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冼星海教学设计

2024-04-23

忆冼星海教学设计(精选8篇)

篇1:忆冼星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选取典型事例,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来表现人物性格

2、本中感知冼星海的爱国情怀及高尚的人格魅力,体会作者的怀念之情。

教学重难点:学会选取典型事例,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来表现人物性格

教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大家听说过冼星海这个人吗?(学生在音乐课听过他的《黄河大合唱》)说说对他的认知,音乐家。补充冼星海、矛盾个人经历及作品。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找同学读个别语段

2.听写字词

3.预习思考题:矛盾和冼星海一共见了几次面?

篇2:忆冼星海教学设计

1.感受冼星海坚强的意志和伟大的气魄。

2.学习文章通过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并体会作者对冼星海的怀念之情。

说明:

本文紧紧围绕“冼星海是怎样一个人呢?”这一问题展开的,按照时间顺序可以分为三部分:1、未见时想像中的冼星海;2、初见时长谈中的冼星海;3、永别后记忆中的冼星海。作者茅盾与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虽然是一面之交,然而一曲荡气回肠的《黄河大合唱》、一幅极富神韵的木刻、一篇历尽艰辛的自传、一次刻骨铭心的长谈,使得作者与他从似曾相识到一见如故,直至终身难忘。通过这些典型事例,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正音乐家的坚强意志和伟大气魄,看到了一个人民音乐家的严谨态度与敬业精神,展现了冼星海短暂而辉煌的人生,表达了作者对他深深的敬仰与怀念之情。

建议一课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借助圈划、朗读等方法,把握文中有感染力的语句,感受冼星海坚强的意志和伟大的气魄。

2.难点:学习文章通过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说明:

本文善于通过典型事例来再现人物的精神面貌。教学时建议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圈划,抓住关键句,反复朗读,体会冼星海的人生态度与艺术追求,充分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

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意图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欣赏《黄河大合唱》的组歌之一《黄河颂》,然后简单地交流视听感受。2.提问:如此气势磅礴的乐曲出自哪位大家之手呢?教师适时引出《黄河大合唱》创作背景--它写于1938年,在抗战烽火的洗礼下,迅速成为中华儿女爱国救亡的号角,在中国大地上广为流传。今天我们一起通过学习茅盾的《忆冼星海》一文,来了解这样一位杰出的人民音乐家。(板书课题)用心倾听后自由发言,用简洁的语言来说说自己的感受。从欣赏《黄河颂》,交流视听感受入手,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兴趣,而且也为文本的阅读、人物的出场渲染气氛,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默读课文梳理脉络初步感知1. 默读课文。(1)按照时间为顺序把全文分成三部分,并为它们拟三个小标题。(2)初步感受作者笔下的冼星海形象。把体现冼星海个性特征的句子圈划下来,用简洁的语言写批注。2.要求交流初读感受。(1)分段落,添加小标题(2)圈划的句子,说说自己在默读过程中所感受到的冼星海。1.(1)默读课文,划分段落,拟小标题。明确:第一部分(1-5节):想像中的冼星海;第二部分(6-9节):长谈时的冼星海;第三部分(10-15节):记忆中的冼星海。(2)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并概括冼星海的个性特征。如:战胜了生活;字典上没有一个“难”字;坚强的意志和伟大的魄力;生龙活虎般的具有伟大气魄,抱有崇高理想等等。2.自主交流,读句子谈感受。潜心读课文是理解文章的基础,划分段落、拟标题以及圈划句子、写批注这些内容是九年级学生应该具备的阅读素养;而交流初读后的感想有助于更深入地把握文本。精读课文品析典型事例,体会作者情感多种形式朗读,提出一组问题,引导学生品析典型事例,感受冼星海的精神世界,体会作者的怀念之情。1.散读文章的第三部分,体会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说说你的理由。2.指名分别朗读第13、14自然段。当作者得知噩耗后,不止一次地这样想。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假设。思考:有何用意?3.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茅盾与冼星海仅仅是一面之交,为什么他却能作出如此肯定的假设,而且把冼星海当成此生难忘的挚友?提示:从前文中找出充分体现冼星海个性特征的典型事例,以反复的朗读促进理解。4、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教师可适时补充关于冼星海的简单介绍,来帮助学生更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1.再次朗读课文第三部分,对关键的句段进行圈划、品读,感悟作者对冼星海崇敬之情。2.朗读并概括第13、14自然段,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3.具体详细地品读第2、4、5、8、9等自然段,让学生自主地、入情入景地读书,学习文章通过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教师预设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维量,不能让学生的思维仅仅停留在文字的表层,而是要引导他们纵观全文,通过朗读、圈划、交流等学习活动,去感受各种情感,并渗透到学生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中去。在锻炼和提高语文的同时,获得感知与判断生活的能力。揭示主旨全班齐读第15自然段,提问:你认为作者回忆这些往事的目的何在?交流、探讨。明确:作者撷取了几个生活镜头,刻画了冼星海坚强的意志和伟大的气魄,也表达了作者对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崇敬和怀念之情。在漫漫人生旅途中,冼星海积极的生活态度与人格魅力如一盏明灯,为作者,也为我们照亮了前程。对于文本的阅读,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文章写什么,作者怎么写,还要让学生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触摸作者的情感脉搏,从而内化为学生的情感积累。课后作业1.仿写:选取一、二典型事例,描写印象最深刻的一位同学。(要求:(1)务使人物性格鲜明(2)300字左右)2.拓展阅读:著名小提琴家马思聪撰写的《忆冼星海》,比较这两篇文章的异同。学生按照要求完成作业。仿写练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拓展阅读,在增进对冼星海了解的同时,充分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比较阅读开拓视野,增加累积。

思路点拨

也可以这样的方式展开教学:引导学生抓住回忆性散文富有感情色彩的特点,通过品味关键语句、揣摩文章遣词造句风格来把握本文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深情;然后指导学生写作,学习在记叙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练习举隅

1. 本文语言简约而内容丰满、感情真挚,值得我们揣摩和学习。反复朗读下列句子,任选两句作简单评析。

(1)我应当承认,这开了我的眼界,这使我感动,老觉得有什么东西在心里抓,痒痒的又舒服又难受。

(2) 可是它那伟大的气魄自然而然使人鄙吝全消,产生崇高的情感,光是这一点也就叫你听过一次就像灵魂洗过澡似的。

(3) 当他走进我的房间,自己通了姓名的时候,我吃了一惊,“呀,这就是冼星海么!”我心里这样说,觉得很熟识,而也感到生疏。

(4) 一个生龙活虎般的具有伟大气魄,抱有崇高理想的冼星海,永远坐在我对面,直到我眼不能见,耳不能听,只要我神智还没昏迷,他永远活着。

2. 精读文章的第7、8、9自然段,作者较为详尽地叙述了初次见面时的长谈。仔细阅读这部分内容,说说从冼星海滔滔不绝的言语中,你感受到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个细节?为什么?

篇3:忆冼星海教学设计

实桥主要构件结构如下:

主梁为钢箱结构, 钢材为Q345B。标准梁宽9m, 梁顶设双向1%横坡, 梁底横向为圆曲线, 梁中心高度为130cm, 梁边高度90cm。

索塔为桁架钢管结构, 两柱夹角9.08°, 索塔纵向倾斜, 倾角70.00°。塔柱为变截面槌形, 横向最大尺寸4.19m, 根部2.98m, 顶部2.0m, 弦杆钢管直径1100mm, 壁厚12mm, 腹杆钢管直径500mm, 壁厚10mm。两塔柱之间设两道横梁, 上横梁用于锚固主索和背索。

主索施工采用预制平行钢丝索股 (PPWS) 法, 在制索厂内将钢丝编制成索股, 卷在卷筒上运至桥位架设处, 用牵引索安装就位。全桥共有直吊杆22对, 斜吊杆18对, 间距布置为6.028+5+18×6+2×5+5.416=134.444m。恒载下每根斜吊杆仅提供0.5t竖向拉力。

背索锚碇采用钢筋混凝土箱形重力式锚碇, 由上部背索锚块和下部沉箱构成。沉箱平面直径为19.5m, 高度8m。

锚碇与桥台及索塔承台间采用钢筋混凝土联系梁连接, 联系梁平面为Y形, 梁高2m。

1 构件的相似设计

在本模型的设计试验中, 结构模型的几何尺寸确定需要综合考虑模型类型、材料、制作条件、加载能力、测点布置以及设备条件等。因为尺寸小的模型所需要的荷载小, 但制作困难, 加工精度要求高, 对量测仪器要求也高;尺寸大的模型所需荷载大, 但制作方便, 对量测仪器一般无特殊要求。

根据本试验的目的, 考虑模型制作能力、测量误差等因素, 结合本桥特点, 几何缩尺选用Cl=25。下面按照各个构件分别进行设计。

1.1 主梁

模型主梁选用铝合金制作。箱形主梁顶底板采用板材, 横隔梁、纵向加劲肋采用槽形铝材, 采用铆钉连接。钢材与铝合金弹性模量比值为CE=Ep/Em=3, 这样, 就得到主梁模型的面积和对水平形心轴的惯性矩:

Am=ApCE/Cl2 (1)

Im=IpCE/Cl4 (2)

对主梁, 其应力、应变与实桥的相似比如下:

εm=εpCE (3)

σm=σp (4)

模型箱梁截面设计时, 按截面外轮廓几何相似确定模型轮廓尺寸保持基本不变, 采用厚度为2mm的板材, 再对各部分作微小调整, 以保证满足截面积和惯性矩相似, 截面模量的相似偏差在容许范围之内。

下面按照密度相似比和按照把自重作为线荷载补偿两种方式计算主梁自重补偿重。

按照密度相似比补偿: (ρpCl/CE-ρm) Am (5)

按照线荷载补偿:Apρp/Cl-Amρm (6)

比较发现:以上二式恒等, 即按两种方法计算出的补偿重量一致。

模型主梁上补偿以及活载加载重见表1。

1.2 索塔

索塔制作材料与原型一样, 按照相似关系, 其理论截面面积和惯性矩如式 (1) 、式 (2) 。

同模型箱形主梁一样, 保持截面外轮廓尺寸基本不变, 将壁厚按1/4.8折减, 保证截面积和惯性矩相似关系得到满足。

原始设计索塔为钢管混凝土结构, 模型索塔按照原始设计制作。由于设计的变更, 造成了模型索塔的设计与实际不符。实际模型索塔截面面积和惯性矩为:

Am=4Am0 (7)

Im=4Im0 (8)

塔的自重补偿同样按照 (5) 式计算, 但由于加载能力的限制, 塔的自重补偿在实验模型中没有施加。

1.3 索 (背索、主缆、吊杆)

索均采用高强钢丝制作。由于模型索材质与原型相同, 弹性模量比为1, 模型斜拉索截面积如式 (1) 。

(1) 索的制作

采用直径为0.4mm的高强钢丝制作模型索, 背索165根, 1#主缆166根, 2#主缆130根, 3#主缆36根, 4#、5#主缆27根, 吊杆9根。

由于1#主缆的根数等于2#、3#主缆钢丝根数之和, 1#、2#、3#主缆一起制作, 4#、5#主缆单独制作。

(2) 索的连接

吊杆与主缆的连接采用小索夹连接。吊杆钢丝从索夹上小眼穿过, 再用外径Φ=4mm的铜管夹紧。为了明确这一连接方法的强度, 在另外制作的试验吊杆上加载至50kg, 72h之后, 没有发现松动。而成桥吊杆力在15kg左右, 故连接可靠。

5#主缆与4#、3#、2#主缆的连接, 也采用此种连接方式。为了防止索夹在主缆上发生滑动, 在索夹位置均用了2个索夹。试验过程中, 没有发现索夹滑动, 证明索夹与主缆的连接可靠。

主索夹连接1#主缆与其它主缆, 是本桥线形控制的关键。本试验索夹自制:分别在2片4mm厚的钢板上按设计主缆线形扣出椭圆形槽, 再用23个Φ=3.5mm的螺丝夹紧。

(3) 索的锚固

索的锚固分为3个部位:背索在沉井上的锚固, 1#主缆在塔上的锚固, 2#、3#主缆在主梁端部的锚固。

背索在沉井有很大的水平力和竖向力。水平力由联系梁轴力平衡, 竖向力则由沉井自重平衡, 因此, 除了沉井有足够的压重之外 (本试验压重块混凝土重2.3t) , 还得保证背索作用下预埋钢筋与混凝土的粘结有效, 不被拉出。本试验设置钢筋网焊接在预埋钢筋上, 保证上面的混凝土压重能充分发挥作用。预埋钢筋与锚头之间采用滑蓝螺丝连接。

背索采用滑蓝螺丝调索。滑蓝螺丝调索方便, 连接可靠, 满足试验过程中需要经常调索的需要。

主缆在塔上、梁上的连接一样, 都是采用钢螺杆与锚头连接, 调节螺杆的露出量即可实现调索。主梁端部均采用45×45×4mm的角钢加强, 以承受主缆作用下的强大局部压力。

1.4 沉井及支座

沉井提供平衡背索拉力的竖向分力, 并且将背索有效锚固。在背索锚固处, 预留出调索空间。

主梁在两端桥台上支撑类似于简支梁支撑。西桥台处, 伸缩缝用6mm厚钢板模拟。水平方向上, 梁端直接压在钢板上。竖直方向上, 用钢板压住主梁顶面, 替代拉力支座。钢板用膨胀螺栓固定在桥台混凝土上。东桥台处, 用10mm厚钢板模拟滑动支座, 并且用钢丝将主梁竖直方向上固定在植入桥台混凝土的膨胀螺栓上, 以模拟竖向拉力支座。水平方向没有约束。

1.5 锚头制作

本模型试验中, 索的强度取决于锚头的锚固强度, 而不是钢丝本身的强度。因此, 锚头的设计是关键。

本实验采用机械锚固方式。用直径为0.6mm的钢丝不间断的绕25圈 (共50根) , 两端直接挂在销栓上。在60t拉伸试验机上测试此试验索的抗拉强度。加载到2t时, 没有发现断丝现象。模型背索共有直径为0.6mm的钢丝74根, 也即模型背索的抗拉承载力为2.96t, 安全系数为3.3, 足够满足试验要求。

2 本模型的制作与安装

主缆长度的放样至关重要, 其制作误差对成桥线形影响甚大。对各段主缆长度应综合考虑模型的制作误差, 对照空缆线形, 进行反复确认。之后, 在其上定位出索夹位置, 进而安装吊杆。

索塔的安装应控制其角度严格为70°。在上横梁侧面标定出理论锚固点位置, 用高度和沿桥轴线两个方向的坐标进行角度放样控制。

主梁在自重补偿以及二期恒载作用下支撑在临时桥墩上。由于铝合金易变形的特点, 支撑之前, 应调整主梁的线形, 使其符合成桥线形。

沉井的制作关键在于背索的理论锚固点位置以及背索定位索管的安装, 二者都影响背索的空间角度, 进而影响背索成桥索力。

3 实验结果验证

3.1 集中荷载加载试验数据分析

图5~图8是试验中集中荷载分别作用在主梁45、39、35、32号吊点时的位移实测和理论值比较。分析集中荷载作用下的位移数据, 可以发现:

(1) 整体数据都比理论计算值大。数据偏大误差分析:集中荷载的加载方式是一个原因, 本试验集中荷载采用的是人的体重加载, 人的重心落在主梁的中心, 这样, 除了整体的下挠之外, 还有主梁的横向变形;另一个原因是背索锚碇锚固构件的变形, 试验中测出了南面第一根背索锚固构件在加载过程中的水平位移。

(2) 除了那些误差明显的数据以外, 结构整体反应的趋势都正确。理论计算时, 作用在45#吊点时35#点的挠度为-0.681mm和同样荷载作用在35#吊点时45#点的挠度为-0.680mm非常接近, 符合位移互等定理的判定, 说明此时桥梁的反应接近线弹性结构的反应。只是由于结构的延迟反应, 在实测数据中, 这一现象没有得到非常明确的验证。

以上的初步数据分析说明建立的模型可靠, 可以为后续的实验分析提供有效的参考, 故模型建立成功。

4 结论

模型试验是在相似理论和结构计算理论指导下进行的科学实践活动, 做试验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又遇到新的问题的过程。模型的设计、制作是后续试验的先决条件, 其误差直接影响试验结果, 甚至是能否做成。因此, 模型设计、制作是一个反复试验、修改的过程。我们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面对困难要坚持不懈勇于挑战。

摘要:星海湾1号桥的空间网状索面通过索力的多级传递, 形成的吊杆的张拉过程和成桥性能都有自己的特点。为了弄清这些特点, 进行了1∶25的模型试验研究, 并与有限元计算结果相比较, 对建立模型的理论、各构件的具体设计和安装做了详细的描述, 并以初步测量数据的分析对模型的可用性进行了验证。

关键词:自锚式索网悬索桥,结构模型,可靠性

参考文献

[1]大连理工大学建筑设计院.大连市星海湾1号桥施工图, 2005.

[2]李德寅, 王邦楣, 林亚超.结构模型实验[M].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6.

[3]杨俊杰.相似理论与结构模型试验[M].武汉,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4.

[4]张曙光.建筑结构试验[M].北京, 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5.

[5]宋广君.琴桥模型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 2004.

[6]铁道部大桥工程局桥梁科学研究院.沈阳浑河富民斜拉桥全桥模型试验阶段报告[R].2003.5.

[7]李廉锟.结构力学 (上册) [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79.

[8]项海帆.高等桥梁结构理论[M].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0.

[9]张哲.混凝土自锚式悬索桥[M].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5.

篇4:忆冼星海教学设计

爷爷钱亦石:与董必武等同办武汉中学

钱道波是省作协的一名干部,她爷爷钱亦石是我党早期著名理论家、社会活动家,曾与董必武、恽代英等一起创办武汉中学,被誉为“红色教授”。

钱道波说,爷爷入党不久,即根据党的决定,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协助董必武筹建国民党湖北省临时党部。

钱亦石在苏联学习时,曾译过恩格斯名著《德国农民战争》。他编著的讲义以及专著,先后由进步书店出版发行。他以著述丰富、见解精深而蜚声文化界,被称为“红色教授”。

在上海期间,他为董必武提供藏身之处,并负责送饭、送情报等工作。1936年“西安事变”后,钱亦石赴日本东京。他给留日进步学生详细介绍了“西安事变”发生的原因、经过,以及上海救亡工作开展情况。和郭沫若进行了深谈,并表示特别欢迎郭沫若早日回国并肩战斗。

1938年1月29日,钱亦石不幸在沪病逝。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送来挽联,董必武、郭沫若、茅盾、田汉、柳青等纷纷写文祭奠回忆。

姑父冼星海:谈恋爱时遍遍坐轮渡

冼星海在40年短暂而光辉的一生中,与武汉这座城市有着363天的交集。

钱道波讲道,爷爷去世后,姑姑钱韵玲因为挽歌找到了冼星海,当时,23岁的钱韵玲在武汉第六小学任音乐老师。虽然两人在上海已经认识,但冼星海并不知道钱韵玲是钱亦石的女儿。冼星海在日记中这么写:“韵玲是在我歌咏班里学习时认识的,直到今天我才知道她是亦石的女公子。今早她把我作的挽歌送上来,我偶然问她亦石先生是她何人,她含着泪来答我:‘是我父亲’。她悲伤到不能成声!”

从这以后,他们开始交往。

在武汉的一年间,洗里海居住在武昌昙华林及汉口原三井洋行(现江汉路一带),负责文化宣传等工作。时年33岁的冼星海,主要心思都花在谱写抗日歌曲上。《武汉文史资料》援引《冼星海全集》的数据显示,冼星海在武汉创作了62首歌曲。钱道波说,《游击军》谱曲冼星海只用了一支烟的工夫,《在太行山上》也是创作于一夜之间。

钱道波笑着说,姑父在武汉收获了事业,也收获了爱情。当时,“老通城”是冼星海等一批文艺工作者的“创作沙龙”,经常在此聚会,晚上冼星海总会吃上一份最爱的莲子羹。突然有一段时间,朋友们发现冼星海很少来,后来才知道,原来他恋爱了。

钱道波说,两人谈恋爱时,曾在轮渡上坐过去坐过来,在长江上享受着恋爱的甜蜜。

1938年7月20日,冼星海、钱韵玲订婚,来参加的有田汉等文化巨匠。9月,冼星海接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邀请电报,两人在赴延安途中结婚。

叔叔钱远镜:牺牲时年仅22岁

“胆要大,心要小;思想要坚定,耳目要聪明;态度要谦和,行动要机警。只有具备这些条件,才可参加民族战争。”钱道波说,这是爷爷写给叔叔钱远镜的训词。

钱道波介绍,叔叔从小就很机灵。在上海,董必武藏身秘密之处,有时叔叔就去送饭和送情报。他和姑姑假装捉迷藏,在打闹之间就完成了任务。

1938年抗大毕业后,钱远镜参加中共鄂南特委领导工作。1941年,钱远镜组成游击队并任政委,率部在樊湖一带坚持游击战。

“他用煤油桶装鞭炮,假装机枪的声音,常常一个人就让鬼子团团转。”钱道波说,由于叛徒出卖,1941年8月钱远镜被捕,受尽酷刑宁死不屈。8月13日,在樊口被日军杀害,年仅22岁。“叔叔的遗体被抛入江中,至今他的墓还只是衣冠冢。”钱道波说。

篇5:冼星海名言

1、音乐,是人生的快乐;是生活中的一古清泉;是陶冶人性情的熔炉。

2、我也早想写一部以黄河为题材的大型音乐呢,你能不能把这首诗改写成歌词,让我来谱曲。

3、每个人在他生活中都经历过不幸和痛苦。有些人在苦难中只想到自己,他就悲观、消极,发出绝望的哀号;有些人在苦难中还想到别人,想到集体,想到祖先和子孙,想到祖国和全人类,他就得到乐观和自信。

4、中国现在是成了两个世界,一个是向着堕落处下沉;而另一个就是向着光明的有希望的上进,延安就是新中国的发扬地!

5、中华民族的解放胜利,就是要每一个国民贡献他纯洁的爱国之心。

6、我有我的人格良心,不是钱能买的。我的音乐,要献给祖国,献给劳动人民大众,为挽救民族危机服务。

7、这是一部歌颂中华民族的史诗,我要把它写成一部代表中华民族伟大气魄的大合唱!冼星海简介

(1905.6.13-1945.10.30),曾用名黄训、孔宇,祖籍广东番禺(现南沙区榄核镇),出生于澳门,中国近代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有“人民音乐家”之称。

1926年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1928年进上海国立音专学习音乐。1929年去巴黎勤工俭学,师从著名提琴家帕尼·奥别多菲尔和著名作曲家保罗·杜卡斯。1935年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赴延安,后担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

1945年10月因劳累和营养不良,他的肺病日益严重。无情的病魔让冼星海病逝于莫斯科。冼星海生平:1905年6月13日(农历5月11日)生于澳门一个贫苦的家庭,7岁时外祖父去世,母亲带着冼星海去了新加坡,在新加坡的养正小学最先接触音乐。[1]1918年入岭南大学(现中山大学)附中学小提琴,1926年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国立艺专音乐系学习。1928年进上海国立音专学小提琴和钢琴,并发表了著名的音乐短论《普遍的音乐》。1929年去巴黎勤工俭学,从师于著名小提琴家帕尼·奥别多菲尔和著名作曲家保罗·杜卡。1931年考入巴黎音乐学院。在肖拉·康托鲁姆作曲班学习。留法期间,创作了《风》《游子吟》《d小调小提琴奏鸣曲》等十余首作品,1935年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创作了大量战斗性的群众歌曲,并为进步影片《壮志凌云》《青年进行曲》,话剧《复活》《大雷雨》等谱写音乐。抗战开始后参加上海救亡演剧二队,后去武汉与张曙一起负责开展救亡歌咏运动。1934年至1938年间,创作了《救国军歌》《只怕不抵抗》《游击军歌》《路是我们开》《茫茫的西伯利亚》《祖国的孩子们》《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各种类型的声乐作品。1938年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并在“女大”兼课。教学之余,创作了不朽名作《黄河大合唱》和《生产大合唱》等作品。1940年去苏联学习、工作,1945年10月30日卒于苏联首都莫斯科。

在冼星海短促的一生中,创作生活约10余年,共作歌曲数百首(现存250余首),大合唱4部、歌剧1部、交响曲2部、管弦乐组曲4部、狂想曲1部以及小提琴、钢琴等器乐独奏、重奏曲多首。在冼星海的创作中,数量最多、影响最广的是多种多样的群众歌曲。其中有正面表现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采用号召性、战斗性的进行曲形式的《救国军歌》《青年进行曲》《保卫卢沟桥》和《到敌人后方去》;有具体展示人民战争壮美的战斗图景、将抒情性与鼓动性或描绘性与概括性结合在一起的《在太行山上》《游击军》和《反攻》;有表现工农群众的劳动生活、采用特定的劳动音调和节奏写成的《顶硬上》《拉犁歌》《搬夫曲》和《路是我们开》;还有为抗战中的妇女、儿童写的《只怕不抵抗》《祖国的孩子们》和《三八妇女节歌》等等。在这些群众歌曲中,冼星海根据不同内容,创造具有不同个性特征的音乐形象,或以具有冲击力的节奏和挺拔高昂、富于棱角的旋律,表现激昂慷慨的情绪和威武豪壮的气势;或以气息宽广的旋律、舒缓沉着的节奏和抒情含蕴的音调,体现革命人民丰富的内心世界。

冼星海的四部大合唱《生产运动大合唱》《黄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牺盟大合唱》,其中《黄河大合唱》最为出名,也是最重要的和影响最大的一部代表作。

1.理智·思想脑筋若无正确的思想的培养,任它怎样发达,这发达总是畸形的发达,那么一切的行为都没有稳定的正确的立足点。

2.如果知道光阴的易逝而珍贵爱惜,不作无谓的伤感,并向着自己应做的事业去努力,尤其是青年时代一点也不把时光滥用,那我们可以武断地说将来必然是会成功的。

3.脑筋若无正确的思想的培养,任它怎样发达,这发达总是畸形的发达,那么一切的行为都没有稳定的正确的立足点。

——聂耳

简介

聂耳(1912-1935),原名聂守信,字子义(亦作紫艺),汉族,云南玉溪人。中国音乐家。从小家境贫寒,他创作了数十首革命歌曲,他的一系列作品,正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的产物。聂耳开辟了中国新音乐的道路,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先驱。聂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作曲者。

聂耳生平云南玉溪人,出生于云南昆明,祖籍云南玉溪。1912年2月14日生于昆明市甬道街73号,1935年7月17日在日本藤泽市海滨溺水而死。

聂耳从小喜爱音乐(改名为“聂耳”的原因是因为他的耳朵特别灵),1918年就读于昆明师范附属小学。利用课余时间,聂耳自学了笛子、二胡、三弦和月琴等乐器,并开始担任学校“儿童乐队”的指挥。

1922年,聂耳进入私立求实小学高级部(现昆明第十中学),1925年考取云南省第一联合中学(现昆明市第二中学)插班生立。时值第一次国内革命风暴在中国南方兴起,他开始受到进步书刊和《国际歌》等革命歌曲的影响。

1927年入云南第一联合师范学校(现昆明学院)学习。并开始学习小提琴。1931年入黎锦晖主持的明月歌舞剧社任小提琴手,1932年7月发表《中国歌舞短论》,并因批评黎氏被迫离团。

1933年开始为左翼电影、戏剧作曲。1933年,聂耳由田汉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5年初,聂耳创作了著名的《义勇军进行曲》。

1935年1月聂耳任联华二厂音乐部主任。1935年7月1日,年仅23岁的聂耳在日本藤泽市游泳时不幸溺水身亡。

他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创作了37首歌曲,大多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准确地塑造了工人、歌女、报童等劳动群众的音乐形象。在抗日救亡运动中,聂耳的这些歌曲,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他的代表作有《义勇军进行曲》、《大路歌》、《码头工人》、《新女性》、《毕业歌》、《飞花歌》、《铁蹄下的歌女》、《卖报歌》、《梅娘曲》等。

他的音乐创作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严肃的思想性、高昂的民族精神和卓越的艺术创造性。他的音乐创作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地发展明确了方向,树立了音乐创作的榜样。

音乐是培养人民高尚道德品质,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贺绿汀 简介

贺绿汀(1903-1999),原名贺楷、贺安卿,当代著名音乐家、教育家,湖南邵东仙槎桥人。1931年考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早年参加湖南农民运动和广州起义。先后任武昌艺术专科学校教员,明星影片公司音乐科科长、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部宣传队音乐教员、延安中央管弦乐团团长、华北文工团团长。半个世纪以来,贺绿汀共创作了三部大合唱、二十四首合唱、近百首歌曲、六首钢琴曲、六首管弦乐曲、十多部电影音乐以及一些秧歌剧音乐和器乐独奏曲,并著有《贺绿汀音乐论文选集》。1999年4月27日在上海逝世。

人物生平编辑

贺绿汀,又名贺楷,湖南省邵阳县(今邵东县)人,中国音协副主席,上海音乐学院院长,音乐家。1903年7月出生于邵阳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家乡美丽如画的山水和优美动听的民歌,滋润着他的少年心灵,放牛、拾柴时常与村童对歌。1912年入宝庆循程学院读书,毕业后执教小学音乐、图画课。1923年以第一名成绩考入长沙岳云中学艺术专修科,攻读绘画与音乐。1924年秋毕业留校任音乐教员。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参加农村大革命,为北伐军组织义演。蒋介石叛变革命后,他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广州起义,从事宣传工作。后转道香港赴上海。1931年考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选修钢琴与和声学,课余翻译《和声学理论与实用》。1934年在俄国作曲家齐尔品举办的征求中国风味钢琴曲比赛中,他以《牧童短笛》和《摇篮曲》分别获得一等奖和名誉二等奖。一曲成名,学校将他改为公费。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他的译著。百代唱片公司为他的得奖作品灌制唱片发行海内外。

1934年进入电影界。聂耳介绍他到明星电影公司任作曲股长,参与左翼电影事业。他为影片《船家女》、《都市风光》、《十字街头》、《马路天使》和话剧《复活》、《武则天》等20多部影剧作品配乐作曲,创作了《摇船歌》、《背纤歌》、《春天里》、《怨别离》、《怀乡曲》、《恋歌》、《秋水伊人》等上百首歌曲,脍炙人口,传唱不已。他为影片《马路天使》谱写的《四季歌》、《天涯歌女》两支歌,成为他的电影歌曲创作和30年代进步电影的经典代表作品。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参加上海文艺界抗日救亡演剧队,奔赴武汉、郑州、西安等地演出,宣传抗日。在山西临汾,他在煤油灯下创作了不朽的抗日战歌《游击队歌》,并在八路军一次高级干部会议上指挥演唱这首歌,获得巨大的成功。从此,《游击队歌》传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抗日战场,成为鼓舞抗日军民奋勇杀敌的进军曲。1938年6月到武汉,参加军委会政治部郭沫若任厅长的第三厅所属中国电影制片厂工作。武汉失守以后撤到重庆,任职中央广播电台音乐组,同时任育才学校音乐教师。他创作了《全面抗战》、《上战场》、《弟兄们拉起手来》、《保家乡》、《中华儿女》、《胜利进行曲》、《还我河山》等充满战斗热情的歌曲,鼓舞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1941年皖南事变后,他毅然离开重庆,辗转抵达华中新四军军部,为新四军将士写歌教唱,受到刘少奇、陈毅的热烈欢迎。

1943年到达延安,见到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毛泽东称赞《游击队歌》写得好。他在鲁迅艺术学院教书,并创作了一系列革命歌曲。1946年10月任中央管弦乐团团长、华北人民文工团副团长、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前进,人民的解放军》、《新民主主义进行曲》(或《新民主进行曲》)、《新中国的青年》,成为人民解放战争中嘹亮的战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回到母校,一直担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从校舍建设到教学设备,从聘请教师到录取学员,他都精心组织、辛勤操劳。还创办了上海音乐学院附中、附小,为国家培养初、中、高级优秀音乐人才。他的音乐创作也进入新的高峰期,谱写了大量的好歌曲。在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为悼念冯玉祥将军,受周恩来的委托,他根据一首民间曲子创作了曲名为《倒卷珠帘》的哀乐,震撼人心,动人心弦,后修改成常用的《哀乐》。还与人合作写了剧作《长征》,独立创作大合唱《十三陵水库》、《上海第三次武装起义》、《人民领袖万万岁》、《军旗颂》等重要歌曲。他总结长期从事音乐创作的经验,著有《我对戏曲音乐改革的意见》、《论音乐的创作》、《民族音乐问题》,出版了《贺绿汀歌曲选》、《贺绿汀合唱曲选集》、《贺绿汀管弦乐曲7首》、《贺绿汀音乐论文选集》等书。他一生创作了260余首歌曲。其美妙的旋律,动人的音符,流淌在人民的心里,留在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宝库中。他一生为人民事业奋斗不息、歌咏不止,坚持正义和进步,歌唱光明和真善美,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倾毕生心血塑造起人格的丰碑。50年代后期的反右派扩大化时,他的直言不讳和凛然正气,招来了长期的麻烦。“文化大革命”中遭受牢狱之灾。1973年1月,毛泽东主席当面责问张春桥:贺绿汀怎么样了,不要整了吧!这才使他从监牢中出来,而处境仍然艰难。尽管如此,他不变求真求美之心,从不随波逐流。

1999年4月27日在上海病逝,终年96岁。他是杰出的人民音乐家、著名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和音乐理论家。一副挽联这样写道:“牧笛扬华音,战歌壮国魂,灿烂乐章谱春秋,满腔赤子心;真言荡浊流,铁骨傲鬼神,浩然正气耀日月,一身报国情。”[1]

篇6:冼星海教案

人民音乐家

冼星海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

一、学习目标

(一)聆听大型声乐套曲《黄河大合唱》部分乐章及钢琴协奏曲《黄河》第四乐章,感受、体验其丰富多彩的音乐情绪,认识这部作品的社会价值及艺术价值。

(二)认识、了解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光辉一生,记住他的代表作品,了解他在中国近代音乐史上的地位及其贡献。

(三)了解大型声乐套曲《黄河大合唱》所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声乐套曲和协奏曲的基本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聆听、感受《怒吼吧,黄河》及钢琴协奏曲《黄河》第四乐章,引导学生把握该作品的音乐情绪及音乐力度的变化。

难点:理解并思考音乐要素在该作品中发挥的作用。

三、教学内容的安排

(一)聆听《怒吼吧,黄河》整体感受作品情绪。

(二)了解冼星海的生平及作品的创作背景

(三)欣赏钢琴协奏曲《黄河》第四乐章。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播放《黄河大合唱》第七乐章-《保卫黄河》

2、提问这部作品叫什么?作者是谁?你听完后有什么感想?作品描绘了什么? 《黄河大合唱》第七乐章-《保卫黄河》 作者冼星海给人一种此起彼伏、群情激奋、万马奔腾的艺术效果 作品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了具有悠久文明历史的伟大祖国,歌颂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战斗意志,描绘了一幅幅中华民族抗日卫国的壮丽图景

3、介绍作者生平及该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

冼星海广东番禺人,人民音乐家。1905年出身于贫苦的船工家庭。在中学时开始学习音乐。1926年进入“北京艺术专门学校”学习小提琴及作曲理论。1928年考入上海国立音乐学院。第二年1929年赴法国巴黎深造。1935年结业于巴黎音乐戏剧学院由著名作曲家杜卡领导的高级作曲班,并于同年回国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1945年病逝于莫斯科。年仅40岁。

这部作品是 1939年3月,冼星海去探望坠马受伤的青年诗人光未然,25岁的诗人满怀激情地朗诵了他渡黄河时坠马受伤躺在担架上新近创作的《黄河吟》,冼星海被诗中那澎湃的心潮所打动,他一把捉过诗稿说:“我能写好它!”就一口气跑回自己的窑洞。6天后,当他揉着熬红的眼睛走出窑洞时,一部划时代的音乐杰作《黄河大合唱》诞生了。

全曲包括一个序曲和八个乐章,以朗诵和乐队将各乐章相连。八个乐章服从于一个主题:抗日、爱国。每个乐章的音乐相对独立,但是情感发展始终非常紧密、统一。作品共有八个乐章,每章开首均有配乐朗诵。1.《黄河船夫曲》(混声合唱,原稿为男声合唱)2.《黄河颂》(男高音或男中音独唱)3.《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三弦伴奏)4.《黄水谣》(女声二部合唱,原稿为齐唱)5.《河边对口曲》(男声二重唱及混声合唱,原稿是男声对唱)6.《黄河怨》(女高音独唱,音乐会上常按修订稿加入女声三部伴唱)7.《保卫黄河》(轮唱)8.《怒吼吧,黄河》(混声合唱)

4、播放音频《怒吼吧黄河》让学生感受音乐的情绪,体验情绪上层层递进的变化

《怒吼吧,黄河》是黄河大合唱的第八乐章,也是终曲。主体部分,诗人的情感一开始比较深沉、平和,从“五千年的民族”开始了抒情性叙述,而后逐渐变得激昂起来,最后推向高潮,塑造了黄河在怒吼、人民在战争的艺术形象,显示出整个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巨大力量,召唤全国人民为抗日战争的胜利而战斗!诗歌中反复手法的运用,形成明快的节奏,表达了诗人强烈而奔放的情感。分段播放《怒吼吧黄河》音频,教师针对该乐章各段落中音乐情绪的变化及音乐语言的运用进行讲解。

a歌曲开始部分逐渐展宽的音域,将“怒吼吧,黄河”重复了三遍。形成了极磅礴的气势,给人以紧迫感。接着多层次地声部节奏处理,描绘了汹涌澎湃的黄河后浪推前浪,像巨人般地发出了怒吼和狂啸,召唤着全中国人民起来战斗。b在气势磅礴的第一段音乐之后,经过四小节间奏的过渡,使曲调速度转入了慢板,通过“啊”的感叹,把人们带到了痛苦的回忆中去。接着女低音和男高音声部次第陈述了历史上我们民族的灾难,男低音和女高音声部也参加起来,交织成一段色彩丰富、感情真挚、哀声四起的悲歌。仿佛神州大地到处都在呻吟,都在控诉。这是一段绝妙的音乐,感人至深。c第三段音乐的情绪是突然转换的:速度转为稍快,描绘了松花江、黑龙江、珠江、扬子江一起在呼号,衬托出四万万民众团结起来,誓死保卫国土的浩浩荡荡的宏伟情景。d最后一段由无限感慨的“啊!黄河”为导句,引出以连续三个小节切分节奏为特点的第一个乐句。曲调是级进上行,造成一种一往无前、锐不可挡的气势,令人振奋不已。e最后,作者把结束句重复了五遍,以递增的速度、多变的和声处理,造成具有排山倒海、雷霆万钧之力的高潮,使黄河战斗的警号声久久在人们的心头回荡,鼓舞着人们永远向着胜利前进!

5、播放钢琴协奏曲《黄河》第四乐章

听一听钢琴协奏曲《黄河》第四乐章《保卫黄河》,听后跟大合唱中的相关歌曲进行对比有什么异同?

《黄河》钢琴协奏曲是1969年殷承宗等人根据《黄河大合唱》改编的,只有4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愤和保卫黄河。作品介绍

引子是铜管乐奏出的号召似的战斗性旋律主题。音调中揉进的《东方红》动机象征毛主席党中央发出的战斗号召。

钢琴的华彩乐句后,出现了《保卫黄河》的旋律主题。这是一段斗志昂扬的进行曲,表现了中华民族前赴后继英勇不屈的献身精神。随着乐曲主题的不断发展,音乐展开了一幅幅抗战的壮烈画面。战马驰骋,硝烟弥漫,抗日军民英勇杀敌。音乐情绪此起彼伏,当《东方红》主题出现时整个乐曲达到最高潮。篇二:三年级音乐下册 音乐家冼星海1教案 湘教版 音乐家冼星海 教学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说出音乐家冼星海的简要生平及其主要代表作品,并从听赏、演唱冼星海的音乐作品中感受作品的风格特点和影响力。2.能学会演唱《只怕不抵抗》、《酸枣刺》两首歌曲,感受抗战时期孩子们的爱国热情和乐观、自信的精神风貌。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教学活动中感受冼星海作品的风格和时代特点。教学难点:歌曲《只怕不抵抗》第一乐段与第三乐段的变化部分。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听《黄河大合唱》中的一个片段

师:同学们,刚才你们听的这段表现黄河奔腾不息的雄伟音乐,是我国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位著名音乐家的经典之作,大家想了解这位音乐家吗?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位著名的音乐家——冼星海。

二、学习冼星海的生平及作品欣赏。冼星海和《风》。

(1)让学生默读连环画部分的文字。(2)老师提问,学生抢答: a.冼星海曾在哪个国家留学? b.留学时的生活情况怎样?

c.他是在怎样的条件下创作《风》这首作品的? d.这首作品得到了怎样的评价?(3)听赏《下山虎》

a.结合课本图片讲解“下山虎”的寓意。b.聆听乐曲《下山虎》。

c.学生说说自己听音乐时的感受。

三、学唱歌曲。

1.学唱《只怕不抵抗》。(1)简介歌曲的背景。

这首歌写于1937年,反映了当时抗日根据地儿童高昂的抗日情绪和勇敢、活泼的性格。(2)采用听唱法学唱。重点是将第一二段进行对比,不要把这两段混淆了。

(3)参与表现。唱熟后,让学生随歌曲踏步行进,进一步体验歌曲所表现的抗日小英雄的形象。

2.学唱《酸枣刺》。

(1)聆听歌曲,体验歌曲的风格以及所表达的内容。(2)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演唱歌曲。

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对音乐家冼星海了解了多少?请大家一小组为单位,说说自己的脑海里收藏的有关冼星海的内容。

学生自由讨论。然后听着歌曲《只怕不抵抗》出教室。篇三:第二十九节 《冼星海》(第二教学设计方案)第二十九节 《冼星海》(第二教学设计方案)各位评委上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中音乐鉴赏教材第二十九节 《冼星海》。我主要从学习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资源建议、教学方法与学习指导策略建议、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的建议七方面加以阐述。

一、学习目标

(一)聆听大型声乐套曲《黄河大合唱》部分乐章及钢琴协奏曲《黄河》第四乐章,感受、体验其丰富多彩的音乐情绪,认识这部作品的社会价值及艺术价值。

(二)认识、了解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光辉一生,记住他的代表作品,了解他在中国近代音乐史上的地位及其贡献。

(三)了解大型声乐套曲《黄河大合唱》所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声乐套曲和协奏曲的基本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聆听、感受《怒吼吧,黄河》及钢琴协奏曲《黄河》第四乐章,引导学生把握该作品的音乐情绪及音乐力度的变化。

难点:理解并思考音乐要素在该作品中发挥的作用。

三、教学内容的安排

(一)聆听《怒吼吧,黄河》整体感受作品情绪。

(二)了解冼星海的生平及作品的创作背景。

(三)欣赏钢琴协奏曲《黄河》第四乐章。

四、教学资源建议

(一)利用教材提供的文字、图片、曲谱、学生用的mp3和教学课件等教学资源。

(二)运用录音机、电视机、vcd机、电脑等多媒体资源。

(三)利用网络、阅览室、图书馆等资源,搜集整理所需要的文字、音响和音像等学习资料。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指导策略建议

(一)课前指导学生分专题搜集、整理与本课相关的学习资料。

(二)课前引导学生用mp3先自听全曲《黄河大合唱》。

(三)课上老师引导学生重点赏析《怒吼吧,黄河》及钢琴协奏曲《黄河》第四乐章。

(四)拓展鉴赏:聆听殷承宗、郎朗演奏钢琴协奏曲《黄河》的不同版本,开阔学生眼界,感受其中不同的演奏风格。

六、教学过程

1七、教学评价的建议

(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老师提出问题,学生用对比、讨论,抢答等方式,了解和掌握相关音乐知识。

(二)学生通过已掌握的历史知识,对冼星海及其相关作品的社会价值及艺术价值作出评价。

篇7:冼星海三年级作文

著名的钢琴家冼星海先生 9 年出生, 9 年病逝于莫斯科。他的一生创作了许多曲子,如:《保卫黄河》、《到敌人后方去》、《只怕不抵抗》等。其中,有七首曲子是《黄河大合唱》里的.。冼星海是广州番禺人,在二沙岛有一个星海音乐厅和星海音乐学院,我是个广州人也为他感到骄傲。

冼星海是一个爱国的人。 9 年,当他得知中国正在和日本鬼子“打交道“时,却放下手中的活儿,连夜从巴黎赶往中国也参加抗日战争。他并不打仗,而是写了许多曲子为我们呐喊助威。我觉得,冼星海可真不容易,为了回国,放下手中的工作。要是换成我,早已对这个事觉得无所谓,反正在巴黎有吃有喝,吃不愁、穿不愁,口袋还塞满金钱,干什么要过去?

篇8:忆冼星海教学设计

大连星海湾跨海大桥为大连市环城快速路中南环的一部分, 东起金沙滩东侧的金银山, 向西跨越星海湾, 在高新园区填海区域登陆, 向东经过下穿大连森林动物园的隧道连接东北路和规划中的南部快速路, 向西经过高新园区地面道路通往河口, 并连接旅顺南路及河周路。

整个工程由主桥、东引桥、东连接线和西引桥构成, 桥梁分为两幅, 两侧落地点为单层桥梁, 中间部分为双层桥梁, 上层由东向西行驶, 下层由西向东行驶。在正对星海广场位置设置主桥, 跨径布置为180+460+180=820m, 为地锚式钢桁架悬索桥。

2 项目由来及路由选择原因

大连市主城区的中山区、西岗区、沙河口区、高新园区, 沿南部海滨由东向西依次分布, 随着大连市高新园区的经济发展, 现有的基础设施状况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其发展, 由于大连市连接高新园区与中山区的主要道路仅为人民路-中山路-黄浦路一条, 而中山区、西岗区、沙河口区的多条道路 (胜利路、高尔基路、五四路、同泰街、会展路、滨海路) 均需汇至中山路前往高新园区, 这就造成了交通高峰期时段中山路西段拥堵不堪的状况。

大连市机动车辆增长飞快, 而高新园区聚集了大连市众多高新产业, 以知识密集型企业为主, 其员工主要为企业白领、高管人员, 拥有车辆的人群众多, 这就使得中山西路的交通状况更加恶化。

为了解决高新园区与其他各区的联系, 缓解中山西路的交通压力, 大连市政府进行了多种方法的尝试, 首先考虑增加高新园区与其它各区的联系道路, 即对东西方向的五一路拓宽, 但是由于五一路两侧动迁量巨大, 造价高昂而不得不放弃;于是又尝试将现有的中山路进行改造, 增强其通行能力, 即在现有中山路上架设高架桥, 使得过境车辆迅速通过, 但是由于中山路临近大连市南部海滨, 那里是大连市南部海滨旅游度假风景区密集的区域, 同时众多高校、军事管理区都对该项目提出了异议, 使得项目难以开展。在改造五一路、拓宽中山路等多种方式无法实施, 而容易增加的交通需求, 使得中山路西段交通拥堵问题的解决迫在眉睫,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 大连市政府开始在海上寻找新的可行的路由。

新的路由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中山路西段的交通问题, 有可能被利用的区域主要为大连市南部海滨。

3 项目起讫点的选择

3.1 整体路线的选择

大连市南部海滨已经分布了大量的景观带, 很多地点无法作为海上通道线路的登陆点, 这就限制了整条道路的路由选择, 现有景观带分布如图1所示。

“位置1”为付家庄风景区、银沙滩风景区;“位置2”为星海广场、星海浴场、星海公园;“位置3”为黑石礁、自然博物馆;“位置4”为高新园区规划的填海区。

根据现有状况, 在大连市南部沿海, 海上通道登陆点的选择:

(1) “位置1、2、3”均为已经建成的重要的经济区或旅游区, 在这些范围内作为线路登陆点, 均无法实施;

(2) 在“位置1”以东, 主要为比较陡峭的自然岸线, 距离市区主干道路比较远, 同时又远离中山路西段, 因此不具备路由选择的条件;

(3) 在“位置2”和“位置3”之间没有空隙, 无法设置登陆点;

(4) 在“位置1”和“位置2”之间具备设置登陆点的条件, “位置3”以西的范围具备设置登陆点的条件, 尤其是高新园区规划的填海区, 可以根据新区的规划, 比较合理地选择路由。

确定了登陆点的区域, 便可以进行具体的起讫点的选择, 西侧的“位置4”为规划新区, 道路的衔接比较容易, 东侧的“位置1”为建成区, 需要将新建道路与现有道路合理连接。

3.2 东侧登陆点的选择

根据整体线路, 东侧登陆点选择在“位置1”和“位置2”之间。结合现场及“位置1”附近既有的道路情况, 在东侧有三个可能的登陆点供选择:A为金沙滩东侧的小山 (金银山) 附近, B为银沙滩, C为付家庄浴场西侧的小山, 如图2所示。

A点以西, 分别为建成区, 金沙滩浴场, A、B点之间为水产养殖所, B、C点之间为建成区, 因此东侧可行的海上线路登陆点只有A、B、C三个点。

3.3 西侧登陆点的选择

西侧“位置3”以西的范围具备设置登陆点的条件, 尤其是高新园区规划的填海区。高新园区填海区有两个可能的登陆点供选择:D为高新园区规划道路的起点处, E为高新园区小平岛区域规划道路的终点, 如图3所示:

由于在D、E点之间为七贤岭和高新园区规划的总部经济区, 无主干路可以连接, 因此没有在D、E点之间区域设置登陆点。

3.4 海上线路的确定

海上线路选择时, 首先明确了A、B、C与D、E分别为线路的两端, 因此可供选择的线路有六条:AD、AE、BD、BE、CD、CE, 如图4所示:

由于与E点相连的海上线路均比较长, 都在8km以上, 并且连接E点, 会封堵大量的海岸线。为了保证海上交通能与地面道路更多的结合, 整个线路不应该距离岸线太远, 而且靠近海岸的地方海水深度相对较浅, 可以节约工程成本;而B点、C点临近疗养院、海滨浴场等场所, 所衔接的道路均非城市的主干道, 且改造起来难度很大;A点登陆可以直接通过隧道连接东北路及规划中的快速路, 可以为大桥提供充足的车流, 对于完善整个大连市的路网有着很大的必要性, 因此最终选择为A点和D点连接的线路, 即东起A点—金沙滩东侧的金银山, 向西跨越星海湾, 在D点—高新园区填海区域登陆。

4 整体线形的设计

由图4可知, 任何一条线路的选择均在海上经过大连市最重要的景观—星海广场, 星海广场被誉为大连市的会客厅, 这里的景观对于大连人民来说是至关重要, 所以大连星海湾跨海大桥的景观性是工程的重要的考虑因素。因此, 线路的选择在保证线路走向科学合理的前提下, 必须充分考虑其对星海广场的景观影响, 同时还要满足该处的通航要求。线路选择重点考虑了主线与海岸线距离、主线与星海广场中轴线位置关系, 通过反复论证、现场勘查、电脑三维真实模拟, 最终选择如图5所示整体线形。

4.1 主线线形设计

大连星海湾跨海大桥主线里程起点位于金沙滩东侧金银山处 (向北连接通往东北路及规划中南部快速路的隧道) , 主线起点处为单层双幅桥梁, 两条线间距55m, 主线在海上逐渐过渡为双层桥梁。在经过星海广场时, 线路垂直于广场中轴线, 并将主桥主跨中心设于广场轴线上, 使得游人可以在广场上获得最佳的观景角度。线路距离星海广场百年城雕的距离为1000m。主线向西由双层过渡为单层后在高新园区填海区登陆。

4.2 主线线形指标 (表1、表2)

4.3 匝道线形设计

主线在东西两端设置匝道与地面道路相连接, 东端设置A、B匝道与滨海西路相连, 西端设置C、D匝道与凌河街相连。技术指标见表3、表4。

5 结语

(1) 大连星海湾跨海大桥路由及线形选择综合考虑了大连市路网整体规划、南部海滨现状、起讫点位置既有道路状况、通航要求、与南部海滨景观带协调情况、环境影响、工程造价等因素。

(2) 能够有效地缓解中山西路交通压力, 确保城市主干道的畅通, 加强城市道路网间的补充和调节, 是大连城市交通规划“七纵七横”中的重要一横, 也是大连环城快速路中南环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充分结合周边现有条件, 线型合理实用, 综合平衡了交通功能、工程投资、环境景观等因素, 大桥的建成必将成为大连南部海滨一道新的靓丽风景。

参考文献

[1]CJJ37-2012,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S].

[2]JTG B01-2003,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S].

上一篇:一年级家长的培训心得下一篇:八年级一次函数应用题专项练习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