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经济发展

2024-05-22

海洋经济发展(精选6篇)

篇1:海洋经济发展

加速海洋信息产业建设促进海洋经济发展

加快我国海洋信息产业的建设,不仅能促进我国海洋经济持续、高效发展,还能在增强我国海防实力,维护我国海洋权益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作 者:彭超 文艳 作者单位:青岛海洋大学海洋经济与海洋法学研究院刊 名:沿海企业与科技英文刊名:COASTAL ENTERPRISES AND SCIENCE & TECHNOLOGY年,卷(期):2001“”(3)分类号:F49关键词:

篇2:海洋经济发展

发布时间:2011-11-2信息来源:珠海新闻网

珠海市海洋和农渔局将以实施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为契机,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海洋经济强市和生态海洋的战略目标要求,创新工作机制,加强海洋环境和重点用海项目的监视监测,推进我市生态海洋建设,为开发和管理珠海海洋资源,促进珠海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推进海洋生态保护与监督管理,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一是加强海洋环境质量状况与趋势监测。在珠海近岸海域布设监测站位,在丰水期提取水质进行COD、三氮、重金属等化学分析,并在近岸海域、四大口门、海洋生态保护区、水产资源丰富海区、中华白海豚保护区、生态敏感海域布设监测站位,进行生物要素、化学要素以及水文要素调查分析,并对分析数据进行综合评价,预测近岸海域水质变化趋势,以了解掌握珠海海域生态环境及质量状况。同时,选择崖门口和磨刀门口的牡蛎、鸡啼门口南水三角岛的文蛤及沉积物进行重金属等指标监测,以掌握近岸贻贝的质量状况。

二是加强海洋功能区监测。加强对桂山网箱养殖区、三灶镇贝类养殖区等海水增养殖区的水质、沉积物、养殖生物质量进行监测;加强对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调查监测以及对金沙滩泳场和海滨泳场进行粪大肠菌群等要素的持续性监测,以掌握各功能区的环境质量状况和白海豚分布状况、数量变化以及栖息环境等情况。

三是加强污染源状况监测。通过对石角咀水闸、鸡啼门排河口、木乃滩排河口、吉大污水排放口以及威立雅污水处理有限公司重点排污口进行全面监测,以掌握我市陆源入海污水量、污染物种类以及浓度和近岸海域海洋生态受污染状况。同时,开展海洋垃圾监测,了解海域附近环境状况。

四是加强海洋与渔业环境灾害和污染事故应急监视监测和管理。主要是对赤潮、溢油等海洋灾害进行跟踪监视监测,以掌握赤潮发生地点、范围、赤潮生物种类及密度、贝毒种类及含量,以及溢油对海洋环境、海洋生物等的损害情况。

篇3:海洋经济发展

浙江省发展海洋经济和建设海洋经济强省必须依托海洋教育和海洋科技, 尤其是海洋高等教育和海洋高新科技。海洋经济建设需要大批高素质的海洋人力资源, 其中既包括海洋管理人才和海洋科研人才, 也包括大量在第一线工作的海洋应用型人才, 通过多种形式的海洋教育可以为海洋经济建设提供适合各种需要并适应各种层次的海洋人才。海洋经济建设同样离不开海洋科技, 海洋科技是支撑海洋经济和产业的关键因素, 海洋科技可以大幅度地提高海洋生产力, 海洋高新科技成果是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

1 海洋经济为海洋教育和海洋科技的发展开辟了新空间

“海洋经济”一词是随着20世纪60年代以来地球上大陆资源的衰竭、生态环境的恶化、人类对海洋资源价值的发现、海洋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海洋经济地位的提高而产生的, 关于“海洋经济”的定义, 近20多年来学术界专家一直在进行积极的研究探讨。杨金森研究员1984年撰文提出海洋经济是以海洋为活动场所和以海洋资源为开发对象的各种经济活动的总和。而勾维明教授则认为, 海洋经济以其内涵角度可以界定为产品的投入和产出, 需求和供给, 与海洋资源、海洋空间和海洋环境条件直接相关的经济活动总和;从其外延角度可以界定为以海洋活动场所和海洋资源为开发对象的各种经济活动的总和。因此海洋经济是与海洋直接关联的, 以海洋为基本活动场所的, 以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和保护为主要目标的各种经济活动的总和。海洋经济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和外延, 海洋经济的产业链很长, 属于海洋经济范畴的海洋产业有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海洋矿业、海洋盐业、海洋化工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电力业、海水利用业、海洋船舶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海洋农林业、海洋设备制造业、涉海产品及材料制造业、涉海建筑与安装业、海洋批发与零售业和涉海服务业等海洋相关产业。海洋经济丰富的内涵和外延为我们开展海洋教育和海洋科技研究提供了特定的范围, 并为海洋教育、海洋科技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海洋教育与海洋科技应该以海洋及与海洋相关的各类事物为研究对象, 以解决海洋经济发展中的现实突出问题为任务, 培育海洋人才、创新海洋科技并促进海洋经济持续发展。

2 浙江省海洋教育、海洋科技发展现状

近年来, 浙江省掀起了发展海洋经济的热潮, 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若干意见》和《浙江省海洋经济强省建设规划纲要》, 提出了一系列加快海洋经济强省建设的指导意见, 浙江海洋经济呈现了“全面提升一产, 主攻二产、积极培育三产”的发展态势。但是海洋经济只占浙江省国民经济的8%, 海洋开发利用和管理仍处于初级阶段, 海域、岸线等自然资源和物质资本投入成为拉动海洋经济发展最主要的生产要素, 科学技术、体制机制和管理水平等内生性要素欠缺, 成为阻碍海洋经济更高水平发展的主要瓶颈, 浙江海洋经济还大有可为。

通过对海洋教育机构、涉海学科专业设置、涉海重点学科和涉海重点实验室进行的初步调查, 浙江省主要实施海洋教育的机构有9个, 包括1个研究所, 即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担负着硕士生的培养工作;8所高等院校, 即浙江大学、宁波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浙江海洋学院、温州医学院、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和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 它们是浙江省培养涉海类高级专门人才的主要高等教育机构。涉海类博士点1个;涉海类硕士点共有9个, 涉及的专业有物理海洋学, 海洋化学, 海洋地质, 海洋生物学, 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 水产养殖, 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捕捞学等;涉海类本科专业共有18个, 涉及的专业有海洋科学、海洋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水资源与海洋工程、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水产养殖、食品科学与工程、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海洋旅游管理、物流管理、海洋经济、航海技术、轮机工程、海洋生物工程、海洋生物技术和海洋环境科学等。涉海类重点学科6个, 其中水产养殖学为省重点学科;港口、海岸与近海工程, 水产品加工与贮藏, 海洋生物学和捕捞学为省重点扶植学科;城市规划和海洋工程为“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至今尚未有国家级和部属级重点学科。船舶与海洋工程为国家级特色本科专业, 设在浙江海洋学院;有4个涉海类省级重点本科专业, 其中航海技术和水产养殖学专业设在宁波大学, 海洋技术和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设在浙江海洋学院;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有2个高职专业, 其中轮机技术与管理专业为省重点专业, 海洋船舶驾驶专业为国家级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改革试点专业。有5个涉海类重点实验室, 其中海洋生物工程和健康食品与海洋药物实验室设置在宁波大学, 海底科学、海洋动力过程与卫星海洋学和区域海洋学实验室设置在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均为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 。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浙江省尚未形成面向海洋和培养海洋高级专门人才的较完整的海洋教育体系, 海洋教育在学校类型、培养层次、培养数量与质量等方面都与海洋经济建设需要有很大差距, 与沿海海洋教育实力和科研力量较强的山东、上海和辽宁三地区以及广东、福建、江苏和天津等相比, 趋于上述省市之后, 海洋教育力量较弱且分散, 不能有效适应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的需要。

浙江省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就开始重视海洋科技研究, 建立了若干科技机构, 形成了一支基本的科技队伍, 取得了一批重大的科技成果。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研制出的渔业机帆船等科技成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各1项, 全国科学大会奖6项。这几年浙江海洋学院所承担的“深海抗风浪网箱的研制”等国家“863”课题以及“东海区重要渔业资源调查及名优水产增养殖的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的国家科技支撑项目所取得的海洋科技成果, 为我国东海区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宁波大学海水生物活饵料和全热膨化饵料的关键技术创新与产业化获国家科学进步二等奖。据不完全统计, 仅在“十五”期间, 浙江省有70项海洋科技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和海洋科技成果奖, 2项海洋科技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获专利授权170余项。这些海洋科研成果代表了目前浙江省在海洋科技研究领域所达到的水平。目前, 浙江大学的海洋工程和生物剥离技术、宁波大学的生物技术、浙江工商大学和浙江工业大学的海产品精深加工技术、浙江海洋学院的深水网箱及养殖技术、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的海洋资源保护与遥感技术、杭州水处理中心的膜结海水淡化技术以及浙江省海水养殖所的贝类养殖与净化技术, 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具有较大的影响。目前浙江省有省级以上海洋科研机构4个, 分别为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杭州水处理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和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 科技人员总数611人, 其中高级职称技术人员338人。在4个主要科研机构中, 2个是部属科研所, 拥有专业人员512人。另外浙江省积极引进大院名校, 着力建设海洋科技创新载体, 其中有浙江海洋学院和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等联合兴办的浙江东海海洋研究院;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与中国海洋大学合作共建的温州海产经济贝类引种育种研究中心, 舟山欣海船舶工程研究所、普陀区科技联合开发中心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02研究所共同组建的浙江东海船舶工程研究中心, 浙江海氏实业集团引进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海氏实业集团内部建立的科研工作站, 定海区科技开发交流中心、北京化工大学和浙江金鹰集团共同组建的舟山北化集合物加工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 温州海藻生物有限公司和海洋医学研究所共建的海洋生物技术研究中心, 同时还在普陀、玉环和龙湾创建了3个省级海洋科技园区和玉环、温岭、普陀和洞头等8个国家及省级科技兴海示范区 (基地) , 集聚了大量海洋科技人才, 促进了海洋科技创新, 加快了海洋高新技术的产业化进程。但是, 与山东、上海和广东等兄弟省份比较, 浙江省在海洋科技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主要表现为:一是海洋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重大海洋科技成果不多, 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 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的贡献不大;二是专门海洋科技机构不多, 海洋科技人才缺乏, 力量相对比较分散, 在目前浙江省高校中拥有的大量可开展海洋技术研究的专业人员的作用尚未得到有效发挥;三是存在一方面海洋科技专业人才缺乏, 另一方面大量涉海类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现象;四是海洋科技研究方向整合度不高, 各自为战, 尚未形成合力, 而且还有许多空白领域;五是海洋科技经济投入不足。综上所述, 浙江省海洋科技还不能有效支撑海洋经济发展。

3 加快发展海洋教育、海洋科技, 全面推进浙江海洋经济建设的思考

3.1 广泛开展海洋知识的宣传和普及, 提高发展海洋经济的认识

海洋经济建设既需要专家学者的参与, 同时也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加。但浙江省广大人民群众对于海洋具有保障国家需要、维护主权权益、保护资源环境和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知之不多、知之不深。这就要求与海洋相关的职能部门、科研院所及协会认真组织起来, 广泛开展海洋知识的宣传和普及, 使人人都意识到海洋和海洋经济建设的重要性。

3.2 在海洋经济建设总框架指导下, 抓紧制订海洋教育和海洋科技发展规划, 并发挥其在实际工作中的引导和指导作用

浙江省委、省政府已出台《关于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若干意见》和《浙江省海洋经济强省建设规划纲要》等文件, 提出了海洋经济建设的总框架, 并对海洋教育和海洋科技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浙江省教育、科技主管部门以及相关海洋教育、海洋科技单位要在此总框架的指导下, 抓紧制订出台浙江省海洋教育、海洋科技发展规划, 并充分发挥两项规划在实际工作中的指导和引导作用。两项规划制订的关键是要摸清浙江省海洋教育、海洋科技的现状, 尤其是资源力量的分布状况, 提出海洋教育、海洋科技的差距、发展目标和要求, 着力做好发展方向分工和相关资源整合工作, 以使全省海洋教育和海洋科技错位有序, 科学发展。

3.3 高度重视海洋人才的培养

海洋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海洋人才。要通过海洋类大学、科研机构的常规性培养以及论坛培训班等等方式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培育一支高素质的海洋人才队伍, 也可通过与国外科研院所的联合来解决高层次的海洋人才的培养问题。在海洋人才的培养上, 要充分发挥已有50年本科办学历史的浙江海洋学院的作用, 在保持其已有的涉海类本科生培养规模的基础上, 扩大涉海类硕士研究生的规模, 并鼓励、扶持其取得博士学位授予资格, 开展涉海类博士研究生教育, 使其成为全省海洋人才培养中心, 并发挥示范作用。同时, 也要充分发挥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工商大学和宁波大学等相关涉海学科专业的作用, 从而构建全面的海洋人才培养体系。在海洋人才培养中, 高度关注人才培养的应用性方向和专业思想教育, 以使海洋人才在海洋经济建设实际工作中能尽快适应、安心岗位并发挥作用。

3.4 高度重视海洋科学研究, 不断推进海洋技术创新

海洋科技是海洋经济发展的关键, 我们要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方针, 坚持海洋科技创新主动适应海洋经济发展和主动服务海洋经济发展的理念。有效整合浙江省海洋科技资源, 聚集海洋科技创新要素, 激发各类包括科技院所、大学和企业等涉海科技专业人员的积极性, 围绕海洋生物技术、海洋工程技术、海洋化工技术、海洋安全技术、海水产品精深加工技术、船舶设计修造技术、海洋旅游、海洋交通运输技术、海洋物流管理、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技术等领域, 主动设计一批重大攻关项目, 联合各方力量, 突破一批浙江省海洋产业发展中亟须解决的关键技术。要进一步推进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积极抓好海洋技术协作中心、海洋技术转化示范中心和海洋技术培训基地的建立和完善工作, 加大政策扶持, 促进科研成果的孵化、转化示范工作。同时, 建立和完善以县级技术推广站为中心, 乡镇推广站为纽带, 龙头企业为依托的技术服务网络, 以点带面, 推动全局, 并争取创建一批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企业集团。

3.5 加大对海洋教育、海洋科技的资金投入

海洋教育、海洋科技都是高投入领域。浙江省海洋教育、海洋科技的基础和历史积累比较薄弱, 与山东、上海相比有较大的差距。因此, 政府应该设立海洋教育、海洋科技专项资金, 用于扶持两个领域的建设和发展。同时, 可考虑创新投入机制, 建立浙江省海洋教育、海洋科技发展基金, 以扩大对该两个领域的投入。

摘要:推进海洋经济建设是实现浙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是顺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海洋经济建设必须依托并大力发展海洋教育和海洋科技。

关键词:海洋经济,海洋教育,海洋科技

参考文献

[1]张莉.海洋经济概念界定:一个综述[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1) .

[2]朱坚真, 师银燕.略论广东海洋科技教育与海洋经济发展[J].广东经济, 2008 (5) .

[3]孙志辉.加快海洋科技发展推动海洋强国建设[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06 (5) .

篇4:海洋经济发展

《企业文明》:十八大报告首次旗帜鲜明地提出要“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其中拥有强大的海运业是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的关键。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对我国可持续发展具有哪些重要的战略意义?

李绍德: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谁拥有了海洋,谁就拥有了未来。由于陆上资源约束的日益严重,海洋正在成为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点,各国都纷纷将视线转向海洋。就我国来说,一方面,我国经济是高度融入全球经济的外向型经济,对海洋资源、海洋空间的依赖程度大幅提高。另一方面,近年来我国的海洋权益也受到空前的挑战,需要采取切实措施加强保障,以提升我国的海洋综合实力及国际竞争力。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事关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文明》:人们说建设“海运强国”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这样吗?

李绍德:是这样的。海洋经济产业群主要包括海洋渔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油气业、海洋盐业和化工业等传统产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海洋可再生能源业、海水利用业等新兴产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包括港口物流和海运)、海洋旅游业、海洋文化业、涉海金融服务业、海洋公共服务业等服务产业。而海运业是海洋经济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是海洋权益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近代历史来看,“强国离不开航权”,由于海运业承担了2/3以上的国际货物贸易运输量,葡、西、荷、英、法、德、美、日等世界强国的先后崛起,都离不开海运业的支撑。尤其是在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的今天,海运业更是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对于我国来说,海运业承担了90%以上的外贸货物运输量,对国民经济的安全运行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超过56%、铁矿石对外依存度超过60%的情况下,海运业的重要性更为突出,是关系到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不可或缺的战略性服务产业。强大的海运船队在和平时期可以从事贸易运输,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在战争期间,可以作为后勤和后备役船队,服务国家军事安全,对保障国家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企业文明》:在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方面您具体有哪些建议?

李绍德:一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平台,应采取特殊的政策支持。

2009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把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纳入国家战略,对发展我国海洋经济、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由于海运是国际竞争的产业,各国(地区)都高度重视本国海运业的发展,扶持本国有条件的港口城市争当国际航运中心。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除了要与传统的伦敦、新加坡和中国香港航运中心竞争外,还要面临以韩国釜山为代表的周边港口城市的激烈竞争,要完成“到2020年基本建成航运资源高度集聚、航运服务功能健全、航运市场环境优良、现代物流服务高效,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的任务依然任重道远。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不是上海市的地方或区域战略,而是国家战略,对发展海洋经济具有重要意义,应该将其作为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平台加快推进,国家应给予特殊的政策支持,并充分整合江浙的资源。

二是建议成立国家海洋监管总局。加强对海洋经济的科学规划与综合管理,统筹海洋产业的结构优化与布局,理顺海洋的管理体制,由专业化的分散管理逐步向集中管理过渡。

三是建议国家在上海试行自由港。把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结合起来,大力推进政策创新,批准上海设立自由贸易园区,真正实现“境内关外”,以促进海洋经济的发展。同时,实施区港联动,将洋山港区和外高桥港区建设成为自由港区。

四是支持海运企业的发展,扩大中国船东承运国货比例。明确规定国家战略储备物资、政府采购物资、军事物资、对外援助物资以及国家政策性银行提供信贷项目的物资均由国轮承运,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鼓励中国货主企业对关系国家经济运行安全的进口大宗物资,如矿、油、煤、粮等在对外贸易中最大限度地保障我国海运权益,以逐步提高中国船东承运国货的比例。

五是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国有骨干企业调整船队结构,加大财政税收对提前淘汰老旧船舶的支持力度,提高船队技术水平,促进节能减排。

《企業文明》:没有稳定的海员队伍,建设“海运强国”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建设“海洋强国”就更无从谈起了。那么,有关提高海员社会地位的提案建议是怎样的呢?

李绍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海运事业取得了迅猛发展,对国民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安全运行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广大海员为此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海员的社会地位和相对收入却在下降,导致职业吸引力明显下降,海员、尤其是高级海员流失严重。海员队伍是建设海洋强国的基础力量,是具有战略意义的第一资源。因此,我建议国家出台切实措施,提高海员的社会地位。

《企业文明》:海员是国际公认的、国际性流动的高危、高风险职业。那么,海员工作的特殊性又是什么呢?

李绍德:第一,海员工作的特殊性体现在工作的艰辛性。海员长期在海上工作,经常面临海上恶劣天气的威胁,必须时刻保持高度紧张的工作状态和精神状态,而且远离家人,需要一种与众不同的奉献和牺牲精神。由于常年离家,长期工作生活在封闭、单调的环境,海员的心理普遍处于亚健康状态。

第二,海员工作的特殊性体现在工作的危险性。除了恶劣天气外,海员还经常面临海盗的威胁。据不完全统计,2008—2012年的五年间,全球共发生海盗袭击事件1 880起,劫持船舶221艘次,人质4 507人。仅索马里海盗就袭击船舶859起,劫持船舶180艘次,人质2 333人,其中遇害或者失踪52人。

第三,海员工作的特殊性体现在工作责任的重大。海员是一个小众群体,根据有关统计,我国海员约65万人,从事国际运输的仅约30万人,但海运承担了我国85%的外贸运输任务。一艘1.4万标准箱以上的集装箱船舶只配备20多名海员,但船舶造价高达10亿元人民币,所承载的货物价值更是超过10亿元人民币。海员,尤其是以船长、政委、轮机长、大副、大管轮为代表的高级海员承担着非常重大的经济责任,对于保证国家财产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四,海员工作的特殊性也体现在海员是一种高技术职业。不同于煤矿井下岗位,从事国际运输的海员不但要精通相关技术,还要精通英语。尤其是三副以上的高级海员普遍都有大学以上学历,船长则需要十年以上、五级职务的海上工作经验,并要通过相应的培训和国家考试才能担任。

第五,海员工作的特殊性还体现在较少享受社会公共服务。海员们常说:“团聚时的温馨、家的安稳都不属于我们。在船上一年少说做8个月,如果在船上干30年,与家人在一起的时间不超过10年。”由于长期在船上工作,海员使用文化、医疗、娱乐、公共交通等社会公众服务的机会明显少于其他人群。

海员作为一个世界性的特殊职业,向来备受国际劳工组织的关注,也是该组织专门制订最低工资标准的唯一职业。于2013年8月生效的《2006年国际海事劳工公约》其根本内涵就是让海员体面工作,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保障船员的工资收入。世界上多数海运发达国家都对本国海员实行较大幅度的个人所得税减免优惠政策。据了解,瑞典对在船上工作获得的收入可享受特殊扣除额以及税收抵免;新加坡、菲律宾等国完全免征海员所得税;英国对年度内离开本国在外航行超过183天的海员,免征个人所得税;日本只对海员在陆地取得的收入计征个人所得税,海上发放的补贴不予征税;荷兰对境内设立常设机构的船公司,减免其所属海员应征税额的38%;香港地区规定海员年度内在本地停留时间累计不足60天的,免征个人所得税。

《企业文明》:对此,您具体有哪些建议呢?

李绍德:具体有三点建议。一是建议加大对海员群体的宣传和培训力度,关心海员的心理健康。在中央主流媒体开辟《海洋》《海员》等专栏,促进全社会尤其是青少年关注海洋,了解海员对国家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树立海员良好的社会形象,增强海员的从业自豪感。设立专项基金,鼓励企业、大中院校和社会培训机构加大对海员的培训力度。由国家有关部门出面,建立完善的海员心理测试、评估、治疗和康复系统。

二是建议参照国际惯例,免除海员个人所得税或将海员个人所得税减除费用标准提升到17 500元/月,维持2005年12月以前船员所得税减除费用标准与普通人群5倍的倍率关系。

三是如第2项建议有难度,则建议国家对船长、政委、轮机长、大副、大管轮等高级船员和其他技术业务骨干发放政府特殊津贴。

《企业文明》:最后,《关于从严从重从快加强食品安全、取信于民的提案》具体有何建议?

李绍德:政府有关部门应积极响应党中央关于作风建设“八项规定”的要求,以党风带民风,建设“幸福中国”从抓放心食品开始,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法律体系、标准体系、信用体系、监管体系的建设,加大对食品安全事故的处罚力度,切实改进我国食品安全管理。

一、建议组建成立更具权威的食品监管部门,授予监管处置权力,纳入向全国人大述职范围,将食品安全监管由分散监管转为集中监管。在完成监管体制改革前,建议大力强化食品安全办公室牵头负责的作用,赋予其更多的权力和责任,统筹食品安全领域相关监管工作,在多部门协调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并进一步理顺各部门食品安全的监管责任,做到不重复,不缺失。

二、建议以《食品安全法》为核心,加强相关配套法律法规的建设,清理、修订现有规章制度,不断完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同时,参考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的标准,尽快修订、提高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规范食品质量和生产、加工、销售过程。

三、建议加大媒体监督,从严管理,加快食品安全信用体系的建设,落实企业的主体责任。逐步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信用的监管体制、征信制度、评价制度、披露制度、服务制度、奖惩制度等,确保有不良记录者不能进入食品生产经营领域。老大难,不是问题难,而是执行不力,难落实。例如:酒驾这个老问题,经过抓典型、媒体公开、加大执法力度,应该说成效显著,得到广大群众的赞同。为此,要建立食品生产、流通可追溯体系,确保重大食品安全问题的快速处置与问题、责任的准确认定。

四、建议集中掀起食品安全风暴,取信于民。要加大对食品安全事故的处罚力度,借鉴抗美援朝时期,中央政府对卖过期失效和伪劣带菌药品给志愿軍,造成部分战士致病、致残、甚至死亡的上海大康药房资本家王康年判处死刑的做法,对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和有毒有害食品的参与者从严处罚,施用重典,“该抓的抓,该杀的杀”,对知情不报者应以包庇罪论处,以保持对不法分子强大的震慑力,使不法分子不敢违法、不能违法、不想违法。

篇5:海洋经济发展

谈会发言摘要

发布时间:2011-10-2

2信息来源:

编者按 刚刚闭幕的省委五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作出了《关于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推动海南又好又快发展的决定》。《决定》提出,要发挥海洋大省的优势,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由省海洋与渔业厅主办、省社科联联办的加快发展海洋经济专家座谈会日前在海口举行,旨在贯彻省委五届三次全会精神,谋划海南海洋经济的长远发展。专家们围绕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新兴海洋产业、加强南海区域合作以及海洋环境保护等话题展开研讨,对如何发展海南海洋经济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现摘要刊发专家发言观点,以飨读者。

发展战略

实施六大工程 确保海洋经济增加值五年翻一番

省海洋与渔业厅党组书记、厅长 赵中社: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海南的重要讲话,省五次党代会和省委五届三次全会都把发展海洋经济作为海南特色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贯彻落实好这些精神,就可以使海南经济跃上一个新台阶。今后五年,海南海洋经济将在前几年快速发展的基础上,乘长风破万里浪,加快发展,努力实现五年增加值翻一番的奋斗目标。海洋经济增加值从2007年的231.5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500亿元以上;水产品增加值从2007年的91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210亿元以上。

为确保奋斗目标的实现,我们将着力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实施六大工程。第一,调整发展方式。从外延扩大再生产与内涵扩大再生产并举,逐步向以内涵扩大再生产为主转变;淡水养殖与海水养殖并举,逐步向以海水养殖为主转变;近海捕捞与外海、深海捕捞并举,逐步向外海深海捕捞为主转变。第二,调整生产关系。发展渔业合作社、罗非鱼协会,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形成种苗、饲料、养殖、加工、出口罗非鱼养殖产业链条。第三,强化统筹海洋经济职责,协调各方力量,形成统一合力,推进海洋经济发展。落实海洋功能区划,加大海域管理力度;提前介入、积极推进围、填海等海洋工程项目;第四,强化海洋公益。搞好生态保护。抓好海洋环境保护,加大对自然保护区的监察力度,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公益服务。要通过实施精养工程、耕海牧鱼工程、大船工程,围填海工程、科技兴海工程、强本固基工程等六大工程,保证实现五年翻一番的奋斗目标。

实施再造“海上海南”战略

省委党校唐镇乐教授:依托海南丰富的海洋资源,再造“海上海南”,将海南建成海洋经济强省,这是海南800多万人民的愿景。

立足海南省情,我们要改变单一的陆地式发展战略,创新“陆海并举”的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实施再造一个或若干个“海上海南”的发展战略,这是海南的优势所在、希望所在。海南不能再守着南海这巨大的蓝色聚宝盆叫穷。再造“海上海南”,实现海洋大省向海洋经济强省转变,关键是实施“科技兴海”战略,以海洋渔业为突破口,改造捕捞、养殖、加工等传统海洋产业;以科技型产业为主导,提升海洋经济第二产业;以服务型产业为方向,开拓海洋经济第三产业,建立相互促进、门类齐全、具有海南特色的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多元化海洋经济新格局。

理论支持

为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提供理论支持

省社科联专职副主席张学泮:海南海洋经济强省的建设,既为广大社科工作者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舞台,又为社科工作者提出了挑战,赋予了神圣的历史使命。全省社科界要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的号召,关注海洋、研究海洋,为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提供理论支持,更好地发挥“思想库作用”。

为此,社科界要充分发挥人才优势、理论优势和智力优势,认真总结和提升人类认识、开发、利用和管理海洋过程中,所形成的先进思想、观念、意识和心态,宣传普及先进的海洋文化。同时,社科工作者要加强联合攻关,深入研究海洋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和现实问题,为海洋经济发展建言献策。尤其要针对海洋开发模式和发展方式、海洋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海洋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海洋产业调整和新兴产业发展等问题,精心策划选题,组织跨学科、跨部门、跨区域的联合攻关,推出一批直接为党和政府决策服务的有份量有影响的应用研究成果,努力提升社会科学服务海洋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油气开发

立足油气资源开发 做大做强优势产业

海南大学海洋学院名誉院长张本教授:大力发展海洋经济,要明确产业重点,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海南岛周围海域和南海海域海洋石油天然气资源储藏量巨大,开发潜力很大,可发展成为成龙配套的工业体系,建设大型的油气综合开发产业化基地。油气综合开发业具有产业链长的特点,上下游产业的联动发育,不仅可使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而且能够带动配套项目和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推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可能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提升区域经济实力。因此,做大做强油气综合开发业,是海南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大举措。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突出“特”字,创新体制,扩大开放,尤其是要鼓励地方企业开发和国内外联合开发,将海南岛建成南海油气综合开发基地。这不仅有利于强省强国富民,而且有利于捍卫南海的海洋权益。

开发海上油气 建设美好海南

中海石油海南天然气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霍燕宁: 海南油气资源丰富,海上油气资源的加工利用将促进海南海洋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中海油经过多年的努力,先后在海南岛及其周边海域发现了丰富的油气储量,并成功开发了崖城13-1气田、东方1-1气田,最近又建设投产了文昌油田群,乐东气田正在建设中。同时,建设和运营了天然气化工等一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能源化工项目,为海南省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支持和保障。

在油气开发方面,要延长油气加工的产业链,增强服务业、辅助产业,将油气化学工业的每个加工过程的利益更多的留在省内,注意产业的搭配,在加工深度上多作文章,开发生产出高端的产品,使岛内的县域经济、镇域经济、个体经济随着大企业的进入得以发展,让人民得到更多的实惠。

区域合作

加强南海区域合作 助推海洋经济

中国南海研究院副院长朱华友:南海区域经济合作的加强是推动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选择。

自由贸易区建设已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战略。在多边或双边自由贸易区协定下,通过制订更优惠的政策措施,来推动参与方经济的发展和共赢已成为一种趋势,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资源的有序流动和合理配置。在这种背景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以及泛北部湾等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都给海南提供了新机遇和新挑战。对海南而言,要善于利用这些合作机制,加入区域经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加速海洋经济的发展,如探讨建立南海海洋经济论坛、建立南海区域性水产品交易市场等。

海南已成为南海的海上石油、天然气钻探前沿基地,是南海海上运输的重要通道必经地,地理和区位优势比较明显,这是寻求区域合作的特有优势。另外,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也为南海区域海洋经济合作提供了有力的平台,海南省是我国面向东南亚的桥头堡,随着洋浦保税港区的封关运行,将为区域经济合作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南海油气资源共同开发的加快进行为海南海洋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海南应加快南海油气开发基地建设。

产业结构

优化海洋产业结构

海南大学中国现代经济理论研究所宋贤卓: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探索如何推进海南海洋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进程,是推动我省海洋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

目前,海南省海洋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海洋产业高级化程度低。海南海洋一、二、三产业之间发展不协调,主要表现为二、三产业发展滞后。

优化海南海洋产业结构的总体思路是,充分发挥市场配置海洋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广泛运用海洋科技,推动我省海洋产业结构高级化进程,继续优先发展海洋渔业,确立海洋油气业、海洋旅游业作为我省海洋主导产业并以此推动海洋三次产业的协调持续发展,构建环岛“蓝宝石”海洋经济圈。

一是调整海洋捕捞结构,发展远洋捕捞。实施科技兴渔战略,提升传统产业科技含量,逐步实现渔业现代化;二是选择和确立主导海洋产业,推动非主导海洋产业发展,促进海洋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我们确立海洋油气业、海洋旅游业为我省主导海洋产业。通过大力发展油气业,推动我省一、二、三海洋产业的协调发展和海洋产业结构高级化进程。

以可持续发展理念发展海洋旅游业

海南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陈扬乐教授:海南岛是中国唯一的热带岛屿,阳光、海水、沙滩、绿色和空气五大休闲度假旅游要素俱全,这是海南发展海洋旅游业的独特优势。然而,海南海洋旅游业发展仍存在一系列问题,如因管理不善导致环境污染、旅游产品低层次雷同、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海南应以可持续发展理念发展海洋旅游业,使之成为海洋经济的一大亮点。这就要求我们要尽快制定高起点的海洋旅游发展规划。重点针对海滨环境特点和海洋旅游的独特性作出长远规划,避免海洋旅游开发的盲目性。同时,要集中力量建设好大项目。在海洋旅游发展中,应集中有限的资金,建设规模大、品位高、能够体现海南海洋资源特色的项目,杜绝资金分散、效益不高的项目上马。海南的海洋旅游要立足于高端旅游市场,开发高端旅游产品,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生态经济的目标;其次,要成立旅游发展委员会。海洋旅游资源的分散性,海洋旅游业对自然景观、自然环境的高度依赖性,受其他行业发展、经济发展现状的制约性,以及海岸带地区的生态脆弱性,要求海南要成立高效、统一、协调的组织体系,对海洋旅游业的发展实施统一协调、统一指挥。

海洋科技

应尽快组建海南省海洋与水产研究院

省水产研究所所长李向民:建设海洋经济强省,发展现代渔业,离不开强大的科技作支撑。但因种种原因,我省海洋与水产科技支撑体系较脆弱,海南省水产研究所、海南省水产技术推广站等均于2002年转制,财政“断奶”,是全国省级水产科研、推广机构唯一转制的单位。为了增强我省海洋与水产研发能力,省委、省政府决定组建海南省海洋与水产研究院。恳请省编委尽快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明确省海洋与水产研究院的性质、职能、编制,省财政保证其科研、办公和人员经费。同时,以重大科研项目为纽带,通过网络专家联结省内外知名学者,开展联合攻关,解决我省海洋与渔业发展中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

目前,我省水产苗种产业基础脆弱,良莠不齐,产业升级需要国家和省财政支持。建议投资在我省建设“国家级水产苗种‘南繁’基地”和“热带水产苗种繁育高新技术园区”,提高水产苗种产业的现代化、集约化水平。

构建海洋科技研究开发体系

海南省海洋开发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人王道儒:目前,海南海洋科技综合能力滞后于全国其他沿海省市。我们应认真总结建省20年来我省海洋科技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问题,以科技进步为支撑,实现海南省海洋经济跨越式发展。

为此,我们应加强对海南海洋资源依托型海洋科技的研究开发,为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选择能在短时间内将科技成果转化为产业成果的资源型技术领域或项目开展科研,如油气深加工技术、海洋生物技术,特别要运用生物技术在渔业优良品种育种、无公害水产品的精深加工、海洋新型药物的研制开发等方面有大的突破。同时,要建立强有力的海洋科技研究开发体系,充分利用我省现有的海洋科研院所、海洋科技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做好运行机制的设计,实现人才、资金、技术、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其成为海洋高科技研究开发的主体。

另外,要建立和完善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海洋高科技园区和开发区,形成产、学、研、管一体化的合作与激励机制,努力实现海洋高科技的产业化、商品化和国际化。

体制机制

完善行政体制 加快发展海洋经济

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锋:南海是我国最大的资源宝库,也是海南发展海洋经济的希望所在。我们要把南海作为海南未来的经济发展着眼点。

省委五届三次全会和理论研讨会刚刚闭幕,其中一个重要的课题就是进一步完善省管市县体制,让市县拥有地级市的权利,把市县能够办的事全部交给市县办。因而,如何完善行政体制,加快发展海洋经济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课题。

要加快海洋经济的发展,关键在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各级政府都要加强对海洋经济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相应的工作机构,担负起海洋经济管理的工作职能。随着省管市县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扩权后市县的海洋管理面临着相当繁重的任务,沿海市县政府要成立海洋工作机构,强化领导、指导作用,赋予其实质性的职能,通过建立涉海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等,真正将海洋经济工作统起来,将涉海各产业部门统起来,改变各自为政的局面,形成海洋经济工作的强大合力。

创新发展海洋经济的投资体制机制

省委党校副校长王和平:改善发展海洋经济的投资环境,创新发展海洋经济的投资体制机制是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举措。

在机制体制创新方面,要继续转变政府职能,深化审批制度改革,简化审批程序和环节,推行公示制和一站式服务。对资源消耗低、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环境污染少的项目,应减少审批环节,加快审批速度。同时,要建立健全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鼓励和支持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向海洋基础设施建设和海洋产业发展。鼓励和支持国内外各类投资者依法平等参与海洋经济开发。鼓励和引导海洋经济企业通过发行股票、企业债券、项目融资、股权置换以及资产重组等多种方式筹措资金。推动国有商业银行及地方金融机构增加对我省海洋经济发展的信贷支持。制定扶持民间投资的财政、信贷等政策,鼓励民间投资。

海洋环保

实施海洋环保工程 保护海洋生态

海南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院长毕华:海南省海洋环境状况公报资料显示,海南省管辖海域海洋环境状况总体良好,但部分港湾和江河入海口邻近海域仍有污染现象,部分海洋功能区环境也存在一定污染,海洋赤潮灾害发生次数增多,陆源污染物仍是影响海洋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海南海洋环境保护仍面临较大压力。

为此,我们应加强海洋污染控制与管理,实施海洋环境保护重点工程:

一是近岸湿地恢复和生态保护工程。重点保护红树林、河口区等具有重要生态价值的湿地资源,严禁沿岸工业污水超标排放,控制陆源污染物入海和海上污染物的排放。同时,建设近岸湿地生态保护与恢复工程、农业水土综合整治工程、海防林恢复建设工程。

二是近海生态养殖工程。推广深水网箱技术,使养殖区逐步向港湾以外深水海域发展,压缩近海港湾内传统养殖规模,减轻近岸养殖污染。并改造一批专业化精养池塘,在提高池塘养殖效益的同时减少养殖污染。

三是加强海洋渔业生态保护建设,重点保护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鱼、虾、蟹、贝类,恢复和发展生物资源。

四是生态灾害防治工程。建立重要河口、海湾海洋生态监控区,加强现有海洋自然保护区和河口生态区建设,实施河口环境整治与生态恢复。

岸线管理

科学合理高效节约使用海岸线

洋浦经济开发区管理局夏明文博士:海南是个海岛省份,海岸线是比土地更稀缺的宝贵资源。如何更好地使用海岸线,特别是深水岸线与城市公共岸线,对经济再次起飞的海南尤其重要。

目前,我省岸线利用不够合理,需要我们正视、思考和解决,做到科学合理、高效、节约地使用岸线。

建议我省根据新的发展形势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补充做好几个重点临海开发地区(洋浦、老城、海口、八所)的相关前期基础性工作,及时编制或调整海岸线使用规划,并与区域总体规划相协调。另外,重点临海开发地区,要科学合理地统筹使用海岸线,坚持“深水深用,浅水浅用”,坚持生产、生活、生态三者兼顾,坚持岸线与陆域利用相结合,坚持使用、开拓与保护并重。

同时,要尽快制定明确的临海项目使用岸线的条件标准与具体程序,并理顺好几个涉及岸线利用审批单位的关系。并尽快成立省或重点开发地区的岸线利用技术专家组。凡临海项目,先由专家组研究论证提出意见,再进入决策审批程序。建议我省成立协调机构,制定相关岸线管理制度,并适时转为地方立法。

此外,我省也要尝试利用市场机制,像土地一样对海岸线(含一定陆域或海域)实施“招拍挂”出让制度。

港口经济

以港口业带动海洋经济快速发展

中交水运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海南分院院长续建新:港口是走向海洋的基础,港口的发展,还能带动仓储、运输、物流、加工、贸易等相关行业的发展。海南是个岛屿省份,98%的货物通过港口进出,从这个意义上说,港口是全省经济发展的命脉。

然而,目前海南码头基础设施较落后,结构不合理,泊位吨级较小,港口海岸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加快海南海洋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发展港口业。

海南省港口规划的经济目标是以加快港口发展建设为主线,优化港口布局,提高码头吞货能力,调整泊位,以海峡轮渡、集装箱、煤炭、石油及制品、铁矿石、商品、汽车运输系统为重点,形成沿海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港口体系。到2010年,海南省港口适应度将达到1:1.15,吞货能力达到9600万吨。

篇6:海洋经济发展

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与海洋环境保护

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基本战略、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要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海洋资源环境环境的保护和管理.本文论述了加强海洋环境资源管理和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了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和管理、实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

作 者:仓定稳 仓定仲  作者单位:仓定稳(江苏省阜宁县环保局,江苏,阜宁,224400)

仓定仲(扬州大学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扬州,225009)

刊 名:科技经济市场 英文刊名:KEJI JINGJI SHICHANG 年,卷(期):2009 “”(12) 分类号:X3 关键词:海洋经济   可持续发展   海洋环境保护   海洋环境管理  

上一篇:无房产无宅基地证明下一篇:校园体育文化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