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心理学小结

2024-04-24

变态心理学小结(精选6篇)

篇1:变态心理学小结

第1章 变态心理学:历史与现代的观点 本章小结

1.异常行为有时是很难定义的。这不仅是因为行为存在差异,而且有时某些差异对个人和社会而言是积极的。行为另类可能是与众不同的,但另类的行为不一定就是异常的。新潮流常常开始于另类然后逐渐被主流社会所接受。危险行为可能是异常的,但许多患有精神障碍的个体没有危险行为。对于定义异常行为,行为危险既不是必要条件也不是充分条件。决定一个行为是否异常主要考虑两点:是否造成了功能失调(干扰日常活动)或情感痛苦。2.异常行为的定义是不符合个体发展、文化和社会的常模,引起明显情绪痛苦或干扰了日常功能的行为。

3.必须始终将行为放在其发生背景中去考虑。行为背景包括文化(对个体有影响的个人及社会环境)及文化传统。它还包括发育年龄、生理和情感成熟度以及社会经济地位。4.历史上,灵魂附体是最早提出的关于异常行为产生的原因。然而,早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

期,从生物和环境两方面对一些严重精神疾病(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的解释就已存在。尽管这些理论继续在中东蓬勃发展,但此后不久这些理论就在西欧失宠。直到文艺复兴时期,基 于生物学和环境因素的理论才在欧洲重新出现。

5.采用科学家-实践者的方法来理解异常行为具有明显的优势。批判性地运用科学视角研究病因理论并检验理论背后的依据,能够防止没有坚实科学依据的解释(如巫术或伪科学)。没 有科学基础的“治疗”会产生相当消极的结果,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可能是致命的。6.今天,生物学的、心理学的、社会文化的和生物-心理-社会的解释占据了异常行为解释的主导地位。每个病原学理论都有它的优势和不足,每个理论本身都不足以完全解释异常行为。确定异常行为是复杂的,是各种因素联合造成了某个特定的精神障碍。有很多相互矛盾的理论,随着科学的发展,会发展出新的理论,有些理论则会被抛弃。1.1正常与异常行为 小节回顾

与众不同或行为另类,并不一定意味着某人存在精神障碍。对异常行为的界定需评估行为发生的发展、文化和社会背景。

除了背景外,异常行为的界定还包括行为造成情绪痛苦和功能损害。

目前的诊断系统使用了分类方法对异常行为进行归类。然而,心理症状集合很少完美地仅归于某一类。而且,正常特感(如悲伤)和精神障碍(如抑郁)之间的界限很难确定。在这种情况下,维度方法也许更有用。

应用题 同一障碍在不同年龄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症状。幼童在很多方面都在发育。那么,不成熟的身心发展是如何影响精神障碍的情感表达的呢? 1.2异常行为与治疗的历史观点 小节回顾

古代理论认为人类的行为各方面是受控于神灵的,异常行为的生物学部位是大脑。

我们从古希腊罗马时期的著作中知道,许多存在于今天的精神障碍在当时也存在。希波克拉底提出异常行为的产生是由于体液不平衡造成的,也即生物学原因。其他医生,如盖伦和阿维森纳,提出异常行为的产生也有心理学原因。

在中世纪,关于行为异常的看法又回到了神灵附体以及巫术控制上。这也是一个精神障碍患者被关进收容机构及缺少关心的时代。

在比乃尔、图克、拉什和迪克斯等人的带领下,19世纪以人道治疗的开始为标志。在这一时期,克雷丕林提出了精神障碍的分类,夏柯提出了心理治疗。

应用题 20世纪变态心理学的核心人物是佛洛依德、巴普洛夫和华生。针对异常行为的发展,佛洛依德的理论与巴普洛夫和华生的理论有什么不同 1.3异常行为与治疗的当代观点 小节回顾

异常行为的生物学模型假设异常行为有一个生物学基础。该生物学基础可能是基因异常、异常的脑结构或异常的脑功能。

心理学模型有许多不同流派,包括精神分析模型、现代精神分析模型、行为模型和认知模型。这些模型不是为精神障碍寻求生物学基础,而是认为环境事件以及我们对这些事件的解释和反应对异常行为的产生起着重要的作用。

社会文化模型视角更开阔,该模型认为广泛的社会和文化力量(而不是个体或独立环境事件)是导致精神障碍发生的原因。生物-心理-社会观点包含了素质-应激模型,认为生物学因素为精神障碍的发病提供基础,表现为生物学异常。然而,生物学因素本身不足以 导致精神障碍的发病,环境、社会和文化因素也是病因的一部分,它们综合导致精神障碍的发生。

应用题

使用生物-心理-社会观点,分析哪些因素可能影响曾在伊拉克自由行动中服役的军事人员的精神障碍的发展。

第2章 变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本章小结

1.心理疾病的研究可在许多水平上进行,从细胞水平、神经解剖水平到个体或群体水平,再到总体水平。运用所有这些方法研究一种疾病使我们能全面理解其性质和患病过程。2.在细胞水平,我们可以从进化的角度通过研究大脑来理解心理疾病,包括从脑干(控制基础生物功能)到前脑(控制高级认知功能)。细胞水平研究的新技术包括脑成像(扫描大脑图像)、研究神经递质(细胞间传递电信号的化学物质)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和分子遗传学(识别影响心理疾病患病风险的基因)。

3.心理疾病遗传学研究的长足进步在过去10年一直都是研究前沿。家族研究、双生子研究和收养研究都是行为遗传学研究方法,可使我们确定基因是否在疾病形成中发挥作用。候选基因关联研究、基因组连锁分析和全基因组关联研究等是更直接的方法,使我们能真正鉴定与某一特质或疾病关联的基因区域或起作用的基因。

4.个案研究提供了变态行为或其治疗方法的详细细节,能使我们研究比较少见的心理现象,为更大型的研究提出假设。但个案研究无法使我们得出因果结论。个案设计(如ABAB设计、多基线设计)则通过研究单个的人以得出因果结论。然而,这些研究无法将研究结论推广到异质群体,也不强调个体差异的影响。

5.相关研究描述了不同变量之间关系。然而,由于高度相关的变量彼此之间并不一定有果关系(即其中一个变量不一定是可起另一个变量的原因),因此相关研究不能用来描述因果关系。6.随机临床试验的结果受以下因素影响:如何选择被试、研究设计的内部和外部效度和所用测量方法等。不同类型的临床试验都是精心设计的,专门用来解决不同类型的问题。例如,功效研究注重内部效度的最大化和得出因果关系的能力,然而有效性研究则注重外部效度和其在现实世界中的患者及其临床上有更高的适用性。

7.流行病学和总体研究提供了心理疾病研究的病因、过程和结果的鸟瞰式描述。这类研究能使我们了解疾病的患病率(该病在群体中出现的次数)和发病率(在一个特定时间段内出现新病例的数量)以及某些小团体是否更可能患某种疾病。2.1变态心理学细胞水平的研究 小节回顾

我们可以从细胞或神经解剖学水平研究变态心理学,这些研究可以针对个体、群体或总体水平。

从进化角度研究大脑时,从脑干(控制基础生物功能)到前脑(产生高级认知功能)的研究是理解精神疾病的有效途径。

在细胞水平进行变态心理学研究的新技术包括:脑成像(拍摄大脑图像)、神经递质(细胞间传递电信号的化学物质)的功能及相互关系研究和分子遗传学(识别与临床症状相关联的基因)。

家族研究、双生子研究和收养研究等行为遗传方法,使我们能深入理解行为特质和精神障碍如何在家族中遗传,以及哪种家族模式是由遗传或环境决定。

候选基因关联研究、基因组连锁分析和全基因组关联研究能更直接地确定与实际行为特质和疾病相关联的基因区域或者基因。

应用题

如果进行一项家族研究,并发现患病者亲属患某种特定精神疾病的概率是对照的未患病者的亲属患病率的3倍,为什么还不能确定这种疾病的形成完全取决于遗传? 2.2变态心理学个体水平的研究

小节回顾

个案研究提供了关于变态行为或其治疗方法的详细细节,使我们能够研究相对罕见的心理状况并为更大规模研究提出研究假设。然而,个案研究无法得出因果关系的结论。

为了得出因果结论,一项研究须包括对照组(在该组被测变量不呈现)。

个案设计(如ABAB设计、多基线设计)是针对个体的研究并能得出因果关系论。然而,个案设计无法将结论推广到异质群体,也没有考虑个体差异的影响。

应用题 保罗不喜欢学校,且每天要去坐校车时都会大发牌气。假如你是一个私人治疗师,你将如何设计实验来检测你为保罗父母设计的治疗方案是否对减少保罗发脾气有效? 2.3变态心理学 群体水平的研究 小节回顾

相关研究说明了变量间的关系,但高相关的变量之间不一定有因果关系(一个变量不一定是引起另一个的原因)。

随机临床试验的结果受以下因素影响:如何选择被试、研究设计的内部和外部效度以及所用的测量方法。

功效研究试图最大限度地增加内部效度以及推出因果关系结论,而有效性研究强调外部效度并致力于扩大研究结果在现实患者治疗及临床上的应用性。

统计显著性是指治疗后发生的变化取决于治疗本身的数学概率。临床显著性是检验那些有意义的研究发现是否有实践和临床价值。

根据种族、民族和文化来增加所研究被试的多样性对提高研究结果的推广性很重要。队列研究可以用来研究精神疾病的患病率、病因和预后(疗效)。

应用题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将在一群7~17岁的儿童中检测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CBT)对抑郁症的影响。有一半小孩会接受CBT处理,另一半小孩接受“支持性治疗”(即他们将与治疗师谈论任何他们想做的事情)。研究人员感兴趣的是治疗如何影响抑郁症状和生活质量。该研究中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分别是什么? 2.4.变态心理学总体水平的研究 小节回顾

变态心理学的流行病学研究强调心理疾病的发生及其影响因素。

患病率是指在某特定时间范围内某特定人群中某病病例的总量。发病率描述了出现在一个特定时间段的新病例的数量。

全国共病研究及其复测是纵向研究,它提供了关于成年人和青少年心理疾病的患病率及相关因素的关键信息。应用题 研究人员想要设计一个研究来确定焦虑在成年人中发生的频率有多大,以及其频率是否会随着年龄增大而变化,最好进行什么样的研究应如何进行设计呢?

第3章 评估与诊断 本章小结

1.临床评估可以被用来收集个体症状有关的各种信息或资料,以确定其心理问题的性质、状态与治疗。评估可以用来筛查、诊断、治疗进展或者疗效评估。

2.为了确定来自临床评估的分数的意义,将分数和其他组的分数对比(称为常模比较)或者同患者之前的分数对比(自我参照比较)是很重要的。评估手段的信度是指随时间和评估者的不同能产生分数一致性的能力。测验的效度是指分数准确测量出欲测概念的能力。

3.临床访谈通常在评估过程早期进行,这样医生可以开始收集信息并且设定评估目标。访谈可以是结构式访谈或非结构式访谈。心理测验测量人格、一般和认知功能、智力以及具体临床症状。包括自我监测和行为观察的行为评估测量的是引起和维持行为的行为和环境变量。心理生理评估测量与心理或情感事件有关的神经系统变化。心理生理评估最常见的形式是脑电描记法(EEG),它测量的是大脑中的电信号。

4.精神障碍的诊断与分类对于为医生和研究者创设一种通用语言很重要,这种语言有利于他们对患者、心理症状及综合征等问题的交流。诊断也帮助医生制定出适当的治疗计划。虽然存在可供选择的其他模型,而DSM分类系统在美国是最为常用的。5.评估材料和程序需要将年龄和被试的发展水平以及文化因素考虑进去。

6.有人建议用异常行为分类的维度模型替代传统的绝对分类系统。这种模型指出最好在功能的连续维度上去定义异常行为而不是分类。支持者指出维度模型更能注意到被诊断为同一障碍的不同患者的症状的个体差异。然而,其他人坚决主张绝对分类系统在分享信息方面更简单和有效。

3.1临床评估

临床评估是通过收集个体症状的信息以帮助医生判断其心理问题的性质、状态与治疗的过程。

评估的用途包括筛查人们的心理问题、诊断问题、制订治疗方案以及评估疗效。

评估工具必须通过与常模或自我参照相比较进行标准化,)以保证分数解释的有效性。

评估手段必须有不随时间与评估者变化的可(一致)的打分。

评估材料和程序必须考虑被试的年龄和发展水平以及会影响成绩或分数的文化因素。应用题

什么样的心理测试会产生偏差或不准确的结果?避免的方法有哪些?

3.2评估工具

临床访谈通常发生在评估过程早期,使医生可以收集信息并制定评估目标。这些访谈可以是非结构式的或结构式的。

心理测验常被用来测量人格、一般和认知功能、智力和特定临,床症状。

行为评估包括自我监测和行为观察,用来测量引起和维持行为的行为及背景(环境)变量。

心理生理评估测量与心理或情绪事件有关的神经系统变化。最常用的心理生理评估手段是测量脑电信号的脑电图。

应用题

当评估患有严重头痛、焦虑、难以集中注意及出现婚姻问题的患者时,你会选择什么样的心理测试?

3.3学诊断和分类

对精神障碍的诊断和分类有重要意义,可以为临床医师和研究人员创建一个通用的语言促进其对患者、心理症状和综合征的交流。诊断也可帮助医生制定适当的治疗计划。

DSM分类系统 在美国最常用。另一种分类体系ICD,在欧洲使用。

发展、人口学和文化变量都会影响异常行为的性质和经验。在评估一个诊断分类系统的效用时,这些变量必须被考虑到。

人们提出了异常行为概念化的维度模型,并对它作为传统绝对分类系统如DSM的替代存有争议。

应用题

对异常行为进行分类的绝对模型和维度模型的利弊有哪些?

第4章 焦虑障碍 本章小结 1.焦虑是由三部分组成。生理部分包括交感神经系统活动增强(例如,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的活动增强,胃肠道难受)。认知或主观部分包括负性的想法、冲动、表象和焦虑痛苦的主观感受。行为部分包括逃离或回避引起焦虑痛苦的对象、情境或事件。

2.焦虑是一种常见体验,在不同年龄某种恐惧会很常见。然而,只有当恐惧或焦虑带来严重的痛苦和/或损害了日常功能,才会被认为是一种焦虑障碍。

3.焦虑情境是有发展层次的,儿童的认知成熟度会影响这个层次。人口学因素如性别、种族/民族、年龄和社会经济地位都会影响焦虑的表达。妇女和女童比男性和男童更多地报告焦虑,这也可能和社会文化因素有关。

4.有不同类型的焦虑障碍。如伴有或不伴场所恐惧的惊恐障碍,会害怕当惊恐发作时无法逃离的情境或地方。不伴惊恐发作史的场所恐惧症也会害怕和回避同样的情境或地方,但他们害怕的是身体症状,如呕吐或胃肠道不适。对于社交恐惧症和特定恐惧症,焦虑只在特定的情境下发生。广泛性焦虑障碍的特点是对许多不同的情境普遍担心。强迫症患者遭受闯入性想法和仪式性行为的痛苦,并且难以控制。在遭遇某些重大事件,如飓风、强奸或其他创伤性事件后,一些人会患上创伤后应激障碍,包括重新体验事件和生理上的痛苦。最后,分离性焦虑障碍在儿童中非常常见,包括与照料者分离有关的焦虑。

5.焦虑障碍以很多不同的方式发展。分子遗传学、神经化学和神经解剖学的研究使研究者和临床医生在基础神经科学上取得更大的进步,并提供了脑功能研究的独特视角。业已清楚发现,焦虑和应激能够改变大脑的生化甚至是一些脑结构。反过来,这些神经解剖学和神经化学的改变导致了焦虑障碍的表达。

6.在心理学病因方面,条件反射经历可能会成为焦虑障碍的原因。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证据尚不明确。一个结合了生物、心理和环境因素的模型可能是对焦虑障碍最恰当的解释。7.焦虑障碍是可治疗的。药物治疗、行为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都是有效的,但是这些方法一起使用并不会出现更好的效果。我们不清楚其他方法是否更有效,因为他们还没有被验证。

4.1什么是焦虑

打或逃反应是交感神经系统被激活的结果,可使机体做出对抗或逃离所感知的威胁的反应。在焦虑障碍中,即使没有真正的威胁,这种反应也有可能发生。

通常认为焦虑由三部分组成:躯体症状(身体)、负性认知/主观痛苦(心理)和回避或逃离(行为)。

对于儿童,恐惧的发展是有层次的。在一定的年龄,恐惧被认为是常见的和正常发展的一部分。而在其他年龄,恐惧则被认为是不正常的和需要治疗的。

应用题

女童和妇女比男童和男人更多地报告有恐惧和焦虑障碍。然而,处在引发焦虑的情境下,两性有着同等程度的生理反应。用什么样的社会因素可以解释这种差异?

4.2什么是焦虑障碍

惊恐发作是指突然出现身体或认知上的焦虑症状。同时至少出现四项症状。尽管发作的时间长短不同,它通常不会超过一个小时,通常非常短暂。惊恐发作可见于任一焦虑障碍。

惊恐障碍包括突然的、无预期的惊恐发作,并伴随担心再发作。当惊恐障碍者回避他们无法寻求帮助的场所时,被称作场所恐惧症。

特定恐惧症是焦虑障碍中最常见的一种。尽管可以在任何年龄发病,大多数的特定恐惧症发病于童年。特定恐惧症可能造成实质性的功能损害,但心理治疗效果很好。

患有社交恐惧症的人害怕在他人面前说或做一些会引起尴尬的事情。尽管儿童也会患这种障碍,社交恐惧症出现的年龄最常见的是青少年中期。社交恐惧症是慢性焦虑障碍之一,尤其当发病较早时。

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的主要抱怨是,他们总过分担心每天发生的事或活动,包括财务、个人安全、健康以及未来和过去的事。常常会出现一系列身体上的症状,肌肉紧张是广泛性焦虑障碍不同于其他焦虑障碍的独特症状。广泛性焦虑障碍是一种慢性焦虑障碍。

强迫症可出现在任何年龄的人中,包括强迫观念(闯入性想法)和强迫行为(仪式性行为)。强迫症是慢性焦虑障碍之一,也是最难治疗的障碍之一。

当创伤性事件发生,如2001年的“9.11”事件,应激反应是常见的。对于大多数人这种反应是暂时的,但是一少部分人会发展成为创伤后应激障碍,特征为对事件的反复重新体验、情感反应麻木、持续地自动唤醒。

应用题

分离性焦虑障碍主要影响青春期前的孩子。尽管障碍会导致严重的功能损害,但在大部分情况下都是暂时的。什么样的环境因素或事件可能导致儿童出现分离性焦虑障碍?

4.3焦虑障碍的病原学

焦虑障碍病原学的生化理论已经研究了许多神经递质的作用,证据最有力的是5-羟色胺,对情绪调节有重要作用。

双生子及家族研究证明遗传在焦虑障碍病原学中的作用,尽管目前证据显示是焦虑的气质而非某个特定焦虑障碍是遗传的。

用严格精神分析理论解释焦虑障碍的发病原因已经过时了。

行为理论认为,焦虑障碍的发展来自直接的条件反射、观察学习或信息传递。应用题

关于焦虑障碍病因的认知理论与传统的行为理论有什么不同?

4.4焦虑障碍的治疗

有几组不同的治疗焦虑障碍的药物,但首选是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

除了药物治疗,还有其他治疗焦虑障碍的生物学方法。对于比较严重的强迫症,当行为治疗和药物治疗都无效的时候,神经外科治疗如扣带回切开术和囊切开术可以用来缓解症状。

对于焦虑障碍,将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相结合,产生的效果并不比只用一种方法更好。应用题

对于治疗焦虑障碍,行为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的共同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第5章 躯体形式、解离与人为障碍

本章小结

1.一般人群经常会出现无明显器质性病因的模糊的身体感觉,这些不适是去看初级保健医生的最普遍原因。躯体障碍患者身上的这些症状则能造成他们明显的痛苦并且经不起推敲。重点要理解的是,即使这些生理症状的原因是非器质性的,但其疼痛和痛苦却是真实存在的。2.躯体形式障碍是指存在的生理症状或对疾病的关切无法用已有的医学疾病或精神障碍解释。生物、心理和环境因素都会对躯体形式障碍的发生起作用。如慢性应激这些环境事件可能会使神经化学反应系统改变,该系统在人应激时会自动做出反应。这些改变的反应可能会引发生理症状进而引起心理关切。此外,父母或重要他人对身体不适表达的强化会致使求医或挑选医生,还会造成社交和职业功能损害。

3.解离障碍是指完整的意识、记忆、身份或知觉功能的破坏,如同在人格解体、现实解体、失忆症、身份混乱或身份转变这些障碍里的症状。解离障碍是一组有争议的心理功能障碍。解离症状和解离障碍可能反映了文化相关综合征。一些研究者指出,DID是仅出现在西方文化里的文化相关障碍。

4.尽管对患者有回顾性解释,但很少有实证数据支持创伤后假设,即童年受虐是造成解离障碍的重要原因。相比之下,已有实证数据支持了解离性身份障碍的医源性模型。医源性或社会文化模型是对障碍如何获得的的一种解释,并不表示障碍不存在,记住这一点非常重要。5.压抑/恢复记忆的概念与目前关于正常记忆过程的科学知识不相符。尽管有创伤后模型存在,但对6岁前事情的失忆很普遍,还有对记忆的编造,即使是像性虐待这样恐怖的事件的回忆也可能如此。这并非意味着童年遭受的性虐待不存在或不严重。相反大部分人无需提示也会记得童年受虐经历。

6.装病是指制造生理症状和疾病旨在获取金钱或药物,或企图逃避工作、诉讼、兵役这类的负性事件。人为障碍是指故意制造生理症状或疾病,但无明显可观察目的。而解离障碍或躯体形式障碍患者不会故意制造自己的生理症状,患者自己也不明白症状因何发生。5.1躯体形式障碍

身体主诉很普遍,许多时候并不意味着患病。

出现严重且持续存在的无器质基础的身体主诉时,则可能存在躯体形式障碍。主诉可能涉及身体各个系统(躯体化障碍),可能是某种特殊症状(转换障碍),也可能是担心身体某部分丑陋(躯体变形障碍),或担心可能感染了某种疾病(疑病症)。

尽管一般人群常出现无器质性基础的独立生理症状,但符合躯体形式障碍严格诊断标准的人很少(不论成人还是儿童)。这就限制了我们了解其病因或获取足量样本进行随机对照实验。

虽然对这些障碍的认识有限,但我们知道这些障碍的形成过程确实非常复杂,会受到身体、心理和环境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应用题

为什么对孩子玩医药箱时更多关注而在玩其他东西时则忽视会导致躯体形式障碍的形成?

5.2解离障碍

解离经验发生在解离障碍患者、未患精神障碍者和患多种精神障碍者身上。

解离障碍是否可作为一种不同的精神障碍存在争议,而其中关于DID的争议最大。

尽管有支持者,但很少有数据支持解离障碍患者在遭受压抑记忆的痛苦或在治疗过程中这些记忆恢复后其内容是准确的。

同样也很少有数据支持童年遭受的性虐待和身体虐待是引发解离障碍的常见原因,或是其特定的病原学因素。

应用题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2003年,大多数精神障碍的患病率都在不断上升。而有关解离性失忆症和DID的发表数量,从较低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上升到20世纪90年代的顶峰后,在2003年又出现了急剧下降(Pope et al.,2006a)。2003年,全球文献中只报告了13例明确的解离性失忆症。对此现象你如何解读?

5.3人为障碍

与躯体形式障碍或解离障碍相比,人为障碍患者在自己或别人身上故意制造生理症状。

装病的人其目的是为了获得补偿或避免负性事件发生,这些情况在人为障碍患者身上不 明显。

在自己身上制造症状,如人为障碍患者;或在他人身上制造疾病,如通过代理的人为障碍。

应用题

你认为是什么因素致使人们在他人而非自己身上制造症状(如母亲让孩子生病)?

第6章 心境障碍 本章小结

1.必须对短暂情绪变化(高或低)和持久普遍的情绪障碍做出区分。情绪变化的持续时间和所造成功能损害的程度是做出这种区分的关键。

2.虽然在各种文化中,抑郁有不同的表现方式,但它是全球最常见的精神科疾病。严重抑郁的特征是单次发作或反复发作。症状是持久的,持续两周或以上。恶劣心境是指一个更长期的、不太严重的情绪低落,症状持续两年或以上。无论是否有过抑郁发作,双相I型障碍的个体至少有一次躁狂发作。双相I型障碍的症状包括抑郁和轻度躁狂。

3.青春期后,患有抑郁的女性比男性更常见。此外,情绪困扰在经期前会增大,心境障碍在孕期、产后和更年期较为常见。

4.抑郁和双相障碍的自杀风险会升高,含有自杀意图的行为应该始终被严肃对待。5.生物学(遗传)和环境对抑郁的产生都有影响。

6.对于严重抑郁,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可以单独使用也可结合使用。虽然生物学和遗传学的影响是明显的,但CBT和IPT都是高度有效的治疗严重抑郁的方法。双相障碍通常需要药物治疗,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应对自己的症状。

6.1什么是心境障碍

严重抑郁障碍是一种发作性障碍,特征为情绪低落持续至少两周。恶劣心境更慢性,其情绪低落持续两年或更长时间。

生命的不同时期以及两性群体,抑郁患病率不同。总体而言,女性患病率通常是男性的两倍。

双相I型障碍为躁狂发作伴有或不伴有抑郁发作。双相Ⅱ型障碍的特点是轻度躁狂发作和抑郁交替。

儿童与青少年的抑郁症状看上去与成人患者不一样,部分是由其认知发展水平、领悟水平以及描述感觉的词汇应用水平所造成。

儿童双相障碍患者多以易怒为特征而非愉悦。

当判断不同人群的抑郁患病率时需要考虑种族、民族和文化因素。应用题

女性抑郁与生殖事件和社会经劣势有关。你如何确定生物和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

6.2自杀

对将来自杀企图的最佳预测因素包括有自杀行为的家族史、患有精神障碍以及过去存在自我伤害的行为(包括曾有过自杀企图)。

女性更容易企图自杀,而男性更容易完成自杀。

大多数个体没有留下遗言来解释他们自杀的原因。

即使不是所有自杀的人都患有严重抑郁,但自杀人群中约有90%的人患有心理疾病。应用题

自杀是人类特有的行为。作为一个物种,人类的什么特征影响我们自杀的能力?

6.3心境障碍的病原学

心理动力学理论关注“愤怒转向内部”的概念以及在抑郁的病因中丧失的作用。

行为理论关注强化的缺失;抑郁来自强化(通常是指社会环境中令人愉快的一面)的撤销, 这种强化支持我们对健康行为的参与。

习得性无助理论关注将不可控的环境视为无法逃避的刺激,它会导致烦躁和严重抑郁。

认知理论关注负性认知三联单,即关于自我、世界和未来的负性想法。应用题

玛丽在大学一年级结束时开始感到抑郁。刚入大学的时候她的膝盖受伤了,之后一直在大学女子足球队坐冷板凳。在生物学考试中得了C之后,她开始怀疑她是否有能力考入医学院,那可是她的长期目标。春天时,她爸爸突然心脏病突发去世。你如何看待这一系列事件对玛丽抑郁的影响?

6.4心境障碍的治疗

许多有效方法可用于严重抑郁的治疗,包括心理治疗行为治疗、药物治疗、电休克治疗和光疗法。

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更有效地处理导致抑郁的原因或抑郁造成的结果。

药物帮助调节有关情绪调节的大脑化学物质。

单独使用心理疗法也许不能应付严重的抑郁病例,对此药物治疗是非常有效的,但由于会产生副作用而妨碍长期使用。

行为治疗的目的是通过恢复患者的日常活动时间表(吃饭、睡觉、工作、社交),作为增强健康行为正强化的手段。

电休克疗法(ECT)对其他疗法不起作用的抑郁和双相障碍特别有效。

与ECT类似,经颅磁刺激(TMS)和深部脑刺激(DBS)操纵大脑的电活动,可能会抵消调节情绪的关键脑区存在的异常活动模式。

光疗法对治疗季节性情绪障碍有效。

应用题

只有一半的抑郁患者接受了健康护理,其中不到1/4的患者能够接受足够的照顾。我们如何才能提高对抑郁患者提供的保健服务?

第7章 进食障碍 本章小结

1.神经性厌食的特征是:体重极低,对体重增加感到恐惧,过度强调体形和体重并将其作为自我评价的一部分。神经性贪食患者体重正常或超重,特征是暴食和补偿行为如自我导吐、泻药滥用。暴食症也有暴食行为但没有补偿行为。

2.神经性厌食和神经性贪食患者都是女性比男高9倍。暴食症患者的性别分布则更均匀。3.神经性厌食的典型发病期为青春期早期,神经性贪食会稍晚一些,也可见于儿童期或成年晚期发病的个体。暴食症的发展性病程尚不明确。4.有很多有关进食障碍发病原因的理论,包括心理动力学的、生物学/遗传学的、认知-行为的和社会文化的。对引发并维持进食障碍各因素的全面理解可能需要将遗传和环境因素结合理解。

5.抑郁和焦虑是神经性厌食和神经性贪食的常见共病。两种障碍的人格特点都包括完美主义,神经性贪食还倾向于与冲动特征有关。

6.治疗神经性厌食最初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是让其在一个支持性环境中恢复营养并增加体重。对于年轻的患者来说家庭参与是十分关键的。认知-行为治疗在体重恢复后可能会带来帮助。对神经性贪食来说,认知-行为理论和氟西汀对减少暴食和清除行为都是有效的,尽管药物治疗的长期效果尚不明确。7.1神经性厌食

神经性厌食是一种可见的以低体重和对体重增加感到恐惧为标志的进食障碍。

身体质量指数(BMI)是一种能说明体重和身高关系的测量方法。

女性患神经性厌食比男性高9倍。

尽管据报道发病于儿童和老年期的案例越来越多,但神经性厌食发作的典型阶段仍是青春期。

应用题

完美主义的人格特质是如何增加神经性厌食的患病风险的?

7.2神经性贪食

神经性贪食是一种以暴饮暴食和补偿行为为标志的进食障碍。大多数患者体重正常或超重。

神经性贪食的发病,女性高于男性,常始于青春期晚期和成年早期。

神经性贪食自1960年起变得更为常见,且城市人群多于农村人群。

在神经性贪食患者身上,并存的抑郁、焦虑和物质滥用较为常见。

神经性贪食患者是完美主义者,且自尊水平低,但与神经性厌食患者相比,他们更为冲动和有更多的猎奇行为。

应用题

自20 世纪60年代开始,文化因素是如何导致神经性贪食患病率增加的?

7.3非特定进食障碍

EDNOS是一种既不符合神经性厌食也不符合神经性贪食严格标准的剩余类别。

暴食症(BED)的特点是暴饮暴食但是不会出现补偿行为。

BED常见于超重和肥胖的个体。

应用题

BED对不断增长的肥胖流行有何影响,对BED的治疗是如何成为一种预防肥胖流行的方法的?

7.4性别、种族、民族和发展因素

没有足够的数据能对进食障碍的种族和民族模式进行明确的描述。一些初步调查显示,神经性厌食在黑人中比在白人中患病率低,但这种差别与社会阶级有多大程度的关系还不清楚。关于神经性贪食我们知道的也很少,而BED在各种族和民族群体中的患病率差不多。

神经性厌食和神经性贪食都是在女性患者比男性患者常见得多,尽管造成这种结果的确切原因尚不明确,但人们从社会文化方面(更强调女性以瘦为美)到荷尔蒙方面(继发于女性生育的荷尔蒙变化)提出了很多理论。BED在男女中的比率几乎相同。

神经性厌食的典型发病时间是青春早期,神经性贪食则稍晚一些,在童年期或成年晚期发病也偶有出现。暴食症的发展性病程尚不清楚。

应用题

青春早期是如何影响女孩对自己体像和对自已身体的不满并进而引发进食障碍的?

7.5进食障碍的病原学

早期精神分析模型把神经性厌食看作对成人性欲的逃避;后期模型着重于研究这种障碍的人际关系方面。

近期研究强调了神经内分泌系统和神经激素系统在进食障碍中的作用。

进食障碍有家族性且有中度遗传,已有研究发现了与神经性厌食及神经性贪食有关的染色体特定区域。

早期家庭模型把卷入、僵化、过度保护和缺乏冲突解决作为神经性厌食患者的家庭特点;后期模式则承认并没有神经性厌食发病的“典型”家庭。

认知-行为模型强调功能失调的想法在引起和维持不健康进食和节食行为中的重要作用。

社会文化模型关注的是在女孩和妇女身,上普遍存在的变瘦压力和以瘦为美的理想的内化。

应用题

生物因素和文化因素通过哪些途径相互作用从而影响了进食障碍的患病风险?

7.6进食障碍的治疗

营养恢复是治疗神经性厌食关键的第一步。为帮助患者增加足够体重,住院治疗是必要的。

氟西汀是唯一得到FDA批准的治疗进食障碍的药物(神经性贪食)。

认知-行为治疗对神经性贪食的治疗是有效的,神经性厌食的成年患者在增加体重后也会从中受益。

人际心理疗法对神经性贪食也是有效的,尽管比CBT的症状改变要慢得多。

家庭疗法对于神经性厌食的青少年患者是有疗效的,但对成人患者来说未见有效。应用题

家庭疗法如何改进以适用于年长患者?

第8章 性别与性障碍 本章小结

1.正常性行为是很难界定的。人类性反应周期由四阶段组成:欲望、唤起、高潮和解欲。阴道性交是最常见的性活动。生物学(年龄,性别)因素和文化因素对性活动的频率以及使用哪种类型的性行为起作用。

2.性别认同障碍(GID),亦即成年人易性症,是强烈且持久的对异性的性别认同,且对自己的性别有持久的不适。易性症与异装症不同,后者只出现在异性恋男性并且当他们穿上女性衣物时得到性唤起。

3.性功能障碍在两性中都有,但性质因性别而不同。性表现问题多出现于男性,性欲缺乏则在女性中常见。而在意识到自己的性行为是有问题的认识程度上,两性间也是有差异的。4.性功能障碍可能有生物学基础,包括激素失衡、身体疾病以及术后并发症。心理因素也可能导致性功能障碍,而反之,性功能障碍可能导致心理痛苦。治疗也是复杂的,可进行生物学干预或者心理学干预,这二者都已被证明有效。然而,对一种性别有效的治疗对另一种性别并非总是有效。

5.性偏好障碍包括对不寻常的情境、对象或活动有着强烈、持久和频繁的性冲动、性幻想和性行为。一个性偏好障碍者不一定是一个性犯罪者。性犯罪者指那些被捕的且因为性侵犯定罪的人。在一些情况下,性偏好障碍者例如恋童症者可能会被定为犯罪。然而,那些有性冲动或者性幻想的露阴症者或者窥阴症者,如果并没有依这些冲动而行动,他们并不算犯有性侵犯罪。

6.心理学干预是对性偏好障碍最有效的治疗,但是很多经受着这些困扰的人不是不想寻求治疗就是没有看到治疗的必要性。经常,只有在法院指令要求下他们才参与治疗并当不再被强迫时停止治疗。而且,因为性偏好障碍是不寻常的且经常被误解,那些经受这些困扰的人很少寻求治疗。这使得很难执行必要的临床实验来全面确定这些疗法的疗效。8.1人类的性

金赛、马斯特斯和约翰逊的工作推动了对性行为的科学研究。

人类性反应分为四个阶段:欲望、唤起、高潮、解欲。

虽然性行为的频率会随年龄增长而下降,但任何年龄段的人都认为令人满意的性功能是重要的。

性取向看来是有生物学基础的,它受遗传和产前激素的影响。然而,这项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新兴理论只能解释专一同性吸引的很少一部分,因此也显示了进一步研究的重要性。应用题

如果以对性活动或性快感的渴求来定义性欲的话,那么男性比女性有更强的性欲。然而,女性相对于男性具备更强的性活动能力,而且对女性来说,性欲的概念除了性活动和性快感外,还包括情绪性亲昵。这些对“性”的不同概念,如何影响我们对情绪状态如“爱”和“承诺”的解释呢?

8.2性别认同障碍

性别认同障碍,在成年人中有时也被称为易性症,是一个人感到自己的生物性别与其性别认同不匹配。

成年人患有性别认同障碍的男性多于女性,该障碍对功能的所有方面都产生普遍影响。

GID的原因不明,但可能与产前激素失衡有关。

性别重置手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该治疗结束于不可逆转的手术,目的是使个体身体解剖与性别认同达到匹配。

应用题

患有严重 GID的儿童在成年后可能持续存在性别焦虑,但这一现象只发生在患有该疾病的少数患者身上。此外,与GID相关的痛苦往往是父母的而非孩子的。运用你所知道的诊断和治疗知识,你会建议对患儿的家长做治疗吗?

8.3 性功能障碍

性功能障碍涉及范围广泛的性行为,包括性欲、性唤起、性高潮和疼痛障碍。

性功能障碍可能影响多达31%的男性和43%的女性。

性功能障碍的诊断必须包括对痛苦和损害以及年龄、性别和之前性经验的考量。

性功能障碍可能会由身体疾病、精神障碍或环境事件导致。性功能障碍也可能是导致精神障碍的一个因素。

应用题

针对男性性功能障碍存在有效的药物治疗和心理社会治疗,针对女性性功能障碍存在有效的心理社会治疗。随着西方文化中年轻人谈论性话题变得越来越普遍,这将如何影响我们对性功能障碍患病率和治疗的认识?你认为这种新出现的“开放”现象会以同样的方式影响男性和女性吗?

8.4性偏好障碍

性偏好障碍被定义为对不寻常的情境、对象或活动有着强烈的性冲动、性幻想和性行为。

性偏好障碍和恋童症都是性障碍,性犯罪者和猥亵儿童者两个术语用于描述行为牵涉到性犯罪的活动。

与其他形式的精神障碍相比,性偏好障碍是研究尚不充分的一个领域。

行为治疗是对性偏好障碍最有实证支持的治疗。应用题

在莎士比亚的戏剧《罗密欧和朱丽叶》中,一些学者把罗密欧的年龄确认为成人,而朱丽叶据称只有13岁(McConaghy, 2001)。如果罗密欧是一位成人,那么他是否 会因恋童症而内疚? 为什么?

第9章 物质使用障碍 本章小结

1.物质使用是指适度使用某种药物而不至损害其社交、职业和学习功能。物质滥用则是使用后对这些功能造成了影响。当产生耐药性和戒断等生理反应时,就是物质依赖。

2.耐药性是指为达到同样效果而服用更大剂量的药物。当产生依赖的个体试图减小用量或戒毒时,就会产生戒断症状。

3.每种药物都有其特殊的作用机制。尼古丁通过多巴胺系统产生奖励效果;酒精影响GABA系统的受体;阿片类药物模拟人体天然阿片类系统的功能;致幻剂影响5-羟色胺的功能,导致服用者产生异常的感觉。

4.咖啡因可快速提神;尼古丁极易成瘾,并且起效迅速;酒精使人感觉放松、变得外向、容易被接受;大麻使人的视听觉体验增强,时间感变慢;可卡因和甲基苯丙胺是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会危害心血管功能;阿片类药物可以镇痛;致幻剂可使人出现异常感觉;吸入剂会让人迅速兴奋但会对器官和大脑造成永久损害。

5.药物和酒精滥用是由遗传和环境共同造成的。环境因素既可以增加也可以降低个体物质滥用风险。

6.物质滥用没有通用的治疗方法。药物治疗和行为治疗都可以结合成综合治疗方案,包括对动机和复发预防的关注。

9.1物质使用、滥用和依赖问题有多严重

物质滥用是指摄入导致影响社交、教育或职业功能的物质。

物质依赖有两个特征:耐药性和戒断。耐药性是指反复使用某药物后对该药物的反应减弱。戒断发生于个体对某药物形成生理依赖之后,当他/她试图戒除时会产生极不愉快的戒断症状。

应用题

许多未成年大学生会暴露于饮酒场合。你认为由哪些因素决定他们是否饮酒?你认为遗传及环境中的哪些因素导致了一些人的未成年饮酒成为常态或止于偶然? 9.2常用的“ 合法"药物

咖啡因是全球使用最广的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有人对咖啡因产生了耐药性,并且戒断困难。咖啡因中毒极少见,但还是有可能的

尼古丁既是兴奋剂也是镇静剂,具有高成瘾性,通过释放脑内多巴胺而起作用。

酒精是中枢神经系统镇静剂,影响脑内GABA的受体。过度饮酒会导致严重的戒断症状,比如震颤性谵妄(DTs)。长期酒精滥用还会导致韦尼克-科萨科夫综合征等严重后果。

应用题

在西方文化中,咖啡因、尼古丁和酒精的使用非常普遍。这些药物对我们的文化有什么作用?如果没有这些药物,西方世界会有什么变化? 9.3非法药物

大麻是从大麻植物中提取的,其活性成分是THC。大脑的大麻素受体影响愉悦、学习和记忆<高级认知功能、感知觉以及运动协调能力。

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包括可卡因和甲基苯丙胺,可使人保持清醒、抑制食欲。还会影响多巴胺的水平,致使危险性的血压升高、心跳加快和心血管异常,还可能导致心脏病、呼吸停止和癫痫发作。

镇静剂包括巴比妥类药物和苯二氮草类药物,是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可用来镇静和缓解焦虑。

致幻剂包括麦司卡林、LSD和裸头草碱。可使身体的感知觉变得敏锐、情绪更加强烈、与自我和环境脱离,有些使用者会感受到具有神秘或宗教意义的省悟。

吸入剂是各种化学物的可吸入气体,可迅速起到愉快或镇静的作用,会对包括大脑在内的所有器官造成永久损害。

应用题

既然不同的药物会产生不同的 “兴奋”效果,那么是什么影响了个体对药物的选择呢?

9.4物质相关障碍的病原学

尽管目前还不清楚基因是怎样影响物质滥用的。但是遗传确实会对酒精和药物使用障碍产生影响。

大多数药物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剌激,位于大脑腹侧被盖区的“奖励中心”

虽然多巴胺被普遍认定是愉快或奖励神经递质,但阿片、5-羟色胺能和GABA系统也参与了与药物使用有关的奖励体验。

愉快、兴奋、放松以及亲密感都是非法药物使用后的正强化的一部分。

认知因素,包括预期和自我效能都会影响个体能否戒毒成功。应用题

虽然我们讨论了基因与环境如何交互作用以影响药物滥用的风险,你能否描述一种情境令一个有低遗传风险的个体单纯因为所暴露的环境而产生药物滥用?同样,你能否描述一种有极高遺传风险的人最终没发展出药物滥,用问题的情况? 9.5物质滥用及依赖的治疗

对物质使用障碍的治疗很难。但是作为众多疗法中的一种,包括行为列联管理疗法和厌恶疗法在内的行为疗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复发预防策略重视对反弹和复发的认知反应以及帮助患者在戒毒成功后保持效果。

十二步疗法重视对成瘾的无能为力并致力于完全戒断。

激动剂疗法是用一种药物阻断另一种药物的强化作用,减轻其愉快效果,减少复发风险。

厌恶治疗如将美沙酮与有恶心生理反应的药物注射结对。

人们开发疫苗以消除很多药物的积极的、强化的生理反应。

应用题

对一些精神疾病而言,患者和治疗师是“站在同一边的”他们都想消除症状(比如“医生,请帮我治好影响我生活的恐惧症”)。但对于物质滥用情况往往并非如此。如果你是治疗师,当患者的目标与你的不一致时,你该怎么办?

第10章

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本章小结

1.精神病性体验是一个单独事件,包括与现实脱节的情况,通常还包括幻觉和妄想。精神病性体验可能发生在没有任何精神病障碍的人身上,也可能发生在有内科疾病的人以及本书谈到的各种不同精神障碍的人身上。当精神病性体验频繁地出现或持续存在,而且产生了抑郁和/或功能损害时,就被叫做精神病性障碍。

2.多重人格或分裂人格这类词不是精神分裂症的同义词。精神分裂症描述的是个体思想、情感及行为的不关联状态,并非指同一个人身上有一或多个完整人格。

3.精神分裂症的阳性症状包括幻觉、妄想以及像紧张症或蜡样屈曲这类的行为紊乱。阴性症状包括情感淡漠、快感缺失、缄默症、意志减退。认知症状包括视觉或语言学习与记忆、注意力、信息加工速度、抽象推理能力和执行力方面的缺陷。

4.种族、文化和民族都会对精神分裂症的诊断、病原学及治疗产生影响。在美国,不同种族和民族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症状没有区别。然而,非裔美国男性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的比例似乎要高于非裔美国女性或白人(不分性别)。与发达国家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相比,发展中国家的患者通常有更好的治疗效果,这可能是因为在对患者的照顾中,家庭给予了更多支持,更多扮演了鼓励者的角色。

5.精神分裂症的神经发展模式的基础是,研究显示与精神分裂症相联系的大脑异常通常出现在发育早期,有时是在产前。遗传变异、产前环境因素或者产科并发症,都可能引发贯穿一生的生物的、认知的和社交的改变。大脑突触修剪的加速过程也可能是本病病原学的重要因素。

6.生物学因素可能与障碍型家庭这样的环境因素结合,最终导致精神分裂症的产生。产前因素包括像感染流感病毒这样的生物学因素以及母体营养不良这样的环境应激源。出生后的环境影响因素包括家庭因素。比如,有精神分裂症母亲的孩子,如果被障碍型家庭收养的话,更可能产生精神障碍。像家庭支持这一类心理学因素可能有助于防止复发及再次住院。7.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慢性障碍,将所有症状都缓解的情况很少见。治疗分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首选的药物治疗是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这种药物能有效减轻或消除阳性症状,对阴性症状也有一些效果。如社会技能训练、认知-行为治疗以及支持性就业这些心理干预方法都是有效的辅助或附加治疗手段,可以减少阴性症状、减少抗药物的幻觉和妄想症状、提高就业技能。10.1精神病性障碍

精神分裂症起病于儿童时期的,被称为早发性精神分裂症(EOS)。后果更严重,持续时间也更长。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慢性精神障碍。与之相比,其他精神病持续时间要短。如短暂精神病性障碍可能只持续一天。精神分裂症样精神障碍不超过6个月。

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是指,精神病症状及严重抑郁出现的强度和频率相同。在这类患者中,精神病的阳性症状比单独发生精神分裂症时要轻一些。

应用题

耶茨的例子表明了生物学事件(孩子的出生)如何引发极其严重的精神障碍(产后精神病)。这是否意味着孩子的出生就是发病的原因?为什么?

10.2精神分裂症的病原学

神经科学的发展使人们能更好地理解大脑结构及功能的异常。尽管有许多有关大脑异常的假设,但被连续报道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大脑的结构异常只有脑室扩大。

有证据表明,基因会导致精神分裂症的产生,但可能不是某些特定基因直接遗传造成的。基因也可能会通过影响像多巴胺这类神经递质的功能来对精神分裂症的发作产生间接影响。

双生子及家庭研究表明了基因和环境对精神分裂症发作的复杂作用。同卵双生的同病率(双方都患精神分裂症)要高于异卵双生。并非患精神分裂症的父母所生孩子都患此病,并且,许多父母双方均无精神分裂症的人同样会患此病。

精神分裂症的神经发展模式表明,遗传的、产前的及围产期的危险因素可能为以后出现生理、社会和认知方面变化的疾病的产生提供一个平台。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突触修剪,指较弱的突触联系消失而较强的突触联系则被进一步加强的过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这个过程呈加速发展,并与其行为、动作及认知异常相关联。应用题

通过研究感染流感病毒的孕妇,揭示 了精神分裂症发展的病毒模式。但想想每年感染流感病毒的人数,这个理论的证据又有多大说服力呢?

10.3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的治疗

药物治疗是精神分裂症的首要治疗方法,特别是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对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的改善都有效果。

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更少了,因为它们会导致像迟发性运动障碍这种不可逆转的副作用。

药物治疗对某些幻觉没有效。在这种情况下,采用认知-行为治疗可能会产生一些积极效果。

应用题

假如药物治疗的副作用严重到使一些患者停药,为什么不首先应用认知-行为治疗来改善精神分裂症的阳性症状呢?

第11章 人格障碍 本章小结

1.区分人格特质与人格障碍是非常重要的。人格障碍是一种持久的内在经验和行为,它们是偏离常模的、普遍存在的、持续不断的和病态的,发病于青春期或者成年早期,具有跨时间的稳定性,并且会导致痛苦和损害。

2.人格障碍按照核心特征被分为3个集群:A群人格障碍,特点是“古怪或怪癖”,包括偏执型、分裂样、分裂型人格障碍;B群人格障碍,特点是“戏剧性、情绪性或不稳定,包括反社会型、自恋型、边缘型、表演型人格障碍;C群人格障碍,特点是“焦虑或恐惧”,包括回避型、依赖型、强迫型人格障碍。尽管这是一个主要模型,许多人更倾向用维度方法来捕捉人格的本质。

3.人格障碍是起源于儿童期和青春期的一种复杂现象。人格障碍的特点是个体经验对经验标准的偏离,其行为也被其他人认为是偏离的。由于人格障碍的本质,它们总是导致人际功能的困难。

4.人格特质和人格障碍是可遗传的。一些人格障碍可能与早期创伤有关,可能导致与人格特质比如过度警觉和冲动性相关的大脑结构的变化。

5.人格障碍的心理学理论包括心理动力学,重视早期与父母的关系对长大后人格结构的影响;还有认知-行为理论,认为人格通过学习及环境影响形成,重视个体对自己与世界相关信息的加工和解释的方式。

6.人格障碍的治疗极具挑战性,因为它必须搞清楚行为的长期存在模式、健康与不适应行为模式的细微区别,还有那些深受人格障碍者伤害的其他人的观点。总之,建议使用心理治疗方法,当并发轴I型障碍或症状时则建议药物治疗。11.1人格特质与人格障碍

区分人格特质与人格障碍是非常重要的,必须包括对人际和环境背景的认真考虑。

人格障碍者各有其特征,随时间发展不变的是他们认识、解释世界以及与世界互动方式的适应不良和僵化。

应用题

在心理学家评估患者是否患有人格障碍时,他/她需要知道哪些信息?

11.2人格障碍群

A群人格障碍,是“古怪或怪癣”群,包括那些令人容易联想到在精神病和精神分裂症患者身上出现的特征。该人群包括偏执型人格障碍、分裂样人格障碍和分裂型人格障碍。

B群人格障碍,是“戏剧性、情绪性或不稳定”群,多具有戏剧化的或者夸张的人格特征。该群包括边缘型人格障碍、自恋型人格障碍、表演型人格障碍和反社会人格障碍。

C群人格障碍,是“焦虑或恐惧”群。该群包括依赖型人格障碍、回避型人格障碍和强迫型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患者经常伴随着大量的功能损害,特别是在人际交往方面。

人格障碍中的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有清晰的发展路径,其根源可明确追踪至童年并在15岁之前有品行障碍证据。

应用题

有时候,界定人格障碍与犯罪行为的边界是一项非常艰难的工作,比如像达莫的那个案例。假如你被要求找到两者之间的分界线,你要考虑哪些问题?

11.3人格障碍的病原学

气质指的是从出生就存在的人格生物学特征。气质与环境经验的互动形成人格的发展。

存在于家庭成员中的人格特质和人格障碍已被发现具有中等程度的遗传性。

创伤性事件,特别是在人格发展的关键阶段发生的创伤性事件,会对影响人格发展的大脑生物结构造成深刻的、长期的影响。

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派理论探索了早期亲子互动对后期人格形成的作用。

认知-行为理论认为人格来自学习和个体的独特环境。个体对自我及世界的信息加工和解释方式是人格发展的核心。

应用题 想象一个场景,两个具有非常不同人格特点的孩子(一个高度神经质,一个高度外向)经历了一个创伤性事件(在开车射击中有个陌生人被害)。他们的反应会有什么不同? 11.4人格障得的治疗

人格障碍的治疗是困难的。患有人格障碍的人往往看不到他们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治疗通常是缓慢的,因为适应不良行为已经存在了很多年。最后,人格障碍患者往往还患有轴I障碍,这使治疗变得更加复杂。

虽然药物治疗可以帮助处理伴随的像焦虑或抑郁这样的症状,心理治疗性干预仍然是人格障碍治疗的首选。

辩证行为疗法注重情绪调节的核心作用,已被证明是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有效治疗方法。

包括个体和团体心理治疗的治疗性团体对人格障碍的治疗也是有效果的。

应用题

假如一个酒精依赖症的患者还有人格障碍,你会优先考虑治疗哪一个为什么?

第12章 儿童和青少年障碍 本章小结

1.在儿童和青春期,身体、认知和情绪成长会影响精神障碍的发展和表现。在正常的发育背景下,理解行为而不是立刻宣称它是异常的是很重要的。随着孩子的成熟而到达他们标志性的进步时,曾经被认为是适当的行为可能就变成了症状性行为或情绪障碍。

2.一些行为和情绪障碍在婴儿和儿童期就出现了,并且在儿童和青少年中要比在成年人当中更常见。这些障碍包括精神发育迟滞、学习障碍、广泛性发育障碍、破坏性行为障碍以及进食、睡眠和排便障碍。

3.生物和环境因素都会影响儿童和青春期障碍。大量的生物障碍和状况会对精神发育迟滞的发展起作用。同样的,一些基因变异会和孤独症谱系障碍的产生有关。对于其他障碍而言,生物的、心理的、环境的因素都是同样重要的。而且,这些因素以一种复杂的模式在起作用。并不是所有患某种特定障碍的儿童都有相同的症状类型,在大多数情况下,不同的儿童会表现出不同的症状。因此,同一障碍可能是多重及多种因素造成的。

4.对于本章中的障碍,药物治疗似乎对ADHD的核心症状最有效。对于其他障碍,药物可能会控制一些相关特征(如攻击),但是对疾病的核心症状无效,且在治疗中单独使用并不被认为会有效。

5.对于很多障碍来说(如,ADHD、品行障碍和ODD),主要的心理干预手段本质上都是行为的,相比患儿而言更多针对父母。尽管行为理论没有必然指出异常的亲子互动是造成心理痛苦的原因,但这种互动可能是症状维持的因素,因此在一个全面治疗项目中还必须作为一个治疗目标。另外,即使当孩子是治疗的焦点时,父母在帮助孩子执行治疗程序的时候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6.教会家长必要的有效管理孩子的基本技能是非常高效的治疗方式,也是本章提到的很多障碍的治疗选择。在品行障碍或ADHD治疗中,如夏季治疗项目或多系统疗法这样的全面心理社会干预是大有希望的,不仅是在减少核心症状方面而且在提高整体功能方面都很有效。12.1 精神发育迟滞

精神发育迟滞被定义为智力明显低于正常及适应功能的损害。智力和适应功能在一个连续体上,范围可从轻度到重度或极重度。

精神发育迟滞的原因有很多,生物学和环境因素都起作用。

精神发育迟滞的一些因素是可以预防的,但是一旦出现,可用的治疗方法也不能逆转这种状况。行为和药物治疗能改善其功能和相关症状。

应用题

轻度精神发育迟滞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文化家族性原因,你能说出两种导致这种精神发育迟滞的因素吗?假如你拥有无限的资源,你会如何消除这些致病因素呢?

12.2 学习障碍

学习障碍定义为孩子的学习成绩低于其年龄、学龄和智力分数的期望值。有三种类型的学习障碍:阅读障碍、数学障碍、书写表达障碍。

阅读障碍最常见,最能表现语音处理上的困难,是由不同大脑区域的异常所导致的。

遗传似乎在阅读障碍的病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数学障碍和书面表达障碍的病因不明。应用题

学习障碍的治疗在教育场合进行,包括教授学习技能。在此后,治疗会对仍然存在的缺陷做适应性调整。根据你关于大脑发育的知识回答,为什么这种治疗方式会发生巨大改变?

12.3广泛性发育障碍

孤独症谱系障碍,包括孤独症、阿斯伯格障碍及非特定广泛性发育障碍,症状是终身的。

所有这三种疾病的特点是社交缺陷,如行为、兴趣和活动的受限和刻板。孤独症儿童也存在沟通障碍。

现在,对遗传学日益深入的理解为患有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的家庭提供了更详细的解释。尽管了解增加了,但我们还不能提供完全扭转这些症状的治疗。早期的强化干预可以改善这些症状和长期结果。

应用题

广泛性发育障碍实际上是神经生物学异常并且有遗传基础。当观看面孔时,患有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儿童大脑的某些区域如梭状回,没有显现出如正常儿童大脑区域相同的反应水平。这一神经生物学的发现如何与阿斯伯格障碍的临床表现结合在一起?

12.4注意缺陷和破坏性行为障碍

ADHD有各种各样的症状和错综复杂的病因。这种障碍造成生活很多方面的重大功能损害。

ADHD曾经被认为是一种只发生在儿童身上的症状,现在已经知道在某些情况下也会延续到青春期和成年。药物治疗和行为治疗对于这种障碍的治疗都很有效。

品行障碍和ODD可能会被认为是一种“行为不端”的障碍,包括如不听话、没有任何原因的撒谎、逃学和其他品行不端行为。一些患有0DD的儿童在青春期可能会发展成品行障碍。品行障碍也存在于女孩当中,但是,如果临床医生不去找关系性的证据而去找身体的、攻击性的证据的话,女孩的品性障碍有时就会被忽略。

ODD和品行障碍的原因尚不确定并且很复杂。治疗同样地也必须是多层面的。

应用题

在你的变态心理学课上你的一个朋友认为他患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 但是他小的时候从来没被评估或诊断过。他怎么找实证证据说明他小时候患有这种障碍呢?诊断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12.5儿童 期进食睡眠和排便障碍

异食癖是指吃没有营养的东西,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吃危险的东西。在患有发育障碍的人中异食癖是很常见的。异食癖有时候也可能是文化认可的行为。

反刍障碍是一种很罕见的、轻易就能把食物反刍的疾病,它可能会有严重的医学后果。

异常睡眠包括睡惊障碍、睡行障碍和梦魇障碍。这些障碍在儿童当中很常见,但是到了青春期通常就消失了。

遗尿症好像有遗传基础,尽管特定基因还没被确定。大便失禁通常是由如便秘这样的医学问题引起的,反过来说也可能是由很差的饮食造成的。

应用题

行为治疗对遗尿症和大便失禁有效果,被认为是治疗首选。假设这些问题本质上是医学问题,你将如何对一个9岁遗尿症孩子的父母解释行为治疗的成功?

第13章 老年期与认知障碍 本章小结

1.老年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专门研究衰老问题,特别是老年人的正常发展模式、个体差异和心理问题

2.20%~30%的老年人有精神障碍。老年人的心理症状往往被忽视,很多人从来没有因此接受过治疗。有精神障碍的老年人往往因与年轻人的症状不同,从而造成识别困难。重叠的医疗问题也使对老年患者情绪问题的诊断变得困难,特别是在老年人最常去求助的医疗机构中。3.有抑郁和焦虑的老年人往往注重自己的身体症状而不是心理症状。抑郁和焦虑症状常与认知损害和内科疾病重叠。严重的内科疾病和认知损害使老年人患焦虑和抑郁的风险增加。过度饮酒、滥用处方药和滥用烟草是老年人最常见的物质使用问题。对于大多数老年人,其精神分裂症起病于年轻时。迟发性精神分裂症与较少的阴性症状和较少的认知损害有关,但偏执型的患病率和幻听的存在率较高。甚迟发性精神分裂症样精神病通常会发生在中风、肿瘤或其他神经退行性变化后。

4.痴呆和谵妄是影响老年人的两个主要认知障碍。虽然都有思维困难,谵妄与意识或警觉水平的变化有关,痴呆则不然。谵妄通常是由于严重的疾病、药物中毒或多种药物的交互作用而引起的。阿尔茨海默氏病是最常见的痴呆类型,有一个缓慢和进行性的过程,包括记忆、语言和决策的困难,直至最终生活不能自理。

5.生物学和心理学因素在老年人情绪和认知功能障碍的发展中交互起作用。大多数情况下研究数据均指向素质-应激模型的解释,该模型认为生物脆弱性(如遗传倾向)和环境应激源(例如,爱人死亡、职业或社会地位变化)综合影响了疾病产生。晚年发病的精神障碍与该病的家族史相关较少。

6.大部分用来治疗年轻成年人的焦虑、抑郁、物质滥用和精神病的干预措施对老年人也有效。对老年人的干预需要调整药物剂量,并需要调整进行心理干预时的方式。对于实证支持,药物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最被各项研究所支持。药物可以减缓痴呆的发展,心理治疗可以提高生活质量,但对神经元的损害是无法逆转的。13.1老年期的症状和障碍

老年心理学领域专门研究老年人的正常发展、个体差异和独有的心理问题

心理症状不是正常衰老的一部分。

多达20%~30%的老年人有精神障碍。

多数有心理问题的老年人不寻求心理健康专家的帮助。

老年人的心理问题有时难以识别。

应用题

影响老年人经验和表达心理问题的因素有哪些? 13.2老年期抑郁和焦虑

1% ~4%的老年人达到了严重抑郁和恶劣心境的诊断标准;但有另外高达15%的老年人有造成明显痛苦的抑郁症状。

完成自杀风险最高的是老年白人男子。

药物和心理治疗对老年人的抑郁和焦虑都有效。

老年人的焦虑描述与年轻人不同,他们使用更少的心理术语并更强调身体症状。

老年人最常见的焦虑障碍是广泛性焦虑症和特定恐惧症。

应用题

为什么老年人的抑郁和焦虑障碍经常无法确诊和/或未经治疗?为什么大多数老年人喜欢使用药物疗法治疗焦虑障碍或抑郁? 13.3老年期物质滥用和精神病

酒精、处方药和烟草是老年人最常使用的物质,但在晚年,问题性饮酒比酒精依赖更常见。

短期酒精咨询包括饮酒影响的教育,对问题性饮酒的直接反馈和减少饮酒的建议。

迟发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有更频繁的幻听,更少的阴性症状,更少受损的认知能力以及早年生活中更好的功能。

精神病与痴呆同时发生的特征为简单和具体的妄想、误认照料者和幻视。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对于痴呆精神病患者有更高的死亡风险。

非药物治疗可以帮助患有精神分裂症的老年人。

应用题

老年人的患病率低于年轻人,但为什么老年人的酒精和物质滥用问题更严重呢? 13.4认知障碍

严重的疾病或药物的毒性作用可引起谵妄。

治疗谵妄的第一步是早期发现。接下来包括药物治疗、环境改变和支持。

痴呆的特点是多种认知功能损害,是一种严重的使人衰弱的疾病,并给患者的家庭带来极大的压力。

痴呆的最常见类型是阿尔茨海默氏病,它的特点是起病隐秘和进行性病程。

阿尔茨海默氏病和APOE基因(E4)的变异有关,但只有50%的患者有这种基因变异。

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氏病的药物不会逆转对神经元的损害,但它可能延缓病情的恶化。非药物治疗也可以减少痴呆的影响。

应用题

痴呆的类型如何影响症状的性质和治疗?

第14章 健康心理学 本章小结

1.健康心理学使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来理解态度和行为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健康心理学家研究人们怎样形成积极和消极的健康习惯(如锻炼、饮食、吸烟等),应激和健康有何关系,哪些心理因素会影响疾病的发作和治疗。

2.心身二元论认为心理和身体在功能,上彼此独立。但当前的实证研究并不支持这一观点,而是证明了心理和社会因素对健康和身体功能有重要影响。

3.应激由人和事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分为急性(短期)应激和慢性(长期)应激,分别由日常小困扰或重大生活事件引起。应激可在实验室测量,以评估其对生理、神经内分泌和心理反应的影响;或使用问卷调查法,通过询问人们经历的重大事件和日常小困扰来测量。4.应激与一些日益增长的不健康行为有关:更高的事故率、更频繁的焦虑和抑郁以及较差的免疫功能(如疾病抵抗力降低)。影响应激对健康作用的因素包括人格类型(如A型行为模式)、经济资源和社会支持。

5.对健康有重要影响的行为包括饮食、睡眠、运动、饮酒、吸烟、太阳照射水平和高危性行为。受教育程度低和收入较低的人,以及那些患有抑郁和焦虑的人,都有着较差的健康习惯。健康心理学家会帮助人们养成健康的饮食和运动模式,以及减少像吸烟那样的有害行为。6.患如艾滋病和癌症这样严重疾病的患者常会伴随有焦虑和抑郁。负性信念、缺乏社会支持和应激增加等因素会加速病症的发展。许多心理、环境和文化因素也会影响人们对疼痛的感知。健康心理学家的工作就是帮助人们改变行为、态度或者信念,以促进身体健康和人们对疾病的适应。减少应激和应对慢性疾病的策略包括放松、改变行为和改变思维方式等方法。14.1 健康心理学:定义

健康心理学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来理解态度和行为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

健康被定义为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一种心理上、社会上和身体上的完好状态。

心身二元论认为身体和心理在功能上彼此独立。但这一观点并没有得到当前实证研究的支持。

应用题

尽管研究已清楚表明心理学因素和生物学因素会相互影响,那为什么心身二元论观点仍然存在于医学研究和卫生保健中呢? 14.2应激对身心健康的作用

应激水平取决于个体和事件的相互作用。一个人首先感知到与事件相关的危害水平(初级评估),然后评估自己的应对能力(次级评价)。

应激可能是急性的(短期)或慢性的(长期),可由日常小困扰或重大生活事件引起。

应激可在实验室进行测量,以评估它对生理、神经内分泌和心理反应的影响;或由问卷来测量,通过询问人们所经历的重大事件和日常小困扰。

应激对健康的影响可能是间接的(通过改变健康相关的行为),也可能是直接的(通过对SAM、HPA和免疫功能的生理改变)。

心理神经免疫学研究的是心理和社会因素、免疫系统功能和疾病之间的关系。

应激对健康影响的中介因素有人格类型(如A型行为模式)、经济资源和社会支持。应用题

如何设计实验来研究应激对考试成绩的影响?如何测量应激?如何才能说明应激和成绩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14.3医学疾病中的心理和行为

许多行为对健康有重要影响,包括饮食、睡眠、运动、吸烟饮酒、日光照射水平和危险性行为等。

不良健康习惯在受教育程度较低和收入水平较低的人群中常见,在抑郁和焦虑人群中也常见。

焦虑和抑郁通常与严重的医学疾病相关,如艾滋病和癌症;且负性信念、较少的社会支持和较高的压力等因素会使这些医学疾病加速发展。

疼痛因其普遍存在而被列为医疗评估中的“第五重要体征”

疼痛的体验并不总是与严重的疾病或外伤直接相关。许多心理、环境和文化因素都会影响对疼痛的感知。当慢性疼痛可用医学解释时,疼痛障碍的诊断并不合适。

失眠被定义为睡眠困难,包括入睡困难、睡不安稳、醒得太早或醒后疲劳等。

应用题

你的室友总是喝含有咖啡因的软饮料。上午上完课后她要睡几个小时回笼觉,且她经常为了赶作业熟夜。今天,她告诉你过去一周入睡困难。你将如何使她明白可能是她的一些行为影响了其睡眠? 14.4健康相关状况的心理治疗

健康心理学家的工作是帮助人们改变行为、态度或信念以促进健康和适应疾病。

促进健康行为的第一步包括进行关于行为如何影响健康的教育以及增加人们对自己健康相关行为的觉察。

应激管理能促进癌症、艾滋病和冠心病等医学疾病患者的康复。

降低应激和应对慢性疾病的策略包括放松、改变行为和改变思维方式。应用题

你能改变哪些行为来改善你的健康呢?

第15章 变态心理学:法律、伦理和职业问题 本章小结

1.心理学家的工作由联邦和州政府的很多机构管理,并需遵守职业组织制定的伦理规范。这些规范由专业协会制定,规定成员从业时如何行为。管理对精神障碍者治疗行为的最重要概念包括善行和无伤害、忠诚和责任、正直、正义、尊重人的权利与尊严。

2.去机构化的目的在于为精神障碍者创造一个最少限制的治疗环境。虽然去机构化让很多精神障碍者生活在社区中,但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无法融入社区,结果是无家可归或回到其他州机构如监狱。

3.民事委托是授权对那些可能对自己或他人有危险的人进行治疗的法律过程。患者可能被委托住院治疗或更常见的门诊治疗。当某人被陪审团判定因精神错乱无罪或有罪但患心理疾病时会对其刑事委托。刑事委托涉及与社会的隔离,患者被委托于惩戒性机构内的精神病院。4.当个体对自己或他人有危险时强制委托治疗被认为是合适的。因此,当某人威胁自杀或威胁伤害他人时可违反其意愿将其委托于精神科医疗机构。同样,当某人生活无法自理(无法进食或从事其他日常活动)时也可能被委托。5.是否参与研究应由参与者决定。研究者不能强迫或误导参与者。《纽伦堡典》《赫尔辛基宣計》《贝尔盟报告》是这方面的重要文献,任何研究项目均须遵守其标准(被试权利、善行和公正)。

6.对这些问题的忽视反映在对研究参与者的治疗失当上,这类案例有塔斯基吉实验和巴尔的摩铅涂料研究等。结果是这样的实验以及对文化缺乏敏感使得许多少数种族和民族群体不相信研究,也不愿意参与到研究中来。15.1法律、伦理和治疗问题

作为社会成员,心理学家必然要遵守法律和伦理规范。

美国心理学协会的伦理规范涵盖的核心价值观是善行和无伤害、忠诚和责任、正直、正义、尊重人的权利与尊严。

去机构化运动旨在终止精神疾病患者在其余生住院的进程。然而,抛开去机构化的承诺,一个不幸的结果就是对那些精神障碍患者缺乏适当的生活安排。结果是,许多严重精神障碍者无家可归或在监狱里度日。

门诊委托可以作为出院的条件、作为住院的替代选择或为防止住院而进行的强化治疗。

精神错乱是一个法律术语而不是一种精神障碍。严重精神障碍的患者因为精神错乱而被判定无罪的情况很少,而更多情况下发现他们有罪但患有心理疾病。

应用题

拒绝治疗的权利被患者和精神卫生类专业人士所重视。有趣的悖论是,即使患者很明显地缺乏理解自己行为的能力,他们消极的行为太令公众恐慌因此公众迫使他们恢复自己的心理能力以便为其行为服刑。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对患者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要求似乎践踏了患者拒绝治疗的权利。这样惩罚那些心理疾病患者的罪行符合伦理吗? 表15-1与心理学科学

与实践相关的五个理想目标

善行和无伤害

(心理学家的工作要有利于他们的患者并保持谨慎不做伤害他们的事)忠诚和责任

(心理学家要寻求建立信任关系并意识到他们对患者、同事和社会的责任)正直

(心理学家在他们的科研、教学和实践中要发扬诚实和真诚的品质)正义(心理学家要公平和平等地对待所有人。每个人有获得心理学家贡献和服务的平等机会)尊重人的权利

(心理学家承认每个人的价值并维护每个人的隐私、保密和自我决断的权利)15.2变态心理学中的隐私、保密和特权

当个体将自身想法告诉治疗师,该信息被需要认为被保密。若治疗师是有执照的心理学家,则该信息也被认为是有特权的。

有时必须打破保密原则,当有以下行为发生时:对患者和他人存在危险、虐待儿童和长者、儿童或未成年人的物质滥用。

如果患者对他人有伤害威胁并且该人可被确认身份;治疗师有义务告知该人以及报警。

精算预测可使治疗师对患者暴力的预测高于机会概率。其中一个重要的参考因素是患者的愤怒和敌意。

应用题

还记得那位携带艾滋病病毒却对自己妻子隐瞒病情的迈克尔吗?如果他是个单身汉,因为去酒吧鬼混而感染艾滋病毒,愤怒至极的他告诉医生要报复感染所有女人。那么他的医生有告知义务吗? 15.3许可和治疗失当问题

各州制定法律管理心理学实践以保护公众免受不合格治疗实践的伤害。

心理学实践要求具备博士学位、至少有两年接受督导的经验以及通过许可考试。针对心理学家治疗失当的诉讼并不常见,若一旦发生,其原因通常是不当性行为和不当儿童监护权的裁决。

应用题 为什么临床和咨询心理学家需要执业许可,西认知和社会心理学家不需要呢? 15.4职业问题

不同教育背景的医生都可以为精神障碍患者提供治疗。治疗的目的都是要减轻患者的心理痛苦。但是所提供的治疗类型(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家庭治疗、婚姻治疗)会因医生的教育背景和所受培训的不同而不同。

科学家-实践者模式会被不同类型和教育水平的医生使用,该模式的特点是临床工作的科学(实证)方法以及科研工作的临床相关。

尽管处方权仍是人们争议的话题,但是两个州和一个地区的心理学家已经可以依法为那些精神障碍患者开具处方了。

应用题

处方权会使医生容易受到以将自己的药物开给患者为目的药物市场营销的冲击。你认为那些在研究训练中经验丰富的心理学家会比医生更能阻挡这一影响吗? 15.5研究与临床试验

三个全球性文件《 纽伦堡法典》、《赫尔辛基宣言》和《贝尔盟报告》,提出了指导临床研究的重要伦理标准。

尊重人、善行和公正是进行临床研究和临床治疗的基石。

知情同意意味着研究者对研究项目进行详尽的解释,包括研究的目的和方法、被试会被要求做什么以及被试需要提供哪些信息。

如果研究对象是儿童,在研究开始之前必须征得儿童及其家长的同意。

安慰剂对照组在临床研究中的使用仍受争议。在没有现成的治疗或单纯时间和关注就可能改变行为的情况下,使用这种方法进行研究是必要的。

一旦有了有效的治疗方法,将新的治疗方法和已有方法进行比较而不是与安慰剂对照组作比较,也许才是最符合伦理的方法。

应用题

一所州属医学院为那些贫困的孕妇提供可卡因戒断治疗。新生儿遭受很大痛苦并在消耗已经有限的政府资源。医疗小组实行为所有孕妇进行药检的策略,但告知她们这只是一个“常规血液检查”。药检呈阳性的孕妇可以选择接受戒断治疗或是被报警,选择后者的话她们会被捕或入狱。公众知道其研究策略后都出离愤怒了。医疗小组辩解道,这项研究旨在判断那些被告知药物成瘾的妈妈是否会选择在其怀孕期间接受戒断治疗。那么,尊重人、善行和公正这三个原则是如何在这一案例中体现的呢?

篇2:变态心理学小结

杨玉荣10330713010英语教育

进入大学的第一学期,作为师范生的我们就接触了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普通心理学》。清楚的记得老师引用了比尔·盖茨一句话开始了我们的心理学课程:“这个世界永远不公平,所以我们要用平衡的心理去适应新的生活,时间会证明一切”。经过一个学期对普通心理学的了解,我不得不感叹,以小见大原来就是这个意思的,就算从生活中的一个很小的事情,它都可以得出很多理论,而且你不得不承认它还是有道理。

心理离不开生活,生活亦离不开心理。所以在选选修课的时候我毫不犹豫的选择了这门学科。不怕老师笑话,其实我上高中时一直很想成为一名心理学家,尽管同学们不止一次提示——每个心理学家自己首先就是个心理疾病患者,那时虽然对心理学没什么了解,可就是莫名的崇拜,我觉得从事心理学的学者们都是在世华佗,只需轻轻点拨,治疗者就茅塞顿开。经过这短短的十一周,我不仅有了一个对《普通心理学》很好的温习机会,而且还学会了用心理学的角度来诠释生活,我更是明白以前对一些问题的错误看法。

别看我长的还一般,衣着也还算整洁,可是你要是看到我高中时桌上的“城堡”,你肯定会大吃一惊,那房子,真叫一个惨不忍睹,每当老师要讲某个试卷时,我都会先正式我的“城堡”,要是找不到,就得反其道而行了,从“城堡”背面,没准儿就找到了,要是找不到,我的同桌——小霞都会分一半儿试卷给我,她桌上的书永远都是那么整洁,我还老是开玩笑——嗨,有钱人,你家房子好结实啊!她只是笑笑,“看见书不整齐就心里不舒服。”我当时还纳闷儿呢,乖乖,有那么严重吗?„„还有一次老师让我们讨论问题,我把她书当成草稿纸画了起来,她忽然跳起来,“你干嘛在我书上画啊?你有病啊?好好的草稿纸你不用,干嘛在我书上画啊?”说着说着都快哭了,我连忙把书上的东西擦了,吓了一大跳,平时一直很温柔的一个人,怎么忽然变得„„有必要吗?不就一本书嘛,至于吗?通过学习了心理学,我明白了那是一种轻微的强迫症,其实她自己也不想的,我才觉得我当初错怪她了。当天晚上我跟她聊QQ时还说,“经过我们老师的讲解,我估计你有那么点儿小小的强迫症,不过不要怕啊,就那么一点点儿,一点点儿中的一点儿,真的?”她居然笑了,“好的,改天请你杨大师给治治。”就在笑声中我们结束了对话。

刚步入大学的时候,发现对面宿舍两个海安的同学跟我们的方言一样,所以我们四个人就结成了四人帮,一起上课,一起吃饭,一起逛街„„林林那口流利的口语,是我们三个都特羡慕、特崇拜的。后来从她口中得知,她妈妈是高中英语教师,似乎在意料之中,怪不得口语如此完美啊,后来在大家的闲聊之中,我们还得知她爸爸是政府人员,不得不惊讶,她家background还真好的,更令人嫉妒的是她口中帅的快掉渣的男朋友,反正一切都是那么的perfect,那么的美好„„然而,随着她那“帅气”男朋友的到来,一切又似乎没那么完美了,第一次见到“掉渣boy”,感觉一般般吧,似乎也没那么“完美”,这还真是验应了那么一句——情人眼里出西施啊。后来随着他们的break up,一切又似乎更没那么完美了,从她男朋友口中我们得知她妈妈根本不是什么英文老师,她爸也根本不是什么政府人员,她家其实是养鸡专业户„„忽然有种被背叛的感觉,为什么呢?为什么不说实话呢?干嘛非要编的那么天花乱坠啊?用心理学术语来说,她那就是虚荣心在作怪,用虚假的方式来保护自己自尊心的心理状态,是一种扭曲的自尊心,是自尊心的过分表现,是一种追求虚表的性格缺陷,是为了取得荣誉和引起普遍的注意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不正常的社会情感。

篇3:变态心理学小结

一、“基于问题学习”教学的概念和特征

“基于问题学习” (problem-based learning, 简称PBL) 是一种让学生通过解决不一定具有正确答案的真实性问题来获取知识的教学, 是由理解和解决问题的活动构成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2]。PBL的主要特征包括:问题是课程的关键;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学习的辅导者或引导者;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提出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 共同学习;问题是解决问题技能发展的载体;通过自主学习获得新信息。以问题为中心进行学习是各种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核心思路。针对PBL的效果, 研究者发现PBL虽然在短期里不能让学生学到较多的知识性内容 (长期看, PBL的学生保持的程度要好) , 但是却能让学生在短时间里获得解决问题、高层次思维等能力, 对学习过程保持更高的满意感[3]。本次基于问题学习的“问题”是癔症, 选择这一问题, 是源于变态心理学的理论教学框架完成之后, 大多数学生对癔症这一概念依然一知半解, 对它的来源、分类、诊断和鉴别诊断等仍不明确, 针对变态心理学中类似的难点问题, 采取更为新颖的教学方式, 以期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二、“基于问题学习”的具体操作环节

虽然PBL在不同的情境中表现出不同的形式, 但是都具有相似的环节过程[4]。下面结合“癔症”案例, 谈谈基于问题学习的具体操作环节。

1. 呈现问题情境。

在呈现问题之前, 教师必须创造出一种舒适的氛围, 学生们在这种氛围中能够自由地提出建议并表达思想。例如, 教师可以进行如下谈话:“同学们, 当我们学习‘癔症’这个知识点时, 我们的学习方式与过去有所不同。在学习癔症的过程中, 你们要自己承担绝大多数的工作, 学会如何自己了解问题的内涵和外延, 并且要学会自己指导自己。我在这里只是一个配角或者一个顾问, 帮你们澄清自己的想法, 对行动的历程提点建议, 但我不会告诉你们答案, 也不会判断对错。”呈现给学生的问题情境, 应该与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关注的、理论课中学习到的东西联系在一起, 如有学生提问“灵魂附体是不是就是癔症?”即可作为很好的问题情境。不是所有的疑问都能成为好的问题情境, 教师选择的问题应该考虑到以下几个特点:第一, 从学生先前经验出发;第二, 问题具有真实性;第三, 与教学目标相结合;第四, 鼓励结构不良问题;第五, 问题需要合作解决。在PBL过程中, 教师的角色主要是作为设计者、支持者与评价者[5]。例如, 提问“什么是癔症性病态人格”, 鼓励学生分析这个概念, 用真实性案例让学生讨论, 不批评学生不标准的答案。除此之外, 一次给学生提供的信息不能过多, 学生必须通过设问来获得更多的信息和资料, 学生在这个具有有限问题的问题中分析更多的信息, 有学生提到“表现欲”, 这是一个很接近正确答案“高度自我显示性”的回答, 予以肯定, 其余不加赘述。

2. 研究问题。

确定了问题后, 就要开始对问题“癔症性病态人格”进行研究, 工作“白板” (whiteboard) 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思考工具, 共包括问题中的事实信息 (facts) ———癔症、病态、人格, 学生们的想法和假设 (ideas) ———是否分析人格特征?所确定的学习议题 (learning issues) ———情绪性、暗示性、自我显示性、幻想性和行动计划 (action plan) ———查找资料、分析实例。要从学生中挑选一个人做记录员, 负责在白板上记录解决问题的过程。师生一同来填写这个白板, 进一步澄清学生的思想。

当学生熟悉白板的操作后, 要让他们尽可能地发散出解决问题的想法、有关问题的事实以及待澄清的学习论题。完成白板的前三栏后, 每个或者每组学生可以选择一个想法来加以检验。一旦这个想法被认可, 这个或这组学生就要看一看学习议题栏, 并从中选择一个或几个疑问去加以调查研究。最后转到最后一栏, 看看什么信息来源可给他们所选的疑问提供更多的信息。他们要使用最后两栏中的信息, 草拟出一份具体的行动计划。教师告诉学生他们可以使用多少节课来进行独立研究工作, 并让他们开始工作。教师可以适当地引导。随着学习的进行, 学生能更多地管理他们的学习要点, 教师就要慢慢地“隐退”。学生们分头去探索他们所确定的学习要点[5]。

3. 重新研究问题。

当学生做完独立研究后, 全班又重新聚集在一起, 对“癔症”这一问题进行再次考察。教师首先让每个或者每组学生报告他们的工作。与此同时, 教师要对学生所使用的资源、时间的利用以及对他们行动计划的整体有效性进行评定[3]。学生们根据其他小组所做的研究又产生了新的疑问, 或者又想到了一些新的解决办法。这时教师就要给学生提供额外的研究时间, 让他们检验这些新的疑问和解决办法。在第二轮研究中, 各小组可能会去研究在第一轮研究中所没有研究的其他解决方法。如果没有新的疑问和解决方法产生, 全班或者各小组可以投票决定他们想用哪一个解决方法来完成他们的项目。教师也可补充一些新问题。

4. 交流与汇报。

交流和汇报研究成果是整个PBL任务所要达到的成果目标, 它能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最后的研究成果既可以包括许多不同的部分, 每个或每组学生分别完成各部分, 也可以使各组合并各自的项目。

5. 反思与评价。

为了帮助学生提炼所学到的东西, 教师要有意地鼓励学生反思问题解决的过程, 思考这个问题与以前所遇到的问题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如提问“‘癔症性木僵’和‘精神病性木僵’的异同”, 这对帮助学生概括和理解知识的应用情境非常有帮助。而评价是贯穿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的, 教师要鼓励学生评价自己的表现、整个小组的表现以及问题本身的质量。当然开始的时候可能会遇到些困难, 教师可能要给他们提供一张自我评价表来帮助学生过渡。从教师能力提升方面来说, 与平时的“只受不授”的学习比较起来, 对“癔症”这一知识点获得了更深入的学习和透彻的理解。查阅资料是对于癔症的知识不断更新的过程, 知识面也在扩大。因为总览大局, 要给与学生以指导, 对每个的知识点都记忆深刻, 分析点评更为生动, 讲述的方式也更加灵活多变。

三、体会

高校教学改革不断深入,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变得更加受重视, 教师教得不好, 学生就不愿意学。变态心理学从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开始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改革,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基于问题学习”在变态心理学各个章节的学习中都可以采用, 都能够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但对担任“设计者”、“支持者”、“评价者”的教师而言, 无疑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有经验的教师更容易胜任, 他们对知识点重复次数多, 理解透彻, 在设计问题方案时各方兼顾, 课程进行当中引导方向, 抓住主题, 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也更为中肯, 易被学生接受;新教师往往会存在这方面的局限。以“基于问题学习”方式教学, 能快速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也是未来高校教改的发展方向。

摘要:变态心理学是研究异常心理和行为的一门心理学分支学科, 它的学习有一定的难度和特殊性。本文从“基于问题学习”教学法的角度切入, 以具体实例为依托, 提供了变态心理学教学的新思路。

关键词:变态心理学,基于问题学习,教学

参考文献

[1]刘新民.变态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

[2]Barrows, H.S., &Tamblyn, R.Problem-Based Learning:An Approach to Medical Education[M].Springer, New York, 1980.

[3]Norman, G.R., &Schmidt, H.G.Effectiveness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curricula:theory, practice and paper darts[J].Medical education, 2000, (34) :721-728.

[4]陈琦, 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篇4:变态心理学小结

[关键词]意义学习;变态心理学;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2.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7-0064-03

一、变态心理学课程及其教学困境

变态心理学(Abnormal Psychology)亦称为心理病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人类心理障碍与异常行为的科学。大学本科教育中,变态心理学的教学内容一般包括四部分:心理正常和异常的区分标准;心理学各理论流派对心理异常的解释与观点;心理异常的实质即异常心理的原因、机制和心理结构问题;心理异常的分类和表现特点。[1]

在应用心理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变态心理学是我国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定的核心课程,是应用心理专业硕士入学考试的必考科目,也是国家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考试的重点内容。可见,变态心理学是一门很重要的课程,虽然多数学生对各类心理障碍案例较感兴趣,但由于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形成原因仍需进一步探讨,导致教师讲授和学生学习都有一定难度。再加上变态心理学中绝大多数心理障碍患者都不是心理咨询师的工作对象,很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一定影响。因此,要推动变态心理学的教学改革,必须转变教学思维,将专业知识的传递和学生的愿望兴趣需要有效的结合起来,注重学生有意义的、内发的和经验的学习。罗杰斯的意义学习观为这种教改的尝试提供了理论支持。

二、罗杰斯的意义学习观简介

人本主义代表人物罗杰斯(C.R.Rogers)指出,意义学习(或有意义学习)(Significant learning)是指所学的知识能够引起变化、全面渗入人格和人的行动之中的学习。[2]这样的学习不再是一种简单的知识积累,而是渗透到了学生个人的成长经验之中,学习的结果既是认知能力的发展,也是情感和人格的完善。

在罗杰斯意义学习观中,学习是以以下十个假设为基础的:第一,学习是学习者内在潜能的发挥;第二,学习是有意义的心理过程;第三,学习是学习者对自身状态变化的觉察;第四,外部威胁最小时,学习内容才更易被觉知、理解和同化;第五,把有意义的经验与其他部分区别开来,学习就会得以顺利进行;第六,有意义的学习大多是通过“实际做”获得的;第七,学习者主动积极参与学习,要比被动的学习有效得多;第八,最持久的学习是学习者自己内发的,最有效的学习是整个人的智力与情绪参与的学习;第九,自我评价比他人评价对学习更为重要;第十,学会学习的过程(learning the process of learning),使自己与变化的过程相结合,并对经验持续开放。[3]

意义学习不仅证明了有意义的、内发的、经验的学习的可能性,而且也表明了有意义的、依赖于自己的学习能够激励学生学习的可行方式。[4]这一理论为变态心理学的教学实践打开了新思路。

三、罗杰斯意义学习观视域下的变态心理学教学实践

(一)专业知识的传递和学生的愿望兴趣需要相结合

罗杰斯认为,人类具有学习的自然倾向或学习的内在潜能,在适当的条件下,这种学习、发现、扩充知识经验的欲望能够释放出来。也就是说,学习是学习者内在潜能的发挥,教师必须根据学习者的天然学习需要进行教学。此外,罗杰斯还指出,当学习者觉察到学习材料的意义与他们的目的的关系时,就会产生有意义的学习。[5]这就意味着教师在传递专业知识的同时要考虑到学生的愿望兴趣和需要。

经调查,教师发现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对单纯的理论授课兴趣不大,学生普遍希望有一个轻松的课堂氛围,教师能在课堂上讲授一些实用性较强的知识,并希望以课程为凭借,提高处理自身心理问题的能力,培养积极的心态。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经常引入一些学生较感兴趣的教学环节,如在讲授心理评估三要素之一评估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时,教师强调了良好观察能力的重要性,并引入了“真假情侣”环节。随即播放10个小视频,视频内容是10位男生分别向10位女生表白说“我爱你”,其中有五对男女是真正的恋人,另外五对是临时的“拉郎配”,请学生猜猜哪组为真哪组为假。辨别真假的要素既包括声音和语调等言语线索,也包括眼神、面部表情、面部朝向、身体朝向、身体动作和空间距离等非言语线索,这些线索不仅是心理障碍评估的要点,其实也是心理咨询中心理学工作者须观察的要素。此外,教师还借此环节介绍了心理咨询时来访者言语线索和非言语线索不一致时的应对方法。类似的活动环节能够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知识,颇受学生欢迎。

在讲授焦虑症中日常焦虑的应对时,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了简化版的渐进式肌肉放松训练和想象音乐放松训练。简化版的渐进式肌肉放松训练即由教师采用“由外到内、由上到下”的顺序,现场指导学生依次放松双手、前臂、上臂、前额、嘴唇、颈背、肩膀和下颈部、胸部、腹部等身体部位;想象音乐放松训练即以音乐为背景,学生在老师的指示下想象特定的情境,达到放松的目的。此外,教师还教会学生如何应用放松训练应对失眠。

(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发性和主动性

罗杰斯认为,最持久的学习是学习者自己内发的,最有效的学习是整个人的智力与情绪参与的学习。学习者主动积极参与学习,要比被动的学习有效得多。[6]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自发性和主动性,教师在课堂上设计了课堂试讲环节、小组讨论环节和情景剧环节。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从教学内容中抽取出“儿童青少年期的心理障碍”这一章交由学生讲授,把全班学生分为7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节内容。在多个年级试验后发现,学生对课堂试讲的积极性很高,大多数小组备课很充分,并积极查阅参考资料给其他小组的学生拓展视野,有部分小组还播放了相应的心理视频,如讲授“抽动障碍”的小组播放了心理电影《叫我第一名》片段、讲授“学习障碍”的小组播放了心理电影《地球上的星星》片段,讲授“注意缺陷与多动症障碍”的小组播放了心理访谈视频《我家有个多动症》,这些素材极大程度的激发了其他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心理。值得指出的是,教师在最后的补充总结前先由本小组成员评价本小组的讲授,之所以强调自我评价,是由于意义学习观认为自我评价比他人评价对学习更为重要,当学习者比较多的注意自我批评和自我评价而不是靠别人评价时,独立性、创造性、自力更生等因素都会对有意义的学习起促进作用。[7]

罗杰斯特别针对大学教学提出了“学习自由模式”,他坚信教师和学生双方的自主性,强调讨论式学习比讲座式教学具有更大的优越性。[8]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常常开展小组讨论,首先采用随机的方式划分小组,然后提出讨论主题,如运用心理学各理论流派分析青少年吸烟成瘾现象、躯体化障碍与疑病症的异同点、强迫冲动障碍与强迫型人格障碍的区别等,引导学生组内充分讨论,最后组间交流。

情景剧的开展须有一个前提,即学生只有掌握了课本知识才有可能把知识通过情景剧的形式展示出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在讲授完“癔症”这一章后,把全班学生分成3个小组,然后把“癔症”中的分离性遗忘、分离性漫游和分离性身份障碍作为3个主题随机分派给3个小组,每个小组围绕主题用30分钟时间准备8分钟的情景剧,用剧情充分展示出相应的临床表现、产生原因和治疗方式。该环节深受历届学生欢迎,有效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发性和主动性。

(三)“实际做”——帮助学生获取“行动中的知识”

罗杰斯认为,有意义的学习大多是通过“实际做”获得的。“实际做”是改进学习的一种最有效的方法,如要成为一名外科医生,在教室里学习和在手术室里学习是不一样的。[9]这种“实际做”的理念与美国学者舍恩提出的“行动中的知识”有异曲同工之处。所谓“行动中的知识”,是指专业工作中那些书本知识无法发挥效用,而只能凭借实践者通过体悟、反思而形成的知识。[10]通常这种知识需要通过长期的专业实践慢慢积累,但也可以从大量模拟性实践训练中获得。

变态心理学的实践教学通常会安排学生到精神病院进行短期实践或临床观摩,但大多数情况下学生直接观察和接触心理障碍患者的机会不多,而心理障碍的临床表现又复杂多样,容易混淆,要理解掌握课本知识实属不易。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引入了沙盘游戏疗法(sandplay therapy),该疗法是一种以荣格心理学原理为基础,由瑞士荣格心理分析师多拉·卡尔夫(Dora Kalff)发展创立的心理治疗方法。沙盘游戏是运用意象进行治疗的创造形式,“一种对身心生命能量的集中提炼”,其特点是在治疗关系和沙盘的“自由与保护的空间”中,把沙子、水和沙具运用于意象的创建。沙盘中所表现的系列沙盘意象,营造出沙盘游戏者心灵深处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持续性对话,以及由此而激发的治愈过程和人格发展。[11]

在讲授“抑郁症”时,教师引入了荣格心理分析师茹思·安曼(Ruth Ammann)的案例,她曾经治愈了40岁的重度抑郁女性伊娃,共经历了16次沙盘,她在著作中清晰地呈现了这16幅沙盘图。[12]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把这16幅沙盘图呈现给学生,并请学生动手在沙箱中模拟出这些沙盘图,然后由教师结合系列沙盘讲解抑郁症的临床表现、成因和治疗方式。再如讲授“焦虑障碍”时,教师介绍了学者陈顺森的案例,他曾经治愈了一位重度考试焦虑学生,历经20次沙盘。教师也请学生亲手在沙箱中模拟出这些沙盘图,然后给学生介绍该患者的沙盘图如何从最初的贫瘠、凌乱、静态发展到丰富、有序、动态,并最终实现自我整合。[13]通过“实际做”,把患者的心路历程清晰的重现在沙盘上,赋予无形的心理以可见的表现和转化形式,给教学带来了形象直观的视觉效果,极大改善了授课效果。

在讲授人本主义理论中的“共情”时,教师开展了一场团体心理辅导:“漂流瓶”。活动步骤大致如下:请学生把自己的小困惑写在一张小纸条上(不记名),然后塞进漂流瓶里扔入“大海”漂流;教师着重讲解共情的含义、意义及共情的五个水平;漂流瓶漂到每一位学生手中(每位学生拿到的都是他人漂流瓶),要求学生对漂流瓶中的小烦恼做出共情,并要求写在小纸条上;各学生依次宣读纸条上的小困惑及自己的共情内容;分享活动感悟;教师总结。通过这样的“实际做”,一则让学生宣泄了压力,二则在活动中学生学会了人本主义的重要知识点共情,三则学生体会到共情不但可以用于心理咨询与治疗,也可用于日常生活。

在讲授“自杀的预防”时,教师在教室现场设立了危机热线电话,由教师提供危机事件,学生现场模拟热线干预。通过这样的“实际做”,学生掌握了电话咨询的策略。

综上所述,以罗杰斯意义学习观指导下的变态心理学教学实践,主要采用的是把专业知识的传递和学生的愿望兴趣需要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的自发性和主动性以及“实际做”——帮助学生获取“行动中的知识”这三种措施,由此而带来的学习效果的提升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变态心理学的理论知识,而且有助于学生专业兴趣和专业素养的培养。

[ 注 释 ]

[1] 刘毅,路红.变态心理学(第二版)[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1-2.

[2][3][4][5][6][7][8][9] 车文博.人本主义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44,442-443,442,442,443,443,

451,443.

[10] 唐纳德·A·舍恩著,郝彩虹等译.培养反映的实践者——专业领域中关于教与学的一项全新设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

[11] 高岚,申荷永.沙盘游戏疗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4-5.

[12] 茹思·安曼著,张敏等译.沙盘游戏中的治愈与转化:创造过程中的呈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49-79.

[13] 张日昇.箱庭疗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430-451.

篇5:《学科教育心理学》 学习小结

本学期我学习“十二五”公共必修课《学科教育心理学》一课,该课程学习是为了让教师掌握一般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教学策略,重点掌握本学科知识的特点,学生学科学习的特点以及相适应的教学心理、教学策略,丰富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促进教师以研究学生学习规律和学情为中心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科教学质量。本书中集中阐述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学问题,以教与学互动作用为主线,以学习心理为核心,对学习动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学习策略与教学策略、学习迁移、智力与创造力、品德心理、群体心理、个性差异与因材施教等方面作了较为系统、深入浅出的分析和解说。

通过系统地重温学习,确实大有裨益。几十年的工作经验,让我更觉得将经验与教育理论结合,才更能发现经验的价值与意义。通过学习体会如下。

智力和创造力是个体差异和个性化的重要表现,也是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智力和创造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其中我最感兴趣的就是智力的测量。对于如此抽象的智力,心理学家设计出了一个又一个量表进行量化,对神奇的智力进行测量,这让我感受到了心理学的魅力所在。教育心理学把心理和教育融为一体,把心理学的理论应用到教育中来,真正实现了它的价值。对于创造力的培养也让我有很深的感触。随着年龄的增长,创造力似乎有逐渐下降的趋势,幼儿的创造力水平很高,而成年人的创造力水平则比较低。

对于动作技能的学习,知识的迁移,以及品德的形成等方面的内容也同样让我获益匪浅。例如:知识迁移的学习定势说就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了解了这个理论以后,可以知道我们在以后的学习和教学中,善于运用已有的学习定势,因势利导,促进新的学习和问题解

决,同时,还可以避免由于学习定势对问题解决带来学习策略非常重要,虽然在我们的日常学习中经常会使用某些策略,但从未系统的考虑过,经过学习,我们可以系统条理的了解我们在学习中所使用的策略。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这部分知识给学生进行学习策略辅导,帮助不善于使用学习策略的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更加轻松愉快的学习。

教学是师生双向互动的活动。本书很好地解释心理学与教育的关系,将心理学知识转化为教师教学能力。学与教心理学的出现是现代学习心理学和教学心理学发展的产物。它首先阐明学生的学习规律,提出系统的课堂学习理论。然后在学习论的基础上阐明教学的一般过程,包括教学目标的制定、学习任务的分析、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应用、课堂管理、学生动机的激发、课堂纪律的维持以及教学结果的测量和评价。学与教的心理学的出现把学习论、教学论和教学法统一在一个学科体系之中。有利于我们反思自己的教学,搞清自己的教学的风格与特点。

篇6:变态心理学小结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孩子的智力在手指尖上”,肢体的协调促进我们心理的协调,在运动中培养大脑发育是十分必要的。曲教授所讲的参观一个日本学校举办全民运动会的经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运动不仅可以是我们身体更健康,给我们带来快乐,还可以让我们更积极,更阳光。我们要积极的参与运动,并引导学生进行运动,在运动中激发学生的聪明才智。

凡所学皆成性格,尤其是艺术。音体美对人格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对艺术感兴趣的人心态往往更加的积极和阳光。我们不能忽略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有一所学校,用120首精心选择的音乐作为音乐铃声来滋养学生,让我感到无处不教育。音乐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悲乐,一种喜乐。励志的音乐给人鼓舞,引人奋发向上,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而悲伤的音乐多半让人更加的悲伤,所以不仅我们要听励志的音乐,欢快的音乐,而且要用励志激昂的音乐激发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力量。

文化教育是促成积极心理的重要因素。中华文化的内涵颇为丰富,不仅包含着我们现行课本上所教授的科学文化知识,更多的是指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一种做人的积极精神。忠孝是我们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的信仰,我们的教育可以把这些中国的传统美德作为思想根基,来约束一个人的行为,引导他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另外,人与人相处中,要学会适时恰当地示弱,装傻,和赞美,这是一种睿智。开口心开。在曲所长看来,人的生物属性像猴一样,喜欢跳,喜欢叫。所以人要运动,也需要表达。说是思维梳理的过程。我们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帮助学生解决烦恼的时候要多引导他们说,听他们说。

上一篇:白先勇作品读后感下一篇:论街头篮球的文化功能与文化归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