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用字心得

2024-04-08

规范用字心得(精选8篇)

篇1:规范用字心得

教师规范用字心得体会

规范用字心得体会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和国际国内交往的日益频繁,对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践表明,实现语言文字书写的规范化、标准化,是普及教育、发展科技、推进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基础性工程。

一、首先教师要严以律己、率先垂范,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规范文字法》精神,把说普通话、写规范字当作自己的职责规范,并落实到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去。汉字是型、音、义的结合体,教师要做到拼读正确,笔画规范,强调遣词造句、标点运用、行款格式的正确运用。做到在课堂教学与孩子交谈等场合一律使用普通话,在备课、撰写论文及其它情况下的文字书写一律使用规范汉字。同时,在教学中要注意纠正孩子汉字书写中的不规范现象。让我们共同努力,把说普通话、写规范字变成一种自觉的行动,使普通话成为师生员工的日常用语,把写规范字看成体现自己文化修养的重要标志。并把说普通话、写规范字同爱国主义教育结合起来,坚决维护祖国语言的纯洁与健康。二、一个地区所使用语言的文明程度直接反映出其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准,校园亦是如此。写规范字是国家一项重要的语言政策,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学校素质教育的一项基础内容。我国素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美称,学校历来是精神文明的前沿阵地,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历史使命。因此,在学校推广规范字的书写,提升师生的语言素质和综合人文素质刻不容缓。每位教工应当从我做起,树立“讲普通话、写规范字、做文明人”的形象,积极参与,不断提 教师规范用字心得体会

高自己的规范字的书写素质和修养,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展开。形成说普通话写规范字的良好风气,使精神文明建设和人文素质教育不断地向纵深发展,为创建文字规范化示范校而共同努力奋斗!

篇2:规范用字心得

星期天的早晨,我们一行五人按计划来到街上,目光机警地在每一块宣传版面或广告条幅中搜索着。突然,小陈叫了起来:“看,这个饭店的名字真有趣”我们定晴一看,饭店的横幅上写着“口口口品美食城”几个大字。可第二个字读什么,我们谁也不认识。是我们没有学过还是没有这个字呢?带着疑问我们来到了图书馆查阅资料,可是怎么也查不到这个字。这可能就是一个乱造字吧。我们把它记录下来。更有趣的是,我们中午吃饭的时候,竟在饭店的厕所里发现了“请急(及)时冲水”的错别字现象。今天的收获真不小啊。

第二天的讨论课上,同学们竟相展示自己的收获:有在报纸上查到的像“神州(舟)六号”这样的错别字;有在宣传条幅上发现的像“发尸(展)”这样的乱读字;有在电视广告中收集到的像“默默无蚊(闻)"这样的乱用成语等现象;还有结合自己的实际,谈出了像“万事具(俱)备”这样写错别字的现象。

篇3:规范用字心得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笔者的调查研究主要采用以下途径和方法: (1) 亲自收集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别字。 (2) 把收集到的错别字进行整理、分析。 (3) 有意识地搜集社会上出现的错别字并进行归类, 作为辅助分析的材料。 (4) 进行个别访谈, 找—些经常写错别字的学生谈心, 了解其写错别字的原因。

为了更准确地调查学生写错别字的情况, 笔者以自己执教的高一 (6) 班学生为调查对象。该班共有53位学生, 语文基础欠佳, 几乎每次作业都有人出错。笔者从该班中收集了530篇作文, 有42万字左右;周记954篇, 57万字左右。其中, 发现有1484个错别字, 人均出现28个。这样, 通过收集、整理、归类, 掌握了学生写错别字的第一手材料。下面以高一 (6) 班学生出现的错别字为例进行分析。

二、错别字状况分析

错别字是错字和别字的总称。错字是笔画、结构有错误, 不合乎规范的字。如“领袖”的“袖”写成“”, “宝贵”的“宝”写成“”;别字指字本身没有笔画、结构方面的错误, 但意义使用不当, 即该用甲字却写成了乙字。如“成绩”写成“成积”, 虽然有“积”这个字, 但用法不当。无论写错字, 还是写别字, 都与用字的规范化相悖。决定一个字是否规范, 以正字为衡量的依据。

1. 错字分析。

经调查分析发现, 学生写错字主要有以下五种类型:

(1) 因改变笔形而成错字。例如, 许多学生把“练习”中的“练”写成“”。

(2) 因增加笔画而成错字: (1) 增加一横而成错字, 如“考试”的“考”字, 很多学生都写成“”。 (2) 增加一竖而成错字, 如“喉咙”的“喉”字, 写成“”字。 (3) 增加一撇而成错字, 如“武”写成“”。 (4) 多加一点而成错字, 如“步”写成“”。

(3) 因减少笔画而成错字, 如“悠”写成“”;“或”写成“”;“衬”写成“”等。

(4) 因部首安排失当而成错字, 如“默”字写成“”;“荆”写成“”。

(5) 生造字。顾名思义, 是无中生有, 捏造出来的字。如把“酒”写成“”;“餐”写成“”;“停”写成“”;“家”写成“”等。

2. 别字分析。

所谓别字, 是写了与词意不符的另一个字, 例如:把“刻苦”的“刻”写成“克”字, 把“冶炼”的“冶”字写成“治”字。根据对学生别字所进行的分析归类, 发现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1) 因字形相近而误用别字。这类别字中所占比例最大, 这可能与汉字的特点有关。汉字中形声字最多, 而形声字是由形旁和声旁组成, 很多汉字形体相近, 因而很容易写别字。如把“宽恕”的“恕”写成“怒”;把“瑞雪”的“瑞”写成“端”。

(2) 因音同或音近而误用别字。汉字是表意性质的文字, 其字形不能明显反映字音, 每个汉字表示汉语中的一个音节, 但有许多字的声音都相同或相近。学生写此类别字, 就是由这一因素造成的。例如, 把“汇报”的“汇”写成“会”;把“刻苦”的“刻”写成“克”, 这样的例子很多。

(3) 因字义上有某些联系而误写成别字。例如, 把“坚决”写成“坚绝”;把“再接再厉”写成“再接再励”;把“首屈一指”写成“手屈一指”;把“沧海一粟”, 写成“沧海一栗”, 等等。

三、错别字产生的原因

学生在使用汉字的过程中经常写错别字, 究其原因, 既有主观原因, 又有客观因素。

1. 主观方面:

首先是思想上不重视, 不少学生对消灭错别字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认为写几个错别字没什么关系, 不想去了解汉字的特点规律, 不重视或不正确认识汉字规范化的重要意义, 认为写字是小事, 多一笔少一笔无所谓。于是, 遇到不会写的字就不想去查字典, 写完了也不检查。有的明知写错了, 也不愿加以纠正。其次, 一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认真学习规范汉字, 态度随便、草率, 没有下功夫把字的笔画和字的轮廓辨认清楚, 写起来就难免出错。

2. 客观方面:

(1) 汉字数量庞大, 笔画繁多。作为形音义结合体的不同汉字, 其形音义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 如形同而音义不同的同形字, 形不同而音同义同的异体字, 形义不同而音同的同音字, 形同义同而音不同的异读字, 以及大量存在的形似字、音近字等。这些因素造成了人们在书写汉字时经常容易出现错误, 再加上汉字的笔画有点、横、竖、撇、捺、挑、折、钩八种, 而且由这八种笔画交互错杂而成的字多不胜数, 不少字形体或偏旁相似, 容易混淆, 如己、已、巳, 哀、衰、衷, 等等。

(2) 受社会不规范用字环境的影响。学生学汉字的渠道是很广的, 除了在学校接受教师的灌输、传授外, 还潜移默化地受社会的影响。现今社会用字的规范化程度不高, 影响了人们正确地认字和写字。不规范字在商店橱窗、宣传标语、报刊书籍、电视屏幕中不时出现, 尤以街道上的招牌匾额为多。这种现象容易造成社会用字的混乱, 引起学生误解, 并产生误导作用, 因此必须重视。

四、纠正错别字的途径和方法

规范地写字, 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下面谈谈纠正写错别字的一些途径和方法。

1. 要从主观上解决学生在这方面存在的认识和态度问题。

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 多渠道宣传写错别字的危害性, 逐步提高人们对错别字的认识。作为教育工作者, 也应教育学生正确认识汉字规范化的重要意义, 让学生明白, 如果经常写错别字, 不仅影响自身形象, 还会影响思想交流, 影响人际交往, 甚至贻误工作, 害处多多, 使其在思想上加以重视, 从而逐渐养成一丝不苟的书写习惯。

2. 教师要重视识字教学, 指导学生针对汉字特点强加辨记。

为使学生重视正确用字, 避免写错别字, 作为教师, 尤其是语文教师, 就必须在识字教学上下足功夫, 应把识字教学作为一个长期任务贯穿于整个中小学阶段中。对新接触的生字和一些易写错的字应要求学生做到口到、耳到、眼到、心到、手到, 以达到巩固的效果。针对汉字本身笔画多变, 结构繁杂, 形音义关系复杂的客观特点, 要指导学生平时学习时应认准字形, 读准字音, 辨别字义, 多查字典, 对形似字、同音字、多音多义字和近义字要认真比较, 严格区别, 坚持不懈地强加辨记, 避免写错。

3. 加大管理力度, 规范社会公众招牌广告用字, 创造良好的社会用字环境。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已于2001年1月1日起施行, 其第二章第十四条中规定:“公共场所设施用字, 招牌广告用字应当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基本用语用字。”然而, 社会上仍有不少公共场所和店铺的招牌广告与这一要求相悖, 用语用字不符合汉字规范, 出现不少错别字, 造成了不良的影响。由于公众招牌广告的受众甚广, 写了错别字就容易造成文字的混乱, 尤其是会对青少年产生误导作用, 因此, 有关部门应加大管理力度, 对不符合规定的招牌广告用字, 进行强制拆除或作适当的处理。全社会各单位和店铺也应自觉行动起来, 纠正自身招牌广告的错别字, 这对整个社会的规范用字大有好处。

纠正错别字、消灭错别字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我们每一位公民都有义务和责任参与这项工作, 为规范文字、纯洁祖国语言文字贡献一份力量。

摘要:以观当今社会, 人们使用错别字、不规范字的情况比较常见。错别字、不规范字在商店、街道、广场等公共场所随处可见, 在招牌广告、报刊杂志也不时出现。在学生的作业中, 这种现象更加普遍, 因此, 作为语文教师, 有责任关注这一问题。

关键词:不规范字,错别字调查,原因分析,途径方法

参考文献

[1]倪海曙.中国拼音文字概论[M].上海:时代出版社, 1948.

[2]谭正璧.中国文字学新编[M].上海:上海北新书局, 1936.

[3]朱德熙.语法丛稿[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0.

篇4:社会用字及规范问题研究综述

语言文字的规范化问题,历来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思想的空前解放与活跃,中外经济、文化等多方面交流的日趋频繁,语言生活特别是社会语言生活出现了诸多新情况、新问题,社会用字的规范问题就是其中之一。语文学界、语言学界的学者们一直都在在关注和思考着社会用字的规范问题。本文拟就近些年来国内社会用字及规范问题研究状况稍做梳理,以期为该问题的进一步深入探讨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社会用字研究现状

(一)社会用字的调查研究

实地收集语料、记录社会用字现状,一直是语言学界研究社会用字规范问题的重要方法。有关社会用字的调查研究,20世纪80年代初就有人着手进行。费锦昌、齐闻(1985)对北京、上海、广东、湖北、江苏、吉林等六个省市13条街道的商店用字情况进行了调查,他们就繁体字、不规范简化字、异体字及错别字等不规范用字作了分类统计,并对此不规范现象作了简要的分析。陈原(1988)就北京王府井大街部分店名作了统计,发现王府井大街的牌匾用字的规范化程度不高,规范字与不规范字的比例大致是一比一,主要是繁体字滥用、拼音书写不规范等问题。

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更多的学者开始关注社会用字的问题。王维成(1991)在收集杭州八条主要街道的户外用语时,讨论了户外用语与文字规范化问题,指出了楷书的使用和繁简字问题。吴欣欣(1993)对合肥的不同街区、高校进行了社会调查,方法是拍照和抄录,对象是门牌、广告、标语等,对其中的不规范字作了统计,提出了解决这类问题的对策。陈松岑、谢俊英(1996)就北京市城区公共场合繁体字出现情况和原因进行了调查分析,在他们的调查研究中,除现场记录之外,还采取了现场访谈和发放问卷的方式,了解人们使用繁体字的状况。缑瑞隆、李文郑(1997)对商标用字进行了抽样调查,用定量、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描述了商标用字的不规范现象。沈祥和等(1997)则对南宁市区不规范用字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调查,包括街道、学校、工厂、报社、医院、商场等场合在内的用字情况统计,并以问卷的形式调查了市民使用繁体字的心理,重点对错字的种类做了较为详细的分类和归纳。齐沪扬、王敏敏(1999)针对上海浦东新区商业广告中的繁体字使用情况做了分类问卷调查,涉及不同年龄、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程度的使用者对待繁体字使用的态度。陈汝东(1999)通过对北京、南京、武汉、重庆四市数十条主干道的社会用字的调查,总结了当前不规范用字的特点、趋势、成因及危害,并分析了汉字规范化的必然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社会用字管理的策略。吕冀平(2000)选取了哈尔滨、齐齐哈尔及部分南方城市的社会用字进行了调查,发现的主要问题也是繁体字、异体字、错别字等不规范现象。

进入新世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颁布实施,让更多人关注社会用字的问题。蒋重母、邓海霞(2001)对武汉街道招牌用字不规范现象做了一定的收集整理,提出了繁体字使用频率高、“二简”字仍在使用、拼音字母使用混乱、多种字体混用等问题。王磊(2002)通过对牡丹江市20条街道用字的调查统计,总结了不规范字的几方面问题,即繁体字、异体字、二简字、错别字、夹用外文字母等。萧世民等(2003)对报刊杂志题名用字、商品外包装用字、公共场所用字、广播电视用字、网络用字等做了较为广泛地抽样调查,并就人们对规范汉字的认知态度、认知能力进行了问卷调查。池昌海(2003)对杭州主要商业街道街面上的店名、广告牌、单位名、标语等做了实地观察记录,就汉字的楷书、行书、隶书、草书等不同字体使用频率及外文、繁简字、异体字、错别字出现情况做了一定量的统计。邢欣(2003)在组织学生对北京、天津部分主要街道的社会用字调查中也注意到了店名用字的书法字体与商店类别的联系以及繁简、错别字、外文使用等不规范现象。罗进军(2004)在对长沙、株洲的城市店名调查中也较为详细地归纳了店名中的繁体字、异体字的现象分类。唐晋先(2006)对绵阳地区主要街道的用字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总结了不规范字的繁体、异体、旧字形、二简字、错别字等五种情况。《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5)(上)》(2006)在综述服务行业和公共设施等领域的语言状况时也例举概述了社会用字中的繁体字、异体字使用以及一些外文使用不规范的问题。

综上所述,关于社会用字,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相关学者对社会用字的研究,内容逐渐深入,范围逐渐广泛,从一开始的繁体、异体、拼音、错别字问题到书法字体、外文使用等问题,可以看出近些年来我国社会语言生活特别是社会用字发生的变化。与此同时,我们还发现有些问题是未能较好地解决的,如繁体字问题。

(二)社会用字规范原则

社会用字的规范原则问题,学术界的论述相对不够集中。从近些年的文献资料可以看出,论者多是就汉语规范谈论相关原则。其论述大致可归为以下几种倾向:

1.层次性原则

周一农(1990)提出汉语规范化的层次性,具体包括言语活动主题的层次性、非规范现象的层次性以及规范措施的层次性。于根元(2003)总结了近年来现代汉语规范化的重要见解,这对社会用字的规范也有重要的指导和启发意义,如交际值是衡量规范的原则;规范主要是引导,规范也是服务;规范应该区分层次性;前瞻跟踪观是重要的规范观。

2.习性原则

张先亮(1993)指出,汉语规范化要体现柔性原则,即汉语规范化要具有灵活性、相对性,对语言现象不搞一刀切,承认中间状态、过渡状态,要树立层次观、发展观、辩证观。刘兴策(1999)指出,汉语规范化要遵循约定俗成原则、刚柔相济原则以及自我调节原则。高万云(1998)提出规范的整体性原则,要区别对待语言的本体规范和道德规范、静态规范和动态规范,认真把握规范场和规范度。戴昭铭(1998)认为:“语言规范究其实质也是一种社会习惯,它只能通过约定俗成的途径建立,而不能由语言机构或语言学家向壁虚构。”他认为,应该树立动态规范的观念。邹韶华(2004)就语言规范的理性原则和习性原则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习性原则是一个上位的而且既科学又便于遵守的原则,语言规范的根本原则是习性原则。

3.理性原则

施春宏(1999)指出,语言规范化是协调语言、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力求和谐发展;规范化是一种人文行为,语言规范化从语用本位出发,重视不规范现象的语言价值,要贯彻以语用本位为主导的规范服务观。施春宏(2000)还指出,语言规范化是对语言现象的变动趋势和语言运用的合理状态作出理性预测,语言规范化应该从理性出发。

曹德和(2006)认为理性原则和习性原则语言规范在具体操作中存在一定的缺陷,在规范中需要将语言和言语区别开来。就语言来说,以“稳固性”“社会性”以及“语用功能”为根据;就言语来说,要以“效应原则”和“伦理原则”为依据。

以上体现了学者们对语言规范原则规范问题的理性思考。但不足的是与上文所述的讨论社会用字不规范现象的论文相比,集中探讨社会用字的规范原则问题的则相对较少。社会用字的规范问题不仅需要宏观上的语言规范理论的指导,更需要微观上规范理论的应用。

(三)社会用字的规范方法

关于社会用字的规范方法,学界关注的比较多。不过,不同学者由于其侧重点不同,发现的语言现象不尽相同,提出的具体解决办法、规范方法也同中有异。本文不做详细总结。

三、社会用字及规范问题研究中的问题与展望

社会用字规范问题的研究是以占有大量语料为基础的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目前,尽管人们研究的侧重点不同,选取的语料来源(即城市、地区)也不相同,且调查研究的历史时段其特点也有所不同,但对该方面的研究,如上所述,还是取得了大量的成果,学界对社会用字的状况已经有了较为清晰的把握。但上述研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还需在今后的研究中逐步完善与改进。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我国社会用字研究缺乏大面积的深入调查,缺少用字状况的地区性比较。从以上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尽管我们对各地的社会用字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缺少横向的比较,宏观的把握。此外,上述研究多数集中于大城市的社会用字状况研究,而农村及小城镇的社会用字状况则未涉及。我们认为,只有将两者(农村与城市)结合起来,才能更全面、更宏观地把握我国社会用字的状况。二是有关于社会用字的规范原则还缺乏较为清晰集中的理论思考,社会用字的规范问题不仅需要宏观上的语言规范理论的指导,更需要自身规范理论的应用。三是社会用字的具体规范方法还有待于做进一步的探讨,有必要结合社会的发展、与时俱进地在方法上做出新的思考。

语言与社会的不断变化,使文字及其应用也常常处于动态变化之中。这需要我们不断地关注社会用字的状况,及时发现新的用字现象,科学地对其进行规范。然而,我国地域的辽阔和地区的差异决定了大量的语料收集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的只有通过有关部门、语言学术界地多方合作以及社会各界地广泛参与,人们才能对社会用字的状况及发展规律能有一个深入的把握,从而使社会用字向健康、文明、丰富的方向发展,使其更好地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费锦昌,齐闻.商店用字调查报告[J].文字改革,1985,(5).

[2]陈原.社会语言学专题四讲[M].北京:语文出版社,1988.

[3]王维成.户外用语与文字规范[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社会语言学研究室.语言·社会·文化[C].北京:语文出版社,1991.

[4]吴欣欣.合肥社会用字混乱情况的调查及对策[J].江淮论坛,1993,(5).

[5]陈松岑,谢俊英.北京市城区公共场合繁体字出现原因分析[J].语言文字应用,1996,(2).

[6]缑瑞隆,李文郑.商标用字不规范现象的调查与分析[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4).

[7]沈祥和,周本良,黎平. 南宁市不规范社会用字调查报告[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1997,(4).

[8]齐沪扬,王敏敏.上海浦东新区商业广告中繁体字使用情况的调查[J].语言文字应用,1999,(3).

[9]陈汝东.当前城市社会用字中的不规范现象及其成因和对策[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5).

[10]吕冀平,戴昭铭.当前我国语言文字的规范化问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11]蒋重母,邓海霞.武汉街道招牌用字不规范现象管窥[J].武汉教育学院学报,2001,(1).

[12]王磊.关于净化和规范社会用字的思考:从牌匾、橱窗用字谈起[J].北方论丛,2002,(5).

[13]萧世民,邱斌,陈小建.社会规范用字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

[14]池昌海.汉语研究新探[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15]邢欣.都市语言研究新视角[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16]罗进军.我省城市中不规范店名的考察[J].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

[17]唐晋先.绵阳城区街道用字状况的调查分析[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18]“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课题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5)(上)[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19]周一农.论汉语规范化的层次性[J].语文建设,1990,(3).

[20]于根元.应用语言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1]张先亮.汉语规范化的柔性原则[J].语文建设,1993,(9).

[22]刘兴策.语言规范精要[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3]高万云.语言规范的整体性原则[J].语文建设,1998,(10).

[24]戴昭铭.规范语言学探索[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25]邹韶华.语言规范的理性原则和习性原则[J].语言文字应用,2004,(1).

[26]施春宏.现代汉语规范化的规则本位和语用本位[J].语文建设,1999,(1).

[27]曹德和. 规范度评价根据问题再思考:从理性原则和习性原则谈起[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6,(5).

篇5:规范用字报告

调查人员:安康学院中文系12级汉本四班第七组 调查时间:2013年12月24日 调查路线:南环路

调查内容:招牌、广告、海报、张贴品、宣传品、菜单、商店摊点、书店、杂志、报刊、书籍等处的用字情况。

社会用语用词作为公共场合的一种语言信息现象,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通过对社会语言使用情况的多角度调查考察,了解家乡社会用语的特点,目的是规范社会用语,净化社会风气,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风范,并以此为个案,探索当前我国中型开放城市社会用语用词的特点,提出语言规范化的对策建议。

分析报告

经过近一个天的调查,我们发现:社会上的错别字随处可见,比比皆是,已废弃的简体字也屡见不鲜,异体字、繁体字也常出现在不应该使用的地方。另外,在一些小店里会时常见到一些方言词语,有的小吃包装袋上出现一些不文明的用语。归结起来,社会用字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大多数的错别字都出自小商贩的宣传品。这些宣传品的草拟者大多文化水平不高,容易把字写错用错,使人们产生误解,有时还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因此,希望这些小商贩抽空学习语言文字,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

二、有许多商家为了吸引更多的顾客,采用谐音或方言代替的手法编写广告词,改换一些成语熟语中的字来达到宣传商品的目的。这样使用汉字,粗心的人视而不见,没有责任心的人则认为无所谓。但是规范用字很重要,至于方言的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二章第十六条规定,下列情形可以使用方言:

(一)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执行公务时确需使用的;

(二)经国务院广播电视部门或省级广播电视部门批准的播音用语;

(三)戏曲、影视等艺术形式中需要使用的;

(四)出版、教学、研究中确需使用的。

而商务活动不属于以上情形之一,因此,商业用语用词应该使用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不能使用方言。三、一些中老年人不能正确区分简化字和繁体字、异体字或不清楚繁体字、异体字的使用场合,因此在书写时常出现繁简杂糅的现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二章第十七条规定,下列情形可以保留或使用繁体字,异体字:

(一)文物古迹 ;

(二)姓氏中的异体字 ;

(三)书法、篆刻等艺术作品 ;

(四)题词或招牌的手书字 ;

(五)出版、教学、研究中需要使用的 ;

(六)经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的特殊情况。

按照这条规定,一般的广告、宣传单、菜单、杂志等都不应该使用繁体字、异体字,《现代汉语辞典》这种工具书的封面更不应该使用印刷体繁体字、异体字。因此可见良好的用字规范是很重要的,为了创建一个良好的语言文字使用环境,我们应该积极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从身边做起,从自身做起,改变陋习,积极促进语言规范用字的良好环境和习惯的养成。为社会和校园营造一个和谐文明的氛围。

通过这次调查活动,我们深刻认识了汉字在社会生活中的运用还存在着许多不规范甚至错误使用的地方。虽然国家已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但至今都没有杜绝乱用、误用现象,这不仅影响了汉字的形象,也不利于我们国家的初级教育的发展。因此,作为大学的学生,我们更加意识到认真学好祖国语言文字的重要性,我们一定会学好、写好、用好祖国的语言文字。我们不能被误导,我们更不能误导人!

常见的不规范用字:

1、饭店门口:“抄”饭

23、零售店铺门口:“另”售

篇6:规范用字作文

星期日的清晨,天空瓦蓝瓦蓝的,金色从人行道旁茂密的枝叶间洒落下来。我和同学杨新航,刘佳琪组成一个调查小组,调查一些商品,店名的错别字滥造字和乱用成语的情况。

我们先在繁荣街调查了几家商店,其中发现一家错别字。这家的牌子是“心z露”,其中的“z”字,是属于乱造字。我们又在一条街发现了几家,一家是“食面八方”,正确地应该是“十面八方”。我们进店访问了店主,店主说明了原因:把店名定为“十面八方”的原因是希望十面八方的人都来店里吃面。听后,我们向店主提议:成语是固定词组,不能滥用成语。老板红着脸说:“我会按政府要求按期改正的,谢谢你们。”我们接着往前走,又在前面发现了一家,“美食美客”,其实正确的应该是“每时每刻”。店主对我们说:“小朋友,每个店的店名都是有意义的,我店的店名意义就是每时每刻,随时随地都欢迎客人来本店品尝食物。”“叔叔,但是成语是有规则的,不能乱造成语。”我的反驳让叔叔心服口服。

篇7:规范用语用字制度

一、本联将说普通话、写规范字、用文明语,以及公文办理等情况作为考核的重要指标。

二、全联工作人员在办公、会议、接待、面对社会公开讲话等活动时以普通话为基本用语。领导干部应带头推广普通话。

三、单位公务中公文、印章用字;名称牌、标志牌用字;日常公示文字用字等应当清晰、准确且必须使用国家规定的规范字,不得出现繁体字、异体字、二简字和错别字。

四、全体干部职工要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普通话培训,普通话水平均应达到规定等级以上。

篇8:规范用字心得

解放日报消息, 上海教育电视台节目主持人陈浩日前发表了“汉字镌刻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 汉字传承民族发展的智慧结晶。字音是韵律, 字形是图画, 字义是内涵”的精彩开场白。来自上海24所中学的选手代表热情回应着“悠悠五千年, 我爱汉字美”。这是近日上海教育电视台举办的沪上首档语言文化类大型季播节目《我爱汉字美》 的录制现场。该节目是继《汉字听写大会》《汉字英雄》之后, 又一档围绕汉字展开竞技的电视节目。在汉字类节目走热的当下, 如何理性解读汉字的缺失, 成了业界关注的热点。“关注汉字的准确应用比关注汉字的准确书写更重要。”语言文字研究专家、著名出版人郝铭鉴指出, 荧屏汉字类节目引发的全民听写热潮及对汉字传承、语言教育等一系列的反思, 值得肯定。“但汉字类节目不应只停留在‘书写’层面的关注。”在郝铭鉴看来, 汉字类节目容易走入一个误区, 因为过于强调书写本身, 随着比赛难度升级, 最后往往变成生僻字大战。“文字是工具学, 要全民像参赛学生一样背字典记生僻词写法, 会陷入误区。”

上一篇:乌审旗职业中学下一篇:企业管理人员培训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