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阅读方法指导710

2024-04-11

小学生阅读方法指导710(精选8篇)

篇1:小学生阅读方法指导710

一本书就是一艘船,能带人到远方,学生在阅读中老师和家长带学生到达不了的地方,书可以带他们到达。因为阅读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掌握了阅读方法,并如果能够运用所掌握的方法去做阅读、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则对于他们的智力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以下我将谈谈我对学生的指导方法。

一、激发兴趣,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一)巧用故事悬念诱发阅读兴趣。

(二)谈自己的读书感受激发兴趣。

(三)介绍读物梗概激发阅读欲望。

二、推荐读物,由帮助学生选择向学生独立选择读物过渡

这里介绍四种推荐方法:

(一)内容梗概介绍法。

(二)情节介绍法。

(三)悬念介绍法。

(四)主题串联法

三、指导方法,使学生变不善读为会读书

学生读书内容选定后,科学的阅读方法是阅读效果的保证。有了科学的方法,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阅读时大致可以采用下列几种方法:

(一)快速阅读法。

(二)筛选法。

(三)精读法。

(四)读思结合法。

(五)读记结合法。

(六)读写结合法。

总之:阅读指导的有效开展,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对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也达到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的目的

篇2:小学生阅读方法指导710

一、小学生的阅读特点

小学生的阅读,是人生阅读学习的起始阶段,是“一张白纸画最新最美画图”的良机,但也极易被不慎的笔墨听涂损。小学生阅读的启蒙性及系列性主要是从识字、词到句、到段、到篇。无论是语言形式还是思想内容,部须循序渐进,才有利于掌握系统知识,但由于学生年龄小,欠缺生活经验,更不具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所以,小学生的阅读需要精心,具体地培养和指导。由于小学生受自身心理特点的制约,个性倾向性还不够稳定。表现在他们模仿性强而欠持久,兴趣易发生而很少专注,好动情感而缺乏意志,易于感知而难于抽象;他们并未掌握读书方法,形成读书习惯,即使上了高年级,已具备了的方法和习惯,也带有易变性。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对待每节阅读课的方法指导。

二、小学生阅读的一般步骤

小学生的阅读,并不仅仅是为了理解读物的思想内容,吸取知识体味情感、欣赏语言等等。更重要的是学会阅读,掌握阅读方法,目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热点也就集中在学法的指导上。

(1)初读。通过全文,了解全文大意,利用工具书,结合上、下文自学字词,这样让学生从整体上初步把握文章的内容,同时也对文章的语言、结构、写作目的有一个大致了解,为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打下了基础。

(2)精读。按自然段边读边想。弄清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关系,进而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做到读懂内容,理清思路,通绕全文。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疑难,深入思考,解惑释疑。同时对课文的重点段落和美词佳句仔细揣摩,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分析文章的表现形式和写作技巧,吸取文章的精华,进一步对全文加深理解。

(3)悟读。学生的阅读往往只是停留在字面或文章的表面感受上,并不能做到“真知”读。学生要理解体会出这些思想内容,只赁故事内容是不会捕捉到的,是要透过语言文字,进行深入思考,从中悟出作者真正的目的。

(4)熟读。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要多读,达到熟能成诵,消化,使课文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尤其对那些词句优美、文质兼优的课文或段落,应让沉重熟读成诵。以便在便在自己的写作中也恰如其分地套用仿写。

三、小学生阅读的指导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检验成功与否的秘诀就是看教师是否教会了学生“占石成金”的方法。

1、阅读要明确目的。

2、阅读要注意过程。

3、阅读要勤于思考。

4、阅读要培养兴趣和习惯。

篇3:学生课外阅读方法指导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给孩子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是教育者极为重要的任务, 也是阅读成功的第一步。教师应立足于学生, 以学生的兴趣为中心通盘考虑, 综合开发课外阅读的源头活水。教师指导学生选择读物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内容健康有益。小学生求知欲旺盛, 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 但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 教师要认真帮助他们选择思想健康、语言生动、活泼规范的图书, 远离那些低级趣味、庸俗的黄色书刊。同时, 要注意配合其他学科的教学, 向学生推荐有益的图书。

2.贴近学生生活。若文章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 那么文章的语言就很容易与学生的已有经验建立联系, 已有的经验积累能帮助学生找到更准确的语言表达, 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学生读这类文章, 会感到十分亲切, 因为有一定的生活经验, 所以理解起来也没有困难。如果当一篇文章能使阅读者全身心投入其中, 那么文章对人的影响将会是持久而深远的, 不仅内容可能终身难忘, 而且语言也可能被永远记住。

二、创造必备条件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 课外阅读的定量指标是100万字, 这是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的。因此, 为了让学生人人都想读书, 人人都有书读, 必须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条件。

l.创设阅读环境。为了“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 培养其对书的酷爱, 使书籍成为学生智力生活的指路明灯”, 如下做法值得提倡:建立班级图书角。图书一部分可以从学校图书室借阅, 一部分可以由学生自带, 设专人保管, 互相交流阅读, 定期更换;也可以动员家长为学生设立家庭书柜, 定期陪同学生逛书店购买所需图书, 为学生创设优良的家庭读书环境。

2.保证阅读时间。有了充足的书源, 如果学生没时间去读, 那么一切仍是空谈。为了保证学生有充分的阅读时间, 每天可以布置半小时的“读书家庭作业”, 双休日阅读时间可以更长些;利用早晨和中午二十分钟的时间, 组织学生练读、练说, 可以读书、读报, 也可以上讲台说新闻、说读书心得, 相互交流。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又能促使学生更好地阅读书报。

三、传授正确方法

多数学生都喜欢读课外书, 但往往只对故事情节有兴趣, 其他则走马观花地看看, 不懂得积累知识, 不懂得吸取写作技巧。这样阅读不仅没有收获, 而且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 使学生不仅爱读书, 而且会读书。为此, 教师可以结合课堂阅读教学, 以教材为依托, 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

1.精读法。即对书刊中的某些重点文段逐字逐句、精细地阅读, 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的基本手段。

2.略读法。课外阅读应以略读为主, 因为当今社会正处于知识爆炸时期, 信息量大、变化大, 不可能也没有必要篇篇精读、章章深研。但是略读也并不等于贪多求快、囫囵吞枣。

3.关联阅读法。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课本内数量有限的文章只能举其一, 只有课外阅读的拓宽才能反其三, 才能在应用中化方法为能力, 使阅读能力越来越强。因此, 学生每学一篇课文, 只要有相关的资料, 教师都应该向学生介绍与这篇课文有相关内容的课外书让学生阅读, 并指导学生怎样读。如学了《山行》, 可以向学生介绍诗人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 并让学生去学习有关杜牧的其他古诗。

4.网络阅读法。利用网络辅助阅读, 学生便告别了一位教师、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三个一”教学模式, 进入到了一个丰富多彩、形式各样、充满现代气息、自主开放的信息世界。学生在网上可获得大量丰富的、有科技性的知识资料, 对更好地学习课文、理解课文, 起到了其他教学模式无法取代的作用。如教学《西湖》一课后, 学生通过上网查找到了优美的西湖风景图和描写西湖的佳句予以辅助, 给学生艺术美的享受。在网络阅读中, 学生兴趣浓厚, 学习气氛活跃, 主动性极强, 学生的辩证思维和发散思维都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5.对比阅读法。对比阅读法, 就是选几篇内容相同或相近而写法不同的文章, 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文章的内容相同或相近, 但篇章结构、表现手法各有千秋, 这样的对比阅读, 就好像带领学生进入到五光十色的商品展销会, 他们的好奇心被强烈地吸引着, 求知欲得到了满足。

6.互动阅读法。互动阅读法, 是学生互相交流读书心得、介绍读书方法、推介新书的重要途径。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 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巩固了阅读成果。鼓励学生发现问题, 发表不同意见, 开展必要的争论, 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争论可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 通过争论解决的问题, 学生的理解特别深刻, 其效果是普通讲解所无法达到的。

四、做好读书笔记

为了加深记忆, 扩大积累, 课外阅读还要养成做读书记笔记的习惯, 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笔记的形式多种多样, 可以引导学生摘录好词佳句、警句格言贮存进自己的摘抄本;可以一边阅读一边圈画批注自己的感想和观点;也可以把阅读作品后的心得体会记录下来形成心得笔记;还可以概括作品的主要内容。教师应根据学生年级的不同提出不同要求, 一般来说, 低中年级宜做“摘录笔记”和“提纲笔记”, 高年级可做“心得笔记”。

五、开展激趣活动

1.开展剪贴报活动。让学生把平时感兴趣的图片或者语言收集起来, 做成剪贴报展示。这样的实践活动可以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质量, 加强对阅读材料的印象, 拓宽知识面, 还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展示阅读成果。所以这不但是一个积累材料的好方法, 还是一种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好手段。

2.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1) 课前三分钟, 轮流朗读。利用课前三分钟, 让学生轮流上台汇报自己积累的好词佳句, 既能增加词语的积累, 又能促进学生在课外自觉认真地阅读。

(2) 举办朗读、讲故事比赛。通过举行比赛, 在班级掀起读书的热潮, 引发课外阅读兴趣, 促进学生展开大量阅读。

(3) 开展“读书交流会”。由学生经过自己筛选后, 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读过的好书。学生为表现自己, 必定行动起来, 积极阅读并认真比较。这样既达到了训练阅读的目的, 又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六、展示阅读成果

1.语文活动。每学期组织1~2次与课外阅读有关的语文活动, 活动主题可以是“我喜爱的一篇文章、一首好诗、一个故事”“我喜爱的一个文学形象”“推荐一本好书”等。

2.课外活动。充分利用黑板报、班刊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每学期出两期以上以课外阅读为主题的专刊, 内容反映阅读活动。

3.知识竞赛。每学期组织一次课外阅读知识竞赛。每年举行一次“读书节”系列活动, 活动内容包括:演讲比赛、名著阅读交流、读书笔记展评、征文比赛、朗诵比赛等。

成果展示既是对学生课外阅读效果的检测, 也是学生之间读书经验的交流, 还可以保持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持久兴趣。有的学生在展示中获得了肯定, 充满信心, 更热衷于这项活动;有的看见别人的故事复述得那么好, 便主动请教经验;还有的对别人的阅读材料产生了兴趣, 自己也找来读一读。

篇4:小学生课外阅读方法指导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就像一块磁铁,会不断吸引学生积极去阅读、去思考、去探索。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先要做到以下几点:

1. 及时的鼓励和表扬,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是学生产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源泉。国际研究表明,培养儿童阅读兴趣的最佳时间是6~8岁,此时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快乐的阅读环境,并适时地鼓励评价,让小学生及时体验到阅读的成就感、喜悦感,使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地阅读。当学生读完一篇读物,及时表扬:“又学会了这么多的字,你们真棒!高兴吗?”当学生读完一首儿歌时,对学生竖起大拇指说:“你们能借助拼音和学过的汉字,把这首儿歌读下来,真了不起”。当学生学完一篇故事,微笑着说:“通过读这个故事,你们懂得了这么多道理,这就是读书带来的好处”。老师温馨的话语就是激励学生阅读兴趣最好的方法。

2. 适时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内心的共鸣,是学生产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根本。学生的眼睛里充满了渴望,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多彩,每个孩子的潜能是无限的,尤其是绘本、童话、儿歌等贴近儿童心灵的话语,及时打开他们的心扉,让他们走进多彩的文字世界。我们在教学中,带领孩子一起阅读绘本,那多彩的画面,深深地吸引他们的双眼,而梦幻般的言语,在老师的朗读声中,让学生的内心世界进入到文章的情节中。我经常利用中午到校的30分钟时间与学生一起阅读课外读物,有时让学生来介绍他自己读的书,有时自己给他们读故事,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是引发学生朗读兴趣最好的方法,每次总是在我读完一个故事后,大家就争先恐后地去读那一本书。

3. 组织学生参与各种比赛活动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基本载体。孩子的阅读兴趣是短暂而易变的,需要有外力的推动,他们希望能够获得老师和家长的肯定,能在短时间里获得成功,使他的兴趣得以持续。因此,借助学校开展的各类读书活动,如班级读书会,班级诗歌朗诵,读书小状元评比,背诵大王比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全校性的读书竞赛活动,先由每班竞赛选拔,再由年级组织初评,最后由学校组织决赛。这种全校性的活动,让全体学生一起体验到阅读的快乐,知道阅读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感受到阅读的喜悦,也使参赛获奖的学生起到了示范作用,并进一步喜欢读书,热爱读书,会使大批优秀学生脱颖而出。季思思等学生在县市区演讲比赛中获三等奖,季玲娜等10多位学生的作文在县市级比赛中获奖并发表。

4. 树立优秀的读书榜样,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心理需求。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毛泽东、高尔基、老舍、叶圣陶、冰心等名人热爱读书的一些事迹,激起他们的阅读热情。评选出学校的“阅读之星”、“未来作家”,及时表扬班级或学校里喜爱阅读、写作进步较大的同学,也请他们谈课外阅读的收获,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全国优秀班主任薛瑞平老师,每次走进教室,总带着一本与教学无关的书,一有空闲时间,她就静静地坐在讲桌前看书,时而把她看的书读给学生听,当学生提早完成作业,她就奖励他们可以看课外书,他的学生都把能够看书看成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就这样,一年级结束,薛老师班的学生就已经读完了整撂的绘本、365夜儿歌、三字经等,在他们眼中,读书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

学生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史。阅读是学生成长的基点,引领学生在阅读的太空中遨游,是教师以后努力的方向,学生学会阅读,才能真正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篇5:小学语文有效阅读方法指导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感兴趣,学生才能参与到阅读学习中。因此怎样在阅读教学中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这就是我们首先要思考的问题。比如说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来让“静止”的课本变得“动态”,从而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像是在讲《台湾的蝴蝶谷》时,对于蝴蝶“飞过、穿过、越过”这些动词可以制作出动画(蝴蝶飞过花丛的图片、穿过树林的图片、越过小溪的图片),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让学生通过这些直观、形象的动画能够轻松掌握动词用法,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在阅读中培养思考能力

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我们不光要重视学生有没有读懂、有没有理解,更要通过课文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让学生能在思考中学习。小学生的心理品质、知识水平都比较低,如果在教学的时候教师不引导,那么学生对课文的思考只会停留在字句或是表面情节上,因此在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通读一下课文,然后再提出问题。比如说《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有一位老奶奶背靠着洋槐树,耐心又焦急地等待着,这时教师就可以问学生:为什么说老奶奶既耐心又焦急?这样表达是否矛盾?那么学生要想回答出这个问题,就要认真地去思考,找到老奶奶又耐心又焦急等待的原因。

三、在阅读中养成良好语感

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想学习好语文,那么就要有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通过积累来培养语感。想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感,那么首先就要从阅读开始,让学生在积累中不断成长,通过阅读积累一些好词好句、思维材料、情感材料、形象材料来增强自身语感,让学生阅读各类有益读物,从而养成良好的语感。比如说很多琅琅上口的古诗词都是很有语感的,学生读“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时候,就会在脑海里浮现出皎洁的月光洒向床头这样的画面,因此就要让学生多读一些优美的文章,从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词句,反复阅读。这样长期不断地积累下来,也就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四、在阅读中开拓思维空间

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不能只是停留于课本,要拓展、延伸课文,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我们可以针对某篇文章,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文中人物的理解来扮演角色,从而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拓展学生的思维。像是在讲《秦始皇兵马俑》一文的时候,其中有描写地下军阵这一段,那么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走进”军阵中,让学生把自己当成军阵中的一个兵马俑,然后根据自己的所处位置进行模拟表演,这样学生就会联想到包抄、侧翼、前锋这些词语,从而让学生了解到更多课外知识。

五、在阅读中提高写作水平

篇6:小学语文有效阅读方法指导

学生的知识体系是通过课内外的自主学习而逐渐建立起来的。只有学生投入到阅读中才能能真正感受阅读的味道,通过想象,从中理解文章主旨、产生共鸣,获得情感体验和体悟人生。阅读教学的第一要务是“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给学生一定的空间,充足的时间,学生沉浸入阅读中,才可能感受到阅读的乐趣,真正地喜欢阅读。

1、 保证充足的阅读时间

“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沟通与对话,是由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的融合重建过程。在此过程中,阅读者得到认识的提高、思维的发展、情感的熏陶,形成了阅读能力。在做课堂预设时,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计划,必须给学生留出更多的阅读时间,使学生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自主阅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静下心来,倾听作者的心语,建立沟通的桥梁,顺利完成学生和作者的心灵对话,在潜移默化中培养阅读能力。只有进行充分的阅读,才能使学生在阅读世界中插上想象的翅膀,激发出自由思维的火花,体味到阅读的快乐。

2、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

良好的阅读环境是有效阅读的保证,学生是阅读的主人,作为教师,有义务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合理的情境,如音乐情境、生活情境、问题情境等引领学生满怀好奇走进阅读之中。通过教师对文中重点字句以问题情境为引子,让学生在问中读,读中思,思中悟。学生自读之后,还要要创设开放自由的讨论环境,进一步巩固学生的阅读效果,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

3、 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

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莫雷特!阅读是个体的行为,解读文本要建立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情感基础上,就整体上来说,教师的阅读视野可能会比多数学生宽广一点。但任何一个阅读个体都不可能涉及所有的的知识领域。所以教师对文本的理解并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性感悟,实施多元化解读文本的教学模式,是新课标理念对教学的要求。当然,有时候学生的感受理解可能很肤浅,甚至怪异。对这种情况,我们教师不能泼冷水,应该尊重他们对课文的独特性感悟,然后平等地对问题进行探讨,在互相交流中逐渐接近事物的真相和本质。可以说,学生认真阅读了课文,有了自己的独特理解,敢于大胆参与讨论,这一点非常重要和可贵,对他们的终身发展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让学生学会阅读

不同的年龄段,学生的阅读水平是有差异的,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是一蹙而就的,需要长期地阅读和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学会阅读,从语段教学入手。

1.开展语段教学,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

语文阅读课,应该努力让学生自主读书,但自主不等于放任,阅读与训练是相辅相承的,学生的字词语言思维等阅读能力的提高都需要长期的训练。在日常语段教学中仅仅对内容深化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让学生对语段的结构有一定的认识,教会学生从全局看问题。这样才能为整个文章的阅读打下基础,并以阶梯式的阅读办法,逐步培养学生的欣赏、评价能力。

2、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

阅读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活动。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应该努力提倡学生创造性阅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语言和创造性思维。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多种阅读形式,如读述结合、读唱结合、读画结合、读演结合、读问结合、读思结合、读比结合、读写结合等等,让学生自己与课文对话,从自我出发去感受和体验文章蕴含的思想,并通过由读迁移到听、说和写,可以是内容的迁移,也可以是语言形式的迁移。教师要依据教材特点设计仿写、改写、扩写、续写等练笔实践。延伸学生的想象力,启发创造性思维,从而创造性地阅读。

三、拓宽阅读空间

阅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学生的阅读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更包括课外。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课外阅读环时,还要有教师、学生、家长的协调配合,为学生提供可进行课外自主阅读的时间和空间。其次,在学生的语文课外阅读指导中,要组织多种活动,通过合作阅读、相互交流、分组讨论、正反争辨等形式,形成和谐、合作的课外阅读氛围。

篇7: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方法指导

课外阅读是培养学生们阅读兴趣的关键,但是目前应试体制下的小学生们,能够真正用来阅读的课后时间非常少。各学科教师应当相互合作,适当地减少课外作业,给小学生们课外阅读创造充分的条件。阅读能力提高了,才能打好学生的学习功底,才能将所学的知识综合地运用结合起来。

(二)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可以解决小学生兴趣低下、注意力涣散的问题,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小学生的阅读材料内容丰富、故事性强、人物情感饱满等,很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学生们创造的这个主题明确的学习情境,可以帮助小学生们深入理解阅读材料中人物的情感。

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上,教师要对教学内容导入艺术的形式,结合语文教学内容,采用多媒体课件、实物、分角色表演等,小学生们参与在其中,自然就激发了学生对阅读的学习兴趣,良好的阅读习惯就养成了。

(三)重视开展有意义的朗读

朗读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研究表明,小学生在阅读时注意力不集中,大声的朗读能够使学生们的注意力集中,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古语“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可以在朗读的过程中得到培养,学生通过朗读可以加深对读过文字的印象。学生可以通过朗读来积累语言材料,掌握各种不同的句式,朗读可以促进说话的能力,朗读也能提高写作能力等。

(四)加强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小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要改变这种情况,就要进行语文课堂教学的全面改革,确定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的主核心地位,逐渐加强小学生自主阅读的学习能力。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不应该只是单纯的教知识,应该逐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们自己解决在学习道路上遇到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该直接告诉答案,应当辅助学生们使用学习工具,多启发学生们,组织小学生们进行分组讨论学习,逐渐的激发学生们的发散性思维和自主意识。

(五)变被动为主动、激发阅读兴趣

篇8:小学生阅读方法指导710

一、渗透速读与巧读方法,帮助学生加快阅读速度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速读能力十分必要。首先,通过快速阅读,可发展学生智力。因为在快速阅读中,学生需要经过理解、思索、想象与记忆等思维活动,提高阅读速度,以提炼出更多信息,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敏捷思维与反应力,从而发展学生智力。其次,速读可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取更多知识,尤其是课外阅读,可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学生知识面。再次,速读可提高学生语文表达能力。因为在阅读时,学生会逐步提高阅读速度,收集更丰富的词语,而词汇知识又是语言表达的基础。所以,速读可发展学生表达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语文阅读量也逐步上升,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教学中渗透速读方法, 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1)逆向式讲读。如教学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时 ,在阅读前, 教师可引导学生先分析篇末内容, 而后阅读文后思考题。一般而言,篇末内容的概括性很强,通过对其分析,学生可提前把握文本主旨。这样,通过逆向阅读,可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本主旨的基础上,在文后问题的驱动下,更有目的、更有针对性地发掘课文难点,把握文本细节。这样,可促进学生逆向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跳跃式讲读。即跳读,不再是逐字逐句阅读。这就要求教师注意分析文章结构,把握课文脉络,突出重难点,逐步引导学生快速理解文本。一般而言,该阅读技巧适用于内容冗长繁杂而情节曲折迂回的文章,以帮助学生快速梳理文章脉络, 提炼所需信息, 训练阅读速度,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二、指导细读与会读策略,引导学生把握阅读方法

在小学阶段,学生在认知与思想上缺乏独立性,难以快速辨别真假,同时学生意志力与情绪方法缺乏稳定性,因而在阅读学习中,学生有时注意力不集中,无法细致分析课文内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采取有效策略培养学生思维积极性,提高思维准确性。如分析文本时,教师可提出启发性、引导性 思考问题 ,鼓励学生 研读文本 细节 ,发掘隐含 信息。对于疑难问题,还可引导学生讨论,以突破难点,把握语篇深意。

三、注重精读与多读训练,指导学生丰富知识积累

在小学阶段,学生通常有较为活跃的思想、不稳定的心理特点,若教师只是单一、反复地分析课文,那么学生会感觉学习太过枯燥乏味,缺乏学习兴趣,影响阅读效果。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意精讲多读,换言之,教师需要注重朗读,放手让学生完成思考任务。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指导者与启发者,教授学生阅读与分析方法,适时点拨学习难点。这样,可发挥学生主体性,使其自主阅读与朗读,自主思考与感悟,研究文本细节,发挥想象联想,入情入境,从而深刻理解文本,加深知识印象;可培养学生自学意识,激发学生阅读热情,并让学生学会分析与解决问题,活跃课堂氛围。

四、强化朗读和背诵能力

无论是课内阅读还是课外阅读,归根到底就是通过阅读,将字、词、句、段、篇搞清楚,掌握必要的字、词、句,了解文章的篇章结构。要达到以上目的,关键在读,阅读一般分为朗读、默读及背诵。朗读主要是为了加强对节奏、语感的掌握,体会作者的感情;默读是消化的过程,在默读中可以更用心地对原文加以感悟,把握作者情感动向;背诵是小学生的基本功之一,也是积累语言的重要方法。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要强化背诵训练,教给学生必要的背诵方法。

五、在阅读中培养学生欣赏能力

学生有没有欣赏能力,直接关系到对课文内容、思想、感情、意境、情趣的理解、体会。作者写文章是通过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如果我们没有一定的欣赏水平,那么再精彩的文章也不会读出味道。所以,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是主要任务之一。我们如何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呢?第一,要引导学生用心体会作品。联系创作背景,体会作者当时写这篇文章的目的、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只有这样才能深刻理解作者的创作动机。第二,要善于联系实际。许多知识都有内在联系,如在阅读教学中,巧妙地组织这些联系,从知识的联系中发展学生思维,对提升学生的认识水平有很大帮助。第三,培养学生想象和联想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想象丰富,不仅可以更充分、更深刻地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寓情于景,而且可以启发学生进行艺术再创造。小学课本中的许多文章属于形象文章,形象文章要用形象方式读。通过想象,把话变为画,让学生头脑中浮现出优美意境。这样,就能更好地拓宽思维空间。

六、训练字词,强化阅读基础

字词是学生能够自我阅读的基础,所以,语文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要强化学生的字词训练,小学生不认识的生字很多,我在教学中清除这个障碍的做法有:一是教会学生部首查字法和音序查字法,依靠字典认识生字,理解字义;二是随时请教父母和老师,先知读音再辨其意,循序渐进地解决问题;三是重视平时的组词训练,联系词语的意思理解生字。

上一篇:婚俗文化下一篇:岁寒三友腊梅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