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辛弃疾的英雄之词

2024-04-19

论辛弃疾的英雄之词(精选4篇)

篇1:论辛弃疾的英雄之词

自古英雄谓何?

是仰天大笑不甘平庸;或者是忧国忧民,身居朝野;又或者是江湖侠客,打抱不平……

而在我心中唯一的英雄便是《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作者——辛弃疾。

为何他是我心中他人难及的英雄?

因为他甘愿燃烧自己!在他二十一岁时就参加了抗金义军,上战场与敌人血拼,为了统一中原奉献出自己珍贵的青春年华。

因为他忧国忧民!由于辛弃疾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来就被弹劾落职,无奈之下他只好退隐山居。但即便如此,他却依旧关心着国家大事、关心着边境战况、关心着黎民百姓!这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令我真真为之折服。

就如同他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炽热的表达一般,无不体现出他那种英雄般的情怀。

在酒醉之际,他孤零一人在灯前看着手中那把闪着寒光的剑,恍惚间仿若回到了当年在战场上驻扎的营垒之间。耳边响起久违又低沉的号角声,将军与士兵不分你我,相拥饮酒吃肉,深邃的夜空上方回荡起古老的北疆民歌。

战马如同的卢马一般飞奔而跃,弓箭如惊雷一般震耳离弦。辛弃疾醉眼看着跳动的灯火,如同看着自己跳动的心脏。心中那想要为君王收复失地,一统中原的宏伟壮志又开始闪闪发光,只可惜自己早已白发满头。

“可怜白发生。”这是多么无奈的哀叹,我读着这句,就好像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独坐灯前的背影,寂寥又沧桑。但是即便如此,哪怕他无法亲自己去战场,无法亲手完成自己心中一直不肯泯灭的宏愿,即便是这样,他的忠心,他的牵挂依旧令人动容。

我被他的这首词深深震撼,好似自己也想要穿越去那个时代,披上沉重的盔甲,骑着赳赳的战马,伴着战争打响前的号角,呐喊着一并向前冲去,去帮助辛弃疾完成他一直想要完成却苦苦不能的夙愿。

历史辗转数千年,岁月的滔滔长河不断冲刷着众多英雄,但辛弃疾却永恒的在我心中熠熠生辉。

自古英雄谓何?

辛弃疾是矣。

公众号:西安阎良小桔灯

篇2:论辛弃疾的英雄之词

浅论辛弃疾英雄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彭旭红

内容提要: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将领,又是一位杰出的词人。他的英雄词继承了北宋苏轼雄壮的风格,并将之发扬光大,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体现在其中不可一世的英雄之气、沉郁悲壮的失路英雄之情和含蓄婉转的艺术美态之上。其词中,一股雄风英气在驰骋、荡漾,故“英雄词人”当之无愧。

关键词:辛弃疾

英雄词

豪放

沉郁

悲愤

壮志难酬

词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出现于唐代,起初是民间流传的一种形式,配乐演唱,后历经晚唐温庭筠、韦庄而化“伶工之词”为“文人之词”,为词以后的发展开辟出一条康庄大道。但由于温庭筠的词作风格及花间派的大行其道,使词流于浓艳香软之境。而这时的词为应歌之曲子词,多写男女相思,写花间酒下的伤别,写孤独寂寞的惆怅,呈现“绮罗香泽之态,绸缪婉转之情。”至北宋苏轼词出,另成一派,苏轼之词突破传统词作的题材限制,扩大了词境,其“以诗为词”的创作手法,指出了作词的向上一路,促进了词体的变革,苏轼藉词发磊落纵横驰豪放之襟怀,摆脱了花间词婉转绸缪之态,创为激越声调昂首高歌,豪放杰出,充分展现了作者的人格个性。由此,词之豪放派确立,苏轼成为中国词史上豪放派的开创者。然苏轼之后鲜有以豪放之词著称者,直至南宋辛弃疾稼轩词出,东坡词风、豪放词派始发扬光大,遂形成气势磅礴悲凉感愤的苏辛词派。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今山东济南)。他出生时,济南在女真政权的统治下已十二年,他自幼就有为民族复仇、收复失地的宏大志向。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二十二岁的辛弃疾聚众两千,加入耿京的抗金队伍,被任命为掌书记。次年,受耿京委派,赴建康与南宋政府取得联系,在返回途中,得知耿京不幸为叛徒张安国杀害,遂率五十名骑兵突入敌营,将张安国生擒缚于马上,送至建康处死。渡江南归后,已正值南宋统治集团中妥协投降势力嚣张得势之时。他与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反复上书议论恢复大计,均未被采纳,长期辗转于江淮和两湖一带做地方官。从四十三岁起,他先后被削职闲居达二十年之久,晚年一度起用,出任镇江,复被削职,终于未能实现其恢复中原的宏愿而病死于铅山,终年六十七岁。辛弃疾一生以英雄自许,以气节自负,一意以恢复中原自任,始终把洗血国耻,收复失地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表现了他对国家和民族的无比热爱与忠诚,反映了一个英雄之士渴望在历史大舞台上自我完成的志向。然而南宋统治集团的苟且偷安、妥协投降,导致英雄失路,壮志难酬,始终未得重用。当满腔热血,力图恢复中原,为国建功的理想在黑暗的现实中无法实现时,就会产生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和悲愤,这也是稼轩词常吟咏的内容。

宋词在苏轼手中开创出一种豪放阔大、高旷开朗的风格,但一直没有得到强有力的发展,直到辛词出现。他不仅沿续了苏词的方向,写出了许多具有雄放阔大气势的作品,而且以其蔑视一切陈规的豪杰气概和丰富 的学养、过人的才华,在词的领域中进行了极富个人特色的创造。在推进苏词风格的同时也突破了苏词的范围,开拓了词的更为广阔的天地。因此,清人王士在《花草蒙拾》中说:“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称首。”辛词与苏词都是以境界阔大感情豪爽开朗著称,但不同的是苏轼常以旷达的胸襟与超越的时空观来体验人生,常表现出哲理式的感悟,并以这种渗透人生的感悟使感情从冲动归于深沉的平静。而辛弃疾总是以炽热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拥抱人生,更多的表现出英雄的豪情与英雄的悲愤。因此,主观感情的浓烈、主观观念的执着,构成了辛词的一大特色。《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曰:“其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慨,于倚声家为变调,而异军特起,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迄今不废。”近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也说“南宋词人,白石有格而无情,剑南有气而乏韵,其堪与北宋人颉颃者,惟一幼安耳。”还有人说:“坡词极名仕之雅,稼轩词极英雄之气。”

辛弃疾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一生力主抗战,抗金复国是其作品的主旋律。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叹与壮士闲置的悲愤。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这首先表现在对中原山河和人民的系念,表现在对恢复统一的向往,表现在对偏安一角不思北上的投降苟安主义者的极度鄙视和愤慨,表现在对胸怀壮志无处可用的难以掩饰的苦闷和悲愤,还表现在抒发报国之志时,展现出的军人的勇毅和豪迈自信。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冲突,为他的词构成了悲壮的基调。“公所作大声镗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

辛弃疾是一个有英雄情结的伟大的民族英雄,一位有英雄志向的伟大词人。从小立有报国之志,及冠在家乡揭竿而起,聚二千余壮士。在耿京被杀后,亲率五十骑夜袭万人之金营。其英雄气概可谓冠绝古今。“壮声英概,儒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彼周公瑾、谢安石事业,侯固饶为之。” ①“少年横槊,气凭陵,酒圣诗豪余事。” ②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边。燕兵夜娖银胡簶,汉箭朝飞金仆姑。”③这都是他戎马生涯、英雄气概的写照。他上马是能征善战之勇士,下马是治国安民之栋梁。陆游赞其才:“大材小用古所叹,管仲萧何实流亚。” ④他的才气胜过管仲、萧何。辛弃疾既是这样的英雄,同时,又把自己的英雄气概、伟大抱负、豪情壮志、审美理想全都寄托在他的词中,达到了人品与词品的完美统一。世人皆称辛词为英雄之词,是因为其词中常常出现刀、枪、剑、戟、弓、戈、甲等兵器,前所未有地描写了众多历史英雄人物。确实,所谓英雄惜英雄,壮士赞壮士。在辛弃疾的词中,反复称颂古代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如三国时的孙权、刘备、曹操。“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字当如孙仲谋“(《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如南朝宋武帝刘裕“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如开创汉业的高祖刘邦“兴元汉中开汉业,问此地,是耶非?想剑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战东归。”(《本兰花慢·席上呈张仲固帅》)。如汉将军李陵“将军百战声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贺新郎》)。如飞将李广“射虎山横一骑,裂名响惊弦。”(《八声甘州·夜读〈李广传〉》)等等。写这些英雄,即怀古言志,抒发了对古代英雄的向往之情和以英雄自许的豪情壮志,又表达了作者渴望为国家建功立业,在历史大舞台上实现自我完成的伟大志向。他有的词,则直接表现了作者渴望平定中原,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和强烈愿望,显示了军人的勇毅和豪迈自信。如“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水调歌头·寿赵曹介庵》)、“道男儿到死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袖里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补天西北”(《满江红,建康史帅致道席上赋》)“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满江红》)等句无不豪情飞扬,气冲斗牛,即使年华已老去,却也壮心不死,如“谁念英雄老矣?不道功名蕞尔,决策尚悠悠”(《水调歌头,和马叔度游月波楼》)“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在辛弃疾的词里,不仅有壮志豪情的直接抒发,而且还有壮烈战斗场面的精彩描写,“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簶,汉箭朝飞仆姑”(《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解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比弦翻塞外里,沙场秋兰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以抗金复国为毕生之追求,一生以英雄自许,又以英雄许人,比辛弃疾小三岁的陈亮也是一位“百折不回,饶有铜肝铁胆的英雄。”二人同“以气自负,以功业自许。”他们同仇敌忾的《贺新郎》便是一曲惺惺相惜的英雄赞歌“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辛弃疾把陈亮比做诸葛亮,比做闻鸡起舞之北伐英雄祖逖,希望共同负起收复中原之重任,除了崇拜英雄外,辛弃疾的词还常以英雄自比:“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水调歌头·再次扬州和人韵》)自比年少得意之苏秦;“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自比赵国名将廉颇“不念英雄江左老,用之可以尊中国”,“英雄事,曹刘敌”自比曹操,刘备,这些具体鲜明的英雄形象,这些令人热血沸腾的豪言壮语,无不体现出作者崇高的人生理想,无不显示出词人傲立人间的英雄豪杰的雄壮气概,称其词为英雄词,实至而名归也。读辛弃疾的词感受的是风云气多,豪放气足,英雄气长。“须信此翁未死,到而今凛然生气”(《水龙呤》)“少年横塑,气凭陵,酒圣诗意余事”(《念奴娇》)扑面而来的是一股飒飒英雄气,一种动人心魄的壮志豪情,黄干说:“明公以果毅之资,刚大之气,真一世之雄也。”⑤陆游道:“君看幼安气如虎。”⑥谢枋得言:“公有英雄之才,忠义之心,刚大之气”。《四库全书提要》云:“辛弃疾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周济说:“稼轩不平之鸣,随处辄发,有英雄语,无学问语,故往往锋颖太露,然其才情富,思力果锐,南北两朝实无其匹,无怪流传之广且久也”⑧刘熙载在《艺概》中说:“白石才子之词,稼轩豪杰之词”,正是这英雄之气决定了辛词之豪放风格,辛弃疾以气为词,其英雄壮举本身就充溢了豪情壮志,贯注于词则形成大包大举之豪气,这英雄之豪气,横贯古今,纵通四海,历八百余年,今人读之仍然惊心动魄,心旌摇曳,热血澎湃,不能自已。

辛词中充溢的豪迈的英雄气概,对古来英雄的人物的追念赞颂,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必然令读者热血沸腾,心旌摇曳,但更令人感受深刻,为之黯然而心生无限感慨,甚至于同情的则是辛弃疾词作中流露出来的浓郁的苦闷和悲愤,还有那无可奈何的痛苦。南宋是一个呼唤英雄的年代,朝廷积弱,外族横行,半壁江山沦落敌手,百姓颠沛流离,大厦将倾,时代和民族都渴望有英雄能力挽狂澜,兴国安邦,救百姓于水火,但这又是一个扼杀英雄的时代,朝廷政治黑暗,只求偏安江左,投降妥协之帜高张,多少忠臣良将不得其用,空有报国之志,却只能投散闲置,仰天长叹,徒呼奈何,辛弃疾之前有岳飞、韩世忠,辛弃疾同辈有陈亮,陆游,辛弃疾之后还有文天祥,谢枋得,皆是如此,因此,辛弃疾是一位伟大的英雄,也是一位悲哀的英雄,他上马能征战沙场,金戈铁马,冲锋陷阵,于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下马能治国安民,造福百姓,是一位治世之能臣,当辛弃疾带领着万余抗金义军,冲破战场烽火来到南方时,怀着满腔热血,渴望一展平生之志,以实现自己恢复中原,报效国家的远大抱负,却不料从此陷落。在碌碌无为的 境地中,几乎与他所向往的热血沙场隔离,这使他感到难以忍受的苦闷和悲愤,所以说辛弃疾是一位悲哀的英雄,这种悲哀是对山河破碎的悲哀,对壮志成空的悲哀,对年华老去的悲哀,是备受压抑,壮志难酬的悲哀,是对奸佞当道,屈辱投降的悲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内心的无尽悲愤,他也曾试图用旷达的心态去调和,但事实上他并不能把冲动的感情由此化为平静,而是从低沉甚至绝望的方向渲泄内心的悲愤,那些表面似旷达又似颓废的句子,却更使人感受到他心中极高期望破灭成为绝望时无法销磨的痛苦。而他的英雄的豪壮与绝望交织纠结,大起大落,反差强烈,更形成瀑布般的冲击,这种矛盾的心态呈现在他的词作中,就使辛词在感情上具有一种沉郁悲壮的美感,陈廷焯说:“辛稼轩,词中之龙也,气魄极雄大,意境却极沉郁。”⑨黄梨庄说:“辛稼轩当弱宋未造,负管、乐之才,不能尽展其用,一腔忠愤,无处发泄,观其与陈同甫抵掌谈论,是何等人物?故其悲歌慷慨,抑郁无聊之气,一寄之于其词。”⑩刘熙载说:“苏辛皆至情至性之人”“辛稼轩风节建竖,卓绝一时,惜每有成功,辄为议者所阻,观其《踏莎行》和赵兴国有云‘吾道悠悠,忧心悄悄。’其志与遇概可知矣。”《宋史》本传称其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⑪陈廷焯在评《贺新郎·别茂嘉十二第》时说:“沉郁苍凉,跳跃动荡,古今无此笔力”又说《摸鱼儿》一词:“语意殊怨,然姿态飞动,极沉郁顿挫之致。”⑫确实,辛弃疾的不少词里,都回荡着这种沉郁悲壮之情,产生了极大的感情冲击力,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全词描绘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将,独酌而醉,挑灯看剑,回忆自己的军中生活,闻角梦回,连营分炙,沙场点兵,驰骋疆场,冲锋陷阵,何等激昂慷慨,痛快淋漓,有如鹰隼突起,凌空直上,“羸得生前身后名”。何等的壮志豪情,然而现实却是“可怜白发生”,词意在翱翔天际之时,陡然下跌,前九句写得酣畅淋漓,却反衬出这最后一句的分量,这也是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延的有力批判壮和悲,理想与现实,形成强烈的对照,使读者不能不为作者的壮志难酬一洒同情之泪。这种爱国志士壮志难伸的抑郁感情在《水龙呤·登建康赏心亭》一词中得到了更加充分的表现:“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气秋天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词的上片一开头就描绘了一派冷落凄凉的秋景:夕阳落了,鸿鸟悲鸣,山也献愁供恨,一个江南游子,在这样的环境和气氛中登楼远望,可以想见心绪的凄楚 悲凉。然而,更令人伤心的是:没有人能领会词人的深意,看吴钩,拍栏干,点明了报国无路的苦闷和愤激,自他南归以来就一腔热血,伺机报效国家建立功业,然而在政治上,他并没有得到施展才华的机遇,非但没有人来与他共商北伐大计,反遭权贵猜忌,始终壮志独酬,孤独的他找不到理解的知音。在上片,辛弃疾登高望远,触景生情,情随景迁,层层推进,将自己的远大抱负和壮志难酬的苦恨委曲地抒发了出来。词的下片直接言志,词人连用三个典故,先反用张翰之事,表达耻于辞官归隐,一心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再用刘备讥讽许汜之典,表明词人为国忘私的广阔胸怀,也批判了那些苟且偷安,钻营私利的小人;后用桓温之典,自惜年华在无所作为中老去,表现了壮志难酬蹉跎岁月的痛苦,“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这一动作性极强的想象之句,直写英雄心境,“沉滞下僚,满腹经弦,迄无所用”这种际遇令词人情不自禁,热泪潸潸,这不是多情善感的弱者之泪,而是有志难酬的英雄泪,词人那种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极度孤独感,与上片结句:“无人会,登临意”的无奈之情相呼应,展现出有心报国无人识拔的英雄悲愤,全词借景物传恨,用典故达意,委婉曲折地道出了失意英雄的内心悲情,秋色无边,江山壮阔,吴钩看了,栏杆拍遍,胸怀大志,耻于归田,可谓壮哉!落日残照,断鸿声声,壮志成空,年华虚掷,无人识拔,泪洒高楼,又何其悲也!这首词极尽词人沉郁悲壮之致,这种令人怵目惊心的伤情,这种令人黯然悲悯的情绪,这种英雄失路的苦闷悲愤在辛词中处处可觅。如“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回想过去壮烈的战斗场景,更加唉叹今天的不幸处境,沉郁悲愤之情,溢于言表,“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楼观甫成人已去,旌旗未卷头先白”(《满江红江行》)年华老去,壮志难酬,事业未成,空余满头白发,英雄失路,如猛虎之落平阳,骏马之离沙场,大鹏之坠高空,何其令人叹息、悲悯。“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娥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词人自比失宠美人,空有满腹杵,豪情壮志,却横遭猜忌,知音难觅,功业成空,难酬壮志,但又不甘心就此罢体,便警告投降派的器张气焰“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这更是壮志难酬,悲愤之情难以自抑的表现。

“英雄无泪,枭雄无情”这并非是说英语就不流泪,英雄落泪,血气为之“丈夫不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时”“无情未必真豪杰”会流泪的男儿才是真男儿。“追往事,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木兰花慢》)“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水龙呤·登建康赏心亭》)可以说辛弃疾的英雄词中,字字悲愤,字字血泪,然而正是这沉 郁悲愤之情,正是这男儿铁血之泪,穿越了千年光阴,深深地叩问着我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让我们对这位铁血战土,这失意之人抱以深深的敬意和深深的同情,“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衣襟” ⑬辛弃疾临终时高喊的“杀贼”之声永远地回想在历史上长河的最深处,回想在中华民族骨髓的最深处。

辛弃疾英雄词的独特魅为还展现在他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的变化多样不拘一格上,或比兴,或象征,或对比,或抑扬,或借古讽今,或衬托,或寓庄于谐,或用典抒怀,极尽婉转曲折之美,如《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迷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词的上片一会儿伤春,一会儿惜春,一会儿怨春,一连用了四个春字,但用的都是象征手法,春既象征词人自己功业不就,流年匆匆消失的无奈,又象征南宋朝廷的风雨飘摇,岌岌可危,通过象征手法的使用,表现了词人复杂的内心矛盾和难以言表的忧虑和苦闷,用陈皇后遭嫉,比喻自己遭受投降派的压抑、嫉恨、排挤、打击,知音难觅,壮志成空,用玉环、飞燕的典故来警告宵小,“佳期又误”一个“又”字隐含了作者雄才大略,报国之心被一误再误,得不到施展的机会,这是怎样的一种苦恼和愤恨啊!又如《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郁孤台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此词抒发的是爱国伤时之情,采用的是“借水怨山”之法,作者对沦陷区人民饱含着深切的同情,对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对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极大忧愤,对壮志来酬的无限感慨,都有没有直截了当地说出来,而是通过山、通过水、通过典故、通过鸟声,千回百转,重山复水,婉转曲折地表达出来。就是写“泪”也不愿直写,既不说词人感时伤事掉泪,也不说人民丧乱流离落泪,而是拐个弯,说江水中含有很多行人泪,这样,不仅超脱空灵,而且曲折尽意。辛词中还娴熟成功地运用了反衬逆转的手法,形成一种跌宏起伏,一波三折之致,展现出委婉曲折的美感。更深刻地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震憾人心的艺术效果,如《破陈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词中。由“醉里挑灯看剑”引入梦幻之中,通过吹角连营,分麾下炙,沙场点兵,战马飞驰,金戈铁马,既摹写了战争的激烈与惊险。也表达了词人的报国壮志。写得波澜壮阔、酣畅淋漓,让人激昂振奋,热血沸腾,基调是何其雄壮激昂,可梦想刚攀上理想的高峰,忽然一落千丈,跌回冷酷的现实,沉痛地慨叹:“可怜白发生”,文势陡然跌落,气氛,情调,境界大变,由“雄壮”转为“悲愤”,壮志难酬,而今白发已生,收复失地的理想始终无法实现,便只能“醉里挑灯看剑”,全词感情跌定起伏,但又前后呼应,行文一波三折,前九句酣畅淋漓,正反衬出最后一句的沉重,词尽而意不尽,令人唏嘘感慨万千。辛弃疾的词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的典故,多用于讽喻,托古喻今,与他的比兴,寄托手法有相通之处,借助一连串典故的类比暗示和启发作用,扩大了词意的深广度,增加了词的含蓄性,曲折深刻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爱与恨,如《水龙呤·登建康赏心享》一词中,在下片,词人连用数典表达自己的理想。抱负和万般无奈的矛盾心情:“休说”三句,用晋人张翰典,虽说壮志未酬,便耻于辞官归乡,再用三国许汜典表明自己的坚定的理想和抱负,后用东晋桓温的典故表达光阴虚度,壮志难酬的痛苦,这三个典故,孤立地看来,可说是风马牛不相及,但辛弃疾巧妙地将其连为一体,不仅深刻真挚地表达了欲图抱负而不能的痛苦心情,而且三个典故含意逐步加深,产生了荡气回肠的艺术效果,呈现出含蓄婉转的艺术美。又如《贺新郎·绿树听鹈鴂》中的串典:“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送别被贬桂林的茂嘉十二弟,曲尽柔肠,惜别痛楚之情溢于言表。清朝刘熙载在《艺概》中说:“词之妙莫妙于不言言之,非不言也,寄言也。如寄深于浅,寄厚于轻,寄劲于婉,寄直于曲,寄实于虚,寄正于反,皆是。”此言用来说明辛词委婉曲折含蓄蕴藉之美,也是非常适宜的。

词之豪放派,乃词中之伟丈夫。其始于北宋苏轼,却兴盛于南宋辛弃疾。辛弃疾之后,一大批英雄词人:张孝祥、陈亮、刘过、刘克庄、刘辰翁,他们共同高擎抗金大旗,用雄浑高亢的嗓音,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辛弃疾以英雄之气创作的英雄词,洋溢着豪放雄浑的气质,激荡着壮怀激烈的英雄之气,漾动着沉郁悲壮失路英雄的情感,闪耀着含蓄婉转的艺术美态。在漫长而姿彩纷呈的中国文化长河中,展现出动人心魄的独特的艺术魅力。英雄已逝,但“杀贼”之声犹在历史的天空中回荡,在每个爱国之士耳边呼喊。

参 考 文 献

① 洪迈《稼轩记》:《辛弃疾资料汇编》 中华书局 2005年10月出版 第259页。② 辛弃疾《念奴娇·双陆和陈仁和韵》:《辛弃疾词选》 黄山书社 2007年10月出版 第79页。

③ 辛弃疾《鹧鸪天》:《辛弃疾词选》 黄山书社 2007年10月出版 第37页 ④ 陆游《送辛幼安殿撰造朝》:《剑南诗稿校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年4月出版 第136页。⑤ 黄干《与稼侍郎书》:《辛弃疾资料汇编》 中华书局 2005年10月出版 第164页。

⑥ 陆游《寄赵昌甫诗》::《剑南诗稿校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年4月出版 第97页。

⑦ 谢枋得《寄辛稼轩先生墓》:《辛弃疾资料汇编》 中华书局 2005年10月出版 第48页。

⑧ 周济《宋四家词选序论》:《宋四家词选》 古典文学出版社 1958年6月出版第3页。

⑨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白雨斋词话》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9第33页。

⑩ 黄梨庄《词苑丛读引》:《词苑丛读》 古典文学出版社 1958第21页。

⑪ 刘熙载《艺概》:《艺概·词曲概》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第146页。

⑫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白雨斋词话》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9第25页。

⑬ 杜甫《蜀相》:《杜甫草堂诗选》 四川文艺出版社 1997第68页。

篇3:论辛弃疾的英雄之词

南宋词人辛弃疾画像

辛弃疾(1140—1207年),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两宋词史上成就卓著的伟大词人之一。自宋高宗以来,“恢复中原”始终是辛弃疾夜不能眠的终极关怀,爱国诗人陆游曾作诗曰:“君看幼安气如虎,一病遽己归荒墟。”(《剑南诗稿》卷十八《寄赵昌甫》)写出了一位失意英雄的心声,也是对辛弃疾一生的命运总结。

辛弃疾词作丰硕,各个阶段的经典作品也比比皆是,然而翻阅辛弃疾的词,可以发现诸如“刀、枪、剑、戟、弓、箭、戈、甲、铁马、旌旗、将军、奇兵等”[1],是辛词的常客,有着军事意象的作品占了辛弃疾词作的一大部分,因为辛弃疾的身份首先是一位军人,他有着深刻的戎马经历,同时浓烈的爱国情怀时刻促使他重上沙场,再建功业。军事意象繁多成为辛词的特征之一,本文将着力探索辛弃疾词中军事意象的阶段性特征。

一、辛弃疾词中军事意象的出现及军事词创作

(一)辛弃疾词中军事意象的出现

词本产生于闺房之中,描写对象最初不外乎男女之间的爱恨情仇,以缠绵、温柔的特点见长。唐五代时,词多用于遣兴娱宾;到柳永、苏轼时,词的意象发展到文士的日常生活;南渡时期,词的意象转为民族苦难、社会现实生活;到了辛弃疾时,词的意象又发生了一次大的转换,战争、军事意象成为了辛词独特的艺术风景线。

“腰间剑,聊弹铗。尊中酒,堪为别”(《满江红》)中的“剑”、“铗”,都是辛弃疾作战时常用到的兵器,因此也自然成为了辛弃疾抒发壮志的媒介;辛弃疾词中还常常出现古代历史人物,其中较多的是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诸如刘备、曹操、诸葛亮、孙权等,《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描写的就是胸怀抱负的刘备,而《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描写的是英雄才俊孙权,辛弃疾将他们作为学习的榜样,提醒自己要积极进取,建功立业。

辛弃疾颠沛流离的仕途经历,使他留下了很多怀古咏史的词作,其中描写了大量的军事地点,如《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中“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上三更月”的赤壁,《浪淘沙·赋得美人草》中“不肯过江东,玉帐匆匆”的江东,都是古时有名的战争之地,辛弃疾不仅是文士而且还是一代武将,在他失意难当之时,这些便成了他与梦想交流的平台。

辛弃疾词抒情意象的军事化不仅拓展了词的境界,扩大了词的抒情范围,同时还把男人的壮志豪情引入词中,“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表现的都是荡气回肠的男子风范,从而使豪放词得以真正兴盛起来,成为文学史上宝贵的财富。

(二)辛弃疾的军事词创作

辛弃疾仕途上的“失意”没有实现他成为挽救民族危机的英雄人物,却成就了他将一腔热血化为文学上的“英雄感怆”。

1140年至1162年是辛弃疾揭竿而起的少帅时期,辛弃疾与军事结缘,跟他祖父辛赞有着莫大的关系,其祖父辛赞是金朝的地方官,但常常“登高望远,指画山河,思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祖父的兵法韬略对辛弃疾的影响很大,由此种下了恢复中原的伟大抱负。

1163年到1181年,辛弃疾官职卑微,但他对政治事业充满希望和信心。代表作品《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中抒发难以遣怀的不遇之感;《摸鱼儿·观潮上叶丞相》“望飞来、半空鸥鹭,须臾动地鼙鼓。截江组练驱山去,鏖战未收貔虎”充满报国心切而现实残酷的矛盾之情;《满江红》“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以此来鼓励友人和自己要英勇作战,不贪恋儿女情长。

1181年辛弃疾被弹劾,曾过了长达十年之久的罢职闲居生活,因此期间多有描写山野风情之作,但看似闲适自得的田园生活事实上并没有使他放弃恢复中原的梦想,其词不时流露出功名未就悲愤和辛酸。《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八声甘州》、《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等皆是例证。

1203年至1207年重振雄风的老将辛弃疾再次被弹劾。复国之志破灭,无缘筹措抗金大计的苦闷与痛心是辛弃疾词此刻最明显的情感基调,如《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喟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人虽老壮心犹在。

二、辛弃疾词中军事意象的特征

辛弃疾因其特殊的人生经历而创作了众多的军事战争词作,其军事词意象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辛弃疾是一位文武双全的军人,拥有一腔爱国热情,然而却无端地遭遇贬谪和冷落,在报国无门的情况下,辛弃疾不遗余力地将个人的英雄气质、战斗精神渗透到词的每个角落,其传奇坎坷的经历丰富了词的题材并直接反映到词的创作里,使辛弃疾词的创作充满了现实主义精神,辛弃疾词描写的悲愤难当的失意英雄并非文学虚构,恰恰是对自己空有报国之志却无尽忠之路的真实写照。

辛弃疾词不是为了简单地表现某种情绪而任意构造文学之虚,而是运用比兴手法,或委婉或直接地表达壮志未酬的悲愤和痛苦,如《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辛弃疾时任建康江东安抚司参议官,辗转于小官小职的他,满腔才略却无施展之地,进而看“吴钩”、拍“栏杆”,却空有抱负。下阕蕴含了三个典故:张翰因思乡之鲈而弃官南归、刘备唾弃求田问舍的许汜、晋朝桓温望树叹流年。作者通过这些典故表达出自己进不能、退又不忍的复杂心境。

辛弃疾缅怀历史英雄人物,是因为现实中的南宋朝廷偷安息武,懦弱无能,与历史上的那些明主英才形成鲜明的对比,现实中需要这样的烈士英雄,词人用古人唤今人,希望朝廷能像历史英雄那样战于城南、复国统一。

(二)雄奇阔大的美学特征

纵观辛弃疾的军事词,不难发现辛词风格豪迈、雄壮的特点,词中审美意象多为高耸的山岭、汹涌的江水,或者杰出的历史英雄,它们共同的特点是气势雄伟、奔放,如《摸鱼儿·观潮上叶丞相》:

“望飞来、半空鸥鹭,须臾动地鼙鼓。截江组练驱山去,鏖战未收貔虎。朝又暮。悄惯得、吴儿不怕蛟龙怒,风波平步。看红旆惊飞,跳鱼直上,蹙踏浪花舞。

凭谁问,万里长鲸吞吐,人间儿戏千弩。滔天力倦知何事,白马素车东去。堪恨处:人道是、属镂怨愤终千古,功名自误。漫教得陶朱,五湖西子,一舸弄烟雨。”

这是一首钱塘观潮词,作者通过“鼙鼓”、“鏖战”、“貔虎”、“红旆”,描写出潮起时气吞万里、惊天动地的景象。辛弃疾以其浩邈的情思,深沉博大的审美视野向我们展示了辛词宏远的境界和开朗的胸襟,使辛弃疾词富有雄奇阔大的美学特质。

(三)人物形象的阶段性特征

辛弃疾军事词中的英雄形象是具有阶段性、富于变化性的。

1.少年将帅

辛弃疾二十一岁时就参加了抗金义军,有着年轻人独有的胆识与豪情,如《满江红·贺王宣子产湖南寇》中“早红尘、一骑落平冈,捷书急”、“把诗书马上,笑驱锋镝”的才气和抱负,希望自己能一展宏图驱逐金兵,此时期的创作尽显豁达与热情。

2.勇猛斗士

辛弃疾文武俱全,却得不到重用,愤懑之情可想而知,但是此时的辛弃疾并没有因此悲观,也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如名篇《满江红》,是辛弃疾送给好友的勉励词。借好友家族英烈勉励奔赴前线的朋友奋勇杀敌,为抗金事业做出大贡献,下阕虽写自己已无用武之地所以只能借酒浇愁,但是词人并没有由此消沉下去反而笔锋一转,以“马革裹尸当自誓”来鼓励友人要英勇作战,这不仅是对友人的殷切劝勉,同时也是对自己的鼓舞和鞭策。此时的辛弃疾,虽然位卑言微,但是艰难和险阻并没有打倒这个热血沸腾、激情昂扬的爱国青年。

3.落寞英雄

辛弃疾42岁时被迫退隐,正是壮年却闲居山野,失落难当的他对宦海浮沉充满无奈,对软弱的朝廷忧虑万千,虽然自己不在官位,但报国之心仍在,此时辛弃疾词中的抒情形象由勇猛的斗士转换为落寞的英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中“剑”、“吹角”、“连营”、“麾”、“沙场”、“弓”等丰富的军事意象将词人渴望战于沙场、建功立业的心情展露无遗,然而如今的作者只能在梦里盼望驰骋疆场,只能醉眼看剑,心中期待的军戎生活却只换来了“可怜白发生”的无限悲哀,词人想抗金复土,然而此路多艰,几经波折的宦海生涯,使辛弃疾深感才高遭嫉,惟有全身而退,才能自我保全,词中不免流露出退隐山林之意,然而抗金统一的夙志仍在他的内心深处回荡。

4.暮年衰翁

辛弃疾一生都在执着地争取机会收复失地,然而失望重重。朝廷的弃置不用和怯懦,激发了辛弃疾内心的悲愤,此时的辛弃疾词成了辛弃疾英雄失路、一生不得志的悲壮凯歌,辛词中曾经的意气少年变成了如今的暮年衰翁,作《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时,辛弃疾已是六十六岁的老人,一心报国却无门。

浩邈深沉的家国忧思以及对山河与百姓的眷恋,是辛词重要的情感基调,词中的抒情形象随着词人的际遇而变化,但是词人对于民族前途的深沉忧虑却不曾因处境的变化而改变。

辛弃疾词中的抒情形象虽然从少年、青年、壮年到暮年有着不同的坎坷经历和人生际遇,但是浓烈的爱国热情和抗金统一的夙愿却贯穿人物形象的始终。

辛弃疾以一代爱国词人的高度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文学印迹,从揭竿而起的年轻少帅,到奔走呼号的勇猛斗士,再到赋闲家居的落寞志士,再到重振雄风的暮年老将,坎坷的人生境遇和多艰的仕途使其词作中的军事意象也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成功地将浓烈的爱国情怀和悲壮沉郁的人格气质融解于词的字里行间。

篇4:简论辛弃疾议论词

关键词:稼轩 议论词 鞭笞朝廷 批驳官场 感喟人生

作为豪放词、作为爱国词人的代表,辛弃疾创作了大量“雄深雅健”的作品,更获得了“英雄之词”的评价。一直以来,人们对辛词中慷慨激昂作品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如爱国词、登临词、抒怀词,同时对辛词“清而丽、婉而妩媚”之作也有系统分析,如爱情词、农村词、送别词等,给世人展示了辛稼轩创作的纷呈异彩及主体风貌:“幼安之佳处,在有性情,有境界”,让人们充分感受到了辛词更具魅力的艺术特质以及其巨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美学价值。然纵观辛弃疾的全部作品,可以发现辛词中还有着一批内容及表达十分独特的作品,我们且归之为议论词。尽管在其他类别的不少作品中辛稼轩大胆运用了形象化的议论手法,如《行香子·少日尝闻》“富不如贫,贵不如贱者长存”、“都休滞酒,也莫论文。把相牛经,种鱼法,教儿孙”,《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前人亦据此说稼轩的词是“词论”。但研究者对其真正的议论词还未引起足够关注。根据范进军先生著作《稼轩词研究》,列议论词20首,本文即试图对该类词作作粗浅分析,以求正于方家。

一、辛弃疾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在南北分裂、金廷昏暗的情况下,他毅然南归大宋。不顾虑自己为降臣之后和“归正”人员的双重身份,再三上书给皇帝和宰相,议论时弊,阐述自己的抗敌复国主张。在地方任职期间,他积极备战,力主北伐,反对朝廷与金人议和,穷其一生都想着“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美芹十论》)。然而因为政治见解和从政作风与当权者不合,所以反复遭到排挤和谗害。自淳熙九年(1182)43岁之后,几次被弹劾而被加上各种罪名,降职罢官,不得已退居山林过着隐逸生活,前后合计起来共达21年之久。就是在任职期间,也总是出出进进,呼而来,麾而去,有时竟一年一调,甚至半年三迁。他做过多任京官,主持一方的地方大员也当过不少次,到头来仍是“大仇不复,大耻不雪,平生志愿百无一酬”(谢枋得《叠山先生文集》卷七《祭辛稼轩先生墓志》)。这样的遭遇使他对南宋软弱、昏庸的朝廷和腐败、黑暗的官场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同时对自己终生劳碌,却一事无成感到啼笑皆非。他在晚年含着眼泪自嘲到:“不妨旧事从头记,要写行藏入笑林”(《鹧鸪天·不寐》),他觉得自己经历的事,遇到的人,都值得写入“笑林”。他那些有感而发的议论词正是在这种特殊的土壤和气候里生长出来的。他故意用字轻松,以幽默的滑稽词去排除忧愁,自宽自解。以嬉笑代替怒骂,以禅理代替激情,把满腔的愤慨不平,用诙谐、嘲讽的形式发泄出去。这是他在慷慨悲歌之外,一种特殊的情感表达方式,蕴涵着对于那个时代、社会是非颠倒、忠愚不辨的强烈愤怒、憎恨,蕴涵着无限的悲痛与牢骚不平。

达则青云,便玉堂金马;穷则茅庐。逍遥小大自适,鹏鷃何殊。君如星斗,灿中天密密疏疏。荒草外自怜萤火,清光暂有还无。(《汉宫春·达则青云》)

得“道”即可青云直上,享受荣华富贵,失“道”则贫困潦倒,其衡量标准只是是否符合当权者的味口。在他们眼里,鲲鹏和鷃鸟没有任何差别,有才又如何!有德又如何!在封建官僚制度下,英才沉抑埋没,小人无功受赏的不合理现象是司空见惯的。而另一首《洞仙歌·贤愚相去》更能感受到当时南宋小朝廷的昏暗,寄寓了作者对朝廷贤愚不分的嘲讽和批驳。

在南宋,有一伙所谓的“骚人墨客”,面对激烈的民族斗争,破碎的国家山河,横遭屠杀的人民,依然在那里吟风弄月,无病呻吟,热衷于离愁别恨的抒写,山水草木的描绘,装出一副清高绝伦,不食人间烟火的样子。辛弃疾对这些“风痺不知痛痒之人”(《陈亮集·上孝宗皇帝第一书》)亦是深恶痛绝,对他们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嘲笑,并且一针见血地揭出了他们虚伪无耻的丑恶行径及本质:为统治者歌功颂德、粉饰太平,以麻痹人民的神经,消磨人民的斗志,讨得主子的欢心,从而变成“新贵”。

旧交贫贱,太半成新贵。冠盖门前几行李。看匆匆哂笑,争出山来,凭谁问:小草何如远志。(《洞仙歌·旧交贫贱》)

俗话说:墙上草,风吹两边倒。这是人们对生活中那些圆滑世故,两面三刀,“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毫无主见,毫无独立人格的风派人物的画像。在南宋时期也有这一帮家伙,稼轩对他们极为蔑视,用一连串生动、贴切的比喻,入木三分地刻画了他们的丑态。

卮酒向人时,和气先倾倒。最要然然可可,万事称好。滑稽坐上,更对鸱夷笑。寒与热,总随人,甘国老。

少年使酒,出口人嫌拗。此个和合道理,近日方晓。与人言话,未曾十分巧。看他们,得人怜,秦吉了。(《千年调·卮酒向人时》)

他从“卮酒”一词生发开去,嘲笑讥讽了社会上的某些人。有的人只会满脸堆笑,倾身礼拜,寒热随人,万事称好,不能坚持个人立场;有的人只会学人言语,人云亦云,不能开动脑筋,发表自己的主见。作者把他们比做多所容受的酒器滑稽和鸱夷,比做本身没有多大作用的甘草,和只会学人说话的秦吉了。可就是这些人在当时最为吃得开,走得起。这不正是揭露那个“美恶无真实”的黑暗社会吗!作者同时又用诙谐的手法写到自己,他说自己不善逢迎。“出口人嫌拗”,近日才晓得了那种处世哲学的好处,但虽然想学却又学不来。他冷嘲热讽,痛快淋漓地发泄了自己愤世嫉俗的情感,表达了要坚持个人节操的思想。

辛弃疾正道直行,不媚权贵,因此被排斥在江西上饶地区闲居近二十年。但他身处逆境,并没有被邪恶势力压倒,仍然表现出乐观精神。如《卜算子·刚者不坚牢》,即表现他在投闲弃置的逆境中,仍然没有被邪恶势力压倒的精神状态:

刚者不坚牢,柔底难催挫,不信张开口角看,舌在牙先堕。 已阙两边厢,又豁中间个。说与儿曹莫笑翁,狗窦从君过。

“刚者不坚牢,柔底难催挫”两句,即是此作的主旨所在,是在表现“峣峣者易缺,皎皎者易纡”(《后汉书·黄琼传》)的思想。词人以牙和舌相比较,用齿坚脱落,舌柔长存的普遍道理,来寄寓“峣峣者易缺”的深邃哲理。作者能把这样严肃的主体,写得如此轻松活泼,幽默诙谐,的确是难得的佳作。

二、辛弃疾的议论词以嘲讽、批驳为主,对当时南宋政治腐败、官场黑暗进行了辛辣的讽刺,笔法幽默,是一种含泪的笑,是一支悲愤的欢歌。由于长期遭受排斥,因此他的满腹抱负与时政的不相容使得辛弃疾对自己的用舍行藏产生了巨大的疑问,当辛弃疾追慕整顿乾坤的“真儒”事业时,他倾向积极的“用”、“行”态度,不断争取,以图复国。但随着在现实生活中的屡受挫折,他身上便逐渐显示出一种“独善其身”的倾向,并进而上升为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纯抽象的思考。于是在他的议论中出现了一些说理、谈禅的篇目,同时还多了对自己一生的反省和觉悟。究其实,这也是辛弃疾面对腐败社会无力抗争而无可奈何的体现。如《卜算子·盗跖倘名丘》,这首词写的是圣、愚、善、恶并无真实标准的问题。如果开始盗跖名叫孔丘,那么后人就唤丘为盗跖,唤盗跖为孔丘了,名是不可靠的。以苦为乐,苦即是乐,以乐为苦,乐即是苦。一切都无定准,一切都将消失,所以何必孜孜于抗金、降金、兴国、复国呢?倒不如眼前的酒物更可靠,更来得真实。这首词的实质是辛弃疾为自己的避世退隐寻找证明,为内心的行藏用舍的矛盾谋求理性的解脱。同样,《玉楼春·有无一理谁差别》表现的亦是这种感受和思考,说有即有,说无即无,世间道理谁来辨?这是作者积几十年人生思虑而得出的结论,实际上也是他阐释生活中的一种禅理。我们暂且不去论及消极与否,但辛弃疾是以思辨性和理性活动来解脱和超越认识中感到困惑的重大问题。本来稼轩虽有其超旷潇洒的一面,但就其对现实的眷恋和执着来说,本质上并不是秉性达观的人,而要想得到真正的旷放与人性自由,就必须首先使自身得到淡化,这有两条路,一是如庄子般无为,一是傍通万物而领悟,稼轩在无数历史人生回顾之后,当现实悲剧已降临,其精神始入这一境界。如《洞仙歌·贤愚相去》:

贤愚相去,算其间能几?差以毫厘谬千里。细思量义利,舜跖之分,孽孽者,等是鸡鸣而起。

味甘终易坏,岁晚还知,君子之交淡如水。一饷聚飞蚊,其响如雷;深自觉昨非今是。羡安乐窝中泰和汤,更剧饮无过,半醺而已。

庄子谓:“无物不然,无物不可”,“厉与西施,道道为一”。抛却了狭隘,溯源归本,于是人性与万物合一,从而也就得到了真正的自由,从根本上反映了深沉无限的人生追求。这在《卜算子·一以我为牛》一词中尤为明显。

一以我为牛,一以我为马。人以之名受不辞,善学庄周者。江海任虚舟,风雨从飘瓦。醉者乘车坠不伤,全得于天也。

我是牛,是马,我不是牛,不是马;我是“我”,我不是“我”,是牛,是马或是我,这一切又有什么区别呢?夺之不争,与之不辞,江海渡舟,风雨飘瓦,一切都随它去。作者用《庄子·应帝王》中虚拟的秦氏故事,来表明自己对外物已能“无动于衷”,达到了“其知情信,其德甚真”的境界。他似乎是以一种游戏嬉笑的态度对待人生,实际上却是在指射邪恶,表达对来自政敌排挤、陷害的反抗态度。这种思想,既是辛弃疾在现实的坎坷遭遇中所力持的人生态度,也是他要超越于现实之上的理性的觉悟。

用辩证的眼光看待社会,用佛道思想看待生活,辛弃疾在“入世”之时能激情奔放,志图高远;在“避世”闲居之时亦能心境开阔,得适其所,因此他活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总是用一种戏谑甚至是自嘲的方式去化解矛盾心结。如《永遇乐·烈日秋霜》:

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

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比着儿曹,累累却有,金印光垂组。付君此事,从今直上,休忆对床风雨。但赢得靴纹皱面,记余戏语。

他解释自己的姓为艰辛、悲辛、辛酸、辛辣。似乎是戏语,但却概括了他的遭遇、思想和性格。他生于北方,参加义军,回归南宋,屡被罢黜,生活经历艰辛。不忘家国之耻,君父之仇,内心悲辛。有志北伐,却报国无门,还受尽排挤,无比辛酸。招而来,麾而去,几起几落,奔波效力,自是辛苦。性情耿直,愤世嫉俗,不为迎合,刚正相争,做人辛辣。好处得不到,只能是操劳一生,靴纹皱面,这分明是在发牢骚,宣泄不满,可作者却在以嬉笑之笔,“戏赋辛字”,他不怪罪朝廷,却拿姓氏开刀,更劝戒族人要做忠义正直之人,就要不怕悲辛,饱尝酸甜苦辣,不要期望享有“芳甘浓美”,这是回顾平生经历所产生的满含辛酸的人生文思。由此去看,一切人生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在辛弃疾的议论词中,还有一些篇章,虽然没有象前面那些作品那样丰富的内容、深厚的思想意义,但也真实地反映了他的生活及思想性格的另一面。比较有特色的是《沁园春·杯汝来前》,这首词为庆元二年(1196)作者在瓢泉最初戒酒时所作。它的写法十分奇特,作者模仿汉代东方朔《答客难》、班固《宾戏》、扬雄《解嘲》等文,用对话体结构成章。他煞有介事地和无生物说话,将酒杯拟人化,通过主客对答,大发议论,尽兴地吐露了胸中的牢骚苦闷。作者在议论和抒情时无视传统分片的界限,大胆打破过片必须换意的定格,使我们在鉴赏分析时无法象对一般词那样基本上按上下片来划分段落和层次。第一段从起句知道快结束处的“吾力犹能肆汝杯”止,长达二十二句,是作者对酒杯的严厉申斥和对酒害的痛切议论。其内容十分丰富,它不单反映了作者政治失意后的深沉和力图获得精神解脱的焦躁心态,还表现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第二段却只有篇末三句,是酒杯对作者这一番申斥的应答。以上种种不拘绳墨的艺术处理,帮助作者自由酣畅地书写出自己丰富复杂的心灵世界。古代有的词论家批评此词“非词家本色”,这是处于旧的词学“本色”观念的陈腐之论。其实本篇最显作者独创性与个人艺术特色的地方,就是它的古文章法、古文句式和那些大段的议论。这是一首以词写心的力作,通过对戒酒这样一件小事的描述和议论, 充分地表现了作者聪明豁达、风趣幽默的性格。

而至于象《哨遍·池上主人》,议论庄子的“于鱼得计”,则无多可取。《柳梢青·莫炼丹难》,以道教炼丹以求长生为题,毫无诗味可言。甚至可以说是辛词创作中的两处败笔。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论辛弃疾的英雄之词】相关文章:

论辛弃疾的英雄之词08-19

论辛弃疾的以文为词08-19

论辛弃疾04-27

试论辛弃疾范文05-21

煮酒论英雄的读后感04-11

论三国英雄04-19

能否以成败论英雄04-16

莫以成败论英雄04-23

辛弃疾的拼音04-08

辛弃疾的诗词范文06-03

上一篇:财政支出项目绩效目标申报表填表说明下一篇:教导主任参加论坛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