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品论文]思品课上要鼓励学生说真话

2024-04-14

[思品论文]思品课上要鼓励学生说真话(共4篇)

篇1:[思品论文]思品课上要鼓励学生说真话

[思品论文]思品课上要鼓励学生说真话

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有的学生课堂上说的是一套,日常生活中说的是另一套;口头说的是一套,生 活中信奉的是另一套。这种现象反映学生存在着双重道德标准。在思想品德教学中也存在这种现象,讨论问题 时,有些学生按照课本教学要求的道德标准发表见解,而不是根据自己信奉的道德标准发表见解,也就是课上 没有说真心话。教师如果听任这种现象发展,不仅不能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而且无法了解思品课教学的实际 效果,使思想品德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仅仅武装了学生的嘴巴,而不能完成塑造、改造学生世界观的任务。长此以往,还会使 学生形成表里不一、口是心非的恶劣品质。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在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实践中研究解决。

一、学生在思品课上不说真话的原因分析

1.学生道德标准的确立与社会认同的矛盾

思想品德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与智育、体育相比,有其特殊性。智育、体育所传授的知识与一般社会认识是一致的,学校 、家长、社会对学生的要求也是一致的,学生一般不会怀疑其正确性。而思想品德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就不同了,在阶级社会 中,道德反映了社会存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道德也就存在着多重标准。学生从社会生活中看到大量与课堂传 授的道德认识不一致的现实,使他们的认识处于矛盾之中。特别是处于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广播、电视的普及 ,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时期的小学生,像海绵一样吸收各种社会信息,各种不同的.道德标准必然要影响学生 ,甚至使他们对课堂上所传授的道德认识产生怀疑和困惑。

再说智育和体育所传授的知识往往是由无知到有知,学生接受新知时心理障碍较少,而思想品行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传授 道德认识时,学生往往已有所知,如果所知的是错误的,接受新的正确的道德认识心理障碍就较大,心理认同 就难。如果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针对学生的错误认识加以剖析,学生就不能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师所授的正确道 德认识,就会形成双重道德标准,即一套是自己信奉的道德标准,一套是课堂教学中的标准答案。

那么,为什么学生在课堂上不能发表自己的真实看法呢?主要的心理障碍是怕得不到老师和同学认同。学 生从学习实践中认识到,课堂教学中的标准答案,是书上写的,教师讲的,若不按此回答必然得不到认同,甚 至要挨批评,关系到道德品质的评价。如果说了真话,会给老师留下坏印象,被同学看不起,因此不敢暴露自 己的真实思想。

2.学生道德认识水平的局限与社会实践多样性、复杂性的矛盾

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和其它认识水平一样有一个从个别到系统,从感性到理性,从片面到全面逐步发展的 过程。而社会道德现象却是综合的、复杂的、多样的。学生用所学的道德认识很难去认识分析复杂的社会现象 ,弄不好就会得出错误结论,甚至怀疑所学道德认识的正确性。例如有的学生把同学尊敬老师的行为看作是“ 拍马屁”,有的把帮助同学隐瞒错误看作是“友谊”,把向老师报告情况看成是“叛变”等等。他们分析问题 往往只看现象不看本质,只看行为不看动机,抓不住主流和本质。如果在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过程中不能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 的真实想法,认真加以辨析,那么学生在课堂上也只能是顺着教学要求发表意见,以免受到批评、指责。思想 上的矛盾和疙瘩依然存在,也就不会有正确的道德认识去支配自己的行动。

二、思品课上怎样鼓励学生说真话

1.教师首先要讲真话

在小学生心目中,教师的形象是高大的。这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有利条件。但学生又有独立性,会用

[1][2]

篇2:[思品论文]思品课上要鼓励学生说真话

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有的学生课堂上说的是一套,日常生活中说的是另一套;口头说的是一套,生 活中信奉的是另一套。这种现象反映学生存在着双重道德标准。在思想品德教学中也存在这种现象,讨论问题 时,有些学生按照课本教学要求的道德标准发表见解,而不是根据自己信奉的道德标准发表见解,也就是课上 没有说真心话。教师如果听任这种现象发展,不仅不能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而且无法了解思品课教学的实际 效果,使思想品德教育仅仅武装了学生的嘴巴,而不能完成塑造、改造学生世界观的任务。长此以往,还会使 学生形成表里不一、口是心非的恶劣品质。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在教育实践中研究解决。

一、学生在思品课上不说真话的原因分析

1.学生道德标准的确立与社会认同的矛盾

思想品德教育与智育、体育相比,有其特殊性。智育、体育所传授的知识与一般社会认识是一致的,学校 、家长、社会对学生的要求也是一致的,学生一般不会怀疑其正确性。而思想品德教育就不同了,在阶级社会 中,道德反映了社会存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道德也就存在着多重标准。学生从社会生活中看到大量与课堂传 授的道德认识不一致的现实,使他们的认识处于矛盾之中。特别是处于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广播、电视的普及 ,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时期的小学生,像海绵一样吸收各种社会信息,各种不同的道德标准必然要影响学生 ,甚至使他们对课堂上所传授的道德认识产生怀疑和困惑。

再说智育和体育所传授的知识往往是由无知到有知,学生接受新知时心理障碍较少,而思想品行教育传授 道德认识时,学生往往已有所知,如果所知的是错误的,接受新的正确的道德认识心理障碍就较大,心理认同 就难。如果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针对学生的错误认识加以剖析,学生就不能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师所授的正确道 德认识,就会形成双重道德标准,即一套是自己信奉的道德标准,一套是课堂教学中的标准答案。

那么,为什么学生在课堂上不能发表自己的真实看法呢?主要的心理障碍是怕得不到老师和同学认同。学 生从学习实践中认识到,课堂教学中的标准答案,是书上写的,教师讲的,若不按此回答必然得不到认同,甚 至要挨批评,关系到道德品质的评价。如果说了真话,会给老师留下坏印象,被同学看不起,因此不敢暴露自 己的真实思想。

2.学生道德认识水平的局限与社会实践多样性、复杂性的矛盾

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和其它认识水平一样有一个从个别到系统,从感性到理性,从片面到全面逐步发展的 过程。而社会道德现象却是综合的、复杂的、多样的。学生用所学的道德认识很难去认识分析复杂的社会现象 ,弄不好就会得出错误结论,甚至怀疑所学道德认识的正确性。例如有的学生把同学尊敬老师的行为看作是“ 拍马屁”,有的把帮助同学隐瞒错误看作是“友谊”,把向老师报告情况看成是“叛变”等等。他们分析问题 往往只看现象不看本质,只看行为不看动机,抓不住主流和本质。如果在教育过程中不能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 的真实想法,认真加以辨析,那么学生在课堂上也只能是顺着教学要求发表意见,以免受到批评、指责。思想 上的矛盾和疙瘩依然存在,也就不会有正确的道德认识去支配自己的行动。

二、思品课上怎样鼓励学生说真话

1.教师首先要讲真话

在小学生心目中,教师的形象是高大的。这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利条件。但学生又有独立性,会用自 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脑子思考,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面对实情,讲真 话,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就能使学生心悦诚服;反之,学生只能跟着说假话。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必 须对学生讲真话。这是有效地教育青年的重要条件之一。不允许把儿童、少年特别是青年放在一种‘思想无菌 室’里进行教育,使他们闭眼不看周围生活中的缺点。最好的教育就是用真实来教育。学生对于教师的真话和 假话是非常敏感的,所以必须使整个教育过程充满真实的气氛。”

教师要做到讲真话,首先要教育自己,要“用信念来培养信念”。教师对自己所讲授的道德认识坚定,才 能不被复杂的社会现象所动摇,才有可能以理服人。其次,教师在备课中,要敢于面对复杂的社会现象并加以 认真分析。只有这样,教师才可能在课堂教学中不躲躲闪闪,积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一些社会现象。例如在上 《腾飞吧,祖国》一课时,有的学生提出:“社会主义制度既然那么好,为什么跟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比,我们 还这么穷?”针对学生的困惑,我不回避我们国家经济上的落后和还比较贫穷的实际,查阅大量资料,在课堂 上既进行纵向比较,又进行横向增长率的比较,让学生看到建国四十多年来我国年平均递增率远远高于资本主 义发达国家的.事实,并引导学生认识到,目前我国经济虽然发展较快,但国家还不够发达富裕,还要有一个艰 苦奋斗的过程。这样,学生对“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又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还不发达”,“只有 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基本观点就能较好地接受,较全面地理解了。

2.发扬教学民主,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看法

学生对教师所授的道德认识有不同看法是客观存在的,也是正常的。不让学生说出来,教育就缺乏针对性 ,难以收到实效,而且还会由于缺乏强烈的共鸣,难以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以致让某些消极因素继 续滋长,成为继续教育的障碍,也不可能培养学生识别和抵制错误认识的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 要发扬民主,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看法,允许和教师辩论。在讨论中,不扣帽子,不用讽刺、挖苦的语言,在民 主平等的气氛中师生共同追求真理。如在上《要诚实》一课时,学生发表了“做老实人吃亏”的观点,这一观 点在学生中带有普遍性。我不回避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辨析。让学生认识到,做老实人,有时表面吃 亏,但实际得利,眼前吃亏,长远得利。社会需要老实人,做合格公民应该做老实人。让学生说真话,暴露自 己的思想,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想斗争,用正确的认识去澄清思想深处的错误认识,就能真正实现思想认识上 的转化。

3.评价思想品德主要观其行

篇3:思品课上要鼓励学生说真话

一、学生在思品课上不说真话的原因分析

1.学生道德标准的确立与社会认同的矛盾

思想品德教育与智育、体育相比,有其特殊性。智育、体育所传授的知识与一般社会认识是一致的,学校、家长、社会对学生的要求也是一致的,学生一般不会怀疑其正确性。而思想品德教育就不同了,在阶级社会中,道德反映了社会存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道德也就存在着多重标准。学生从社会生活中看到大量与课堂传授的道德认识不一致的现实,使他们的认识处于矛盾之中。各种不同的道德标准必然要影响学生,甚至使他们对课堂上所传授的道德认识产生怀疑和困惑。

2.学生道德认识水平的局限与社会实践多样性、复杂性的矛盾

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和其它认识水平一样有一个从个别到系统,从感性到理性,从片面到全面逐步发展的 过程。而社会道德现象却是综合的、复杂的、多样的。学生用所学的道德认识很难去认识分析复杂的社会现象,弄不好就会得出错误结论,甚至怀疑所学道德认识的正确性。如果在教育过程中不能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真实想法,认真加以辨析,那么学生在课堂上也只能是顺着教学要求发表意见,以免受到批评、指责。思想上的矛盾和疙瘩依然存在,也就不会有正确的道德认识去支配自己的行动。

二、思品课上怎样鼓励学生说真话

1.教师首先要讲真话

在小学生心目中,教师的形象是高大的。这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利条件。但学生又有独立性,会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脑子思考,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面对实情,讲真话,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就能使学生心悦诚服;反之,学生只能跟着说假话。最好的教育就是用真实来教育。学生对于教师的真话和假话是非常敏感的,所以必须使整个教育过程充满真实的气氛。

2.发扬教学民主,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看法

学生对教师所授的道德认识有不同看法是客观存在的,也是正常的。不让学生说出来,教育就缺乏针对性,难以收到实效,而且还会由于缺乏强烈的共鸣,难以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以致让某些消极因素继续滋长,成为继续教育的障碍,也不可能培养学生识别和抵制错误认识的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发扬民主,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看法,允许和教师辩论。在讨论中,不扣帽子,不用讽刺、挖苦的语言,在民主平等的气氛中师生共同追求真理。如在上《要诚实》一课时,学生发表了”做老实人吃亏“的观点,这一观点在学生中带有普遍性。我不回避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辨析。让学生认识到,做老实人,有时表面吃亏,但实际得利,眼前吃亏,长远得利。社会需要老实人,做合格公民应该做老实人。让学生说真话,暴露自己的思想,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想斗争,用正确的认识去澄清思想深处的错误认识,就能真正实现思想认识上的转化。

3.评价思想品德主要观其行

篇4:[思品论文]思品课上要鼓励学生说真话

关键词:思品课教学;非智力因素;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7-047-1

一、道德,思品课堂的灵魂

意大利诗人但丁曾说过:“一个知识少的人可以通过道德来弥补,而一个道德欠缺的人却不能用知识弥补。”任何一个社会,对人都有道德的要求,这种要求渗透在人与人的各种生活中。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他们的思想品性从总体来看有所提高,思维活跃,知识面广,责任感强,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富有责任心,但同时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部分中学生的责任感还比较模糊,心理脆弱,经不起挫折,缺乏必要的诚信等。针对这些情况,思想品德课所具有的无法比拟的优势就凸显出来了,我们应当开展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因为道德教育本身就是思想品德的灵魂,教师通过课堂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八荣八耻等重要思想的基础知识和道德法律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的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对学生进行比较系统的思想教育,帮助学生形成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兴趣,思品课堂的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分为消极兴趣和积极兴趣,消极兴趣是学习的障碍,能吞噬学生的意志;积极兴趣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有利因素。良好的兴趣能使人更加集中精力去获得知识,是学习的强大动力。古往今来,许多教育家都阐述过兴趣对学习的重要作用,如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乌申斯基也说过,“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也曾说过,“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无论是谁,持久从事一项没有兴趣的活动时,不仅不会成功,而且有损自身的身心健康。影响学习兴趣的因素主要有教师的教学方法、师生关系、教学策略、对学生的了解程度、赏罚情况等。学生一旦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学习就会成为负担,这样就会多学习产生抵触情绪,甚至对学习产生恐惧,学业成绩就会下降。思想品德是一门内容丰富,同时又极具生活性和趣味性的学科。

培养良好的兴趣是减轻学生的负担、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重要环节。但兴趣的产生,往往要靠外界的刺激和诱发。这就要求教师经常全面、细致地观察学生兴趣的倾向性,从而激发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以确保教学目的的达到。作为教师应当根据教材内容,将思想品德知识融入生活中,把知识生活化,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与知识相关的生活事例,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

三、人格,思品课堂的保证

人格力量是一种人的智慧与能力、理想与信仰、意志与情感等综合的力量,作为中学生,要具备以下几点才能形成完美的人格力量:第一,必须自信。自信心是对自己实现个人目标的坚信程度,每个人都必须相信自己,才能激发进取的勇气,最大限度的发掘自己的潜能。第二,要敢于迎接挑战。机遇虽然青睐有所准备的人,但是最终属于敢于挑战的人。第三,要有顽强的意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各种困难,要克服这些困难男,必须要依靠顽强的意志来支撑。第四,要有追求的目标,即理想。人各有志,因此理想对于每个人是不同的,但是相同的是,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理想努力奋斗。人生的目标其实就是不断的超越自我,完善自我,这也是我们对人格力量的追求。

思品课内容枯燥乏味,理论比较抽象,重知识,轻实践,趣味性少,学生初学时会感到很难懂、难学,对学习思想品德普遍存在着畏难情绪,往往无精打采,消极应付。如果学生缺乏坚强的学习意志,是不可能学好这门学科的。如何帮助学生克服畏难心理就成了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面对学生的实际,我在开学初的教学中,除了及时培养学生对课任教师的信任和对思想品德学科的兴趣外,还要在教学中经常用科学家献身科学事业,依靠坚强意志,战胜困难取得成功的故事教育学生,鼓励学生以科学家为榜样,在智慧活动中,始终保持自信、向上的积极心态,让学生不断地战胜自己。同时联系书本上学到的内容,用科学家们在逆境中坚持学习,刻苦钻研和创造发明的事迹,来增强学生的学习意志,激发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四、动机,思品课堂的动力

人的各种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动机是人非智力因素的核心。学生的学习也总是被一定的学习动机所支配,它是学习的动力。在品德课教学活动中,激发和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最主要的目的是使学生明确学习品德课的目的和重要意义,使学生对品德课具有浓厚的兴趣和学好的信心。

学生是带着对知识的好奇,对知识的渴求踏进校门的,他们具有强烈的探索欲望。但是在现实的教育中,有些学校过分关注学生的成绩,当学生没有达到要求的分数时,学生会感到失败,渐渐对学习产生厌倦。他们的学习就会变得消极被动,上课不敢轻易举手回答问题,不敢创新,习惯接受知识的灌输,没有主动探索精神,甚至有些学生还认为,思想品德所学的内容是一些空理论,今后没有作用。以上这些情况,都是由于学生的内驱力不足,学习思想品德的动机缺失。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让学生在追求目标的同事增强自己的学习动机,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提高学习的效率。

上一篇:谈美术课堂上的水彩画写生下一篇:王和司法所入矫教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