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准人工智能 养老机器人产业研究报告

2024-05-04

金准人工智能 养老机器人产业研究报告(精选5篇)

篇1:金准人工智能 养老机器人产业研究报告

金准人工智能 养老机器人产业研究报告

前言

目前,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我国总人口数17.3%,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适龄劳动人口的减少,中国的养老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与此同时,随着国内机器人产业的兴起,机器人养老成为了新的探索方向。在政策上,机器人养老也得到了大力的支持。据《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所规划,机器人将在5年内走入养老服务业。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的张文增教授也表示,机器人养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未来市场将是海量的。

尽管有政策的支持,学界和玩家们也纷纷看好该其前景,但目前机器人养老的市场情况却不容乐观。少数玩家针对养老这一特殊场景推出了更垂直的解决方案,而大部分的玩家都选择与儿童产品通用的方案,忽视了老年人这一人群的特殊属性。在此之下,机器人在养老市场的场推广上也却步履维艰,To B方面以医院和养老院两个场景率先形成小规模的初级市场,To C方面声势甚微。

近日,金准人工智能专家发现,无论是学者还是行业从业者对机器人养老的前景都持看好态度,甚至有海外企业涌入国内市场,但国内市场却存在着鱼龙混杂、大部分企业谈概念等突出问题。金准人工智能专家将起底机器人养老产业现状,深入分析众玩家打法和产品设计情况,以及市场需求与产业发展方向。

一、国内市场早期入局玩家

国内方面,目前入局的玩家并不多,大部分企业都处于试水和初步布局阶段。在应用场景上也主要分为家庭、养老院和医院三大典型场景。在市场早期,金准人工智能专家发现一些较为积极的早期入局者,如广东礼宾机器人、柚瓣机器人和优必选智慧养老克鲁泽Cruzr机器人。

1.广东礼宾机器人

医院是机器人养老的重要应用场景之一,成立于2015年的广东礼宾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目前就将市场重心放在了医院上,希望解决养老的一点刚需,陪伴老人度过漫长的护理期。据其CEO周全胜介绍,他们已经在机器人养老上做了三年,目前年出货量大约8000台。除了采购一些厂商的机器人本体外,自己也在开发硬件,并推出了小宝和精灵两款硬件产品。

2.新松家宝机器人

去年11月,辽宁德沃与沈阳新松联合开发了一款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今年年初,新松也展示了用于养老的家宝机器人,包含智能看护、亲情互动、远程医疗、家政服务等功能。同时,可以对老人身体健康状况进行实时监测,构建用户管理、健康检测、慢病管理、生活陪伴、家庭医生助理、紧急警报等服务在内的应用解决方案。此外,这款机器人还可以与家人视频通话、向老人推荐养生菜谱、规划旅游线路等。3.柚瓣机器人

去年,重庆柚瓣家科技有限公司与机器人本体厂商康力优蓝合作,推出了专门陪伴老人的机器人——“柚子”。这款机器人以康力优蓝的“小优”机器人为本体,搭载了柚瓣家科技的养老系统解决方案。在功能上,通过接入的第三方内容可以实现,听戏听歌等娱乐陪伴,同时,通过与外接医疗仪器相连,进行健康管理、测量血压血糖、提醒用药,远程呼叫等,最突出的功能是进行视频双向监控,可以监控老人状况、保姆是否悉心照料。

目前,这款产品主要在重庆市的养老院进行推广,据康力优蓝CMO赵博韬介绍,目前,该项目的提货量已达5000台。此外,也有其他向老年市场推广的渠道商进行相关咨询。

4.优必选智慧养老方案——克鲁泽Cruzr

国内人工智能独角兽公司优必选科技也在养老机器人市场上进行布局。据介绍,优必选以智能服务机器人克鲁泽Cruzr为本体,提供了一套智慧养老的解决方案。据优必选方面负责人吐露,根据前期市场调研和用户反馈,克鲁泽Cruzr计划在养老院等场景中的应用比较广泛。

在产品优化方面,克鲁泽Cruzr主要针对老年人提供健脑练习、情感交流、“零”学习成本唤醒、自主查询、数据分析以及运动指导等内容。

此外,还有天津哈士奇机器人科技公司、深圳市汉伟智能技术等公司也推出了智能养老机器人产品。

5.海外企业在中国的探索

日前,金准人工智能专家还通过上海国际机器人展会了解到一家名为甜甜圈机器人的日本企业。据该公司中国区负责人李中会表示,日本甜甜圈机器人株式会社由日本软银投资,与日本知名企业NEC、日立、安川电机、JAFCO、三井物产等公司有战略合作关系,主要面向老人看护市场。目前,该公司正在筹建中国部门,去年11月还加入山东阿兰图灵公司的阿兰图灵人工智能小镇项目。该公司表示,2018年将向海外市场发展,中国是首选方向。

去年6月,有消息称,护理用机器人的最大厂家安川电机,在与中国企业美的合作,拓展中国市场。希望借助安川电机的机器人制造技术,结合美的对中国市场熟悉,进行中国市场的拓展。金准人工智能专家从美的机器人处获悉,该项目已暂停一年多了,具体原因对方没有透露。金准人工智能专家认为,海外有竞争力的机器人企业涌入,将会刺激国产机器人企业在养老机器人市场上的探索,同时也将刺激国内市场更加规范。

二、养老机器人市场的三大突出问题

从2013年开始,中国成为了世界最大的机器人应用市场。据金准数据预测,预计2015-2018年全球服务机器人市场总规模约394亿美元,四年年均复合增长率21.07%。2018年全球服务机器人市场总规模将近130亿美元。可以说,中国的养老机器人市场非常广阔。然而,环顾养老机器人市场,却存在着玩家少、产品针对性差且不专注、市场推进缓慢等问题。

上文我们看到一些在此市场早期布局的企业,他们也都推出了针对老年人特点和需求的解决方案呢,而为了抢夺一部分老年市场,大部分的玩家做法是将儿童产品与老年产品混为一谈。在电商平台,我们能看到这种做法的产品比比皆是。

需要正视的问题是,儿童产品更注重教育属性,而老年人作为成年人更注重实用性。两者在内容上具有较大的差异性,老年人由于肌体能力、学习能力的下降,接触高科技的门槛较高。对于线上购物、线上支付、叫外卖、线上滴车、信息查询等年轻人习以为常的科技服务的操作能力,甚至是认知都非常弱。

因此,在现阶段机器人的技术和能力达不到帮助老年人端茶倒水、翻身排便的时候,将这些实用性的功能集成到机器人产品中,尚可解决一点养老的刚需。

老年人对互联网的接触较少,因此,在老年市场上,推广渠道是一个重要因素,此外,价格是影响市场推进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三、养老机器人产业的市场机会

面对这样一个庞大的市场,如今半温不火的状态,不禁让人追问,机会在哪,如何破局?金准人工智能专家带着这样的疑问,与研究学者、机器人厂商和养老专业人士进行了探讨。

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的张文增教授表示,机器人养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而且未来市场必是海量的。目前养老服务机器人的一个困境是机器人跟手机的差别并不大,只是移动着的手机,但在发声交互方面的进步很大。但在养老的实际场景中,操作物体认识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目前抓握能力尚需人遥控并且做复杂的编程,如果在这一方面能够再进一步开展深入研究,研发出相关产品后,在养老机器人等细分市场将有迅速点燃市场的极大可能性。在广东礼宾机器人CEO周全胜看来,机器人在养老上的应用,主要有医疗、应急和生活服务三个方面,但都依赖线下资源。同时,以目前的技术来看,机器人的应用还是要依赖于前后端的配合。因此,他认为现阶段应先解决一点养老的刚需问题,如在医院陪伴老人度过漫长的治疗期。优必选和康力优蓝等则将重心放在了养老院上,更多的通过在B端的合作,拓展市场。

北京普乐园养老院院长闫帅告诉金准人工智能专家,能与远程医疗对接的机器人还是很需要的,对于先阶段可以链接血压计、血糖仪等设备,也接入了外卖、淘宝、打车软件等内容,可以做视频监控,可以移动的机器人产品,可以考虑采购,但会考虑价格问题,毕竟相比之下价格更低的智能音箱也可以做到一部分功能。同时,闫院长也表示,更希望这种价格略高的产品,能以共享的方式提供。

四、先行者日本的经验

说到人口老龄化和机器人产业,首先会让我们想到邻国日本。日本是世界上老龄化问题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早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就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也是最先迈入老龄化社会的亚洲国家。中国的老龄化进程比日本要晚了二十年左右的时间,在日本实践中证明有效的产品,大都可以拿到中国来使用。

为了解决养老压力,日本采用了大数据与机器人结合的方式,大数据主要是将老人病例电子化,将检查结果、用药情况上传到云,避免医院重复性检查,同时可以根据数据预测患者罹患疾病的情况,及时对症下药。

机器人方面,日本的养老机器人主要有物理辅助机器人和社交辅助的机器人两类。物理辅助机器人是养老机器人市场较为高阶的产品,参与过为老年人提供介护服务的人都知道,介护中最艰难的是排便,其次关键的问题还有按时翻身以防生褥疮、对老人掉下床造成骨折和死亡事故提供警报、检测病人呼吸、心率等指数。

物理辅助机器人方面,日本松下公司推出的可由床变成轮椅的机器人Resyone、日本理化研究所(RIKEN-SRK)人机互动研究中心和日本住友理工公司在2015年推出的护理机器熊“Robear”等。社交辅助的机器人,主要负责和老年人进行互动,成为陪伴在其身边的伙伴,如Paro、Pepper、Babyloid和Ludwig等。

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之一的安川机电,目前也在用很大精力研发护理机器人,并且已经开发出了能够让病人锻炼手、腿等的机器人,通过不断在机器上活动,能让减弱或者丧失的运动功能重新获得运动能力。需要提出的是,日本属于社会养老、政府养老为主,因此在机器人养老的推动上更加积极。

结语:抓住老年人刚需才能打开市场

养老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家庭、医院和养老院将是三个典型场景。就中国的市场情况来看,家庭养老将持续想当长的阶段,所以机器人想要在养老上应用,应抓住老年人的刚需。

就目前市场上的产品来看,入局机器人养老的玩家较少,具有针对性的产品也较少,更多的玩家为了抢占市场,采用与儿童市场同一的方案,混淆了市场,不利于老年市场的拓展。

从市场需求来看,养老院对与养老机器人的需求是存在的,但是养老机构与机器人企业在沟通上相对缺乏,如果能双向推进相互的交流,该市场将有望迅速打开。

篇2:金准人工智能 养老机器人产业研究报告

前言

前段时间,朋友圈一篇名为《腾讯没有梦想》的文章引起了热议,文章开头的一句“腾讯正在丧失产品能力和创业精神,变成一家投资公司……”,更是引发了整个科技圈对“梦想”一词的深思。

在人工智能浪潮下,互联网巨头都在找寻自身的梦想和着力点。阿里近日频频在半导体行业发力,无论是全资收购中天微,还是投资寒武纪、Barefoot Networks、深鉴等五家芯片公司,都在向行业展示其在造“芯”上的梦想。而百度方面,近年来则在积极布局自动驾驶领域,不仅专门成立了智能汽车事业部,还在2017年推出了自动驾驶软件平台“Apollo”,并在年初的春晚上向全国人民进行展示。与之相比,手握一大把资本,到处投资的腾讯,其梦想究竟在哪里?

金准人工智能专家通过梳理腾讯近年来在机器人行业的投资情况,以及对产业链内的从业者、投资人进行了深度对话,发现了腾讯正在围绕机器人展开布局。从“择优而投”的投资战略到带着IP属性的机器人产品落地,腾讯正在通过与机器人企业在资本、技术和产品上的多重碰撞,将自身的AI能力在硬件领域不断尝试,探寻下一个人机交互入口,而机器人就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

近两年来,腾讯频繁加码机器人行业,两年内砸下上亿美元,在全球下注七家落地场景各异的机器人公司,并且成立了机器人实验室Robotics X研发机器人技术。而其与机器人的渊源实际上可追溯到这波AI浪潮尚未兴起的2010年。

一、密集布局机器人行业,上亿美元下注七家创企

5月3日一则融资新闻震动AI圈,8.2亿的单轮融资金额,50亿美元的估值,使优必选科技成为AI行业的焦点。而更有趣的是,优必选的这轮C轮融资,正是由腾讯领投的。据金准人工智能专家了解,腾讯在本轮融资中投了1.2亿美元。然而,这并不是腾讯第一次投资机器人公司。

2017年8月,腾讯给位于深圳的人形机器人企业乐聚机器人A轮融资5000万元。2017年10月26日,腾讯给加拿大的智能机器人公司Kindred Systems投资2800万美元。

同一周内,腾讯又参投了美国加州的教育机器人公司Wonder Workshop的C轮融资,具体金额不详。

2017年11月,腾讯将目光回转到了国内,月初腾讯参投了格斗竞技机器人创企深圳工匠社科技。

两周后,腾讯领投了国内商用服务机器人企业云迹科技的A轮融资。

进入2018年,腾讯到目前为止参加了两家机器人企业的投资,分别是4月25日美国送餐机器人Marble的A轮融资,以及5月3日领投震惊AI圈的优必选C轮融资。

腾讯的投资业务,目前由腾讯产业共赢基金负责。腾讯的投资基金起步于2011年,目前团队规模约50~60人。业务主要由四位执行董事姚磊文、夏尧、林海峰和陈少晖负责。

二、腾讯投资机器人行业的内在逻辑

金准人工智能专家认为,腾讯在从PC时代转向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过程中,始终掌握着C端用户的入口,而这也使得腾讯拥有着庞大的用户数据。目前,新一轮的人机交互入口虽然在转移,却还没落地到具体的领域。因此,腾讯其实是在凭借着拥有的用户喜好数据,推测下一代人机交互入口,并利用资本广泛锁住所有可能领域。

赶上了互联网红利的腾讯,钱自然是不缺的,但电商、搜索、硬件等领域却不如人意,而这也是由其基因所决定的。因此,腾讯投资的领域大都是其不擅长的领域,比如投资做电商的京东,做搜索的搜狗,以及广泛投资机器人企业。从机器人行业角度,金准人工智能专家拆解了腾讯投资机器人的内在逻辑,发现腾讯在机器人行业的投资不局限于品类、地域和轮次,更加看重公司的发展潜力,更细致来说,就是公司的背景、合作机会、市场潜力。

1、品类广泛、偏重热门领域

从腾讯两年七次投资机器人创企来看,腾讯在机器人上的投资非常广泛,除了工业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腾讯将To B和To C的服务机器人企业都投了。其中既有优必选、乐聚这样的人形机器人企业,又有教育机器人、娱乐机器人、商用服务类机器人企业。而这些公司所涉及到的行业也正是机器人应用方面较为热门的领域。

其中,商用服务类是近年来机器人企业不断涌入的一个重点方向,国内像新松这样的工业龙头企业也在推出了服务机器人“松果三剑客”,扫地机器人巨头科沃斯也推出了“旺宝”机器人,一些中小型企业的产品更是非常多样化。

云迹科技商用服务机器人云帆

腾讯在2017年11月投资了商业服务类机器人公司云迹科技,这家公司成立于 2014 年,是一家研发机器人室内定位导航、移动领域技术的公司。目前云迹科技已经推出了三款自研的商用服务机器人产品:“智能商用服务机器人润”、“智能移动平台水滴”以及“大屏展示交互机器人云帆”。此外,云迹科技还在2016年与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毅联合成立了云迹院士工程站,这也是中国首家服务机器人研究领域的院士工作站。在5月19日举办的GAITC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大会上,云迹科技的润机器人还成为全场唯一为嘉宾提供服务的机器人。

除商用服务机器人外,娱乐、教育机器人一直是机器人行业风口最盛的品类。今年3月底,爱奇艺兴起了一款机器人格斗综艺《机器人争霸》,其中的GEIO 系列机器人,由深圳工匠社科技生产。而这家公司,在2017年11月获得了腾讯的A轮融资。这家公司成立于2015年是一家小型机器人技术及衍生品公司,主打产品为Ganker 系列和 GEIO 系列的格斗机器人,操作者可操控机器人与其他机器人玩家一起格斗对打。同时,Ganker通过模块化设计,玩家可以轻松在十分钟内自行动手组装一个机器人。

2、不限地域、但中美最多

根据2017年中国资本海外布局活跃机构TOP10排行,腾讯以28起海外投资事件成为最活跃的CVC,并且投资数量是第二名阿里的两倍。而从腾讯投资的七家机器人创企来看,北美企业占据了三席席位,智能机器人公司Kindred Systems、教育机器人公司Wonder Workshop以及送餐机器人创企Marble。

金准人工智能专家了解到,腾讯在海外除了投资机器人企业,还投资了不少大学以及研究机构,有些项目甚至在5-8年内是不会落地应用的。在他看来,短期内的技术变现并不是腾讯的目的,腾讯正在通过投资的形式在技术、产品、用户入口进行尝试,以期未来率先打通新交互入口的产业链,即便不是第一个,也不会被落下。

在腾讯海外投资的机器人企业中,Wonder Workshop是一家位于加州湾区成立于2012年的教育机器人创企,主打STEM编程机器人产品。目前已经推出Dash、Dot编程机器人,以及最先的面向“11岁以上”儿童的编程机器人Cue三款产品。

而近期,腾讯参投的美国送餐机器人创企Marble则成立于2015年,该公司去年4月与美国点评网站Yelp合作推出了自动送餐机器人,随后又宣布与外卖公司DoorDash达成合作,并计划将今年内推出第二代机器人。同时,Marble称将在“最后一英里物流”上加倍投资,未来将不仅限于送餐,还会把配送业务扩大到药品及更广泛的零售领域。目前,Marble送餐机器人已经在旧金山当地餐馆进行了多次试验。

3、看重潜力、投资多在A轮之后

我们发现腾讯在机器人上的每一笔投资都是深思熟虑的,并不是“财大气粗”地直接“买买买”。腾讯投资的这几家机器人公司在各自领域都非常具有发展潜力,而这种判断是基于公司核心团队背景以及技术实力两大方面。同时,腾讯在机器人投资方面也更加稳重,都是在这些企业拿出了实际产品,并且真正在进行应用落地的时候,因此,腾讯的投资也都发生在A轮或者A轮之后。比如说,2017年8月,腾讯投资的乐聚机器人,这家公司由三位哈工大博士冷晓琨、常琳、安子威于2016年共同创建。据乐聚工作人员透露,目前冷晓琨、常琳两位创始人仍是哈工大的在读博士,并且整个乐聚的核心团队也都是从哈工大机器人俱乐部孵化出来的。2017年创始人冷晓琨还曾凭借乐聚机器人入选2017福布斯中国30位30岁以下精英榜。同时,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工大机电控制及自动化系教授蔡鹤皋担任乐聚的首席科学家。

而这家企业之所以获得腾讯的青睐,不仅是其背后有着强大的学术背景,更加重要的是,这家公司拥有自研的高精度强扭矩舵机以及双足步态算法,机器人本体全部部件都实现了自主研发。目前,乐聚已经推出了AELOS系列的娱乐、专业和教育三个版本的人形机器人,并在研发一款名为TALOS的主打家庭场景的智能机器人。

这种投资逻辑,腾讯也将其用在了海外投资上,比如腾讯投资的加拿大教育机器人公司Kindred Systems,就是由加拿大发明家和理论物理学家Geordie Rose和Suzanne Gildert两位博士共同创立的,腾讯也大方地为这家公司砸金2800万美元。Kindred将自身定位为一家智能机器人企业,他们正在尝试生产C-3PO型机器人,该公司希望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使其可具有思考和执行任务的能力,使机器人可完成电子商务配送中心的分类和打包工作。目前,该公司的第一款产品已经在零售商进行试点,Gap公司就是其试点企业之一。

三、砸钱之后:与机器人企业进行技术合作

腾讯投资机器人企业后,并不是扔完钱就跑了,而是会与机器人企业进行技术合作。正是由于“合作”这个潜在的目的,使得腾讯在投资国内机器人企业时,更偏重和自己同处深圳的企业。这从腾讯在国内投资的四家机器人企业中,有三家位于深圳就能看得出来。

在同是位于深圳、又同是获得了腾讯的投资的优必选、乐聚和工匠社三家机器人企业中,优必选算是与腾讯合作时间最长、合作最为深入的机器人企业了。

在5月3日优必选8.2亿的C轮融资中,腾讯作为领投方据传本轮给优必选投了1.2亿美元。而优必选CEO周剑也表示,腾讯这轮投资是战略投资。

事实上,在此之前腾讯已经与优必选在产品层面有过合作。

2017年6月在腾讯云主办的“云+未来”峰会上,优必选联合腾讯发布了一款智能家庭人形机器人Qrobot Alpha,将腾讯云端AI助手云小微接入到Qrobot Alpha中,使其可接入QQ关系链以及QQ音乐、企鹅FM等内容。这款产品也曾被媒体戏称为,机器的身体,“企鹅”的心。

今年2月,腾讯的终端AI助手腾讯叮当也与优必选合作推出了智能教育机器人Alpha Ebot。Alpha Ebot外观与Alpha 1s非常类似,使用了优必选自研的16个伺服舵机,数据库则由腾讯叮提供,可陪儿童聊天、唱歌、跳舞,还能查询天气、查询汇率等信息。金准人工智能专家近日也独家获悉,腾讯与优必选新的合作产品将在下半年上市,将基于腾讯叮当的智能语音交互技术以及内容生态,场景则仍是在家庭陪伴、娱乐教育方向。

对于另外一家同是位于深圳的人形机器人企业乐聚机器人,相比于优必选,腾讯投资的更早,但同样是又出钱又出技术。乐聚市场部负责人告诉金准人工智能专家,乐聚正基于腾讯孵化器进行合作,由乐聚提供机器人本体,腾讯提供自家的AI技术以及内容生态,而且合作的产品则不局限于小型的人形机器人,还有高度达170cm的大型人形机器人。

工匠社格斗机器人GEIO 同样是2017年投资的,又同是在深圳的另外一家企业工匠社科技,也与腾讯进行了合作。

工匠社科技CEO招俊健告诉金准人工智能专家,目前,工匠社一直与腾讯在IP衍生品上进行合作,“算是运用他们的IP衍生优势打造世界观和动漫产物,GEIO系列就是两家合作的产品”。

四、腾讯机器人产品的不断尝试

腾讯近两年来在机器人上的投资合作正越来约紧密,而腾讯在机器人上的早期探索,则有被时间逐渐淹没之态。其实,除了近两年腾讯除了给机器人企业投资外,还进行了不少技术和产品尝试,时间可以追溯到第三波AI浪潮尚未兴起的2010年。八年的时间里,腾讯与机器人企业频繁接触,在资本、技术和产品上进行着多重碰撞。除了上文提到的优必选、乐聚,腾讯还曾和 Qrobot 机器人平台、华硕、Sphero等多家企业合作过。

早在2010年腾讯就和中科院先进院联合推出过一款名为“小Q机器人”的机器人产品,不过当时AI技术尚未兴起,小Q机器人只是具备生活资讯、自定义对话、文本朗读和搜索等功能,外观上看,也是以QQ企鹅的形象呈现的,这款产品可以看作是腾讯机器人梦想的起步产品了。

2015年腾讯与美国著名智能玩具研发商Sphero共同推出了一款主打智能娱乐的微宝智能球型机器人,可使用蓝牙连接后,用户可通过配套移动APP《微宝大冒险》对智能球型机器人进行操作、游戏和互动。Sphero还是获迪士尼正版授权星球大战原型机器人BB-8的生产商。

2017年腾讯又正式发布了第二代的小Q机器人,外观上看起来像是一个水管配上一个显示屏,内置腾讯云小微AI语音平台,支持语音和触碰双重操控,能够通过语音指令对智能家居产品进行操控,支持视频聊天、天天P图和人脸识别功能。而这款产品本质上主打的还是腾讯的内容生态,接入了QQ音乐、企鹅FM等腾讯资源,可以任意点播电子书、相声、曲艺、英语、动画片等高清音视频内容。

2017年11月,腾讯还与华硕联合推出Zenbo Qrobot小布机器人,2016年在台北电脑展上华硕就展示了小布机器人,不过其采用的是 Google 的语音交互平台。2017年华硕发布了小布机器人国内版本,在硬件部分没有变化,只是语音交互平台换成了腾讯云小微。

今年来,主打教育、儿童市场的机器人产品非常火爆。在国内机器人创企Roobo的一位负责人看来,目前,BAT都在找寻AI落地场景,而目前看来机器人市场,特别是在儿童方向,市场教育已有了不错的基础。腾讯投资机器人企业以及进行产品合作,很大程度上就是在结合腾讯云进行AI技术落地,同时还可将微信、QQ等场景进行带入。

除了将AI技术落地到机器人上,腾讯也十分看重机器人技术的研发,今年3月,腾讯就成立了机器人实验室Robotics X。据腾讯副总裁姚星介绍,Robotics X和AI Lab一样隶属于腾讯技术工程事业群(TEG),由此可见腾讯将机器人研究和AI技术一样,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五、从BAT看我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 当前,我国机器人市场进入高速发展期,2017年市场规模约62.8亿美元,2012-2017年平均增长率达到28%。

图表2:2012-2017年我国机器人市场规模增长情况(单位:亿美元,%)

其中,工业机器人连续五年成为全球第一大应用市场,服务机器人需求潜力巨大,特种机器人应用场景显著扩展,核心零部件国产化进程不断加快,创新型企业大量涌现,部分技术已可形成规模化产品,并在某些领域具有明显优势。2017年,工业机器人是机器人市场主要产品,所占整体比重高达67.2%,市场规模为42.2亿美元。此外,得益于互联网巨头对机器人在服务场景应用的投入,服务机器人所占比重也超过20%,市场规模达到13.2亿美元。

图表3:2017年我国机器人市场结构(单位:亿美元,%)

1、工业机器人

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发展较快,约占全球市场份额三分之一,是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2016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保持高速增长,销量同比增长31.3%。按照应用类型分,目前国内市场的搬运上下料机器人占比最高,达到61%;其次是装配机器人,占比15%,高于焊接机器人占比6个百分点。当前,我国生产制造智能化改造升级的需求日益凸显,工业机器人的市场需求依然旺盛,据估算2017年我国工业机器人销量首次超过11万台,市场规模达到42.2亿美元。

图表4:2012-2017年我国工业机器人销售额及增长率(单位:亿美元,%)

图表5: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应用结构(单位:亿美元,%)

在需求端,未来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快速上涨,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构建以智能制造为根本特征的新型制造体系迫在眉睫,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将呈现大幅增长。金准人工智能专家预测,到2023年,国内市场规模将翻一番,进一步扩大到接近80亿美元。

图表6:2018-2023年我国工业机器人销售额及增长率预测(单位:亿美元,%)

另外,在供给端,根据三部委发布的《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到2020年,我国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年产量达到10万台,六轴及以上工业机器人年产量达到5万台以上。工业机器人速度、载荷、精度、自重比等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达到8万小时。

2、服务机器人

我国服务机器人的市场规模快速扩大,成为机器人市场应用中颇具亮点的领域。2016年,我国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达到10.3亿美元;据估算2017年我国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13.2亿美元,同比增长约28%,高于全球服务机器人市场年均增速。其中,我国家用服务机器人、医疗服务机器人和公共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分别为5.3亿美元、4.1亿美元和3.8亿美元,家用服务机器人市场增速相对领先。

图表7:我国服务机器人市场应用结构(单位:亿美元,%)

截至2017年底,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2.41亿人,占总人口的17.3%。老龄化社会服务、医疗康复、救灾救援、公共安全、教育娱乐、重大科学研究等领域对服务机器人的需求也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根据《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到2020年我国服务机器人年销售收入将超过300亿元,在助老助残、医疗康复等领域实现小批量生产及应用。因此,金准人工智能专家预测,我国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将增长至66亿美元。

图表8:2012-2023年我国服务机器人销售额及增长率(单位:亿美元,%)

3、特种机器人 当前,我国特种机器人市场保持较快发展,各种类型不断出现,在应对地震、洪涝和极端天气,以及矿难、火灾、安防等公共安全事件中,对特种机器人有着突出的需求。2016年,我国特种机器人市场规模达到6.3亿美元,增速达到16.7%,略高于全球特种机器人增速。其中,军事应用机器人、极限作业机器人和应急救援机器人市场规模分别为4.8亿美元、1.1亿美元和0.4亿美元,其中极限作业机器人是增速最快的领域。

图表9:我国特种机器人市场应用结构(单位:亿美元,%)

2017年,据估算,我国特种机器人市场规模为7.4亿美元。随着我国企业对安全生产意识的进一步提升,将逐步使用特种机器人替代人在高危场所和复杂环境中进行作业。到2023年,特种机器人的国内市场需求有望达到18.7亿美元。

图表10:2012-2023年我国特种机器人销售额及增长率(单位:亿美元,%)

总结:BAT的AI梦想

在这个人人都在谈论梦想的年代,没有梦想,或是没有明确目标的人会被嘲笑,一家公司也是如此。互联网巨头BAT更是每天都成为人们盯角的流量话题,它们的梦想也成为了整个行业关注的焦点。在这个AI时代下,BAT正在为自己构建起不同的梦想。

如果从近来的发展趋势上看,近来阿里频发在半导体行业发力,无论是近来全资收购中天微,还是投资寒武纪、Barefoot Networks、深鉴、耐能(Kneron)、翱捷科技(ASR)等五家芯片公司,阿里展现出的是其在网络芯片、手机端芯片、IOT芯片等方面多样化芯片上的梦想。

篇3:金准人工智能 养老机器人产业研究报告

2010年, 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2013年, 中国成为世界工业机器人的最大市场。2015年, 中国市场共售出6.6万台工业机器人, 连续三年位居全球市场首位。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 (IFR) 预测, 2018年中国工业机器人的销量将达到15万台, 占全球销量超过三分之一, 规模是第二大市场日本 (4万台) 的近四倍。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预测, 未来十年, 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的总规模将达6 000亿元。

2012年之前, 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由外资品牌统治。之后, 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刺激下, 国产品牌爆发, 到2015年, 已经占据了32.5%的国内市场。

2015年5月, 国务院发布《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 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被列为十大重点之一。2016年4月, 工信部、发改委、财政部三部委联合发布了《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 (2016-2020年) 》, 提出“到2020年, 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年产量达到10万台”。

不仅中央政府, 各级地方政府也将机器人产业作为重点扶持对象。提出产业发展目标, 给出从财政补贴到用地、立项等各方面的支持政策。

天时地利之下, 中国机器人公司能否抓住机遇更上层楼?

当前, 中国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正快速从汽车行业向一般工业拓展, 这意味着新兴公司可以避开巨头公司在汽车行业难以撼动的优势, 在新兴市场获得自己的一席之地。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和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机器人的深度融合, 机器人产业正在进入技术爆发期。机器人未来将越来越智能化, 应用范围也将拓展到工业之外的服务领域, 将给机器人产业带来更大的想象空间。而那些拥有独特技术的公司, 无疑也将站在浪潮之巅。

据工信部统计, 中国已有大大小小的机器人公司800余家。按照工信部的规划, 到2020年, 中国要形成较为完善的工业机器人产业体系, 培育3家以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打造5个以上机器人配套产业集群, 在高端市场的产品占有率达到50%以上。

谁能脱颖而出成为龙头企业?《财经》接触的业界多数意见认为, 结合市场表现和创新潜力, 新松机器人自动化有限公司 (300024.SZ) 、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安徽埃夫特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南京埃斯顿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新时达机器人有限公司 (002527.SZ) 等公司是强有力的候选者。但与此同时, 随着竞争加剧, 将有数以百计的机器人公司被淘汰出局。

中国市场爆发

市场规模已是世界最大并仍在高速增长, 市场格局正在从汽车行业应用为主快速向量大面广的一般制造业应用拓展

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的增长与汽车行业相关。不论在世界还是在中国, 汽车行业始终是工业机器人最大的应用市场。上世纪70年代, 日本川崎重工从美国引进工业机器人技术, 并将其产业化, 首先应用在自家的摩托车生产线上, 后来大规模在汽车行业推广应用。

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2008年后增速开始加快, 2010年迎来了首个爆发式增长, 该年中国市场销售工业机器人14978台, 销量同比增加171%。

这一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增长主要得益于汽车行业投资的增加。2009年中国汽车销量跃居世界第一, 同时政策鼓励提高市场集中度的刺激下, 2009年-2010年, 中国合资品牌和自主品牌汽车厂商都大规模扩张了汽车产能。

IFR数据显示, 2010年的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中, 用于焊接、喷涂及各种装配操作的机器人所占比例约为55%, 主要用于汽车行业。从增速来看, 增长最快的是用于汽车整车制造焊接工艺中的弧焊机器人, 同比增长了186%, 占当年工业机器人总安装量的39%。

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另一个增长动力, 来自一般工业的升级换代需求, 并替代成本日益增长的劳动力。

据中智人力资本调研与数据服务中心发布的《2016年一线用工管理调研报告》, 2015年一二线城市制造型企业普通一线员工普通年收入约5.8万元。这一收入水平相比2000年制造业平均工资, 增长了约6倍。同时, 2009年往后, 长三角、珠三角等制造业密集地区, 开始大规模出现“用工荒”现象。

中国当下的产业转型, 类似日本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情景。彼时日本产业结构从重化工业向半导体、汽车等资金、技术密集型行业倾斜, 这导致制造业占GDP比例降低, 但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却持续增长。

2008年, 中国第一经济大省广东率先推动产业转型, 转移和限制劳动密集型企业, 推动产业向先进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等转型。到2012年, 产业转型风潮波及浙江等地。2015年, 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 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成为国策。

反映到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 是一般工业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的数据显示, 2013年, 中国市场销售工业机器人约3.7万台, 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2015年, 中国销售工业机器人约6.6万台, 占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比例超过四分之一。

从应用行业看, 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正在快速从汽车行业向一般工业拓展。2015年, 汽车行业占工业机器人市场的比例已经降到了36.8%, 工业机器人应用拓展到更多行业。从应用领域看, 2015年销售比例最高的是搬运及上下料机器人, 占总销量的43.8%, 这类机器人可广泛运用于各门类的一般工业。

中国工业机器人仍有巨大增长空间。业内常用机器人密度来衡量一国制造业自动化水平, 根据工信部的数据, 2015年, 中国制造业每万名工人使用工业机器人数量为36台, 而同期全球平均水平为66台, 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超过200台。日本、韩国、德国的机器人密度均在中国10倍以上。

2013年12月, 工信部制定《关于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首次提出到2020年“机器人密度 (每万名员工使用机器人台数) 达到100以上”的目标。

2016年4月, 工信部副部长怀进鹏在第四届中国电子信息博览会上表示, 2020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年销量将达到15万台, 中国机器人产业产值将突破1000亿元人民币, 到2025年工业机器人年销产量将达到26万台。

汽车业希望不大

中国汽车市场由外资汽车巨头主导, 它们与欧日的机器人四大家族紧密合作, 中国公司机会不大

工业机器人最初是为了满足汽车制造工艺要求而被设计出来的。德国库卡、瑞士ABB、日本安川电机和发那科是世界最大的四家工业机器人公司 (下称“四大家族”) , 它们也是最早进入汽车行业的工业机器人公司。日本的安川、发那科与日本的汽车工业密不可分, 德国的库卡、瑞士的ABB则与欧洲的汽车工业紧密相连。在日本、德国, 其汽车行业的机器人密度是该国平均水平的5倍左右。

而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尽管在1961年就引入了机器人产品, 但到了机器人技术逐渐发展成熟的上世纪90年代, 全球汽车制造业中心已经从美国转移到日本、德国, 有受访的国内机器人公司认为, 这是美国没有诞生机器人巨头公司的原因。

改革开放后, 中国汽车工业采用“用市场换技术”, 引进外资品牌, 建立合资工厂, 四大家族随之进入并统治了中国汽车制造业。

汽车制造业是工业机器人应用的第一市场, 具体到中国, 国产工业机器人增速加快, 但在汽车行业进展缓慢。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统计数据显示, 2015年国产机器人市场份额上升至32.5%。但在汽车制造业, 国产工业机器人占比仅为12.3%。

中国工业机器人起步并不晚。早在上世纪80年代, 中央政府即出资支持工业机器人研发。1997年还在一汽大众运行了第一条国产的冲压自动化线。可惜的是, 这些项目停留在科研层面, 并没有商业化。

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历程, 对工业机器人的使用偏好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改革开放后, 中国汽车工业发展战略改变, 变自主研发为“用市场换技术”, 随后引进系列外资品牌, 在国内设立合资工厂。

《财经》记者了解到, 合资工厂从国外引进成套汽车生产线, 连同引进了生产线上的工业机器人。外资汽车厂商在发展过程中, 已经与四大家族结成紧密合作关系, 国内工业机器人公司难以介入。比如发那科是通用汽车全球指定的唯一工业机器人供应商。

这与韩国对比鲜明。韩国坚持发展本国自主汽车品牌, 国产工业机器人也随之发展起来。韩国现代重工工业机器人在韩国汽车业大量使用, 在中国长城、江淮等汽车生产线上也有应用。

但国产汽车品牌, 也鲜少采用国产工业机器人。

新松机器人自动化有限公司中央研究院院长徐方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认为, 国内一些自主品牌很难说有自主技术, “技术上受制于人, 生产装备自然也听别人的”。

另外, 国产工业机器人与外资品牌相比存在技术差距。汽车行业在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中属于高端行业, 对工业机器人性能要求苛刻。

以可靠性为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所长王田苗曾公开表示, 国产工业机器人故障率高, 寿命只有8000小时, 国外产品寿命可达5万~10万小时。

对汽车厂商来说, 一条30万辆的汽车自动化生产线, 平均一分多钟就产出一辆汽车, 因机器人故障影响生产线正常运行, 将得不偿失。

徐方对《财经》记者说, 国产工业机器人与国外品牌存在技术差距, 但并没有传说中那么大。新松的工业机器人无故障运行时间已经达到4万小时, 关键是没有市场机会。

新松是国内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公司之一, 其移动机器人产品广泛运用在汽车总装生产线上。新松在移动机器人上的突破源于一次偶然机遇。1992年, 因为受美国制裁, 华晨金杯的移动机器人供货中断, 于是委托新松前身沈阳自动化所研制开发。以此为契机, 新松打开了汽车业移动机器人市场, 如今已经是国内移动机器人最大的供货商。

除了这个机会, 新松能发展起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是移动机器人一般批量较小, 国产工业机器人有比较优势。

2012年, 新松承接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联合主导的“智能制造示范项目”。为一汽集团提供一条焊接生产线, 使用新松28台通用型工业机器人。彼时新松将其视为战略转型的标志性事件——从为客户提供系统化解决方案到批量生产工业机器人。

“这条生产线现在还在运行。”徐方说。但汽车行业已经很成熟, 市场机会少, 同时汽车业对机器人性能非常敏感, 国产机器人口碑不佳, 汽车厂商不愿冒险采用。“除非国家支持, 否则很难获得市场机会。”

业内公认, 在汽车制造业, 四大家族的竞争优势是全方位的。

工业机器人产业链分上游零部件、中游机器人本体及下游系统集成。四大家族中, 仅库卡是单纯的机器人本体制造商。其他三家业务均覆盖从上游零部件到下游系统集成的全产业链, 从而构建了全方位的竞争优势。

工业机器人三大核心零部件是控制器、伺服电机、减速器。这三者占到机器人本体成本七成以上。以日系的安川电机和发那科为例, 除减速器外采, 其他均为自己生产。国内绝大多数工业机器人公司, 这些部件都需要从外面采购。

“这导致四大家族成本反而更低。”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秘书长宋晓刚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指出。即使在同为外采的减速器部分, 四大家族销售量大, 采购价格也更低。

四大家族是最早进入汽车行业的工业机器人公司, 市场占比也最大, 在强调对行业工艺了解的系统集成部分, 四大家族浸淫多年, 同样具有技术优势。

“汽车制造业的机会很小。”徐方对《财经》记者说, 围绕汽车厂家会有一些国内的系统集成商, 但普遍规模很小, “它们要么掌握客户资源, 要么做四大家族不愿做的部分”。

徐方称, 新松是工业机器人领域的“国家队”, 会保持在汽车制造业的技术能力, 从市场前景看, “更看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机遇”。

争夺蓝海市场

在汽车行业之外的一般制造业, 四大家族统治力减弱, 这为国内工业机器人公司带来了机会

2014年是国产工业机器人的元年, “就像到了一个临界点, 一般制造业的需求突然涌现出来”。埃夫特智能装备公司副总经理张帷对《财经》记者说。幸运的是, 汽车行业里令人望而生畏的四大家族“对这些行业也不了解”。

埃夫特是国内工业机器人公司中的佼佼者, 前身是奇瑞汽车下属的汽车设备部, 改制后引入美的集团, 奇瑞股份降低至1.5%, 成为美的、埃夫特管理层及芜湖国资委三方共同持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

但随一般制造业机会涌动, 四大家族也开始行动起来, 尤其是在需求量潜力较大的3C、家电制造业迅速进行了布局。

2015年8月, 安川电机与美的集团合资成立两家机器人公司。其中, “广东美的安川服务机器人有限公司”由美的控股60.1%、安川参股39.9%;“广东安川美的工业机器人有限公司”则由安川控股51%、美的参股49%。

“我们的重心在家电行业。”安川电机中国公司机器人事业部部长西川清吾对《财经》记者表示。他指出, 3C领域最大市场是苹果的i Phone生产线, 但很难进入。“苹果最大代工商富士康有自己的工业机器人产品。”

ABB也在与国内家电巨头合作。2015年4月, 上海ABB工程有限公司与格力电器结成了战略合作关系。当年8月, ABB在广东珠海设立子公司, 以重点开拓3C与家电领域。8月16日, ABB与长虹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宣布双方将在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开发、系统集成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发那科策略略有不同。发那科是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公司。上海发那科机器人有限公司总经理钱晖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 发那科的策略是寻找并进入需求量较大的市场。“我们持一个开放的态度, 不会特别寻找一个战略合作伙伴。”

钱晖对《财经》记者介绍说, 发那科在中国销售的工业机器人中, 55%来自一般制造业, 排名前三的分别为家电、物流和电子电气行业。

因为中国市场的增长潜力, 发那科计划在日本新设工业机器人工厂, 将产能由月产5000台增长至1万台。

尽管在这些新兴行业, 四大家族在系统集成方面的优势减弱, 但其面对国内工业机器人公司仍然拥有技术和价格优势。

四大家族的价格优势体现在其核心零部件能够自己生产, 以及规模化生产带来的成本降低和采购的价格优势。比如减速器占到工业机器人本体成本的三分之一, 四大家族的规模优势, 导致其采购价格要比国内企业便宜一半。

“我们的策略是避开四大家族重点关注的领域。”张帷对《财经》记者说。据他介绍, 埃夫特在一般制造业的策略, 是重点开拓和培育一些边缘市场, 在四大家族进入之前就建立起市场地位和品牌优势。

埃夫特的策略至少已经在卫陶行业取得了成功。埃夫特进入卫陶行业的杀手级应用是喷釉机器人, 抓住了卫陶行业的市场痛点——卫陶行业的喷釉工作环境恶劣, 工人易染上尘肺病。

进入卫陶行业后, 埃夫特联合合作伙伴将应用拓展到坯料打磨、喷漆等环节, 现在埃夫特已经拓展到这个行业所有的工业机器人应用。“从喷釉切入后, 我们又向生产线前端、后端延伸, 目前已是卫陶行业当之无愧的领先者。”张帷称。

张帷希望埃夫特利用时间差, 建立起自己的独特竞争力。“等四大家族进来时, 我会比它们对行业更了解, 而且有品牌优势。”

通过复制卫陶行业的经验, 埃夫特又将业务拓展到酿酒、金属加工、家具等细分市场。

在技术能力构建上, 埃夫特倾向于通过收购来加快节奏。2014年11月, 埃夫特收购意大利CMA喷涂机器人公司, 为自己的产品库增添了喷涂机器人品类;今年3月, 埃夫特收购意大利EVOLUT公司, 完善自己在金属加工领域的系统集成能力。

张帷称, 埃夫特技术突破的关键在于上游核心零部件, 希望能继续获得好的并购机会。他认为要超过四大家族很难, 能生存下去就是成功。而因为中国市场的机遇, “我们肯定能生存下去”。

不仅埃夫特在利用并购突破技术瓶颈, 美的对库卡的收购也进入新阶段, 8月4日, 美的收购库卡的额外要约期结束, 持有81.04%股份的库卡股东接受了美的的收购要约, 而美的此前已持有库卡13.51%的股权, 交割之后, 美的将持有库卡94.55%的股份。

中国公司拿下四大家族之一的控制权, 是国内机器人热潮中最引人注目的事件。库卡的营收中, 来自汽车行业的收入占到一半, 是四大家族中比例最高的, 对库卡而言, 与美的联姻既能帮助开拓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 也有助于其业务从汽车为主迈向多元化。

对美的而言, 收购库卡是其企业转型的双重缩影, 一方面是企业内部的制造升级, 另一方面是主营业务的转型。2012年以来, 美的已经累计投入了上千台机器人来提高生产效率, 美的在收购要约中表示, “美的可凭借库卡在工业机器人和自动化生产领域的技术优势, 提升公司生产效率, 推动公司制造升级”。

美的集团董事长方洪波7月曾针对此次收购表示, “不能为了喜欢吃火锅就把海底捞买了”, 美的收购库卡“还是把它 (机器人) 当作一个产业来发展”。言下之意, 除了满足自身需求, 美的还会借此进入机器人产业, 将其打造为公司新的业务增长点。

技术变革契机

机器人产业正处在技术拐点, 随着新技术的应用, 将带来新的市场和颠覆性的力量

2015年初,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教授魏洪兴和另两名合伙人联合创立了遨博智能科技公司。他感觉时机已到, 机不可失。

遨博将自己的产品方向定位为人机协作机器人。所谓人机协作机器人, 指的是可以与人在生产线上协同作业, 而传统机器人如应用在汽车制造业的工业机器人, 必须置于隔离区域使用。

“人机协同作业, 意味着可以应用在不能完全自动化的生产线上。”魏洪兴对《财经》记者表示。据他介绍, 因为人机协同的特点, 协作机器人还可以超出工业领域, 拓展至服务机器人范畴, 比如应用在医疗行业, 与医生一起工作。

魏洪兴告诉《财经》记者, 遨博的特点是能够自主生产除减速器外的其他核心零部件, 从而为未来的价格竞争打下基础。遨博正在与一家国内减速器厂商商谈合作, 未来将把机器人关节内部件模块化, 进一步降低成本, 这些模块化零部件也可以外售给其他机器人公司。

但徐方认为, 协作机器人是一个技术定义的机器人, 而不是市场定义的机器人。目前协作机器人市场才刚刚起步, 应用还有待培养。

不过, 业内普遍看好协作机器人未来的市场前景。英国巴克莱银行研报认为, 2015年往后的五年内, 全球协作机器人的需求量将达到25万台。而传统工业机器人历经40余年的发展, 去年销量才达到24.8万台。

四大家族对协作机器人的布局迥异。西川清吾表示, 安川电机未来的技术布局仍然将围绕传统应用市场客户的需求, 来进行工业机器人的技术改进。比如, 适应汽车制造轻量化的技术要求等, 并持续改良精度、负载、可靠性等技术指标。

ABB是四大家中在协作机器人动作较大的。2015年4月, ABB在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推出了其首款协作机器人——双臂机器人YUMI。

ABB机器人事业部中国区总裁李刚向《财经》记者介绍, YUMI的设想始于2006年智能手机革命兴起, 当时普遍认为智能手机市场会迎来爆发式增长。ABB就研究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小型移动电子设备生产线的自动化解决方案。

李刚表示, 移动电子设备生产线是一个复杂庞大的小件装配体系。解决方案要适应生产线, 还要确保附近的工人的安全, 于是YUMI应运而生。YUMI的产生是为了满足电子消费品行业需求, 未来会在更多领域使用。

李刚认为, 未来传统工业机器人和人机协作机器人会长期并存, 传统工业正在向柔性、高效、协作、数字化的“未来工厂”演进, 这个过程中需要大量使用传统工业机器人和协作机器人。另外, 传统工业机器人结合各类视觉及环境监测系统, 在安全控制上也可以更趋近人机协同。

张帷对《财经》记者表示, 埃夫特将未来翻盘的点押注在智能工业机器人方面。埃夫特所称的智能机器人, 是指将工业机器人与大数据结合起来, 将每台工业机器人的数据上传至云平台, 分析处理后, 为工业机器人的运行和定制化生产提供支持。

北航机器人研究所所长王田苗告诉《财经》记者, 目前工业机器人智能化的一个趋势是“体感示教”, 即改变用工程师编程来控制机器人的传统模式, 转为用视觉、语言对机器人进行调控, 使机器人更为易用。

着眼未来, 相比作为工业设备, 智能机器人更广泛的应用前景是作为服务机器人。工业机器人应用于工业生产领域, 服务机器人应用于生活娱乐等服务领域, 业内又将服务机器人分为专业服务机器人与个人/家用服务机器人两类。

IFR预计, 到2017年, 全球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461.8亿美元。具体到中国市场, 工信部等三部委的《机器人产业规划 (2016-2020) 》预计, 到2020年, 国内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300亿元。

第三方咨询机构易观智库认为, 人工智能是实现智能机器人的核心。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的结合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计算智能, 即云计算技术大规模应用, 具备处理海量数据的能力;其次是感知智能, 通过传感器和物联网技术为机器人感知环节和自动检测进行支撑;最高层次是认知智能, 通过运用深度学习技术和神经元芯片, 机器人可以实现自主学习。

随着机器人智能化的发展, 在部分领域, 服务机器人已经实现了产业化应用, 比如清洁机器人。国内的科沃斯机器人科技公司自1998年成立以来, 陆续推出了扫地机器人地宝、擦窗机器人窗宝、空气净化机器人沁宝等系列清洁机器人产品。

传统工业机器人公司也逐渐向服务机器人领域渗透。典型如新松, 早在数年前就布局服务机器人领域, 将公司战略转为工业机器人及服务机器人并重。目前已形成展示、送餐、讲解、井下探测等多种功能类型的服务机器人。

由于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的亲缘关系, 布局人工智能的科技巨头也正将触角伸向机器人领域。

阿里巴巴集团正在以机器人为载体进行人工智能的应用试验。近日, 阿里巴巴推出依托阿里云的人工智能ET, 已经具备智能语音交互、图像/视频识别、交通预测、情感分析等技能。与此同时, 阿里巴巴直接投资具有市场前景的机器人公司。去年6月, 阿里巴巴宣布战略入股日本软银集团旗下机器人控股子公司, 持股20%, 该公司生产的人形情感机器人“pepper”已经实现量产并公开销售。

业内普遍认为, 随着智能化持续向前发展, 服务机器人的应用领域将不断拓展;另一方面, 随着材料领域的突破, 机器人将更上一个台阶, 软体机器人、仿生机器人等科幻片中的物件将成为现实。

淘汰赛将开场

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 带来了工业机器人旺盛需求。市场发展初期, 在政策的刺激下, 所有人都有机会, 当市场趋于成熟, 能够继续生存的只是极少数。

从四大家族的经验看, 有上游零部件较为完整的安川电机、发那科模式, 也有单纯做机器人本体的库卡模式。但即便库卡模式, 被称为工业机器人“大脑”的控制器及其中的控制软件, 也是必须自主开发的环节。

减速器、伺服电机与控制器被认为是三大核心零部件, 这三大核心零部件构成了机器人成本的七成以上, 也是影响机器人本体性能的关键因素。库卡是四大家族中唯一不具备上游零部件供应能力的公司, 其净利率为2.91%, 是四大家族中最低的, 其余三家都涉足了上游核心零部件产业。

广州启帆机器人公司总经理周玮对《财经》记者表示, 如果不解决核心零部件的问题, 国内的机器人就难以发展壮大。“安川自己做伺服电机, 也做机器人, 你觉得安川会容忍你买它的伺服电机去抢它的机器人市场吗?”他问道。

周玮介绍说, 低成本的机器人主要是卡在减速器上, 高性能的机器人主要是卡在伺服与运动控制上。启帆计划先突破低成本机器人, 目前已经研发出减速器产品, 应用在自己的机器人产品上。

国内机器人公司中, 广州数控是在三大核心零部件上均有所涉足的公司之一, 并且开始向自家和其他国内机器人公司供货。

国内的核心零部件供应商正在成长之中。目前, 在减速器、电机与控制技术上, 国内企业已经开始提供产品, 但与国际一流水平都存在差距。伺服电机与控制技术的市场竞争相对充分, 而减速器主要在机器人产品中使用, 国内供应商的差距更大。

零部件的下游是机器人本体。库卡中国区前CEO、现上海德梅柯汽车装备制造公司总经理孔兵认为, 机器人本体的核心技术, 一是路径的规划, 二是精度和速率。

本体技术过关并不意味着赢得市场, 孔兵认为, 机器人公司还要把应用做好、建立并维护用户市场, 另外还要与渠道商和集成商紧密合作。

在机器人市场中, 本体只占很少的一部分。安川首钢机器人公司总工程师曾孔庚向《财经》记者介绍说, 在一条典型的汽车生产线中, 机器人本体只占整条生产线售价的三分之一左右。而在3C、食品等其他领域, 机器人本体可能只占到10%。

四大家族的发展历程提供了一条工业机器人的成功路径。机器人本体并非最终产品, 客户需要的始终是一整套解决方案, 这意味着系统集成对机器人公司来说至关重要。

四大家族在汽车行业的多年经历, 使其自身发展出了强大的系统集成能力, 这种能力进一步变成了它的护城河。在新兴行业, 四大家族选择与下游客户结盟, 或培育第三方系统集成商, 来发展自己的系统集成能力。

工业机器人属于装备制造业, 它最终要应用到各个行业, 它要成为各行业各应用的自动化解决方案, 前提是了解行业工艺, 这是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公司必须解决的环节, 也因为这个特性, 在汽车行业之外的新兴市场, 国内公司面对四大家族, 竞争压力稍有减弱。

连硕科技是深圳一家系统集成商, 其客户覆盖光电显示、食品、3C等领域的制造企业。其董事长杨娅告诉《财经》记者, 集成商的核心竞争力首先体现在对客户制造工艺的充分理解上;其次, 掌握生产线上特殊要求的单点技术, 比如精确定位技术等。此外, 连硕科技也有自己的仿真和控制软件技术, 下一步计划接入物流信息。在杨娅看来, 连硕的定位已经不是集成商, 而是智慧工厂的解决方案商。

上游的核心零部件没有掌握, 下游终端用户侧的利润主要被集成商赚取, 如果不具备核心技术, 位于产业链中间的本体制造商就会活的很危险。不过, 机器人本身是一种通用产品, 可以通过渠道和集成商对接到无数应用场景, 而集成商的生意却是需要一笔一笔来谈, 本体制造商一旦掌握了核心技术, 又能很好地与用户衔接, 也可以活的很滋润。

张帷有个很有意思的观点。他对《财经》记者分析, 机器人产业链分四个环节, 上游核心零部件、中游机器人本体、下游系统集成, 以及最终的客户。“这四个环节, 掌握两个就可以生存下去。”

比如, 富士康本身是机器人公司的客户, 又发展了自己的机器人本体和系统集成业务;国内美的、格力等, 也遵循相同的逻辑。对它们来说, 因为自己有市场, 所以生存不是问题, 挑战是如何将机器人业务扩展至母体市场之外。

再比如, 埃夫特既掌握机器人本体, 又拓展下游系统集成, 它的壁垒建立在对行业的深入理解上。

控制系统、伺服驱动系统等核心零部件则是机器人公司的核心技术。有了这些技术, 成本就会大幅下降, 竞争力则大幅提升。对国内新兴机器人公司而言, 要想克服成本劣势, 就需要利用新兴市场的机会尽快形成规模效应, 同时尽快实现上游零部件的国产化。

“关键有没有独特的竞争优势。”张帷说, 任何公司进入这个领域都要想一想, 如果什么都没有, 也许在市场爆发期会有一些商机, 但市场一旦趋于成熟, 主流厂商就会把它们挤出去。

这番话对埃夫特同样适用。一般制造业带来了新的市场, 埃夫特通过开发市场应用切入, 扮演了一个开拓者的角色, 但如果不能利用先发优势尽快提升技术水平, 未来就难以应对四大家族这样实力雄厚的后来者的竞争。

今年初, 工信部对机器人行业进行摸底调研, 初步统计, 涉及机器人生产及集成应用的企业有800余家, 其中200多家是机器人本体制造企业。分地区看, 有28个省、自治区及直辖市将机器人及关键零部件作为重点发展的行业。截至2015年底, 全国已建和在建的产业园超过40个, 这一数字还不包括处于筹备中的园区。

工信部装备司副司长王卫明认为, 各地都很重视机器人产业, 机器人企业无论体量大小都会成为政府的座上宾, 并得到资金、土地等各类扶持政策的支持。这导致机器人产业存在过热隐患, 并呈现出高端产业低端化的趋势。

赛迪顾问装备产业研究中心总经理张凌燕曾对机器人产业园做过调研, 她告诉《财经》记者, 部分地区盲目发展机器人产业园。

张凌燕去过一个县级市的机器人产业园, 当地既没有产业基础, 也没有应用市场, 就号称要打造百亿元产值的产业园。“实际园里什么都没有, 就有一些伺服电机企业, 还不是卖给机器人公司的。”

在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秘书长宋晓刚看来, 成功的机器人产业园一定要围绕当地制造业转型升级, 围绕机器人的应用市场来发展。

宋晓刚对《财经》记者说, 一些地方完全没有本地应用市场, 只凭一些优惠条件就想吸引机器人企业进来, 把产值做到500亿元、1000亿元, 这完全是空中楼阁。“那些没有实力的企业躺在政府的补贴上, 政府的补贴变成了一个盈利点, 这是我们非常担心的。”

宋晓刚表示, 200多家本体制造企业中, 有一些是纯粹的组装企业, 没有自己的控制系统、电机、减速机, 甚至连机械臂都是通过外协生产的。

篇4:机器人步入智能养老

今年5月,杭州市社会福利中心引进了一批服务型机器人,“机器人养老”已从概念变为现实。

机器人陪护走进养老院

杭州目前有70家养老机构和40家照料中心引进了养老机器人。这款机器人侧重陪聊,带给老人精神上的陪伴,它可以和老人来回对话好多个会合,如果大家很沉默,它会主动挑起话头:“奶奶,你跟我说说话吧。”虽然只有3岁,脑袋里可装了不少“货”:唱了越剧京剧等片段,还能跟你讲讲《沙漠王子》说的是蒙古一个王子落难的故事,还可以跟你聊聊卢沟桥事变是怎么回事,谈谈鲁迅的成名作是什么……民政局有关人士表示,最喜欢机器人的还是那些早期失智老人,他们和子女交流困难,而机器人不嫌麻烦,愿意跟他们聊天。养老院的护工开玩笑说,那些需要全天候陪护的老人每天要喂四顿饭,每隔两小时就要帮他们翻下身,每周要洗一到两次澡,十几分钟就要帮他们换一次尿布,一天要来回搀扶上厕所和上床好多次……如果机器人能帮忙喂老人吃饭、把老人抱去上厕所,大家就可以回家种地了。

宠物机器人治愈心灵

对于银发族而言,机器人的存在给生活带来了怎样的改变?

最早的养老机器人一直可以追溯至上世纪90年代初期。日本科学家柴田崇德一开始想发明能一个帮助老人做家务的机器人。由于当时的技术水平,机器人走入日常生活还不现实,所以他改变初衷,尝试发明另一种给老人带来心灵慰藉的机器人。

1998年,养老机器人帕罗问世了。它造型宛如一只毛茸茸的海豹宝宝,57厘米长,重两千克。它的皮毛下安装了众多感应器,因此会对人类的爱抚作出很享受的样子。帕罗温顺听话,虽然不能行走,但它在听到主人说话时会乖巧地转头看着主人,并发出吱吱声以作回应。

帕罗永远不会攻击抱着它的人,无需培训,容易清洁,且永远不会闹脾气和生病,它战胜了真实的宠物,安抚和镇定了不少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情绪。

从日间照料到智能房屋

随着技术的发展,除了像帕罗这样能愉悦人的机器人,一些实用型的机器人陆续出现。

机器人能够照料人饮食起居。在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米申湾医院,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医疗机器人团队。机器人牵动(Tug)平均每天要行走185公里,不仅能为医院的病人运送药物和食物,为病人提供干净的床单,并且还能清理医疗垃圾。住院的病人可以通过床边的平板电脑订餐,厨师收到指令后将食物放进机器人的橱柜里,然后给机器人下达指令,它就能将食物送给指定的病人。

机器人帕尔洛(Palro)活像一个调皮可爱的小男孩,它可以和孤独老人对话,还可以和老人跳舞和玩游戏。可以24小时全天候地看护独居老人,如果发现异常马上会自动地通过智能手机与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或是老人的家属联系。帕尔洛还可以对独居老人的作息时间和睡眠情况进行管理。

还有的智能代步机器人做成手推车的样子,能帮助老人从椅子上站起来,扶着老人在住处附近遛弯儿。它还知道老人的日常规律,提醒老人按时吃药。

机器人可以向操作人员求救,同样可以与老人的家人、朋友联系。“长颈鹿”(Giraff)是欧洲开发的一种远程临场机器人,不需要拿起电话或者启动电脑,一个机器人也就是一个有轮子的视频会议系统,它将会主动跑到老人面前并发起与亲人的视频交流。

可穿戴设备能增强老人的四肢力量,帮助他们行走和抬举东西。去年,日本机器人哈儿(Hal)出世,它的厉害之处是可以改善失能老人的脑和神经以及肌肉的功能,即便是半身麻痹的失能老人,只要穿戴上哈尔套装,它就可以帮助老人复健,逐渐恢复活动机能。随着各国科技的发展,未来这些“套装”的用材将会很轻巧,穿上机械外骨骼就如同穿了一个柔软的智能裤子,十分方便。

把养老公寓设计成智能系统。一个物联网模式的住宅居室可以自动地检查烹饪炉子是不是关闭了,当冰箱空了可以下单购买食物,提醒老人有预约,帮助老人开电视等。这个智能养老院还可以与扫地机器人等一系列的移动机器人协作,缔造出更好的护理模式。

养老机器人要过情感关

我们目前的机器人水平距离科幻电影里那样的还有遥远的距离。

作为生活助理的机器人离开实验室,更全能型的机器人仍然需要投入研发,更需要进行大量实践。

完美的养老机器人需具备3个条件:真实存在、智力交流和情感依恋。智力上的陪伴,不只是聊聊时间和天气,也不是问主人要不要喝橙汁,而是真正有自己的观点。2014年,伪装成13岁男孩的聊天机器人尤金是首个通过图灵测试的挑战者(注:计算机之父图灵于1950年提出的关于判断机器是否能思考的试验,如果机器成功骗过人,让人不知道它是机器,那么该机器就通过测试)。最具挑战的是第三个条件——情感依恋。这些年心理学家一直在致力于开发计算机心理治疗,目前这依然是个难题。大多数在实验室中开发的护理机器人还没有找到进入家庭的路径,大众的接受度仍然很低。欧盟的一项调查发现,51%的受访者对机器人给老年人提供陪伴等服务,还是感觉不舒服。这很大程度是因为护理类机器人的技术普及率和曝光度不够。

尽管当下的机器人还不完美,但似乎也有可爱之处。近些年,随着技术的更新和价格越来越优惠,养老陪护机器人越来越受欢迎。机器人Pepper能阅读、能识别人的情绪,2015年6月上市后,1000台Pepper在一分钟内被抢购一空。如果设计合理,让老人亲自教陪护机器人怎样工作,也许会令老年人对机器建立情感,有机器人陪伴的晚年也减少些许寂寞。

(责编:孙展)

篇5:金准人工智能 养老机器人产业研究报告

蚂蚁金服作为从互联网金融诞生的中国第一独角兽,估值已逾1500亿美元。全产业链打造金融生态闭环,构建自身护城河,科技水平走在行业的前列。

从互联网金融诞生的中国第一独角兽:蚂蚁金服作为国内典型的互联网金融巨头,估值已逾1500亿美元,位列中国独角兽之首。历经14年,从支付平台到一站式互联网金融巨头,17年税前利润已破百亿。目前已形成支付、理财、微贷、保险、征信、技术输出为主的六大业务板块,以及普惠金融、科技、全球化为首的三大发展战略。

一、蚂蚁金服——中国第一独角兽

蚂蚁金服是一家定位于普惠金融服务的科技企业,起步于2004年成立的支付宝,于2014年10月正式成立。蚂蚁金服以“为世界带来更多平等的机会”为使命,致力于通过科技创新能力,搭建一个开放、共享的信用体系和金融服务平台,为全球消费者和小微企业提供安全、便捷的普惠金融服务。金准人工智能专家根据阿里巴巴此前披露的业绩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3月31日,在全球,支付宝(蚂蚁金服的主要业务)和合作伙伴们已经服务了约8.7亿活跃用户,其中,国内活跃用户数已达5.52亿。2018年6月8日,蚂蚁金服完成140亿美元的C轮融资,将引入中投和其他中国投资者,市场估值普遍超过1500亿美元,蚂蚁金服成为中国最大的超级独角兽。

1.1从支付平台到互联网金融巨头

支付平台到一站式金融服务平台——蚂蚁金服的成长史:2004年,支付宝正式注册成立,当时主要目的是解决淘宝平台交易当中的信任问题。随后支付宝的支付业务不断扩张,用户不断增加。直到2012年,支付宝获得基金第三方支付牌照,迈出了金融业务领域关键性的一步。2014年,蚂蚁金服正式成立,同时网商银行获批。2015年,蚂蚁金服入股国泰产险,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务领域。

超级独角兽,估值逾逾1500亿美元:从2015年完成将近18.5亿的A轮融资,估值300亿美元开始,蚂蚁金服的估值一路水涨船高。2018年6月8日,蚂蚁金服宣布完成140亿美元的C轮融资,市场给出的估值普遍超过1500亿美元。

公司股权结构:公司目前股东为杭州君瀚和杭州君澳,两者合计控制了蚂蚁金服76.43%的股权,企业所有人均为阿里集团高管。C轮融资前,蚂蚁金服引入国字号投资机构全国社保、中投海外、中国人寿、中邮资本、建银建信、太平洋保险、人保、新华人寿等资本巨头,合计占据了蚂蚁金服10.96%的股权。未来60%的股权为战略投资者持有,40%将作为对全体员工的分享和激励。

1.2业绩亮眼,利润井喷

营业收入快速增长,17年税前利润破百亿:借助支付宝前期积累的海量用户以及阿里系电商的导流,加上多元化金融业务的拓展,2014年营业收入已破百亿,达到135.5亿元。15年公司更是实现了高达249.94亿元的营业收入,同比增长84.46%。根据蚂蚁金服与阿里巴巴的协议,阿里巴巴将能分享蚂蚁金服37.5%的税前利润,由阿里年报反推,17年蚂蚁金服税前利润首次破百亿,达131.9亿元,同比增速高达354%。这主要得益与蚂蚁金服的微贷业务,尤其是蚂蚁花呗和蚂蚁借呗带来的利润。而17Q4和18Q1的利润下滑是因为2017年底现金贷方面的严监管,导致微贷业务的ABS发行暂缓。同时公司的持续推进用户增长计划也产生了很大费用。

二、多元化业务打造互联网金融生态帝国

蚂蚁金服业务版图:从支付宝成立一直至现在,蚂蚁金服的业务不断拓展,不但包括银行、股票、证券、保险、基金、消费金融等金融领域,还涉及人工智能、企业服务、汽车出行、餐饮、媒体、影视等非金融领域,业务结构不断多元化。目前,蚂蚁金服已经形成了以普惠、科技、全球化为首的三大发展战略和以支付、理财、微贷、保险、征信、技术输出为主的六大业务板块。

2.1支付:海量客户,盈利核心

场景全覆盖,海量客户群:支付业务是蚂蚁金服赖以起家的业务,也是蚂蚁金服众多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入口。支付宝2004年成立,最初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交易信任问题。发展至今已成为全球领先的第三方支付平台,与超过200家金融机构达成合作,为近千万小微商户提供支付服务,在覆盖绝大部分线上消费场景同时,不断拓展传统商业、公共服务以及海外市场的服务场景,覆盖衣食住行各个方面,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生活方式的代表。

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寡头助力盈利增加:来自蚂蚁金服的资料显示,2016年支付业务的收入占蚂蚁金服总收入的65%。根据易观的统计,2017年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的交易规模达到了109万亿元,同比2016年增长208.72%。整个市场规模连续3年实现高速增长,预计2018年依旧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第三方支付市场已经进入成熟期,支付宝和财付通双寡头市场格局已经形成。支付宝在2017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交易份额基本稳定在54%,遥遥领先第二名财付通十多个百分点。同时支付宝对商户收取的平均费率只有0.6%,而对标公司PayPal收取的平均费率约为3%,相比之下支付宝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随着用户对支付宝使用习惯的不断提升以及市场交易规模的不断增长,支付业务的盈利有望进一步提升。

2.2投资理财:万亿市场 根据蚂蚁金服最新的融资文件,其财富管理业务目前管理着2.2万亿元人民币(合3450亿美元)的资产——这一此前从未公开的数据将使蚂蚁金服成为世界最大的消费者财富管理平台。其中,余额宝管理着1.5万亿元人民币,是世界最大的货币市场基金。2.2.1余额宝:普惠金融最典型代表

用户规模快速增长:2013年余额宝的横空出世,被普遍认为开创了国人互联网理财元年。余额宝唤醒了公众的理财意识,其“1元起购”的特点降低了理财门槛,提高了理财收益,满足了居民日益增长的资产配置需求。截止2017年年末,余额宝的用户数达到了4.74亿户,同比增速达到45.85%,其中个人投资者占到了99.94%。

基金规模高速增长,盈利总额飞速提升:用户规模的快速增长使得余额宝的规模高速增长,从2014年底的5789亿增长到2017年底的1.58万亿,年复合增长率达到39.72%,同期国内排名第二的货币基金融通汇财宝规模仅为282.8亿元,余额宝是其55.83倍。余额宝的净利润总额也从2014年底的1.85亿元上升到2017年底的4.74亿元,年复合增长率36.84%。

2.2.2基金销售:抢占新蓝海

拓宽基金业务,营收快速增长:2015年4月蚂蚁金服从恒生电子手中买走了杭州数米基金销售有限公司的控制权,进一步拓宽自己的基金业务。2016年8月数米基金改名蚂蚁基金销售有限公司。2017年蚂蚁基金的基金代销业务实现7.46亿的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76%。同期,天天基金营业收入8.44亿元,销售额4124.02亿元;2017年工商银行基金销售额9232亿,同比增长89%;招商银行基金销售额7055.10亿元,同比增长42.47%;农业银行基金销售额3373亿元,同比增长31.2%。对标天天基金的营业收入,蚂蚁基金的销售额大约在3600万左右。相比银行巨头,蚂蚁基金的基金代销业务差距仍然很大。但借助支付宝、余额宝对海量用户的引流,蚂蚁基金有望和银行争夺基金代销的市场份额,未来上升空间很大。

2.2.3投融资平台:低成本高效率

蚂蚁金服旗下有招财宝和蚂蚁达客两大金融信息服务平台。招财宝:连接个人投资者与中小企业和个人融资者。招财宝成立于于2014年4月。中小企业和个人可以通过招财宝平台发布借款产品,并由金融机构或担保公司等作为增信机构提供本息兑付增信措施。投资人可以根据自身的风险偏好选择向融资人直接出借资金。这样一来中小企业和个人能够面向广大投资者进行直接融资,最大限度降低交易成本与信用成本,融资速度快,融资额度灵活。2015年12月底招财宝平台的成交用户数破千万,累计成交金额已经近4000亿元,用户已获得的收益总计超20亿。

蚂蚁达客:连接投资者和创业者,定位于股权众筹。蚂蚁达客成立于2015年11月,目的是为创业者提供股权众筹融资服务,支持创新与创业。创业者可通过蚂蚁达客筹措资金,并获得生产、渠道、经营、品牌等环节的全方位支持。投资人可通过蚂蚁达客寻找投资机会,基于对特定行业的了解,投资自己理解、认可的企业,分享企业的成长。同时蚂蚁达客与IDG、红杉等多家创投机构及淘宝众筹、创客+等平台形成合作,为创业项目提供从初创融资到产品销售等全成长周期的融资服务。目前蚂蚁达客上完成融资的项目共有8个,其中2个已经获利退出,累计募资金额达到1.84亿元。

2.3微贷:小客户大价值

2.3.1企业微贷:服务小微企业,创造更大价值 网商银行成立于2015年6月,是由蚂蚁金服作为大股东发起设立的中国第一家核心系统基于云计算架构的商业银行,以服务小微企业、支持实体经济、践行普惠金融为使命,为小微企业、个人创业者提供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目前有贷款、赚钱、企业银行、供应链金融四大业务块。

服务规模不断扩大,盈利能力持续提升:截止到2016年12月底,网商银行为277万家小微企业提供了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累计为用户提供信贷资金超过879亿元。2016年网商银行营业收入26.37亿元,同比增长942.29%;税后净利润达到3.16亿元,同比增长357.97%。2017年净资产规模达到45.87亿元。

2.3.2消费金融:盈利快速增长,市场前景广阔 蚂蚁金服在消费金融领域的布局主要有蚂蚁花呗和蚂蚁借呗两个业务。蚂蚁花呗是蚂蚁金服推出的一款消费信贷产品,申请开通后,将获得500-50000元不等的消费额度。用户在消费时,可以预支蚂蚁花呗的额度,享受“先消费,后付款”的购物体验。蚂蚁借呗是支付宝2015年4月推出的一款贷款服务,目前的申请门槛是芝麻分在600以上。按照分数的不同,用户可以申请的贷款额度从1000-300000元不等。借呗的还款最长期限为12个月,贷款日利率是0.045%,随借随还。

ABS发行规模井喷:2017年花呗和借呗发行的个人消费贷款ABS呈现井喷趋势,随之而来的是净利润的快速增长。花呗发行了1875亿元的个人消费贷款ABS,同比增幅292%。借呗发行了1399亿元的个人消费贷款ABS,同比增幅750%。

盈利快速增长:蚂蚁花呗2017前两季度营收为14.94亿,净利润为10.2亿,预计全年营收29.89亿,净利20.39亿,同比2016年分别增长2201%与68%;蚂蚁借呗2017前三季度营收为69.47亿,净利为44.94亿,预计全年营收92.62亿,净利59.92亿,同比2016年分别增长140%与65%。

市场规模持续快速增长:根据艾瑞咨询的数据,中国互联网消费金融放贷规模从2014年的183.2亿元到2017年的43847.3亿元,2017年的环比增速高达904%。预计2018-2020年中国互联网消费金融放贷规模增速为122.9%,90.2%和69.3%。高速增长的规模为花呗和借呗带来了广阔的市场前景。

2.4保险:多样化业务全方位覆盖日常生活

2013年,蚂蚁金服和腾讯、平安发起成立了我国首家互联网保险公司众安保险,开始试水保险业,我国互联网保险发展自此开始进入快速增长期。2015年底蚂蚁金服正式成立保险事业部,在整合原淘宝、支付宝等多个电商平台的保险业务基础上,系统地建立综合、开放的互联网保险平台。2016年,保险事业部升级为保险事业群,保险业务得到进一步重视。2016年7月,蚂蚁金服通过增资的形式,以51%的股份控股国泰产险。2017年5月,成立信美人寿相互保险社,进一步扩大保险业务。同时蚂蚁金服还通过保险代理牌照搭建业务平台,向保险公司推介优质的流量。截至2016年9月,蚂蚁保险服务平台已经和78家保险机构合作。目前,蚂蚁金服的保险业务已经覆盖健康、意外、旅行、财产、人寿、车险、乐业、公益、运费险9个大的业务板块,推出超过2000款保险产品,日均保单量已超2100万单,来自移动端的保单量逾6成。截至2017年3月末,保险服务年活跃用户3.92亿人,单用户保费同比增长43%。

2.5信用:芝麻信用开启全新信用生活

芝麻信用是蚂蚁金服2015年成立旗下独立的第三方征信机构,致力于解决消费者和商家之间的信任问题,构建互信互惠的商业环境。芝麻信用所有开通用户均为实名认证用户,广泛覆盖了许多原来传统征信没有信贷记录的人群。“芝麻信用分”是芝麻信用对海量信息数据的综合处理和评估,主要包含了用户信用历史、行为偏好、履约能力、身份特质、人脉关系五个维度。芝麻信用基于阿里巴巴的电商交易数据和蚂蚁金服的互联网金融数据,并与公安网等公共机构以及合作伙伴建立数据合作,与传统征信数据不同,芝麻信用数据涵盖了信用卡还款、网购、转账、理财、水电煤缴费、租房信息、住址搬迁历史、社交关系等等。商家可以根据芝麻信用评估风险,提供便捷服务,消费者在享受到便捷后会更加偏好芝麻信用,这会促使商家提供更多的便捷服务,如此一来就形成了良性循环。目前芝麻信用已经从信用卡、消费金融、融资租赁、抵押贷款,到酒店、租房、租车、婚恋、分类信息、学生服务、公共事业服务等上百个场景为用户、商户提供信用服务。

2.6技术输出:以科技助力合作伙伴,在生态体系中分享创造价值

蚂蚁金服的收入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支付连接、金融服务和技术服务。在这三部分中,支付连接的利润率是最低的,其次是金融服务,而技术服务的利润率可以高达60%。2016年,其来自于支付连接的收入为65%,技术服务的收入比例为17%,金融服务收入占比为18%。2017年,蚂蚁金服预计技术服务的收入占比大幅上升至34%,支付连接收入占比下降至55%,金融服务收入占比缩水至11%。而根据预测,到2021年时,蚂蚁金服的技术服务收入将上升至总收入的65%,超过支付收入成为第一大收入项。蚂蚁金服目前确立了以BASIC技术(Blockchain区块链、AI人工智能、Security安全、IoT物联网、Cloud金融云)为核心的战略发展方向,持续不断地从Fin向Tech转型。

Blockchain区块链:最新发布的《2017全球区块链企业专利排行榜》显示,中国在区块链专利的增速远超美国,领先全球。其中阿里巴巴以49件的总量排名第一,这些专利全部出自蚂蚁金服技术实验室。区块链技术的核心是“信任的连接器”,而蚂蚁金服区块链团队的愿景是“打造生产级的信任连接基础设施”。作为信任连接器,蚂蚁区块链用算法和分布式技术架构实现去中心化和信任问题,目前已经在多个场景实现了应用落地。

AI人工智能:借助大数据,蚂蚁金服的人工智能已经实现了在客服、信用、保险,理财等多领域的运用,大大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

Security安全:在互联网身份认证领域,蚂蚁金服一直致力于研发先进的生物识别技术用于实现更高的安全性与更好的用户体验。2014年支付宝钱包国内率先试水指纹支付,移动支付跨入生物识别时代。2016年支付宝宣布商用刷脸支付。2017年蚂蚁金服研制出全球首个眼纹识别技术。在风控领域,蚂蚁金服基于原来的历史交易数据进行个性化的验证,提高账户安全性。蚂蚁金服自主研发的智能实时风控系统(CTU),能对每笔交易进行8个维度的风险检测,确保交易万无一失。目前支付宝资损率低于十万分之一,而银联资损:率约万分之一点三,Paypal的资损率约千分之二。

IoT物联网: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也即将进入万物互联的时代。2017年2月,蚂蚁金服与深蓝科技联合推出TakeGo智能门店系统。2017年8月,蚂蚁金服宣布开放无人值守技术,将为商家提供身份核验、风险防控、支付结算等多种服务,让消费者无需通过商家的人工服务,也能自助用借买。近期有媒体报导蚂蚁金服将入股猩便利,进军无人超市。阿里巴巴近期提出ALLinIoT全面进军物联网领域,主要聚焦智能城市、智能生活、智能制造、智能汽车4个领域。

Cloud金融云:蚂蚁金服旗下面向金融机构的云计算服务。蚂蚁金融云依托阿里巴巴和蚂蚁金服在云计算领域的先进技术和经验积累,集成了阿里云的众多基础能力,并针对金融行业的需求进行定制研发。蚂蚁金融云作为蚂蚁金服“互联网推进器”计划的组成部分,是一个开放的云平台,它助力金融创新、助力金融机构的IT架构实现升级,去构建更加稳健安全、低成本、敏捷创新的金融级应用,使金融机构可以更好的服务自己的客户。经过几年建设努力,蚂蚁金融云已经具备了高可用容灾、资金安全管理、高并发交易、实时安全控制、低成本交易五大特点,形成了大数据、分布式中间件SOFA、研发运维、移动、监控、企业应用、系统安全、业务安全、计算和网络、数据库、存储、应用服务十二个业务板块。

三、从蚂蚁金服得到的两点启示

3.1快速发展的关键:全产业链布局打造金融生态

打造金融生态闭环,构建自身护城河:蚂蚁金服的前身支付宝的成立正好赶上互联网在中国快速发展的阶段,互联网为金融机构业务场景的渗透和长尾用户的覆盖提供了便捷,中国的金融科技开始进入了网络化的浪潮。借助阿里电商平台的引流,支付宝乘势而上,依靠第三方支付业务快速的积累了大量的长尾用户,成为一个巨大的流量入口。借着巨大的流量,蚂蚁金服进一步拓展和推广自己的业务,从支付拓展到理财、微贷、保险、信用,从而全方位覆盖生活的各个场景,为用户提供一站式的服务,以此来进一步吸引更多的用户。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好的金融生态闭环,构建起自身的护城河。并且随着产业链的不断拓展,场景会不断丰富,护城河会越来越宽,优势越来越明显,强者恒强。截止2018年6月1日,蚂蚁金服共参与98起投资事件,覆盖金融、人工智能、企业服务、出行、餐饮、文化娱乐、生活服务、农业、房产家居、电子商务十个领域。

众多互联网金融公司在意识到这一闭环的重要性后,也纷纷开始利用自身的优势打造自己的金融生态。如京东金融借助京东电商平台的优势,从供应链金融发展成为具有企业金融、消费金融、农村金融、财富管理、支付等多种业务的一站式在线投融资平台。随着更多的公司参与到其中,竞争已经进入到白热化,而最早开始的蚂蚁金服已经占据了市场的大部分份额,拥有了稳定的客群,在总流量有限的情况下,后来的互联网金融公司要想分一杯羹,必须在场景上不断深化,做出自己的特色。

3.2蚂蚁金服体现了创新对于Fintech的价值

金准人工智能专家从蚂蚁金服身上可以看出创新的价值:蚂蚁金服的成功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技术创新,其主要业务的科技水平均走在行业的前列。

1)在支付业务方面:借助蚂蚁金融云将每笔支付成本降到了几分钱,将商户的支付费率低到美国的五分之一;接通公共事业缴费服务,日常生活中的水电燃气等费用可以通过支付宝实现自动缴纳;率先推出条码支付、声波支付、指纹支付、刷脸支付等技术,使移动支付跨入生物识别时代。目前在金融领域用指纹完成身份识别以及支付正在成为标配;在部分停车场和高速收费站,只要支付宝和车牌绑定,即可实现自动缴费;在部分商店,购物消费刷脸即可买单。技术的力量推动了无现金社会 的到来,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

2)在财富管理方面:余额宝只是打通了货币基金和消费体系之间的阻隔,通过技术手段实现更快捷的申购赎回和消费方式,但这样一个技术上的创新就使其成为中国互联网金融崛起的里程碑,成就了世界第一大货币基金。蚂蚁财富作为给普通客户提供理财的平台,会将更多技术、运营、数据能力开放给金融机构,入驻的金融机构在得到更好的技术数据和连接的支持后,可以为客户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3)在贷款方面:蚂蚁金服基于AI模型提升风控能力,运用大数据模型来发放贷款。发展信贷融资业务风控是核心,通过对客户相关数据的分析,依照相关的模型,综合判断风险,蚂蚁金服形成了网络贷款的“310”模式,即:“3分钟申请、1秒钟到账、0人工干预”的服务标准。网商银行已累计服务超过500万小微企业,以及150多万涉农经营者。蚂蚁花呗、借呗等消费金融业务16、17年激增,但通过大数据风控技术,坏账率不足1%。

4)在保险方面:蚂蚁金服搭建新型保险平台,与保险公司的深度融合,用互联网技术对保险产业链的全流程优化,为用户提供便捷的、全方位的保险产品。同时还依靠大数据、AI等技术,解决了保险行业在风险定价等领域的痛点。产品“车险分“以蚂蚁金服在大数据、AI、数据建模等方面的技术,形成消费者的车险标准分,为保险公司在车险产品上更准确识别客户风险、更合理定价、更高效服务消费者提供依据;产品“定损宝”人工智能模拟车险定损环节中的人工作业流程,通过算法识别事故照片,与保险公司连接后,几秒内就能给出准确的定损结果,大大降低了定损的成本。

5)在信用方面:芝麻信用基于阿里巴巴的电商交易数据和蚂蚁金服的互联网金融数据,并与公安网等公共机构以及合作伙伴建立数据合作,其数据涵盖了信用卡还款、网购、转账、理财、水电煤缴费、租房信息、住址搬迁历史、社交关系等等。芝麻信用通过分析大量的网络交易及行为数据,可对用户进行信用评估,继而为用户提供快速授信、免押金租房、借书、住宿、现金分期等服务,推动了信用城市的建设。

当单纯的商业模式和流量红利都在逐渐变弱时,技术才是决定未来空间的真正引擎。蚂蚁金服成功证明技术可以帮助金融显著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更重要的是能够重构金融的触达方式。通过技术的开放共享,和合作伙伴一起,可以很好地为用户创造价值和体验。而资本市场给科技公司的认同也远高于金融机构,这充分体现了科技创新驱动战略的重大意义。

总结

金准人工智能专家从蚂蚁金服得到的两点启示:1)快速发展的关键:全产业链打造金融生态闭环,构建自身护城河。蚂蚁金服的前身支付宝的成立正好赶上互联网在中国快速发展的阶段,为业务场景的渗透和长尾用户的覆盖提供了便捷,支付宝成为巨大流量入口。借此,蚂蚁金服快速从支付拓展到理财、微贷、保险、信用,全方位覆盖生活各个场景,形成良好金融生态闭环,并且随着产业链的不断拓展,护城河越来越宽。2)从蚂蚁金服身上可以看出创新对Fintech的价值。蚂蚁金服成功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技术创新,其主要业务的科技水平均走在行业的前列。目前蚂蚁金服40%的员工都是技术类员工,而在参与决策与战略制定的管理层中,也有四分之一是技术人。金准人工智能专家认为,当单纯的商业模式和流量红利都在逐渐变弱时,技术才是决定Fintech企业未来空间的真正引擎。

上一篇:插班生管理办法下一篇:知识管理复习作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