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阅读方法指导到课外文本的阅读延伸及指导

2024-05-24

课内阅读方法指导到课外文本的阅读延伸及指导(共10篇)

篇1:课内阅读方法指导到课外文本的阅读延伸及指导

课内阅读方法指导到课外文本的阅读延伸及指导

永清县别古庄镇中学 于淑江

阅读是从书面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是学生学习中各项基础知识的综合体现。书面材料主要是文字,也包括符号、公式、图表等。把文字符号变成声音,达到对书面材料的理解。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

所谓阅读能力,是指在阅读实践中和阅读后的理解、分析、概括和联想的能力。那如何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单靠课内阅读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让学生大量地进行课外阅读。学生不但要学会课本中的文章,还应当学会阅读课外的一般文字材料,同时,对于广播,电视也要以收听、收看来进行“阅读”。因此,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应该要立足教材的同时向课外延伸,甚至向其它学科延伸,要让学生的学习超越课本,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学生正是在广泛的阅读中吸取知识、认识社会、感受生活的。这样才能使学生的阅读量得以大大丰富和扩展,阅读能力才能得以锻炼和提高。

一、注重课内阅读指导

“学生要能较熟练地运用读书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教材的编排在内容和数量上都受到局限,单靠教材上的十几篇课文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阅读需要,这就需要大量的课外阅读来补充,那学生如何来阅读课外的文章呢?这需要教师课内阅读的指导。叶圣陶曾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着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阅读教学中,结合教材的特点,要落实重点训练课文,同时也要通过阅读优秀的课外读物,引导学生运用读书方法,促进知识的迁移,使课内外互相结合及补充。

在阅读教学中,老师经常都用上这样的模式:初读课文—再读课文—三读课文—四读课文—创造运用。可以看出,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读”是关键,人经常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强调的是阅读要多“读”,只有过了“读”这一关,才能谈得上理解,只有在多读、熟读的基础上,才能深入到文章中,才能进行有效地比较、分析、概括和判断。所以,我们教师在处理教材时,要注意指导学生多读、熟读的基础上去感悟,同时要教会学生精读与略读结合、读思结合、读记结合的阅读方法。更重要的是,要传授给学生以下几种阅读理解方法:

1、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好词语是自能阅读的基础,是阅读理解文章的前提。如果学生连词语都理解不好,就无法进行文章阅读,提高阅读能力就会变成一句空话。因此,课内阅读指导过程中要注意教给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一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就是把词语放到语言环境中去理解。如果脱离语境去理解,就会流于肤浅,无法深入到词语的内核,当然就无法真正理解词语。因此,在课内阅读指导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以便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二是教给学生在直观形象中理解词语的方法。通常情况下,学生理解词语都是查词典,记注释,这是表层的,是难以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文章意蕴的。因此,在教学中,可借助看教材中的插图或通过实物、表情、表演等直观形象的手段去理解。

2、理解句子的方法。通常有:联系课文整体理解句子;由表及里理解句子等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一是要引导学生读通,就是要读通顺,读懂文章的内容。二是要读透,就是要读懂重点句段,领会文章的主旨。文章的主旨反映了作者的立场,观点和见解,是文本的价值取向所在。文章的主旨大都蕴含在重点句段中。因此,引导学生找出重点句段,深入细致地阅读赏析,将其读深读透,是领会文章主旨的有效方法。

当然,课内阅读要交给学生的阅读方法还有很多,例如文章的表达方法、遣词造句的方法、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等等,需要我们在课内做有效地指导,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习得方法,才能运用到课外阅读中来,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树立正确的课外阅读理念

《新课程标准》大力提倡扩大学生阅读面,要求“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扩展自己的阅读面,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但我们目前却忽视了课外阅读,虽然,我们语文课堂教学是以课文教学为中心,但仅限于课文学习不利于学生获得全面知识,也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美文欣赏课,阅读方法的讲座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重视自己的主体地位,重视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同时,我们教师作为引导者,也要注重创造轻松、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从而使学生建立现代的课外阅读理念。

2、激发兴趣,让学生喜欢阅读。学生对阅读具有深厚兴趣,本身就是课外阅读实践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非常重要。可以故事诱导激趣,喜欢听故事是小学生的天性。要让学生知道,要想知道更多、更丰富的故事情节,只有感受课外阅读的诱惑,才能主动去进行阅读,只有培养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学生才会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3、开“读书会”交流阅读成果,回报阅读心得,把课外阅读搞得热热闹闹的、丰富多彩的,极大程度地提高了学生对的阅读兴趣,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活跃了他们的学习生活,让他们自然而然地、轻松地进入到阅读的世界。

三、课内阅读促课外阅读

以课内促课外,就要做到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让学生逐步感受语言文字之美,文学素养会大大增强,阅读兴趣也会大大提高。但学生在如何“读”的问题上,不是很明确。如果单凭有兴趣,是远远不够的,有生动情节的就随便读读,走马观花地读读;有的读了好的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然后用到作文上;还有的学生读过很多的课外书,但语文教学中反映出的归纳、感受能力却还是很弱,主要是因为教师在教学中重结果轻过程,所以,我们教师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但要爱“读”,而且还要会“读”,读得更好更有收获。

1、课堂教学,渗透方法。把语文教材作为例子,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注重通过例子教会学生一些阅读的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在课外求拓展、求提高。要做到认真初读,养成习惯;精读略读要恰当;要学会欣赏;会写笔记心得,收获实效。要把精彩优美的词句摘录下来,写自己的心得体会。例如我们教师可以在课外读书课中,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进行读书比赛,赛后交流心得体会,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只注重故事情节而收效少的不良读书习惯,更好地迁移,把课堂学到的理解词句,概括内容,归纳中心的方法规律,迁移到课外阅读中去,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2、推荐课外阅读书籍。课外阅读作为课内阅读的延伸和补充。《新课程标准》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找出课文相关的材料。但是,学生面对这浩瀚无际的书海,教师指点是非常必要的。例如:我们教师可以在课前向学生推荐读物,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还可以课后推荐读物,及时拓展学生阅读兴趣,让他们从阅读中学到更多的有关知识。

3、课内与课外阅读的衔接。衔接是以课本内容为基点向课外延伸的阅读。就是以一篇带动几篇,或是更多,我们学习一篇课文,可以介绍同一个作家的其它作品。

四、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阅读习惯

学生掌握一些阅读的方法其实并不难,但要把这些方法用到学习中,还得需要持之以恒,形成习惯。人们常说:“细水长流,持之以恒”,课外阅读实践关键在于坚持。而只有持之以恒,形成习惯,才能使新课程的阅读教学变得轻松自然,才能真正实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同时,我们教师要经常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执行情况,并监督学生完成相应的任务。学以致用,重于养成,这样坚持不懈,成为习惯。

总之,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是相辅相成的,课外阅读作为课内阅读的延伸和补充,如果只重视课内阅读而忽视了课外阅读,学生的知识面就变得狭窄。只有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结合,才能使学生的精神世界变得宽广和丰富多彩,才能让学生在书的海洋中去积累语言,陶冶情操。

篇2:课内阅读方法指导到课外文本的阅读延伸及指导

课外阅读课内指导,是提升学生阅读品位和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激发阅读兴趣,分享阅读快乐,培养阅读习惯,掌握阅读方法等是课内指导的核心目标。基于对“课外阅读课内指导”的独特解读,结合阅读文本特点、阅读方法归类和交流形式的梳理,我们确立了“课外阅读课内指导”的三种变式课型:读物推荐课型、方法指导课型和主题交流课型。这三种变式课型在低、中、高年段又有独特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本文以低年级“课外阅读课内指导课型”研究为例。谈谈对这一课型研究的几点认识。

一、低年级“课外阅读课内指导课型”的追求价值

通过低年级“课外阅读课内指导课型”的研究,我们试图实现三方面的育人目标:一是读物推荐结构化呈现。开启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之门,激发他们浓厚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不畏惧阅读、喜欢阅读。二是阅读活动结构化架构,以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调动学生主动识字、乐于阅读的积极性。三是主题交流日常化。积极搭建展示平台,让学生在交流中变得更加活泼自信,充分享受阅读带来的成功体验。

二、低年级“课外阅读课内指导课型”的教学内容

儿童在低年级阶段对儿歌童谣、童话故事等内容特别感兴趣。这些内容句式简洁,富有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有一定的重复回旋的语句,充满情趣,富有情节变化和强烈的感情色彩。

因此,我们在一年级上学期推荐学生进行儿歌童谣的阅读与背诵。以“学生成长体验”为出发点,借助于儿歌童谣这一载体,发展学生言语智慧。学生能借助汉语拼音独立地拼读儿歌,体验成功的快乐;学生吟诵儿歌童谣认识世界,感受世界真、善、美;学生愿意写一写儿歌童谣,用特有的形式记录丰富的童年生活,感受生活的美好。

在一年级下学期推荐学生阅读绘本故事。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有序观察图画;能够借助图画猜测故事情节的发展;喜欢反复阅读同一个绘本故事,有主动讲述故事的愿望和能力。

到了二年级,随着学生识字量的飞跃,我们推荐《小巴掌童话》《冰波童话故事选》《皮皮鲁和鲁西西的故事》等书。这些读物分别由若干个独立的小故事组成,阅读起来既没有心理压力,又能帮助学生自然过渡到图少字多的文本阅读,逐步养成独立阅读纯文本读本的能力和习惯。

三、低年级“课外阅读课内指导课型”的过程结构

以变式课型“主题交流课型”为例,简述这一课型的基本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自主交流。以游戏的形式进入课始状态,学生自由式交流近期阅读情况。这个环节便于教师及早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捕捉阅读拓展的方向,为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做好铺垫。通过这个环节,营造宽松、民主的交流平台,让学生愿意交流,敢于交流。

(二)聚集话题,展开讨论。教师及时捕捉学生自主交流中生成的资源,集聚提升,抛出共性话题,引导学生展开热烈讨论。引导学生结合阅读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认识,以活动的形式巧妙连接。既提高了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又发展了阅读思维。

(三)自主展示,语海寻珍。引导学生结合读物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式自主展示阅读成果。

(四)多元评价,拓展延伸。当堂对学生的阅读情况给予多元评价,激励学生持续阅读。结合自主交流阶段生成的阅读资源进行有效拓展延伸,推荐新书目。

四、低年级“课外阅读课内指导课型”教学的注意事项

1.不能仅局限于课内推荐读物的阅读。引导学生能将课内指导阅读与课外自主阅读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拓宽阅读视野。

2.教学设计要有明确的指导意识。每堂“课内指导”课,到底基于学生课外阅读哪方面的指导,教师应体现长程阅读指导结构,形成课外阅读指导常规。

篇3:课内阅读方法指导到课外文本的阅读延伸及指导

一、创设了解平台,分析阅读现状

课外阅读课内指导根据不同的阶段和目标,可以分为“导读课”“推进课”“成果交流课”等课型。不管哪种课型,特别强调要以“学生分析”作为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之一,所以课内指导前,对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具体分析是确保课内指导有效的前提和基础。可以通过调查问卷、平时观察、个别访谈等多种方式来创设了解学生的平台,再利用这一平台中获取的信息和资料,从“阅读这本书已有的基础是什么?还缺失什么?可能存在的困难和障碍是什么?可以提升的能力是什么?”等方面具体分析学情。如在执教《伊索寓言》推进课前,我通过问卷和访谈,进行了这样的学情分析:

已有基础:在1~4年级,学生已经读过一些寓言故事,如《狼和小羊》《狼来了》《龟兔赛跑》《谁的本领大》等。在五年级本册书中学生还学过《狐狸和乌鸦》《蝉和狐狸》《狐狸和葡萄》,在《我阅读我快乐》中已经上过《伊索寓言》的导读课。通过前一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喜欢上阅读这样短小有趣的寓言故事,能在相关词句、语段的品读中感悟故事中刻画的动物形象,能够结合文尾的话来体会寓意。

障碍点:学生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存在这样两个障碍:①因为寓言后面附的“教训”是后人添加的,其中有的并不切题,甚至牵强附会,所以学生阅读时会受这些“教训”的束缚,缺少个性化的理解和感悟。②因为故事比较多,所以读过后头脑里模模糊糊一大片,留不下什么痕迹。读了上百个故事后,会产生倦怠心里,没有继续读下去的兴趣。

提升点:对应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对照学生的现状,预设以下提升点:

1. 异中读同。

能依托故事中塑造的形象,从一则寓言中读出自己个性化的理解和感悟。

2. 同中读异。

能给读过的寓言总结归类,从不同的寓言中读出相似的寓意。

(此学情分析只节选了重点内容)

这段分析充分体现了教师的班级意识。只有通过这样细致具体的阅读现状分析,教师才能准确定位《伊索寓言》这本书课内导读的目标,正确选择课内指导的策略和方法。

二、创设交流平台,分享阅读体验

在执教“走进《伊索寓言》”(课外阅读推进课)时,我以“聊一聊”的活动形式搭建了学生相互交流的平台:

1. 聊版本。

师:我发现我们班同学读的《伊索寓言》有三种不同的版本,第一种是注音版,第二种是故事写得很简洁的青少版,第三种是故事写得生动具体的青少版。你们觉得作为五年级的学生,读哪个版本比较合适?

学生交流后认为: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的版本内容具体生动,比较适合五年级的学生阅读,其他两个版本都过于简单。

2. 聊伊索。

师:谁能为大家介绍一下传说中的伊索是一位怎样的人物?

在学生交流时教师适时提醒:我们在读一本书的时候,了解一下这本书的作者、时代背景,对我们读懂一本书是有帮助的。

3. 聊寓言故事。

师:读到现在,你感觉《伊索寓言》是怎样的一本书?它里面的故事有什么特点?

学生在相互补充中认识了这本书的特点:收集了三四百个小故事,且大多是动物故事;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告诉人们处事和做人的道理;每个小故事的结构都是故事加寓意。

4. 聊人物。

师:在你读过的故事中,你最喜欢或者最讨厌谁,为什么?

5. 聊读书方法。

师:你是怎样来读这本书的?

在讨论中引导交流不同的学习成果:人物卡、寓意卡、感言卡……教师总结:这种归类整理也是做读书笔记的一种方法。

这一过程,教师以茶馆式闲聊的方式,为学生创设了轻松愉快的氛围,使学生乐于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在交流与分享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加深了阅读体验,而且提升了选择课外读物版本的能力,联系作者、时代背景理解书本内容的能力,概括提炼一类文章表达特点的能力,评价人物的能力,归类整理阅读体验的能力。

三、创设对接平台,打通阅读壁垒

首先是通过挖掘教材资源,结合教材特点为学生推荐课外读物来实现阅读内容的对接,有时是一篇课文向一类文章、整本原著、一个系列读物的拓展,有时是由作者到其他作品、由主题到同类题材、由内容到不同角度的拓展。

例如学完《只拣儿童多处行》向学生推荐阅读冰心的另一篇散文《小橘灯》,学完《海伦·凯勒》向学生推荐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学完《我和祖父的园子》向学生推荐阅读萧红的代表作《呼兰河传》

其次是通过架构“学结构、用结构”之间的桥梁来实现阅读方法的对接。课内阅读主要是学习阅读方法结构,课内指导是总结提炼方法结构,架构“学、用”之桥,课外阅读是运用阅读方法结构,满足学生能力发展的现实需求,实现能力的迁移提升。例如五年级下学期,在学习《郑和远航》和《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等历史故事后,我们进行了《上下五千年》的课内阅读指导。

该课的教学定位是实现从整体泛读向局部精读的跨越。课堂上,我首先让学生交流泛读成果,接着组织学生用课内阅读历史故事的方法精读故事《大禹治水》。在引导交流精读感受时,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提炼了精读历史故事的方法:故事梗概要了解,好词佳句常积累,读书感受能标注,历史知识要记牢。然后当堂巩固,让学生用刚才大家总结的方法阅读故事《将相和》,并再次组织交流,从而强化精读一个故事的方法结构,清晰课外阅读时略读与精读相结合的方法。

四、创设探究平台,建构阅读方法

课外阅读和课内阅读既有相通之处,又有不同之处,所以课外阅读除了要运用巩固课内阅读的方法外,还要建构属于自己的方法体系,这也是课外阅读课内指导课的重要任务之一。课外阅读的方法“因书而异、因生而异”。在实践中,我注重选择典型的章节或文字片段设计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探究中建构课外阅读的方法。

如在全班阅读《伊索寓言》这本书时,我发现小学阶段几乎每册课本(苏教版)都对寓言故事有所涉及。作为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寓言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能抓住文末的关键句来读懂寓意,但是读完一个个寓言故事后缺少自己的思想,对寓言中的人物形象缺少自己的评价,不能联系生活实际来思考,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所以在“走进《伊索寓言》”一课中,我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两级探究平台:

1. 学生阅读《狼和小羊》,然后谈谈读了这则寓言有什么感受。

在交流中启发学生对小羊进行多元评价,并聚焦探究:“关于这则寓言,你能读出不同的寓意来吗?”在多元评价和问题探究中,学生感受到同一则寓言,从不同的角度去读,可以读出不同的寓意,从而建构起“同中求异”的阅读方法。

2. 学生阅读《公牛和狮子》《狮子和熊》,并探究有什么发现。

在全班交流中,学生通过探究性的对比阅读,认识到了不同的寓言故事,说明的道理是相同的或者是差不多的,从而建构起了“异中求同”的阅读方法。

“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这一方法体现了阅读寓言的年段特征,对于提高学生的自主思考力、多元评价力、归类整理力都具有较大作用。

五、创设活动平台,展示阅读成果

现代儿童心理学表明,处于6至13岁左右的孩子注意的品质相对较差,具体表现为注意的对象不明确,注意的时间较短等。因此当学生经过一个阶段的课外独立阅读后,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给他们提供尽量多的机会让他们展示阅读成果,维持课外阅读的热情。

例如在“我读《上下五千年》”的成果展示课上,我创设了“谜语大家猜”的活动。首先教师示范创编一则谜语,让学生猜猜他是谁。接着请猜对的学生说说是怎么猜出这个人物的,在说的过程中分析创编谜面的技巧:不说出这个人物的名字,只说他所处的朝代、身份、外貌、做过的事情或主要贡献;然后教师取出装有谜底的信封,分发给各个小组,布置小组合作策划谜语。最后各小组轮流出示谜面,其他小组抢答谜语。

篇4:课外阅读课内指导方法探究

[关键词]课外阅读 课内指导 翻阅 猜想 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9-03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总量做出了明确规定:在整个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应该不少于145万字,并提出“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要求。课外阅读,是小学生在课外独立的阅读活动,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小学生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正如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在谈到课外阅读的作用时曾说:“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是得之于课外阅读。”也就是说,学生的知识习得,课内占30%,课外占70%。一般来说,小学生阅读的内容根据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来决定的。因此,我们要根据小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学生已有的阅读基础、阅读经验,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为目标,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那究竟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呢?本文以指导小学生阅读《大自然的文字》一书为例,谈谈课外阅读与课内指导相结合的策略。

一、学会翻阅着读,增强阅读兴趣

翻阅是一种粗略读书的方法。阅读时可以随便翻翻,略观大意;也可以只抓住关键语句,弄清主要观点。采用翻阅法,能快速大致了解主要内容,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在《大自然的文字》课外阅读指导课上,学生从自己的抽屉里惊喜地拿出《大自然的文字》这本书后,我问学生:“拿到一本新书后,首先我们会随意地翻着看看,你会翻看些什么呢?”学生纷纷根据平时的阅读经验说:目录、书名、扉页、作者、出版社……对平时比较容易忽略的细节,我再进行引导。很快,学生们都了解了拿到一本新书后应该翻阅哪些内容。接下来,我给学生3分钟的时间,让他们翻阅眼前的这本新书,看看自己对什么感兴趣。学生兴致高涨。3分钟后,他们或多或少都有了收获,纷纷举起了手。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学生一旦有了阅读的兴趣,他们就会将 “要我读”转化为 “我要读”。学生学会翻阅着读,能够增强他们对一本书的阅读兴趣。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通过翻阅,能够快速地大致地了解这本书的内容,而且能够找到自己比较感兴趣的内容。当对这本书产生了兴趣后,他们就会处于高度自觉阅读的状态。只有这样,他们才有可能在课后去阅读这本书。

二、学会猜想着读,增强阅读动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与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成功的乐趣。”学生天性好奇、好想象,喜欢新鲜、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不喜欢按部就班的学习。在课堂上,如果能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在学生没有接触作品内容的前提下,依据已知部分,尝试以猜想着读的方式指向阅读内容,学生就会借助已有的经验、阅历、储备与文本展开对话。这样,他们创造潜能就会得到开发,创造能力就会得到培养,学生的阅读动力也会得到加强。在《大自然的文字》课堂中,我尝试运用猜想着读这一方法。

师:今天,我们细细品味了第一章中的《自然的语言》,其实在书中伊林用妙趣横生的语言还告诉我们很多科学知识。瞧!还有什么?(ppt出示目录,教师引读)

师:你们喜欢哪一章?我们来猜猜你喜欢的这一章会讲些什么呢?谁先来猜一猜?

生:我喜欢第二章,我猜这一章应该是讲雪花和冰雹的故事,可能是讲它们怎么形成的吧。

生:我喜欢第六章,这一章肯定是讲跟我们书包有关的故事,可能是书包里有什么小秘密。

……

师:是不是这样呢?那就请大家课后带着思考到书中去寻找答案吧!

以上对话采用的是猜想着读的方法,旨在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充分发挥学生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彰显儿童的个性,让学生对书中某个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增强学生的阅读动力,这也是课外阅读课内指导的宗旨所在。

三、学会思考着读,感受阅读滋味

阅读一本好书,仅仅是走马观花似的翻阅是不够的,还需要思考着读,需要像好茶一样慢慢地品味。思考着读是阅读的基本要求,也是其他各类读书方法的基础和前提。应通过概括内容、复述原文、体会思想感情、分段分层、理清文章条理等多种形式的专项训练,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分析、概括、比较、综合、联想等思维方法,达到以读促思、以读促写的目的。

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中更好地思考着读,在备《大自然的文字》这节课时,我尝试以学生的视角、学生的眼光去捕捉《大自然的文字》这本书中有意思、好玩的段落。最终,我选取第一章第一篇《自然的语言》跟学生一起品味、咀嚼、内化。

在《大自然的文字》这堂课中,我设计了一个环节,给学生时间自主阅读《自然的语言》并完成以下表格:

学生们读完《自然的语言》后,很快便完成了这个表格。我相机对学生完成的情况进行肯定和表扬。虽然表格很简单,但让学生尝到了思考着读的甜味,初步感受阅读的滋味。

要想让学生学会思考着读,进一步感受阅读的滋味,仅仅靠一个简单的表格是远远不够的,还需在课堂上不断地创设情境。教学《大自然的文字》一课,我播放大森林的视频,镜头逐渐往森林深处走去。当走到森林最深处时,视频结束,画面定格在一块巨大的、长满青苔的花岗石上。我提出问题:“面对这样一个庞然大物,你们心里有什么疑问呢?”学生们纷纷举手,提出自己的问题。如,“它是怎么来的”等。这时,我出示作者伊林的两个问题,学生们都惊叹不已,自己提出的问题居然跟大作家伊林不谋而合。学生们感受到了思考着读的乐趣,个个热情高涨,带着这个问题再次去阅读《自然的语言》,很快便找到了答案。课堂上,学生通过思考着读,一次次地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总之,在寻找课外阅读课内指导最佳结合点的探索中,只有立足课堂,面向课外,以阅读教材为桥梁,才能在课内课外来回走。只要搭建好课内指导与课外阅读的金桥,多角度、多形式、多渠道地引导学生,指导和评价相结合,这样就能使课内外阅读得到良性循环,让学生自悟自得、主动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刘敏.课外阅读六字诀[J].山东教育,20104(10).

[2] 施蔚青.读进去 记得住 用得出——谈谈如何搞好课外阅读[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12(11).

[3] 朱苗英.浅谈指导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尝试[J].吉林教育,2009(14).

[4] 陶翠玲.浅谈小学生课外阅读方法指导[J].赤子(中旬),2014(03).

[5] 杨春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例谈[J].时代教育,2014(16).

篇5:课外阅读方法指导

——我读书 我快乐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

通过教学让学生学会运用科学的读书方法和技巧,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提高阅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介绍读书方法、名人读书方法,使学生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读书的重要性、益处,从而爱上阅读。【教学准备】

1、为每位学生准备一本书

2、准备摘录本

3、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请齐读课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聊聊读书。(板书课题)

二、感受读书益处

1、分享读书名言,感受读书的益处

关于读书的名言很多,谁先给大家分享一个?(学生自由分享自己知道的读书名言)

2、读书故事,感受前人刻苦读书的精神

书真是个宝啊!怪不得从古到今很多人酷爱读书,谁来给大家分享一个读书的故事。

3、谈读书益处

同学们请结合我们刚才谈的和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说说读书的益处。

三、研读书方法

1、读书方法

读书有这么多的好处,我相信同学们今后一定会多读书的。但读书也得讲方法,方法对就会事半功倍。下面我们一起学习常用的三种读书方法:粗读法、精读法、笔记法。你是怎样理解这三种读书方法的?

粗读就是用较快的速度,(每分钟800字左右)抓住几个要点把书通读一遍,对阅读材料有一个大概了解,这是一种不求深入精研,只求浏览大意的阅读方法。粗读时应抓住几个要点:书名、作者、目录、内容、浏览全书。

所谓精读是指正常的或较慢的阅读速度(每分钟300字左右),按照文章的顺序,从头到尾、逐字、逐词、逐句、逐段地阅读,深入了解文章结构,钻研全书内容,以求对全书内容有全面透彻的理解。精读法要求做到:正常较慢的阅读速度、扫除字词障碍、钻研全书内容。笔记法就是:摘抄内容摘要、名言警句、资料、典故,把想到的体会、问题也记录到读书笔记上。

2、名人读书法 鲁迅的“随便翻翻”、毛泽东的不动笔墨不读书、诸葛亮的未晓不妨权放过,过后须要细思量。

3、读书笔记展示

我们一起看看一位同学的读书笔记,它或许对你能起到一个引领的作用。

四、运用实践

1、下面让我们用粗读法先了解你手中书的内容吧。

2、指名汇报收获。

五、谈收获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象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翅膀。同学们,只要我们掌握科学读书的方法,就一定会象蜜蜂一样在书的海洋里采得百花酿成蜜。

【 板书】

粗读法

读书方法 精读法

篇6:课外阅读方法指导

批注阅读《红绿灯下》学案

学习目标:

1、把握文章内容,领会作者生活感悟。

2、学习几种批注阅读的方法。学习资料一

批注式阅读是指学生在自主阅读时,对文章的语言进行感知,对文章的内容、层次、思想感情、表现手法、语言特色、精彩片段、重点语句,在思考、分析、比较归纳的基础上,用线条、符号或简洁的文字加以标注的读书方法。

批注式阅读,是一种研究性阅读,是一种以主动探究为核心的阅读实践活动,是一个动态的思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你可以根据阅读的主题,结合自身的特点,主动地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设身处地地与文本进行广泛的、深入的、全方位的直接对话,从各个方面对文本进行理解、感悟、阐释、发现和点评,并直接在文章中圈点勾画,注明自己思维的轨迹,打上自己认识的烙印,表达自己的实现感情,从而获得自我发展的过程。简而言之,批注式阅读可以使你的阅读由被动阅读变为主动阅读,这是一种有思考的阅读,是有深度的阅读,是有个性的阅读,更是一种快乐的阅读!阅读批注的一般方法有:

1.基础性批注:即对于文章中基础性知识的圈点勾画,比如划出需要注意的注音、生字词;把握文章的中心句或重点语句以及读后的内容概括。达到预习和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目的。

2.感受式批注:即记下读文章时的理解感受、心得体会、启迪收获。这种感受式的批注能帮助阅读者深入理解文本,把握文章主旨

3.联想式批注:即写下由文章而联想到的文外知识(一首诗、一句格言等等)或自己的,社会的人或事。让阅读者能够调动知识积累由此及彼的将知识迁移拓展到文外。这种阅读方法有助于知识的迁移、信息的归类整合。

4.赏析式批注:选取自己喜欢的文段、句子或词语写出赏析类文字。5.质疑式批注:即写下自己在阅读时的疑问或者表达不同观点。

6.仿写式批注:选取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形式精美的语句,进行分析,运用联想想象进行仿写。这种阅读方法有助于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批注符号:

“○○○○”圈,标在文章的重点词语下面。

“——”直线,标在文章中心句、重点理解的语句下面。“~~~”波浪线划在文章精美语句下面。“?”疑问号,用在有疑问的语句末尾。“‖”“/”分开号,用来划分段落与层次。

学习要求:认真阅读短文,思考:什么是批注阅读?批注阅读有什么意义?有哪些方法?符号? 学习资料二

红绿灯下

迟子建

①在城市,当你走到十字街头时,往往会与红绿灯相遇。

②说来好笑,我最初来到城市时,最怕的就是过街。在西安和北京求学期间,只要是有天桥和地下通道,我绝不走十字街。我对红绿灯不信任,它们闪来闪去的,像是两只鬼眼,变幻太快,常常是绿灯一亮,我起步走,却遭逢侧向驶来的一串汽车,它们占据了半边路,阻断你。等它们过去后,你再前行,绿灯的心房就颤动了,红灯随之亮起,你被隔在马路中央,身前身后是川流不息的车辆,有被钢铁夹击的感觉。此时我总会联想起卓别林的《摩登时代》中,那个被卡在机器中的工人,觉得自己是工业化时代的一个可怜虫。

③我喜欢回到故乡,其中的一个缘由是,在乡间路上,我不会为红绿灯左右。能够阻断我脚步的,有时是一群黄昏中归家的羊,有时是几只正午时通过堤坝,要下河戏耍的鸭子。

④据说在交通事故中,死于红绿灯下的行人占了很大比例。闯红灯,是肇事的元凶。有时是汽车闯红灯殃及行人,有时是行人闯红灯自蹈黄泉,这样的行人无疑就是举着阎王爷掷来的招魂牌在过街。不管责任在哪一方,倒霉的总归是人。所以家长送孩子上学的路上,在过十字街时,如临虎口,总要拉起孩子的手。在幼儿教育中,学会通过红绿灯下的街口,也成了必修课。走到红绿灯下,人的心就会紧张起来,你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稍有不慎,就会酿下惨祸。在我眼中,十字街就像匍匐在大地的十字架,它主宰着人的生死。

⑤我在哈尔滨生活以后,习惯了走红绿灯。前些年,每当过十字街时,看见绿灯闪烁了,我会一路飞奔,分秒必争,抢在红灯敲响警钟时到达街对面。由于年轻,体力充沛,我与绿灯的赛跑很少有输的时候。当街口的行人集体闯红灯时,我也尾随其后,大摇大摆地招摇过市。汽车像一支支飞来的箭,刷刷地在我们身旁呼啸而过,可是大家对它们毫无惧色,我也心底泰然。

⑥二○○二年初春,爱人离开哈尔滨时,带我去花店买花。我们到了海城街的鲜花批发市场,我选了一束红色康乃馨,几枝黄玫瑰。当我把玫瑰拿在手中的时候,爱人说,别老买黄色的,换点鲜艳的颜色吧。于是,我挑了两枝娇艳的粉色玫瑰。他捧着康乃馨,我拿着玫瑰,散步回家。经由红军街桥下的十字路口时,恰好赶上绿灯眨眼了,我说等下一个绿灯再过吧。爱人说,你跟着我,能抢过去的!他个子高,步伐大,很快就跑到街对面了。我呢,一见红灯亮了,腿立刻就软了,向回撤。这样,我站在街这头,他站在对面,我们中间,是一台连着一台的疾驰的车辆。车辆就像汪洋大海,把我们分开了。三天后,爱人在回故乡的山间的公路上出了车祸。故乡的路没有红绿灯,可是他为了早点回到工作的地方,急于赶路,还是出了事故。他的心中,看来一直亮着一盏颤动的绿灯啊。他是一个疯狂的旅人,只知道一刻不停地向前赶,赶,赶。这种“赶”,这种热情的“奔命”,使我们一个在此岸,一个在彼岸,永隔着万水千山。他像流星,以为自己生命的光华还很漫长,却不知道当他飞速掠过天际的时候,迎接他的却是永恒的寂静。

⑦爱人离去后,我身边没了陪伴的人,可是路还是要走下去的。我曾在十字街头为他焚烧纸钱,都说那是灵魂聚集的地方。再经过那样的路口时,我感觉有无数的灵魂在幽幽地歌唱。远远地看到绿灯要变幻了,我便会放慢脚步,在路边静心等待;人们蜂拥着闯红灯时,我也会原地不动,气定神凝地候着。红绿灯下那些步履匆匆、神色慌张的路人,在我眼里是那么的可怜可笑。

⑧我想,人生是可以慢半拍,再慢半拍的。生命的钟表,不能一味地往前拨,要习惯自己是生活的迟到者。人是弱的,累了,就要休息;高兴了,就要开怀大笑。郁闷的时候,何苦要掩饰自己,对着青山绿水呼喊吧。我们可以与友人畅饮,一醉方休;也可以对那些邪恶的人当面示以唾弃。我们可以在月夜下多几分缠绵,也可以在旅途中因着美好的风景而多几日的停留。随遇而安,随缘而行。随风而舞,随雨而歌!

⑨是的,我们要给自己多亮几盏红灯,让生命有所停顿,有所沉吟。这样的红灯,就是我们生命中不息的火焰!只有这样,弱的生命才会变成强的生命,暗淡的生命才会变成有光华的生命!当生命的时针有张有弛、疾徐有致地行走的时候,我们的日子,才会随着日升月落,发出流水一样清脆的足音。

学习要求:

1、朗读课文,完成基础性批注。

2、运用短文中的方法,自主批注阅读

学习资料三

1、关于迟子建

迟子建,女,中国作家协会第八届主席团成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主席,一级作家。1983年开始写作,至今已发表以小说为主的文学作品五百余万字,出版四十余部单行本。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伪满洲国》《额尔古纳河右岸》,小说集《逝川》《雾月牛栏》《清水洗尘》,散文随笔集《伤怀之美》《我的世界下雪了》等。出版有《迟子建文集》四卷和三卷的《迟子建作品精华》。迟子建是当今文坛一颗耀眼的明星她是唯一一位三次获得鲁迅文学奖、两次获得冰心散文奖、一次庄重文文学奖、一次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一次茅盾文学奖的作家。在所有这些奖项中包括了散文奖、中短篇小说奖、长篇小说奖等。

2、课外批注阅读《时间怎样地行走》

时间怎样地行走

迟子建

墙上的挂钟,曾是我童年最爱的一道风景。我对它有一种说不出的崇拜。因为它掌管着时间,我们的作息似乎都受它支配。到了指定的时间,我们得起床上学,得做课间操,得被父母吆喝着去睡觉。虽然有的时候我们还没睡够,不想起床,在户外的月光下还没有戏耍够不想回家睡觉,但都必须因为时间的关系而听从父母的吩咐。他们理直气壮地呵斥我们的话与挂钟息息相关:“都几点了,还不起床!”要么就是:“都几点了,还在外面疯玩,快睡觉去!”这时候,我觉得挂钟就是一个拿着烟袋敲我们脑门的狠心的老头,又凶又倔,真想把他给掀翻在地,让它永远不能再行走。在我的想象中,它就是一个看不见形影的家长,严厉而古板。但有时候它也是温情的,比如除夕夜里,它的每一声脚步都给我们带来快乐,我们可以放纵地提着灯笼在雪地上玩儿个尽兴,可以在子时钟声敲响后得到梦寐以求的压岁钱,想着用这钱可以买糖果来甜自己的嘴,真想在雪地上畅快地打几个滚。

我那时天真地以为时间是被一双神秘的大手给放在挂钟里的。它每时每刻地不停地行走着,走得不慌不忙,气定神凝。它不会因为贪恋窗外鸟语花香的美景而放慢脚步,也不会因为北风肆虐、大雪纷飞而加快脚步。它的脚,是世界上最能禁得起诱惑的脚,从来都是循着固定的轨迹行走。我喜欢听它前行的声音,总是一个节奏,好像一首温馨的摇篮曲。时间藏在挂钟里,与我们一同经历着风霜雨雪、潮起潮落。

我上初中以后,手表就比较普及了。我看见时间躲在一个小小的圆盘里,在我们手腕上跳舞。它跳得静悄悄的,不像墙上的挂钟那么清脆悦耳,“滴答——滴答——”的声音不绝于耳。所以,手表里的时间总给我一种鬼鬼崇崇的感觉,少了几分气势和威严,不值得尊重,以至明明到了上课时间,我还会磨蹭一两分钟再进教室,手表里的时间也就因此显得有些落寞。

后来,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了,时间栖身的地方就多了。项链坠可以隐藏着时间;台历上镶嵌着时间;玩具里放置着时间;至于电脑和手提电话,只要我们一打开它们,率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时间。时间如繁星一样到处闪烁着。它越来越多,也就显得越来越匆匆了。

十几年前的一天,我在北京第一次发现了时间的痕迹。我在梳头时发现了一根白发,它在清晨的曙光中像一道明丽的雪线一样刺痛了我的眼睛。我知道时间其实一直躲在我的头发里行走,只不过它这一次露出了痕迹而已。我还看见,时间在我母亲的口腔里行走,她的牙齿脱落得越来越多。我明白时间让花朵绽放的时候,也会让人的眼角绽放出花朵——鱼尾纹。

时间让一棵青春的小树越来越枝繁叶茂,让车轮的辐条越来越沾染上铜锈,让一座老屋逐渐鸵了背。时间还会变戏法,它能让一个活生生的人瞬间消失在他们辛勤劳作着的土地上,我的祖父、外祖父和父亲,就让时间给无声地接走了,再也看不到他们的脚印,只能在清冷的梦中依稀见到他们的身影。他们不在了,可时间还在,它总是持之以恒、激情澎湃地行走着——在我们看不到的角落,在我们不经意走过的地方,在日月星辰中,在梦中。

篇7:浅谈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及指导方法

一、培养阅读兴趣, 促成学生自发阅读

兴趣是人类做一切事的动力。同样, 学生有了阅读兴趣, 才能在内心深处产生对课外阅读的需求和渴望, 并从阅读中收获快乐。因此,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培养读书习惯的第一步。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我尝试着使用如下方法:

1. 创设良好的读书氛围。

在班里建立起一个小的读书区, 有学生的专用书架和属于他们自己的图书, 这些书必须是他们喜欢并且适应其阅读能力的, 鼓励学生们在课余时间去读书区翻阅图书, 在班级里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同时, 利用家长会告诉家长阅读的重要性, 鼓励家长在家里摆满各种有趣的图书, 让孩子可以随手拿来翻阅。家长和教师要做到言传身教。父母和老师经常在闲暇时间津津有味地读书看报, 孩子自然而然会觉得读书是一件有趣的事, 对阅读充满了好奇。久而久之, 阅读成为孩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成为孩子的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 这样自然而然将孩子引入图书的世界, 使阅读成为一种乐事和消遣。

2.“放任自读”任其读。

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初期, 学生们刚刚接触书籍, 我认为教师不应给孩子太多的约束。课外阅读本身就是学生自主自愿的阅读, 只要阅读的内容健康, 学生爱读什么就读什么, 只要是他们感兴趣的, 能从中获得新鲜感和精神上的愉悦的书籍, 就鼓励他们阅读。教师这种“无为而治”的态度是宽容的, 但是心中有度的。这样, 学生才会无拘无束地享受阅读的乐趣, 点燃心灵的火花。

3. 举办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每年举办一次历时一个月的读书节, 每月一次好书推荐会, 每周评选一次“读书大王”“读书明星”, 经常举办百科知识竞赛、讲故事演讲比赛、美文诵读比赛、手抄报比赛等, 争创书香班级, 通过丰富多彩的读书教育活动, 营造读书氛围, 激发读书兴趣。

二、传授阅读方法, 提高学生阅读质量

当学生对阅读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后, 就要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只凭兴趣, 学生仅仅会盲目地阅读, 目光仅停留在有趣的情节上, 而不会欣赏文章语言的优美, 分析文章架构的巧妙, 体会文章内涵的深刻。从而无法达到积累知识, 吸取技巧, 提高写作能力和精神素养的目的。所以在这个阶段, 教师应该从“无为而治”转向“参与引导”, 教给学生有层次的阅读。下面就提高学生阅读质量的问题提出我的几点建议:

1. 选读。

当学生的阅读兴趣初步养成时, 教师要对学生的阅读范围加以指导。根据不同年龄范围的理解能力, 选择科学、文学、历史等各方面的适合学生阅读的读物, 让学生广泛涉猎, 在小学阶段就培养他们人文和科学兼具的精神和广阔的情怀。对于某些篇幅较长的文章, 可以由教师选择其中比较有价值的几段话让学生认真阅读, 这样可以有效地节省阅读时间, 提高阅读效率。

2. 精读。

精读可以让学生的目光不仅仅停留在有趣的故事情节上, 而是学会欣赏和品味文章。在精读的过程中, 我要求学生必须拿着笔阅读, 随时将自己认为优美巧妙的语言勾画下来, 并且要多做批注, 当读有所感时, 一定不要将自己的感想闷在心里, 而要及时落到纸面上。这些批注可以是学生结合自己生活的体会, 可以是联想其他书籍获得的感悟, 甚至可以是结合国家或社会的问题而引发的思考, 不论是三言两语, 还是长篇大论, 不论是童言稚语, 还是入木三分的评论, 只要是学生发自内心的想法, 我们就给予肯定和鼓励。久而久之, 学生的鉴赏能力得到提高, 思想境界有所提升, 更重要的是, 他们初步建立了一种系统而有条理的思维方式, 这对其一生都是十分有益的。

3. 摘读。

摘读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我要求学生每人必须有一个摘抄本, 用来摘录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发现的优美语言, 并分析这些语言的风格特点,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具体美在哪里。正所谓“水色本清白, 积深自成绿”, 这样日积月累, 学生自然会将这些优美的语言和写作方法运用自如, 写作水平将会得到大大的提高。

三、巧设奖励制度, 鼓励学生坚持阅读

学生有了深厚的阅读兴趣和正确的阅读方法, 我认为他们已经算是学会阅读。接下来的问题, 就是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只有他们把阅读作为他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才能终身受益。我要求学生人手一个“阅读情况记录本”, 每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 就将其题目, 作者, 字数, 还有学生的阅读时间记录下来。每个期末, 结合“阅读情况记录本”和“摘抄本”的情况, 评选出阅读标兵, 并给予一定的奖励。这种评选模范的方法, 可以给学生精神上的教育和激励, 让他们有更大的动力将阅读坚持下去。

摘要: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对其一生至关重要。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起到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 在宏观上组织学生有系统地阅读, 广泛涉猎, 去糟取精, 全面培养学生科学和人文兼容并包的精神;在微观上引导学生有层次地阅读, 对于一本书籍, 一篇文章, 通过让学生思考比较, 讨论争辩等方式, 引导他们咀嚼语言, 吸取精华, 得到审美熏陶, 进而分析作品情感, 得到精神上的升华。本文就这一问题具体谈一谈作者的见解。

篇8:课内阅读方法指导到课外文本的阅读延伸及指导

链接式阅读是由一篇文章生发出的一类文章,乃至同类的整本书或一系列书。教师在一个单位时间内指导学生阅读相关联的多篇文章或整本书、一系列书。链接式阅读教学是拓展阅读教学的一种新形式,更关注学生的阅读数量和速度,更关注学生在多种多样文章阅读过程中的意义建构,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链接式阅读,读什么是核心

链接式阅读要求教师尽量选择多种类的文本,特别是能够丰富学生文学体验的文学类文本,如散文、神话、故事、童话、诗歌、小说、传记,也包括一些实用性文体,如新闻报道、说明书、广告、通告。教师要学会用一篇文章链接到多篇文章,还要注意尽量选择一些多种行文特色和叙事风格的作品。阅读的选文应该努力保持原貌,不要随意删改,保留作者原有的文字风格。

三、链接式阅读,怎么教很重要

1.链接式阅读意味着教师要唤醒儿童的阅读欲望。阅读的本质在于快乐,阅读中伴随丰富的想象,快乐的体验,阅读才会具有真正的意义。

2.链接式阅读意味着课堂上老师们不能有太多琐碎的问题,不能将课堂变成灌输式的“大讲堂”。

3.链接式阅读意味着教师不能将“朗读”“有感情朗读”无限放大,无限放大的有感情朗读势必会挤占一些更重要的阅读方法的尝试与学习。

在有限的时间里,要读好几篇文章,客观上决定了“链接式阅读”和单篇教学有许多不同之处,课堂上不强调字词,不做繁琐的分析了,不一味有感情朗读了,那么链接式阅读究竟该如何读呢?

四、链接式阅读,怎么读很关键

1.在比较中探索“读”

单篇课文的教学老师也在强调“读”占鳌头,实现“多读”的途径是反复读一篇一篇经过剪裁的“去情境化”的短文。但是我们发现,大部分情况下,学生并没有读的新鲜感和探究欲,学生读完一两遍就觉得索然无味。孩子的天性就是猎奇,好奇心强。没有多少学生是愿意去一遍又一遍地去读“一目了然”的短小的文章,尽管这篇文章可能有其精微深刻的地方,但是一般来讲,学生及其不愿意去寻找这种细枝末节。“链接式阅读”的不同在于,学生在一篇接着一篇的阅读当中,始终保留着新鲜感,特别是在横向结构的比较性阅读中,学生会不断涌现质疑和发现。

2.在思考中深入“读”

我们的语文教学是要学生越来越聪明,要让学生有自己的想法,要让学生有自己的判断力,要让学生学会思考。没有能够鼓励孩子深入阅读、深入思考,孩子只能是表面的阅读者。在链接式阅读教学中,在一定时间内要读大量的文字,如果教师依然是一个接一个地追问,终将毫无意义。如何能使阅读进入深度状态,关键看教师是否能够激发起学生的思考欲望,而学生的思考欲望又是在交流中产生的。

(1)真诚的“交流”语言

“说来听听”这句话是我与学生在阅读交流中说的最多的一句话。这句话一抛出,让学生觉得老师是真的想知道自己的想法,老师们想参与讨论,而不是站在讲台上进行质问。像此类激发学生的交流语言还有很多。例如“你的意思是……”目的在于引导读者发觉自己的经验,并且和别人分享。例如:“我想先听听你的看法。”“我很想问问你,你是怎么想的?”实践证明,在一个接纳与信任的环境中,孩子是乐于分享自己的看法的。

(2)自由的“陪聊”活动

“聊书”不应该总是聊老师的话题。当你向学生表明这个观点以后,你会发现学生的问题蜂拥而至。如在学了杨红樱的《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之后,我向孩子们推荐了《荒野求生》《鲁滨逊漂流记》《格列佛游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等一系列探险小说后,学生就提出了很多问题,在这里仅举三例:我最想知道这些故事是虚构的还是真的?作者为什么能写出如此精彩的故事,是不是他真的经历过?故事中的那些求生技能在现实生活中可以用吗?这些问题老师一定要一一解答吗?我觉得未必,学生提出的问题应该让学生自己到书中寻找答案。在质疑、分享、交流中学生可以把自己的问题全盘托出,开始讨论这些问题他们又能说出自己深刻的见解。

自我发问、辨析,然后在课堂里交流、分享、思考、解决这些问题,就是链接式阅读的一种最佳阅读状态。陪孩子一起来“聊书”,可以让学生发现同伴间对书的不同观点,可以发现彼此间共同的兴趣,更清楚明白自己的想法,可以提升学生的思考力,也可以增加阅读的兴趣。

3.在阅读中学会“读”

篇9:学生课外阅读方法指导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给孩子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是教育者极为重要的任务, 也是阅读成功的第一步。教师应立足于学生, 以学生的兴趣为中心通盘考虑, 综合开发课外阅读的源头活水。教师指导学生选择读物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内容健康有益。小学生求知欲旺盛, 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 但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 教师要认真帮助他们选择思想健康、语言生动、活泼规范的图书, 远离那些低级趣味、庸俗的黄色书刊。同时, 要注意配合其他学科的教学, 向学生推荐有益的图书。

2.贴近学生生活。若文章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 那么文章的语言就很容易与学生的已有经验建立联系, 已有的经验积累能帮助学生找到更准确的语言表达, 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学生读这类文章, 会感到十分亲切, 因为有一定的生活经验, 所以理解起来也没有困难。如果当一篇文章能使阅读者全身心投入其中, 那么文章对人的影响将会是持久而深远的, 不仅内容可能终身难忘, 而且语言也可能被永远记住。

二、创造必备条件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 课外阅读的定量指标是100万字, 这是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的。因此, 为了让学生人人都想读书, 人人都有书读, 必须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条件。

l.创设阅读环境。为了“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 培养其对书的酷爱, 使书籍成为学生智力生活的指路明灯”, 如下做法值得提倡:建立班级图书角。图书一部分可以从学校图书室借阅, 一部分可以由学生自带, 设专人保管, 互相交流阅读, 定期更换;也可以动员家长为学生设立家庭书柜, 定期陪同学生逛书店购买所需图书, 为学生创设优良的家庭读书环境。

2.保证阅读时间。有了充足的书源, 如果学生没时间去读, 那么一切仍是空谈。为了保证学生有充分的阅读时间, 每天可以布置半小时的“读书家庭作业”, 双休日阅读时间可以更长些;利用早晨和中午二十分钟的时间, 组织学生练读、练说, 可以读书、读报, 也可以上讲台说新闻、说读书心得, 相互交流。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又能促使学生更好地阅读书报。

三、传授正确方法

多数学生都喜欢读课外书, 但往往只对故事情节有兴趣, 其他则走马观花地看看, 不懂得积累知识, 不懂得吸取写作技巧。这样阅读不仅没有收获, 而且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 使学生不仅爱读书, 而且会读书。为此, 教师可以结合课堂阅读教学, 以教材为依托, 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

1.精读法。即对书刊中的某些重点文段逐字逐句、精细地阅读, 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的基本手段。

2.略读法。课外阅读应以略读为主, 因为当今社会正处于知识爆炸时期, 信息量大、变化大, 不可能也没有必要篇篇精读、章章深研。但是略读也并不等于贪多求快、囫囵吞枣。

3.关联阅读法。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课本内数量有限的文章只能举其一, 只有课外阅读的拓宽才能反其三, 才能在应用中化方法为能力, 使阅读能力越来越强。因此, 学生每学一篇课文, 只要有相关的资料, 教师都应该向学生介绍与这篇课文有相关内容的课外书让学生阅读, 并指导学生怎样读。如学了《山行》, 可以向学生介绍诗人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 并让学生去学习有关杜牧的其他古诗。

4.网络阅读法。利用网络辅助阅读, 学生便告别了一位教师、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三个一”教学模式, 进入到了一个丰富多彩、形式各样、充满现代气息、自主开放的信息世界。学生在网上可获得大量丰富的、有科技性的知识资料, 对更好地学习课文、理解课文, 起到了其他教学模式无法取代的作用。如教学《西湖》一课后, 学生通过上网查找到了优美的西湖风景图和描写西湖的佳句予以辅助, 给学生艺术美的享受。在网络阅读中, 学生兴趣浓厚, 学习气氛活跃, 主动性极强, 学生的辩证思维和发散思维都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5.对比阅读法。对比阅读法, 就是选几篇内容相同或相近而写法不同的文章, 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文章的内容相同或相近, 但篇章结构、表现手法各有千秋, 这样的对比阅读, 就好像带领学生进入到五光十色的商品展销会, 他们的好奇心被强烈地吸引着, 求知欲得到了满足。

6.互动阅读法。互动阅读法, 是学生互相交流读书心得、介绍读书方法、推介新书的重要途径。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 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巩固了阅读成果。鼓励学生发现问题, 发表不同意见, 开展必要的争论, 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争论可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 通过争论解决的问题, 学生的理解特别深刻, 其效果是普通讲解所无法达到的。

四、做好读书笔记

为了加深记忆, 扩大积累, 课外阅读还要养成做读书记笔记的习惯, 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笔记的形式多种多样, 可以引导学生摘录好词佳句、警句格言贮存进自己的摘抄本;可以一边阅读一边圈画批注自己的感想和观点;也可以把阅读作品后的心得体会记录下来形成心得笔记;还可以概括作品的主要内容。教师应根据学生年级的不同提出不同要求, 一般来说, 低中年级宜做“摘录笔记”和“提纲笔记”, 高年级可做“心得笔记”。

五、开展激趣活动

1.开展剪贴报活动。让学生把平时感兴趣的图片或者语言收集起来, 做成剪贴报展示。这样的实践活动可以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质量, 加强对阅读材料的印象, 拓宽知识面, 还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展示阅读成果。所以这不但是一个积累材料的好方法, 还是一种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好手段。

2.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1) 课前三分钟, 轮流朗读。利用课前三分钟, 让学生轮流上台汇报自己积累的好词佳句, 既能增加词语的积累, 又能促进学生在课外自觉认真地阅读。

(2) 举办朗读、讲故事比赛。通过举行比赛, 在班级掀起读书的热潮, 引发课外阅读兴趣, 促进学生展开大量阅读。

(3) 开展“读书交流会”。由学生经过自己筛选后, 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读过的好书。学生为表现自己, 必定行动起来, 积极阅读并认真比较。这样既达到了训练阅读的目的, 又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六、展示阅读成果

1.语文活动。每学期组织1~2次与课外阅读有关的语文活动, 活动主题可以是“我喜爱的一篇文章、一首好诗、一个故事”“我喜爱的一个文学形象”“推荐一本好书”等。

2.课外活动。充分利用黑板报、班刊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每学期出两期以上以课外阅读为主题的专刊, 内容反映阅读活动。

3.知识竞赛。每学期组织一次课外阅读知识竞赛。每年举行一次“读书节”系列活动, 活动内容包括:演讲比赛、名著阅读交流、读书笔记展评、征文比赛、朗诵比赛等。

成果展示既是对学生课外阅读效果的检测, 也是学生之间读书经验的交流, 还可以保持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持久兴趣。有的学生在展示中获得了肯定, 充满信心, 更热衷于这项活动;有的看见别人的故事复述得那么好, 便主动请教经验;还有的对别人的阅读材料产生了兴趣, 自己也找来读一读。

篇10:课内阅读方法指导到课外文本的阅读延伸及指导

一、初中生课外阅读现状

1.课外书籍匮乏,网络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利用

一方面农村中学图书馆藏书的数量有限,生均册数少,借阅困难。另一方面,农村家庭藏书者寥寥无几,“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这个网络时代,我们本来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课外阅读,然而,由于农村学生家庭条件相对较差,一些学生家中没有电脑,使得网络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利用。

2.课外阅读的时间无法保证

学生在校时疲于应付各学科的学习,往往把课外阅读当作可做可不做之事。另外,农村家长大部分外出打工,早出晚归,节假日学生在家无人监管。大多数学生周末和假期看电视剧或上网吧。

3.“读图”取代“读文”

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迷恋于“读图”,而不喜欢阅读文字。他们愿意津津有味地翻阅一页中只有几句对话的漫画,而不想涉及大部头的人文著作。再说,现代社会正处于“读图时代”,每逢寒暑假,电视剧版四大名著轮番“登场”,年年如此,电视“快餐”代替了原著。学生在电视中熟悉了名著,却不喜欢去品味原著,他们更注重感官的感受,而忽视大脑的反馈;更喜欢浮光掠影式的阅读,而不关注原著的品味。

4.“名著导读”代替“原著阅读”

为了使学生更快捷地理解和掌握原著,出版社纷纷推出《名著导读》《名著读考练》等“缩水名著”,篇目基本配合语文新《课标》的指定篇目。一般由“作者介绍、内容提要、作品赏析、相关练习”几部分组成。这样,学生对《名著导读》爱不释手,而忽略了对原著的阅读。

通过以上对初中生课外阅读现状的调查,不难发现,当前的课外阅读,存在着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阅读的材料严重缺乏,阅读的时间难以保证,阅读的内容严重偏离,阅读的质量难以检测,阅读的指导普遍缺乏,造成学生课外阅读随波逐流,课内外阅读未能有效地衔接。课内的阅读教学只重视单篇课文的分析与训练,没能抓准教材的拓展点进行“内因外联”,没能把课内的阅读所得及时有效地延伸到课外,造成学生的阅读效率不高,文学积淀不够。

二、改变阅读现状的策略:课内外阅读有效融合

分析种种现状,根据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滋养说”(传统语文教学重视通过博览、诵读、精思、背诵,让学生接受丰富的滋养,具备较扎实的语文功底)、叶圣陶先生的“例子说” (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语文教材是教学的出发点,而不是终点,从语文教材入手,目的在阅读种种的书,语文教材实际上成了通向课外更多阅读的桥梁)、“学习迁移说”(将课内阅读学到的基本方法运用到大量的课外阅读中去,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 )及《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以教材为依托,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阅读课程资源,实现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的有机衔接,以课内带课外,以课外促课内,使学生真正地“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 是改变初中生阅读现状的重要策略。

三、课内外阅读有效融合的策略之一:拓宽学生阅读的渠道

叶圣陶先生认为:“课外阅读的鼓励和指导必须配合着教材随时进行。” 因此,为了提高课外阅读的效果,应根据课堂教学的进度,适时向学生推荐有关的书目,以解决“读什么”的问题。

1.背景资料查找

有些课文所记叙的事情,与我们的现实生活较远,学生难以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针对这种情况,在学习课文之前,教师可让学生查找或提供给学生一些背景资料,让学生了解时代背景。如:学习高尔基《海燕》这一课,课前让学生查找高尔基的生平,熟知他的名著及写作的时代背景,整理并制成资料卡、幻灯片等,学生在学习时就很容易理解课文内容,课内外阅读相互补充。再如:读《老王》,只有学生了解了“文化大革命”是个荒唐的动乱年代,学术权威被看作是“反动学术权威”,作者及丈夫受到迫害,“单干户”老王也因蹬三轮单干被认为是属于资本主义国家的那一套而被取缔这一时代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老王这样一个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没有受邪恶风气影响,认定作者一家是好人,到生命最后还送来鸡蛋和香油的行为,才能更深入地感受人物的善良和淳朴,也能更透彻地去体会作者骨子里的平等观念。

除了让学生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资料,教师也可找一些报刊中与课文相关的美文让学生阅读,拉近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比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这篇课文,对初中生来说比较隐晦难懂,教师要充分利用背景资料,把作者的另一篇文章《哭小弟》朗读给学生听,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接近那段陌生的岁月,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2.同题材诗文比较阅读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内容,阅读其他作家所写的相关内容,进行对比性鉴赏,细细品味不同作家是如何运用自己独特的语言、不同的构思在相同的题材中状物叙事、表情达意的。这是培养与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如:把都德的《最后一课》与郑振铎先生的《最后一课》进行比较,从而让学生明确:面对艰难时世,中国人和法国人的寄托有所不同,中国人在于团结反抗,法国人在于默默传承。团结反抗需要勇气,默默承受需要毅力。

同题材诗文阅读比较能使学生在课内掌握的知识得到巩固,在课内培养的能力得到锻炼,也有利于教师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如:学习《观舞记》后,让学生阅读叶君健先生的《看戏》和刘鹗的《明湖居听书》,比较其中相似的描写手法。学习杜甫的《春夜喜雨》,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描写春天景象的名篇,如贺知章的《咏柳》、张志和的《渔歌子》、朱自清的《春》等。由于有相同点,学生由阅读一篇到阅读多篇,从不同角度了解同一景物的描写方法,这对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很有好处。

3.作者系列作品阅读

学生课内学了某位作者的文章后,教师可以推荐作者在这一时期写的系列作品,让学生阅读。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阅读量,又可加深学生对作者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对其写作风格的把握。如:学习牛汉的《我的第一本书》,课外让学生阅读牛汉的一系列关于父亲和童年的文章《海琴》《月夜和风筝》《心灵的呼吸》《父亲,树林和鸟》等。

4.原著阅读

现行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是选自某些长篇作品的片段或根据其中某个部分改编的,因此,学完课文以后可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找出原著来读一读,这样,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又能促进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如:学习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推介学生阅读鲁迅的《朝花夕拾》;学习了《荒岛余生》,推介学生阅读《鲁滨孙漂流记》;学习了《智取生辰纲》,推介学生阅读《水浒》;学习了《范进中举》,推介学生阅读《儒林外史》等。

5.影视观看

根据初中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以及学校已有的条件,将文本阅读向影视观看方向拓展,也能收到良好效果。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的学习可以配合观看影片《城南旧事》来完成。学习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动物主题)时推荐影片《子熊的故事》和《微观世界》,学生不光看得兴致盎然,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语文教师只有多渠道地开展语文阅读,有意识地利用语文课本,引导学生由精读到博览,由课内到课外,做到课内外结合,校内外沟通,课内外相互衔接,互相补充,才能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上一篇:“两非”“两禁止”妇产科责任书下一篇:资助主题征文活动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