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经验

2024-04-17

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经验(共6篇)

篇1: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经验

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推荐表

时间:11-11-21 14:28:29

社区名称

中华路街道办事处苟家井社区居委会

一、社区

基本情况

苟家井社区位于遵义市中心城区,由原来的健生居和赖壳山居组合而成。东起川黔铁路线,西至中华南路,以健生路延伸至沙坝加油站为界,南临新东门社区,以旱桥、桃源北路延伸直抵中华路办事处为界。辖区内有长征镇、新东门社区交叉接壤,总面积约1.5平方公里,辖12个居民小组,总户数4975户,总人数15620人。

我辖区有国务院命名的“全国商业文明一条街”的中华南路,西南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苟家井市场,全市最大的建材市场—天宇建材市场,最大的农资市场—农康农资市场及旧货市场。辖区内房屋交错密布,给改造工程带来极大难度,因此大部分均为老旧房屋,极易发生火灾、地质灾害、房屋垮塌等安全事故,防灾减灾工作极为严峻。

二、减灾组织与管理机制

苟家井社区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及职责

为进一步做好社区减灾防灾工作,动员每个居民增强防范和应对风险的意识和技能,积极参与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工作,增强社区综合减灾能力,特成立苟家井社区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并明确职责与分工。

1、苟家井社区减灾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杜成容

副组长:李俊明 王燕

成员:黄昌均 向洪平周静 宋琳吴耀国

2、苟家井社区减灾工作小组职责

(1)组织防灾减灾与社区环境安全风险调查,制定防灾减灾与环境安全促进计划和目标。

(2)围绕水灾、地震、环境污染、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等内容持续做好防灾减灾与环境安全建设,并设立安全标志、标识。

(3)制定和落实针对高危人群、高风险环境以及脆弱群体开展防灾减灾与环境安全促进措施。

(4)制定、完善和落实防灾减灾与环境安全工作制度及各类人员职责。

(5)制定防灾减灾与环境安全应急预案。

(6)组织灾害的抢救、协助调查灾害原因,并在工作中做好相关资料记录工作。

(7)举办各种形式的活动,开展防灾减灾与环境安全教育培训工作,提高社区居民的防灾减灾与环境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增强抗风险能力。

苟家井社区减灾工作制度

为在社区内普及减灾基本知识,提高自救自护能力,建立健全灾害应急和救援保障体系,增强紧急救援力量,增强居民的减灾意识,提高社区综合减灾能力,特制定本社区减灾工作制度。

1、加强社区基础信息调查,对有安全隐患的事物进行重点防护,制定和完善突发灾害事件处置机制,提高居民应急处理能力,落实社区减灾安全方案,同时结合社区现有资源及辖区单位紧密配合,加强社区避难防灾场所建设。

2、充分利用我社区的市民学校、党员学习、楼组长学习、寒暑假培训班、板报宣传、发放宣传资料、拉挂横幅等宣传形式,对居民群众进行地震、地质灾害、火灾等内容的防范自救教育,抽调居民紧急避险和应对突发灾害的能力。

3、制定并落实各项应急救援规定制度,减灾工作小组的人员保证24小时通讯联络无障碍,社区巡逻队及治安岗亭实行轮流值班制度,确保反应迅速,救援及时。

4、加强社区的安全检查工作,严格执行定期的安全检查制度,楼组长、居民代表积极配合,时刻留社区安全,发现问题及时上报、补救、整改,将安全隐患消融在萌芽状态。

5、开展各类减灾科普知识教育活动,为减灾工作创造出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让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进社区、进家庭,使减灾科普教育真正内化为一种自觉的需要和行为。

苟家井社区减灾项目及资金投入

我社区处于城乡结合部,开发改建存在一定难度,因此成形的小区不多,大部分为年久失修的旧楼及平房,因此防灾减灾尤为重要,经我社区多方勘查,存在以下安全减灾项目。

1、苟家井社区健福巷纺丝家属房于2010年5月底发生地质灾害,地基出现十余米的深洞(现地质专家等正在勘查中),整个楼体已发生倾斜。经我社区积极动员,该楼住户已全部搬离,现在巡逻队员在该处拉起了警戒线,24小时轮流值班,确保不发生重大的安全事故。现已投入资金6000余元(不包括住户的搬迁费、安置费、勘查费等),预计仍将继续投入大量资金。

2、内环路建司家属房仍是土建房,年久失修,加之今年连降大雨,造成房屋垮塌,由于我居上报及时,适时监控并向周边群众提出警告,未造成人员伤亡。如今我社区已与市建筑公司取得联系,并安排专人守护,现已投入资金1500余元。

3、根据我社区减灾工作预案及实施方案,我社区从社区建设经费中拨付3000元,用于应对辖区内可能出现的其它减灾项目。

三、灾害风险评估

苟家井社区灾害风险评估

1、地质灾害危险隐患介绍:

地质灾害发生地址为苟家井社区健福巷纺丝家属房,该楼房发生地陷,漏洞约有十余米深,整栋楼已发生明显倾斜,随时有垮塌的危险。

2、社区灾害脆弱人群介绍。

纺织品公司家属楼共居住19户居民,(其中,单元楼房户数一单元5户,二单元10户,共15户,煤棚改建的门面4户)。

该楼栋所住居民多为下岗人员及无业人员,收入勉强维持日常生活,搬迁有一定的困难,希望能得到政府的支持。

3、住房及公共设施清查情况

经我社区清查显示,该楼住户均无其他住房,只能借住在亲戚朋友家中。该栋楼周边有4栋楼,均紧密相联,间距较小,如果该楼房垮塌,有可能涉及到其它楼栋。

四、社区应急预案制定及开展演练情况

(一)苟家井社区汛期应急预案

根据中华路街道办事文件《关于做好汛期防灾减灾工作的通知》要求,为了预防辖区种类自然灾害的发生,保护辖区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结合我社区实际情况,拟定汛期灾情应急预案如下:

1、组织领导、落实责任

按照文件要求,结合实际工作安排需要,成立防汛领导小组。支书、主任负总责,并按原分组情况将工作任务和责任分配落实到每个居干和楼组长头上,做到分工明确,责任清楚。

2、完善制度

在汛期内,要安排好值班,并做好记录。制定值班制度和灾情快报制度。严格按照制度落实。出现灾情要在1小时内以书面形式上报。值班按要求实行24小时值班,居委会全体成员必须24小时保持通迅畅通。

3、重点监控。

在汛期内,对辖区内的重点地段、重点区域如健福巷纺丝家属房(地质灾害)、赖壳山建司宿舍、虾子河蔬菜公司宿舍、健福巷等,都就近安排专人24小时监控,发现情况立即汇报。

4、大巡逻检查力度。

在安排居干值班的同时,一并安排低保义务巡逻队加强对辖区的安全检查巡逻,并保持与居委会办公室值班人员的联系,发现情况及时汇报。

(二)汛期紧急预案演练

针对目前连日大雨不断,容易出现险情的现状,我社区组织辖区居民、楼组长、中小学生等人员40人左右进行了专业培训,通报了汛期紧急预案,并进行了演练。

演练的主要内容:因连降大雨,诸多年久失修的房屋面临垮塌的危险,居民群众要随时警惕,注意观察自己和就近区域是否有这样的危房。假设一套房屋已发生倾斜,时间正是晚上熟睡,居民群众必须立刻从房屋中跑出,同时打电话向居委会、办事处或110进行报告,切忌不要互相推搡,有秩序地撤出,不要忙于收拾家中的贵重物品,以免房屋倒塌造成人员伤亡。撤离地点在附近的空旷地带。

演练时间:2010年7月

演练地点:苟家井社区居委会楼下

演练效果:使居民群众意识到防灾减灾的重要性。

五、减灾宣传教育与培训活动

2010年5月12日是我国第二个“防灾减灾日”,今年“防灾减灾日”的主题是“减灾从社区做起”。借此契机,我社区走上街头,以设立宣传岗、发放宣传资料、拉挂横幅、现场解说、黑板报等形式向居民群众宣传防灾减灾的重大意义,集中宣传《突发事件应对法》、《防震减灾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防洪法》、《气象法》、《森林防火条例》、《道路交通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和应对洪涝灾害、地质灾害、农业生物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森林火灾、重大动物灾害、煤矿事故灾害和人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灾害的有效处置方法和应对措施等应急知识。

为防患于未然,我社区充分调动了辖区的各项资源,如社区医院、消防二中队、劳动局等单位,为减灾工作的开展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力争不出现任何重大安全事故。

六、减灾基础设施

(一)避难场所

通过我社区对减灾工作的大力宣传,提高了居民群众防灾减灾意识,调动了辖区单位参与防灾减灾工作的积极性,许多辖区单位如京马房开公司、农资市场、市场服务中心等都为我社区提供了宽敞的减

灾避难场所,并保证了避难场所的空旷、安全和畅通。

1苟家井市场。苟家井市场属新修房屋,防灾减灾的能力较强,可容纳200人左右。苟家井附近如发生紧急情况,可及时地向市场撤离。

2内环路便民服务站。该便民服务站由京马房开公司提供,服务站外有一空旷地带,可容纳

400人左右,新环路、旧货市场周边若发生险情,按就近原则可向该处撤离。

3内环路259号农资市场及建材市场。可容纳500人左右。

以上避难场所我社区已向社区居民群众作了宣传讲解,并在醒目处贴上了相关标识,确保居民群众在险情发生时能及时有效地撤离。

(一)防灾减灾宣传阵地及设施

我社区在辖区内,如健福巷、商运小区、新环路、便民服务站、农资市场内均设立了防灾减灾宣传栏,主要以板报、漫画等形式向居民群众进行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培训基地设立在文明市民学校,同时在便民服务站放置了急救药箱、急救工具等设备,方便居民群众使用。

七、居民减灾意识与技能

2010年7月,我社区组织辖区居民开展了汛期应急预案的演练,并用实例讲解了应对险情的技巧等,同时向居民群众通报了我社区可能出现各类灾害的区域及避难场所及其行走路线,还穿插了日常防灾减灾知识的抢答,活跃了现场气氛。我社区通过这些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方式,多角度、有针对性的对防灾减灾进行宣传教育,更好的增强社区群众的公共安全意识,提高社区群众防灾、避险、自救、互救的基本技能。

现在,我辖区公共场所的醒目位置都有专门的宣传栏展示公安消防部门的最新安全提示,疏散路线的沿路都粘贴了标识。居民也纷纷表示社区防灾工作做的十分全面,大家的防范意识已有了很大的增强。

八、社区减灾动员与参与

2010年年初,我社区召集辖区单位、非公企业、社区医院、居民群众、志愿者等召开了减灾动员大会。会上,针对现在社会存在的各类安全隐患及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等情况,与会代表纷纷踊跃发言,均表示将积极投入到防灾减灾工作当中来,充分利用自身的各类资源,为防灾减灾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会后,社区医院提供了应急药物箱,消防二中队开展了以消防为主的专家讲座及演练展示,辖区喷绘制作室制作了防灾减灾展板及路标,志愿者队伍走了街头大力宣传防灾减灾知识。以此为平台,我社区有效整合各类基层减灾资源,落实各项减灾措施,增强社区的综合减灾能力,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同时动员社区中的每个单位、每个家庭、每位成员积极参与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工作,关注身边的各类灾害风险,增强防范和应对灾害风险的意识和技能,真正做到了全民动员。

九、管理考核

1、社区建立综合减灾绩效考核工作制度,有相关人员日常管理、防灾减灾设施维护管理等制度措施。

2、社区定期对隐患监测、应急救助预案、脆弱人群应急应对等各项工作进行检查。

3、社区定期对综合减灾工作开展考核,对不足之处有具体改进措施。

4、档案管理规范,社区建立包括文字、照片等档案信息在内的规范齐全、方便查阅的综合减灾档案。

十、档案

该处已张贴了警示标语,拉挂了安全线,任何人不得靠近。所有资料均已存档备查。

2010年5月底,健福巷发生地质灾害,一楼地底出现10余米的深洞,接到报告后,我社区立即启动了减灾应急预案,人员迅速到位,疏散可能涉险的住户及人群,拉挂警戒线,设立警示牌,标识紧急避难路标及安排好了避难场所,同时向办事处及相关部门作了详细的汇报,并作好了各类文档记录。以下是我社区保存的部分图片资料。

十一、特色

我社区从开展减灾工作以来,日益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制订并落实了减灾应急预案,坚持社区与驻区单位等各部门密切配合,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的原则,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保护辖区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以我们的实际行动动员了社区的居民群众参与减灾工作的积极性。

1、积极开展社区减灾活动,加大对社区居民防灾减灾宣传力度,利用社区公益广告牌、宣传栏、宣传橱窗等阵地,广泛宣传灾害应急法律法规和预防、避险、避灾、自救、互救、保险的常识,增强社区居民的防灾减灾意识。

2、根据本地区灾害发生特点,组织1-2次演习,检验并提高应急准备、指挥和响应能力。

3、每年至少组织1次社区灾害管理人员的培训和1次救灾志愿者队伍的培训

做法:防灾减灾工作重在经常、重在参与、重在防范。防灾减灾工作只有做到警钟长鸣、居安思危、常抓不懈,才能有备无患、有灾少害、有灾无害,才能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才能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而防灾减灾工作并不能只靠某一人、某一单位的力量就能够实现的,因此,我社区认为,要做好防灾减灾工作的前提就是做好宣传动员工作,以各种寓教于乐的宣传教育形式将减灾意识深入人心,使居民群众能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性,能及时有效地应对和处理各类险情的发生,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我社区健福巷纺丝家属房发生地质灾及建司宿舍发生垮塌事件中,我社区的居民发现之后,没有盲目地自我堪查,而是立即停止了生产生活等活动,及时向居委会作了报告,而我居同时启动了应急预案,上报办事处等相关部门,对险情作出了正确的判断和解决方法,所以未造成人员和财产的任何损伤。这两件事故的处理充分显示了我社区居民应对险情沉着有序,减灾意识强,大力推进了我社区防灾减灾工作的进程。

篇2: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经验

——防灾减灾材料

一. 基本情况:

指导思想:

社区作为老百姓生活起居的场所,在自然灾害危机管理中处于基础性的关键地位,具有重要的应急职责和防灾减灾功能。近几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将防灾减灾工作作为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项重大工作进一步抓紧抓好”。2009年,国务院将每年的5月12日定为国家“防灾减灾日”。国家减灾委、民政部高度重视社区减灾工作,将第二个国家“防灾减灾日”活动主题定为“减灾从社区做起”。

扎实开展社区防灾减灾工作,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和“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救灾工作方针的具体体现。作为重要社会基层组织形式的社区,人口和财产密集程度高,是人民群众生活的物质载体。在社区中,人们活动频繁,出现各类灾害的风险较高,灾害造成的破坏性和社会影响大。切实做好社区的防灾减灾工作是实现人类与生存环境和谐共处的重要内容,也是关爱我们自身生命财产安全的重中之重。

三.组织领导

为创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能够争取抗灾、救灾工作的主动权,有效降低灾害造成的损失。加强社区防灾减灾工作,使活跃在社区里的各个主体,包括居民、企业、民间组织等结成一种合作关系,在灾害面前具备基本的“自救”、“互救”能力。一旦发生灾害事故,处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的社区居民在救援人员到来之前,通过自救互救,就能争取到一段宝贵的时间。为此社区专门成立了减灾救灾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社区一把手担任,各楼栋建立信息联络网,发现灾情苗头第一时间到达现场,为保护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了重要保证。社区近3年内没有发生因灾造成的较大事故。社区居民对社区综合减灾状况满意率大于70%。

四. 活动宣传

多年来社区调动区内各种资源,共同参与社区综合减灾教育宣传活动,提升居民防灾减灾意识。每个小区都设有应急救护箱、工具齐全。并为全面组织开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的创建提供舆论宣传,以国家防灾减灾日、国际减灾日为契机,开展经常性的防灾减灾宣传活动。经常组织志愿者巡视各小区灾害隐患,清理楼道堆物、堆料,请专家讲解高层防火防灾常识、和各种灾害知识,组织编制社区综合灾害应急救助预案,开展防灾减灾演练。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和避灾自救技能。

通过以上各种组织宣传活动,大大提升了居民防灾减灾的防范意识,清楚社区内各类灾害风险及其分布,知晓本社区的避难场所及行走路线。掌握了防灾减灾自救互救基本方法与技能,包括在不同场合(家里、室外、学校等)、不同灾害(地震、洪水、台风、地质灾害、火灾等)发生后,懂得如何逃生自救、互帮互救等基本技能。使居民积极主动参与社区组织的各类防灾减灾活动。

篇3: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经验

一、美国、日本、俄罗斯减灾综合能力建设的具体实践

1. 成立专职减灾领导机构。

美国、俄罗斯都根据本国国情需要, 成立了专职、专管的灾害组织机构, 统一管理全国的灾害事务工作。美国的灾害应急管理职能归属国土安全部 (DHS) , 具体由其下属的紧急事务管理署 (FEMA) 统管全国的灾害预防与救助工作, 这是一个可直接向总统负责的政府部门, 也是美国联邦紧急情况及准备理事会的依托机构, 联邦政府有20多个部门为该理事会的成员单位。当超出地方处理能力的特大灾害发生时, 经管理署评估鉴定后, 由总统宣布为国家级灾害, 管理署就灾情状况做出决策, 紧急情况及准备理事会的成员部门派代表到管理署的应急指挥中心, 由管理署实施统一指挥, 编组联邦救援队伍, 协调相关政府机构和组织, 提供救灾资源和物资, 全面领导灾害救援工作。

俄罗斯负责自然灾害预防和救援工作的机构为民防、紧急状态和消除自然灾害后果部, 这也是一个直接对总统负责的联邦执行权力机构, 是与国防部、内务部、联邦安全局和对外情报局并重的俄政府五大强力部门之一, 其部长是俄安全会议成员。当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 它拥有在必要时调用本地资源和国家协调的权力, 可以通过总理办公室请求获得国防部或内务部队的支持, 现已成为俄国家专业化的灾害管理机构。

2. 建立健全减灾法律法规体系。

美国、日本、俄罗斯都非常注重灾害管理的立法和规范工作, 并结合减灾形势变化发展, 对其不断进行调整、完善和补充。

美国政府积极组织有关部门开展灾害救援的立法工作, 并于1988年出台了《罗伯特斯坦福灾害救助和紧急援援法》, 这是美国有关灾害紧急救援管理的根本大法, 对美国灾害紧急救援管理的基本原则, 救助的范围和形式, 政府各部门、军队、社会组织、美国公民等在灾害紧急救援中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等, 都做出了明确规定。此外, 还先后制订了上百部专门针对自然灾害的法律法规, 形成了以洪水灾害立法、灾害救济法、地震法和海岸带管理法为核心的灾害应对法律体系。

日本政府也一向重视防灾法律法规的建立, 各种有关灾害对策的实施首先通过立法予以确保, 同时, 又通过对防灾减灾对策的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重新认识, 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对原有防灾减灾法律条文和内容进行必要的修改, 并根据灾害对策实施过程中的需要, 及时制定新的法律法规, 现已形成了以《灾害对策基本法》为基础的健全、完善的灾害管理法律法规体系。

同样, 俄罗斯的灾害预防和响应行动也受到了立法的规范。俄联邦的法律文件有《联邦应急法》、《安全法》等。其主要立法范围为: (1) 关于自然灾害人口和领土的保护及技术保障; (2) 关于民防; (3) 关于联邦必需品的交付; (4) 关于国家对灾害响应的物资储备。在联邦一级, 还有自然灾害人口的其他一些公开发表的法律文件, 包括总统令;政府决议及大量的法律、指令和法规;俄罗斯EMERCOM、RSDM各部门的法规。此外, 根据联邦法, 俄罗斯联邦实体颁布了约40个地方法规和1000多个法律条文。这些周全的法律法规使俄减灾救灾工作纳入了法制化管理轨道。

3. 组建专业化的灾害救援队伍。

美国、日本、俄罗斯都把专业化队伍作为灾害救援的主体和骨干力量, 并不断强化救援队伍的业务素质与实战技能。

美国联邦政府及各州、郡、市都设有力量强大的紧急救援专业队伍, 是灾害救援的主要力量。为适应各类灾害救援的需要, 紧急救援队伍被分成12个功能组, 每组通常由一个主要机构牵头, 负责完成某一方面的任务。各功能组相互配合、相互衔接, 共同完成救援工作。

美国特别重视救援人员专业技能的培养与训练, 仅联邦政府每年就安排8亿美元用于培训直属系统的专业人员和志愿者。专业人员的培训通常达几百个小时, 经过严格培训后持证才能上岗, 并随技术等的变化, 进行再培训和再认证。专业人员还要参加各种演习, 提高实战能力。同时, 还负责指导基层组织、志愿者组织的救援培训, 使其掌握一定的救援技能。

日本于1987年6月成立了国家专业性的灾害救援队伍, 现已从成立初期的400人已扩大到2002年的1540人。其救援人员分别来自日本警察局、日本海岸警备队、火灾管理机构等专业机构, 具有非常过硬的救援技能。而且, 完全按国际救援队标准建设, 主要包括搜索与救援队、专业救助队、医疗队、管理队、联络队、教育队等, 救援功能完备, 能够适应灾害救助的多种技能要求。

俄罗斯紧急状态部拥有联邦层面的消防队、民防部队、搜救队、水下设施事故救援队和船只事故救援队, 以及生化防御、生命保障、扫雷、警卫、医疗救援、警犬等11种专业分队和3个汽车分队, 实现了救援力量主体的专职化、专业化和军事化。为提高专业人员素质, 俄罗斯建立了领导培训体系、专业救援人员培训和考核体系。俄罗斯紧急状态部还下设了民防学院、国家消防学院、圣彼得堡国立消防大学、伊万诺夫国立消防大学等8所教育机构, 培养了大批灾害管理人才和专业骨干。

4. 配备先进的减灾技术装备。

美国、日本都十分重视先进科技装备在减灾领域的应用, 力求以先进装备为武器, 努力提升救援队伍的战斗力。在灾害救援中, 美国各涉灾部门运用了比较先进的技术装备。气象卫星、资源卫星的遥感技术早已运用于灾害监测、预警、预报与跟踪;仅美国林业局、消防局就装备了114辆消防坦克、96架巡逻直升机;美国陆军工程兵装备有数百套具有先进计算机数字技术的指挥车辆;国红十字会在全国装备有320辆食品快餐车, 解决灾民临时就餐问题;如救援装备不能满足需要, 根据法律还可征用民航、铁路、商船等运输装备抢运救灾物资, 必要时还可动用联邦正规部队装备实施抢险救援。

日本也一向重视先进减灾科技装备的采用和发展。以灾害救援队为例, 其技术装备十分齐备和精良, 该队共配备有一百余吨的设备和工具, 除运输与通讯车辆, 各类起重、挖掘和装卸工具, 生活补给储存设备等常规救援装备外, 还配有生命探测仪、船只和小型直升机等特种装备。

5. 引导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

美、日、俄都十分重视社会力量对减灾活动的参与和支持, 积极采取措施提升全民的灾害自救互救知识和技能, 积极动员和引导社会志愿者共同参与减灾实践之中。美国形成了较为规范的灾害紧急救援社会动员机制, 并建有一支规模庞大、具有较高专业技能的半职业化志愿者队伍。志愿人员通常是医师、护士、司机、消防人员、退役士兵等, 拥有某一特定领域的专业技能;志愿者与灾害救援管理部门通过签订双方合同的方式确定双方的关系、权利和义务;志愿者参加灾害救援的形式基本确立:一是半职业化的相对固定地参加某一部门灾害救援工作;二是根据协议临时招募参加灾害救援工作。志愿者队伍已成为美国灾害救援的强大后备力量与有益补充, 确保了紧急救援能够取得较好效果。日本政府也非常重视减灾工作的全社会共同参与, 积极通过公共关系和教育传播相关信息以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并为公民和社区准备活动基地, 推进志愿组织的发展。早在2001年4月, 日本就有57.9%的家庭参加了地方灾害管理的志愿组织, 并备有相应的物资和器材, 定期进行灾害管理训练。同时, 日本也积极加强民众减灾知识与技能的宣传教育。一是全民教育。日本设有“防灾日”和“防灾周”。在此期间, 日本各行各业都要进行展览、标语、讲演会、媒体宣传、防震演习等各种形式的灾害宣传教育普及活动;二是学校教育。日本的小学每月都要进行防灾演习, 以从小就培养和提高孩子的防灾救灾意识和救助技能;三是灾害体验。日本全国各地设有许多灾害体验中心, 免费向市民开放, 使其在模拟环境中演练和提升自救与互救能力。同样, 俄罗斯也很重视对民众的抗灾救灾知识宣传与教育。除了在学校进行自然灾害预测、救助方面的知识教育外, 俄罗斯紧急情况部还出版大量的知识宣传书籍、电影、图片、光盘, 将有关抗灾救灾知识制作成动画片, 在小孩和学生中进行相关教育, 普及有关知识。

6. 打造灾情传输与报告体系。

日本和俄罗斯都把灾情的及早把握和传送作为减轻灾害的重要手段, 积极构建灾害情报的搜集、传输与报告系统。

日本除了努力在全国建立气象防灾情报、地区气象观测情报、河流流域情报、道路灾害情报等各种情报系统外, 为顺利传达情报, 还建立了连接国家机关的中央防灾无线网、连接全国消防机关的消防防灾无线网及连接各地方政府防灾机关的都道府县、市街村防灾行政无线网, 形成了覆盖全国的防灾专用通信网络。

俄罗斯紧急状态部设有危机控制中心, 负责整理、分析每天来自各地区、各部门的信息, 提出处理建议, 视情况上报总统, 并分送有关部门和地方。危机控制中心内设信息中心, 建立了信息自动收集分析系统、指挥系统和全天候值班系统, 2分钟内可以将有关情况传至其他相关部门。在基层, 全俄境内每个村、居民点建立了信息员制度, 信息员主要责任是将灾害情况及时通过网络报告紧急状态部门。

二、对我国减灾综合能力建设的经验借鉴

综合以上美、俄、日等国防灾、抗灾、救灾综合能力建设的实践, 我们可以得到的启示借鉴是:

1. 专门统一的综合指挥机构是实现资源整合、提高应急处置效能的关键。

美、俄都依据本国国情建立了专职、专管的统一灾害管理机构, 形成了以强有力的权威机构为核心、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协同配合的运行机制, 这为自然灾害救助时整合各类应急资源, 协调军民各方力量, 提高应急处置效能, 实现快速反应, 提供了组织保障。

2. 健全、权威的法律法规体系是减灾工作有序开展、高效实施的前提。

上述国家都非常重视防灾减灾法律法规的建设, 形成了以灾害基本法 (大法) 为核心, 各种专项法规健全齐备的防灾救灾法律法规体系, 既从整体上明确了不同组织、力量防灾减灾的责任、流程等, 又确保了各分工接口的清晰, 救灾链条的流畅。

3. 贯通共享、及时准确的信息报告是应急体系有效运转的基础。

俄日两国都将提高信息采集、研判、预测预报、快速传报能力作为工作的重要环节, 注重对灾害事件的风险分析和管理, 形成了完善信息传送、共享机制, 以及政府公众良性互动机制, 既为准确、规范、快速地分析处理灾害信息提供了支撑平台, 也为民众及时获悉灾害、全息了解灾害提供了便捷通道。

4. 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与先进救灾装备是提升减灾能力的有力武器。

上述国家都非常强调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与先进救灾装备在救灾工作中的充分应用。注重进行灾害应急理论研究和跨学科、跨领域的应用研究, 加强重大防灾、抗灾、救灾技术攻关, 加大技术方案和技术手段的储备, 大大提高了灾害管理的科技含量与救灾队伍的战斗力。

5. 专业化、综合性的救灾队伍是减灾工作的主要依托力量。

上述国家根据多种灾害、灾害突发性及灾害应急工作的特点, 都建有专业化、拳头型、综合性的救灾队伍, 配有专业的装备, 受过专业的培训, 拥有相关的经验, “一队多能”, 通用性强, 并可根据需要快速反应, 机动部署, 高效完成各种复杂抢险救灾任务, 成为救灾工作的骨干力量。

6. 加强科普宣传教育, 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是降低灾害损失的有效途径。

上述国家都基本形成了全民宣教、社会参与的良好氛围, 社会成员危机意识较强, 具备较高的自救互救能力。在减灾工作中, 灾害意识、灾害知识、防灾技能及避灾方法至关重要, 只有未雨绸缪, 强化民众的灾害科普宣传教育, 才能扎实推进减灾工作由减轻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 使“防救结合, 预防为主”的减灾原则真正落到实处。

上述国家在减灾综合能力建设方面除了以上诸多可取之处外, 当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值得引以为戒。例如, 在美国新奥尔良飓风灾难中, 由于缺乏跨机构和跨政府合作机制与解决方案, 虽然在灾难之初, 新奥尔良周边城市就纷纷伸出援助之手, 提出物资、人力以及交通等方面的援助, 还设立了专为灾民预备的避难所。但地方政府之间的合作完全没有秩序, 各种机会没有得到及时利用, 造成了大量的额外伤亡损失。而在日本阪神大地震中, 也暴露了日本住宅抗震性能差、道路狭窄、房屋排列拥挤无空旷场地等问题, 当遭到地震破坏时, 阻碍了紧急车辆和救援人员前进的步伐, 妨碍了消防活动和救援活动的开展, 造成整个地区蒙受更大的损失。

我国当前处在与美、俄、日不同的发展阶段, 国情、民情更为复杂。我国的防灾、抗灾、救灾能力建设不能完全照抄照搬国外的做法, 而应充分借鉴这些国家在长期与自然灾害的斗争中所积累的先进理念、做法和经验, 并吸取其教训与不足, 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起来, 统筹谋划、科学设计、稳步实施, 取长补短, 不断进行学习和实践, 才能更加有效地强化我国防灾、抗灾、救灾综合能力的建设, 更加从容地应对未来系列自然灾害的威胁与挑战。

参考文献

[1].滕五晓, 加藤孝明, 小出治.日本灾害对策体制.中国建筑科学出版社, 2003

[2].丁石孙.灾害管理运行机制.群言出版社, 2004

[3].吕峰.关于美国自然灾害减灾战略及其目标的考察.浙江水利科技, 2003 (3)

[4].林家彬.日本防灾减灾体系考察报告.城市发展研究, 2002 (3)

[5].20th Century Data Book on Asian Natural Disasters Vol.2, Asian Disasters Reduction Center, 2008.2

[6].清华大学美国应急平台考察团.美国应急平台及其支撑体系考察报告.中国应急管理, 2008 (4)

篇4: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经验

2008年2月,彝族山区遭遇多年不遇大雪灾,牲畜被冻死,水管被冻裂,土豆籽种被冻伤。祸不单行,雪灾之后紧接着风灾,全村三分之一的房屋瓦片都被掀落,大树被吹倒。乐施会、绿色流域、丽江慈善总会等发起了对上南尧8个村的总体救助。

紧急救灾结束之后,绿色流域深刻意识到生态脆弱地区发展工作中必须纳入防灾减灾内容,随之向乐施会和南都基金会申请资金,在山区8个彝族村进行全面灾害管理培训,制定社区参与式灾害管理规划。

在以往的观念里,救灾总是在灾害发生之后,投入大量资金都是为灾后重建。然而,灾害本是可以预防和管理的,大灾并不必定意味着大难,如果预防管理有序,就可以适度减少损失。参与式社区灾害管理是国际上先进的防灾减灾方法,强调以社区为主导,通过一系列预防措施减少灾害隐患,增强社区抗灾抵抗能力,将灾害损失降至最低。无疑,这种理念比灾难发生后再去重建能更有效减少生命和财产损失。

2008年末,绿色流域组织了上南尧8个彝族村社代表参加灾害管理培训。上南尧村是高寒山区,冬季经常遭受暴风雪袭击,夏天时有滑坡、泥石流。收入微薄、防灾抗灾能力弱的村民们应对乏力,只能一次次无奈中咬牙度过。培训者向村民们讲授了灾害发生的原理,让村民了解本地可能出现的各类灾害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村民们分成小组,画出自己村庄的社区图,包括山脉、河流、道路、田地和森林;画出村庄建筑物及基础设施分布,详细标出每户人家的住处。然后把历史上发生过的灾害标示在社区图上:哪里发生过洪灾、雪灾、风灾、滑坡和泥石流?哪些地区是高风险区域?未来有哪些灾害隐患?老人们记得,哪年哪里发生过水灾,羊被冲走了几只,还冲走了一个小孩子。通过老人的讲述,全村人渐渐走进了自己家乡的灾害历史,把这些讲述记录下来,就共同编写出村庄灾害大事记。许多自然灾害都有周期性规律,了解过往灾害发生的时间,可以推测它们离再次发生可能有多远,有多严重,让人们更实在感受到防灾减灾的紧迫性。就这样,全体参与培训的村民一步步将时间和空间整合到社区图上,在这共同回忆的过程中,当地传统知识也被激活与唤醒。

培训结束后,一份社区灾害管理规划在村民充分参与中被制定出来,全名就叫《上南尧东村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波多罗设立了防灾小组,村里建立了灾害预警系统,发生了灾害老百姓也知道该向哪个部门报告,并寻求救助。村里还配备了高音喇叭和六部对讲机,以备手机没有信号时使用;另外配备一台发电机防止光伏电站出问题。村里还请来丽江消防队帮助演练地震逃生,如果再有地震发生,村民不至于像1996年那样慌乱地从外面往屋子里跑。流域小组还动员各家在房前屋后种了防风树,选择四季不落叶树种。项目资助了每家饲草草籽,饲草长得很快,可以自己留种,收获之后晒干收藏,到下大雪就不用到纳西村庄买玉米杆或米糠了。这是最成功的项目之一,效果一直保持到现在。四个新修蓄水池也在近几年连续干旱的困境下,保证了全村人畜饮水没有受到太大影响。绿色流域还申请了专门资金,帮助每户加固了房屋抗震结构,替换了防风防雪的实瓦,改善家庭供水管保暖措施,还制作了《彝族社区灾害管理手册》发到每户人家。

2013年春天,彝族山区遭遇了一次大范围森林火灾,考验着培训后的防灾小组。一个冬天都没下雪,风高物燥,山下村民到水源林抓鸟,烧火做饭时引发了山火。看着远处浓烟冒起,刘正伟第一时间电话通知村委会和乡政府,同时赶到光伏电站拉了闸,再用高音喇叭通知村民上山救火。灾害小组迅速动员起来各负其责,男人们提水灭火,女人们打下手准备送饭。天黑了,火还没有完全扑灭,刘正伟安排了村民轮流放哨。第二天,波多罗这边山火刚扑灭,对面阿则雄吉古又烧起来了。那天风特别大,火从江边烧上来,情况紧急,流域小组赶紧组织村民们和大火比赛,抢在大火烧到村子之前砍出来了一条1000多米的防火隔离带,把大火隔离在村子两边山林之外。大火终于止步于波多罗村的防火带。

篇5: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标准

一、基本条件

1.社区居民对社区综合减灾状况满意率大于70%。

2.社区近3年内没有发生因灾造成的较大事故。

3.具有符合社区特点的综合灾害应急救助预案并经常开展演练活动。

二、基本要素

(一)综合减灾工作组织与管理机制完善。成立了社区综合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工作机制。负责开展以下工作:

1.全面组织开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的创建、运行、评估与改进工作。

2.组织开展社区灾害风险隐患排查、编制社区灾害风险地图。

3.组织编制社区综合灾害应急救助预案,开展防灾减灾演练。

4.组织制定符合社区条件、体现社区特色、切实可行的综合减灾目标和计划。

5.调动社区内各种资源,确保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等资源的投入,共同参与社区综合减灾教育宣传活动,提升居民防灾减灾意识。

6.组织社区开展综合减灾绩效评审。

(二)开展灾害风险评估

1.采用居民参与的方式,开展社区内各种灾害风险排查工作。

2.明确社区老年人、小孩、孕妇、病患者、伤残人员等弱势群体的分布,针对风险落实了对口帮扶救助人员和措施。

3.积极鼓励居民参与编制并知晓社区灾害风险地图。

(三)制定综合灾害应急救助预案

1.预案明确在社区设灾害信息员,开展社区灾害风险隐患日常监测工作,建立健全了监测制度,灾害风险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理的措施落实。

2.预案明确了特定手段和方法,能及时准确向社区居民发布灾害预警信息。

3.预案明确了领导小组和应急队伍责任人的联系方式,有针对社区弱势群体的对应救助措施。

4.预案中有社区综合避难图,明确了灾害风险隐患点(带),应急避难所分布、安全疏散路径、脆弱人群临时安置避险位置、消防和医疗设施及指挥中心位置等信息。

5.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演练包括组织指挥、灾害隐患排查、灾害预警及信息传递、灾害自救和互救逃生、转移安置、灾情上报等内容。能及时分析总结演练经验和问题,不断完善社区综合灾害应急救助预案。

(四)经常开展减灾宣传教育与培训活动

1.以国家防灾减灾日、国际减灾日为契机,开展经常性的防灾减灾宣传活动。

2.利用现有公共活动场所或设施(图书馆、学校、宣传栏、橱窗、安全提示牌等),设置防灾减灾专栏、张贴有关宣传材料、设置安全提示牌等,开展日常性的居民防灾减灾宣传教育。

3.利用广播、电视、电影、网络、手机短信等媒体,经常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和避灾自救技能。

4.定期邀请有关专家、专业人员或志愿者,对社区管理人员和居民进行防灾减灾培训,适时开展社区间减灾工作经验交流。

5.每年印制分发社区各类防灾减灾宣传材料。

(五)社区防灾减灾基础设施较为齐全

1.通过新建、加固或确认等方式,建立社区灾害应急避难场所,明确避难场所位置、可安置人数、管理人员等信息。

2.在避难场所、关键路口等,设置醒目的安全应急标志或指示牌,引导居民快速找到避难所。

3.避难场所标有明确的救助、安置、医疗等功能分区。

4.社区备有必要的应急物资,包括救援工具(如铁锹、担架、灭火器等)、通讯设备(如喇叭、对讲机等)、照明工具(如手电筒、应急灯等),应急药品和生活类物资(如棉衣被、食品、饮用水等)。

5.居民家庭配有针对社区特点的减灾器材和救生工具,如逃生绳、收音机、手

电筒、哨子、灭火器、常用药品等。

(六)居民减灾意识与避灾自救技能提升

1.居民清楚社区内各类灾害风险及其分布,知晓本社区的避难场所及行走路线。

2.居民掌握防灾减灾自救互救基本方法与技能,包括在不同场合(家里、室外、学校等)、不同灾害(地震、洪水、台风、地质灾害、火灾等)发生后,懂得如何逃生自救、互帮互救等基本技能。

3.居民积极主动参与社区组织的各类防灾减灾活动。

(七)广泛开展社区减灾动员与减灾参与活动

1.社区建立了防灾减灾志愿者队伍,承担社区综合减灾建设的有关工作,如宣传、教育、义务培训等,配备了必要的装备,并定期开展训练。

2.社区内相关企事业单位积极组织开展防灾减灾活动,主动参与风险评估、隐患排查、宣传教育与演练等社区减灾活动,在做好安全生产的同时,经常对企业员工特别是外来员工进行防灾减灾教育等。

3.社区内学校在日常教育中注重提高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和应急能力,能利用学校教育资源,为居民开展各类防灾减灾教育。

4.社区内的医院能积极承担有关医护工作,关注社区脆弱人群,提高社区救护能力。

5.社区内社会组织发挥自身优势,吸收各方资源,积极参与社区综合减灾工作。

(八)管理考核制度健全

1.社区建立综合减灾绩效考核工作制度,有相关人员日常管理、防灾减灾设施维护管理等制度措施。

2.社区定期对隐患监测、应急救助预案、脆弱人群应急应对等各项工作进行检查。

3.社区定期对综合减灾工作开展考核,对不足之处有具体改进措施。

(九)档案管理规范

社区建立了包括文字、照片等档案信息在内的规范齐全、方便查阅的综合减灾档案。

(十)社区综合减灾特色鲜明

1.在社区减灾工作部署、动员过程中,具有有效调动居民和单位参与的方式方法。

2.在社区综合减灾工作中,有独到的做法或经验,如利用本土知识和工具,进行灾害监测、预报和预警,有行之有效的做好外来人口减灾教育的方式方法等。

3.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开展日常综合减灾工作,如建立社区网站、社区网络等。

4.社区引入了风险分担机制,倡导居民开展社区各类灾害保险工作等。

篇6: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申报材料

安徽省阜阳市颍州区西湖景区街道白行村位于颍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的西岸,北靠阜临路,西临西湖镇,人口3850人。由于临近颍州西湖洼地,且位于泉河、草河、阜临河、高水河和三十里河的交汇处,地势低洼,十涝九淹,历来就是颍州区汛情发展的晴雨表和报警器,还是颍州区的“锅底子”与“水袋子”,更是颍州区抗洪防汛的重要险段之一, 水利设施原来十分落后,往年经常是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群众苦不堪言。

近年来,白行村紧紧围绕“以政府安排补助资金为引导,以农民自愿出资出劳为主体,以农田水利建设规划为依托,以加强组织动员为纽带,加快农田水利管理体制改革为动力”的农田水利建设指导方针,紧密部署,精心施工,认真管护。累计已完成投资277万元,修建桥梁19座,灌溉机井4眼,桥涵6处,人饮水工程(自来水厂)1个,柴油灌溉机械7套;其中,民办公助项目投资(修桥)52万元,沟河塘疏浚项目投资26万元,农村饮水安全一期项目投资120万元,农村饮水安全二期项目投资47万元,引河活水项目投资2万元,桥涵闸等基础设施维修投资30万元。水利设施在白行村发挥了巨大作用,取得了明显效果。

为增强新村群众减灾意识,普及减灾知识,提高村民避灾自救能力,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白行村党总支、村委会高度重视,立足于“抗大灾,防大灾”和“主动减灾”的原则,以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为载体,积极探索综合减灾自救的新路子。

一、突出规划先行,强化主动减灾工作

2006年,白行村围绕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要求和“三年打基础,五年见成效,八年上规模”目标,充分尊重民意,发挥资源、区位优势,突出生产发展,选址规划在一块地势较高的地方将原来17个自然庄合并建设1个白行新村,逐步将全村农户全部搬迁至新村,占地面积263亩,建成后可节约土地1004亩。按照应急管理工作的要求,白行村建立了以党总支为核心、村委会为主体、各村民组多方参与的综合减灾应急协调联动机制。把减灾防灾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建立安全管理制度,规范各部门职责,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做到“三个一”。“一个机构”: 白行村坚持属地管理原则,加强应急协调联动,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实行集中统一指挥、统一领导、协调一致、科学处置。成立了创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工作领导小组,逐步健全综合减灾救援组织机构,构建救助平台,形成灾前灾后工作指挥体系。同时,成立综合减灾领导小组办公室,由村委会主任亲自担任办公室主任,治保主任、民兵营长为办公室成员。“一个《规划》”:制定了创建“综合减灾社区”三年工作规划(2009—2010年),全面规划科学减灾方案,落实工作职责,明确任务和目标,分步实施,逐步推进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工作迅速、有序、有效地开展起来。“一个《预案》”通过编制应急预案,基本摸清了新村内灾害点、危险源分布情况,建立了应急信息动态管理、灾害点及危险源监测预警、应急资源及队伍等应急管理制度,还组织相关人员,开展灾害点、危险源排查。

二、突出资源整合,初步形成减灾安全网络 白行村通过“三抓”(抓人防、技防、物防),从实际出发,抓住工作的重点难点,构建社区综合减灾安全屏障,提高社区灾害自救能力,努力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人防:抓组建队伍。白行村坚持把建设应急队伍、提高应急处置能力作为综合减灾的一项重要任务,认真做好应急队伍的规划、组织和建设工作。根据该村发生突发公共事件的种类和频率,按照先期应急处置的要求,坚持分类建设、专兼结合的原则,不断加强了综合应急队伍、志愿者队伍和兼职队伍建设。一是建立一支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分队,提高先期应急救援能力,组建了一支12人的应急分队,负责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先期应急救援。二是建成一支20人的兼职队伍,一旦有事,可迅速投入到应急救援之中,为成功处置赢得宝贵的时间。三是计划逐步组建一支应急志愿者队伍,主要由村组干部、物业办公室工作人员、留守村民、4050人员、低保人员组成。根据志愿者的职业、特长和身体状况,分成了抢险、转移、医疗、后勤等小分队,协助开展应急处置工作,负责传达预警信息、指引村民疏散、提供后勤服务、伤病人员转移等工作。

对于房屋建设管理,该村聘请一名质量监理工程师,设有专职监督员,主动参与到建筑工程施工中去,特别是对于装饰施工,更是严格监督,要求装饰单位施工前必须到物业办登记,提供装修施工设计图纸,严格杜绝了盲目改造和装修,同时,积极提倡采用轻质材料做结构。

技防:抓科技减灾。一是策划建立一个综合减灾救援网站。利用互联网的普及性、方便性、及时性,策划建立一个综合减灾救援网站,初步拟订方案,聘请网络公司策划和建设,做好网站建立前的资料收集、框架设计、内容安排、村民疏散路线图设计、紧急避难场所地图、紧急联系电话网络等准备工作,为网站的构建提供数据库信息等。二是在村民居住现状的基础上,创立一个村民住房信息库。按照村民实际居住情况绘制每个村民家庭的房屋结构图,深入了解村民的厨卫原始设计结构和改造结构情况,并标注出每个村民居住房屋的通风防火、煤气管道、电器线路、防盗门窗的结构及楼梯洞口的疏散路线等详图,制定各类信息、统计、汇总表格,组织人手填写、校对、整理,建立各类信息档案文件夹,建档造册,分类管理,初步建立数据化的信息系统,逐步创建危房灾害信息库。

物防:抓设施投入。建设一个“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紧急救援庇护中心,以白行新村农民文化广场为主要避难场所,加大资金投入,并配备一系列救生设备和紧急生活物资,如灭火器、防烟面具、照明灯、防寒衣、氧气包、药品等,并在主要路段配置了安全应急标识和减灾器材,确保灾害发生24小时之内,解决灾民的临时衣、食、住和医疗救援等方面的基本生活问题。

三、突出宣传导向,构建社区综合减灾文化

为营造一个减灾自救互救的良好氛围,提高群众的综合减灾救援意识,白行村把综合减灾科普宣传列入宣传工作的重点之一,构建富有特色的综合减灾文化。一是开展社区综合减灾科普宣传教育活动。开发综合减灾科普宣传教育产品,编制系列综合减灾科普读物、挂图、案例教材,在公共场所设置综合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栏,每年组织二至三次“综合减灾齐参与,减灾知识人人知”为主题的社区综合减灾科普宣传活动,设立综合减灾社区咨询活动点,派发宣传资料,为村民提供应急性、实用性、有效性的指导。

二是加大培训力度。每年开展4场综合减灾志愿者的专业技能培训,每年培训160人次。一方面提高救援能力,另一方面将应急队伍向专业化、标准化、急救化推进。加大经费购置救援物资和急救装备,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综合减灾科技教育,优化人才队伍,培育和发展社会公益组织和志愿者团体,构建全民联防的新局面。

三是组织开展综合减灾社区救援演习。组织开展包括民警治安演习、村民紧急疏散演习、邻里互救方案演习、救援儿童、老人、病患、残疾等弱势群体演习、民兵冲锋艇救援演习、应急器材使用方法演习、消防官兵危房倒塌搜救演习等内容的一系列应急演练活动。充分利用村部电教设备,组织综合减灾经验远程教育,做到了提高综合减灾社区干部和群众的整体素质。并建立起民众合力互救的综合减灾机制,做到消防队伍、治安巡逻队伍、救灾队伍、自愿者队伍群和群众之间能密切配合,熟悉综合减灾紧急预案的具体实施细节,掌握灾难预防避险的实用技能,做到面对灾害“三不原则”(不慌张、不无措、不无序),增强灾难防御和综合减灾意识,全面提高综合减灾救援能力。通过以事喻灾,以案释灾,提高了综合减灾知晓度,强化了预防和处理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能力

未雨绸缪,防范未然。白行村开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的时间不长,正在摸索中前进,村“两委”一班人清楚的认识到:综合减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该村相信,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不断把创建工作引向深入,才能真正实现全村的平安和谐,才能切实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上一篇:南开校长:“唯论文”评价体系禁锢科技的创新下一篇:写景记叙优秀作文:秋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