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采访搜狐读书

2024-04-13

叶嘉莹采访搜狐读书(精选6篇)

篇1:叶嘉莹采访搜狐读书

《叶嘉莹说初盛唐诗》读书报告

宁波外国语学校

高三(1)班

严征宇

叶先生赏诗,重在感发生命,让我们看到生命生活的美好可爱与沧桑,也让我们更真切地体味到生命生活本就如此。

最大的感受就是,叶先生每讲一首词、一首诗的时候都结合她自己个人的感受、个人的人生体验。讲的非常清楚,这首词为什么好,好在哪里?所以每次看完之后,我都几乎能背出那首诗词来。

叶先生赏诗,其最核心的理论就是关于“感发的生命”理论。她在鉴赏诗词的时候非常注重分析诗词是否感发的生命。所谓感发的生命,就是说这首诗不仅使你感动,还能引发你的联想,给你启发。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不仅要在艺术上有很好的表达,句法、章法方面有很好的组织结构,还要在思想上有很真挚深沉实在的内容,也就是说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的作品才是富有感发性的作品。而且感发的生命还有大小、多少、厚薄、强弱的区别。叶嘉莹在说唐诗的时候就很注意分辨各位诗人的作品在感发生命方面的区别。

例如,她认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艺术性很强,合乎格律的要求,而且写得很美,还表达出一种开阔博大的气象,有感发性,但总的来说,他的诗歌感发的生命不够,原因与他死得太早和性格缺点有关。她也很欣赏陈子昂的《感遇》诗,非常细致地分析了其中的《兰若生春夏》和《翡翠巢南海》,认为这两首诗很好地实践了他推崇“汉魏风骨”的文学主张,有深刻的寄托,但还不算是第一等好诗。因为他的诗是理性思考之后创作的,有点“做”,因此是“质胜于文”。第一等好诗是像随口说出来的,是文质兼美的。

其次,叶嘉莹说唐诗是非常有系统的。

她说:“要衡量批评中国的文学,不仅要有微观的认识,还要有宏观的认识。前者是说,你要对文学作品有很细微的观察,对于其艺术性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以及这些字、词的每一个作用,都能够有清楚的了解与分析;后者是说对于文学要有整体性的理解与把握。”

这段话对我启发很大。我们学习唐诗,通常是一首一首地去学,很少去注意诗人之间的承袭关系,作品之间的变化关系,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也就缺乏对诗歌的宏观认识。即使是在微观认识方面,我也是做得不够的,对诗歌的字、词、句、章法方面的分析还很粗糙,不够细致深入,有待加强。

叶嘉莹按照时间的顺序讲了初唐六位诗人、盛唐七位诗人。在讲这些诗人的时候,她是有线索贯串其中的。第一条线索就是唐诗发展的历程,特别是近体诗的成熟过程,讲它是怎么从魏晋南北朝在对偶与声律的成果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然后在初唐的杜审言、陈子昂等诗人那里逐渐成熟起来。王绩的近体诗已经写得很不错了,平仄对偶都符合要求,但对偶的语法结构还比较简单。后来的杜审言写五言律诗写得更加成熟,对偶有了更加复杂的语法结构。陈子昂掌握了格律规则之后还懂得作一些灵活的变化。这种按时间顺序的讲述方式,让我们看到唐代诗人在近体诗严格的格律要求下,从不太熟练、顾此失彼的状态逐渐过渡到熟练掌握、使用纯熟的过程,看到唐代诗人是怎么逐渐从入门的新手慢慢成长为玩转格律的高手过程,最后到杜甫就达到了格律诗发展的最高峰了。

当然唐诗不仅仅有近体诗,还包含了前人留下来的诗歌成就,例如楚辞、乐府诗等。李白不擅长写近体诗,但很擅长写古体诗,他打破了古体诗的音韵和句法的规则,达到了内在的和谐,创作出了最高成就的诗歌。而杜甫则是唐诗的集大成者,不同风格不同体裁的诗歌都写得很好。

另一条线索就是唐代的历史。诗人创作诗歌的历史背景不容忽视,叶嘉莹在讲述诗人生平的时候会把他们放在唐代的历史背景中去,通过分析他们的成长经历来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从而对其作品作一个评价。例如在她看来,陈子昂在武则天称帝时期表现出“圣之任者”的高尚品格,因而他的《感遇》诗是他对现实人生的深刻体悟,思想性很强。王维的诗写得很好,特别是《辋川集》里的绝句,写出了心灵的触动,但王维只能算名家,不能算大家,因为王维在写诗的时候还不够真诚,他对待自己在伪朝任职的事情以及自己的感受是回避的,他只写能够给别人看的情感。相对而言,孟浩然就真诚得多,他对自己求仕失败后迷茫的心情是不避讳的。

而在微观的方面,叶嘉莹讲唐诗也是讲得很好的。她在分析诗人代表作的时候,逐字逐句讲解,也许有人会嫌她啰嗦细碎,但对于不熟悉这些作品的读者来说却是很好的帮助。

叶嘉莹说唐诗的第三个特点是她善于归纳诗歌的传统。

这对于较低水平的读者来说也是很有帮助的,能让我们深入地了解古人的思想、文化和他们的表达习惯。

例如诗歌中常出现的“仕与隐”的问题。儒家有“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读书人有“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但有些人进入官场后便堕落了,所以有气节的读书人看到后便会由仕而隐。王绩是由仕而隐,孟浩然是先隐后仕,但最后仕隐两失,王维是仕隐两得,李白是求仕失败。

还有关于“圣之清者”“圣之任者”和“圣之时者”的区别问题,“圣之清者”看重的是保持自己品格的清白,世道不好就去隐居,“圣之任者”看重的是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世道污浊也要出仕,努力为国家为百姓尽力,“圣之时者”是根据不同的时机选择出仕或者隐居。

此外,中国诗歌还有很多小的传统,例如“香草美人”的喻托的传统、悲秋的传统、伟人的千秋寂寞传统等等。了解了这些传统,就相当于找到了一条条解读诗歌的钥匙一样,也使我们在阅读诗歌时有了更加丰厚的知识背景,让我们在鉴赏诗歌时有更多的联想和更丰富的感受。

篇2:叶嘉莹采访搜狐读书

大家都高兴地听着,后来背到“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的时候,大家就笑了,说:“你才几岁,就知道坐愁红颜老了?”

我那时当然不知道。小孩子是不了解诗意的,但根本没有关系,就像唱歌一样。不管懂不懂,背就是了。

篇3:朗读者嘉宾叶嘉莹的童年读书故事

我在笃志小学只读了五年级一年,就以同等学力考上了初中。那时父亲工作的航空公司办事处设在上海,所以他常年不在家。但父亲要求我每两周都要用文言文给他写一封信,这使我的文言写作有了更多的练习。直到抗战爆发,父亲去了后方,才中断了书信联系。

我喜欢读诗、写诗主要都是受了伯父的影响和培养,在我学习写文言文的同时,伯父就经常鼓励我试写一些绝句小诗。因为我从小就已习惯于背书和吟诵,所以诗歌的声律可以说对我并未造成任何困难。

常言说”少女情怀总是诗“,我虽是一个生长在深宅大院中,生活经验极为贫乏的少女,但从我的知识初开的目光来看,春秋之代序、草木之荣枯,种种景象都可以带给我一种感发和触动,于是我家窗前的秋竹、阶下的紫菊、花梢的粉蝶、墙角的吟蛩,一一都被我写入了我幼稚的诗篇:

几度惊飞欲起难,晚风翻怯舞衣单。三秋一觉庄生梦,满地新霜月乍寒。(《秋蝶》)

不竞繁华日,秋深放最迟。群芳凋落尽,独有傲霜枝。(《咏菊》)

植本出蓬瀛,淤泥不染清。如来原是幻,何以度苍生。(《咏莲》)

纳兰性德的《饮水词》使我对词的创作产生了很大兴趣。虽然伯父和父亲很早就教我诵读唐诗,我早在考入初中以前,就学着试写一些短小的绝句,但是伯父和父亲却从来没有教过我读词和填词。我自己也曾经读过一些五代和两宋词人的作品,可是从来没有我自己也要写词的念头。

当我读了纳兰性德的《饮水词》,从开篇第一首我就立刻被这位词人的作品吸引住了。那天然的口吻和流利的声调,就引得我跃跃欲试,当然还有伯父的鼓励,更增加了我填词的一份兴趣。我早年所写的一些小令,确实是受到过《饮水词》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我进入大学的时代。

一个人在少年阶段,对自然的认识、对社会的认识刚刚开始形成,对一切知识充满了新鲜的感觉。等你年龄大了,一切都司空见惯了,看到四季的更替就没有什么新鲜感了。可是当你第一次注意到花开花落就有一种很新鲜的感觉,所以我小时候写的诗都是我家院子里的一些事物。

中国的传统都说,诗是见灵性的。从小孩子脱口而出的诗句,就大概可以看到他的性格,看到他一生的遭遇和命运。古人传说过很多这样的故事。

我觉得早年写的诗那真是真挚,就是自然的感发。我喜欢纳兰性德的词,他写的词很容易懂,我就开始写一些小令,因为会做诗的人写词也不难。后来我的生活中很多事情发生了,我也常常填词来抒发自己的情怀。我还填过一首《浣溪沙》:

屋脊模糊一角黄,晚晴天气爱斜阳,低飞紫燕入雕梁。

翠袖单寒人倚竹,碧天沉静月窥墙,此时心绪最茫茫。

这是我在没上大学前写的,当时写的诗都是很直感的,比较单纯。可是上了大学以后,受了有关诗词的教育以后,知道了诗词里的喻托,一些知识跑到头脑里,对诗词的境界有了反省,修辞方面虽有了进步,却再也写不出像小时候知识凭自己的直觉,那么单纯的小诗了。

篇4:朗读者嘉宾叶嘉莹的童年读书故事

我的父亲名廷元,早年毕业于北大英文系,后任职于国民政府航空署,翻译介绍了一些西方有关航空方面的重要书刊。曾经担任中航公司人事科长等职。

我的母亲有姊妹二人,都接受过良好的旧式教育,都从事教育工作,在外面做教师。听说当时有人给父亲提亲,介绍了母亲。

篇5:叶嘉莹解析诗词

叶嘉莹先生一生经历了很多苦难和不幸,但是在外人看来,她却一直保持着乐观、平静的态度,这与她热爱古典诗词实在有很大的关系。

现在有一些青年人竟因为被一时短浅的功利和物欲所蒙蔽,而不再能认识诗词可以提升人之心灵品质的功能,这自然是一件极为遗憾的事。中国传统一直有“诗教”之说,她希望中国古典诗词中的韵律之美能够让更多的人获得生命的滋养。

篇6:叶嘉莹吟诵:李白《将进酒》

叶嘉莹先生吟诵《将进酒》

00:00 / 02:41

重新播放

02分41秒 4.7M

0:00:00

上次观看至{$min}{$sec},正在为您续播

跳过广告

【剩余

则广告】

您是尊贵的QQ会员 秒后可 跳过此广告

详情点击

应版权方的要求,好莱坞会员无法免除该部电视剧的广告,请您谅解!我知道了!

10详情点击

上一篇:深识《红楼》500字下一篇:法律实务培训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