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松山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2024-04-08

高松山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共14篇)

篇1:高松山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高松山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黑龙江省逊克县高松山矿区金矿石类型为石英脉一蚀变岩型.金矿体与赋矿围岩存在着明显的物性差异,与Au、Ag、As,Sb、Cu有密切的.相关关系,并以零磁场、高电阻为特征,从而本区具备了物化探找矿前提.该区为黑龙江东北部的一个重要的找矿远景区.

作 者:段晓君 李亚军 曲畅 DUAN Xiao-jun LI Ya-jun QU Chang 作者单位:武警黄金第一支队,黑龙江,牡丹江,157021刊 名:中国西部科技英文刊名: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WEST CHINA年,卷(期):8(17)分类号:P61关键词:金矿 地质特征 找矿标志 高松山

篇2:高松山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阿沙哇义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阿沙哇义金矿已圈定矿体12条.矿体赋存于晚石炭世浅变质碎屑岩内的断层破碎蚀变带中,按矿床自然类型、工业类型分别划分为断层破碎蚀变岩、微细粒浸染型,金矿床成因类型为地下热(卤)水溶滤型之碎屑岩系金矿床亚类.简要总结了矿区地质、矿床、矿石特征和找矿标志、找矿方向.

作 者:陈奎 田新文 杨桂荣 张玉坛 CHEN Kui TIAN Xin-wen YANG Gui-rong ZHANG Yu-tan 作者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八地质大队,新疆,阿克苏,843000刊 名:新疆地质 ISTIC PKU英文刊名:XINJIANG GEOLOGY年,卷(期):25(4)分类号:P618.51关键词:阿沙哇义金矿 地质特征 矿床类型 找矿标志 找矿方向

篇3:高松山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本区大地构造位置属准噶尔弧形构造(Ⅰ级)西翼的玛依拉—扎依尔褶皱带(Ⅱ级)内的扎依尔—达尔布特复向斜(Ⅲ级)东段之北翼。区域构造线方向北东,出露地层以古生界为主,由一套厚度巨大的优地槽浅海相细—极细的火山碎屑—陆源碎屑沉积岩组成。[1]断裂构造极为发育,以北东向为主,次有近东西向和北西向,岩浆活动频繁(图1)。

2、矿床地质特征

2.1 地层

本区仅出露泥盆系中统,其分布于哈图断裂以西,构成哈图山复背斜的主体。为一套巨厚的火山碎屑沉积复理石建造。[2]根据岩性组合特征差异自下而上可分为四个亚组:

第一亚组(D2a):主要为一套粗火山碎屑岩组合,岩性为晶屑岩屑凝灰岩、火山角砾晶屑岩屑凝灰岩等夹火山灰凝灰岩、细火山角砾岩等。

第二亚组(D2b):主要分布于铁厂沟花岗岩体的西部和南部,为一套火山碎屑岩、正常陆源碎屑岩组合,岩性主要为凝灰质粉砂岩、火山灰凝灰岩、硅质岩、硅质粉砂岩等,另有少量的凝灰质砂岩、细砾岩等,是本区的主要含矿地层。

第三亚组(D2c)呈东西向展布,分布于铁厂沟岩体以南,为一套粗碎屑岩组合。岩性主要为凝灰质砂岩、细砂岩、粗砂岩、细砾岩等。

第四亚组(D2d)分布于别鲁阿嘎西岩体以南。为一套细—粗碎屑岩组合。岩性主要为凝灰质粉砂岩、细砂岩、砂岩及含砾不等粒砂岩等。

2.2 构造

矿区构造最显著的特点是断裂构造非常发育。安齐、哈图断裂是矿区规模最大的断裂,上盘发育的次级断裂是矿区的主断裂,这些断裂构造多与金矿脉的形成密切相关。

北东向断裂:为该区主干断裂。断裂走向50~60°,倾向北西,倾角70°左右,可形成宽约数十米的构造破碎带,最宽处达120米,断裂带内片理化带、碎裂岩、断裂泥和构造透镜体等极为发育,且多具碳酸盐化、硅化、绿泥石化、弱黄铁矿化等蚀变。该断裂具多期活动特征。

2.3 岩浆岩

岩浆岩在矿区西北角2.5千米为出露的大面积华里西晚期(铁厂沟)钾化二长花岗岩岩体(γ43b),另外在矿区和矿区的南部发育有闪长岩、辉绿岩等中基性脉岩。

在整个西准噶尔地区华里西中、晚期频繁的岩浆活动为金矿化的发育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成矿条件,并提供了丰富的热源和矿源。

2.4 围岩蚀变

矿区围岩蚀变与断裂及相应热液活动密切相关,且蚀变带受断裂构造控制明显。鸽子硐金矿的形成明显是受频繁的岩浆活动,在铁厂沟花岗岩岩体的外接触带地层中形成了大面积对金矿化非常有利的角岩化、强硅化、碳酸岩化、黄铁矿化等多样化蚀变的蚀变体。本矿区内的金矿体就是产于强硅化、强褐铁矿化蚀变体中,形成一个长大于几千米、宽几十~几百米的构造蚀变带。其中硅化为最重要的蚀变类型,也是与成矿关系最为密切的主要蚀变。

2.5 矿化蚀变体特征

矿区内断层破碎带中共圈出3个含矿蚀变体(即原古人开采的Ⅰ、Ⅱ、Ⅲ号金矿体),赋存于中泥盆统第二组以火山灰凝灰岩为主的细火山碎屑岩中,具较强的硅质蚀变。近矿围岩为凝灰质砂岩、凝灰质粉砂岩。与金关系密切的矿化蚀变主要为硅化、黄铁矿化、褐铁矿化,其次为碳酸盐化等。地表连续出露长度大于500m,宽3~35m,地表上下盘强硅化蚀变带最大宽度高达60米,金含量一般0.1~1.0×10-6。总体产状为走向60°~70°,倾向北西,倾角85°~90°。在该矿化蚀变体中依古人之分亦分别依次圈定了3个金矿体。

2.6 金矿体特征

矿床由Ⅰ、Ⅱ、Ⅲ共3个表外金矿体组成,分别对应产于上述三个蚀变带中,规模较小,品位较低。各矿体一般呈脉状-透镜状,长100m~320m,斜深10m~100m,一般30m~60m。平均厚度1.80~3.25m;平均品位1.0~4.2×10-6。

古人对Ⅱ号矿体地表中部进行了小规模的开采,开采深度一般在12~26m。

矿体沿走向、倾向均具舒缓波状特征,矿体金富集地段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硅化蚀变更强,近富矿体上下盘蚀变较次之。

三条矿体在地表平行紧密排列且各自独立,相互间距不超过1 0 m,在下延过程中有分支复合并向下尖灭的趋势(图2)。

2.7 矿石特征

组成矿石的金属矿物主要为自然金、黄铁矿和褐铁矿,非金属矿物主要有石英、长石、绢云母、绿泥石等。金属硫化物含量为3~5%。

自然金:本区金以自然金形态产出,呈金黄色,粒度多在0.001毫米以下,自然金形态为粒状或棒状分布于石英、黄铁矿、褐铁矿、绢云母等蚀变矿物中。以分布在石英裂隙的自然金为主,分布在其它蚀变矿物中的自然金次之。

黄铁矿:它形粒状为主,少数呈立方体、八面体晶形,粒度为0.2~0.8毫米,少数可达1毫米。黄铁矿呈星点状或细脉状分布于石英脉和两侧的蚀变岩中。地表黄铁矿多被氧化成褐铁矿,褐铁矿淋滤后呈蜂窝状,少数保留黄铁矿晶形假象。

石英:石英脉颜色为乳白色,半自形-它形粒状结构,块状构造。石英细脉厚度一般为3~5cm,石英细脉充填在碎裂岩中。

2.8 矿石类型

2.8.1 矿石自然类型

按矿石氧化程度可划分为氧化矿石和硫化矿石。

按主要矿物的组合特征,可将矿石类型分为以下两种:(1)、含金蚀变岩型:是本区主要的矿石类型,常与含金石英脉型矿石共生在一起,含金石英脉一般厚度为3~5cm,含金石英脉充填在蚀变碎裂岩中;(2)、含金石英脉型:是本区次要的矿石类型。石英脉形态复杂,多呈细脉状、网脉状分布在碎裂岩中。

2.8.2 矿石工业类型

划分为石英-硫化物型金矿石及褐铁矿型金矿石,以前者为主。

3、成矿地质条件和矿床类型

3.1 矿床成矿地质条件

(1)与金矿形成关系密切的矿化蚀变严格受北东向断裂构造控制,分布于区域性断裂两侧次一级断裂破碎带中。

(2)矿石结构主要有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他形粒状结构、碎裂结构。矿石构造主要有块状构造。

(3)该矿区矿石的矿物组合:矿石中矿物组分以金属硫化物为主,如黄铁矿、毒砂、自然金等。脉石矿物有石英、方解石、绿泥石等。矿物组合特征与低温热液矿床相吻合。

(4)金矿化作用主要在金属硫化物阶段,与金矿化有密切联系的蚀变为黄铁矿化、褐铁矿化和硅化。由于该区断裂活动的多期性、继承性,导致了成矿期的多期性,在含矿断裂带中可见各期硅质脉相互充填、重叠、穿插等特征。

3.3 矿床类型

初步认为,该矿床属于与热液有关的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

4、找矿标志

1-中泥盆统第一组;2-中泥盆统第二组;3-中泥盆统第三组;4-中泥盆统第四组;5-侏罗系八道湾组;6-侏罗系三工河组;7-侏罗系西山窑组;8-第四系洪积层;9-角闪黑云母花岗岩;10-花岗闪长岩;11-大断裂;12-不整合地质界线;13-角岩化;14-小型金矿床/金矿点

(1)含金碎裂岩主要赋存于凝灰质粉砂岩的构造挤压破碎带中,构造破碎带、主干断裂与旁侧低序次断裂交汇处、不同构造体系的复合部位是找金矿的直接标志。

(2)具强硅化、强褐铁矿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碳酸盐化等多种蚀变。常在地表形成大面积褐色蚀变景观,是明显的地表指示标志。

(3)黄铁矿、磁铁矿等多种硫化物呈浸染状分布处,且矿物组合简单,矿物颗粒较细,金含量高。

(4)单元素Au、As异常区;AuAs组合异常;As、Bi、Sb、Hg、W、Mo几种或多种元素分布区,均可作为找矿标志。

(5)地表古采老硐亦可作为找矿标志。

5、结语

鸽子硐金矿体赋存于北东向断裂蚀变带中,受断裂构造控制明显。断裂带内片理化带、碎裂岩、断裂泥等极为发育,且多具碳酸盐化、硅化、绿泥石化、黄铁矿化、褐铁矿化等蚀变。金矿体就是产于强硅化、强褐铁矿化蚀变体中。矿体沿走向、倾向均具舒缓波状特征,且具分支复合现象,总体呈北东向展布。

本文根据新疆托里县鸽子硐金矿区普查地质报告编写而成。

摘要:托里鸽子硐金矿呈脉状赋存在矿化蚀变体中。矿床由3个表外金矿体组成,规模较小,品位较低。初步认为,该矿床属于与热液有关的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

关键词:金矿,地质特征,找矿标志,托里鸽子硐

参考文献

[1]新疆地质局地质调查大队.1/20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报告(白杨河幅).1983

篇4:高松山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关键词:阳山金矿;地质特征; 找矿标志

一、金矿形成地质背景

阳山金矿正处川北陇南交界地,位于川陕甘交界的“金三角”地带,在二十世纪末被武警黄金部队发现,经过20多年的努力发展到现在已勘测到的金矿总量达三百多吨,是国内发现的最大金矿。控制阳山金矿形成的原因较为复杂,包括了构造、岩浆等。最初,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之间的洋盆俯冲作用使得扬子板块北缘产生扩张作用从而形成最初的盆地,接下来便在盆地中心沉积了含矿性好的浊积岩以及热水沉积岩,发展至泥盆纪晚期,该裂陷盆地进一步伸展扩张,并伴随细碎屑岩系和碳酸盐岩的不断沉积从而在盆地的中心形成了早期的较为成熟的洋盆。经过多年的研究,我们发现在阳山金矿所在的区域内,岩浆侵入作为另一个控矿因素来说其活动并不是非常强烈,岩浆岩的出露规模较少,在对各个矿段进行分析后发现仅有部分中酸性侵入岩脉和小岩株出露。

二、阳山金矿床地质特征

对阳山金矿床进行地质特征的分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即地层、构造、岩浆活动等方面。

(1)地层

首先,从地层来说,出露的地层包括了中上元古界的碧口群、泥盆系三河口群地层以及第四系地层等。其中泥盆系地层盆出露最多。对阳山金矿带分析发现,矿体的主要岩性分布在泥盆系的三河群口中,因此该地层是构成该矿区的主要地层。接下来对具体的地层进行分析:首先对最古老的碧口群分析,从位置分布上来看主要在阳山矿区的南部,碧口群里涵盖的岩系主要是勉略带沉积下来的多种岩系的混合,包括了碳酸盐岩、硅质岩、片岩等。由于岩石在地球演变的过程中其含金量会随着地层的变老而增高,因此作为形成阳山金矿最古老的地层,碧口群地层的含金量丰度是较高的。在矿区中分布最为广泛的泥盆系覆盖于碧口群上面,从位置分布上来看处于玛曲-文县断裂带的南北两侧及以东的地区,泥盆系三河口群为阳山金矿的主要容矿区域,通过对该区域进行详细的研究,将该区分为六个岩性段,即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岩性段,阳山金矿带内的矿体主要产于其中的第三岩性段。第三岩性段地层处在阳山金矿带的中部区域,主要岩性为砂质千枚岩及绢云母千枚岩。最后对处于矿区中北部地区的第四系地层进行分析,第四系地层主要由地表的大面积黄土和沉积物组成,这些沉积物包括了灰岩、砂岩、千枚岩以及粘土,厚度一般在1到50米之间,最高甚至可达一百多米。

(2)构造

控制阳山金矿带的主体矿区的构造为文县弧形构造,包括了褶皱和断裂。阳山金矿带的最大褶皱位于金子山复向斜,处于阳山矿区的南部,该区域主要室友泥盆系地层组成的。而断裂的整体呈现出一种弧形构造,矿区中的断裂带包括了三种走向,分别是南北向、北东东向以及北西西向。其中分布最为广泛的为北东东向断裂带,东西向长达数百里,南北向宽度也有一公里,阳山金矿带中的许多矿脉也都是由该断裂带中发育形成的,可以说,该断裂带中包含了近一半以上矿体区域,因此北东东向断裂带是该矿区的主要含矿断裂带。另外,对于该断裂带而言,其主干部分位于北部该构造带为主干断裂带北界断裂【1】。

另外两条断裂带,北西西向断裂带在整个矿区分布较为普遍,并且在该断裂带复背斜的南北两策分别分别形成了北西西向和北东东向的两个断裂带分支,两组分支在多处形成交汇的断裂带,并能在该处形成厚大的矿体。而南北向的断裂带分布规模较小,其形成原因主要是后期的张性断裂,在该断裂带内形成的矿体多为局部性的。

(3)岩浆活动

经过多年的研究总结出岩浆活动对阳山金矿带的形成的控制作用不是非常强烈,通过对出露的岩石进行分析发现在矿区内出露的小规模的多为酸性脉岩,其中斜长花岗斑岩脉为主要的构成部分,另外还包括少部分英云斑岩脉和花岗细晶岩脉等。除此之外,经研究还发现整个岩层的走向与该矿区内的构造线走向一致。

三、阳山金矿带找矿标志

3.1 矿体特征

按金矿带的走向将该矿区分为以下六个矿段:张家山矿段、阳山矿段、高楼山矿段、安坝矿段、葛条湾矿段和泥山矿段。其中张家山矿段长约6Km,宽约3Km,初步推断为破碎蚀变带引起,通过一些的探测已在该矿段发现4条矿脉。阳山矿段处于整个矿区的东部地区,长宽均可达三千多米,通过对该矿段进行详细的勘测工作,目前已在该矿段发现了23 条矿脉。高楼山矿段位于阳山矿段西边,长宽约为4千米,由于该处存在断裂带交汇处,因此该矿段内的成矿条件较好,目前一发现15条矿脉。安坝矿段位于矿带中部,目前已发现矿脉45条,因此该矿段发现的金矿含量在目前发现的金矿总量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葛条湾矿段处在阳山金矿带的西部地区,发现的矿脉已有11条。最后一个泥山矿段处在阳山矿段的西边,其发现时间较前几个矿段晚,但至今也已经发现了8条矿脉。

3.2 找矿标志

结合上文对整个矿区地质特征和矿体特征的分析,接下来对如何设置找矿标志进行具体的分析。

(1)通过上文对地层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将地层及岩性特征作为找矿标志是非常实用的。泥盆系三河口群中所含岩系为本矿带的赋矿层位,可以作为重要的找矿标志。

(2)从形成金矿带的构造因素来看,断裂控制可以控制矿体的空间分布情况,而断层以及某些断层带的叠加可以控制金矿的产量,因此断裂带、褶皱处以及某些交汇处都可以作为找矿的重要标志。

(3)从岩浆活动来看,矿体的产生多位于脉岩上下盘或者由于脉岩本身矿化而成为矿体,金矿化与区内斜长花岗斑岩脉关系极为密切,因此,蚀变斜长花岗斑岩脉可以作为本矿区的直接找矿标志【2】。

四、总结

通过对阳山金矿矿区的地质特征进行分析,将明显的特征提取出来作为重要的找矿标志,这样既能为以后的找矿工作提供便利,同时还能节省更多的人力、财力和物力。

参考文献

[1] 吴世龙.甘肃阳山超大型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4.

[2] 孙宗席.甘肃文县阳山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J],黄金地质,2014.

作者简介:卓玲,籍贯:四川犍为,学校:成都理工大学地球化学系。

篇5:高松山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通过对青海德合龙洼铜金矿的矿区地质特征、矿床地质特征及矿体地质特征分析,研究表明本区矿源层主要为大关山群与隆务河群,容矿控矿构造为断裂构造,岩浆岩主要为花岗岩类侵入岩与脉岩.并在此基础上总结本矿区找矿标志,为今后地质找矿工作提供参考.

作 者:刘旭 戴塔根 姜克林 息朝庄 刘悟辉 谢剑峰 作者单位:刘旭(中南大学地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湖南,长沙,410083;长沙市国土资源局,湖南,长沙,410011)

戴塔根,息朝庄,刘悟辉,谢剑峰(中南大学地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湖南,长沙,410083)

姜克林(长沙市国土资源局,湖南,长沙,410011)

篇6:高松山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甘肃徽县金滩子金矿地质特征与找矿标志

金滩子金矿位于南秦岭复杂褶皱带上.从区域地质背景、含矿建造、中酸性岩体以及成矿构造等几个方面讨论了金滩子金矿的.成矿条件,通过分析认为,该矿床为较典型的中低温热液破碎带蚀变岩型矿床,中酸性岩体为金成矿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金矿严格受中酸性岩体和断裂构造控制.

作 者:郭晓辉 Guo Xiaohui 作者单位:甘肃省地矿局第一地勘院,甘肃,天水,741020刊 名:甘肃科技英文刊名:GANSU SCIENCE AND TECHNOLOGY年,卷(期):200925(7)分类号:P618.43关键词:金滩子金矿 地质特征 找矿

篇7:高松山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甘肃桃园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桃园金矿床赋存于下石炭统下岩组滨浅海相含火山喷发物的不纯碳酸盐岩中,金矿化严格受断裂构造控制.笔者通过对桃园金矿床的`地质特征、控矿因素及矿床成因的系统研究,总结了找矿标志,进而指出了找矿方向.

作 者:张银斗 Zhang Yindou 作者单位:甘肃省核地质二一三大队刊 名:黄金 ISTIC PKU英文刊名:GOLD年,卷(期):28(1)分类号:P618.51关键词:地质特征 控矿因素 找矿方向 桃园金矿

篇8:高松山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刘秀沟金矿区位于华北板块南缘华熊台隆熊耳山台隆区[1]。本区经历了多期次构造、岩浆活动, 为金矿床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本文主要通过对该地区成矿地质条件分析, 对下一步找矿工作提出建议。

1 区域地质背景

河南省洛宁县刘秀沟金矿区位于华北板块南缘华熊台隆熊耳山台隆区。区内古老变质岩系发育, 构造岩浆活动频繁而强烈, 北西、北东至北东东向断裂规模大, 金、银、多金属矿点众多, 地球化学异常清析, 该区具备良好的成矿地质条件。

2 矿区地质特征

矿区位于龙脖-花山背斜核部。出露地层主要为太古界太华群、中元古界长城系熊耳群及少量第四系。断裂发育, 区内岩浆岩不发育, 主要在矿区西北部出露辉绿岩。南北向含金构造蚀变岩带化探异常显示具金、银、铅、锌、碲、镍、钴等多种有用元素富集, 成矿条件好。

2.1 地层

矿区出露地层主要为太古界太华群 (Arth) 、中元古界长城系熊耳群及少量第四系 (Q) 。自老而新是:

1) 太古界太华群石板沟组 (Arsb)

区内该组岩石类型较简单, 主要为受区域变质和混合岩化作用形成的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 (片) 岩、混合岩等。出露厚度大于458.5m。现分述如下:

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是太古界太华群石板沟组的主要岩石类型, 灰白色, 片麻状构造, 粒状变晶结构, 次为半自形粒状变晶结构或变余碎屑、交代残余结构。岩石含黑云20%, 斜长石30%~70%, 含石英一般小于15%, 普通角闪石在15%~40%之间。原岩为细碧-玄武岩及凝灰质火山岩。

斜长角闪 (片) 岩:一般地表均为斜长角闪片麻岩, 只有钻孔和坑道中有零星的斜长角闪岩分布。产状与片麻岩一致。岩石灰黑、黑绿色, 短柱状变晶结构, 块状构造, 局部具片麻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角闪石含量50%~55%, 斜长石37%~40%, 副矿物为磷灰石、磁铁矿、锆石等。蚀变矿物为绢云母、绿泥石、绿帘石、黑云母、方解石等。岩石受混合岩化作用, 薄片中可见钾长石呈斑状交代斜长石, 偶见石英。

混合岩:在矿区西部分布广泛, 在中、东部零星分布, 混合岩与片麻岩相间成层分布, 部分以注入方式切割、穿插片麻岩中。混合岩灰白、土黄色, 粒状变晶结构, 块状、条带状构造, 主要矿物成分为斜长石 (15%~40%) 、钾长石 (25%~75%) 、石英 (10%~20%) , 次要矿物有角闪石等。副矿物为锆石、磷灰石、金红石、磁铁矿等。蚀变矿物为绢云母、黑云母、绿帘石、绿泥石及碳酸盐矿物等。

2) 中元古界长城系熊耳群许山组 (Pt2x)

分布于矿区外东南侧, 与太古界太华群为不整合接触。岩性以灰绿色安山岩为主, 根据其安山岩中杏仁体的大小、多少, 长石斑晶的多少及大小, 可划分为小杏仁状安山岩、杏仁状安山岩、斑状安山岩及杏仁状少斑安山岩。

3) 第四系 (Q)

以砾石、砂砾及亚砂土为主, 分布于河谷及阶地。

2.2 构造

矿区位于龙脖-花山背斜核部。区内褶皱、断裂构造活动强烈, 变形复杂, 具区域上的多期次和复合的特征。

1) 褶皱

区内褶皱主要为晚太古代嵩阳期第一幕和嵩阳期第二幕褶皱变形。

嵩阳期第一幕褶皱变形表现为太华群原岩被轴面片理、片麻理置换, 出现片麻岩中的无根褶皱和强塑性流动褶皱, 根据这些小褶皱推测, 该期褶皱为走向近东西的同斜-平卧褶皱。

嵩阳期第二幕褶皱变形是使第-期形成的片理和片麻理再褶皱形成近南北向、有一定规模的宏观褶皱形迹, 区内有五龙口-庙沟崖同斜倒转背形构造。该构造核部位于青牛池, 轴向北北西-北西, 轴面南西倾, 倾角30°~40°, 石板沟岩组角闪斜长片麻岩由南西向北东倒转。

2) 断裂

区内断裂构造发育, 主要表现为构造蚀变带或含金构造蚀变带。根据断裂的走向, 经过调查矿区断裂近南北向。但由于勘查区面积较小, 仅发现4条断层, 主要是3条南北向平行断层。

区内发育该组构造分别为P1、P2和P3。在平面上分布情况为:P1、P2构造带位于刘秀沟东侧山梁, 走向近南北, 倾向东, 倾角73°~80°。P1与P2构造带长约470余m, 宽1m左右, 平行间距为20m~30m;P3构造带位于刘秀沟西侧山梁, 走向近南北, 倾向东, 倾角66°~70°。

总体上来看, 矿区内该组断裂面平直, 带内发育碎裂岩, 角砾岩及泥砾岩, 局部发育有透镜状石英脉。断裂北段产在太华群片麻岩中, 南端延伸至熊耳群安山岩中。其控矿特征是明显和有规律的。其控矿规律是:多期活动的复合断裂与矿化关系密切;断裂引张部位是矿体的富集部位;断裂的分枝复合部位往往形成较为富集的工业矿体。

2.3 岩浆岩

区内岩浆岩不发育, 主要在矿区西北部出露辉绿岩, 规模较小, 呈岩脉产出。长度约150m, 宽度一般30m左右, 产出方向为北西西, 与围岩呈侵入接触关系, 倾向北北东, 倾角60°左右。

2.4 围岩蚀变

区内古老的太华群片麻岩岩系经历了长期的构造演化, 嵩阳运动使其发生强烈褶皱变质和区域变质作用, 中条运动形成熊耳群火山岩系, 之后多次构造运动使区内岩石又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质, 主要表现为岩石中暗色矿物的蚀变, 如绿泥石化、绿帘石化等, 它们分布广蚀变弱, 不受断裂蚀变带的控制, 同金矿化的关系不密切。而发生在燕山期的构造岩浆活动, 驱动着带有巨大热能的气水热液和成矿流体沿断裂或构造的有利部位运移, 并促成成矿元素富集, 岩石发生强烈的矿化和和蚀变作用, 矿化一般沿构造破碎带中心向两侧围岩扩展, 强度逐渐减弱, 具线型蚀变的特征。金矿的形成明显受控于沿断裂破碎带发育的构造蚀变岩的制约, 矿体的展布亦受其控制, 金矿体品位高低与蚀变的类型和强渡有关。矿区内主要蚀变类型有硅化、绢云母化、铁白云石化、钾化、方解石化、绿泥石化等, 金属矿化有黄铁矿化、黄铜矿化、方铅矿化及金银矿化等。

3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体特征

本次工作在矿区内共发现3条矿脉, P1、P2矿脉毗邻并近平行分布, 位于矿区中南部, P3矿脉位于矿区东南部。经工程揭露P2、P3矿脉圈定P2-Ⅰ、P3-Ⅰ两个金矿体;P1矿脉矿化差, 品位低且不连续, 未圈定矿体。P2-Ⅰ和P3-Ⅰ矿体形态均呈脉状、透镜状、豆荚状, 局部有分枝复合现象, 产状基本与断裂产状一致 (图1) 。各矿体特征如下:

P2-Ⅰ矿体位于刘秀沟西侧山梁。矿体长约470m, 分布标高655m~1 006m之间, 倾向延深351m。矿体在平面上北段略具北东向弯曲, 剖面上呈板状延伸, 局部地段呈波状延伸, 矿体总体走向南北, 倾向东, 倾角74°~80°, 矿体厚度0.36m~1.04m, 平均0.78m, 变化系数为50%, 属较稳定矿体, 厚度变化无明显规律。金品位1.78~13.41×10-6, 平均5.23×10-6, 品位变化系数为29%, 为均匀型。金品位主要与硅化、褐铁矿化、方铅矿化等矿化蚀变密切相关。矿体受断裂控制, 沿断层面向西侧伏, 侧伏角总体77°左右, 向深部有变陡趋势。

P3-Ⅰ矿体位于矿区西南角刘秀沟东侧山梁。矿体长约105m, 分布标高815m~937m之间, 倾向延深122m。矿体在平面上较直, 剖面上呈板状延伸, 局部地段呈波状延伸, 矿体总体走向5°~8°, 倾向东, 倾角66°~70°, 矿体厚度0.42m~1.17m, 平均0.88m, 变化系数为11%, 属稳定矿体。金品位2.18~12.84×10-6, 平均6.20×10-6, 品位变化系数为15%, 为均匀型。矿体受断裂控制, 金品位变化主要与硅化、褐铁矿化、方铅矿化等矿化蚀变密切相关。

P2-Ⅰ、P3-Ⅰ矿体矿石类型地表为氧化矿, 深部为原生矿, 多为褐铁矿化、方铅矿化、硅化碎裂岩类型和褐铁化、高岭土化、硅化碎裂岩类型。顶、底板围岩为黑云斜长片麻岩、角闪斜长片麻岩, 地质分层界线较清楚。

3.2 矿石物质成分

本区矿石中金属矿物主要为金属硫化物及其氧化矿物, 含量8.5%, 以褐铁矿、赤铁矿、黄铁矿为主, 次为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等。金矿物以自然金为主, 次为自然银。脉石矿物主要有石英、钾长石、斜长石和酸性玻璃质, 次为绢云母等。

3.3 矿石结构构造

矿石常见结构为根据矿石中主要载金矿物黄铁矿及石英的粒度、自形程度及其它矿物之间的组合关系, 划分结构类型有: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 交代残余结构, 包含结构, 假象结构, 他形粒状结构、压碎结构、揉皱结构等7种。

矿石构造主要为:根据主要矿石矿物或主要脉石矿物在矿石中的排布形式, 矿石的构造以浸染状、细脉状为主, 其次为块状、角砾状、蜂窝状等5种构造。其中以浸染状、细脉状, 蜂窝状含金性较好。

3.4 矿石类型

1) 自然类型

根据氧化程度及矿物组合、结构构造、蚀变特点等, 可划分如氧化矿和原生矿。

各种矿石类型在空间分布上基本有一定的的规律。通常是矿体上部近地表为氧化矿, 下部为原生矿, 中间部位可能出现混合矿。在同一标高, 通常矿体中心由石英-硫化物脉型金矿石组成, 向两侧渐变或突变为黄铁绢英岩型金矿石-碎裂-角砾状金矿石及碳酸盐-石英金银型矿石。多数情况下。各类矿石类型交互出现, 相互穿插, 反应出本区具多期构造活动及热液叠加的影响。

2) 工业类型

按矿石中脉石矿物种类及结构构造, 其工业类型可分为方铅矿石英脉型金矿石、蚀变岩型金矿石、碎裂流纹岩型金矿石, 其中蚀变碎裂岩型金矿石为本区主要矿石类型。

3.5 矿石化学成分

本区矿石的化学组份以Si O2、Al2O3、Fe2O3、Fe O、K2O、Ca O、Ti O2、Mg O为主, 含量可达90%以上;微量元素为Au、Ag、Pb、Zn、Cu、S等, 伴生有用成分Ag、Pb、Zn、Cu等含量很低, 除Ag外, 其它成分均达不到综合利用的技术指标, Ag含量在5.26~25.64×10-6之间, 平均15.11×10-6, 有害组分为金属硫化物, 但含量也极低, 含量在0.063%~1.63%, 对金的选冶性能影响甚小。

4 矿床成因

根据区域成矿系统理论, 认为早期太华群地层中的金在区域变质作用过程中活化, 向有利的部位迁移形成金的初步富集。熊耳期火山活动及其后的构造作用一方面造成规模不等的非层间构造破碎带 (矿脉) , 同时又使金再次迁移富集到上述构造带中, 燕山期大规模的岩浆活动使层间和非层间构造破碎带局部扩容, 其自身携带的成矿物质迁入, 从而导致了本区金矿床的形成。认为本矿床的成因类型为岩浆热液形成的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 成矿时代属燕山晚期。

5 找矿标志

根据本区工作、科研成果及临区丰富的地质工作经验, 总结找矿标志如下:

1) 断裂构造标志

断裂构造是本区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找矿标志, 区域环境中大规模的岩浆地质体附近的断裂构造成矿 (含矿) 几率较高, 通过研究对比发现:区域性北西西向韧性剪切带及其旁侧派生的羽状断裂是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矿体的产出部位;矿区内, 北东向压性或压扭性断裂构造中成 (含) 矿几率与其规模成正相关, 含矿断裂膨大、复合、产状转折以及与其它早期次构造交汇部位易成为金矿体富集中心。

2) 地球化学标志

化探扫面、异常查证工作圈定的金异常浓集中心, 是金矿找矿的重要部位。具有以金为主的地球化学元素组合异常, 尤其是Au、Ag、Pb、Zn、Cu、As、Sb诸元素套合好, 强度大, 则往往是地表矿化的直接反映。异常形态好、强度大、规模大、梯度分带明显, 也是成矿的显著特点。

3) 围岩蚀变标志

与金及多金属矿化有关的围岩蚀变有以下几种:硅化、钾化、碳酸盐化、黄铁绢英岩化、绿泥石化等。

在含矿地质体上部, 因表生作用, 形成褐铁矿化、赤铁矿化和高岭土化等, 个别地段出现黄钾铁钒薄膜。这些均可以作为直接的找矿标志。

4) 其它标志

区内民众采金极为兴盛, 在矿化较好地段多有民采露头、坑、硐等, 亦是直接找矿标志。

6 结论

1) 该区具有极为有利的成矿地质条件。早期太华群地层为成矿物质提供了来源。燕山期大规模的岩浆活动为成矿物质的活化转移提供了动力来源, 本区矿脉的产状、规模及展布方向严格受北西西向韧性剪切带及其旁侧派生的羽状断裂控制, 构造交汇部位易成为金矿体富集中心;

2) 在该地区找矿具有断裂构造、地球化学、围岩蚀变、及民采等重要的找矿标志。

参考文献

篇9:高松山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关键词:金矿床 地质特征 找矿标志 齐家沟

中图分类号:P6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1(b)-0099-02

齐家沟金矿位于蓬莱市东南部45 km处的齐家沟村东一带,本区及周边地区自20世纪90年进行金矿勘查以来,先后探明黄金资源储量数十吨,使本区成为栖霞-蓬莱金成矿带的典型地区。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金矿资源储量锐减,增加矿山地质储量,延长矿山服务年限,成为齐家沟金矿噬待解决的最重要问题。基于此,该文总结了齐家沟金矿床的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以期为矿山生产及科研提供,为依据今后矿山外围次级构造带和矿体深部找矿提供借鉴。

1 区域地质背景

齐家沟金矿位于华北地台鲁东地盾之胶北隆起的北部,地处胶北隆起带的栖霞-蓬莱成矿带上[1],栖霞复背斜北翼,区内地层较为简单,岩浆活动频繁,岩浆岩广泛发育。

1.1 区域地层

区域地层属华北地层区,鲁东地层分区,胶北地层小区,主要包括由新太古界胶东岩群,古元古界荆山群及粉子山群,新元古界震旦系蓬莱变质岩系,以黑云変粒岩、斜长角闪岩和斜长角闪片麻岩为主;第四系分布于矿区各沟谷中,岩性以冲积、洪积以及残坡积的粘土、砂质粘土、砂砾和卵石为主[2]。

1.2 区域构造特征

区域历经多期次构造运动,形成极为复杂的构造格局,褶皱构造不发育,以断裂构造为主,且早期的构造形迹常常被后期的构造形迹改造并覆盖,造成本区构造以印支-燕山期的华夏系和新华系构造发育的基本格局。

区内主要有NE-NNE向断裂和NW向断裂构造。NE-NNE向断裂构造系区内最重要的一组断裂构造,其规模大小不一,一般长几至十几公里,宽几至十几米,走向北东20~30 °,局部地段北东10 °左右,倾向南东,个别北西,倾角40~85 °,并密集成带状分布,近于平行排列,有等间距分布趋势,有的充填各种脉岩,多数由绢英岩化花岗质碎裂岩、绢英质碎斑岩和碎裂岩组成,既是区内的控岩构造,又是控矿构造。NW向断裂构造总体发育较弱,延伸较短,一般延伸十余千米到数十千米不等,总体走向北西300°~330°,南西倾斜,倾角一般50°~70°,断裂带宽数十米到百米,由各类碎裂岩、碎粒岩、糜棱岩等构成,主断面附近有断层泥,晚期煌斑岩脉沿构造带侵入。该组断裂呈张扭性断裂,一般不具备金矿化,但对北东向断裂或金矿脉及其它脉体起切割破坏作用,出现左形扭动,错距数十米到三、四百米不等,由南向北错距逐惭变小。

1.3 岩浆岩

区内岩浆活动频繁,分布面积较广,约占70%以上,主要有中生代燕山早期郭家岭超单元、新元古代震旦期玲珑超单元、古元古代吕梁期双顶超单元、新太古代五台-阜平期栖霞超单元、马连庄超单元以及由上述侵入岩派生的各类脉岩。研究区内的闪长玢岩、煌斑岩等中基性脉岩与矿体的空间分布密切相关,说明脉岩即是深部岩浆活动及热源释放的中心[3]。

2 金矿床地质特征

2.1 矿体特征

齐家沟金矿床的形成与燕山期的大规模岩浆活动、流体运动所引起的成矿元素运移与富集作用有关,并受断裂构造系统、玲珑花岗岩和胶东群变质岩的复合制约。

齐家沟金矿区中已发现十余条构造蚀变带,其中探明的矿体主要分布①号、②号构造蚀变带中。齐家沟金矿的主构造蚀变带①号带规模较大,是一组由雁行排列的多个单体构造组成蚀变群带,出露较连续,各带分别控制了Ⅰ,Ⅱ,Ⅺ等三个主矿体。构造蚀变带内主要充填物为黄铁绢英岩、绢英岩、黄铁绢英岩化碎裂花岗岩等,黄铁绢英岩中穿插石英脉,以尖灭再现形式或斜列形式穿插于黄铁绢英岩中,金品位较高,与黄铁绢英岩一并成为金矿体的主体,该带内或其上下盘,常有煌斑岩脉作不规则、间断充填。②号带:位于①号带上盘,相距25~50 m,南部距较近,向北间距逐渐加大。长1600 m以上。与①号带特征基本相同。在南部发现Ⅺ号矿体所赋存的构造蚀变带,是②号脉上盘的另一条构造带赋矿,二者相距达十几米。主要矿体特征如下:

Ⅰ号矿体是齐家沟金矿的主矿体,赋存于①号蚀变带8~52号勘探线间,呈脉状或透镜状,矿体长900 m,赋存标高从+255~-400 m左右,垂深约650 m。目前该矿体在两侧基本封闭,但在深部未封闭,类型也由蚀变岩夹石英脉型变为蚀变岩型,石英脉明显减少。

2.2 矿石特征

矿石的矿物成分比较简单,金属矿物主要有自然金、银金矿、金银矿、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及少量黄铜矿、磁黄铁矿、脉石矿物主要有石英、长石、绢云母、绿泥石、方解石等。

2.3 矿石结构和构造特征

矿石结构包括晶粒状结构、压碎结构,自形~半自形结构,半自形结构~其他形结构,交代残余结构、包含结构,填隙结构等。矿石构造有致密块状构造、网脉状,细脉浸染状构造,斑杂状构造,糜棱状构造,碎裂构造等。

2.4 围岩蚀变特征

齐家沟金矿区主要围岩蚀变有绢云母化、硅化、钾长石化、黄铁矿化等,次要的围岩蚀变有绿泥石化、碳酸盐化及次生的褐铁矿化。

(1)绢云母化:蚀变带主要的蚀变类型,它是中低温条件下一种钾质交代作用的产物,热液作用使长石分解形成绢云母、并析出石英,从而使绢云母成鳞片状分布,成为岩石的矿物主体。这种蚀变靠近主断面附近更为强烈,由两断面夹持的中间部位黄铁绢英岩化花岗岩则相对要轻。

(2)硅化:含义为两种,一种是热液作用过程中所形成的硅质热液对围岩的交代和充填作用,使岩石硬度加强或形成石英脉穿插。第二种含义则是热液作用使长石类矿物分解,形成绢云母,硅质析出,形成石英。硅化是蚀变带很重要的蚀变类型,同时也是主要的成矿作用过程。

(3)钾长石化:这种蚀变主要发生在蚀变带两侧的岩石中,它是钾长石交代斜长石、析出石英,形成钾长石化花岗岩,它的表现特征是:岩石普遍发红,长石类矿物主要由钾长石构成,且矿物结晶粗大。

(4)黄铁绢英岩化:具有多期蚀变过程,有明显特征的黄铁矿化主要表现为两期:早期的黄铁矿呈浸染状分布于蚀变岩石中,晶体粗大,形态完整,呈自形或半自形晶体,晶体为立方体,五角十二面体及八面体,颜色为金黄色。晚期黄铁矿为粉末状、粒细,以网脉、细脉或细脉浸染状分布于蚀变岩石中,黄铁矿颜色呈烟灰色,结晶差,呈它形,两期黄铁矿化均具有金矿化,但主要的金矿化出现在晚期。

3 找矿标志

依据该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和矿床地质特征分析,将齐家沟金矿找矿地质标志归纳为断裂裂隙标志、脉岩标志、围岩蚀变标志与矿化标志等。

(1)在靠近断层的中心位置,應力集中,构造作用较强,利于引导成矿物质的运移,成矿条件较好。

(2)区内煌斑岩的存在,常常是指示矿体埋深的一种标志,若构造蚀变带有煌斑岩侵位[4],表明该构造蚀变带延深较大,很可能有“根”,成矿深度会更大,深部可能有隐伏矿体的存在。

(3)从矿区范围看,金矿化有利的蚀变主要是黄铁矿绢英岩化和绢英岩化,当这两种蚀变强烈时,同时可以见到石英脉的穿插,则表明深部存在盲矿体的可能性是较大,围岩蚀变越齐全,对金矿化越有利。

(4)金矿体与围岩的关系及各种构造线的关系,接触带对金矿体的定位影响最为明显,越是靠近矿源层接触带,成矿物质汇集越丰富,更能形成富矿体。

参考文献

[1]王佳良,孙丰月,王力,等.山东栖霞马家窑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J].黄金,2013,34(6):14-20.

[2]许方.山东栖霞台前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J].地质找矿论丛,2008,23(2):140-143.

[3]张志旺,穆锡川,徐汝峰,等.蓬莱地区脉岩和构造与金矿脉的时空关系及找矿应用[J].采矿技术,2003,3(4):95-97.

篇10:高松山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黔东南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远景分析

贵州省金矿主要分布于黔西南和黔东两个地区.黔西南的微细浸染型金矿是我国最早发现的该类型金矿,先后发现了紫木凼、戈塘、烂泥沟、水银洞和老万场等大型金矿,有多部专著出版,研究和勘探程度较高.黔东地区的金矿在1000多年前的`蜀汉时期就有民间开采,但其研究和勘探程度比较低.黔东南金矿点多面广,开采历史悠久,是贵州省重要的产金区之一.本文从区域地质特征对黔东南金矿进行探讨,并对该区的找矿远景作出分析.

作 者:陈志明 作者单位:贵州省地矿局102地质大队刊 名:城市建设与商业网点英文刊名:CHENGSHI JIANSHE YU SHANGYE WANGDIAN年,卷(期):“”(30)分类号:P61关键词:黔东南 金矿地质特征 找矿远景

篇11:高松山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山西省娄烦县灵钟山一带金矿成矿特征及找矿标志

根据吕梁山中段近EW向区域深大断裂控岩控矿的特点,通过对灵钟山一带金矿床的成矿环境、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的综合研究,预测了该区深部存在隐伏岩体的可能及其对深部成矿的重大义意.通过对该区金矿化体的.分布规律、产出状态、矿物组合、围岩蚀变等特征的总结归纳,认为该区主要具有受构造破碎带控制的蚀变岩型金矿和隐爆角砾岩型金矿两大类型,有三个成矿期,在成矿空间上、时间上受燕山期中酸性岩体和隐爆岩制约,EW向构造破碎带及红化、硅化等围岩蚀变是主要的找矿标志.

作 者:薛为民 方霄  作者单位:中国冶金地质总局第3地质勘查院交城分院,山西,交城,030500 刊 名:华北国土资源 英文刊名:HUABEI LAND AND RESOURCES 年,卷(期): “”(1) 分类号:P618.51 关键词:灵钟山   金矿   成矿特征   控矿因素   找矿标志  

篇12:高松山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山东省栖霞台前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台前金矿床是一产于韧性剪切带中的`中型金矿床,该矿床位于NE向西林-陡崖断裂带中段.从该矿的矿床地质特征入手,通过分析研究前人地质工作成果,解析了地层、构造、岩浆岩等控矿因素与成矿的关系,总结了矿化富集规律,预测了找矿前景.

作 者:许方 XU Fang 作者单位:栖霞市金兴矿业公司,山东,栖霞,265300刊 名:地质找矿论丛 ISTIC英文刊名:CONTRIBUTIONS TO 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RESEARCH年,卷(期):200823(2)分类号:P613 P618.51关键词:台前金矿 地质特征 找矿方向 山东省

篇13:高松山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兴源金矿床位于河南省栾川县陶湾镇三合村,距栾川县城35千米,属于中低温热液-表生富集型金矿床。本文结合勘查实际通过对兴源金矿矿床的成矿地质特征研究,探讨控矿因素,总结找矿标志,对下一步开展矿区内找矿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区域地质背景

本区位于华北陆块南缘,栾川—维摩寺断裂带以北,卢氏—栾川陆缘褶皱带上,属华北地层区豫西分区。台区基底为太古宙太华岩群,盖层为中元古界官道口群陆源碎屑—碳酸盐岩沉积建造、新元古界栾川群陆源碎屑—碳酸盐岩—碱性火山岩沉积建造和下古生界陶湾群浅海相泥质碳酸盐岩及钙泥质岩沉积建造。槽区为新元古界宽坪群火山岩、黏土—砂质沉积及浅海相的富含泥质、硅质的碳酸盐沉积。区域内北西向、近东西向和北(北)东向构造发育,岩浆活动非常频繁,区内分布有与成矿关系密切的燕山期中酸性小岩体。岩石矿化蚀变现象普遍,钼、钨、金、铅、锌、银矿(化)点广泛分布,成矿地质条件较为优越。[1]

2 矿区地质特征

2.1 地层

矿区所出露的地层,除沟谷中有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外,仅见新元古界青白口系栾川群地层。

2.1.1 栾川群:

2.1.1. 1 大红口组:

主要分布在兴源金矿区北中部,呈北西向展布。岩性较单一,基本为一套碱性喷出岩,其岩性为粗面岩和黑云粗面岩。岩石多发生片理化,局部形成片岩,厚度大于745m。

2.1.1. 2 鱼库组:

主要分布在矿区西南部。在兴源金矿区内可分为两个岩性段:

下段以薄层—中厚层硅质结核大理岩为主,夹薄层碳质大理岩,底部为千枚岩。地层倾向200°,倾角70°~80°,厚度39m~106m。上段以白云石大理岩为主,夹薄层硅质结核大理岩地层倾向南西,倾角56°~83°,厚度42m~336m。

2.1.2 第四系

主要由洪积层、冲洪积层、冲积层组成,分布在沟谷中。

2.2 构造

区内断裂构造,以北西向断裂规模为最大,是矿区的主体构造,次为近南北向断裂。

2.2.1 北西向断裂:

区内共发现F1、F2、F3三条断裂,多为层间断裂,规模较大。其中以F1规模最大,宽几米至50m,倾向210°~230°倾角一般50°~74°。它控制着矿区内金矿床、侵入岩以及多金属硫化物的分布。Ⅰ号矿体赋存在该断裂破碎带之中。该断裂形成时间早、活动时间长,最早期为压性,形成千糜岩或糜棱岩带;中期即成矿期,为张扭性,形成张性角砾岩及矿体;晚期为压性,使矿体破碎,形成矿体与千糜岩或糜棱岩交替出现的条带状构造。

2.2.2 近南北向断裂:

该组断裂不太发育,主要为乔沟断裂。该组断裂为成矿后断裂,断距小于1m,对矿体影响较小。

2.3 岩浆岩与围岩蚀变

矿区侵入岩比较发育,主要为前加里东期的正长斑岩、变正长斑岩和变黑云辉长岩。

2.3.1 变黑云辉长岩:

主要分布在矿区北部,侵入于大红口组地层之中,呈不规则脉状,与金矿化无直接联系。

2.3.2

正长斑岩、变正长斑岩,主要分布在大红口组与鱼库组地层的接触带附近,多呈岩墙及脉状。岩石与金矿化没有直接联系,形成时代晚于辉长岩。

区内热液活动强烈,蚀变及矿化沿破碎带及其两侧呈狭长的带状分布,从蚀变带中心向外为:黄铁矿化、硅化、白云石化、绢云母化、碳酸盐化等。研究发现这些蚀变与矿区中的金矿化有密切关系。

3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体特征

矿区内所有矿(化)体均赋存在鱼库组下段地层中。区内共圈出4条矿体,其中以Ⅰ号矿体规模为最大,Ⅱ、Ⅱ-1、Ⅱ-2号矿体规模较小。

3.1.1 Ⅰ号矿体地质特征

Ⅰ号矿体位于头道岔,赋存于北西向断裂破碎带之中,在平面上呈不规则脉状,走向133°左右,倾向南西,倾角地表较缓为50°左右,深部变陡。矿体在走向和倾向上,均呈波状延伸,矿体地表出露长度448米,最大延深120m,矿体埋深0~120m;水平厚度0.58m~8.54m,平均2.92m,厚度变化系数66%,属稳定型;品位一般为1.27g/t~36.09g/t,平均10.4g/t,品位变化系数154%,属较均匀型。[2]

矿体在局部地段受后期北东向或近南北向断层破坏,使矿体向右错动,水平断距小于10m;在断层下盘,矿体牵引现象比较明显,矿体厚度常增加,品位增高;远离断层的矿体品位相对较低,小于10g/t;而在断层上盘,矿体厚度较小,品位也较低。

3.1.2 Ⅱ号矿体地质特征

Ⅱ号矿体位于矿区中部,赋存于鱼库组底部白云石大理岩的断裂破碎带中。矿体走向300°,倾向210°,倾角在地表近直立,深部为75°左右。经地表工程控制的长度130m,矿体埋深0~333m,矿体水平厚度0.67m~5.20m,平均2.24m,厚度变化系数33%,为稳定型。品位3.28g/t~6.87g/t,平均4.96g/t,品位变化系数38%,属均匀型。[2]

3.1.3 Ⅱ-1号矿体地质特征

Ⅱ-1矿体为盲矿体,位于矿区中部,矿体长度115m,矿体斜宽110m,矿体围岩为鱼库组底部白云石大理岩的断裂破碎带中,矿体走向北西,倾向南西,倾角近直立。矿体埋深70m~1m,矿体水平厚度1.14m~1.65m,平均水平厚度1.39m,厚度变化系数25%,属稳定型,品位3.04g/t~9.75g/t,平均品位4.20g/t,品位变化系数28%,属均匀型。

3.1.4 Ⅱ-2号矿体地质特征

Ⅱ-2矿体为盲矿体,位于矿区中部。矿体长度90m,矿体斜宽110m,矿体围岩为鱼库组底部白云石大理岩的断裂破碎带中,矿体走向北西,倾向南西,倾角近直立。矿体埋深200m~323m,矿体水平厚度1.14m~1.65m,平均水平厚度1.60米,厚度变化系数25%,属稳定型,品位2.11g/t~4.55g/t,平均品位3.51g/t,品位变化系数28%,属均匀型。

3.2 矿石特征

3.2.1 矿石矿物组成

由于本矿床的金矿石既有氧化矿石,也有混合矿和原生矿石。故矿物成分比较复杂。

矿石中的原生金属矿物,它们中的绝大部分是黄铁矿,其次为磁黄铁矿和黄铜矿,偶见白铁矿,微量方铅矿、闪锌矿、辉银矿、斑铜矿,以及自然金、银金矿和自然银。次生及表生金属矿物绝大部分为褐铁矿,少量的赤铁矿、黄钾铁钒,微量软锰矿、铅钒、白铅矿、菱锌矿、铜蓝、孔雀石和蓝铜矿。

3.2.2 矿石结构构造

原生矿石结构主要有: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碎裂结构;半氧化矿石中见有交代残余结构;而氧化矿石中以次生假象结构、次生环带结构、放射针状结构等为主。

矿石的主要构造有块状构造和浸染状构造,其次是细脉浸染状构造;蜂窝状构造、多孔状构造、疏松土状构造以及条带状构造常见于氧化矿石和半氧化矿石。

3.2.3 矿石自然类型

3.2.3. 1 按其氧化程度可分为氧化矿石、混合矿石和原生硫化矿石。

3.2.3. 2 按矿石的结构、构造形态特征将其划分为蜂窝—多孔状褐铁金矿石和松散土状褐铁金矿石。前者系地表主要矿石类型,金属矿物主要为褐铁矿、软锰矿;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矿石品位一般为1.06g/t~3.66g/t,最高6.19g/t。后者为坑道所见主要矿石,此系原生矿石经后期构造破坏后的淋失残余,以及接受构造破碎带上部淋滤下来的含金组分所致,故含金量高,一般10.0g/t~70.0g/t,最高达108.4g/t。矿石中的金多为解离单体金,粒度较粗,多在0.02mm~0.4mm。

此外,还有块状黄铁金矿石、浸染状黄铁(褐铁)金矿石等,一般比较少见。

3.3 矿床成因

本矿床属中低温热液-表生富集型金矿床。其主要依据有:

⑴矿床受断裂破碎带控制。矿体基本赋存于大红口组与鱼库组接触带及其附近。

⑵矿床围岩蚀变较弱,分布范围狭窄,具典型的中低温热液矿物组合。原生矿石的金属矿物组合为:黄铁矿、磁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脉石矿物为石英、绢云母、碳酸盐及地开石等。

⑶原生矿石的结构、构造显示热液型矿床的特点。如浸染状构造、条带状构造等。

⑷矿体在近地表为氧化矿石,近1500m标高以氧化矿石为主,夹少量混合矿石,1370m~1500m标高既有氧化矿石又有原生矿石;氧化矿石中金矿物与褐铁矿关系极为密切。表明原生矿体经过较强的表生富集作用。

⑸矿体上盘大理岩的金、银丰度值较其它碳酸盐高,其它元素如铜、铅的丰度值均高于克拉克值,是成矿的有利围岩。

4. 控矿因素及找矿标志

4.1 控矿因素

兴源金矿床的形成,是在前加里东期的辉长岩侵入后期,含矿热液沿北西向断裂充填成矿;其后随着正长斑岩的浸入,再次发生含矿岩浆热液的侵入,局部地段与前期矿(化)体叠加,在燕山期,区域构造及岩浆活动强烈,含矿热液沿北西向断裂破碎带再次运移,局部地段与前期矿(化)体叠加,使金进一步富集。最后,含矿构造在漫长地质史中,进一步破碎,并在表生地质作用下,使其中所含的分散金元素逐渐富集,形成工业矿体。总之,强烈的热液活动及有利围岩为成矿提供了物质来源,断裂破碎带为成矿提供了良好的场所,表生作用使金进一步富集。

综上所述,兴源金矿床属中低温热液-表生富集型金矿床。

4.2 找矿标志

⑴金矿体受北西向断裂破碎带控制,特别是与其次级构造交汇部位成矿最为有利。

⑵金矿体在地表为氧化矿石,因而铁帽是直接的找矿标志。

⑶绢云母化、碳酸盐化的发育区,预示着矿(化)体的存在,它们多赋存在矿体的外侧。

⑷大理岩、硅质结核大理岩是成矿的有利围岩。

⑸一些民采硐及采矿老硐有很重要的利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武警黄金十四支队.河南省栾川县陶湾乡三合金矿地质普查报告[R],1986

篇14:高松山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关键词:金矿床;金矿化蚀变带;找矿标志

伊吾县淖毛湖北山金矿位于伊吾县淖毛湖镇NE约30km处,大地构造位置上处于西伯利亚古板块陆缘库兰卡兹干晚古生代岛弧东端,阿尔泰NW北西向构造体系与天山近EW向构造体系的复合部位,卡拉麦里板块缝合带北侧。新疆伊吾县淖毛湖北山金矿属于岩浆热液型金矿,具有较好的成矿前景。

1.区域地质背景

矿区处于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Ⅰ级构造单元)内准噶尔微板块(Ⅱ级构造单元)谢米斯台—库兰卡兹干古生代复合岛弧带(Ⅲ级构造单元)内。矿区一带区域上出露地层主要为中泥盆统北塔山组第一亚组(D2b1)、第二亚组(D2b2),下石炭统黑山头组第一亚组(C1ha),下侏罗统三工河组(J1s),第三系葡萄沟组(N2p)及第四系(Q)。

2.矿区地质特征

2.1矿区地层特征

矿区内出露地层较简单,主要为中泥盆统北塔山组第二亚组(D2b2)与第三系葡萄沟组(N2p)。

2.1.1中泥盆统北塔山组第二亚组(D2b2)

为区内主要地层,占据了矿区的大部,按其岩性组合特征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两个岩性段:第一岩性段(D2b2-1)为一套基-酸性火山碎屑岩建造夹有海相沉积碎屑岩建造。分布于矿区东部,该套地层厚度不大,围绕矿区呈环状分布:第二岩性段(D2b2-2)分布于矿区西部,为一套海相正常沉积的碎屑岩建造。在矿区中部,岩石受热液接触变质作用影响常具角岩化,本区金矿化主要产于该套地层中。

2.1.2第三系葡萄沟组(N2p)

沿矿区北西部呈舌状分布,为一套內陆河湖相正常沉积岩。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2.2侵入岩特征

矿区内侵入岩较发育,均为华力西中期第二侵入次产物,以中性岩为主,其岩石类型主要有闪长岩及闪长玢岩,呈岩株、岩枝状产出。在形态上主要表现为不规则环带状、透镜状、不规则状等。

2.3构造特征

矿区主体表现为一古火山洼地构造,其宏观构造表现形式则主要表现为环状及放射状断裂构造,金矿体主要赋存于这些断裂中,控制着矿体的产出。各构造特点分述如下:

2.3.1火山洼地构造

构成矿区的主体,呈近圆状,直径约1.5千米,内侧部位地层为中泥盆统北塔山组第二亚组第二岩性段(D2b2-2),外侧为中泥盆统北塔山组第二亚组第一岩性段(D2b2-1),D2b2-2为正常碎屑岩呈环状产出,向中心产状变缓,地貌上多表现为负地形,D2b2-1火山碎屑岩呈环状围绕D2b2-2分布,呈正地形地貌,矿区内闪长(玢)岩总体呈环带状分布,其中心部位深部有隐伏岩体存在,属火山颈相岩体。金矿化蚀变破碎带总体呈放射状、环状产出,位于构造中心部位,估计其在深部交汇。

2.3.2断裂构造

矿区内共有大小断裂19条(F1断裂旁侧的次级容矿构造作为F1的次级构造叙述,未计算在内),按其走向可分为四组:即北西向组、北东向组、近东西向组和近南北向组,其中以北西向组合北东向组为主,其中北西向组断裂为矿区内最重要的断裂构造,计有大小断裂5条,以成矿期和成矿后断裂为主。重要的有F1断裂。北东向组断裂

数量最多,分布最广,是矿区主要的断裂构造,共有8条,多为成矿前和成矿后断裂,规模较大的主要有F10、F12、F13断裂等。近东西向断裂规模较小,数量较少,主要有F8、F10号断裂,属成矿后断裂,均为逆断层,常将金矿体沿走向错断,平面断距一般3米左右,对矿体起破坏作用。近南北向断裂共有2条,为F14、F15断裂,为成矿前断裂,与矿化关系不大,其中F15断裂规模较大。

3.矿床地质特征

3.1矿体地质特征

Ⅰ号金矿化蚀变带:受北东向断裂控制,总体走向40°,沿走向呈舒缓波状,具膨大收缩缩及分枝特征。长400米,宽5-21米,倾向南东,倾角64°-86°,在该矿化蚀变带圈定了37个金矿体,其中地表矿体3个(编号为I-1、I-2),盲矿体34个(编号为I-3—I-37),矿体规模大小不等,多为脉状矿体,其中以AuI-1、AuI-2、AuI-3、AuI-30规模较大。

Ⅱ号金矿化蚀变带:平面形态呈手掌脉状,总体走向290°左右,倾向变化较大,东段倾向200°,倾角68°左右,西段倾向345°,倾角83°,矿(化)带长180米,宽7-10米,圈定出两个金矿体(Ⅱ-1、Ⅱ-2),其中Ⅱ-1规模较大,受北西向断裂控制。

Ⅲ号金矿化蚀变带:呈脉状产出,总体走向295°,倾向北东,倾角80°,矿化蚀变带受北西向断裂控制,长154米,宽5-15米,圈定出3个金矿体(Ⅲ-1、Ⅲ-2、Ⅲ-3),其中Ⅲ-1具一定规模。

Ⅳ号金矿化蚀变带:受北西向和北东向共轭断裂控制,呈“U”型脉状产出,总体延长328米,宽6-12米,其西段产状60°∠78°-86°,中段产状200°∠80°,东段产状137°∠66°,矿化蚀变带初步圈定出27个金矿体,包括1个地表矿体(Ⅳ-1、Ⅳ-2),26个盲矿体(Ⅳ-2~Ⅳ-27)。

Ⅸ号金矿化蚀变带:目前控制长400米,宽8-15米,呈脉状产出。矿(化)带总体走向80°-350°,倾向南西,倾角68°-81°。目前该矿化蚀变带圈定8个金矿体(Ⅸ-1、AuⅨ-2),包括5个地表矿体(Ⅸ-1~Ⅸ-5),3个盲矿体(Ⅸ-6~Ⅸ-8)其中Ⅸ-1矿体规模较大。

3.2矿石结构构造

矿区内已圈定金矿体104个(Au品位≥0.5×10-6),受断裂构造控制,在空间上集中分布于F1断裂旁侧次级破碎带中,绝大多数产于金矿化蚀变破碎带中,赋存岩石主要为黄铁绢英岩、黄铁矿化凝灰岩。金矿体长一般为20—346米,平均厚度为0.52-8.01米,平均品位0.53—24.48×10-6,多呈脉状产出,在两组断裂交汇部位常形成富矿段。矿体沿走向及倾向厚度、品位变化较稳定。

4.矿床类型及找矿标志

4.1矿床成因

该矿床金矿化的形成与火山-岩浆及构造活动关系密切,早泥盆世火山活动形成火山洼地构造,并派生一系列环状放射状断裂。华力西中期侵入的花岗闪长岩或闪长岩(隐伏岩体)沿火山通道侵入,其中携带有大量成矿物质,是矿区的成矿母岩,它在岩浆期后所形成的中—低温含矿热液沿构造向上运移,并在有利的构造部位富集成矿。其后随着构造运动影响,控矿构造发生多次活动,所形成的中-低温变质热液将成矿母岩中的成矿物质活化并随热液迁移,使成矿物质进一步得以富集。

4.2控矿因素

4.2.1地层对矿化的控制:中泥盆统北塔山组第二亚组(D2b2)地层是本区主要的赋矿地层,特别是呈悬浮体产于隐伏岩体之上的D2b2-2地层是金矿化产出的主要地段,地层岩性与金矿化的产出关系不大,赋矿岩石主要为黄铁绢英岩等热液蚀变岩石。

4.2.2构造对矿化的控制:古火山洼地构造控制着金矿床的产出,北西向与近东西向区域断裂所挟持的锐角应力集中区内的一系列断裂控制着矿体的产出。构造活动不仅提供导矿、容矿场所,而且所产生的中-低温热液也提供成矿物质。

4.2.3岩浆活动对矿化的控制:岩浆活动为成矿提供了充足的成矿物质及热液来源,特别是区内隐伏花岗闪长岩(闪长岩)体是本区的成矿母岩,它不仅提供了成矿物质,而且本身也富集成矿。

4.3找矿标志

4.3.1地层标志:中泥盆统北塔山组第二亚组(D2b2)地层,特别是隐伏岩体之上的(D2b2)地层是间接找矿标志。

4.3.2岩性标志:沿构造蚀变带产出的黄铁绢英巖出露地段往往是金矿体产出地段,是直接找矿标志。

4.3.3构造标志:F1断裂以西,F15断裂以东发育的北东、北西向、近南北和近东西向构造蚀变带,各矿带严格受区域性断裂构造控制,层位性不明显且构造裂隙为矿液的流通与富集提供有利条件,是直接找矿标志。

4.3.4岩浆岩标志:针对北山金矿,隐伏的花岗闪长岩、闪长岩提供含矿热液,是间接找矿标志。

4.3.5围岩蚀变标志:硅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强烈发育地段即为金矿(化)体产出地段,是直接找矿标志。高岭土化、明矾石化、黄钾铁矾发育地段往往指示接近矿体,蚀变带内常常见到糜棱岩及角砾岩体(带),矿石为细小石英脉、石英团块,并伴有各种状态的金属硫化物充填胶结破碎岩石而成,呈侵染状、细脉侵染状、网脉状、角砾状构造。

4.3.6矿物共生组合、结构构造标志:深部黄铁矿、毒砂、黄铜矿、闪锌矿方铅矿等金属硫化物密切共生,浸染状、块状、条带状构造发育地段往往为金矿体。

4.3.7地球化学标志:分散流Au、Ag、As、Co、Cu、Zn异常分布范围指示矿化分布范围。是间接找矿标志。

I类原生晕Au异常指示矿带产出部位,是直接找矿标志。

参考文献

[1]刘家远.新疆伊吾县北山金矿床主要特征及其扩大找矿前景.桂林工学院学报,2003,3:251-257.

[2]新疆地矿局第二区调大队《新疆伊吾县北山金矿普详查报告》2010。

上一篇:愚人节整蛊玩法下一篇:六年级叙事作文 : 下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