。学生非常踊跃, 有的主张在歌曲之前加入一段诗歌朗诵;有的设计出与摇滚风格相配的舞蹈律动, 比如用打响指来配合节奏;有的别出心裁, 要在合唱中加入击鼓的表演, 用大鼓震撼的鼓点来表现大中国的气度。在不损害歌曲完整性的前提下, 我把这些设想适当地编入合唱中, 学生热情高涨, 也感染了听众,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当然, 这些艺术手段的使用不能喧宾夺主, 不能不利于歌曲的表现。

篇4:色彩的乐章初中作文

敦煌是中国历史上历经千年的活化石,蕴藏着巨大的艺术宝藏,集建筑、壁画、彩塑艺术为一体,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庞大、历史最悠久、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库,其中壁画艺术更是美轮美奂,凡是踏足过这片圣土的人们无不为之赞叹,本文是在走访了莫高窟之后,把敦煌壁画的色彩艺术研究作为切入点,试图了解这个神圣的艺术宝藏,通过采集盛唐时期壁画中的图案进行选择和提取,来分析盛唐时期敦煌莫高窟壁画色彩的艺术特色,进而延伸到我国传统艺术中的色彩配置及其应用规律的探究,提倡设计者对民族性色彩的应用与开发,希望中国传统色彩艺术给现代设计的应用带来一些启示,继承传统并进行艺术创新,提倡色彩设计走向“民族性”与“本土化”。

1、历史的活化石—敦煌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始建于东晋十六国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工程的营造从北梁到一直延续到元代历经十个朝代、一千多年的历史,记载了历史的陈迹,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画卷,作为人们寻找历史的活化石,壁画主要描述了不同时期佛国的生活场景,囊括了建筑形式、服饰风格、生活用品、风俗习惯等内容,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留给后人无数的惊奇和感叹。

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曾过:“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教,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获地区,再没有第二个。”足以说明敦煌在历史上的重要性。敦煌壁画中大量色彩艺术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研究课题。

2、敦煌壁画的艺术特色

敦煌壁画蕴含着深厚而又独特的文化内涵,存包含着华夏审美的基本精髓和精神内涵,存在于在严整规范的形式美中。蕴涵着生命的灵动,其造型、形态、装饰、色彩、图案等设计构成因素融合,激荡着丰富的情感。《周礼.考工记》日:“画绩之事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这里将色彩与天地四方的广褒空间联系在一起,表明了中国天人合一的传统色彩观。在色彩观念上从属于中国色彩的同时,丰富多彩的颜料亦服务于宗教的主题、画面布局等需要。如壁画中的乐舞图,除了线条的委婉灵动,色彩赋予的情感力量也将思绪带入极乐世界。

3、盛唐时期壁画色彩的艺术特征和配置分析

3.1 艺术特征

(1)和谐之美

敦煌莫高窟的色彩突显出的是和谐之美,用色应讲究“艳而不俗,浅而不薄”,纵观传统的绘画艺术创作,就很注重色彩的和谐,这与中国人“天人合一”的哲学观是一致的。在敦煌壁画中,虽然壁画色彩非常丰富绚丽,但却没有喧兵夺主的感觉,艳而不俗,“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让人产生一种肃穆感。

(2)象征意义在敦煌壁画中,色彩还具有象征意义,起到宗教感化的作用。华贵的题材往往是以金色、红色作为主调,象征性衬托出辉煌大气、肃穆雄伟、尊贵典雅的神圣气氛。如金色在壁画中往往意味着高贵庄严和富丽辉煌,所以,多用在佛和菩萨的衣饰上。黑色或深色的调子则常用于佛教降魔的题材,来体现出悲壮、阴暗的艺术感染力,这些具有象征意义的主观意向性色彩,使人们面对壁画时不自觉进入一个神圣超脱的佛国世界。

(3)随类赋彩

随类赋彩是敦煌石窟壁画传统的配色规律,善于发挥主观控制色彩的能力,充分强调色彩的装饰美,而不是过分的追求色彩的真实感。如红色的力士、青色的金刚、白色的菩萨以及红绿阴阳脸的密教神像等这种变色。在敦煌石窟艺术盛唐时期不少壁画中都反映出当时的色彩已非常接近客观“真实感,随着隋唐画师们色彩观念上的进一步升华,通常根据客观自然形态的光色意识而对固有色采取大胆的变色,己摆脱了主观固有色观念的束缚。

3.2 色彩配置分析

(1)主色运用盛唐画坛技法表现比前代更加丰富,壁画色彩配置合理,技巧纯熟,层次分明,色彩浓厚,形成了金碧辉煌的视觉效果,对比鲜明,主要以少量的石红、石青、石绿对比使用,使画面更加光彩夺目富有动感。这个时期的色彩整体呈现出热烈欢快、振奋、无限生机的博大情怀。其纯熟的绘画技巧、宏大的境界,是任何时代都无法比拟的。

盛唐时期的莫高窟壁画大量采用了素壁为底,因此其整个时期的主色调就是以素壁的土黄色为主,同时,石绿的用色面积明显增大。如第217窟北壁的观无量寿经变,整幅壁画以暖色调为主,少量的土红与石绿在其它色相的间隔下产生对比,素壁底上突出了储石与石绿的色相对比,整体视觉效果协调,丰富了视觉变化。又如盛唐时期第23窟与45窟的壁画所示,在土黄色的素壁底上山水背景多是以石绿为主进行晕染的,鲜艳的石绿与淡雅的素壁形成的色彩对比,使人倍感色彩表现的魅力和盛唐壁画色彩典型的富丽堂皇与高雅格调。

(2)色彩组合特点

发展到盛唐时期,莫高窟壁画形式已相当成熟。由于颜料种类的增多,其色彩配置也有了更为多样的组合方式。主要特点为(1)、红、绿、蓝配置(2)、黑白巧妙运用(3)、调和色运用广泛

莫高窟盛唐时期第45窟内壁画的色彩配置是这个时期普遍采用的一种设色方式,即以素壁为底与壁画中大面积使用的石绿相互对比,橙色、储石,以及无彩色系中的黑白等色都作为辅助的色相出现在画面中,整体色彩基调非常清新且充满活力。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画师在用色过程中的大胆创意与极高的审美情趣,这也代表了唐代盛期壁画色彩的典型风貌.色阶分明,立体感强,使观赏者在心理上产生与视觉同步的感应,领略到快感和美感。

4、研究敦煌壁画色彩的运用对现代设计的启发

习传统文化的目的就是为了学以致用,设计师在研究色彩的理论时,应当结合到实际的应用之中,创造应该是基于历史的创造。敦煌艺术的色彩结构之所以给人以美感,是因为它符合色彩形式美感法则,它根据表现内容和石窟环境,通过图案与色彩的巧妙搭配来达到整体和谐而统一。其色彩的研究与应用还有很多值得人们去开发,我们应该研究并掌握敦煌艺术的色彩规律,可以将其运用在现代艺术的很多个领域,创造出的具有“中国色彩”的现代艺术设计作品,宏扬伟大的中国文化。

随着近年来设计界对于“民族化”、“本土化”的大力提倡,敦煌艺术在社会被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敦煌色彩艺术被运用在艺术平面、服装、首饰等现代艺术设计的各个领域中。右图是在室内设计中以银蓝与敦煌橙色彩搭配的色彩设计,给人一种古今交汇的对比感受,将古代的典雅古朴拉进现代的设计中。通过调整两个对比色的彩度以控制整体色调设计的和谐感。

敦煌色彩正在作为一种设计元素登上了世界时尚舞台,以独具东方文化魅力的视觉语言向人们昭示着传统文化的力量,经过上千年的日月更迭,敦煌仍以自己的方式向后人述说着那悠悠古道上艺术的绵延不绝,在厚重的历史积淀下依旧充满激情,让世人感受到东方艺术的尊贵气质。

参考文献

[1]周大正,敦煌壁画与中国画色彩[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2]段文杰,敦煌石窟艺术论集[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8

[3]易存国,敦煌艺术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03—160

[4]陈江晓,敦煌石窟壁画色彩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美术学硕士,2005

[5]段文杰,敦煌石窟艺术莫高窟第四五窟第四六窟盛唐[M],吴健摄影,南京市:江苏美术出版社

[6]潘坟汛,唐及唐以前敦煌壁画设色研究及其在现代绘画的影响,博士学位论文,2010

[7]周炳林,沙武田,敦煌石窟艺术概论[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120-168

[8]袁恩培,程辰,浅谈敦煌色彩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科技信息

[9]邹加勉等,《中国传统敦煌图案与配色》,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年5月

篇5:天空的色彩初中作文

我不知道天空的泪水是什么,是哗啦哗啦的雨水么?或许是,或许不是吧!

喜欢一句话“天空是结了冰的海洋”,为什么会喜欢呢?我也不知道。只是觉得这句话像我们的青春一样阳光,一样蔚蓝,不在乎那些世俗的目光,不在乎那些所谓的庸俗。因为我们心中有滴泪,可以像爱一样融化别人的伤感,因为那滴泪很珍贵……

在我的天空中,一直以为是蔚蓝的,那种很美很美的`蓝,看不到杂质,看不到污浊的蓝。像一幅未经雕琢的自然画。可是,不曾知道,在天的那以边却是黑暗的,没有阳光,没有温度,没有美丽……

朋友说我是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常常会令人望而生畏!我惊愕,怎么会呢?可回想起来,可不是么?

总喜欢让别人跟着我的思想走,总喜欢强迫别人干别人不喜欢干的事情,总喜欢显示出一种高傲的表情,总喜欢……一幕幕像电影片段一样回放在脑海中,泪水“吧嗒,吧嗒”掉在了衣服上,从清晰到模糊的一瞬间,我明白了为什么自己总是难觅知音,难寻友情。

我感谢那个朋友,我感谢自己那片黑色天空的泪水,那滴泪是珍贵的,让我明白自己应该有一颗谦虚的心面对别人,用真诚的笑容抚慰别人的伤口,用真诚的心去理解别人,感化别人,用真诚的心为自己的天空添上一抹绚丽的彩虹……

天空中的那滴泪或或许并不阴霾,但它却留下了痕迹,不可磨灭的痕迹……

我承认我是一个好强的孩子。我不喜欢事事争第一,但是却喜欢紧随别人身后。

我想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那次数学测验考试,当56分的试卷拿到手是,心竟然莫名其妙地抽搐起来,第一次不及格的感觉竟如此疼痛难忍。徉装无所谓,然而半夜却在被窝里哭了一宿。

我应该感激这56分的试卷,它让我更清楚自己应该更加努力,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我相信,那些泪水不会白流。泪水让我明白失败后应该汲取教训,应该勤奋地在蔚蓝色天空中编制美丽的彩虹……

篇6:我眼中的色彩初中作文

大千世界,色彩斑斓,彩虹的七色光芒引发了·无数联想,外太空的银河,是否别具特色,苏轼眼中的大漠落日是否染红了一片蓝天,而映入我眼帘的,是另一番色彩,我眼中的色彩作文700字。

夕阳西下,那是的太阳最顺心,很亮却不刺眼,我坐在屋顶,眺望着远方已被地平线吞入四分之一的夕阳,时不时的微风吹来,发丝随风飘扬,火烧云的迅速,让我叹为观止,在我痴迷于金色的落日时,它已染红了半壁天空,或许在任何人眼里一个人在屋顶看落日,都是一种美感,而我却添加了几分悲凉,时间一去不复返,在我还陶醉于它的`美时,他却带走了我的时间。

又是一个下雨的清晨,地面经过一夜的洗礼后,变得湿润,空气中散发着潮湿的气味,树上的叶子显得更绿,草上都是一颗颗的露珠,我漫步在林间,裤角早已湿透,深呼吸,林间的空气很新鲜,让人感觉心旷神怡,我的心情也轻松起来了,即使,这场突如其来的大雨打乱了我原本的计划,但他却送给我另一个舒心的天地,我还是很开心的,作文大全《我眼中的色彩作文700字》。

我眼中的色彩,不仅有与众不同的意境,还有众所周知的感悟。

雪白的围墙在冬日白雪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刺眼,让人不想有太多的停留,就在我转身离去的时候,余光中闯进了一抹绿色,我怀着诧异的心慢慢回头,果然在墙角处发现了他,想要摸摸他的的手却停在了空中,不想侵扰那颗在冬日开放的绿意,虽微不足道却是我感慨万千,一棵草尚且知道不畏严寒,只为春天,一个人难道不应该向困难作战,永不退缩吗?

白纸一样的人生,画上了什么颜色,就会显示出什么颜色,就算大千世界的色彩是个未知数,也要让自己的人生变得多彩,放眼看世界,映入眼帘的是未知名的小河,未知数的落叶,就是彩虹的颜色是七种,但它总是一种形态,即使夕阳在美,也是黄昏前对世界的最后一丝留恋......

篇7:初中作文精选:生活的色彩

正文:生活的色彩

直至有一天,我看到了这样一句话,“石缝里长出的草最能经受风雨。”

于是,一缕阳光划破黑暗的缝隙,我的生命便有了新鲜与活力。

我曾经流浪在一个沐浴不着雨露,看不见阳光的角落里,以为天地不过如此之大。

一片凋零的树叶在空中旋起自以为美丽的舞蹈,却不曾想到那就是生命的终结。

初入一中,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可过了不久,成绩便有了下滑。老师伸下了一根根长满荆棘的藤条,可惜我没抓住,我想抓住这根藤条必然有切肤之痛,但不抓住则是放弃了仅存的希望,可是,我却选择了放弃。

当期中考成绩公布了以后,屈辱的泪水才溢出脸颊。

于是,我选择了抓住这根布满荆棘的藤条,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一般,沿着它缓慢地向上攀登。在我前进的路上顶着风,冒着雨,脚下打起老茧,汗水在皮肤上打皱,手上满是血痕,但我知道我不能停留,不能停留……

远远的思绪把我牵扯到现在,一些经历和教训告诉我:苦尽甘来。

没有往日的艰苦拼搏,哪有今朝?没有无数水汽的聚集,哪有彩虹?没有无数次磨练转化,哪有珍珠?

给予压力,才会顶得住;给予打击,才会爆发出活力。

篇8:色彩的乐章初中作文

实践对话教学的前提是教师要学会倾听。教学能有效落实, 首先是了解和认识学生。教师没有透彻了解学生和认识学生, 很难在学生身上得到预期的结果。而要了解和认识学生, 作为教师, 需要放下架子, 全身心地去听学生说话, 做学生的忠实听众, 并在倾听过程中发现他们的困惑和理解、批评的价值和创意的观点。同时, 教师对所有学生都有责任耐心倾听和应答, 有责任调动所有的感官去倾听、理解和呼应所有学生发出的声音。因此, 倾听需要一种民主的氛围, 倾听需要一种相互间的尊重, 倾听也是一种积极的赏识, 倾听更是一种无言的要求。

在我们的课堂上, 教师往往过分地追求“热闹”, 总想让学生多发言, 但是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孩子是不可能学得好的, 倾听远比发言更重要。倾听是让学习成为学习的最重要的行为。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倾听, 必须从自己的耐心倾听开始。“倾听受教育者的叙说, 是教师的道德责任”, 教师只有在课堂上实现真正的倾听, 才能唤起学生自主、积极地投入学习, 形成师生相互倾听的关系, 使生命与生命相呼应和交融。如何有效倾听是值得研究的课题。经过长期实践, 笔者认为, 教师的有效倾听必须实现以下三方面的转变。

二、实施路径:奏响真诚倾听的乐章

(一) 从外在的倾听走向内在的倾听——把耳朵叫醒

1. 在倾听中尊重接纳

教师转向开始倾听学生, 这意味着一种接纳, 不是把学生作为学生来接纳, 而是把学生作为一个鲜活的生命来接纳。这种接纳也表明了一种真诚的平等和尊重, 这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平等, 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尊重。只有当学生发现老师在尊重的基础上接纳了他们, 认真倾听着他们, 他们才会与教师建立起更深一层的信赖和乐于交往的关系, 同时也更充满自信, 真正感受到作为一个独立生命而受人尊重、爱护的喜悦。

案例分析:

案例1:《走一步, 再走一步》

师:刚才同学们都谈了自己的看法, 这里老师要谈谈自己的看法, 我最欣赏脱险的部分, 现在咱们就要一起来看看这个部分。首先, 请大家一起朗读一遍这部分。

师:现在请大家想一想, 这时我被小伙伴们抛弃在悬崖上, 动弹不得, 文中的我会是怎样的心境?

生1:恐惧、害怕。

师:后来又是怎么克服困难的呢?

生1:是在爸爸的引导下脱离危险的。

师:如果你是文中的爸爸, 你是否也会用这样的方式来教育自己的孩子?

生1:会。因为应该让孩子学会自力更生, 自己解决问题, 树立永久的信心, 而不是一味地依赖于大人, 温室里的花朵是经不住风吹雨打的。

师:很好。你是用长远的眼光来看问题, 让孩子学会走自己的路。还有同学要发言吗?

生2:不会。因为孩子还小, 让孩子自己爬下悬崖实在是太危险了, 万一失手了就有可能会掉下来, 甚至酿成终身遗憾。

师:也对。你认为孩子太小, 学会自立也要有年龄的要求。也许孩子大一点, 你会让他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的, 是吗?

生2:是的。我会在没有危险的时候, 帮他重新树立信心, 不过这次实在太危险了。

师:刚才两位同学就同一个问题发表了截然不同的看法, 虽然看似矛盾, 但老师认为都有道理。是的, 作为家长, 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面对困难时表现得镇定、勇敢呢?也就是说, 培养孩子自力更生的能力是必要的, 但家长也要对自己的孩子的能力有充分的认识, 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切不可一切事情都放手让孩子去完成, 以免酿成不必要的灾难。

案例反思:

对《走一步, 再走一步》这篇课文中的父亲这个角色的分析和理解, 相信绝大部分的学生都会认为文中的父亲是一个循循善诱、教导有方的好父亲, 也会对父亲的行为大加赞赏, 这当然是正确的。不过, 在面对有些学生“反弹琵琶”的情况时, 只要学生阐述得言之有理, 教师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尊重学生的理解, 接纳学生的差异, 倾听学生的心声。

2. 在倾听中引导倾听

教师一旦养成认真倾听学生说话的习惯, 就为学生养成倾听习惯、形成倾听技巧树立了可感的榜样。在课堂上, 教师在倾听学生声音的同时, 还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和倾听, 注重倾听老师和同学的声音, 从而获得更多的知识, 加强能力。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倾听和交流, 了解彼此的想法, 引导学生彼此丰富和调整自己的理解。

案例分析:

案例2:《理想》

师:现在, 请同学们看前两句:“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 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 诗句中的“忠厚者”和“不幸者”分别是什么样的人呢?请大家思考一下。

生1:这里的“忠厚者”就是有坚定的理想, 并为理想踏踏实实奋斗的人。

师:好, 非常正确。那么, 请大家再想一想, 能不能在你所了解的历史故事或现实生活中找到这样的人呢?

生2:岳飞。

生3:屈原。

生4:项羽。

师:好, 我们就请一个同学举例谈谈。

生5: (支支唔唔) 我只知道项羽。 (低下头, 脸红)

师:那你就谈谈项羽吧。

生5: (吞吞吐吐) 他好像自刎乌江了。 (众生笑)

师:项羽兵败后确实自刎乌江, 老师肯定你的记忆没错。再想一想, 项羽还有哪些事迹能体现出他是一个“忠厚者”呢?

生6: (仰头思考) 好……像……是……

生7: (举手积极) 老师, 我来。

师:谢谢同学们的好意, 不过老师已经发现×××同学想起了一部分, 大家就给他一点提示吧。

生:破釜沉舟。

师:对, 项羽破釜沉舟的故事就能体现出他是一个“忠厚者”。 (转向面对×××) 你想起来了吗?

生5: (点头) 项羽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当时他的势力并没有对手强大, 但他有信心和勇气, 愿意与对手决一死战, 于是他只留了三天的口粮, 把锅碗瓢盆全部砸了, 把船也凿沉了, 不再想要回去。这时他部下的将士们也拿出决一死战的勇气, 一鼓作气击败了秦军, 获得了胜利。

师:同学们听到了吗?×××同学讲得多好, 给他一点掌声鼓励。

案例反思:

在讲授《理想》这篇课文时, 学生的思维出现了“卡壳”的现象, 并且没有听清楚老师提出的问题。作为教师, 在面对这种现象时, 首先应该给予学生尊重, 尊重学生的“成果”, 即使这种“成果”是微不足道的, 但也要承认学生作出的思考;其次, 教师应该给予学生鼓励, 相信学生能够回忆起某些遗忘的知识。对于班级中学生急于想帮忙解围的现象, 教师也要适当地加以引导, 以便学生能够把问题回答完整, 充满自信地坐下去。当然, 如果被提问的学生实在回答不出某一问题, 教师也要适时给学生一个“台阶”, 让学生坐下去并不感到尴尬, 并能很快就融入到上课的氛围中去。

(二) 从抽象的倾听走向具体的倾听——借我借我一双“慧耳”

1. 学会耐心与包容

《听的艺术》一文讲述了这样一件事:美国知名主持人林克莱特去访问一位小朋友, 问他:“你长大后想当什么呀?”小朋友天真地回答:“嗯, 我要当飞机驾驶员!”林克莱特接着问:“如果有一天, 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 所有引擎都熄火了, 你会怎么办?”小朋友想了想:“我先告诉飞机上的人绑好安全带, 然后我系上降落伞, 先跳下去。”当现场的观众笑得东倒西歪时, 林克莱特继续注视着这孩子。没想到, 接着, 孩子的两行热泪夺眶而出。于是林克莱特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没想到孩子激动地说:“我要去拿燃料, 我还要回来!我还要回来!”

很多自以为是的成年人, 在孩子话没说完就笑得东倒西歪, 令人敬重的主持人, 他始终保持着倾听者应该具有的一份平和, 一份耐心, 这让所有人都听到这名小朋友最善良、最纯真甚至令成人羞愧的心语。

在课堂上, 教师作为一个聆听者, 在倾听学生发言时, 更应该多一份亲切平和、真诚关注和耐心包容。在课堂讨论交流中, 教师要摒弃参考书上一成不变的解读, 摒弃自己个人对作品的理解, 先“放空自己”, 然后倾听学生的声音, 哪怕是错误的声音。一个优秀的教师会耐心地、坚持不懈地进入学生心灵深处去倾听他们的呼喊和需求, 倾听他们的思想和批评。当学生的见解、行为出现错误时, 教师先不要打断、制止, 更不能取笑, 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 而要从学生的稚嫩话语中捕捉到他们的知识情感、思想观念的细微变化, 鼓励他们, 用足够的耐心包容学生, 不厌其烦地与学生交流, 引导学生多想多说, 在不经意间巧妙加以引导, 给予纠正,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树立自信, 掌握知识。

案例分析:

案例3:《皇帝的新装》

师:下面同学们一起来讨论一下, 两个骗子为什么会行骗成功呢? (学生进行讨论)

生1:因为那个皇帝很傻。

师:皇帝傻到什么程度?你能从文中找到依据吗?

生1:“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 也不喜欢去看戏, 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除非是为了去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 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师:也就是说, 这个皇帝有个什么特征?

生1:喜欢新衣。

师:对, 正是因为皇帝喜欢穿新衣, 所以两个骗子抓住了皇帝嗜衣成癖的心理进行行骗。那么, 同学们再思考一下, 除了皇帝好骗外, 谁也很容易受骗?

生2:大臣。

师:很好, 从文中再找找依据。

生2:第10段, “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这一点决不能让任何人知道。难道我是不称职的吗?不成!我决不能让人知道我看不见布料。”

生3:第17段, “这大概是我不配有现在这样好的官职吧。这也真够滑稽, 但是我决不能让人看出来。”

师:同学们找得不错。从你们刚才的回答中, 我们可以总结出来, 大臣们在整个事件当中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因为他们害怕失去自己现有的官职, 害怕别人说自己是不称职的, 而帮助两个骗子一起去欺骗皇帝。可以说, 大臣们在皇帝的受骗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下面, 我们再思考一个问题, 为什么是小孩子最后说出了皇帝没穿衣服的事实?

生4:因为皇帝认为自己是聪明的, 他不承认自己是不称职的。

生5:因为大臣们也认为自己是称职的, 为了保住自己的官职。

师:那么老百姓呢?难道他们也怕失去什么?

生6:怕失去脸面, 别人说他傻。

生7:怕皇帝发怒杀了他。

师:其实当时的整个世风就是这样, 根本不允许有人讲真话。那小孩子呢?

生7:他天不怕地不怕。

(众生笑)

师:我们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一下这个小孩子?

生7:胆大, 天真无邪。

师:对, 受当时世风的影响, 大人们说话都有所顾忌, 都不敢讲真话。而小孩子呢, 他天真无邪, 敢想敢说, 所以是小孩子最后说出了皇帝没穿衣服的事实。

案例反思:

在课堂教学中, 经常会出现像讲授《皇帝的新装》时的情况:学生的回答往往与老师的设想有很大的差距。面对这一情况, 教师就应该多一份耐心与包容, 积极地对学生加以引导, 从文章当中找到依据, 并加以分析, 让学生学会提炼词语, 分析概括, 而不是一味地否定学生的答案, 让学生觉得教师与自己之间存在很大的距离, 导致他们不敢回答问题, 以致整堂课都死气沉沉。

2. 给予恰当的鼓励

教师在课堂上倾听的同时应不时地对学生的回答加以鼓励, 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中更好地投入学习。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 可以采用目光接触、点头微笑、靠近学生、体态放松, 表示出教师的关注与认可;可以用发自内心、真诚的语言给学生以鼓励, 用提示性的话语巧妙地加以引导, 通过适当升华的语言来评价;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 对别人说的话做出中肯的评价, 让学生参与评价, 体验学习的快乐, 从而提高教师与学生倾听的效率。

案例分析:

案例4:《行道树》

师:预习了这篇课文以后, 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都有自己的感悟, 下面, 请同学们用“我读了什么, 我知道了什么”这样的格式来谈谈自己对这篇课文的初步理解。谁先来让我们一起分享他的预习成果?

生1:我读了“是的, 我们的命运……点缀”, 我理解了行道树的痛苦, 从“悲凉的点缀”中, 我知道了行道树的内心是非常痛苦的。

师:非常好, 除此之外, 还能找出表现行道树痛苦的句子吗?

生2:我从这句话里也能读出行道树的痛苦 (深情地读) :“当夜幕……牙咬得酸痛”, 这里把“行道树”和“城市里的人”进行对比, 用生活在花天酒地里的城里人的生活腐化, 来衬托行道树的崇高的奉献精神。

师:说得太好了。你不只是理解了文章内容, 还找出了写作方法。大家不要吝啬自己的掌声哟。 (鼓掌)

生3:我用拓展式读了“这种命运……献出浓阳”, 我仿佛看到了春天, 行道树枝繁叶茂;夏天, 它用自己的身体遮挡住炎炎烈日, 人们在树下乘凉、休息, 行道树为人类做出了很大贡献。

师:你的想象富有诗情画意, 挺美!哪些同学还读到了这一点?

生4:我从这句中也能体会到:“这时, 或许……最自豪……清新”, 我知道行道树在不断地制造氧气, 供人们呼吸。

师:大家都说得非常好, 你们能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相关经验积累, 自由地发挥创造性理解, 这可见同学们有一定的阅读水准。接下来, 我们来交流一下, 有没有不懂的问题?

生5:我不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 “立在……快乐的树”, 为什么行道树既“忧愁”而又“快乐”呢, 这不矛盾吗?

师:问得好, 哪位同学可以帮帮他?

生6:他离开了家乡, 因“思乡”而愁 (掌声) 。

生7:他还“忧愁”城里人的生活, 花天酒地, 腐化堕落。 (掌声)

生8:我的理解是:“忧愁”在于他不被人重视, “快乐”是因为他能为人类做贡献。

师:同学们的回答都很有个性, 也十分的精彩, 老师为你们由衷地感到高兴, 请给自己一点儿掌声! (学生鼓掌)

案例反思:

学生的心理是微妙的, 有的学生胆子很小, 即使自己能回答的问题, 在面对大众的时候, 就会表现得很不自信。作为教师, 在学生的学习遇到障碍的时候, 如果能给予学生恰当的鼓励, 就会像一阵清风吹进学生的心海, 让他们感到非常的温暖, 以至学生与教师之间就没有距离感, 更容易达到心灵的沟通。“很好”“老师觉得你能行”“给自己一点掌声吧”等激励性的语言应该及时地出现在教师的课堂中, 让学生能很快从自卑的阴影中走出来, 重拾信心。

(三) 从观念的倾听走向体验的倾听

教师的倾听注重真实的感受性, 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倾听也构成了教师自身的教育体验, 它有助于增长和丰富教育经验。更重要的还在于, 教师在对学生的体验倾听的同时, 也唤醒了自己的教育体验, 使教师能够从自身的体验出发, 去倾听学生的声音。这是以一种体验去倾听另一种体验的倾听。

1. 在倾听中学会鉴赏

一个真正的倾听者, 始终会以鉴赏的态度, 倾听和欣赏每一个被倾听者个性化的解读。这也是一种学习的态度, 是教师向学生的学习, 是成人向孩子的学习, 是真正的教学相长。在孩子纯真的心里, 保留着成人失缺的许多可贵品质, 保留着人类智慧的初始状态, 它们在不经意中被成人丢失了。所以, 在课堂对话中, 向学生学习是教师投入倾听时必要的态度, 这一态度将会使教师返回自身, 充实自身。

案例分析:

案例5:《湖心亭看雪》

在疏通文句, 赏析雪景后

师:请同学们揣摩此时, 白茫茫的一片, 张岱在船上, 会是怎样的心情?

生1:赏心悦目, 有感情地读“雾凇沆砀, 天与云与山与水, 上下一白。湖上影子, 惟长堤一痕, 湖心亭一点, 与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生2:寂寥。

师: (很感兴趣) 哦, 你从哪里读出来的?

生:在“人鸟声俱绝”的冰天雪地里, 作者在深夜出门, “独往湖心亭看雪”, 能不感到寂寞、寥落吗?

师: (继续追问) 第1段最后明明说“舟中人二三粒”, 第2段最后说“及下船, 舟子喃喃曰”, 可见船上至少有两个人, 那作者为什么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呢?

生3: (稍加思考后, 教师耐心等候) 舟中真正看雪的人是张岱自己, 舟子是划船的, 稍带着陪“相公”, 自己没有赏雪的兴致所以是张岱“独”去赏雪。

生4:这也表现了作者的清高与孤傲, 表现了作者的孤独不被人理解.

师:是啊, 诗人是孤独的, 是寂寥的, 我们常说“知人论世”, 当时明朝已经灭亡, 诗人面临国破家亡之痛, 无奈寄情与山水间。而舟子又无法进入他的心灵世界, 无法理解这样一个“痴人”。

师:老师觉得还有另一种感觉。 (学生有点茫然) (师点拨) 请同学注意这句话“湖上影子, 惟长堤一痕, 湖心亭一点, 与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句话用了怎样的顺序?

生5:从大到小。

师:如果我来写就这样安排“湖上影子, 惟舟中人两三个、余舟一艘、湖心亭一座、长堤一条”, 你看, 越来越清晰, 越来越清晰, 符合人的心理要求嘛!

生6:不好, 味道全没有了。

师:什么味道?

生:好像作者要把自己融合进苍茫宇宙的那种味道。

师: (惊喜地) 是啊, 最小的是人, 人逐渐缩小到没有!这是什么感觉?

生7:忘我!景啊, 人啊, 不过是这沧海一粟罢了, 在苍茫天地中, 他们都似有似无, “天人合一”了! (学生热烈鼓掌)

师:这是达到了忘我的境界。大家一起读一读, 再来感觉一下。

案例反思: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 他们在课堂上表现出对文本的理解是多元化的。面对学生不同层次的理解, 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认真倾听, 对学生的答案进行点评、引导。有些学生的答案还有可能是教师所预设不到的, 而且又是极有道理的, 这时, 教师应该有自己的鉴赏能力, 对学生的答案进行正确的点评, 并积极地采纳学生的意见, 作为自己学习的借鉴, 这也是倾听的一种良好表现, 对于教师自身的不断完善是不无裨益的。

2. 在倾听中作出决策

如果说教师的课堂倾听只是一种信息纳入, 这是不完整的。教师真正的倾听还强调对倾听获取的情况及时作出教学决策, 形成完整的教学行为, 以积极推进课堂教学, 并成为达成教学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倾听时要把握好每一个教学良机, 多谋善断, 把它作为最宝贵的教学资源, 及时地转化为一个随机生成的教学环节。

案例分析:

案例6:《老王》

师:用一颗善良的心去对待比自己更弱小的人, 这是作者作为一个善良人的具体表现。同学们能不能从文中找出表现“我”和我们一家人善良的地方呢?

(学生思考问题, 举手回答)

生1:文章开头说“我常坐老王的车”, 我想, 作者常坐老王的车是为了照顾他的生意吧。

师:讲得很有道理。同学们还有没有别的发现?

生2:还是第一段, “他蹬, 我坐, 一路上我们说着话”。文中的“我”是一个作家, 应该是一个有身份的人, 却一路上和老王说闲话, 可见对他的尊重。

生3:我反对。如果作者是尊重老王的, 那么就应该下车走路, 而不是坐在车上让老王拉, 这明显表明了作者是一个寄生虫。 (学生哗然)

师:刚才同学们对同一个问题提出了自己截然不同的看法, 大家的意见呢?

生4:我同意前者。作者是一个有身份的文人, 肯抛弃身份和一个贫苦的车夫聊家常, 这在当时已经很不容易了, 至于作者是坐车还是走路, 不是我们要考虑的重点。

生5:我也支持前者。作者如果不坐老王的车, 那么老王会心安理得地接受作者的施舍吗?

师:人都是有尊严的, 像老王这样人穷但志不短的劳动人民, 他会理所当然地接受作者的帮助吗?

生: (齐声) 不会。

师:为了让老王觉得自己还有存在的价值, 找到做人的尊严, 作者很巧妙地借常坐老王的车来暗中帮他, 这种方法不是两全其美吗?

师:还有同学要说吗?

生:倒数第二段, “他还讲老王身上缠了多少尺全新的白布——因为老王是回民, 埋在什么沟里。我也不懂, 没多问”。作者在老王死后没有多问, 是不想打扰他, 想让老王一个人在天堂里静静地安息。

师:你的答案很新颖, 不知有没有同学对这个答案持反对意见的?

生1:老王死了, “我”没有多问, 我觉得这不符合常理, 因为作者平时是很关心老王的呀, 这句话是不是体现了作者的冷漠与麻木?

生2:我反对。作者也有自己的事情, 不可能一直照顾老王, 而且那时候老王已经病入膏肓了, 什么时候离开人世谁也不清楚。

生3:文中说“过了十多天”, 这么多时间作者才想起老王, 是不是作者也快把老王给忘了?

生4:我觉得作者没有问, 正是为了表现老王的默默无闻和渺小。老王生前也是一个默默无闻的车夫, 而在旧社会, 车夫的地位是很低贱的, 没有人来关心他是很正常的。

生5:作者不问, 并不代表作者不关心老王。文章前面写了很多体现作者以及作者一家人善良的地方, 如果这里表现作者不关心老王, 文章前后岂不是矛盾了。

师:你们的辩论实在是太精彩了, 老师都不忍心打断你们。回到我们刚才讨论的问题上来, 老王死了, 作者没有多问, 有同学说是对老王的关心, 也有同学说是对老王的一种漠视, 老师都不同意, 因为我们都没有考虑到这篇课文的主旨。老王活着的时候默默无闻, 死后依然悄无声息,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 就是为了揭露旧社会的黑暗, 以此反衬劳动人民的善良。而且, 作者在文末也表达了自己的愧疚之情, 是哪一句话?

生: (齐声) “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师:对。作者一直对自己的行为表示自责, 这是一种严于律己的行为, 不是正能体现作者的善良嘛。

案例反思:

对待同一个问题, 不同的学生有自己不同的理解, 有时学生的理解还是大相径庭的。对待这样的现象, 教师首先要让学生畅所欲言, 尽量讲清楚自己的理由, 然后, 教师要有自己的判断能力, 在倾听的过程中及时作出决策, 巧妙地利用学生的“错误”, 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改变自己错误的看法, 并且达到一致的正确认识。

三、结语:学会倾听, 对话教学的必然应对

倾听是师生课堂对话的第一步, 也是在对话中认识与了解学生的第一步, 倾听学生等于尊重他们、欣赏他们, 给他们信心和勇气, 这样做必能激活他们的思维, 碰撞击出智慧的火花, 同时教师的这种习惯也能影响学生, 使学生同样尊重与欣赏他人。

教师在倾听过程中, 需要把握倾听的内容, 一般情况下, 能够和应该倾听的内容主要有:一要倾听学生的思想和情感, 二要倾听学生的需求和困惑, 三要倾听学生之间的差异和区别。

教师在倾听过程中, 还要具备倾听所必备的方法、技巧;一是尊重和平等;二是专注和敏锐;三是学习和奖赏;四是参与和体验。

作为一名优秀的“倾听”型教师, 在与学生对话时, 你的举动至少需要做到三点:一是注意。眼睛看着发言的学生, 将注意力放在学生发言上, 不要打断他们, 不要随便发表自己的看法。二是接受。用微微点头、适度微笑表示你认可学生的想法。如果你不太赞同学生的观点, 仍要保持尊重、专注的态度。三是点拨、深入话题。教师可在重述学生的意见、情感的基础上, 点拨和提醒或适当的追问鼓励、帮助学生完成他的叙述。如“后来又怎么样呢?”“你现在还是这么想的吗?”“想听听其他同学的看法吗?”等。

庄子在《人间世》中说:“无听之以耳, 而听之以心。”“用心听”是审美意义上“倾听”的最高境界, 它意味着教师全身心地投入, 而非单纯的听觉反应, 以深潜到学生心灵的幽深之处, 感悟其内在生命的震颤与跳动。这种真正意义上的倾听, 必能使课堂教学呈现生机与活力。

摘要: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个动态的过程中, 教师应该用心倾听;在倾听教学中, 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 仔细地听取学生的发言, 并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鉴赏。真正的倾听是心与心默默地靠近, 是情与情悄悄地对流。让我们有效地改变倾听的方式, 从外在的听到内在的听, 从抽象的听到具体的听, 从观念的听到体验的听,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倾听, 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倾听,接纳,和谐

参考文献

[1].靳玉乐.《对话教学》.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

[2].《语文教学通讯30年教学理论与实录精华》.华夏出版社.2010年6月第1版.

[3].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

上一篇:手字的成语下一篇:管理培训生培训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