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抒情散文

2024-05-19

我的家抒情散文(共8篇)

篇1:我的家抒情散文

我的家在陇东平原上一个很小很小的山沟里,山很高,树木也很多,到了春天,花朵密密麻麻地,有黄的,红的,紫色的,还有一条小溪从沟里出来,饶了一个大湾才从门前经过。山上有杏树,桃树,椿树还有柳树,最多的是松树。松树是最近几年栽的,随着封山育林,保证了水土流失,那些松树从一点高一直长到半人高了,那四季常青的松树,毛茸茸的,远远看去就像一团绿色的棉棒。但是,到了跟前那就不一样了,那些叶子全是一根根针。

这些松树林一洼一洼地,山梁上陡坡上都有,内面出了一些蒿草余下的全是松树。这些松树没有白杨那么高大,也没有刺槐那么悠闲,远远望去是整洼的绿海,不管是冬天还是夏天,都是那么地绿,那么地好看。山不像以前那么悠闲,也没有以前那么空旷,随着越来越的树木,招来了飞鸟,也招来了好多动物。最多的还是山鸡,那咯咯地叫声一直回荡在山谷里,还有云雀,麻雀,猫头鹰,斑鸠,全在山林里生活。还有好多不知名的鸟儿,会扑棱棱地从你眼前飞过,惊得你半张着嘴,就是叫不上名来。黄鼠狼,狐狸,獐子和獾都在山里扑逮野鸡,他听到咯咯地叫声就会悄悄地,悄悄地猫腰过去,静静地等待下手机会。

我们这里的人除了马连河,别的河都叫溪,不管他的水流有多大,河面有多宽阔。实际上,除了马连河别的都不太宽,春天冬天是溪水最细的时候,他们就像睡了似的,乖巧得像只猫,轻轻地圈在主人的怀里。河床还是个很宽的,要是你步行,从这边去那边至少也得半个小时。溪水最细的时候,也有两三米宽,不知怎么的,我们这里人就叫它溪了。溪上隔几十米就有独木桥,尽管年年被水吹走,过不了多长时间你就会看见一根很圆很粗的圆木横横地放在河面上。朝天的那一面还被弄得平平地让人通过,就是小脚老太太走上去也不觉得颤抖,也不觉得晕眩。圆木两头还用石头铺了,石块将两头弄成开始大,到了木头那里变小,刚好和木头接上,变成一座桥。

溪水常年流淌着,清凌凌地能看到河底的石子。溪水里有螃蟹,也有青蛙,偶然你会看见鳖悄悄地来到岸上晒盖,听见动静就会疾速地跑下水里,将自己藏进淤泥里,你怎么找也找不见,只有有经验地人才知道他去了哪儿。

有经验的人来到这里就不会空手回去,他来到溪边脱掉鞋,慢慢地走进水里,用脚这踩踩,那里试试,直到他感觉到什么以后,就不断地在哪里踩,踩着踩着就脸露喜色,弯腰将手伸下去,摸着摸着,忽然直起身,手里的东西也随之飞上岸来,你会发现一只鳖泥泥地在岸上跑。这时,踩憋的人飞身上来,用一只手棍子将它望远的拨,紧怕它跑回水里。有时也有被鳖咬伤手的,那伤口特别难好,得半年多。也有被鳖咬去指头的,它的牙齿特别厉害,只要咬住就别想松开,总得一块肉。但是,它在泥里看不到,碰不上它的嘴不会咬,只要你摸准它的屁股以最快的速度将它甩上岸,它就成为盘中餐。

鳖肉营养丰富,鳖血也是大补,还有那盖也是贵重药材。只要你是从溪里弄上来的鳖,县城里人看见你提着,他就会淘大价钱买。

这里离县城很近,二三里地,前面一百多米远就是溪水和马连河交汇的地方,一条水泥马路把这个交汇的地方弄得很宽阔,砌上来的河岸边上栽着栏杆,每每到了晚上,灯光照到栏杆上的反光材料,就五光十色,也很好看,你看那齐齐的岸堤下还有挑坝,如果水从上有涌下来,碰到岸边,在经过挑坝将浪头送向对岸,对岸也是一样,经过几个来回,浪头就温顺了,水势也平缓了。

水泥马路一面靠山,一面临河,山坡斜斜地张着树木,到了十几米高全是用石头砌成的,水泥勾过的缝儿好看极了,好像尽是些圈儿,内面是石头,圈儿是用水泥做的,平平整整。水泥路一直延伸过来,到了山脚下刚好接上进沟脑的路。

我的家就在进沟脑的半山上,离下面大概有百米左右。满山坡的树木、和一条不太宽阔路把我家和下面联系起来,要似四面都是水,那我们就住在岛上。要似脚下都是云,那我家就是蓬莱。要是闲下来坐在门前沟边树下,你会看到溪水悠闲的样子和马连河波澜壮阔、汹涌澎湃形象来。要是在早晨,你会看到太阳从东山顶的树叉里出来,在烟雾缭绕里,那个火球不断地在进化,在修炼,一直等自己纯净了,有魅力了才缓缓地爬上树梢,将那带刺的光射出,扎的万物从睡梦中醒来,身着懒腰。

太阳把光射进河里时,那一道道金光就是一个希望。那金灿灿地、到处飞溅的金光落到哪里,那里就交相辉映,山亮了,水也亮了,来回飞奔的汽车也亮了,就连马连河桥上的石墩也亮了。山上的树木伸着懒腰,鸟儿伸着懒腰,就连水泥路面也伸了伸懒腰,尽量地把自己的身子摆正,放直。这时的河边就热闹了,打拳的,跑步的,一群一群的老头老太太提着音响来到这里开始扭动身子。那音乐像钢珠一样奔出来,在山湾的上空滚动,也在河面上滚动,也在微风飘着,遇到石头就会拐个弯,遇到树木就会缠着向前。

山笑了,水笑了,清新的空气笑了,就连树上的鸟儿也在欢快地鸣叫着。此时,有个捡垃圾的老头吃力的拉着车子,你就会看见跑步的小伙跑上去用力地推,直到上了那很缓慢的坡才松手,笑着摇手向老头告别。卖菜的,卖水果的不是坐着三轮车就是开着三轮车,一溜溜地从沟脑出来,去享受第一缕阳光,高兴地带着希望出去,傍晚带着收获回来。

祖祖辈辈到住在这座山上,他们没有等到封山育林、没有等到这样好的空气和青山水秀的家园,也没有等到农民不交皇粮归税的这一天,一个个在心酸里远去,在困苦里逝去,留下一个个遗憾,留下一个个缺失在那边看着,我只能用最大的力气喊着说;“你们放心吧!你的儿孙赶上了好时代,也赶上了好政策,会一代比一代强的。”

要是在傍晚,那落日红艳艳地在山头上滚动,喋血的红阳染红了山巅,染红了树木,也染红了河水,一道道残阳扑进水里,万道霞光被折射回来,这里变成银亮亮地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吃过饭出来溜达的城里人一波一波的,宽阔的河床显得窄小,有的在寻找石头,有的捉螃蟹,有的在散步,深深地呼吸新鲜空气。

太阳一点一点地沉下去,河滩里的人还是那么多,他们好像在看太阳怎么下山的,是山风吹下去的还是夜幕拉下去的。有的在感触夜幕的美丽,或者想摸摸夜幕的衣角。也许,他们在看夜幕老爷爷的形象,就凭河面上透出微光,会看到从夜幕里走出的夜影子。

当夜降临,他们才满足地,快乐地向回走,不住地回头,好像这一切在梦里,在画里,也像在电影里。汽车一个接一个的跑着,卖菜的人带着满足,带着甜蜜准备回家献礼。做生意买卖的,他们吃饱喝足了,有的开着车,有的开着三轮,有的坐在上面有说有笑,兴奋地样子就像刚得了儿子。

我就在吵闹声里走过一个又一个黄昏,又在一个又一个清丽的早晨、看着如《清明上河图》一样的场面,心里涌气一股股波澜,庆幸自己出生在这里,该给故乡做点什么?在世上走一回,总不能像个造粪的机器,悄悄地来又悄悄地去,把自己消失于烟雾里。

我想了好久好久,终于有一天发现,要是能在三岔口开一家商店,那是多么好的事,再买回音响来,老头老太太就不用费劲提着音响跑那么远路来跳舞,只要他们来跳舞,其它的我给他们弄好。再给这里栽根杆子,挂上一盏灯,晚上亮了的不光是路,也有人们的心。

这时我对妻子说了,她很快就同意,认为是好事,只是忧愁生意会不会好?大孩子上大学,还有上高中的初中的,怎么养活的过来?听到这话我也开始忧虑了,也为资金忧愁。再一次同学聚会我见到了好几年都未曾谋面的同学,他在市扶贫办工作,我给他说了自己的想法,他很爽快地答应了,说他想办法解决资金。

我并没有相信他的话,我是个农民,人家是当官的,再说好几年没有见过面,这事能靠谱?也许他答应是为了给其它同学面子,是说说而已。

多半年的时间过去了,一点音信也没有,我只能种地,闲暇时节去县城打工。也不想给人家打电话,多少识点字,也勉强地能写写句子,想当死狗都不行,腿上就没有那根筋,骨子里也没有那成分,不像有的人,有点缝就赶紧插针,或者把自己变成带子,只要缠住就别想松开。我不行,半辈子都这样,一下子怎么也改不过来。然而,就在这时他叫我来办手续,说他给我弄到了扶贫贷款,一半有息一半无息,有息的也只有三厘,一共十万。听到这话我高兴地不知说什么好,只是感觉钱太多了,用不了那么多的钱,却说不出话来,只知道说;“谢谢!谢谢!”

我颤颤抖抖地跑去给妻子说了,当时我的哥哥也在我家的地头上,听到这话笑着说;“弟弟,你遇到贵人了,看来不发家也不由你。钱多怕什么?那点利息就等于国家白给你借钱,让你那去做生意,是好事,你将商店办大,货物上足,要是还余下钱也可以在那里办个饭馆,就上川菜,最近几年咱们这里人就爱吃四川菜,怕什么?赔了我给你掏钱。”

听到这话心里一下子有底了,只听妻子说:“哥哥在县城工作,很有远见,不像农村人只知道种地。”

哥哥笑了笑说:“咱们北方人就是缺少胆识,个子大脾气直,三句话不投机就动刀子,人家南方人可不那样,笑着拿走你的钱,把你卖了你换帮人家数钱。现在,钱有了,你还得联系地皮,不是想往哪儿盖房子就能盖,这事我到了单位给土地局领导说一声,大小队要靠你跑,叫人家吃顿饭,别怕花钱,要是在南方,那点地皮还不得几十万。”说完他走了,我看到哥哥的背影,多么地像父亲呀!宽厚的肩膀能扛住倒下来的山。

商店办起来了,川菜馆也开张了,双喜临门的日子里,河水都笑了。在这个双店开张的日子我请来了左邻右舍,还请来乡村干部,爆竹炸响了山村,也炸响了马连河的,一股股火药味随风飘得很远很远。灯亮起来了,像灯塔一样高高地挂在杆上,路亮堂了,河水亮了,川菜馆里的香气弥漫了天空,很远就能闻到。

我请了厨师,也请了服务员,音响里的音乐像玉盘里倒豆子,那么地清脆悦耳。我还特意买来线子和一只大音箱,每每到了早晨,起得很早就将音箱放到河畔,等待那些跳舞的人。

日子好了看什么都顺眼。心情好了就有了盼头,也有了希望。每天我在门前放一只保温桶,烧满一桶开水让过路的人喝,里面还有茶叶。尽管茶叶不好,解喝绝对能行。有时我还混在那些老太太群里,扭上几扭,感觉自己年轻了,好多回忆像云一样飘过来。

马连河悠闲地流淌着,两岸青山情不自禁地在风里点头。芦苇里不注意就会冒出一对鸳鸯来,轻轻地在水里交颈嬉戏,还有燕子贴着水面飞行,惹得波纹一圈一圈地在扩展。

布谷鸟叫了,又一个春天来了。

2013.11.10.于西峰

篇2:我的家抒情散文

每到春天,万物复苏,一切都会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小竹笋从土地妈妈的怀抱里探出头来,伸了伸懒腰,好奇的看着这个花花世界。田野里的稻谷换上了一身,苍翠欲滴的衣裳。放眼望去,碧绿的稻谷一望无垠让人感到神清气爽。一阵风吹过,稻谷不约而同地,弯下了腰,发出“沙沙沙一一”的歌声,仿佛在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村子里的湖,静的像一面镜子,绿的像一块碧玉让人感到一阵清凉。湖边的柳树又长出了点点绿芽,柳絮垂了下来,轻轻抚摸着湖水,漾起了一圈圈波纹。草坪又长出了嫩绿的小草,草坪上开满了争奇斗艳的花朵,散发着阵阵清香。让人感觉不到一点点疲惫,只有轻松和愉悦......

夏天村子里的树木是那样葱茏,哪怕太阳再强烈,在树枝的枝,眼下只能投下斑斑点点的阳光。村子中间的那棵榕树,是那样高大挺秀苍翠碧绿,就像一座碧绿的城堡,让我们在碧绿的城堡里尽情玩耍,乘凉,说笑。有些调皮的孩子还跑到湖捉鱼儿呢!一双双小手拨动着浪花,一个个“水葫芦”钻入水中,出水时笑哈哈。

秋天积果累累,瓜果飘香。一个个橙果,高高的挂在树上,就像一个个红彤彤的灯笼照哇照,照出一个美丽的秋天!松树的枝叶就像一根根针缝啊缝,为秋天缝一件温暖的毛衣。一颗颗葡萄,就像一个个小孩子的眼睛好奇的看着这个世界......

冬天,风呼呼的吹着,让我们感到无比的寒冷。但是再寒冷,也无法阻止我们这群小孩子向往美丽的心灵。我们拿出自己的衣裳和彩色的纸为树木们穿上一层厚厚的棉衣。看着掉光了叶子的树枝,我们就想要更好的保护好这些树木不要让们受到任何伤害。

篇3:抒情散文阅读教学谈

先者有言, 美的音乐要有音乐的耳朵。欣赏美的作品难道不要美的眼睛、美的心灵?眼睛用来对欣赏物的第一步照射, 深入的将是心领神会, 达到这个要求,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维的广阔。

《石榴》在其他树木都不想争妍斗艳的五月却开起了花。

《牵牛花》的藤蔓无时不回旋向上, 有着惊人的“生之力”。

浙江名山“雁荡”接受建国后几十年的风’风雨雨, 奉献于人的“风姿”, 给人们带来长久的思索。人们熟悉的物, 熟悉的景, 经过作家深邃的思考, 发掘出一个个耐人咀嚼的意念。抒情散文往往借助景和物, 或含蓄、或清晰地表现文章的主旨, 而作者传递闪光的信息又恰是透过一个个由文字组成的画面。因此学习这类文章, 应努力把握作者的情感脉胳, 捕捉蕴含于画面的真正含义, 达到与作者共鸣的良好效果。

当然, 文学欣赏存有差异。同一作品, 不同经历、阅历会有令人惊奇的争辩。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但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优秀作品, 最终为众多读者喜爱。教师的任务, 是使学生经有音乐的耳朵, 对事物的美, 力求知其然, 又知其所以然。

所谓想象, 稍作抽绎, 应要求学生有相对的心灵感应, 以合拍于作品。抒情散文教学可以此为立足点之一, 把作品提供的内容化成一个画面, 使之映显在脑屏幕上, 然后从不同角度揣摩, 获得初步感知, 继而鸟瞰画面全景, 从整体构成的声色并俱的画景中扩大自己的思维, 联系已有的知识展开丰富的想象。

《荷塘月色》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 让学生体味文中的艺术魅力是教学的主旨。教师循循善诱, 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然后产生画面。思维闸门打开后, 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课文中, 画中之景, 有静有动, 学生得到美的享受。这样教学, 收效良好。

自古以来, 人们对竹的吟诵不乏佳作。正如用“出污泥而不染”来咏莲那样, 颂竹常常离不开对它高风亮节的赞叹。如今, 我们看到的是莫干山的竹海, 摇撼于风雨中, 沐浴在金色里。这里我们先让学生以文字的表达为特写镜头, 看到那老竹, 那新竹, 那砍剩下的粗壮的竹桩, 那伸向蓝天的细柔的竹梢。

农家竹园伴随学生度过十几个春秋。挖笋、松土、砍竹、编竹、儿时的乐趣唤起了他们的想象。追思处在不同背景下的竹子, 品尝深藏画面的意味。教师摒弃按部就班的分析, 加以适当点拨, 学生便领会文章所揭示的自然界新陈代谢这一不可抗拒的规律。借景抒情, 晴雨竹图, 联系一定的社会内容, 对作者表现的新老两代交替的独特感受也完全领悟。可以说《竹》反映的思想前无古入, 因为历史赋予它崭新的内容, 作者又以严谨的思索产生出使人耳目一新的主题。普通的竹, 通过想象, 经过思考, 其竹情竹趣表现得别有风味。学习《竹》, 学生如呼吸了清新的空气, 对文章新颖的立意恍然大悟。‘赏析作品时, 大家深感作者想象的丰富。

打开思维的匣盖, 追索画面的立意, 学生一旦领悟到独辟蹊径的主题时, 不能不佩服作者的手法。学好这样的作品, 不仅增加语言文字的基础知识, 更可贵的是导到思想上的启迪。长此以往, 人的精神世界必然更丰富, 情感也更趋高雅。学生通过学习, 提高了鉴赏与习作能力。一位学生在课外习作中, 以家乡的石板桥为对象, 提炼它的内在品格。普通的石桥, 每天迎送人们往返, 忍受一定负荷而默无声息。学生展开了想象。人们都把教师比作蜡烛、春蚕、园丁, 把教师比作沟通学生与知识的桥梁不是更有新意?这一比喻, 除想象细腻, 再一次说明想象的重要。成功的想象能孕育出清新的主题, 在抒情散文的阅读和写作中已十分明了。

篇4:抒情散文中直接和间接抒情的使用

关键词:抒情散文;写作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7-167-01

抒情散文是通过对景物或事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的文章。抒情,是作者把自己对客观事物的喜、怒、哀、乐等主观感受,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加以表现抒发的一种作文技法。抒情的目的是倾吐情感,引人共鸣。文章重点在于抒发作者的内心之情。写人、写景、叙事、观物都是为抒情服务的。那如何用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来抒发情感便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使用“直接抒情”

作者在文中直接表达自己被现实生活所激发起来的感情,叫直接抒情,一般称之为“直抒胸臆”。感情是比较抽象的东西,它存在于人们的内心,别人不容易捉摸,自己也不是那容易表现的。一般而言,直接抒情要同具体的描述结合起来,还可以同想象和联想结合起来。直接抒情的语言,往往蕴含着生活哲理,或是借助一定的修辞方法,或是语言的色彩、间节、节奏、句型上富有特色。

例如朱自清《背影》中,朱自清先生的四次“流泪”,均情动于衷,做到了寓情于理;使人毫无矫揉造作之感。层层铺垫,泪洒全篇,从正面有力地衬托了父亲的感人之深,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先看文章的开头。开篇点题后,直述家庭的变故:祖母去世,父亲的差事也交卸了,这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回到徐州,看到“满院狼藉的东西”;回到家中,又看到“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今不胜昔之感油然而生,因而不禁簌簌地流下了眼泪。这是伤感的泪,伤丧亲之凄楚,感人世之多艰。面对此景,“我”热泪潸然是人之常情。如果不这样写.而是表现出一副铁石心肠,那反倒有悖情理。

再看文章的主体部分。写父亲到车站为“我”送行,作者两次写到流泪。第一次是写父亲越过铁道为“我”买桔子而流泪。作为父亲,对已成年的儿子外出就学,尽管事忙,但仍挤出时间亲自送到车站,再三叮嘱,细心关照。为了给儿子买桔子,拖着肥胖的身躯,蹒跚地走到铁道边,在爬月台时,看到“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父亲把全部感情都倾注在儿子身上了。此时此刻,怎能不使儿子感动呢?所以,“我的泪很快流下来了。”这是激动的泪,是“我”对父亲一片爱子之情无限感激的自然流露。

车站送行第二次写到流泪,是与父子分别时。父亲把送儿子的各个环节都安排好以后,又嘱咐儿子一番,才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再也找不着了。此次分别后,父子何时才能再相见?父亲的差使已经交卸,以后他赋闲的日子怎样度过?“我”思前想后,是“我”为父亲晚年生活境遇的不测而担心流出的泪。流泪自然,亲切感人。

最后一次写“我”流泪,是在文章结尾部分的补叙中。回想父亲奔波一生,晚年仍不得舒心,从来信中得知,他已年老多病,恐不久将别于人世。于是,“我”的眼中又闪出“晶莹的泪光”。这是思念的泪,思父亲之近况,念父亲之不幸,以泪代言,由情而发,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了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且与前几次流泪相互照应,起到了首尾圆合,浑然一体的作用。

总之,文章写“我”的四次流泪,均属情之所至。

二、使用“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就是作者在文中借助于一定的媒介来抒发感情。它包括通过叙事抒情。这种抒情性叙述,侧重于以情叙事、融情于事。它可以写完整的事件,如朱自清的《背影》,也可以写事情的片断,如孙犁的《亡人逸事》。但是,作者的主观情感充溢于叙事的文字之中。通过写景抒情,作者的情感间接地附丽于山川名胜、自然景象之中,或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或借助自然景象的烘托来体现内心的感受,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中对地坛景物的描绘,以达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达效果。通过状物抒情,作者往往把外物当作感情的激发物和寄托物。感情是内因,外物是诱因,如余光中先生的《听听那冷雨》。综上所述,间接抒情包括以事件为媒介的缘事抒情,以景象为媒介的借景抒情和以物体为媒介的托物抒情。下面举详细例子说明。

例如胡适的《追悼志摩》一开头不是抒写作者的巨大悲痛,而是精妙不凡地引用了徐志摩最富盛名的诗《再别康桥》的最后一节: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大家知道,志摩是死在“那淋漓的大雨里”,死在“那迷的大雾里”,死在飞机失事的“烈焰里”。

然而,当人们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打开这篇悼文,展现在眼前的却是一个风度潇洒、满怀柔情的青年,正用他那神奇的彩笔勾画出一个情意缠绵、凄婉低回的境界,以柔和轻盈的旋律吟唱着对康橋对生活如痴如梦般的依恋,为了不破坏这和谐统一,他“悄悄地”“轻轻地”离开,竟连一片云彩也舍不得带走!这是徐志摩生前为我们创造的意境,一个飘逸幽邃的境界。作者还没有抒写一个字,但作者内心的那种惨痛欲绝之情已跃然诗间,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共鸣。

篇5:这就是我的家抒情散文

1984年我师范毕业,踏上了“为人师表”的生活道路。

那天,告别父母来到远离县城的乡村小学,从此,面对泥泞道路,我便有了自己的走法。隐没在大山里的学校是一座年代久远的木瓦屋,不失古朴与端庄,四壁日渐剥落,退色的木质已经风化,出现一道道沟壑,如年过八旬老人额上的皱纹。

“我们这里要办学校了”消息传开,相亲们从几十里外山路赶来,眼神里充满了希望与期待,相亲们说,这所学校已停办近十年了。

推开木门,随着吱呀一声怪叫,从上面透落下一串泥渣,和着呛人的尘埃扑面而来,想必这房间许久没人住了,斑斑驳驳的墙壁满屋狼籍遍地尘埃,这就是我的寝室兼办公室?顿时,心中掠过一丝凉意,但一想到老师的鼓励与期望,临走时父亲叮嘱,心中便涌起一股神奇的力量和豪迈。

我开始自己动手,在相亲们的帮助下里里外外一扫而尽,用涂料把墙壁重新粉刷,再贴上雪白的纸,挂上几副色彩鲜艳的生活图画,窄窄的木屋顿时变得宽敞明亮而温馨,充溢着浓浓的现代味。

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现代的卡拉ok。但这里有不尽的真诚与渴望,有不尽的淳朴和敬意,在这里可以屏弃掉许多的`烟云沉浮与虚伪。

白天,有孩子们的笑语,朗朗的读书声,夏日的夜里,蛙声与我作伴,蛐蛐为我弹琴,周日,我沿着一条条曲折的小路去家访,眼前一条条小路似一根根扁担,一头挑着学校的孩子,一头挑着孩子的家,每次家访回来,我便觉肩上的担子沉重了几分。和大山同在,和山路同行,这一切使我充实,使我自豪,使我陶醉,正是在这里我才真正领悟到做人的道理。

最令人欣喜的是,师范的许多同学并没有因此而忘记我,常常在信中鼓励我,使我的信心更加坚定。

篇6:我的姐姐抒情散文

姐姐年长我两岁,排行老大。从小学到高中,姐姐学习成绩一直很优秀,是学校的“五好”(那时没“三好”)学生,模范团员,和优秀学生干部。没上大学,是因为姐姐高中毕业时国家还没有恢复高考制度。

七十年代子女的就业政策是,“老大留城,其余(兄弟姐妹)下乡”。那时候就业是实行统一分配的,但可以自行选择行业。姐姐本来可以是公务员不下岗的,分配工作时,父母建议她选择医院事业单位或政府行政部门,但姐姐自己偏偏选择当工人——进了一个生产TNT炸药的军工厂。70年代,工人阶级的身份还是相当高的,更别说是军工厂了,那时候,“工人阶级当家做主人”呐,能进入军工厂工作是件很荣耀的事情,也是当时许多有志青年、热血男儿梦寐以求的职业。

“天有不测之风云”。谁知,好景不长,几年后的军工厂,由于国家计划指令,被迫下马,改行为轻工厂。姐姐也由生产制造炸药的一名流水线军工,变成了一位跟铁疙瘩打交道的钳工。无论是军工还是钳工,姐姐依旧年年都是先进工作者。俗话说,“紧车工,慢钳工,不紧不慢是电工”,你可别小看这慢钳工,它是车工和电工里面最最有技术含量的一个工种。有时候跟姐姐聊天,姐姐说,你别看医院的手术要求那么严格,其实工厂的产品的合格率标准更严格,要求更精细。她说,其他行业的要求大都以百分、千分、万分比来要求,我们工厂对产品却精准到丝米,甚至微米和纳米。那些铁家伙在姐姐的手里,服服帖帖,简直就像她手头的毛衣针绣花针一样,娴熟自如,每每她的产品合格率都在百分百。记得工厂搞劳动优化组合时,哪个车间和班组都争抢着要姐姐。

由于姐姐天资聪慧,再加上姐姐原本吃苦耐劳、扎实能干、善于钻研的本性,姐姐的技术在上千人的工厂里可是名声大噪,只要参加技术比武,姐姐一定是拔得头筹,人送外号“常胜女将军”。所以,每当提及姐姐的名字,小县城里那些稍稍上了年纪的人们都会伸出大拇指赞不绝口。姐姐在工厂一干就是20多年,直至九十年代末二十世纪初,在国企深化改革中,她所在的工厂经历了转行改制等阵痛折腾,最终导致工厂停摆-破产-全员下岗的结局。姐姐也从此由一名学有专长、技艺精湛的优秀“主人”,一夜之间冷不丁变成了国企改革的“弃儿”。姐姐却笑言道,“俺没上过大学,正好可以开启‘家里蹲大学’模式啦”。

我的姐姐,一个平凡的人,却有着不平凡的闪光点,她用“孝、巧、勤”诠释了人生的意义,彰显了高尚的品格。

“百善孝为先”,是中华千年的品德和传统。姐姐像千千万万个普通的中国妇女一样,多少年如一日,无怨无悔,孝敬父母。姐姐下岗以来,十多年的时间先后伺候过三位生病的老人,直至他们百年,我们的爸爸,她的公公和婆婆。

1998年秋天,爸爸突发脑血栓,当时口眼歪斜,失语、偏瘫,经过一个多月的及时治疗,康复很快,最终没有落下后遗症,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病魔也开始三番五次来犯。几年后爸爸的脑血栓病症再次发作,且一次比一次来得频繁和凶猛,期间,由于我们都要工作,不能经常请假全天候陪伴服侍爸爸,只能周末去照顾,便请了保姆帮助妈妈一起照顾爸爸。到2004年,爸爸已全身瘫痪不能下床了。妈妈多年的心脏病一直困扰着,身体状况也很是不好。那时,姐姐已经下岗数年,为照顾爸爸,姐姐经常往返于济南与长清(姐姐在长清居住)之间,在济南爸妈家一待就是十天半个月,但自己的家中还有公婆和孩子需要照顾。周末,我们姊妹几人也都排班、轮流值日来照看爸爸(保姆周日休息)。有值白天的有值夜晚的,那段日子全家人都很疲惫。因为照顾老人是场持久战,战线距离拉得过长,首先是消耗兵力得不偿失。面对此情此景,姐姐和姐夫(当时姐夫还在政府部门任单位的副职)一商议,为了减轻家人的负担,更为解除兄弟姊妹的后顾之忧而在职场上放手去打拼,决定把照顾爸爸的重担独自承担下来,于是,在2004年的春天,姐姐姐夫将爸爸妈妈接到他们家里一并照料。

日复一日,这一照料就是十个年头。在2007年春天,爸爸在脑血栓的病体上又突发脑溢血,经医院开颅手术全力抢救后,生命是保住了,但爸爸从此失去了意识和知觉,变成了植物人。姐姐姐夫照料植物人爸爸整整六年。爸爸浑身上下不仅没有一点褥疮,脸上也不见一丝皱纹,且皮肤白里透红,嫩得简直像婴儿的皮肤。左邻右舍和亲戚朋友,甚至医院的专家、护士,谁见了谁都不敢相信这是一个有着六年植物人病史、患有脑血栓与脑溢血病症的八十多岁高龄老人。

在伺候爸爸的日子里,姐姐变成了一个无师自通的医生和家庭“ICU”病房的专职护士。家里的手摇医用病床、氧气瓶、吸痰机、雾化器、导尿管、胃管、灌肠器(鼻食用具)、听诊器、水银血压计应有尽有,还有剃头推子、刮胡刀等护理专用工具。为给爸爸增加营养,所有的食物都要先压榨成碎末、然后熬成流质,用灌肠器通过鼻食插胃管的方式,将流质缓慢的推进胃里。六年的时间,两千多个日日夜夜里,姐姐用坏了四个榨汁机,灌肠器更换了不下二十个,而鼻食插管和导尿管的用量得用箱来计算。在天长日久的护理生活中,姐姐还学会了打针输液等只有医院的护士才具备的业务本领。平素里给爸爸的静脉注射和输液,都是姐姐亲手操作。吸痰、雾化,插鼻食胃管和导尿管,姐姐的动作轻柔娴熟专业规范,连家人中真正的医生和护士也都无不佩服姐姐的手法专业至极无可挑剔。

爸爸卧床六年之久未长褥疮,得益于姐姐每天两个小时一次的翻身,和不间断的按摩。每次翻身,都要帮爸爸轻柔身体各个部位,并用空心手掌有节律地叩击爸爸的背部数次,以防积痰。白天这样,夜晚也是如此程序,雷打不动。爸爸的面色红润皮肤细腻,得益于姐姐营养丰富、一日多餐的悉心照料。每天固定一个小时喂一次水,上下午各一次水果,每天四至五餐。所有这些,都是鼻食灌注。鸡鸭鱼肉、时令蔬菜水果,海参对虾,鸡蛋牛奶,营养干果应有尽有。植物人的爸爸不会自主吞咽,但姐姐在打完鼻食后,还会经常将酸奶,或是西瓜、橘子等有滋味的水果汁,少许往爸爸的嘴里放一点点。姐姐说,虽然知道爸爸的病情不可逆转,之所以还坚持这样做,就是想让食物的滋味通过味蕾唤醒爸爸的知觉、想帮助爸爸恢复到从前。

每天早上起床后,姐姐都要给爸爸从头到脚仔仔细细的洗漱一遍。洗脸洗手擦头,刮胡子,用盐水进行口腔护理。晚上泡脚加足底按摩,天天坚持经年不断。定期给爸爸修剪手脚指甲和洗澡。有一年的夏天,一次给爸爸洗澡,正好姐夫出差不在家,姐姐一个人在家,她看天气热,就决定自己给爸爸洗澡。姐姐把洗澡水准备好以后,去抱爸爸,那时候爸爸的体重虽然比生病前减轻了许多,但毕竟也还有120多斤呢,姐姐那点个子和不到百斤的体重,不知哪来的力气,当下居然抱起了爸爸,然而快走到浴盆前时,脚下一滑,一个趔趄,姐姐重重的摔倒,她本能的用身体当肉垫护住了爸爸——有惊无险!爸爸躺在姐姐身上毫发未损,只是姐姐摔伤了尾骨。就是在那样的情况下,姐姐依然坚持着给爸爸洗完了澡。

患脑血栓的病人,栓塞的部位不同,病人的表现症状也不尽相同。爸爸栓塞的是脑干,不像一些瘫痪病人身体是柔软的,他的身体各个关节部位的肌张力都很强,因此身体僵硬,四肢关节强硬地紧拢在一起——双手五指紧握成拳,胳臂和腿弯都夹得很紧很紧。为防止长时间的关节紧拢皮肤不透气容易皮肤溃烂生疮,姐姐想尽了一切办法——用过卫生纸,用过海绵,用过纱布,分别夹在腿弯、腋下、股沟和手指间,最后自己研究发明了一种方便实用的东西——粮食沙包。用黄豆,绿豆、红小豆、小米、荞麦等充瓤,柔软的针织纯棉汗衫当皮,缝制成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隔热、透气、防褥疮的包囊,有圆的方的长的短的粗的细的,分别夹在爸爸身体的各个弯曲部位,定时查看经常更换。好多医生、医学专家大咖都对姐姐的自主发明赞不绝口。说,“从医几十年,治疗患者无数,从未见过如此对待病患老人的,真是良苦用心啊!这样的孝子孝心,世上罕见。你远远胜过年度中国‘十大孝心人物’!”

爸爸大小便失禁,姐姐不是端屎端尿,而是抠屎接尿。爸爸每天的进食和排泄,姐姐都认真做记录,进出的剂量都严格按照医嘱和实际情况执行和操作。小便排泄还好说,基本上是看接尿器袋子上剂量的刻度。因为植物病人,除了能够自主呼吸外,没有其他的机体功能,排便靠药物根本无济于事。所以,每次大便都是完完全全靠姐姐用双手去抠,光是医用的一次性手套,六年下来的用量可想而知了。

姐姐不光在饮食和起居上无微不至的照顾爸爸,还在精神上给爸爸营造许多好的环境。爸爸生病前,爱好音乐和体育节目,还特别喜欢小孩子。于是,姐姐为爸爸专门购买了录音收放一体机,那时候是盒带,姐姐买了许多爸爸爱听的经典抒情歌曲磁带,经常放给爸爸听,姐姐还会自己唱歌给爸爸听。在爸爸的床头上,还张贴了一张憨态可掬的长2米宽1.5米的巨幅萌娃壁画。她将朝阳的一整面窗户的落地窗布艺窗帘,换成了带有山水图案、明快亮丽、富有浓郁自然气息的卷帘窗帘。姐姐说,这样,爸爸睁眼就能看到大自然了。还隔三差五,将爸爸抱坐在轮椅上固定好,或是在客厅或是推到阳台晒晒太阳听听鸟鸣……所有的这一切,植物人的爸爸永远都不可能感知到,但姐姐依旧一样不少、一个环节也不曾落下、日复一日的循环进行着。记得,在爸爸刚刚接到姐姐家的头几年里,由于爸爸的身体还不那么僵硬,还能勉强坐坐轮椅,于是,姐姐姐夫每周至少一次要将爸爸从三楼上背到楼下小区院子里嗮晒太阳看看风景。那时候的小区没有电梯,都是老旧小区,所以上下楼都是由姐夫背着、姐姐在一旁搀扶着。每每,爸爸那百十斤的病体都压得姐夫面红耳赤气喘吁吁大汗淋漓。

除姐姐自己下岗在家以外,我们几姊妹均正常上班,只有周末抽时间去姐姐家看望爸妈的时候,替换姐姐伺候一天爸爸。但无论我们谁想来替姐姐值一天班,姐姐都不肯让,即便有时候实在是拗不过我们,她口头上应诺让替班,实际上,一到喂饭、翻身的时候,姐姐不自觉地又轻轻围上来插手帮忙。特别是晚上,每每我们两个小时起来给爸爸翻身时,姐姐总会悄悄地出现在身后,等我们忙活完,她再重新检查一边,生怕哪里没弄好,怕爸爸不舒服,或是怕硌到爸爸。末了,总是一句“你们不熟悉,我不放心老爸。我习惯了,老爸也习惯了。”以至于到现在,姐姐的睡眠质量都不好,她的这种两个小时不到就自然醒一次的身体生物钟、她的神经衰弱病根,就是在没日没夜伺候爸爸的日子里形成和落下的。

在伺候爸爸的日子里,有段时间姐姐还同时伺候着她的公公婆婆。姐姐的公公那些年也不幸患了脑血栓病,婆婆则是常年的老胃病患者。姐姐和姐夫,先后在三位老人床前端茶倒水悉心照料、端屎端尿尽心尽孝。记得有一年冬天,曾一度在医院的病房里包下一整间病房,同时伺候着双方的老父亲一起就医治疗……直至把我们的爸爸和姐姐自己的公婆伺候照料到人生的终点。

巧手织生活。心灵手巧的姐姐,像许多传统女性一样,深居简出,巧手翻飞,善于女红。无论是织毛衣还是钩花,不管是手工编织还是烹饪和裁缝,姐姐样样拿手,事事拔尖。俗话说,“一等人一看就会,二等人一教就会,三等人打破屁股也学不会。”而我姐姐不仅一看就会,还会自己别出心裁的经常研究创造出新的花样。不仅如此,她的工作效率也是相当的惊人。就说打毛衣吧,一件成人的毛衣,姐姐仅两天的时间就齐活。这两天时间可不是全天候哈!她得正常上下班和吃饭睡觉,只能利用业余时间编织。她的手相当快,上下翻飞根本不用眼睛看,俗称“盲打”,胸有成竹呗。一天织七八两毛线一点也不在话下。姊妹几个人,包括我们的孩子们,全都穿过姐姐亲手编织的毛衣毛裤、围巾手套、袜子鞋托。家家都挂着、摆着姐姐编制的毛线饰品,如对鱼、南瓜、海豚、小猪等各种抱枕,沙发饰品、马桶垫等。姐姐还会编扎各种绢花、抽纸巾盒、果盘、太阳帽、各种洋娃娃等家居装饰品,以及一些儿童喜欢的动物毛绒玩具。

勤劳显风格。勤劳善良的姐姐,像千百万中国传统女性一样,质朴淳厚,善良勤劳,宽容大度,任劳任怨。每次回家,都是姐姐姐夫下厨掌勺,我们总是被姐姐姐夫无情地从厨房里一次次推出来,每次姐姐姐夫都做满满一大桌子的美味佳肴。荤的素的,凉的热的,白的红的绿的,蒸的煮的炸的,家常的和特色经典的。每次外出游玩,姐姐姐夫都提前规划、做好攻略,鞍前马后的为家人服务。家庭成员中,谁遇到工作中的难题和生活中的烦恼,甚至夫妻间的小矛盾小摩擦,都会在姐姐姐夫这里得到倾诉、疏解,最终圆满解决、获得源源不断的正能量……

姐姐不仅尊老爱幼,干活是把好手,随时付出不在话下,还爱思考和善于总结。真的,我姐姐的语录相当经典,绝不亚于大哲学家。如关于孩子,姐姐说“孩子是父母的晴雨表、温度计”;关于父母子女夫妻关系,姐姐说“子女与父母的距离是一个手掌长的关系,父母与子女的距离是四指宽的关系,夫妻间是零距离的关系。”想想看,你我的现实生活中不就是这样的状况么?

姐姐也爱好生活,懂得时尚,讲究生活的品味。喜欢养花养鱼,讲究得体的装扮和穿着,始终保持着良好的体型和积极向上的心态。如今,快步入花甲之年的姐姐,还拥有一副十八岁姑娘方有的傲人身材,优雅贤淑,风姿绰约,嫉妒吧?!我跟姐姐的关系,可以说,既有亲情又有闺蜜的感觉,跟父母不便说、与先生不想讲的私密话语,我随时随地可以跟姐姐唠,姐姐就是我的知音。她疼我爱我,更懂我知我,还宽容我引导我,是我真真切切的良师益友。今生能与姐姐做亲姐妹,既是上天的造化眷顾,也是我前世修来的莫大福分。

当然,我的姐夫更是无名英雄。军功章上绝对有我姐夫的一大半!俗话说,“好儿不如好媳妇,好闺女不如好女婿”说的就是这个理儿。坊间不是流传这么一句话吗,“一个伟大女性的背后一定有个默默付出的男人”我想,说的就是我姐夫这样有情有义、有担当有作为、大爱无疆的男子汉吧!

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姐姐用她的行动改写了俚语,“久病床前真孝子”。记得2013年初春爸爸去世时的情景:我们一进门,伤心欲绝的姐姐无助地拥抱着我们兄妹几人失声痛哭着连连呓语道,“我们没有爸爸了……我还没伺候够爸爸呀!”

每天清晨给爸爸洗完脸,印在爸爸额头上的亲吻,光是这个动作、这套程序,数十年来,姐姐就雷打不动。日复一日在爸爸耳边亲昵着说着悄悄话,像对待婴儿一样疼爱有加无微不至。用姐姐的话说,“照料爸爸时间过得很快,生活很充实,我累并快乐着。”

篇7:我的夜色抒情散文

这个下午吃完饭,我把纸盒丢在桌上,从思想到身体,完全呆在宿舍。窗外是金沙江东岸动荡起伏的山脉,附近的山岗上颜色金黄的牧草,在时间的风向中安静地守侯。有时候,牦牛的梯队会穿过这片金色的荒原,它们的铃铛是荒原上动听的声音。马匹们会选择安静的下午,站在球场的水泥地上四处张望,它们安详自在的样子常常使我羡慕不已。牧人们偶尔会出现在我的视野,他们像木桩一样,一动不动地坐在山岗上,任凭高原的风吹过他们的脸庞,总是在高处,注视着散落在大地上的牧群。

而今天,我的窗外是永恒的空空山岗,天空干净的蔚蓝和逐渐沉寂的旷野,是冬天简单的色调,我一眼就看完了它们。爬上床的时候,阳光在空空的山岗上缓慢移动。山脉巨大的影子是大地上移动的云,它们在追赶时间的背影。光明的那部分在不断上升,当最后一抹金色的阳光消失在更加荒芜的东方高地,群山暗了下来,天光逐渐冷却。山脉从青色变成黛青,天光迅速消失,世界交给了夜。我的四周也随着有光世界的消散,被夜色笼罩。房里棕色地砖上,似乎落了一层白白的月光。

好久没有这样独自认真面对黑夜了,感觉突然回到了自己,内心涌起一些温暖的名字和可爱的容颜。有个小家伙刚好打电话来,说她站在球场边缘等人,我似乎能够看见月光照着她的背影。她说哪有月光啊,只有星星。我走到窗前,朝天看了看,果然是漫天星斗。顷刻之间,天空被时光之神撒满了闪烁的钻石。

记得童年的某一天,我躺在故乡的麦垛上抬头看见的,也是这样的天空。我和伙伴,还有哥哥,在夏天的夜晚会偷来别家的苹果,像一只只幸福的老鼠躺在麦垛上吃。然后讲故事,捉迷藏,分组打仗,或者拿着弩弓和手电去打田鼠。

那样的夜晚会有成群结队的年轻人在不远处唱歌跳舞,谈情说爱。他们穿过灿烂的`星光,或者洁白的月光,相互爱恋或者守望,很多人牵手走进婚姻的殿堂,也有彼此仇视着离开。而时间在他们身上,毫不留情地留下了难以抹去的深刻烙印。他们之中的很多人,甚至来不及爱,来不及眷恋和牵手,就离开了温暖的人间。比如腼腆的堂弟,比如诚实的哥哥,还有吹嘘自己会武功的“狗屎”,还有在大年初三抓破我脸的小女孩……

今天这些复杂的情绪,被一片毫无关系的夜色引起。我坐在夜色中央,感觉有无数至亲至爱的人的目光在四周注视着我,鼓励着我在有限的生命里做好自己。我想,如果传说是真的,这灿烂的星空一头连接着故乡的麦垛,一头连接着爱的世界。我会珍藏那些静静地爱着我的人们和我爱着的人们,珍藏这个无比温暖让人感动的人间。

篇8:抒情散文教材的教学策略

从目前的教学实践来看, 语文教师将选文的内容处理为教学内容, 始终是一个难题。因此, 我们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 常常观察到语文教师对一篇课文的教学出现偏差。与此同时, 学术界对于这一难题的研究意识还很薄弱, 近几年来这方面的研究几乎是空白, 文献资料更显单薄, 多为单篇课文内容的研究探讨, 没有形成系统的类的研究。综合以上三点缘由, 本文避开抒情散文教材处理的基本路径, 主要就抒情散文教材的教学策略做点探讨。

抒情散文大致可分为借景抒情、因物抒情和以事抒情三类。下面分别做讨论:

一.借景抒情类散文的教学策略

借景抒情类散文往往借助对景物的描写, 升华出作者本我对于生活对于人生的一种体悟与感慨。这类散文一般让学生主体反复诵读, 潜心体会文本, 以文为桥梁, 达到与作者心灵相通的阅读境界。

以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为例, 这篇文章中, 作者与读者亲密的交流, 描述济南奇异的景色, 诉说自己真切的感受。全篇都弥漫着亲切感和亲和力, 仿佛是将读者视为老朋友来同他们介绍“济南的冬天”这一新朋友。首先, 教师自己要反复的读, 部分重点片段最好反复吟诵、回味, 执教者自己读出了心得、读出了体会, 才有可能引导学生读的心驰神往, 于无形之中实现了高质量的语言积淀。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 以何种路径来处理一篇教材对教师而言更是一个严格的考验与测试。

其次, 不动笔墨不读书, 精读的过程中也要用笔勾勾划划出引起自身共鸣或者是比较深得人心的句子, 为进一步的鉴赏做准备。以《济南的冬天》为例, 阅读过程中注意到“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 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 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 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 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 有的地方雪厚点, 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 一道儿白, 一道儿暗黄, 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 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 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 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 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 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 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 那些小山太秀气!”这一段无论从修辞上还是从语言上或者是从作者所蕴含的感情上都是会引起大多数学生重视的, 因而就可以勾勾划划并在旁写下自己的阅读感言或是批注。

第三, 进入鉴赏阶段, 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梳理文章脉络, 提取并标示出相关语句, 这里教师一定不能急于给出示范, 应当由学生自己去阅读领会, 理清文脉。接着便是整体探究作者行文特色也就是文章的语言特点。就《济南的冬天》而言, 其一就是拟人手法的运用, 老舍先生在介绍济南冬天的景色时大量采用拟人手法, 亲切而自然。描写城外那一圈小山, 说“小山仿佛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还低声告诉城里人“你们放心吧, 这儿准保暖和”等等, 这里把小山说的仿佛就像是一个慈祥老祖母。其二就是在描写之中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 富于变化, 使人产生美的联想, 第三段写山间雪景, 把景色想象成穿着花衣服的小姑娘, 仿佛展开了一幅色泽明艳的水彩画, 接着第四段文字转而显得简约清淡, 透露出水墨画的淡雅韵致。只有精读才能发现并体会这种妙处。

第四, 精读之余要进行一些适当的拓展迁移演练。一方面学生要结合文中经典语句, 采用旁批的方式写下自己的阅读感言;另一方面, 迁移到写作, 教师在处理这类教材后期要求学生每人至少写一段文字, 可以侧重于评析, 谈一谈鉴赏心得, 论说个人的阅读体验, 也可以侧重于变换角度对课文的一些内容进行仿写或者改写, 比如, 采用拟人手法, 假设自己是济南的小山、斜照着山雪的夕阳、河中倒影着的长长柳影等, 借鉴课文的笔法, 结合阅读的感受, 描写景物的同时融入自己的感情。

二.因物抒情类散文的教学策略

这类散文往往以对某一物体的细致的刻画描写来抒发作者因为这一物件而引发或是产生的独特的本我的感情, 这种感情一定是与这一物件息息相关的, 以它为点, 因它而发。这类散文并不普遍, 由于必修一中没有涉及, 这里就列举较典型的一篇:苏教版语文九年级教材中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对这类教材的处理通常采用的是钻研文本的方法, 在文本的字里行间细致体会作者如何借助这一物来抒情的。

第一, 紧扣教材, 让学生多读。这里的读有两层含义, 一是朗读, 一是阅读。状物类文章大都以散文的语言呈现在学生面前, 这些语言如诗一般, 给人以美的享受, 若能沉浸于其中美美地读一读, 读出文字的美来, 相信也是一件美事。然而一节课的时间有限, 而文章又很长, 不可能面面俱到, 注重引导学生美文美读, 就需要在教材处理时注意取舍, 在重点段落的朗读上加强指导, 以便朗读落到实处。体现在《白杨礼赞》这一篇目上就是对文中重点段落第5自然段的反复吟读,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 笔直的杆, 笔直的枝……”经过阅读就能领略到作者对白杨树不平凡的感情。

第二, 挖掘教材, 让学生能说。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老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空白处, 精心设计, 让每个学生都愿意在课堂上把握说话的机会。《白杨礼赞》文中开头就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树, 那么就要给学生机会通过阅读课文说出白杨树为什么不平凡, 它的不平凡又表现在那些方面, 要让每个学生都有说话的机会。

第三, 利用教材, 让学生会写。学生语文能力培养之一就是习作能力的培养。而教材是极好的范文, 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让学生学会一些写作的方法, 也是很有必要的。因而老师应充分利用教材, 让学生在学习教材中领悟写作方法, 以教促写再以写促教, 形成一个教学写作的良性循环。如《白杨礼赞》一文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文中用到了象征, 教师简要介绍什么是象征, 象征与比喻的区别。再提问:文章第5节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特征与象征意义有无联系?学生自由朗读、体会。明确, 那是象征的基础。从而让学生在写作中练习学会运用象征的手法写作。

三.以事抒情类散文的教学策略

这类散文常常是在记叙一件事情的基础上阐发作者对于这一件事的独到的感受, 不同于记叙文单一的叙事性, 以事抒情类散文是借助记叙下这件事而重在抒发自己的看法。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中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中韩少功的《我心归去》即是一篇以事抒情的散文, 作者借助移民头一个月的无聊经历, 回忆在故乡时的种种, 重在抒发作者“很想念家里”“惦念亲人”的感情。对于这一类散文的处理通常采用的是:知人论“事”的处理方法。这里以《我心归去》为例。

第一, 以记叙文的方式细致阅读课文, 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在文中体现就是, 结果是“我心归去”, 阅读过程中就是要找出这个起因和经过, 为什么要“归去”, 归哪里去。经过阅读我们知道, 因为作者移民法国, 在那儿的一个月让他觉得百般无聊, 思及故乡的种种好以及亲人的挂牵, 让他产生了“我心归去”这样的感叹。

第二, 对作者以及写作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有助于理解这一事件从而体会作者的感情甚至与他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导入新课之后教师要对作者有个大致的介绍:韩少功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 他的作品在国内外受到一致好评, 2002年2月, 获得法国文化部颁发的“法兰西文艺骑士勋章”。由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 作者在浪漫的法国是受到礼遇的, 那么为什么待了仅仅一个月就“我心归去”了。由此让学生找到文中直接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 比如“移民的日子是能让人发疯的”、“很想念家里”等等, 这样教师就自然的将学生由事件的叙述带到了重点的作者感情的抒发上。

第三, 教材本身的说明的运用, 在必修一的这一专题中主要体现在对话栏的充分利用上。文章第一小节在作者对他在法国居住地的描述结束后, 对话栏即说明“描写物质环境的优裕, 为下文作铺垫”, 教师通过提醒学生重视对话栏的内容让学生能够自主的去参与理解作者感情的变化, 真正实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同时更好的理解散文教材所表现的另类的情感。

因此, 在了解抒情散文教材处理的基本路径的前提下分别探索这三类抒情散文教材的教学策略, 有利于更系统细致的进行教学, 有利于实现教学环节的优化, 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抒情散文大致可分为借景抒情、因物抒情和以事抒情三类, 针对散文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本文避开抒情散文教材处理的基本路径, 主要就抒情散文教材的教学策略做探讨。

上一篇:台湾休闲农业发展下一篇:变色龙初三年级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