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高校食堂空间2014-02-2

2024-04-13

调研高校食堂空间2014-02-2(精选3篇)

篇1:调研高校食堂空间2014-02-2

2014调研自已熟悉的高校食堂《关于饭的空间》

每个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每天至少要在学生食堂里寻寻觅觅,解决肚子的问题,当你饥肠难耐时,对空间及空间的味道都会有一种特别的记忆,这空间一定很大,有许多人,有时找不到合适的位子,有时为了一个菜要等很久,那时你说,嘿,怎就一个窗口,也许与某个人擦肩而过。。。。。。

现在每个同学要用双眼观察这个再熟悉不过的空间,并用绘图分析方法来表达它。成果:图幅A4张数不限,不用透明纸,横竖版式统一,构图均称。交图时间,3月3日。(老师记一次成绩)。调研内容:1-规范及设计资料集以读书笔记的形式

2-功能调查

2-1主食堂建筑与周边道路/停自行车/步行区/卫生间等关系。2-2不同功能的出入口位置,学生主人流方向?员工入口及货流,垃圾污物流。

2-3绘出主体建筑功能气泡图,那个房间与那个房间有联系。2-4绘出可见的大餐厅及其它可见房间。绘出食堂卖饭窗口有多少或多长米,统计每个摊位每次饭平均有多少人?(可问),食堂小型摊位有多少?

2-5饮水/买饭票/洗手池/回收餐具在那里?

2-6绘出某学生的行为轨迹(从入厅到买饭到出厅)

2-7精准测用餐台家俱及过道宽,摆放方式及各种门宽。2-8观察这里是怎通风采光的。广告及标牌?

2-9厨房里什么是主食库?副食库?主食粗加工?细加工?主食厨房?副食粗加工?副食细加工?副食厨房?冷库位置?拼盘?地上有水是怎排的?通风及排油烟怎排的?厨师是怎进入工作区的?他们的更衣间及卫生间在那里?洗碗池在那里?室内材料,那些房间是铺瓷砖的。餐厅里有无吊扇

2-10观察这里供货时间/方式及流线,垃圾收集处理方式及流线。2-11尽量简洁明了地说明,所有表达尽量用图示/图例/线/数

3-用地场地调查

4-其他类型餐饮建筑功能观察

篇2:调研高校食堂空间2014-02-2

户外空间环境与户外行为活动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只有空间与行为相结合, 才能构成某种场所, 产生实际的效用, 从而成为人们乐于积极参与的空间环境。因此, 应确立“以人为中心”的设计理念, 一切从人的需要出发, 了解人的活动规律, 努力实现一个与人密切联系的富有生命力的公共活动空间。然而在现实中, 校园的户外公共活动空间常常被简单地视为校园建筑布局之后的剩余部分。一些设计师把户外空间仅仅涉及为观赏品或是传达某种思想的象征物, 其思路仍是唯建筑化的, 导致其设计往往借助于概念化的几何图形, 追求虚假的视觉效果, 而忽略了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大学校园中, 由于集体生活模式造成个体的必要性活动在时间、空间、内容上的高度一致性, 校园中自发性与社会性活动更容易出现。所以, 户外公共空间环境的条件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大学校园户外公共空间环境的概述

1. 户外空间环境的定义与分类

(1) 定义

高校里的使用者都拥有一个工作或者学习的空间, 而且他们工作中的大部分时间都会在这个空间中度过, 这个空间通常是他们的专业院系。如果把这个空间看作“家”, 那么邻近的户外空间, 如公共绿地等作为具有“前廊”、“庭院”等家的特征的地方, 则是校园的户外公共空间。

(2) 分类

按照杨·盖尔的《交往与空间》中的理论分析, 人的行为可分为三类。

1) 必要性活动

在各种条件下都会发生, 很少受到物质条件的影响, 相对于外部环境关系并不大, 如上班、上课。

2) 自发性活动

只有在外部条件适宜、天气和场所具有吸引力的时候才会发生, 它与物质规划条件密切相关, 包括大部分户外娱乐消遣活动, 如散步、晒太阳。

3) 社会性活动

公共空间中有赖于他人参加的活动, 通常由前两类户外活动发展而来, 如交谈、公共活动。

2. 户外公共空间的功能与用户行为的关联分析

(1) 从“环境行为学”的角度分析

环境行为学把人类的行为与其相应的环境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与相互作用结合起来加以分析, 运用心理学研究人在城市与建筑中的活动以及人对这些环境的反应, 把其回馈到规划与设计中来。通过观察、调查、统计、分析的方法, 从人的环境直觉与空间认知中去研究使用者的行为, 并提出指导性建议。

(2) 从“需求层次理论”分析

玛洛斯需求层次理论研究了人们的各种不同层次的需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交往的需要成为了现代人们在景观位置空间中的主要行为, 而交往环境与场所环境密切相关。

(3) 从“瞭望——庇护”理论分析

由英国地理学家阿普尔顿由1975年首次提出, 要充分考虑到人的安全性与隐秘性。

二、大学校园户外公共空间环境的设计分析

1. 公共空间的形式美感与空间气质

户外空间指公共绿地, 具有开阔性、自由性的可与自然亲密接触的人文自然环境空间。这些空间形式不能相对孤立, 它们之间是相互交织、共生、融为一体的整体性校园空间形式。

空间的美感, 在于其艺术性。空间之所以具有艺术性, 是由于因空间与艺术的交织、融化、熔为一体, 成为有自身自律整体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态。如在传统概念之中, 传统雕塑就是一个封闭完满的实体, 观众只能在其四周观赏, 缺乏与受众以及环境的互动、交流。而现代的雕塑就有一种探索, 即突破了雕塑本身的封闭性, 在雕塑实体中留出空间, 如亨利·摩尔的空洞理论。他认为空洞比实体更有力量, 可增加空间感, 使其与环境相融合, 可以增强观众的体验感。

2. 公共空间的功能分析

公共空间应该满足人们的两个基本需要, 一个是路过和静态, 比如等人等段时间的活动;另一个是休息和观望的需要。而现在很多大学校园中的所谓公共空间, 类似个功能模糊的灰色区域, 或者仅仅作为一个交通空间。这些现象大都是由于空间内缺乏有吸引力的内容和必要的物质条件引起的。所以, 应该明确公共空间的空间属性, 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1) 公共空间的规模与尺度问题

公共空间的尺度确定需要参照人的视觉、听觉、心理等因素, 规划出合理的、人性化的尺度。而不是盲目求大, 或者满足于视觉效果。尺度作为形式视觉属性, 是由形式本身的尺寸与周围关系所决定的。一般情况下, 此空间受限于既定建筑及规划, 但又具有可伸缩性。如果既定尺度过小, 可与其他领域形成某种联系;如果过大, 可以多中心的公共空间形式出现。竹制家具的造型一般非常轻盈, 体现出竹材的刚性以及力的美学。另外, 竹材纵向具有较好的柔韧性。充分利用这一特性, 可以制作出造型更为丰富、优美的家具。下面, 就从小竹椅的椅面为例来分析其中蕴含的造型美。

(2) 公共空间的功能设计与用户需求

1) 公共空间与周围建筑的关系

周围建筑的形势与大小往往决定着公共空间的设计样式与大小, 但公共空间的设计又具有可伸缩性。如果既定尺度过小, 可与其他领域形成某种联系;如果过大, 可以多中心的公共空间形式出现。

2) 空间布置

尽量少将户外空间放在建筑物的阴影中。分析用途, 并确定领域 (以人的行为目的来划分的, 如运动空间与停滞空间) 。

①运动空间

向某个目的前进、散步, 进行游戏或比赛, 列队、集会等。

②停滞空间

静坐、眺望、读书看报、等人、交谈、恋爱、合唱、讨论、演说、集会、餐饮;饮水、洗手等。

当明确用途后, 划分为运动空间、停滞空间及混合空间, 这三类空间分别有不同的特性与作用, 运动空间相对平坦、无障碍物、宽阔, 在布局上应具有方向性。因为只要有目标, 运动空间才产生吸引力。这个目标应突出, 并把周围的线、面连接起来。停滞空间则相对静止, 地面有高差, 背后有墙的空间, 或隔断的合理布局并布置有长椅、绿荫、照明灯具、风景点等。混合空间一般指运动空间中兼有停滞空间, 但停滞空间不能兼有运动空间, 满足用户的物质性功能需求。

3) 用户的心理性需求

公共空间除了应该注意开放性和公开性, 还应该注意人们“私密”的基本需要。比如公共空间中的座椅不应该朝向马路;在广场的角落处设置休憩设施;适当安排台阶、转交、凹凸处;设置恰当的空间过度、合理的位置选择、适当的距离安排。

4) 注重使用者与建设者共同参与

这种参与对学校建设非常重要, 这是因为校园的使用者比其他任何人都更了解自己的需要, 所以由参与的方式设计的场所就会比以行政集中的方式设计的场所更适应于人们的功能要求。下面以清华大学为例, 从公共空间的设计分析与用户需求角度, 分析其设计方面的问题。

(3) 气候因素对空间设计的影响分析 (景观、绿植等;例如风向、风级、温湿度等条件的影响)

彼得·波塞尔曼在旧金山所作的一项舒适度与气候条件研究表明:“在大多数时间, 户外活动的人都要有直接的阳光并避开风吹才感觉舒服。除了最热的夏天, 在所有其他日子里, 风大或背阴处的游园与广场实际上都无人光顾。”

所以在公共空间的规划中, 要注意公共空间中的小气候, 避免风口和背阴处。

三、南开大学校园公共空间的调查分析

在这一部分, 笔者对学校里的各类户外公共空间作了一些调研, 发现其中有些在设计上存在的不合理性。这里举出两例, 对其存在的突出问题作简要的分析, 并给出一定的可行性建议, 仅供再设计时参考。

1. 经济学院后方公共空间的空间规划

图中红笔标出的为一个雕塑, 被隐藏在树林里, 没有起到任何实际性的意义, 既没有什么价值也没有个人任何互动交流的空间, 属于空间布置的不合理。

2. 二主楼后面操场入口对面的户外公共空间

地面高差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可以利用地面的起伏, 制作特殊的空间效果, 起到增加趣味性和实用性的效果。

空间序列配置不合理, 即缺少必要的设施, 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切实需求。可通过路线的规划和树木的配置, 引导参与者参与空间交流活动。

四、结语

校园建筑群体应自由而又有秩序, 灵活而又有组织, 存在许多公共活动中心, 空间合乎人体尺度、艺术性的形象感受活泼亲切, 有利师生接触, 促进社会与学校联系。最大限度地满足师生各类活动的需求, 同时激励他们刻苦钻研, 积极进取, 勇于改革、创新。因此, 要为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提供多样的活动空间:户外——户外;公共性——秘密性;群众聚会——幽静独处;动——静;正式——非正式等。户外空间成为了第二课堂, 学生们在户外空间进行讨论、做实验、学习、娱乐等, 校园规划设计从静止和限制性规划走向了具有灵活发展结构的积极规划的新领域。所以, 校园规划与其他形式的场地规划一样。景观设计师应从一开始就参加进去, 关注人们对公共绿地的需求。精心保护特殊地段, 熟练地利用植物和场地设施的设计和安排, 更好地促进人们在户外空间中的各类活动, 促使人们走向自然、接触自然。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现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9.

[2]陈伯冲.建筑形式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6.

[3]黑川纪章.黑川纪章城市设计的思想与手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4]芦原义信, 伊培桐译.外部空间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5.

[5]克莱尔库伯马库斯, 卡罗林弗朗西斯, 俞孔坚, 孙鹏等译.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6]李道增.环境行为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

[7]李玉莲, 胡正凡.环境心理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0.

篇3:调研高校食堂空间2014-02-2

关键词:高校食堂 大型餐饮空间 内部设计改造

中图分类号:TU2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5)08-0000-00

随着我国经济的逐步发展,当代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变得更加的丰富,这就使得原本只是用来就餐的高校食堂向娱乐活动聚集地以及社团办公等转变,这样人们在就餐的同时还能更多的与周围的同学进行交流,使得高校食堂变成了一个重要的社交场所。所以在改造高校食堂大型餐饮内部空间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其内部空间进行创新设计。

1 高校食堂大型餐饮空间的内部设计及改造的理念

1.1 根据高校食堂空间的具体情况进行改造

一般情况下,高校的食堂都有一个很大的内部空间,因为只有空间足够大才能容纳更多的学生在食堂就餐,然而空间大也就意味着人数多,这会导致学生在就餐过程中会出现嘈杂的声音,这种噪声污染,严重的阻碍了食堂的用餐环境的提升。众所周知,人们在空间较小的地方就餐,其用餐环境比较安静,反之在空间较大的地方就餐,其用餐环境比较嘈杂。所以对于高校食堂大型餐饮空间的内部设计及改造,需要根据各个高校食堂空间的具体大小来设计就餐的区域。这些区域的划分能够有效的满足人们对就餐环境的要求,从而避免由于空间的设计不合理而造成的损失。

1.2 注重校园文化气氛

在高校食堂大型餐饮空间的内部设计及改造的过程中,需要注重保留高校的传统文化氛围。众所周知,大学校园有着自己文化氛围,而大学的建筑更是大学文化的一种体现,尤其是知名的大学校园,其建筑文化体现得尤为明显,它会让学生在踏入校园之时就会感受到那种文化氛围,这种建筑文化更是一种精神文明的象征。对于高校食堂来说,它是专门服务于大学生的,这就赋予了高校食堂特定的文化氛围,多功能的高校食堂能够让大学生的思想在就餐过程中发生交流,所以在对高校食堂大型餐饮空间进行设计和改造时需要根据大学生的需求来确定建筑的风格,尤其要改善就餐和交流的环境,以便更好的提升校园的文化。

2 高校食堂大型餐饮空间的内部设计及改造的原则

2.1 改造格局的多样化

在高校的学习生活中,高校食堂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交流平台,它与学生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学生能够在高校食堂就餐,也能够在高校食堂与同学进行交流和娱乐活动,所以对高校食堂大型餐饮空间的内部进行改造需要多层次的考虑,把高校食堂改造成为能够让学生安静的交流以及就餐娱乐的场所,从而为学生营造出一个舒适的环境。

2.2 空间功能的多样化

一般来说,高校食堂的主要功能就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就餐的场所,然而随着人们物质、精神文化的逐步提高,高校食堂的功能也开始变得多样,尤其是餐卡充值、超市服务、商业活动等进入食堂后,高校食堂的功能就发生了变化,高校食堂角色的转变,促进了高校食堂空间的改造,在对高校食堂大型餐饮空间的内部进行改造时,除了要考虑学生的用餐情况之外,还应该结合其它功能来对高校食堂进行设计,尤其是把高校食堂发挥的多种功能融合到一个空间时,更需要在改造的过程中分清主次,以便提高对高校食堂空间的使用效率。特别是在处理食堂空间的叠合区域时,要保证空间的使用效果以达到高校食堂的多功能效果。此外在食堂的边角区域可以建设超市,而超市与食堂的公共区域则可以架设ATM机以方便学生的生活,从而提高高校食堂的空间使用率。

2.3 不能堵塞交通

食堂是一个人员进出较多的场所,尤其对于高校的食堂来说,其人员的流通更是多得多,所以在对高校食堂大型餐饮空间的内部进行改造时,需要考虑人员的流通情况,不能让学生在食堂就餐时感觉到十分拥挤,此外还要考虑学生在就餐过程中的就近心理,这就使得在改造高校食堂时,需要扩大门厅,以便能够对进入食堂就餐的学生进行分流,同时还需要设立主进出口和次进出口以保证学生在就餐的过程中不会感受到拥堵。最后则是要考虑食堂内部交通的通畅,以保证高校食堂能够更大、更多的为学生服务。

3 高校食堂内部细节的处理

我们对高校食堂大型餐饮空间的内部进行改造时,除了要考虑整个空间的布局以及对空间的使用效率,还要对餐桌和收餐台进行布置,尤其是对餐桌的布置,更需谨慎,因为餐桌是学生就餐时必须依靠的物件,而且餐桌更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在布置餐桌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就餐心理以及人与人接触的相关条件,让学生在就餐过程中能够有良好舒适的就餐环境,尤其是对矮隔断以及高靠背的使用,更能让就餐环境变得舒适。此外收餐台的设置需要放置到学生离开食堂的路线附近,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因为高校食堂的用餐模式需要学生自己把餐盘送到收餐台以方便工作人员对其进行清洗,同时收餐台的放置还不能影响整个食堂的就餐环境,避免因为收餐台放置的位置不对而造成的各种问题。

4 结语

高校食堂功能的转变,让高校食堂的改造变得更加的复杂,因此在对高校食堂大型餐饮空间的内部进行改造时,需要结合高校食堂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学生在就餐时的心理,以便提高高校食堂的使用效率,进而促进高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梓涵.高校食堂室内空间功能多元化设计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

[2] 盛恩养.空间设计的功能与形式——以餐饮空间聚与隔的设计为例[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收稿日期:2015-03-22

作者简介:王昀(1968—),女,山东淄博人,本科,毕业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助理工程师,现就职于山东师范大学饮食服务中心,研究方向:高校食堂零星工程改造的维修与控制。

上一篇:懂,就一个字美文下一篇:家装设计师薪酬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