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答辩规定

2024-04-30

预答辩规定(通用12篇)

篇1:预答辩规定

关于预答辩的评语

预答辩老师提出的问题:

1、 文章结构方面:

A第四章符号传播的篇幅太小,没有展开.

B论文的重点应该是“符号传播”,但是却花了大量篇幅在“奢侈消费”上,关联性不大.

C第四章题目是否与论文题目重合?

2、 内容方面:

A摘要重写

B第二章文学作品例证减少

C第五章结余部分不到位

D文献综述中侧重在消费方面

3、 文章格式方面:

A排版问题

B注释

4、 文笔不行、语句不通顺

5、 论文题目范畴是否太大,可缩小至某一品牌

篇2:预答辩规定

通过三年的学习,师兄今天在XXXXXXX进行了硕士毕业预答辩。我虽然是研一,但有幸以一名答辩老师的身份参与了师兄的预答辩。此次预答辩整体分为以下几个部分。首先是师兄对自己的课题进行答辩,接着参与答辩的老师进行提问,然后是答辩的学生对老师的提问进行一一解答。通过参与这次预答辩,我受益匪浅,学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为我以后的答辩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首先是答辩注意事项上:

1.带上自己的论文、资料和笔记本。2.注意开场白、结语的礼仪。

3.坦然镇定,声音要大而准确,使在场的所有人都能听到。

4.听取答辩小组成员的提问,精神要高度集中,同时,将提问的问题——记在本上。

5.对提出的问题,要在短时间内迅速做出反应,以自信而流畅的语言,肯定的语气,不慌不忙地—一回答每个问题。

6.对提出的疑问,要审慎地回答,对有把握的疑问要回答或辩解、申明理由;对拿不准的问题,可不进行辩解,而实事求是地回答,态度要谦虚。

7.回答问题要注意的几点:

(1)正确、准确。正面回答问题,不转换论题,更不要答非所问。(2)重点突出。抓住主题、要领,抓住关键词语,言简意赅。(3)清晰明白。开门见山,直接入题,不绕圈子。

(4)有答有辩。有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既敢于阐发自己独到的新观点、真知灼见,维护自己正确观点,反驳错误观点,又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修正失误。

(5)辩才技巧。讲普通话,用词准确,讲究逻辑,吐词清楚,声音洪亮,抑扬顿挫,助以手势说明问题;力求深刻生动;对答如流,说服力、感染力强,给教师和听众留下良好的印象。

接着是答辩的准备工作: 1.为什么选择这个课题(或题目),研究、写作它有什么学术价值或现实意义。

2.说明这个课题的历史和现状,即前人做过哪些研究,取得哪些成果,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自己有什么新的看法,提出并解决了哪些问题。

3.文章的基本观点和立论的基本依据。

4.学术界和社会上对某些问题的具体争论,自己的倾向性观点。

5.重要引文的具体出处。

6.本应涉及或解决但因力不从心而未接触的问题;因认为与本文中心关系不大而未写入的新见解。

7.本文提出的见解的可行性。

8.定稿交出后,自己重读审查新发现的缺陷。

9.写作毕业论文(作业)的体会。

10.本文的优缺点。

总之,要作好口头表述的准备。不是宣读论文,也不是宣读写作提纲和朗读内容提要。

内容的组织和讲解:

1.PPT主要内容不需照着念,略一停留就可进入背景介绍。背景介绍尽量简练,2-3页为宜,但信息量要足,目的是给出研究背景(对应选题意义)、现状,总结当前工作的不足,从而引出自己的工作。

2.全文工作思路,1-2页。理清逻辑,让观众到此明白问题轮廓和自己的工作全貌。

3.讲解自己的详细工作要突出思路和重点,不一定在语言表达上涉及太多细节,比如,用过多公式讲解他人的工作步骤应避免,属于自己的工作要在视觉和语言上进行标注和区别。实验结果的表示要精炼,让人容易理解;对比试验要公平,有说服力,对比对象要新,要有对比意义,从而体现自己的工作价值(这是研究方法和论文写作阶段都有的问题,但是答辩时常被质问)。讲解包含可能的额外演示。4.最后一定要有总结,突出个人工作和结果;展望和工作的不足之处不宜多,淡化处理。致谢可以写,但要简练,并且不要照着读,一句话即可,如:“最后,感谢所有关心和帮助过我的每一个人,感谢各位专家和评委老师”。

5.接着听取提问时,将问题要点记在本子上,可以对几个问题进行统一回答。遇到不会的问题,第一不要沉默,第二要尽量打擦边球进行回答。

篇3:预答辩演讲稿

2.我的论文题目是„„,主要分以下几个方面介绍。

3.我国早期风电开发主要集中在东北、西北、华北等高风速风资源区,由于这些地区用电负荷较小、远离负荷中心,导致严重的弃风限电现象。由于低风速区占地面积更广,且主要分布在东部及南部等负荷中心区域,因而,发展低风速风电对解决风电消纳问题、实现风电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对于一台给定的风力机,其风能捕获效率会随风速与风轮转速之间的比值、即叶尖速比的变化而变化。只有当风力机运行在最优叶尖速比时,风力机才以最大风能利用系数捕获风能。这是风力机最大功率点跟踪的基本原理。也是控制目标。

5.但是,由于风轮转动惯量的存在,风轮转速难以实时跟踪风速的变换,导致风力机常运行在跟踪最优叶尖速比的过程中、而非最优叶尖速比处。这意味着风力机常常以较低的风能利用系数来捕获风能,导致跟踪损失。

6.而且,这一跟踪损失问题在低风速风力机上会更加严重。低风速区风速幅值小、湍流大、波动快的特性以及由低风速导致的风力机尺寸大幅增加,进一步加剧了风速快波动性与风力机慢动态特性之间的固有矛盾,从而给风力机的跟踪控制及风能捕获带来严峻的挑战。7.传统的风力机设计大多遵循着本体(气动外形和支撑结构)设计在前、控制器设计在后的分离、顺序设计流程。其中,气动设计重点关注风力机在opt处的气动效率提升;结构设计在保证风力机结构满足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要求的前提下,降低制造成本;控制器设计则关注最大功率点跟踪的实现,使风力机保持运行在opt。依照这样一种分离设计的思想,前面提到的低风速风力机因跟踪不上风速、无法保持运行在opt而导致的跟踪损失问题,应主要由MPPT控制器的设计优化来解决。

8.但是,优化控制器以解决低风速风力机跟踪不上风速的潜力发掘基本饱和。这主要是因为:(1)仅控制器改进这一单方面的努力,不能充分发掘缓解风速快速波动与风力机慢动态特性固有矛盾的潜力,所能获得的闭环性能提升有限。仅控制改进所能获得的效率提升平均在1%左右。(2)由于发电机这一风速跟踪控制的执行机构的额定功率、额定转矩和风力机载荷的共同约束,过于激进的风速跟踪控制会增大风力机的疲劳载荷、降低运行寿命。这也限制了通过控制改进所能提升的效率的幅度。(3)正是意识到风力机慢动态特性与风速快速波动之间的固有矛盾,部分文献采取牺牲局部效率换取整体性能的思路,而这也体现出仅控制器优化已很难大幅提高MPPT性能。

9.依照气动与控制分离设计的思想,除了主要通过控制器的优化改进外,还可通过气动设计优化来提升风能捕获效率。但是,沿用传统气动设计目标有可能进一步加剧低风速风机的跟踪损失。这是因为,由于气动与控制的分离设计,气动设计师在气动设计过程中往往隐含假设MPPT控制可以保证风力机始终运行于opt,进而以opt处的气动性能最佳为设计目标。这种仅追求单一工况点气动性能提升的优化方法,会导致优化叶片对应的CP-λ曲线顶端较陡。由于低风速风力机所处的运行风况特点及自身结构特性导致其更长时间运行在非最优叶尖速比,尖而窄的CP-λ曲线将进一步加剧其跟踪损失、大幅降低风能捕获效率。已经有气动设计开始考虑风力机的转速控制性能。例如,针对定速风力机,以不同风速下风力机输出功率的加权和为目标函数的气动设计方法;针对风力机翼型,以多个攻角下翼型升阻比的加权和为目标函数的多攻角设计方法。本质上,风力机气动设计将目标函数从传统的单一工况转变到多工况气动性能的做法,本身已经隐含了气动设计对控制动态的考虑。

10.可见,沿用分离设计思想在许多方面不利于进一步解决低风速风力机的跟踪损失问题。由于风力机的某些本体参数能够影响控制性能,而且受到考虑风力机控制的气动设计的启发,利用风力机本体参数与MPPT控制之间的协同效应,开展风力机本体参数与跟踪控制的一体化设计,应是进一步有效提升低风速风力机风能捕获效率的一条可行途径。

11.但是,在一体化设计过程中,风力机本体参数的调整必须满足所在学科领域的工程要求,且在实际的设计/制造标准中的可调自由度不大。同时,多考虑一个本体参数,将增加一体化设计中优化分析与计算的复杂度。如果将所有本体参数都与控制器进行一体化设计。即使这样的一体化设计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仅为效率提升而全面改动风力机本体设计的代价也是难以接受的。因此,寻找敏感影响风速跟踪控制性能的本体参数不仅十分必要,而且使得基于敏感本体参数的一体化设计更具潜力和工程意义。这里的敏感本体参数是指那些经过小幅调整就可以换取闭环性能明显提升的参数。

12.下面就风力机一体化设计方面的研究进展,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叙述。

13.首先,已经有研究指出平缓的CP-λ曲线更有利于风力机实现MPPT;顶端较陡的CP-λ曲线会加剧跟踪损失问题,甚至导致风轮失去跟踪能力,从而严重影响风力机的效率。另外,大量研究表明,风力机结构参数——风轮转动惯量的提升不利于风力机的MPPT控制。这些气动、结构参数对MPPT控制性能的影响也表明了风力机一体化设计的必要性。14.涵盖控制的风力机一体化设计还很少见,现有做法主要是通过构建同时包含气动、结构、具体控制器参数的优化模型,将一般处于设计末尾的控制器设计提升至与气动、结构设计等同对待,进而依赖优化算法实现各子系统之间的协调配合。

15.还有一种考虑控制性能的风力机本体设计。与参数联合优化不同,它们以从控制视角对本体设计提出具体要求的方式参与风力机本体设计。以风力机多工况气动设计为例,MPPT控制性能的提升希望平缓的CP-λ曲线,那么在气动设计过程中主动将目标函数修改为多个工况点的平均气动性能。这样,在延续了经典的“先对象设计、再控制设计”分离设计原则的同时可进一步提升系统的闭环性能,因此,其本质仍是一体化设计。而且,这种一体化设计方式因为不依赖于具体控制策略而使得设计结果更具一般性。

16.总结现有的风力机一体化设计,发现当前的风力机一体化设计,大多是将气动、结构与控制多学科模型构架在一起,依靠智能算法进行本体参数与控制器参数的联合数值寻优。许多联合优化的机理问题,如哪些本体参数会影响控制性能、本体参数改变控制性能的机理、有利于控制性能提高的风力机本体参数的调节机制等尚待深入探讨。正是由于联合优化的机理不明确,导致当前的风力机一体化设计在本体参数选择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可能选择对闭环系统控制性能无影响的参数参与到一体化设计,这样只能无谓地增加优化计算的复杂度;选择的本体参数可能对控制性能影响不敏感,控制性能的优化可能导致这类不敏感参数的大幅调整,这种为了性能的提升而去大幅修改本体设计的做法在工程上也是难以推进的。

17.与参数联合优化不同,考虑控制性能的风力机气动设计以从控制视角对本体设计提出具体要求的方式间接参与风力机本体设计。这种一体化设计方式不依赖于处于末端的具体控制器,而且在延续了经典的分离设计原则的同时提升了系统的闭环性能。但该方法目前仍未成熟,亟待探索。因此,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在于:在掌握风力机本体参数对控制效果的影响机理的基础上,寻找对控制性能影响效应敏感的本体参数,探索考虑敏感本体参数对控制性能影响的风力机一体化设计方法。这样,较小的本体参数调整不仅能明显提升控制性能,且更容易满足风力机本体设计的固有约束。

18.本文工作正是围绕上述科学问题展开,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探索风力机本体参数对MPPT控制性能的影响机理和作用规律,并从中提取能够显著影响MPPT性能的敏感参数。然后,深入探索敏感气动参数对MPPT的影响机理和作用规律,并尝试定量描述这一影响,从而为完成考虑敏感本体参数对MPPT影响的本体设计奠定基础。最后,在借鉴已有的考虑控制性能的风力机本体设计的基础上,根据敏感气动参数对MPPT的影响及其描述,调整当前风力机气动设计的目标函数或约束条件,构建不含具体控制器参数、但能考虑敏感气动参数对MPPT控制影响的风力机气动设计模型,以形成更具总体工程可行性的风力机一体化设计方法。下面重点介绍风力机本体参数对MPPT的影响分析及敏感参数提取的相关内容,对于考虑控制的本体设计方法简要演示一下优化结果。

19-20-21-22.从风力机闭环系统(翻到PPT20页)的视角出发,将影响MPPT控制效果的因素按科学划分为风况参数、气动参数与结构参数(翻到21页),并结合本体设计模型,将本体参数划分为集总参数与分布参数(翻到22页);以风力机的闭环性能指标(包括运行叶尖速比概率分布与平均风能捕获效率)来量化描述各参数对MPPT性能的影响。

23.在分析各影响因素对MPPT性能的影响时,采用只改变单一关注因素而固定其他因素的方法,并通过仿真比较因素改变前后闭环性能指标的变化规律。考虑到分布参数的种类和数量较多、加之其不同排列组合又会产生新的叶片外形,因此,为缩小搜索范围以尽快找到影响MPPT性能的敏感参数,采用从集总参数到分布参数的搜索路线。具体地,首先从风力机本体参数中的集总参数入手,待从中搜索到敏感参数后,再深入到该敏感参数所在学科的具体分布参数,从中搜索敏感参数。

24.通过闭环系统的动态仿真,可归纳出:风力机动态性能的提高或MPPT跟踪要求的降低,都会促使运行叶尖速比更加集中地分布于最优叶尖速比附近、提升平均风能捕获效率;反之,则导致运行叶尖速比分布更分散、平均风能捕获效率越低。

25.灵敏度系数的计算结果如表所示。可见,相比结构参数(风轮转动惯量),气动参数对MPPT性能的影响更敏感;而且,相比最大风能利用系数,气动参数中的最优叶尖速比、叶片半径对MPPT的影响更为显著。

26.需要说明的是,因为无法用单值指标刻画CP-λ曲线的平缓度,导致CP-λ曲线的平缓度对应的灵敏度系数难以计算。以平均风能捕获效率这一闭环性能指标对比分析了CP-λ曲线的平缓度与CP, max对MPPT的影响。研究发现,即使CP, max小幅降低,顶部较平缓的CP-λ曲线仍可提升平均风能捕获效率。由此可推测,相比最大风能利用系数,CP-λ曲线的平缓度对MPPT的影响更为显著。

27.由于气动集总参数对MPPT性能的影响更为显著,深入到叶片气动分布参数(翼型、弦长、扭角),通过遍历弦长和扭角、搜索相似翼型,以湍流风速下叶素的平均风能捕获效率为指标,仿真比较各分布参数对MPPT控制性能的影响。28.结果发现,翼型形状的细微调整能够带来更大幅的性能提升。

29.综上可知,相比结构参数(转动惯量),风力机的气动参数,尤其是最优叶尖速比、CP-λ曲线平缓度、翼型外形可以更加显著地改变MPPT控制性能。因此,开展这些气动参数与MPPT控制的一体化设计不仅易于达到协调目标、有效提升风能捕获效率,而且在满足风力机本体设计的固有约束和工程可行性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篇4:预答辩规定

1、学生在预答辩之前应提交硕士论文1本(可不装订),但格式、内容须完整、规范;

2、预答辩后,应根据预答辩意见进行论文整改并进行反抄袭检测,预答辩意见将供正式答辩时审查;

3、在规定时间1月15日,应提供整改完成后的硕士论文电子版,进行反抄袭检查;反抄袭检查通过后,方可进行论文内、外审;

4、盲审论文如果两个意见都通过,则不需内、外审,如果有一个没通过,须进行重审;

5、论文内、外审必须在2月15日之前完成,如果日期填写不合格,责任自负;同时,外审表必须盖评审人单位章;

6、论文内、外审费用及论文打印费,从导师经费本出,具体评审费导师自定;

7、预答辩不通过者将延期至2015年6月。

航空航天工程学部

篇5:论文预答辩ppt制作

有许多专业软件可用于流程图的制作,但PowerPoint本身自带的绘图工具,功能也很强大,其使用Office组件通用的绘图工具,与在Word里经常应用绘图工具方法相同:打开“视图”→“工具栏”→在”绘图工具栏”上打钩,就会在底下出现绘图工具栏。

有绘图、自选图形、线条、箭头、文本框、艺术字体、组织结构图、剪贴画、插入图片等工具。

利用组织结构图可直接制作流程图,但模式较为固定。

剪贴画是新手最喜欢插入的内容,但个人认为在学术幻灯不易插入太多,因为剪贴画会减少学术分量。

重要的是要学会利用自选图形制作直接需要的模式图和流程图。

自选图形中有些是标注,可直接插入文字,图形则必须利用文本框重新插入。

只要有足够的耐心,任何形式的模式图都可作出来。

在作模式图之前一定要注意图形之间连接的次序,个人认为最有用的工具是“组合”和“叠放次序”。

组合工具可把多个小图拼合起来,既减少重复劳动也可避免前功尽弃。

因此在完成一部分工作后尽量将其组合。

“叠放次序”可以利用图形颜色的差异把不需要的部分遮盖。

此工具使用恰当,既减少工作量也可利用多个图形的相互关系创造出复杂且视觉美观的图形。

篇6:博士生预答辩请提供以下材料:

一、报名请提供:姓名、学号、导师、论文名称给关老师

二、请提供以下纸质材料给五位评委(提前五天交关老师转交):

1、提供论文摘要、目录、创新点。

2、主要工作内容

3、成果介绍

4、发表论文清单(全部作者、题目、杂志名称、年、期、起止页)需导师签字,并注明“三大”检索中影响因子。

三、以下两点请注意:

1、预答辩自我介绍15分钟,超时没讲完,做自动不通过处理。

2、A、第一次预答辩至少获3/5票为通过。

B、第一次预答辩没有通过的学生,原则上将隔一次预答辩后,方可再次申请参加预答辩,同时至少获3/5票为通过。C、学生也可选择不间隔一次就申请参加预答辩,但需要有书面申请报告,经导师同意(签字)后,方可参加第二次预答辩,同时需至少获4/5票为通过。

3、对第二次预答辩仍没有通过的学生,将在全院通报其导师。

篇7:预答辩规定

外语系10届预就业实习、论文指导、答辩流程安排

为了更好地完成各届学生的预就业实习工作和毕业论文答辩工作,现将工作流程梳理如下(本流程安排涉及到的表格、论文格式、均附在本流程安排后,选题库、指导老师分组情况等可登陆学院系部网站滚动栏下载):注:下文所涉及的表格,具体名称标注如下:附件一:预就业实习情况登记表;附件二:毕业答辩考核评分表;附件三:答辩成绩汇总表;附件四:材料回收清单;附件五:论文评分要求及标准;附件六:论文格式要求(具体见外语系网站滚动栏);表1: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情况登记表;表2: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一览表;表3: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表;表4: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表5:毕业设计(论文)过程检查情况记录表;表6: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定表;表7:毕业设计(论文)答辩记录;表8:优秀毕业设计(论文)评审推荐表。

一、预就业动员期间、11月10日下午3:10,在B楼三楼报告厅召开预就业动员大会。

2、主要出席人员包括系主任、总支书记、办公室、各教研室主任、各专业负责人、各班班主任、各位论文指导老师、应届全体同学。

3、会议流程:(1)、主持人开场发言,介绍到场人员

(2)、张主任讲话;

(3)、郭书记讲话;

(4)、请卢锦明主任讲解论文格式及相关注意点;

(5)、各专业负责人安排指导老师与同学见面,分发各项表格,完成选题工作;

4、动员大会后,指导老师与学生见面,指导老师填写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情况登记表(后附表一)→上交系办→系办汇总填写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一览表→交教务处;

5、学生离校前,指导老师与学生确定毕业论文的选题→填写选题表→完成开题报告(应用日语涉外旅游专业须完成毕业设计)→由专业负责人收齐→由专业负责人按专业分头召开开题报告评审会→通过后方可下达任务书。未能按时上交材料者不得离校;

6、开题报告评审会后,下达毕业论文任务书→学生填写毕业论文选题表交指导老师→指导老师填写毕业论文任务书→下发学生。

7、离校前以班级为单位到教材库领取实践记录本,回校答辩时上交指导老师归档。

二、预就业实习期间

、毕业生离校,参加实习; 2、3月份汇总各指导老师联系学生,了解学生实习地点、岗位等具体情况,填写表格(见附件一); 3、3月中旬-下旬,完成论文初稿,交指导老师检查,指导老师填写毕业设计(论文)过程检查情况记录表;

4、4月上旬,第二次论文检查、指导,并提出修改意见,指导老师填写毕业设计(论文)过程检查情况记录表;并联系学生,修改、补充预就业实习情况登记表表格(见附件一),如有情况发生变化,需及时通知系办; 5、4月中旬,实习中期巡查;巡查前,系办根据附件一表格的信息挑选出专业与岗位对口的学生名单,系部组织安排巡查人员,并备好相应的各专业调查问卷;

6、各巡查人员带回调查问卷,撰写调查报告一篇,交系办汇总,上报教务处; 7、4月中、下旬,第三次检查、指导论文,提出完善意见,指导老师填写表毕业设计(论文)过程检查情况记录表。同时将毕业论文电子档交系办汇总,待预就业实习指导工作小组统一检查; 8、5月初学生回校前,第四次检查,指导老师审核学生完成的设计(论文)并评定质量成绩,填写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定表;

三、答辩期间、5月初做好答辩准备,加印毕业设计(论文)答辩记录、评分表(附件二)、成绩汇总表(附件三),发放论文材料袋(各指导老师负责领取); 2、5月11日学生返校须带回以下材料:实践记录本、毕业论文、任务书;指导老师在答辩前须准备好学生开题答辩上交的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表、过程检查情况记录表、毕业论文成绩评定表;答辩前,指导老师负责将自己准备的材料和学生带回的材料装袋,并检查各表格填写情况无误后交给各答辩组组长;

3、各专业负责人安排毕业论文答辩,教师名单交系办汇总,系办负责到安排答辩地点,并负责协调答辩人员安排及其他情况;

4、将加印好的毕业设计(论文)答辩记录、评分表(附件二)、成绩汇总表(附件三)发放给各答辩组组长;

5、学生返校(5月11日),答辩(5月15日、16日);

6、各专业负责人组织学生召开座谈会,系办负责联系地点;

四、答辩后、答辩后,各组长收齐评分表(附件二)、毕业设计(论文)答辩记录,负责计算各答辩老师的平均成绩,填写指导老师所交材料袋内的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定表,其中“质量复审成绩”一栏暂且不填;

2、各答辩组长完成成绩汇总表(附件三),该表的“成绩”一栏,填写最终的总评成绩;

3、各答辩组长将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定表、毕业设计(论文)答辩记录放进学生材料袋,将成绩汇总表、材料袋检查无误后交系办,填写材料袋回收登记表(附件四);

4、系办汇总各组学生成绩,归档;

5、系办汇总后,按专业将总评成绩反交各专业负责人,有专业负责人负责将成绩录入教务系统;

6、各答辩小组推选1篇论文参加优秀论文评选,待材料收缴齐全后召开优秀论文评选会议(系办提供成绩汇总表上各答辩组的推荐名单及推荐理由);院级优秀毕业论文评选入选比例为该届毕业班学生总人数的1%,院级优秀毕业论文评选结束后,按照当届毕业生总数的3%推选作为系级优秀毕业论文。

7、系办汇总最终确定的优秀论文候选名单,填写优秀毕业设计(论文)评审推荐表;

8、系办负责撰写本届毕业生论文答辩工作总结,上交教务处;

外语系附件一:**届毕业生预就业实习情况登记表班级姓名实习单位地址岗位联系电话指导老师备注附件二: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毕业答辩考核评分表专业

答辩教师

****年**月**日姓名毕业设计(论文)题目面述汇报成绩(50%)答题成绩(50%)总分备注附件三:**年毕业生论文答辩成绩汇总表序号专业姓名成绩是否推荐为优秀毕业论文备注1

附件四:**届毕业答辩材料回收登记表填写说明:资料齐全打“√”,有缺少的请在相应栏目中标注学生姓名。指导老师情况登记表内填写本组指导老师姓名。答辩

组长学生

姓名材料袋清单指导老师

情况登记表选题表实践记录开题

报告任务书论文

过程

检查表毕业

设计实习

报告成绩

评定表答辩

记录毕业

篇8:预答辩规定

2014年5月12日晚7点,合肥工业大学(宣称校区)建筑工程系第二期积极分子转预备党员预答辩会议在一教101展开。到场人员有第二期积极分子、部分第一期预备党员、党建联系人及组织部成员。

会议开始之前,组织部干事张倩男、陈慧敏组织了参加这次会议的积极分子签到,进行了人员统计。当参会人员到齐之后,会议正式开始。首先,组织部部长魏嘉熹宣布了参会人员,并提出希望各位积极分子在答辩的同时互相学习,各位预备党员和党建联系人做好筛选工作,最后宣布了答辩开始。此时,由组织部干事王菁负责书写会议记录,干事高雨婷负责提示积极分子答辩时候是否超时,干事张倩男负责会议进行时候的拍照工作。

答辩开始后,各位积极分子按顺序依次上台进行答辩,每位积极分子都用PPT介绍了个人履历,在思想、生活、学习、工作方面所起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以及个人总结。许多积极分子在介绍的时候都有提到了在思想和行为方面入党的问题,其中有2个积极分子提出了一句话:“在行为上入党是一生一次,在思想上入党是一生一世。”作为入党积极分子,各位积极分子都在努力地向党组织靠拢,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有关党的书籍,在思想方面都比群众要高一个层次。还有些积极分子提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宗旨,身为学生干部的他们能够尽心尽责,随时都能为班级、为建筑工程系、为学校做出贡献。能成为一个共产党员是一件大事,但是并非每一个共产党员所做的事情都是大事,对于很多积极分子而言,生活当中的一些小事更能体现出一个即将要成为共产党员的人的作风和素质,很多积极分子在小事当中时刻注意自己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比如寝室卫生主动提出要搞,帮助同学解决学习上的困难等等。从他们的发言当中就能够看出他们对党性的理解以及入党的决心,赢来了热烈的掌声。在学习方面,大多数积极分子深刻理解学习的重要性,并且认真努力学习,学习成绩优异,但是也有些积极分子成绩不理想,甚至挂过科,但是他们都能够正确地找出自身的不足,并努力改正自己的缺点,争取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

在介绍完之后,预备党员和党建联系人向积极分子提出了一些问题,例如:是否有过挂科现象,入党动机,感觉自己还有什么不足之处等等。各位积极分子都如实回答,勇于正视、指出自己的缺点,将自己对党的最真实的理解说出来,并且提出了今后要进步的方向。

篇9:预答辩规定

各位硕士生导师及相关硕士生:

本学期将完成2012级全日制硕士生预答辩、2013级全日制硕士生开题以及2014年转入论文同等学力人员的论文开题工作。具体安排如下,请各位导师及硕士生做好相关准备工作。

一、论文开题工作

参加人员:2013级全日制硕士及2014年转入论文的同等学力人员

开题时间:2014年3月19日(周四)下午14:00开始(因部分小组人数过多,下午不能如期完成的,顺延至晚上进行。

(一)开题工作流程

1、硕士生与导师商定论文题目,于开题前一周到“研究生院综合管理系统”下载、填写<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表>(以下简称<开题报告>),并双面打印交给导师审阅。(导师应按照导师负责制的要求把好质量关,审阅通过后方可参加开题报告会。)

2、审阅通过后,硕士生通过系统填写、打印<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审核表>(以下简称<开题报告审核表>)。

3、硕士生携<开题报告>(复印交给专家组成员每人一份)、<开题报告审核表>参加开题报告会。

4、专家组成员在开题报告审核表上现场填写具体意见并签名确认。

5、开题报告结束两周内,上交<开题报告>(含<文献综述>)及<开题报告审核表>。(班长统一收齐并按学号从小到大排序后上交)

6、上交开题报告后两周内,学院领导审核后由教务员将开题结果录入系统。

说明:

1、被列为跟踪培养的硕士生其开题报告会必须有学位点或相关研究所负责人参加。

2、第一次开题报告未通过且按规定要求重做后仍未通过者、在文献阅读与学位(毕业)论文开题工作中表现出综合分析能力和科研能力很差者,应终止学习或学位(毕业)论文工作。

(二)有关开题报告的要求

硕士生应在选题前阅读相关领域的中外文资料,并写出不少于4000字的文献综述报告,引用参考文献的篇数不得低于本学科专业培养方案的规定。文献综述报告应反应国际和国内本领域的研究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

(三)本批次开题人员的论文工作安排

1、论文开题:2015年3月.2、论文中期检查:2015年9月

3、论文预答辩:2016年3月

4、答辩前的论文送审:2016年4月

5、论文正式答辩:2016年5月

二、论文预答辩工作

参加人员:2012级全日制硕士、2013年转入同等学力人员 时间:2015年3月19日(周四)下午14:00分开始 预答辩流程

学生通过系统下载、填写<学位论文预答辩意见书>,打印后自行带到预答辩现场,进行论文预答辩。预答辩通过后请专家组成员签名确认。

同等学力自行通过附件下载<学位论文预答辩意见书>。

三、其它事项

1、分组详细名单请看附件3

2、个别导师如有特殊原因不能在规定时间组织开题或预答辩的,请提前与教学办联系,联系人:王莹莹 联系电话:87111732。

3、个别同学如有特殊情况不能如期展开开题或者预答辩的,需告知教务员并与导师协商好何时补预答辩或者开题,学院不再另外为请假学生单独组织。

教学管理办公室 2015年3月2日

附件

1、开题报告系统操作流程 附件

2、学位论文预答辩意见书 附件

篇10:预答辩规定

学位办字[2014]1号

各有关学院:

博士学位论文预答辩是博士研究生毕业与学位申请资格审查的重要内容之一,对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博士学位论文内容,提高博士学位论文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各有关学科、学院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为进一步做好2014届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预答辩工作,现就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预答辩的组织

博士学位论文预答辩由各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具体负责组织实施。由博士研究生本人提出预答辩申请并填写《青岛大学博士学位论文预答辩审查表》(见附件),经导师同意后,各有关单位按研究方向成立预答辩专家组,听取博士研究生所作的学位论文汇报。预答辩专家组由5-7人组成,组长由博士研究生导师担任(汇报人的导师不可担任其预答辩专家组组长),组员可由本专业及相近专业的博士生导师,或本专业及相近专业的具有博士学位的教授或副教授组成。鼓励聘请校外本专业及相近专业专家参加考核小组。为确保预答辩工作的质量与实效,专家组组成人员应尽可能聘请中期考核及学位论文阶段性检查工作中的考核小组成员。预答辩专家组可配秘书一名,负责预答辩的具体安排、会议记录与材料的整理工作。

二、预答辩的内容

预答辩的主要内容应包含:学位论文的总体框架结构及内容摘要;学位论文的主要创新性和创新点以及理论和现实价值;学位论文中的关键性结论。此外,预答辩中还应重点汇报针对学位论文阶段性检查中反映出的问题及专家提出的建议所作调整和修改情况。

三、预答辩的程序

各有关单位在确定博士学位论文预答辩会的时间及专家组组成人员后,应提前3天在全校范围内张贴举行预答辩会的海报。申请参加预答辩的博士研究生应提前一周将学位论文初稿交预答辩专家组成员审阅。

预答辩会由预答辩专家组组长主持。在导师对参加预答辩的博士研究生研究情况作全面介绍后,由博士研究生就有关内容向预答辩专家组作30分钟左右的汇报。预答辩专家组成员应根据汇报的有关情况,参照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要求和山东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评选标准,对其学位论文初稿指出存在的问题和提出修改建议,对学位论文的创新性和

学术水平以及学位论文完成的工作量、学位论文的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的立论依据、研究成果、关键性结论等做出评价。

四、预答辩的结论

预答辩专家组在学位论文预答辩结束后作出合格或不合格的结论。预答辩合格的博士研究生,可在其论文完善定稿后提交学院正式申请学位论文答辩。预答辩不合格的博士研究生,须根据预答辩专家组提出的意见,在三个月至半年内对学位论文作进一步修改,由导师审阅同意,可再次申请学位论文预答辩,预答辩合格后方可正式申请学位论文答辩。不参加预答辩者不得申请博士学位论文正式答辩。

五、其他事宜

学习期满不参加博士研究生论文预答辩和预答辩不合格的博士研究生,须填写《青岛大学研究生学籍变动申请表》申请延期毕业,延长期内博士研究生须自行承担相关费用。

各学院务必按照本通知要求于《2014年夏季研究生毕业与学位授予等工作日程安排》规定时间内组织完成博士学位论文预答辩。

特此通知。

青岛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

二○一四年三月四日

篇11:关于答辩状的法律规定

来源:未知 作者:佚名g 日期:10-01-12

由于我国民事诉讼法没有规定开庭审理前不提交答辩状的不良后果,致使司法实践中,不提交答辩状成了一般状况,而提交答辩状却成了特例。不提交答辩状成了被告隐藏观点并在法庭审理中突然袭击的基本策略。为了使双方当事人在诉前准备程序中能充分沟通以保证诉讼效率和公正,我国法律应建立答辩失权制度,即被告在收到起诉状后的一定期限内不提交答辩状的即丧失提出答辩意见的权利,法官应当依据原告的起诉和证据进行判决。

一、我国关于答辩状的法律规定

关于答辩状,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三条规定:“被告在收到之日起15日内提出答辩状。”“被告提出答辩状的,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到之日起5日内将答辩状副本发送给原告。被告不提出答辩状的,不影响人民法院审理。”该条虽然规定了被告提出答辩状的时限,但没有明确规定被告在此期间不提出答辩状的法律后果。而且从该条内容看,被告的不答辩不会影响法院的审理程序,所有的程序都仍然按法律既定的程序进行,因此,被告即使不提出答辩状也不会有什么不利影响,可以照常行使答辩权。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三十二条规定:“被告应当在答辩期届满前提出书面答辩,阐明其对原告诉讼请求及所依据的事实和理由的意见。”。尽管该司法解释用了“应当”一词,但由于其对不提交答辩状的法律后果也无任何规定,因此,该条规定在运行中成了倡导性的条款。被告不提出答辩状,对其权利依然没有什么影响。

由此可见,根据我国现有法律的规定,被告可以不提交答辩状,不提交答辩状对被告没有任何不利影响,更不会丧失答辩权。

二、我国民事诉讼答辩制度的问题

由于我国法律没有规定开庭审理前不答辩的不良后果,致使司法实践中,不提交答辩状成了一般状况,而提交答辩状却成了特例。这导致了很多问题,此制度的缺陷日渐明显。

1.答辩突袭妨碍了司法公正

实践中有些人不是不能提交答辩状而是出于诉讼策略的考虑,在开庭前故意不进行答辩,在开庭时再进行答辩“突袭”。原告的意见和依据在起诉时就已经很明确,被告有足够的时间研究对抗的理由、法律依据和证据。在被告不依法提交答辩状的情况下,被告的观点和理由却成了秘密。由于原告在开庭时的答辩突袭,被告丧失了深入研究被告答辩意见的机会,很容易导致在法律依据上没有深入的认识,在证据上没有充分的准备,甚至直接导致败诉。

我国没有规定答辩失权制度,但规定了证据失权制度。《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三十四条:“当事人应当在举证期限内向人民法院提交证据材料,当事人在举证期限内不提交的,视为放弃举证权利。”由于被告不提交答辩状,原告在无法获知也无从揣测被告观点的情况下,就会丧失准备相应证据的机会,进而可能造成败诉的结果,这对原告来说是不公正的。正如美国学者所指出的那样,“突然袭击不仅使对方当事人措手不及,而且使法官亦无从准备,如果双方之诉讼能力有强弱之差别,一方是具有丰富经验的律师,另一方是初出茅庐的新手,面对突然袭击,这种案件审判的结果,是辩护律师强者获胜,而正义却被淹没。”

2.被告不答辩使得法庭审理焦点不明确,导致庭审效率的低下

要提高开庭审理的效率,就必须做好开庭前的准备工作。根据有关规定合议庭成员在开庭前“应当认真审核双方提供的诉讼材料,了解案情,审查证据,掌握争议的焦点和需要庭审调查、辩论的主要问题”,但由于被告可随意不提交答辩状,往往造成法官无法庭前掌握争议的焦点。进入庭审后,要求法官在几分钟内的一轮诉、辩之后立即归纳出争议焦点是不现实的。因为焦点不明确,庭审调查难以围绕实质内容,致使庭审节奏缓慢

3.被告不答辩,导致原告举证没有针对性

民事诉讼证据规则第三十四条规定“当事人应当在举证期限内向人民法院提交证据材料,当事人在举证期限内不提交的,视为放弃举证权利”,“对于当事人逾期提交的证据材料,人民法院审理时不组织质证”;该规则第四十三条进一步规定“当事人举证期限届满后提供的证据不是新的证据的,人民法院不予采纳”。在被告依法提交了相关证据的情况下,原告可能可以推测到被告答辩的观点,也有可能无法揣测被告提出这些证据的真实意图。在对被告观点把握不透的情况下,为了避免证据失权有些原告不得不将收集到的一切与案件有关的材料全部提交给法庭。这样做的结果使得在庭审中,相当多的无关证据占用了大量的庭审时间 被告应按期向法院提交答辩状

来源:未知 作者:佚名g 日期:10-01-12

被告应按期向法院提交答辩状

民事答辩状是被告针对原告的诉讼请求、所持的事实和理由进行反驳而向人民法院提交的书面材料。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13条规定:人民法院应当在立案之日起五日内将起诉状副本送达被告,被告在收到之日起十五日内提出答辩状。被告提出答辩状的,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到之日起五日内将答辩状副本送达原告,被告不提出答辩状的,不影响人民法院的审理。

从以上规定可以看出,被告向人民法院提出答辩状的时间是有限制性规定的,即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十五日内。而在审判实践中,被告一般不按期向受诉人民法院提出答辩状,而是在开庭时一并提交,而人民法院也予以接受,并向原告送达。笔者认为,这种作法不符合现行《民事诉讼法》规定,使原告丧失了作为诉讼当事人应享有的对对方当事人诉讼主张的了解权,处于与被告相比显然并非公平的诉讼境地。

《民事诉讼法》规定的送达期限,可以使原告及时获得被告的答辩意见,并作好针对被告答辩的诉讼准备。而审判实践中的一贯作法,实际上剥夺了原告的上述权利。

篇12:浙江大学论文答辩有关规定

医学部发[2010]19号

浙江大学医学部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有关规定

(试 行)

各院系、各办,各附属医院:

为规范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工作,保证学位论文答辩和学位授予的质量,根据《浙江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与学位申请实施办法(浙大发研„2009‟48号)》的文件精神,对申请授予学位的医学部在读研究生作以下规定。

一、学位论文答辩资格审核

(一)研究生在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应按培养计划的要求完成各项学习任务,通过全部培养环节,成绩合格。

(二)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应取得显著的研究成果,对各学位类型的具体要求如下:

1.科学学位博士研究生应达到以下任一条件

(1)至少有2篇与学位论文有关的学术论文在SCI收录的刊物上发表(含录用)。

(2)有1篇与学位论文有关的学术论文在IF≧3.0的SCI收录的刊物上发表。

(3)有1篇与学位论文有关的学术论文以共同第一作者在SCI收录的刊物上发表,排名第二位作者要求IF≧5.0,排名第三位作者要求IF≧10.0。

1(4)已获得国家级科研成果奖或获得署名在第1-4位的省部级一等科技成果奖或署名在第1-2位的省部级二等科技成果奖。

2.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应达到以下任一条件

(1)至少有1篇与学位论文有关的学术论文在SCI、IM收录的刊物上发表(含录用)。

(2)有1篇与学位论文有关的学术论文以共同第一作者在SCI收录的刊物上发表,排名第二位作者要求IF≧3.0,排名第三位作者要求F≧5.0。(3)已获得国家级科研成果奖或获得署名在第1-4位的省部级一、二等科技成果奖。

3.临床医学八年制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M.D.)

通过基础医学综合考试、临床医学综合考试和毕业考试。在攻读学位期间,对公开发表论文暂不作具体要求。

4.理学/医学双博士研究生(Ph.D.&M.D.)

申请博士学位(Ph.D.)和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M.D.)时,除通过基础医学综合考试、临床医学综合考试和毕业考试外。研究成果应达到以下任一条件:

(1)有1篇与学位论文有关的学术论文在SCI收录的刊物上发表(含录用),此外在学校规定的核心期刊上发表(含录用)1篇以上(含1篇)与学位论文有关的学术论文。

(2)有1篇与学位论文有关的学术论文在IF≧3.0的SCI收录的刊物上发表(含录用)。

(3)有1篇与学位论文有关的学术论文以共同第一作者在SCI收录的刊物上发表,排名第二位作者要求IF≧5.0,排名第三位作者要求IF≧10.0。(4)已获得国家级科研成果奖或获得署名在第1-4位的省部级一等科技成果奖或署名在第1-2位的省部级二等科技成果奖。

5.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应达到以下任一条件

(1)以第一作者发表在学校规定的核心期刊或IM收录的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一篇(含录用)。

(2)以前二位作者发表SCI学术论文一篇(含录用)。

2(3)以前三位作者发表IF≧3.0的SCI学术论文一篇。(4)以前五位作者发表IF≧5.0的SCI学术论文一篇。

(5)以合作者发表IF≧10.0的SCI学术论文一篇(不记排名)。(6)已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技成果奖。

6.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含七年制)在攻读学位期间,对公开发表论文暂不作具体要求。

7.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学位人员参照上述全日制研究生出口标准规定执行。

(三)上述研究成果均应以浙江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研究生为第一作者时导师必须为通讯作者;导师为第一作者时研究生可以是第二完成人。但有如下情形者,按下述规定认可。

1.以导师组(以导师为主,由合作导师或协助导师组成导师组,人数一般不超过3人)集体指导培养博士生,以研究生为第一作者时导师组成员为通讯作者或导师组中的导师为第一作者,研究生为第二作者发表的学术成果亦予认可。导师组成员名单应在研究生入学后一年内报学部(系)研究生教育科,由教学办公室管理人员录入“研究生教育信息管理系统”方为有效。

2.与境外高校联合培养的我校博士生,在合作方教授指导下,从事合作方课题研究并完成的研究成果,符合下列情形者予以认可:

(1)以我校博士生为第一作者,但同时以合作方高校和浙江大学为作者单位的;

(2)以合作方导师为第一作者,我校博士生为第二作者,但以浙江大学为博士生的第一作者单位的。

(3)博士生署名排第二,但注明为共同第一作者,并以浙江大学为博士生的唯一或第一作者单位的。

(四)以上要求是学部规定的基本标准,鼓励各学科提出并执行比本规定更高的要求。

(五)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如科研成果未能及时发表,但其学位论文水平已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经本人申请、导师推荐,学科学位委员会主任审 3 核同意,报校学位办公室备案后,可申请进行学位论文答辩。其学位申请在学术论文发表或录用后提交学科、学部学位委员会审核。

(六)各系、附属医院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负责校核申请人的课程学习成绩、学分和培养环节完成情况以及发表的学术论文和成果。

二、科学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评阅、答辩程序和要求

(一)申请人填写“浙江大学硕/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申请报告”并经导师签字后,连同已打印成册的学位论文一本,以及已发表或录用的学术论文原件提交各系、附属医院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审核。

(二)博士论文评审实行“双盲制”,评审专家的聘请,均由学部研究生教育科统一办理。论文评阅书一律寄回学部研究生教育科,评阅专家信息不与导师、学生见面。

经评阅,如同时有两位评阅专家认为学位论文未达到答辩要求、或总体等级评价判定为较差(E),或总体等级评价有一位专家判定为较差(E)、另有一位专家判定为合格(D),本次答辩申请程序终止。当有1位专家的评阅意见认为未达到博士学位论文要求、不同意答辩或大修改后答辩时,由分管院长或学科学位委员会主任根据其他评阅人的具体评阅意见作综合考虑,审定是否可以继续论文答辩申请程序。如同意继续答辩申请程序,博士生应根据评阅专家的意见对其学位论文作认真修改,重新寄送原评阅专家进行评阅。如评阅专家重新评阅后同意答辩,可以举行学位论文答辩,否则本次答辩申请程序终止。

若博士生及其导师认为评阅不通过是因为学术观点分歧所致,或因其他原因致使评阅有失公正,则按《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隐名评审暂行实施办法》(浙大发研[2005]173号)文件执行。

(三)博士学位论文评阅与答辩具体要求

1.博士学位论文评阅人应由5位以上(其中校外专家不少于4位)与论文有关学科领域的具有正高职称的专家担任,其中具有博士生指导教师资格的评阅人不少于3人;答辩委员会专家的聘请由各学科统一办理,学部研究生教育科负责审核。

2.学位论文答辩以公开方式进行。每个答辩委员会每天答辩博士人数一般不超过4名。

3.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应提前三天在学校范围张贴答辩通告。

4.论文答辩委员会由5-7名正高职称专家组成,其中博士生导师不少于4名,外校、外系相关学科的专家不少于2人。答辩委员会主席由具备博士生指导教师资格的专家担任,申请人的指导教师(包括导师组成员)不参加答辩委员会。

5.博士学位论文答辩记录人由具有博士学位或副高职以上职称人员担任。

(四)硕士学位论文评阅与答辩具体要求

1.硕士学位论文评阅人应由3位以上(其中校外专家不少于1人)与论文有关学科领域的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的专家担任。

2.评阅人全部同意答辩后,方可进行答辩。如有2位以上(含2位)评阅人提出不同意答辩的意见,不能进行论文答辩。如有1位评阅人提出不同意答辩的意见,经学科学位委员会主任同意,可再聘请1位专家进行隐名评阅,同意答辩者,方可进行论文答辩;如仍不同意答辩者,本次答辩申请无效。申请人须针对学位论文的不足,进行充实、修改,经导师审核同意后,方可重新提出答辩申请。

3.学位论文答辩以公开方式进行。答辩时间一般安排在每年的3月10日前、6月10日前和12月10日前。

4.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应提前二天在学院范围张贴答辩通告。

5.答辩委员会一般由校内外3-5名副高职以上职称专家组成;其中应有外系、外专业相关学科的教师参加,答辩委员会主席应由教授或相当职称专家担任。申请人指导教师和非隐名学位论文评阅人不参加答辩委员会。

6.硕士学位论文答辩记录人由具有硕士学位或中级以上职称人员担任。

(五)博士学位论文送审应在答辩前45天、硕士学位论文送审应在答辩前30天送达评阅人。博士学位论文应在答辩前15天、硕士学位论文应在答辩前7天送达各答辩委员。

(六)答辩后论文应按照评阅、答辩委员会的修改意见进行修改。

三、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程序

除博士论文评审实行“双盲制”外,答辩程序按原规定执行。具体参见《浙江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考核及学位论文答辩的暂行规定(试行)》(浙江大学医学院院字[2000]63号)的通知。

四、研究生申请提前答辩,课程要求有80%以上成绩优良,其中学位课成绩必须在70分以上。

博士研究生申请提前进行学位论文答辩,获得署名在前五位的国家级科研成果一、二等奖,或获得署名在前两位的省部级科研成果一、二等奖,或学位论文相关的创造性研究成果至少在本学科TOP学术期刊上发表3篇及以上学术论文,其中应有1篇发表在本学科最高级别的学术期刊。

硕士研究生申请提前进行学位论文答辩,学位论文相关的创造性研究成果至少在本学科TOP学术期刊上发表1篇及以上学术论文。

研究生申请提前答辩,应有两位教授或相应职称专家的推荐,其中1位须是申请人的指导教师。推荐人填写“浙江大学研究生提前进行学位论文答辩专家推荐书”,申明申请人在学位论文课题研究中确实取得创造性成果等推荐理由。

研究生申请提前答辩,应在预期答辩前3个月提出申请,填写“浙江大学研究生提前答辩申请表”,连同两位专家的推荐书和学位论文(博士,一式5份;硕士,一式3份)提交所在学院(系)。

五、参与涉密项目的科学学位研究生,其申请答辩的成果要求按照《浙江大学关于研究生从事涉密项目研究的学位论文工作的有关规定(试行)》(浙大发研[2005]181号)执行。

六、其他

1.每项授权发明专利可计1篇SCI类收录学术论文,每项授权实用专利可计1篇核心期刊论文。

2.SCI收录的会议摘要、letter(属于问题讨论而非研究性学术内容,且≤1页)不计。

3.发表被ISTP收录的学术论文全文,按核心期刊学术论文计。4.在学期间以第一参加人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每项按1篇核心期刊学术论文计。

5.发表的论文篇幅应不少于2个版面。可以是学位论文的一部分,也可以是与本学科(二级学科)相关的内容。

6.如为录用证明,须附论文的校样稿。

7.发表(包括著作)时间从入学注册之日起,至申请学位论文答辩之日止。

8.学科、学部学位委员会授权相应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在查验发表文章的原件(与录用证明相同)后发放学位证书。

9.药学学科、管理学科毕业研究生的学位论文答辩资格标准,按相关学科的规定执行。

10.本规定自2006年入学学生开始执行。原有学部(院)规定如有冲突的,以本条例为准。

浙江大学医学部 二○一○年七月二日

上一篇:去读世界一流的大学的名人故事下一篇:严以修身论文