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建设大步前行风尚培育亮点频现

2024-04-10

制度建设大步前行风尚培育亮点频现(共2篇)

篇1:制度建设大步前行风尚培育亮点频现

制度建设大步前行,风尚培育亮点频现

——新时期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系列综述之三

2015-10-12 来源:中国政府网

作者:朱基钗

新华社北京2015年10月12日电(记者 朱基钗)凝聚向上向善力量,树立文明道德风尚。

近年来,各地各部门围绕弘扬实干兴邦、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传承好家风好家训、培育新乡贤文化等方面,大力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制度建设大步前行,风尚培育亮点频现。

弘扬实干兴邦——劳动最光荣

历史实践证明,坚持实干兴邦,人人建功立业,美好梦想才能逐步变为现实。

近年来,各地各部门大力弘扬实干兴邦精神,要求各级党员干部按照“三严三实”标准做人、干事、创业,实实在在地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涌现出了一大批好党员、好干部;各行各业大力开展勤勉笃行、岗位建功等实践活动,引导人们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立足本职岗位创造一流业绩,涌现出一大批岗位能手、劳动模范,谋实事、求实效、成实业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2015年4月28日,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这是继1979年之后,时隔36年,我国再次最高规格——以党中央、国务院的名义表彰全国劳模和先进工作者,是对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者的褒扬。

在此引领下,各地各部门结合实际,纷纷开展“向身边的劳模学习”等相关活动,弘扬实干兴邦精神,引导人们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

全国总工会、教育部联合开展“劳模进校园”活动。各地工会和教育部门组织劳模走进大中小学、走进职业院校,开设劳模讲堂、举办报告会、主题班会、设立劳模工作室,担任辅导员或兼职教师、学生社团指导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劳模伴我成长”、“我心中的劳模”等主题征文、演讲比赛等活动,引导青少年学生从小崇敬劳模、学习劳模,崇尚劳动、热爱劳动。

推进制度建设——诚信最可贵

在新时期,推进社会诚信建设,不仅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

2014年6月,国务院印发《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部署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构筑诚实守信的经济社会环境。这是我国首部国家级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专项规划。

2014年7月,中央文明委印发《关于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的意见》,就着力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做出明确规定。

在顶层设计的指引下,我国诚信建设制度化大步前行。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进一步完善,诚信“红黑榜”制度陆续建立。

共青团中央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以青年志愿者和团员青年为服务对象,积极推进青年信用体系建设,探索为诚实守信和积极参加公益活动的青年求学、就业、创业等提供优惠和帮助。

国家税务总局推出税收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地市级以上税务机关定期在其门户网站向社会公布重大税收违法案件“黑名单”,并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媒体和税务公告栏等途径及新闻发布会等形式向社会公布。同时,每年定期公布上一年度纳税信用评价结果,让诚信纳税人上“光荣榜”。

随着诚信建设制度化的推进,守信光荣、失信可耻,不仅逐渐成为每一个公民的共识,也为我国企业“做大做强”插上了翅膀。

越来越多的企业诚信管理已突破单纯道德规范范畴,不断转变为企业新的管理职能,成为企业发展战略重要内容。中企联一份调查显示,83%的企业已经或正在制定企业员工诚信行为准则;64%的企业有明确的诚信建设目标。

培育道德风尚——亮点频显现

近年来,在社会道德风尚培育中,传承良好家风、培育乡贤文化等方面新亮点频现。

家风家训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公民道德修养和文明素养的重要内容。乡贤文化植根乡土,蕴含着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精神力量,是凝聚道德力量、传播主流价值的强大正能量。

一段时间以来,各地通过开展系列活动,积极推动家风正、民风淳、政风清,通过积极培育乡贤文化,塑造醇美敦厚的文明乡风。

上海深入开展“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建设工作,立足全市216个街镇“家庭文明建设指导服务中心”和6000余个“妇女之家”,广泛开展以“议家训家风,找最美家庭”为主题的“寻找海上最美家庭”活动。

浙江深入开展“浙江百姓重家风”活动,已吸引400余万户家庭参与,100万余户家庭立训立规,以好家风促进好政风、好民风。绍兴市将乡贤文化作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厚资源,深入挖掘当地乡贤文化资源,组织评选道德模范、好支书、爱心人士等新乡贤,用乡贤的嘉言懿行垂范乡里、涵育家风,用乡贤文化凝聚道德力量、传播主流价值,有力地促进了美丽乡村建设。

同时,各级各类媒体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纷纷围绕相关选题,积极创新广告创意,拿出黄金时段、重要版面和显著位置,常态化刊播一大批丰富多彩、感染力强的“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有力形成培育良好社风民风的社会氛围。

修德立诚,人所以立身;崇德向善,国所以致远。

展望未来,公民道德建设的丰硕成果必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

大秦帝国:法治、不朽与其他

翻阅中华民族的历史,那是几千年文治煌煌武功烈烈的篇章。而为大秦帝国奠定基础的秦孝公和商鞅变法,无疑是这部赫赫家史的开篇。最近看完的《大秦帝国I:黑色裂变》(以下简称为大秦帝国),对这个开篇做了伟大的演绎。

我无意浪费笔墨去讨论演员、服装、道具、音乐。固然侯勇的秦孝公和王志飞的商鞅演绎的堪称经典,那些技术手段也几近完美,但《大秦帝国》的伟大不在于此。仅仅把眼睛盯在这些东西上,是一种罪过。

这部片子是正剧,而非戏说。它的情节铺陈,太史公在《史记》中一一点过。将这样的故事书写成章,倒也不难,难的只是导演愿意怎样去讲他的孝公和商鞅。小说我没有看过,不便评说;而片子的确是一部杰作。

孝公的帝国之梦和英雄气魄 说到秦,我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秦始皇,却忽视了他之前的历代国君,做出了怎样艰苦卓绝的努力。秦始皇可不是一个一穷二白的穷小子,在他继位时,秦国的国土已经扩展到山西、河南西部、湖北西部,占据了今日中国国土的一半。(“当是之时,秦地已并巴、蜀、汉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北收上郡以东,有河东、太原、上党郡;东至荥阳,灭二周,置三川郡。”《史记•秦始皇本纪》)而为秦始皇打下这一雄厚基础的,是之前的六代君主。真正白手起家的,是秦孝公嬴渠梁,和他的千古名臣,商君卫鞅。

《大秦帝国》,讲述的正是这段旷古的历史。

我常常在想,做一个英雄梦并不难,多少少年,都有雄视天下的梦想。项羽和刘邦看到秦始皇,一个说“大丈夫当如是也”,一个说“彼可取而代也”,而在史书中无名无姓无影无踪的普通人,就不会有这样的想法吗?但是最终能够建功立业青史留名的人,却少之又少。究其原因,人都有对未知的恐惧,现有的东西再差再错,至少它是熟悉的。未知带来的不安全感,是使得无数人裹足不前的锁链。真正的英雄,敢于挑战这种如临深渊的恐惧,有勇气拿自己的生命和名声去赌自己的英雄梦。所以多少豪杰走了一辈子路,都始终在已知的路上打转转,而更多的普通人,更是畏首畏尾的碌碌终老。

这就使孝公的气魄,显得更为耀眼。也正是这样有大气魄者,才讲得出“诸侯卑秦﹑丑莫大焉”这种敢于赤裸裸地正视自己的实话,做得出弃子让国这样比肩远祖的大行,成得了天下一统的奠基人。

孝公可谓英雄也。

商鞅渴望不朽

史书中的商鞅有过落魄的时候。为新君不容,仓皇出逃,又遇上个严格守法的旅馆前台,发出“为法之敝一至此哉”的叹息。而编剧和导演显然太爱商鞅了,片子之初,就借商鞅之口说出“法家死于变法”的预言,最后更是不惜将他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写成有贪爱的凡人,来成就商鞅殉道的悲情,将他彻底拍成了东方的苏格拉底。

这个商鞅将秦国视为施展志向的舞台,将秦国自上而下当做检验自己法家思想的实验田。在他的眼里,没有君臣,没有家人,没有亲疏,没有敬畏,有的只是他想要分毫不差推行新法的意志力。他不惧怕权贵豪强,很少有心思照顾自己的家人朋友,而他的家人朋友敬仰他的韬略和坚毅,心甘情愿为他奔走,做他的支持者和助手。他毁掉一切可能阻碍新法的遗诏、遗命,他有为法而死的觉悟,却从没想过自己的妻子和朋友是否需要这些东西来保命。一句“大仁不仁”,一句“极身无二虑,尽公不顾私”,他把自己做的很难,也把他的身边人做的很苦。在他眼里,赢得与申不害的打赌要比照顾自己的家人似乎更为重要。他是个不需要生活,不需要感情的人。说他是酷吏也许太过,但说他是一个冷酷的人,则毫不为过。

而在他囚于狱中,自知将不久于世时,景监和车英带着濒死的荧玉和《商君书》来看他。他简单的将荧玉吩咐给玄奇,却因《商君书》对景监深深一揖。这表明了他的心迹:这部书的流布,这场变法带给他的不朽盛名,才是他商鞅的真正追求。

从这个角度说,甘龙等辈想要向商鞅复仇,还不如告诉商鞅,你的名字会在秦史上消失,你的《商君书》被大秦宣传部禁止出版。这才是对商鞅的毁灭性打击和最狠毒的复仇。

女人啊,你只是荣耀上的点缀

历史让女人走开。《史记》中秦本纪、商君列传,都不曾有一字半句提到女人,而这在电视剧中是不可以的。如果电视剧中没有女人,没有爱情,只有一群男人和他们的梦想,这部电视剧是难有支持者的。英雄们可以只有梦想,而普通人不行。普通人可以通过电视剧中的人物去满足自己的梦想,但感情,是万万少不得的。编剧再了解不过,他自作主张,造出了两位子虚乌有的女人,白雪和荧玉。孝公也来一个吧,于是又有了玄奇。

这三位都是奇女子。白雪是巨富的孤女,有着丰富的人脉、大把的钱财和影从的助手。荧玉是秦国的公主,有着显贵的身世。玄奇则是墨子的亲传弟子,文武全才,更因超然世外的心性成为安排主角结局的绝佳选择。

从心而论,这三位奇女子的设定再合适不过。就今天的时局而论,一介布衣想要进入上流社会,钱财和关系不可或缺。而商鞅由不得志的失却庇护的小小中庶子,一跃成为主导一国变法的左庶长,最初没有白雪在魏国和外围的打点,之后没有荧玉在秦国和上层的襄助,几乎是不可能的。白雪和荧玉,使得商鞅发迹的道路能够自圆其说和真实可信。既使得故事显得真实,又满足了普罗大众的口味,真是一举两得呢。只是没有人想过,这样的安排对于三位奇女子来说,是否太过委屈?

如果历史上真的有这样三位奇女子的存在,她们该有多么炫目的光芒,史书该怎样对她们三位大书特书?只可惜,女人们不论在现实中,还是在小说和电视剧中,都永远只是配角,永远只是男人王冠和纪念碑上的点缀,永远只是在男人身殁之后,替他收拾残局或是殉情的薄命红颜。

对话商鞅:法治解决一切?

人天然是有欲望的。伴随着欲望而来的,是争夺、怨恨和混乱,这就需要法治的约束。缺乏法治,人性之恶将疯狂泛滥。如同海子的诗: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而绝对依赖和依据严刑峻法的社会,却如同一部没有润滑油的机器,冰冷严酷,那不是对生命的尊重。如果强行运转,它会发出刺耳的噪音,慢慢产生自然而然的磨损,出现适当的弹性和妥协。孟子说,以逸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忿。这是先贤的论断,但真的能要求百姓都有这样的觉悟吗?

商鞅苦心孤诣造就的刑罚体系遇到了重重阻力,在影片中仅仅被表现为利益受损者的抗拒和报复。我倒在想,黑林沟里正一跃而下之后,妻子和村民的痛哭,难道就不是机器的噪音吗。片尾荧玉遭受的痛苦,难道就不是机器的噪音吗。商鞅受刑,群众的呼天抢地,难道就是法治的意义吗。只是里正这种小人物的痛苦,被英雄们和编剧忽略了,似乎他们生来就只是为了承受痛苦和为主角们献上欢呼。荧玉虽然贵为公主,在性别的维度上,不也只是一个可以被忽略的女人吗。此外,作为立法者的商鞅,不也为了咸阳令王轼不惜坏法吗?这算是对绝对法治的否定吗?片子的最终,老世族们学会了用法治惩戒商鞅,而商鞅一方的侯赢却以侠道去惩戒甘龙等人,这是多大的讽刺啊。

所以一切以法律为准绳听上去固然悦耳,但真正实行起来,却难免也必须有弹性。这样就存在一个问题:究竟有没有一个东西,能够解决这世间的一切问题,成为万古不坏的常法?

佛道两家都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上人用道,中人用术,下人用力。商鞅变法,不过术类;天道,才是一切问题的答案。问题进入了宗教。就此打住。

老甘龙的欣赏与无耻

变革会带来利益的重新分配,所以既得利益者会是变革最强劲的阻力。片中甘龙、杜挚等一干老世族,对商鞅和新法的仇视自然不难理解。他们宁愿继续维持一个贫弱的秦国,只要他们自己的利益不会受到影响。

秦国由弱变强是不争的事实,老世族们不会看不到。然而他们仍然坚持要对商鞅处以极刑,这种坚持,更多的只是出于对往日仇恨的发泄。那么,老世族们可曾在心里感慨过变法的功绩?

嬴渠梁死后,甘龙在自家庭院内对月抒怀,表达了对嬴渠梁和商鞅的欣赏。然而欣赏归欣赏,要甘龙舍弃自己的一点点利益,却是想都不要想的。所以,甘龙在献公逝世前问应该传位给谁时,甘龙明知当时的赢虔并非国君的最佳人选,却仍然谏言立赢虔,因为有勇无谋的赢虔他甘龙掌的住玩的转,即便他可能把秦国带上末路。他不是不会做,只是不想做。

比之于今日,朝中的权贵们和封疆大吏们是多么清楚自己所作所为的后果啊,他们把自己的子女都送到了国外,自己使劲糟蹋着这个神奇的国度。鲁迅先生说过,他们分明的感到天下已经没有自己的份,现在是在毁别人的、烧别人的、杀别人的、抢别人的。越是凶,越是暴露了他们卑怯和失败的心理。但至少在现在,我看不到他们的失败,只看到了百姓的痛苦。

这种大奸的存在,是国家的悲哀。生在这样的国家,是民众的悲哀。

这部经典的大片早已拍完,却无缘在央视频道播出,原因太清楚了。清宫戏可以播,穿越剧可以播,因为那是给民众撒播奴才视角和白日梦的工具。而这部鸿篇巨制,却只会给民众播撒变革和法治的理念。

被托孤是件危险的事 说起托孤,诸葛亮似乎更为有名,也更为成功。人们敬仰智谋,于是爱屋及乌的忽视了诸葛亮身后的种种疑云,把他当做千古忠臣大加歌颂,却不曾留意过史书中透露的玄机。

刘备去世,托孤于诸葛亮和李严。平时蜀国北伐,也都是由李严防备孙权一方,其地位可见一斑。但是李严很快就因为黑诸葛亮被贬为庶民,他的小伎俩弱智的如同三岁小儿,十分令人怀疑是诸葛亮搞了什么名堂让李严有苦说不出。诸葛亮自此大权在握,可怜阿斗这么憋屈的傀儡皇帝,最后还落下个扶不起的定论。但最后阿斗一路装傻装到底,落得个安乐公的退休老干部,也算是善终了。

但再替诸葛亮想的话,估计他也有他的苦衷。刘备的一句“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就让诸葛亮两股战战,若是让阿斗坐大,哪天想起这句话来不爽,估计他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所以我死不如你死,先下手为强,把大权紧紧握在自己手里。大家都不愿意这么做,但都不得不这么做。这么一想,诸葛亮也挺冤的。只有刘备这厮,死了还把诸葛亮算到这份儿上,真是死刘备能算活诸葛啊。

商鞅也倒霉,他也“被托孤”了。

当然片子里孝公还是满厚道的,不但嘴上说了那句他不行你就上,还给了一支军队,留下了好几个遗诏,倒像是真心实意。但赢驷可不觉得自己不行,想起来那句话心里就不安稳。干脆放手由着老世族把商鞅弄死,然后自己再把老世族弄死。商鞅是个明白人,乐得殉道,成就了自己的盛名和视为生命的新法,也送了赢驷一个大人情,顺便报了自己的仇。只有老甘龙看不明白,真是再狡猾的猎人也斗不过好狐狸啊。

连续数日,废寝忘食,终于看完了长达51集的《大秦帝国》第一部。中国没有出现如此大气磅礴的历史正剧,已经很久了。上一部,是《大明王朝1566嘉靖与海瑞》。

但凡经典的历史剧,必与现实紧密贴合。比如,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时刻,出现了对政治鞭辟入里的《雍正王朝》;当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成为重要议题时,《走向共和》亮相荧屏;在党中央反腐败风起云涌之时,《大明王朝1566嘉靖与海瑞》出现。如此历史正剧,已不是简单的历史剧,它已不局限于讲述一个历史故事,它有更高的追求,其借古喻今的深度思辨成为其真正的核心价值所在。缺此一点,诸如《汉武大帝》、《康熙王朝》、《贞观长歌》之流,只能是对封建帝王的歌功颂德。不过,正是由于其与现实的高度呼应,往往事涉敏感,最终命运多舛。《大秦帝国》之所以至今迟迟未见亮相内地荧屏,或有此种缘由。

《大秦帝国》其内核何在?如今制作完成的第一部,孙皓辉先生原著副标题为“黑色裂变”。此副标题若用更直白的语言,“商鞅变法”最为恰当。商君卫鞅正是该剧主角。贯穿51集始终的,是两个词——“变法”与“法治”。显然,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这两个词与我们今天讲的“改革”与“法治”画上等号。但是,借古喻今,其关键点正在于此,我们大可不必太过在意其中的差异,用现代眼光来审视并无不妥。而剧中对商君卫鞅的神化与美化,作者对商鞅推行酷刑的回避,我们或许也不用太过计较。

将剧情与现实照应,我们会很容易发现,商鞅变法与今天的改革开放有如此高度的契合。变法前的秦国积贫积弱,面临被强行瓜分的危局,世族贵胄拥权自重,国人私斗成风,臣民被划分为三六九等,贵族只赏不罚,奴隶只罚不赏,国人虽雄心勃勃,“血不流干,死不休战”,却无力改变秦国的穷困窘境。回想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又岂非如此?商鞅变法改变“人治”的治国理念,确立了秦国的“法治”根本,虽有老世族在地下熊熊燃烧的复辟烈火,但秦国二十年间,国力大增,民风大变,百姓渐趋富足,国家根基渐趋牢固,沦丧国土重被收复,当年被六国轻视的西方小国,成为被周王与诸侯认可的西方霸主。回望改革开放三十年,依法治国理念逐渐成为治国方略的三十年,当今中国与秦国岂无类似?但是,我们值得庆幸,商君卫鞅兔死狗烹的悲剧未在当代中国上演,剧中复辟势力的死灰复燃终究只是历史的遗憾。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正在往前推进,有争议,有质疑,有修正,但是改革的路没有停,也不会停。这是当今中国之幸。

“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久。”《易经》古语述说着亘古未变的真理。正因穷,秦国变,当代中国变;正因变,秦国完成了一统天下的历史大任,中国走上了和平发展的康庄大道。如何变?法治成为秦国与当代中国共同的选择。

但是,一个习惯于人治的社会,一个以血亲为基础细胞构成的家族制社会,法治谈何容易?即便是“法”治,推动其前进的依然是明主强臣,如果不是嬴渠梁与卫鞅联手铁腕护法,秦国法治必将付水东流。“法治”,说到底,还是人用法来治,立法的、执法的、司法的,终究还是人。没有具备高度法治精神的人——民众、政府,没有一个公正民主的立法、执法、司法体系,法只是一纸空文。商鞅之后,惶惶两千年,中国依然不知法为何物,《大明律》、《大清律》终究只是统治者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杀人刀。

《大秦帝国》中,商鞅不断重复的一句话是要让法治融入老秦人的血液里。商君的法,自不是如今之法,但同样需要做的,是法治精神要融入所有国人的血液中,不管是官是民。但这条路很长。我们仍在跋涉中。

在同学的推荐下接触了《大秦帝国》一剧的第一部,由于第二部的拍摄尚未完成,下文都以《大秦帝国》称,一个寂寂的黑夜里看第一集秦魏大战的壮观场面便不觉被该剧吸引,看完51集的电视剧,更是意犹未尽,看了很多,也想了很多,数月已过,赳赳老秦,共赴国难的豪言壮语犹在耳畔,于是想到用文字梳理下自己的所感所想。

电视剧开始的秦国处在纷乱的战国时代,在以前的思维中,可能更多是光荣游戏的影响吧,中国东汉末年的三国时代和日本的战国时代是两个毗邻的东亚大国得以相较的大争之世,对于战国时代,中国的历史教育是匮乏的,民间也缺少优秀的,诸如《三国演义》这样的通俗历史小说来描述那个时代,看完《大秦帝国》让我深深的感受到战国时代才是华夏文明的正源,七国争雄,百家争鸣,万马齐喑,那个时代,才是中华民族历史的长卷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大秦帝国》是孙皓辉先生耗尽十余年的心血完成的巨著,上追商鞅变法成强秦,下记楚汉横空秦烟灭,共6部11卷洋洋500万字,孙皓辉先生从93年冬提笔,至01才完成整个创作,耗去了堪称具有创造力的人生盛年的全部时光,甚至为此辞去了西北大学的教职,在相关媒体对孙皓辉先生的采访中,孙皓辉先生的一段话给我印象很深“要说原因,最主要的只有一条,这就是《大秦帝国》凝结了我所景仰的一个大目标——正面展现中国原生文明,以文学的形式开掘我们祖先曾经有过的最饱满的生命状态。如果这个题材不具有文明制高点的意义,我绝不会投入生命中最宝贵的全部盛年时期。”看见这段话的时候,我的内心对孙皓辉先生是充满敬意的,他用自己几乎全部的心力完成了对于我们民族文化的贡献,也让我用更严肃的态度去看待这样一部作品。

电视剧《大秦帝国》是由小说《大秦帝国》的第一部黑色裂变改编而成的,大凡优秀的历史剧背后都有优秀的历史小说作为支持,我看过的历史剧不多,在《大秦帝国》之前,《康熙王朝》,《汉武大帝》两剧是我非常喜欢的,明君强臣,在历史的广阔海洋中,掀起了的也许只是涟漪,带给我的震撼,却是惊涛骇浪,然而在看过《大秦帝国》之后,不得不说,它们在我心里的光芒黯淡了许多,因为《大秦帝国》不是一部歌颂明君强臣的作品,这部电视剧里所有的人物彻头彻尾都是为法治强秦服务的,不论是英勇刚毅的秦孝公,胆识过人的商鞅,英气纵横的景监,车英,深明大义的太后还是快意恩仇的上将军赢虔,甚至是老谋深算的甘龙,还有很多个性鲜明的人物,他们都是为这部电视剧的法制精神服务的,“法”,是《大秦帝国》中大于一切的存在。

故事梗概

战国初年的秦国,是孱弱的,只能在天下鄙秦的目光中以一次次的军事胜利来还击,马革裹尸的秦穆公嬴师隰用自己的血性来证明了秦国这个陇西霸主的桀骜,但他并没有能够改变秦国弱国的现实,穆公虽死,秦国未强。

强秦的重担落在了后代君主秦孝公赢渠梁的身上,他和他的兄长赢虔相扶相持,患难与共,在忍辱负重中走出了秦国亡国的阴影,开始了强秦之路的抉择,在那个的时代,各种学说流派都在实践着自己,儒家的民贵君轻,墨家的兼爱非攻,道家的无为之治,在乱世之中要走出一条富国强兵之路,秦国的统治者看见了法制强国的法家,法制派的商鞅来到这个国家开始进行他大刀阔斧的改革,郡县统一,唯才是举,废除井田,开创阡陌,摧毁隶农贵族制,这样翻天覆地的战时变法使秦国在二十年内从孱弱走向了强大,河西大战,收复函谷关,秦国,在群雄并起的时代,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充满着矛盾和斗争,得罪权贵的商鞅最终在车裂的酷刑下走到了生命的终点,心力交瘁的秦孝公在壮年溘然长逝,然而法在秦国得到了完整的延续,秦国的强大并没有被颠覆,这是比后人的赞誉更高的成就。

主要人物的浅析

秦孝公与商鞅:我觉得这两个人是很难分开谈论的,他们彼此扶持,在那个互相猜忌,尔虞我诈的乱世演绎了一场惊世骇俗的君臣情深,我想每一个观众都对他们的誓言记忆犹新,“君如青山我如松柏粉身碎骨永不相负”秦孝公成就了商鞅的理想和抱负商鞅也成就了秦孝公的霸业,他们有过矛盾,有过纷争,但从来没有猜忌,没有怀疑,就好像赢虔说的那样,老夫陪商君和渠梁走到底,在秦国强大的道路上,秦孝公和商鞅,永远是走在最前面的。秦孝公《大秦帝国》并不是一部讴歌君主的作品,但侯勇完美的演绎出了这个使秦国走向富强之路的君主的形象,厚重的嗓音,沉稳的步伐,他身先士卒,披坚执锐,隐身庙堂,推动变法,在生命的巅峰意犹未尽的离开了这个世界,用残缺的一生诠释了属于男性的完美,这就是战国时代的君主,赢渠梁,在他短暂的生命里,他能做到的事情很有限,没有横扫六合,没有一统天下,嬴渠梁在任时的秦国不过收复了河西。然而有不再贫穷的国人,有不再衰败的军队,有他和商鞅的生死相扶,有功成名就后的一醉方休。他并没有让司马迁在《史记》中留下太多的的墨迹,但他却用二十年完成了秦国的崛起。

秦孝公并没有商鞅那样傲人的才华,然而他却有忧国忧民的热忱,鞠躬尽瘁的品格,在变法的过程中,他不停的视察,不停的支持商鞅,不停的推动着秦国变革的步伐,他用自己平凡的举动演绎了一个不平凡的帝王,他就是秦国强盛的开始,他就是秦孝公赢渠梁,人生匆匆四十载,对于赢渠梁而言,足矣。

商鞅刚看见商鞅的时候我看见的是一个不羁的名士,不论是为了营救公叔座时单骑赴秦国,在魏都大梁大盘灭国棋下指点乱世还是和孟轲唇枪舌剑的争论,用白雪的话说,他也许会成为一个游侠,一个狂士,一个像纵横家们一样的人物,让他留在历史上的很可能是他的才气,而非他真正的作为。

然而当商鞅开始埋头在秦国变法之时,王志飞的表演开始深入这个人物灵魂的深处,如同易中天所说,我们对历史人物,总是停留在道义的指责中,我们只是记住了曹操的凶残和诸葛亮的忠义,我们只是记住了商鞅的无情和嬴政的神经质,但是这些人真正做了什么,却不被人所关心。而伟人是脱离这种评价的,评论政治人物的唯一标准在于他行事的结果。那么,就如同当年明月对张居正的评价来说,商鞅不是一个好人,不是一个坏人,而是一个有良知,有理想的人。他想让更多的秦国人过得更好,他给这个国家带来了富裕和强大,他得罪了能够得罪的所有人,他并不是不知道自己的结局,而是明白新法的成败也就决定着自己的成败。变法成功了,秦国已经崛起,那些长夜里的奋斗都已经成为过去,当商鞅和秦孝公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曾经被天下遗忘的昔日强国,即将用一场场胜利证明自己的存在。那么我说,足够了,即使我是商鞅,即使背负了两千多年来的恶名,我也可以骄傲的说,足够了,善良和邪恶都已经不能够去评价这个人了,他翱翔在道义的谴责之上。他用自己的生命,在历史的画卷上留下了不容置疑的那个瞬间,那就是,秦国的强大。赢虔:这个充满着强烈的雄性气息的角色是大秦帝国最勇敢的骑士,荣誉似乎是他生命的一切。如果说商鞅为自己的理想牺牲了能够牺牲的一切,那么嬴虔则为捍卫自己的尊严而苦苦坚持着。面对残酷的现实,赢虔看清楚了历史的真相,二十年后冷峻的赢虔是让我震撼的,栋梁拆的奥妙让我看见了他高妙的政治手腕,斩除商鞅来稳定士族,坚定的支持变法来维系秦国的强大,赢虔的很多话至今在我耳畔回荡。

“世间事,在人,在志”

“心志不同,对大势的判断也不同,心坚则可,心动便不可”

二十年前披坚执锐的上将军和二十年后冷峻的商鞅的斩除者,竟然是同一个人,他就是赢虔。

这样的角色,无法评价善恶。大秦帝国里出现最多的,其实都是这种无法用善恶评价的人,比如商鞅,比如嬴虔,比如庞涓,他们总是选择用耀眼的光辉和同样耀眼的阴暗去刺伤我们的眼睛。

甘龙:这个狡黠的三朝元老在政治上的高妙不得不令人佩服,甘龙的那句“飓风过岗伏草惟存”一直被我引为经典,他的心智一直是最为我叹服的,他并不是凭借着老世族的实力消灭了商鞅,他凭借的是自己对人心的透彻理解,凭借的是自己独一无二的阴谋智慧。他用一次隐秘而便于操作的调包事件,给商鞅竖立了两个无法战胜的敌人——嬴虔,嬴驷。我还是很赞赏他的,他并不是个小人,任何敢于一条道走到黑的人物都不是小人,从某种角度来说,他甚至是秦国旧制的坚决维护者和殉道者,是所有被新法损害的人心中的领袖人物。甘龙这样的存在,我觉得,就是英雄背后的阴影吧。

景监和车英:商鞅变法的左膀右臂,景监是沉稳有为的邦国重臣,车英是英武豪放的军中大将,他们追随了一个叫做商鞅的理想主义者,他们在秦国富强的道路上相互提携,不离不弃,在成功的夜晚里和商鞅一起一醉方休,他们是那场中国历史上伟大变革的参与者和执行者,他们并没有秦孝公和商鞅那么伟大,但却一次又一次的让我们感动。

感情线并不是《大秦帝国》所要着力表现的,但片子的几个女子还是让我很动容,高圆圆扮演的白雪演绎出了那种只可能在戏剧中出现的女子,聪慧,高贵,大方,几乎是完美的存在,玄奇的扮相是最让我心动的,精致的五官和清秀的面庞,她用自己的青春陪伴秦孝公赢渠梁走完了生命的最后一程,大度的秦国公主让我看见了女性伟大的付出与不悔的选择。子岸在和赢虔对峙的过程中阵前索死给我的印象很深刻,看到那一幕的时候,我很想发自肺腑的说一句,子安将军,壮哉。深明大义的太后在剧中各个情节中的举动都让我们不得不发出来自心底的敬意。墨家总院的领袖,白氏的商人,还有公孙贾,赢驷,王轼还有很多很多个性鲜明的人物支撑起了我对《大秦帝国》由衷的喜爱。

战火纷飞,群雄并起的战国时代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堪称最精彩的一出戏,这个时代人心很单纯,有恶魔,有英雄,有狂人,有大师,但是少小人。他们活得很自如,当周王朝的王道礼制开始崩溃的时候,思想爆炸的华夏大陆,体现出了空前绝后的神采。

《大秦帝国》中的法治

诚如我前文所言,《大秦帝国》所要表现的核心并不是那些明君强臣如何治国安邦,而是“法”的力量,这也是我看完《大秦帝国》感受最深的一点。

乱世必用重典,强国须行法治,然千年已过,当今华夏仍未达到堪称理想的法治社会,有人的地方必定有感情,完美的法治也许永远无法实现,但的确是人类社会永远的追求,人心似海,靠一两个强人来推动社会永远只是一时,我觉得完美的法治达到之时可能也是人类的灭亡之时,因为人类已经超越了自身的情感,但只有在追求的道路上,人类社会才能不断进步。

儒家,道家,墨家,都是诛心的学说,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只能用来修身养性,不可用来安邦理国,否则社会进步举步维艰,在秦国强大的同时,奉行王道的鲁国早已被春申君的铁蹄踏过,在看《大秦帝国》之前,我对于战国时各个思想流派并没有太清晰的认识,仅止于高中历史课本上的那些介绍,看了《大秦帝国》之后,我认识到,“法”,确为强国富民的根本,温家宝总理曾经有言,中国社会绝大部分的问题都是制度的问题,的确,有良好的制度去约束管理,才会有良好的社会秩序和安定的社会还击,不断增长的社会生产力,法治社会的建设才是中国的千秋基业,和谐社会只是表态,没有健全的法治,和谐无从谈起,只能是空中楼阁,镜中之月,水中之花。

上了这么多年的历史课,背了这么多遍资本主义革命的意义,对于法治的认识实不如《大秦帝国》一剧,有如此影视作品教化国人,弘扬法治,民族甚幸。《大秦帝国》真正精彩的地方,不再剧情,不在演员,在于法治精神,这是与一般历史剧歌颂明君强臣截然不同的地方。

看到25集赢虔受劓刑被割掉鼻子的时候,我想到了很多,秦国的强大很大程度上在于赢虔这样深明大义的人,那个时代的法治完全是以富国强民为目的,摒弃了个人感受,如此法治,是与儒家,墨家,道家根本不同的地方,它没有“仁”“爱”,只有法,不看人心,只凭法度,现代提倡的法治融入了很多人道主义精神,虽不及古人严密,却是以人为本,经过前年的变化,进步了很多,然战国乱世,强国的确是第一要务,摒弃它学,自有合理之处,法家,的确是当时的秦国无出其右的选择。第一次觉得自己看历史剧可以看的如此理性,最重要的不看君主英明,武将勇猛,而是看法度严明,《大秦帝国》当为中国影视界的异彩。

《大秦帝国》中的法治的确是有缺陷的,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法治可以达到这样的高度不得不令人叹服,充满人性的法治社会形态至今仍在不断的追求之中,秦国的法度严酷,商鞅的酷吏之名也并非凭空捏造,但暴政并不能但看杀的人多不多,而是要看得不得民心,秦国残酷的刑法虽违人道,但对于中国历史的进步,却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对于中国历史而言,秦国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大一统时代的开创,华夏文明当之无愧的奠基石。

《大秦帝国》之外想到的

《大秦帝国》的故事发生在那个令人热血沸腾的战国时代,百家争鸣,堪称华夏文明史上空前绝后的一幕,不论是剧中倡导的法治,还是儒家的民贵君轻,墨家的兼爱非攻,道家的无为之治,各个流派的学者都在创立和实践者自己的学说,虽然商鞅是唯一的成功者,但其他人并不是失败者,法家术治派的申不害在韩国的变法过于张扬导致了被魏攻打一蹶不振,但这些富于深刻历史意义的举动却留给了后人宝贵的教训和经验,思想的争鸣,学术的论战,中国每一次的大变革时代都是思想变革的先行。

在两千年前壮丽的战国时代,我们看见百家争鸣后法家在秦国的实践完成了中国的大一统,当时被打压的儒家也在中国的封建社会进入稳定时期后统领了中国学者数千年的思想。

两千年后,中国的封建社会开始瓦解,新的思想开始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孕育萌发。

十八世纪中期,在鸦片战争中饱经蹂躏的中国大地上,汉族官僚看见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强大,他们决心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洋务派与顽固派展开了激烈的论战,洋务运动虽然最后以失败告终,然而,他对于近代中国拉开向西方学习的序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日本的坚船利炮让我们看见了一个在我们身边成长起来的年轻资本主义强国,日本在向中国学习了千年之后走在中国的前面,有为的中国青年在日本看到了未来中国的希望,他们在前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下开始了对于西方先进制度的学习,维新派和顽固派的论战在华夏大地掀起了又一阵思潮,虽然戊戌变法以失败告终,但是民主的思想却早已深入人心。

随着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革命派开始引导中国新一轮的思潮,与沦为保皇派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继续思想界的争论,直到五四运动掀开中国革命新的一幕,思想界的交锋,引导着中国从封建社会走向了新的历史纪元。

不论历史走向何方,我们这些年轻人的思想永远是我们民族前进不竭的动力,诚如梁启超先生所言,少年强则中国强。百家争鸣,是不应该被我们这代人忘却的东西。

2008是中国多灾多难的一年,中国年轻一代的团结一致,众志成城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大秦帝国》中老秦人的坚毅与团结,秦国当为华夏文明的正源,《大秦帝国》让我们看见了中华民族在战国舞台上的缩影,行为至此,脑海中回响的,依然是那句

赳赳老秦 共赴国难

篇2:制度建设大步前行风尚培育亮点频现

1 建设和谐文化, 培育文明风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1 和谐文化的建设和文明风尚的培育有利于建设充满活力, 又团结和谐的社会环境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 就是通过持续不断的社会改革和利益调整来化解社会矛盾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 和谐文化、文明风尚建设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要引导人们以和谐理念协调好各阶层利益关系, 正确处理社会生活中的复杂矛盾, 竭力避免个别的局部利益冲突转化为整体的社会冲突, 建立健全保障社会和谐的各种法律的、制度的、道德的规范体系, 使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各展所长, 使各项事业都能够又好又快地发展, 使社会既充满活力, 又团结和谐。

1.2 和谐文化的建设和文明风尚的培育是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砝码

社会是否繁荣、能否长治久安, 绝不仅取决于GDP的增长速度, 不仅看经济实力, 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文化软实力”。前者是实力中有形的要素, 可以量化和测量;后者是实力中无形的精神要素, 包括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政府的号召力、影响力等因素。文化越来越成为人民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越来越成为综合实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要用和谐文化培育人、塑造人, 丰富人们的精神内涵, 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 让人们拥有良好的文明风貌、振奋的精神状态、高尚的道德情操, 这些是我们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砝码。

1.3 和谐文化的建设和文明风尚的培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措施

市场经济条件下, 一些人认为公共价值、公共目标与自身不再相关, 思想与道德开始滑坡。建设和谐文化, 要正视、解决矛盾, 在采用解决矛盾的方式方法时, 不是要激化和扩大矛盾, 而是要尽最大努力弱化这些矛盾的强度, 通过寻找和扩大共同点, 取得有利于矛盾各方的最佳结果, 从而促成社会关系和人们之间的团结、和谐。十七大报告提出了要形成“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 目的是解决这些社会问题, 提高国民素质, 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长期过程中, 陶冶民族精神, 提高文化素质, 创造和谐、良好的文化环境, 培养和谐的文明风尚。

1.4 和谐文化的建设和文明风尚的培育, 是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手段

中共十七大报告突出强调了“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 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的要求。人们的生活水平在逐步地提高, 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大。如果不能用优秀的文化去占领这块阵地, 良莠不齐的思想、风尚就会蔓延, 就会发展。因此, 和谐文化、文明风尚要重拾人们的精神信仰, 重建人们的精神家园, 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2 建设和谐文化和培育文明风尚的内涵和要求

2.1 建设和谐文化的内涵和要求

建设和谐文化, 其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崇尚和谐理念, 体现和谐精神, 大力倡导社会和谐的理想信念, 坚持和实行互助、合作、团结、稳定、有序的社会准则。也就是以和谐理念贯穿于相关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现象之中, 以和谐作为该类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 并以此影响其他各种文化形式, 促进整个和谐社会的建设。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就是中国化、民族化、现代化、科学化、民主化的文化, 建设和谐文化作为一个治国安邦的基本理念和基本方略, 对于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甚至对于人类文明, 都具有深刻的意义。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 是当今综合国力竞争的一个重要因素, 它能够凝聚力量, 激发活力, 推动民族的伟大复兴。

然而, 一个社会是否和谐,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建设和谐文化要以培育文明道德风尚为重要环节, 必须把培育文明道德风尚作为建设和谐文化, 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工作。

2.2 培育文明风尚的内涵和要求

风尚, 是一定时期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习惯, 风气渐大便形成风尚。风尚不是一成不变的, 往往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随着风气的转移而转移。风尚是渐渐形成的, 小气候形成大气候, 大气候形成社会风尚。

建设和谐文化, 培育文明风尚有许多具体的要求。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中强调:“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要坚持正确导向, 弘扬社会正气;重视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 着力丰富农村、偏远地区、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 营造良好网络环境;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 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 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 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 引导人民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

3 推进和谐文化建设, 培育文明风尚的途径、方法、机制

从宏观视角出发, 要完善社会公平、法律法规、体制机制, 关注民生问题, 逐渐缓解、消除各类社会矛盾与不平心态, 让人民共享改革成果, 使公共价值、民主意识根植于每一个人心中, 实现心平气和、安康有序、积极向上的和谐社会氛围。同时, 和谐文化, 文明风尚需要培育, 需要宣传, 需要建立起激励和约束的机制。

3.1 建设和谐文化, 培育文明风尚需要先进文化的宣传

胡锦涛同志指出:“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风尚。我们要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大力弘扬人文精神。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和文化娱乐活动, 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 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

3.2 建设和谐文化, 培育文明风尚需要道德典型的引导

道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和谐、文明的风尚需要道德楷模的力量来推动、引领。道德典型生动地体现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基本要求, 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的优秀品质, 集中反映了社会进步的时代精神, 文明程度, 感动和带动人们见贤思齐, 争先创优, 奋发向上。我们要紧扣时代特点, 着力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 大力培育和宣传推广道德先进典型, 感受道德的力量, 发挥他们的示范引导作用, 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 为培育文明风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道德支撑。

3.3 建设和谐文化, 培育文明风尚需要人民群众文明行为的展现

和谐文化、文明风尚首先是人民群众的需要, 人民群众是塑造、表现和谐文化、文明风尚的主体。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大力培育文明风尚, 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我们要通过一次次重大活动、一项项重大工程, 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境界、精神品格和自我修养, 不断展示人民群众新的精神风采, 催生、形成新的文明风尚。把培育文明风尚与优化发展环境、解决改革开放的重大问题、促进重大发展战略的实施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广大人民群众要从我做起, 从点滴做起, 从现在做起, 摒弃各种陋习, 在各自的岗位上体现文明风尚, 展示文明风范。

3.4 建设和谐文化, 培育文明风尚需要社会科学作品的升华

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始终为坚持团结稳定鼓劲。要深入研究、积极探索, 努力发展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事业, 拓宽和加深人文底蕴, 为培育文明风尚提供有力的支持;提供高质量的、人民群众所需要的优秀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 通过推出重大作品、重要艺术形象来表现文明风尚。人民是文化的创造者, 需要到和谐社会中去挖掘题材, 去倾听人民的心声, 这是我们创作的源泉;需要我们根据时代的发展, 适时升华我们的传统文化, 让传统文化和时代同步。

3.5 建设和谐文化, 培育文明风尚需要文化建设的展示

大力培育文明风尚, 要完善载体, 丰富文化建设活动。要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重点抓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当今时代, 随着手机、因特网的飞速发展, 文化传播的载体已经越来越多。文学艺术、影视广播、新闻出版、因特网开始并进发展, 在传播和谐文化、文明风尚方面, 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3.6 建设和谐文化, 培育文明风尚需要人本精神的提倡

人本精神是构建和谐文化, 培育文明风尚的关键要素, 其作用是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与创新, 营造一个“以人为本”的人文环境, 为迈向现代化提供源源不断的社会资源、思想动力和智力支持, 采取的方式方法应该比以前更人性化、更可操作。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更关注人的内心感受, 要求我们用更温暖的方式给人们树立榜样, 让人们在激烈的竞争中抵抗压力、排除焦虑, 宽容、友善, 保持健康乐观的心态, 在向前奔跑的时候可以有机会静下来欣赏一下周围的风景, 感受生活的美好。用正确的方式处理人际关系, 使人的精神更加充实, 心灵有所依归。

摘要:“建设和谐文化, 培育文明风尚”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项重要任务, 核心工程对于建设充满活力又团结和谐的社会环境, 提高文化软实力, 提高国民素质, 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具有重要意义。要通过先进文化的宣传、道德典型的引导、人民群众文明行为的表现、社会科学作品的升华、文化建设的展示、人本精神的提倡, 不断建设和谐文化, 培育文明风尚。

上一篇:青田团县委发出爱心助学倡议书下一篇:京娘湖游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