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与古典诗歌的融合阅读题

2024-04-29

禅与古典诗歌的融合阅读题(通用6篇)

篇1:禅与古典诗歌的融合阅读题

(理论指导与阅读训练)1 小学六年级语文“阅读”复习建议

一、明确目标

1结合语境理解词语、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2 联系语境和自己的积累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难)3学会概括不同类型文章的主要内容.4学会概括文章所讲内容的要点.5能读懂短文内容,回答文后所提问题(内容探究).6 阅读文章有自己的感受,并能较清楚地表达出自己独特的感受.7学会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难)

8学会阅读不同类型的文章并达到以下要求:

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 叙事性文章――了解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细节,说出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9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读思结合、用心感受的习惯、积累语言的习惯。

二、疏理题型及相应的指导。

了解阅读中可能会遇到的题型,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指导。

(一)积累性题目 拼音及与拼音相关的题。(靠平时的积累)词语的改错、词语搭配。(根据要求依靠平时的积累或在文中找)3 在文中找近、反义词或直接写出近反义词。(根据要求依靠平时的积累或在文中找。)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指导学生能够“瞻前顾后”理解词语。)

5按要求收集词语或句子。(勾画或抄写,注意线条的要求。文中或是自己的积累)

(二)理解性题目 1划分段落层次

自然段划分层次,就是通过对一段话的分析,看出这段在有个意思,这几个意思又是怎样一层一层有顺序地写下来的。(指导学生按一定的组合顺序划分:顺承式、并列式、总分式转折式、因果式。)2划分文章段落、概括段意。

划分文章段落,可以参考上述分层的几种方法外,段落大意的概括,还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找中心句(有的在段首,即总起句;有的在段尾,即总结句;也有的在中间议论部分或人物语言中)。抓住这一段的主要意思,用自己的话概括段意。用小标题的方式进行概括。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1)把各段的段落大意连起来,稍加整理。(2)按所叙述的问题来抓文章的主要内容。(3)根据文章的标题,加以补充。4 文章的叙述要点、顺序。(1)按时间先后顺序写。

按地点空间变换的顺序写。(方位顺序)(3)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4)按不同内容的类别顺序写。(5)按总述与分述的顺序写。

(6)逻辑顺序(说明文常用的递进关系、并列关系即按事物的不同方面的内容来写)

不仅能说出是什么顺序,更重的是弄清文章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写了哪几个要点。5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题型多为判断题、选择、填空和勾画题居多,甚至结合感情朗读的把握来考,直接写思想情感的题较少。说到感情朗读,应指导揣摩什么样的情感应采用什么样的语气、语速、语调、节奏来体现。

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主要有:

(1)通过分析文章的主要内容和重点部分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2)抓住重点词句概括思想感情。

在有些文章中往往由重点词句直接点明了文章的中心,这些重点词句常常出现在文章的开头、结尾或过渡段中。这类题目也含重点句的理解。(3)分析题目抓思想感情。

4、补白类题目。(应训练学生对文章空白的前后乃至全文把握后进行补充。)

(三)领悟运用类题目

(1)文章或某个句子中得到什么启示(写体会感受类题目)。让学生学会这类题目是要将文章与自己的学习、做人、生活等进行联系来谈。感受类题目一定要联系学生现实。

(2)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一篇文章有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严格地讲是不能将其混为一谈的。关于表达方式: ①表达方式分为叙述、描写、说明、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的分类解释; ②一篇文章可以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兼用其它表达方式;总的来说,“表达方式”应当为把思想感情表示出来时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小学阶段所说的表达方法,其实是指表现手法,即:托物言志、写景抒情、叙事抒情、顺叙(各种顺序)、倒叙、插叙、对比、衬托、卒章显志、象征、想象、反衬、渲染、虚实结合(现实与联想)、动态描写、静态描写、前后照应、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直抒胸臆(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等。具体还应看什么文体,如说明文,则有介绍、描述、分类、对比、比喻、举例、数字等方法。

A、了解文章的基本表达顺序。好的文章,表达顺序的安排,有利于表现文章的内容,有利于表达思想感情。常见的表达顺序有:从记叙文叙述角度看小学阶段一般有:顺序、倒叙、插叙三种。顺序是指按照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叙述,也就是按事情发展的先后叙述。此外还有倒叙,是把事情的结果或事情中最突出的片段提到前面写,然后再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进行叙述。倒叙可以造成悬念,引起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突出重点,造成强烈的印象;插叙,是在叙述的过程中,根据需要插入一段有关的事情。B、过渡和照应句的勾画乃至作用。(3)句式仿写及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有: 比喻、夸张、对偶、拟人、设问、反问、排比、借代等。句子仿写要训练学生学习分析原句特征,如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某词重复运用多次以突出事物某一特点,属于某种关联复句等。

诗歌的阅读理解题

一、冰心的诗歌之一

成功的花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问题:

这是一首哲理小诗,作者将 和 进行对比,将、与 关联,、和 关联,告诉我们,花的成功如此,人的事业的成功,人生的成长发展,也应该经过自己的奋斗和牺牲。

之二

墙角的花 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问题:

孤芳自赏的意思是,这里比喻。

“墙角”是花的生长环境,可见恶劣:“孤芳自赏”可见花的骄傲。本诗运用 的修辞手法,告诫我们。

冰心的诗总能借一草一木向我们阐述深刻的道理,读了《墙角的花》之后,请仿写一首像这样小诗:

之三阅读《星星》(臧克家),完成题目:

我爱听 人家把星 叫做星星

夜空是另一个世界,星星是它的小民 谁也不排挤谁 彼此密密地挨近。

1、你认为这首诗中那句写得最好?为什么?

2、自己的光圈是什么意思?

3、“谁也不排挤谁”是什么意思?

4、“渺小得没有名字”说明什么?

5、读完这首诗以后,你有什么感想?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答题。(8分)献给毕业班老师的歌

有多少欣慰,有多少鼓励,在我们即将毕业的时刻; 带着多少叮嘱,带着多少期望,您把我们一一送上人生的站台,目送着我们各自踏上远去的列车„„

(节选自《献给老师的花束》,作者徐鲁,有改动)

1、请写出这首诗的韵脚(句末押韵的字)。

2、这首诗应该用怎样的语速朗读,请选出表述正确的一项。

A.急促 B.高亢 C.舒缓 D.低沉

3、请从诗中找出你最喜欢的诗句,并从语言表达和 思想 内容两个方面说明理由。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诗中的老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6、请以“老师,谢谢你”为话题写四句以上的短诗一首。

五、阅读《当黎明穿上了白衣》完成题目:

紫蓝的林子与林子之间

由青灰的山坡到青灰的山坡,绿的草原,绿的草原,草原上流着 ——新鲜的乳液似的烟„„

1、用一句话概括这首短诗的内容。

2、诗的开头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3、找出句中动静结合的语句,并欣赏其妙处。

4、找出一处运用比喻手法的语句,试分析其好处。

六、阅读《露》完成题目:

我在嫩绿嫩绿的草叶尖上 我在张开惺松睡眼的花心里 我没有向人们说:“勿忘我” 清晨和黑夜 我自生又自灭

我不是星星的眼泪 也不是璀璨的明珠

我就是我

一滴纯洁的甘露

1、说说诗中的“露”具有什么特点?

2、文中的露拥有怎样的生活态度?

3、读了这首诗你获得了怎样的人生启示。

4、仿写:我不是星星的眼泪/也不是璀璨的明珠/我就是我/一滴纯洁的甘露

七、阅读《祈》(傅天虹)

天空生动,是因为有了飞鸟 那是一串移动的音符

1、怎样理解“天空生动,是因为有了飞鸟”?

2、诗中“我作为一粒石子,不求完美,还是请大地给一点花纹”你从中悟出作者怎样的追求?

3,仿照诗歌的第一节进行创作。

4、你认为是个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八、阅读作者宗白华的诗歌《夜》完成题目:

一时间

觉得我的微躯 是一颗小星,莹然万星里 随著星流。

1、这首小诗题名为《夜》,是在静静的夜空下,凝望在浩瀚太空中闪闪发光的星群,但它的深意却不仅仅写夜的景致,还抒发一种思想,试做分析,阐述其内在的哲理。

2、“一时间/觉得我的微躯/是一颗小星/莹然万星里/随着星流”用自己的话说说其中的内容,理解其寓意。

3、“一会儿/又觉著我的心/是一张明镜/宇宙的万星/在里面烁著”与上一节内容是不是自相矛盾?该怎样理解这首诗?

4、五四时期曾经盛行过哲理诗,印度大诗人泰戈尔的诗曾对五四新诗人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同期另一位著名的女诗人也是以哲理小诗而享誉诗坛,她是谁?能举出她诗中的名句吗?

5、去感受夜色,带着自己的体验写几行小诗。

之九现代诗歌赏析专项训练再提高

一、赏析《日子是什么》(梅绍静)完成后面的题目:

日子是散落着泥土的小蒜和野葱儿 是一根蘸着水搓好的麻绳

是四千个沉寂的黑夜

是驴驮上木桶中撞击的水声

日子是雨天吱吱响着的杨木门轴 忽明忽暗地转动我疲惫的梦境

1、作者把日子比做什么?

2、为什么说“日子是储存„„喉咙”?

3、这首诗的结构有什么特点?有何作用?

4、日子是四千个沉寂的黑夜写出了作者怎样的经历和感情?

5、作者将日子描绘成什么样子?

十、赏析下面的诗歌节选,完成题目:

《矛盾常伴心中》

窗外的秋景多么诱人,想去 但功课牵住了向往的心 童年,那么多的稚气,多美 如今,心内太复杂,想念回到那时的童年,未来的梦想牵住向往的心;

1、矛盾常伴心中,小作者到底遇到了那些矛盾?

2、请按“,句式再写一句。

3、请展开联想,小作者“静夜时的沉思”“思”的是什么?

4、选文中流露出小作者怎样的情感?

5、读完本诗,你心里有什么感想?有什么话想对作者说? 我的感想:

我想说的:

牵住向往的心”的

篇2:民族文化融合中的辽金诗歌

关键词:民族文化,融合,辽金诗歌

相比较而言,辽金诗歌文学历来被视为我国诗歌文学研究的薄弱环节,究其根本原因,在于辽金诗歌文学的数量和质量较之宋代诗歌文学,都略显逊色。大部分辽金诗歌作品都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遗失,这也为辽金诗歌文学研究造成了一定的困扰。同时,由于部分研究者仍存有“华夷之辨” 的思想,因此,对辽金文学抱有偏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辽金诗歌文学的研究。其实,辽金诗歌文学以其清新朴野、质朴刚烈的独特风格,为我国传统诗歌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民族文化的优势互补。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各族文化进行全方位、多层次融合, 因此,全面研究辽金诗歌文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金朝初期——以宋诗为根基

金朝初期,进行诗歌创作的多为吴激、蔡松年、宇文虚中等由宋入金的文人。由于他们长期生活在宋朝时期,受宋朝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对宋诗的了解和研究较为精深。因此, 即便是入仕金朝之后,其诗歌创作的技巧、构思、形式和境界也仍旧以宋诗为根基。这种创作倾向在他们的诗歌作品中就有明显体现。宇文虚中曾因出使金国而被扣留,因此,他的诗歌多表达去国怀乡的漂泊孤寂之感,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他在创作诗歌时喜欢引用典故,并加入大量议论,保留了浓厚的宋诗风味。例如,他在《古剑行》中就借助对泉古剑的吟咏,来抒发自己内心的不平之气,语言瘦硬, 带有鲜明的宋诗特点。这一时期,同样以诗歌表达故国之思的还有吴激,他的诗歌作品情味悠长,带有典型的“南国” 诗韵。蔡松年作为同时期保留作品较多的诗人,其诗歌多抒发回归田园的人生理想。例如,他在五言排律《漫成》中就直接写道 :“誓收此身去,田园事春耕。”在另外一首《夜坐》 中也表达了同样的归隐之思。且诗歌语言生新,意境奇诡, 带有明显的“西江味”。可见,在金朝初期,诗歌创作仍处于移植宋文化的阶段,还未能形成独特的创作体系和特点。 但与此同时,受文化环境、社会环境、文学氛围的影响,诗人群体的心态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这使得这一时期的诗歌作品也呈现出与宋诗略显不同的特点。纵观宋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自诗文革新之后,宋诗就形成了不同于唐诗的新风貌。相较于张扬热烈的唐诗,宋诗更加内敛、温和、 节制。尤其在北宋后期,受江西诗派的影响,此时的诗歌创作更加关注“诗眼”、“句法”等形式特点,对作品中的感情内涵则相对忽视。但金朝初期的诗人,大多曾到过寒冷荒凉的漠北,人文环境和地理环境都和南国有较大差异。在这种情形下,难免会生出许多故乡情和故国情,发之于笔端就形成了一首首表达故园之恋、故国之思的诗歌作品。这些诗歌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展现出与宋诗不同的风格特点。此外, 这些由宋入金的诗人,经受了北国大漠风霜的浸染,其诗歌创作中难免会融入北国的刚劲、清寒之气,这与南国诗文的纤柔之气又显不同。例如,宇文虚中在《安定道中》中写道 : “山与烟云螟,溪兼冰雪流。”《过居庸关》中也写道 :“奔峭从天诉,悬流赴壑清。”都呈现出清刚寒劲的风格特点。由此可见,金朝初期的诗歌创作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留有宋诗的特点,但已经出现了新变,这也反映出南北文化的融合特点。在金朝初期的诗歌创作中,完颜亮的诗文别具一格。虽然他的诗歌在艺术上略显粗糙,数量也不是很多,但却呈现出女真民族特有的强悍之气。例如,《书扇》中的“柄若在手,清风满天下。”以及《书壁述怀》中的“等待一朝头角就, 摇撼霹雳震山河。”都呈现出鲜明的雄豪之气,彰显了女真民族雄强劲庆的特点,呈现出与宋儒诗不同的精神风貌。

二、金朝中期——初具自身面目

金朝中期是诗歌发展的重要时期,此时的金诗创作虽然仍旧受宋诗影响,但同时也逐渐形成自身的风格特点,呈现出有别于宋诗的艺术风貌。具有代表性的诗人有党怀英、赵讽、周昂、蔡硅等。蔡硅的诗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整体呈现出“清劲有骨”的特点,体现了北国特有的清刚之气, 也是金朝中期“国朝文派”的主要审美特点,为金诗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蔡硅的诗歌语言和意象还具有拗峭、生新的特点,这源于其对江西诗派的学习,其可贵之处在于,学习宋诗的同时,又不因循守旧,独辟蹊径,呈现出北国特有的雄放之风。这一时期,同样展现雄健诗风的诗人还有刘仲尹、刘迎和萧贡。王庭筠和党怀英等人是大定、 明昌时期的文坛盟主。相较于之前的蔡硅,党怀英在诗歌创作方面受宋诗影响更深,尤其关注苏学。他的诗歌大多呈现出平淡之风,如《穆陵道中》一诗中的 :“重山复峻岭,溪路宛盘盘。流水滑无声,暗泻溪石涧。”景色描写自然、清丽, 体现了诗人的孤高和洒脱。此外,还有《黄菊集句》、《故雁集句》等诗作都展现出党怀英的幽独情绪。在我国的诗文创作传统中,书写孤芳高洁、幽愁暗恨是一种普遍的文人心态。 例如,魏晋时期著名诗人陶渊明就是“幽独”理想的典型代表。陶渊明之所以在宋代备受推崇,一方面固然是因为其诗歌创作的艺术价值,但更重要的是宋代文人对其“幽独”理想的认同。相较于唐代文人,宋代文人更加孤傲和内敛,大多喜爱雅趣、鄙弃世俗,反映到诗学理念中,即对“无一点尘俗之气”的美学理想的追求。苏轼就十分推崇陶渊明,曾热切地表达“我即渊明,渊明即我”。这与陶渊明所推崇的“幽独”理想具有很大关系。苏轼在其诗词创作中也常用“海棠”、 “孤鸿”等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幽独”情怀,其实,这种“幽独” 心态是宋代文人的普遍心态。自称“梅妻鹤子”的林通就具有典型的幽独情怀,他的《山园小梅》对这种情怀抒发的尤为真切。陆游的《卜算子咏梅》、王安石《梅花》、辛弃疾《青玉案》也都表达了这种幽独心态。宋代文人的这种幽独情怀对金朝中期的诗歌创作影响较深,这从党怀英诗歌创作中的幽独之叹就可见一斑。王庭筠、赵讽和王寂等人与党怀英的诗风颇为相近,其中又以王庭筠的成就最高,他出身文学世家。诗歌多为即景抒怀之作,通过明净高朗的意境抒发深沉的幽独意识和深沉的人生感慨,表达一种独来独往、缺少知音的心理情愫。就诗歌风格而言,王庭筠的诗歌既有“尖新” 的一面,也有冲淡的特点。整体诗风与江西诗派黄庭坚较为接近。但他在诗歌创作过程中较少引用典故,多从现实生活和自然环境中选取意象,因此其诗歌没有江西诗派险异生涩的弊病,反而呈现出清新秀丽的特点。周昂是金朝中期存留作品较多的一位诗人,他在诗学创作方面主要仿效杜甫,并悟得杜诗的些许真谛,他不仅学习杜诗的表达技巧,更继承了杜甫“叹息肠内热”的诗学精神,因此,其诗歌作品呈现出浓重的忧患意识,意境苍茫浑融。

三、金朝后期——宗唐以变宋

金诗发展的后期是指金朝灭亡前后,这个时期文坛活跃程度得到空前提高。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出现了一批风格各异的诗人,如杨云翼、李纯甫、赵秉文、王若虚等。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堪比两宋名家的元好问。这一时期辽金诗歌出现了新变,受江西末流的影响,这一时期的诗风偏向浮艳和尖新。面对这种创作局势,以李纯甫、赵秉文为代表的诗歌流派开始致力于扭转诗歌风气,提倡质朴健康的诗歌内容, 倡导当时的文人宗唐以变宋。以赵秉文为代表的诗歌流派主张学习盛唐诗歌的完整浑融、含蓄深沉。李纯甫一派则主张学习中唐时期的韩孟诗风,崇尚雄奇峭拔。李纯甫作为这一时期的文坛领袖,具有独特的创作感悟和诗学思想,“师古” 是其诗学理论的核心,同时也主张“得诸家之长”,他的诗歌作品高朗雄丽、气势奔放,具有鲜明地多样性。李纯甫一派的诗歌创作则崇尚雄奇,受中唐时期韩孟诗派诗风影响较大。这一流派诗风雄豪刚方、奇突险怪。这两大诗派通过宗唐复古,进行了大胆的创新,有利地冲击了明昌年间的“尖新”诗风,促进了辽金诗歌的成熟。需要注意的是,此时的诗歌创作并非完全否定或摒弃宋诗的创作理念,而是在借鉴、吸收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形成的一种更加理性化的创作心态。其实,即使是以赵秉文和李纯甫为代表的两大革新流派,其创作依然受到宋诗影响。例如,赵秉文就称苏轼为“人中麟凤”,其诗文创作中的平易自然风格就是受苏东坡的影响。王若虚在诗学理论中也有明显的抑黄宗苏倾向,十分推崇苏轼自然纵横的诗歌风格。此外,王若虚诗歌中的理性思辨也与宋诗有很大关系。李纯甫一派除了崇尚中唐的韩孟诗派,还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江西诗派和黄庭坚的影响,李纯甫尤其推崇黄庭坚的“天资峭拔”,对黄在诗歌创作中的“以俗为雅”大为惊叹。

四、顶峰时期——融百家为一体

元好问作为辽金诗歌顶峰时期的集大成者,他研究、学习各家长处,并将其融为一体,进而自成一家。元好问存留下来的诗歌共有1000多首,其中以金朝灭亡前后的“纪乱诗” 最富思想和艺术价值。这些诗歌多属七律,描绘出一幅幅社会变革时期的历史画面,抒发了自身的亡国之痛。元好问的诗歌风格与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较为接近,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杜诗的现实主义精神。例如《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岐阳》等。而他的七古则颇具李白的风范,《南冠行》、 《游黄华山》等诗作意象壮丽雄伟、风格豪放雄肆。充分体现了元好问雄健奔放、质朴自然的民族气质。元好问虽然集众家之所长,但对其影响最深的要数苏轼。在他的诗歌作品中有多处苏轼的语句,有时甚至是直接转录苏轼的诗句。如他的七古《涌金亭示同游诸君》在艺术结构和思想内涵上都受到苏轼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胡传志.金代“国朝文派”的性质及其内涵新探[J].江苏大学学报,2009.

[2]张晶.生机与汇流:民族文化交融中的辽金元诗歌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12.

[3]于敏.论金代文人王若虚对苏轼文学思想的审美接受[J].赤峰学院学报,2015.

[4]张晶.试论金代女真民族文化心理的变迁:兼议女真人的诗歌创作[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88.

[5]周惠泉.金代文风的开创者:宇文虚中及其诗歌创作[J].古典文学知识,2005.

[6]潘殊闲.论“金士巨擘”赵秉文对李白杜甫的接受与传播[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4.

[7]文爽.论元好问《秋望赋》的“诗学”特征:从元好问诗与文的审美差异谈起[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13.

篇3:古代诗歌阅读题的解答例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秋波媚

陆游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注:此词写于陆游四十八岁身临南郑前线时期。

1.词的上阙表达了陆游怎样的思想感情?请联系陆游的生平简要回答。

2.下阙写遥望长安,期待得到胜利,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作简要分析。

二、解答

第一,看词的题目。本词只有词牌名《秋波媚》,无题目。词牌一般只反映词的格律要求,不涉及思想内容,故略去不看。

第二,了解作者。陆游是中国古代著名诗人,是留存诗歌数量最多的古代诗人,他生活在南宋,经历特别。古诗的鉴赏方法之一就是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并且问题一要求联系陆游的生平简要回答。在理解本词的时候我们必须要把陆游主张抗金,终身为之奋斗,基本不得重用,临死不忘收复失地的爱国之心同南宋偏安一隅的社会现实联系起来。

第三,读小序及注释。本词前的小序交代了写词的时间、地点、行为。词后的注交代了本词的写作背景。这个注解要同诗人经历联系起来。陆游主张抗金,但大多数时候是被闲置不用,而此词写作时词人正在抗金前线,正是得志之时,心情的愉悦可想而知。

第四,品词句。上阙的角声和烽火渲染了战场的紧张气氛。词人却在登高喝酒赏乐,悠哉悠哉,照应了小序。词人眺望金人占领下的长安,兴致勃勃。能在这样的环境中有这样表现的将领,不是“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的注定失败的浑蛋就是胸有成竹胜利在望的潇洒帅才。陆游是后者。上阙中有明显体现感情的字眼“悲”“哀”,那上阙有悲伤之情吗?这当然是有的,宋王朝大部分领土被金人占领的现实怎能不让人悲伤呢?但现在收复失地的愿望就要兑现了,又怎能不让人高兴呢?概括起来,上阙主要表达了词人收复长安在望的喜悦之情。

词的下阙深化了喜悦之情。词人将自己的喜悦之情迁移到眺望的景物上,长安南山上的月亮多情地将笼罩在长安上的暮云推开,使长安一片晴空;灞桥的烟柳,美丽的曲江,精致的亭台楼阁,好像知道我将去观赏她们,特地等着我的到来。从表现手法上看,下阙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也可认为是拟人的修辞手法。把上下阙合起来看,整首词的感情基调是喜悦的。

本首词后的两个问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分析作者情感和鉴赏古诗表达技巧的能力,在回答的过程中要注意答题的步骤和条理。参考答案如下:

第1题:陆游一生怀着抗金救国的壮志。上阙写的就是词人在西北前线的秋色与紧张的战斗气氛中面对南山登高击筑,凭高洒酒的情景,从而抒发了他收复关中成功在望的无限喜悦的心情。

第2题:用了移情(或寓情于景或拟人或想象)的手法。词人先移情于南山之月,把无情的自然之物——月,赋予人的感情。它把层层暮云推开,将天地照得一片光明,南山之月好像和作者一样热爱祖国河山;词人又进一步移情于灞桥烟柳,曲江池台,想象他们也会多情地等待收复关中的宋军归来。这种手法的运用,增加了词的韵味。

参考文献:

檀传宝.利用中心阅读原则解答古代诗歌鉴赏试题[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篇4:浅谈诗歌鉴赏题的阅读技巧

关键词:思想感情;景色事件;意象意境;排列连接法;诗歌的艺术手法

一、看清题目中出题人真正问的是什么

综观诗歌鉴赏题目,问题问的花样很多,其实就是在问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诗歌中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或者是一件什么样的事,二是诗歌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三是诗人在写诗歌时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下面我们来举例说明:

(全国Ⅰ卷)《江间作四首(其三)》作者潘大临。问题是:(1)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这个问的是艺术手法。)(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这个问的是诗歌中的内容。)

(全国Ⅱ卷)《春日即事》作者李弥逊。问题是:(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艺术手法的提问。)(2)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思想感情的提问。)

(全国新课标卷)《题李世南画扇》作者蔡肇。问题是: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面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前一问问内容:什么样的景物;后一问问思想感情。)

二、从高考题目中分析如何解答这些诗歌鉴赏题

下面笔者以最近几年的几道高考题为例,说明这三方面的问题要如何解答。

(一)景物事件类(内容类)

每一首诗歌都有它自己的内容,都有一幅画。是什么景什么事,主要是依靠意境。那什么是意境呢?意境就是物,诗歌当中有感情的每一个物体。以2007年高考全国卷一苏轼的《望江南·超然台》为例:

春未老,风细柳斜针。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时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趋年华。

里面的意象就是每一个有感情的事物,如:春、柳、春水、花、雨、新火、新茶、酒等等,这些就是意象。那意象到底怎么样来回答景物事件呢?如果题目中问你这首诗歌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你就可以将这些意象连在一起,以上题为例:作者描写了这样一幅画面:春柳春风中的姿态温柔而美丽,作者在超然台上望,看见了春水和春花,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等等。这首诗歌当中的事情是“超然台上望,酒醒却咨嗟,休时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趋年华”。把这个事件用白话文写出来就可以了。

总之,回答景物就是将意象排列起来,给大家讲成一幅画;回答事件就是将动作排列起来,形成连贯的事情。使用的是排列连接法。

(二)思想感情类

如果出一个题目是这首诗歌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我们再提一个概念:意境。意境是什么呢?意境就是思想感情。我们先来讨论,怎么知道一首诗歌的意境。意境是一首诗歌中的画面给你的感觉,我们必然要先明白诗歌当中的画面。前一节我们知道,画面就是将意象连接起来。连接起来后我们发现:作者在《望江南·超然台》中描写了这样一幅画面:春柳春风中的姿态温柔而美丽,作者在超然台上望,看见了春水和春花,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然后我们分析这幅画面带给我们的感觉:烟雨暗千家,一个“暗”字告诉我们此时此刻作者的心情肯定不好,肯定是给大家不好的感觉(意境)。也就是说,意象对意境有很好的指导作用,温暖的事物表明了愉快的意境,凄冷的事物表明了凄凉的意境。那意境和思想感情是什么关系呢?意境是诗歌中的画给人的感觉,给你什么样的感觉,也就是作者想抒发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了,这样才能产生共鸣。

意象指示意境,指示思想感情。冷的意象对冷感情,暖的意象对暖感情。

(三)艺术手法类

艺术手法包括很多:结构关系类、语意关系类、表达方式类(主要是写景抒情方式、语句修辞类)等等。那么多方法,该从哪里分析呢?其实它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内容的考查。

1.虚实结合

虚的就是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东西人们想象的东西,实的就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东西,这主要考的是想象的修辞手法。例如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通。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中前两句属虚写,表明西湖六月的风光自有特色。后两句属实写,具体描写了满西湖荷叶荷花在朝阳的映照下,无边无际的碧绿和艳红和和谐地搭配着。

2.动静结合

王籍的诗歌《入若耶溪》:“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其中“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就是很好的动静结合的例子。用蝉鸟叫的动来烘托山林的静。

3.情景结合

情景结合是诗歌最基本的创作手法。每一首诗歌都是情景结合的,诗人总是借诗歌当中的景色来抒发作者的情。如诗圣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就是很好的情景的例子。用猿的哀鸣,无边的落木来烘托自己长年漂泊、老病孤愁、忧国伤时的感情。

诗歌的文化很深,希望我们将这块瑰宝好好地继承下去。

参考文献

[1]徐中玉.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专题资料丛刊.文气·风骨,1915(2).

[2]王世堪.中学语文教学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07.

篇5:高考古代诗歌阅读题得分策略

一、找标志词以帮助考生从内容上快速读懂诗

标志词是指能体现诗歌内容特征的名词、动词和形容词。当我们找到了这些标志词,基本上就能读懂诗的思想情感了。例如:

诗中有“送、别、离、恨、柳、浦、津、渡”等词,就应属送别诗了,抒发离愁别恨、孤独悲苦之情。诗中有“隐、隐居、隐者、渔翁、渔父、渔舟、渔樵”等词,属隐居诗,抒发闲适、喜悦、放达或苦闷无奈的心情。诗中有“月、雁、鸿、鸿雁、归鸿、思、忆、念”等词,属思念诗,抒发孤独寂寞、思亲盼归的心情。诗中有“客、客居、作客、乡音、故乡、故园、驿站、驿馆”等词,属客居诗,抒发孤独愁苦、思乡盼归的心情。诗中有“羌笛、关山、朔漠、大漠、胡天、漠北”等词,属边塞诗,抒发戍守边塞愁怨思乡的心情。诗中有“戍、征、铁马、铁骑、金戈、沙场、烽烟、烽火”等词,属征战诗,抒发悲苦思乡、渴望报国杀敌的心情。诗中有“梅、松、菊、兰、竹、橘、荷、莲”等词,属咏物诗,抒发坚守高洁品行的心情。诗中有“谪、贬、出、迁、放、逐、流”等词,属贬谪诗,抒发苦闷哀伤、遭贬怨恨的心情。

二、找规范词以帮助考生清楚地知道哪些词是能答到点子上的词

规范词是指能体现命题人标准答案的术语词。考生读懂了诗的思想情感,若找不到合乎标准答案的规范词,依然得不到分。因为评卷人在评卷时是依照参考答案的规范术语词给分的。下面对应上文所列不同内容的诗总结了一些规范词,供考生答题时选择。

送别诗:“表达依依不舍、难分难舍、离愁别恨的心情,渲染凄凉冷清的环境,流露愁苦哀伤、祝福平安、盼望早归、别后寂寞孤独的伤感。常用景物烘托渲染、悲景衬托悲情、虚实结合、对比的手法。”隐居诗:“抒发宁静、喜悦、热爱山水田园、渴望归隐田园、向往自由生活、追求自由自在、豪放、豁达、放达、旷达、超尘脱俗、洒脱、超脱、放浪不羁、蔑视权贵、鄙视权贵、怡然自乐、遗世独立、悠然自得、幽静、清幽、追求高洁品行、热爱大自然、喜爱田园山水、寄情山水、钟情山水、闲适恬淡、自由自在、淡泊名利、宁静清幽、陶然忘我、快乐逍遥以及无可奈何的哀叹惆怅苦闷之情。常用动静结合、听觉视觉结合、叠词、反复、象征、白描手法。”思念诗:“表达对亲人家乡的思念、往日美好生活的回忆、眼前孤独寂寞的愁苦悲痛之情。常用寓情于景、拟人、侧面烘托、美景反衬悲情、虚实结合、反衬等手法。”客愁诗:“抒发思念亲人、思念家乡、孤独寂寞、愁苦伤感、梦回故乡、归乡心切、魂牵梦绕、客居他乡的悲苦、久客不得归的怨恨、漂泊流离的凄苦哀愁的心情。常用景物渲染烘托、想象联想、虚实结合手法。”边塞诗:“描写边塞壮美的景色、辽阔雄浑的大漠、荒凉凄清的环境、艰苦恶劣的生活条件及征战戍边的艰难辛苦的画面,抒发寂寞孤独、思念家乡亲人的愁苦、渴望驰骋疆场建功立业、报国杀敌的壮志豪情。常用寓情于景、悲景衬托悲情、心理描写手法。”征战诗:“描写艰苦恶劣的环境、紧张残酷的战斗,抒发寂寞惆怅的心情、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伤感、报国的壮志、杀敌的豪情、昂扬乐观的斗志。常用景物烘托渲染、对比、心理描写手法。”咏物诗:“抒发寄托高洁的品行志向、坚贞不屈的气节、洁身自好、高风亮节、刚正不阿、淡泊名利、正气凛然、蔑视权贵、不媚俗、不苟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对邪恶的憎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豪情。常用象征、比喻、比况、比拟、对比、比兴、动静结合、听觉视觉结合、富有音乐美和色彩感等手法。”贬谪诗:“流露仕途不顺的哀鸣、遭贬的伤感、对朝廷昏聩的不满、对权贵的愤懑、对奸佞的痛恨以及愁苦哀伤、苦闷抑郁之情。常用寓情于景、委婉含蓄、侧面描写的手法。”

篇6:阿部正雄《禅与西方思想》

正是在这么一种背景下,阿部正雄开展了他独特的工作。他毕业于京都大学,深受京都学派田边元、久松真一、西谷启治等各位大师的重习,尤从著名的禅学家久松真一研究并修习禅学,本书即题献给这位恩师。与京都学派其他重要人物不同的是,他有三十年之久的时光是在西方度过的,先后在美国哥伦比亚、芝加哥、普林斯顿、夏威夷等大学执教,致力于佛教与西方思想的比较以及佛教与基督教的对话。这一特殊经历,使他成为在铃木大拙之后,在西方教授和传播禅学的执牛耳人物。他的众多论文先后发表在《国际哲学季刊》、《东西方哲学》、《东方佛教徒与日本宗教》等杂志上。本书即是他二十年来这方面重要论文的结集,编辑为专著的形式以英文出版,作为“哲学与宗教丛书”之一。

作者把撰写此书的目的归结为以下二点:

第一,阐明佛教与禅的真精神,澄清西方人对禅的种种误解。以客观的、比较的方法,作纯哲学的研究,避免在传统佛教的复杂教义和修炼方式上纠缠不休。

第二,在对佛教和包括基督教在内的西方思想进行比较和对话中,探寻禅的哲学与宗教精神能否为未来人类的心灵提供一个安身立命之处。

本书第一篇《禅之释义》,澄清禅的含义。在西方,禅常被误解为一种非理性主义的肤浅直觉、一种无视善恶的、动物式的复归于自然。作者指出,禅拥有一种深奥的哲学。这是一种建立在超越思与不思的“无思”基础上的哲学,在“自我证悟”基础上,产生高超的智慧和深切的悲情。它是在实践中当下直接体悟到世界真谛的一种活泼泼的哲学。本篇由《禅是种什么样的哲学?》、《道元论佛性》、真正的人格与悲情》三章组成。

第二篇《禅、佛教与西方思想》,阐发了禅的根本原理。禅所体悟的既非“存在”,亦非“虚无”,毋宁说是“绝对无”或“空”,它是动力学上的“不思议之存在”或“大全”。空是不可对象化的,它表示一个人真实的自我、万物的本来面目和缘起状态。它是解脱与创生的源泉。对于存在与虚无、生与死、善与恶、超越性与内在性的双遣,乃是真正佛教的关键。作者举亚里士多德的“有”(Being)、康德的“理”(So1len)和龙树的“空”(Sū-nyata),作为人类在思想上解决理与事、普遍与特殊之矛盾对峙的三个基本范畴,而一统于禅之绝对的“无”中。接着剖析了西方人与佛教徒在思维方式上的结构性差异。在明了这种差异的基础上,考察了西方几位大思想家和基督教神学家对禅的吸收和改造。本篇计有《禅与西方思想》、《非存在与无——东西方关于否定的形上学性质》、《禅与尼采》、《大乘佛教与怀德海》、《蒂利希对佛教的吸收》、《自我觉悟与信仰——禅与基督教》等六章。

第三篇《佛教的三大问题》包括了《佛教的涅——它在当代思想与生活中的重要性》、《大乘佛教的纯净观念》、《空即如》三章。作者认为佛教是根本的现实主义,一种富于同情心的生活道路。为摆脱“此世”的轮回而追求“彼世”的涅,对于觉者来说乃是属于出世和自私的行为。为了克服对于“彼世”涅的执着,人们必须返回到“此世”(轮回),以同体大悲使一切人从轮回的痛苦中解脱出来。智慧与慈悲是实现“空”的两大支柱。这一观点贯穿全书,在本篇则重点阐发之。

第四篇《现在与未来的宗教》由《受到现代思想挑战的宗教》、《全球时代中的宗教与利学——它们的基本特征与交互关系》、《人类的主权取决于自己》、《世界宗教的终极》等四章组成。科学技术的发展已使昔日相互隔绝的东方和西方连为一个整体,在人口爆炸、生态失控、核战争威胁等人类所面临的共同困境下,人类分担着共同的命运。在各自文化、历史、地域环境中产生出来的“西方式”基督教和“东方式”佛教,都已不能适应今日人们的精神需要。作者力图澄清存在于人类中的真正宗教感情,为了给全球时代的世人确立一个心灵的支点,提出了一种“人格主义的宇宙论”或“自我证悟的宇宙论”,它超越了客观的宇宙论和人类中心主义的宇宙论。作者相信在这一新宇宙论的基础上,通过对“空”或“如”的证入,能为人类的现在和未来提供生活的意义、目的和方向。

印度的佛教演化为中国的禅宗并传到日本,是人类文化史上的一件杰作,但它毕竟还只是在东方文明圈中徘徊。当蕴含于禅中的生命活水被铃木大拙、阿部正雄这样的文化信使远携到大洋彼岸的西方世界时,它能否成为人类文化史上更宏伟壮观的杰作?现在下断语还为时过早。不过,对正处于历史十字路口,为传统与现代化、中学与西学的恩恩怨怨而痛苦踯躅的现代中国学人来说,阿部正雄的这部著作无疑为我们窥探这一前景提供了一个窗口。

上一篇:尊师重教先进单位事迹下一篇:练腹肌能够减肚子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