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对恶性肿瘤的影响论文

2024-05-08

护理干预对恶性肿瘤的影响论文(通用9篇)

篇1:护理干预对恶性肿瘤的影响论文

护理干预对恶性肿瘤的影响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提高肿瘤患者及其家属生活质量的作用。方法选取1月—1月我院收治的恶性肿瘤患者8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配合系统性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在生活质量评分以及患者家属在心理健康水平上的差异。结果研究组患者生活质量在角色功能评分、社会及情感功能评分及总生活质量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家属在焦虑情绪、抑郁情绪和人际关系敏感度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系统性的护理干预可明显改善恶性肿瘤患者的心理状态,并且帮助患者家属降低负面情绪,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有利于改善患者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恶性肿瘤;护理干预;生活质量;负性情绪

恶性肿瘤是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最常见疾病,病死率高。恶性肿瘤患者在确诊后往往出于对病情的恐惧,产生严重的思想压力及紧张心理,甚至产生放弃生命的悲观情绪。患者家属在生活、情感等各个方面均与恶性肿瘤患者息息相关,担负着照料患者生活的责任,肩负着沉重的生活和经济压力,但此类疾病对患者家属生活质量带来的影响往往为人所忽视[1]。本文探讨针对恶性肿瘤患者及其家属生活质量的护理干预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月—201月我院收治的恶性肿瘤患者80例,所有患者均病情稳定,自愿入组临床研究。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其中研究组男28例,女12例;平均年龄(62.2±15.6)岁;平均病程(3.2±10.5)年。对照组男26例,女14例;平均年龄(65.1±10.6)岁;平均病程(3.5±9.6)年。2组患者在年龄、病程及恶性肿瘤类型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根据个体化病情对所有患者进行积极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针对肿瘤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等系统化干预措施,干预方法如下。1.2.1建立患者信息档案研究组专职护理人员在患者入院后通过下发调查问卷的方式建立患者的信息档案,了解每位患者的文化程度、精神状况、职业等一般情况,结合其疾病相关治疗信息、家庭背景等实际情况,了解其对临床试验的认知程度、心理状况。针对患者认知水平的不同,选择恰当的形式及语言与其进行沟通,便于对其实施个体化的知情同意告知,疾病、药物及临床试验知识流程普及和全程用药指导[2]。随着患者治疗周期的递增,结合其自身不同的认知水平,不断完善护理干预措施,给予不同强化水平的依从性教育、知情同意认知及用药指导。1.2.2积极进行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在日常护理过程中应加强同患者的沟通与交流,并与其建立一种坦诚、友好、信赖的护患关系。在临床研究进行过程中了解患者知情状况,不断强化确保其充分知情。详细介绍并强调所入组临床试验的目的、意义、治疗方法、执行过程、及试验用药物的药理作用、服用方法、不良反应等。当患者出现病情变化或药物相关不良事件时,研究护士协助研究医生及时给予相应治疗措施,记录并做好心理支持,使患者明确研究人员始终将患者的安全和利益放在首位。1.2.3强化临床督导管理在用药初期,为每位患者制订访视计划,发放计划访视周期时间表并记录患者及其家属联系方式。替代研究医生职责,提前1周根据访视周期计划电话通知患者具体访视时间,使其有充足的时间安排好自己的事务,便于访视按时完成。在治疗周期中,遵医嘱发放试验药物,根据每位患者生活及用药习惯的不同,合理安排选择最佳服药时间。为每位患者建立服药日记卡,并将服药日记卡在发放药物的同时交给患者或其家属,强调遵医嘱用药的重要性、必要性及多服或漏服药物带来的问题。定时电话随访监测患者服药及病情变化,前2个月每周电话访视受试者1次,后2个月根据患者具体依从情况,对依从性较好的患者改为每月电话访视1次,对依从性不佳者追加电话访视次数。电话访视时主要询问患者用药情况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强调服药期间的注意事项,帮助其养成定时服药的自觉性[3]。护士应深入沟通,以患者主动倾诉的方式为主,提高患者提问的主动性,与患者沟通时注意其反应并及时给予反馈。在与患者沟通时,识别其可能发生不依从的各种潜在隐患及因素,对患者进行依从性方面的.预测,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4]。1.3评价方法2组患者参与研究时间1个月,采用生命质量量表评价肿瘤患者生活质量。随后使用根据SCL-90心理症状自评量表评价患者家属的心理症状。1.4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患者生活质量情况比较研究组总生活质量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22组患者家属心理症状评分情况比较研究组患者家属在焦虑情绪、抑郁情绪和人际关系敏感度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由于全球疾病构成比例不断变化,每年约有1100万新的恶性肿瘤病例出现,其中,中国每年约有220万新的恶性肿瘤病例出现,新发例数占全球的20.3%。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资料显示,受环境污染、人口老龄化等因素的影响,全世界死于恶性肿瘤的病例数持续增加,恶性肿瘤这一疾病所带来的负担已经超越其他疾病,居于世界首位[5]。因此,确诊肿瘤对于患者及其家属而言都是严重的负担。目前,我国恶性肿瘤患者的照顾护理重任大部分由其家属承担,在此过程中,不仅肿瘤患者要承受身心的痛苦,照顾患者的家属也需要长期陪伴,同时承担着巨额医疗费用,身心各个方面都承受着巨大压力。相关研究表明,恶性肿瘤患者的家属与患者同时承受疾病所带来的种种负担,其长期处于不良状态,可能导致心理、生理的改变;反之,患者家属生活质量的下降也使其对患者的照顾质量大打折扣,不利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现代护理理念要求以患者为中心,同时也包括对患者家属的护理服务内容,拓展服务范畴,体现护理的系统性和延展性,针对恶性肿瘤患者及其家属的护理干预对于提高二者的生活质量较为有利。本文采用的护理干预是双向的,既包括对患者的护理干预也包括对患者家属的护理干预。由此可见,系统性的护理干预可明显改善恶性肿瘤患者的心理状态,并且帮助患者家属降低负面情绪压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将护理内容系统化,延展护理范畴,覆盖患者及其家属,体现了以人为本,人文关怀的服务宗旨,有利于改善二者的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韩秀艳,荆秀丽,陈彩玲.系统护理对直肠癌Miles术后患者心理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CD].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1(3):206-208.

[2]付丽群.个性化护理对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干预作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5,8(16):86-87.

[3]李春华.责任制整体化护理干预与常规护理在预防宫颈癌患者化疗并发症中的效果比较[J].浙江临床医学,2015,4(8):1447-1448.

[4]张莉,李新苗.舌癌患者的心理状况调查及手术前后实施心理干预的效果分析[J/CD].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2015,2(3):108-110.

[5]范晓兰.人文关怀在恶性肿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5,2(8):94-96.

篇2:护理干预对恶性肿瘤的影响论文

【摘要】:目的:对层级护理干预对腰痛患者症状以及心理状态的影响进行对比分析。方法:2013年3月至2014年1月期间我院对腰痛患者实施集体护理干预,回顾性分析其中5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对照组,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我院开始实施层级护理,亦回顾性分析其中54例患者临床资料作为实验组。两组患者均接受艾条灸,穴位选取大肠俞和双肾俞,同时辅以腰背肌的功能性锻炼,对两组患者护理干预之前后的临床疗效、Oswestry慢性腰痛评分、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及SDS评分情况进行记录和分析比较。结果:实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8.15%,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3.33%,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前两组患者的Oswestry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周及3个月,实验组Oswestry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干预后的答题及格率为92.59%,对照组及格率为5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的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周及3个月,实验组SD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集体护理,层级护理可以显著提高慢性腰痛患者的症状和心理状态,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慢性下腰痛;分组护理;艾灸

腰痛发生率在近些年来的上升趋势十分明显,已逐渐成为影响公共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下腰痛主要指腰骶部的脊柱和其双侧部位疼痛。腰痛可以分为慢性、亚急性和急性:这主要是根据其疼痛时间和发作状况来进行的分类。相关研究显示[1],美国政府用于治理下腰痛患者的医疗费用每年高达140亿美元,即便如此,在美国,每年任然有大约1

千万人由于慢性的下腰痛出现残疾;损失的工作日总和达到惊人的2.5亿天。在我国人群中,慢性的下腰痛疾病同样是造成普通群众病休缺勤的重要原因,严重影响了劳动力在生产生活中发挥其应有的重要作用。目前,集体护理仍然是慢性下腰痛病患康复护理的主要护理策略[2],在临床实践当中集体护理被大多机构采用从而节省人力和时间,但是由于其针对性不强,常常不能达到预期的护理效果,影响了患者的健康回复,而层级护理干预虽很少被采用,但具有针对性强,护理效果好等潜在优点,在合适的层级策略引导下,可能起到更好的护理效果,却不会显著增加护理的成本。鉴于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108例慢性下腰痛病例,对比分析了分组护理和集体护理的临床效果。具体介绍如下。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3月至2014年1月期间我院实施集体护理干预,选取其中5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对照组,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我院开始实施层级护理,亦选择其中54例患者临床资料,作为实验组。实验组包括男25例,女29例,年龄为17~62岁,平均(55.7±4.7)岁,病程3个月~5年,平均为(24.6±11.2)个月;对照组包括男24例,女30例,年龄为19~74岁,平均(56.3±6.1)岁,病程4个月~5年,平均为(23.3±14.1)个月。经检验两组患者的年龄等一般资料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①符合慢性下腰痛的诊断标准[3];②护理期间有正常的依从性。

1.3

排除标准

①合并有严重的肢体疾病;②合并精神疾病,不能参加小组或集体活动;③未能完成3个月的院内护理;④有吸毒或酗酒史;⑤文盲患者。

1.4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艾条灸,穴位选取大肠俞和双肾俞,同时辅以腰背肌的功能性锻炼,护理方面,实验组患者接受层级护理策略,对照组患者则接受常规护理干预。具体治疗方法为:

取穴:取大肠俞(于第四腰椎棘突的下旁开3寸)、双侧肾俞(于第二腰椎棘突的下旁开1.5寸)。

②操作:令患者取俯卧位,点燃艾条,对双侧肾俞和大肠俞进行温和,每穴灸~20min,直至局部的皮肤出现红晕,以患者局部出现温热感但没有灼痛感为度。1次/d,7d为1疗程。

③护理干预:向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内容主要包括生活方面、锻炼背肌功能方面以及艾灸方面。

实验组:将护士分成四个层级,N1到N4(分级依据:护士的工作能力与其道德素质、职称等相结合),依次为从初级、中级、高级和专家护士。

N4,即专家护士,因其临床经验丰富但同时数量也较少,就需要他们自己主动参与护理过程的关键步骤和核心步骤。同时他们也应当是整个护理过程的主导者和监督者。每位患者应该由哪些低级护士负责,每位护士都需要负责哪些具体项目,这些统筹规划都应该由专家护士来完成。除外,专家护士还需要对急救药品以及相关仪器进行仔细检查,最大化的保证其性能,为可用状态。对一定数量腰痛恢复情况较差甚至恶化的患者,专家护士应当亲自参与这部分患者的护理过程,恶化患者毕竟数量有限,专家护士必须逐个落实这部分患者的护理工作。对于经过护理就有了好转的患者,专家护士也有注意护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疑难情况,及时给予指导。例如患者针灸后出现不适症状的处理,对于背肌功能锻炼无显著效果的患者如何改变护理策略等,并主动参与到科室内疑难护理课题的讨论中去。参与到医生的临床查房。通过每周跟随查房的过程,使得自己能够对本科病人的基本情况有着更加深刻的了解,包括患者病史,下腰痛的严重情况,护理恢复效果等,从而总结工作重点,针对病人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指导N2及N1工作,而N3需对本组内一定数量的重、危、急症下腰痛患者护理进行负责,例如合并有其它病症或者术后恢复不良的腰痛患者。高级护士需要对自己分管的小组负责,自己小组内人员如何配置,如何合理分配工作等。高级护士还应督促自己小组内所有患者的治疗和护理工作的具体落实,工作过程当中,遇到任何困难应及时向N4寻求帮助和业务指导,于本班的工作结束之前和下一班的责任护士床头或书面交班,若针灸治疗或功能锻炼尚未结束,应准确告知进行到什么程度,保证接班护士可以继续完成,确保护理工作的连续性。N2需参与到轮值夜班中来,担当当晚夜班的主班职责,对晚夜班的护理工作的顺利完成进行安排协调,随时应对患者突发的疼痛或不适现象并进行适当处理,对本组患者的各项护理问题进行了解,并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及定期评估效果,这里主要是患者腰痛症状的改善率。保证病室的安全、安静,保证办公室、治疗室的整齐、清洁,准备好各种所需治疗物品,主要是针灸和功能锻炼所需工具。对于N1护士,在上级护士的相关指导下能够顺利完成患者的日常饮食护理,和患者日常转运等的护理。

对照组:主要由慢性腰痛的健康教育护士或骨科医生,于每2周组织患者接受一次腰痛相关的知识讲座,形式包括看录像,幻灯片,专家讲座等,每次2h左右。

1.5

疗效评价标准

①2组患者于2个疗程护理干预后进行疗效评价,并于3个月后进行随访。使用日本骨科协会下腰痛疾患疗效评定标准[4]对患者临床疗效进行判断,包括主管症状,体征,日常生活动作,膀胱功能共4个大项,29分,分数越低则表明患者功能障碍越显著。改善率=[(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29-治疗前评分)]×100%。改善率100%为治愈,大于60%为显效,25~60%为有效,小于25%为无效。

②通过Oswestry慢性腰痛的评分量表[5],于干预之前、护理干预2周后及3个月之后对腰痛症状的评分进行评价和对比。Oswestry慢性腰痛的评分量表具体通过患者疼痛程度和疼痛变化程度,及腰痛缓解或加重和社交活动、行走、站立、起居、自理能力、提取重物、旅行、睡觉十个方面的社会活动关系,以及不同的症状程度积分,对慢性腰痛影响患者的社会生活程度进行全面评价,得分越低表示越优。③在2组患者接受护理干预3个月后对其相关知识了解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共10个问题,答对6题以上评定为“及格”,否则为“不及格”。④使用SDS抑郁量表对两组患者干预之前、护理干预2周后和护理干预3个月之后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和比较,得分越低则越优。

1.6

统计学处理

研究数据分析处理使用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剂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2.1治疗前后的疗效对比

实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8.15%,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3.33%,可见两组的护理干预均有较好的临床效果,然而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的疗效更佳。具体见表1。

表1治疗前后的疗效对比(例)

组别

例数

治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实验组

98.15

对照组

83.33

χ2值/u值

4.02

7.06

p

<0.01

<0.01

2.2

两组患者于治疗前后的腰痛症状评分对比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Oswestry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周及3个月,实验组Oswestry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2。

表2治疗前后的Oswestry评分对比(例,±s)

组别

例数

干预之前

干预后2周干预后3个月

实验组

29.52±3.2

14.75±4.0

13.17±3.3

对照组

29.17±4.1

22.36±3.1

21.09±4.1

t值

--

0.47

6.74

7.33

P值

--

>0.05

<0.05

<0.05

2.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对比

实验组干预后的及格率为92.59%,对照组及格率为5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3。

表3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对比(例)

组别

例数

及格

不及格

及格率(%)

X2值

P值

实验组

92.59

4.07

<0.05

对照组

50.0

2.4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心理状态对比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周及3个月,实验组SD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4.表4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SDS评分对比(±s)

组别

例数

干预之前

干预后2周干预后3个月

实验组

49.18±3.94

41.80±3.57

39.25±2.97

对照组

48.40±3.70

46.47±2.96

46.02±3.33

t值

--

0.86

5.95

6.37

P值

--

>0.05

<0.05

<0.05

讨论

如今慢性的下腰痛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社区疾病,其临床表现是长时间的持续症状,易于出现反复,因此,目前,对于腰痛的复发预防以及相关的缓解工作已经成为医护人员面临的重要问题。大量临床实践显示,使用艾灸治疗并辅以锻炼腰背肌的功能在治疗慢性的下腰痛方面具有显著效果,但患者对疾病的了解程度以及康复锻炼锻炼的方式都会对最终的治疗效果产生一定的差异[6,7]。那么就很大程度上关系到护理人员参与的程度和健康教育的到位程度。当前,健康教育方式已由传统的当面宣教向多媒体的集体式健康宣教转变,原因是省时省力,然而其具体的临床疗效方面,同层级护理的模式比较是否有明显的差别还很少有研究

[8-10]。

对于慢性的下腰痛的临床护理其本质是对患者的日常行为进行干预,需要对干预策略科学地进行设计、并对健康教育全过程做全面的组织。目前,在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全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已悄然形成,临床护理工作范围也悄然改变,临床护士也不再是以前的单一护理角色,更多的是向多元化的方式转变。很多国家及地区在护理人员的划分方面,已经开始分为不同级别等级,与此同时,对各级护理人员的具体岗位职责均做出明确划分,层级护理模式这一理念应运而生,其实质也就是根据的不同能力范围,给予最适合其能力的工作。能力强者承担更大责任,能力弱者完成本职工作[11,12]。层级护理模式在实施过程中,要将发达国家成熟的管理方法与我国国情以及医院实际情况相融合,进而形成一套有特色的“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方案,从而使原有技术资源得到最大程度开发,有效提高患者的恢复效果,调动患者的积极性。

本研究对两组慢性的下腰痛病例使用不同的护理方式,结果表明实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8.15%,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3.33%,可见两组的护理干预均有较好的临床效果,而实验组的疗效更佳。干预后2周及3个月,实验组Oswestry评分及SD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可见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效果以及临床疗效相较于对照组患者都有显著的提高。相较于常规的护理方法,层级护理模式的分工更细致,在保证患者得到充分护理干预的同时,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因此护理的有效率得到提高。此外,高级别的护理人员可以对低级别护理人员进行有效的指导,并及时指出其护理工作中出现的错误,例如对其针灸和功能锻炼的操作手法给予及时的纠正,而在常规的护理模式中,这些问题可能存在很久而未被发现,会对患者的康复造成极大的影响,在层级护理模式中,上级护士的监督作用使这种现象得到避免,保证患者接受最为有效的护理干预。此外,每一层级的护士都受到上一层级护理人员的监管,其工作态度及工作效率都会得到显著的提高。这些都导致了层级护理干预的更好的临床疗效及护理效果。

总之,相较于集体护理,层级护理可以显著提高慢性腰痛患者的症状和心理状态,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王桂荣,黄钟敏,杨凤翔.社区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健康教育方法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12,12(7):

512-513.[2]付佳,高凡.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的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3,30(22):

35-37.[3]马文庭,郑宝森.慢性下腰痛的诊断和治疗研究进展———2008

年第12

届世界疼痛大会综述之四[J].实用疼痛学杂志,2010,2(5):

65~68.[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186~201.[5]郑光新,赵晓欧,赵广林,等.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评者的可信性[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2,12(1):

13~15.[6]钟联凤,陈冰凌.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患者的全程分期健康教育[J].中国临床护理,2011,3(4):

327-328.[7]刘志荣,贾菲,翁慧,等.专业小组护理管理模式的实践与探讨[J].中国临床护理,2013,5(6):

521-522.[8]宁德花.慢性下腰痛的心理康复护理进展[J].齐鲁护理杂志,2010,11(4):

336-337.[9]黎春华,瓮长水,蒋天裕,等.5

种疼痛强度评估量表应用于老年腰痛患者的重测信度

①[J].2012.[10]吕晶,徐娟,吕传爱,等.静脉滴注参麦注射液致腰痛例护理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2007,13(11):

20-20.[11]李凤姣,李敏,肖少雄.经皮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围手术期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4):

333-334.[12]罗冠华.38

例腰痛患者中药熏蒸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与护理配合[J].医学信息,2013,11

(6):

篇3:护理干预对恶性肿瘤的影响论文

因此, 如何提高恶性肿瘤患者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据报道[2], 有效的护理干预对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有明显的提高, 且可最大程度地发挥治疗效果。

为此, 本研究对恶性肿瘤患者施行有效的护理干预, 以期改善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

资料与方法

2012年8月-2015年8月收治肿瘤术后化疗患者150例, 男98例, 女52例, 年龄35~78岁, 文化程度:专科及以上24例;癌症类型:肝癌46例, 肺癌39例, 胃癌34例, 乳腺癌31例。将上述150例肿瘤术后化疗患者按照随机对照法随机分为对照组 (n=75) 和观察组 (n=75) ,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及癌症类型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见表1。

护理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即保持病房清洁卫生, 定时消毒, 保持适宜温湿度, 指导患者合理饮食, 做好个人卫生[3]。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强心理干预和健康教育, 具体如下:心理干预护理人员以富有亲和力的方式与患者进行交谈, 了解患者内心的痛苦, 接受患者的唠叨、牢骚甚至抱怨, 对待患者的疑问耐心、细致地解答, 同时列举成功病例, 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4]。健康教育采用口头讲解、个别交谈、专题讲座、文字图片等方式向患者介绍、讲解治疗过程、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即预防解决措施, 教育患者用乐观的思维方式看待自己的病痛。

观察指标:采用SF-36生活质量量表对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进行评价, 该量表共涉及8个维度, 主要包括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和精神健康, 各条目的代数和为实际得分, 得分越高, 说明生存质量越好[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8.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对计量资料做t检验, 以 (±s) 表示。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干预前,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各维度得分及总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干预后除对照组的生理职能及总体健康得分外, 两组干预后生活质量各维度得分及总分均高于干预前 (P<0.05) , 且观察组干预后生活质量各维度得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2。

讨论

SF-36生存质量量表-健康调查简表是在1988年Stewartse研制的医疗结局研究量表的基础上, 由美国波士顿健康研究发展而来。到2002年, 我国李鲁等完成SF-36健康调查量表中文版的研制及其性能测试。该量表共涉及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和精神健康8个维度, 可敏感地反映生活质量的变化。故本研究将SF-36生存质量量表作为评价恶性肿瘤生存质量的可靠指标。本研究中, 干预前,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各维度得分及总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恶性肿瘤患者护理干预前其生存质量均较差。因此, 应加强护理干预以期改善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

由表2可见, 干预后除对照组的生理职能及总体健康得分外, 两组干预后生活质量各维度得分及总分均高于干预前 (P<0.05) , 且观察组干预后生活质量各维度得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 (P<0.05) 。说明观察组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分析原因:心理活动可以影响机体的功能, 强烈的心理问题会降低人体的免疫力, 直接影响到疾病的转归和预后, 通过心理干预可以解除患者的心理障碍, 改善不良的情绪, 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 显著提高恶性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而通过向患者传授治疗过程、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预防解决措施, 调动患者积极参与护理活动, 提高自我保健能力, 从而提高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6]。因此, 心理干预能较好地改善患者的负面情绪, 进而提高生存质量, 而联合健康教育可增加心理干预效果[7,8]。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恶性肿瘤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收治肿瘤术后化疗患者150例, 随机平分为两组,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强心理干预和健康教育, 比较护理干预前后两组生存质量变化。结果:干预后除对照组的生理职能及总体健康得分外, 两组干预后生活质量各维度得分及总分均高于干预前, 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可极大地提高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恶性肿瘤,护理干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王丽, 苏俐, 杜茂林, 等.恶性肿瘤病人生存质量的研究进展[J].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 2013, 55 (4) :77-81.

[2]王敏, 崔江河, 隗荷婷, 等.优质护理对肿瘤晚期患者疼痛的临床效果及其对患者生存质量影响的研究[J].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3, 5 (4) :458-459.

[3]李芹, 朱云, 杨韵歆.护理干预对恶性肿瘤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4, 20 (14) :1635-1637.

[4]王淑娟, 周爱勤.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对恶性肿瘤化疗患者心理的影响[J].郑州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3, 48 (3) :426-428.

[5]郑玉妹.细节护理对肿瘤术后化疗致抑郁情绪的干预价值[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 24 (11) :1245-1247.

[6]李波.对癌症手术病人健康教育的必要性[J].中国中医药杂志, 2005, 12 (9) :949-950.

[7]李玉华, 陈立章.心理干预联合健康教育对老年肺癌患者生存质量和负性情绪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5, 35 (19) :5575-5576.

篇4:护理干预对恶性肿瘤的影响论文

【关键词】心理护理干预;恶性肿瘤;住院化疗;焦虑;抑郁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psychological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patients with malignant tumor chemotherapy in 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election methods: our hospital in June 2013 to December 2014 were analyzed in 150 cases of malignant tumor chemotherapy in hospital patients,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routine nursing and psychological nursing intervention, compared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SDS and SAS scores. Results: the two groups before chemotherapy were no differences between difference of SDS and SAS scores P > 0.05; Every time after chemotherapy, observe group of SAS and SDS scores are declining, but the controls are on the rise, and every time after chemotherapy group SAS and SDS score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dat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 < 0.05. Conclusion: psychological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patients with malignant tumor chemotherapy in hospital, can to a certain extent, ease the patients' anxiety depression symptoms, treatment for malignant tumor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s worth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in the clinical practice.

Key words:psychological nursing intervention; Malignant tumor; Chemotherapy in hospital; Anxiety; depression

【中圖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2-0182-02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环境不断恶化和生活习惯不断改变,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有研究结果表明,恶性肿瘤是导致人们死亡率增加的重要因素之一。临床治疗过程中,大多数被确诊为恶性肿瘤接受治疗的病患往往表现为心理应激反应强烈或伴有显著的心理障碍现象,产生焦虑和抑郁等情绪,给治疗和康复带来了负面影响[1]。为分析心理护理干预对恶性肿瘤住院化疗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影响,选取本院收治部分恶性肿瘤住院化疗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有效改善了病患焦虑和抑郁情绪,有助于病患康复治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150例恶性肿瘤住院化疗病患,其中肺癌25例,肝癌11例,胃癌17例,鼻咽癌14例,结肠癌15例,宫颈癌12例,乳腺癌20例,卵巢癌12例,其他恶性肿瘤疾病1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75例,其中男50例,女25例,年龄23~69岁,平均年龄(55.3±6.3)岁;观察组75例,其中男49例,女26例,年龄25~71岁,平均年龄(55.8±6.2)岁。所有病患均有细胞学或病理学诊断依据;小学及以上文化,能够自行完成生命质量问卷的阅读、理解以及填写;自愿接受实验,且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病患在年龄、性别、病情类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基础性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干预,且在病患入院时和护理后,通过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患者进行焦虑和抑郁情绪的评定[3]。

1.2.1 常规护理干预:首先患者在恶性肿瘤住院化疗入院时,对病患进行健康宣教,使其对疾病有基本认识,讲解在入院期间需注意的事项等。在病患住院期间,医护人员要和病患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对病患的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表示理解,并耐心聆听和解答病患的疑问。将病患床位进行合理分配,通过合理分配保证医护人员能对其所管辖的区域进行无微不至、全程的护理服务,强化了以病患为中心的护理服务理念。

1.2.2 心理护理干预:对恶性肿瘤住院化疗病患进行全程心理干预:(1)从病患入院开始,针对病患的病情及疾病的不同阶段开展健康教育,使病患熟悉医院的环境和基本情况,缓解病患对陌生环境的抗拒情绪,并鼓励病患采取积极的态度面对疾病,积极配合治疗以及护理;(2)积极与病患进行沟通,帮助其改正对疾病的错误认知和态度,与此同时,加强对病患家属的健康教育,充分发挥家属的积极作用,给予病患精神上的支持;(3)告知病患本院的日常安排和治疗方案,选择有显著疗效的病例,让病患重拾信心和勇气,与病魔作斗争;(4)医护人员采用积极的语言和病患进行沟通,转移病患对疾病的注意力,陪伴病患做其喜爱的事情,如下棋、看电影等,让病患保持乐观的心态。

1.3 评定标准[4] 通过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对病患的心理状况进行评定。所有量表均采取统一的指导语,首先向病患进行详细解释,征得病患同意后进行填写,分别对病患化疗前、4次化疗后进行问卷调查。其中SDS分数低于50分为正常,50~60分为轻度抑郁,61~70分为中度抑郁,大于70分为重度抑郁;SAS分数低于50分为正常,50~60分为轻度焦虑,61~70分为中度焦虑,70分以上为重度焦虑。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包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平均值 标准差( )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化疗前及四次化疗SAS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化疗前SA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每次化疗后,观察组SAS评分均呈下降趋势,但对照组均呈上升趋势,且每次化疗后观察组S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化疗前及每次化疗后SDS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化疗前SD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每次化疗后,对照组SDS评分均呈上升趋势,观察组呈下降趋势,且每次化疗后观察组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临床研究表明:通过对恶性肿瘤住院化疗病患实施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病患焦虑和抑郁情绪,对病患康复治疗有重要意义。心理因素能通过改变机体的免疫系统的活动影响恶性肿瘤的发展,因此减轻心理困扰可以减少癌症病患的数量。与此同时,心理治疗能够有效的缓解病患的焦虑以及抑郁情绪,让病患能进行有意识的行为活动,能更加理智的看待自身[5]。

让病患了解自身病情能够帮助病患认清自己所处状态,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缓病患的负面情绪。有利于病患在治疗过程中,减少不配合等不良行为的发生率,帮助病患调整情绪能够使其得到精神上的支持,使病患的不安感觉减轻。

本研究结果表明:进行常规护理干预的对照组患者化疗后,由于时间的拖延和化疗后毒性的积累,病患的焦虑抑郁情绪逐渐恶化;而给予心理护理干预的观察组患者化疗后,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得以缓解。

由此可见,对恶性肿瘤住院化疗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对于恶性肿瘤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思奇.心理护理干预改善住院恶性肿瘤患者心理状况临床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23(12):7466.

[2]陳李芝.心理护理对恶性肿瘤住院病人心理状况影响效果观察[J].健康必读杂志,2013,(2):192-193.

[3]张静.心理护理干预对恶性肿瘤住院化疗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影响[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23(2):729.

[4]管健,介小霞.心理护理干预改善住院恶性肿瘤患者心理状况临床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32):282-283.

篇5:护理干预对泌尿科患者病情的影响

方法 选取本院1月~6月的泌尿科患者70例进行分析,对于这些泌尿科患者在进行进行常规护理的基础之上,对患者进行相应的护理干预,总结护理对于这些泌尿科患者的`影响,并且进行总结归纳。

结果 通过对于这些泌尿科患者的诊断和进行对应的护理,所有的患者的病情都有明显的好转,在治疗期间没有出现较为严重的病发症。

通过对于护理干预的调查报告显示,51例患者对于护理效果极为满意,15例患者表示对护理效果较为满意,3例患者认为护理效果一般,2例患者认为护理效果不理想。

结论 对于泌尿科患者的治疗过程中,采用相应的护理干预对于患者的康复有着显著的作用和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泌尿科;护理干预;影响

泌尿科疾病与其他的疾病有所不同,其临床特点与其他的疾病也有显著的差异,要想做好泌尿科患者护理工作,必须加强与患者以及患者家属的交流,提升患者和患者家属对于治疗以及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

除了日常工作中的护理工作以外,还要针对于每位患者的特殊病情制定出一套适合患者特殊的护理方案,进行全方位的护理干预,使患者的身体得到良好的恢复。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患者70例,其中男44例,女26例,年龄22~60,平均年龄43岁,在所有的病例中有泌尿系结石25例,泌尿系统感染18例,前列腺炎5例,泌尿系统感染22例。

对于以上的泌尿科患者进行临床治疗以及相应的护理干预,并进行结果统计。

1.2方法

1.2.1常规护理 常规护理指的是对于泌尿科患者在进行相应的治疗时的病情发展状况进行定期观察、记录,对于患者的各种体征进行定时的检查并且做相应的记录。

对于入院治疗的泌尿疾病患者,要注意记录患者是否存在排尿困难、尿流中断以及排尿等待等现象,记录下疼痛的时间以及疼痛发生的位置,疼痛发生的频率,并且要把记录单交给患者的主治医师。

对于患者出现尿失禁的情况,护理人员要记录下尿失禁的持续时间以及发生频率。

当泌尿疾病患者出现血尿时,护理人员要进行严密的观察和记录,记录患者血尿的颜色、是否有血块存在以及患者是否全程都是血尿。

需要说明,常规护理是护理工作的基础,密切关注患者的心理变化,并且观察患者24h的尿量变化。

对于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需要按照医院的相关规定对于患者的导尿管以及造瘘管进行观察,并且给以详细的记录,保证患者的导尿管自己造瘘管十分通畅,因此,在进行常规护理时要十分谨慎细心。

1.2.2多尿期护理 当患者进入多尿期的时候,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尿量以及患者的血压情况,量出为入。

护理人员首先应该做的就是对尿道管的滴数进行记录,同时护理人员还要对补液管的滴数进行详细的记录,使两者达到平衡,使患者能够及时的排出体内的毒素。

在发生较大的变化时,护理人员要根据相关指标进行补液,此时护理人员要控制补液的量防止患者出现肺水肿以及心衰的临床症状。

护理人员在患者的多尿期要注意观察患者的血尿常规、电解质以及尿比重等相关的指标。

每天定期监测患者电解质的相关指标,以便在出现异常时进行及时的调整或者进行补充。

如果患者在多尿期时,患者的尿量没有达到峰值,护理人员应该及时对于患者的血压以及尿量进行相关检查。

如果患者的血压低且尿量少的时候,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多巴胺静脉滴注,以便维持患者保持正常的血压,通过改善患者的血压来使患者的尿量增加,达到正常的尿量水平。

1.2.3术后护理 术后护理是对于进行手术后的泌尿患者进行护理干预以谋求更好的治疗效果。

术后的护理干预措施包括以下几点:护理人员要定期对于泌尿患者的尿道进行消毒棉球擦洗,保持尿道的清洁,防止出现术后感染的状况,护理人员还要保持医疗器械的安全畅通性,包括保证患者使用的各种医疗导管的安全性,牢固性,避免导管因为各种因素出现掉落、弯曲的现象,确保导管的引流畅通性。

护理人员要定期更换导管,一般的更换周期为2w,在更换导管时要保证导管清洁,无污染。

在进行护理干预时,护理人员要按照规定记录患者的尿量、尿液的颜色等,做到密切观察,如若出现尿液混浊、出血、结晶的现象要及时通知主治医生。

1.2.4腹膜护理 通常情况下,患者在进行手术以后需要以排气的方式排出肠道内的积气和预防出现腹胀,在护理的过程中,许多患者出现了持续的腹胀的情况,对于这种情形,护理人员通过帮助患者进行下地活动来改善腹胀的情况。

此时要对患者进行肛管排气或者肠胃减压手段来缓解患者持续腹胀的情况,在进行相关的排气之后,定时给予患者喂食半流食,并且注意常规补液,在此过程要严密监视患者的病情发展,时刻做好病情记录。

1.2.5出院健康指导 在泌尿科患者出院时,要积极对于患者进行有关方面的健康指导,虽然患者经过医生的治疗病情大大好转或者已经康复,但是仍然不排除由于饮食或者其他行为不当引起患者疾病反弹或者旧病复发。

所以,在患者出院之前,护理人员要对于患者进行相应的健康教育,并且告知患者注意观察尿液颜色,患者要按期回医院进行复诊,如果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到医院接受诊断和治疗。

2 结果

通过对于所选的患者进行相应的护理干预,所选患者的病情都有明显的好转,所有比例都没有出现比较严重的并发症,通过对于护理干预的调查报告显示,51例患者对于护理效果极为满意,15例患者表示对护理效果较为满意,3例患者认为护理效果一般,2例患者认为护理效果不理想。

3 小结

随着人们对于医疗效果的要求逐步升高,人们由于饮食以及其他方面的影响,泌尿疾病的患者数量逐渐增加。

泌尿科室是医院的主要科室之一,住院人数较多。

通过护理干预对于泌尿科患者康复的影响调查,我们不难发现,护理干预能够对于泌尿科患者的治疗以及康复起到积极的作用,能够提升患者的满意度和缩短治疗时间,并且能够明显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几率[1-3]。

参考文献:

[1]彭林辉,霍枫,詹世林.腹部切口脂肪液化防治体会[J].腹部外科,2006,(06):1003-5591

[2]壬颖,李秀云,汪晖,曾铁英.“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试点病房的运作与成效护理研究[J].护理学报,2009,(12):39-41.

[3]罗玉红,刘沛珍,柯志丽.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实施体会[J].护理学报,2010,(08):58-61.

篇6:护理干预对恶性肿瘤的影响论文

摘要:目的 探讨心理干预护理对产后出血产妇所致焦虑、抑郁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 70例产后出血产妇, 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心理干预护理;使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测评两组产妇的心理状态, 评价心理干预护理效果。结果 对照组SAS、SDS评分干预前、后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SAS、SDS评分干预前、后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后两组SAS、SD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对产后出血产妇实施心理干预护理可明显改善其焦虑和抑郁情绪, 临床可大力推广应用。

关键词:心理干预护理;心理状态;产后出血

产后出血(postpartum hemorrhage, PPH)是指胎儿娩出后24 h内失血量≥500 ml, 剖宫产时≥1000 ml, 是分娩期的严重并发症[1]。产后出血其主要原因有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裂伤及凝血功能障碍等[2]。出血不仅导致产妇发生生理变化, 还对产妇的心理产生巨大影响, 如易产生烦躁、紧张、焦虑、抑郁、恐惧等负性情绪;不良的心理反应容易加重病情, 尤其是焦虑、抑郁情绪可以使产妇出现产后心理障碍, 严重的会出现产后抑郁症。心理干预护理是以心理支持为基础, 将应激处理、健康教育与应对技巧有机结合, 鼓励患者说出所想的问题和心理矛盾, 从更深层次改变其错误认知, 改变其对疾病不正确的观点, 教会患者正确的应对方式和技巧, 帮助患者分析和认识存在的问题, 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提高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和适应应激能力, 积极应对各种不良刺激, 从而减轻抑郁、焦虑症状的发生[3]。对于产后出血产妇, 加强心理干预护理, 可以减轻其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 有利于促进疾病的康复。本文对70例产后出血患者分组后分别实施两种护理模式, 观察其在改善产后出血所致产妇焦虑和抑郁方面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1月~12月三明市某三甲综合性医院妇产科产后出血的产妇70例,平均年龄25.5岁;初产妇48例, 经产妇22例;顺产52例, 剖宫产18例;出血原因:宫缩乏力51例, 产道损伤10例, 胎盘残留9例;排除有传染病史及凝血功能障碍、精神障碍产妇;将70例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35例。两组产妇年龄、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同时, 产妇及家属均同意参与该研究, 该研究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符合伦理要求。

1. 2 治疗方法 两组产妇均按产后出血治疗原则进行治疗, 即针对出血原因迅速止血、补充血容量、纠正失血性休克、防治感染等。

1. 3 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实施心理干预护理, 具体方法包括:①评估心理状况及实施心理干预:经积极治疗, 病情稳定后应详细评估产妇的一般情况及观察情绪状态的变化;询问产妇对本次分娩的期盼和实际体验;回忆分娩情景的频率;对分娩的感觉;观察母婴之间接触和交流情况;重点了解产后出血产妇有无焦虑、抑郁情绪, 针对发现的问题给予相应的心理干预护理。②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加强与产妇的沟通, 聆听产妇的倾诉, 理解产妇的感受, 了解其所担心的问题及其程度, 给予针对性的解释。用产妇能听懂的语言进行交流, 语言亲切, 态度和蔼, 不断给予精神上的安慰, 鼓励和表扬产妇。要尊重产妇并给予同情, 不向产妇提要求或强制其做决定, 并接受各种行为表现。应耐心的向产妇讲解治疗及检查的目的, 通过交谈、抚摸、握手等方式转移产妇的注意力。尽量满足其合理要求, 让产妇积极配合治疗护理工作。③实施认知行为干预:因大多数产妇缺乏必要的常识,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重视新生儿性别, 易出现情感脆弱、焦虑等不良情绪[4], 所以应侧重改变产妇的错误认知, 指导其进行放松训练, 并针对其存在的困惑进行疏导, 让产妇消除顾虑, 放松心情, 精神愉快, 使其树立乐观自信的心理, 积极配合治疗[5]。④争取家庭社会支持:家庭支持可以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 医护人员应主动给予产妇关爱与关心, 使其增加安全感。同时, 争取家属关心、照顾及支持并做好出院指导。两组产妇分别在分娩后第1天(干预前)及出院前1天(干预后)评估其焦虑、抑郁程度。

1. 4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使用Zung开发的SDS和SAS对两组产妇在心理干预护理前、后焦虑程度以及抑郁程度进行评测。评估两组产妇干预前、后的焦虑、抑郁程度。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干预前观察组和对照组SAS、SDS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SAS、SDS评分在干预前、后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SAS、SDS评分在干预前、后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后两组SAS、SDS评分组间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2。

三、小结

篇7:护理干预对恶性肿瘤的影响论文

护理干预对孕妇膳食营养状态与体重的影响 作者:李爱群

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2年第10期

【摘要】目的:探讨针对孕妇膳食的护理干预对体重及孕妇营养状态的影响。方法:本次研究选择的对象共200例,均为我院2010年2月至2012年2月行产前检查至分娩的初产孕妇,按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划分,对照组行常规干预,观察组行针对体重及孕妇膳食营养状况的护理干预,现回顾性分析资料。结果:观察组100例中,巨大儿1例,占1%,其它均为正常儿,对照组100例中,巨大儿7例,占7%,其它均为正常儿,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

篇8:护理干预对恶性肿瘤的影响论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2月~2011年2月我院收住入院的妇科肿瘤患者44例。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WHO的诊断标准, 确诊有肿瘤的存在, 采用WHO标准化疗方案进行化学治疗。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护理干预组和对照组, 每组22例。其中护理干预组中宫颈癌14例, 卵巢癌3例, 子宫内膜癌4例, 输卵管癌1例;平均年龄 (58.36±6.48) 岁, 生活质量评估量表总分 (52.34±7.38) 分, 护理评估量表评分 (8.8±2.21) 分。对照组中宫颈癌15例, 卵巢癌4例, 子宫内膜癌3例;平均年龄 (59.21±6.83) 岁, 生活质量评估量表总分 (53.35±8.08) 分, 护理评估量表评分 (8.4±1.56) 分。两组在年龄、生活质量评估量表总分、护理评估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定时测量体温、脉搏、心率、呼吸、血压;保持环境整洁安静、疾病相关知识宣教、出院指导等。干预组除常规护理外, 实施护理干预措施, 包括加强心理指导、完善健康教育工作、化疗过程护理。出院后嘱病人每月来院复诊, 少数通过电话随访3~12个月。

1.2.1 加强心理指导

术后患者担心生命是否能延续、是否能顺利渡过化疗阶段、不能生育、性生活的改变、担心高昂的化疗费用等。通过观察病人的情绪变化, 及时发现抑郁、焦虑、悲观失望等负性情绪, 并针对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文化程度、心理状况等制订个性化心理护理计划。

1.2.2 开展健康教育工作

利用健康教育宣传栏、发放健康教育手册、播放电视录像等方式开展健康教育。每周定期组织病人及其家属进行恶性肿瘤相关知识学习, 介绍妇科恶性肿瘤的病因、临床表现以及化疗期间注意事项和并发症的预防措施等相关知识, 提供疾病最新医疗信息以转变患者对肿瘤的错误认识, 增强病人的健康意识和加强自我保护。

1.2.3 化疗过程护理

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 选择最适合的静脉穿刺途经。在患者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我们首选静脉留置穿刺术。静脉留置穿刺术具有穿刺次数少, 输液渗漏率低的优点[2], 而且保证了静脉用药的持续性, 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化疗时责任护士每半小时巡视1次患者, 严密观察患者的输液反应, 观察患者有无不良反应, 发现情况立即通知当班医生, 及时处理。

1.2.4 效果评定

护理干预组治疗3个月后, 由专职护士通过护理评估量表评分和生活质量评估量表进行评估, 问卷包括4个维度:躯体领域、心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生活环境领域, 得分越低, 表示生活质量越好。

1.2.5 统计学方法

采取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干预组治疗3个月后, 生活质量评估量表评分和护理评估量表评分与治疗前相比有很大程度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差异 (P<0.01, P<0.05) ;对照组治疗3个月后, 生活质量评估量表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护理评估量表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变化;两组治疗3个月后, 生活质量评估量表评分和护理评估量表评分比较,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2。

注:与治疗前相比较, *P<0.05;与对照组相比较, ▲P<0.05。

注:与治疗前相比较, *P<0.05;与对照组相比较, ▲P<0.05。

3 讨论

现代护理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 关注人的价值, 自由和发展[3]。新的医学模式是生物、心理、社会等因素构成的开放性有机整体, 护理工作要求以患者为中心, 以满足患者身心需要, 恢复健康为目的的整体护理工作模式[4]。在治疗的过程中, 要求尊重患者的权利、情感、人格和隐私权, 满足患者的个体需求, 实现对人的整体关怀, 实行人性化护理干预措施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好手段和方式和医学模式改革的必然结果[5]。

本研究显示, 采取积极的心理干预措施, 通过积极地语言引导和情感支持、鼓励, 采用暗示、启发等手段, 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 对其负性情绪进行疏导, 可提高其应对能力,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激发病人战胜疾病的勇气, 积极配合完成化疗。促使病人积极参加社会活动, 转化病人角色, 可唤醒病人家庭及社会角色感, 获得更多归属感及社会认可感, 使病人持续得到来自家庭及社会的关爱。

摘要:目的 探讨人性化护理干预措施对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通过生活质量量表和护理评分量表测评, 来评定人性化护理干预措施对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 护理干预组治疗3个月后进行生活质量评估量表评分和护理评估量表评分, 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治疗3个月后生活质量评估量表评分和护理评估量表评分, 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治疗3个月后生活质量评估量表评分和护理评估量表评分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对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实施护理干预, 可改善其生活质量。

关键词:妇科恶性肿瘤,护理干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姜丽, 艾莉莉.医院人性化护理服务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实用医学杂志, 2007, 2 (7) :124-125.

[2]戴琴, 刘丽, 尤国美.化疗静脉渗漏的系统管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02, 37 (9) :749-750.

[3]郑美华, 罗斌, 黄育玲, 等.人性化护理服务对恶性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0, 10 (32) :7875-7876.

[4]王桂花, 刘丽华.人性化服务在肿瘤病人中的应用及护理对策[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07, 26 (10) :1030-1031.

[5]王跃军, 陈珍红.个性化护理干预对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J].护理管理杂志, 2008, 8 (1) :10-12.

篇9:护理干预对恶性肿瘤的影响论文

【关键词】综合性护理干预;高能超声聚焦刀;恶性肿瘤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449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666-01FEP-BY02型高能聚焦超声刀是一种非侵入性局部治疗实体肿瘤的新技术,该方法是利用超声波穿透软组织并能聚焦的物理特性,将体外电声换能器产生的多束超声波聚焦于肿瘤病灶,通过高温效应、空化效应和机械效应,使肿瘤组织发生凝固性坏死,具有像外科手术一样精确灭活病灶的能力[1]。它具有无创性,无痛苦,无辐射,无需麻醉,对各种肿瘤有良好的效果。对于新技术,患者和家属都缺乏认知,持有怀疑的心理,尤其对治疗过程存在恐惧,对治疗效果存在顾虑等。所以在患者接受治疗时,我们采用了综合性护理干预,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

本组54例病例,男35例,女19例,年龄15-83岁,平均61岁,其中胃癌腹腔转移11例,肝癌13例,胰腺癌12例,胃癌肝转移2例,门静脉癌栓2例,胆管癌3例,直肠癌腹腔转移2例,食管癌术后腹腔转移3例,右髂窝转移性鳞癌1例,直肠癌术后膀胱占位1例,子宫内膜癌腹腔转移1例,卵巢癌1例,十二指肠间质瘤术后肝转移1例,卵巢癌腹腔转移1例,均按临床诊断标准确诊,所有患者都经超声定位显示肿瘤位置后行高能聚焦超声刀治疗。2综合性干预

2.1治疗前干预

2.1.1认知干预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讲解FEP-Y02型高能聚焦超声刀是一种新的治疗肿瘤的手段。大多数患者对其所知甚少,治疗前,患者也许已施行了手术、化疗、放疗等,化疗的不良反应和经济负担使患者和家属顾虑重重。对此,我们对其详细介绍该治疗的优点、作用机理、疗效等,增强患者对超声刀治疗的信心,介绍术后不良反应轻,一般可能出现肢体麻木、疼痛等,主要是被动固定体位、神经血管受压引起,治疗停止后可缓解,消除患者的心理顾虑,安心接受治疗和护理。

2.1.2情绪干预告诉患者护士将陪伴于治疗始终。对于患者与家属所顾虑的问题,给予恰当的解答。加强与家属的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患者的信任,争取家属在心理、经济上积极支持与配合,使患者感受到亲情,同时介绍手术的安全性,让其了解治疗医师的技术及治疗护士的资历,手术设备的可靠性与先进性,充分利用鼓励、支持、暗示等心理治疗手段,调整稳定患者的情绪[2]。

2.1.3行为干预患者在接受治疗前有紧张、恐惧情绪。部分患者在治疗前出现肢体不自在抖动、便意等不自主的思想活动,护理人员及时给予心理疏導,为患者准备好便器,必要时使用约束带。指导患者进行特殊的行为训练,如教会患者进行肌肉松弛练习,平静呼吸。防止过度呼吸影响治疗部位的准确性。

2.1.4应用社会家庭支持系统社会支持作用不仅提供物质上的帮助,还给予患者精神上的支持,使患者不感到孤独无助。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可使患者压力的强度相对降低。护理人员通过沟通了解患者的家庭状况,鼓励家属、亲朋好友经常来陪伴,参与患者的治疗过程,告诉家属、朋友等社会支持对患者治疗的重要性,建议他们除了物质支持外,更多给予体谅和尊重。使患者心情愉快,体验到家庭的温暖和关怀。

2.2治疗中干预

2.2.1环境干预保持安静的治疗环境,噪音刺激包括机械摩擦声和人为噪音降低至最低限度,室温控制在23-250C,湿度控制在40%-60%左右,室内采用绿色基调,摆放新鲜绿色植物,并予布帘屏风遮挡患者,以保护其隐私部位。使患者感到一种生命的力量。同时,根据患者的喜好,播放轻松,欢快、和谐悦耳的音乐,优美的旋律能调节大脑边缘系统和脑干网状结构的功能,直接改善精神状态,转移注意力,使人放松,起到镇静、镇痛、调整心率、降低血压、改善肌肉紧张程度的作用[3]。

2.2.2术中护理干预治疗中,让患者取舒适的体位,必要时膝下、腰部垫软枕,护士站在治疗床一侧,轻轻抚摸患者的肢体,肩部→上臂→前臂→手掌或下肢臀部→大腿→小腿→足部,力度适中。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减轻患者的紧张情绪,保障了治疗的顺利进行。部分患者由于空腹等待时间较久,治疗过程中给予口服糖果或者巧克力,以减轻头晕乏力、恶心、肌肉颤抖等低血糖反应,保证治疗的安全性。

2.3治疗后干预

2.3.1心理干预患者手术结束后,很想知其治疗情况及疗效,护理人员主动积极给病人以安慰和鼓励,运用有关心理学及相关医学知识帮助病人答疑解惑,以真诚的情感言行赢得病人的信任,还可介绍以往治疗的成功病友与其交流,减轻患者的顾虑,对于患者担心治疗次数、费用,护理人员应加强与家属的沟通,提醒家属无论在治疗上还是心理上都要持续给予最大的安慰和支持。3结果

本组患者经综合性干预后,有51例情绪稳定,在设定的时间内顺利完成治疗,且功率在500W以上,无不良反应;2例出现恶心、呕吐,功率在400W以下;1例皮肤有散在红点,功率在350W以下。4结论

4.1综合性护理干预在高能聚焦超声刀治疗恶性肿瘤患者中,是一项科学有效的护理配合。能使患者消除思想顾虑,情绪稳定,对热的耐受性增加,都能在设置的时间内按时完成治疗。本组有26例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如食欲增加、疼痛减轻、肿瘤局部控制,这些临床症状的缓解,让患者看到了希望。对肿瘤患者缓解临床症状,延长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具有实际意义,说明合理的护理,是治疗成功的重要环节。

4.2综合性护理干预是肿瘤治疗中一项重要的护理工作,丰富了整体护理的内涵,提升了护士的形象。通过对本组患者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系统连续性干预,使得患者能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配合治疗,对患者的情绪、热耐受程度等都有明显的稳定作用,既改善了症状,又提高了存活质量、存活率。因此综合性护理干预在高强度聚焦超声刀治疗恶性肿瘤患者中效果理想,值得临床推广使用。参考文献

[1]黎建军,徐国良,古模发,等.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腹腔肿瘤的并发症分析.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7,10:797-799.

[2]郑灵,郭莉芳,田荣,邱丽琴,邱锦芳.术前综合干预对乳癌根治术患者的效果分析.当代护士,2011,12:85-86.

上一篇:优美的排比段下一篇:评语评价在教学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