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归十周年理论思考及练习设计

2024-04-22

香港回归十周年理论思考及练习设计(精选7篇)

篇1:香港回归十周年理论思考及练习设计

香港回归十周年理论思考及练习设计

背景材料: 国家主席胡锦涛1日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10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三届政府就职典礼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10年来,我们在实践中获得了许多宝贵经验,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一,坚持全面准确地理解和贯彻执行“一国两制”方针。“一国”就是要维护中央依法享有的权力,维护国家主权、统一、安全。“两制”就是要保障香港特别行政区依法享有的高度自治权,支持行政长官和特别行政区政府依法施政。第二,坚持严格按照基本法办事。要维护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在香港的最高法律地位。第三,坚持集中精力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第四,坚持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只要香港各界人士秉持讲大局、讲团结、讲包容的社会共识,始终以香港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为重,以国家利益为重,就一定能够不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共享发展成果。知识链接: 经济常识角度

1.市场经济具有竞争性开放性。香港与内地市场在相互开放相互竞争中成长。

2.国家宏观调控。近年来香港经济增长维持着成熟经济体中较高的水准,与国家采取的调控措施是分不开的。2003年6月29日,中央政府与特区政府签署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2003年底成立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推出内地部分城市居民赴香港“个人游”„„这些措施为香港经济复苏、服务业成长注入了极大的动力。哲学常识角度

1.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一国两制”方针是党和政府根据实事求是的原则,在尊重世界和中国的历史、现实的基础上,在考虑和平解决台湾问题、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2.联系普遍性与客观性。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能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内地和香港互相依存,CEPA的实施,内地与香港相互促进。

3.整体与部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香港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一国两制”是完整的概念。“一国”是“两制”的前提,没有“一国”就没有“两制”。“一国”和“两制”不能相互割裂,更不能相互对立。“一国”就是要维护中央依法享有的权力,维护国家主权、统一、安全。“两制”就是要保障香港特别行政区依法享有的高度自治权,支持行政长官和特别行政区政府依法施政。

4.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的。两种制度并存,社会主义制度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这就决定了现阶段我国社会的性质是社会主义。

5.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回归以来,亚洲金融风暴、禽流感和非典疫情,极大地冲击了香港经济。在此后几年的经济衰退期中,香港被本地生产总值、物业价格、股市价格和成交额均下挫,失业率上升、消费需求下降等阴霾所笼罩。但在中央政府和祖国内地的大力支持和香港同胞的努力下,香港社会大局稳定,实现了经济复苏,香港各项事业取得长足进步。香港这个国际经济大都市展现出新的勃勃生机。

6.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作为邓小平理论重要组成部分的“一国两制”是在解决国家统一的实践中产生与发展的,对香港回归及此后的实践起了极大的指导作用。事实无可争辩地证明,“一国两制”方针是完全正确的。政治常识角度

篇2:香港回归十周年理论思考及练习设计

南村镇大高庄小学 六.一班 王少康

在花花绿绿的中国地图上,中右下方有一个小岛,它拥有的土地,包括香港岛、九龙半岛和新界三个部分,总面积1092平方公里,是祖国960万平方公里的万分之一。它的芳名叫——香港。

一百年前,香港这块美丽的弹丸之地是帝国主义列强强行从母亲身上割去的,多少屈辱之泪,多少思乡之情,那具有中英特色的“中英街”成了这段屈辱历史的见证,让每个中国人都铭记在心。

篇3:香港回归十周年理论思考及练习设计

一、三家媒体报道分析

(一) 报道形式

1. 报道体裁

分析发现, 首先, 《人民日报》和《大公报》以动态消息形式为主, 《广州日报》则以人物专访为主。其中, 《人民日报》消息数量远远超过其他体裁, 由此可见其以消息为主打的明显特征。其次, 动态消息和人物专访是三家媒体普遍运用的报道方式, 但《人民日报》与《大公报》在此基础上, 还采用了评论、专题、特稿等形式, 《广州日报》则别出心裁地开设了摄影专版 (拍摄对象皆为香港的人情风土) , 《大公报》则把特刊放在回归日以前连续刊载, 而非像其它报纸一样在7月1日集发特刊。

2. 报道篇幅

《大公报》报道篇幅当属最大, 不仅报道数量多, 而且报道版面篇幅较大。例如, 人物专访皆为整版报道;每天推出多个版面的特刊, 均为整版报道;消息数量多, 广泛分布在要闻、港闻、社团新讯、文化等各个版。据统计, 《广州日报》报道总数为31篇, 其中占整版篇幅的为25篇, 包括人物专访和摄影专版。《人民日报》报道总数也为31篇, 但以消息为主, 占整版的只有两个专题。由此可见, 《广州日报》的篇幅明显超出《人民日报》。

3. 报道态势

自首推之日起, 三家报纸就开始陆续进行相关报道。总体而言, 《人民日报》仍以多种体裁交错出现;《广州日报》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均为每天刊载一至两篇人物专访, 数量较为稳定;《大公报》也以各类体裁交错出现的形式为主, 且每天的数量与篇幅几无变化。相对来说, 《人民日报》变化较大, 《广州日报》较为稳定。具体来说, 6月份, 《人民日报》有关香港回归的报道仅为12天, 在6日至26日这段时间内报道数量较为稳定, 有起有伏, 但都相差不大, 27日起至30日的数量则开始猛增, 几乎呈直线上升, 在30日达到顶峰, 估且把这种状况称为“集中式报道”;《广州日报》较为平稳, 且从5日起, 周一至周五的报道连续不断, 且称其为“间断式平稳报道”;《大公报》从3日起就开始连续报道, 且篇幅相当, 称其为“连续匀称式报道”。

(二) 报道内容

1. 标题制作

情感婉约的《人民日报》。《人民日报》的标题制作主要放在对成就与伟人的赞美上, 富有一定文艺特色。如《写下不朽香江名句———“一国两制”香港成功实践》、《明天一定更美好:香港吸引世界目光》、《风雨十载一路同行———内地与香港经贸合作互利双赢》、《香港, 我为你骄傲———香港特别行政区十周年成就展》, 《十年回首念伟人》等。

趣味搞怪的《广州日报》。尽管《广州日报》的报道内容较宽泛, 但对标题的制作却非常突出新闻价值, 且趣味性兼顾。如《记者:据闻您将担任更重要职务, 唐英平:嘻嘻, 这个问题很难回答》、《金庸:回归后, 港人怕老婆不怕政府》、《梁百恩:最爱别人说我是爱国资本家》、《曾荫权:港人支持, 我由心甜到脚》等。

平铺直叙的《大公报》。相比前两家报纸, 《大公报》显得较为平淡。如《回归十年享充分自由经济不断发展》、《民建聊析回归十年好与不足》、《汤显明:海关体现“一国两制”》、《逾半港人满意“一国两制”》、《印度总领事阮天龙:香港成中印贸易平台》等。

2. 新闻主题

综合三家报纸的报道内容, 笔者把新闻主题大致分为以下几类:香港成就;共创辉煌;未来展望;动态跟踪;总结反思。统计发现, 首先, 三家报纸最注重报道香港成就;其次, 动态跟踪所占比例也较大, 但以《人民日报》与《广州日报》最为突出;再次, 除香港成就外, 《大公报》的次要报道重点在于共创辉煌, 即内地与香港的优势互补;最后, 两家内地报纸均未涉及到总结反思, 《大公报》则数量较少。

3. 图片运用

总的来说, 《广州日报》与《大公报》的图片数量最大。《广州日报》用图相对简单, 主要由人物专访中的人物截图 (每个人物配有一幅图片) 、摄影专版和动态消息 (极少出现图片) 组成;《大公报》用图较杂, 主要出现在共创辉煌和人物专访中。《人民日报》则最为特殊, 28日以前, 有关香港回归的报道极少放上头版, 且无新闻照片, 28日和30日则有三篇消息放上头版, 且都配以大幅图片, 这些图片主要为国家领导人的相关活动。

二、典型现象概括及原因分析

1.报道体裁上, 三家报纸各有千秋, 丰富多样。《人民日报》和《大公报》以动态消息为主, 《广州日报》则以人物专访为主。对于香港回归十周年这一重大庆典活动, 媒体可谓在报道策划上做足了文章, 但其体裁归结起来无非是几种形式:消息、专访、评论、特刊。值得注意的是, 《广州日报》别出心裁地开设了摄影专版, 《大公报》也不像其它报纸一样在7月1日集发特刊, 而是把特刊放在回归日以前连续刊载。不管媒体采用何种策略, 都是为了在竞争中推陈出新, 获得较好的传播效果。

2.报道数量上, 香港媒体大大超过内地媒体。《大公报》的相关报道不仅数量大, 体裁多样, 而且广泛分布于各个版面。这不仅与其报纸运作方针有关, 也体现了一定的接近性和倾向性。《大公报》地处香港, 地缘、业缘、人缘都优于内地媒体, 从这个层面看, 报道数量多也属正常, 并且, 香港回归十周年对于香港来说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纪念日, 大量的报道能够满足香港受众的心理需求, 而《大公报》巨大的报道数量也折射出了香港民众的重视程度。另外, 这也反映出《大公报》作为香港“舆论之领导”的地位, 大量的宣传与报道体现了它的报道倾向。

3.报道态度上, 《人民日报》作为最能代表党中央的动态、立场和态度的机关报, 其报道反而不及其它两家报纸。纵观其报道, 多为断断续续推出少量人物专访、数篇特稿, 临近纪念日时才开始上头版, 这与其报道范围的广泛性有关。而以国家领导人相关活动为主则充分体现了《人民日报》的性质。

4.报道重点上, 三家报纸最注重报道香港成就, 反思几乎没有涉及 (除了大公报有两篇) 。在各种庆典中, 成就报道都是一个重头戏, 这同样适用于香港回归这一伟大纪念日。值得注意的是, 媒体忽略了一种“历史化”视角, 即成就报道不但要站在历史的纵深来解读成就, 而且要跳出历史, 结合现实揭示成就的巨大意义, 更要从成就取得的艰难历程中分析原因, 总结规律, 深化成就的内涵。比较而言, 内地报道较为注重垂范作用, 香港报纸受西方价值观影响较大, 注重写实, 这在三家报纸标题的制作上也有体现。

5.报道立场上, 两家内地报纸较为一致地以报道香港成就为主, 香港报纸则相对全面, 存在大量报道内地与香港优势互补、共创辉煌的稿件。从受众角度来看, 如果媒体的报道均为香港和香港人的变化, 不免会使内地受众产生距离感, 而一味强调香港的繁荣稳定都是中央政府支持的结果也难以贴近香港民众, 因此媒体有待权衡各自的报道立场。笔者认为, 如果增加若干“从内地的变化来看香港回归十周年”的报道, 也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在这点上, 香港报纸相对做得更好。

三、总结与启示

1.成就报道的同时兼顾反思总结。首先, 成就报道能稳定人心、鼓舞斗志, 但也容易落入报道误区。纪念香港回归十周年, 展现“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着力报道香港的繁荣与稳定是非常必要的, 这对促进香港进一步发展, 为大陆与香港进一步合作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有重要意义, 但是, 回顾历史不是为了单纯地引经据典, 而是要在新旧对比中寻找变化, 在新闻中引进历史, 增加报道的内涵, 而又在历史中寻找新闻, 拓宽报道的思路, 从而用更加理性的方法来思考问题, 总结取得成就的经验, 分析仍然存在的问题, 为以后取得更大的成就创造条件。其次,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 “一面提示”虽然能够起到良好的说服效果, 但进行“两面提示”, 不仅能改善原本持反对者的态度, 也容易争取到较高素质者的支持。另外, 按照“两面提示”具有“免疫”效果的观点, 接受过这种宣传的人还可以免疫于未来可能出现的反面宣传。

2.平衡香港与内地报道的比重。媒体选择从内地变化来看香港回归十周年这一角度进行报道或许存在一定难度, 但内地向香港学习了什么, 还需要继续学习什么?这一命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媒体要服务于大众和社会, 就不能一味从单一角度报道, 而是要从现实出发, 进行更加全面和理性的报道, 才能强化对内地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的指导性, 同时促使内地和香港同胞的关系更为和谐融洽。

3.香港媒体有值得借鉴之处。这不仅体现在总结反思方面, 也体现在《大公报》对香港与内地报道内容的平衡上。进一步地说, 香港媒体的新闻性、全面性和写实性立场值得借鉴。自6月份起, 《大公报》对回归作了大量的报道, 这些报道不仅具有时新性, 也具有指导性和反思性。在以正面宣传为主的前提下, 《大公报》运用了全面的报道手法, 并推出了一系列特刊, 如《浙港合作》、《豫港合作》、《深港合作》、《粤港合作》、《走进青海》、《走进泉州》等, 这些报道深入各个层面, 以客观事实为基础, 更具针对性地反映了回归十周年这一主题。此外, 它不仅仅局限于抒发成就感, 而是通过报道一系列连贯的事实来凝聚中华儿女的爱国心。

4.实行报网互动, 促进资源等优势互补。对三家报纸分析后发现, 《人民日报》和《广州日报》在香港回归十周年的报道中均采用了报网互动的形式。如《人民日报》6月30日第四版的“人民论坛”栏目中, 《小平, 你好》一文就摘自于人民网的强国论坛;《广州日报》在所有人物专访报道结束后, 刊登了一个来自于大洋网的总结, 即大洋网主持人邀请采写人物专访的主要人员就选题策划、采写过程和困难进行叙述。这样一种形式促进了报纸和网络实现资源互补和双赢, 在这点上, 内地媒体值得称道。

总之, 在面对重大庆典时, 由于所处环境和媒体自身

的特点, 各媒体的报道立场、报道形式、报道内容、报道态度既存在共同性, 也存在一定的差别。通过分析香港回归十周年纪念日前期报道, 笔者认为, 在迎接澳门回归十周年来临之际, 两地媒体预热性报道的关键在于:突破传统报道思路, 加强媒体间的相互借鉴, 积极丰富并开辟新的报道方式, 在增强传播效果的同时加强舆论引导的全面性和有效性。■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08级硕士研究生)

摘要:重大庆典同样也是一个媒体狂欢节, 媒体要想营造浓厚的庆典氛围和获得较好的传播效果, 如何恰当有效地进行预热性报道十分关键。本文围绕香港回归十周年这一主题, 对《人民日报》、《广州日报》、《大公报》三家报纸的前期报道进行比较, 并对其中的典型现象进行概括总结, 以期对澳门回归十周年报道有所启示。

篇4:喜庆香港回归十周年 等

■ 李冀峰(贵州)

香港回归十周年,

实行两制起变迁。

港人治港作主人,

血洗国耻换新天。

阮郎归·退休乐

■ 周福明(贵州)

花开花谢自安详,杞人何感伤。春归秋至顺时昌,叶红稻黍香。 一夜纸,字三行,晚情野鹤翔。农家院里话麻桑,归来月映窗。

书法

■刘铭简(贵州)

踏莎行·香港回归十周年感怀

■ 马礼诚(贵州)

华夏泱泱,沧桑历尽,金瓯几度遭沦丧。风雨飘渺盼归程,离愁别恨潸泪淌。 地覆天翻,紫阳普照,岁运丁丑迎九港。一国两制百业兴,十年庆典欢歌荡。

最美不过夕阳红

■ 王琳(辽宁)

长相思·悲壮汩江

■ 瀑乡人(贵州)

汩江流,汩水流,好似珍珠断线游。悲声荡九州。楚民忧,楚天愁,奸佞忠良是对头。《离骚》愤懑惆。

踏莎行·王阳明五百年祭

■袁仁琮(贵州)

九驿古道,残阳人绝。阳明无计赴边。天高北望家何在?男儿无泪语凝噎。 几处人家,灯火明灭。龙场驿馆寻不得。病贫无力挪半步,抵肩茅茨可停歇。

新农村之歌

■ 李智军(贵州)

英明举措建新村,睿智鸿猷惠顾民。

重教尊师学费减,增收办厂富途新。

医疗合作民心定,农税蠲除笑语频。

中央一号文件好,和谐社会暖人心。

夏日赏荷花

■ 李勇豪(贵州)

香花荷叶动风凉,叶动风凉夏日长。

长日夏凉风动叶,凉风动叶荷花香。

鹧鸪天·韭菜沟高亭抒怀

■王远奎(贵州)

极目凭栏望劲松,天高云淡罩葱茏。

苍茫碧浪连天际,夕照桑榆照彩虹。

情未了,志休停,和谐路上赶一程。

旧吟新诵鹏程路,无限风光分外明。

多彩贵州写真

■ 刘名胜(贵州)

晚晴山雨后,目染布依村。

彩练当空舞,丹青无墨痕。

越调·小红桃

■ 汪太昕(贵州)

绿水青山,油泥坦道。农家楼舍连小桥。柳依依,桃夭夭。诗人骚士出芳郊。咏赋吟诗兴致高。景,这独好;人,尽舜尧。

庐山瀑布观感

■ 张凤起(吉林)

银珠四溅幽谷行,绝妙雄奇天自成。

远岭氤氲郁葱茏,红霞似锦烟飞腾。

星潭棋布连云翠,岩水相依落日红。

北海八仙今若在,当惊庐山胜莱蓬。

摊破浣溪沙·西江千户苗寨

■ 蒋佩芝 摄 陈昌槐诗

苗岭西江千户村,两山如髻瓦叠云。

篇5:香港回归十周年感想

一、教师要具备良好的个性品质就青少年学生而言,影响他们良好个性形成的主要因素是对他们进行教育的主要施教者——教师的个性。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固然,许多事有赖于学校一般规章,但是最重要的东西永远取决于跟学生面对面的教师个性:教师的个性对年轻心灵的影响所形成的那种教育力量,是无论靠教科书、靠道德说教、靠奖惩制度都无法取代的。”教育专家之所以如此论述,就是因为教师个性潜在地影响着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影响着施教的成果。教师个性的影响具有导向、凝聚、使学生亲师等多种功能,教师的良好个性品质一旦得到学生的认同,就会激起学生的学习需要,从而由认同到模仿乃至内化。富有个性魅力的教师如同一种粘合剂,能将每个学生紧紧地凝聚在他的周围;富有魅力的教师能以独特的教育风格,使学生迷恋而爱听他的教诲。由此可见,培养具备良好个性品质的学生得从教师做起。这是关键。健康的心理教学活动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心理素质良好的教师,会凭借自己的语言、行为和情绪,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感召下,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体验到愉悦、满足的情感,并流露出对教师的尊敬和爱戴。于是,在双方的协同努力下,创造出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情境和课堂氛围。这样的教学,必然是令人乐而忘忧,如沐春风。

二、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为教育事业奋斗终身的献身精神,”是我们教师的最高精神境界。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看成是教师的最高美德。干一行,爱一行,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服从领导,不打折扣,认真、圆满完成学校领导教给的各项工作任务。工作中,我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时时处处对自己严格要求,查找不足,及时纠正,对别人的缺点,则尽量宽容。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注意教师形象,在教师和学生中形成良好的形象、和谐的氛围,才能不愧为人民教师的称号。

三、爱戴自己的学生有位教育家曾说过:爱学生是对老师最最基本的要求。老师爱学生,可以弥补家庭和社会教育的不足,使教师的影响长久地保存在学生的内心深处。要做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还要爱学生。不论在生活上,还是在学习上,都要给予必要的关心和帮助。我还抽时间给学生谈心、交流,和学生共同活动,缩短了师生距离。由于我爱学生,关心学生,处理问题及时,方法得当,注意和学生沟通,所以,学生就信任我,喜欢我,也喜欢上我的课。热爱学生,还表现在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以及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了解学生的个性,相信学生,关心学生,既统一严格要求,又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区别对待。对程度、水平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关爱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差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得,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社会有用的人才。一个教师能得到学生的信任,使自己的工作顺利进行,使学生能健康活泼的成长,是自己最大的成功和欣慰。众所周知,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传递知识和文明的接力手,是点燃光明未来的火炬手。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也深知肩负的历史寄托和责任。我清楚要成为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精神修养,提高自己的师德素养和专业文化水平。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已成为这个时代的主旋律,信息时代的教师一定要勤于学习,勇于创新,踏实肯干,用自己辛勤的努力培养出新世纪、新时期的新一代劳动者。我相信,通过我们每一位教师的努力和付出,通过学生们自己不断的努力,他们将来一定是祖国的栋梁,一定能为祖国的繁荣昌盛添砖加瓦。“落后就要挨打”希望这样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希望祖国的未来永远繁荣昌盛。[香港回归十周年感想(共2篇)]篇一:集邮爱好者的香港回归10周年思想汇报

集邮爱好者的香港回归10周年思想汇报

转眼,香港回归祖国10年了。11年前,大陆,香港,澳门的邮票共同引发了一场狂热的风暴,波澜壮阔的场面让老邮民们到现在还津津乐道,那时的邮票市场带给人们的是激情和梦想。10年前的7月,香港回归给邮人带来了很大的希望和期盼。当年4月份邮票市场开始下跌的时候,人们还盼望着香港的回归能给邮票市场带来更大的收益!可是,事与愿违,“香港金箔”的面世却揭开了10年的漫漫跌途,黑色的10年就这样开始了,中间的小波澜更是雪上加霜地增加了市场的暗淡。

7月,香港回归就10周年了,香港的邮票怎么样了?澳门的又怎么样?大陆邮票已经在xx年底掀开风起云涌的行情帷慢,港澳呢?是否也在酝酿着一场风雨,一波暴动?还是仍然死气沉沉?它们能否跟着大陆邮票的脚步再创辉煌[香港回归十周年感想(共2篇)]?一个老朋友的提醒让我关注起这个板块。

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5月份,香港邮票的价格已经翻倍!原来是人民邮电出版社xx年年发行的中国邮票目录把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后的邮票都收录在里面,这就直接肯定了它们属于中国邮票的范畴,肯定了它们的正宗地位。还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经过10年的跌势,随着集邮队伍的流逝,邮票的发行量越来越小,香港票在xx年达到了谷底,xx年3月30号发行的“小熊穿新衣”小全张只有15.1万,xx年6月15号发行的“成语故事”

阔的行情恐怕难度不小,如果大陆的邮票行情能很好发展,那么港澳票的利润也许会比大陆票的利润更大,这是笔者个人的看法。台湾是一定要回归的,也许个人收藏一套现在的香港澳门邮票,以后台湾回归了,那时收藏大中华的邮票意义就非凡了

篇二:观香港回归纪录片有感

观香港回归纪录片有感

肖迪 201131010108[香港回归十周年感想(共2篇)] 11月9日下午4点,我们工管1101班,在团支书的组织下,在工二b309观看了纪录片:香港回归之路。在观看此片之后我有如下感想。

为迎接香港回归十周年,近日,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正在播出大型纪录片《香港十年》。香港被誉为“东方明珠”,却未有幸亲身到过,于是对这部《香港十年》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前两天刚好赶上播放

篇6:香港回归二十周年诗歌

城下之盟港划英,明珠拱手痛难吟。

百年屈辱随他姓,廿载团圆报福音。

拳硬岂遭洋鬼躏,国强何怕外人侵。

篇7:香港回归二十周年诗歌

曾寄蓠下近百年,

香港往事非如烟。

东方狮醒略抖擞,

五星旗下尽欢颜。

游子归来二十年,

大树底下避风烟。

如今俊秀身渐壮,

新写辉煌洗从前。

把你的名字放飞在风的路口

作者:夏薇儿

请借我一把簾刀

收割下你的名字

放飞在风的路口

还给你所有的自由

往事悠悠

说好的一起细水长流

说好的天长地久

说好海枯石烂不放手

秋风又起

飘落最后一丝温柔

是不是到了该遗忘的时候

昨夜的温柔

曾经漫过起伏的胸口

缠绵不休

岁月的枝头

微微秋风拂袖

不再有暗香残留

不敢回首

怕你读出我欲语还休

怕泪水盈满我消瘦的眼眸

如今只能把你的名字拼凑

更深残漏

任信誓漂泊于孤舟

也许相思只能棲息于红豆

庆祝香港回归祖国二十周年

周国华

还珠雪耻扑怀中, 复兴中华气正雄。

两制同邦基本法, 廿年相向建奇功。

为民督政为民祉,  定海神针定海戎。

游子回归逢盛世,  且看禹甸乘东风。

慶祝香港回歸祖國廿周年

東方之珠

一國鴻圖展,和諧兩製行。

中央施好策,香港慶繁榮。

政穩民齊樂,旗揚眾共擎。

上一篇:五年级语文海伦凯勒下一篇:的全国疫情防控大课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