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采访艺术论文

2022-04-17

街头采访艺术论文 篇1:

谈实验电影的社会介入

摘要:实验电影创作活动在西方日趋成熟,在中国则起步较晚,关于中国实验电影的相关研究尚未形成基本的学术体系,本文选取了创作于近20年间的不同形式但具有代表性的三部实验电影作品,分析阐述实验电影对社会进行介入和实验的几种方式,对影像社会实验的艺术形式和方法进行了阶段性归纳和梳理。

关键词:实验 电影 影像 现代艺术

动态影像,作为一种自二战时期兴起的艺术语言,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已形成了多种系统性的艺术表达形式,如录像艺术、实验电影、散文影像等。而实验电影在中国起步比较晚,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现代艺术在中国逐渐成为主流,实验电影也逐渐成为被艺术工作者提及和使用的一种艺术形式,在中国这片年轻却极不稳定的试验场上,实验电影的社会性实验正在悄然展开。

一、实验电影与影像艺术

大卫·波德维尔在《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这样描述实验(先锋)电影:拍片形式完全不受约束,相对于“主导”或“主流”电影,有些电影工作者旨在挑战传统电影的内容及放映方式。这类电影难以归类,通常统称为“实验电影”或“先锋派”电影。

西方实验电影自上世纪三十年代开始兴起以来,对于影像语言和形式的探索从未停止。从早期的先锋派代表作《一条安达鲁狗》,到二战后期美国导演梅雅·黛伦的《午后的迷惘》,再到20世纪后期奥地利导演彼得·契卡尔斯基的一系列利用老电影胶片重新曝光生成的实验电影作品,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们近一个世纪的探索与实践,使得实验电影领域产生了极为丰富多样的语言和形式,也为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增添了异样的光芒。

而与实验电影有着紧密联系却被西方艺术家和理论家区别对待的另一种艺术形式叫做影像艺术,《作为观念的影像——西方当代影像艺术探源》一书中这样描述录像艺术:当观念艺术的高潮过后,历史的大浪留下了记录观念的形式——影像艺术。影像艺术通过这样一个立式契机开始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态而被艺术世界所认可,被艺术制度所认可,从而发展成为一门新的艺术——影像艺术。著名的录像艺术家有白南准、比尔·维奥拉等。作为现当代艺术的一个分支,录像艺术自诞生以来,就广泛的涉及社会题材,将各种社会政治现象、思潮、事件作为其艺术创作的题材。

反观国内,随着85美术新潮运动的推动,实验电影及录像艺术在90年代逐步兴起,不同于西方美术的发展历程,中国的实验电影与录像艺术几乎在同一时期出现,并且两个概念之间的界限显得模糊和暧昧。如张培力、杨福东为代表的一批影像藝术家的作品,既被当作实验影像范畴去评论,又被作为中国录像艺术作品。而中国的实验电影与录像的艺术体系,也在这样纠缠不清的微妙关系中走过了三十年。与此同时,伴随着中国独立电影近20年的发展,地下实验电影的创作活动也日益频繁,更加新颖的形式、风格与手段接踵而至。

二、中国实验电影的三次社会实验

由于中国近40年历史的特殊性,中国的实验电影数量较少,却也呈现了不同的色彩。

因作品《诗人出差了》获第44届鹿特丹国际电影节最佳亚洲电影大奖而声名大噪的新锐导演雎安奇,早在九十年代就涉足先锋影像实验,在1999年拍摄完成了实验纪录片《北京风很大》,这部影片可以看作是中国电影最早的实验性尝试。《北京风很大》在拍摄手法上的特点是采用了类似法国经典电影《夏日纪事》中街头采访的手法,摄影机和创作人员共同组成了对拍摄对象和环境的介入手段,以一种直接、粗暴的方式引发拍摄内容,这样的拍摄方式在中国独立电影中非常少见。

本片导演为采访安排了几个问题:“您觉得北京的风大吗?”“你们在一起幸福吗?”“您能抽一根我的烟吗?”这是片中采访者游走在北京城不同的区域反复问不同人的一些问题。摄像机记录下了各个受访者面对突如其来的提问的反应,有拒绝、有回避、有故作镇定后予以回答,有惊慌失色,也有面红耳赤的当面呵斥。这些听起来有些莫名其妙的问题,共同组成对被拍摄者——北京街头形形色色的路人的贸然和粗暴的侵入,引发路人多样化的反应,成了一系列路人回应问题的影像资料集。

在拍摄对象和环境的选择上,本片看似充满了随机性,导演和摄影师时而游走在天安门广场,时而穿梭于街头巷尾,也深入建筑工地、星级酒店,甚至直接闯进公共厕所,导演似乎心急如焚地想要在有限地时间里尽可能扩大拍摄范围、增加拍摄对象。随着采访的深入,最终导演的摄像机落在一对进京给儿子看病的夫妻身上。影片中,一对夫妇绝望地告诉拍摄者,来北京五天他们钱用光了,无法负担孩子的医疗费用,只能回老家,等待孩子死去。

《北京的风很大》整个拍摄过程短短数天,过程中创作人员近乎横冲直撞,见缝插针的拍摄方式,为本片捕获了内容丰富、多样的影像素材,使得最终成片散发出独特的时代气息,形成了一幅幅充满时代气息的人民众生像。

艺术家周泓湘在新世纪初就已开始实验影像的创作,其作品《红旗飘》创作于2003年。全片充满浓郁的时代气息,影片中有一个画外音反复不停的发问“集体是什么”“害人虫是什么”“革命是什么”“共同是什么”“现代是什么”,而发问过后,影片呈现的回答是一群年轻人齐声呼喊各种在“文革”时期被广泛使用的政治口号。著名艺术家和批评家曹恺在其文章《初潮在南方及南方以南:中国实验电影与录像2001-2006 》中提到,周泓湘创作于2002年的实验电影《红旗飘》,可以看作是中国实验电影的第一个明确的坐标,在此之前的长达九十年的中国电影史上,纯粹意义上的实验电影一直是一个缺项;《红旗飘》之所以能够成为里程碑式的坐标点,其依据有三:其一是纯粹的实验性影像语言,散点式的非剧情构架;其二是观念凸显成为主线,串联起全片结构;其三是其74分钟的长度,超越了通常意义上的短片标准。

《红旗飘》通过发问式的解构方式、以一种充满讽刺意味的形式,形成了其对当时社会政治和生活所提出的质疑和尖锐批评。同时,作为一部具有重要意义的作品,首次以实验的态度完成了影像在语言性和社会性方面的双重探索。

除此之外,实验电影对社会现象、社会事件的介入、反应在近年也逐步产生了新的形式。生于1980年的青年导演吴昊昊近几年制作了一系列以独立电影导演和艺术家为素材的实验短片作品,如《制作批判徐童》《吃孩子》等。不同于雎安奇的作品,吴昊昊并不以直接干预和行动的方式完成拍摄,而是对现有专业领域的社会素材进行解构和重新诠释。其作品《制作批判徐童》,创作于2012年,本片采用类似影像论文的形式,对纪录片导演徐童的作品提出质疑,并对其作品及所提出的质疑进行解析,全片形式非常新颖,充满解构主义色彩。

《制作批判徐童》以吴昊昊的旁白开场,在一段“无厘头”式的陈述之后,呈现出本片片名,并说明影片制作目的,由此展开对徐童及其纪录片作品拍摄方式的批判。吴昊昊在影片中提出了许多问题,如制作视频作品“是否拍摄到才具有意义”“为什么要批判”“真正的独立可能吗”等问题。而在音效上,影片中几乎只能听到导演本人念旁白的声音,旁白与画面中的字幕保持一致,影片中大量图片和字幕交替呈现。导演通过举例、分析等方式,归纳出徐童拍摄纪录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将与徐童就一系列问题的沟通过程以自述的方式呈现在影片中。大量运用直接、粗放的视觉设计、大号字幕、粗糙处理的图像构成影片风格独特视觉系统的同时,也对社会现象的进行了纵向的介入和回应。

三、实验电影社会介入的两种方式

综上,实验电影对社会介入的方式可以简单归纳为两种。第一种方式可以称之为直接介入式:电影《北京的风很大》采用的真实电影拍摄手法,通过街头采访、对谈、表演等方式,直接参与到拍摄内容中,完成艺术性实验或观念表达。另一种是间接介入式,《红旗飘》和《批判徐童》采用了此种方式,在这种创作手法范畴下,导演和摄制人员不直接介入到拍摄内容中或者不直接拍摄实验对象,而是通过多样或风格化的艺术语言,以直接阐述、隐喻或暗示等方式,同样可以完成对叙述影像实验或观念表达,达到拍摄目的。

四、结语

实验影像源自于西方,在中国起步较晚,但是中国自开放市场经济以来,社会的方方面面的变迁,给艺术家们带来了许多题材和资源。实验电影在中国正在进入一个充满生命力的时期,对社会议题,社会现象的介入,也作为一种符合中国艺术家实际处境的实验方式,涌现出越来越多风格迥异、形式多样的作品。本文所介绍的三位影像艺术家具有共同的特点,他们的作品以各自不同的形式、风格、语言和实验方式,完成了对社会的发问和介入,形成了中国实验影像领域具有鲜明特点的几次艺术实践。作为在中国发展明显滞后的艺术领域、实验影像艺术的语言和内容的探索还将不断深入,而关于实验影像领域的相关学术研究却鲜有建树,尚未形成完善的学术研究系统。本文通过对20年来三个不同实践段的实验影像艺术家及其作品的分析介绍和简要梳理,试图从社会实验的角度,为中国实验影像理论研究和评价体系提供一份局部资料。

参考文献:

[1][美]大衛·波德维尔.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M].曾伟祯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08:419.

[2]李笑男.作为观念的影像——西方当代影像艺术探源[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5:02316.

[3]曹恺.初潮在南方及南方以南:中国实验电影与录像2001-2006[J].当代艺术与投资, 2010,(07).

作者:朱志超

街头采访艺术论文 篇2:

真人和Live秀就是核心竞争力

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小事其实可以用来丈量人生,比如四年一届的世界杯—你可以问自己:四年前和我一起看世界杯的人在哪儿呢?又或者,人生能有几届世界杯?同理,当你看到新一个赛季的《中国好声音》又开始了,就会忽然意识到:哇,居然又是一个夏天了,光阴似箭啊!

各种以年为单位上演的真人秀每年都要流行一次,大概是因为真人秀操作起来似乎并没有多难,它没有剧本,不是角色扮演—你只要“做自己”就可以啦—所以可以标准化运作,于是就有了“铁打的摄制组流水的真人秀”。

那么真人秀为何如此受欢迎?当然啦,爱秀是人的天性之一,普通人在社交网络上晒饭晒狗晒娃,名人在Instagram上随便发朵花儿就能有1000个“赞”,而各种有特异才能的人“能够站在这个更大的舞台上,我很满足!”—对于秀的一方来说,“秀”并且被观看,是一件颇能实现表演欲的事。在真人秀里,整个世界就是你专属的录影棚。

另一种更为现实的心态大概就是:“变卖隐私就可以换钱哦”。当你面对一个机会,让你带着孩子上电视挖几天藕,一转身就能够拿十几个广告代言,那干吗不秀呢?

除了秀的人爽,看的人也很爽啊。就像小婴儿天生最喜欢看的就是人脸,人类喜欢刺探隐私的心是与生俱来的。真人秀24小时、全方位、多角度地把人的一点一滴都出卖,让你知道那个柔弱得拧不开瓶盖的女人和在自己家里气壮山河地撕快递包装的女人其实是同一个人,或者告诉你,世上也确实有许晴阿姨这种真的能在24小时里都一直柔弱的类型啦……

人生是无法预期的,而真人秀(原则上)又不可以剪辑,于是就会有很多意外,这些意外有甜蜜,也有尴尬。虽说你早已在生活里司空见惯了这些琐碎—谁的生活不闹心呢—但是当镜头把一切放大(可不仅仅是脸哦),这可是一种远比刷过滤镜的朋友圈照片更爽的体验啊。戏剧里虽然也可以有跌宕起伏的人生,但是真人实际的人生就像手作的饼干,一旦感觉到有“人的味道”,就变得更诱人起来。

这也是为什么电影《爱在午夜降临前》里的女主角瑟琳要一直抱怨男主角把她写进了小说里,这使不少人都来找她要签名—在那部小说里她真的也叫瑟琳,就连名字都没变哦—因为实在有太多人想看看真实的女主角长得美不美,以及现在究竟过得怎么样。

这略微有点“1984”的结果会让人想到二战时希特勒拍摄的那些“真人秀”。比如说其中一档名为《家庭历险记:与德国人的一晚》,记录了一对德国雅利安族年轻夫妇的全部生活。他还在一些公共场所设置大银幕,将电视画面传输到公共银幕上,就连洗衣店中的家庭主妇也能看得见。拍摄与观看在这里都显得别有目的,而我们的拍摄和观看也是一样啦。这大概是因为我们来到世上后本身就有多重身份吧,我们是自己这场真人秀的全职扮演者,同时,也是这个巨大的远古舞台的一位买了限时票的,忠实观众。

不管是屏幕上明星和素人被摄像机精心跟拍的节目,还是现实中把自己一点一滴都定时播报的社交分享,我们生活里充斥的真人秀实在太多啦。十分精彩!这个多出来的娱乐调剂首先要拜技术进步所赐。其次呢,当然就是人性咯,爱演和爱围观,都是人类的天然成分。

01

天涯、豆瓣直播真人秀

时至今日,天涯豆瓣上的连载帖大概可以和起点网的奇幻小说并称两大连载文学体裁了。在所有这些大段大段的连载帖里,都有“楼主”“小A”“小B”等诸多可以叫得上名字的人物,活生生就像发生在自己小区里一样;而看客的反应也和闺蜜间互相自曝隐私的下午茶一样特别热心地各显其能—所以年轻人并不是不像大妈们一样爱八卦,只不过是八卦的功能在这里就能实现!

02

今日说法真人秀

法制节目也是一种颇具传统的真人秀:这种电视节目充斥着王小姐网恋男子被骗以及张老太购买神奇保养品被骗之类的真人真事,并且让当事人出镜打个马赛克还不够,还得专门聘请演员重现犯罪过程,表情做作略显浮夸,可谓是三维立体声的法制科普啊,真是蛮拼的。我们推测其制作宗旨应该是:就算学不到法制知识,看个八卦也是好的吧……

03

我有一个朋友真人秀

就像所有的“我实话告诉你”都是假的、所有的“我在开玩笑啦”都是真的一样,所有的“我有一个朋友”的故事都多少夹杂了自己的倾诉欲—这个句式如果用在“我有一个朋友是克林顿”上,那引申含义就是“我也很有地位哦”;而如果是“我有一个朋友最近过得有点惨,能怎么帮帮他呢”多少令人怀疑是不是其自身故事的匿名版。总而言之,你的朋友那些令你挂心的事,都是自己想说的话的投影—不然,世界上的事情那么多,干吗要说这一件呢?

04

知乎真人秀

相比起“科学就这样,你爱信不信”的果壳,现在的知乎回答讲究的多是个人内心的体验,非常直观而具有浪漫色彩—比如在《富人是怎么思考的?》这一题目下洋洋洒洒十来条作答,又或者详尽地回顾了自己一生的奋斗史,这样的答题人实在太令人感动:都大富大贵了,还不像王思聪老师一样在自家豪宅宴请国民少女天团SNH48围着跳舞,而是选择把宝贵的时间放在知乎上讲述自己的心路历程,造福亿万网友。你不发财,谁发财咯?正所谓,好人一生平安。

05

二次元真人秀

平面世界里的作品一旦拥有了三次元版本都会显得有点奇怪:真人版作品所选的演员总是让人不满意,只有动过手术的假脸才能勉强扮演。而漫画帅哥的那些名台词由真人说出来也是灭High,就算是吴彦祖对你说出“最喜欢你的笑容了”或者“你是我的,谁也不能阻止我”之类的霸气台词,也不如一页纸有张力。这就是为什么Otaku们更愿意与抱枕结婚吧……

06

明星真人秀

从最早的看“明星+游戏”类真人秀里明星掉水里的窘态,到《中国好声音》或《我是歌手》里明星们已经开始进阶为群口相声演员,此类节目都会给生活增添一份欢乐……还有《爸爸去哪儿》《花儿与少年》这种“人在囧途”的真人秀,则会让人产生“这个爸爸居然比我还差劲”、“这人居然比我还笨”以及“那么小居然一身奢侈品”和“居然每天换一个包,气死了”等多种情感。

07

政治真人秀

相比“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大杀特杀技艺已超神的《纸牌屋》里的副总统弗兰克·安德伍德,另一部美剧《副总统》里女副总统的人生就可怜得多啦:这位赛琳娜女士(Selina Meyer)为了营造亲民形象,每天疲于奔命地赶赴各种会场,比如光临一下汉堡店、小学或者垃圾填埋场啦;还会时不时说错话或者替总统先生背一点黑锅;而以上所有演出稍微演砸一点,就要立马面对网上针对自己的搞笑视频……可真像是一场真人秀啊。这场真人秀实在是Tough,不过只有这样才符合政治家的行为守则:“扮演自己,获得选票”;而且,无论副总统女士的人生真人秀看着再怎么可怜,她的银行账户里还有5000万美元啊!

而真正的政治家的人生是什么样的呢?大概是这两部剧的加权平均吧—不然,哪个美国人会来吃炸酱面啦。

08

豆瓣影评真人秀

当你想看一部电影的时候你会出现在哪儿?你可能会出现在IMDb 250的List前面,并发现这些电影都太硬核了,全部看完很可能会产生暴力倾向,那么你就会出现在豆瓣电影250的List面前,并在看完几部电影后发现,比起电影,还是影评更牛×啊—在这小清新得天下的地盘,有70%的影评都有同样的真人秀倾向:无论是什么题材,都能够扯到“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了那一段初恋”这种事上,并且同样都是“物是人非,当片尾曲响起时你已忍不住哭泣,她的脸终于消失了”云云,似乎所有菲林都是为你而燃烧的。

09

Instagram真人秀

时至今日,光看推特什么的已经不够了,要看名人的真实人生,就要看Instagram啊!没什么文字没关系,反正你们也只看猫、狗、食物和脸……而对Instagram秀客来说,用滤镜调了半天不发也憋屈啊!而且还不用写字……

10

荒野求生真人秀

其实爸爸带着小朋友夜宿乡村,以及阿姨们和少年们旅行基本上也可以算是荒野求生啦……这类型的真人秀都会让人产生一种带入感:“嘿,如果在那里的是我,那可真够呛。”但是,又因为在那里的并不是自己,第二天自己还可以去上班,发觉人生真是美好啊!这么说来,此类节目可真是有教育意义,像是一盘很大的棋。

11

淘宝买家真人秀

对于淘宝卖家来说,评论里的“买家秀”这一功能,一定是把忧戚相关的双刃剑。一方面,好看的真人秀就是无需多言的活招牌,简直是在佛前跪求来的天使顾客—不过按照概率来说,长得好看(长相中上)的人可能只占人类的10%,而觉得自己长相好看的人大概超过50%,这种自觉的落差就导致了真人秀里会出现各种令人断了购买欲的亲身实例,比如某位韩国店主跪求买家不要再发买家秀—无论什么样的衣服,这位顾客都能完美撑成桶状。

12

街头采访真人秀

史上最强的街头真人秀大概是“打酱油”这个词的由来:网上流传2008年广州电视台记者在街头采访市民“请问你对艳照门有什么看法?”时,一位男性受访者从容应答:“关我P事,我出来买酱油的……”而在此之后,街头采访到的神群众层出不穷,比如扛着水桶被问到“你妈逼你相亲了吗”的女汉子,扔下一句“你觉得我需要吗”的铿锵回答;而被问到“你缺啥”时回答“所有的缺与不缺都是妄想”的大爷,也实在是有慧根……这种真人秀,大概旨在发掘民间智囊团,组成最强战队对抗外星人吧。

13

行为艺术真人秀

近日,在日本走红多年的“水手服爷爷”小林秀章在接受CNN采访的时候解释说:“日本的社会逼着人从众随大流,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下感到窒息。我想要传达的信息就是‘做你自己’。”那么真的要努力做一辈子的自己哦,哦基酱。

作者:娄晓晶

街头采访艺术论文 篇3:

古镇旅游业提升对国际游客接待能力方案的调研报告

【摘 要】 随着全球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之间的交流变得越来越频繁。旅游,作为一个重要的民间交流平台,在这几年蓬勃发展。中国这一具有上下五千年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旅游资源的一个发展中国家,逐渐成为越来越多的国际游客的选择,其中,古镇一直是作为一个旅游热点吸引着大量游客,然而古镇旅游业的发展始终存在着很多不尽如人意的现象。因此,我们此次调研,以西塘--一个具有百年历史且保存较好的清代风格建筑的古镇--为例,进行实地考察、进行问卷及街头采访,并希望通过此次调研,探明古镇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措施,探讨如何更好地提升古镇对于国际游客的接待能力。

【关键词】 古镇旅游 国际游客 接待能力 文化保护 发展道路

引言

古镇旅游业的发展作为中国旅游业中独树一帜的一员,以它独特的魅力与价值吸引着国际游客的目光。但是在古镇旅游业在国际市场的发展中,仍存在一定共性问题。本次调研考察以西塘為例,针对阻碍古镇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问题以及提升其对国际游客接待能力的方案进行探讨与研究。

1. 针对外国游客的问卷分析

9%的国际游客认为历史遗迹是吸引他们眼球的主要部分,36%认为西塘的生活方式给他们留下最深的印象,55%则认为最吸引他们的是西塘的文化和风俗。诚然,古式建筑、名人故居是西塘的一大特色,但是在国际游客心目中,独具特色的生活方式和文化风俗或许才是他们真正想体验的。他们希望通过西塘景区内原住民的生活方式和多样的文化风俗活动来加深对中国古代历史的了解。而历史遗迹与文化传承两者的动静结合,也可以更全面地展现西塘的魅力。

25%的国际游客在游览中由于语言障碍遇到困难。在这25%中,40%是由于购物引起,由问路、学习当地文化引起问题的现象分别占据20%。事实上,大多数国际游客能够在导游的帮助下解决语言所带来的困难。但是,通过加强当地居民和商铺老板的英语基本交流能力来削弱语言障碍,能使得买卖、沟通、文化交流变得更加直接、畅通。在这方面,西塘旅游公司对于集中培训原住民英语口语能力的设想是具有其必要性与可行性的。

12.5%的国际游客认为西塘景区内外语标识相当充足,87.5%表示基本足够,其中11%的游客表示其中有语法错误,但不存在理解上的问题,但仍应增加一定数量的交通指示牌。西塘的硬件设施已符合国家5A级景区的标准,也满足海外游客对于标识的基本需求。此外,随着中国文化的传播,越来越多的外国朋友能够理解中国式英语,而且随着近年来兴起的汉语热使得更多的外国友人具备了说一些基本生活口语的能力,这些现象对于减轻外国游客在西塘因标语而引起的困扰有重要积极作用。

对于是否需要打造一支外语服务小队,75%的国际游客持无所谓态度,25%认为可以考虑。大部分国际游客能够解决语言上的问题。在与游客的交流中,我们发现,受访者中有不少拥有2年以上在华居住时间的“老中国”,因此,外语服务小队的受众群体主要为单独出游且首次来华的游客来说。

2. 街头采访总结:

2.1古镇总体印象

西塘古镇的特色是其古风古韵,超过一半以上的国际游客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西塘拥有大量保存完整的清代风格建筑,富有江南水乡风情的建筑格局,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特色博物馆,古镇特色展露无遗。清代风格建筑、沿街贩卖的传统手工艺品、食肆里的当地特色小吃、风格各异的民宿及客栈,都展现了它既出尘又入世的矛盾的美。大部分来自外国的游客都对这里的建筑及民俗充满好奇,但是,由于西塘近年来商业化发展过快,大街小巷挤满了店铺与游客,它的古朴与安宁已几近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与商业城市无异的嘈杂过于浓厚的商业氛围在带来收入的同时,也带走了些许古镇的朴实之美,拥挤的通道和喧闹的店铺,让一些外国游客感到“喘不过气来”。

2.2关于古镇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西塘古镇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中,有26%的国际游客认为古镇管理混乱,19%认为景区内部物价过高,14%认为服务设施不配套,11%认为环境卫生差。通过实地考察,我们发现这些问题确实存在。古镇内部混乱主要源于客流量超过了景区可承受客流量,适当限客、完善保全系统等有望在短期内缓解这个难题。景区内部的高物价不仅对普通游客造成困扰,对于外国游客更是严重。约半数受访的海外游客认为有些商户对他们收费过高。另外,在不影响西塘整体规划的情况下,增配相应的服务设施,是提升接待能力的物质基础。

2.3当地居民的力量

在我们的采访中,我们得知大多数当地居民愿意利用自身的资源投入到古镇旅游的对外宣传和国际化发展中。许多店主及客栈主人都愿意学习英语或者已经在学习英语,他们认为这不仅提升自身的水平,也易于招揽国际游客消费,增强文化上的亲切感,使得来自外国的游客感受到西塘人的热情。此外,当地居民对于古镇保护、古镇基础设施建设、古镇水源、古建筑安全隐患等问题都十分关注,在这种情形下,政府应当加强与当地居民合作,提升古镇接待能力。

3. 提升西塘古镇对国际游客接待能力的建议

3.1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居民协同合作的发展模式

良好的古镇发展是接待能力的重要保障。古镇本身便是人居之地,因此古镇旅游业的发展应该由政府、企业、居民共同协作。政府在古镇发展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政府相关政策的引导、扶持是古镇传承与发展的保证。而在长远的发展中,应该更注重与企业、居民的合作,吸引开发商的资金,与当地居民洽谈,协商古镇旅游发展方向,保障当地居民权利的同时,合理开发,保障旅游业有序进行。

3.2注重民俗特色展示,提升古镇旅游对国际游客吸引力

加大民俗项目、传统文化活动的开发力度。古镇吸引海外客源的一大特色便是民俗民风。虽然古镇现在已有一些民俗活动项目,但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不能满足需求。今后发展中,应当更注重传统文化活动的开发,让国际游客真正参与到古镇的活动中来,真切体验与其本土文化中截然不同的风俗,满足他们的猎奇心理,以此增加古镇在国际游客心中的良好印象,促进在海外的宣传。

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据调查结果,不少国际游客慕名而来,目的是欣赏古镇特有的文化与艺术。然而,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并没有到位,因此,在以后的开发中,要注重将非物质文化与民俗活动等结合起来,加以保护、继承、传播和发扬,这既提升了古镇的宣传效果,也使得到访的国际游客来有所获,心满意足。

3.3针对性发展旅游活动,重组古镇市场营销行为

旅游产品的营销应该充分考虑旅游者的购买成本和便利性,开发古镇旅游,首先要研究其目标市场。就国际游客而言,主要人群分为两类:一是二十至三十歲的青年游客,这类国际游客多有较好的沟通技能,为单独或小群体出游为主;二是六十岁以上的老年游客,经济富足,与当地人交流较少,多随团旅游。

在西塘,这两类游客大多选择一日游,原因可归结于景区内部的服务设施较少,旅游品牌单一,景区范围较小等。因此,开展丰富的民俗活动,尤其是具有吸引力晚间民俗活动,能帮助古镇留住这些慕名中国古典文化而来的游客。景区夜景的美化也是重要措施之一,例如打造独具名牌特色、艺术风格的“西塘之夜”灯景等。另外,管理层应当增设、扶植具有显著特色的民宿、客栈,削减、规范一些设施不达标的客栈。

3.4改善古镇管理部门,规范古镇旅游服务

古镇管理不完善,势必引起古镇内部混乱,而不仅会对国际游客的游览造成困扰,也会伤害古镇在国际友人心中的形象。在西塘,原住民依然居住在景区中,使得古镇的管理尤为困难。政府加强旅游服务监管及督导将是提升古镇管理及秩序的重要保障。一方面监管部门应定期对景区内餐饮、住宿、娱乐、物价、卫生、交通、治安等旅游要素进行检查,对经营者进行服务知识的培训,规范古镇旅游的服务;另一方面完善古镇里的服务设施、安保设施、消防设施,降低安全隐患,降低意外发生的概率。西塘的交通管理也是古镇发展的弱点,由于古民居的格局难以改变,导致景区内道路人潮拥挤的状况也很难改善,而西塘景区内小巷众多,如果增设各种指示标语,充分利用这些四通八达的小巷,既能让国际游客感受小镇特色,也能缓解一下主干道上的拥堵状况。

结语

随着上海及周边大城市的发展,作为该地区主要的游览胜地,西塘的接待能力亟待提高。通过这次调研,我们从古镇的基础设施、文化软实力两方面出发,客观评价并分析了西塘对于国际游客的接待能力。商铺,是原住居民的生活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经营者需加强树立一视同仁的观念,以平等诚信原则对待国际游客,增加游客的好感度。此外,特色客栈及特色文化项目对于国际游客具有文化意义上的强大吸引力。从对嘉善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戴雨频的采访中,我们了解到西塘正在打造“西塘之夜”及西塘文化节系列特色活动,试图将这个古镇过度商业化的扭曲摆正回来,回归到一个以文化出彩的古镇。

古镇的发展,是当地旅游公司的责任,当地政府的责任,更是当地居民的责任。西塘,在三方的努力下,正不断地提升对外接待能力,以其江南特色及多元化文化吸引越来越多国际游客。

参考文献:

[1] 《江南水乡古镇:西塘》阮仪三著 浙江摄影出版社 2002年12月1日.

[2] 《江南古镇:历史建筑与历史环境的保护》阮仪三、李浈、林林 著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第1版 (2010年1月1日).

[3] 《阮仪三与江南水乡古镇》 阮仪三著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第1版 (2010年8月1日).

[4] 《漫步话西塘》 王明皓著 中国青年出版社; 第1版 (2002年1月1日).

作者简介:林佳乐(1992-),女,浙江台州温岭人,从事商务英语研究。

(作者单位:浙江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

作者:林佳乐

上一篇:公共事业管理论文下一篇:德育意识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