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小学开展家长会小结

2024-04-09

松山小学开展家长会小结(通用8篇)

篇1:松山小学开展家长会小结

松山小学开展家长会小结

根据《xx小学2014年德育工作计划》,我校每学期要召开一次家长会,中心小学于3月26日召开了本学期家长会,其它七个教学点根据该校情况已经陆续召开结束。

我校家长会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各分管班子成员根据所分管工作分别讲话。

1、xx副校长宣传国家法律法规、惠民政策,着重强调安全工作。

2、教导主任xx强调关于教学方面的工作,希望家长配合好学校,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

3、德育室主任xx重点从家长应该如何承担起教育孩子的任务方面作了讲话,还倡导家长要带头爱护环境卫生,来到学校应该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禁止乱扔垃圾、传烟或吸烟。

二、各班主任联系本班情况在教室又召开家长会。

1、班主任和跟班教师向学生家长讲解本班的一些具体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困难。

2、向家长发放德育室写的建议书《家长应该如何承担起教育孩子的任务》,并作详细的讲解。

3、向家长发放《xx小学家长会问卷调查表》,让家长向学校反馈学生、家庭的一些情况,供班主任、学校参考。

三、尝试成立家长委员会。

为了能更好的教育好孩子,及时了解家长对学校工作的建议、意见,经常保持家长与学校的沟通,把家长的信息在第一时间反馈给学

校,我校借这次家长会的契机,成立了《xx小学家长委员会》。这是本次家长会的一大亮点,虽然刚成立家长委员会,我们都在尝试、摸索,但我相信,家长委员会的成立,一定会有助我校工作的发展,家庭与学校的配合一定会更默契。

通过这次家长会,我校的办学理念、管理方法、教育目的能传达给家长,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家长和社会能全面的了解我校的信息,对学校工作能给予支持和理解;进一步加深了家校的沟通与配合,明确了各自应该承担的任务。这次家长会所取得的意义深远,家长清晰地认识到了家庭在孩子的成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也能得到更顺利地开展。

篇2:松山小学开展家长会小结

学生休假一个月左右,思想放松了很多,行为不够规范,纪律涣散,精神面貌不佳,要利用集队、课间操、主题班会、校园广播、黑板报等各种时间、载体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纪律教育、卫生教育、安全教育,通过教育,让学生的心思在最短时间内收回到学校,规范各种行为,遵章守纪,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3月活动主题:学雷锋,争当志愿者

召开以“学习雷锋精神,争当四好少年”为主题的全校性队会,通过“介绍雷锋人物、讲述雷锋故事,学习雷锋精神”等一系列活动,配合学习十八大精神和武定精神、感恩教育,各校结合自身特色,组织学生以“为他人、为集体、为社会”为主题做一件好事,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开展“天天雷锋日,人人志愿者”社区服务活动。备注:出好主题黑板报

4月活动主题:爱护校园环境卫生,争做文明小学生 每年4月7日是世界卫生日。为了培养学生健康、卫生的生活习惯,杜绝春季传染病流行,各校要以此为契机,开展了“世界卫生日”宣传教育活动。

一是学校通过国旗下讲话、健康教育课、黑板报、手抄报、红领巾广播站等途径,向学生宣传环保知识,进一步提高师生的环保意识;二是开展 “我是卫生小标兵”,“讲究卫生,改掉陋习”等主题活动,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使学生做到常洗澡,勤换衣,勤剪指甲,不随地吐痰等,并严格落实晨检午检制度,定期检查学生卫生习惯的养成情况;三是开展“我为校园添光彩”,净化校园环境活动,师生共同参与,对校园卫生进行全面的整治,清除校园内卫生死角,积极营造整洁清新的学习和生活氛围。

5月活动主题:学会感恩与爱同行

感恩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常怀感恩的心,这样才会有感恩的行为。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只有爱妈妈,才能爱祖国。”因此,亲情是一切情感的基石。只有爱父母,才会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爱社会,爱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才能永驻真爱,形成质朴健全的人性。

一、活动目的“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老师和身边的朋友不知给予了他们多少的爱。然而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被父母呵护着,不知父母生活的艰辛劳累,不知父母的希望和期待。他们只是一味地索取,却不知道付出,不知道回报。针对独生子女自私任性、自我中心的个性特征,学校在五月份将以“感恩”为主题,全方位实施“感恩”教育,营造“感恩”文化,让孩子们在“知恩、感恩、报恩”的系列活动中养成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关心他人、热爱学校、回报社会的崇高道德风尚。

二、活动准备阶段:

1、国旗下讲话,宣读“学会感恩,与爱同行”活动倡议书,全员发动。

2、利用学校红领巾广播站进行宣传活动。

3、各班出一期感恩教育专题黑板报,少先队认真组织检查。

4、各班根据学校主题,结合班级实际,确定活动重点,着手准备班级主题活动方案。(各年级于 5月10日 前上交一篇班级活动方案或年级活动方案)

三、活动实践阶段

每位学生为自己的父母做一件事。

6月活动主题:

以“六·一”儿童节为契机,各校联系实际自己制定活动方案认真开展活动。

7月活动主题:

围绕7月1日建党节开展以下活动:

1、向学生讲述有关党的知识、故事。

2、出好主题黑板报。

3、利用宣传栏、校园广播、红领巾广播站等载体做好宣传工 作。

以上主题活动各位校长一定要高度重视,按要求认真按时按质按

量开展活动,并做好相关痕迹材料,以作为考核依据。

松山小学德育室

篇3:有效开展小学家长会的一些探究

一、问题的症结

找到小学家长会开展形式、方法上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 以相对更有效的对策开展家长会, 才能实现学校、教师、家长、学生的直接沟通。笔者通过对本校及周边小学家长会的调查, 得出:64%的家长认为家长会没有实在意义, 76%的学生认为开家长会对自己心情紧张, 不愿向家长如实反映情况。调查研究大多数小学家长会的开展情况, 整体看来“流于形式多, 单向灌输多, 一味要求多”是当前家长会最为突出的问题。

具体分析其开展性质几乎可以概括为“以会开会”, 流于形式居多, 大多数家长会已变成“新闻发布会”“告状会”“工作布置会”“培训会”等。学校、班主任、任课教师整体上均想把家长会作为承载校内教育教学中“无法解决”的、遗留问题的形式和载体。学校是教育的实施主体, 也是引导主体。不论在道德素质, 还是在智力素质上, 学校的教育都是不可替代的。而过分依赖或者想一劳永逸地通过家长会来解决教育教学问题, 是上述现象的思想根源和形成原因。笔者认为, 除必要的告知、通报、培训外, 学校和教师都应该明确认识到, 家长会只是教育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和渠道, 不是结果和总结, 而应该是开始和启发。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 把家长会作为家校联系的“焊接”点

小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约束能力较差, 生活自理能力、生活习惯和思想品质修养还在不断养成阶段。所以, 在课内外的生活学习中他们往往存在学习目标不清、方法不适、思想意识波动性较大等问题, 而解决这些教育难题需要家校双方长期不断的紧密合作, 以培育孩子各方面的能力、素质。但由于种种限制, 学校、班主任及任课教师不可能全面、及时、准确地了解孩子及其生活、家庭教育等情况, 这是摆在家校之间的现实难题。而家长会是解决此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 但它具有单一、笼统、不及时的缺憾。因此, 学校、教师与家长之间应建立更多良好的互通交流方式, 并适时地进行信息交换与沟通, 使家庭、学校全面掌握孩子的第一手成长信息, 协同教育, 以不同的形式促进家校联合, 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最终把家长会作为弥补漏洞、解决突出、普遍、棘手教育问题的形式和手段, “焊接”住一些漏洞和缝隙, 实现家校信息无缝隙衔接, 这样才能解决上述问题。

(二) 把家长会作为家校共同教育的创新点

近年来, 小学家长会开展过程中, 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家长的参与率、参与热情不高, 或者是不能持续给予支持和关注。原因是家长会模式陈旧、内容空泛、目的不明。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 以提高家长会的开展水平, 丰富家长会的开展方式。简言之, 就是要创新家长会的开展模式, 把家长会作为家校共同教育的创新点。

首先, 学校、班主任要解决小学家长会在召开过程中的盲区、误区, 提高校方、教师及家长自身的教育理论与实践水平, 把学生学习、生活中存在的普遍、个别问题进行理论分析, 侧重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的宏观和微观探究, 剔除简单认识的盲区、误区, 进而总结出家长会上的要探讨的问题及相关建议、对策, 以实际解决问题, 使家校双方对孩子的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如:借助家长会这个平台, 充分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和特长, 并以此为契机对家长进行恰当的教育理念引导, 让家长真正从理论上提高认识, 并能有效地运用到自己孩子的教育上。其次, 要不断丰富和拓展家长会的开展模式。如在开展过程中, 可以以互动交流, 问卷调查, 专题探讨, 心得体会, 报告, 学习先进教育事迹、实例、成果等形式完善、丰富家长会开展模式。需要注意的是, 此过程中一定要遵循合作、共进的原则, 切忌“一言堂”的训话模式, 以充分调动家长的参与积极性, 发挥其参与热情和智慧, 必要时还可以让学生参与其中。

(三) 把家长会作为学校教育的评测点

学校教育是对学生智力、道德品质、人格进行不断塑造的过程, 而教育者把教育成果、失误加以总结是这个过程中必不可少的, 它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更是教育者必备的素质。我们可把家长会作为总结、探索教育成败的一个评测点, 这是对整个教育总结的有益补充。笔者认为, 在家长会开展前、中、后期, 学校要实行过程监督、指导, 教师要有专题记录、总结和报告, 形成具有针对性的评价机制, 并努力使其具有互动性、适时性、适用性, 形成实实在在的可借鉴、有指导意义的理论成果, 为进一步更好地开展家长会和教育工作提供理论、实践依据。

通过以上策略的实践, 整体上能形成一个良性互动的家长会开展环境和氛围, 教育效果会不断提高和呈现出来, 能使学生及时完成学前到小学、低年级到高年级教育的过渡, 尽快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能使家校双方及时调整、改进教育举措, 掌握学生接受教育的动态变化信息, 彼此间增进信任;可以形成良好的校内外育人环境,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总之, 有效开展小学家长会将增进家长对学校教育的了解, 不仅能为家长之间、家校之间互相交流创建良好的平台, 也能为提升整个小学阶段教育水平、拓展教育模式做出贡献, 进而为构筑和谐的小学教育环境开辟新途径。

参考文献

[1] .人民教育编辑部.班主任专业化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篇4:有效开展小学家长会的一些探究

关键词:小学家长会;问题;对策

本论文为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班主任专业化”总课题的研究子课题《关于有效开展小学家长会的研究》论文。

考虑小学生的年龄、生理、心理等特点,小学家长会一直是学校与家长联系的基本方式,也是家长了解学生在校学习状况的主要途径。但长期以来,陈旧的家长会从形式、措施和体制都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严重地影响了学校与家长的合作,导致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不能形成合力,有时甚至适得其反。鉴于此,我们明确认识到,家长会开展的有效性需要我们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并加以解决。

一、问题的症结

找到小学家长会开展形式、方法上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以相对更有效的对策开展家长会,才能实现学校、教师、家长、学生的直接沟通。笔者通过对本校及周边小学家长会的调查,得出:64%的家长认为家长会没有实在意义,76%的学生认为开家长会对自己心情紧张,不愿向家长如实反映情况。调查研究大多数小学家长会的开展情况,整体看来“流于形式多,单向灌输多,一味要求多”是当前家长会最为突出的问题。

具体分析其开展性质几乎可以概括为“以会开会”,流于形式居多,大多数家长会已变成“新闻发布会”“告状会”“工作布置会”“培训会”等。学校、班主任、任课教师整体上均想把家长会作为承载校内教育教学中“无法解决”的、遗留问题的形式和载体。学校是教育的实施主体,也是引导主体。不论在道德素质,还是在智力素质上,学校的教育都是不可替代的。而过分依赖或者想一劳永逸地通过家长会来解决教育教学问题,是上述现象的思想根源和形成原因。笔者认为,除必要的告知、通报、培训外,学校和教师都应该明确认识到,家长会只是教育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和渠道,不是结果和总结,而应该是开始和启发。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把家长会作为家校联系的“焊接”点

小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约束能力较差,生活自理能力、生活习惯和思想品质修养还在不断养成阶段。所以,在课内外的生活学习中他们往往存在学习目标不清、方法不适、思想意识波动性较大等问题,而解决这些教育难题需要家校双方长期不断的紧密合作,以培育孩子各方面的能力、素质。但由于种种限制,学校、班主任及任课教师不可能全面、及时、准确地了解孩子及其生活、家庭教育等情况,这是摆在家校之间的现实难题。而家长会是解决此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它具有单一、笼统、不及时的缺憾。因此,学校、教师与家长之间应建立更多良好的互通交流方式,并适时地进行信息交换与沟通,使家庭、学校全面掌握孩子的第一手成长信息,协同教育,以不同的形式促进家校联合,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最终把家长会作为弥补漏洞、解决突出、普遍、棘手教育问题的形式和手段,“焊接”住一些漏洞和缝隙,实现家校信息无缝隙衔接,这样才能解决上述问题。

(二)把家长会作为家校共同教育的创新点

近年来,小学家长会开展过程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家长的参与率、参与热情不高,或者是不能持续给予支持和关注。原因是家长会模式陈旧、内容空泛、目的不明。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以提高家长会的开展水平,丰富家长会的开展方式。简言之,就是要创新家长会的开展模式,把家长会作为家校共同教育的创新点。

首先,学校、班主任要解决小学家长会在召开过程中的盲区、误区,提高校方、教师及家长自身的教育理论与实践水平,把学生学习、生活中存在的普遍、个别问题进行理论分析,侧重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的宏观和微观探究,剔除简单认识的盲区、误区,进而总结出家长会上的要探讨的问题及相关建议、对策,以实际解决问题,使家校双方对孩子的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如:借助家长会这个平台,充分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和特长,并以此为契機对家长进行恰当的教育理念引导,让家长真正从理论上提高认识,并能有效地运用到自己孩子的教育上。其次,要不断丰富和拓展家长会的开展模式。如在开展过程中,可以以互动交流,问卷调查,专题探讨,心得体会,报告,学习先进教育事迹、实例、成果等形式完善、丰富家长会开展模式。需要注意的是,此过程中一定要遵循合作、共进的原则,切忌“一言堂”的训话模式,以充分调动家长的参与积极性,发挥其参与热情和智慧,必要时还可以让学生参与其中。

(三)把家长会作为学校教育的评测点

学校教育是对学生智力、道德品质、人格进行不断塑造的过程,而教育者把教育成果、失误加以总结是这个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它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更是教育者必备的素质。我们可把家长会作为总结、探索教育成败的一个评测点,这是对整个教育总结的有益补充。笔者认为,在家长会开展前、中、后期,学校要实行过程监督、指导,教师要有专题记录、总结和报告,形成具有针对性的评价机制,并努力使其具有互动性、适时性、适用性,形成实实在在的可借鉴、有指导意义的理论成果,为进一步更好地开展家长会和教育工作提供理论、实践依据。

通过以上策略的实践,整体上能形成一个良性互动的家长会开展环境和氛围,教育效果会不断提高和呈现出来,能使学生及时完成学前到小学、低年级到高年级教育的过渡,尽快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能使家校双方及时调整、改进教育举措,掌握学生接受教育的动态变化信息,彼此间增进信任;可以形成良好的校内外育人环境,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总之,有效开展小学家长会将增进家长对学校教育的了解,不仅能为家长之间、家校之间互相交流创建良好的平台,也能为提升整个小学阶段教育水平、拓展教育模式做出贡献,进而为构筑和谐的小学教育环境开辟新途径。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编辑部.班主任专业化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篇5:松山小学开展家长会小结

据悉, 这是松山湖建设者秉承“科技共山水一色”的开发理念, 对生态资源实行保育性开发的成果。坐落湖畔的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 承创新文化之底蕴, 得自然山水之灵气, 在刘建平校长的带领下, 取得了可喜的发展, 呈现出盎然的生机, 宛如这松山湖大道, 很生态!

教育部华中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郭元祥教授评价说:“课程改革十多年来, 我考察过数百所中小学, 像松山湖中心小学这样基于课程的‘跑道’, 建设学校文化、建构意义课程、创新课程制度、深化学校变革的学校真的太少了。”

今天, 松山湖中心小学呈现出的蓬勃气象, 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育界人士对其成功之道也是评说热烈、异彩纷呈, 因版面所限, 现采撷几位评说, 编辑如下, 以飨读者。

王健:把“人”写进教育的核心, 赋予每个孩子终身必备的核心素养。

当前, “东莞制造”正在向“东莞智造”转变, 东莞教育也在向东莞“慧教育”发展, 我们目标是变“有学上”为“上好学”。“慧教育”可从四个维度来理解, 第一个是“智慧”的“慧”。要树立新的教育理念, 充分运用互联网教育等新技术、新方法, 打造智慧校园、智慧课堂, 逐步实现智慧教学、智慧学习、智慧评价、智慧管理、智慧服务, 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共享。第二个是“汇聚”的“汇”。汇聚各种资源、人才,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第三个是“学会”的“会”。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让老师安教、乐教、善教;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掌握科学的育儿方法、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第四个是“实惠”的“惠”。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 培养好每一个学生, 惠及千家万户。松山湖中心小学是我市“慧教育”的先行者、排头兵。

松山湖中心小学出身“名门”, 恰逢盛世, 其2006年开办时是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小学部, 在南粤百年名校东莞中学怀抱孕育三年后, 2009 年整体搬迁, 独立建校, 这一时期正是东莞教育完成联合办学, 走向内涵发展之际。学校建设者很好地把握住了这些优势, 秉承了东莞中学的办学思想, 创新落实了市教育局教研室在课程建设中所倡导的基础型课程校本化的工作思路。

笔者与这所学校有不解之缘, 建校前的小学部阶段, 曾和刘校长一起谋划学校课程再造的蓝图与推进。将外在“给定的课程”改造为“内生的课程”, 这是学校的文化使命, 也是笔者最为欣赏和期待的。因为课程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主要载体, 课程构建与实施的价值指向尤为重要。面对新课程, 是机械地执行, 还是功利地取舍?是以学校为本, 还是以学生为本?松山湖中心小学的探索实践做出了自己的回答。

其一, 学校课程设计较好地完成了从国家一统到学校为本的“一度回归”。学校走的是整合与联动的路子, 形成了“融通式课程体系”, 不是做加、减法, 也不是将国家、地方及校本课程分而落实, 而是将国家、地方及校本课程统整成一个有序而高效的学校课程体系。这种做法与美国教育学者布拉泽、卡佩鲁蒂等人所提出的学校课程系统的课程连续统一体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处。

其二, 学校课程设计正在进行从学校为本到学生为本的“二度回归”。学校以生命哲学为理论基础, 关注学生的自然生命、精神生命、社会生命, 意在培养完整的人。

把“人”写进教育的核心, 赋予每个孩子终身必备的核心素养。松山湖中心小学进行的学校课程再造, 已经惠及无数学生, 相信将惠及更多学生。

(王健, 广东省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室主任、特级教师)

文丹枫:这一课程体系可谓“全人课程”, 教师和学生成为课程的创生者和主体。

在松山湖中心小学看见“教育从生活开始, 与生命同行”, 起初并没有什么感觉, 笔者将它当成许多学校都常见的一句口号。在了解到学校课程体系建设, 看到数学教师除了任教数学课外, 还是一手硬笔好字课程的领头人, 科学老师同时还是教师发展项目负责人, 语文老师还兼任一门兴趣爱好葫芦丝教师……笔者对该校鼓励教师跨学科的互动与知识的整合这样的设计大感兴趣, 也激发了笔者深入了解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浓厚兴趣;当接到陈果老师邀请笔者担任品德主题活动俱乐部导师, 笔者欣然答应, 吸引笔者的不是导师头衔, 而是这里的学校课程再造。

因为担任俱乐部导师, 有机会拿到刘建平校长带领教师编著的《学校课程再造》《教师发展生态学》进行探讨, 发现学校的课程设计关注了每个人智力、情感、社会性、物质性、艺术性、创造性与潜力的全面挖掘, 也主张学生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的平衡, 培养的是具有整合思维的地球公民;近距离走进教师的课堂, 不仅被教师刻苦钻研的精神吸引, 更被教师在教学中强调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注重生命的和谐与愉悦, 引领学生寻求人类之间的理解与生命的真正意义等细节所折服。

这一切让笔者联想起美国教育家隆·米勒 (Ron Miller) 提出的现代意义上“全人教育”的目的:唤醒人对生命的敬畏之心以及对学习的热爱之情。笔者认为松山湖中心小学在实施课程再造过程中, 提倡教师和学生成为课程的创生者和主体, 这一课程体系可谓“全人课程”, 很好地诠释了加拿大著名教育家约翰·米勒“全人教育”中的精髓:平衡、包容与连接。

(文丹枫, 博士、《广东教育现代化》常务副主编、广东省现代移动互联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陈岸涛:教师生态决定了学校的发展。

在寸土寸金的东莞市, 美丽的松山湖向人们展示了一幅生态平衡的画卷。而坐落在这里的松山湖中心小学是一道美丽的景观, 蕴含着人文与自然的和谐共融。

这所小学2006 年开办, 短短几年间, 远近闻名。该校追求“教育生态平衡”, 秉承“自主、和谐、共同发展”的办学理念, 创建了独具特色的课程架构, 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让教师开心幸福地工作。

人们禁不住要问, 该校成功的秘诀何在?在于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的课程理念, 倡导教师发展的生态取向, 营造教师合作共荣的人文环境, 形成和谐的校园文化, 激励教师展示才华, 实现人生价值。可以说, 教师生态决定了学校课程的发展。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都倡导生态取向的教师发展, 既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 也关怀教师的内心体验, 希望在合作的基础上, 每位教师工作得心应手、生活轻松愉快。松山湖中心小学认为教书不是一种教师谋生的手段, 而是生命存在的一种方式。教师学习不仅是为了准备未来生活, 而且是追求一种使他人和自己都获得幸福的生活方式。为了促进教师课程意识的形成与课程能力的成长, 学校聘请专家、特级教师举行专业讲座和课例展示, 定期举办教学研讨会和培训;开展德育主题研修、学术研修等活动, 实施理论研修、网络教研、个体试教、导师面授、成果物化的磨课项目俱乐部形式, 可谓执着地追求, 诗意地行走。

笔者曾经参访松山湖中心小学, 令人感到震撼的是, 从学校领导至一线教师, 他们对学校的课程理念理解得都非常透彻, 说起自己分管的工作, 如数家珍, 在课改中, 教师都有自己的代表作。在这里, 教师以课程变革者的身份参与实践, 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提高专业素养;在坚持学校特色教学理念中, 在整合教师群体资源与实现教师个人价值中, 实现教师特长与学校特色的双向构建。教师在学校的发展中, 不仅获得了职业成就的幸福感, 而且充分感受了生命价值的绚丽。

(陈岸涛, 教授, 硕士生导师, 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副院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主任)

胡继飞:生态取向的意蕴不仅仅局限于教师发展。

将“教师生态发展”作为学校课程发展新的抓手, 正是松山湖中心小学布局谋篇的高明之处。生态取向的意蕴不仅仅局限于教师发展, 还引领着学校发展的方方面面。

如, 稳定性是成熟生态系统的重要标志, 系统中的生态链越丰富, 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 生态系统的结构也就越稳定。松山湖中心小学课程构建从改革传统的管理架构入手, 打破单一的和垂直的校长—教导处—学科组—教师的线性管理模式, 建立了年级组、学科组、课程组以及项目组、课题组、俱乐部等非常规性的社群组织, 形成了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立交桥式多维互动的课程网络化管理结构。

根据教师群体内部关系, 学校的课程教育生态存在两大极端类型, 一是竞争型生态, 教师个人目标与同伴的目标之间相互排斥, 同伴的成功常意味着自己的失败, 反之亦然。二是合作型生态, 教师个人目标与集体目标之间相互依赖, 只有在集体获得成功的情况下, 自己才能获得成功。教师之间是合作还是竞争,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管理文化和奖惩机制。松山湖中心小学力推合作型课程生态文化建设, 让教师在合作与互动的过程中建立起相互信赖、相互协作和相互支持的集体意识和人际关系。

任何系统都有某种利导因子主导其演进, 也都有某种限制因子抑制其发展。松山湖中心小学抓住了教师群体这个学校课程发展的主导因子, 通过教师群体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学校课程整体的内涵式发展。他们将“生态取向”的理念不仅作为教师个人课程发展的重要导引, 更是作为学校课程发展的理想模型。学校课程是一个由“人—活动—环境”构成并以人为主体的复合生态系统, 具有一定组成和结构, 学生是系统中最活跃的生态因子。

协同进化是指有关联的有机体相互选择适应而共同进化的过程。松山湖中心小学课程实施中用实际行动对“协同进化”生态原理作出了极好的阐释, 他们通过教师之间、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协调进化, 使得课程设计从混沌到精细、从简单到复杂, 日趋严谨、科学。让每位教师在课程实施中找到自己的“生态位”, 让每个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得以成长和进步。

(胡继飞,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科学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 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库首批专家)

叶凤良:刘建平校长能让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有一片天空。

笔者曾经三次到过松山湖中心小学, 与这所学校结下了深厚的情缘。

笔者一次又一次地把同行领到这里来。每一次来, 大家都有不同的感受与收获, 让笔者体会最深的是这所学校里有一群富有浪漫情怀的人, 他们在实践课程理想的同时, 创造了教育奇迹, 使松山湖中心小学闻名遐迩。

最让笔者佩服的是, 松山湖中心小学的课程实施过程中, 不仅是基于学生在教育中的独立价值来确立课程设计的组织逻辑, 更是注意到教师课程能力的发展需要, 教师、学生在课程的天地里共同得到发展、进步。

刘建平校长是个用人高手, 他对每位教师都了如指掌、理解透彻。因此, 他能知人善用, 恰如其分, 他让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有一片课程领地, 尽情地施展才华。

刘庆兵副校长, 还有校务办赵晓天主任等, 行政团队的所有人, 都与教师心心相印。他们说:教师在实践课程中有幸福的感觉, 学生才能有课程学习的幸福感受;课程发展是教师谋生的必须, 更是教师教学本身的需求。

正是这样的课程发展观, 松山湖中心小学的教师都乐意关注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而不是只关注少数优等生;注重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的全面发展, 而不是仅仅关注知识或能力的发展;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而不是让所有学生都按照一个模式发展;注重学生终身持续发展, 而不是仅仅关注某个时期的发展;注重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而不仅仅是关注个体的发展。这就是松山湖中心小学让家长和孩子都神往的原因。

(叶凤良, 广东省首批基础教育名校长、广东省首批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

静水深流。

这是记者采访刘建平校长后脑海中留下的印象。在我们观看孩子跳绳社团活动时, 他悄悄地让开, 把最好的位置留给我们和做介绍的一位副校长。在学校里, 这位对教育充满情怀、对生命充满敬畏的教育行者, 更多的时候是把教师和孩子推向前台, 自己只是静静地站在后面。

采访中, 我们了解到许多家长每天往返几十公里接送孩子上学却乐此不疲、毫无怨言;看到很多孩子高兴地与校长、老师打招呼, 表情快乐自信;接触到一群性情各异却融洽相处的教师, 也看到他们对教育和生活笃定的眼神。

……

篇6:松山小学开展家长会小结

在这生态园中,有清新甜美的“空气”,有厚实肥沃的“土壤”,有灿烂明媚的“阳光”;我们一起来感受这里的“空气”、“土壤”和“阳光”吧。

[空气]课程迈向生本校本

课程犹如“空气”,滋养每一位学生。“空气”好不好,看课程文化。文化的力量是无形的,有如空气无所不在无所不及。松山湖中心小学将综合实践活动、地方及学校课程整合为拓展型课程“五个一”。课程整合及课程校本化以生为本、以校为本、以师为本,不再僵硬或者零散甚至畸形,课程文化润物细无声。

一手钢笔好字——“天天练”写字课程,由语文及美术学科拓展而来,一至六年级开设,全体学生参加。课程资源:语文同步写字教材《天天练》。

一些文雅气质——“中华经典诗文诵读”课程,由语文学科拓展而来,一至六年级开设,全体学生参加。课程资源:中华经典诗文读本《含英咀华》。

一种探究习惯——“做上学”课程,由科学和数学学科拓展而来,三至六年级开设,全体学生参加。课程资源:《做上学》。

一门兴趣爱好——“兴趣与个性”课程,由音乐、美术学科拓展而来。二、三年级以普及层次为主,全体学生参加,目前设纸艺、葫芦丝两个选项;四、五、六年级以提高层次为主,部分学生参加,分为学科类、体育类、艺术类、科技类四个系列。课程资源:《纸艺·葫芦丝》。

一项健身技能——“阳光体育”课程,由体育学科拓展而来。一至六年级开设,全体学生参加,目前以跳绳、毽球等运动技能为主。课程资源:大课间活动手册《文武秀》。

学校刘建平校长说,拓展型课程“五个一”和基础型课程各学科是关联互动的,它们构成了学校自己的课程体系,真正指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如“天天练”写字课程的课程资源,低年级与语文课本生字同步,内容包括基本笔画、偏旁部首、间架结构、布局谋篇等四个系列;六年级则与初中接轨,学习书写行楷书。“天天练”写字课程的实施还与语文学科写字教学、与学生作业书写、与教师板书等紧密联系。

三年级学生黄格的妈妈由衷感慨:天天练真的非常好!我孩子过去作业马虎,做事粗心大意。现在,她的变化非常大,作业书写整洁美观,做事也特别认真。”

“中华经典诗文诵读”课程在实施上就很有特点,强调课堂教学与校园活动相结合,理解记忆与机械记忆相结合,集中诵读与分散诵读相结合,朗读与嗟叹之、歌咏之、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相结合。在评价上也很有创意,有衣着、举止,熟练、节奏,表情、感情三个维度,还设有童生、秀才、举人、榜眼、探花等十二个等级。

这里的校园文化节是另一种形态的课程,读书节、科技节、英语节、艺术节,依次循环进行,两年一个周期。每年五月的最后一周、十一月的第三周为展示周。校园文化节以实践活动把基础型课程和拓展型课程更紧密地联系起来,相得益彰,精彩非常。

五(1)班魏榕的家长说:“我的孩子最喜欢科技节,每次课后回到家都非常积极地给我演示小实验。孩子的动手能力变强了。她会自己发现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的办法。”

可以想象,在文化节期间,孩子们或吟咏诗文,儒雅端庄;或运动场上竞技,英姿飒爽;或走进科学,制作演讲;或登台献艺,吹拉弹唱……

[土壤]课堂富有生命活力

学生在校活动的主要时间和空间在课堂,师生交流的主要平台也在课堂,课堂是培植学子知识的土壤。

松山湖中心小学一直在追求这样的土壤:情知互动——诗意的课堂,生态的课堂。

情知互动——即师生互动、情知交融。师生互动包括: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个人与群体的互动。情知交融包括:教师在教的过程中情与知的互动、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情与知的互动。

情知互动——这是一种充满情智氛围和生命活力的课堂生活。

请看:在教学“比的意义”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比的意义后,区别数学中的“比”和体育比赛中的“比”的不同。陈彩虹老师在教学时运用了一个信手拈来的小游戏,虽然时间只有一分钟,却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师:下面请大家轻松一下,一起做个“石头、剪子、布”的游戏,好吗?两人一组,赛四局,然后汇报比分情况。

(学生情绪高涨,异常兴奋。一分钟后,学生陆续举手汇报。)

生1:(很得意的神情)四局我都赢了,比分是4比0。

生2:我与同桌的比赛结果是1比3。

生3:我与同桌的比赛结果是2比2。

……

教师依次板书:4∶0 1∶3 2∶2 0∶4 3:1

(教师刚写完,就有学生举手。)

生1:我们刚学过,比的后项不能为0,这里为什么可以是0呢?

生2:比赛中的比与我们今天学的比一样吗?

生3:这个2:2可以化简吗?

(没等教师组织学生思考,就有学生抢着站起来。)

生4: 2:2这个比只是表示同桌两人各得2分,不是表示相除关系,所以不可以化简。

生5: 4:0是表示一方得4分,另一方得0分,就是另一方没有得分。这是比赛中的一种计分形式,目的是让观众知道两队所得的分数。

生6;足球比赛的计分中也有几比几。所以我认为体育比赛中的比不是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关系,它与今天我们学的比的意义不同。

“看,会记住;做,才能理解”。在这节课中,老师只是采用一个“石头、剪子、布”这样简单的游戏,却让学生“身临其境”,在他们熟悉的、感兴趣的环境条件下理解了比的意义。教师精心创设有利于学生自由探索、操作实践的情景,对于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至关重要。一个小小的游戏,能让学生真切体会、领悟、发现,也让数学课堂抛弃了束缚,充满了活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为学生创设有利于探究的情境,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潜能,让课堂中的每个一分钟都有满分的收获。

该校情知互动课堂生活的基本策略有:教学目标多元化,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教学内容生活化,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教学过程活动化,关注学生的生活状态;教学关系民主化,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

围绕着“情知互动”课堂教学的研究,该校课堂教学走向灵动,达到实效和高效。语文科的古诗词教学专题研究、数学科的解决问题、英语科的口语交际、艺体的情境教学、综合组的任务驱动教学和探究研讨教学模式的研究便应运而生,由研究走向深入,形成了各学科情知互动的课堂教学特色和课堂教学文化。

[阳光]班队就是精神家园

孩子们要在阳光下健康成长,心中要充满阳光,班队精神家园就是他们心灵的阳光驿站。“阳光”足不足,要看班队活动。走进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教室,你会看到:智慧谷、彩虹屋、酿蜜坊,一个个富有韵味的个性化班名,还有班徽、班歌、班级博客……

龙年伊始,“龙族部落”的老师们在班级个性化班刊“龙的传人”栏目上就动了心思。看看他们的《新学期寄语》吧——“龙年到!龙年到!龙族部落里的龙仔龙女们注意啦!新学期黄老师和林老师祝大家:‘美文诵读:神龙见首,龙吟虎啸;天天练:笔走龙蛇,矫若惊龙;阳光体育:生龙活虎,龙腾虎跃;做上学:潜龙在渊,飞龙在天;兴趣与个性:卧虎藏龙,车水马龙。’”这样鲜活的语言再配上腾飞的龙的图案,想必是孩子们龙年中收获的第一份美丽。

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有一个德育系列主题:一年级是感恩·敦亲;二年级是生命·纪律;三年级是绿色·和谐;四年级是诚信·改过;五年级是明志·善学;六年级是国际·理解。这些主题寄托了对孩子们的期待,达成这种期待的方法应该是尽可能创设真实可感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发现生活、感悟生活、体验生活的道德性,经历生活的道德要求和冲突,建构和形成自己的德行。因此,学校组织的家长会是“过节”、班主任会是“案例分析”、小主持人是“竞争上岗”、红领巾广播站是“组稿编辑播音栏目负责制”……

学校每周一的升旗仪式,总让人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小小的升旗台,在松山湖中心小学却能成为无数学生锻炼的大舞台。升旗仪式的主持人每两周一换;礼仪天使、国旗班旗手每月一换;值周班长、旗下讲话者每周一换。“不仅关注精英的发展,更关注全体师生的共同发展”,刘建平校长常挂在嘴边的这一理念在升旗仪式这一“传统套路”中亦体现得淋漓尽致。

篇7:松山小学开展家长会小结

校长刘建平是相识已久的湖北老乡, 是我当年跟随导师在湖北参与整体改革和主体教育实验时结识的朋友。一直耳闻他在东莞发展得很好, 但一直没机会见面, 十月下旬终于有机会专程造访, 目睹了松山湖中心小学发展的蓬勃气象和良好态势, 我才有了些许底气写出这篇“见证”。

学校从孕育于东莞中学开始, 就有了“松湖之约”—相约湖畔, 脚踏实地干一番传承文化、培育英才的大事业!每一个五年, 学校都会抛出一个引领发展的大主题:学校课程再造、教师生态发展、教学方式变革, 构成全校师生关注的重心和努力的方向。

学校课程再造, 是以生命哲学为基础, 切近学生生活, 以课程整合和校本化为抓手, 致力于“基础型”“拓展型”和“体验型”三位一体课程体系的再造, 培养学生终身所需的各种素养。在这种极具生命力的课程体系映照下, 教师群体实现了生态化发展。所谓教师生态发展, 就是以教师的自主发展、群体发展和诗意发展为基本理念, 全面实施俱乐部策略、招投标策略、自驾游策略、领头雁策略和脚手架策略……于是, 每位教师除了本身的学科专业, 渐渐也都拥有了多种技艺和才能。

在松山湖中心小学, 教学方式变革是未来5 年的新主题, 在课程改革中成长起来的教师, 还需要聚焦日常课堂教学, 引领学生学会学习、快乐成长。课程再造中生成的那些美好的理想, 将在一分一秒的师生互动中, 一点一滴地变为现实。

下面重点谈谈松山湖中心小学在过去十年中经历的从课程再造到教师诗意成长的学校“生命历程”。

学校课程再造是在呵护自然生命、扩展社会生命、提升精神生命, 进而培育“完整的人”这一哲学思考上立意的。学校正是基于这一立意, 将外在“给定的课程”改造为“内生的课程”。用刘校长的话来说, 这种再造是一种向学校本位, 尤其是学生生命本体的回归。使课程从国家一统走向学校为本, 可以说是课程设计的“一度回归”, 在此基础上, 去除学校功利色彩, 使课程走向学生为本, 则是课程设计的“二度回归”。经过10 年的卓绝努力, 学校已经构建了一个洋溢着生命活力的课程体系, 从而为师生营造了一个充满诗意的精神生命系统。

学校通过对课程的整合, 形成了三类课程的基本格局。一是将综合实践活动、地方及校本课程整合为拓展型课程, 再提炼出五个“一”, 即一手硬笔好字、一些文雅气质、一种探究习惯、一门兴趣爱好和一项健身技能, 这五个“一”既是指向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具体目标, 又是用来组织课程资源的实际项目。二是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及班队活动整合为体验型课程, 再划分为品德主题活动及校园节文化。其中, 品德主题活动一至六年级分别是我与己、我与家、我与人、我与国、我与地、我与天, 基于生活逻辑, 由近及远地搭建了学生感知、理解和体验内外部世界的社会生命成长的平台。这两类课程加上保留下来的基础型课程, 就构成了再造后的体系。

课程再造的探索者们, 分别从三类课程中找到了三对关系:基础型课程的“情知互动”、拓展型课程的“技趣互促”、体验型课程的“道行互通”。在他们的一些具体阐述中, 也许还存在一些值得推敲之处, 但是他们富有“全人教育”思想智慧, 在生命整体性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课程的顶层设计, 同时又以脚踏实地的态度, 将一个个课程理想具体化为教学实践, 最终转化为师生的涵养、品性和气质。在基础型课程中, 他们用对情感的重视, 克服了以往那种仅仅把知识当作冰冷的工具硬塞给学生的弊端;在拓展型课程中, 用对趣味和志趣的关注, 使看似简单的技巧充盈着童心与童真;在体验型课程中, 则以知行结合的理念, 打破了学科体制对品德教育的束缚, 让学生得以在生动的实践和切身的体验中潜移默化地领悟社会规范和人际关系。其实, 他们也并非将精神生命、自然生命和社会生命整齐地对应于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体验型课程, 因为, 这三类课程都会对这三个维度的生命产生作用或影响。例如, 拓展型课程中的五个“一”中, 除健身技能是与自然生命有明显的对应关系之外, 其他四个“一”都既与提升精神生命有关, 也需要自然生命作为载体, 还可能涉及社会交往。

再造后的课程体系, 一方面可以在细目划分及内在逻辑关联上做进一步的梳理;另一方面还可以在课程需求导向和课程审议制度上进行一些前提性和保障性的建设。对学生课程需求的调研, 是使课程再造工作更加切近学生生命成长需要的前提性依据, 而课程审议制度以及对新开设校本课程的试验工作, 则能更好地保证校本课程乃至整个课程体系的合法性和科学性。

如果说课程是勾画理想的蓝图, 教学是通往理想之路, 教师则是胸怀理想的领路人。松山湖中心小学在诗意的自然生态中, 为教师铺设了更有诗意的发展生态, 在课程的“筑梦”与教学的“圆梦”中“诗意地栖居”。

根据西方教育学者哈格瑞夫斯和富兰的主张, 教师发展是一种生态变革, 也就是强调要关注教师的生存与发展背景, 为他们的发展营造一种合宜的土壤, 这是因为, 再好的发展种子, 若撒在石头滩上, 也无法指望它生根发芽。比照以往强调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技能基础, 或是注重教师实践过程中的反思与理解的传统取向, 国内有学者将教师生态化发展称之为“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取向”。这种取向超越了“理智取向”和“实践—反思取向”, 主要关注教师个体自身的局限, 而将其置于专业图景中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的关系背景之下, 更加关注那些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教师教学策略和风格形成与改进的“教学文化”或“教师文化”。这种文化, 是一种社会文化生态, 更是一种精神的和充满感情的文化生态。

简单地说,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自然生态中的各种生物, 通过各展其长而得以生存, 通过各得其所而共生共荣;同样简单地说, 教师发展生态学是借用生态学的术语和思路, 来研究教师这一高级生物有机体在其专业发展过程中与周围人际关系环境的相互作用的学问。教师以备课组、教研组、年级组等正式组织以及文学社、俱乐部等非正式学习社群, 形成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生态圈”, 在多层、多维、多群、多向的互动过程中, 分享着态度、价值观、信念、习惯和做事的方式。这些结果、形式、互动模式与教师专业发展和成长的潜质之间存在着强相关性。因而, 理想的教师专业发展, 应该就是一个文化建设的过程。当然, 松山湖中心小学的“教师发展生态学”, 做的不是一篇理论的文章, 而是一次又一次实实在在的探索行动, 把每一个课堂、每一条走廊、每一个景观、每一面墙壁、每一个角落, 都视为一个个有无穷内涵的生态环境, 把每一次对话、每一场研讨、每一次挥毫、每一次演奏、每一场典礼, 都视为一个个打开的小“生境”, 永不停歇地上演着生活的故事、生命的传说和生长的神话。笔者作为一名访客, 在松小美丽校园的晨光中, 无论是流连在宁静优雅的“园中缘”, 静思在茶香四溢的“闲慧居”, 还是漫步在水色空濛的松山湖大道, 都能感受到弥漫在空气中沁人心脾的文化气息。无论走到哪里, 不是惊讶于几乎所有的老师都如此多才多艺, 赞叹于几乎所有的孩子写出的字都如此娟秀清丽, 就是会钦佩于师生在1 5 分钟的硬笔好字课堂中如此全神贯注……孩子们活泼的身姿、教师们自信的目光、家长们绽放的笑容, 都在不经意间传达着某种不言而喻的幸福。

松小的教师发展, 很难找到学究气的宏论或者书卷气的引经据典, 但却充满了意趣盎然的故事、课例和活动实录, 甚至连教师发展策略的命名, 如“自驾游”“领头雁”“脚手架”等等, 都如此通俗、生动和传神。教师的自述、挂职校长的感言、记者的采访……从各个不同的视角, 纵横交织, 描绘出了松山湖中心小学淡雅天和的全息图景。显然, 教师生态发展取向的确立和对以往理智取向与实践反思取向的超越, 带来了教师整体精神面貌的与众不同, 也带来了学校在松山湖境内天、地、人的融合。当然, 这种超越不是替代, 也绝不是对知识技能和实践反思的排斥, 反而是更加自然而然的包容。

作为松山湖中心小学的“掌门人”, 刘建平校长一直在思考办学的终极道理。他指着校园墙上一行大字—“教育从生活开始, 与生命同行”对我说:对于教育与生活关系的思考, 其实当我还在沙市做校长的时候就开始了, 那时想得更多的是如何把生活的资源引入校园。而今天, 我把生活的主体—生命更加凸显出来, 为师生的生命成长营造一种别样的环境, 把教师的专业发展融入生命成长, 教师有了职业的幸福, 学生才有幸福的成长。专职科学教师莫春荣, 无论称谓上还是内涵上都是当之无愧的“劳模”, 他自陈从一个金牌教练转变为了一名科学教师。巧合的是, 我在湖北认识刘建平校长时, 他也正倾心于奥数的训练。我在想, 松山湖有什么魔力, 能让教练回归为教师?抑或, 正是教练们的自觉转型, 才成就了松山湖教育的回归?

篇8:松山小学开展家长会小结

刘建平:不管是通过阅读《中国教师》杂志还是今天亲自到校考察观摩, 相信很多教育同行对于我们“五个一”拓展型课程的理念及具体操作都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了, 所以借此机会我更想跟大家分享一些“催生”这样办学亮点的管理思想。在我看来, 如果没有这些思想“土壤”, 我们不可能有这样的教育探新, 也不可能收获如此多的赞誉。

首先我要说, 现代教育呼唤品牌学校, 而要打造品牌学校, 就要时刻把学生的发展当做学校的根本诉求;把教师的成长当做学校的希望所在;把办学的方向定位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上。简单说来, 就是要时刻铭记“以人为本”是教育的生命线, 也是学校的发展线。在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 无论是整洁雅致的校园、缤纷的班级文化活动还是我们有些“较真”的素质教育, 都是我们“用文化来涵养品性, 对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的育人思路的体现。如果说“用文化涵养品性”是打造品牌学校的思想基础和发展前提, 那么, 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就是打造品牌学校的核心战略。总而言之, 要打响学校品牌, 首先就要体现一种服务精神。品牌来自于社会、家长、同行的认可, 来自于良好的口碑和声誉。学校品牌的最终确立不是靠行政命令的授予, 而是靠社会的首肯和群众的认同。

其次, “以生态学的视角看教育”也是一种重要的管理思想, 指的是教育工作者要把握教育与生活的互动关系, 把握教育与学生天性的互动关系, 努力为孩子的身心健康打造良好的学习生态环境, 提供丰富的物质资源, 让学习与生活紧密交融, 让教育成为生命的诗意栖息地。从这样的思路出发, 在课堂教学中力求教学目标多元化、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过程活动化以及教学关系民主化, 在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中注重内容的体验性和环境的开放性, 同时也注重过程的探索性就成了应有的题中之义。从生态学的视角来看教育, 让学习与生活紧密交融其实也是我们“五个一”拓展型课程最核心的理念支撑。

最后我想说, 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志向高远、激情满怀, 要以成熟的生命呵护成长中的生命, 以睿智的心灵润泽稚嫩的心灵。我们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宽容孩子的过失、欣赏孩子的进步、关注孩子的幸福。任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校长期间, 我一直努力用生态学的思路来看教育、办教育, 力争让每一个生命都得到真诚的关爱, 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 每一个个体都拥有自己的空间, 每一种学习都能享受成长的愉悦。教育事业最为吸引人的, 莫过于教育工作者能在伴随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同步体验到一种成长的艰辛与欢乐。能与学生和课程一同成长是我们的殊荣。今天大家看到的一切无非是我们将对教育理想的追求落实到了具体教育实践中的成果, 所以我更希望大家在逛了校园, 观摩了“五个一”拓展型课程, 感受了校园文化后能够了解支撑我们做出这些的原初动力。

当然, 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还是一所正在成长中的学校, 工作中不可避免地会存在缺陷和遗憾, 还存在着许多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但我们已经做好了准备, 不管后路还有多曲折、多遥远、多艰难, 我们都会坚定不移、锲而不舍地走下去, 因为航向已经确定, 只要不轻言放弃, 相信教育理想终将成真。

上一篇:第17周集体备课教案下一篇:殿前欢·客中原文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