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致远计划

2024-05-24

上海交通大学致远计划(共6篇)

篇1:上海交通大学致远计划

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首推自主招生“致远计划”

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按照教育部有关规定,深化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探索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需求相结合的自主招生选拔综合评价体系,上海交通大学[微博]2014年面向全国首推“致远计划”,选拔具有创新潜质和学科特长的优秀学子,打造与世界接轨的卓越人才成长体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全球视野的国际化领袖人才。

致远理念:打造国际化领袖人才

上海交通大学在117年的发展历程中,为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培养了数十万各类精英人才。“致远”一词源自交大校友江泽民同志在母校110年校庆之际的题词“思源致远”,其蕴涵的“志存高远”、“追求卓越”之意,已经成为上海交大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座右铭。当前,以创新驱动为特征的国际竞争更加激烈,中国经济社会面临快速发展转型,这对一流创新人才提出了迫切的需求。上海交大承担着人才强国的历史重任,要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引擎和源泉。

2014年,上海交通大学面向全国首推“致远计划”,选拔具有创新潜质和学科特长的优秀学子,探索建立与世界接轨的卓越人才成长体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全球视野的国际化领袖人才,强调由“知识探究、能力建设和人格养成”三个要素组成的“三位一体”育人理念,以学生为中心,注重“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科学素养与人文情怀相结合”,把一群极具创新思维的教师和极具创新潜质的学生汇聚在一起,让他们的创造力相互激发,形成让广大师生终身受益的创新智慧、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引领未来的科技创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文化传承,在国际舞台上绽放光芒,为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提供不竭的创新源泉。

致远标准:远志、远瞩、远略

上海交通大学“致远计划”全方位覆盖学校所有专业,选拔具有“远志、远瞩、远略”的全国优秀学子。“远志”者,志向远大、心怀天下、矢志不渝。“远瞩”者,远见卓识,视野广博,思维开阔。“远略”者,胸怀宽广、潜质非凡,堪当重任。

具有这些特质的创新潜质学生可由中学校长直接推荐,获推荐资格的中学校长,可根据考生的学业水平考试、高中阶段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等情况,推荐品质优秀、社会责任感强、素质全面且具有创新潜质的优异学生,并在校园显著位置对本校推荐情况进行公示,接受各方监督,做到信息公开和程序透明。具有这些特质的学科特长学生,符合以下条件之一,可提出申请:获得全国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省赛区一等奖的考生;获得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明天小小科学家”、中小学[微博]电脑制作全国一、二等奖,或参加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国际环境科研项目奥林匹克竞赛获奖的考生。

致远选拔:“大师”对话“未来大师”

“致远计划”的选拔是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面试,而是一场特殊的“大师”和“未来大师”的对话。

上海交大将组织专家审核考生提交的申请表、推荐表、个人自述和相关材料,根据学生的学业水平考试、高中阶段成绩、课外学习及获奖情况、综合素质等情况,对申请者进行初审。通过初审,部分考生可直接获得参加“致远计划”选拔的机会;部分考生将参加学科特长能力测试,享受测试成绩单独划线的优惠。“致远计划”选拔由目标导向的半结构化面试和无领导小组讨论两部分组成。目标导向的半结构化面试中,专家和考生们用完全平等的身份,对各类问题进行交流、碰撞智慧的火花。无领导小组讨论中,多位学生与专家双盲抽签组成的团队将进行精彩情景模拟,每位学生都是“评委”,每位专家也都是情景模拟的“团队成员”。这一创新,旨在为学生们创造最自然的环境,让他们充分展示各自的的合作精神、领导才能、创新潜质和卓越才华。

为了在选拔出“未来的大师”,来自全校各专业、各学科的国家“千人计划”学者、高层次海内外人才、教学名师、外籍教授等“大师”牵头组成这支实力雄厚、阵容豪华的选拔专家队伍。

获得“致远计划”认定资格的考生,在高考[微博]志愿中以上海交通大学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为第一志愿(平行志愿省市为A位置),高考成绩达到交大在当地的录取线,加10分排序录取相应专业志愿;高考成绩未达到交大在当地的录取线,且在线下40分内(不低于一本线),则在专业志愿服从调剂的情况下优惠录取。特别优秀的考生,优惠幅度可大于40分。获得优惠资格的考生,将在教育部阳光平台上公示。

上海交大在2014年招生工作中,将严格贯彻教育部关于要求高校招生的十项规定,一如既往地做好各项公开工作,“阳光招生”公平、公正、公开,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致远培养:国际化的氛围与环境

上海交通大学立足于国际化大都市上海,得天独厚的地域比较优势,助推其现代化、国际化和多元文化浓郁氛围的形成,交大学子获益匪浅。“致远计划”的学生进入上海交通大学后,将在卓越的国际化环境中学习、生活和成长。

课程学习方面,由世界一流大学教授、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高层次专家和学者进行授课。学生们有机会与国外政要、诺贝尔奖获得者、世界学术大师、世界一流大学校长面对面交流,近距离感悟他们的国际化视野和学术魅力。

跨文化交流方面,学生们不出校门即可享受多国文化的熏陶和培养。每年约有来自100多个国家地区的留学[微博]生在上海交大就读,致远计划的学生在校园里与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留学生们同吃、同住,一起上课,一起参加社团活动,收获真挚友谊。

游学深造方面,“致远计划”的学生有机会到超过100所世界顶级大学去参加海外游学,超过1/2得到继续深造的机会,其中超过1/4的学生将进入世界排名前50位的顶尖高校继续攻读学位,这些都为学生开拓国际视野、培养多元文化背景提供了宝贵机会。

篇2:上海交通大学致远计划

2013年12月22日

为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不断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需求相结合的自主招生选拔综合评价体系,选拔具有创新潜质和学科特长的优秀学子,打造与世界接轨的卓越人才成长体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全球视野的国际化领袖人才,2014年,我校将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综合评价自主选拔“致远计划”,特制定本简章。

一、选拔对象

本计划的选拔对象为满足下列条件之一,且符合高考报名条件的优秀高中毕业生。

1.中学校长直推生

我校委托部分中学(根据历年录取生源状况核定)校长,根据考生的学业水平考试、高中阶段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等情况,直接推荐品质优秀、社会责任感强、素质全面且具有创新潜质的优异学生,并在校园显著位置对本校推荐情况进行公示,接受各方监督,做到信息公开和程序透明。

2.具有突出学科特长的考生

(1)获得全国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学)省赛区一等奖的考生;

(2)获得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明天小小科学家”、中小学电脑制作全国一、二等奖,或参加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国际环境科研项目奥林匹克竞赛获奖的考生。

二、选拔模式

我校将依据考生的学业水平考试、高中阶段成绩、课外学习及获奖情况、综合素质以及我校组织的学科特长能力测试和面试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价,认定上海交通大学 “致远计划”自主选拔人选。

1.初审

(1)我校将对提交有效报名资料的考生进行初审。

部分最优秀考生可以获得参加“致远计划”选拔面试的资格(具体面试时间以我校通知为准),其他初审合格的考生可以参加我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的选拔(江浙沪地区考生参加“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验”选拔),享受AAA测试成绩单独划线政策。

(2)获得“致远计划”选拔面试资格的基本条件,须满足下述三项条件之一:

①经中学公示,通过我校审核认定的中学校长推荐的“直推生”;

②参加全国中学生(数学或物理)奥林匹克竞赛决赛,获得全国决赛一、二等奖的考生;

③同时获得两项或两项以上不同学科的全国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省级

一等奖(其中一项为数学或物理学科),且高中阶段成绩突出的考

生。

2.面试

面试主要考察考生的综合素质、学科特长、学习与认知的能力、理想抱负与社会责任感等,由多位学科专家独立打分,综合评价。面试成绩合格的考生被认定为“致远计划”人选。面试成绩不合格的考生仍可以参加我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的选拔(江浙沪地区考生参加“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验”选拔),享受AAA测试成绩单独划线政策。

3.在全国中学生(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决赛现场经我校招生老师面试合格签署协议的学生,以及获得上海交通大学“微软杯”全国中学生信息学特长生夏令营考核优秀的学生,可被直接认定为我校“致远计划”人选,无须再参加我校组织的测试和面试。

4.特别说明

(1)在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所实施的“致远计划”是我校在江、浙、沪三地实施的“深化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验”(章程另发)的组成部分。

(2)所有获得“致远计划”认定资格的人选,都将上报教育部阳光高考信息发布平台公示。

三、优惠政策

获得我校“致远计划”资格认定的考生,在高考志愿中以我校(上海交通大学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为第一志愿(平行志愿省市为A位置),在高考录取时可以享受下列优惠政策:

高考成绩达到我校在当地的录取线,则加10分排序录取相应专业志愿;

高考成绩未达到我校在当地的录取线,且在线下40分内(不低于一本线),则在专业志愿服从调剂的情况下优惠录取,录取专业限考生所在省(市)第一批次我校同科类(文理)各招生专业,不含提前批次。特别优秀的考生,优惠幅度可大于40分,直至一本线,具体优惠政策以考生收到的我校“致远计划”选拔结果通知书为准。获得我校认定资格的考生,将在教育部阳光平台上公示。

高考成绩优秀者可获优秀学生奖学金。

四、申请程序

1.请登录上海交通大学招生网站http://zsb.sjtu.edu.cn,进入“高水平大学自主选拔学业能力测试”网站报名,2013年12月22日报名开始,2014年1月2日9时报名截止。请按要求在线填写电子报名信息,必须在提交后下载打印相关表格(请在申请表右上角手写标明“申请致远计划”),由所在中学核实该表信息和获奖证书复印件后盖章签字。考生除完成《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简章》(以下称“简章”)中规定的各项外,还需下载填写《推荐人表》、《考生自述》(见附件),连同其它纸质文件和表格一起装订。请以特快专递EMS方式寄(送)到我校招生办公室,截止日2014年1月3日24时,以上海市接收邮戳为准。

2.请确保报名材料打印质量,其中报名表要求黑白打印,保证条形码清晰可辨。报名材料请使用A4纸,无硬纸、无塑封、无封面和封底。报名材料不退还,请留好备份。

考生可在“报名系统”查询材料接收状态、审核结果等信息。

3.初审通过后,请考生按网上指引,及时缴纳报名费,参加“致远计划”选拔。

4.对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考生,由考生申请,我校审核批准后,减免报名费、资助部分面试交通费。(申请表格见附件下载)

5.获得 “致远计划”选拔面试资格的考生,需自行上网下载打印面试通知,打印开放时间请见网上公告。

“致远计划”选拔面试日期:初定2014年1月(具体时间以下载打印的面试通知为准)。地点:上海市东川路800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

五、注意事项

1.申请材料应当清晰、真实、完整。申请材料中存在虚假内容或者隐匿可能对考生产生不利影响的重大事实的,一经发现,取消继续参与后续认定工作的资格;已经获得“致远计划”认定资格的,取消认定;已经入学的,按教育部和我校相关规定处理。

2.高考体检不符合教育部规定者,将根据教育部有关规定取消录取资格或调整至适合专业。

六、其他

本次“致远计划”选拔录取改革试验工作,在我校招生工作领导小组的直接领导下进行,工作方案、实施办法和最终录取结果均须报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审核批准。为确保此项工作的公平公正性,我校招生监察小组全程参与,同时接受社会监督,我校监察部门监督举报电话021-34206217。

七、联系方式

地址:上海市东川路800号新行政B楼333室上海交通大学招生办公室 邮编:200240电话:021-34200000

传真:021-34207255招生网站:http://zsb.sjtu.edu.cn

八、本简章解释权属上海交通大学招生办公室。

上海交通大学招生办公室

篇3:上海交通大学致远计划

上海交通大学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的名称为“致远学院”, 其中“致远”二字来源于江泽民同志在2006年交通大学110周年校庆时, 回访母校时的题词——“思源致远”, “致远”是上海交通大学的一个品牌, 同时也是交大人的精神追求, 因此上海交大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基地就以“致远”命名。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阐述致远学院从创建到现在的5年时间里对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第一个方面是上海交大培养创新型领袖人才梦想的来源。第二个方面是我们如何在非常艰难的情况下去一点一点地追逐这个梦想。第三个方面是我们对未来的思考与展望。

一、致远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

上海交通大学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两所大学之一, 成立于甲午战败的第二年即1896年。1908年我校唐文治老校长在任的时候, 他提出学校应“造就领袖人才, 分播吾国, 作为模范”。因此, “培养领袖型人才”从来就是交通大学的历史使命。

目前中国正处于转型发展时期, 急切需要创新型人才, 所以我们认为现阶段交通大学培养人才的使命就是要培养创新型领袖人才。在大家的心目当中, 交通大学是一个理工见长的学校, 从2007年开始, 我们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是, 在这样一个理工传统非常强的大学, 如何走出一条培养理科人才的全新道路。从2008年开始, 我们在校内外做了深入的调研, 逐渐形成了一些想法, 我们希望构筑一个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特殊基地, 能尽快给全国热爱科学的拔尖学生创建一流的环境, 为祖国培养未来的学术大师。经过大约一年时间的探讨, 2008年10月, 学校正式启动交大理科班项目。我们的愿景是要培养具有扎实的数理基础、人文情怀和创新思维的创新型领袖人才。我们希望经过若干年或者是数十年的努力, 致远学院的毕业生能达到国际顶级大学的前5%的最优秀的学生水平。从“致远”学院毕业10年的毕业生, 能够在一流大学任教或者是在顶级的研究机构进行科学研究, 20年以后希望若干致远学院的毕业生能够成为世界级学术大师, 这是2008年我们对致远学院学生培养的定位。

二、致远学院培养创新型领袖人才的实践

(一) 致远学院的初创与使命

实践初期, 我们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生源问题, 致远学院如何吸引最优秀的学子?交大的学生质量都非常高, 但是很多学生来交通大学并不是冲着交大的理科来的, 因为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 交大的理科明显弱于工科。

从2009年5月开始, 我们在校内外做了多次宣讲, 用激情、梦想和先进的培养理念, 从全校大概4000名学生中, 吸引了几百名学生, 经过非常认真的面试, 从中选出31名学生。这些学生来自交大一年级的各个院系, 他们的基础完全不同, 我们在2009年的暑假用了整整50多天的时间给这些学生补课, 对基础学科的课程进行了加强。与此同时我们还从2009级的新生中选拔25名学生设置了一个班, 这样致远学院同时开设了两个年级。理科班的特色和挑战是数、理兼修, 我们希望学生有扎实的数学和物理基础, 但又不是单纯的数学叠加物理, 而是数学和物理进行整合的新的设置, 在数学和物理中, 主修一个, 辅修一个。这样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在将来有一个学科交叉的培养背景。另外, 我们改革了传统教学侧重的方面, 更加突出能力培养, 在教学形式上注重小班研讨, 将班级容量设置成二、三十个人的小班, 且每个学生都配有导师。这样的一种模式, 对学校的老师也是一个巨大的吸引, 不仅吸引了一大批交大的教授, 还吸引了一大批全球范围内对人才培养特别有兴趣的学者。这些教授加入之后, 面临一个新问题:如何统一教育理念?因为每一个教授特别是那些来自国外的顶级教授, 每一个都有自己推崇的教育理念, 理念的统一过程成了一个艰难的、甚至是非常痛苦的过程, 我们经过了20多次激烈的讨论甚至是争论, 终于逐渐达成了共识。

除了师资外, 学生的挑战也非常大。最初, 他们对这种全新的模式完全没有概念, 因为这样一种创新的教育模式即使在国外也没有。在最初适应的阶段, 他们感到彷徨, 甚至不知所措。我们不得不一次次与学生沟通, 为了尽快给学生营造一个创新的氛围, 我们突破了院系学分的框架, 制定了一个全新的交叉培养方案。我们非常重视学校的顶层设计, 因为我们认为作为学校的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 致远学院的制度设计上就应该使全校各学院都愿意支持致远学院办学。因此, 致远学院不设置自己的专任教师队伍, 而是从全世界、全校的优秀教师中去聘请师资, 通过制度设计激励全校各学院的优秀师资为致远学院的学生上课和担任导师。为了集中全校的资源, 由我以交大校长的身份来兼任致远学院的院长。

2009年, 我们逐渐形成了“致远”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 知识整合能力, 沟通协调能力, 多元文化理解能力以及全球化视野的创新型科技领袖人才。

(二) 七大创新举措

第一个举措是师资队伍建设, 致远学院汇聚了全世界最好的老师, 建立了国际一流的师资队伍。在致远学院, 所有的课程都由世界顶级的教授或全校各个院系内最好的老师亲自讲授, 这也是从学校顶层设计的一个好处。我们通过人才引进的方法在全球选聘国际的一流老师, 组成几个讲师团。

例如在数理科学方向, 我们汇聚了校内的“千人计划”学者、长江学者等专家, 以及校外的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一大批国际知名学者。他们都是全世界数理领域最顶尖的学者, 由他们去给学生上数理课程, 尤其是导论课。国际学者还开设了研讨课程, 包括学生的导论课等一系列前沿课程。生命科学方向我们也汇聚了全世界范围内一批最好的老师, 并组建了一个海外专家教授的核心课程教学团队。

我们特别重视导论课, 导论课是给学生在一年级介绍关于这个学科完整蓝图的一门课, 例如针对生物学导论, 我们就组建了一个由海外专家和校内专家组成的团队, 共同构成了细胞生物学的教学团队和遗传学的教学团队。其他学科也是由世界顶级的教授和校内最好的教授来一起来为学生上课。计算机科学方向是从全世界找到最好的讲座教授团, 讲座讲授团的成员每年至少来学校一个月的时间, 主讲一些课和指导学生研究。吸引全世界最优秀的教师资源参与到致远的人才培养中, 是学生培养质量的根本保证。

第二个举措是实施特色的培养方案, 突出课程教学和学科交叉。之所以这样设计, 是因为目前中国的基础教育使得学生特别缺乏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而且传统的大学教育把学生限定在某个专业, 难以实施学科交叉。我们虽然设置了生命科学方向, 计算机科学方向, 但是我们强调这不是专业, 而是模块, 我们的目的是将学生培养成为学科交叉型人才。

第三个举措是在课程体系上给予学生充分选择的机会。学生选专业一年后还可以再次选择, 二年级结束以后还会有一次选择的机会。通过这样的选择, 最后致远学院的学生都能非常成熟地考虑自己做出的选择, 这也是致远的学生在后来对于他从事的研究领域特别喜欢的原因。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我们采取了不同的方法, 比如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就要求学生去阅读经典的论文和最新的文献并参与讨论;二年级的时候就能与国际上著名的物理学者面对面地交流科研的进展;每年暑期都举办暑期研讨班, 四年级的时候有毕业论文的研讨班, 另外学生还要参加大量的学术会议和聆听大师的报告。我们注重导论课程的学习主要就是因为我们希望从一开始就给学生建立一个整体的图像, 同时学会最先进的教育技术的应用和教材的建设。

由于老师流动性较大, 且均有各自的风格, 为了确保教学质量, 一方面我们设计了严格的教学大纲, 另外我们开始建立自己的教材体系, 现在已经出版了第一份致远教材体系《Computer Science Theory for the Information Age》, 该教材体系出版后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应用。我们还对每门课进行全程录像, 致远学院的学生可以随时上网对课程进行预先学习, 这就是所谓的翻转式的学习方式, 学生可以先看录像然后再带着问题来上讨论课。

举措四是导师言传身教的个性化培养。这包括兴趣的探索、确定选题、毕业设计以及学生的联合创新实验室, 这些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都起到非常好的作用。另外, 每个学生都有高水平的专业导师, 师生的密切接触, 老师的言传身教才能保证学生个性化的培养。在中国, 吃饭是一个很重要的文化组成部分, 所以在致远学院特别鼓励老师和学生一起吃饭, 学生在生活上、学习上遇到的问题都可以在饭桌上跟老师进行沟通, 现在很多饭桌上提出的想法已经变成了高水平的科研论文。

举措五是营造浓郁和创新的学术氛围,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潜能。在致远学院, 由于学生有着不同的学科背景, 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拜访者之间往往有更多的交流。另外在致远学院旁边的同一个楼层上还有一个自然科学研究院, 在这个研究院的20多位杰出青年学者都是从国外学成归来, 从事最前沿的跨学科研究, 与致远学院共享一个物理空间。每周致远学院都和自然科学研究院共同举办沙龙。学生常说致远学院是一个大师出没的地方, 因为他们经常在不经意间, 身边坐着的就可能是国际上最有名的学术大师。致远学院最主要的使命之一就是通过独特的学科交叉环境与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潜能。美国科学院院士Swinney教授来访后感慨:“这里的教师、学生、组织管理以及氛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令我回忆起1978~1982年适值美国经济蓬勃发展时我在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度过的黄金时光。”

举措六是使用滚动的学生选拔制度。每年致远学院分三次招生, 第一次是优先招生, 第二次是在高考录取时候招生, 第三次是在学生大一年级结束时招生, 这个招生面试分别面向保送生、录取的学生以及调整专业的学生。这样的选拔机制保证了致远学院的学生一直处于创新激情推动下的氛围中。在与中学合作培养方面, 交大探索的是全方位创新的培养方式, 2009年致远开始在全国的中学中成立早期人才培养基地, 目前已在全国16所中学中建立了早期培养基地。

举措七是重视养成教育。个性是一个人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态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个性的培养需要靠养成教育, 因此养成教育是致远学院特别注重的, 此外还有大量的社会实践课。上海交通大学现在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转变为知识探究、能力建设和人格养成“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致远的研讨式教育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思辨能力。

三、致远学院的经验启示和今后的发展道路

致远学院2009年开设了理科班的数理方向, 2011年开设数学、物理、计算机和生命科学四个方向, 2013年将增设化学方向。

以往, 我们人才培养项目, 其成功的标志往往是该项目中的学生是否去了国外的顶级大学深造。在2009年设立致远培养模式时, 我就曾提出:致远学院能否让顶级的学生自觉自愿地留在中国继续他们的博士研究生教育?在致远学院, 我们初步实现了这一梦想, 致远一期毕业的29名学生中, 有14名优秀学生选择留在国内, 15名学生去了耶鲁大学等国外顶尖大学。致远二期毕业的55名学生, 分设了两个方向, 其中28名学生就读数理方向, 27名学生就读计算机科学方向。到毕业时其中24名研究活跃的学生选择了留在国内, 29名学生前往耶鲁等世界一流大学深造。

致远学院的初步成果使我们认识到, 现在浓郁的创新氛围和独特的学科交叉环境已经初步形成, 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潜力得到了极大的激发, 突出能力的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致远学院作为上海交大的引领者和示范者的效应已经开始逐步显现。致远学院培养的学生是具有交叉学科背景的创新苗子, 不同学科学生间思想的碰撞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致远学院办学效果中, 我特别重视学生的感悟, 有很多学生感悟说:是致远学院让我更近距离的靠近科学, 并真正找到了一条实现人生价值并值得我一直努力的道路, 而不仅仅是梦想。这在整个交大中的示范和辐射作用是很大的, 一方面大量的老师来授课和观摩, 另一方面我们积累了很多教材和大纲, 在全校产生了示范和引领作用。

未来, 我们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首先, 我们需要多渠道进行招生宣传, 因为我们发现致远学院的人才模式没有被更多的中学了解。另外, 在师资建设上设立了致远特聘讲师系列, 通过一系列举措为积极争取更多的学生选择留在国内创造有利的条件。第三, 进一步加强人文教育, 因为学生的人文素养是成为领袖非常重要的环节。第四, 打破学科的局限。学科整合的教育培养模式是培养创新型领袖的发展趋势。

最后, 我想对“交通”这两个字的来源稍作说明。“交通”这两个字是2500年前中国古代第一部哲学著作《易经》里面的一句话, “天地交而万物通, 上下交而其志同”, 它蕴含的是一种治国理念, 也是交通大学的办学之道, 更是一种大学精神的体现, 真正让交通大学戮力同心、思源致远的, 正是这种对大学精神、大学存在之根本意义的不懈追求。

篇4:上海交通大学致远计划

暨南大学提出“宁静致远工程”,得到广东省领导的赞许,省教育厅更是以此为契机,召开“高等学校教师专业发展与队伍建设”学术论坛,这是个好兆头。可道理人人明白,关键在落实。为了“鼓劲”,也为了“补台”,我谈以下三个问题:第一,在校长与教授之间;第二,如何看待学术评估;第三,怎样善待年轻学者。

【在校长与教授之间】

暨大人事处来信,说在网上查阅了我的言论,发现跟他们校长的思路以及“宁静致远工程”宗旨接近,于是邀我来论坛作一主旨发言。为了表示是做了功课的,随信附录了他们辑录的“陈平原言论”。我很好奇自己的“言论”是如何被摘编的,十几段文字,前两段出自《人民日报》2010年10月27日的《人文学者不可丢“三气”》。先是:“学问不是评出来,而是做出来的,是经过20年、30年、40年,心甘情愿坐冷板凳、呕心沥血做出来的……大家现在被各种评比、评奖、评估搞得鸡飞狗跳,根本无法静下心来潜心学问。这很可惜。”后有:“一所大学或一个院系,要有意识地培养几条‘大鱼’。对于那些有个性、有才华、有脾气的好学者,要让其山高水长自由发展。”

其实,在这两段文字中间还有一段话,也很重要——“作为系主任,我的基本原则是:为中才立规划,为天才留空间。好的教授视学术为生命,根本用不着催促;有的老师,或因能力限制或因健康原因,或对学术根本不感兴趣,再催也没用。但中间这一大块,若有合理的评估体系及奖励机制,能做出更大的业绩。所以,最重要的是调动中间这部分老师的积极性。”若拉下这一段,好像我完全否定任何学术评估,那样决绝的姿态很好看,但不是我的原意——我批评的是目前中国的评估体系及奖励制度。朋友们嘲笑我当了系主任(北京大学中文系——编者注),立场有所变化,以前根本看不起“科研项目”,反对“数字化管理”,现在也得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国家社科基金及教育部课题,甚至对教学及科研提出一定的量的要求。我的回答是:“屁股决定脑袋”,不在这个位子上,站着说话不腰痛。作为教授,你只管做好自己的学问,不必也不该太看重评估及奖励;作为系主任或校长,则不能完全漠视各项学术评估。

正因为当了几年系主任,深知校长们的压力。你上百度百科检索“香港中文大学”,吹嘘有几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一看就是校方直接制作或提供的资料。接下来的叙述很有趣——“2011年9月,国际高等教育研究机构QS发布2011年世界大学排行榜,香港中文大学较2010年再升5位,位列世界第37名,继续处于内地名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之前。2010年‘泰晤士报高等教育特刊’世界大学排名中,香港中文大学较2009年上升4位,位列全球第42名。”有心人马上发现,这资讯残缺不全,一个是2011、一个为2010?为什么?原因是2011年“泰晤士报高等教育特刊”的世界大学排名中,香港中文大学的排名由42急速坠落,变成151。本想特立独行,不提交资料,不参与排名,可前一年上升4位沾沾自喜,如今一跌就是109位,怎么跟校友解释?我赞同学校的理念,可也理解校长的难处——还没到哈佛、耶鲁的地位,无法拒绝这些明知缺陷多多的游戏。校方只好一方面安排沈祖尧校长发表《别让“排名”挤掉大学的首要使命》(2011年7月1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另一方面悄悄准备资料,争取明年名次回升——请问,此外你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

教授可以说“风凉话”:大学排名毫无意义,排名高低跟我没关系。校长可就不敢这么说了。对于大学排名以及学科评估,所有的大学校长都是又爱又恨。名次下降则抱怨,名次上升则引用——若真有本事,应该是“也无风雨也无晴”才对。院系领导也一样,明年进行全国第三轮学科评估,若是你领导的院系的全国排名急剧下降,你真能“风雨不动安如山”?

最近这十几年,我写作并出版了几本关于大学的书籍,不少大学校长读过,其中一位很诚恳地告诉我:你说得很好,可惜你没当过校长。我明白,这话既是表扬,也是批评——潜台词是,大学校长的苦衷你不了解。我想这是真的,可书生议政,只能谈自己了解且有把握的话题。我不是大学校长,也不是国务院总理,你要求我说话像校长,或从国务院的角度考虑问题,那是不对的。各自明白自己的位置,说自己想说的话、能说的话、该说的话,这社会才能健康发展。

十幾年前,谈及大学史的写作,我说到:“大学主要由三部分人构成:学生、教授、校长(及其代表的管理层)。三者的知识背景及文化立场不同,其利益往往互相冲突,发生摩擦在所难免。”(《大学史的写作及其他》,《读书》2000年2期)八年前,北大酝酿人事制度改革,我又谈及“屁股”如何决定“脑袋”:“你以前可能是很好的教授,可你当了校长、部长、院长,屁股决定脑袋,思考问题时,必然注重行政管理。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应该承认各自利益以及立场的差异,这样才有对话与协商的必要。”(《大学改革,路在何方?——“大学改革座谈会”发言整理》,《读书》2003年9期)其实,校长与教授之间意见不一致是正常的,关键是找到合适的对话途径以及利益重叠的地方。

校长是任期的,教授是终身的(即便退休,也可继续做研究),这就决定了前者需要阶段性业绩,后者更倾向于可持续发展——既反对管理层拼命催肥,竭泽而渔,也不能让校长老是两手空空,无法向上级以及热心的校友交差。教授与校长之间,需要互相磨合,共谋出路。

为什么要说这些“闲话”?就因为在我看来,一所大学的校风是否“正”,能否“宁静致远”,关键不在教师,在领导。单有理想还不够,还得考虑可操作性,以及能够承受的压力。当校长的都明白,此举从长远看很好,但短期内很可能影响大学排名。人家急功近利的,数字好看,排名上去了,吃香的喝辣的,你却只是在江湖上收获“及时雨”的好名声——说不定还因此限制了仕途,你顶得住吗?想清楚了,不管别人怎么骂,也不计一时之得失,“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这才可能闯出一片新天地。

【如何看待学术评估】

凡在大学教书的,大概都承认,最近这20年,我们的收入在提升,我们的压力也在增大。以前只要教好书,论文写多写少,出版不出版,关系不是很大。现在不一样了,要是评估不过关,轻则降级,重则解聘。其实,香港也是这样。在香港科技大学创立之前,香港的大学教师是比较悠闲的,自从放进科大这条“鲶鱼”,真的是搅乱一池春水。香港政府将香港的大学分为教学型与研究型,三所研究型大学(港大、中大、科大)的教授需要多发论文;可教学型大学不甘示弱,也对教师提出严苛的要求。换句话说,香港及台湾的大学,较早引进美国大学的管理制度,学术评估已成常态,且做得比较规范。此举有好有坏——好处是研究业绩迅速提升,缺点则是教学明显受到冲击。

1998年5月,江泽民主席在北大百年庆典上讲话,代表中国政府明确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摘掉意识形态保护伞(此前的口号是“创建世界一流的社会主义大学”),意味着参与激烈的国际竞争,用哈佛、耶鲁、牛津、剑桥的眼光来看北大、清华。此后次第展开的“985工程”等,政府在给钱的同时,也让在岗的大学教师感觉到越来越大的压力。到目前为止,中国大学仍在改革途中,tenure(任期)制度尚未真正建立,很少解聘不合格者。但学术评估及奖励体制的引入,还是促进了教师的科研热情,大大提升了中国科研论文的生产力。英国皇家学会2011年3月28日发布题为“知识、网络、国家:21世纪下的全球科技合作”的科技调研报告,称中国有望在2013年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科技出版物数量最大的国家(参见《英报告称中国将于2013年超美国成超级科研大国》,《环球时报》2011年3月29日)。而中新社北京12月2日电: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2日在京发布,2001年至2011年中国科技人员发表国际论文数量为83.63万篇,升至世界第二位,“高被引”论文数量首次超过日本。此类“好消息”还有很多。可从事专业研究的人都明白,数量与质量并不同步;我们之所以突飞猛进,得益于人口多,投入大,加上数字化管理模式。

科研论文的“量”是上去了,“质”则不是很理想。谈论科研成果,除了经费、热情、干劲,还有学术积累以及制度建设。而后两者的制约更为深层,不是短期努力就能解决的。单看论文数字,北大、清华与世界一流大学越来越接近,可内行人都明白其中的差距。记得6年前香港科技大学的丁学良教授发表“中国合格的经济学家不超过五个”的高论,引起轩然大波。丁的解释更是让人沮丧:“我认为,是否是真正意义上合格的经济学家,可以按照香港科技大学评定副教授的要求来衡量。我不是按照国际排名前10位的经济学系的要求,也不是按照终身教授的要求,这样不至于高得离谱,因为我们谈的是华人社会里的经济学家。”(参见《丁学良:什么是合格的经济学家》,《南方周末》2005年12月8日)无独有偶, 2011年8月15日,饶毅在博客文章《减少中国科学界浮躁的一个必要步骤》中,谈及中国生命科学这20年的基本情况:“国外做过博士、博士后,回国立即做正教授,再做一两篇Nature、Science、Cell,或者几篇同领域最好杂志的论文,就可以做院士。科学程度一般(不是所有人)到此为止。也就是说,在国际优秀大学晋升副教授的时期,在中国可以做院士。而中国做了院士以后,各种事情又多起来,做科学的时间减少。如此造成中国比较好的科研人员的科学活跃期结束比較早。”这两个专业都是我不懂的,可看他们如此评说中国学界,心里很难受。各大学、各院系的情况不一样,但即便人文学科,我们私下里也承认,与美国一流大学差距很大。北大有个不成文的规定:你若能在美国一流大学获得正式教职(即便是教中国文学或中国历史),回来自然升一级——助理教授升副教授,副教授升正教授。国内其他大学,大概也都如此办理。这不等于公开承认,人家的学术水平明显比我们高吗?

当下中国学界,正从追求规模逐渐转向强调质量。在我看来,关键在于努力改善学术评估方法。当领导的,起码可在下列问题上有所作为:一是积极参与修订各种学科的评估体系;二是制定高低软硬恰到好处的内部标准;三是鼓励投稿好杂志,但拒绝钦定“顶级学刊”;四是守住底线,同时为特异之士保留自由活动的空间,且随时准备因天才出现而修订规则。

【怎样善待年轻学者】

关于大学管理,我有四句话:第一,展示愿景——让老师们看到国家的、大学的以及自己的前途;第二,了解自家人——切忌引进未必精彩的女婿,而气走好几个能干的儿子;第三,明确自家位置;第四,善待青年学者。这里就谈后两点。

鼓励学术竞争,这本是好事。可悬得过高,达不到,就容易造假,或养成急功近利、喜欢吹牛的坏毛病。最近,某著名大学聘请讲座教授,要我帮助判断“被评价人在其学术领域的国际排名”:前5名、前10名、前20名。我知道,若勾第三等级,大概就没希望了。可国际排名前5,那是什么感觉?我哪敢随便下笔。也是最近的事,北大中文系招聘青年教师,学校有关部门领导追问:你能否保证此人5年内成为本领域的全国前3名。我拒绝了。人家说我傻,你先答应下来,5年后,谁还记得这话?再说,那时你和他都不在这个位子上,谁来负责?可这不符合我的性格,实在说不出口。什么叫“前3名”,怎么评定,那些40岁以上的副教授、教授全都不做学问了?

我帮美国哈佛大学遴选讲座教授写过推荐信,对方除了综合评论,没问我此君的国际排名,只是列出四个他们认为大致同级别的教授,让我比较各自的长与短,说明为何推荐此君而非彼君。我也帮香港科技大学晋升教授做鉴定,最后一项是比较:这位候选人比你最近参加评审且通过的北大或台湾中央研究院的正教授如何。这样的提问很具体,也很实在,我能回答;至于国际或国内排名,我不懂,也不相信。

中国大学还没好到那个程度。前些年有大学炒作,愿出多少钱聘请诺贝尔奖获得者,结果当然是落空。北大设立讲席教授,年薪60万~80万,开始以为很有诱惑力,但联系多位国外著名教授,都不成功。因为,这不仅仅是钱的问题。了解中国大学的整体实力,明白自己大学的真实位置,理解现有的教师队伍以及制度,设计合理的工作目标,脚踏实地去做,而不是拔苗助长,追求“大跃进”的效果,那样的话,中国的大学才有希望。

可如今,几乎所有的中国大学都在吹牛。记得某名校历史系规定,博士生必须在《历史研究》上发表论文才能给博士学位。《历史研究》一年总共才发多少篇文章?照此要求,全被这学校包圆了。即便是训练有素、颇具创见的中文教授,一年能写一两篇好论文就不错了,而且并不一定要发在《中国社会科学》或《文学评论》上。眼下中国各大学明码标价、真金实银地奖励老师们在“顶级学刊”发论文,其实是不自信的表现。这还不说只讲论文而不论教学质量,明显扭曲了大学的职责及精神。

由于排名的刺激,各大学都在争抢“大师”或“明星学者”。而对于刚出道的青年教师,则不甚关心,当廉价劳动力使用,且提出不近情理的考核标准。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哪有这样的好事?

不久前我在纽约大学演讲,谈及转型期中国学界最受伤的是人文学,尤其是从事人文研究的青年教师。“以项目制为中心、以数量化为标志的评价体系,社会科学容易适应,人文学则很受伤害。从长远看,受害最严重的是从事人文研究的年轻学人。稍微年长的,或足够优秀,或‘死猪不怕开水烫’;40岁以下的副教授或刚刚入职的青年教师,一方面有朝气,还想往上走,不愿意就此停下来,另一方面呢,学校压给他(她)们的任务比较重,因而心力交瘁。人文学需要厚积薄发,很难适应眼下早出活、快出活、多出活的‘时代潮流’,这就导致那些愿意走正路、按老一辈学者的方法和志趣治学的年轻人,容易被边缘化,甚至被甩出轨道。”(《人文学之“三十年河东”》,《读书》2012年2期)

各大学的“高标准严要求”,使得年轻学者全都手忙脚乱,心气浮躁,根本没有时间想问题或从容读书。我再三向北大校方提议:善待40岁以下的年轻学者。记得我们当年刚留校,系里给一学期时间,让你好好听课、备课,这都是“从长计议”。不像现在,巴不得你今天报到,明天就走上讲台。再好的苗子,也得用心栽培,休养生息,才能长成参天大树。若都急功近利,会出大问题的。非常希望暨南大学真能落实此“宁静致远工程”。这样做,暂时效果不一定好,但10年后,定然大有收获。

我在北大读博士时的导师王瑶先生早年从事中古文学研究,特别喜欢《世说新语》,日常生活中也擅长提炼各种“隽语”。比如,他在政协会议上有一名言——说是当了政协委员,“不说白不说,说了等于白说”。这话太悲观了,于是有人给添上一条光明的尾巴——“白说也要说”。关于当代中国的“大学”问题,我也持此态度。

(本文系作者2011年12月16日在广东省教育厅和暨南大学联合主办的“高等学校教师专业发展与队伍建设”学术论坛上的主旨发言。)

2011年12月11日初稿,19日改定

(作者系北京市政协常委,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博导,本刊编委)

篇5:上海交通大学致远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们将继续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狠抓教师的教学常规管理和课堂教学管理,加强课堂教学研究,大幅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继续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和考核方案,落实岗位目标责任制,逐步实现有人治到法治的转变,积淀学校制度文化;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职业素养和业务水平。

二、工作重点

1、修改、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和考评方案,强化制度的落实,使各项工作规范开展。

2、抓细、抓实、抓严教学常规,确保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

3、抓好校本培训,通过学、研、培、导、练、赛等多种形式,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打造一流的教师队伍

4、抓好学校特色工作,打造学校品牌。

三、工作主要措施:

(一)关注细节管理、提升工作效率,走精细化管理之路。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成于易”,精细化管理就是要坚持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从基本制度抓起,从薄弱环节、关键环节抓起,从细上着眼,从精上下功夫,把工作抓到细处、落实到实处。

1、树立“精心、精细、精品”的工作观念和品牌意识。每个人都要抛弃那种差不多的工作观念和浮躁的工作作风,把学校的事当成自己家的事来做,用心想事、用心做事,提高工作标准和要求,工作中力求每个环节都要精心,事事力求精细,每项工作都要成为精品。

2、修改、完善、细化各项管理制度,健全考核评价考核体系。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开学初,学校会组织教师学习、讨论学校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和考核方案,广泛征求全体教师的意见,修订完善,做到可行、可信、可操作。学校所有人员本着只要有岗位,就要有职责;只要有职责,就要有要求;只要有要求,就要有检查;只要有检查,就要有考评;只要有考评,就要有奖惩,坚决杜绝干和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使那些埋头苦干的获荣誉、得实惠、有地位,成为学校的风流人物和主流。

这样,通过把学校所有工作都纳入制度管理和考核评价,实现处处见管理,事事有考核,督促每个人都能自觉按工作标准去做,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使精细化管理的理念逐步内化为每个人的行为准则。

3、细化目标管理,层层签订目标责任状。根据学校工作目标和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将发展目标科学、准确的进行分解,做到周周有目标、月月有目标、事事有目标、时时有目标、人人有目标,让目标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追求,以目 1

标激励人、以目标鼓舞人,以目标引导人,实现学校精细化的管理工作的提升。每个人都要以周为单位对照工作目标对工作进行反思、调整,以月为单位进行小结和汇报。

4、定了算、说了干,把各项制度和考评方案扎扎实实的落到实处。本学期不喊口号、不唱高调,就是踏踏实实的做,把写在纸上的东西全部落实到实处,公正严明的维护制度的严肃性,绝不在落实上打折扣,半途而废。“赏罚分明”是制度的公正、公平所在,该罚则罚,该奖就奖,不做老好人,不做滥好人。该罚的不罚,模糊对待,对那些严格遵守制度的教师就是一种伤害,就是一种不公平的对待,就会挫伤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学校要形成一个民主而严谨的氛围,决不能形成一个自由散漫的环境。

5、充分尊重、信赖每一位教师,以民主的工作作风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积极向上的工作环境,使老师们心情舒畅、和睦共处、自我约束而又自我完善,激发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良好的心态和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中去。学校尊重每个教师的人格,尊敬每个教师的工作,尊重每个教师的合理需要,坚持听不同意见,念人之功,容人之过,和睦共处,心理相容,互相理解、互相支持,形成良好的人际环境和工作环境。

二、抓细、抓严、抓实教学常规各个环节,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为进一步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准备实施“五精”教学管理模式,即备课精心、上课精致、训练精当、批改精细、辅导精诚,并制定了具体的措施和实施办法。

1、修订完善各项教学常规制度,对教学常规做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开学第一周,学校将召开专题会,组织学习《致远实验学校备课制度》、《致远实验学校上课制度》、《致远实验学校作业布臵、批改制度》、《致远实验学校学生辅导制度》等等教学常规管理制度,让教师对这些制度有个初步认识,了解工作标准和具体要求。

2、修订完善《致远实验学校教学常规量化考核方案》和《致远实验学校教学常规检查方案》,以检查和考评为抓手,把教学常规各项制度落到实处。本学期将完善教学常规检查系列制度,对检查时间、检查内容、检查办法、检查人员、检查结果的评定做出明确具体的要求,把检查结果每次都进行公布,并量化计入教师考核。教学常规检查本着求真务实的原则,绝不搞形式,只要查就要查出问题、发现亮点,觉不不疼不痒,敷衍了事。在检查形式上以随机检查和入班检查为主,查到细处和实处。采取“教学常规检查责任制和问题追究制”,建立教学教研问题档案,实行 “问题跟踪”制度,“抓不落实的人和抓不落实的事,具体到人、具体到细节,限定整改期限,回访检查。教研组长为第一责任人,全权负责本教研组的教学常规管理。教务处包科领导为第二责任人(韩其良包数学,蒋美红包语文和综合,张静包英语和艺体)。教务处将采取各种形

式随机对教学常规落实情况进行抽查,在每周的教务处工作例会上进行反馈,评价各教研组教学常规落实情况。

3、修订完善单元检测过关制度、周测月考制度,采取有力措施把学生检测制度落到实处,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补救,以达到“周周清、月月清”。教研组长是单元检测和周测第一责任人,教务处把该项工作纳入教师量化考核和教研组长考核,定期对该项工作将进行细致全面的检查,确保考试和质量分析都能按要求落到实处。

4、修订和完善《致远实验学校教学成绩衡量和奖惩方案》,加重教学成绩在教师综合考评中的比重,加大教学成绩的奖励力度,充分激发和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主动性。同时,学校还将进一步制定《教学标兵评选办法》《教学新秀评比办法》《优秀教师评选办法》,对入选教师在教师节期间进行隆重的奖励和表彰,通过这些评比表彰,掀起争当先进、学习模范的浪潮,形成良好校风。

5、制定实施《致远实验学校学生学习规范化活动方案》,规范学生学习行为,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定期召开学生学习动员大会和学生学习成绩表彰大会,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三)研教共进、优势互补,整体推进科研成果的转化。

课堂教学是整体提升教学质量的手段,本学期将以课堂教学为核心,以有效教学为方向,通过“抓规范,严格要求”、“树典型、激励达标”、“重落实、整体优化”三个阶段,提炼形成各具学科、课型、年级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把教研成果落实到每一个教学环节。

1、充分发挥教研组的职能作用。各教研组学期初制定切实可行的教研活动计划,开展系列专题教研活动。教研组每周召开一次主题教研活动,教研组长每次活动都要制定好实实在在的活动计划、安排好活动内容、活动方式(理论学习、观课议课、经验交流)、活动时间、活动地点,并做好活动记录和资料的整理与积累。

2、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1)教研组周周都有公开课,集体听课,集体诊断。教研组长要做到定时间、定人员、定地点、定内容,组织到位,听课后,集中进行评课活动。(2)开展三课达标活动,青年教师上好达标课,中年教师上好提高课,骨干教师上示范课。(3)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堂教学评比活动。(4)以课堂追踪和磨课研究为载体,抓好薄弱学科和薄弱教师的课堂教学。(5)继续开展期末课堂水平鉴定活动。

3、初步开展课题研究,通过研究加快教师向研究性、专家型教师转变。本学期,每个教师本着“教学中存在问题即研究的课题”的原则,确定一个小课题,扎扎实实的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研究,争取有所突破。做好过程性资料的积累,用课堂研究来带动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提高课堂效率。

4、开展主题周和主题月活动。根据学校工作安排,每两周确定一个活动主

题,把工作抓细做透。

5、做好“导学案”研究和实施,进行教学创新,探索一条适合学校实际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并进行推广应用,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

(四)加大教师培训力度,熔炼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素质,打造一流的教师队伍。

教学成败的关键是教师,提高全校教师的整体素质是非常重要的。根据我校实际,坚持“骨干带动、同伴互助、自我反思、自主发展”的策略,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1、开辟“名师讲坛”,发挥名师效应,促进教师成长。为更新全体教师教育教学理念,提高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发挥名师榜样示范、专家引领作用、弘扬追求卓越之风、营造浓厚学习氛围,学校准备创建“名师讲坛”,主讲人为本校优秀、骨干教师,聘请校外优秀、骨干教师或名师。要求:(1)全体教师认真听讲,做好笔记,认真反思。(2)本校主讲教师要精心准备,培训时间不少于30分钟。介绍先进的理念、自己的工作举措、思路等等。采取演讲或报告形式,不能照本宣科的读。(3)主讲教师采取自己到教务处报名或教务处指定。

2、请进来、走出去,博采众家之长。学校本学期要已更加开放的心态,加强与外界的合作和交流,让教师近距离与专家、名师对话交流,享受先进理念熏陶。学校会充分利用学校所依托的教育资源,通过专家讲座、引课入校、外出听课、外出参观等等形式,为教师创造学习、观摩研讨的机会,多渠道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综合业务素质。

3、实施青蓝工程,落实帮扶制度,提高新教师教学水平。本学期继续在教师中开展“传帮带”活动,实现以“老”带“新”,帮助新教师快速掌握新教法,提升业务水平。学校将在上学期基础上完善的活动方案,给新老教师定目标、定任务,签到责任状,并制定了相应的考核措施,促使该项工作能实实在在的抓到实处,使我们的青年教师尽快成长。

4、加强岗位练兵。一是加强教师的基本功训练,本学期将扎扎实实抓好“两笔一话”,争取每位教师都能写一手漂亮的钢笔字、粉笔字,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二是教师的教学技能,本学期将以课堂大比武为平台,深入开展课堂教学评比活动,唤醒教师比、学、赶、帮、超的意识与行动,激发他们的教学热情,切实提高教学技能和技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5、加大对骨干教师的培训力度。对工作有热情、发展有潜力的教师,学校尽全力为他们创造和争取进修提高的机会,提供搭建登台亮相、施展才华的舞台,使更多教师脱颖而出,带动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

6、制定教师读书计划,鼓励教师多读书,不断丰富自己知识的积累,提高专业和文化素质。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要读2本以上教育教学方面的专注,每月至少1000字的读书笔记。学校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全校性教师读书沙龙活动,搞一次读书比较展评,并把这项工作纳入教师考核,促进教师多读书、积淀文化、提升内涵,走上教师成长的有效之路,逐步使读书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和

习惯。

7、加强实践与反思,倡导勤思、多写。教师每周都要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反思和小结,并以书面形式交学校。反思和校级要实实在在,不搞形式,不说套话。各教师还要积极撰写教育叙事、典型教学案例、论文、教学随笔等等,把撰写文章作为促进自我成长的手。各位教师没有撰写教师随笔一篇交教务处。

8、初步建立教师业务档案,记录教师成长历程,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9、通过师德演讲比赛、学生评教等方式,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五)充分挖掘校内外资源,抓好学校特色工作,积淀学校内涵。

1、抓好写字教学,学生人人都能写一手规范字。本学期,在全校实施“练字工程”,从坐姿、写字、笔画等基础入手,开发写字校本课程,购买练字摹本,印制练字专用纸,通过“日日练”、“周周结”、“月月评”等,增强学生练字的实效性,调动其积极性,大幅度提高学生写字水平,消灭不规范字,使学生书写成为学校鲜明的特色。

2、做好普通话的推广,使学生人人都能说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提高学校品味。这是本学期一项重要工作,学校将制定专门的方案强力推行

3、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创建书香校园。学校将秉承“读书修身,厚积成才”的理念,制定专门的活动方案,努力营造书香校园,提升师生的人文素养,成为书香浓郁的校园。

4、实施大课间活动方案,积极开展阳光体育活动,调节学生身心,增强学生体质,丰富学生生活。

5、完善《致远学校课外活动兴趣小组活动方案》,制定和完善课外活动兴趣小组的管理、考核和成果鉴定方案,规范管理,使活动开展的有序、有效、有显著的活动成果。

6、制定和完善音体美学科的课堂管理和教学成绩量化标准和办法,切实通过音体美学科教学提高学生整体文化素质,发展学生特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总之,学校创建只有短短一学期,很多工作都比较初级和原始,不够规范,离学校的发展目标和社会的要求差之甚远。特别是本学期时间短、任务重,我们一定要珍惜好、充分利用好每一天,做好每一件事,使学校整体工作本学期再有质的提高和飞跃。

惠民致远实验学校

2013年2月14日

篇6:上海交通大学致远计划

总则

第一条 上海交通大学自建校以来,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高素质综合型人才。1985年走在高校改革前列的上海交通大学,力排众议设置了首届(85)试点班(以下简称为试点班)。2010年上海交通大学正式成立致远学院,旨在将其建设成为具有交通大学特色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和实验特区。

秉承“饮水思源”的交大精神,为了回报母校的培养之恩,已在海内外各行业处于重要位置的试点班校友于2010年向致远学院捐赠设立“含英咀华”助学金,截至目前已资助46名家庭贫困的致远优秀学子。2015年试点班校友入学30周年返校之际,全体校友建议将原来的助学金更名为“含英咀华”奖学金,以激励致远学院更多学子刻苦学习,追求学术,全面发展,走向卓越,为交通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贡献力量。

第二条 为规范“含英咀华”奖学金的评审,根据《上海交通大学奖学金评选管理办法》,特制订本细则。

名额与申请

第三条 自2016年起,上海交通大学致远学院每年将从学院二、三年级本科生中评选“含英咀华”奖学金获奖者十名,每位获奖学生奖励人民币壹万伍仟元整。

第四条 “含英咀华”奖学金的申请人应为致远学院在册全日制本科生,同时需满足以下条件方可以参加评选:

(一)综合素质优秀,学业成绩突出,成绩排名位列前30%,无不及格记录;

(二)身体健康、热爱运动、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在领导力、关怀社会和人类方面表现突出。

第五条 申请人有以下情况的,不得参加评选:

(一)在申请时前一年的9月1日至申请年的8月31日期间(以下简称“评选期间”)有科目不及格或受过纪律处分者;

(二)因毕业(结业、肄业)、公派出国、中止学业、休学等原因离校的,在离校期间不得参加“含英咀华”奖学金的评选;

(三)在评选期间已获得过该项奖学金的;

(四)延期毕业;

(五)其他被专项奖学金初评委员会认定不具备申请资格的情况。第六条 申请人需提交申请材料,包含但不限于下列:

(一)“含英咀华”奖学金申请表;

(二)“含英咀华”奖学金申请书一份;

(三)本人成绩单一份;

(四)2分钟个人展示视频;

(五)中英文简历一份;

(六)获奖证书复印件;

申请人需通过申请表全面介绍评选期间个人在学习、科创、参加学生活动、公益活动等方面的突出表现和取得的积极成果。

所有申请材料必须真实,如有虚假,一经查实取消评选资格。

第七条 致远学院学生培养办公室受理奖学金申请,“含英咀华”奖学金与国家奖学金可以兼得,与上海市奖学金、凯原励志奖学金等其他大额奖学金不可兼得。

第八条 致远学院学生培养办公室受理申请后,应当:

(一)查明申请人是否受过纪律处分;

(二)会同致远学院教务老师对申请人的学习成绩予以核实;

(三)会同致远学院办公室对申请人的所申报的科研成果予以认定;

(四)并对申请人的思想品德和公益活动表现作出意见评价。

评审与颁发

第九条 “含英咀华”奖学金的评审坚持公开、公正、公平、择优的原则。第十条 “含英咀华”奖学金的考量内容包含但不限于:

(一)学习成绩。以评选期间修学的必修课程(英语、政治、体育等)和专业课所得学积分或积点。

(二)学生工作、社会公益活动和其他综合表现。

(三)对致远学院及班集体的发展做出的贡献。

(四)科研参与度以及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第十一条 评审过程中,致远学院通知试点班校友代表参与奖项评审及颁奖,并将最终评奖结果报送试点班校友备案。

第十二条 经评选委员会评出的获奖人选,由致远学院学生办公室在致远学院网站上公示五日。对公示结果有异议者,可在公示期间向致远学院奖学金评审委员会提出申诉,评审委员会在征求各方意见、综合审查后作出处理意见,经商85届试点班校友同意后,通知学生本人。

第十三条 “含英咀华”奖学金获得者,致远学院发放奖学金和证书;另提供相应的场地条件,配合试点班校友组织相关颁奖典礼,并举行专门的“含英咀华”奖学金宣誓仪式

权利与义务

第十四条 上海交通大学致远学院聘任试点班校友作为学院 “创新导师团”成员,担任“含英咀华”奖学金获得者的创新导师,在科研引导、海外交流、未来发展等方面提供指导与帮助;致远学院每年组织“含英咀华”获奖者与试点班校友的见面交流会,搭建获奖者与创新导师沟通联系的平台;

第十五条 致远学院设立“含英咀华”海外交流基金,用于组织帮助获奖者到境外高校或知名企业学习交流等。第十六条 “含英咀华”奖学金获得者需向捐赠者宣读一份“‘含英咀华’奖学金宣言书”,以表达对捐赠者由衷的敬意和谢忱。

第十七条 “含英咀华”奖学金获得者今后需在力所能及情况下回报母校,为交通大学人才培养及其他方面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附则

第十八条 本规则由致远学院学生培养办公室负责修改和解释。第十九条 本规则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上一篇:##乡##年项目建设年工作总结下一篇:高中体育老师实习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