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班科学游戏教案《好听的声音》及教学反思

2024-04-24

幼儿园小班科学游戏教案《好听的声音》及教学反思(共14篇)

篇1:幼儿园小班科学游戏教案《好听的声音》及教学反思

小班科学游戏教案《好听的声音》含反思适用于小班的科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在玩玩、摇摇瓶子过程中,发现声音的轻响,能辨别生活中不同的声音,体验探索声音的乐趣,乐于表达自己的经验和感受,快来看看幼儿园小班科学游戏《好听的声音》含反思教案吧。

活动目标:

1、能辨别生活中不同的声音。

2、在玩玩、摇摇瓶子过程中,发现声音的轻响。

3、体验探索声音的乐趣,乐于表达自己的经验和感受。

4、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1、宝宝生活中声音的flash。

2、每人一只塑料小瓶,小盆4个,黄豆若干,装瓶子布袋(套在椅子上)

教学重点

1、鼓励幼儿依据生活经验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2、在听听、玩玩、尝尝中感受声音,激发幼儿对探索声音轻响的兴趣。

活动过程:

(一)、生活中的声音听声音:(以宝宝早晨的生活背景)笑声--鸡鸣--盥洗--汽车--问候(老师好)。引导幼儿说出笑声、动物的叫声、听水声进行猜想、说出马路上的汽车声等。

宝宝们,今天有这么多客人老师来听咱们上课,你知道是为什么吗?(客人老师是来找耳朵最灵的宝宝的,那我们来比一比好不好?你听!(播放宝宝笑声)这是什么声音啊?(笑声)谁的笑声啊,大人的还是宝宝的笑声?(小宝宝)看看是不是小宝宝的笑声。(出示小宝宝图)你们猜对了,真棒!这是小宝宝夜里睡觉做梦发出来的笑声。可是天亮了,妈妈要请一个小动物来叫醒这个小宝宝,你听听是哪个小动物来叫醒宝宝的?(播放公鸡叫声音,幼儿:大公鸡!)大公鸡怎么叫的?(喔喔喔喔)我们来看看到底是不是大公鸡,(出示大公鸡图)哇!你们又说对了!拍拍手表扬自己。那除了公鸡会叫宝宝起床,还有什么小动物也会叫呢?(小狗,小猫等)小狗怎么叫的?(幼儿模仿)会叫的动物有很多很多,所以妈妈可以请许多小动物来叫小宝宝对吗?宝宝被叫醒了,(播放洗手声音)咦!宝宝现在在干什么?(洗手)洗手的时候会有什么声音啊?(哗啦啦)洗完脸刷好牙吃完早饭,宝宝该上幼儿园了,宝宝坐着爸爸的汽车(出示汽车图)上学了,汽车在马路上会发出什么声音啊?(嘀嘀嘀、嘟嘟嘟嘟)

(二)、让空瓶子发出声音(教师事先准备3个瓶子:空瓶子、装有少量黄豆的瓶子,装满黄豆的瓶子)

1、终于,宝宝来到了幼儿园,老师要和宝宝一起玩了,看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什么好玩的东西。(出示空瓶子)看看你们的椅子下面,把口香糖瓶子拿出来玩玩,瓶子有声音吗?(没有)怎样让它发出声音呢?(幼儿讨论让瓶子发出声音的方法:碰碰手、碰碰椅子、放东西到瓶子里等)附儿歌:拍拍拍,瓶子有声音,碰碰碰,瓶子有声音。老师有一种办法和你们不一样,我摇摇瓶子就会有声音,(出示装有少量黄豆的瓶子摇一摇)问,你得瓶子也摇一摇有声音吗?启发幼儿瓶子是因为装了东西而发出的声音(教师倒出黄豆证实)。

小结:瓶子碰碰某个地方就能发出声音。

2、用瓶子装豆让它发出声音宝宝也想让你们的瓶子也发出好听的声音是吗?(是)老师在装豆子是还会念儿歌呢,你听:瓶子宝宝,嘴巴张开,吃点黄豆,嘴巴闭紧,有声音啰!请个别幼儿示范操作,教师指导。

3、幼儿集体操作装黄豆。

瓶子宝宝有声音了吗?有的宝宝赶紧坐过来,我要请小朋友来表演节目啦!谁的瓶子宝宝保护好了我就请谁来,(引导幼儿专注较教师讲解)请一个幼儿上来与教师一同表演摇瓶子,提问,我们的瓶子发出来的声音一样吗?(不一样:一个响声大一个响声小)怎么回事?幼儿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小结:用力大小不同,发出的声音轻响不同 装的多少也影响瓶子发的声响(太少声音小,装满没声音,感受事物的相对性)

4、摇瓶子游戏《大鼓和小鼓》

知道了瓶子宝宝的这个秘密,我们一起来表演大大的声音和小小的声音好吗?(伴奏:我是一只大鼓,我的声音很大,咚咚咚↓我是一只小鼓,我的声音很小,咚咚咚↑可进行两次)教师故意边唱歌边用一个装满黄豆(或两颗)的瓶子(透明),用力摇,瓶子没声音(是小小的声音),咦!怎么回事呀?瓶子宝宝还有秘密呢?跟刘老师再去找一找它的秘密好吗?

5、幼儿通过尝一尝,咬一咬,区别糖果的软硬不同,知道装硬糖果的瓶子摇起来会发出大鼓的声音,装软糖果的会发出小鼓的声音。

6、为“大鼓小鼓”唱歌,边摇瓶子边说儿歌。

7、活动延伸出示装棉花糖的瓶子,提出:棉花糖与软糖发出的声音,谁更像大鼓、谁像小鼓?请幼儿到教室去吃吃看就知道了。

今天我们来玩个游戏,看看谁的耳朵最灵了,我们一起来听听这是什么声音呢?谁的笑声,是大人还是小孩的呢?看看是不是小宝宝的笑声?

可是天亮了,妈妈要请一个小动物来叫醒这个小宝宝,你听听是哪个小动物来叫醒宝宝的?大公鸡怎么叫的?(喔喔喔喔)我们来看看到底是不是大公鸡,(出示大公鸡图)那除了公鸡会叫宝宝起床,还有什么小动物也会叫呢?(小狗,小猫等)小狗怎么叫的?(幼儿模仿)会叫的动物有很多很多,所以妈妈可以请许多小动物来叫小宝宝对吗…………

教学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达到了预期目标,效果非常好,甚至超过了预期效果。整个活动既让幼儿体验了实验成功时的快乐、增强了自信心,也知道了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这个活动在中班开展是非常有意义和有必要的。

本文扩展阅读:声音(sound)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是通过介质(空气或固体、液体)传播并能被人或动物听觉器官所感知的波动现象。最初发出振动(震动)的物体叫声源。声音以波的形式振动(震动)传播。声音是声波通过任何介质传播形成的运动。

篇2:幼儿园小班科学游戏教案《好听的声音》及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尝试辨别生活中不同的声音,在玩瓶子过程中,发现声音的大小。

2、体验探索声音的乐趣,乐于表达自己的经验和感受。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PPT2、每人一只塑料小瓶置于小椅子下面。小盆4个,黄豆若干。

活动过程:

(一)、尝试猜测生活中的不同声音

1、谈话导入:宝宝们,今天有这么多客人老师来听咱们上课,你知道是为什么吗?(客人老师是来找耳朵最灵的宝宝的,那我们来比一比好不好?你听!(播放宝宝笑声)

师:这是什么声音啊?谁的笑声啊,大人的还是宝宝的笑声?

师:你们猜对了,真棒!这是小宝宝夜里睡觉做梦发出来的笑声。可是天亮了,妈妈要请一个小动物来叫醒这个小宝宝,你听听是哪个小动物来叫醒宝宝的?(播放公鸡叫声音,幼儿:大公鸡!)

师:大公鸡怎么叫的?(喔喔喔喔)

师:那除了公鸡会叫宝宝起床,还有什么小动物也会叫呢?

师:会叫的动物有很多很多,所以妈妈可以请许多小动物来叫小宝宝,宝宝被叫醒了,(播放洗手声音)咦!宝宝现在在干什么?

师:洗手的时候会有什么声音啊?(哗啦啦)

师:洗完脸刷好牙吃完早饭,宝宝该上幼儿园了,宝宝坐着爸爸的汽车(出示汽车图)上学了,汽车在马路上会发出什么声音啊?(嘀嘀嘀、嘟嘟嘟嘟)

(二)、让空瓶子发出声音

1、师:把瓶子拿出来玩玩,瓶子有声音吗?

师:怎样让它发出声音呢?启发幼儿瓶子是因为装了东西而发出的声音(教师倒出黄豆证实)。

小结:瓶子碰碰某个地方就能发出声音。

2、用瓶子装豆让它发出声音

师:宝宝也想让你们的瓶子也发出好听的声音,请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3、幼儿集体操作装黄豆。

提问,我们的瓶子发出来的声音一样吗?(不一样:一个响声大一个响声小)

师:怎么回事?幼儿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小结:用力大小不同,发出的声音轻响不同

4、摇瓶子游戏《大猫和小猫》

师:知道了瓶子宝宝的这个秘密,我们一起来表演大大的声音和小小的声音好吗?(伴奏:我是一只大猫,我的声音很大,喵喵喵喵喵↓我是一只小猫,我的声音很小,喵喵喵喵喵↑可进行两次)

5、延伸活动

教师故意边唱歌边用一个装满黄豆(或两颗)的瓶子(透明),用力摇,瓶子没声音(是小小的声音),咦!怎么回事呀?瓶子宝宝还有秘密呢?跟老师再去找一找它的秘密好吗?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从幼儿生活背景入手,让幼儿听辨生活中不同的声音,从而引发对声音的兴趣。小班幼儿不善于集中注意力“听讲”,本活动采取让幼儿自己操作,自己探索,了解了声音轻重,在自由探索中发现声音的轻重与装豆子多少的关系。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整个活动运用各种感官,听一听,做一做,将艺术领域“节奏强弱”的内容自然地渗透到科学活动中,使科学探索和音乐活动巧妙的结合,达到动静交替。充分突出幼儿为主体,努力把握“玩中学”的度,注重多观察、少干预,让幼儿在游戏、体验、操作中获取新的知识,充分表现自己,从而达成活动目标。

而对于科学活动,幼儿操作是很关键的一环节,如何收放自如是一个大问题。因为幼儿的操作一定会有个体差异,所以势必会产生幼儿操作的时间差(第一个完成的幼儿和最后完成的幼儿)那么对于动作快的幼儿教师在操作前一定要提清楚要求,让他知道我接下来要做什么而不是无所事事。

今后的科学活动的开展也要围绕着以下两点进行(1)活动的材料准备是否充足,是否有效?(2)幼儿操作活动前教师的要求是否明确?科学是严谨的,而幼儿的科学活动既充满科学的探索精神又不同于成人所理解的科学。作为教师,作为组织者,在每一次的科学活动中都先问问自己:如何在具体的生活经验中帮助幼儿构建自己的科学认知!

篇3:幼儿园小班科学游戏教案《好听的声音》及教学反思

(1) 课前导入。教师:今天我们教室里有很多老师来听课, 同学们可能感到有点紧张, 我们一起来做深呼吸, 调节一下情绪。学生做深呼吸。教师指导学生吸气、呼气。 (投影变换) 教师引入新课《人体的呼吸》。 (教师在导入新的教学内容时极为自然, 同时也协调了学生的情绪和课堂气氛。一举双得。)

(2) 创设情景。教师:让我们行动起来, 每个人来感觉一下。Ste p 1:用手将鼻子捏住, 人能不能呼吸?Ste p 2:用手将口捂住, 人能不能呼吸?Step3:用手紧紧捂住自己的鼻和嘴呢?每个学生都进行实验。 (实际上, 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已有相关体验, 只是没有深层次去思考问题, 教师用这种重体验加深学生的印象, 让学生去思考, 引入新课。) 教师:想一想, 人体主要的呼吸器官是什么?学生答:肺。教师:肺是呼吸系统的一个器官。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我们人体的呼吸系统的每个器官的特点和作用。 (学生的重体验与教师的提问及答案是否有直接的关联呢?)

(3) 分组合作。教师把学生分成四人小组分工合作, 进行如下的讨论: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 想象自己是一名导游, 要带领一个旅游团去参观整个呼吸系统的每个器官, 请你组织好导游词, 介绍你负责的一个器官, 时间为两分钟。各小组讨论, 编写导游词, 选组长。 (小班化的教学为合作交流提供了最好的硬件, 小组的合作互动进行得愉快、热烈而且有条不紊。)

(4) 汇报交流。教师:随我们的导游一起游历一下人体的呼吸器官, 我们会有怎样的经历呢?请我们的第一个导游首先进入大门。 (学生举手) 王导请。学生王:请各位游客跟我走。这里光线明显幽暗, 只觉得地上、墙上茅草丛生, 挡住了我们的去路, 好不容易挤了过去, 呀, 只觉得四周湿漉漉、粘呼呼的, 又有点暖和, 这是什么地方啊?教师:很好。王导给我们介绍的地方是哪儿?生答:鼻腔。教师:根据王导的介绍, 我们来总结一下鼻腔的特点。 (教师板书:鼻腔特点:有鼻毛、黏膜, 湿润温暖, 作用是……) (科学课堂的教学语言是科学性的, 但是教师在这里巧妙地把语言的艺术性与科学性相互结合起来, 让两者的审美观叠加在一起, 把科学学科与语文学科有机地联系起来。) 教师:我们再来听听下一位导游的介绍。接下去几个学生作为导游分别用精彩的语言文字介绍咽、气管、支气管和肺, 教师听完叙述后一一小结、板书。重点讲了肺的特点和作用。

(5) 课后小结。教师:我们今天学习了呼吸系统的有关知识, 请同学们来总结一下。请同学们按照刚才的分组, 讨论两分钟, 各自总结一下你们组所导游的部位。两分钟后。学生讨论结束, 各小组派代表对其中的一器官进行小结。 (小组合作探究在科学课堂上的运用, 正是科学学科的一大特色。在小班化的前提下, 学生的互动、师生的互动都能尽情地发挥其最佳效果, 但是不必要的小组活动犹如滥用条件, 生搬硬套, 画蛇添足。)

二、探讨与分析

笔者听课后, 通过对课堂的观察, 记录了大量的课堂原始数据如学生的参与度、教师的语言、合作学习的达成度、合作成果展示、教师对学生的指导等, 从教师的行为表现和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分析, 从中也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小班化课堂为科学学科新课程教学创造了更好的硬件。根据《科学课程标准》, 科学学科教学的理念主要包含四方面的内容。一是树立课程是为学生提供学习经历并获得学习经验的观念, 通过学习情境的创设, 学习渠道的拓宽, 丰富学生的经历和经验。二是教师要以学生为本, 树立“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 突出个性发展, 激发学习兴趣, 开发学生潜能。三是以改变学习方式为突破口, 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四是在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 更多地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的进步和发展。小班化课堂则为这个目标准备了更好的硬件。让生活走向科学, 让科学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 面向全体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面对全体学生,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 都得到成功的体验, 充分体现了全面育人的新课标精神。这位教师的教学设计, 既体现了科学课堂教学的特色——小组合作与互动, 更把教学与语文教学紧密联系起来, 增加了文学性、欣赏性, 而且教学面向全体学生,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 这需在小班化的课堂里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的有效性。

(2) 小班化课堂为教师个性化地演绎教材创设了表演的平台。因为有个性, 才体现授课的艺术;有个性, 才能产生美的享受。学生总是喜欢听有个性的教师的课。教学中强烈的个性化意识、健全的心理品质, 有利于教师在教学天地里自由发挥, 也更让学生充满激情地进行课堂学习。这位教师的有个性化的教学思路, 在课的开始就创设导游中的问题情境, 一开始就沟通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热情也随之展开。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和掌握, 在精神高度集中、趣味盎然的各种活动中学习, 往往能达到最佳的效果。教师的个性化教学特色, 在知根知底的教与学的小班化课堂中得到了进一步释放和提升。教师了解每一个学生优点和不足, 知道用什么样的方法去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从而提升他们的兴趣和积极性, 并能有的放矢不放弃每一个学生, 牢牢对准学生的瞳孔, 指挥学生的大脑, 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更发掘了学生一种综合学习的能力。这班学生, 在教师的个性化教学的引导下, 发挥出了优秀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这源于小班化课堂里教师的“能”和学生的“能”在层层递进中达到完美的结合。

(3) 小班化课堂为学生探究学习提供了合作的园地。小班化课堂为师生交互、生生交互、人境交互创设了最佳的时空, 它在特定的范围内实现了教学资源的最合理配置, 有助于实现学生学习能力开发的最大化, 更为实施新课程改革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在这个学习过程中, 这位教师利用“小班化”优势, 积极营造了平等、民主、和谐的生生互动活动, 创设师生交互、生生交互的氛围, 培养他们之间健康的互动情感, 使他们在合作中学习, 在合作中竞争, 在合作中发展。而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操作, 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竞争, 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 互相学习, 取长补短等方面都得到了提高, 使学生真正参与到科学教学活动中, 不仅在知识上, 而且在情感、合作技能上互相理解、尊重、宽容, 促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发展。但是, 是否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就像是使用万能胶, 想到了就用, 用得越多越好呢?这位教师在这堂课中用了两次这种方式, 第一次确实是有效地促进了课堂教学, 形成了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那么, 在最后小结时是否有必要再让学生来一次相互合作讨论, 并且是讨论同一内容呢?这也许是事情做得太过而适得其反了吧。所以,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我校的小班化资源, 组织好每一次的小组合作, 真正做好“物”用所值, “物”尽所值。

总之, 科学教学的真正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知识的探索去获得研究、思维的方法, 运用方法进行探索、创造, 培养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原理的科学精神。因此, 教师在探究式学习中开展“合作、自主、开放”的学习方式, 不能流于形式, 更不能为了套用形式而浪费了小班化课堂教学这个良好的硬件, 要真正达到教学的目的, 把握它们的根本。

参考文献

[1]叶澜.新基础教育[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 1997.

篇4:小班幼儿科学区域游戏材料的投放

“儿童学习数学的最佳方法应该是组织和创设一个让儿童能在其中尽其所能,充分发展自己的合适的环境。”在幼儿科学教育中,结合幼儿教育教材,为幼儿创设科学区域活动,投放合适的科学区域游戏材料,创设幼儿科学区域环境,成为笔者思考的问题。经过笔者对小班幼儿科学教育实践,结合《幼儿园综合活动课程》教材,针对不同的科学活动主题,创意“变”材料,投放生活性、探究性和动态性材料,在科学区域游戏中投放多元化材料,有效吸引幼儿科学兴趣,激发幼儿主动参与科学区域游戏,让幼儿智慧“玩科学”“学科学”。

一、生活性投放——“新鲜神奇”

从理论上看,幼儿科学区域游戏是最具学习性的功能区域,科学材料具有显性认知功能。幼儿在科学区域游戏中,伴随着生活中的情境想象,开展科学区域活动,这就需要从幼儿科学经验和生活经验出发,整合科学综合活动内容,让幼儿科学区域材料操作指向多元功能,赋予科学区域材料“个性化特征”。小班幼儿科学区域游戏材料的选择和投放,应体现游戏化、生活化和情境化特征,有意识地投放指向科学领域多元功能的材料。

如,《小手真能干》的科学区域活动主题游戏中,笔者给小班幼儿投放了丰富的手工材料,有橡皮泥、香蕉、橘子、沙拉酱、天线宝宝、水果印章等,还有脏的小手模型。小班幼儿对科学的意识还不强,但看到生活中常见的材料时,是非常愿意去亲近的。幼儿们在科学区域中跃跃欲试,开始了自己感兴趣的科学体验,有的幼儿用橡皮泥做面条等各种食物,有的幼儿用香蕉沙拉酱做水果沙拉,有的幼儿则用水果印章的形式装饰小手套,用小珠子串成项链等活动,幼儿在区域活动中体验小手的能干。在科学区域活动中,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材料开始“小手”活动,如用橡皮泥可以捏出各种各样的东西,橡皮泥可以搓、可以捏、可以拉,真的是变变变,新鲜神奇,同魔术像极了。幼儿们开始对橡皮泥的变幻感兴趣,生活材料处处蕴含科学。

二、探究性投放——“妙趣横生”

幼儿科学区域游戏材料投放还需要考虑幼儿年龄特点,幼儿年龄小,在科学认知过程中,为科学材料预设情境,把握幼儿认知模仿的优势,可以为幼儿投放看似“单一”的色彩艳丽、鲜明形象的材料,材料的“简单单一”性,吸引幼儿想要探究的欲望,不再因“科学、复杂”而吓退,幼儿愿意去探究,通过探究操作,发现单一材料背后的变幻,体味科学妙趣,通过“吸引一模仿一探究一本质”,在探究操作中凸显材料科学作用,幼儿好奇摆弄材料,探索乐在其中。

如,《玩水》的科学区域活动主题游戏中,笔者给幼儿投放了塑料筐、杯子、瓶子、勺、叉、糖、盐、石子、沙子等材料,幼儿普遍喜欢玩水,给幼儿投放材料,在玩水的过程中,感知水能溶解盐和糖、水会流动等特点。在活动中,让幼儿亲自操作摆弄,提供塑料筐、瓶子、叉,倒入水后,会自己流出,让幼儿玩水,体会水流动;幼儿利用瓶子和盐、糖、沙子、石子等物品,让幼儿玩水,感知水溶解。在操作中,幼儿发现糖和盐被水溶解的现象。自己发现水溶解和流动的特性,将区域内的材料投放在水中,就会显现水溶解和流动的现象。结合幼儿的操作感知,让幼儿用勺子往瓶子和塑料筐里灌水,说说筐里为什么盛不住水;幼儿用叉子和调羹舀水,谈谈叉子里为什么舀不上水;让幼儿用瓶子装上糖、沙子、盐、柿子,猜猜瓶子里的水会发生什么变化。幼儿从操作,感知,探究,在活动中尝试与体验,感受材料变化,将认知经验内化为幼儿科学经验。

三、动态性投放——“变幻无穷”

幼儿科学区域活动应该是直观形象的,幼儿科学学习思维属于感性思维,最有效、最直接的科学学习就是兴趣。幼儿教师可以将废旧材料投放,幼儿眼中“废旧”如何变科学?让幼儿觉得有意义,将废旧和科学结合思考,激发了幼儿探究兴趣,通过科学区域游戏,了解废旧材料之间的关系,审视其中的科学概念,让幼儿体验如何变废旧为科学,动态性学习科学,感受科学变幻无穷的魅力。

如,在《好吃的西瓜》的科学区域活动主题游戏中,笔者让幼儿洗干净双手,给幼儿每人发放点心盘、餐巾、抹布和刀,给幼儿带来西瓜。笔者先让幼儿集体观察西瓜,初步感知西瓜的特征,多感受认识西瓜。幼儿通过对西瓜特征的感知,得出西瓜的特征:有的大,有的小;有的圆圆的,有的椭圆的;皮是绿色的,还有花纹;西瓜摸上去凉凉的、滑滑的、硬硬的,推推会滚,敲敲会响。然后,笔者给幼儿发放切好的西瓜,让幼儿了解西瓜的吃法和西瓜内部特征。幼儿在吃西瓜的过程中,自己动态性感叹西瓜结构和特征的变幻无穷,西瓜有黄瓤瓜和无籽瓜,西瓜瓤水分多,在吃西瓜时,有点儿有凉凉的、甜甜的感觉,吃西瓜有解渴、消暑的好处。

篇5:幼儿园小班科学游戏教案《好听的声音》及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能辨别生活中几种不同的声音。

2、初步了解同一种物体,由于数量、材质的不同,发出的声音也是不同的。

3、促进幼儿的创新思维与动作协调发展。

4、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活动准备:

1、课件《好听的声音》。

2、图标:大鼓和小鼓。

3、小瓶人手一个,小盆每组一个,黄豆若干,软硬糖果若干。

活动过程:

一、辨别生活中的声音。

1、听声音:(以宝宝早晨的生活背景)笑声--鸡鸣--盥洗--汽车--问候(老师好)。引导幼儿说出笑声、动物的叫声、听水声进行猜想、说出马路上的汽车声等。

师:(1)宝宝们,今天有这么多的客人老师来我们教室做客,你们知道为什么?是来找耳朵最灵的宝宝,那我们来比一比,听一听,谁的耳朵最灵。

这是什么声音呀?你知道是谁的笑声吗?(你们猜对了,这是小宝宝夜里睡觉做梦发出来的笑声。)(图片宝宝)

(2)天亮了,听听看妈妈叫了哪个小动物去叫醒宝宝呢?“教.案来自:快思教案网”(大公鸡)(我们来看看是不是大公鸡)还有哪些动物是会叫的啊?(幼儿模仿)会叫的小动物还有很多很多,下次也请它们帮忙来叫醒小宝宝。

(3)宝宝被叫醒了,你们听听,现在小宝宝在干什么?(洗手图片)

(4)洗好手,吃好饭,宝宝准备坐车去上幼儿园啦,这个车子在马路上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呢?马路上除了这个声音之外还有什么也能发出声音?(摩托车,自行车)

2、小结:我们的身边有这么多好听的声音,马路上也还有好多好多,真的非常好听。

二、把黄豆装进瓶子里,根据装豆子的数量区分声音的不同。

(1)到了幼儿园里,老师要和小朋友一起玩游戏啦,看看今天老师带来了什么好玩的呢?(出示空瓶子)

(2)听听这个瓶子有声音吗?(没有),那你有什么好办法能让瓶子发出声音呢?(幼儿尝试让瓶子发出声音的方法:碰碰手、碰碰椅子、放东西到瓶子里等。拍拍拍,瓶子有声音,碰碰碰,瓶子有声音)

(3)老师有一种办法和你们不一样,我摇摇瓶子就会有声音,(出示装有少量黄豆的瓶子摇一摇)问,你的瓶子也摇摇有声音吗?如果我们在瓶子里装点豆子,瓶子能发出声音吗?我们一起来试试看。

(4)现在我们的瓶子宝宝有都有声音了吗?老师想请小朋友们用自己的瓶子来学学这两样东西,看看,这是什么?(大鼓和小鼓)

(5)现在我们的瓶子宝宝就来学大鼓和小鼓的声音:

大鼓--我是一只大鼓,我的声音很大,咚咚咚咚咚。

小鼓--我是一只小鼓,我的声音很小,咚咚咚咚咚。

(6)大鼓的声音很大,它是怎么发出来的呢?小鼓呢?(大鼓力气用的大,小鼓用的力气小)

小结:原来,大鼓要用大一点的力气,小鼓要用小一点的力气。

(7)师:小朋友们看,老师这里有两个瓶子宝宝,一个瓶子里面装了很少的豆子,我们来听听看像大鼓的声音还是小鼓的声音。另外一个里面装了很多的豆子,我们也来听听看。

小结:原来豆子要多放些,但是不能放满,力气大一些就是大鼓的声音了。

3、尝试把糖果装进瓶子,根据糖果的软硬不同区分声音的不同。

(1)现在杨老师要给小朋友们看一样东西,看看是什么呢?(糖)有硬糖和软糖,糖放在瓶子里会有声音吗?猜猜看哪种糖装在瓶子里会像大鼓的声音呢?

(2)我来请小朋友们自己来把糖果装进瓶子里试试看,听听哪种糖果是大鼓的声音,哪个是小鼓的声音。

小结:硬糖装在瓶子里能发出大鼓的声音,软糖放在瓶子里能发出小鼓的声音。

四、结束部分:

师:刚才我们听了各种声音,我们也自己动手让瓶子宝宝发出了不同的声音,原来我们的小耳朵能听到这么多好听的声音,但是有小朋友不爱惜自己的小耳朵,让自己的耳朵很受伤。以后小朋友要好好的保护我们的耳朵,也不要大声的喊叫,这样我们的小耳朵就可以听到各种好听的声音了。

教学反思:

传统教学模式下的科学教育,教师重视科学知识的传授和验证性操作,忽视幼儿自主性、探索性和创造性,使幼儿无法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扼杀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篇6:幼儿园小班科学游戏教案《好听的声音》及教学反思

设计意图:

随着幼儿身心的发展,大班幼儿对周围环境充满好奇,他们总是不停的看,听,摸,动,见到新奇的东西总会去探索,去了解感兴趣的事物,在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时,大家对声音的兴趣都十分浓厚。由此,一方面结合《纲要》中“强调激发幼儿对学习的兴趣,探索意识,以幼儿的实现生活为轴心开展活动”的指导,从孩子的兴趣出发,并根据该年龄特点的幼儿活泼、好奇,喜欢新奇的特点,设想通过《好听的声音》这一活动,让孩子们了解什么是好听的声音,对声音有进一步的认识。另一方面这一选材能进一步增加幼儿了解自然的事物,为幼儿的倾听打下基础。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探索声音的兴趣。

2、辨别不同的声音,知道不同物体能发出不同的声音。

3、使幼儿乐于倾听各种悦耳的声音,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重难点:

倾听悦耳的声音,辨别不同的声音。以激发幼儿对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倾听能力。制作好听的声音,以增加幼儿的动手能力,使之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的形式了解声音。

活动准备:

①玩具或乐器的引出,能为幼儿带来探索的欲望,使幼儿学习更主动.更积极。

②录音机的使用为幼儿的自主学习打开了一扇窗户,让幼儿在优美的音乐中体会声音给我们带来的欢乐。

③识字与瓶子的提供,为孩子打开了动手操作的大门,让幼儿有一种成功感和自豪感,促使幼儿在操作中与同伴大胆的进行交流,发展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同伴之间的合作精神。

活动形式:

小组、个别、整体

活动过程:

1、导入,我采用了猜测法来进行导入。刚开始,教师为幼儿设置了一个悬念,通过猜测法一下子将幼儿的好奇心调动起来,为后面的探究活动奠定了基础。(用录音机放出小猫.小狗.火车等声音,让幼儿对他们的声音感到好奇。)

2、活动展开:

①玩玩具,找声音,让幼儿自己动手,找属于自己喜欢的好听的声音。以增加幼儿的动手能力,发展幼儿的思维,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

②增进幼儿对声音的了解,让幼儿回忆身边的声音。让幼儿能正确分辨出好听与不好听的声音。正确发表自己的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

③自由操作好听的声音,增强幼儿的动手能力,使之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究。让幼儿提高自己的自信心和求知欲。根据幼儿好奇的特点,请小朋友做喜欢的声音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你做的好听的声音。我们可以帮你的声音设计一个名字,这样它就不会孤独了。

④幼儿交流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幼儿互相交流并讨论好听声音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好听的声音不刺激我们的耳朵。

3、结束部分:

为了让幼儿更好的了解声音,最后我们一起来到操场和草地上听听大自然的美妙声音。让幼儿亲临自然,找到自己最喜欢的好听的声音。

4、活动延伸:

让幼儿自己收集或制作好听的声音,也同父母一起完成。这样能提高幼儿和父母之间的合作能力,共同找到或创造出好听的声音。这一环节是在前一环节的基础上进行选择性的创造制作,多孩子来说这种活动是与父母增进感情并能激发幼儿自信和自主的造作能力和活动。这种充满自信和自主的操作活动同样具有创造性的成分,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制作好听声音可以使幼儿按目前的心理需要选择不同的方式,在已有基础上将自己的创造向前推进一步,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反思:

活动为了激发幼儿的兴趣,调动幼儿积极性,加强游戏的趣味性,首先出示多种物品,让幼儿感受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也是不一样的,以游戏为主线让幼儿在听一听,说一说,玩一玩中主动地参与活动,学会倾听,听辨和模仿不同的声音,体会与同伴一起游戏的快乐。整个活动层次清晰,层层推进,幼儿很感兴趣,在操作活动中尝试、观察、比较,发现问题,成分体现了“玩中学”的理念。

篇7:幼儿园小班科学游戏教案《好听的声音》及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在听听玩玩的过程中,发现罐子的奥秘,辨别不同的物体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2、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听觉能力和辨别能力。

3、能积极参与游戏活动,感受同伴间合作探索的快乐。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活动准备:

装有米、红豆、花生的罐子若干个,空罐子若干个,《幸福拍手歌》、标记牌、黑板。

活动过程:

一、小魔术导入。

1、师:老师今天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个神奇的小礼物?请小朋友们闭上眼睛,用你的小耳朵听一听?

2、师:老师这里还有两个罐子宝宝,它们很着急,想出来跟小朋友玩,我们请出它们好吗?(分别出示罐中物品和标记牌,并模仿它们的声音。)

二、听声音分类:找朋友。

1、师:现在老师这里有很多的罐子宝宝,请你们上来拿一罐子宝宝,然后做到自己的小椅子上。

(1)为第一种罐子宝宝找朋友,坐在一起。

(2)为第二种罐子宝宝找朋友,做在一起。

(3)为剩下的罐子宝宝找到好朋友。

2、米宝宝,摇一摇!红豆宝宝,摇一摇!花生宝宝,摇一摇!

三、游戏:汽车汽车红绿灯。

1、师:我们来玩汽车汽车红绿灯的游戏好不好?

2、师:现在我请了一个乐队,我要来唱一首游戏歌。然后我们一起开汽车,开得很快哦,注意你的听,注意看。

四、活动结束。

伴随音乐一起,和老师们再见。

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小班科学活动,平时小班的孩子对罐子就特别感兴趣。所以在这此活动中。孩子们很活跃。在这节课之前我非常担心孩子们会在让他们自由摇罐子的时候。会控制不住去摇。结果出乎我意料。孩子们在我让停的时候很快的就停了。相反。孩子在分类的时候一直会去摇。所以我就临时的让他们尽情的去摇。孩子们摇了自己的。有的还去听听别人的。孩子们在结束的的时候还都真像个演奏家。因为是孩子自己操作实践。孩子们都积极参与到了活动中。

篇8:幼儿园小班科学游戏教案《好听的声音》及教学反思

关键词:语言,游戏,能力

语言是人类思维和交际的工具, 它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语义为内容、语法为组织体系来传递信息的, 而3~4岁的幼儿处于语言学习关键期, 我们如一味地进行语言灌输, 可能孩子会不感兴趣, 而把游戏合理地运用于语言教学中, 效果会十分显著。

一、通过游戏的方式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

倾听, 就是细心听别人说话, 倾听是每个人不可缺少的修养, 学会倾听不仅能正确地获取信息, 而且能给讲话者留下尊重他人的良好印象。目前小班幼儿的倾听习惯都不太好, 而游戏是幼儿非常感兴趣的一种形式, 通过游戏的方式培养孩子倾听习惯十分有效。

(1) 利用“听声做动作游戏”, 培养幼儿倾听习惯。小班幼儿注意力不集中, 特别容易分散, 平时活动中需老师不停地督促和提醒, 但效果依然不好。因此, 在教学中采用“听声音做动作游戏”的方式来吸引幼儿注意力:如播放一些汽车声音, 引导幼儿用动作表示是哪种汽车;播放各种动物声音, 引导幼儿用动作表示是哪种动物;播放一些大自然的声音, 引导幼儿用动作表示出来, 等等。对于能正确表达出来的幼儿进行表扬, 对于不能表达出来的幼儿提醒他们下次认真听, 慢慢的幼儿就会养成倾听的习惯。

(2) 利用“抢答游戏”, 培养幼儿倾听习惯。小班幼儿常常在听一件事, 听到前面一两句, 不是听不下去, 就是急着插话, 这说明孩子倾听质量不高, 听得不专心、不认真。因此, 在教学中采用“抢答游戏”的方式吸引幼儿注意力, 让他们听清游戏规则, 必须在教师提问结束后才可以说出答案, 这样不但能培养幼儿的思考能力, 而且还能促进幼儿的倾听习惯。

(3) 利用“分辨错误游戏”, 培养幼儿倾听习惯。在日常教学活动中, 为了检验孩子倾听的结果, 教师可有意说出“夏天大雪纷飞、青蛙会飞、汽车在水里行驶”等一些错误的话来检测幼儿倾听的结果, 观察幼儿是否认真倾听, 或者能否听出其中的错误之处, 然后再引导其进行改正, 这样更有利于加强幼儿的倾听习惯养成。

二、通过游戏的方式培养幼儿的表述能力

(1) 通过“角色游戏”, 培养幼儿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很多小班幼儿入园不久兼之性格孤僻, 不愿与其他小朋友交谈, 因此, 在教学中利用幼儿感兴趣的“娃娃家”, 让幼儿自己选择喜欢的角色进行游戏, 通过游戏, 平时不爱说话的幼儿一旦进入角色中就开心地交谈起来, 有时谈论家里的事情, 有时谈论小朋友之间的事情, 有时谈论学校的事情, 慢慢的, 幼儿在游戏中得到充分的放松, 也敢于表达, 很多幼儿的性格也变得开朗起来。

(2) 通过“你问我答游戏”, 促使幼儿表达自己的思想。语言交流内容可根据年龄有所差异, 抓住孩子的兴奋点, 唤起他们想说的愿望, 通过设置悬念、内容复述等游戏活动, 使幼儿愿意用简短的话表达自己的思想。教师可以讲述一段小故事, 观察幼儿的反应, 可采取一对一的方式, 针对故事内容提出简单的问题, 能正确回答诸如“故事里的小朋友叫什么名字”“他们都做些什么事情”等问题就予以表扬, 反复多次, 幼儿就能够熟练表达自己的想法。

(3) 通过“发声音游戏”, 指导幼儿学会保护嗓子。为引导幼儿保护好嗓子, 在教学中常进行发声游戏, 通过比赛听听谁发出的声音好听, 让幼儿尝试发出最好听的声音。不仅增强了幼儿的比赛意识, 而且改变了幼儿喜欢大嗓门的坏习惯。

三、通过游戏的方式培养幼儿的早期阅读能力

(1) 通过“表演游戏”, 引起幼儿对阅读的兴趣。小班幼儿拥有强烈的求知欲, 渴望从图书中获得信息、体验书中表达的情感。因此教师要让阅读变成游戏化, 提高幼儿的愉悦感。幼儿天生好动、好模仿, 书中出现一些幼儿感兴趣的角色或是好玩的动作时, 可引导幼儿表演, 或者在区域游戏中, 根据故事内容让幼儿拿着道具进行表演, 在游戏中幼儿不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 以轻松、愉悦的方式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

(2) 通过“开火车游戏”, 培养幼儿逐页翻书的习惯。由于部分幼儿自身手部肌肉发育不完全、动作不灵活而造成的无意识翻书, 或是教师和家长没有教他们正确的翻书习惯, 因此造成很多孩子不会逐页翻书。在教学中可采用开火车游戏, 引导幼儿回答:“火车要一节连着一节, 第一节小火车里坐着谁, 接着第二节小火车坐着谁、发生什么事情”, 这样既能养成幼儿逐页翻书习惯, 同时也可引导幼儿对一幅画的内容进行描述。

篇9:幼儿园小班科学游戏教案《好听的声音》及教学反思

关键词:小班科学;互动游戏;艺术教学;案例

高尔基说过,“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途径……”。游戏对儿童来说,是一个积极探索客观世界的过程。随着知识的不断更新和教育现代化的逐步深入,幼儿游戏已被纳入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笔者从事幼儿教育实践多年也深有体会。游戏是幼儿有效的学习形式,特别是智力游戏,创造性游戏对幼儿的身心、情感和智力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以下是以“瓢虫宝宝过新年”为主题的科学互动游戏教学体验。

1 设计意图

小班的孩子是自我意识,自我认知初步形成的时期,他们对周围事物越来越感兴趣。在设计这个活动的时候,遵循小班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要求。从幼儿的兴趣点着手,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春节将至这一契机,以瓢虫宝宝这一情景贯穿整个活动,利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找朋友,强调手口一致的点数,并按需取物。互动游戏中,以彩色的瓢虫手套、和谐的游戏氛围、互动的对话过程,引导幼儿思维发散,感知数量并理解数量,同时,在活动中为幼儿提供更多探索和操作的机会,有利于孩子的能力和认知向更深更广的层次迈进。

2 活动目标

第一,寓教于乐,以艺术化的游戏互动无形中让小朋友获得知识。第二,通过瓢虫宝宝找朋友的游戏,体验数学活动带来的乐趣。

3 活动准备

3.1 材料准备

一是不同点数瓢虫袖套人手一只;二是不同点数礼物盒人手一个;三是糖果若干;四是新年树两棵;五是小鼓一个;六是新年音乐。

3.2 活动重难点

3.2.1 活动重点:游戏中学习点数1~5

小班认识水平较低,他们处于认识数量的初期阶段,思维意识与能力不强,手口一致点数常漏点或多点,需要结合小班幼儿的生活经验,在游戏互动中,让小班幼儿形成良好的体验是本次活动设计的重难。

3.2.2 活动难点:一一对应点数

数物一一对应点数,对幼儿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而且由于小班幼儿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需要采取趣味的方法,设置情境,启发幼儿思维,关注幼儿情感,引导有效互动和交流,通过层层游戏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4 活动过程

4.1 快乐的瓢虫宝宝——情境导入

教师敲击小鼓,鼓声入场。

师:小瓢虫们,过新年啦!我们跟着小鼓一起做游戏吧!(随机佩戴瓢虫袖套)我们坐下来休息一会儿吧!

(分析: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游戏化的教学活动设计更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因此我以敲小鼓带着孩子们进入活动情绪,并初步感受小鼓棒敲击的数量。)

4.2 瓢虫宝宝新年音乐会——角色体验感知数量

4.2.1 瓢虫宝宝数一数

师:咦,我的瓢虫宝宝在这儿(伸手,露出袖套上的瓢虫),你呢?伸出来让我们看一看!

师:啊,我们长得一样吗?(幼儿:不一样)什么地方不一样?(幼儿:点不一样)

教师点数:1,2,3,我是三点瓢虫宝宝,你是几点瓢虫宝宝呀?

师:你是几点?你是几点?你呢?(幼儿回答……)

师:哟~原来大家都长得不一样!有些是1点瓢虫宝宝,有些是2点瓢虫宝宝,有些是…………(有些小朋友已经发现了,有的瓢虫宝宝点是一样的)

(分析:运用生活中常见的袖套大变身,让孩子们一下子有了角色的概念和体验,身临其境进行活动,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

4.2.2 小鼓和瓢虫宝宝找朋友

师:太有趣了,小鼓又想来和我们做游戏了。听一听!小鼓在叫几点瓢虫宝宝呢?

师:(击鼓一次)几下?(幼儿:1下)

师:谁是一点瓢虫宝宝?(一点瓢虫宝宝挥手)啊,小鼓找到朋友了!

师:仔细听哦,这次是几声?(2……)谁是2点瓢虫宝宝?挥挥手!

师:这次又是几声?(3……)3点瓢虫宝宝在哪里?真棒!

教师引导幼儿听辨鼓声击打数,再与自己的瓢虫点数进行对比,挥手回应和自己相同点数的鼓声。师幼互动,趣味游戏过程,激活了课堂,也让幼儿了解到点数与外界声音的关系。

(分析:这里是整个活动的难点,但是有了前面环节的步步深入和铺垫,激发了孩子们对这一环节的挑战欲望,能够在够一够的基础下来参与活动。)

4.2.3 瓢虫宝宝找朋友

师:你们太厉害了,现在小鼓要考考你们,请你找到和自己点数一样的好朋友拉拉手。

師:找到了吗?

师:我们跳舞吧!(先帮助个别有困难的幼儿找朋友,然后自己找)

音乐起,幼儿随音乐自由跳舞。

师:音乐停啦,快回来休息一下。

4.3 瓢虫宝宝过新年——提升数物对应

按提示找礼物,巩固手口一致点数:

师:马上要过新年啦!新年老人给大家都准备了新年礼物,请你先找到和你点点一样的礼物盒,(指自己)这个瓢虫宝宝要找几个点的礼物盒啊?(再次和幼儿一起手口一致点数)

师:让我看看我的礼物盒里有什么宝贝……(打开盒子,注意语调)咦?!空的!!……哦,原来礼物就是糖果呀!都挂在新年树上呢,快找到你的礼物盒,然后去树上摘下和点点一样多的糖果吧!

整理:你是几颗啊?(尽量每个幼儿都问到)

(幼儿的回答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是真棒!二是哟,你们看他摘下的数目和瓢虫上的点数一致吗?)

先找到对应点数礼物盒,再从新年树上找到对应颗数的糖果。

(分析:幼儿对活动的自我理解和感悟作出不同的回答反应,教师及时梳理幼儿的答案,进行提炼,从而更好的促进幼儿在活动中的学习价值。)

4.4 共享甜蜜——活动延伸、拓展

师:今天真开心!我们可以把新年礼物跟客人老师一起分享哦~!

5 效果评价

(1)幼儿数学知识方面。在这次“瓢虫宝宝过新年”游戏活动教学后,幼儿从1~5数量形态认识,升华到数字含义的理解,且转变了数字表示的多种形式,以点数、鼓声数、礼物数等多种方法来代表数字,进行游戏配对,幼儿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实施找朋友、找礼物游戏,让幼儿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数字与实际生活的关系,以及数字的应用。

(2)幼儿互动能力方面。趣味的游戏活动过程,激活了幼儿学习兴趣与数学思维,幼儿更加乐意参与到活动过程中,积极参与。有效互动、师幼互动、幼儿与幼儿之间互动等,通过游戏形成朋友关系。基于“瓢虫宝宝过新年”游戏,让幼儿互动能力、合作能力大大提升,也强化了幼儿的社会能力。

6 活动反思

这次活动的开展从选课、扣课到最后的展示都让我受益良多,为了更好提升小班幼儿的社会能力与科学素养。特总结了在实施活动过程中需要注意落实的“三关注”:

(1)关注活动内容和材料的年龄适宜性。1)内容——基于小班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与认知水平,选择点数五以内的物体,并能通过一一对应的方法来配对。为主题的小班科学教学内容,让小班幼儿初步感知数与生活的关系,以及数字与周围事物的联系。选取适宜的活动内容,包括教学难度、活动方案的适宜,关注小班幼儿的认知规律,探寻适宜的游戏活动方案。2)材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要选择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问题和事物。强调了幼儿园数学教育必须回归生活,并与幼儿生活实际密切沟通,以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在本次活动的过程中材料的运用方面充分考虑了幼儿的这些特点。本次选的活动材料糖果、袖套等让孩子感受数学就在身边,促进孩子的参与热情与探究欲望,获得亲身的体验。

(2)关注活动的游戏化、趣味性。过新年——是幼儿生活中最喜欢的活动,可以一起玩、一起快乐。考虑到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活动选材要尽量有趣。本次活动以过新年为主题,激发了幼儿的参与兴趣,再加上明亮的色彩、有趣的瓢虫袖套及会“呼唤朋友”的小鼓,努力为孩子營造宽松的氛围,引导孩子积极参与。通过找朋友等游戏层层深入、在重难点“一一对应”这一块利用游戏反复巩固,合作交流突破难点,让幼儿易于接受与理解。

(3)关注幼儿个别化学习、连接的互动性。开展活动时要有良好的导入,活动过程中坚持师幼间、幼儿与幼儿间间多边互动的原则,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同时要关注到每个幼儿是否参与互动,以便随时介入帮助。

7 活动启示

此次教学活动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对于本节课,虽然从整体上看完成了教学目标,但我觉得也存在着一定的可深入的环节:

(1)区域游戏中。每个区域张贴“进入小贴士”,限定该区域活动人数,幼儿通过数一数方法就能清楚知道该区域是否还能进入游戏,如活动人满,则该区域不再接待。这样既可以改善有些区域爆满,有些区域较冷门的现状;也可以由“数一数,人数够了吗”这一环节中巩固幼儿点数能力。

(2)生活活动中。如点心环节,可设置饼干卡,幼儿根据卡片标注的点数取饼干;设置“组长”,轮流做“组长”为组员领取餐具等。

篇10:幼儿园小班科学游戏教案《好听的声音》及教学反思

活动意图:

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是人类认识活动必不可少的主观前题,是探究和学习的原动力、内驱力。孩子们对声音特别敏感与好奇,发现用不同的材料会发出不同的声音,他们对制造声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根据孩子们的兴趣点设计了此次活动“制造声音”。满足孩子们的探究欲望。

活动目标:

1.借助各种材料制造声音。

2.感知材料与声音的关系。

3.感受自制声音的乐趣。

4.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5.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活动准备:

各种瓶子(如:塑料瓶、易拉罐、玻璃瓶)、纸盒子(大小)、不同类型的纸(挂历纸、报纸、硬纸壳)、塑料带(薄、厚)、豆豆、米粒、纸片。

活动过程:

一、声音的秘密

1.出示:瓶子、豆子。

2.听听瓶子有没有声音?再听听豆子有没有声音?

3.想办法使他们发出声音?

二、声音的产生

第一次尝试操作验证:

1.分组操作,教师指导。

2.怎样制造声音。(空瓶子、罐子、盒子、豆豆、米粒、纸片)

三、声音的不同

出示:不同材料的瓶子(如:塑料瓶、易拉罐、玻璃瓶)、纸盒子(大小)、不同类型的纸(挂历纸、报纸、硬纸壳)、塑料带(薄、厚)让幼儿听辨。(这个声音像什么?并出示给幼儿看)

辨析探究声音的特点:

1.撕纸(有的声音长,有的声音短)

2.塑料带、瓶、豆、盒子、米粒、纸片(有的声音是“砰砰的”“扑扑的”;有的说这声音“沙沙沙”“叮当叮当”象下雨,象打雷)

教学反思:

孩子们通过“动脑想、动手做、用眼看、用耳听”了解到不同的材料会发出不同的声音。兴趣和欲望得到了很大的满足,同时也教会了幼儿认识事物的方法。整节活动孩子的兴趣很浓,活动中体验到了成功与快乐。

不足之处:

活动中没能关注每个孩子,以至使孩子注意不集中。

篇11:幼儿园小班科学游戏教案《好听的声音》及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在听听玩玩的过程中,让罐子发出好听的声音。

2、引导幼儿辨别不同的物体发出不同的声音,发展听觉能力。

3、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4、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装有核桃、红豆、米的罐子若干、空罐子若干、《幸福拍手歌》、标记牌、黑板、桌子三张、椅子分三组摆好。

活动过程:

一、听一听摇一摇

1、老师出示一个空易拉罐,摇一摇,问:“这个罐子里有东西吗?”“你怎么知道没有东西的?”(没听到声音)

2、老师转身在罐子里放进一个核桃,摇一摇:“现在里面有东西吗?”“为什么?”;本文.来源:屈,老,师.教案网;

(有声音所以有东西)

二、听一听猜一猜

1、老师请幼儿用耳朵找到一个有东西的罐子玩一玩。

2、为自己的罐子找声音相同的朋友,教师根据罐子的声音把幼儿分成三组坐下。

3、让幼儿了解每个罐子中的材料。

教师:我在罐子里放了三种东西(米宝宝、红豆宝宝、核桃宝宝),出示标记牌,依次认识核桃、米、红豆标记牌。

请你猜猜哪个罐子里是核桃宝宝?(米、红豆)感知不同的物体发出不同声音。

三、听一听玩一玩

《红绿灯》游戏:

1、幼儿了解游戏规则:看标记牌,轮流摇自己的罐子。

2、教师清唱《幸福拍手歌》,幼儿根据教师出示的标记牌依次摇罐子演奏。

3、听音乐看标记牌摇罐子演奏。

四、延伸探究活动

听听想想,罐子里没声音就代表没物品吗?出示装有纸的罐子,摇一摇,没声音,为什么?

教学反思:

本节课,幼儿对活动很感兴趣,学习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活跃,能充分调动他们动手,动脑和动口的能力,提高了他们的观察力和听觉能力。能达到教学目的。

篇12:幼儿园小班科学游戏教案《好听的声音》及教学反思

小二班半日活动

蒋林芳

一、晨间接待

将晨检卡插在自己的小袋袋里,主动与老师,阿姨问好。

一、桌面活动

建筑区:高架路

手工区:穿衣服

益智区:拼图、给小动物长脚、夹数字。

二、体锻和早操

进行游戏:听信号走、开汽车、钻山洞、跳荷叶、拍皮球等。

早操:小手拍拍、我爱你、太阳红又红

三、生活活动

天气火热,经常提醒孩子多喝水。

活动时注意活动量,减少孩子出汗。

活动一: 热闹的小院(综合)

活动目标:

理解故事《热闹的小院》,尝试模仿故事中动物们发出的各种声音。喜欢倾听自然界的各种声音,愿意感知和模仿。

活动准备:

白板课件

活动过程:

1、观看第一页,激发幼儿的兴趣。(1)老师一边提问“小院里住着谁?”一边移动隐形墨水的小框,照出老奶奶。

(2)讲述故事开头:老奶奶一个人住在小院里,除了刮风下雨,小院里再没有一丁点声音,老奶奶真寂寞。

(3)老师解释“寂寞”,让幼儿理解老奶奶一个人,没有人跟她说话,没有声音,一点也不快乐。

(4)老奶奶很寂寞,怎么办呢?你有什么好办法?(老师根据幼儿回答,发现契合目标的回答进行适当的追问)

2、(1)连续观看第二、第三页,“瞧谁来了?”

讲述故事:有一天,老奶奶正坐在小板凳上晒太阳,门突然开了,跑进来一群小动物。他们要给老奶奶演节目。

(2)观看第四页,提问:是谁?在干什么?

请小朋友来学一下。

点击“声音”按钮,让幼儿倾听并学习

讲述故事:一只小猪吹喇叭:“呜——哇!”

(3)依次出示第五、第六、第七页,同样按第四页的方法与幼儿学习模仿和讲述。

3、观看第八页,提问:发生了什么?

讲述故事:老奶奶好开心,她和动物们一起唱歌,一起跳舞??小院里真热闹。点击声音按钮,幼儿倾听。

4、老师点击画面整体讲述故事,当讲述到第四页到第八页时鼓励幼儿一起模仿和讲述。

5、回忆听过的声音

(1)故事里的声音真好玩,你还听到过什么声音?是怎么样的?

——引导幼儿回忆生活中听到过的各种声音,并尝试模仿。

6、听听谁的声音

(1)老师也知道很多声音,你们猜一猜,这是谁发出的声音。(展示课件第九页)——引导幼儿认真地倾听,大胆的猜测。

(2)再听听这是谁的声音,把它找出来。老师点击文字,出示相应图片,和幼儿一起猜是什么声音。

——鼓励幼儿根据听到的声音,把相应事物的图片找出来。

7、小结:我们的周围还有很多好玩、有趣的声音,小朋友在幼儿园、在家里、在放学的路上,或者去游玩的时候,经常找找各种声音,你会发现有声音的世界是多么的美妙!

活动二:户外活动 小狗汪汪

活动目标:

1、学习听信号手膝着地爬行,增强幼儿四肢的肌肉力量。

2、提高幼儿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活动准备:

小鼓一只,哑铃制作的肉骨头若干,供幼儿爬行的大草坪、独木桥若干座。小猫、小鸡、小鸭、小狗的图片贴在小椅子上为小动物的家,放置于场地四周,小狗头饰一只,录音机、磁带若干。

活动过程:

1、扮演角色——变换方向制定目标爬行——听信息变换方向和变速爬——调整活动量小狗休息——游戏“小狗找肉骨头”——放松活动小狗洗澡。

2、听信号变换方向和变速爬行。

咚咚咚,这是什么?妈妈要小狗听着鼓声来学本领。鼓声“咚咚咚”,小狗就往前爬,鼓声“嗒嗒嗒”小狗就倒退着爬,鼓声“咚嗒咚嗒咚嗒”,小狗就转着圈爬。(1)听信号向前爬、向后倒退爬和转圈爬。(2)听信号向前变换速度爬。(3)听信号转圈变换速度爬。(4)听信号交替爬行向前、转圈变换速度爬和倒退着爬。

3、放松活动“小狗洗澡”。

小狗宝宝玩累了,出了很多汗,妈妈给你们洗个澡,冲一冲,抖一抖,摇一摇,小狗汪汪真快活。全体幼儿“洗完澡”,扮小狗装,汪汪叫着回家。

活动三:自主性游戏(见表)

西山中心幼儿园游戏活动记载

荐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 [1500荐荐荐一科中上学 三班

科上科学

教教学

案案

(5000[1000案

字] 字字)

篇13:幼儿园小班科学游戏教案《好听的声音》及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自主寻找周围坏境中的声音。

2、发现用同一种“工具”敲击不同的东西,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活动重难点:

自主寻找周围坏境中的声音并发现用同一种“工具”敲击不同的东西,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

活动准备:

小勺若干,活动过程:

一、设计情景

引导幼儿说出生活当中的各种声音

师:我们家里有个小懒虫,每天早上都要等到听到一种小动物的声音才 会起床,你们猜猜会是哪一种小动物的声音。启发幼儿想想各种动物的声音。起床以后这个小朋友会做什么(上厕所,洗脸 刷牙 吃饭 喝水。。)吃饱饭了,这个小朋友要去幼儿园,一路上他会听到什么声音(各种车声,小摊小贩的吆喝声。。)来到幼儿园会听到什么(老师小朋友互相问候)

小结:在我们的周围你只要细细的聆听,就会寻找周围坏境中的声音。同时我们还能自己制造出很多声音。

二、用勺子敲击出不同的声音师;我们每个小朋友手里都有一把勺子,大家动动脑子看看它能发出什么不同的声音。

三、活动结束

师:今天我们发现了周围环境中有很多不同的声音来,而且有些声音还非常的好听,而且我们也能自己创造很多不同的声音,下面请小朋友和老师一起到外面看看还能发现出什么特别的声音。

教学反思: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的特点,喜欢直接参与尝试,对操作体验型的活动尤为感兴趣。本次科学活动正符合了孩子们好动手、喜探究的心理特点。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幼儿动手操作、主动活动的兴趣和创造意识。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层次性、开放性,幼儿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动探索,体验成功的快乐。

篇14:幼儿园小班好听的声音教案反思

(1)小班主题活动教案反思《好听的声音》

活动目标

1、体验探索声音的乐趣,乐于表达自己的经验和感受。

2、能辨别生活中不同的声音。

3、在为乐曲伴奏中,感受声音的轻响。

4、探索与实验,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的积极性。

5、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活动准备

1、宝宝生活中声音的flash。

2、录音带:大鼓和小鼓音乐。

3、每人一只塑料小瓶,小盆4个,黄豆若干,三瓶软硬不同的糖果,大鼓小鼓各一个(图片)。

指导要点

1、鼓励幼儿依据生活经验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2、在听听、玩玩、尝尝中感受声音,激发幼儿对探索声音轻响的兴趣。

教学反思

1、细细品味应老师的教学言行,深刻感受到课程游戏化、生活化的魅力。活动中生活细节得到自然而巧妙的整合,再现幼儿生活经验,还有游戏化的设计恰到好处、贯穿始终,很有借鉴意义。

2、过程设计贴近幼儿生活。借助幼儿熟悉的娃娃笑、公鸡叫、水声、车铃、大小鼓鸣等进一步辨别生活中常见声音,拓展生活经验。择取的教具均来自日常生活,如口香糖空瓶、黄豆、软硬糖块等,让幼儿与熟悉的物品亲密接触,在摆弄中感知和探索。[文.章出自快思教.案网]这些都受到幼儿的欢迎,因为它们亲切自然,有一种无形的吸引力吸引着幼儿热情快乐的参与。

3、操作游戏满足幼儿心理需求。教师将香糖空瓶、黄豆、软硬糖块赋予生命拟人化,激发幼儿与之游戏的意愿,幼儿依次玩游戏,一系列的游戏都是那么轻松、和谐。从操作探究空瓶无声到有声,到填装黄豆声音变化,再到辨别咀嚼软硬糖块声音大小等,幼儿通过亲历体验,初步感知声音大小变化的有趣和奇妙,乐在其中。

(2)小班优秀语言教案《世界上最好听的声音》含反思

活动名称:世界上最好听的声音

活动目标:

1、能根据图片大胆猜测并讲述图中的小动物认为自己最动听的声音是什么。

2、初步理解故事内容,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认为最好听的声音。

3、能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去关注、感受周围好听的声音。

4、能在集体面前大胆发言,积极想象,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5、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

6、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挂图第7号、幼儿活动材料第二册第11—13页、录音磁带、录音机、一段好听的音乐。

活动过程:

一、播放录音引入课题

1、师:小朋友们,刚才的音乐好听吗?

2、师:除了这个声音以外,小朋友们还听过什么好听的声音?(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简单的做出小结)

3、师:小朋友们刚才说了那么多,那到底什么声音才是世界上最好听的声音呢?让我们一起来听听故事里的朋友们是怎么说的吧!

二、欣赏故事

1、教师结合挂图,完整的讲述一遍故事。师:小朋友们,这个故事的名字叫什么?师:故事里面都有谁?师:鸟妈妈觉得世界上最好听的声音是什么?师:长毛狗觉得世界上最好听的声音是什么?师:小老鼠觉得世界上最好听的声音是什么?

2、教师将故事再完整的讲一遍,加深幼儿的理解三、说说自己的看法1、师:小朋友们你们觉得世界上最好听的声音是什么?

2、为什么鸟妈妈、长毛狗、小老鼠的想法跟我们的不同?

3、为什么我们每个小朋友喜欢的声音也不同?

4、发给幼儿活动材料,阅读活动材料。

教学反思:

本节活动从构思到定案,修改了若干次,每想到一点能丰富过程的点子或者每跟有经验的老教师探讨、学习一次,我总要做一次修改,希望能够查漏补缺,尽可能完善它。但活动过程中还是有很多问题。

活动准备不足:水果店的货架我用的桌子代替的,但桌子对于小班的孩子来说太高了,不能一目了然,不方便他们拿取,他们需要伸长脖子去找自己要买的水果,桌子不够长,孩子们买水果的时候显得比较拥挤。改进方法:水果店的货架可以用小朋友的课桌或者小货架,这样的高度适合小班幼儿,方便他们选取,可以多放两个货架,将水果摆的分散一些,这样不会拥挤。

活动过程不足:目标没有达到,因为我缺乏经验,语言组织不够丰富,孩子们一活跃自己就乱了方寸。活动过程中,也没有能够很好的引导幼儿,导致目标没有达到。改进方法:不时的提醒幼儿要用礼貌用语,并且积极示范,将礼貌用语贯穿于整个语言活动,让幼儿时时刻刻都处于学习礼貌用语的语言环境中。要多给幼儿表达的机会,给予说的好的幼儿肯定及鼓励。要说总结发言,为幼儿做学习总结。

(3)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好听的声音》含反思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

好听的声音

活动目标:

1、辨别几种不同的声音,知道不同的物体能发出不同的声音。

2、初步了解同种物体,由于数量的多少,发出的声音也不同。

3、初步尝试用不同声音的套桶为乐曲伴奏。

4、培养幼儿的操作兴趣。

5、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1、人手一个套桶娃娃,蚕豆、米、绿豆等若干。

2、《小手爬》的音乐,透明的瓶子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让套桶发出声音。出示空套桶,“今天套桶娃娃想和我们小朋友做游戏。”教师摇动空套桶,“你们听,怎么没声音?”

1、教师设问:你有什么办法让空套桶发出声音?(在套桶里装上东西)“我们一起动手让套桶娃娃发出好听的声音,在你的套桶里装上一样东西,盖好,握握紧,摇一摇、听一听。”幼儿探索、操作。

2、集体探索:“你们的套桶娃娃发出声音来了吗?让我听听。”(幼儿集体摇动套桶。)“你的套桶为什么会发出声音?”

3、交流、分享:你在套桶中放了什么?(个别回答)它发出什么样的声音?我们来学一学。(集体)这个声音像什么?

二、探索比较,知道不同的物体在套桶里发出的声音不同。

1、分组活动:让幼儿尝试换一种东西放在套桶中,摇一摇,听一听。“小朋友在套桶里放了一种东西,你想不想再换另一种东西放在套桶里,听听刚才的声音和现在的声音一样吗?”“小朋友拿着你的空套桶找一组你没玩过的放在你的套桶里,摇一摇、听一听。”

2、教师指导幼儿分辨不同的声音。让幼儿比较前、后两种声音有什么不同。“你第一次玩了什么?这一次玩了什么?它们发出的声音一样吗?”教师让两个幼儿比较,“你们俩的套桶里发出的声音一样吗?”

3、集体讨论,请三位幼儿示范。“小朋友,你们听,他们的套桶里发出的声音一样吗?”“请你们猜一猜,小朋友的套桶里装的是什么?”让幼儿猜测,“你们猜的对不对呢?”教师帮助个别幼儿把东西倒进透明瓶子里让幼儿验证猜的是否正确。得出结论:不一样的东西,在套桶中发出的声音不一样。

三、观察、比较同种物体在套桶里发出不同的声音。教师演示两个装有同种物体的,数量不同的套桶,让幼儿比较。“你们既能听出声音来又能猜出来,你们真能干。”“我这里也有两个套桶娃娃,你们听一听,他们发出的声音一样吗?”“你们来猜一猜,这个套桶里装的是什么?”(幼儿猜测后,打开让幼儿验证)两次。“为什么一样的东西,在套桶里发出的声音不一样呢?”(一个多、一个少)得出结论:一样的东西,一个多,一个少,它们在套桶中发出的声音就不一样。

四、集体用会响的套桶为乐曲伴奏。“小朋友的套桶娃娃发出这么好听的声音,那我们来为乐曲《小手爬》伴奏。”(集体伴奏两遍)

五、结束活动。

观摩意见和建议:整个活动层次清晰,层层推进,幼儿很感兴趣,在操作活动中尝试、观察、比较,发现问题,成分体现了“玩中学”的理念。建议提供给幼儿两个套桶,让幼儿同时感知声音的不同,同时,最好选择声音差别大一点的物品放在套桶里。

教学反思:

小班幼儿不善于集中注意力“听讲”,本活动采取让幼儿自己操作,自己探索,了解了声音轻重,在自由探索中发现声音的轻重与装豆子多少的关系。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整个活动运用各种感官,听一听,做一做,而对于科学活动,幼儿操作是很关键的一环节,如何收放自如是一个大问题。因为幼儿的操作一定会有个体差异,所以势必会产生幼儿操作的时间差(第一个完成的幼儿和最后完成的幼儿)那么对于动作快的幼儿教师在操作前一定要提清楚要求,让他知道我接下来要做什么而不是无所事事。

(4)小班语言课教案《好听的声音》含反思

设计思路:

这是一个激发幼儿探索兴趣,培养幼儿探索习惯的活动。幼儿通过感受生活中的声音,发展感知觉,增强对周围事物的敏感。

由于幼儿对生活中的事物常常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因此活动的第一环节就是让幼儿再现生活经验(听听这是什么声音,还有什么声音),渐渐养成关注生活的习惯。对于小班幼儿而言,在引导其关注生活的同时,还要激发其探索的兴趣和好奇心。于是,我设计了探索声音产生的环节。

科学地说,物体振动才能发出声音,但三岁的幼儿根本不理解。活动中,我用“瓶子中碰到东西就发出声音”的实验使幼儿直观感受声音产生的最外显的特征。而对音量大小的探索,我则借助了“大鼓和小鼓”的游戏来吸引他们。加之歌曲音乐永远是幼儿最快乐的表达方式之一,因此我试图在探索活动中引导他们“呀呀”歌唱。而探索后一环节中糖果的介入,则完全是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用以激发他们新的兴奋点。

我一直在想:开展探索活动的价值,并非仅仅在于寻找一个准确答案,更重要的是在过程中培养幼儿良好的科学态度和习惯。我想向幼儿传递这样一个信息,就是事物运动的相对性。活动中由于豆子的多少和糖果的软硬所发出的相对“大鼓、小鼓”的声音,让幼儿感受到事物存在于“变”的动态中。

活动目标:

辨别生活中不同的声音,积累听觉经验。

在为乐曲伴奏的过程中感受声音的轻响,发展感知觉。

通过加入适当的拟声词去感受图画书的诙谐、幽默。

运用已有生活经验,根据画面大胆想象、推测并表达自己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活动准备:

教学课件,歌曲《大鼓和小鼓》的音频,塑料瓶子人手一只,豆子、软糖,硬糖,棉花糖。

活动过程:

一、聊聊生活中的声音

1.教师播放教学课件(以小班幼儿早晨生活为背景),依次播放笑声、鸡鸣声、盥洗声、汽车喇叭声、“老师好”的问候声。(在生活中,教师的策略是尽可能让每一个声音以不同的方式出现)

播放笑声,先出声音后出图像。

——这是什么声音?谁在笑?看看你猜对了吗?原来宝宝在睡梦中笑出声了,宝宝要起床了。

2.播放鸡鸣声,先出声音后出图像。

妈妈请谁(或哪个小动物)来叫醒宝宝?还有哪些小动物也会叫?

(为幼儿丰富一种不易观察的动物的声音,如蛙鸣声。)

3.播放水声,先出声音后出图像。

——宝宝起床了,他在干什么?

(可以引导幼儿说说宝宝在做哪些事,如:洗脸、刷牙、小便、大便,都会发出这样的水声。)

4.播放汽车声,先出图像再出声音。

——宝宝吃完早饭要上幼儿园啦。这个宝宝是坐爸爸的小汽车上幼儿园的,小汽车在马路上会发出什么声音呢?

(可以延伸开来,引导幼儿说说“自行车的声音”)

5.播放问候声。

——到幼儿园了,老师要和小朋友相互问候。听听这是女孩在问候还是男孩在问候?

小结:瞧,宝宝的身边有许多好听的声音。

二、探索用瓶子发出声音

——宝宝来到幼儿园,和老师、小朋友一起玩。老师这里有个瓶子,你能让它发出声音吗?

小结:瓶子只要碰到东西就会发出声音。

——这里有许多豆子,豆子和瓶子在一起会发出声音吗?是怎么样的声音呢?

三、为“大鼓和小鼓”伴奏

1.教师播放歌曲《大鼓和小鼓》,有节奏地说说“我的瓶子有声音”,引导幼儿感受音乐,并跟着音乐节奏摇瓶子。

——你们看,这里有两只鼓,一只是大鼓,一只是小鼓,我们用瓶子来学学鼓的声音(边唱边用瓶子打节奏)

——大鼓和小鼓发出的声音一样吗?怎么用瓶子发出大鼓和小鼓的声音?

2.幼儿分组摇瓶子,探索大鼓和小鼓的声音。

——你是怎么发出大鼓(小鼓)的声音的?

3.教师引导幼儿在瓶中放入不同量的豆子,摇动瓶子来为大鼓和小鼓伴奏。

——我在瓶中放了一粒豆子,用力摇,发出的声音像大鼓还是小鼓?

——豆子放得多,声音会变响还是变轻?像大鼓吗?

——你们放的豆子多,响亮的声音像大鼓,我也要做大鼓(将瓶子装满豆子,摇动却没有声音)。怎么回事?,我把瓶子装满了豆子,为什么没有声音?(帮助幼儿积累声音产生的经验)

小结:原来,要发出大鼓的声音,豆子既不能太少,也不能太多。

四、分辨糖果发出的声音

——(出示软糖和硬糖)猜猜哪种糖会发出大鼓的声音?哪种糖会发出小鼓的声音?(幼儿尝糖果)

小结:硬的糖会发出大鼓的声音,软的糖会发出小鼓的声音。

请幼儿分别选择自己喜欢的糖果,演唱歌曲《大鼓和小鼓》

——喜欢吃硬糖的孩子,请你们唱大鼓的声音,喜欢吃软糖的孩子请你们唱小鼓的声音。

——(出示棉花糖。)这种糖会发出大鼓还是小鼓的声音呢?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从幼儿生活背景入手,让幼儿听辨生活中不同的声音,从而引发对声音的兴趣。中班幼儿不善于集中注意力“听讲”,本活动采取让幼儿自己操作,自己探索,了解了声音轻重。

(5)小班科学教案活动《好听的声音》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尝试辨别生活中不同的声音,在玩瓶子过程中,发现声音的大小。

2、体验探索声音的乐趣,乐于表达自己的经验和感受。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PPT2、每人一只塑料小瓶置于小椅子下面。小盆4个,黄豆若干。

活动过程:

(一)、尝试猜测生活中的不同声音

1、谈话导入:宝宝们,今天有这么多客人老师来听咱们上课,你知道是为什么吗?(客人老师是来找耳朵最灵的宝宝的,那我们来比一比好不好?你听!(播放宝宝笑声)

师:这是什么声音啊?谁的笑声啊,大人的还是宝宝的笑声?

师:你们猜对了,真棒!这是小宝宝夜里睡觉做梦发出来的笑声。可是天亮了,妈妈要请一个小动物来叫醒这个小宝宝,你听听是哪个小动物来叫醒宝宝的?(播放公鸡叫声音,幼儿:大公鸡!)

师:大公鸡怎么叫的?(喔喔喔喔)

师:那除了公鸡会叫宝宝起床,还有什么小动物也会叫呢?

师:会叫的动物有很多很多,所以妈妈可以请许多小动物来叫小宝宝,宝宝被叫醒了,(播放洗手声音)咦!宝宝现在在干什么?

师:洗手的时候会有什么声音啊?(哗啦啦)

师:洗完脸刷好牙吃完早饭,宝宝该上幼儿园了,宝宝坐着爸爸的汽车(出示汽车图)上学了,汽车在马路上会发出什么声音啊?(嘀嘀嘀、嘟嘟嘟嘟)

(二)、让空瓶子发出声音

1、师:把瓶子拿出来玩玩,瓶子有声音吗?

师:怎样让它发出声音呢?启发幼儿瓶子是因为装了东西而发出的声音(教师倒出黄豆证实)。

小结:瓶子碰碰某个地方就能发出声音。

2、用瓶子装豆让它发出声音

师:宝宝也想让你们的瓶子也发出好听的声音,请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3、幼儿集体操作装黄豆。

提问,我们的瓶子发出来的声音一样吗?(不一样:一个响声大一个响声小)

师:怎么回事?幼儿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小结:用力大小不同,发出的声音轻响不同

4、摇瓶子游戏《大猫和小猫》

师:知道了瓶子宝宝的这个秘密,我们一起来表演大大的声音和小小的声音好吗?(伴奏:我是一只大猫,我的声音很大,喵喵喵喵喵↓我是一只小猫,我的声音很小,喵喵喵喵喵↑可进行两次)

5、延伸活动

教师故意边唱歌边用一个装满黄豆(或两颗)的瓶子(透明),用力摇,瓶子没声音(是小小的声音),咦!怎么回事呀?瓶子宝宝还有秘密呢?跟老师再去找一找它的秘密好吗?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从幼儿生活背景入手,让幼儿听辨生活中不同的声音,从而引发对声音的兴趣。小班幼儿不善于集中注意力“听讲”,本活动采取让幼儿自己操作,自己探索,了解了声音轻重,在自由探索中发现声音的轻重与装豆子多少的关系。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整个活动运用各种感官,听一听,做一做,将艺术领域“节奏强弱”的内容自然地渗透到科学活动中,使科学探索和音乐活动巧妙的结合,达到动静交替。充分突出幼儿为主体,努力把握“玩中学”的度,注重多观察、少干预,让幼儿在游戏、体验、操作中获取新的知识,充分表现自己,从而达成活动目标。

而对于科学活动,幼儿操作是很关键的一环节,如何收放自如是一个大问题。因为幼儿的操作一定会有个体差异,所以势必会产生幼儿操作的时间差(第一个完成的幼儿和最后完成的幼儿)那么对于动作快的幼儿教师在操作前一定要提清楚要求,让他知道我接下来要做什么而不是无所事事。

今后的科学活动的开展也要围绕着以下两点进行(1)活动的材料准备是否充足,是否有效?(2)幼儿操作活动前教师的要求是否明确?科学是严谨的,而幼儿的科学活动既充满科学的探索精神又不同于成人所理解的科学。作为教师,作为组织者,在每一次的科学活动中都先问问自己:如何在具体的生活经验中帮助幼儿构建自己的科学认知!

(6)小班科学游戏教案《好听的声音》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能辨别生活中不同的声音。

2、在玩玩、摇摇瓶子过程中,发现声音的轻响。

3、体验探索声音的乐趣,乐于表达自己的经验和感受。

4、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1、宝宝生活中声音的flash。

2、每人一只塑料小瓶,小盆4个,黄豆若干,装瓶子布袋(套在椅子上)

教学重点

1、鼓励幼儿依据生活经验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2、在听听、玩玩、尝尝中感受声音,激发幼儿对探索声音轻响的兴趣。

活动过程:

(一)、生活中的声音听声音:(以宝宝早晨的生活背景)笑声--鸡鸣--盥洗--汽车--问候(老师好)。引导幼儿说出笑声、动物的叫声、听水声进行猜想、说出马路上的汽车声等。

宝宝们,今天有这么多客人老师来听咱们上课,你知道是为什么吗?(客人老师是来找耳朵最灵的宝宝的,那我们来比一比好不好?你听!(播放宝宝笑声)这是什么声音啊?(笑声)谁的笑声啊,大人的还是宝宝的笑声?(小宝宝)看看是不是小宝宝的笑声。(出示小宝宝图)你们猜对了,真棒!这是小宝宝夜里睡觉做梦发出来的笑声。可是天亮了,妈妈要请一个小动物来叫醒这个小宝宝,你听听是哪个小动物来叫醒宝宝的?(播放公鸡叫声音,幼儿:大公鸡!)大公鸡怎么叫的?(喔喔喔喔)我们来看看到底是不是大公鸡,(出示大公鸡图)哇!你们又说对了!拍拍手表扬自己。那除了公鸡会叫宝宝起床,还有什么小动物也会叫呢?(小狗,小猫等)小狗怎么叫的?(幼儿模仿)会叫的动物有很多很多,所以妈妈可以请许多小动物来叫小宝宝对吗?宝宝被叫醒了,(播放洗手声音)咦!宝宝现在在干什么?(洗手)洗手的时候会有什么声音啊?(哗啦啦)洗完脸刷好牙吃完早饭,宝宝该上幼儿园了,宝宝坐着爸爸的汽车(出示汽车图)上学了,汽车在马路上会发出什么声音啊?(嘀嘀嘀、嘟嘟嘟嘟)

(二)、让空瓶子发出声音(教师事先准备3个瓶子:空瓶子、装有少量黄豆的瓶子,装满黄豆的瓶子)

1、终于,宝宝来到了幼儿园,老师要和宝宝一起玩了,看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什么好玩的东西。(出示空瓶子)看看你们的椅子下面,把口香糖瓶子拿出来玩玩,瓶子有声音吗?(没有)怎样让它发出声音呢?(幼儿讨论让瓶子发出声音的方法:碰碰手、碰碰椅子、放东西到瓶子里等)附儿歌:拍拍拍,瓶子有声音,碰碰碰,瓶子有声音。老师有一种办法和你们不一样,我摇摇瓶子就会有声音,(出示装有少量黄豆的瓶子摇一摇)问,你得瓶子也摇一摇有声音吗?启发幼儿瓶子是因为装了东西而发出的声音(教师倒出黄豆证实)。

小结:瓶子碰碰某个地方就能发出声音。

2、用瓶子装豆让它发出声音宝宝也想让你们的瓶子也发出好听的声音是吗?(是)老师在装豆子是还会念儿歌呢,你听:瓶子宝宝,嘴巴张开,吃点黄豆,嘴巴闭紧,有声音啰!请个别幼儿示范操作,教师指导。

3、幼儿集体操作装黄豆。

瓶子宝宝有声音了吗?有的宝宝赶紧坐过来,我要请小朋友来表演节目啦!谁的瓶子宝宝保护好了我就请谁来,(引导幼儿专注较教师讲解)请一个幼儿上来与教师一同表演摇瓶子,提问,我们的瓶子发出来的声音一样吗?(不一样:一个响声大一个响声小)怎么回事?幼儿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小结:用力大小不同,发出的声音轻响不同 装的多少也影响瓶子发的声响(太少声音小,装满没声音,感受事物的相对性)

4、摇瓶子游戏《大鼓和小鼓》

知道了瓶子宝宝的这个秘密,我们一起来表演大大的声音和小小的声音好吗?(伴奏:我是一只大鼓,我的声音很大,咚咚咚↓我是一只小鼓,我的声音很小,咚咚咚↑可进行两次)教师故意边唱歌边用一个装满黄豆(或两颗)的瓶子(透明),用力摇,瓶子没声音(是小小的声音),咦!怎么回事呀?瓶子宝宝还有秘密呢?跟刘老师再去找一找它的秘密好吗?

5、幼儿通过尝一尝,咬一咬,区别糖果的软硬不同,知道装硬糖果的瓶子摇起来会发出大鼓的声音,装软糖果的会发出小鼓的声音。

6、为“大鼓小鼓”唱歌,边摇瓶子边说儿歌。

7、活动延伸出示装棉花糖的瓶子,提出:棉花糖与软糖发出的声音,谁更像大鼓、谁像小鼓?请幼儿到教室去吃吃看就知道了。

今天我们来玩个游戏,看看谁的耳朵最灵了,我们一起来听听这是什么声音呢?谁的笑声,是大人还是小孩的呢?看看是不是小宝宝的笑声?

可是天亮了,妈妈要请一个小动物来叫醒这个小宝宝,你听听是哪个小动物来叫醒宝宝的?大公鸡怎么叫的?(喔喔喔喔)我们来看看到底是不是大公鸡,(出示大公鸡图)那除了公鸡会叫宝宝起床,还有什么小动物也会叫呢?(小狗,小猫等)小狗怎么叫的?(幼儿模仿)会叫的动物有很多很多,所以妈妈可以请许多小动物来叫小宝宝对吗…………

教学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达到了预期目标,效果非常好,甚至超过了预期效果。整个活动既让幼儿体验了实验成功时的快乐、增强了自信心,也知道了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这个活动在中班开展是非常有意义和有必要的。

(7)小班优秀科学教案《好听的声音》含反思

活动目标

1、体验探索声音的乐趣,乐于表达自己的经验和感受。

2、能辨别生活中不同的声音,在游戏中,感受声音的大小。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宝宝生活中声音的flash。

2、大鼓和小鼓图片

3、每人一只塑料小瓶,小盆4个,绿豆若干

指导要点

1、鼓励幼儿依据生活经验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2、在听听、玩玩、中感受声音,激发幼儿对探索声音轻响的兴趣。

活动过程

(一)、生活中的声音听声音:(以宝宝早晨的生活背景)笑声--鸡鸣--盥洗--汽车--问候(老师好)。引导幼儿说出笑声、动物的叫声、听水声进行猜想、说出马路上的汽车声等。

(二)、让小瓶发出声音,为大鼓小鼓伴奏

1、让空瓶子发出声音宝宝来到幼儿园,老师要和宝宝一起玩啦。这里有一个瓶子,你能让它发出声音吗?(幼儿每人取一小瓶子,探索用各种办法让它发出声音)。

2、用瓶子装豆让它发出声音这里有许多豆子,小豆和瓶子在一块能发出声音吗?

3、(放录音)引导幼儿跟着音乐摇瓶子:用儿歌“你的小瓶子,有声音吗?有有有”有节奏地引导幼儿感受音乐。

4、出示大鼓和小鼓图片,引导幼儿用瓶子摇出大鼓和小鼓的声音,感受用力大小不同,发出的声音轻响不同;装的多少也影响瓶子发的声响(太少声音小,装满没声音,感受事物的相对性)

(三)、为“大鼓小鼓”唱歌,边摇瓶子配乐曲边唱歌。

(四)、活动延伸出示两个瓶子,提出:谁更像大鼓、谁像小鼓?

教学反思: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的特点,喜欢直接参与尝试,对操作体验型的活动尤为感兴趣。本次科学活动正符合了孩子们好动手、喜探究的心理特点。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幼儿动手操作、主动活动的兴趣和创造意识。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层次性、开放性,幼儿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动探索,体验成功的快乐。

(8)小班教案《世界上最好听的声音》

活动目标:

1、能根据图片大胆猜测并讲述图中的小动物认为自己最动听的声音是什么。

2、初步理解故事内容,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认为最好听的声音。

3、能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去关注、感受周围好听的声音。

4、乐于与同伴一起想想演演,激发两人合作表演的兴趣。

5、能简单复述故事。

活动准备:

挂图第7号、幼儿活动材料第二册第11—13页、录音磁带、录音机、一段好听的音乐。

活动过程:

一、播放录音引入课题

1、师:小朋友们,刚才的音乐好听吗?

2、师:除了这个声音以外,小朋友们还听过什么好听的声音?(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简单的做出小结)

3、师:小朋友们刚才说了那么多,那到底什么声音才是世界上最好听的声音呢?让我们一起来听听故事里的朋友们是怎么说的吧!

二、欣赏故事

1、教师结合挂图,完整的讲述一遍故事。师:小朋友们,这个故事的名字叫什么?师:故事里面都有谁?师:鸟妈妈觉得世界上最好听的声音是什么?师:长毛狗觉得世界上最好听的声音是什么?师:小老鼠觉得世界上最好听的声音是什么?

2、教师将故事再完整的讲一遍,加深幼儿的理解

三、说说自己的看法

1、师:小朋友们你们觉得世界上最好听的声音是什么?

2、为什么鸟妈妈、长毛狗、小老鼠的想法跟我们的不同?

3、为什么我们每个小朋友喜欢的声音也不同?

4、发给幼儿活动材料,阅读活动材料。

(9)小班科学教案《好听的声音》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辨别几种不同的声音,知道不同的物体能发出不同的声音。

2、初步了解同种物体,由于数量的多少,发出的声音也不同。

3、初步尝试用不同声音的套桶为乐曲伴奏。

4、培养幼儿的操作兴趣。

5、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6、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活动准备:

1、人手一个套桶娃娃,蚕豆、米、绿豆等若干。

2、《小手爬》的音乐,透明的瓶子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让套桶发出声音。出示空套桶,“今天套桶娃娃想和我们小朋友做游戏。”教师摇动空套桶,“你们听,怎么没声音?”

1、教师设问:你有什么办法让空套桶发出声音?(在套桶里装上东西)“我们一起动手让套桶娃娃发出好听的声音,在你的套桶里装上一样东西,盖好,握握紧,摇一摇、听一听。”幼儿探索、操作。

2、集体探索:“你们的套桶娃娃发出声音来了吗?让我听听。”(幼儿集体摇动套桶。)“你的套桶为什么会发出声音?”

3、交流、分享:你在套桶中放了什么?(个别回答)它发出什么样的声音?我们来学一学。(集体)这个声音像什么?

二、探索比较,知道不同的物体在套桶里发出的声音不同。

1、分组活动:让幼儿尝试换一种东西放在套桶中,摇一摇,听一听。“小朋友在套桶里放了一种东西,你想不想再换另一种东西放在套桶里,听听刚才的声音和现在的声音一样吗?”“小朋友拿着你的空套桶找一组你没玩过的放在你的套桶里,摇一摇、听一听。”

2、教师指导幼儿分辨不同的声音。让幼儿比较前、后两种声音有什么不同。“你第一次玩了什么?这一次玩了什么?它们发出的声音一样吗?”教师让两个幼儿比较,“你们俩的套桶里发出的声音一样吗?”

3、集体讨论,请三位幼儿示范。“小朋友,你们听,他们的套桶里发出的声音一样吗?”“请你们猜一猜,小朋友的套桶里装的是什么?”让幼儿猜测,“你们猜的对不对呢?”教师帮助个别幼儿把东西倒进透明瓶子里让幼儿验证猜的是否正确。得出结论:不一样的东西,在套桶中发出的声音不一样。

三、观察、比较同种物体在套桶里发出不同的声音。教师演示两个装有同种物体的,数量不同的套桶,让幼儿比较。“你们既能听出声音来又能猜出来,你们真能干。”“我这里也有两个套桶娃娃,你们听一听,他们发出的声音一样吗?”“你们来猜一猜,这个套桶里装的是什么?”(幼儿猜测后,打开让幼儿验证)两次。“为什么一样的东西,在套桶里发出的声音不一样呢?”(一个多、一个少)得出结论:一样的东西,一个多,一个少,它们在套桶中发出的声音就不一样。

四、集体用会响的套桶为乐曲伴奏。“小朋友的套桶娃娃发出这么好听的声音,那我们来为乐曲《小手爬》伴奏。”(集体伴奏两遍)

五、结束活动。

观摩意见和建议:整个活动层次清晰,层层推进,幼儿很感兴趣,在操作活动中尝试、观察、比较,发现问题,成分体现了“玩中学”的理念。建议提供给幼儿两个套桶,让幼儿同时感知声音的不同,同时,最好选择声音差别大一点的物品放在套桶里。

教学反思:

小班幼儿不善于集中注意力“听讲”,本活动采取让幼儿自己操作,自己探索,了解了声音轻重,在自由探索中发现声音的轻重与装豆子多少的关系。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整个活动运用各种感官,听一听,做一做,而对于科学活动,幼儿操作是很关键的一环节,如何收放自如是一个大问题。因为幼儿的操作一定会有个体差异,所以势必会产生幼儿操作的时间差(第一个完成的幼儿和最后完成的幼儿)那么对于动作快的幼儿教师在操作前一定要提清楚要求,让他知道我接下来要做什么而不是无所事事。

(10)小班教案《好听的声音》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尝试辨别生活中不同的声音,在玩瓶子过程中,发现声音的大小。

2、体验探索声音的乐趣,乐于表达自己的经验和感受。

3、使幼儿对探索声音感兴趣。

4、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活动准备:

1、PPT2、每人一只塑料小瓶置于小椅子下面。小盆4个,黄豆若干。

活动过程:

(一)、尝试猜测生活中的不同声音

1、谈话导入:宝宝们,今天有这么多客人老师来听咱们上课,你知道是为什么吗?(客人老师是来找耳朵最灵的宝宝的,那我们来比一比好不好?你听!(播放宝宝笑声)

师:这是什么声音啊?谁的笑声啊,大人的还是宝宝的笑声?

师:你们猜对了,真棒!这是小宝宝夜里睡觉做梦发出来的笑声。可是天亮了,妈妈要请一个小动物来叫醒这个小宝宝,你听听是哪个小动物来叫醒宝宝的?(播放公鸡叫声音,幼儿:大公鸡!)

师:大公鸡怎么叫的?(喔喔喔喔)

师:那除了公鸡会叫宝宝起床,还有什么小动物也会叫呢?

师:会叫的动物有很多很多,所以妈妈可以请许多小动物来叫小宝宝,宝宝被叫醒了,(播放洗手声音)咦!宝宝现在在干什么?

师:洗手的时候会有什么声音啊?(哗啦啦)

师:洗完脸刷好牙吃完早饭,宝宝该上幼儿园了,宝宝坐着爸爸的汽车(出示汽车图)上学了,汽车在马路上会发出什么声音啊?(嘀嘀嘀、嘟嘟嘟嘟)

(二)、让空瓶子发出声音

1、师:把瓶子拿出来玩玩,瓶子有声音吗?

师:怎样让它发出声音呢?启发幼儿瓶子是因为装了东西而发出的声音(教师倒出黄豆证实)。

小结:瓶子碰碰某个地方就能发出声音。

2、用瓶子装豆让它发出声音

师:宝宝也想让你们的瓶子也发出好听的声音,请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3、幼儿集体操作装黄豆。

提问,我们的瓶子发出来的声音一样吗?(不一样:一个响声大一个响声小)

师:怎么回事?幼儿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小结:用力大小不同,发出的声音轻响不同

4、摇瓶子游戏《大猫和小猫》

师:知道了瓶子宝宝的这个秘密,我们一起来表演大大的声音和小小的声音好吗?(伴奏:我是一只大猫,我的声音很大,喵喵喵喵喵↓我是一只小猫,我的声音很小,喵喵喵喵喵↑可进行两次)

5、延伸活动

教师故意边唱歌边用一个装满黄豆(或两颗)的瓶子(透明),用力摇,瓶子没声音(是小小的声音),咦!怎么回事呀?瓶子宝宝还有秘密呢?跟老师再去找一找它的秘密好吗?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从幼儿生活背景入手,让幼儿听辨生活中不同的声音,从而引发对声音的兴趣。小班幼儿不善于集中注意力“听讲”,本活动采取让幼儿自己操作,自己探索,了解了声音轻重,在自由探索中发现声音的轻重与装豆子多少的关系。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整个活动运用各种感官,听一听,做一做,将艺术领域“节奏强弱”的内容自然地渗透到科学活动中,使科学探索和音乐活动巧妙的结合,达到动静交替。充分突出幼儿为主体,努力把握“玩中学”的度,注重多观察、少干预,让幼儿在游戏、体验、操作中获取新的知识,充分表现自己,从而达成活动目标。

而对于科学活动,幼儿操作是很关键的一环节,如何收放自如是一个大问题。因为幼儿的操作一定会有个体差异,所以势必会产生幼儿操作的时间差(第一个完成的幼儿和最后完成的幼儿)那么对于动作快的幼儿教师在操作前一定要提清楚要求,让他知道我接下来要做什么而不是无所事事。

今后的科学活动的开展也要围绕着以下两点进行(1)活动的材料准备是否充足,是否有效?(2)幼儿操作活动前教师的要求是否明确?科学是严谨的,而幼儿的科学活动既充满科学的探索精神又不同于成人所理解的科学。作为教师,作为组织者,在每一次的科学活动中都先问问自己:如何在具体的生活经验中帮助幼儿构建自己的科学认知!

上一篇:反腐倡廉需警钟长鸣下一篇:精选销售顾问助理岗位职责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