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教师的人格魅力

2024-04-19

也谈教师的人格魅力(共6篇)

篇1:也谈教师的人格魅力

也谈教师的人格魅力

沾益县花山中学:胡燕妮

摘要教师的劳动是以人格培育人格,以灵魂造就灵魂的劳动。这就决定教师必须完善人格,提升人格魅力,才是一个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关键词知识 能力 休养 关爱 赏识 人格魅力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经典地道出了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师的劳动是一种以人格培育人格,以灵魂造就灵魂的劳动。古代教育家提出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躬行实践”等,既是师德师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的品格特征的②体现。当代教育学者林崇德对优秀教师的人格特征也作了界定:热忱关怀、真诚坦率、胸

怀宽阔、作风民主、客观公正、自信自强、耐心自制、坚韧果断、热爱教育事业。由此可见,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来自多方面的,是教育观念、学识、能力、品德修养、性情等综合素质的结晶。它对学生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正如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所强调的:“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作用。”③ 因此,要办好教育,提高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每一位教师的当务之急,通过我多年的教学实践,对此感悟颇多,一个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应该这样:

一、必须具备渊博的学识和教书育人的能力。课堂是体现这种魅力的主战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学校的教育中,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智力的发展以及思想品德的形成,都要通过教师来进行,课堂是进行的主要渠道。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其真正作用在于启发、引导、帮助学生如何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和主动性。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维,大胆发言,给他们提供充分的心理自由,发展学生的个性,做到因材施教,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教师要用全新的教育理念,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以公仆的身份接近学生,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坚持教学民主,在课堂上创设宽松、和谐、信任的氛围,这样学生才乐于接受教育,并在教育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要用欣赏的目光看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有优点,都有进步的愿望。教师的责任是要设法满足他们,有区别地去塑造他们,直木做梁,弯木做犁。更不能让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伤害,否则,学生对教师就会产生不信任,甚至严重对立,抵制你的教育,即使你学富五车才富五斗也无用武之地。要知道教育是心灵的碰撞,只有教师把学生当成自己的朋友并有足够的驾驭能力,才会产生最好的教育。2003年以前,我一直在云南省沾益化肥厂子弟学校教书,那里的学生很有个性,在知识上、观点上、人格上从来没有师生之别,你错了他豪不留情地帮你纠正,而他们错了,你不能当众伤害他们,不能恶语相向,只能“私”了,否则你就无法上课。曾经我校的一个中层领导来上这个班的课,可才上了三天,就和全班学生大吵了几场,并被赶出教室。而我只是一个语文任课教师,而且是一个和风细雨、温柔可佳的女教师,可我上课纪律比班主任还好,他们严肃活泼、轻松愉快。为什么会这样呢?主要是我学识上能给予他们所需的,更重要的是人格上非常尊重他们,把他们当成有尊严、懂事理的人看待。我自身做到以身作责,为人师表,从来不让学生做我自己都做不到的事。甚至我鼓励学生找老师的缺点。学生听了,议论纷纷,并且说:“老师,佩服!佩服!你是第一个给我们这种权力的人。” ①

二、必须具有高尚的品德休养。学生受教育的过程应该是一种人格完善的过程,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本身的人格力量所施加的影响。教师的人格力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它来自于教师学术水平与道德情操的完美统一。作为教师,我们应意识到,我们每天是在与一个个鲜活的灵魂对话,我们应用涓涓细流去滋润他们的心田。这不仅意味着,我们要教育学生热爱生活与人生,而且还意味着,我们要怀着崇高的爱去传授知识,通过水到渠成的点化和潜移默化感染学生,像春雨润物那样的言传身教。这样,才能使学生受到启迪,他们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保持丰富而优美的灵魂。让他们年轻的心灵感受到生活的欢乐与美好。相反,如果对他们熟视无睹、麻木不仁,无疑会使教育黯然失色。知识是有用的,但没有爱的知识又有多少价值呢?

在平常的教学中,有些教师动辄训斥、侮辱、压制学生。显然,这样的教师潜意识里存在居高临下和不平等的态度。仅凭这一点,就可以肯定他难以赢得学生们的真心喜爱和尊敬,难以搞好自己的教学工作。回过头来看,我们那些优秀的教师,他们的一言一行给学生留下美好的印象,让学生终身受益。魏巍的《我的老师》一文中,蔡芸芝先生就是一个有高尚品德休养的教师的典范,她的才识和品行影响了作者的一生。作为教师,我们要一视同同仁,不要因为学生学习的好坏与家庭背景的不同而区别对待他们。教好每一个学生是我们的天职。他们胸怀博大,容得下性格脾气各个相同兴趣爱好互有差异的学生。我们不仅是学生的良师,也是慈爱的长者,更是学生的知心朋友。我们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关注学生的思想品德与行为习惯,更要把学生的喜怒哀乐、寒暑冷暖放在心间。

我留意某些教师的心理,在处理学生发生的问题时,多的是对付学生的方法,少的是能与学生平起平坐沟通真情。他们忘记了自己面对的是人而不是物。说来说去,一个根本的问题还在于教师的自身修养。有的教师几乎无时无刻不在感受到他同学生之间那种心灵共振,有的则怨声载道,把一切错都归给学生。这就是修养的差异。说句实在话,老师与学生发生矛盾冲突,应该由老师负全部责任。

三、必须具有高度的服务意识。高度的服务意识即爱岗敬业无私的奉献精神,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即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事实上新的经济道德体系表现在于“公平”。但是某种意义上似乎“公平”不属于教育工作者。我们跋山涉水、披星戴月、废寝忘食、苦口婆心,经历着诉不完的艰辛,履行着道不尽的忠诚,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下一代,是人不是机器。我们从事的职业是功德无量的事业,不是饭碗。

我们的服务意识应表现在热爱本职工作,并于实践中探索教书育人的深远意义,升入上一级学校是目标,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是立足现在功在千秋的大目标。我们究竟要使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思维导向是否合乎教育的前瞻性这点很重要。21世纪教育的超越性是素质教育思潮,素质教育是以树人、育人,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形成健全人格,提高主体意识,发展良好个性为目的的教育,也就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师生之间绝不是你教我学,你骂我听,你训我服的关系,而是在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

四、必须具有关爱和赏识之心。前苏联伟大的文学家、教育家高尔基曾经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她,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能教育好孩子。”他的话道出了亲而显爱、爱④

而取信、信而树威的教育诀窍。正可谓“亲其师,信其道”,师爱是父母之爱,手足之情的高层次延伸。“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所以师爱是神圣的爱。

师爱不是简单的感情投资,它是赤诚、智慧、方法、品味、能力、技巧、学识的浓缩。在父母的逆爱中长大的孩子,需要填补家教的空白,因为比身教更重要的是家风。教师应教孩子去爱别人,走出唯我独尊,懂得什么是关心?什么是公平?这是一种思想爱。父母离异的孩子,需要填补情感的空白。教师应关心他们的衣食住行,走进孩子们的情感世界,这是父母之爱。贫困家庭的孩子,需要经济资助,教师可以通过多渠道,依靠学校、社会也包括我们自身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这是人间自有真情的社会爱。学习优秀的孩子往往是最容易被自己击败的孩子,他们好胜也最虚荣,受挫的承受力最差。教师要教会他们战胜自我,坦然面对荣辱,帮助他们分析人生与成败的关系,挑战人生不代表永远成功,感受人生之意义很重要,这是导师的爱。养成习惯差的孩子,他们又淘气、又重情,既应有思想导向,又要有制度约束,教他们懂得基本的法律知识,培养他们的社会公德意识,给他们以严慈相济的爱。性情内向孤僻的孩子,需要给他一份晴朗心情,教他们懂得张扬个性思维的同时要从众。面对这些学生,教师应做心理医生,这是医生的爱。林崇德说:“我和所有的优秀教师一样,同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失去对学生的爱,教师也就失去了人生的乐趣,教师的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它不仅提高眼前的教育质量,也会促进学生的成人和成才,即会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发展,人格(个性)的形成、职业的选择,人生道路的转变,甚至会影响其毕生,⑤所以师爱是师德之魂。”从这里不难看出爱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从某种程度上讲,爱就

是教育的全部。因为只有在“爱”的前提下,教育者才会充分体现自己的责任,才会毫无保留地无私地奉献,才会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关爱自己的学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关爱学生是教他做人,赏识学生是树立他的自信心。赏识教育的浪潮在教育战线铺天盖地席卷而来,但是,是不是每一位教师都能像著名的教育家周弘校长那样去做呢?美国心

⑥理学家詹姆士曾经说过:“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 周泓校长把一个聋哑女孩培养

成为中国第一名聋哑人研究生,靠的就是“肯定”。在教育活动中,我们要尽量去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从而满足他们这种“渴望被肯定”的心理需要。大量的教育实践证明,赏识教育的教育效果要远远优于其他的教育方式。比如学生学业优秀,习作发表等等难道不值得我们为他们骄傲和自豪吗?难道不值得我们由衷的赞赏吗?不说孩子,就是成人,也喜欢被认可和赞赏啊!赏识他们,鼓励他们,从而最大程度地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我自己为例,同事说我性格好、很温柔,学生说最不怕的老师是我,可我的课堂纪律很好,学生成绩也不错,跟班主任的一样。有人好奇,问我为什么。说实话,原因很简单,就是去赏识他们。在我20年的从教生涯中,从来没从我嘴里说出过一句讽刺挖苦学生的话,没说过一个“笨”字,更不用说其他的体罚了。反之,我非常注意每个学生的长处,每当发现他们身上哪怕是一点点优点,我都会表示极大的赞赏并给予及时的鼓励。就拿学校一次期中考后的家长坐谈会来说吧。会前学生提心掉胆,恳求老师为他们说好话。会后学生个个精神抖擞,并在周记中这样写到:“老师,这是我第一次家长会后没有遭到家长的暴打,也没有那些没完没了的令人刺耳的唠叨和数落。我非常感谢您,家长们说老师总结了我们好多优点,这些优点是他们没有看到的。他们从老师那里学会了表扬和赏识。”是啊!学生们多么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和家长的认可。我们为什么要吝啬我们的表扬呢?

总之,要想做个优秀的教师,就要用渊博的知识、高尚的品德休养、全新的教育理念来打造自己的人格魅力。让自己成为学生心中理想的教师——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

参考文献:

注释:

①《史记·李将军列传》司马迁

②《教师的人格魅力》张万宏青青校园《百榕园》原创文学

③《西方现代教育论著》

④《西方现代教育论著》

⑤《西方现代教育论著》

⑥《〈语文课程新探〉——新课程理念与语文课程改革》陆志平东北师范大学出版

(此文发表在2007年《云南教育教学改革优秀论文荟萃》第一卷上,同年又转发在《沾益教育》2007年第2期上)

篇2:也谈教师的人格魅力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在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优雅的谈吐,坚定的信念,乐观的态度,高尚的道德,更在于教师的人格魅力,用人格的力量去感染学生,去触动学生的心灵。在点点滴滴中,在不经意间,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使学生受到教育,得到心灵的洗礼,并把这样的行为持之以恒,转化为个体自觉的行为。教师的人格力量人格感召力不是做出来的,而是学生感知出来的,从内心深处认可的。它没有一点修饰,没有一点美化,而是质朴无华的。教师个人的人格影响力是独有的,是不以其他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是人性的升华,人性的张扬,人性的回归。教育要在人性上展示,人格上完善。成功的教育必须让学生人格上完美,人性上升华,让教育回归它本来的价值。通过教育达到人性的完美,价值的体现,人格的完善。教师的人格到底是什么呢?这里所说的人格,意义和广义的“个性”相当,指个人整体的精神面貌,不仅包括与他人不同的心理特征,而且也包括与他人相同的心理特征,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的个性特征的总和。人格是以人的素质为基础,通过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产生出来的。教师在教学生的事业中,形成独特的鲜明的人格。教师人格是思想、道德、行为、举止、气质、风度、知识、能力等众多因素的综合。具体的说,教师人格在结构上应包括以下成分:教师的职业理想、教师的知识水平、教育观念、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以及教师的教学行为与策略。这其中,职业理想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动力,知识水平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条件,教育观念是教师教育教学的心理背景,监控能力是教师人格的核心要素,教师行为是教师人格的外化形式.教师的人格体现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体现在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全过程,体现在对待他人对待事业的全过程,体现在对自己的生活要求全过程,体现在对待生活态度的全过程,体现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认识的全过程,体现在对学生的影响力感召力的全过程,体现在学生的认可度美誉度,体现在社会的可接受度信任度,社会的可评价度。在教育教学中教师是否认可自己的工作,认可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认可自己对教育的认识,对学生的认识,对自己责任心的认识。自己对教育是否充满热情,对学生是否具有爱心。教师自己是否平易近人,乐观豁达,充满朝气。教师自己是否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以身作则,为人低调,做事认真积极,讲求效率。教师讲究礼仪,并感染学生。教师为人平和,尊重他人。对学生严格要求,公平对待,一视同仁。这些都是教师人格魅力的具体要求和体现。教师的人格魅力,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具有上进心,进取心,为人正派,作风优良,可为表率。教师的人格魅力,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修养,甘为人梯,甘于奉献,淡泊名利。教师的人格魅力,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工作作风,工作中勇于承担,勇于负责。教师的人格魅力,需要教师注重能力,不断提高,虚心接受。教师的人格魅力,需要教师具有渊博的知识,不满足知识储备,不断学习,终身学习,乐观学习,善于学习,以苦为乐。我们要充分发挥教师人格的力量,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去影响学生感召学生,使我们的学生具有完善的人格,完美的人性。让教育成为学生自觉的行动。使学生因为教师人格的力量而终身受益。教师的人格就是教师的一切!教师是做人的“样板”,人格是“样板”的核心。何谓教师的人格?德、才、学、识四个方面缺一不可。先说“德”。任何国家,任何时代,任何学校,都要求教师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这是支撑教育大厦的栋梁,是教师的灵魂。人可以不畏惧权力,可以不受金钱的诱惑。没有权力和金钱,并不影响一个人成其为人,但没有德,那就不是一个完整的人。那么,教师的德包括哪些具体内容呢?首先,要无限热爱教育工作,甘愿把自己的聪明才智毫无保留地贡献给“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去。“一切为了孩子”,“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我以我心付童心”,具有神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其次,要对教育事业有深刻的理解。教育起着传播人类文明的重要作用,没有教育,人类就无法前进。“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育能够“化民成俗”,“国将兴,必尊师而重傅”。谁断送教育,谁就会断送国家。教育有自身的特点,是长期工程,不可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势必会使教育误入歧途。教育工作是培养未来的建设者的,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立足现实,着眼于未来。教育工作又是清苦的。“粉笔一枝传道授业解惑,诗书半榻修身养性育人”。“青灯黄卷夜继日,苦口婆心暑易寒”。教师是远离金钱和权力的,想当大官挣大钱的人最好不要当教师。教师工作的特点决定了教师的天职就是奉献。“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没有牺牲精神的人也最好不要当教师。第三,要作风正派,不耍小聪明;待人以诚为贵,交往数信为最。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大智若愚,不计名利;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心胸坦荡,志比天高。大德孕育大才。

具备了以上三点素质,教师道德品质之灯便高悬于讲台之上,浩然之气便充塞天地之间,就会产生无穷力量。再说“才”。有德尚需有才。德是才之根,才是德之果。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有口才,其次要有写才,第三要有帅才。知识的海洋浩瀚无边,点点滴滴都要通过教师之口缓缓流进学生的心田。每一个教师都要力争做到出口成章,下笔成文。说和写是教师的“绝活”、“硬功”。教师还要学会组织管理学生。几十名学生在教师手下应当指挥自如,有条不紊。一个不会管理的教师,就无教学效率可言。口才、写才、帅才三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第三说“学”。衡量教师合格与否,“学问”很要紧。很难设想一个不学无术的教师能够胜任培养下一代的工作。教师应是好学之人。教师在精神上的第一需要就是读书学习。教师的知识量是没有限度的。教师应对自己所从事的专业达到精通的程度,对本领域中的新成果要及时了解。教师应精通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并能应用于实践之中。教师要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用正确先进的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最后是“识”。识是指一个人在与自己的生活及事业有关的领域里,统观全局、分清主次、掌握关键的能力,预见事物发展的必然性和可能性趋势的能力,以及根据全局形势和事物的发展趋势做出正确的决策和目标选择的能力。章学诚认为:“学问文章,聪明才辩,不足以持世,所以持世者,存乎识也。”作为教师,首先要有一个识世的头脑,其次要有识才的慧眼。教师对事物的认识应比一般人深刻、正确。教师的工作离不开思考,思考之后要有主见。教师的任务是培养未来的建设者,培养未来的接班人,因此必须具有远见卓识。教师要把教育教学工作置于宏大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时代背景之下。教师是做人的工作的,面对不同特点的青少年,教师要“知人”,尤其对那些在别人眼中是“差生”的学生,教师应充分调动他们上进的积极性,挖掘其潜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成材。动辄训斥学生,对学生前途妄下断语是目光短浅的表现;善于从学生身上找闪光点,才是智慧的表现。“德、才、学、识”构成了教师的人格大厦。不具备这四个方面的素质,就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现代管理学认为,外力对人的影响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权力性影响,一类是非权力性影响。所谓权力性影响,指手中掌握一定权力而产生的强制性的影响。权力对人有直接支配和制约的作用。权力性影响是外加于人身的,承受者是被动接受的。一般人对权力会产生畏惧、服从的心理,因为违逆权力的人,其切身利益将受到一定影响。非权力性影响则不然,它是一个人在“德、才、学、识”等方面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不具有强制性,不是外加的,是人们主动接受的。这种影响在人的思想、心灵、精神上起作用,令人心悦诚服,产生敬仰之情,进而甘心受之支配。四者之中,“德”为先。论智谋,刘备比不上孔明;论勇力,刘备比不上关、张。但刘备有高出三人的地方,那就是“德”。这个“德”使三人心甘情愿地为刘备效力,至死不悔。在学生心目中,每一个教师都有管理学生的权力,因此,学生基本上是服从教师管理的。但是教师必须明白,权力的作用毕竟是有限的。为什么会发生学生不听话,甚至与教师吵架的现象呢?根本原因就是学生也是人。学生有自尊心,有人格。当教师不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和人格的时候,学生自然会产生反抗情绪。我们发现,凡是学生敬爱的教师,都具备热爱学生的品质,都具有较渊博的知识和较高超的教学艺术。这样的教师待人平等,不讽刺挖苦学生,不动辄叫家长,而是用崇高的精神品质去感化学生,身教在先,言教于后。学生的心也是肉长的,只要教师火热的心能温暖融化学生的心,只要两颗诚挚的心息息相通,学生必定会被教师所折服。有一位学生对我说:“老师,你就是打我骂我,我也不恨你。”因为我对这位学生付出了爱心,他的成绩上也有我的汗水,他从内心深处感激我对他的帮助,他能不听老师的话吗?由此得到启发,我们又可将教师的素质分为教学因素和非教学因素两部分。所谓非教学因素主要指教师人格中的“德”。非教学因素虽然不属于课堂教学业务范畴,但它能间接作用于课堂教学,甚至在某种情况下起主要作用。一个思想道德低劣,没有事业心,不关心尊重学生的教师,即使他的业务水平很高,学生也会对他产生一种排斥力,不愿意上他的课。在这种情况下,课堂教学效率就无从谈起。正如美国教育家林格伦在《课堂教育心理学》中所说:“当他的老师对待所教的学科马虎了事,毫无热情并且没有生气,那么他的学生也很少和很不会积极热情学习那门学科。”相反,如果一个教师能在人格上征服学生,即使教师的业务水平不很理想,学生也会积极学习的。我们可以把这种现象称之为“人格效应”。我国古代有“亲其师,方能信其道”之说。鲁迅先生说:“师如荒谬,不妨叛之。”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有权力说,我把整个心灵献给了孩子们。”由此可见,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注重教师的人格作用。教

师的人格就是教师的一切。

对教师人格的理解

充分认识到教师的职业是培养、造就一代新人的特殊职业;教师的劳动是一种以人格培育人格,以灵魂造就灵魂的劳动。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来自多方面的,教师的教育观念、品德修养、学识能力等综合素质熔铸成人格。

一、教师的人格魁力来源于具有全新的教育观念。教师要有正确的教育观念。尊重学生是发展的人,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只是不同阶段不同学生的表现有差异,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生活、内在感受和不同于常人的观察、思考、和理解问题的方式。特别是我们农村学校的学生,教师更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的眼中不应该有差生,相信每个学生都有优点,都有进步的愿望。教师的责任是要设法满足他们,有区别地去塑造他们。

二、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具有高尚的品德修养。学生受教育的过程应该是一种人格完善的过程,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本身的人格力量所施加的影响。教师的人格力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它来自于教师学术水平与道德情操的完美统一。生命之所以可贵,就在于它有丰富的情感。作为教师,我们应意识到,我们每天是在与一个个鲜活的灵魂对话,我们应用涓涓细流去滋润他们的心田。这不仅意味着,我们要教育学生爱生活与人生,而且还意味着,我们要怀着崇高的爱去传授知识,通过水到渠成的点化和潜移默化的感染学生,像春雨润物那样的言传身教。这样,才能使学生受到启迪,他们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保持丰富而优美的灵魂。

三、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渊博的学识和教书育人的能力。课堂是体现这种魅力的主战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学校的教育中,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智力的发展以及思想品德的形成,都要通过教师来进行,课堂是进行的主要渠道。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其真正作用在于启发、引导、帮助学生如何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和主动性。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维,大胆发言,给他们提供充分的心里自由,发展学生的个性,做到因材施教,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接近学生,热爱学生,坚持教学民主,在课堂上创设一个宽松、和谐、充满信任的气氛,这样学生就乐于接受教育,并在教育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拉近师生的情感距离,增强教师的魅力。

四、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对学生的信任和宽容。课堂不是一味地灌输,包办代替,而是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索中享受成功。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从不把学生看成是知识的容器和考试的机器。相信学生的能力并想方设法锻炼提高学生的能力。教师要很少对学生说你必须这样做,应说你应该怎样做。在人品上教师更是给学生充分的信任,哪怕学生有过失的时候,同样相信学生改正过失重新开始的能力。教师不光看到学生的现在,更要关注学生的未来,从而利用现在为学生的将来打基础。教师既是学生现在的引

篇3:也谈教师的人格魅力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在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 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强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已经成为当下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2007年, 中宣部、教育部决定联合组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进行有计划的研修, 在研修实施方案中, 明确要求就“如何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进行专题研讨。在长期从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中, 我对于人格魅力在教学效果中的影响, 由自发的“无意识教育”实践到自觉的反思、运用, 并从学生的积极反馈中进一步探索总结。我认为思政教师的人格魅力对于学生影响, 体现在教师自身的言行仪表、精神气质、人生态度、志趣创意、学思历程等诸多方面。

一、教师的仪表仪态、精神气质的运用

古训有“亲其师, 信其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改变大学生对于政治课“枯燥乏味、说教灌输”的刻板印象, 首先必须从自身的形象气质开始转变, 令学生接受、亲近、喜爱。

仪表仪态是个人相貌、服饰、体态、举止等外观的综合, 通常直接体现了个人的礼仪、活力、个性和审美, 仪表仪态用无声的语言, 向人作出一种表态。思政教师不一定要具备“美丽”的先天特质, 或者通过外表的过度修饰来“吸引”学生, 但是在仪容形体、服饰搭配、行为小节等细微处, 完全可以表现出一种具有健康活力的、懂得时尚热爱生活的、富有审美情趣的个性形象。这无疑是学生“亲其师”的必要条件, 也是高校思政教师自身修养的一部分, 即要求自己以一种得体、优雅、美好的形象出现在课堂上。

如果仪表仪态只是令人赏心悦目的外观特征, 那么精神气质则是比之更有内涵的, 也具有更为持久的吸引力, 它可以用生活中常用“气场”一词来指代。教师虽然不是明星、领袖这样的公众人物, 但思政课通常是“大课”, 要面对数百学生“坐而论道”, 教学内容固然重要, 而提升师者的气场, 无疑有助于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什么是气场?气场是在人与人之间自然产生 (非刻意) 的具有振动频率的磁场, 是对人施加感觉和影响的身心状态, 这种身心状态即个人外表、教养、性格、学识、情感、品位、价值观的综合状态。提升气场 (提高振动频率) , 要求教师通过日常的阅读、旅行、写作、艺术欣赏等诸方面的积累, “凡有所学, 皆成性格”。打破高校对思政教师的固有成见, 与“专业”教师相比, 甚至应具有更强大的学识魅力与人格魅力。

二、教师的情感、态度的运用

高校思政课作为育人的第一课堂, 其目标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而归根结底, 大学教育的目的是人的发展, 是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的个性的全面和谐自由发展, 与此同时, 引导学生寻找未来人生的幸福之灯。因而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课程共同担负着育人的使命。在思政教学中, 教师自身积极的人生态度是最具感染力的。

要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 当前普遍比较薄弱的是人文情怀的缺失, 具体表现为法理意义上的公民素养, 道德层面上的诚信意识, 以及心灵层面上的爱的能力。思政教师如果不能在这些方面身体力行, 那么理论教学永远是苍白无力的。因而, 要在学生中传播真善美爱, 教师的身教更重于言传。

比如, 要弘扬实事求是的求真意识, 思政教师必须做到杜绝在课堂上公开说假话和学术上的腐败造假行为;要培养学生爱的能力, 那么教师应当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激情和热爱, 爱自己、爱家人、爱朋友、爱工作、爱自然、爱生活。

又如, 教师在积极人生态度方面对于学生的影响, 首先在于不仅仅把教书育人当做一种职业和专业, 更是一种“志业”, 即在教学态度上执著进取、乐于创造、力求完美, 这种态度的影响会远胜于知识的灌输, 如爱因斯坦所言, 教育是“当你把所学的知识都忘记之后所剩下的东西”。

三、教师的志趣、爱好、创意的分享运用

思政教师不可能都是全才通才, 但个人独特的爱好和志趣在课堂教学中同样可以得到积极的运用。这种分享会让学生感受到政治老师的趣味, 一个有趣的生动的丰富的人, 必定能得到大学生的认同和喜爱, 也才能给学生带来影响力。

例如, 我在课堂教学中常常会结合教学内容, 向学生推荐好书、好电影、好音乐。古典音乐是大学生比较陌生的, 我恰到好处地将其作为授课的背景音乐, 却让学生喜欢上了柴可夫斯基, 学会了分辨古筝与古琴;经典电影和经典书籍则突破了课堂教学的局限, 拓宽了大学生的视野, 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

又如, 我爱好徒步旅行, 数年中足迹踏遍了内蒙古、新疆、西藏、云南、青海、四川,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 “爱国主义”一讲就不再是老生常谈, 课堂上祖国美好河山的摄影使学生如身临其境, 路遇各民族同胞的故事让学生感动于陌生人之间的友善、信任的传递, 丰富的美食、音乐、民族风情令学生感受到祖国文化的绵延, 而更多旅行时的思考———环境生态问题、经济发展问题、人权平等问题, 则启发学生思考“我能为祖国做什么”。

再如, 思政课同样可以启发学生热爱生活、创造生活。思政教师不仅要有责任心, 还要有创意, 创意地尝试教学形式, 创意地设计教学内容, 一堂有信息量、有思辨、形式多样的政治课, 无疑会让爱逃课、睡觉、玩手机的大学生耳目一新, 对于思政课的态度不再是应付逃避而是愉快期待。

四、教师的学思历程、精神思想与社会实践的分享运用

高校思政教师的学科专业背景并不单一, 哲学、政治学、法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丰富多样, 而每一位教师也各有不同的学思历程, 有过不同的职业经历, 因此, 教师如能结合教学内容, 将个人的职业与学术生涯体会融入课堂教学之中, 比理论说教和泛泛举例要更具说服力。如我早年在教学的同时做兼职律师, 关于社会主义法治的思考与探讨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深受启发。

高校思政课同时还担负着培育大学生人文素养和公民素养的重任, 在民族复兴“大国崛起”的同时, 更为重要的是国民精神的孕育。或者说, 没有“大国公民”的崛起, 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大国崛起。因此, 思政教师有必要将自己日常的阅读、写作、人生思考, 尤其是对于现实社会问题的关注, 有选择地在课堂上与学生分享探讨,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不仅如此, 思政教师个人的社会实践在政治理论课堂中也是不可多得的“养料”。从心理学的角度看, 人格被界定为是自然与社会因素的交互作用中所形成的个体特有模式, 这一模式是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统一体, 所谓知行合一, 坐而言不如起于行。教师的人格魅力不是体现在他说了什么, 而是他做了什么。在教学实践中, 我与学生分享了自己参与公益的经历和体会, 如加入中华骨髓库, 帮助女儿一起发起爱心图书的捐助, 等等, 在学生中反响很大。承担公民责任不是口头说教, 政治课不应是理论与实际的脱离, 而思政教师的人格统一为高校思想理论课的实效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互联网时代, 网络平台是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延伸,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也不应是以往单一枯燥的课堂形式。思政教师要善于运用博客、空间、论坛, 个人的学思、实践均可以更便捷地与学生分享, 这样才能有效地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发挥积极的影响力。

综上所述, 人格魅力产生综合的“吸引人的力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首先要以独特的个性吸引学生, 以丰富的魅力感染学生, 以美好的人格影响学生。教学并不是简单的灌输过程, 而是教与学交往互动的过程, 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充分运用人格魅力, 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 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 强化教学效果, 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不断推向新的境界。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组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的意见.2006-4-27.

[2]杨蓓.试论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魅力[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7, (6) .

篇4:也谈魏书生的教育理念与人格魅力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23-0059-02

【作者简介】俞永军,江苏省高邮市赞化学校(江苏高邮,225600)教师,高级教师,教育硕士。

魏书生,作为中国基础教育的一面旗帜,一直受到人们的赞扬和推崇。这当然有危害,因为任何一种模式都需要地方化、区域化的培植,而非拿来主义,否则“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也有人对其全盘否定,鸡蛋里挑骨头,说魏书生打着“民主”旗帜,实施“专制”路线,是放大应试教育,戕害学生身心,是自我标榜,是奴性教育。于是乎冷嘲热讽者有之,嗤之以鼻者有之,不屑一顾者有之,伐而诛之者有之。

魏书生的教育理念固然有“专制”痕迹,难道苏霍姆林斯基就没有?罗曼不是被苏霍姆林斯基用绷带缠住手掌和手腕,然后紧紧捆在衣袋里?(乔建中,2007)笔者认为,任何内容只要适合孩子就是最好的,任何教育只要“以人为本”就是最好的,任何方法只要遵循“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就应当可行。

冷静思考,我们发现魏书生的教育理念与人格魅力依旧值得学习与借鉴,甚至实施与推广。

一、教育就应该返璞归真不折腾

“课改”无非是发扬优点,摒弃缺点,或者将缺点逐步完善直至完美而非“海归派”所宣扬的全盘否定,另起炉灶。现实中恰恰如此,明明一些通俗易懂的道理,偏偏弄得玄乎玄乎,让你一愣一愣的。比如:明明一堆萝卜,他硬说成“此乃若干萝卜的组合也”。课间老师逮住“专家”,诚惶诚恐。“专家”盯着你望,不屑一顾,鼻子不停地哼哼:“此乃”就是“这是”,“若干”就是“一堆”,至于“组合”嘛,就是“放在一块”的意思。老师立即恍然大悟,随即感到更加困惑,明明是一堆萝卜,为什么偏偏说成“此乃若干萝卜的组合也”?

这是魏书生几年前在著名教育家学术报告会上的一段话,魏老师的话还没说完,会场上早已笑声一片,掌声雷动。明明简单的道理,偏偏说成深奥的知识,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一方面培训者彰显知识;另一方面炫耀成绩。魏书生却不是这样,无论旁征博引,还是真知灼见,均深入浅出,耐人寻味。他说“启发式教学”,孔子就提及“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什么时候“启发”?视情况而定,学生心里想弄明白却不明白,或者嘴里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时候。

如今基础教育也变着法儿追求过高目标,把个别人可能实现的目标无限普遍化。这种大气候极大地诱发了家长的虚荣心,他们宁愿替孩子吃遍所有的苦头,花最多的钱来“帮助”子女“快速成材”。孩子苦不堪言,像一只只蜗牛背着重重的壳儿一步一回头。目标过高就是教育的自我休克,它的最大危害就是把学生置于“对立面”,教师和学生长期处于心力交瘁的精神状态下。理论创新是时代要求,但我们切不可把这种创新庸俗化、标签化。理论创新必须基于艰苦的实践并且为实践反复验证。理论创新不是“口号翻新”,不是口头上一套,行动上一套。

最近几年笔者觉得语文很难教,不是说流程不够清晰,训练不够到位,成绩不够理想,而是“乱花渐欲迷人眼”,“你方唱罢我登场”。语文课应该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说通俗点,应该像人早起晚睡、洗脸漱口一样,每天都进行,每天都到位,绝不会因为心情高兴就多洗几次,也不会因心情沮丧就不洗,更非因环境变化,就少洗乃至不洗。语文课就是听说读写的充分展示,认认真真地听,轻轻松松地说,真真切切地读,实实在在地写。如果听说读写被弱化,课上得再热热闹闹,终究是“水中月镜中花”,“语文味”亦荡然无存。如同一棵果树,唯有扎根大地,才能仰望苍穹,生机勃发;否则,再怎么浇灌,再如何修剪,终究结不出甜蜜的果实来。

二、教育就应该守住心灵的那份宁静

一直以为自己的心态不错,然而听了魏书生的报告深感惭愧,因为很多时候很多事情笔者还计较个人得失考虑自身感受,没有站在对方角度考虑对方感受。

魏书生一生倡导班级管理、学科教学的科学与民主,看似简单,其实包罗万象。比如民主,他提出四个关键词,即服务、互助、人性与商量;科学,他提到的关键词为计划、监督、反馈。除此,他强调最多的就是“练气功”,换一个词,“注意力体操”,松、静、匀、乐,即身体松、心灵静、呼吸匀、情绪乐。这四点中魏老师又特别推崇守住心灵的那份宁静。诚如他所言,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不要“鬼化”,也不要“神化”,人要抵得住社会上的物欲横流、尔虞我诈,要守住自己的平常心,要追真、向善、求美。

印象最深的是魏老师讲的故事——某人经过努力当上市长,但内心不够踏实,因为他渴望早点当上副省长,就这样当上了省长、“地球村村长”“太阳系主任”,以至后来的“银河系主任”。原以为做了“银河系主任”就会心满意足,谁料到“宇宙代表大会”连一个名额都不分配给他,他怒气冲冲地找到“宇宙元首”,“元首”连眼皮都不抬一下,告诉他:宇宙中像这样的星系数也数不清,如果每个人都想弄一个指标,恐怕再大的会场也坐不下。此人回来后闷闷不乐,最终积郁成疾,一命呜呼。

看似一个笑话,然笑过之后我们终于明白,一个人的欲望是永无止境的,如果不加控制,就会无限膨胀,直至爆炸。我们要守住自己的平常心,要安安静静地教语文,要切切实实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还是施久铭老师说得好:语文素养的实现,很多时候是通过熏陶、浸染完成的,这就意味着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机会。课堂上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常浸润在语言实践之中,让他们充分地读,认真地想,自由地写,尽情地说,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

对学生来说,语文能力的形成是一个慢慢积淀的过程,急不得。我们不要希望在一个早上把所有事情都办好,要循序渐进,要且行且思,且思且行。守住心灵的那份宁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

三、教育就应该让内容远大于形式

有两段场景,犹如放电影一般常常在笔者的脑海浮现:魏书生手握无线话筒,站在主席台,问工作人员有没有讲台,工作人员无语,再问有没有纸箱子,工作人员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魏老师四处瞧瞧,终于发现一个方凳子,拿过来,平躺在桌上,然后将手中的话筒架好,说了句:有些东西就应该只重内容,不看形式。下午工作人员将桌上凳子拿走,搬来一张讲台,上面架着话筒,还有一篮盛开的鲜花。魏老师走上台,皱了皱眉头,随手拿走花篮,说了句:“我这个人只看内容,不看形式。”

乍看上去不经意,但就是这些细节,让我们看到一个真实的魏书生,一个做了地级市教育局一把手还兼任语文教学,还担任班主任的魏书生;一个长年坚持锻炼,不报销一分医药费,常怀感恩之心的魏书生;一个淡定自若,宠辱不惊,勤俭节约,对学生、对家长、对社会高度负责的魏书生。

形式远大于内容,可以说比比皆是。如某重点中学,从一开学就让学生填写《成长日记》,如果单单记录重要事件也无可厚非。然而该校的《成长日记》非常齐全,分时段呈现,类似会计手中的账本。上午8:00-9:00干什么,9:10-10:10干什么,晚上21:00-22:00干什么,学生都必须认认真真、翔翔实实记载。

不难想象,该校领导的真实用意,就是全程监控学生在校的学习与生活情况,看上去是精致化管理,关注到学生的细枝末节,减少偶发事故的发生。但这恰恰是只重形式不重内容的具体表现,因为他忘记了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学生有自己的思想和主见。

再如,某校组织的集体备课:个人自备—集体复备—个人再备。看起来很有实效,可操作中却变了形,个人不自备,一味拿来,至于个人再备也是在拿来的纸质教案上圈圈画画,添添补补。为什么?因为这是学校必查的,如果看不到书写痕迹,看不到添加性语句,再怎么复备也不能过关。

形式多了,势必影响内容的呈现,势必滋生虚假的风气,势必扰乱正常的工作。时间一长,就会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不良局面,教师弄虚作假,蒙混过关,学生互相抄袭,到处说谎。一旦这样,教育的不幸与悲哀必然接踵而至。

篇5:教师的人格魅力

“受学生欢迎”的教师除了具有基本的专业素养之外,尚需具备基本的专业人格,比如主动精神、乐观心态、快乐情绪。教师的主动精神、乐观心态和快乐情绪与教师的课程智慧、教学智慧和管理智慧一起构成了“学生最喜欢的教师”的基本要素。

教师的主动精神

主动精神何以让某些教师顺利地展开职业生涯并成为受学生欢迎的成功教师?一直让自己陷入被动的教师又是如何逐渐成为不受学生欢迎的学校中的“失败者”?

有些年轻教师是同年一起进入同一所学校,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最初几个月,看不出他们之间有什么差别,但一年两年之后,这些同时进来的新教师逐渐显示出差别:有的教师会越来越受学生欢迎,而且成为其他教师心目中的好同事;有的教师则突然发现,自己已经成为学生讨厌的教师,而且校长和同事也因他的存在而感到不舒服。

一个年轻教师以何种姿态进入一所新学校,以何种方式展开职业生涯,确实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一些年轻教师在还没有明白“教师这个职业究竟意味着什么”的时候就不以为然地走上了讲台,待他们尝试了失败的痛苦经历之后,才发出“悔不当初”的感叹。教师的主动精神究竟意味着什么?从在学校中遇到的成功教师以及在文本、电影中所看到的那些成功教师来看,教师的主动精神少意味着:第一,善于创造性地执行,不让自己陷入被动和琐碎;第二,善于人生规划或生涯设计,为自己争取发展的机会;第三,像蚂蚁一样自强不息,遇到任何障碍都不断寻找新的出路。教师的乐观心态

教师的乐观精神主要包括宽容的精神、赏识意识和有激情的生活。宽容精神是一种“人不知而不愠”的修养,这样的人不会喋喋不休地抱怨;赏识意识是对他人表达真诚的认可和尊重;激情指的是一个人的精神状态。

选择教师这个职业,意味着要选择一种无可救药的乐观主义生活方式。乐观的第一个指标是宽容。宽容的人不会对他人有太多的挑剔,也不会因他人不关注自己而一味抱怨。乐观其实很简单:停止抱怨。乐观的第二个指标是“赏识”。不仅宽容,还能做到对他人赏识,这是一个进步。渴望赏识是人性中最可爱的弱点。

乐观的第三个指标是内心“宁静”、有“激情”、能快乐地生活。人总是喜欢和那些能够给人带来快乐的人在一起。快乐是一种能力。能够把笑声带给别人的人,有一种能力,叫感染。喜欢把痛苦带给别人的人,也有一种能力叫传染。怎样成为快乐的教师

快乐和幸福是人的终极追求。良好的教育就是让学校里的教师和学生因教育而更加快乐、幸福地生活。教师的快乐与幸福感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教师不快乐,他的学生往往不会有好日子过。万一教师不 能拥有完整的快乐与幸福,那他至少要让自己过得有希望。如果教师的生活没有了希望和梦想,教育就会发生危机。

有幸福感的人,是那些拥有创造性生活的人,是那些“生活在自己的作品中”的人;所谓痛苦的人,是那些生活在种种束缚中的人。对于教师来说,他的作品可能是曾经改变了某个学生,可能是上了一节好课,可能是发表了一篇文章或出了一本书,也可能是参与建设了一个新班级或一所新学校。所有的作品都意味着某种“改变”。很多人之所以没有自己的作品,是因为他没有改变自己的生活,日常生活陷入机械的重复。为什么你无法发表一个新作品?因为你没有改变你的生活。既没有新的“阅读”,没有新的“观察”,也没有新的“做法”,当然无新作品可言。

创造的生活其实是一种“可能生活”或“理想生活”。这种人生活在自己的梦想中。梦想是自己将来要走的道路,在自己将来要抵达的地方。人过得好与不好,全靠人有没有自己的梦或理想。

史怀泽因《敬畏生命》而享有盛名。史怀泽建议人在走路时也要爱惜路上的生命:“被你踩着的蚂蚁在那里挣扎,甲虫在艰难地爬行,而蠕虫则蜷缩起来。”这令很多读者感动。可是,史怀泽真正的魅力并不在于他是一个多愁善感的男人,不在于他建议人要保护所有动物的生命,而在于他热烈地建议每个人必须让自己的生命过得充满激情、有理想、有活力。在史怀泽那里,“敬畏生命”意味着“拒绝成熟”。人的最重要的使命是在整个生命中坚持自己的理想,“伟大的奥秘在于,作为充满活力的人度过一生”;真正有力量的人,“什么也夺走不了他的理想”。我们成年人传授给青年一代的生活知识,不应该是“现实将排除掉你们的理想”,而应该是“坚持你们的理想,生活不能够夺去你们的理想”。

生命力及其蕴含的人格魅力是人的精神长相。人的长相在进入学校之前由母亲负责;人的长相在进入学校之后,由自己负责。教师的使命,是激励学生对自己的长相负责任。学生的使命,是对自己的精神长相负起不可推卸的责任。教育的目的,是去掉人身上可能沾染的各种污秽、猥琐之气,培育人身上的精神种子,让人可以呼吸高山空气,让人可以扬眉吐气。

成为一个有活力的人,这就是教育对教师和学生的全部期待。于是,真正“受过教育的人”、“有教养的民族”,显示为人的“活力”:神采奕奕、生机盎然;热情、冲动、才情、抒情、机灵、智慧、敏感、勇气、冒险、探索、拓展、开阔;争执、挣扎、执著、反抗、超越、拯救、解放„„

具体而言,人的幸福感来自三个要素:一是有情趣;二是爱人与被人爱;三是生活在自己的作品中。(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 刘良华)

篇6:教师的人格魅力

魅力是一种精神境界的体现,是一种足以使人感动、觉悟和振奋的,具有很强吸引力的力量。它包括品格魅力、气质魅力、学识魅力、仪表魅力等.“桃李无言,下自成蹊”是一种品格魅力;口若悬河、文彩纷呈是一种学识魅力;美而不妖、靓而不俗是一种仪表魅力;秀外慧中、儒雅风流是一种气质魅力。而人格魅力是指一个人的行为道德标准、渊博的学识、高尚的性情及其融洽的处事能力等综合素质对周围人的影响。

我认为,教师的人格魅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具有堪为人师的高尚品德——这是教师人格魅力构成的根本。

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是以培养人为终极目标的,因此在担当培养人的任务之前,教师自己就必须造就成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教师一直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可见他是学生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在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人格特征的过程中,教师言行举止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示范性,其不仅指导着学生掌握社会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更充当着示范者的角色,其一言一行都是学生学习的活生生的榜样。这种感染力和示范性是其他任何一个职业都不可替代的,也无法达到的,教师职业的这一特殊性要求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人格。学生从教师那里学习到的,我认为最重要的不是课本知识,而是教师言谈举止所表现的操行和道德。古人即有三不朽之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德在一个人的人格构成中占首要位置。对学生来说,有德无才的教师固然留有遗憾,但有才无德的教师却是有害无益、断然不可取的。因而我认为,具有堪为人师的高尚品德,是教师人格魅力构成的根本。

那么,一个教师具有怎样的品德才能算是堪为人师呢?

我想一个品德高尚的教师首先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什么是人生观?一般来说,人生观是一个人对生活的目的、意义和价值的总的看法,是人为什么活着、人怎样生活才最值得的一种根本的认识和观点,它是一个人的理想信仰。一个品德高尚的教师一定要树立起为他人、为集体、为社会多作贡献的人生观,一定要把祖国繁荣、人民富裕、社会进步作为自己人生的终极追求,一定要把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关心社会作为自己为人处世的根本态度。只有具备了这样正确的人生观,才不会为个人得失而斤斤计较,不会陷入“自我中心”而难以自拔;才能够为了崇高的理想,以顽强的意志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不被矛盾所困扰,不向挫折屈服,不为冲突而忧虑;才能热爱自己本职工作,积极努力做出成绩,奉献自己存在的价值,与大众共享幸福之乐。教师只有具备了这样正确的人生观,才能堪为人师。

其次要有忠诚事业的责任感。我们每一个人从诞生那天起,就生活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和他人、集体、社会之间存在着这样那样的责任关系。因此,在生活中当我们做出某种满足自己需要和愿望的个人决定并且付诸行为的时候,都应该考虑对个人、对他人、对集体、对国家、对社会甚至对整个人类所应当承担的责任。这种高度的责任感是我们应该具备的基本品德,是我们学会做人的基点。作为教师,必须要有高度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的责任感,热爱教育,献身教育。教师只有具有了对自己负责、对学生负责、对学校负责、对家长负责、对国家负责、对社会负责的高度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才能真正做到“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走”。

其三,要有正直诚实的做人态度。要做事,先做人,这说明了做人态度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教师这一职业虽很清贫,但我认为教师的做人却应正真诚实,刚正不阿。在大是大非面前一定要挺直腰板、坚持原则、爱憎分明,要经得起金钱美色、灯红酒绿的诱惑,同时要淡泊功名利禄保持平常心,这样才能教书育人。

其四,要有任劳任怨、勤勤恳恳、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堂堂正正做人,认认真真做事”,这是社会对每一个人的提出的要求。教师这一职业既崇高又很平凡,它需要教师有甘为人梯的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几年、十几年、几十年如一日地战斗在工作岗位上,耐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任劳任怨,勤勤恳恳。“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这一著名的诗句是对教师工作最形象的写照和最深沉的要求。

教师有了正确的人生观,强烈的责任感,正真诚实的做人态度,任劳任怨的工作作风,我认为这样的品德就可以堪为人师。

第二、具有诚挚博大的无私爱心——这是教师人格魅力构成的前提。

“感人心者,莫过于情”,情感交织在人们的思维中成为一种刺激,往往对人的认识和行为起着调节作用。一个要让学生真正喜欢的教师,必须要有诚挚博大的无私爱心,如慈母般地用真挚丰富的情感去感染、教育学生。一个教师是否赢得学生的信任和爱戴,主要是看他是否真正地去关心爱护学生。具有诚挚博大的无私爱心,是教师具有人格魅力的前提。

这要求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切忌当众让他们难堪、丢脸,尤其是女同学,她们更是将教师对自己的尊重和关心作为好教师的重要条件之一。

其次,教师要真情付出,以平等的心态去对待每一个学生,重视与学生在同一水平线上的情感交流。作为老师要善于创造条件,帮助学生调节情绪,使之心理上获得平衡。当学生的学习不尽如意时,要帮助找出原因,肯定成绩,多发掘他们的“闪光点”予以表扬,指明方向,使学生振作起学习的精神。当学生的生活遇到困难时,要尽可能给予帮助,困难时拉一把会使人感激不尽。当学生的情绪低落时,教师应从分析心理入手,耐心地帮助学生解开思想疙瘩,从烦闷中解脱出来,使之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再次,教师要公平公正,不能厚此薄彼。尤其是对学生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多关怀,相信他们的能力,切实帮助他们。

最后,教师要有宽容的胸怀,当学生犯错误时,教师要有和风细雨的心态,给予包容,用慈母般的、发自内心的爱批评指教。

第三、具有高超精湛的教学艺术——这是教师人格魅力构成的关键。传授知识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教师是通过教学来实施教育职能,实现教育目标的。教育的过程就是教师通过“教”的高超艺术把自己所具有的各种品德、知识、技能等信息以最易被学生接受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再通过学生的参与、吸收、内化,最后形成学生自身素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的技巧甚为重要,它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教师本身内在素质再高,如果没有合适的教学方法,以较好的方式传授,也收不到应有的效果,结果是“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因此,是否具有高超精湛的教学艺术,是教师人格魅力构成的关键。要让自己的课堂充满艺术:

首先,教师必须较好的掌握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方面的知识,合理、科学地选择教学方法和手段。要做到因材施教、深入浅出。如果能做到“忽然间我能顺利念完我的课本,我竟然没有察觉是因为她的指导”,就是达到了教学的最高境界。

其次,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做到确切明白、简洁通俗、风趣幽默、形象优美。确切明白是指语言要符合科学性、有逻辑性。简洁通俗是指语言必须干净利索,尽可能地接近生活,使概念形象化,具体化。风趣幽默是指教学语言的表达应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促进学生的智力的开发,起到调节课堂气氛的作用。形象优美是指教学语言的直观性和启发性,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的联想,提高学生的想象力。

最后,教师应在教学中对学生渗透审美教育和人格教育。高超精湛的教学绝对不是仅仅只给学生传授课本知识,而是既教书又育人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该把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和人格教育融会渗透其中。

课堂教学既教书又育人,而且是通过艺术的语言,在不知不觉中传授给学生。学生在充满激情的课堂中,轻轻松松地就学到了科学知识和做人的道理,这就是高超精湛的教学艺术。

第四、具有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这是教师人格魅力构成的保证。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新思想、新观念、新产品层出不穷,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开拓进取、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才能让自己紧跟时代的步伐。

为了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大力培养创新意识。二十一世纪需要创新人才,创新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教育的创新,教育创新的根本在于教师的创新精神。要贯彻好创新精神,一方面要求教师自己不要墨守成规、因循守旧,只懂得对权威的崇拜,对习惯的妥协,而不懂得注意接受新事物。教师要勇于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创造性地去发现问题、探索未知,不断地开拓进取。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把从以传授学科知识为中心的教育转变为着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开发学生实践能力的新型教育,即要让学生在学到知识基础上,铸就创新素质。事实证明,只有不断地推陈出新,才能更好地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外,要让自己具有创新精神,教师要不断学习,重视自身专业知识水平的提高。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人类知识创新步伐的不断加快,教材体系在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在不断丰富,而且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日益现代化,学生课外的知识面正在不断拓宽,信息量急剧增加,求知欲也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与学生的知识关系量已无法体现“一桶水”与“一杯水”。所以教师再也不能靠吃老本,不能满足已有的学识水平和知识视野,而应该要加倍努力,在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不断为自己“充电”,认真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掌握现代教育教学信息,注意把教育科研的理论成果和先进的教学思想、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结合起来,并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尤其是要掌握与使用新出现的现代教育技术,以此来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

一个教师要想一辈子赢得学生的信任和爱戴,必须是一个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的人,必须是一个不断学习、勤奋学习、善于学习、终身学习、勇于进取的、可持续发展的人,在他们的身上应具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精益求精的优良品质。只有对知识永不满足的教师,才能成为学生学习、追赶的榜样;只有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创新精神,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具有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是教师具有人格魅力的保证。

堪为人师的高尚品德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诚挚博大的无私爱心可以赢得学生的信任,高超精湛的教学艺术可以启迪学生的智慧,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师健全完美的人格,会像细细的春雨一般,潜移默化地深深地洋溢在学生的心田,直到一生,直到永远。教师的人格就像一面镜子,让人性的阳光照进校园,照亮学生一生的前程吧!

上一篇:总法律顾问述职下一篇:叼狼读后感3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