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生元素的教案

2024-05-20

初中学生元素的教案(通用9篇)

篇1:初中学生元素的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选修3第一章第二节的教学内容,是在必修2第一章《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选修3第一章第一节《原子结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本节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在复习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表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特点出发,结合元素周期表进一步探究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原子结构的关系。第二部分在复习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原子半径、电离能以及电负性等方面探究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本节教学需要三个课时,本--是第一课时的内容。

二、教学对象分析

1、 知识技能方面:学生已学习了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和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变化,具备了学习本节教学内容的基本理论知识,有一定的知识基础。

2、 学习方法方面:在必修2第一章《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初步掌握了理论知识的学习方法──逻辑推理法、抽象思维法、总结归纳法,具有一定的学习方法基础。

三、设计思想

总的思路是通过复习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引入新知识的学习,然后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再结合教材中的“科学探究”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最后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元素的外围电子排布的特征与元素周期表结构的关系。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本人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探究法,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注重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和科学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规律;(2)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3)了解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探究和讨论交流,进一步掌握化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方法──逻辑推理法、抽象思维法、总结归纳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同时把自己融入科学活动和科学思维中,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和认知的规律性,在认识上和思想方法上都得到提升。

五、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 教学的重点:元素的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结构的关系。

2. 教学的难点:元素周期表的分区。

篇2:初中学生元素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

二、重点、难点:

1、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

2、元素概念的形成,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元素周期表的排规律和相关信息。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什么是分子?什么是原子?其本质区别是什么?

2、什么是原子相对质量?

情景导入:

讲授新课:

一、元素(板书)

讲解:无论是木炭中的`碳原子,还是二氧化碳分子里的碳原子,它们的核电荷数(即质子数)

都是6,说明它们都含有碳元素。又如:二氧化碳分子里的氧原子与氧气分子中的氧原子其核电荷数都是8,称为氧元素。

提问:二氧化碳是由几种元素组成?(四氧化三铁、氯酸钾呢?)

小结:1、元素概念:见课文第71页(板书)

讲解:核电荷数(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目前已发现的元素有一百余种,物质二千多万种,这千千万万物质都是由一百多种元素组成的。元素只论种类,不论个数。

讲解:根据我国文字的形象化,讲解这一百余种元素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

小结: 金属元素:如:Na、Mg、Al、Zn、Fe、……

2、元素 非金属元素:如:C、Si、S、P、Cl、N、…… (板书)

稀有气体元素:如:He、Ne、Ar……

阅读:课本第71页图4-4,找出地壳中含量最多的两种非金属元素和两种金属元素。

3、元素的读法、写法(板书)

讲解:利用板书讲解元素名称(我国命名、国内通用)、元素符号(用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大写字母表示,若几种元素名称的第一个字母相同时,可再附加一个小写字母区别,如Fe。一大二小国际统一)的读法、写法。

阅读:课本第73页表4-3的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要求学生掌握26种元素的名称与符号的读法、写法。

4、元素符号的意义:

讲解:元素符号的意义:表示一种元素,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提问:如何表示几个原子呢?

小结:元素符号前边的化学计量数表示原子个数

如:2H 表示两个氢原子

讨论:元素与原子的比较

小结:元素与原子的比较表

元素原子

概念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一类原子的总称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区别元素一般用于说明物质的宏观组成

元素是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只表示元素的种类不说明个数,没有数量多少的含义

元素可以组成单质和化合物原子一般用于说明物质的微观构成

篇3:初中学生元素的教案

一、传统元素与流行元素相结合对初中美术教学的必要性

美术是艺术的一种形式,是对美的一种感受和表达,因此学习美术最重要的是学生的主动性、自发性。目前全球一体化程度提高,各地文化交流增多,年轻人容易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而初中学生更是年轻人的主力军,所以在文化选择时会倾向于具有流行元素的文化。

我们可以通过运用融合传统元素和流行元素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绘画技巧时深入理解美术文化内涵,达到美术教育目的。同时,将流行因素糅合在传统美术教学中,能够丰富传统文化内涵,吸引学生进一步去了解中国美术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成长。由于学生更容易受到流行文化的吸引,所以通过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的结合,更能拓展学生的创作视野,激发学生的美术创作激情。初中学生正处在身心脑快速发展的时期,流行元素正是顺应了初中学生对现代文化的需求,而与流行因素相结合的传统美术课堂,更能深度发掘学生的创作才华,同时也能丰富课堂内容,以达到教学目标。例如,在学习(荷兰)霍贝玛的《林间小道》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找出该画与现代流行文化的共同点,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对作品进行重点赏析、评价。

另外,这种流行文化与传统美术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也是对初中教学模式的丰富与拓展,使美术创新的方式更加多元。例如,在美术课堂上学习中国传统美术时,可以运用水墨画的材料,画出带有现代流行元素的画作,鼓励学生进行美术创作,发掘学生的美术天赋。

二、融合流行元素和传统元素的方法

传统元素和流行元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并不仅仅是二者的简单叠加,而是有其自身的运用方法。首先,每个学校都具有一定特殊性,不能一味地全盘照抄,应该发展多元化教学模式,根据自身特点制定一套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适当地融入流行美术文化元素。对此,我们可以开展美术教学讨论会,师生围绕美术课堂教学模式的话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提出不同的教学方案。通过对美术教学的探究,不仅可以使学生的想法充分表达出来,也有助于美术课堂的发展。例如,《蓝天之美》这节课,首先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交流和讨论,蓝印花布具有浓郁的民族地方特色,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劳动人民汗水与智慧的结晶。但是,在科技与经济日益发展的新时期,民族文化大融合,经济也向着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那么对于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扬则带来巨大考验。鉴于此,教师可以将“如何能够将这些文化更好地流传下去”作为讨论的主体,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激发学生美术创作的热情与信心,让每个学生把自己的想法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分享,以营造一种浓郁的学习创作氛围,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渐入美术学习佳境。

另外,将两种不同的文化元素进行融合,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传统美术文化,也能让他们接触到更丰富的流行元素,教师应当加以正确引导,给学生传递正面积极的流行文化,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例如,教师可以安排小组活动作业,指导学生自主结合传统美术与流行美术文化特点,在课堂上展示小组作品,倾听学生的想法和创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两种美术文化的异同。

美术作品的好坏没有标准界限,在结合两种文化元素之后,我们应当以更多面的视角去解读、评价美术作品。同时,教师和学生可以共同对美术作品进行赏析,说出自己的直观感受,得到不一样的作品评价。当然,教师也可以指引学生先从中国传统美术角度去分析作品,再从现代流行文化视角出发,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美术文化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投入美术课程的学习当中,进而不断提高课堂效率。

三、从初中美术教学实施案例出发,实现传统元素与流行元素的融合

美术学科,最大的特点就是学生可以自学,而且自学效果较好。可以说,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应该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作为重点,同时结合美术教学目标,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及参与研究和谈论,将传统元素与流行元素进行有机结合。例如,作品《和谐》的创作,这一作品主要是一双泥塑鞋。在创作过程中,将鞋的两侧都进行了个性化设计,一侧绘画了代表吉祥的荷花,并在此基础上将传统元素与现代流行元素相结合,将鞋的另一侧绘画上现代品牌“耐克”的运动标志,荷花与耐克标志分别代表了传统与流行的两种元素,在这一作品中充分将两者进行有机结合,让作品既保留了传统文化色彩,又注入了现代流行元素,促进了美术教学方式的转变,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使学生在作品创作过程中加深了对我国传统美术文化的认知与理解,将传统元素与现代流行元素相融合,就形成了新兴的美术文化形式。

四、结语

篇4:初中学生元素的教案

一、结合生活实际,建立元素观的基础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刚刚进入化学课程学习的学生对于元素的理解都是非常困难的,究其根源就是与其生活实际严重脱节。而从广义上讲元素这一概念并非化学课程中的专有名词,在学习化学之前,学生们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其他课程的学习中已经熟悉掌握了元素的运用。

在课堂上可以以我们日常生活所赖以生存的各种食品来举例,纵使其有面包、面条、蛋糕等多种表现形式,但其实际上就是单纯的以小麦作为构成的主要元素。在语文课程的中汉字的学习上,不管字的结构有多复杂,变化有多么丰富,但一切的汉字都无非是点、横、竖、撇、捺这些基本元素构成的。所以,这些生活和学习的实际经验就可以很好的运用到化学教学中的元素观的构成上来,在教学上,可以通过情景创建,让学生将日常所接触的各种事物与化学的元素观进行联系,最后通过老师进行解释说明,让学生理解我们所生存的世界其实也是由一个个基本的元素相互结合而构成的,帮助学生建立起元素观的基础。

二、结合化学发展,深化元素观的概念

随着化学这一学科的不断发展,元素的概念也经历着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随着人类认识世界的程度不断的加深,对于世界本源的探求也不断加快。在初中化学的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带领孩子们感悟化学的发展历程,通过化学学科的几次大发展和大变革帮助孩子们了解元素观的形成和发展,从而使他们能够对元素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们首先可以从远古时期讲起,从最早的盘古开天辟地到春秋时期的水生万物和气成乾坤的物质单元素概念,直到后来人们发现这一说法不足以解释世界和自然,于是渐渐的发展出多元素的概念,从水、土、气的三元素概念到水、土、火、气的四元素概念再到在我国沿用近千年的五行观念,即世界由金木水火土这五类基本元素构成的。随着西方文化启蒙运动的发展,化学学科也不断的走向科学化和现代化,于是就有了19世纪初的道尔顿创立的原子学说,并准确的测定了原子量,至此元素才开始与原子量相结合起来,确定了不同元素即是原子量不同的原子。再到1923年,国际上在有了对于元素的基本共识,即根据不同原子的原子和带电荷数的不同对原子进行细致的分类,从而解释了目前物质世界的大多数问题。教师通过对化学发展简史的讲述,间接帮助学生们深化了元素观的概念,加深了元素观的理解。

三、层层递进,实现元素观的构建

其实在初中化学的课本当中,各部分知识都是层层递进的,而在学生的元素观的构建上也要使用这一方法,在实际的教学中,关于元素的概念应该由浅及深,由表及里的进行教学,将整体内容进行分散,从一个个简单的概念不断进行深化,从生活周围各种物质入手,然后引入分子、原子和核外电子的概念,再深入到分子间的化学反应,再又回到我们所熟悉的物质世界,循序渐进,最终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元素观。

例如在“水的构成”这一章节,水是学生们日常接触最为密切的物质,从水的构成讲起也能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们没有进行化学的深入学习时,一般都认为水就是元素之一,是构成物质世界的一部分。于是,老师可以在此时进行讲解,通过将水电解,剥离出构成水的两种物质氢和氧,再通过氢气燃烧试验制成水,从而使学们认识到水不是单质,而是由氢气和氧气构成的,而氢和氧就是元素之一,使学生能够从日常接触的物质中体验到元素观的神奇。在“原子的构成”和“元素概念”的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对原子内部构成的学习,形成不同的原子由于其质子数(核电荷数)不同而导致其性质不同的认识,为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化学元素概念奠定基础,即把质子数(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称为一种元素。再次,在学生初步建立了元素的概念之后,通过化学变化实质和质量守恒定律等内容的学习,帮助学生建立元素守恒的观念,即化学变化过程中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元素的种类不发生变化,并且在物质的制备(实验室制氧气、二氧化碳,工业制纯碱、冶炼金属等)的原料选择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这一观念来选择合适的反应物。另外,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饮料、食品、药品和化肥等的标签上蕴含着丰富的化学元素知识,引导仔细阅读标签,可以帮助学生从元素的角度认识生活中的物质,从而更好地应用和改造物质,并在知识的运用中加深学生对元素构成物质的理解。

总结

元素观是人们分析事物基本组成的一种观念,其核心是寻求多样性中的统一性。自古以来人们苦苦追求世界万物的本原。与其他基本观念形成一样,初中学生元素观的建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我们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激发学生已有经验,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建立元素观,运用元素观解决化学上乃至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各种问题,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篇5:元素与物质的分类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它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是“研究物质的方法与程序”延续,下为以元素为主线的物质分类学习打下基础。学生在初中化学中已经认识了几种具体物质的性质和单质、酸、碱、盐、氧化物的一般性质,但他们只是从单个物质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性质,尚未从一类物质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性质,更未建立起元素与物质的关系。因此,通过元素与物质的关系的研究,引导学生以元素的观点认识物质;通过研究用不同的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使学生建立分类的观点。在分类的基础上,研究纯净物——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相互关系;让学生知道元素如何组成物质(可以游离态和化合态两种形态存在)。按元素的分类观,每一种元素都有自己的家族,从而建立起元素与物质的关系,进而让学生理解为什么110多种元素可以组成上千万种不同的物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初步接触各种元素及其化合物,知道元素以游离态和化合态两种形态在物质中存在,以及每一种物质都有自己的物质家族,建立起元素与物质家族的关系,了解110多种元素为什么能组成上千万种物质。

(2)从物质组成和性质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为研究物质的通性建立认识框架,同时知道可以依据不同的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了解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关系,掌握一类物质可能与哪些其它类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体验了解研究一类物质与其它类物质之间反应的关系的过程方法。2.过程与方法

(1)学会如何以元素为核心认识物质,由对单个物质的认识向对一类物质的认识转变(2)体现分类观的应用,形成元素族初步观念;同时体验分类的重要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元素的资源意识,体会分类的重要意义,形成物质的元素观和分类观(2)让学生树立运用化学知识,使自己生活得更健康。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元素与物质的关系;物质分类的依据

难点:以元素常见化合价找出常见物质并指出这些物质所属的类别;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的化学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学法 教学:任务驱动模式

本节课采用任务驱动模式的教学方法,布置四个学习任务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完成任务进而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元素与物质的关系和物质的分类,最后能预测和用实验探究来总结酸、碱、盐的通性达到学习和教学的目的。学法:合作学习法

本节课将采用四人一小组的合作学习方法,由于有的内容要回忆初中的概念和知识所以合作学习法是最好的学习方法,通过合作学生能快速的理解和巩固知识

五、教学过程 【导入】

现代社会很发达,我们平时浏览的网址不计其数,超市中的货物玲琅满目,图书馆中的书本种类繁多,那么这么多的物品我们依然可以迅速找到我们所需要的物品,为什么? 【学生】能够迅速找个我们的所需是因为他们都进行了分类

【讲解】人们根据一定的规则,把大量的物质进行分类,化学上有许许多多的物质同样使用了分类。

元素周期表中共有112种元素,这112种元素组成了我们现在及其丰富的物质世界,下面有三个问题请同学们思考。【给出问题】1.110多种是如何构成及千万种物质的? 2.为了更好地研究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应怎样对物质进行分类?用什么样的标准分裂? 3.各类物质之间又怎样的关系? 带着这三个问题我们来学习这节课的内容元素与物质的分类。【板书】

一、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交流·研讨】同学们把书翻到31页看交流研讨的第一题。

【布置任务1】以四人为以小组找出组成这些物质的元素都包含哪些。【学生】Mg、Cu、Na、O、C、H、S、Ca、C 【衔接】在初中我们学过单质和化合物的的定义大家还记得吗?小组之间互相交流讨论回忆概念

【学生】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 【提问】那么我们刚刚写出的这些元素哪些元素可以组成单质呢? 【学生】Mg、Cu、Na、S、Ca、O2、H2、Cl2

【板书】游离态:元素以单质形式存在的状态叫游离态。

化合态:元素以化合物形式存在的状态叫化合态。

【布置任务2】刚刚同学们复习过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下面老师来分组布置任务:第一组写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第二组写由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第三组写由四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就用我们刚刚写出来的这些元素,每组至少写三个以上。【学生】第一组:Na2O、Na2O2、SO2、CO2

第二组:Cu(OH)

2、NaOH、Mg(OH)2

第三组:NaHCO3、Ca(HCO3)

2、碱式碳酸铜

【讲解】由此可见由两种组成的化合物达成千上万种,由三种和三种以上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也很多,只是还有一些物质我们暂时还没有学到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学到很多。【交流·研讨】现在我们看第二题

【提问】书上给出的这些物质含有哪种相同的元素 【学生】碳元素

【讲解】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碳元素,大家知道碳元素的常见化合价都有哪些 【学生】:-

4、0、+

2、+4 【提问】能否举例出以上化合价所对应的物质?

【学生】-4:CH4、0:C、+2:CO、+4:CO2、Na2CO3、CaCO3 【讲解】碳有四种价态就形成了许多的物质,那么我们在以后学习选修有机化学基础时我们会学到更多的含碳化合物也就是有机物

【衔接】既然我们刚刚学习了那么多的元素和他们所组成的物质,那么谁能告诉我元素的具体定义是什么?(提示:在初中我们已经学习了元素的概念,小组之间互相商讨)【学生】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讲解】回答的很好。水中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他们是组成水的基本成分,由以上学习的内容我们可以总结一下四点

【板书】小结:1.、元素是物质的基本组成成分,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

2、同一种元素可以自身组成纯净物——单质。

3、不同种元素相互之间按照一定的规律可以组成纯净物——化合物。

4、由于元素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律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组合,所以一百一十多种元素便组成了种类繁多的物质世界。【迁移·应用】看书上32页的图

【讲解】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幅图,上面是纯净物,其中包括含铁元素的物质、含铝元素的物质、含氧元素的物质的、含氯元素的物质,这其中包括了单质和化合物

【布置任务3】除了书上给出的化合物你们还能写出其他种类的化合物吗?每个小组写三到五种。

【学生】第一组:Fe3O4、FeCl3、FeSO第二组:Al(OH)3

第三组:MgO、NaO、CaO、SO2、CO

第四组:NaCl、CuCl2、HCl 【讲解】通过对这幅图进行分析之后我们知道,元素是按照存在形态分为游离态和化合态,有的元素只有一种单质,有的元素可以有多种单质,比如生活中我们比较熟悉的碳,碳单质大家都知道有几种?

【学生】金刚石、石墨、足球烯、活性碳、木炭

【过渡】刚刚我们学习元素与物质的关系,下面我们来学习物质是怎样进行分类的 【板书】

二、物质的分类 【讲解】

同学们看看五彩缤纷的铜世界然后把空白的部分补充完整。

【学生】

【讲解】铜元素组成的物质世界我们把它分为单质、氧化物、碱、盐,而氧化物、酸、碱、盐我们统称为化合物,氧化物我们又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

【衔接】下面大家想想我们在初中根据什么依据把物质分成了纯净物和混合物?

【学生】是否由同一种分子组成将物质分成纯净物和混合物,同种分子组成的叫纯净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分子组成的物质称为混合物。

【提问】纯净物又分为单质和化合物这又是根据什么分类的?

【学生】由多少种元素组成,同种元素组成的交单质,不同种元素组成的叫化合物 【讲解】化合物又分为酸、碱、盐、氧化物这是根据化学性质分的;化合物还可以分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这是根据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是否导电划分的,这个内容下一节我们会学到;还有混合物它可以分为溶液、浊液、胶体,这是根据被分散物质的颗粒大小来分的,下节课我们具体来讲解胶体这一部分内容。

【衔接】下面我们学习酸、碱、盐、氧化物和单质之间的关系,大家回忆一下初中 我们学过的知识,金属、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酸、碱、盐之间各有什么样的化学性质? 【布置任务4】第一组写金属和碱性氧化物的化学性质,第二组写酸性氧化物和酸的化学性质,第三组写碱和盐的化学性质

【学生】第一组:金属可以和酸、盐、非金属单质反应;碱性氧化物可以和酸、酸性氧化物、水反应。第二组:酸性氧化物可以和碱、碱性氧化物、氺反应;酸可以和金属、碱、盐、碱性氧化物和指示剂反应。

第三组:碱可以和酸、盐、非金属、酸性氧化物、指示剂反应;盐可以和酸、碱、盐、金属反应。

【讲解】我们刚才预测完酸、碱、盐、氧化物的化学性质,下面我们来进行实验来探究验证我们提出的假说

【实验探究】第一组探究酸的性质,第二组探究碱的性质,第三组探究盐的性质,氧化物的性质今天不做。同学们自己找到自己的实验探究学案进行实验,每组记录实验现象。【学生】

第一组:

HCl + Fe:有气体产生,溶液颜色变成浅绿色;HCl+CuO:无明显现象;HCl+AgNO3:白色沉淀;HCl+NaOH:无明显现象;HCl+石蕊:紫色变红 第二组:

NaOH+H2SO4:无明显现象;NaOH +CuSO4:蓝色沉淀;NaOH +石蕊:紫色变蓝;NaOH+Cl2:黄绿色消失;NaOH+CO2:无明显现象 第三组:

AgNO3+HCl:白色沉淀;AgNO3+NaOH:白色沉淀; AgNO3 +NaCl:白色沉淀;AgNO3 +Fe:溶液变浅绿色并且有银白色的单质生成

篇6:口语交际教案设计的“三个元素”

口语交际教案设计的“三个元素”

口语交际教案设计的“三个元素” ──人教国标版二年级上册口语交际教学备课建议 重庆市九龙坡区教研室 陈昌发 走进课堂,关注低年级口语交际教学现状,我们发现,不少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几乎是白白浪费40分钟”,他们无事可干,无话可说。这样的口语交际课怎能实现“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目标呢?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如何提高口语交际教学效率呢?从大量成功的口语交际课的案例中不难发现,只要把握规律,抓住口语交际的三个关键元素“情境”、“冲突”、“互动”来设计规划自己的教学,口语交际课一样可以像阅读课那样精彩,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关于“情境” 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情境”是口语交际教案设计的第一元素,是打开口语交际大门的“钥匙”,我们备课的首要任务就要创设适合情境,使学生入情入境,进入角色,有话可说。没有情境,口语交际课的确难以为继。有人说“情境创设成功了,口语交际课也成功了一半。”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 怎样创设情境?以人教国标版二年级上册的口语交际为例,对第一单元的《秋游》,我们可以创设多重情境:用多媒体手段,创设秋天美丽的情境,激发学生向往秋游的情感;创设班内有意见分歧的具体情境(如学生选定的某个秋游地方,一些人去过,而一些人没有去过;一些人赞成去这个地方,而另一些人不赞成。我们秋游选择走什么地方?理由是什么?);可以创设说服老师的比赛活动情境(假如老师不同意我们选择的地点,理由可能是什么,我们怎样说服老师。比一比,看谁最会说服他人);围绕秋游又可以创设秋游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具体讨论解决办法等。 再如第六单元的口语交际《我想这样做》,我们可以创设下列情境:盲人到商店购物被营业员“坑”了,你看见了怎么做,怎么说;盲人从商场出来,突然下起雨来,他慌慌张张地往家赶,你怎么做,怎么说;要过公路人行道,盲人想要加快脚步,而过往汽车丝毫没有减速,你怎么做,怎么说……除了盲人,还有其他类型的残疾人也需要我们的帮助。这样,我们教学设计就会有许多情境可以创设了。 教学设计中,情境创设可以从哪些方向思考呢?从以上两例可以看出:一是朝具体化的方向去思考。比如教材提到怎样帮助残疾人,笼统提如,学生说得必然空泛。从具体的方向思考,残疾人包括盲聋哑及肢体残疾等情况,我们就可以创设各种残疾类型所面临的困难情景;单是盲人,在生活中就会遇到各种特殊的困难情境;单是生活中的困难情境──过马路,我们朝更具体的方向思考,就可以创设盲人雨中过马路 “慌慌张张”的情境。这个“更具体”的情境较一般情况而言,学生多了设身处地为盲人“着急”的心情,“话”自然就会多起来,这样我们还怕 “冷场”吗?二是可以朝生活化方向思考。可以设想,《秋游》的教学时间正好是学校师生酝酿秋游的时候,如果我们将计就计,真的组织一次秋游,现在就真正要讨论自己班即将组织的秋游方案,学生还会没有话说吗?三是朝活动化方向思考。比如《秋游》中设置“辩论擂台”活动,设置“看谁最会说服他人”的比赛活动,让学生参与兴趣会更浓,表达欲望会更强烈。 二、关于“冲突” 情境要能够成功,取决于另一个关键因素“冲突”。我们备课时,要善于制造学生的内心矛盾冲突。学生有了“冲突”,才有积极的思维参与;才有更强的言语冲突,才有更强的表达意愿,才有说不完的话。心理矛盾冲突,不是孤立呈现的,而是融进交际情境中;而交际情境也要有冲突,否则交际情境不能持久,交际也不能深入。 第二单元的口语交际《我的想法》,如果没有一定的心理冲突,学生参与口语交际活动就可能变成问答题,甚至就是判断是非了,如果这样的话,我们的这节课就不会有多少“交际”了。假如我们创设下列心理“冲突”,学生还会没有话说吗(1)王宁选自己当劳动委员,我听到两种说法:一些人说王宁选自己,真勇敢,很能干,而另一些人说自己选自己当班干部不光荣,你怎么看?(2)班上改选干部,如果投自己的票,我就可能当选;但是大家知道我投自己的票当选,有些人肯定会冷嘲热讽。我投自己的票吗?(3)班上同学××说改选干部时要投自己的票,接着另一位同学也说要投自己的票,那你投自己的`票吗?(4)投票结果出来了,你差一票就当选班干部。而你恰好没有投自己的票,别人说你“真蠢”。你怎么看?有了这么多的心理冲突,学生就要不断要思考,他还会没有话说吗? 如何制造合适的心理“冲突”呢?有一个方法值得我们注意,这就是“对等冲突”。所谓“对等”,是说制造的冲突有两面性,学生从“左”去看有道理,而从“右”看还是有道理,这个“左”“右”的冲突空间尽量相当,不能一边十分在理,而另一边却明显没有道理。不对等,学生没有思考的必要,学生也懒得去思考,当然就没有话说。《我的想法》创设的四个问题的“左”“右”都有较大的弹性空间,都可以从不同的方面说出一些道理。本册口语交际教材内容,最能说明这个对等冲突的大概属第四单的《应该听谁的》。教材提供的阅读材料《骑驴》本身就创设了“左”“右”相当的一系列心理冲突,我们稍微提炼即能激发学生思考。如,驴本来是可以让人骑的,问题是小毛驴骑了两个人,该不该?骑一个,是该老人骑呢,还是该小孙子骑?如果老少都不骑让驴闲着又如何呢?每个难题都可以从两个方面找到理由,每次冲突,都可以说出合理与不合理的方面。这样,为学生制造对等的辨析空间,就能充分激发学生思考与表达的欲望。 三、关于“互动” 从前面的案例中,我们已经发现,多重情境其实就有多对冲突,多对冲突交锋过程的来来回回,就是“互动”。不过,教学实际中,不少“互动”面窄、单调,忽略大多数学生,致使口语交际还是“冷场”。因此,在口语交际课设计中除了要考虑“情境”与“冲突”外,还要特别如何设计更多层面、更大范围的“互动”。 第三单元的口语交际《我们去“旅游”》,教师在设计时要考虑学生情况,如一个景点,有的学生去旅游过,有的没有去过。我们要注意不能把话语权只给去游过的同学,而应该思考如何让没有去的同学也有话说。我们可以让去过的同学当“导游”介绍该景点的景色,没有去过的同学组成“游客”听介绍问情况,实现互动;然后换一个景点,也许原来当“游客”的人就去过这个地方,他便转为了“导游”。我们要尽力让“导游”“游客”互换角色,让全体学生都充分互动。其次,可以进行“游风光发布会”,比谁介绍得美,同时组织“最佳游客”评选活动,比谁听得清,复述好,让每个学生都是谈话主体,都是交流的主动者,使全体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都得到训练,水平都得到充分发展。 “互动”就意味者必须有多个回合。这“回合”怎样才能“多”起来呢?一般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考虑:一是“多向”互动多回合。我们的交际不能只是师生之间,还要注意生与生之间、同桌之间、男女同学之间等不同方向。二是“多式”可以多回合。从交流形式看,我们可以用讲述──倾听──问询的三个基本方式进行口语交际。我们还可以由此生发出新的方式,如插话、辩论、演讲、表演、采访、复述、转述等更多的形式。形式多了,回合自然就多了。三是“多层”能多回合。我们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水平,给予他们不同的锻炼机会,优秀者可以示范演讲,而潜能者可以复述。示范演讲是在练说,而复述同样在锻炼学生的表达。这不同的层次的练习,结合不同的方向和方式,交流互动的回合自然就多了。第五单元的口语交际《合作》不少老师认为是本册较难设计的一课。如果我们创设的情境、冲突巧妙,还能多向、多式、多层(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或讲一个合作故事,或赞扬会合作的人,或做“合作才能成功”的实验,或采访合作中的人物等)地互动,这个课就不会那么难了。 应该说,人教版国标本二年级上册口语交际教材编排的每个训练都突出了“情境”、“冲突”、“互动”这三个元素。笔者以为,既是“元素”,应该是每个口语交际教学设计的必然考虑元素。有了这三个元素,我们可以组合,生成多种变化,设计出更精彩的口语交际教案。当然,并非所有的口语交际教案都必须让这三个元素平均呈现,我们可以结合话题内容在设计时注重突出某些元素。 总之,能创设一个个情境,伴随一对对冲突,开启一次次互动,这就算得到了口语交际设计的要领。笔者建议,在口语交际备课时不妨来个“三问”:我创设了“适合”的情境吗?我设计了“对等”的冲突吗?我设计的互动回合“多”吗?如果您的答案是肯定的,我想,您的口语交际教学一定会很精彩。 ──此文发表在《小学教学参考 语文》7-8期

篇7:《元素符号的意义》微课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元素符号的意义,并会正确表达;

2、培养学生注重细节,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教学设计理念:

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重视学生对知识的发现过程和对新知识的体验与探索,教学中引导学生懂得合作、讨论与交流以此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教学设计思路:

元素符号的意义有两个方面,一是宏观上表示元素,二是在微观上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这是单个元素符号的意义。如果在元素符号前面写上数字,它的意义就只表示若干个该元素的原子,因为元素只有种类,没有个数。在教学中通过分析、比较总结出元素符号的意义,并运用讲练结合的方式加以巩固。

教学过程:

一、通过实例总结出元素符号的意义:1、表示一种元素,2、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

二、从元素的意义出发,引出如果在元素符号前面写上数字,它的意义就只表示若干个该元素的原子。

篇8:情感元素:初中政治教学的润滑剂

一、调动情感储备, 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以其他初中的学习相比, 政治教学有着三方面的不利因素:其一, 政治相关的概念与观点都比较抽象枯燥, 与学习对象的生理心理特征相去甚远, 难得博得学生的兴趣;其二, 政治教材中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等主旋律与社会上的一些风气有一定距离, 冲淡了政治课堂教学的效益;其三, 由于种种原因, 家长与学生都不够重视政治学科的学习。以上三种不利因素, 其实都与学习主体的情感因素息息相关。作为政治教师可以借助这种情感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调整情感因素, 巧妙化解不利因素, 提升政治教学效益。

(1) 感情投资, 展现教师个人的人格魅力。心理学家早就通过研究表明学生对一门学习的喜爱程度, 常常决定于这门学科执教老师的个人魅力。只有当学生消除了与教师之间精神与心灵层面隔阂, 才能真正实现师生之间沟通的无障碍, 从而确保课堂教学推进的流程, 确保学生能够从课堂中学会自身的独立思考。这样, 教师以自身强大的人格魅力, 激活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为政治学习效益的提升奠定了基础。

(2) 真情实话, 掀开学生洞察要义的窗口。到了初中学生已经拥有了较为明确的学习意识和目标, 但同时也受到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 常常会影响到自己的学业。而此时, 如果教师不能以感情作为与学生沟通的工具, 而一味地以强制和暴力的手段试图控制学生, 则易于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 导致师生之间的沟通失败。而面对这样的情境, 教师可以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 让学生感受教师对自己生命成长的关心和爱护。只要学生能够真正感受到教师的真诚, 就可以让学生改变自我, 懂得学习的意义, 尤其是懂得政治学习对于人生价值观的影响。

二、激活情感动力, 开掘学生明理的源泉

(1) 用含情的教师语言讲活知识。政治由于受到本身学科特点的限制, 不像其他学科一样具有鲜明的生活气息, 或者具有强烈的趣味性。政治学科所涉及的国家、社会、体制以及民生等对于初中生而言显得较为生硬机械, 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 教师在政治课堂教学中要以自身的情感渲染课堂教学氛围, 让学生在教师榜样情感的感召下, 激活自身尘封的情感储备, 达到以情激趣的作用。例如, 在“祖国兴衰, 个人荣辱”时, 教师可用悲愤之情数落中华历史的沧桑变化;在“几遭侵, 子民生灵涂炭”时, 教师扼腕叹息, 劲拳飞舞;在“雄狮苏醒, 人民翻身”时, 欣喜与骄傲又溢于言表。学生在政治教材内容的穿插下, 随着教师情感的浸润, 实现了一场丰富多样的情感历程。在这种情感的召唤下, 学生的心理意识充分地融入到了教材内容中, 实现学生与文本高度融合。

(2) 用润情的故事力量吸引学生。政治教材的内容都是生硬地说教, 空洞的数字加以呈现, 对于学生而言毫无吸引力。而作为一名政治教师, 在课堂教学中不仅是一名教材的执行者和遵照者, 也可以是教材的补充者和资源的创造者。政治教师可以针对这样特点, 多结合生动有趣而富有深情的故事讲给学生听, 以故事的新奇性、故事性赢得学生的喜爱, 同样达到帮助学生树立高尚价值观的效果。

三、启动情感思绪, 确保学生言行的导向

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终极任务绝不是仅仅要掌握马列主义的相关知识, 而要在这些知识背景下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 更重要的是能够在提升政治觉悟的同时以情感的力量改善自身的言行, 力争做一个高尚之人。

(1) 示范作用, 学生永远的榜样。政治学科作为一门着眼于课堂, 但却指向生活行为的课程, 不仅需要考量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习的状态, 更要将自身的学习所得转化为实践言行的质量作为衡量学生政治学业水准的重要标尺。作为政治教师, 除了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相关的理念与精神之外, 更需要在日常的教学与生活中给予学生足够的榜样支撑, 以自己的身教感染学生, 让学生学有榜样, 赶有目标。

(2) 启迪思考, 学生践行的前提。任何一个学习主体都不是生活在真空状态下, 学生进入课堂之时, 总是携带着其生活经历和情感态度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而对于政治教学中的内容, 教师不能有意识割裂教材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而教材与生活的有效勾连, 必须要依托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情感元素。只有在情感的浸润下, 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政治教材中的观点与内涵;也只有与生活中的情感链接, 才能将学生在课堂学习所得践行到实践中, 政治教学的真正价值才得以彰显。

篇9:初中学生元素的教案

【关键词】传统元素 流行元素 初中美术 教学

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有很多美术作品存在很大的文化意义和历史意义,值得我们加以学习。初中美术教育和语数外这些课程相比,虽然在总课程中所占的比重不大,但是对于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却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初中美术教材涉及到很多传统美术作品,这对于文化的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初中生的心智发育还不太成熟,他们对于传统的美术作品还不知道怎样鉴赏,并且可能会觉得传统美术作品十分怪诞,和现代艺术无法相提并论。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帮学生排除错误认识,并结合流行元素对传统文化艺术进行讲解,使学生能够体会传统艺术作品的精神与曼妙,从中感受到美术的内涵。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针对传统元素和流行元素相结合的初中美术教学进行分析,希望可以对初中美术教学起到一定的帮助。

一、结合传统寓意和现代汉字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创新

教材中会涉及到很多传统的美术作品,在这些作品中,艺术家们通常会在自己的作品中寄托自己的情感,使人们在鉴赏作品时能够从中感受到作者本人的思想,这种附有传统寓意的作品影响了后来的美术形式。以往,教师可能只是说一说这些传统作品本身的意蕴,然后让学生进行体会。事实上,这样做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应该结合现代汉字丰富美术作品的传统寓意,使学生能够捕捉到美术作品的神韵。所以,由此看来,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就会进行创新。

例如,在针对苏教版初中美术七年级(上册)第2课“物品上的花廊”这部分的知识点进行讲解的时候,教师应该结合传统寓意和现代汉字进行教学。“物品上的花廊”中涉及到很多传统美术作品,很多和我们的生活习俗有关。比如,古代男女结婚时,他们的枕套和被套上都会绣上“龙凤呈祥”或者“鸳鸯戏水”的纹饰,事实上“龙凤”和“鸳鸯”都代表着男A女双方,有着“夫妻同结连理”的寓意。当然,还有一幅剪纸作品“寿星图”中描述了老人额头前面的大包,有着福气的寓意。教师应该将这些传统纹饰和现代汉字相结合,让学生赋予新的寓意。比如,有一位学生利用现代汉字“飞”进行美术创作,将传统作品中鸟的纹饰加入到自己的作品中,使作品变得更有韵味。

二、结合传统图形和现代图案进行教学,帮助学生提高美术素养

传统的美术作品中往往寄托着作者的精神向往,对于作者的信仰也是一种很好的诠释。在不断的发展当中,人们逐渐理解了这种图案的内涵,并在后来的创作中对这种图案加以运用。就目前而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少注意这方面的教学,他们只是对单个作品进行简单的说明,并不对作品进行比较,是学生不能够把握作品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从而也就无法真正地理解传统图形的内涵。教师应该在讲解传统图形时,结合现代图案进行说明,这样可以使学生创作出更好的美术作品。

例如,在针对苏教版初中美术八年级(下册)第9课“中国古代雕塑欣赏”这部分的知识点进行讲解的时候,教师就应该结合传统图形和现代图案进行教学。“中国古代雕塑欣赏”涉及到很多古代的雕塑作品。教师可以让学生比较中国各个朝代的佛像雕塑,然后从中发现变化所在。比如,魏晋佛像清瘦飘逸,而唐朝佛像表情丰富。教师让学生通过对比从中发现雕塑的不同之处。当然,在学生对佛像雕塑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教师就应该将这些雕塑作品和现代图案结合,让学生看到传统雕塑身上的新内涵。有一位学生在自己的创作中,将古代山水画和现代的茶叶包装结合,既突出了文化的韵味,同时又丰富了传统作品的内涵。所以,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三、结合传统色彩和现代造型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色彩技巧

上一篇:零基础怎样学习雅思?下一篇:教师网络学习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