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当代大学生的幸福观教育

2022-09-11

1 当代大学生的现状呼吁幸福观教育

幸福感淡化,追求感官刺激是这一代大学生的普遍特征。现在的大学生大都出生在八十年代,大都是家中的独生子女,他们生长在国家及家庭的经济条件都空前好转的情况下。一开始上学,他们的视野里就出现了电脑、信息、这样的词汇。当他们需要粮食的时候,中国的粮食大丰收;当他们需要书读的时候,古今中外最好的书都呈现在他们面前,大学招生年复一年的增加名额;当他们需要娱乐的时候,游戏机、卡通片、外国大片蜂拥而至;当他们需要消费的时候,中国处于生产过剩时期;当他们走向社会谋生的时候,赶上知识经济浪潮,一上班拿到的工资就是父辈们干到退休也没有涨到的工资数。……似乎,所有历史的不幸都离他们很远,所有现实的幸运都特别照顾他们。他们的人生中不幸的遭遇最少,却又最容易遭受到不幸带来的伤害,他们也最不能体会到幸福的珍贵。

2 幸福的真正内涵

追求幸福,永远是人的天性,或者说本能。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每一个有着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热血青年,要求有幸福的生活,追求人生的幸福与圆满,追求人生价值的实现,这是其基本的正当权利。不过,在要求人生幸福的同时,必须认真搞清楚什么是人生的真正幸福,应当追求什么样的人生幸福,通过什么方式实现人生幸福。追求人生幸福绝不等于纵情恣欲,不等于醉生梦死的感官享受,如果幸福在于肉体的快感,那么就应当说,牛找到草料吃的时候是幸福的。追求人生幸福必须与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划清界限。否则,在追求人生幸福的名义下放浪形骸,将人生幸福庸俗地等同于感官的快乐,结果是事与愿违的;以庸俗甚至是无聊的快乐等同于人生幸福,将会迷失人生方向,失去人生目标,无异于禽兽,这与正确的幸福观是格格不入的。显然,当代中国的每一个人,每一个有志于报效祖国,在奉献中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当代青年,必须努力探究幸福的真谛。

道德生活论》在阐述幸福这一概念时,开宗明义地指出:“幸福是(至)善的主观体验。追求(至)善即追求幸福。(至)善的实现即是幸福的实现。”[1]“至善就是人生的圆满,善是通向圆满之路。”[1]幸福对于个体而言就是人生的某种圆满,对于人类而言就是社会的某种至善。人类在对幸福的永恒追求中进步。人类的一部发展史就是这样一部对幸福的追求史,就是一部通过对幸福追求而不断探究人的存在意义、存在方式、存在内容的反思史。可以说,人们对幸福的把握是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从个体的角度说,幸福是主体在奋斗中的自我肯定,光有德行而无对德行的自我肯定意识与精神上的满足感,不能成为真正的善,幸福是自我完善的心理体验,本身就包含了对人生目的、意义的理解、对幸福的追求过程,就是自觉追求人生意义的过程。人类的文明进化史,就是一部自觉追求幸福的能动实践史。“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未尝不可以说,对于幸福的自觉追求是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动力之一”。[2]

3 关于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正确幸福观教育的几点思考

3.1 要教育学生认清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的统一问题

社会生活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个人与社会不可分离,社会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个人是构成社会的前提。正如马克思所说:“人是最名副其实的政治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3]因此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是统一的,没有整体的幸福就没有个人的幸福,个人追求幸福的愿望只有在社会幸福不断增长中才能得到实现和保障。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真正的有机的统一的原则是集体主义。“只有个体与社会统一的幸福,才是真实的幸福,只有在二者统一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自我的幸福。”[4]

3.2 要正确引导学生对不幸的认识,这对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幸福观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人短暂的生命里,幸福与不幸如影随形,当面对不幸的时候,是就此沉沦,消极对待命运的挫折,还是用自己的双手扼住命运的咽喉,直面人生不幸的痛苦?不幸是不能被绝对躲避的,先天的残疾、飞来的横祸、疾病染身可能在人生的某个时刻强加于身,躲避是无用的,消极以待只会让不幸的人生更加不幸。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惨遭宫刑之祸,蒙受莫大的不幸,但他苦而不悲,孤而不堕,以历代身处逆境而有作为的圣贤为师。他说:“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5]

3.3 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知足与幸福的关系,把积极进取作为大学生人生价值的主要教育价值取向

传统观点认为,教育学生不要有太高的目标,要知足,知足才能常乐。目前,有不少学生由于采取知足常乐的价值取向,所以他们认为知足才能幸福,才能快乐,因此,他们不愿确立较高的理想和目标,为避免理想目标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挫折感,采取放弃或降低理想而盲目接受现实的态度。

3.4 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幸福观教育

幸福观教育是新形势下德育的重要内容。新形势下的德育必须关注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加强大学生的幸福观教育能尽显高校德育的人文关怀。因此,幸福观教育,尤其是引导大学生思考“什么是幸福”、“如何追求幸福”,理应成为新形势下德育的重要内容。人人都向往和追求幸福,但并非人人都能获得幸福。幸福感的获得是以人的认知能力为基础的。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来看,对生活的认识及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体验,也就是一个对生存环境的认知,是个体在现实活动中运用智慧的过程。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不缺少产生幸福的条件,而是缺少体验幸福的能力。获取幸福应重在心智的发展。人的认知模式是一个积极的、动态的过程,幸福者与不幸者在如何运用信息以及对信息的反应方式上是不同的。一个心智发达的人面对客观情境,更多地看到其积极的一面,对于种种不可抗拒的事件,会主动地寻求自身的解脱。真正幸福的人是个智者,有积极心的人才会感受到更多的幸福。

摘要:本文从“当代大学生的现状呼吁幸福观教育”入手,阐述“幸福”这一范畴概念,探讨幸福的真实内涵,分析了在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正确幸福观教育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幸福,大学生,教育

参考文献

[1] 高兆明.道德生活论[M].河海大学出版社,1993,261,253.

[2] 高兆明.幸福论[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5.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5,2.

[4] 樊浩.道德与自我[M].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241.

[5] 史记.太史公自序.

上一篇:从山西煤矿整合看全国煤矿企业发展趋向下一篇: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问题分析及管理方法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