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协商示范经验材料

2024-05-09

社区协商示范经验材料(精选4篇)

篇1:社区协商示范经验材料

议事协商五步走 巧解社区治理题

XX区XXX街道(2017年8月)

XX街道坐落于XXX,始建于1985年,是一个有着30多年历史的老旧社区。2015年XXX区创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工作开展以来,社区在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领导和区民政局的指导下,始终坚持以党建工作为引领,以提升自治能力和服务水平为目标,充分发挥议事协商组织作用,引领居民有序参与社区建设,不断社区推进治理和服务创新再上新水平。

一、健全工作机制,实现程序规范化

社区紧紧围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优化管理、维护稳定的中心任务,以服务居民群众为主线,坚持把议事协商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结合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居民议事协商工作流程》,以工作标准体化推进程序规范化。坚持广泛协商,针对不同渠道、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特点,合理确定居民切身利益的公共事务、公益事业;当地居民反映强烈、迫切要求解决的实际困难问题和矛盾纠纷等协商主要内容,搭建了社区决策、听证、协调、咨询等4类协商载体,制定了提议、告知、协商、决策、反馈、监督5项基本流程,建立了“阳光议事厅”,定期组织召开由大党委成员单位、物业服务企业及社区社会组织负责人参加的议事协商会议,交流工作经验,研究社区重大 事项,共同参与社区建设,初步建立了由社区党委领导,社区居委会主导,物业服务企业、社区社会组织、辖区单位和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的议事协商工作格局。

二、推进良性互动,实现主体多元化

议事协商,就是要以居民为中心,变被动协商为主动协商,实现由“为民作主”到“由民作主”的转变。社区在议事协商中,注重拓宽参与范围,通过协同共治推进协商主体多元化,进而解决群众个性化诉求,推进社区治理和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在实际操作中,坚持居民代表会议、居务公开等制度,推行“一核多元”的主体参与模式,即以社区“两委”为核心,事务相关方共同参与,结合参与主体情况和具体协商事项,依托圆桌会、恳谈会、评议会等传统平台,采取社区党员议事会、居民议事会、物业联席会、小区协商、楼栋协商等形式,带动老年群体开展灵活多样的协商活动。通过社区微信公众号、小区业主QQ群等平台,面向中青年群体有效搜集社情民意,开展线上协商。请社区“两代表一委员”、居民代表、街道科室等介入协商活动,充分实现各方平等友好协商、思维有效激发。

三、探索工作模式,实现协商科学化

在工作实践中,社区逐步探索出“X+6”民主议事协商工作模式,引导居民有序参与参与社区建设。“X”,即X种方式广收议题,开辟专题会议、问卷调查、入户走访、电话邮箱、新媒体平台等多种渠道收集议题,最大限度地做到社情民意全掌控。“6”,6步议事协商规范流程,确定协商议题和主体、召开 协商会议、公告协商结果、运用协商结果、实施过程监督、居民满意度评价。社区通过对民主议事协商工作模式的探索,规范社区协商制度,引导居民增强协商意识,积极主动参与协商,监督协商成果的落实,形成了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建设,多路径收集议题、分层次协商议事、按流程逐步落实的社区协商治理新格局。

四、充分运用成果,实现评价制度化

老旧社区停车是社区治理中的“老大难”问题,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社区通过微信公众号、宣传栏等方式向居民征集解决办法,组织社区居民代表对办法进行筛选或提出其他意见,最终大部分居民赞成减少荒废绿地,规划停车位。为此,社区协调物业服务企业、园林、市政、社区党员代表、楼栋长代表、有车居民代表、无车居民代表等7方进行了多次协商。最终,协商通过在保证小区整体绿化面积合格的基础上,取消一定比例的荒废绿地以增设车位。社区负责对小区全部居民家庭用车进行登记,园林部门规划处退率换车位草图,物业公司对停车线进行规划,园林、市政部门联合进行施工,社区居民对实施过程及长效机制进行监管,并按照规定停车。问题解决后,充分运用协商成果,及时建立了协商成果采纳、落实和反馈制度,明确需要议事协商组织落实的事项,议事协商组织应当及时组织实施,落实情况在规定期限内通过居务公开栏、新媒体平台、居民评议等渠道公开,接受居民监督,居民有权对协商结果、落实情况、长效管理等内容进行评价,评价成绩将 作为社区工作者绩效考核的重要参考,与收入直接挂钩。

五、提高治理能力,实现协商经常化

引导居民参与到社区决策前的协商、社区决策中的实施和社区决策后的评价,用居民习惯的方式来解决身边的问题,提升居民参与协商的能力,通过广泛政策宣传和专题培训等多种方式,营造社区协商的良好氛围,形成了居民与社区的良性互动,促进基层民主实践的健康有序发展。早治,把问题解决在萌芽。坚持问题导向,对损害公共利益的问题早发现、早治理,主动出击。微治,让老邻居变成新朋友。在处理邻里、家庭矛盾时善于“开小会”、把会开到居民家里,引导他们自己解决矛盾纠纷。巧治,调动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善于发现和培育草根领袖,发展院落、楼门、社会组织自治等民主形式,拓宽社区参与渠道,健全民情恳谈、社区听证、社区评议等对话机制,广泛开展政策宣传,普及法律知识,帮助城乡居民掌握并有效运用协商的方法和程序,在社区内营造关心、支持、参与议事协商的良好氛围,倡导协商精神、培育协商文化,引导居民积极参与协商活动。

小到居民家事,大到小区难事、社区要事,都可以进“社区议事厅”讨论、商量,意识协商模式的探索使居民有了反映问题、商议问题、解决问题的渠道,在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化解社会矛盾、提升社区服务水平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篇2:社区协商示范经验材料

一、主要做法

2014年,xx市在9个村(社区)开展了民主协商试点,出台了《关于推进基层协商民主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2015年,将试点范围扩大到112个村(社区)。在总结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制定下发了《关于在村(社区)全面推进基层协商的若干意见》和《村(社区)民主协商操作工作手册》,在全市范围内推进村(社区)民主协商工作。主要做法是:

(一)搭建协商平台。与“民情家访”工作相对接,在全市村(社区)建立统一的常设协商议事机构——民情理事会。规模较大、人口较多的村(社区),根据实际情况,以村(居)民小组、自然村(社区网格)为单位建立民情理事会。目前,全市建立村(社区)民情理事会2458个,实现了村(社区)的全覆盖。同时,明确村民理事会“两个必须两个不能”的职责定位:民情理事会必须在村(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下,依法有序开展工作,根据工作需要召开协商议事会议,利用村(社区)现有办公活动场所开展协商议事;

民情理事会开展民主协商必须遵守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在《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等有关村(居)民自治范围内开展。民情理事会不能取代村(居)民会议和村(居)民代表会议;

不能侵犯法律赋予村(居)民会议和村(居)民代表会议的权力。

(二)明确协商主体。着眼于实现最广泛的协商、保障各方面利益相关者的协商权利,协商主体由常任理事会成员、非常任理事会成员和其他成员构成,总人数为单数,基层干部占比不超过三分之一。一是常任理事会成员。设理事长1人,一般由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担任。成员5—7人(含理事长),按照“代表性、公认性、稳定性”的原则,统筹考虑从村(社区)党组织、村(居)民委员会、村(居)务监督委员会、驻村(社区)单位、物业服务企业、业主委员会等人员中产生,注重吸纳威望高、办事公道的老党员、老干部参与。二是非常任理事会成员。成员5—7人,从农民合作组织、社区非公组织和社会组织、居民代表中产生,注重吸纳“两代表一委员”、辖区在职党员、基层群团组织负责人、村(社区)志愿者以及社会工作者、法律工作者等专业人士参与。三是理事会其他成员。即其他利益相关方,根据协商议题需要确定,所有利益相关方都可以作为协商主体。常任和非常任理事会成员由村(社区)党组织提名,公示7天后,经村(居)民会议或村(居)民代表会议选举产生。常任理事会成员实行任期制,参照村(居)委会成员任期执行。同时,设名誉理事长1人,由“民情家访”挂点领导或乡镇(街道)领导担任,主要帮助解决村(社区)一级无法解决的问题。

(三)规范协商内容。坚持广泛协商,注重合法有效,针对不同渠道、不同层次、不同地域特点,明确了协商内容“五议三不议”:“五议”,即经济社会发展中涉及当地居

民切身利益的公共事务、公共环境、公益事业;

当地居民反映强烈、迫切要求解决的实际困难问题和矛盾纠纷;

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重点工作部署在村(社区)的落实;

法律法规和政策明确要求协商的事项;

各类协商主体提出协商需求的事项。在农村,还把村级集体资源资金资产的使用和分配、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等事项作为重点协商内容;

在社区,把物业服务、文明行为规范养成等事项作为重点协商内容。“三不议”,即对明显违反党的政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事项;

上级党委、政府有明确要求、明文规定必须执行的事项;

明显带有歧视性、不公平的事项,不予商议。通过明确“什么可以议、什么不能议”,合理界定协商议题的边界范围,最大限度保证了协商成果合法有效。

(四)规范协商程序。结合实际,规范了协商议事的6个基本环节:一是收集问题。村(社区)“两委”和理事会,通过民情家访、热线电话、qq群、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渠道,收集群众反映的问题并建立台账。二是拟定议题。村(社区)党组织对收集到的问题进行集中研究,初步确定协商议题,然后提交村(社区)“两委”会议审议确定协商议题。三是议前调研。理事会成员就协商议题广泛听取各方意见,拟定协商议事方案,根据协商议题明确协商主体,并通过多种方式,提前向参与协商的各类主体通报协商内容和相关信息。四是多方商议。理事会召开协商议事会议,开展民主协商,确保各类主体充分发表意见建议,形成协商结果。其中,对涉及面广、事关村(社区)公共事务、公共矛盾、公共秩序管理、公共设施建管用以及村(社区)党组织管理权限内应“还权于民”的其他事务等五类议题,理事会以民主恳谈会、民主议事会、民主说事会等形式进行“座谈式”协商;

对专业性技术性强的议题,以理事会牵头召开民主评议会、决策听证会、村(居)民论坛等方式,邀请相关专家学者、专业技术人员、第三方机构等作为协商主体参与协商并进行论证评估;

对涉及面小的议题,主要是涉及面较小的矛盾纠纷,由村(社区)干部和理事会成员以民情恳谈日、警务开放日、妇女之家等平台,通过“面对面”交流、“串门式”谈心等形式进行协商;

对通过协商无法解决或存在较大争议的议题,提交村(居)民会议或村(居)民代表会议决定;

对涉及多个村(社区)的议题,由乡镇(街道)牵头开展协商。五是公开结果。形成协商意见后,将协商结果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会议决议、计划方案、口头协定等形式确定,通过村(居)务公开栏、村(社区)微信平台等渠道进行公示。六是监督执行。按照“谁负责、谁执行”、“谁受益、谁监督”的原则,分类抓好协商结果的落实。对需要村(居)民遵守的事项,重点是村(社区)公共秩序、公共环境、文明礼仪等需要村(居)民共同遵守的协商结果,通过订立村规民约、居民公约,作为全体村(居)民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固化下来,村(社区)“两委”和理事会教育引导群众自觉执行、相互监督;

对需要村(社区)落实的事项,村(社区)“两委”及时组织实施,落实情况在规定期限内通过多种形式公开,接受各利益相关方对协商结果落实情况的监督,涉及资金使用的,由上级纪检监察、财政、审计等部门参与监督;

对需要上级有关部门落实或帮助落实的事项,以及受政府或有关部门委托的协商事项,村(社区)党组织在形成协商结果后及时向基层政府或有关部门报告。基层政府和有关部门认真研究吸纳,帮助协调解决,并以适当方式反馈。

二、主要成效

(一)进一步强化了村(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村(社区)党组织运用理事会这个民主协商的有效平台,一方面对协商议题、协商程序进行把关定向,另一方面积极

引导群众广泛参与、有力推动协商成果落实,变大包大揽为组织引导,变“替民做主”为“让民做主”,既有效发挥了党组织的组织领导协调推动作用,又充分发扬了民主、汇聚了民智、凝聚了民心,进一步强化了村(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

(二)进一步培养了村(社区)后备力量。理事会成员在村(社区)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较高的公认度。在村(社区)党组织的引导下,一批有声望、可信任度高、人缘好的村(社区)意见领袖进入理事会,同时通过民主协商的实践锻炼,一批素质好、热心公益事业的理事会成员也逐步成为意见领袖,他们在正确引导舆论、宣传发动和示范带动群众参与村(社区)事务管理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村(社区)“两委”开展工作可依赖的重要力量。其次,通过开展村(社区)民主协商,理事会中的党员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村(社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在群众中的威信不断提高,一大批奉献精神好、服务能力强的理事会成员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理事会成员成为发展党员的“源头活水”。再次,各地在推进村(社区)民主协商过程中,注重把理事会成员中的骨干力量培养成村(社区)干部或后备干部,进一步拓宽了村(社区)干部的来源渠道。

(三)进一步激发了基层群众民主参与意识。群众广泛参与是村(社区)民主协商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前提。当前,一些群众对所在村(社区)的归属感不强,参与公共事务热情不高。理事会为基层群众参与民主协商提供了平台,使他们都有机会平等参与议事,充分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愿和想法,形成了有序参与、平等议事、凝聚共识的良好局面,有效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群众逐步从“张嘴发牢骚”转变为“理性求共识”,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文明和谐社区建设的主人翁意识明显增强。

(四)进一步提升了基层社会治理水平。理事会作为推进村(社区)民主协商的有效载体,畅通了不同利益诉求方有效沟通的渠道,既能引导群众理性思考问题、表达诉求、对待分歧,学会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相互支持,共建幸福美好家园;

又能通过多元主体对社会治理、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合作管理,及时发现和化解一些苗头性、倾向性矛盾和问题,避免问题扩大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有效提升了基层社会治理水平。

三、主要经验

(一)推进村(社区)民主协商工作,各级党委要高度重视。党委高度重视是推进村(社区)民主协商工作的首要关键,只有各级党委特别是一把手的高位推动,才能形成组织部门牵头抓、民政部门协同抓、其他部门配合抓的工作格局。xx市在推进村(社区)民主协商工作过程中,成立了以市委主要领导为组长,市委常委、组织部长为副组长的试点工作指导小组,各县(区)也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各级党委、政府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加强政策研究,注重分类指导,提高了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各级党组织书记切实强化责任担当、以身示范,有力推动工作开展。同时,把推进村(社区)民主协商工作成效,作为县乡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强化各级党委书记的工作责任。实践证明,正是各级党委的高度重视和高位推动,xx市的村(社区)民主协商工作得以有力、快速、高效地落到实处,成为基层广大群众点赞的“民心工程”。

(二)推进村(社区)民主协商工作,必须切实改进党员干部作风。作风决定作为,事关成败。村(社区)民主协商工作能否面上开花、落地见效,离不开党员干部求真务

实的作风。xx市在推进村(社区)民主协商工作过程中,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坚持从严从实、以身作则,带头学习掌握理论,熟悉工作方法,把握工作规律,成为村(社区)民主协商工作的积极组织者、有力促进者、自觉实践者,有力推动村(社区)民主协商工作从点上探索到整体提升。实践证明,推进村(社区)民主协商工作,必须加强各级党员干部作风建设,坚决防止推进工作“挂个名”、“亮个相”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防止抓工作只重点不重面、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的不严不实作风。

(三)推进村(社区)民主协商工作,必须强化村(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党的领导是村(社区)民主协商的应有之义和内在要求。xx市在推进村(社区)民主

协商工作过程中,村(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随处可见,无论是理事会成员推选、协商议题确定,还是协商过程掌控、协商成果落实,村(社区)党组织始终是领导核心。实践证明,正是由于村(社区)党组织把握方向、把控局面的作用得以彰显,保证了民主协商始终与党的方针政策、决策部署相一致,与公共利益相契合,与基层和谐稳定相衔接,并在法治轨道上运行和发展。推进村(社区)民主协商工作,村(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只能强化,不能弱化。

(四)推进村(社区)民主协商工作,必须切实保障基层群众的民主权利。村(社区)民主协商如果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就会成为“空中楼阁”。xx市在推进村(社区)

民主协商工作过程中,注重保障基层群众的民主权利,调动基层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在协商主体上,把方方面面的群众代表作为协商主体;

在协商内容上,把与基层群众切身利益

紧密相关的事项作为协商重点;

在协商过程中,无论是事前收集问题,事中多方商议,还是事后成果落实,都注重发挥基层群众的主体作用。实践证明,正是由于构建了保障基层群众民主权利的完整链条,村(社区)民主协商才赢得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五)推进村(社区)民主协商工作,必须做到法理情的有机结合。民主协商的特性决定了开展这项工作必须做到依之以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xx市在推进村(社区)民主协商工作过程中,以法律法规为依据,制定出台规范性文件和操作手册,明确了理事会职责定位、协商内容、协商程序等,最大限度保证协商活动有序进行、协商结果合法有

效;

协商过程中,在依法依规的前提下,根据不同事项、不同对象、不同内容、不同诉求,坚持从整体大局、公众利益、多数意见进行协商,注重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以座谈、评议、入户等形式协商基层事项和问题,力争群众满意、整体和谐。实践证明,只有始终坚持法、理、情的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实现以人为本、为民服务,使村(社区)协商工作有序运行、健康发展。

(六)推进村(社区)民主协商工作,必须以较真碰硬的精神抓好成果落实。协商成果得不到有效落实,民主协商的权威性势必被削弱,村(居)民参与协商的积极性势必降低。xx市充分认识到抓好成果落实的重要性,针对不同协商成果,严格落实村(社区)“两委”、基层政府和上级有关部门的责任;

篇3:社区协商示范经验材料

近年来,我区坚持以法治建设为抓手,在完成25个社区100%省“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的基础上,紧抓机遇、加足马力、多措并举,高起点、高标准推进民主法治示范社区建设,切实提升新区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

一、“强”领导,健全组织保障。

召开“民主法治示范社区”创建工作推进会,确保各办事处党政主要负责人落实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把民主法治示范社区创建工作列入重点工作任务。政法办公室、统战和社会建设局、组织人事局等职能部门共同指导各社区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基层治理模式。培育一批“法治带头人”“法律明白人”,配齐配强人民调解员、社区法律顾问和普法志愿者队伍,提高政治素质,加强法治培训,保障社区依法治理工作有序有力有效地开展,形成齐抓共管、整体合力的工作格局,推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

二、“定”制度,规范创建标准。

认真研究全国和省民主法治示范社区创建标准,结合实际,制定印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社区创建方案》,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以提升基层治理效能为主线,要求坚持党建引领、健全自治体系、提升法治能力、强化德治作用、全面推进基层惠民工程,让创建工作掷地有声、落地见效,努力推动民主法治示范社区创建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群众法治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建”平台,突出氛围营造。

依托“文化融合、串珠成链”的思路,提档升级社区法治文化阵地,指导各社区以原先基础设施、传统文化底蕴为突破口,因地制宜、守正创新,搭建法治图书角、法治文化墙、法治文化长廊等阵地,促进法治文化向基层、向群众延伸,扩大法治宣传效果。充分利用德法讲堂、党群服务中心等实体平台,统筹利用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强化民意收集、矛盾调处等法律服务能力,积极开展“法治大鹏社区行”活动,实现资源共享、活动共联、法治共创、文化共兴,在社区营造起和谐、文明、法治的浓厚氛围。

篇4:社区协商示范经验材料

构建便民、快捷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区创建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经验交流材料

自开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以来,从体制机制、硬件投入、队伍建设等方面全方位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围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努力搭建布局合理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平台。《河南省卫生厅关于开展创建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活动的通知》下发后,**区卫生局高度重视此项工作,要求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严格标准、认真组织,针对机构管理、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中医药服务和居民满意度5个方面,扎实做好创建工作。自2011年起,每年创建一所省级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市现有的三所省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在**区域内,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推动全区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提升社区卫生服务形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受到了社区居民一致的好评。

在创建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活动中,**市**区坚持从实际出发,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作为推进基层卫生改革的突破口,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根据辖区卫生发展规划和居民卫生保健需求,合理调整和配置现有卫生资源,逐步形成了功能合理、方便群众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社区卫生服务得到了快速、健康的发展。截止2013年底,全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34个,社区卫生服务覆盖人口已达到38.6万人,占城市居民总数的94.5%,辖区内95%以上的居民从住所步行10-15分钟就可以享受到社区卫生服务。

一、主要做法

(一)成立组织,加强对创建工作的组织和领导

为扎实做好创建工作,切实加强各项工作的落实,建立起设施完善、运行科学、功能良好、群众广泛利用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我局成立了创建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市第三人医院、**市长征人民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区中医院等医疗机构的专家技术指导组和督查组,负责创建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检查,为扎实开展创建工作奠定了基础。

(二)制定方案,加强督导,确保创建工作有效开展

根据创建工作要求,**区卫生局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结合全区实际,制定了《**区创建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活动实施方案》,对创建工作的时间安排、开展进度、工作方法、评估等做了详细的安排和布署。为了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社区卫生服务专家指导小组制定了工作制度,对各位成员的职责进行量化分解。采取专家分包指导卫生服务中心的措施,充分发挥专家们的技术优势,协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创建工作。技术指导组定期深入各中心对指标体系进行讲解,指导中心严格标准,扎实做好各项工作。同时,督导组不定期对各中心创建工作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予以纠正和解决。

(三)严格筛选,确保示范性作用

在东风、中州省级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前期的宣传动员,全区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争相申请,踊跃参与。区卫生局技术指导组参照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自评,依据《河南省卫生厅关于开展创建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活动的通知》和《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检查评估细则》,对参与创建活动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了实地查看。检查内容针对机构管理、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中医药服务和居民满意度5个方面,查阅了有关统计表册、资料与台帐,抽查了医疗文书,拦截调查了辖区居民等。对各个中心进行了综合考评。最终,2013年确定白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省级示范社区服务中心候选单位上报。

二、具体措施及取得成效

(一)在基本医疗服务的基础上,着力开展九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2013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基本医疗诊疗量达17.02万人次,占区属城区医疗卫生单位总诊疗人次数的59%。建立居民健康档案26.2万份,建档率71%。法定传染病报告率100%、计划免疫接种率99.8%、7岁以下儿童系统保健管理率87%、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率85%、35周岁以上的患者首诊测血压比例为90%。对确诊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化管理,每年至少进行4次随访。老年保健指导普及率为92.52%,高血压病人规范管理率为96.54%。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的中成药品种达50种以上,为辖区65岁以上老年人、精神病患者、残疾人建立专案管理,提供上门指导服务。健康教育形式多样,2013年,**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播放健康教育录像达1380小时,开展健康教育讲座84场次,举办健康教育宣传栏共86期,印发健教资料5.1万份。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知晓率达93%,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综合满意率达92%。**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推行国家九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为中心的内涵建设,落实六位一体功能,突显了社区卫生服务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优势。

(二)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卫生服务质量

**区着力加强以全科医学建设为中心,以新型妇幼保健服务为纽带,以社区卫生信息平台为依托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内涵建设,切实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加强全科医学培训,提高队伍素质。通过**卫生中等专业学校全科医师培训班和《中国全科医学》杂志社举办的全科医学培训函授班,积极培养社区全科医师,组织人员参加岗前培训,同时聘请专家或区属专业机构举办社区卫生服务知识、专业知识技能培训。通过这些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保障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质量。二是妇幼保健进社区,建立新型妇幼保健体系。以人为本,充分尊重服务对象的选择权,将服务对象建档管理和结案两个环节一体化并落实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同功能级别的医疗卫生机构相互配合、双向转诊。按照分类指导原则,结合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自身条件,把儿童系统保健工作和妇女保健工作作为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必须开展的项目或需具备条件开展的项目。通过试点,提高了儿童与孕产妇两个系统保健管理率,构建了新型的妇幼保健服务体系。三是搭建信息平台,实现信息交流。从2012年开始,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先后配备了相应软硬件,在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逐步建立信息管理网络,对个人与家庭健康档案、社区诊断、六位一体服务内容实行电脑化管理。有力地促进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健康发展。

(三)落实六位一体功能,不断拓展服务内容

坚持以预防保健为重点,逐步落实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六位一体功能,逐步完善社区妇幼保健网络、社区计划免疫网络、社区慢性病综合防治网络、社区健康教育网络、社区老年保健服务网络和社区全科医疗诊疗网络。以健康教育为先导,坚持把卫生防病、妇幼保健工作放到社区,落实35岁以上患者首诊测血压制,微量血糖检测制,对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特殊老人给予建立专案,并依据病情制订随访管治计划,开展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工作、计划生育技术指导,落实感控管理,为残疾人提供社区康复服务、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四)推行八字服务承诺,树立服务品牌

上一篇:市水利局关于岗位绩效管理工作心得下一篇:2017安全生产年度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