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科学走走看看教学设计

2024-04-19

小班科学走走看看教学设计(共16篇)

篇1:小班科学走走看看教学设计

《走走看看》的小班科学教案

学习目标:

1.乐于与同伴分享自己的新发现。

2.了解上街时要注意的安全事项。

活动准备:

1.老师事先考察幼儿园周边的环境,选择一条最安全和最适合的户外参观路线。

2.事先发给家长通知书,告知活动内容,并鼓励有时间的家长一同参与。

3.大图画纸、彩笔。

活动过程:

1. 出发前,老师和幼儿讨论“幼儿园附近有什么景物”,老师把幼儿的答案画在大图画纸上。

2. 老师引导幼儿采用“实地看一看”的方法验证之前的猜想。

3. 老师与幼儿讨论外出要注意的事项,例如跟着老师、不要到处跑、注意路上的车辆等。

本活动宜分小组进行,可以增加老师的数量,也可以邀请家长一起参加,以便照顾幼儿及更加确保安全。

4. 途中,除了让幼儿观察幼儿园附近的景物,如商店、公园、楼房等,也可引导他们仔细观察路上的东西。一花一草、散步的小狗,都可成为幼儿眼中的.新奇事物,老师可根据幼儿的兴趣,用相机记录下沿途有意思的东西。

5. 回幼儿园后,与幼儿讨论:

. 我们刚才经过了什么地方?

. 你看见了哪些有趣的东西?

. 你喜欢幼儿园附近的环境吗?

6. 老师出示出发前画的“幼儿园附近有什么景物 ”的大图画纸,根据幼儿的想法,在分组活动的时间请幼儿继续丰富这幅大图画。

7. 老师鼓励幼儿与家人上街时,要多观察,多发问,发掘更多乐趣。

活动评价:

1.能投入观察活动。

2.能将观察到的景物说出来。

3.知道上街时要注意的安全事项。

活动建议:

老师将“幼儿园附近有什么景物”的大图画纸贴在活动室的墙上,引导小朋友互相说一说,并通过观察,不断丰富上面的内容。

篇2:小班科学走走看看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

1.带领幼儿参观幼儿园,让幼儿了解幼儿园的环境和工作人员。

2.让幼儿知道参观时要排好队,有秩序不能随便讲话。

3.教幼儿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态度。

4.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

幼儿园的各个班级。

知识准备:

知道自己长大了,要上幼儿园了。

活动过程:

一、出示各类玩具导入。

1.出示玩具。

师:看!这是什么?大家认识吗?

师:那请小朋友把眼睛捂上,现在你能看见什么?

2.引导幼儿了解眼睛能看东西。

师:请小朋友睁开眼睛,现在能看见东西?你是用什么看见这些东西的?

3.小结:原来我们的眼睛能看见东西,没有眼睛就看不到东西。

二、出示课件,引导幼儿观察周围事物的颜色、形状、大小。

1.引导用眼睛幼儿观察教室。

师:请小朋友用眼睛看看,自己看到教室里都有什么东西?

2.引导幼儿进一步仔细观察,师:说一说自己还发现教室里比以前多了些什么?他们是什么样的?

3.出示幼儿讲述的画面,并总结。

师:我们的桌子是长方形的,黄色的;电视机是长方形的,黑色的。

三、出示课件,保护眼睛

1.老师提问

师:小朋友,我们的小眼睛能看到这么多的东西,我们的小眼睛重要吗?那我们要保护好我们的眼睛,谁有什么保护眼睛的好办法?

2.出示画面,引导幼儿保护眼睛。

师:我们来看看图片中的小朋友是怎么保护眼睛的呢。

师:看电视超过半个小时,我们要休息一下,不要用东西去指眼睛,眼睛进了东西不要用手擦,要清洗严重的要去医院救治。

四、带幼儿到户外活动场地和楼道中分别找一找、看一看。

1.幼儿在看完后,共同说一说自己都看到了什么?

2.教师进一步引导幼儿摸一摸自己做看到的东西,猜一猜他们都有什么用处。

教学反思:

利用餐后散步的时间,带领幼儿参观科学发现室、图书室、游泳室、音体室、电脑室等,进一步加深幼儿对幼儿园设施的了解。在“看看教室里有什么”的环节中,孩子们都积极举手发言,都踊跃想表达自己所看到的,所以我就请了许多幼儿来说说,但是发现幼儿的知识经验较有限,对颜色、形状、特征,不能清楚的说正确。在第四环节,我带来幼儿到走廊里找找还有什么,然后回到教室,先让幼儿和同伴交流,在请幼儿说说自己和同伴看到了什么,促进了幼儿的讲述愿望。

篇3:小班科学走走看看教学设计

下面,我结合实践,谈谈如何借助小班化平台,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到成长的幸福。

一、强化表达训练,营造课堂幸福氛围

幸福课堂首先必须生机盎然,也就是学生必须参与进来。我校地处农村,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薄弱,大多不善表达。因此,我们选择了“表达”作为突破口,积极构建自主合作、智慧灵动、富有生命张力的幸福小班课堂。

1.强化情境表达 。

情境表达训练不仅是文科教师的任务,理科教师同样有责。教师首先必须营造一种情境或氛围,如复述故事、看图说话、模拟购物、活动主持等,引起学生说话的动机,让学生大胆地把自己想说的话讲出来、讲明白、讲通顺。

课堂上,教师不妨经常使用如下话语:“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你有什么不同的想法?”“还有比这更好的答案吗?”……鼓励学生尝试着去探索、思考、辨析、研究,从而让课堂充满智慧和灵动。

2.优化小组合作 。

“小组合作”是小班化教育的重要抓手,“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因此,幸福的课堂必须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小组互动中去。

首先,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交流,乐于参与小组交流,并能充分发表意见、达成共识。教师还要不留痕迹地给予暂时有困难的学生多一点发言的机会,要让每一位成员都能为自己拥有话语权而感到自豪。

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会互相尊重、乐于倾听,有序地参与合作交流,且有讨论就必须有汇报,形成常规的小组汇报制度。

再次,教师要教会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欣赏他人的见解,不吝啬自己的掌声,以此调动学生参与互动的积极性,从而为学生自主学习、高效学习营造幸福的氛围。

3.活化思辨提问 。

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必须摒弃单一而缺乏思考的问题,教师抛出的问题一定要能激发学生的深度思考。为此,我校要求教师在预设教学问题时必须认真、反复揣摩,提问时要做到语言准确、整合开放,提问的背景素材要富有时代感和新鲜感。

例如,教学《马说》这篇文章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现代社会背景下,是遇到伯乐重要,还是人才自我脱颖而出更重要?”通过深入的讨论,学生认识到,机遇固然重要,但机遇只会留给时刻准备着的人,即便自身条件再好,如果缺乏前进的动力,再好的伯乐也无济于事。这样的提问会让学生乐于表达,在问答互动中,不同学生的表达能力都能得到充分的提升。

二、 整合课内资源,提升课堂幸福指数

1.教学时间多元化。

针对“五严”规定和小班化课堂的特点,同时基于学生的学习需求,我校首先将教学时间区划为“30+15”两部分,即把互动、点拨压缩在30分钟以内,不断强化教师课堂目标的达成意识;后15分钟则让学生展示,达成教学目标,从而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让他们好学、乐学。其次,我们变“师生问答互动”为“个体与个体、小组与小组、个体与小组之间的多元化和实质性互动”,在时间分配上更倾向于后者,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小组内享有充分的发言时间。这样,学生对自身的角色定位就不再是单一的接受者,而更是参与者、合作者与评判者,课堂压抑感随之荡然无存。再次,我们要求教师强化时间整合意识,积极倡导小班化课堂的问题化、情境化与趣味化,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真正有趣可究、有乐可享。

2.教学模板层次化 。

自2007年推行小班化实验以来,我校结合导学案的使用,对课堂教学模块进行了科学整合,具体包括“当堂示标→检查预习(导学案Ⅰ)→反馈评讲(点拨)→互动探究(新授)→拓展提升→学生展示(达标)→布置预习(导学案Ⅱ)”七个环节。

与此同时,针对不同学科以及同一学科的不同课型,我们又制定了新授课、复习课、习题课等不同课型的模板。在实际教学中,习题及探究板块通过平行迁移的方式,既可以让出现错误的学生有再矫正、再巩固的机会,也可以让处在同一教学时空中的不同学生都能沿着不同的时间轴线进行自己的探究学习,从而实现教学模块的层次化、多样化和精致化。

3.班级布局多样化 。

针对小班化课堂的特点,我们摒弃了班级布局僵化固定的传统模式,根据不同学科和不同主题,构建了5-6个相对独立的学习小组。小组成员既可以自由组合,也可以由教师协调安排,但要保持相对稳定且富有变化。这样的组合不仅为学生的自主交流提供了便利,而且使教学空间的利用效率达到了最大化,学生都能在小组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定位。

三、挖掘课外资源,感悟探究幸福魅力

1.发挥功能室效能。

功能室既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现代化、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标志,更是学生提升技能、解决问题的场所。每周下午的自习课,我们都准时开放各功能室,学生可以根据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内容,进行自主探究和学习。这样,既拓宽了学习空间,让有共同兴趣、共同需求的学生成为真正的合作者,也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搭建展示平台 。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恰到好处的赞许和激励,能让学生产生温馨的幸福感。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在每一位学生经过努力取得一定的成绩后,学校都会及时对他们给予各种形式的肯定或表扬。同时,我们也设计了一些活动来帮助学困生重建自信。例如,我所在班上有一位学习基础相当薄弱的学生,很多科任教师都对他失去了信心,他自己也很自卑,甚至干脆放任自己。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他跳绳特别优秀,不仅快,而且花样很多,于是,我便在班上倡议举行一次跳绳比赛。一开始,他不肯报名参加,我找他谈了两次,他勉强同意了。结果,他以绝对的优势当之无愧地获得了第一名。当我把大红的获奖证书和奖品颁发给他时,他的眼角闪现出晶莹的泪光。我知道,那泪光中包含的绝不仅仅是激动的喜悦,更有幸福的味道。

3.拓展网络空间 。

我校是全日制寄宿学校,针对学校和师生发展的需要,我们先后更新了电脑、完善了校园网络系统、开通了学校网站。这样,既满足了学生对网络的好奇心,也能及时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各类问题,从而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无缝交流。

四、丰富文化元素,拓展小班幸福内涵

1.秉承固本文化。

小班化关注的“本”是人的发展。小班化教育的着眼点不能停留在“标”上,而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表现、发展和感受。幸福小班的模式不可能千篇一律,但学生的发展和感受是不变之“本”,其余的都是“标”,只有让学生感受到进步和喜悦,小班才有幸福的味道。

2.打造特色文化 。

我们着力在“每一个”上做文章: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提供给每一个学生机会、促进每一个学生参与、发展每一个学生的能力。我们努力从环境、制度层面,从学生、教师层面,从精神、人文层面层层深入,构建更加开放、民主、生态的小班文化,促进学校多元化、特色化发展,让学生品味幸福。

3.铸就联动文化 。

面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实际以及家长不断攀升的期望值,我们一方面充分利用家长学校、校讯通平台、学校开放日、校长信箱、壁报橱窗等载体,不断强化与家长的沟通,把每一位学生在校的发展状况第一时间告知家长;另一方面,充分利用节假日广泛深入学生家中走访,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了解到关于学生的第一手资料,倾听家长的心声,形成家校合力,最大效度地促进每一位学生的优化发展,让每一位学生乐享小班。

篇4:浅谈小班化科学教学设计与实践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上节课已经学习了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学生已经对“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温度”三个因素有了初步的了解,因此对知识点已无需赘述。为了达到引入新课兼顾复习旧知识的目的,采用了问题引导式的教学方法,把生活中的相关情景串联在一起进行教学,引导学生把已学的知识和日常生活中的经验联系起来,这样可以让小班中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接受和理解,激发学习科学的浓厚兴趣。李岚清同志在第三次全教会上所说:“只有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学生,使他们的基本素质都得到普遍提高,使他们的特长和潜能都得到发展,使他们都能有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方式,才是符合21世纪要求的高质量和高水平的教育,才能达到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目的。”用生活中富有科学含义的情景来代替传统的知识讲解复习,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水平,增强学习动机,积极性和激发创造性,适合小班化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

师:同学们,如果老师到你们家做客,你们欢迎吗?老师小的时候到外婆家做客,总要泡一杯糖水。你能用分子运动理论来解释糖溶解到水中这一现象吗?

生:糖分子运动到水分子的空隙中去了。

师:很好。那么,我们就来泡一杯糖水。老师发现向一杯水中连续加入三勺蔗糖,结果是全部溶解了,这能说明蔗糖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无限的吗?

生:不能,因为任何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有限的。

师:好,那我就继续加蔗糖。当加到一定量时,蔗糖就会多出来了,那么我们就可以得出蔗糖在水中溶解能力是有限的结论。如何让刚才不能再溶解的蔗糖溶解到水中呢?

生:加热。因为蔗糖的溶解能力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强。

师:可以,加热以后糖水更甜就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师:老师渴了,非常想喝一杯甜水,怎样能尽快让老师喝到一杯“甜水”?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蔗糖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板书课题)

师:问题出来以后,我们就要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积累的经验来进行猜测和假设。

教师板书:搅拌、加热水、把糖敲碎……可能和搅拌有关;可能和水温的高低有关;还可能和蔗糖的颗粒大小有关。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办法,真是令老师佩服,是不是你们的这些办法真的有效呢?要知道这些猜想是否与事实相符,我们需要亲自验证一下。

二、分组实验,合作探究

小班化科学实验教学主要是采取“分层分工,互动合作”的组织方式,把学生分成三个层次,并根据学生的进步情况,适时适当地变换层次。一层学生以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为主,并能做好二、三层学生的现场指导老师;二层学生以掌握基础为主,可将知识适当迁移,并能帮助三层学生学习;三层学生只要掌握最基础的知识。在小班化教育实践中,我把学生按4人一组分成了6个探究小组,每个组成员分工合作,有小组长、材料员、实验员和记录员。每个组员各司其职,共同完成实验:小组长当然是4人中相对最好的,起到统领全组并联系其他组的作用;材料员属于三层学生,但必须通过管理实验器材对实验过程有全面的了解;让二层学生来做实验员和记录员,是为了让他们通过实验和实验现象的记录,增加了实践的机会,树立学好科学的信心。通过学生之间、小组之间的互动,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互帮互助,充分自由表达自己的见解,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去,成为学习的主人。约翰逊兄弟的群体动力理论认为,当人聚集在一起完成共同目标时,相互团结,相互依靠为个人提供了动力;学习动机是借助人际交往过程产生的,其本质体现了一种人际互动,建立起积极的彼此依赖关系,激发动机的最有效手段,是在课堂学习中建立一种“利益共同体”机制,这种“利益共同体”可以通过合作性的目标结构、学习任务分工、学习资源共享、角色分配与轮换、责任到人与集体奖励等方式实现。小班化教学让这种先进的教育理论成为可能。

师:我们在研究一个因素时,必须保证其他几个因素控制在相同条件下,这是一种经常用到的科学实验方法。这样我们研究问题的时候,目标明确、方向正确,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根据这种方法,请同学来说一下检验水的温度可能会影响食盐溶解快慢这一猜测的设计方案。

生:相同质量的食盐在相同体积的冷水中溶解需要的时间长,还是在热水中溶解的时间长,同样在不搅拌的情况下。

师:为了使标准统一,我们在控制水的体积的时候,都取20毫升,控制食盐质量时都取5克。现在,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验设计,利用老师提供的实验器材亲自来验证一下自己的假设了。大家动手的时候要注意各种操作规范。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活动,教师细心关注每一个小组,选择一个设计方案相对比较完整的小组作为榜样,鼓励全体同学参与进来,通过观察、实验、分析、总结,给学生提供更多发现、思考和实践的时间,增强同学间的合作意识。皮亚杰的“建构论”认为:主体的认识实质上是主体利用其原有的认知结构对外界客体进行加工、改造、整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主体的认知结构也得到不断建构和发展。美国某大学也有一句名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可见,提高课堂效率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就是指导学生利用其原有认知结构,进行充分的主动实践,使新的知识和能力目标同步充分到位,从实质上内化为其新的知识结构,并成为以后重新建构、不断发展的坚实基础。而小班化的教学必定会使这种充分的主动实践得到保证。在教学实践中也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如有的学生认为“溶解快慢可能还与水的多少有关”,不能否定其个性化的观点,如果引导他往如何设计实验方案方向思考,让学生自主探究,把学生从猜想引入到科学探究上来。

三、巩固拓展,发散提高

师:今天同学们学习得很认真,老师有奖品要给同学们,在自己课桌里拿出来。(学生发现是糖,都很兴奋),老师要让同学们做一个吃糖的游戏,比一比谁先把糖溶解在自己的嘴里。不过,在比之前,先请同学们想一想,要取胜的话,有什么好办法。

(同学们想)

教师统一口令,同学们一起开始吃糖。

师:同学们,你们的实验结果是怎样的?谈谈你们的感受。

谁来交流一下取胜的秘密。下表中所用到的知识解决了这个问题。

(课件出示):研究计划(方案)

师:谁能说说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到了今天所学的知识?

录像:欣赏加快肥皂溶解的实验。

总结评价,开展小组评比活动,给小组打分,小组内部开展组员互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在小班化的教学环境下,科学教学更多的是关注孩子们发现问题和解决的问题的能力,更多是的关注孩子们的科学素养的培养。在小班化的环境下,更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充分、主动参加教学活动,从而生成出有效的科学课堂教学。正是因为小班化,教师的教学设计多了很多方法,学生的学习增添了更多自主,可以说小班化教学是未来的趋势。小班化教学中教师的种种教学行为,更应唤起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渴望,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将学习转化为一种心理需求,充分发挥他们的内在潜能,唤醒他们的觉悟,发展他们的个性,启迪他们主动思维、主动学习、主动想象、主动实践,使其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培养。

参考文献:

[1]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吴向丽.新课程倡导的十种教学策略丛书:合作学习)[M].青岛出版社.

[3]胡慧杰.中小学教育[J],2010(11).

篇5:小班科学走走看看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

1.学会与同伴拉成圆圈朝一个方向边唱边走,并在歌曲的最后一个小节立即停止不动。

2.大胆想出新的停止不动的动作,快乐地游戏。

3.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4.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5.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音乐律动:五彩圈。

2.师:小朋友们,我们一起跟着音乐来做游戏吧。

二、学习拉圆圈朝同一个方向走。

1.教师引导幼儿讨论:小朋友们,我们怎样才能变成一个大圆圈呀?让我们一起来开动小脑筋,注意你的圆不能破掉哦!

2.师:现在我们变成大圆圈啦,那怎样才能转起来呢?

3.教师小结:我们现在手拉手,身体向右转,右脚先往前走,围城一个大圆圈。

三、欣赏歌曲,学玩游戏。

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曲,我们一起听一听吧。

师:宝贝们,你们听出这首歌里唱了什么?

2.教师引导全体幼儿跟着音乐做游戏。

3.教师引导幼儿在教师的歌声下,拉圆圈走,在歌曲最后一小节迅速蹲下不动。

四、和教师一起边唱边游戏,想出新的停止不动的动作继续游戏。

1.教师引导幼儿讨论:除了“蹲下”以外,还可以做什么动作也能停止不动?

2.教师根据幼儿提出的动作进行练习。如:叉腰、站好、举手、拥抱等。

3.教师选用某个新动作,引导幼儿完整地玩游戏。

五、结束部分

师:宝贝们,这个游戏好玩吗?<文章.出自快思教案网.>这个游戏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拉个圆圈走走》,我们下次再玩好不好?

教学反思:

《拉个圆圈走走》是一个集体游戏,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很好。首先通过讨论引导幼儿围成一个圆圈,并学习朝一个方向走。在这个部分中有一个难点,有的幼儿分不清方向,所以在游戏中,有些小朋友和别人的方向相反,总是会撞起来。需要教师用手势引导。尽管如此,还是很难做到全部方向一致,如果在活动前在他们的右手上都贴一个标记,这样更利于幼儿的辨别。整首歌曲演唱比较容易,幼儿学习的很快,并能根据歌曲内容做动作。但在创编环节幼儿的思维有点局限,想出的都是模仿动物的样子,具体的动作表现的不明显。

篇6:小班科学走走看看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

1.学会歌曲

2.体验游戏的快乐

3.在活动中幼儿倾听音乐,大胆的游戏表演。

4.感受音乐节奏,乐意参与音乐游戏活动,体验游戏的快乐。

重点难点:

重点:体验游戏的快乐

难点:学会游戏的规则

活动准备:

音乐准备

游戏方法:

幼儿拉成圆圈,边唱歌(或教师唱)边朝一个方向走(或跑),唱到“看谁最先蹲下”的“蹲”字时,大家立即蹲下;唱到“看水最先站好”的“站”字时,大家又立即站好。看谁的动作最快。

游戏规则:

必须唱到“蹲下”或“站好”时,才能做蹲下或站好的动作。

注意事项:

游戏结束后,应有放松动作,如绕圈散步等。

音乐:拉个圆圈走走

1= F2/41 2 3 丨 1 5 丨 1 1 2 3 丨 1 5 丨

拉个 圆圈 走 走,拉个 圆圈 走 走,1 2 3 丨4 3 2 1 丨 7 5 6 7 丨1 1 丨丨

走走 走 走 走 走 走 走 看 谁 最 先 蹲 下。

教学反思:

《拉个圆圈走走》是一个集体游戏,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很好。首先通过讨论引导幼儿围成一个圆圈,并学习朝一个方向走。在这个部分中有一个难点,有的幼儿分不清方向,所以在游戏中,有些小朋友和别人的方向相反,总是会撞起来。

篇7:小班礼仪活动方案看看

活动目标:

1、学会自己觉排队。

2、初步养成礼让、排队等候的好习惯。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随音乐做课前准备——提高幼儿精神。

二、基本部分

1、观看情境表演玩滑梯——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提问:他们玩滑梯玩得好吗?那个地方好?那个地方不好?

2、谈话——引导幼儿回忆,培养幼儿思考、讲述的能力,感悟排队是讲文明礼仪的良好品德。

(1)在幼儿园里有哪些地方需要排队?你是怎样做的?(2)在外面你还知道哪些地方需要排队?大人们都是怎样排队的?(3)遇到特殊情况是应该怎样做?(举例:医院、厕所)

3、看挂图——感知礼仪

(1)观察图片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2)请两名幼儿领读(老师纠正)(3)幼儿讲解诗意(老师讲解)

三、结束部分

篇8:小班科学走走看看教学设计

(1) 课前导入。教师:今天我们教室里有很多老师来听课, 同学们可能感到有点紧张, 我们一起来做深呼吸, 调节一下情绪。学生做深呼吸。教师指导学生吸气、呼气。 (投影变换) 教师引入新课《人体的呼吸》。 (教师在导入新的教学内容时极为自然, 同时也协调了学生的情绪和课堂气氛。一举双得。)

(2) 创设情景。教师:让我们行动起来, 每个人来感觉一下。Ste p 1:用手将鼻子捏住, 人能不能呼吸?Ste p 2:用手将口捂住, 人能不能呼吸?Step3:用手紧紧捂住自己的鼻和嘴呢?每个学生都进行实验。 (实际上, 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已有相关体验, 只是没有深层次去思考问题, 教师用这种重体验加深学生的印象, 让学生去思考, 引入新课。) 教师:想一想, 人体主要的呼吸器官是什么?学生答:肺。教师:肺是呼吸系统的一个器官。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我们人体的呼吸系统的每个器官的特点和作用。 (学生的重体验与教师的提问及答案是否有直接的关联呢?)

(3) 分组合作。教师把学生分成四人小组分工合作, 进行如下的讨论: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 想象自己是一名导游, 要带领一个旅游团去参观整个呼吸系统的每个器官, 请你组织好导游词, 介绍你负责的一个器官, 时间为两分钟。各小组讨论, 编写导游词, 选组长。 (小班化的教学为合作交流提供了最好的硬件, 小组的合作互动进行得愉快、热烈而且有条不紊。)

(4) 汇报交流。教师:随我们的导游一起游历一下人体的呼吸器官, 我们会有怎样的经历呢?请我们的第一个导游首先进入大门。 (学生举手) 王导请。学生王:请各位游客跟我走。这里光线明显幽暗, 只觉得地上、墙上茅草丛生, 挡住了我们的去路, 好不容易挤了过去, 呀, 只觉得四周湿漉漉、粘呼呼的, 又有点暖和, 这是什么地方啊?教师:很好。王导给我们介绍的地方是哪儿?生答:鼻腔。教师:根据王导的介绍, 我们来总结一下鼻腔的特点。 (教师板书:鼻腔特点:有鼻毛、黏膜, 湿润温暖, 作用是……) (科学课堂的教学语言是科学性的, 但是教师在这里巧妙地把语言的艺术性与科学性相互结合起来, 让两者的审美观叠加在一起, 把科学学科与语文学科有机地联系起来。) 教师:我们再来听听下一位导游的介绍。接下去几个学生作为导游分别用精彩的语言文字介绍咽、气管、支气管和肺, 教师听完叙述后一一小结、板书。重点讲了肺的特点和作用。

(5) 课后小结。教师:我们今天学习了呼吸系统的有关知识, 请同学们来总结一下。请同学们按照刚才的分组, 讨论两分钟, 各自总结一下你们组所导游的部位。两分钟后。学生讨论结束, 各小组派代表对其中的一器官进行小结。 (小组合作探究在科学课堂上的运用, 正是科学学科的一大特色。在小班化的前提下, 学生的互动、师生的互动都能尽情地发挥其最佳效果, 但是不必要的小组活动犹如滥用条件, 生搬硬套, 画蛇添足。)

二、探讨与分析

笔者听课后, 通过对课堂的观察, 记录了大量的课堂原始数据如学生的参与度、教师的语言、合作学习的达成度、合作成果展示、教师对学生的指导等, 从教师的行为表现和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分析, 从中也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小班化课堂为科学学科新课程教学创造了更好的硬件。根据《科学课程标准》, 科学学科教学的理念主要包含四方面的内容。一是树立课程是为学生提供学习经历并获得学习经验的观念, 通过学习情境的创设, 学习渠道的拓宽, 丰富学生的经历和经验。二是教师要以学生为本, 树立“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 突出个性发展, 激发学习兴趣, 开发学生潜能。三是以改变学习方式为突破口, 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四是在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 更多地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的进步和发展。小班化课堂则为这个目标准备了更好的硬件。让生活走向科学, 让科学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 面向全体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面对全体学生,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 都得到成功的体验, 充分体现了全面育人的新课标精神。这位教师的教学设计, 既体现了科学课堂教学的特色——小组合作与互动, 更把教学与语文教学紧密联系起来, 增加了文学性、欣赏性, 而且教学面向全体学生,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 这需在小班化的课堂里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的有效性。

(2) 小班化课堂为教师个性化地演绎教材创设了表演的平台。因为有个性, 才体现授课的艺术;有个性, 才能产生美的享受。学生总是喜欢听有个性的教师的课。教学中强烈的个性化意识、健全的心理品质, 有利于教师在教学天地里自由发挥, 也更让学生充满激情地进行课堂学习。这位教师的有个性化的教学思路, 在课的开始就创设导游中的问题情境, 一开始就沟通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热情也随之展开。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和掌握, 在精神高度集中、趣味盎然的各种活动中学习, 往往能达到最佳的效果。教师的个性化教学特色, 在知根知底的教与学的小班化课堂中得到了进一步释放和提升。教师了解每一个学生优点和不足, 知道用什么样的方法去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从而提升他们的兴趣和积极性, 并能有的放矢不放弃每一个学生, 牢牢对准学生的瞳孔, 指挥学生的大脑, 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更发掘了学生一种综合学习的能力。这班学生, 在教师的个性化教学的引导下, 发挥出了优秀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这源于小班化课堂里教师的“能”和学生的“能”在层层递进中达到完美的结合。

(3) 小班化课堂为学生探究学习提供了合作的园地。小班化课堂为师生交互、生生交互、人境交互创设了最佳的时空, 它在特定的范围内实现了教学资源的最合理配置, 有助于实现学生学习能力开发的最大化, 更为实施新课程改革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在这个学习过程中, 这位教师利用“小班化”优势, 积极营造了平等、民主、和谐的生生互动活动, 创设师生交互、生生交互的氛围, 培养他们之间健康的互动情感, 使他们在合作中学习, 在合作中竞争, 在合作中发展。而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操作, 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竞争, 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 互相学习, 取长补短等方面都得到了提高, 使学生真正参与到科学教学活动中, 不仅在知识上, 而且在情感、合作技能上互相理解、尊重、宽容, 促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发展。但是, 是否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就像是使用万能胶, 想到了就用, 用得越多越好呢?这位教师在这堂课中用了两次这种方式, 第一次确实是有效地促进了课堂教学, 形成了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那么, 在最后小结时是否有必要再让学生来一次相互合作讨论, 并且是讨论同一内容呢?这也许是事情做得太过而适得其反了吧。所以,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我校的小班化资源, 组织好每一次的小组合作, 真正做好“物”用所值, “物”尽所值。

总之, 科学教学的真正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知识的探索去获得研究、思维的方法, 运用方法进行探索、创造, 培养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原理的科学精神。因此, 教师在探究式学习中开展“合作、自主、开放”的学习方式, 不能流于形式, 更不能为了套用形式而浪费了小班化课堂教学这个良好的硬件, 要真正达到教学的目的, 把握它们的根本。

参考文献

[1]叶澜.新基础教育[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 1997.

篇9: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小班化”教学

关键词 小班化教学 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

课程改革的趋势是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索学习,对此,大班化教学面临诸多解决不了的问题,比如如何面向全体、如何因材施教等,于是小班化教学就应运而生。

班级人数相对较少固然是小班化教育的一个特征,但绝不是本质特征。“小班化”教学是指在学生较少的班级中,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方式。小班化教学的教学内容、模式、教法、评价手段会发生全新的变化,教育观念将更新。围绕这些观点,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培养学生的素质教育;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创新多元化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具有独立个性和人格,适应现代社会,特别是信息化社会的发展。

一、坚持以人为本

1.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在“小班化”教育中树立素质教育的战略地位。

小班化教育的核心问题是转变教育观念,即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根本目标。实施小班化教育,首先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观点,树立“学生主体”意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处于教学活动的中心地位。其次,实施小班化教育,教师必须树立服务意识。教师应全心全意地服务于学生,尊重学生的发展、需求,更新教学手段,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提高教学质量。

2.积极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小班化”教育的优势。

⑴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小班化教学的实施,意味着每个学生占有较为充足的单位空间。为了提高教学的现代化程度,把现代信息技术引入课堂,在教室中应配置多媒体、计算机、背投、录音机、录像机、实物投影仪等现代化教学设备,以及与书本配套的教学软件,为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充分发挥学校教学设施的优势。

⑵教室环境布置。教室环境的布置彰显班级特色,可以在教室内绘制蓝天、白云、太阳、小鸟的图案,或者孩子欢快的活动场面,也可以在班級内“明星闪烁”栏里张贴学生的生活照,在“你追我赶”栏目里开展“学习之星、勤劳之星、健身之星、创造之星”的竞赛活动,“在我们的天地”栏目里随时展出学生的作品,给学生营造出家一样的感觉。

⑶心理环境的创设。蹲下来和孩子交流。教育,是对心田的播种和呵护,与学生心灵的沟通是现代教育技术中最基本的内容,它要求老师首先要拥有一颗宽厚博大的爱心,用合适的方式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我们在和学生交流时,应以亲切的目光平视学生,而非居高临下地注视学生,否则,就会给学生带来不必要的心理压力。

⑷课堂教学的转变。小班化教学的实施,使得教师从高高在上的讲台上走进学生中间,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在课堂上更多地表现为组织教学活动,参与和指导学生的学习,组织学生就某个问题进行交流与讨论,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师生、生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从而真正实现开放性教学,有力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坚持全面、协调发展,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全面、协调发展建立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强调了教与学的双向发展。小班化教学,正是贯彻了这个观点,让每个学生都受到等距离教学,让每个学生充分享受教育资源,充分享受老师的关爱,能够全面、协调地共同进步。

1.主动参与。学生敢说、爱说,乐于主动参与。老师要重视参与方法的指导和参与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说话的逻辑性、条理性有机结合。学生的主动参与精神,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中,还体现在学生学校生活的各个层面。

2.创新教学。学生在学习上有好奇心和探索欲,教师的责任正是要不断满足并提升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创新意识。在小班化的教学前提下,民主活泼的教学氛围,是进行创新教学的重要条件。

三、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努力建设优秀的教师队伍,深化“小班化”教育的可持续性

教学质量是办学的生命。服务意识、质量意识、科研意识、危机意识四个意识深入人心。要想立足社会,必须走创新求实的科研之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新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的今天,社会和家庭对孩子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队伍的建设变得十分重要。教师需要锤炼,需要学校的栽培,师徒帮带,让青年教师在实际授课中学习老教师的经验,快速、有效地提高自身的教学经验。

学生在发展,教师在进步,教育在更新,深化“小班化”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我们大家共同的努力。

作者简介:

篇10:跟着老师走走(韵律)小班教案

1.认真倾听音乐,愿意跟随教师随乐有节奏地走、跑、跳。

2.能根据教师的语言提示,控制自己的身体初步合拍做立正、转圈、下蹲等简单动作。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音乐《拍手点头》,播放器。活动过程:

一、律动《拍手点头》,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培养幼儿的节奏感

引导幼儿认真倾听音乐,《拍手点头》,按照教师的提示一拍一下地做动作。

二、教师演唱歌曲《跟着老师走》,引导幼儿感受音乐的节奏与动作 1.教师随乐演唱歌曲,引到幼儿认真听,并在膝盖上打拍子。提问:“刚才老师歌里是让小朋友跟着老师做什么?”

2.教师再次演唱歌曲,引导幼儿认真倾听,并跟随教师用手指在膝盖上有节奏地交替做走、下蹲等动作。

3.教师弹唱,幼儿独立用手指做动作。

三、幼儿围城一圈随乐动作

1.引导幼儿围成一圈,按照顺时针方向站好。教师放慢速度边唱边带领幼儿练习。

2.教师变化演唱内容,要求幼儿认真倾听,根据教师动作与歌声提示变化自己的动作。

篇11:小班科学走走看看教学设计

活动名称:《递接物品(普通物品)》

活动目标:

1、让幼儿知道用双手递接物品,并用眼睛友好地看着对方。

2、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礼仪。活动准备:

事先准备好的情景剧《我来递,你来接》。活动过程:

一、用情景剧导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师:今天啊,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个情景剧,名字叫《我来递,你来接》,小朋友仔细看,看看他们在递接物品时都是怎么做的?

二、师幼共同欣赏情景剧。

1、明明双手捧着一本童话书,大拇指压在书上,图书画面的正面朝向另一位小朋友,两眼注视对方,微笑说:甜甜,这本书送给你。甜甜立正好,伸出双手结果图书,微笑说:谢谢你。并向明明鞠上一躬。

2、依依双手拿着一个花瓶(右手握住瓶颈,左手掌心向上拖住瓶底),对小小说:小小,请你把这个花瓶放在桌上好吗?说着双臂伸出去,小小伸出双手向依依那样接过花瓶说:好吧。谢谢你,小小。依依边说边鞠了个躬。

三、教师与幼儿共同讨论:

1、明明是怎么用手拿书的?书的哪一面是对着甜甜的?

2、甜甜是怎样接过书的?她说了什么,又做了什么动作?

3、依依是怎样把花瓶递给小小的?小小又是如何接花瓶的?

4、教师做示范,边示范边朗诵核心要素的内容。

5、小朋友,你们能不能跟着我一起做一遍呢?

四、游戏《击鼓传物》,引导幼儿递接物品的正确方法。活动延伸:

1、请幼儿做小老师,回家教爸爸妈妈递接物品的正确方法。

篇12:小班音乐游戏教案拉个圆圈走走

感受音乐的速度、力度变化,模仿老爷爷慢走,小朋友轻快地走和解放有力地走。

准备

日常生活中,提醒幼儿注意观察各种人物的走路姿势。老爷爷、小朋友和解放的图片及他们的头饰。

过程

1.出示老爷爷、小朋友和解放的图片,请幼儿学一学他们走路的样子。

2.欣赏∠爷爷走路》、《小朋友走路》和《解放走路》三段乐曲,引导幼儿从节奏、速度、音的高低变化上区分和感受三种音乐形象,说一说哪段是表现老爷爷(小朋友、解放)走路的?

3.分段弹奏乐曲,启发幼儿根据音乐合拍地任意做相应的模仿动作。并映出人物动作的不同特点。

4.小组活动。幼儿自愿结成三人小组,分别戴上三种头饰。当音乐出现某一形象时,戴该形象头饰的幼儿做相应动作,另外两位小朋友为他拍手伴奏。互换角色进行。

建议

篇13:《我多想去看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字, 会写4个字, 认识两个偏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 激发爱北京、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激情导入

1.课件播映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

这是在哪里?人们在做什么? (认读“天安门广场”。) 你觉得跟我们校园里每天的升旗仪式有什么不同?

2.教师小结:是啊, 天安门广场上的升旗仪式非常壮观。每天早晨都会有很多人怀着崇敬的心情看升旗仪式, 连外国人也都要驻足仰望我们国家的国旗冉冉升起。

3.读诗句:广场上升旗仪式非常壮观。 (指导读“壮观”。)

4.看到这么壮观的升旗仪式, 你有什么想法? (揭示课题。强调“多想”。)

[设计意图:一年级的学生刚接触课文, 对他们来说, 文本就像一个好玩的“迷宫”, 里面乐趣无穷, 但不知怎么走进去。所以帮助学生找到开启文本大门的“钥匙”就显得尤为重要。创设情境, 以观看天安门升旗仪式录像片导入, 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对此校园内的升旗, 学生理解了“壮观”的含义。]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课文中的小朋友跟我们一样, 也很想去看看那里的升旗仪式。让我们认真读读课文。

1.学生自读, 圈出生字词, 同桌互读、互查。

2.“开火车”读词语:告诉、广场、升旗、北京城、天安门、小路、弯弯、多想。

3.把生字放到课文中朗读, 注意读准后鼻音。数一数, 这首诗有几句话?

4.反馈。指名分句读课文, 看谁读得正确、流利。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读、圈画、互读、齐读、“开火车”读, 对生字有了初步的印象。接着, 又让学生把生字、词语送回“家”, 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一步识记, 落实字词句的教学, 并通过自读课文, 弄清全诗有几句话, 了解课文大意, 为细读课文做准备。]

三、细读课文, 读懂诗句

1.轻声读课文, 想想这个小朋友现在在哪?你从哪儿看出来?

2.理解“遥远”。课件显示中国地图, 认识北京的地理位置。以本地到北京的距离展开想象, 理解“遥远”。

3.想象一下, 大山里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 (没有公路, 只有“弯弯的小路”, 没有电视, 信息闭塞, 那儿的小朋友没有去过北京, 也没见过天安门广场上的升旗仪式。对他们来说, 北京是“遥远”的, 他们只能从妈妈嘴里听到升旗仪式的壮观景象。)

认读“弯弯的小路”、“遥远”。

4.有感情地诵读第1、2句诗。

5.想象妈妈会怎样向孩子介绍天安门广场上壮观的升旗仪式场面。 (描述时注意纠正学生语病。)

6.听了妈妈的话, 这个孩子会怎么说? (指导有感情地诵读最后一句:“我对妈妈说, 我多想去看看, 我多想去看看。”)

7.学习感情朗诵全诗并背诵这首诗。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相关的生活体验, 理解词语, 通过想象激活内部语言, 让学生真正融入课文, 体验“我多想去看看”的情感。]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出示生字卡, “开火车”读生字词。

2.齐读课文。

3.背诵课文。

二、拓展延伸, 深化情感

1.北京是我国的首都, 那里不仅有庄严、壮观的升旗仪式, 还有宏伟的建筑、美丽的风景名胜。一起去看一看吧! (课件显示:美丽的颐和园;故宫, 明清的皇宫;距今580多年的古建筑天坛;历史悠久的北京十三陵;开满荷花的北海公园;雪后的北海;雄伟的毛主席纪念堂;鲜艳的五星红旗飘扬在天安门广场上……)

我们到了这么多地方, 欣赏了这么多美景, 现在, 你想对北京说些什么吗?

2.出示句子:北京, 我想对你说…… (学生自由说。)

3.小结:是呀,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 五星红旗是我国的国旗, 我们爱北京, 我们爱国旗, 我们爱我们的祖国!现在让全班的男孩子们从心底里大声地说一声——我多想去看看。让全班的女孩子甜甜地向着北京说一声———我多想去看看。让我们满怀对北京的无限热爱, 齐声呼喊———我多想去看看。我想, 小朋友的愿望一定会实现的。

[设计意图:将课外扩展与学生的说话训练融为一体, 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又激发了学生对祖国首都的无比热爱和向往之情。]

三、识记生字, 指导书写

1.指名读生字, 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字。 (引导学习和总结识字方法。)

2.学习方字旁、心字底。

3.观察“广、升”, 指导书写。

4.观察“足、走”撇笔画的运行方向及长短、平撇与竖撇的区别。描红、书空。教师巡视指导。

5.展评学生作业, 肯定优点, 指出不足。

篇14:小班科学走走看看教学设计

【关键词】高职 思政 小班

一、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现状

1999年以来高校的连续扩招,使得高校大班教学的情况加剧、教学质量下降,这种现象在高职院校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其中,高职院校思政课采取大班教学形式的比例逐步提升。有调查发现,班级规模多在100人以上,有的高达200多人甚至300人。传统的大班化课堂空间格局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及优越性,让众多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师身上,专心听讲,但这种授课模式对于教师在课堂控制能力、教学质量的提高方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也不利于学生的个性的发展。

思政课的课程改革趋势是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索学习,这就使得大班化教学面临诸多问题。传统的大班授课教学模式把一个个鲜活迥异的学生统统嵌入差异不大的“模子”进行培养,这一方面忽略了不同学生思想政治觉悟和基础的差异性,不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另一方面也压抑了学生个性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与新时代个性化教學的发展趋势背道而驰。

二、思政课大班化教学的局限性。

1、课堂控制难度较大,教学质量难以提高。目前高职院校思政课由于师资力量相对紧张,而思政课由于其自身的特点理论性较强,学生对于此类课程的学习兴趣和爱好程度不是特别高,因此大班授课对于教师在课堂管理和控制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在调查中发现,目前在高职院校学生中62%以上的学生认为思政课比较枯燥,而高达84%的学生承认在课堂上有玩手机、打瞌睡、看小说等行为,45%的学生曾经逃课一次以上,17%的学生承认自己经常逃课。目前思政课普遍采取大班授课,增加了教师管理和控制课堂的难度,使得教学质量下降。

2、大班化教学方法在教育学层面的局限性。 “视野与文化”的研究表明,教师教学视野的覆盖范围一般不超过25名学生,视觉控制宽度一般小于10人,视觉纵深小于10排。在大班授课制的座位编排模式中,课堂上存在着一个“活跃地带”,即教室前排和中间地带。对于在“活跃地带”内的学生,由于距离较近,教师通过眼神、表情、举止将自己的关注和期望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共鸣,从而使教学互动处于良性循环状态。处于“活跃地带”以外的学生则很难与教师建立有效的互动,得不到教师的积极暗示和及时反馈,因而在课堂上行为散漫,对课堂活动退缩、旁观、反应冷漠。

3.大班化教学方法在信息传播学层面的局限性。所有学生均面向教师,而学生没有对视的机会,要对话只能转身或者扭头。这种空间格局虽然最适合于教师发送信息、学生接收信息,但阻碍了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也就是说,这种课堂空间格局设计的本意就是为了让所有的学生都倾听教师的讲授,而尽可能减少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以杜绝所有可能影响师生单向信息传输的言行,学生之间不能交头接耳,甚至要目不斜视,坐姿端正,让学生成为一个个绝缘的个体全神贯注地接收教师注入式的教育。

三、小班化教学方法的科学性

1、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给其个性发展提供自由空间。

帕特·本等人在其报告中指出:“小班增加了更多的机会以进行更加即时与更加个别化的教学,更好地匹配每个学生的能力与提供的教学机会,更多地了解每个学生作为学习者的需要,以及有更多的时间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来满足个别学习者的需要。”学生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体,这意味着他们的学习动机、学习压力、学习兴趣和学习方式将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效果、思维方式以及个性品格。在大班教学中,个体的差异性被忽视,影响学习结果的最大变量是教师的教,学生的主体性难以发挥。但是在小班教学中,探究式的学习过程能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学习欲望,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火花相互碰撞,他们在交流与思考的氛围里获得了个体表达的自由与机会,并且彼此相互关心、相互欣赏、相互交流和相互竞争,使良好的个性品格得以养成。小班教学所创设的良好文化环境,无疑给学生提供了自由发展的空间。

2、有利于教师的课堂管理,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来自BTES研究以及CSIP领域研究表明:当班级规模变得更小时,学生的注意等级将会更高。与大班相比,在小班教学中,学生将会花费更多的“任务时间”,有更高的注意等级和学习积极性,这将会促使学生行为与情感表现的提高。在小班教学的情形下,课堂管理的难度大大降低,学生学习纪律的维持、学习状态的调节都变得相对轻松,教师的课堂管理负担大大减轻。在CSIP研究中的教师指出,在小班教学中,学生的相互干扰更少,潜在的纪律问题可以很快地得到确定和解决,因而较少有纪律问题出现。这将使得教育活动能在更好的班级氛围中开展,使得学生能更加专注于所参与的教学活动。

篇15:多角度出发, 生成小班科学活动

一、科学活动来源于生活

《纲要》科学领域目标的第一条就是: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 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科学活动一定是来源于生活, 揭示其中知识和道理的。因此, 教师在安排科学教育活动内容时, 应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 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 选择那些幼儿生活中常见的、能引起他们兴趣的、易操作的、便于他们理解、掌握的内容, 使幼儿真正体验到所学习的内容对自己及周围的人有用处, 是自己当前想要了解和知道的东西。这样也就培养了幼儿参与科学探索活动的兴趣, 激发幼儿的求知欲。从内容上首先选择幼儿生活中熟悉的现象, 引导其发现日常生活中的科学。比如说, 幼儿在松树下玩耍, 看到地上掉的松塔和松针就会好奇的问我:“老师, 是什么啊, 为什么是尖尖的?由此, 我们便开展了认识松树的科学认知活动。可以说, 学生的小脑瓜, 装着十万个为什么, 日常生活中的好多现象都是幼儿感兴趣的, 也是我们科学活动的来源, 也可以说是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资源。在开展活动时, 教师要注意把科学活动和生活紧密的融于一体, 让幼儿感到, 科学并非遥不可及, 身边处处皆科学。

二、活动形式取决于内容和幼儿

科学活动可以按科学认知、科学探究、科学实验和科学讨论四种形式来呈现。而一个科学活动用哪种形式, 则取决于活动的内容和幼儿的认知水平。例如, 对于能干的小手这个主题, 最适合的活动形式就是科学认知, 了解手的特征就可以了。而对于“观察比较, 初步感知轮子的形状与功能之间的关系”这一内容, 最好的活动形式就是科学实验, 光认知就不够了, 需要实验支持, 才能让具体形象思维的小班幼儿学明白。

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则决定着内容的难易程度小班幼儿正处于直觉行动思维阶段, 他们对事物的认识经常伴随着动作来实现, 并且由于他们的经验少, 认识事物浅, 注意力也容易转移。所以, 我在平常的科学教学活动时, 内容尽量浅显, 贯穿游戏、动作、玩耍于其中, 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三、各种准备是科学活动的保障

我觉得可能说科学活动课难组织, 有一部分原因就在于活动准备上。这里所说的准备不仅是材料准备还包括知识准备和经验准备。材料准备就不用说了。一堂科学活动课, 不管讲什么内容, 肯定少不了服务活动的各种材料。无论幼儿是小组活动还是人手一份, 之前的教具准备量都很大。更不要说教师之前还得反复试验, 确保材料的准确性等。那知识准备是说幼儿在探究一样东西之前必须先要认识这样东西, 才能顺利开始探索活动。例如, 按物品颜色分类这一点, 活动前幼儿一定要认识红、黄、蓝的颜色, 有这方面的知识准备, 才能进行活动。有些活动经验准备也是必不可少的。这些准备都是科学活动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而且操作材料具有暗示性, 能够激发幼儿的操作兴趣, 所以, 在科学活动中, 为幼儿提供大量可操作材料, 对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十分有益。

四、趣味性贯穿于整个体验探究过程

趣味性是要求我们在科学活动组织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学生的好奇心产生之后, 还需要体验到探索发现事物中的乐趣, 才能引起求知的欲望。而符合小班学生心理和动作特点的摸一摸、猜一猜、听一听、看一看、尝一尝、说一说、试一试, 满足了小班学生喜欢摸、听、尝、说、试的需要, 让学生乐于探索。而且幼儿喜欢自己动手摆弄物体, 对鲜艳色彩、会动、会发出悦耳声音、能吃的东西感兴趣, 常常在鲜艳美丽的事物、会动的画面中流连忘返。喜滋滋地敲打、扔、砸甚至破坏物品, 为的就是双耳能听到来自他们自己制造的各种声音;如果能放到嘴里品一品、尝一尝, 更让他们乐在心头。根据小班孩子的这些特点, 我尝试运用各种游戏来增强小班科学活动的趣味性, 满足小班孩子摸一摸、看一看、听一听、尝一尝、试一试的操作需求, 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 体验探索过程中的乐趣。例如, 在组织活动“神奇的磁铁“时, 在幼儿进行了试验, 认识了磁铁能吸某些东西的特性之后, 我发现许多幼儿长时间摆弄着磁铁, 玩玩弄弄舍不得离开, 这吸吸, 那碰碰, 高兴的不得了。结果, 这节课很成功, 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五、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

要学以致用。也就是说, 学习到的科学知识也要应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比如, 《轮子滚呀滚》中, 幼儿通过对比实验知道圆形的轮子才能滚动。当看到餐车、轮滑鞋时, 都高兴地喊到餐车轮子是圆的, 轮滑鞋的轮子也是圆的, 这样才能滚动。由此可以看出, 幼儿从学过的知识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帮助幼儿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所以当幼儿碰到实际问题时, 我们不必马上排忧解难, 可引导幼儿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尝试解决, 以此加强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让科学知识更好地为生活服务。也就是说科学知识也要应用于生活, 服务于生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

篇16:小班科学走走看看教学设计

【关键词】 科学教育活动、小班幼儿、实践探索、材料、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方法论,他说道:“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由此,陶行知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而学前儿童正处于科学素质培养的重要时期,尤其是小班幼儿,他们对周围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不但爱问为什么,更想知道“这是怎样的、怎么来的、怎么做的”。

一、小班幼儿关注事物表象——活动形式应凸显科学现象

由于小班幼儿的观察水平较低,往往只能够关注事物的表面特征和非常明显的科学现象,对多种材料的比较探究和细致观察有很大困难,不善于整体或者多角度地去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因此,为小班幼儿提供的材料应简单、直观、有趣,这样才能够激发他们与材料充分互动的兴趣,进一步探索事物间的简单关系。

纸飞机是孩子们喜爱的玩具之一,活动中,我先为孩子们准备了:画好黑线的彩色纸、回形针若干,剪刀人手一份,做好的纸飞机若干。紧接着,我就与孩子们共同探索了关于纸飞机的多种玩法,首先,我请幼儿将自己从家里带来的纸飞机拿来玩一玩、飞一飞,他们大多数是手拎高了放下或者向上抛扔等等。接下来,我就为孩子们介绍了一种新的玩法,让孩子们将纸条一折二,沿着老师画好的黑线用小剪刀剪开,再夹上回形针,孩子们惊奇地发现,飞机在下降时是会旋转的,趁着活动气氛的热烈,我让孩子们比比谁的飞机在空中旋转的时间最长。活动中,孩子们感受到了纸飞机飞翔的乐趣,从而也锻炼了孩子们的动手操作能力,激发了他们的探索欲望,并且发展了幼儿大肌肉动作的平衡协调能力。

二、小班幼儿知识经验贫乏——活动内容应注重生活性

“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而幼儿新经验的获得,建立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这影响着幼儿当前探索的兴趣、注意力和持续性。由于小班幼儿科学知识经验匮乏,因此,科学探索活动的材料应来源于幼儿生活,建立在幼儿一定的生活经验基础之上,并尽可能使其在生活中得以持续,以助于他们知识经验的建构。

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餐巾纸可也是有奥秘的,活动一开始,我便以一个小游戏,激发他们浓烈的探索兴趣。游戏问题是:能否用一张薄薄的餐巾纸把装了水的瓶子给拎起来?孩子们一开始摸不着头脑,七嘴八舌说个不停,并不断进行了尝试。可是,有的孩子能拎起来,有的孩子却在拎的时候,餐巾纸就断了。他们百思不得其解,兴趣浓烈,继而我引导幼儿跟着我一起探索,先撕短边,再撕长边,孩子们发现,沿长边能撕成条条,沿短边只能撕成碎片。于是,我便揭开了这个奥秘:餐巾纸里藏着的秘密就是纸的纤维走向,我们顺着纤维走向把餐巾纸拧成绳,纸的纤维结合在一起,就能共同抵御外界的拉力,这样纸绳就能拎起瓶子了。纸纤维是我们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的物品,孩子们通过本次活动,更深入了解了餐巾纸的奥秘,并在做一做、玩一玩中不光得到了快乐,而且还收获了科学道理。

三、小班幼儿直觉行动思维占优势——活动材料应突出操作性

小班幼儿直觉行动思维占优势,他们对事物的认识是感性且具体的,必须要借助于对事物的直接操作,以具体的事物和材料作为中介和桥梁,才能认识物质世界。因此,在小班开展科学教育活动时,应更多地选择操作性强的材料,从而支持幼儿持续地感知操作与现象变化间的关系,实现教育目标。

在探索“管道”活动中,我先让孩子们自由发挥,将一个个小管子按照他们个人自己的想法进行拼搭、组合,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接着,我出示了一些玻璃弹珠和小吸管,让幼儿将它们分别放入自己制作的管道当中(一只手抬起管道,使管道倾斜),有个别幼儿成功了,因为他搭出了一条直直长长的管道,玻璃珠子和小吸管分别顺利地快速通过了,而有的幼儿则没有成功,因为他们搭的管道当中加入了许多小弯道管子,所以让玻璃弹珠和小吸管出来并不容易。孩子们看到管道随着自己的操作而发生明显的变化,兴趣越来越浓,他们主动要求增添材料,并兴奋地宣告自己的发现,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

四、小班幼儿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活动方式应更具游戏化

幼儿科学教育的方法与形式应符合幼儿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教师要因时、因地、因内容来采取不同的形式。小班幼儿生活经验少、注意力不够稳定、活动中情绪波动较大,而利用游戏开展教学,能使幼儿在宽松的氛围中获取知识,增强学习兴趣。

为了引导幼儿了解“飞盘”的不同玩法,以及探索不同形状的飞盘与距离远近的关系,我带着幼儿来到了敞亮的操场,便于孩子们更为有利的观察和探索。活动刚开始,我就出示了3种不同形状的飞盘:三角形、圆形、长方形,鼓励幼儿自由玩一玩,再请个别幼儿来说说自己的玩法。然后3人一组(分别是每人一个三角形、圆形、长方形飞盘)比比谁的飞盘飞的比较远,接着我便引导幼儿集中探讨:“哪个飞盘飞的最远?为什么?”孩子们在一番热烈讨论之后,我进行了总结:圆形飞盘在飞的时候转的很快,空气宝宝拉它的力量就很小,飞的也就远了;长方形、三角形飞盘在飞的时候转的比较慢,空气宝宝拉它的力量就比较大,所以就飞的近了。

上一篇:民办教师岗位上工作过的人员和代课人员发放养老补助的通知下一篇:运行部年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